0

九下文言文曹刿论战翻译(汇编20篇)

英语是现在的国际通用语言,学习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许多地标、产品上都会标注英语,但有时候我们看见英语单词会觉得很熟悉,却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就来了解一下monster的意思吧。

浏览

539

文章

1000

翻译理论知识翻译的性质

全文共 4911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翻译理论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1、为什么可能有翻译

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需要在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进行沟通,而这一全过程都离不开翻译。正如Steiner和张培基所说的那样: Translating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Steiner) 翻译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想,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国际斗争的必要武器。翻译是学习好外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探讨两种语言对应关系的一门学科。(张培基等)

社会的需要首先决定了翻译的可能性;其次,尽管人类处理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具体方式因受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而不完全相同,但各民族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一致,人类的语言生成和转换能力也毫无二致,因此,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是完全可能的。

2、翻译学科特点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漫谈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p.80), 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p.10)。 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3、翻译的性质

什么是翻译?回答这个问题由于人们认识的角度不同,所以答案也就不一。有人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有着自己的内在科学规律;也有人视翻译为一门艺术,因为翻译好比作画,先抓住客观人物的形态和神态,然后用画笔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在画上;还有人将翻译认作是一门技能,因为就其具体操作过程而言总是离不开方法和技巧的。但是总的看来,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为它集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信息理论等学科之特点于一身,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拥有了它自己的一套抽象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形成了它自己独立的体系,而且在相当一部分的语言材料中这些方法正在逐渐模式化。由此可见,视角的不同可以导致对翻译性质认识的差异。下面是部分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定义,由此可见人们在翻译性质认识上的差别: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The replacement of textur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TL). (Catford)

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parole of one language is

transferred into the parole of another with the content i.e. meaningunchanged. (Barhudarov)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郭沫若) ...translation is first a science, which entails the knowledge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facts and the language that describes them-here, what is wrong, mistakes of truth, can be identified; secondly, it is a skill, which calls for appropriate language and acceptable usage;

thirdly, an art, which distinguishes good from undistinguished writing and is the creative, the intuitive, sometimes the inspired, level of the translation; lastly, a matter of taste, where argument ceases,

preferences are expressed, and the variety of meritorious translation is the reflec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Newmark)

4、对译者的要求

要做好翻译工作一是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二是要具备好良好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包括译者对待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正确了解和贯彻执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业务素质指的是扎实的语言功底、出色的写作技能、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及过硬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熟练应用翻译技巧的能力。具体说来,这些业务素质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译者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原文,熟练运用本族语。试举1例如下:

This large body of men had met on the previous night, despite the elements which were opposed to them, a heavy rain falling the whole of the night and drenching them to the skin.这一大群人头天晚上还是聚到了一起,尽管老天与他们作对,整夜下着倾盆大雨,大家被淋得浑身透湿。(原文中的despite the elements which were opposed to them译作"尽管老天与他们作对",读起来未免平板滞重、佶屈聱牙,如译作"尽管天公不作美"不仅传神达意,而且文字简练、十分得体。)

2) 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熟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诸如历史、宗教、政治、地理、军事、外交、经济、文艺、科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方面的社会文化。这有助于正确理解原文,完美地表达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例如:

It is a way, he says, of paying tribute to the rocknroll era that had a huge impact on him as a child. So why did the idea come off the

backburner and on to paper and then celluloid? Celebrity burn-out is the answer. Hollywoods man with the golden touch had had a stringof box-office success, from Sleepless in Seattle to Toy Story and Apollo 13, and had won Oscars two years in succession, for

Philadelphia and then Forrest Gump.他说这是颂扬那个给童年的他带来巨大影响的摇滚乐时代的一种方式。那么这个想法怎么会由一个不起眼的念头变成了文字,然后又变成了电影呢?答案是名人精疲力尽了。这位点石成金的好莱坞宠儿由《西雅图夜未眠》到《玩具故事》和《阿波罗13号》,获得了一连串的票房成功,并因《费城的故事》和随后的《阿甘正传》连续两年问鼎奥斯卡奖。(rocknroll [=rock and roll]一词于1951年因著名的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首次使用而流传开来。backburner是"次要地位;一时不重要的地位"。golden touch是"点金术"。Sleepless in Seattle, Toy Story, Apollo 13, Philadelphia和Forrest Gump是电影片名。Oscar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奖。译者如不了解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就很难译好它们。)

3) 熟悉翻译理论和常用技巧,善于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例如:

They were sons of the men who had left their homes and taken to the mountains with their broad swords by their side.他们都是那些抛妻别子、身带大刀进深山的好汉们的后代。(本例翻译时如不采取颠倒词序的方法,而译作"他们是好汉们的后代,那些好汉们曾经抛妻别子、身带大刀进入深山",文气就弱多了。

4) 熟悉各种工具书。译者的记忆力和知识面终归是有限的,因此遇到问题就应该知道怎样去查找正确的答案,从哪本书中去寻找。这就要求他应该知道怎样使用各种工具书。常见的工具书有各种单语词典和双语词典、百科全书、史书等。译者应该熟悉这些工具书各自的特点和用法,在翻译时如遇到难题就可求助它们。

看过“翻译理论知识“

5、翻译的类别

既然翻译的性质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那么同样翻译的种类也可从不同的视角来分类。一般说来,翻译可从5种不同的角度来分类(见教材pp.2-3):

1) 从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角度来分类,翻译可分为本族语译为外语外语译为本族语;

2) 从涉及到的语言符号来分类,翻译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3) 从翻译的手段来分类,翻译可分为口译(oral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笔译(written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和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4) 从翻译的题材来分类,翻译可分为专业文献翻译(translation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和一般性翻译(practical writing translation);

5) 从翻译的处理方式来分类,翻译可分为全译(full translation)、摘译(partial translation)和编译(translation plus editing)。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语文文言文猜读八法之语法分析法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语法分析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比如,要判别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均之二策”诸句中“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④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猜读八法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宋仁宗忍饿文言文翻译 宋仁宗忍饿古文翻译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早上,宋仁宗起床之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昨晚我睡不着,觉得肚子很饿,特别想吃烧羊!”大臣听到后即问:“那圣上为什么不让小的去取些来?”仁宗听后说道:“你听说过在皇宫里只要什么事情都索要,臣民百姓也会效仿的吗?我是真的担心如果这次我向你们索取要了,你们以后就会连夜宰杀,以备我急要了!久而久之,就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宰杀多少畜生呀!为什么不忍下一时的饥饿,而结束无止境地杀羊。”

《宋仁宗忍饿》原文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宋仁宗忍饿》的道理

宋仁宗可以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虚耗民财,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会关心别人,爱护环境。不能处处都随心所欲,尽量做到不给他人增加麻烦,不给地球添加负担。

宋仁宗简介

宋仁宗是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初名赵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宋仁宗在位期间可谓是宋朝文化科技的全盛期,唐宋八大家里宋朝的六大家都生活在仁宗年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江城子 密州出猎》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2)密州:今山东诸城。

(3)聊:姑且。

(4)左牵黄,右擎苍: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黄,黄犬。苍,苍鹰。

(5)锦帽貂裘:汉羽林军穿的服装,这里指随从将士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

(6)千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7)太守:此指作者自己。

(8)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孙权。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9)尚:更。

(10)霜:白。

(11)“持节”二句:意谓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史记·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一度匈奴进犯,魏尚亲自率车骑阻止,所杀甚众。因报功的文书上所载杀敌数字与实际不符(缺少六人),被削职。后经冯唐代为辩白,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前往赦免了魏尚的罪,仍令其担任云中太守。苏轼这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故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12)会:会当,将要。

(13)天狼:星名,又称犬星,主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河中石兽》

全文共 899 字

+ 加入清单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阅十余岁阅:___(2)竟不可得竟:___

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1分)

山门圮于河

13.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2)众服为确论。

译文: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2分)

答:

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

答:

(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题。(共11分)

11.(1)阅:经过,过了(2)竟:终于,到底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2.山门/圮于河评分说明:(1分)

13.(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亊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评分说明:(4分)毎小题2分,重点词语“尔辈”“物理”漏译或错译扣1分。

1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评分说明:(2分)主要内容1分,道理1分,言之成理即可。

15.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评分说明:(2分)笫一问1分,笫二问1分,意思对即可。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孔子观于周庙文言文和翻译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文言文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观鲁桓公之庙》的译文: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到一个倾斜的器具。孔子问负责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孔子说:“我听说这种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人们的器具,空着时就会倾斜,装一半水就会端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

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他的学生往欹器里注水,水至欹器一半时,欹器是正的;当水注满欹器时,欹器会倾覆,欹器在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把欹器内的水全部倒出来以后,欹器又恢复空虚,再呈倾斜状态)。孔子感慨地说:“唉,哪里会有装满了水而不倾覆的器皿呢!”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的原文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这里译为脱。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进。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一起游览做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好像沐浴在清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光中)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藻类植物

荇(xìng):荇菜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但少闲人如吾俩人者尔:只是缺少想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

闲:闲人。

闲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一、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美"是"以我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2、私我也∶私:偏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3、面刺∶面:当面,名词活用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使动用法

5、朝服衣冠∶朝:在早晨,,名词作状语。服:穿戴,名词活用为动词

6、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二、古今异义

1、地方: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左右: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3、明日:明日,徐公来。古义:“旦日”的后一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谤: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今义:诽谤。

5、窥: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

6、寝:暮寝而思之。古义:躺着。今义:睡觉地方。

三、重点实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2、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孰,谁,哪一个。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5、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7、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8、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偶然进谏。间,间或、偶尔。

9、期年之后:满一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学弈文言文翻译 学奕文言文全文翻译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诲;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们两个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却没有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学奕

先秦·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孟子简介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且宣扬“仁政”,代表作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曹刿论战》

全文共 1106 字

+ 加入清单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虞公曰:“吾享祀丰洁①,神必据②我。”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③,惟德繄④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⑤,将在德矣。若晋取虞⑥,而明德以荐馨香⑦,神其吐⑧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⑨,曰:“虞不腊⑩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节选自《宫之奇谏假道》

【注释】①享祀丰洁:享祀,祭祀的物品。丰洁,丰盛洁净。②据:保佑。③易物:改

变祭品。④繄(yì):句中语气词。⑤冯依:依据。冯(pínɡ)同“凭”。⑥若

晋取虞:晋,晋国。虞,虞国。下文中“虢”,读“Guó”,即虢国。⑦而明德以

荐馨香: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⑧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⑨以其族行:带领他的家族出走。⑩腊:岁终祭祀。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其乡人曰其:②惟德是依惟: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B.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遂袭虞,灭之

D.可以一战宫之奇以其族行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15.甲文中的庄公和乙文中的虞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甲文从“”可知,乙文从“”可知(用原文作答)。(2分)

16.甲文中,曹刿认为“信”(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中,宫之奇认为神

佑国家的根本依凭是什么?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分)

答: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12.①他的。②只。(各1分,共2分)13.D(2分)

14.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判断。(“狱”“虽”“察”“情”必须译出,少译、误译一点扣1分,共2分)1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吾亨祀丰洁,神必据我。(每空1分,共2分)16.“徳”(或:“明徳”“仁德”“重德”“重视仁德”等)(1分),是从宫之奇的话“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看出来的(1分)。(共2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阋微草堂笔记》

全文共 1767 字

+ 加入清单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阋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ě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ǐ)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阋微草堂笔记》)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湮于沙上()②不亦颠乎()

③虽危症亦立愈()④终不反顾()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求之下流,固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转赠以金扶苏以数谏故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归途于窝集遇三盗

D.以箧负归负势竞上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l)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2)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译文:

25.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甲】文的启示:____

【乙】文的启示:____

22.(1)埋没(2)通“癫”疯狂(3)即使(4)回头看(共4分,每空1分)

23.C(2分)

24.(1)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2分,意近即可)

(2)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2分,意近即可)

25.【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分,意近即可)

【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等等。(1分,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我十一二岁时,听从叔灿若公说: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被罚往黑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他的儿子长大后,想把父亲的遗骨迁回老家,可家境贫寒,不能如愿,为此,他终日忧愁不已。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几升豆子,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丸,外面挂了一层赭石色,看上去像是药丸。然后,他带着假药丸,谎称卖药的奔赴黑龙江,一路上,就靠骗几文钱糊口。可也怪了,沿途凡吃了他的药的,即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终于,他靠着卖药的钱到达了戍地,找到了父亲的遗骨,用一个匣子装好,然后背着匣子踏上归程。归途中,他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盗,慌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着骨匣奔跑。强盗以为匣子里装有宝物,就追上去抓住了他。等打开匣子见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哭着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强盗听后,深受感动,不仅退回他的财物,还赠了他一些银钱。他急忙拜谢。忽然,一个强盗顿足大哭道:“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诸位保重,我也要到甘肃去收父亲的遗骨了。”说完,他挥了挥手,奔西方而去。他的同伙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告别,他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小石潭记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小石潭记(柳宗元)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其岸势/犬牙差互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日光下澈澈:穿透

(3)佁然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4)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5)往来翕忽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6)悄怆幽邃悄怆:凄凉邃:深

(7)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

5.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作者情感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但看到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1994 字

+ 加入清单

《游黄山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记述游山经过的优美文字。文章描写山路险仄险绝,尽管已请人背负,上下山时仍然感到惊心动魄,但在这奇险中更加体味到登山的乐趣。

原文翻译

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

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顶,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道:“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和尚笑了起来。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功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僧人高兴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

初九日,从天柱峰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里的佣人们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全文内容: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蒙蒙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语文文言文字义既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既jì

“既”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皀”字,象容器中盛满食物,右边象人张大了嘴巴。合起来指人吃完饭回头在打饱嗝。表示就餐完毕,引申为完毕。

①完了,尽。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进学解》)

②已经,以后。始皇既殁,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③不久,后来。有时“既”“而”连用。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④既然。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破阵子》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阵同甫赋壮词以寄》。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梦醒。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指牛。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麾(huī)下:指部下将土。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炙(zhì):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⑥的(dí)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⑦霹雳(pī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⑧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生于忧患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生于忧患文言文翻译是: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上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翻译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相关传说故事

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论语》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1.注音。

愠yùn三省xǐng吾身论lún语罔wǎ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时:时常。

(2)不亦说乎说:愉快。

(3)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反省,自我检查。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6)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

3.请写出三个出自本课的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一生之计在于勤文言文翻译 一生之计在于勤文言文翻译简短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一生之计在于勤”的意思:人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奋的决定。“一生之计在于勤”的作者是北宋哲学家邵雍,原句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岁。

译文

谋生的方法没有比勤劳更重要的了。因此邵雍说:“一天的计划在于早晨的决定,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的决定,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劳的决定。”说法虽然浅显而道理却很深远。可惜人们的一般情况是,厌恶辛劳而喜欢安闲的生活,希望能吃好穿好,整天的游玩荒废年月。

邵雍的介绍

邵雍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邵雍的主要作品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蒸饭成粥翻译 蒸饭成粥翻译译文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蒸饭成粥》的译文:有宾客在陈太丘家留宿,太丘让元方、季方二人做饭。他们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就丢开(手下的活)去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竹屉,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道:“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 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蒸饭成粥》的原文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偷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 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偷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仿佛记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农夫杀牛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是:在华州,以前有耕田的人傍晚很疲劳,就枕着犁具睡觉。老虎从树林里跑出来,瞪着眼睛看着耕者,想要吃他。老虎每次上前,牛就跨开双腿站立在农夫身上,用左右的角抵抗老虎,老虎不能够靠近,贪馋的口水流到地上然后离去了。那个人睡得熟,不知道刚才发生的情况。

老虎已经走远了,种田的人醒来后,看见牛跨立在自己身上,十分厌恶它,认为牛是妖怪,就用棒打牛。牛不能说话就跑,(耕田的人)就追逐着牛,越来越感觉牛奇怪,回去就杀了牛,解剖了它的身体,吃了它的肉,却不后悔。

《农夫杀牛》原文:

华州村,往岁有耕田者,日晡疲甚,乃枕犁而卧。虎自林间出,眈眈相向,欲啖之。屡前,牛辄跨立耕者之上,左右以角抵虎,虎不得近,垂涎至地而去。其人则熟寝,未之知也。

虎行已远,耕者觉,见牛跨立其上,恶之,以为妖,因杖牛。牛不能言而奔,逐之,愈觉其怪。归而杀之,解其体,食其肉,而不悔。

拓展资料:

《农夫杀牛》是据《陶朱新录》改写,是一个故事,多为贬义词,意为好心没好报。可是这世上被冤枉的又何止这头牛,但愿人们多一点调查,多一点冷静,多一点反省,少一点冤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