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宋仁宗

宋仁宗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宋仁宗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宋仁宗问题。

分享

浏览

7225

文章

58

揭秘真实的宋仁宗,死后被敌国奉为祖先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揭秘真实宋仁宗,死后被敌国奉为祖先

宋仁宗,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仁慈的一位皇帝了,他的仁慈可以说是到了人人都惊叹的地步,甚至当时与宋国是敌对国的辽国,在知道宋仁宗的死讯之后,也是全国上下都在哀悼。

宋仁宗的仁慈只要是有几个地方可以体现出来的,历史之上,敢公然与皇帝叫板的大臣都很少,因为皇帝是有威严的。但是呢,宋仁宗时期,却是多数大臣都敢在朝堂与皇帝叫板,宋仁宗虽然很生气,但是却总是像个受了气的小媳妇一样在背后偷偷哭,却是从来没有实质上惩罚过这些大臣,还有当时的包青天与宋仁宗叫板,口水都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宋仁宗也不生气。

当时宋仁宗在位期间,曾是大力发展外交关系,与辽国之间更是加大经济往来,使得两国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所以宋仁宗死后,辽国的百姓也是感到伤心。

展开阅读全文

宋仁宗为什么爱张贵妃?

全文共 3591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的早年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所立两任皇后,皆非其本愿。前有刘娥控制,后有廷臣干涉,逐渐产生了“叛逆”行为。张氏能歌善舞,聪明乖巧,善解人意,对宋仁宗有亲、有敬、有畏、有爱,因此,宋仁宗在纳张氏入宫后,张氏便一直“宠冠六宫”。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一场针对皇帝本人的“斩首行动”悄悄地发动了。

就在辛酉日当晚,皇宫卫兵颜秀、郭逵等四人手持兵刃,翻过延和殿的屋顶,向内宫直扑而来,一直冲到了宋仁宗的寝宫——福宁宫门外。

按照历史规律,在行刺皇帝之前,有几项工作是必须要做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时机,胆大包天的“死士”......这几大要素缺一不可。

但很可惜的是,这几位仁兄除了有胆子之外,其他的准备工作基本上一塌糊涂——因为这天晚上,陪在宋仁宗身边的并不是普通妃嫔,而是他的正宫娘娘:曹皇后。

按照史书记载,这位曹皇后是一位相当朴实的女人,闲来无事时喜欢在宫苑的空地上种种地、养养蚕,并没有什么皇后的架子,宫中上下都很尊敬她。

然而,就在这个晚上,这个平日里“性慈俭”的皇后终于露出了她不曾示人的另一面——此时,她不再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而是继承了第一名将曹彬血脉的将门虎女!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当打斗声传来时,曹皇后迅速判断出了敌人的目的,第一时间制止了想要出门查看情况的宋仁宗,避免了最坏的结果;随后,她用厚赏的承诺激励宦官们抓捕刺客,同时,她还机敏地预料到刺客必然以放火来引起混乱,并及时做好了预防措施,“乃遣宦者持水踵贼,贼果以烛焚簾,水随灭之”。最终,这四名刺客先后被杀,曹皇后成功地以极小的代价平息了这场宫廷变乱。

纵观曹皇后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其心理素质之强、形势判断之准、人员调度之果断,堪称完美。

按照常理,曹皇后立下如此大功,宋仁宗纵然不大加封赏,至少也得好好地表扬表扬才说得过去。

然而,宋仁宗之后的行为却着实让人跌破眼镜:他不仅对曹皇后的功劳只字不提,反而口口声声地强调:“美人张氏有扈跸功!”,好像这件事完全与曹皇后无关一般。

这就有点过分了——且不说曹皇后的处置合不合宋仁宗的心意,但当天晚上,张美人压根就没在现场出现,这“扈跸功”从何说起?

但是,宋仁宗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离谱而荒诞的举动呢?

一、宋仁宗的“坎坷”情路

这个说法看上去有点匪夷所思:皇帝广有四海,什么样的女子都能找到,何来“坎坷”一说呢?

但在宋仁宗本人的眼中,他的感情生活的确是乏善可陈。

乾兴元年(1022年),12岁的宋仁宗被刘太后扶上了那个巨大的宝座,正式成为了一位——傀儡。

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刘太后掌握着北宋朝廷的一切权力。宋仁宗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每天坐在朝堂之上,扮演好“吉祥物”的角色。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宋仁宗的婚姻大事自然轮不到他来做主。天圣二年(1024年),已故骁骑卫大将军陈美的曾孙女与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女儿同时入宫,宋仁宗原本喜欢陈氏,但刘太后大手一挥,郭崇的女儿就成为了郭皇后。(司马光《涑水记闻》)

刘太后有她自己的道理——一个是已故的将领后人,一个是当下的重臣之女,两相比较,当然要先照顾活着的。

然而,宋仁宗却很不开心:因为这位郭皇后,实在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郭皇后出身权贵之家,自小就被宠溺惯了,脾气相当不小。自从成为正宫之后,她倚仗着刘太后的威势,更是变本加厉、足尺加三,不仅脾气越来越大,还经常与其他嫔妃争宠,闹得后宫鸡犬不宁。

每每面对这位骂也骂不得、打也打不得的“河东狮”,宋仁宗无法可想,惟有一声叹息。

时间一天天过去,宋仁宗终于等到了解脱的机会——明道二年(1033年),独掌朝政的刘太后薨逝,宋仁宗亲政,成为了真正的九五之尊。

大权在手,自然要秋后算账:就在这一年十二月,宋仁宗借着郭皇后与妃嫔为争宠而大打出手的事由,将郭皇后废黜,转封为净妃,令她在宫中出家、带发修行。

摆脱了郭氏阴影的宋仁宗,很是过了一段“放飞自我”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群臣就纷纷上书,要求另立皇后。

宋仁宗想了想,认为大臣们的建议非常正确,因此,他马上为自己挑了一位皇后候选人——京中富商陈氏的女儿。

宋仁宗原本以为,自己已然亲政,自然是一言九鼎,想立谁当皇后都可以,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自己还是太过天真了——

宋仁宗要立商人女为后的消息传出之后,一干朝廷重臣纷纷表示强烈反对,并顺便为宋仁宗推荐了另一位人选:就是前文提到的曹皇后。

看到这一情况,宋仁宗在无可奈何之下,又委屈了一回。景祐元年十一月,曹氏入宫,成为了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

曹皇后之所以能够得到朝廷百官的拥戴,不仅仅因为她是曹彬的孙女,还因为她在个人品行上端正持重、无可指摘。

然而,曹皇后的持重在向往爱情自由的宋仁宗看来,却变成了不通人情、了无情趣,这就导致他和皇后之间常常因此发生摩擦: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曹皇后与宋仁宗实在是“三观”不合,这也成为了两人日后风波不断的最大因由。

二、“爱情鸟”终于来到

宋仁宗虽然对曹皇后没什么太深的感情,但由于曹皇后自身并没有过错,也就这么别别扭扭地过了下去。

但是,就在康定元年(1040年)的一次宫廷宴会上,宋仁宗终于邂逅了他的真命天女——宫廷舞女张氏。这一年,宋仁宗30岁,张氏16岁。

张氏虽然是一个舞女,但却是官宦人家出身。据史料记载,张氏的祖父张隶、父亲张尧封都中过进士,母亲曹氏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小就给了张氏优秀的家庭教育。但在张氏8岁那年,父亲病逝,叔父张尧佐又拒绝收留母女二人,无奈之下,母亲将张氏卖到了万寿公主,也就是宋仁宗的姑祖母家中作舞女,不久之后,万寿公主又将张氏送到宫中的“仙韶部”,成为了一位宫廷舞女。

在史料的记载中,这位张氏不仅年轻美貌、歌舞俱佳,而且还有一个最为出众的特点:“巧慧,善迎人主意。”

张氏是如何“善解人意”的呢?

——宋仁宗崇尚简朴,张氏的宫中便只有“素竹漆床,黄绢缘席,黄隔织褥”;(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庆历三年,天下大旱,宋仁宗每日在宫中焚香祈雨,张氏便“刺臂血书祝辞”;(《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仁宗要封赏张氏的叔叔张尧佐,却遭到包拯等大臣的反对,“大陈其不可,反覆数百言”,甚至还喷了宋仁宗一脸唾沫星子,“唾溅帝面”,张氏听说后,便主动“迎拜谢过”,消除了宋仁宗的怒气。(朱弁《曲洧旧闻》)

在宋仁宗的眼中,如此“善解人意”、聪慧乖巧的张氏自然要比凡事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曹皇后可爱得多。因此,宋仁宗在纳张氏入宫后,张氏便一直“宠冠六宫”,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从正五品“才人”一跃成为正二品“修媛”,位份提升速度堪比火箭。

此外,宋仁宗对张氏的族人也是恩宠备至,不仅张氏的曾祖、祖父、父亲等人受到了“追赠三代”的额外恩宠,就连曾经拒绝收留张氏母女的张尧佐也因此青云直上,短短九年之内就从一名州县推官成为了礼部侍郎兼三司使,成为了掌管朝廷财政的最高官员。

张尧佐骤然而成新贵,自然有很多大臣起了“攀龙附凤”的念头,张尧佐及其家族成员也乐见其成,开始营私纳贿、仗势欺人,虽然包拯、王举正等大臣多次上书劝谏,但宋仁宗仍然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在给予张氏如此多的封赏后,宋仁宗仍然感到不满意,慢慢地,宋仁宗动了再次废立皇后的心思。如本文开头所述,宋仁宗之所以要将曹皇后的功劳加在张氏身上,就是为废曹皇后而改立张氏寻找借口。

虽然在群臣的反对之下,宋仁宗放弃了马上立张氏为后的念头,但是,就在这一年十月,宋仁宗还是封张氏为贵妃,这不仅使张氏成为了宋朝的第一位贵妃,还使得张氏距离皇后的宝座仅剩下了一步之遥。

三、宋仁宗的“长恨歌”

然而,宋仁宗的目的终究未能实现。因为就在六年之后,张贵妃便因病去世,此时,她仅仅只有31岁。

张贵妃去世后,宋仁宗“哀悼之甚,欲极礼数以宠秩之”:不仅追封其为“温成皇后”,还以皇帝和皇太后的丧葬礼仪,在皇仪殿为张贵妃举办了盛大的葬礼,“诸宫之亲,朝夕聚众,縗裳千人,号泣逾月”,同时,宋仁宗还“辍朝七日”,以示对于张贵妃的格外恩宠。

即使在张贵妃去世数年后,宋仁宗依然对她念念不忘。在为张贵妃设忌日、立享庙的同时,宋仁宗还一直保留着张贵妃生前所住“温成阁”的原貌,每到年节,宋仁宗都会命臣子为温成阁写词,表达追思之情,这种长情未了的表现,在历代封建帝王中是极为少见的。

纵观宋仁宗与张贵妃的爱情故事,不得不说,虽然张贵妃专宠后宫多年,也曾做出为亲属求官的越轨举动,但她身上最为可贵的,就是她对宋仁宗的真情——

曹皇后之所以不敢越雷池半步,并屡屡做出规劝的行为,是因为在她看来,宋仁宗是皇帝、是天子,她对宋仁宗的情感里有亲、有敬、有畏,但未必有爱。

但在张贵妃的眼中,这个名叫赵祯的男人是她的丈夫、是她的至爱、也是她的终身依靠,为他付出所有真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至于他是皇帝、还是一个普通的布衣百姓,这些都并不重要。

在充满权谋、斗争的后宫之中,张贵妃让宋仁宗体会到了最为平常也最为宝贵的人间真情,这也许便是宋仁宗如此长情的原因所在吧。

展开阅读全文

柳永想要做官,为什么又会惹宋仁宗生气?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为何无法认同柳永之才?

这主要和个人的性格,还有文风有一定的关系,造成了一种放荡不羁的性格,而这种性格根本就没有得到宋仁宗的喜欢。再者也是因为特别的倒霉,拍马屁直接拍到蹄子上。

一、和个人性格有关系

柳永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胸怀大志,写的诗早就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就可能会出现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始终放荡不羁。在经过长达6年的浪漫生活之后,已经拥有丰厚的文学功底,因此就决定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宋真宗根本就不喜欢。正值青春年少,怎么能够忍受如此打击,因此就写了一首诗,而这一个千古名作更是直接得罪了皇帝。

二、郁郁不得志

在经过朝廷的恩准之后,就有机会可以成为睦州团练推官,虽然说有人一直都想朝廷推荐他,可是却直接被一句“未有善状”打退,在这三年的时间内,一直都在勤奋工作,做出了一些业绩,只是因为得罪了皇帝,所以也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奖励,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觉得有一些抑郁不得志。

三、拍马屁拍到蹄子

名气变得越来越大,所写的词同样也传到宋仁宗的耳边,得到宋仁宗的赏识。因为不死心,因此就决定想要走后门,在这个时候马上就写了一首诗送给皇帝,就是希望能够讨得皇上的欢心。可没有想到拍马屁居然直接拍在蹄子上,因为里面的一个字让皇上特别的生气。因此聪慧的宋仁宗认为,这完全就是故意而为之,想要在这个时候挑事,因此就大发雷霆,从此之后再也不想要听这一个人的事。这明明就是好心,可没有想到居然办成这个样子,要说是没有才学,并不是如此估计也是因为运气不佳吧。因此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得到一个好的发展,否则早就已经成为了名流千古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宋仁宗仁义的小故事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宋仁宗,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只要一提起他,大家第一印象就是一位仁义之君。可以说我国历史从古至今,没有哪位皇帝比他更仁义了。总说宋仁宗仁义,那么关于宋仁宗仁义的故事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几个吧。

1.包拯唾面

时包拯任监察御史,宋仁宗宠爱后宫张美人,而张美人的伯父张尧佐也凭借这层关系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包拯屡次上谏,有一次包拯在皇帝面前直言张尧佐之过,仁宗无力辩驳,任其说个够,结果包拯唾沫横飞,都溅到了仁宗的脸上,然而仁宗并没有发怒,只是无奈地回到了后宫说给张美人听,而张尧佐也因此收敛了许多。

2.忍饿

有一天晚上,宋仁宗饿得难受,睡不着觉,就想着能够吃烧羊肉,但是想来想去还是没有让下人去做,近侍就问他为什么不说出来?他说:“听说皇宫里一旦需要什么东西,外面就会效仿,这样一来,就会杀害很多的羊,也给老百姓带来负担。所以不能因为我一个人一时之饿,而开启了无穷的灾祸!”

3.忍渴

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的时候渴了,他回头看了很多次,发现太监们没有带烧水的镣子,于是他忍住了渴,回到宫里才大口大口地喝。妃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他看到太监们没有带镣子,如果那时候说自己渴了,太监们肯定会因为服务不周而受惩罚。

4.反诗

四川地方有一个举人给成都知府写了一首诗“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这是一首鼓吹独立的反诗,知府马上将人捆绑进京,献给仁宗受罪。而仁宗看了以后哈哈大笑,认为这是一个老举子急于做官的一种表达,于是不仅没有治罪,还将他封了个小官。

5.不记仇

仁宗年少时,刘太后垂帘听政。当时有个博士程琳就进献给太后一幅《武后临朝图》,意思是要她做宋朝的武则天,那岂不是置仁宗于危险境地?后来仁宗亲政,有人就提出来这件旧事,但是仁宗一笑了之,认为这是当时的情势所逼。程琳此人有其才干,需要重用。后来程琳接连升官!

仁宗死后,开封城内很多老百姓为其为其嚎啕痛哭,消息传到偏远地区,也会发现有很多人为其烧纸钱祭拜,皇帝做到这个份上,比我们平时所尊崇的秦皇汉武都要高一级。

展开阅读全文

韩琦和宋仁宗什么关系 韩琦是一个怎样的人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少年时期的韩琦和赵祯相见,没想到韩琦年纪轻轻却忧国忧民,担心起了大宋的未来。可能赵祯心里不是滋味,但他能感到韩琦是一位宝贵的人才。此后韩琦获得殿试资格,仁宗看到他的名字也是会心一笑。其实了解宋朝历史的朋友,肯定不会不认识韩琦,他是北宋一代名臣,在内政和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在剧中,特别凸显了韩琦和赵祯之间的关系,可见这个人物的重要性。韩琦和宋仁宗关系

《清平乐》中,韩琦与宋仁宗少年时期就有过一面之缘,那个时候的韩琦还不过是个渴望能够考取功名的热血少年,后来韩琦如愿以偿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成了宋仁宗最器重的臣子之一。

韩琦少年时因路见不平,帮助受到恶霸欺凌的贫困百姓说话,遇到了宋仁宗。那个时候的韩琦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清贵少年就是大宋的官家,所以他才敢在少年官家面前大放厥词,甚至公然指责当朝皇帝的不是。多年后,赵祯与韩琦再次相见,却是在朝堂之上了,韩琦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了宋仁宗最得意的臣子之一。

历史上韩琦年轻有为,是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韩琦,曾在三朝为相,他总共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个时期。韩琦是在天圣五年考中的进士,他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青史留名,不光是因为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更是跟他主持了庆历新政分不开关系。

韩琦与范仲淹都是宋仁宗时期的肱股之臣,人称他们为“韩范”。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外忧内患的局面,庆历三年,范仲淹、韩琦和富弼建议宋仁宗实行新政,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宋仁宗采取了韩琦等人的新政主张。可是,由于新政举措触动了很多官僚贵族阶级的利益,所以遭到了他们的频频阻挠,实行起来举步维艰,后来以失败告终。

宋仁宗末年,拜韩琦为相,之后韩琦又经历了宋英宗和宋神宗两个时期。宋神宗时期,韩琦辞去相位,他曾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皇帝十分信任敬重他。历史上韩琦是熙宁八年夏天去世的,享年六十八岁。宋神宗为他辍朝三日,宋徽宗追封他为魏郡王。韩琦人物简介

宋仁宗执政时期,朝中最不缺的就是精忠报国的臣子,比如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等历史名人,他们都曾是宋仁宗最器重的名臣,其中韩琦与宋仁宗年龄相仿,所以在宋仁宗的赏识和重用下,韩琦成为北宋著名的权臣,他也是宋仁宗的良师益友。

韩琦有为国奉献的一腔热血,在朝堂之上敢于谏言,直言不讳,心系百姓,他与赵祯在少年时期便相识,君臣二人在农家分析当今局势,谈论治国之道,那时候韩琦并不知道坐在他面前的人是仁宗皇帝。

之后韩琦金榜题名,与赵祯相逢于朝堂之上,为了北宋江山,天下百姓,韩琦和赵祯携手共创繁荣盛世,两人成为莫逆之交。韩琦跟随仁宗从青丝到白发,韩琦是仁宗的知己,仁宗是韩琦的伯乐,这样的君子之交令人动容,仁宗逝世后,韩琦辅佐宋英宗和宋神宗,为相数十载,韩琦对北宋有不世之功,当初宋仁宗没有看错人。

总的来说,韩琦仍是北宋中期的一位贤相,正如时人所言:“公自为相,即与当时诸公同力一德,谋议制作全补天下事。”《韩魏公集·序》亦称:“公历事三朝,辅策二朝,功存社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对韩琦本人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刘娥真的杀了宋仁宗生母吗 刘娥被冤枉百年

全文共 1620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得知自己的生母并不是刘娥后感到十分震惊,他还怀疑自己的母亲是被刘娥害死,因此要开棺验尸,这也是仁宗和刘娥首次面临信任危机。可能大家都有听说过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故事中刘娥心狠手辣,为了皇后之位将李宸妃的儿子换走,导致李宸妃被打入冷宫。不过狸猫换太子出自清朝小说《三侠五义》,这是由石玉昆著作的长篇武侠小说,剧情并非正史。所以刘娥在这百年间也是被误会了很久,历史上真正的她并非如此恶毒之人。一、宋仁宗和刘娥矛盾激化

而剧中第一集中就出现了一个激烈的矛盾点,那就是宋仁宗与太后刘娥的矛盾。电视剧中赵祯发现自己的生母不是刘娥而是当年婢女李兰惠,而当时刘娥把持朝政,宋仁宗赵祯即便有很多不满也只能压抑着。

可这毕竟是电视剧,根据小说改编。而真正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二、历史还原真实的刘娥,她被小说冤枉

我们经常听到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故事的主角就是刘娥和宋仁宗赵祯。故事里面说刘娥为了夺取皇后之位,在李妃生产时,将她的孩子也就是宋仁宗抱走,换了个狸猫,自己当了皇后,而李妃喊冤被打入冷宫的故事。

真正的历史中确实刘娥并非宋仁宗生母,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绝对不是小说那么简单。

历史中的刘娥本是祖籍太原人,父母都是为官的,在四川的时候,刘娥尚在襁褓之中,便父母双亡,只能寄养在外婆家中,随着刘娥慢慢长大,周围人发现她能歌善舞,便成了一个歌女,这也算是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不久她便嫁给了一个叫龚美的银匠,并随夫君离开四川到了当时的京都汴京。

古代女人地位很低,在汴京生活了一段时间,龚美和刘娥夫妻二人青黄不接,龚美便把刘娥给卖了,当时恰巧碰到了宋真宗,而且得到了宋真宗的喜爱,就这样刘娥进了宫中。而进入宫中之后刘娥也比较佛系,不像其他嫔妃那样争宠,并且很罕见的与杨淑妃成了姐妹。

后来刘娥越来越受真宗宠爱,当时想册封刘娥为皇后,奈何刘娥出身卑微,被很多大臣所反对。这里要说明的是在宋朝永远有两个利益集团,那就是皇帝和文官集团。宋朝300年没有宦官乱政也没有女人和皇亲国戚乱国,在宋朝文人地位很重,一直与皇权抗衡。

就在这时,刘娥身边一位侍女李氏被宋真宗宠幸,不久便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宋仁宗赵祯。这里面或许是刘娥借腹生子,所以孩子生下来后就被刘娥和杨淑妃一起抚养,这其中的过程宋真宗是知晓的,而李氏也从才人逐渐被封为李顺容,在后宫内安享晚年。这一切对于宋仁宗生母来说都是毫无怨言的。

而宋仁宗知道真相的时候也是刘娥死后才知道的,那时候他以为是刘娥杀害的李宸妃,奈何开棺验尸并无毒害证据,其实刘娥想害死李宸妃分分钟的事,完全没必要宋仁宗长大后甚至登基后再杀她。

所以说历史上根本没有狸猫换太子一说。三、从宫中严母,到垂帘听政

而再看宋仁宗呢?宋仁宗从生下来就被刘娥和杨淑妃一起抚养,刘娥扮演的是严母,杨淑妃则对宋仁宗非常宠爱。刘娥从饮食起居到礼仪约束和读书方面对宋仁宗要求非常严厉,而杨淑妃则通融很多,所以从小宋仁宗就亲近杨淑妃,畏惧刘娥。

后来宋真宗去世,只有13岁的赵祯继位。因为赵祯还小,而且宋真宗也留下了一大堆烂摊子,比如劳民伤财的“天书运动”和寇准与丁谓的党争。此时刘娥便垂帘听政,军国大事皆有刘娥处理。当时刘娥经常穿着龙袍上朝,得到大臣反对,直到死去才把权力让给宋仁宗。

在刘娥把持朝政期间,其实是为宋仁宗的繁盛打下了很牢固的基础。她终止劳民伤财的“天书运动”,废掉寇准,贬谪丁谓和曹利用等人,终止了党争。还发行交子,促进了经济繁荣,所以在正史中对刘娥的评价是非常正面的,比如《宋史》曾评价刘娥“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近代学者胡适也对刘娥给予很高评价。所以刘娥被称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至于她想没想过当大宋“武则天”,这个只能我们后人猜测了。但即便有这种想法,在宋朝是很难实现的。宋朝非常重视文官,所以文官的集团一直制约着皇权,在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北宋历史背景下,刘娥把持朝政后礼制方面也多受群臣牵制,所以刘娥最终没能称为“大宋武则天”。

展开阅读全文

晏殊和宋仁宗什么关系 晏殊一生有哪些成就

全文共 2409 字

+ 加入清单

《清平乐》开播后,由喻恩泰饰演的晏殊让人感到惊艳。每次赵祯陷入两难,晏殊都会主动替君分忧,给赵祯找台阶下。而赵祯一直不忍心答应晏殊将其贬官的要求,看的出来这两人感情十分深厚。历史上,晏殊算是一位小神童,他一生著有一万多首词,可惜大部分都没能保存下来。相信看剧的时候,大家对晏殊一生经历也是充满好奇,那他在历史上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智商在线早早入仕

要说宋朝活的长久的人,晏殊或许排不上号。要论宋朝当官时间长久的人,晏殊绝对进入前三名!他从14岁入仕,当官几近50年。他自小便有神童的潜质,据说七岁就能写诗文,享誉乡里(为什么每个神童都要是7岁呢,难道是串通好的)。14岁时被地方官当做特殊人才,举荐到京城参加考试。

那一年的廷试,晏殊同一千多起码20好几甚至30好几的人一起参加考试,他笔底生风、神态自若很快就交卷了。

宋真宗看见这个小神童就很喜欢,立马赐同进士出身(大体上也在前80名以内)。当时的宰相寇准就看出他有宰相之才,说了一句酸溜溜的话:“晏殊是南方人!”(原来宋太祖有交代不能以南方人为宰相,这是典型的地域歧视,果断差评,好在此后的皇帝没有听他的!)

两天之后加试诗赋,晏殊更是绝了!最开始拿来的试题他只扫了一眼就交了白卷,他对皇帝说这个题目我曾经写过,请求另外出题考我(高考碰见了模拟题这是什么运气)!

十足的诚实背后是十足的自信,换题之后的晏殊答得行云流水,皇帝从此对他另眼相看。之后他就任秘书省正字,得到了特地栽培,因为这个官职最大的好处是能够遍览大宋国家图书馆的藏书。

青年的晏殊凭着自己的才学赢在人生的起点,但赢在人生起点却只灿烂一时的人大有人在,详情参考同为神童的骆宾王。晏殊在国家图书馆潜心读书、认真学习,在荣耀面前没有迷失自己的本真和方向,这才是获得长久成功的秘诀所在!政务出色平步青云

晏殊历经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受到了两任皇帝同样的赏识,这是难能可贵的。

晏殊有礼数。宋史有记载,宋真宗对晏殊十分看好,遇到棘手的问题就会写小纸条派人送给晏殊进行咨询,晏殊每次都当着来人的面写好回答,然后将答奏和真宗的小纸条交给来人一并带回。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皇帝第二天所说的高论都是皇帝自己想的,绝对不是别人写的!

晏殊有坚持。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晏殊和另一个姓蔡的神童一起陪读,当年太子年幼顽皮,晏殊经常规劝,小蔡却事事顺从,甚至于小蔡会伏倒在地给太子做跨门槛的垫脚石。后来仁宗当皇帝了,虽然念小蔡的好却觉得人品不高只让他去当地方官,反而对晏殊高看一眼加以重用。

晏殊有能力。仁宗时,西夏崛起叛乱丛生,晏殊时任宰相兼枢密使,建议仁宗罢监军,不要以阵图授诸将,使得诸将对敌时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这些建议都找准了北宋军事不行的痛点和根本,在被仁宗采纳迅速推行,取得很好的效果,终于使元昊俯首听命。

晏殊有眼光。他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中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又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大家津津乐道的“庆历新政”就发生在晏殊执政时,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实际上是由晏殊总领其事的。

任地方官时,晏殊曾大办学校,培养人才,特别是在做应天府知府时,选范仲淹来主导应天书院的改革,使得书院质量提升甚多,欧阳修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并非虚誉。

步入仕途之后的晏殊,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本着平常心、做好了本职工作,做到不惹事、不怕事,若有事、能平事!这才是“太平宰相”的真正实力,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把事情都做好了!富贵作词结成珠玉

晏殊的一生堪称一顺百顺,没有几起几落的波折,没有遭遇大的劫难和历史阵痛,他的一生几乎全都在京城,仅有的两次所谓贬官也距离京城不足500里。

就这样,冠冕显赫威风的晏殊写下的词章傲然不俗,就像叶嘉莹先生说的那样:晏殊词作写富贵而不鄙俗 写艳情而不纤佻。

宋朝厚养文人为世代之最,晏殊生在太平年景,尽管他天性清俭、没有食必珍馐的需求,却也深陷歌舞升平的温柔陷阱。所以他的词风里满是富贵的气息。

他的词集《珠玉词》:因为他一朝宰相的超然身份,使得词句里几乎全都荡漾着格外淡雅的气息,那是一种高级的富贵气象。

曾经寇准炫富的“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深的时人夸赞,将其当做吟咏富贵的典范。晏殊却说这不过是暴发户的穷富贵,真正的富贵是白居易的“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连宴席散场都有如此排场如此恢弘之气。

他最有富贵气息的诗句来自一首七律《无题》“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不着一言写金玉锦绣,却满满都是富贵气象。

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最初是在一首诗《示张寺丞、王校勘》中,后来直接用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诗虽在前却没有多少人记得,词却成为了经典!这就是晏殊成为依声家初祖的道理所在!

正是晏殊的富贵气象、他的端着架子作词,才让词不断走向雅化,获得了生命的长青。往往越接地气的作品在当时流传甚广,却寿命极短;长青的艺术题材的唐诗、宋词莫不是因为高雅而长存的。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晏殊当时也是有缺点的,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脾气暴躁,话说他两度贬官都与之相关!

第一次贬官是因为他顶撞了掌权的刘太后,必然也是有一种出言不逊的可能,更有意思的是:他贬官出京城,许多朋友来送他,其中一个歌女唱了一句“千里伤行客”就把他惹毛了,愤然将歌女赶走“我从来没有离京师到过500里以外的地方当官,哪来什么一千里!”

第二次被贬更是直接因为暴脾气。他最为宰相随同皇帝在玉清宫,要去应宫时发现仆人没有给他随身带笏板(这是宋朝官员上朝的标配),等仆人慌忙送来时他直接一巴掌打掉了几颗牙齿。后来被弹劾罢免了宰相之职,理由就是脾气暴躁不堪做百官的榜样。

晏殊的词最适合烟雨江南的气息,在回廊石阶上一边品茶、一边精读,直道“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是怎么样的?历史上宋仁宗是个什么样的人

全文共 148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宋仁宗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个人,很多人都说其实到宋仁宗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了,宋仁宗创造了仁宗盛治,宋仁宗平常也非常的节俭非常的爱民,所以很多人都说他是一位非常非常好的皇帝,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都是听说的,那么真正的历史上的宋仁宗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这个真实的宋仁宗是怎么样的吧!

本文趋向于比较个性化的平价,所以带个很大的个人色彩,请谨慎观看!

至少从钱穆开始,到我们那个年代的历史教科书,宋朝所获得的评价一直都是积贫积弱。

版图上失去燕云、河西,金瓯有缺;同时饱受塞北各族政权的压力,直至灭亡。宋朝整个时代的历史形象,可以说是写满了遗憾。

具体到宋仁宗四十多年的统治时期,一方面北面的燕云无法收复;另一方面在西面的战事屡屡受挫,只能坐视西夏称帝。

而由他带领一帮名臣如范仲淹、韩琦等所一起主导的新政,也是半途而废。

这样一个帝王,是欠缺帝王该有的霸道总裁气质的。

然而在近二十年的网络上,宋仁宗却渐渐在收获另外一种评价。

他所治下的时代,被冠名为“仁宗盛治”。

“盛治”这个词是“盛世”与“治世”的结合,带有新鲜的脑洞气质和互联网气息。

要知道,儒家语境下,表述明君的治理功业,只有“盛世”与“治世”的概念,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

在宋朝三百一十九年的漫长岁月里,亦没有哪一段时间被冠以这一类的名称(倒是有一个“庆历之治”的说法,但不是很主流,也甚少人认可)。

而二十年来,互联网历史爱好者对宋仁宗的这种评价,体现了一种只借用儒家概念,而摒弃本应作为核心的儒家评判体系的意识风向。

与之相匹配,他看起来厚道温吞的性格也开始得到赞扬。

人们将这种性格特征视为帝王人性化的一面。

温情而宽厚。

比照东西方历史,韩愈等人于中唐发起的“古文运动”,可以被看作是一场以秦汉古典时代为标榜的“文艺复兴”。

这场“文艺复兴”与西方结束中古时代的文艺复兴有可相提并论之处。

结合史学上的“唐宋变革说”,则“五代十国”的争霸乱战,大概就是西方十七世纪的“三十年战争”。

宋代则是一个理应诞生开明君主与思想著作,且民族国家色彩逐渐大于世界帝国色彩的“启蒙时代”。

宋太祖“玉斧划河”的故事,以及宋、辽、夏、金、大理诸政权的对峙,加上雕版印刷技术的勃兴、思想文化著作的繁盛,大略能印证这些特征。

在这样的时代,只要能担起文化和文人保护者的角色,宋仁宗也就完成了他的历史任务。

在正统皇朝中,宋仁宗以长达四十余年的在位时间,排在同行们的前列。

他之前,在位时间超过四十年的皇帝,最著名的是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长达五十四年。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与宋仁宗的境遇有些相像。

都是十几岁即位,且都面临太后/太皇太后的垂帘掣肘,一方面父祖积累下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也饱尝来自塞外的压力和耻辱。

不过汉武帝最终用“天下户口减半”的代价,开疆拓土,扫荡匈奴;宋仁宗却未能实现类似的成果。

从汉武帝往后,几乎每个正统王朝内部都有一个或明或暗想要成为“汉武帝”的帝王。

学他的强势、学他的开边、学他的“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

在魏有魏明帝、在隋有隋炀帝,在唐有唐玄宗,在明有明成祖,在清有乾隆帝……

至于宋朝的“赵官家”们,宋仁宗赵祯若想要对标汉武帝的话,本也是无可厚非之事,毕竟两人还是有如此多的共同之处。

然而宋仁宗所表现出的气质却与汉武帝大相径庭。

在他之后,变法且屡对西夏用兵的宋神宗、宋哲宗,任用新党而一度收复河湟燕云的宋徽宗倒都有向汉武帝看齐的劲头。

尤其是宋徽宗。

然而他与隋炀帝、唐玄宗一起都成为欲效仿汉武帝而翻车的帝王。

宋仁宗御宇四十多年,天下腹地大致太平。

这很有可能是沾了他自己性格的光。

展开阅读全文

乾隆为何把宋仁宗当做偶像?宋仁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全文共 3113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最近热播的《清平乐》,很多人这一次非常关注剧中的主角赵祯,而赵祯的历史原型正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帝宋仁宗。宋仁宗的一生,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他的“仁”,正是一个非常仁爱的皇帝,死后才能得到仁宗这样的庙号。而且纵观历史,除了赵祯之外,也再也没有第二个皇帝有“仁”这个字了,可见宋仁宗的确是实至名归。那么,究竟宋仁宗到底有多仁,有什么过人之处,以至于后世自称是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都把他当做自己的偶像?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1.宋仁宗是个怎样的人

宋仁宗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步入朝政了,他九岁被立为太子,十三岁就继承帝位,似乎这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但是实质的内幕是这样的:首先他的父亲宋真宗,不知道是受什么蛊惑了,对自己的儿子竟然产生了杀机,还好大臣们及时拉住了宋真宗,才保住了他的命。二是十三岁登基的宋仁宗,刚开始也是被垂帘听政的可怜蛋,后来才得到了亲政的权利。最后,父亲宋真宗留给他的其实就是一个烂摊子,但是宋仁宗却把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不得不说,他真的是很有实力的。

宋仁宗是一个胸怀大爱的人,待人宽厚仁慈,颇有帝王的风范。这样的人怎么会做不出惊艳的业绩呢?

在文化方面,他十分包容。于是出现了唐宋八大家。在这八大家中,就有六人出自宋朝,一直到现在,人们还能说出他们的大名。在国家人才方面,积极支持范仲淹改革,盛产大忠臣。其原因是宋仁宗心胸宽广,能够容忍臣子们与他产生不同意见,不会因为自己下不来台就要斩首。因此,出现了像范仲淹,包拯这样的人物。

比如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因张贵妃受到圣宠而身兼要职,风头不小,就受到了大臣们的联名弹劾。而包拯是出了名的正直,愣头愣脑的跟宋仁宗讲道理,唾沫横飞,把宋仁宗气的拂袖返回后宫。还好包拯生于宋仁宗这个时代,要是遇上李世民那暴脾气,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宋仁宗的宽宏大量不仅体现在他对待群臣的态度,还有对普通百姓的宽大处理。著名词人柳永,在他籍籍无名的时候,赴京赶考好几次都名落孙山,这让他很是恼火。于是他写下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这样的诗句简直就是在大肆的讽刺国考,藐视朝廷,放在过去说不定就要掉脑袋。可宋仁宗却没有追究此事,而是以下面的方式“报仇”。

在柳永最后一次考试时,果然就中了。但是宋仁宗却在发榜的紧要关头,御笔一挥,划掉了他的名字,并金口玉牙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这样一来,既给了柳永教训,也把自己的面子保住了。柳永是出了名的风流狂妄,他每天跑到青楼,靠着写词赚取稿费。混迹在青楼女子之间,嘻嘻哈哈,还说自己是“奉旨填词”。这样的玩笑可以说对一代帝王是很过分了,但是宋仁宗也并没有把他怎么样。2.胸怀仁义宽厚待人

宋仁宗逝世700年后,自我感觉甚为良好、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了。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赵祯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

宋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一个皇帝死了,让本国黎庶哭得涕泗横流的事,屡见不鲜,引得邻国百姓和皇帝痛哭,实在是凤毛麟角。

直到700年后,自我感觉甚为良好、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了。

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他是北宋第四个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做了42年。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仁宗以仁政而著称于史,其领导艺术值得一说。

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在这次晋级进士的考试中,年轻气盛、心忧天下的苏辙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当时的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建议对之严厉制裁。宋仁宗却淡淡地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苏辙仅仅依据道听途说,便在“高考”中“恶毒攻击”全国最高领袖,即使搁在现在,也不会被录取的;即便赶上“康乾盛世”,也难逃其被灭九族的命运。宋仁宗的宽容心胸,由此可见一斑。

宋仁宗对读书人的宽容,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

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对这个口出不逊、有“煽动造反”之嫌的读书人,即使不按“谋大逆”严惩,起码也得按“危害国家安全”治罪。谁知宋仁宗对这样的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就事论事地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于是,这个读书人被授予了司户参军的职位。

宋仁宗不光对其臣民仁慈宽厚,身为九五至尊,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从不因自己身居高位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宋仁宗回宫后,风风火火地对嫔妃说道:“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仁宗“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

宋仁宗回答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我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3.坚持原则善听劝诫

赵祯善于纳谏,成全了千古流芳的青天大人包拯。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要拿掉三司使(相当于国家计委主任兼财政部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赵祯宠妃张氏的伯父。包拯把奏章递上去了,赵祯也有点为难。最后他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就是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没想到包拯还是不愿意,且谏诤更加激烈。赵祯有些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包拯的回答更加不客气:“太祖、太宗皆曾为之,节度使恐非粗官。”赵祯只好罢了。

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赵祯回到后宫,对张贵妃说了一句现在看来还很具政治远见的话:“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史载,仁宗情急之下把节度使说成了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知识分子在创造精神财富的时候,特别需要精神上的宽松,仁宗时代是一个知识分子精神上特别宽松的时代,所以文学艺术事业都很发达。中国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占了六家。这六家(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宋代官员待遇比较优厚,退休之后能够优游林下,吟诗作文。这种厚禄制度,使得官员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创作,所以文学艺术,成果累累,能够流传万世。宋代以科举取士,政府官员都是文学之士,在仁宗晚期,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真正称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满朝。这样的事,历代只有宋代才有,宋代只有仁宗时代才有。

中国的几大发明中,能把整个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

一个善待臣民,又善于接受谏诤的皇帝,肯定是会赢得朝野热爱的,甚至会得到敌国的敬重。宋仁宗之后,当王安石变法失败,宋神宗赵顼又恢复了祖父宋仁宗赵祯温和的改良做法时,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说:“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可见辽国人对宋仁宗赵祯敬畏之深。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说宋仁宗是第一好皇帝?他是一位明君吗?

全文共 3949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历史上皇帝有很多,而要说这些皇帝当中,究竟哪一个是最好的,可能很多人也有很多不同的答案,而也有不少人可能会觉得,宋仁宗应该算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了,这一切当然离不开他庙号当中的一个“仁”字,能够像他这样对待别人的,尤其是宫里的下人们,也只有他一个人了,因此他的“仁”字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仁。那么究竟宋仁宗为什么是第一好的皇帝,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宋仁宗做人很好,那他做皇帝如何?他虽然是一位仁君,但他算不算是一位明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宋仁宗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第四位帝王,他在历史中创造了好几个第一。

1、在他之前没有人获得"仁"这个谥号;

2、他事迹比较多,比较占史书篇幅,在《宋史》中占了四章。要知道宋朝英明神武的开朝帝王宋太祖赵匡胤也不过在《宋史》中占了三章;

3、对外战争输的一塌糊涂。但啥事没有,啥地儿没丢;

4、运气好到爆棚,实现了无为而治。有一批历史能臣如范仲淹,包拯,狄青等;

5、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在位42年之久;

6、财力雄厚,钱总也花不完。不断赈灾,减赋,连年向西夏、契丹进贡,国库居然没空过;

7、可能是第一个被皇后家暴的皇帝。曾经被皇后大耳刮子抽出血印来,愣是没敢怎么滴。

宋仁宗的谥号"仁"绝对实至名归。在宋仁宗的年代"死刑"什么的根本就是摆设。在位40多年他以平均每年两次的频率"大赦天下"。每次的标准都差不多是"杂犯死罪递降一等,减天下囚罪一等,杖以下释之"。他这种做法让我们的包青天包拯大人很难受,包拯那边忙着抓人、定罪。宋仁宗这边忙着减刑、放人。你说天天这样,包拯的脸能不黑吗?

凡是地方有任何自然灾害,宋仁宗都是发钱、发粮、安排工作,外带免除赋税。官家的劳动机构里面的妇女能放的全部放回家。各地进贡给皇室的特色产品,奇珍异宝,逐地取消不用进贡。老百姓找政府借的钱,隔几年就发个命令,告诉大家不用还了。宋仁宗还有个最大的特点,民间一有点啥事他就不吃饭了或者少吃饭,最长的一次持续了一个月。困难地区的老百姓,宋仁宗经常把自己私房钱拿出来给他们交赋税,最多的一次拿出了20万匹绢替老百姓交税。据说有一次宋仁宗加班到半夜肚子饿了,想吃烤羊。后来一合计天下百姓太苦,愣是把这烤羊钱给省下来了。《宋史》仁宗篇里面大概有1/5都是记录仁宗这些"仁"爱的表现。

不过笔者认为,"仁"固然重要但是要有度。仁爱、接济百姓只能解百姓一时之苦,一国之君当思如何授"渔"于百姓,而不是授"鱼"于百姓。

宋仁宗军武方面可以用三个字形容。"惨、惨、惨"。仁宗在位期间未能开疆拓土,但尚能守国门。不过守的方式可能屈辱点。大家应该听说过西夏的李元昊,李元昊活了一辈子打了宋仁宗一辈子。基本上西夏没钱了就过来打宋仁宗一顿,基本每次都是打完了要点赔偿,保护费再涨点。契丹人也有样学样,导致仁宗交出去的保护费逐年见长。

宋仁宗有一批以范仲淹为代表的能臣干将,也开创了庆历新政。不过口号喊得山响,干了不到一年半就结束了。宋仁宗特别喜欢调整领导班子成员,没事就搞个人事调动,什么部级干部、国级副国级干部走马灯似的换。宋仁宗这个人耳根子特别软,今天想干这个事儿,任命一批干部主持工作。改天别人给他提个意见,仁宗立马改主意,重新人事调整。所以他当了40多年皇帝,归纳起来说就是啥事也没干成。史官对他一辈子的评价就是"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翻译过来就是做了42年皇帝,啥也没干成但是呢也没糟蹋祖宗的基业。史官的言下之意就是"有他没他都那样"。

整体上来说宋仁宗是一个比较软弱的帝王,少了些王霸之气。像一个上有老、下有小需要养家糊口的中年大叔,行事瞻前顾后。做事略微优柔寡断,不能持之以恒。终其一生平淡无奇,虽未立丰功伟绩,但也勉强能守祖宗江山。优点在于严于律己,对百姓宽仁。他对普通百姓来说是个好皇帝,但在历史长河中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帝。2.为何宋仁宗存在感不高

实际上,宋仁宗一生其实也蛮传奇的,或者说宋朝的皇帝都比较传奇,不按常理出牌。宋朝第一个皇帝赵匡胤皇位得来的就十分蹊跷,或者说太容易,手下一起哄,他就黄袍加身成了皇帝。一般皇帝都是子承父业,但赵匡胤挂了以后,他弟弟赵光义继位。到他这总算顺了一点,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真宗,后来到孙子,就是宋仁宗了。而宋仁宗以后又出差错了,下面的宋英宗不是他的儿子,而只是他的侄子。

宋仁宗的身世充满传奇色彩,狸猫换太子的传说流传甚久,在小说《三侠五义》中有详细叙述。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主要是因为宋仁宗不是刘太后亲生,而宋仁宗当皇帝时年纪比较小,刘太后临朝十一年,自然会让人浮想联翩在故事里面,刘太后是迫害宋仁宗李氏的元凶,而历史上刘太后和李氏关系究竟如何,到底有没有害她,已经很难说了。

宋仁宗另外一个传奇的地方就是他居然没有儿子。宋仁宗当了四十二年皇帝,属于典型少年天子当政。一般来说,当皇帝这么久,应该是子孙满堂,但是宋仁宗子女不多,亲生儿子更是一个活大的都没有,实在是匪夷所思。

另外一点,宋仁宗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没有儿子,就把自己侄子接近宫里,按理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应该多生子嗣,可是居然这么年轻就担心自己没儿子了,着实让人奇怪。后来虽然生了儿子,但都没有长大,最后便宜了这个侄子。难道宋仁宗天生没有子嗣缘,还是说宋仁宗的后宫太黑暗,容不下一个皇子?

宋仁宗在位时候,重用范仲淹等大臣,政绩还是不错的。而且宋仁宗被称为宋仁宗,对内对外都可以用“仁”来概括。宋仁宗没有儿子长大,是不是因为他太过仁厚,没有管住后宫呢。在对外关系上,无论是对西夏还是对辽,都是以安抚为主,说白了就是送钱保平安。不过从经济角度来说,拿钱安抚夏辽,比打仗可省钱多了。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无论对士大夫还是对百姓都是比较仁厚的,大家整体上可以安居乐业,但是宋仁宗并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丰功伟绩,这也难怪声名不显了。应该说,在皇帝里面,宋仁宗是不错的,在他治下,无论是当官还是做个平头百姓,都不会遭罪。

除了开国皇帝以外,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一般都做过大事,比如汉武帝打得匈奴不敢侵犯,唐玄宗清理武则天余孽,开创开元盛世,明成祖直接造反,把自己侄子逼下皇位。而宋仁宗跟这些皇帝比起来,性格太柔和,表现太平淡了。

实际上,不仅是皇帝,就算是其他大人物也往往是个性鲜明的存在感更强,而性格平和的往往名气就会小一些。就好像霍金一样,他真正的成就又有多高,他的理论又有多少人可以理解,就因为他是个瘫子,名气就大了。如果宋仁宗也是个瘫子,他名气会大很多,成为历史上最身残志坚的皇帝。3.宋仁宗是明君吗

公元1063年3月,宋仁宗赵祯逝世。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还表示要给宋仁宗设“衣冠冢”。

宋国和辽国是敌对之国。耶律洪基有此反映,足见宋仁宗人格魅力之高,连敌人都十分折服。

中国古历朝历代,一共产生了300多位皇帝。这些皇帝里面,唯有宋仁宗等少数人,被称为“一代明君”。但是认真算起来,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在开疆拓土方面,更是乏善可陈。宋真宗传给他多少领土,他就传给宋英宗多少。他凭什么成为“一代明君”呢?

认真分析,只因宋仁宗做到了四个字:严于律己。

比如,有一年,宋仁宗寻思着要把皇宫扩建一下。就派人去和皇宫北面的居民商量。可是,这些居民拒绝了来自皇宫的拆迁协商。无论给多少钱他们都不愿意搬走。事情就这样僵持住了。按照常理,接下来就应该是官府发布强制拆迁公告,聘请拆迁高手,浩浩荡荡地跟在推土机后面开进拆迁现场。

但是这一幕没有发生,宋仁宗退步了。于是北宋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仅仅相当于一个节度使的府邸。

毫无疑问,皇帝是古代权力最大的人,生杀予夺,不在话下。宋仁宗真想搞强制拆迁的话,谁也阻拦不了。可是,宋仁宗没有这么做。他懂得将手中的权力控制在一定范围,不逾越,不纵容。

宋仁宗拒喝羊肉汤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这里说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有一次,宋仁宗吃完饭在后院散步。有一阵他不时回头看,但是没说话。

一会儿,宋仁宗回到房间,让妃嫔赶快给他倒水。妃嫔觉得很奇怪,问刚才在外面时为何不找随从倒水。宋仁宗说了一句让人感动的话:“我回头没有发现他们准备水壶,怕问了后,会有人受到处罚,所以干脆就没让他们倒水。”

在许多皇帝将手下人视为牛马,动辄打打杀杀的古代,这样一番感人肺腑、充满人性光辉的话,你听了作何感想?

有宋一代,也许在其他方面有很多不足,可在宽容读书人方面,绝对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在宋朝,又是以宋仁宗一朝最为宽容。

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可能是想做官想疯了吧,写了首诗献给成都太守。诗里有一句“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太守吓坏了,这不是反诗吗?马上将他五花大绑押进京城。

案子呈到赵祯处,赵祯不以为然地说:“这是老秀才想做官,写首诗发泄一下,怎么能治他的罪呢。”于是,这位幸运的读书人不但没有受到处罚,还被封为司户参军,圆了做官的梦。

“食色性也”,宋仁宗作为一名男人,自然也喜欢美女。一次,大臣送一位美女给宋仁宗。宋仁宗一看,正合我意,打算留下来。不料名相王旦的儿子王素进谏劝阻。赵祯心中十万个不愿意,也只能不要了。王素看皇帝不舍的样子,就讨好地说:“陛下您知错就行了。反正这女子已经进宫,不如您就受用几天,再送出去吧。”

宋仁宗一时老泪纵横:“我虽然是皇帝,但跟大家一样也是感情动物。有道是日久生情,到时候我还是舍不得,不如现在就不要了。”硬是没有留下美女。

所以,虽然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但他凭借“严于律己”四个字,一手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仁宗盛治”。

展开阅读全文

柳永为何叫奉旨填词柳三变?宋仁宗为什么不喜欢柳永?

全文共 278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应该都对柳永这个人物不陌生吧,他是宋朝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词人,写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有名的词作,然而柳永当然也是想要考取功名的,毕竟古代文人哪一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都是想要获得功名吗?能够考取一官半职,入朝为官,是每一个文人学子的梦想。然而柳永却是属于那种屡试不第的人,时间长了,宋仁宗都知道他的名号了。然而据说柳永最后有一次终于考上了,却是因为宋仁宗不喜欢他而没有入选,这是真的吗?柳永还有一个外号叫“奉旨填词柳三变”,也和宋仁宗有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1.奉旨填词柳三变是怎么来的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是宋代工部侍郎柳宜的小儿子。相传柳永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乳母略通诗词,是一个败落的官宦家的女儿。她很喜欢柳永,每天给他喂奶时,就用手指沾着乳汁在柳永的掌心写字。小柳永虽不能出声朗读,却在心里默认。

这样到了7岁时,柳永就成了乡里的神童,才名传遍崇安城。柳永年少多才,擅长写词曲,为人狂放不羁。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留恋于歌馆楼台,熟悉了很多歌妓,并且替她们作曲。在北宋初年,词刚刚兴起,词本来是一些教坊制作出来让歌女唱的小曲,大多低俗不堪。

后来一些文人们也兴之所至,为歌女们填词,那也不过是在花前月下、酒席宴间,谈情说爱、饮酒助兴的一种消遣,很难登大雅之堂。所以柳永整天在“秦楼楚馆”里“浅斟低唱”,为歌女们作词,便被看成是行为狂荡的浪子。他本以为凭自己的才华,参加科举考试应该轻而易举,没想到一发榜却名落孙山。

这时他写了一首词《鹤冲天》,抒发自己落榜后的满腹牢骚。他认为自己是偶然失误,失去了高中状元的机会,也是主考官没有慧眼,把自己这样的才子给遗漏了。于是狂傲的柳永便产生了逆反心理,既然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远大的抱负无法实现,倒不如索性继续过那种流连秦楼楚馆的狂荡生活。

他在词中写道:“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本来是柳永科举失意后的恃才负气,没想到这首词传遍四方,让宋仁宗看到了。柳永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本来已经考中,谁知宋仁宗一看中榜名单中有柳永的名字,就把他给除名了,并且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还在他的试卷上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原来仁宗皇帝对柳永上次科举失意后写了《鹤冲天》来发牢骚,一直耿耿于怀,这次一看柳永又来参加考试,便借柳永自己词中的句子来嘲讽他,意思是说,你既然把功名说成是“浮名”,要把“浮名”换成“浅斟低唱”,那你还要浮名干什么呢!以后你尽管去填词好了。

既然皇帝亲自把他除名,柳永就再也没办法通过科举获得功名了。在封建社会里,通过科举而走向仕途,是知识分子实现理想的主要途径。柳永因一首词得罪了皇帝而无法再参加科举考试,别无出路,就更加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流浪、放荡的生活。

他戏谵地称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这简直是在向皇帝示威,突出地表现出了他的狂傲的性格。于是他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写词的词人。2.宋仁宗真的不喜欢柳永吗

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有很多轶闻典故,其中一则是“奉旨填词”,稍晚于柳永的严有翼曾在《艺苑雌黄》提到这件事,说当时有人推荐柳永的才华,但皇帝却问道:“得非填词柳三变乎?”回答说:“然。”于是皇帝就说:“且去填词。”柳永因此不得志,每天游荡于青楼酒楼之间,而且还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这则故事中,严有翼并未明说是哪位皇帝,于是大家纷纷展开想象,有人说是宋仁宗,有人说是宋真宗,甚至有人还说是宋神宗,从柳永的生卒年看,与这三位皇帝生卒年确实都有重叠的时间段,但宋神宗明显不可能,他登基的时候柳永已经去世十四年了。

那么这位皇帝究竟是宋仁宗还是宋真宗?

南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说宋仁宗留意儒雅,很讨厌浮艳虚美的文章,而柳三变却喜欢写非主流词曲,而且居然传播四方,柳三变曾有一首《鹤冲天》词,其中最后一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到进士放榜时,仁宗刻意将柳三变之名划去,并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来柳三变改名为柳永,这才中了进士走上仕途。

吴曾的这则故事曾多次被人质疑,比如有人认为柳永所有词作文章,从未自称“柳三变”,柳三变之说不足为信,也有人认为景祐元年,宋仁宗亲政,特开恩科,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此前尚未亲政,当不可能在放榜时划去柳三变之名,这则故事应是虚构的。

以上两种说法中,第一种明显只是推测,不足为证,其实柳永长兄是柳三复,仲兄是柳三接,两位兄长名字都带有“三”字,柳永原名“三变”也说得过去,而第二种说法则有一定的道理,《鹤冲天·黄金榜上》确实是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所作,但第一句是“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其中“偶”字是“偶然”的意思,可见柳永仍然很自负,如果是第二次科举失利应当不太可能是这种心态,因此这首词更可能是第一次落第后写的。

柳永第一次落第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据此我们大体可以还原“奉旨填词”的故事如下:

大中祥符二年,柳三变信心满满地参加科举,谁料居然落第了,此时柳三变才二十六岁,还是文学愤青时期,于是在一次醉游烟花巷陌后写下《鹤冲天·黄金榜上》,当时柳三变已是天下闻名,这首词也很快流传开来,后来居然连宋真宗都听说了,真宗也爱好文学,还是一名诗人,但柳三变词中这种消极的态度明显不是真宗喜欢的,所以后来柳三变参加科举被人推荐时,真宗就随口说:“且去填词。”也正因为真宗说过这句话,所以柳三变此后参加数次科举都无人敢推荐,直到改名为柳永,直到宋仁宗亲政恩科。3.真实的宋仁宗与柳永

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是年春闱,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

二月,柳永由汴京至睦州,途经苏州,时范仲淹知苏州,柳永遂前往拜谒,并作词进献。九月,睦州知州吕蔚爱慕柳永才华,向朝廷举荐,因“未有善状”受阻。

景祐四年(1037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抚民清净,深得百姓爱戴。宝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作《煮海歌》,对盐工的艰苦劳作予以深刻描述。柳永为政有声,被称为“名宦”。

庆历三年(1043年),调任泗州判官。时柳永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绩,按宋制理应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选调”,遂有“游宦成羁旅”之叹。秋,柳永进献新词《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因有“太液波翻”等语,不合圣意,改官投诉无果而终。八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颁行庆历新政,重订官员磨勘之法。柳永申雪投诉,改为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

庆历六年(1046年),转官著作郎。次年,柳永再度游苏州,作词赠苏州知州滕宗谅。

皇祐元年(1049年),转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

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与世长辞。

展开阅读全文

高滔滔本该是宋仁宗妃子,为何最终嫁给赵宗实?

全文共 2003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皇家内部之间的各种关系就不是那么简单的,皇室宗族之间可能会相互通婚,就很有可能会乱了辈分,比如汉献帝作为曹操的女婿,又把自己的女儿送给曹丕,这一下子关系就说不清晰了。而在宋朝时期,宋英宗赵宗实的皇后高滔滔,原本是要被嫁给宋仁宗妃子的,然而后来宋仁宗将她嫁给了自己的养子赵宗实,高滔滔也就成为了自己的儿媳,后来赵宗实成为皇帝,高滔滔也成了皇后。不过这其中,宋仁宗为什么要把高滔滔嫁给赵宗实呢?

高滔滔成为皇后,与英宗也是互相恩爱。她还是北宋五个垂帘听政的女主之一,也是其中最强势的。《宋史》中记载高太后:"临政九年,朝廷清明,结夏绥安,杜绝内降侥幸;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

我们看到,她的个人品格很好,在历代传统文人眼中是个圣明的太后。但其思想保守,看不清宋朝内部沉疴难起的病症,使党争变得激烈而残酷,对北宋后期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并不存在的青梅竹马

宋仁宗因为没有儿子,在朝臣的一再要求下,将三岁的侄子赵宗实认为养子,接到宫中,由曹皇后抚养。高滔滔也是幼小入宫,她先祖是开国名将高琼,母亲是曹皇后的堂姐,四、五岁时被接进宫,成为曹皇后的养女。

高滔滔与赵宗实有可能曾经是皇后宫中的玩伴,他们在以后成为夫妻,被传为"天子娶儿媳,皇后嫁闺女"的佳话。但高滔滔最初并非是为后来的宋英宗赵宗实预备的,绝不可以青梅竹马相论,因为她长大后更可能的是成为宋仁宗的嫔妃。

宋朝的后妃们有养女的习俗,她们长大后的最佳出路就是"进御",这也是后妃们养女的目的所在,在宫廷内太需要助力了,而母女的关系决定了她们的共同利益。宋太宗最宠爱的张贵妃就是养女出身,她与曹皇后宫斗,数度几乎达成废后、取而代之的目标。

赵宗实是因为宋仁宗无后而入宫,但宋仁宗一直在努力生下自己的血脉。妃子们接连怀孕,虽然产下的皇子夭折,但后宫仍有怀孕的妃子。赵宗实8岁时,被送出宫。此后8年,他与高滔滔再未谋面,直到高滔滔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刻到来。

苏辙曾有著述:"时宣仁皇后以慈圣外甥,亦为慈圣所养。稍长,将以进御。"明确记载了曹皇后收养外甥女的目的,高滔滔本应该是宋英宗的庶母之一。2、一次宫斗阴谋,"殃及"高滔滔

除了高滔滔之外,曹皇后还有个养女范观音首先被仁宗看中,受到宠爱,只是还没给名分。此前深受宋仁宗喜爱的张贵妃感受到了重大威胁,为免失宠之患,她串通外朝宰相贾昌朝,在宫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时逢大旱,在农业社会,这就是天大的事情。皇帝与大臣们多次祭祀祈雨,但仍艳阳高照,一季的粮食眼看就要无望。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这就是当政者有失德的行为,上天的警示,如果不改正的话,还会有更大的灾祸。

贾昌朝以穰灾为名,要求仁宗释放一批宫女。宋仁宗立刻照准,只要下雨,这时候什么事他都会答应。张贵妃在内宫又向皇帝进言,如果放出的不是亲近的宫女,上苍不会感动。带头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养女放出了宫。事关天下事,曹皇后也只得让范观音出宫。

高滔滔也受到了这一事件的影响。上天既已做出警示,宋仁宗也不想逆天行事。高滔滔是皇后的外甥女,身份高贵,不同于一般的养女。而赵宗实这个养子也需要安抚,皇帝、皇后一拍即合,定下了这门婚姻。高滔滔出宫,嫁给了赵充实。3、受到文人们的拥戴,但她的选择并不明智

高滔滔是个超级能生育的女性,育有四子四女。宋仁宗无子,英宗即位,高滔滔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后。

宋英宗在位时间不长,不到四年就驾鹤西去。高皇后的长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此时的宋朝已陷入积贫积弱的囧境,神宗立志变革图强,由此,拉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

变法之初,随着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的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又拓地五州。但后期,随着一些失误及执行、用人的不利,神宗在变法、守旧两派意见间摇摆。伐夏的战争又不能取胜,神宗忧劳成疾,38岁去世。

神宗弥留之际,太子赵煦只有9岁,宰相王珪"乞皇太后权同听政,候康复日依旧,上亦顾视肯首。"神宗实际将权力交给了自己的母亲。

哲宗即位,尊祖母高氏为太皇太后,高滔滔开始垂帘听政,直至8年后去世。高太皇太后执政后,立即启用司马光。她在执政期间,勤俭廉政,民力有了一定的恢复,但她全面废除了儿子毕生心血推行的新法,对变法派无情打击,以文字狱将新党领袖蔡确贬至岭南,造成新旧两党之争全面激化,最终导致了不可调和的对立。

由于宋后历代文人对王安石变法普遍持负面态度,因此,高滔滔的行为相当于拨乱反正,其有"女中尧舜"的评价就不足为奇了。

结语:

高滔滔自小长于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个人素质及修养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她养女的身份,加之曹皇后外甥女的出身,决定了她长大后,本应成为宋仁宗的嫔妾。

一场宫斗,将她送出了宫,嫁给曾为仁宗养子的宗室赵宗实。但时也命也,宋仁宗无后,赵宗实即位,高滔滔又回到了从小长大的地方,并且成为了女主。

可惜的是她思想保守,未能将宋朝带上光明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宋仁宗狸猫换太子是真的吗?宋仁宗狸猫换太子完整的故事

全文共 361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宋朝的宋仁宗大家第一印象是什么?有的人说那肯定是狸猫太子啊,那的的确确是这样的,其实宋仁宗不仅仅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还有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仁宗盛治”,这个可比狸猫换太子要厉害的多,但是很多人不喜欢看正史,喜欢看野史,所以这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被很多人知晓了,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值得研究的,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一、相关历史记载

《宋史 仁宗二》明道二年三月:

“三月庚午,加恩百官。丁亥,祈雨于会灵观、上清宫、景德开宝寺。庚寅,以皇太后不豫,大赦,除常赦所不原者。乾兴以来贬死者复官,谪者内徙。甲午,皇太后崩,遗诏尊皇太妃为皇太后。吕夷简为山陵使。 夏四月丙申朔,出大行皇太后遗留物赐近臣。壬寅,追尊宸妃李氏为皇太后,至是帝始知为宸妃所生。甲辰,以大行皇太后山陵五使并兼追尊皇太后园陵使。戊申,听政于崇政殿西厢。己酉,罢乾元节上寿。壬子,诏臣僚、宗戚、命妇毋得以进献祈恩泽,及缘亲戚通表章。罢创修寺观。帝始亲政,裁抑侥幸,中外大悦。癸丑,召还宋绶、范仲淹。丙辰,内侍江德明等并坐交通请谒黜。己未,吕夷简、张耆、夏竦、陈尧佐、范雍、赵稹、晏殊皆罢。以张士逊为昭文馆大学士,李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王随参知政事,李谘为枢密副使,王德用签书枢密院事。壬戌,御紫宸殿,以张士逊为山陵使兼园陵使。癸亥,上大行太后谥曰庄献明肃,追尊宸妃李氏为皇太后,谥曰庄懿。 五月戊辰,诏礼部贡举。癸酉,诏中外勿辄言皇太后垂帘日事。乙亥,罢群牧制置使。丙子,命宰臣张士逊撰《谢太庙》及《躬耕籍田记》。检讨宋祁言,皇太后谒庙非后世法,乃止撰《籍田记》。戊寅,录系囚。”

上文需要知道的信息有:

1、明道二年三月之前,虽然宋仁宗已经即位,但却是刘太后垂帘听政,刘太后死了之后,宋仁宗才亲政;

2、刘太后死后,宋仁宗才知道刘太后不是自己的生母,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最后宋仁宗都封刘太后和李宸妃为太后。

《宋史 刘皇后传》:

“太后保护帝既尽力,而仁宗所以奉太后亦甚备。上春秋长,犹不知为宸妃所出,终太后之世无毫发间隙焉。及不豫,帝为大赦,悉召天下医者驰传诣京师。诸尝为太后谪者皆内徙,死者复其宫。其后言者多追诋太后时事,范仲淹以为言,上曰:"此朕所不忍闻也。"下诏戒中外毋辄言。”

这里就表达一个主题:宋仁宗和刘太后的感情很深,即便刘太后死后,宋仁宗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对刘太后的感情依然没有变,为此还赦免被刘太后罢免的官员之罪,禁止议论刘太后。

《宋史 李宸妃传》:

“明道元年,疾革,进位宸妃,薨,年四十六。 初,章献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丞相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独坐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欤?"夷简曰:"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太后怒曰:"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夷简从容对曰:"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是丧礼宜从厚。"太后悟,遽曰:"宫人,李宸妃也,且奈何?"夷简乃请治用一品礼,殡洪福院。夷简又谓入内都知罗崇勋曰:"宸妃当以后服殓,用水银实棺,异时勿谓夷简未尝道及。"崇勋如其言。 后章献太后崩,燕王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壮懿。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宫,亲哭视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遇刘氏加厚。陪葬永定陵,庙曰奉慈。又即景灵宫建神御殿,曰广孝。庆历中,改谥章懿,升祔太庙。拜用和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宠赉甚渥。既而追念不已,顾无以厚其家,乃以福康公主下嫁用和之子玮。”

这里需要了解的信息有:

1、李宸妃是在明道元年去世,刘太后是在明道二年去世;

2、李宸妃死时,刘太后原本是想用宫人葬礼安葬即可,但丞相吕夷简劝刘太后为日后刘氏利益着想应用一品葬礼安葬;

3、刘太后死后,燕王对宋仁宗说出李宸妃是其生母,是被刘太后害死。宋仁宗打开李宸妃棺材一看,尸身用水银保存,面容不变。李宸妃被厚葬的事实,击破了刘太后杀李宸妃的流言,宋仁宗继续厚待刘太后亲属。

这里并没有给出李宸妃是否是刘太后所杀,但刘太后当初想用宫人礼安葬李宸妃,无非是担心:

“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

宋仁宗从1023年即位,李宸妃是在1032年去世。这9年时间都是刘太后垂帘听政,想要杀李宸妃可以随时动手。因此从时间上来看,刘太后没有杀李宸妃的必要。

《宋史全文 卷七上》:

“甲午,皇太后崩,遗诏尊太妃为皇太后,军国大事与太后内中裁处。乙未,帝号恸见辅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何以见先帝乎?』帝悟,以后服敛。既宣遗诰阁门,趣百官贺太后,御史中丞蔡齐正色谓台吏毋追班,入白执政曰:『上春秋长,习天下情伪。今始亲政,岂宜使女后相继称制乎?』 夏四月,诏删去遗诰之语。太后既崩,左右以宸妃事闻,上号恸累日,追尊为皇太后。庚戌,以流人林献可为三班奉职。明道初,献可抗言请太后还政,太后怒,窜于岭南,至是特录之。”

这里的记载和《宋史》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多了记载宋仁宗为刘太后换上皇后之服安葬的事。二、综合上述史料,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宋仁宗是李宸妃所生,但被刘太后所抱养,但刘太后不是独自抚养,而是和杨淑妃一起抚养;

李宸妃在刘太后做皇后的时期,特别是垂帘听政的9年时间,都安然无恙的活着,可以说明李宸妃对于刘太后并无威胁,因此刘太后并没有李宸妃的必要,刘太后杀李宸妃的说法,不过是李宸妃比刘太后先一年而死的推测想法而已;

刘太后想用宫人葬礼安葬李宸妃的考虑,就是怕葬礼太隆重,怕宋仁宗发现自己不是他的生母这个事实,但在吕夷简的劝说下,出于保护日后刘氏的利益还是用一品礼按照李宸妃;

宋仁宗在看到刘太后厚葬生母李宸妃的事实后,就不再相信刘太后杀李宸妃的话。

从形式上来看,刘太后是和杨淑妃一起抚养,生母李宸妃依然健在;从动机上,李宸妃在刘太后是皇后时期,甚至垂帘听政时期都好好的存活,还和宋真宗生育一个女儿,除此之外,在宋仁宗即位时,刘太后还封李宸妃为顺容,又派人寻找李宸妃的弟弟李和,让李和补官三班奉职。这两点都充分说明,刘太后只是抱养李宸妃所生的宋仁宗,没有,也没有必要狸猫换太子。三、那么狸猫换太子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狸猫换太子故事,其实是来自明朝时的明宪宗的宠妃万贵妃。《明史》中记载万贵妃:

“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

《明史》中明孝宗的生母纪太后传有更详细的记录:

“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万贵妃知而恚甚,令婢钩治之。婢谬报曰病痞。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至五六岁,未敢剪胎发。时吴后废居西内,近安乐堂,密知其事,往来哺养,帝不知也。”

这就是狸猫换太子故事的真实来源。所谓狸猫换太子讲诉的是明孝宗。只不过明朝的人不敢议论当朝皇帝,于是就栽赃给宋仁宗——谁叫你妈不是你妈呢!四、既然狸猫换太子故事源自万贵妃,那么万贵妃真的毒杀皇子吗?

1、根据考证,上面《明史》关于明孝宗生母的记录,其实是来自明末的野史《胜朝彤史拾遗记》,连文字基本上一模一样。这本《胜朝彤史拾遗记》野史的作者毛奇龄是《明史》的编撰者之一。《胜朝彤史拾遗记》中的记载,出自万年年间于慎行的《谷山笔尘》。根据于慎行在书中所说,这个故事来自南京宫内的一个老太监的口述。这个老太监口述这个历史时,万贵妃已经去世105年——他如何得知?

2、根据《明史纪太后传》中张敏的话:“上未有子,奈何弃之。”在明孝宗出生的成化六年,明宪宗的第二个儿子朱祐极已经在世,并且朱祐极是在明孝宗出生几年后才去世的。张敏说明宪宗还没有儿子,显然不是事实。

3、《明史》记载张敏是死于成化十一年,但《金门县志》记载张敏是在成化二十一年去世,晚了十年。

4、明朝的《明宗实录》中满朝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的奏章提及此事,如果真有此事,不可能没有御史弹劾;

5、明宪宗母亲周太后比万贵妃长寿,如果真的有万贵妃毒杀皇子事件,这个祖母会不出手?

6、乾隆帝亲自写《駁明憲宗懷孕諸妃皆遭萬妃逼迫而墜胎》,认为万贵妃毒杀皇子不属实。

以上种种,都显示万贵妃毒杀皇子并非历史事实。尤其是这段历史的来源竟然是105年之后的一个南京太监之口。五、最后总结狸猫换太子:

1、狸猫换太子被套在刘太后和宋仁宗身上,是因为明朝人不敢直言万贵妃、明宪宗、明孝宗等人,否则如此诽谤,不但自己人头不保,九族都难说;

2、明朝人用狸猫换太子故事套在刘太后和宋仁宗的目的,在于反对万贵妃——一个生前得到皇贵妃封号、不是皇后又得以皇后之礼安葬且有谥号的妃子。这一大推的特殊,估计是明朝人对万贵妃特别反感的原因——因为你得到了,我永远得不到。

展开阅读全文

官家什么意思 宋仁宗为什么被称为官家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清平乐》开播后,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部剧的背景是在宋朝宋仁宗时期,也是北宋最繁华的一段时光。剧中无论是百姓还是大臣称呼宋仁宗都是叫官家,这和我们以往看的历史剧里面对皇帝的称呼不同,那官家是什么意思呢?就官家这个词语来说,是有三种意思,其中一种便是指皇帝。其实在宋朝,官家就已经成了专指皇帝的词,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官家的意思,以及出处由来,想了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看吧。官家什么意思

跟以往的历史剧不同,这次皇帝在称呼上沿用北宋时期的称呼,是将皇帝称为官家或是今上。

官家这个词在古汉语里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皇帝,大家看《水浒传》,说赵官家,说的是谁?就是皇帝。从南北朝起,官家就有了皇帝的意思。所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因为皇帝要至公无私,所以才称为官家。一个贤明的皇帝,没有自己的私爱私财,皇帝是代表上天来治理天下,天下的子民对于皇帝来说,都应当一视同仁。

第二层意思,官家是指衙门,县衙门、吏部衙门、户部衙门等条条块块的各级衙门。这张桌子是谁的?官家的。这意思就跟说桌子是公家的、单位的一样。第三层意思,指的是官僚个人,对官僚个人尊称的就是官家。

宋朝有规定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赋。宋朝重视文官,所以说士大夫也是愿意称呼皇帝为官家的,以此说明是公家的意思,是正统的身份。

其实宋朝时期私下不称呼皇帝为官家也是可以的,大家也可以称呼皇帝为圣上、陛下,这些称呼完全没有问题,被皇帝知道之后也不会怪罪。不管是官家还是圣上、皇帝或者是陛下,都只是一个称呼而已,每个朝代各有不同,大家只要知道官家指的是皇帝就好。官家出处介绍

官家一词最早来源于曹魏时期蒋济的《万机论》,书中写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而最早用官家称呼皇帝也不是从宋朝开始。《晋书.石季龙载记》就写道:“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石勒的侄子石虎对石勒不满,想要取而代之。所以称呼皇帝为官家在魏晋南北朝就已经有了。

苏东坡在《初到黄州》中写道: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里的“官家”指的就并非皇帝本人,而是指朝廷。这说明官家最早的意思可能指的是朝廷和皇帝的混用。

直到宋朝,官家才逐渐变成了皇帝的专门称呼。

宋太祖赵匡胤,在其继位后,手下几位有从龙之功的兄弟藩王有些漂了,竟然连平时的君臣礼节都不太在乎了,于是赵匡胤就把他们约在一起打猎,每人都授以弓箭等武器,大家骑着马来到一个树林中。赵匡胤下马给大家倒上酒说:“此处无人,你们谁要做官家,可以把我杀掉,自己来当。”

大概是宋太祖张匡胤陈桥兵变,怕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于是自称官家,表明自己是天下唯一的公家,也表明了自己的至公无私。

文/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展开阅读全文

刘娥临死前拉扯自己的衣服,宋仁宗为何下令将衣服脱下来?

全文共 2366 字

+ 加入清单

刘娥虽然不是宋仁宗的生母,不过在教育仁宗和治理国家等方面,其实做的还是很好的,我们知道,宋仁宗的“仁”名远扬,但是一个人,尤其还是生长在深宫里的人,又是如何才能够做到像他这样“仁”呢?难道是靠自己吗?所以,父母和老师对他的教导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刘娥又是一个矛盾体,宋仁宗继位之后,刘娥却始终账掌握大权,也不肯将大权还给仁宗,这一点也是后世人将刘娥的形象恶化的原因之一。而刘娥在临死之前,不断的拉扯着自己的衣服,宋仁宗又是想到了写什么,才命人将她把衣服脱下来呢?1.刘娥简介

刘娥(969年—1033年),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娥为蜀地孤女,后至京师,十五岁入三皇子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王府。宋真宗即位后,景德元年(1004年),刘娥封美人。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册封为皇后。

宋自开国以来,本无女主临朝的先例。真宗朝后期,刘娥逐渐掌控了朝政大权,宋真宗不安,以宰相寇准为首的一党更不容刘娥独揽朝政,刘娥则结丁谓、曹利用等外朝朋党,最终将反对她专权的寇党势力彻底击败。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刘娥临朝称制。刘娥找准时机,将权臣丁谓罢相,贬至崖州;天圣二年(1024年),刘娥“违制”,没有着后妃服饰而是身穿帝王龙袍,参加宋廷的册封大典。天圣七年(1029年),再治曹利用谋反之罪,曹利用自杀。宋廷朝政,完全落入刘娥之手。

刘娥临朝,“威震天下”。有臣子上书,请刘娥“依武后故事”,程琳亦献《武后临朝图》均暗示刘娥称帝。刘娥将鼓动她称帝的奏章撕碎,掷于地上,表态说:“我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娥崩逝,谥号“章献明肃”皇后。

刘娥一生,喜用帝王服饰,至死不肯还政于宋仁宗,引得朝野非议。宋代之后,随着《狸猫换太子》等文艺作品的广为流传,刘娥在民间被定格在了狭隘妒忌、残害忠良,甚至企图谋夺大宋江山的“一代奸妃”的形象,与人物的历史形象相去甚远。2.刘娥临死前为何拉扯自己的衣服

刘娥本身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而且在她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已经双亡,可谓是家道中落。虽然她由母亲家族的人拉扯大,但是寄人篱下的感觉总是不好。所以后来刘娥就成了一个歌女,并且嫁给了一个叫龚美的银匠,后来又跟随着丈夫到了当时的北宋都城汴梁。

可惜在京城不是那么好混的,当时龚美和妻子刘娥对外假称是兄妹,主要是为了在京城能够更好混一些。后来由于意外的情况,最后刘娥被当时的襄王赵元侃看中,被襄王带入府中。后来宋太宗听说之后大怒,强今襄王将这个来历不明的女子赶出王府。襄王不敢违抗,但是还是偷偷的把刘娥寄养在属下府中。

后来襄王被立为太子,并登上了皇位,就是历史上的宋真宗赵恒。当上皇帝的赵恒,很快就将刘娥接入宫中,开始的时候封为美人,后来一路升上去,最后成了四妃之一的德妃,离皇后只有一步之遥。后来郭皇后去世,真宗想升刘娥为皇后,但是遭到寇准为首的众大臣反对,他们都认为刘娥的身份实在是太低微。

刘娥一直没能生下儿子,这是一个遗憾,所以刘娥又安排了真宗临幸自己的贴身宫女李氏,生下了日后的宋仁宗。不过真宗和刘娥对外宣称是德妃所生,将李氏移往别处,并且封为妃子。之后刘娥母以子贵,如愿的登上了皇后之位。当时真宗的身体不好,刘娥帮助他处理了不少的政务,逐渐掌握了大权。

公元1022年,真宗驾崩之后,宋仁宗赵祯因为当时只有12岁,所以刘娥就作为太后一直垂帘听政。之后刘娥掌握朝政大权长达11年,权势几乎不下于历史上有名的吕太后和武则天。而且在她执掌政权的期间,所作所为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历史上对她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说是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因为吕后和武则天在执政期间都做了很多坏事,而刘太刘娥并没有像她们那样。对于之前生下宋仁宗的李妃,刘娥也厚待了她,封为宸妃,在宸妃死的时候还以皇后之礼后葬,这一点避免了刘氏一门日后的灭门之灾。

刘娥执政期间有一件事容易惹人非议,就是每年穿着龙袍去太庙祭祀。因为作为太后,穿皇帝专用的龙袍,有违背礼仪的趋势。在公元1033年,刘娥临死的时候当时是穿着龙袍。而刘娥一直做一个动作就是不停的扯自己身上的龙袍,因为刘娥当时已经病重的不能开口说话,所以宋仁宗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有大臣说是太后不愿意到地下之后,让先皇看到自己穿龙袍,这时宋仁宗就将刘娥换上了皇太后的服饰下葬。3.刘娥为何不当皇帝

刘娥曾于上朝时问及群臣:“唐之武后是什么样的女主?”朝臣回答:“唐之罪人,差一点就断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刘娥听后沉默不语……

殿中丞方仲弓上书,请刘娥“行武后故事”;权知开封府,后入朝拜相的程琳亦献上《武后临朝图》,均暗示刘娥称帝。刘娥询问朝臣看法,众臣皆不敢言,唯刚直的鲁宗道说:这样做,又将置当今皇帝于何处?刘娥最终还是将鼓动她称帝的奏章撕碎,掷于地上,表态说:“我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刘娥决定翌年二月,她本人要身着帝王之服去大宋王朝的太庙行祭祀大典。群臣闻之,多有反对。尚书、礼部侍郎薛奎进言:太后身着帝王服饰,在太庙行礼时是行男性皇帝的礼还是女性后妃的礼?刘娥竟也一时无法作答。

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虽遭大臣激烈反对,刘娥仍再次身着帝王龙袍,在宋朝太庙祭祀宋太祖等宋朝历代帝王。作为对群臣和士大夫的妥协,将帝王龙袍的十二章图案减去象征忠孝与洁净的宗彝、藻两章,同时,没有佩戴男性帝王的佩剑。

北宋名相富弼上疏宋仁宗,回顾这段往事时说到:“当日章献明肃皇后(即刘娥)临朝,陛下(即宋仁宗)受制于人,皇权微弱。而章献明肃皇后最终没有像唐代武则天那样谋朝篡位,全赖忠臣的救护,使得章献明肃皇后不得不克制欲望。陛下可以保全皇位,实是这些忠臣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清平乐宋仁宗为什么不喜欢曹皇后 曹皇后结局怎么样了

全文共 1529 字

+ 加入清单

从《清平乐》的预告片来看,感觉宋仁宗这个皇帝也是当的很不容易。他跟养母刘娥之间始终有一道屏障,使得两人无法坦诚相对。后来立曹丹姝为皇后也是政治目的大于自己的情感,或许宋仁宗是爱曹皇后的,但他不能时常表达出来。好在曹皇后深明大义,懂得仁宗的难处,便以身作则,此后成为一代名后。《清平乐》的故事还是非常直到观看的,将当时宋朝的历史进行了一番剖析。宋仁宗为什么不喜欢曹皇后

《清平乐》剧版主要讲述宋仁宗仁义又悲怆的一生,在众人眼中,他是为政以德,心怀天下的圣君。但实际上,他心中有很多不能言说的苦楚,尤其是他跟曹皇后之间的感情,更是让人看得唏嘘不已。曹皇后并不是宋仁宗最爱的女人,历史上宋仁宗对这个皇后一直有很多偏见跟不满,他宠爱的女人是张贵妃,至于曹皇后,虽然贤德大度,却仍然被宋仁宗冷落。

不过剧中没有表现的这么直接,能看出宋仁宗其实是爱曹皇后的,只不过他是一国之君,帝王的身份不能够让他坦坦荡荡爱上任何人,他的所有爱憎都不可以表现出来。更何况,曹皇后还是大家为这个国家选出来的皇后,而不是他心甘情愿想娶的妻子,因为对曹皇后有这样先入为主的偏见,所以宋仁宗一直冷落曹皇后,与她相爱相杀,不愿意表现出对她的温柔与爱意。实际上,他们是爱彼此的,碍于身份与责任,他们都把这份爱深深埋藏在了心底。

历史上宋仁宗先后立过两位皇后,她们分别是郭皇后和曹皇后。曹皇后是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曹皇后出身名门,德才兼备,她的祖父是开国功臣,父亲也在朝为官。宋仁宗的第一位皇后是刘娥刘太后做主让他立的,郭氏被废之后,宋仁宗原以为自己好不容易可以决定立自己喜欢的女人为后了,但是最后的结果仍然事与愿违。

宋仁宗的养母杨太后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让他立曹丹姝为后,那个时候曹丹姝才十八岁,她入宫之后就成了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她在后宫中的地位,让人无比羡慕。

但是,宋仁宗并不喜欢她,据说是因为曹皇后长得不够漂亮,没有他宠爱的女人讨人喜欢,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也因为曹皇后跟宋仁宗的婚姻是政治婚姻,曹皇后娘家势力很大,宋仁宗担心宠爱曹皇后,会助长外戚势力,没所以他对曹皇后的态度,也一直保持着不冷不热的状态。

史料记载,曹皇后虽然在后宫中不受宠爱,但她仍然保持着宽容大度,勤劳节俭的作风,还带头在宫中种起了谷物,后宫女子都对她恭敬有加,以她为典范。曹皇后结局怎么样了

《孤城闭》因名字不吉利,而改成了《清平乐》,宋仁宗在爱女和臣子之间左右为难,一边是儿女情长,另一边是家国大业,偏向哪边都不行,《清平乐》符合宋仁宗的心理写照,他希望天下太平,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也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妃嫔有很多,其中曹皇后和张贵妃最出名。宋仁宗虽然立曹氏为皇后,但他爱的人是张贵妃,张贵妃生前备受恩宠,但并不是个坏女人,死后被追谥为温成皇后,不过剧中的张贵妃不是个善茬,她仗着皇帝的宠爱,胡作非为,处处为难曹皇后,曹皇后心胸宽广,深明大义,才不与她计较,最后张贵妃香消玉殒,下场凄惨。

宋仁宗废掉第一位皇后之后,就曾想过要册立张氏为后,但是杨太后却给他挑选了家世显赫的北宋功臣之后,真定曹氏出身的曹氏为后。也许是年轻气盛的叛逆心理作祟,也许是对曹皇后早已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即便曹皇后谦和恭顺,从不争风吃醋,宋仁宗也不喜欢她。

历史上,曹皇后对曹家人的约束极为严格,绝不姑息外戚专权干政,甚至严谨曹家男子入宫拜谒,是一位贤德的皇后。曹皇后一直没有生育子女,而宋仁宗也无子,去世后,养子赵曙继位,即宋英宗,但赵曙多病,登基四年后就去世了,由其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曹皇后也从皇后升级为太皇太后。

曹皇后于元丰二年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和宋仁宗合葬永昭陵,封谥号“慈圣光献皇后”。

展开阅读全文

清平乐张贵妃有孩子吗 张贵妃和宋仁宗有几个孩子

全文共 1439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宋仁宗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仁宗一生最大的遗憾除了没机会和生母相认,再就是他的孩子大部分都没能健康的活下来。所以仁宗最后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决定把堂兄的儿子接过来当养子。张贵妃作为官家的宠妃,也有给他生过几个孩子,但结果都非常不幸,最受宠的福康公主既不是张贵妃所生,也不是曹皇后所生,而是苗贵妃的女儿。但就算如此,官家依然宠爱张贵妃,死后还将她追封为皇后。张贵妃有孩子吗

张贵妃是宋仁宗最宠爱的女人,两人虽然相差了十多岁,但是依然不妨碍宋仁宗宠她。张妼晗幼时跟宋仁宗有过一面之缘,后来成为了宋仁宗宠妃的她,更是恃宠而骄,在后宫中的地位几欲赶超曹皇后。据了解,历史上张贵妃为宋仁宗生了三个女儿,只可惜这三个女儿都不幸夭折了。

宋仁宗子嗣单薄,年近而立之年,盼星星盼月亮也只盼来苗娘子给他生了个女儿,满朝文武百官都替宋仁宗着急,如果后宫嫔御再不能诞下龙嗣的话,就只能从宗室中挑选合适的孩子入宫抚养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让宋仁宗牵肠挂肚的女人出现了,她就是张妼晗,历史上的温成皇后。剧中,张妼晗爱憎分明,性格率直跋扈,她年纪虽然小官家十多岁,但是她的性格、长相还有舞姿,还是深深吸引了宋仁宗。

历史上宋仁宗朝政繁忙,可能也有身体上的原因,所以后宫嫔妃们的肚子一直不争气,不能够为他生下龙子,即便怀上了,也没办法让孩子健康出生,或者是健康长大。

张贵妃虽然得到了专宠,但是她也没有能够逃得过孩子早夭的魔咒。张贵妃先后为宋仁宗生了三个女儿,她们分别是邓国公主、镇国公主和唐国公主。这三个孩子连名字都没有,史书对她们的记载只有简简单单两个字,那就是“早夭”。

徽柔公主是宋仁宗的长女,宋仁宗将她视若珍宝。张妼晗得宠之后没多久,也为宋仁宗生了一个女儿,她是宋仁宗第三个女儿。宋仁宗爱屋及乌,对这个女儿也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孩子刚出生他就封她为安寿公主。可惜孩子被册封为安寿公主的当月就夭折了。张贵妃被追封皇后

宋仁宗赵祯是一代仁君,他对待天下百姓宽厚仁慈,对待臣子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只是,宋仁宗面对后宫嫔妃的时候,却无法做到雨露均沾,因为他把所有的偏爱都给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贵妃,宋仁宗最宠爱的女人。张贵妃为他生了三个女儿,历史上张贵妃只活到三十一岁就因病死了,宋仁宗破例追封她为皇后。

张贵妃是宋仁宗最宠爱的女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宋仁宗这一生总共有三个皇后,她们一个是郭皇后,一个是曹皇后,最后一个,就是死后被追封的温成皇后张氏了。清朝出了个痴情的皇帝顺治帝,他对董鄂妃一往情深,在董鄂妃活着的时候,他没办法封她为皇后,董鄂妃死后,他不顾天下人反对也要追封她为后,而宋仁宗对张贵妃的感情也大概如此吧。

温成皇后张氏自幼丧父,好在她有个能歌善舞的母亲,所以母女俩人勉强生存不成问题。温成皇后也遗传了母亲的优良基因,她年纪很小就被送入宫中做乐女了。随着年龄渐长,张氏出落得越发楚楚动人,她不仅有美貌,跳舞好,而且很有性格,宋仁宗赵祯在一次宫中宴会上对她一见倾心,从此张氏宠冠六宫,成了这天底下命最好的女人。

从一个地位卑微的小小乐女,变成了圣宠不衰,地位仅次于皇后的贵妃,张氏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很多后宫女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张贵妃性情骄纵,肆意张扬,但是宋仁宗从不怪罪她,仍然宠着她,惯着她。张贵妃总共为宋仁宗生了三个小公主,只可惜这三个公主都是早早夭折,就连张贵妃,也只活到三十一岁就去世了。宋仁宗这一生循规蹈矩,敬畏人言,却唯独屡屡为张贵妃破例,在她死后,也要不顾天下人反对,追封她为皇后。

展开阅读全文

清平乐宋仁宗和曹皇后决裂 宋仁宗为什么生气

全文共 1931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和曹皇后突然大吵了一架,两人关系瞬间来到冰点。其实宋仁宗和曹皇后是相互喜欢的,但在处理军事一事上,不知曹皇后怎么就惹怒了官家,导致两人不欢而散,曹皇后也是觉得很委屈。另一边官家还有张贵妃可以安慰,但曹皇后就没人能诉苦了,其实历史上曹皇后非常有才能,百姓对她的评价也很高,但出于各种原因她和仁宗关系一直有隔阂,仁宗的心也是转移到了张贵妃那边。宋仁宗和曹皇后决裂

清平乐》中,曹皇后最大的特点就是隐忍。最新剧情中,她终于绷不住,和宋仁宗吵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大家知道吗?其实,正式见面后,颜控宋仁宗一直对曹皇后有好感。反过来,曹皇后暗恋宋仁宗多年,更加不可能讨厌他。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两人就是相处不到一块儿去。

去坤宁宫的路上,宋仁宗撞见曹皇后带赵徽柔、宗实放风筝。曹皇后也看见宋仁宗,上前向宋仁宗行礼。宋仁宗心情大好,主动邀请曹皇后喝酒。身为妻子,曹皇后当然不会拒绝。没有想到,两人这一次对饮并不愉快。

赵元昊提出议和,宋仁宗不愿意。曹皇后和宋仁宗交谈时,宋仁宗流露出想乘胜追击的想法。曹皇后出身将门,立刻猜到这是赵元昊的骄兵之计,为的就是引宋仁宗主动出击,陷入粮草补给不足的境地。为了让宋仁宗打消念头,曹皇后用胭脂、眉笔在手绢上战事图,仔细替宋仁宗分析。不料,宋仁宗完全不领情。曹皇后在那边苦口婆心劝说,他却像一个等待下课的小学生。

后来,曹皇后长篇大论的演讲结束,宋仁宗终于绷不住,将曹皇后骂了一顿。就这样,帝后CP吵架了。这两个人之间,曹皇后主要是挨骂的一个,宋仁宗主要是骂人的一个。曹皇后坐着,拒绝再和宋仁宗说话。宋仁宗用不冷不热的语气表示,曹皇后用胭脂画军事图,不免有些不伦不类。之后,也不管曹皇后是什么反应,宋仁宗带着郁闷的心情回到自己的宫殿。张妼晗用一碗面就讨好了他。曹皇后是个怎样的人

曹丹姝出身名门,待人亲和,宽容大度,而且很有见识。但是曹丹姝却不得仁宗喜爱,甚至在新婚之夜,仁宗都没有到曹丹姝宫中去。在以后的相处中,仁宗慢慢发现曹丹姝身上的亮点,逐渐被曹丹姝吸引,甚至最后爱上曹丹姝。先婚后爱,好不甜蜜,那么历史上的曹皇后真是这样吗?

曹皇后出身名门,是宋朝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正史上说她生性慈善节俭,重视稼穑农事,经常在禁苑种植稻谷,亲自养蚕,还擅长飞白书。野史上还记载,曹皇后宽仁大度,驭下恩威并施,正位以后,宫中莫不畏威怀德,宫禁内肃然有序。曹皇后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辅助皇帝,稳定国政,对经史颇多涉猎,常援引经史以处决政事,对于母家曹氏及身边近臣,曹太后都不让他们假借威权,百官无不拜服。

曹皇后进宫时,仁宗皇帝最宠爱张贵妃,皇帝甚至封张贵妃的父亲为郡王,后宫里张贵妃可以说是曹皇后下第一人。张贵妃也经常仗着宋仁宗的宠爱顶撞曹皇后,但曹皇后却多次忍让,并不愿将事情闹大。甚至有一次,张贵妃想要用皇后车队仪仗,曹皇后也给他了。张贵妃死后,宋仁宗十分伤心坚持要追封自己的爱妃为皇后,被大臣们极力反对,当时中宫皇后还在,又追封一个皇后,太不成体统,但宋仁宗却坚持要给心爱的女人的一个皇后名份,而曹皇后在这时也展现了她的大气、中宫风范,支持宋仁宗追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

曹皇后做了28年的皇后,兢兢业业、恪尽本分,不敢踏错一步,她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好皇后,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有着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段。据史书记载,庆历八年闰正月,仁宗宿在曹皇后宫中休息。半夜,一阵杂乱的响声将他们惊醒,仁宗要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曹皇后却说情况不明,不能轻举妄动,免遭毒手。曹皇后猜测贼人必定防火,所以秘密派人提着水,跟在近前,果然见贼人放火,随机就被曹皇后派人给灭了。她还把太监宫人们集中起来,分别把守宫门。并亲手为每人剪下一绺头发,叛乱平息之后,以发为记,论功行赏,最终杀退了叛逆者,曹皇后临危不惧,应变有方,指挥若定,不愧为将门之后,仁宗大为佩服。

仁宗皇帝有三个儿子,却都夭折了,后来又因纵欲过度身体虚弱,当时濮安懿王子嗣众多,皇帝就收养了他的第十三子,四岁的赵宗实,也就是后来的英宗,被养在了曹皇后宫中,曹皇后抚养教导周到,英宗成为嗣子后,曹皇后替他赞助策划很多。英宗即位后,身体一直不好,就请曹太后同处分军国事,听政期间,曹太后凡事都让大臣们自己拿主意,英宗身体好了,曹太后还政于皇帝。

英宗只当了四年的皇帝就去世,神宗即位,曹太后升为太皇太后。之后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曹太后对变法不太满意,认为变法有违祖宗成法,就逼迫神宗停止变法。不过在曹太后临终前,还是做了一件善事,那就是让神宗赦免因乌台诗案面临死罪的苏轼。观其一生,虽然荣华富贵,风光无限,但不得丈夫喜爱,又没有儿子,一生孤苦,其中多少辛酸和无奈,多少胆战心惊,估计也只有自己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清平乐宋仁宗曹皇后有孩子吗 清平乐宋仁宗曹皇后有没有孩子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清平乐》中宋仁宗和曹皇后没有孩子。因为曹皇后与宋仁宗的婚姻是政治婚姻,他们并不相爱。曹皇后是朝臣们为宋仁宗挑选的皇后,并不是宋仁宗心仪的女人,即便曹皇后待人宽厚、贤良淑德,可宋仁宗也不爱她。

《清平乐》是由正午阳光影业、中汇影视、腾讯视频联合出品,侯鸿亮制片,张开宙执导,朱朱编剧,王凯、江疏影、任敏、杨玏、边程、叶祖新、喻恩泰、王楚然、刘钧等主演的古代传奇剧。

该剧改编自小说《孤城闭》,以北宋为背景,在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之间,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

这《清平乐》这部电视剧中,皇帝身边的女人很多,但最重要的有青梅竹马的苗心禾,亲自送出宫去的陈熙春,政治婚姻的皇后曹丹姝,以漂亮嚣张跋扈的张贵妃。这几个人中,只有皇后是因为太后看重她的背景,所以才将她嫁给给宋仁宗。宋仁宗开始就不喜欢她,后来慢慢接触,或许喜欢过,但是却不爱。

他们成婚5年才圆房,后面宋仁宗渐渐地看上了张氏,想废掉曹皇后。但是,曹皇后为人谦和、不争不抢,做事又比较本分,一时间宋仁宗竟然找不到什么理由来废掉她。于是,这段婚姻算是名存实亡,到最后都没能生下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宋仁宗忍饿文言文翻译 宋仁宗忍饿古文翻译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早上,宋仁宗起床之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昨晚我睡不着,觉得肚子很饿,特别想吃烧羊!”大臣听到后即问:“那圣上为什么不让小的去取些来?”仁宗听后说道:“你听说过在皇宫里只要什么事情都索要,臣民百姓也会效仿的吗?我是真的担心如果这次我向你们索取要了,你们以后就会连夜宰杀,以备我急要了!久而久之,就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宰杀多少畜生呀!为什么不忍下一时的饥饿,而结束无止境地杀羊。”

《宋仁宗忍饿》原文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宋仁宗忍饿》的道理

宋仁宗可以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虚耗民财,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会关心别人,爱护环境。不能处处都随心所欲,尽量做到不给他人增加麻烦,不给地球添加负担。

宋仁宗简介

宋仁宗是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初名赵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宋仁宗在位期间可谓是宋朝文化科技的全盛期,唐宋八大家里宋朝的六大家都生活在仁宗年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