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狸猫

狸猫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狸猫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狸猫问题。

分享

浏览

3250

文章

15

狸猫和浣熊的区别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狸猫浣熊的区别

1、橘红色或红棕色的是小熊猫,灰色的是浣熊,浣熊有黑眼圈,现为无危物种。2、狸猫是猫科动物,身上长着和豹一样花纹。3、小熊猫外形像猫,但较猫肥大,全身红褐色,圆脸,脸颊有白色斑纹。尾长、较粗而蓬松,并有12条红暗相间的环纹,尾尖深褐色。

狸猫的生活习性

狸猫善于奔跑,会偷袭,能攀缘上树,常活动于林区,也见于灌木丛中,胆大、凶猛,夜间出来活动。

浣熊的生活习性

1、浣熊是“游泳健将”,它们大多成对或结成家族一起活动。浣熊白天大多在树上休息,晚上出来活动。 经常在树上活动,巢也筑在树上。到了冬天,北方的浣熊还要躲进树洞去冬眠。2、浣熊是夜行性动物。3、浣熊偏杂食。春天和初夏的饮食主要有昆虫、蠕虫等。夏末、秋季及冬天,它更喜欢吃水果和坚果。4、浣熊的栖息地必须临近水源。

展开阅读全文

浣熊和狸猫的区别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狸猫浣熊的区别:分布范围不同、科目不同、外观不同。

狸猫是猫科下的动物,而浣熊是浣熊科下的动物;狸猫的身上布满了斑点,有点像中国的铜钱,体型和家猫相仿,腿较长,且从头到肩部有四条主条纹,很宽较为明显,耳大且尖,尾长,有环纹,至黑色尾尖;

浣熊的眼睛周围有黑色区域,跟周围白色的脸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耳朵略圆,上方呈白色毛发,体色呈深黄棕色或者是浅黄棕色,也有的是呈棕色、淡黄色、黑色等;

狸猫除了西部和北部的干旱区,分布在中国,而浣熊分布在比利时、法国、美国、日本等。

浣熊一般指的是北美浣熊,是一种中等体型食肉目动物,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林地,偶尔也能在郊区、农田以及城市地区看到浣熊的踪迹,也可生活在从温度的热带地区到寒冷的草原的多种栖息地中。狸猫指的是豹猫,该动物在中国也被称之为钱猫,因为身上的斑点比较像中国的铜钱,一般栖息在山地林区、林缘村寨以及郊野灌丛的附近。

展开阅读全文

狸猫属于几级保护动物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狸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狸猫一般指的是豹猫。豹猫在我国七十年代左右的时候因为没有被列为保护动物,所以豹猫被大量的捕杀,售卖毛皮,导致数量在七十年代后急剧地下降。在我国的一些地方豹猫已经成为了濒危动物,所以豹猫后来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二级,所以豹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在我国还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豹猫在是世界上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4年ver3.1),属于无危物种,在菲律宾其亚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ver3.1),属于易危物种,而豹猫西表亚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4年ver 3.1),属于极危物种。

豹猫是猫科、豹猫属动物。头体长360-660毫米;尾长200-370毫米;后足长80-130毫米;耳长35-55毫米;颅全长75-96毫米;体重1.5-5千克。豹猫也叫作狸猫,在中国也被称作“钱猫”,因为其身上的斑点很像中国的铜钱。体型和家猫相仿,但更加纤细,腿更长。

豹猫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郊野灌丛和林缘村寨附近。分布的海拔高度可从低海拔海岸带一直分布到海拔3000米高山林区。在半开阔的稀树灌丛生境中数量最多,浓密的原始森林、垦殖的人工林(如橡胶林、茶林等)和空旷的平原农耕地数量较少,干旱荒漠、沙丘几无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狸猫换太子的历史真相是怎样的?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狸猫太子是民间根据历史往事编出的故事,因为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刘后所生,而是宫人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抚养并成为皇后,赵祯年幼继位刘德妃就成皇太后并垂帘听政。

《狸猫换太子》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一个文学故事,讲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因故事脍炙人口,被后人竞相传颂。

不过,狸猫换太子是民间根据历史往事编出的故事,因为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刘后所生,而是宫人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抚养并成为皇后,赵祯年幼继位刘德妃就成皇太后并垂帘听政。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后来仁宗生母李氏憋屈病重时才被刘太后晋升妃位,李太后病故,刘太后怕仁宗将来知道真相对自己不利、以皇后之礼给予下葬,第二年刘太后逝世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 言下之意,宸妃乃刘后所害。宋仁宗极为愤怒,多年来对刘太后的恐惧全部都变成了对刘太后的怨恨。原来正是因为刘娥并非自己生母,才会对自己那么冷淡,才会经常刁难自己。宋仁宗立刻下令,派兵包围刘太后寝宫,包围刘娥娘家。然后派心腹前往李宸妃停灵的奉先寺,来到奉先寺之后,宋仁宗不顾大臣的反对,开棺验尸。

当时,刘太后虽然去世,可是朝中大臣多是刘太后故旧,杨淑妃虽然也是后宫长辈,可是在朝中却势单力薄。故此,开棺却意外发现,棺材中的李宸妃面貌如生没有中毒的迹象。宋仁宗撤去兵马下诏嘉奖刘太后的亲眷,燕王受到了惩罚,宋仁宗自己也亲自到刘太后灵前谢罪,焚香哭泣,说:“从今之后,在也没人会冤屈大娘娘了。”可是,对揭开此事的养母杨淑妃,宋仁宗却没有任何怪罪。从此之后,宋仁宗尊奉杨淑妃为章惠太后,对这位养母事事依从,极为孝顺。李宸妃之死真相被永久掩埋,民间对这位仁宗生母一生悲剧各种怜悯,根据这段往事编出各种故事演义。

展开阅读全文

狸猫换太子的刘妃是刘娥吗?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狸猫太子的刘妃,原型是历史上的刘娥,但实际上,“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不是真的。历史上刘娥既出身不显又无子嗣,不应立为皇后,后来宋真宗和刘娥便想出了借腹生子的方法。等李氏产子之后,便将儿子抱给了刘娥,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

《狸猫换太子》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的精彩故事,讲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因故事脍炙人口,被后人竞相传颂。

狸猫换太子的刘妃,原型是历史上的刘娥,但实际上,“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不是真的。毕竟皇宫的戒备不会如此松散,妃嫔产子也不是想换就换的。历史上宋仁宗的确不是刘娥的亲子,他的母亲也的确姓李,可是事情却没有那么复杂。

宋真宗对刘娥极为宠幸,在自己的皇后郭氏去世之后想立其为后,但是却遭到群臣反对。认为刘娥既出身不显又无子嗣,不应立为皇后。后来刘娥身边侍女李氏,有一日梦到仙人下凡,托生其腹内为子。宋真宗和刘娥知道后,便想出了借腹生子的方法。等李氏有孕之后,便宣布刘娥怀孕,李氏产子之后,便将儿子抱给了刘娥,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李氏后来还生下了一个公主,才晋封才人,成为真宗后宫之人。

刘娥垂帘听政之时,基本上已经算是掌握了国家大权了。但是最后她却没有如同武则天那般自己当皇帝,可见她不是坏人,所以这些故事都是虚构的,历史上没有“狸猫换太子”事件。只是有些人嫉妒她,还编了个故事来严重伤害她。

展开阅读全文

狸猫换太子发生在哪个朝代?

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侠五义》小说中,《狸猫太子》这一故事发生在宋代宋真宗时期。但过于戏剧化的故事往往是小说家加工和创造的结果,狸猫换太子一事天马行空,真实性并不高。

民间文学故事《狸猫换太子》发生在哪个朝代

《狸猫换太子》最早出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后来被写进明代小说《包公案》卷七的《桑林镇》、清代小说《三侠五义》等。清代末期,这个故事流传到南方租借地上海,被改编成京剧搬上戏台,演出后轰动上海,后被改编成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 等等各种剧种,竞相传唱。民国时期这个故事深受蒋介石喜欢,国军退居台湾后,台湾歌仔戏也改编有此剧。

在《三侠五义》小说中,这一故事大致是说,宋代宋真宗时期,刘妃和李妃都怀了龙种,但刘妃为了独霸后宫,便与太监郭槐、接生婆勾结,等到李妃生下孩子,便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换走了刚出生的婴儿。事发后,宋真宗以为李妃生下妖怪,便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刘妃则因生下皇子成为了皇后。

不过,被换走的婴儿却并没有死,而是被不忍杀死他的宫女辗转送到了八贤王处,在王府长大。后来,刘妃的儿子去世,宋真宗没有后代,便从八贤王那里将其实是自己亲骨肉的孩子召进宫中,并封为了义子。后来,这个孩子在机缘巧合下当了皇帝,他就是后来以仁慈著称的宋仁宗。《三侠五义》将这个故事放在文章的开头,因为正是包拯将案件查明,并将当年的奸臣郭槐和刘妃严惩,还迎接李妃回到皇宫。

从小说的内容看,这个故事一波三折,剧情非常精彩,其中的人物善恶分明,虽然前面部分读来令人揪心,但读完全篇便会因最终的圆满结局而欣慰不已。虽然自古以来,过于戏剧化的故事往往是小说家加工和创造的结果,狸猫换太子一事天马行空,真实性并不高。不过在真正的历史上,宋仁宗也确实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这也是故事的原型。

展开阅读全文

彩铅小狸猫的画法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狸猫是非常可爱的小动物,今天小编带大家学学可爱的小狸猫的画法

工具/材料

彩铅,素描本

操作方法

1

在素描本上用黑色的彩铅画一个三角状的鼻子。

2

在鼻子的左下方画出一个倒立的小三角形,然后在左右划出两条弧线作为脸部轮廓

3

画眼睛上方的眼廓线,如下图所示,右边长一点,左边短一点

4

顺着眼部轮廓线画出头部顶端的线条,如下图所示

5

在头部左右侧上方画两只耳朵,尽量画得圆滚一点看起来更可爱

6

在鼻子与眼部轮廓夹脚处画两只眼睛,如下图所示

7

左下方从鼻子下方画一条竖曲线,右侧眼廓线旁画一条向下的竖线

8

两条竖线的末端用一根向下凹的曲线连接,下部用一根向上凹的曲线连接,尾巴就画好了,这个尾巴形似橘子瓣

9

在尾巴上画出一些曲线

10

用泥色的彩铅涂抹尾巴,隔一段涂一段,身体涂成泥色耳头部分涂成泥色

11

眼廓线下涂成黑色

12

然后处理眼睛

13

画背景图,如下图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貉和狸猫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貉是犬科貉属的动物,而狸猫本指豹猫,是猫科豹猫属的动物。日语中的“貉”翻译过来是狸猫的意思,日本人也会经常搞混貉与狸猫,中文里的貉和日语的貉指的并不是一种动物。

貉最早是东亚特有的动物,在20世纪初才被引入欧洲,主要生活在平原、丘陵及部分山地。日本的貉数量相对比较多,它也是日本民间传说中一种被称为“化狸”的妖怪的原型,这种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各种日本动漫中。

貉的毛是棕灰色的,非常蓬松,有助于保暖,两颊长有长毛,眼睛周围的毛发不像浣熊那样黑白分明。它们的身型和中型犬差不多大,腿短,有着小小的圆耳朵,嘴尖,但是鼻头比较圆。貉和浣熊最明显的区别是尾巴不同,貉的尾巴没有黑色的环纹,尾部末梢的毛比较长,掺杂着黑色和棕灰色。

展开阅读全文

狸猫和浣熊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1、科目不同

狸猫属于猫科豹猫属;浣熊属于浣熊科浣熊属。

2、分布范围不同

狸猫广泛分布于中国除北部和西部干旱区的大部分地区;浣熊分布于伯利兹、加拿大、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美国等北美地区。

3、外形不同

狸猫在中国也被称作“钱猫”,因为其身上的斑点很像中国的铜钱,体型和家猫相仿,毛色淡褐色或灰色,体侧有斑点,明显的白色条纹从鼻子一直延伸到两眼间,常常到头顶,耳大而尖,耳后黑色,带有白斑点,两条明显的黑色条纹从眼角内侧一直延伸到耳基部,内侧眼角到鼻部有一条白色条纹,鼻吻部白色,尾长有环纹,至黑色尾尖;浣熊最大的特征是眼睛周围的黑色区域,俗称“黑眼圈”,与周围白色的脸颜色形成鲜明对比,耳朵略圆,上方为白色毛,通常颜色为深浅的黄棕色,也有部分为棕色和黑色、淡黄色。

展开阅读全文

橘猫和黄狸猫的区别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橘猫和黄狸猫的区别橘猫没有特定的品种,主要的头发是橘猫,一般可以统称为橘猫。橘猫的毛色通常分为全橙色和橙白色。全橙色的猫会有浅白色的条纹,只有少数猫会在肚子里呈现白色;橙色和白色的猫身上有大块橙色斑块和白色背景的毛色。橘猫给人的印象是活泼好动,喜欢叫,喜欢撒娇,很亲人。成年后,橘猫性格略显平静,体型相对较大。一直有“十只橘猫九只胖,一只特别胖”的说法。黄狸猫是一种单独的品种,是中国中国田园猫中的一种黄猫。头部圆润,眼睛大而明亮,体型适中,颜色一般为黄色或金黄色。黄狸猫的体格特别强壮,特别是感觉肌肉感很强,整体感觉特别强壮,平衡感很好,看起来很霸道。黄狸猫独立、活泼、活跃,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对主人表现出极大的依赖。一旦主人发生变化,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它是一种含蓄、自信、忠诚的猫。

展开阅读全文

狸猫换太子使刘娥被黑百年 真正的刘娥堪称一代贤后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看的是正史还是古人创作的文学故事,不然很有可能冤枉一个好人。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女主角,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就因“狸猫太子”这个故事被黑了百年。“狸猫换太子”虽然出名,但内容并非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刘娥并没有偷偷换掉李宸妃的儿子。刘娥是宋朝极具传奇色彩的皇后,她的权利高峰距离登基仅一步之遥,但刘娥始终没有跨出这一步,所以后人对她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居多。想要了解真正的刘娥,还是要多看正史才能明白其中真相。1、狸猫换太子的虚实

《狸猫换太子》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一个文学故事,讲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因故事脍炙人口,被后人竞相传颂。不过《狸猫换太子》实为虚构,历史上的刘皇后、李宸妃与仁宗的关系并非如此。

根据《宋史》与《通鉴长编记事本末》记载,刘氏为西川路成都府华阳人,出身不高、年幼时父母双亡,后嫁银匠龚美一同到汴京讨生活,便遇到当时还是太子的赵恒。虽然刘氏获得赵恒宠爱,但因出身与再嫁身份,两人被迫分开,直到赵恒即位,才将刘氏迎回宫中。

但此时刘氏年纪已大,无法生育,便由侍女李氏(即李宸妃)为真宗诞下一子赵受益(后改名赵祯),而真宗则对外声称为刘氏所生,并将年幼的赵受益交由刘氏抚养。而仁宗则是到刘氏崩殂后,才得知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2、刘氏代管朝政

北宋从宋真宗起,往后的皇帝皆年幼继位。主少国疑,想必宋代每个皇帝都相当清楚。

由于真宗的5名皇子均年幼早夭,唯一长至成人的只有赵祯,还是晚年得子。且真宗身体状况不佳,因中风卧病在床便将部分政务交给刘氏帮忙处理,不过据史载于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批阅奏折时便常参用刘氏的意见,这让她累积不少处理朝政的能力与经验。刘氏虽出身不高,但史书载其通晓诗书历史与朝廷事务,这点或许是真宗在倒下之后,能够放心交由她代替自己处理政务的原因之一。

刘氏因有真宗遗诏,垂帘听政具有正当性,并以皇帝嫡母的身份代理皇权,从此开启北宋太后介入朝政的先例。但并不代表大臣们都愿意配合刘氏,宋代士人有鉴于唐代后妃干政导致朝政混乱,对于有政治经验又有手腕的刘氏相当警惕。不过刘氏听政,不仅内宫管理严谨,更对自身、后族、皇室与大臣之间有所区隔,并严守制度。

在刘氏主政十多年里,政令虽出自内宫,但在其管理下,仍保持真宗朝时的稳定与规矩。更借由群臣之间的不和,让施政上得以顺遂,如想独揽大权的宰相丁谓,便被刘氏所贬。尽管刘氏赏罚有度,不允许外戚插手朝政,但多数士人还是不能接受女子当政,所以才有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宋仁宗狸猫换太子是真的吗?宋仁宗狸猫换太子完整的故事

全文共 361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宋朝的宋仁宗大家第一印象是什么?有的人说那肯定是狸猫太子啊,那的的确确是这样的,其实宋仁宗不仅仅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还有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仁宗盛治”,这个可比狸猫换太子要厉害的多,但是很多人不喜欢看正史,喜欢看野史,所以这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被很多人知晓了,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值得研究的,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一、相关历史记载

《宋史 仁宗二》明道二年三月:

“三月庚午,加恩百官。丁亥,祈雨于会灵观、上清宫、景德开宝寺。庚寅,以皇太后不豫,大赦,除常赦所不原者。乾兴以来贬死者复官,谪者内徙。甲午,皇太后崩,遗诏尊皇太妃为皇太后。吕夷简为山陵使。 夏四月丙申朔,出大行皇太后遗留物赐近臣。壬寅,追尊宸妃李氏为皇太后,至是帝始知为宸妃所生。甲辰,以大行皇太后山陵五使并兼追尊皇太后园陵使。戊申,听政于崇政殿西厢。己酉,罢乾元节上寿。壬子,诏臣僚、宗戚、命妇毋得以进献祈恩泽,及缘亲戚通表章。罢创修寺观。帝始亲政,裁抑侥幸,中外大悦。癸丑,召还宋绶、范仲淹。丙辰,内侍江德明等并坐交通请谒黜。己未,吕夷简、张耆、夏竦、陈尧佐、范雍、赵稹、晏殊皆罢。以张士逊为昭文馆大学士,李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王随参知政事,李谘为枢密副使,王德用签书枢密院事。壬戌,御紫宸殿,以张士逊为山陵使兼园陵使。癸亥,上大行太后谥曰庄献明肃,追尊宸妃李氏为皇太后,谥曰庄懿。 五月戊辰,诏礼部贡举。癸酉,诏中外勿辄言皇太后垂帘日事。乙亥,罢群牧制置使。丙子,命宰臣张士逊撰《谢太庙》及《躬耕籍田记》。检讨宋祁言,皇太后谒庙非后世法,乃止撰《籍田记》。戊寅,录系囚。”

上文需要知道的信息有:

1、明道二年三月之前,虽然宋仁宗已经即位,但却是刘太后垂帘听政,刘太后死了之后,宋仁宗才亲政;

2、刘太后死后,宋仁宗才知道刘太后不是自己的生母,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最后宋仁宗都封刘太后和李宸妃为太后。

《宋史 刘皇后传》:

“太后保护帝既尽力,而仁宗所以奉太后亦甚备。上春秋长,犹不知为宸妃所出,终太后之世无毫发间隙焉。及不豫,帝为大赦,悉召天下医者驰传诣京师。诸尝为太后谪者皆内徙,死者复其宫。其后言者多追诋太后时事,范仲淹以为言,上曰:"此朕所不忍闻也。"下诏戒中外毋辄言。”

这里就表达一个主题:宋仁宗和刘太后的感情很深,即便刘太后死后,宋仁宗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对刘太后的感情依然没有变,为此还赦免被刘太后罢免的官员之罪,禁止议论刘太后。

《宋史 李宸妃传》:

“明道元年,疾革,进位宸妃,薨,年四十六。 初,章献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丞相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独坐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欤?"夷简曰:"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太后怒曰:"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夷简从容对曰:"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是丧礼宜从厚。"太后悟,遽曰:"宫人,李宸妃也,且奈何?"夷简乃请治用一品礼,殡洪福院。夷简又谓入内都知罗崇勋曰:"宸妃当以后服殓,用水银实棺,异时勿谓夷简未尝道及。"崇勋如其言。 后章献太后崩,燕王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壮懿。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宫,亲哭视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遇刘氏加厚。陪葬永定陵,庙曰奉慈。又即景灵宫建神御殿,曰广孝。庆历中,改谥章懿,升祔太庙。拜用和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宠赉甚渥。既而追念不已,顾无以厚其家,乃以福康公主下嫁用和之子玮。”

这里需要了解的信息有:

1、李宸妃是在明道元年去世,刘太后是在明道二年去世;

2、李宸妃死时,刘太后原本是想用宫人葬礼安葬即可,但丞相吕夷简劝刘太后为日后刘氏利益着想应用一品葬礼安葬;

3、刘太后死后,燕王对宋仁宗说出李宸妃是其生母,是被刘太后害死。宋仁宗打开李宸妃棺材一看,尸身用水银保存,面容不变。李宸妃被厚葬的事实,击破了刘太后杀李宸妃的流言,宋仁宗继续厚待刘太后亲属。

这里并没有给出李宸妃是否是刘太后所杀,但刘太后当初想用宫人礼安葬李宸妃,无非是担心:

“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

宋仁宗从1023年即位,李宸妃是在1032年去世。这9年时间都是刘太后垂帘听政,想要杀李宸妃可以随时动手。因此从时间上来看,刘太后没有杀李宸妃的必要。

《宋史全文 卷七上》:

“甲午,皇太后崩,遗诏尊太妃为皇太后,军国大事与太后内中裁处。乙未,帝号恸见辅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何以见先帝乎?』帝悟,以后服敛。既宣遗诰阁门,趣百官贺太后,御史中丞蔡齐正色谓台吏毋追班,入白执政曰:『上春秋长,习天下情伪。今始亲政,岂宜使女后相继称制乎?』 夏四月,诏删去遗诰之语。太后既崩,左右以宸妃事闻,上号恸累日,追尊为皇太后。庚戌,以流人林献可为三班奉职。明道初,献可抗言请太后还政,太后怒,窜于岭南,至是特录之。”

这里的记载和《宋史》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多了记载宋仁宗为刘太后换上皇后之服安葬的事。二、综合上述史料,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宋仁宗是李宸妃所生,但被刘太后所抱养,但刘太后不是独自抚养,而是和杨淑妃一起抚养;

李宸妃在刘太后做皇后的时期,特别是垂帘听政的9年时间,都安然无恙的活着,可以说明李宸妃对于刘太后并无威胁,因此刘太后并没有李宸妃的必要,刘太后杀李宸妃的说法,不过是李宸妃比刘太后先一年而死的推测想法而已;

刘太后想用宫人葬礼安葬李宸妃的考虑,就是怕葬礼太隆重,怕宋仁宗发现自己不是他的生母这个事实,但在吕夷简的劝说下,出于保护日后刘氏的利益还是用一品礼按照李宸妃;

宋仁宗在看到刘太后厚葬生母李宸妃的事实后,就不再相信刘太后杀李宸妃的话。

从形式上来看,刘太后是和杨淑妃一起抚养,生母李宸妃依然健在;从动机上,李宸妃在刘太后是皇后时期,甚至垂帘听政时期都好好的存活,还和宋真宗生育一个女儿,除此之外,在宋仁宗即位时,刘太后还封李宸妃为顺容,又派人寻找李宸妃的弟弟李和,让李和补官三班奉职。这两点都充分说明,刘太后只是抱养李宸妃所生的宋仁宗,没有,也没有必要狸猫换太子。三、那么狸猫换太子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狸猫换太子故事,其实是来自明朝时的明宪宗的宠妃万贵妃。《明史》中记载万贵妃:

“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

《明史》中明孝宗的生母纪太后传有更详细的记录:

“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万贵妃知而恚甚,令婢钩治之。婢谬报曰病痞。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至五六岁,未敢剪胎发。时吴后废居西内,近安乐堂,密知其事,往来哺养,帝不知也。”

这就是狸猫换太子故事的真实来源。所谓狸猫换太子讲诉的是明孝宗。只不过明朝的人不敢议论当朝皇帝,于是就栽赃给宋仁宗——谁叫你妈不是你妈呢!四、既然狸猫换太子故事源自万贵妃,那么万贵妃真的毒杀皇子吗?

1、根据考证,上面《明史》关于明孝宗生母的记录,其实是来自明末的野史《胜朝彤史拾遗记》,连文字基本上一模一样。这本《胜朝彤史拾遗记》野史的作者毛奇龄是《明史》的编撰者之一。《胜朝彤史拾遗记》中的记载,出自万年年间于慎行的《谷山笔尘》。根据于慎行在书中所说,这个故事来自南京宫内的一个老太监的口述。这个老太监口述这个历史时,万贵妃已经去世105年——他如何得知?

2、根据《明史纪太后传》中张敏的话:“上未有子,奈何弃之。”在明孝宗出生的成化六年,明宪宗的第二个儿子朱祐极已经在世,并且朱祐极是在明孝宗出生几年后才去世的。张敏说明宪宗还没有儿子,显然不是事实。

3、《明史》记载张敏是死于成化十一年,但《金门县志》记载张敏是在成化二十一年去世,晚了十年。

4、明朝的《明宗实录》中满朝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的奏章提及此事,如果真有此事,不可能没有御史弹劾;

5、明宪宗母亲周太后比万贵妃长寿,如果真的有万贵妃毒杀皇子事件,这个祖母会不出手?

6、乾隆帝亲自写《駁明憲宗懷孕諸妃皆遭萬妃逼迫而墜胎》,认为万贵妃毒杀皇子不属实。

以上种种,都显示万贵妃毒杀皇子并非历史事实。尤其是这段历史的来源竟然是105年之后的一个南京太监之口。五、最后总结狸猫换太子:

1、狸猫换太子被套在刘太后和宋仁宗身上,是因为明朝人不敢直言万贵妃、明宪宗、明孝宗等人,否则如此诽谤,不但自己人头不保,九族都难说;

2、明朝人用狸猫换太子故事套在刘太后和宋仁宗的目的,在于反对万贵妃——一个生前得到皇贵妃封号、不是皇后又得以皇后之礼安葬且有谥号的妃子。这一大推的特殊,估计是明朝人对万贵妃特别反感的原因——因为你得到了,我永远得不到。

展开阅读全文

夜狸猫事件真假 夜狸猫事件真相揭秘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夜狸猫事件其实还是很有故事的一件事情了,大家看名字就知道这个故事就是传说中的神秘死亡事件,夜狸猫是主角,那么这和人有什么关系呢?又或者说是和人没有关系啊?其实这个还是很有说法的,很多网友们在看完这个故事之后,表示这个事件有点假假的味道,那么这个夜狸猫事件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夜狸猫事件在网上穿了很久,但是也一直没个答案,小编也看了看,给大家来总结总结,首先还是来看看这个夜狸猫事件前后的情况吧。

话说那是在1987年,在陕西的一个村庄发生一件非常的离奇的事件,那就是这个村在的猫猫狗狗和全村的人一夜之间全部都消失了,就这么的凭空消失了。所以很多人非常的好奇这到底是怎么消失的,这件事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话说这件事情并不是什么灵异事件,只是当时的什么军区要搞一个什么军事演戏,而且在村民消失这件事情之前就已经放出了消息了,之后没三天这个村的人都消失了,所以应该就是要搞军事演戏,所以把村民都转移了也就调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就形成了当时的村民一夜之间全部消失的情况了,话说当时的军事演戏也叫什么夜狸猫演戏,所以坊间传闻就把这一次的事件叫夜狸猫事件了。

那么这件事情看起来说得头头是道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这个我们就不能再讨论下去了,毕竟涉及到其他东西了,反正大家只要知道这个故事还是挺稀奇的就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狸猫换太子故事原型发生在哪个朝代?是宋朝还是明朝?

全文共 2226 字

+ 加入清单

狸猫太子的故事,是戏曲当中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看起来就像是假的一样,不过在历史上,却的确是有这段故事的故事原型的。不过,对于故事原型发生在哪个朝代却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是宋朝时期,但是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明朝时期。究竟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原型是哪个朝代发生的事情呢?故事原本又是怎样的?

一般认为,“狸猫换太子”故事,最早源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也是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一个章回,描述宋真宗赵恒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掉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事实真是如此吗?史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观点一,认为“仁宗认母”与包拯毫无关系。传说包公最辉煌的功绩,就是审理“狸猫换太子”案中,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亲生母亲。按照故事描述,它是发生在仁宗亲政(公元1032年)之前。但史料认为,包拯当时还是一个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本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后来由于包拯为孝敬年事已高的双亲,请求回到家乡附近任职,于是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这样包拯还是不在父母身边,故辞职回家,孝养双亲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在亲友劝告下,离家去天长县(今属安徽)任职,而这时他已经40岁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去过京城,根本不存在帮助仁宗寻找生母的可能性。

观点二以纪连海为代表,认为历史上并不存在这出剧情,而是发生在宋真宗的儿子宋仁宗身上的两个真实故事的拼凑。

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亲自抚养,后来在年幼时继承了皇位。这样,刘德妃就成了皇太后。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但刘太后仁慈厚道,当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宫女晋升为宸妃。后来李氏病故,刘太后还以皇后之礼给予厚葬。过了若干年,刘太后逝世后,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仁宗大怒,要杀死刘家全部族人。好在宸妃灵柩尚在,于是仁宗开启宸妃之棺察视。发现其葬礼实超皇后标准,最后相信刘皇后并没有害死自己的母亲。

据悉,宋朝皇帝临幸妃嫔,都会将一个抱枕送上。可仁宗一直无子,突然有一天民间有个青年自称是宋仁宗的亲骨肉,皇上一听非常重视,命令官员一定要查清。当时的一位官员将该青年带至面前问话,发现青年精神有些失常,遂将青年发配汝州。汝州距离包拯执政的开封很近,获悉此事后,包拯亲自查办,发现该青年的母亲当年确实是仁宗宫里的宫女,而且还有一个皇帝御赐的抱枕!再查下去,发现该宫女当年被临幸后并未怀孕,被逐出宫后就和乡间一男子结了婚,随后生下了一女一儿。此儿就是这个自称皇帝亲骨肉的青年。查实清楚该青年不是仁宗的亲骨肉后,包拯奏明仁宗,将“谣言惑众”的青年斩首。这就是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假皇子”事件。

观点三,认为故事背景发生在宋朝是原作者虚构的,其实是取材于明朝成化年间的事情。

万贵妃虽比明宪宗大17岁,却深受明宪宗宠爱,成化二年(1466年),万贵妃生下一个儿子。母由子贵,可第二年该儿子就夭折了,万贵妃此时已38岁,在古代已是不能再生孩子的年纪。明宪宗虽对万贵妃情有独钟,但他必竟需要子嗣,所以也常宠幸其他妃子和宫女,期望可以子孙满堂。无奈的是,不管哪个妃子或宫女,只要是怀上龙种,都会被万贵妃暗下毒手,或是强迫她们堕胎,或干脆害死母子。所以明宪宗一直都没有儿子。

偶然机会,宪宗到内库,见到一个纪姓女史,见她谈吐不俗,十分喜欢,当晚就临幸了她。有道是,皇帝身边女子多,临幸没几天,明宪宗就忘了这个女人,可纪女史却怀上了身孕。当纪女史肚子渐大,终被万贵妃知晓,她立马命宫婢拿烈性堕胎药给纪氏吃。好在那宫婢心善不忍下手,冒着杀头危险,为保住纪氏腹中孩子,向万贵妃谎报说,纪氏并未怀孕,只是肚子有“病痞”,故肚子肿胀。万贵妃听闻此说,再也没追究,只把纪氏打发到安乐堂居住。因安乐堂是收容老病宫女之处,纪氏要想再见宪宗就万般难了。

于是在安乐堂中,纪氏生下了一个瘦弱男婴,他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太监张敏对明宪宗皇帝是忠心耿耿,有心要保住皇帝唯一的儿子,又惧怕万贵妃势力太大,弄不好自己和皇子性命全难保,所以他和纪氏商议后,把皇子交给了废后吴氏秘密抚养。

转眼六年过去,皇子艰难地长大。有一天,宪宗让太监张敏为自己梳理头发。他一边打量镜中的自己,一边叹息道:“我已年满三十,老之将至,却至今也没有一个儿子。”张敏见皇帝如此忧伤,终于按捺不住,立即伏地叩头,说:“老奴死罪,万岁您已经有儿子了。”张敏将来龙去脉一一告诉了宪宗,宪宗一听,大喜过望,马上亲自前去,召见皇子。然后父子相认,皆大欢喜,宪宗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佑樘”。可不久纪氏便突然去世了,很可能是万贵妃下的毒手。其后万贵妃几次谋害朱佑樘不成,被活活气死。再不久,明宪宗也追随他的爱妃而去,朱佑樘得以登基称帝。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中,有许多人物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型,万贵妃和刘妃一样嫉妒心太重,阴险毒辣,而保全了朱佑樘的也都是一个不知名的宫婢和一个太监张敏,与狸猫换太子中的宫女寇珠和太监陈琳只是大同小异罢了。当然,现实生活没故事编写得那么美好,既没有包拯那样的清官,也没有“迎接生母”的荣幸。

展开阅读全文

狸猫换太子——豹猫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豹猫

这是世界上最性感的猫,在中国也有人叫他狸猫,因为他全身长满了豹纹,跟豹子外貌相似,所以大家习惯称他为豹猫,纯种豹猫价格昂贵,是宠物猫里的贵族。

一、简介

豹猫是产于亚洲的猫科动物,体型与家猫大致相仿,但各亚种的差别比较大,例如印度尼西亚的亚种平均体长45厘米,尾长20厘米,而西伯利亚的亚种体长则达到60厘米,尾长40厘米。

豹猫的毛皮也有很多种颜色:南方的豹猫为黄色,北方的则为银灰色。胸部及腹部是白色。豹猫的斑点一般为黑色。豹猫是夜行动物,通常以啮齿类、鸟类、鱼类、爬行类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除了交配季节外,它们一般为独处。

二、生活习性

生境:野生豹猫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郊野灌丛和林缘村寨附近,干旱荒漠、沙丘几无分布。

食性:野生豹猫主要以鼠类、松鼠、飞鼠、兔类、蛙类、蜥蜴、蛇类、小型鸟类、昆虫等为食。

习性:窝穴多在树洞、土洞、石块下或石缝中。豹猫的巢域大小,豹猫主要为地栖,但攀爬能力强,在树上活动灵敏自如。夜行性,晨昏活动较多。独栖或成对活动。善游水,喜在水塘边、溪沟边、稻田边等近水之处活动和觅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