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蒋岙村进士第(经典20篇)

浏览

3809

文章

44

篇1:进士糕与状元饼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进士糕与状元饼是古城开封传统名点,沿传数百年,盛誉不衰。相传宋代科盛行,每年进京赶考的书生云集京师开封。商人们迎合考生心理,争相制作“进士糕”与“状元饼”。两者的原料、做法相近,工艺精良,只是用馅不同。 其做法是:先把糖、蜜、油、鸡蛋、绍酒和食用黄色素,按比例混合,制成面团待用。然后,将冬瓜、青梅、桃仁和枣分别制成果仁馅和枣泥馅。再将醒好的面团擀成长条,我改馅料。用不同的模子压上“进士”和“状元”的字样,最后放入沪中烘烤而成。 经加工制成的进士糕、状元饼颜色大红金黄,形体大小匀称,香、甜、松软、入口即化。其中,进士糕以浓香果仁和桂花香味取胜,而状元饼更以郁馥的枣泥甜香味见长。 而今进士糕和状元饼不再只是古代文人、学士们喜爱的佐餐佳肴,已成为人们馈赠亲友和招待贵宾的高级礼品。( 开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进士和举人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进士举人的不同点有:

难度不同,进士录取的比率远远低于举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道出了进士科的难度。

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同,举人可以当官,地位等于县级,最差也可以当一个教渝。进士的地位更高,最差者起步为正县级(知县),而升迁速度和空间远高于举人,并且垄断了高级官职。

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状元,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虽然古代的不少文学作品里常常嘲讽“穷举人”,但是秀才实际上无论是考取难度,社会地位都不可低估。要成为一名举人,需要通过县试、府试、省试三场考试,难度相当于现代考取博士。

进士分为三等,一甲进士有“状元”、“榜眼”,“探花”三人,他们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就职,相当于入选高级官员人才培养计划,基本都可以坐上侍郎、巡抚等部级高位。二甲进士经考核也可进入翰林院,次者进入六部就职,相当于中央部委正处级实职。在明清时代,只有有翰林院任职经历者可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国级)。三甲进士则可以外放,从知县做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罗坵进士牌楼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罗坵进士牌楼(村民称进士坊)位于江西省安福县南面金田乡罗坵村中心中轴线前端。牌楼南10米原有清乾隆砖石结构的“一字坊”及拴马石。“一字坊”前开辟广场,广场南沿为三级石条台阶,台阶前为村车、马古道,古道南端并列3口水塘(三江塘、中央塘、三角塘)。牌楼北为一条宽8米、长80米的垂直古街道,最北端为明成化年间兴建的资兑公祠(1929年被焚,70年代改建为村委礼堂)。牌楼东西两面,排列民居。该村建筑格局自明以来,形成以牌楼为标志的聚落群体。

进士牌楼为四柱三间三楼纯木构建筑。面阔11.756米,进深5.92米,高8.245米。基础以下用拍木桩为地丁,地面立12根硕大的杉圆木立柱,立柱下垫石柱础,上部有月梁、平板枋,柱子的顶端直达檐楼的正心行檩,与檐楼斗栱连接,二楼左右对称,三楼在横梁上设4层坐斗式斗栱,均为悬山式盖顶,顶部覆以青瓦。一楼中门门楣上悬挂原任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姻亲彭华题“世科甲第”牌匾,左右各悬“入孝”、“出弟”牌匾。二楼中心嵌“进士”、左右分别嵌“接武”、“连壁”木牌匾。楼顶中心置葫芦宝顶,左右设鸱吻。插枋云头多用木方覆裹,雕以精致花卉图案。坊明间设木门关闭,次间隔以木屏板,左右分别绘文官、武将图。

该牌楼是江西保存非常罕见、有明确纪年的完整木构建筑。建筑工艺使用了“雕”、“画”、“嵌”、“挂”、“包”、“置装”等多种手法,同时有明代重臣、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彭华赠送的题匾。牌楼涵盖了标榜功名、褒奖教育、风俗展示、标志引导、寿庆纪典、安全保卫等多种功能,为研究江右地区明代儒学、民俗、村落文化、官宦交往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翻译及赏析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以后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宋代: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赏析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上营叶健腾进士墓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上营叶健腾进士墓为诏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营叶健腾进士墓年代为清,位于深桥镇上营村东山仔翔兴大道路边西侧,类别为古墓葬。

2016年6月28日,上营叶健腾进士墓被公布诏安县第十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墓祭台外延伸东、西、南、北各50米。

深桥镇:深桥镇是福建省最南端的乡镇,与广东省铙平县交界,为首批省级开发区——闽粤边界开发区所在地,是福建省的南大门。辖区面积6436公顷,耕地面积2513.7公顷,集镇规划面积500公顷。建成面积150公顷,下辖28个行政村,总户数16018户,总人口6.1863万人。其中港头村属畲族村,畲族人口共544户2193人。 深桥镇是全县粮、油、果的主产区,素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进士糕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进士糕进士糕刀口整齐,字迹清晰,色泽柿黄,馅料细腻,疏松绵甜,果香味浓,兼有耐存放的特点,十分爽口宜人。制作时先将糖粉、蜂蜜、绍酒、食油、食黄色和水加入精粉搅匀成面团,再将冬瓜糖、青梅、核桃仁剁碎,加入糖粉、熟面、食油、瓜子仁、桂花擦匀成馅;然后将面团擀成长条,两边用制版挡直,把馅摊在当中,从两边向里折,翻过来切成长宽块状,印上字样,入炉烘烤。

唐宋以来,科举盛行,尤以进士科为最重要。每逢考期,大批贡士云集京师,热闹非凡。京都糕饼商贾便迎合考生心理和生活需要,选聘能工巧匠,精选优质原料,争相制作进士糕。考生为图吉利,亦不惜破费购食。因而生意兴隆,广为流传,相沿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江村父子进士坊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江村父子进士坊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辞海》给牌坊下的定义是:“又称牌楼。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旧时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很显然,牌坊具有表彰、纪念、导向或标志作用。假如让时间倒流40年,江村路口至水口巍巍然挺立着6座牌坊。用江村老人的话说:聚秀湖是方砚,象山宝塔是彩笔,村头的一排牌坊恰是笔架。除此以外牌坊集中的地方与棠樾一样建在江氏宗祠前,横跨老街一群6个,那阵势谁见了不肃然起敬。

父子进士坊位于旌德县江村老街上,是江村牌坊的侥幸留存者,幸亏紧挨它建的民房保护了它。据说“0”时有人想用0炸掉它,但又怕炸了住房,改用火烧,烧炸了几块石头,留下了满身烟熏和灼伤的躯体。也有人说是江村文风旺盛,文曲星暗中帮忙,父子进士坊不该绝。父子进士坊,位于江村的中轴线上,是为表彰江氏第48代江汉和第49代江文敏父子进士而立的。父坊即进士坊,建于明弘治初年(1488),高8米,两柱净跨3.3米,为两柱三楼石质牌坊,石雕上刻“双凤”表示父子同朝为官,下刻股麟耀日及双狮戏珠,整个石坊基本完好。

子坊即江文敏进士坊,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高8米,两柱净跨3.2米,亦为两校三楼石质牌坊,横梁一面书“青云直上”,一面镌“金榜传芳”,“恩荣”昭耀其上,其余诸如鳌鱼等雕刻两坊无二,此坊二楼东南瓦檐残损。据传,历史上江村有18座牌坊,其中“圣旨”坊16座,“恩荣”坊2座。江村牌坊众多,可以看出族人为商为官的富硕,使得建坊之资容易筹集。“忠、孝、节、义”彰表于石坊只是表象,礼教思想渗透于心才是本质。奇杰异能之士众多,丰富了建筑文化,造就了牌坊这一徽州文化的物化象征。1998年5月,江村父子进士坊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倘若江村那一座座牌坊都从族谱中站立在现实的土地上,那该是什么样的文化景观。

具体位置:旌德县磡头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曾巩家有何独特的教学技巧,能一家六人同中进士

全文共 2644 字

+ 加入清单

曾巩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新古文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成就非同一般。其实曾巩的兄弟才华也非常厉害,他们还握有一项纪录,就是曾巩和他的弟弟曾牟、曾布以及堂弟曾阜是在同一年中进士,对于曾家来说可谓是一炮四响。其实还不止,曾巩的两位女婿也是进士,等于一共是六人统统高中。看到这里不得不问问曾家是有什么独特教学技巧?实在令人好奇。1、英雄多磨难

曾巩出生在1019年,他生活的年代迄今一千年。在这一千年的时光里,他的文章受到冷落,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透明人”,不过是最近100年的事。

也就是说,在民国以前的800多年中,曾巩是古文写作领域大神级的人物。只是今人无法领略和感受罢了。

欧阳修在世时,当了相当长时间的北宋文坛盟主,地位很高,当时就被称为“今之韩愈”。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六个席位,即以欧阳修领衔,其他五人,要么是他的弟子,要么靠他的赏识才开始扬名。

作为文坛盟主,欧阳修生前就在物色自己的继承人。在遇到苏轼之前,他实际上已经认定曾巩是最合适的人选。

那时候,曾巩并无功名,但他的文章深得欧阳修推崇。欧阳修曾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曾巩)为喜。”又说:“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

欧阳修对曾巩的爱,那是超出一般的爱。只要是难得一遇的好文章,糊上作者名字,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概认定是曾巩写的。他曾把苏轼的文章当成是曾巩写的,也曾把王安石的文章错认为曾巩写的。

曾肇后来写文章纪念兄长曾巩,说欧阳修是文坛宗师,曾巩出道晚一些,但与欧阳修齐名,“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唯恐得之晚也”。虽然是捧自己的哥哥,但曾肇这段话并无夸张。

事实上,曾巩生前的文名确实很盛,获得的评价也相当高。

连苏轼都把曾巩当作欧阳修门下最厉害的那个人,他写诗说:“醉翁门下士,杂沓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王安石在给曾巩的诗中写道:“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后来,王安石又对别人说,在我交往的人中,曾巩的文章“不见可敌”。

要知道,发出这些议论的人,都是自视甚高的文坛、政坛大咖。可见,曾巩真的是“无敌”,不然没有人会愿意为一个终生沉沦下僚的文人抬轿子。

《宋史》评价说,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在大师辈出、群星闪耀的时代,没有做过高官的曾巩,能够打出一片天地,确实不容易。

不过,曾巩最终还是错过了文坛盟主之位。原因不是他不够格,而是与他同时代的苏轼太过光彩照人了。既生瑜,何生亮。尽管曾巩的个人性情更接近欧阳修,但欧阳修在发现苏轼之后,经过权衡,还是明确地把文坛盟主之任,付与苏轼。2、当官为民作主

曾巩(1019—1083年),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字子固。入仕后先任太平州司法参军,1060年经欧阳修举荐,先后任史馆编校,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兼判官告院等职。任京官9年后,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任通判。

这一年越州发生饥荒,曾巩就通告所属各县,要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据统计共有十五万石,曾巩同意将这些粮食比正常平仓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出,顺利地度过了饥荒之年。此外春播时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后来他在齐、襄、洪、福、明、毫诸州任地方长官。在所任职之处,他注意除民害,平冤狱,治疫救灾。深受老百姓赞誉。

曾巩在800多年间受追捧,以及在近100年受冷落,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我们如果能站在更长时段的河流里去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声名的起起落落,就能理解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并非浪得虚名,更不是凑数。因为,我们眼下的观点和经历,并不能代表历史的全部。

曾巩不仅身后之名起落不定,生前也命途多舛。

现在说起江西南丰曾氏,是当地人的一大骄傲。这个家族在北宋文坛、政坛光芒四射,盛极一时。追根溯源,虽然曾巩的祖辈和父辈已经有了功名,但真正厉害的是曾巩这一代。

曾巩有四个弟弟、九个妹妹,在他之上还有个哥哥曾晔。兄弟之中,除了哥哥曾晔未中举而相对早逝之外,其他五人以及几个妹婿均中了进士。有一年,这个家族一次考了六个进士,轰动全国。

辉煌的背后,全是苦难。而这些苦难,基本上由曾巩替弟妹们承担了。3、文创治学的高手

曾巩从18岁就走上科举之路。除了上面讲的,他有10年时间为了赡养大家庭而放弃求取功名,另外的10年,他考了多次,却蹉跎其间,没能考上。

究其原因,他早年屡试不第,不是文章写得不行,而是写文章并不趋附当时的应试文风。连欧阳修都看不过去,责问说:“有司所操,果良法焉?”意思是,连曾巩这样的人才都未能被录取,考试部门的评审标准,真的科学吗?

一般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确实会抱怨和指责外界,尤其是天才式的人物,更会将个人的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的滞后。但曾巩从不如此想。

在欧阳修为他打抱不平的时候,曾巩却“不非同进,不罪有司……思广其学而坚其守”——既没有嘲讽考中的人,也不对考官大放厥词,他首先想到的是自省,反思如何不改初心,并把学问做得更精深。

在曾家最困难的时候,曾巩受尽了同乡的嘲讽。当地人做了一首打油诗,戏谑曾家兄弟赶考只是去打酱油:“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曾巩不以为意,“力教诸弟不怠”。

曾巩志大才高,却从未得到命运真正的眷顾。无论是科举,还是做官,始终是逆境多于顺境。连唾手可得的文坛盟主之位,也因为苏轼的出现而失去了。但他始终心态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一直在用圣人的标准磨砺自己。

在曾巩担任馆阁校勘期间,苏轼推荐了两名四川老乡拜访他。这两人因为文风不合流俗,被乡里人讥笑为迂阔,很是苦恼,特向曾巩求教。曾巩读了他们的文章,却称赞有加。两人很高兴,临行便请曾巩为他们写点文字带回去,好堵住悠悠众口。

没想到,曾巩劝他们说没必要,根本用不着为这些闲言碎语苦恼,“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不必随波逐流,也不必阿附世俗,更不必为冷眼所动。

曾巩有点悲催,他生前的工作和职位,决定了他出头的机会甚少。他不依附人,不迎合人,为人,做官,写文章,温和务实,纯净端正。

他虽然推崇和羡慕李白式的人物,但表现出来仍是一副不放纵、很克制的模样。这样的人,在崇尚个人主义、自由奔放的时代并不讨喜。也难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曾巩逐渐沦为了唐宋八大家中的透明人。

然而,大家仔细想想,曾巩这样的人,才是中国历代读书人的主流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上的包拯中了进士之后为什么没有去做官?

全文共 1216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这个名字,恐怕没有几个人会陌生,断案如神正直清白,人称“包青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包拯,少年时期便屡破奇案,被朝廷所赏识,但毕竟是虚构出来的,真实历史上的包拯,年轻的时候有没有这样才能出众?他二十八岁中了进士,却一直在家待到十年之后才出去做官,这又是出于什么缘由呢?

包拯,也即包希仁,我们俗称的包青天,他在二十八岁那年即考中进士,之后却没去做官,直到十年之后,三十八岁的包拯才开始离家外出做官。

其实包公并非像《少年包青天》中描述的那样,从小时候就开始断案,他的青少年时期和当时的小伙伴们差不多,也是一直过着一种平凡的生活。

直到他二十八岁的时候才进京赶考,成绩很优秀,被录取在进士甲科前三十名之内。而且,在北宋时期,考试成绩十分优秀的考生才能被划入进士甲科的范畴,比进士甲科低一个层次的是进士乙科,大文豪苏轼当年中的即是进士乙科。

可见,当年的包公就已经非常优秀了。另外,前三十名以内的进士是可以直接被授予官职的,尽管授官一事实非小事,宋朝对进士的任用也是非常的谨慎。

一般情况是朝廷先让那些前三十名之内的进士到基层锻炼,而且一般只是授予他们正八品官的官级,直接把他们派到地方去做知县。

二十八岁的包公考上进士之后,首先被派遣到江西的一个大县——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去做知县,当时的建昌县可是一个大县,派他去做领导也可以看出朝廷对他的器重。

可是二十八岁的包公竟然没有去做官,相反却留在了家中,而且这一留就是十年,直到三十八岁的时候才出去做官。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二十年的寒窗苦读,只为考取功名、报效国家。今天终于有了成果,朝廷对自己的重视也十分明显,出入官场的机会伸手可得,报效国家的门路就在眼前。可包公终究没有去做官。

为什么呢?官场黑暗,心生厌倦?不愿同流合污,只想做个闲人?恐怕都不是。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道:“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正所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在家,包拯也不愿远离父母外出做官。

于是包公就向上级请求辞去建昌知县的任命,并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离家近一些、级别稍微低一些的职务,朝廷也很体谅他,改派他问和州税监。

包公再次征求父母的意见,竟然又遭到了拒绝。《宋史·包拯传》上记载道:“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朝廷体谅包公并授予他和州税监的官职,可是包公的父母好像是铁了心地不让包公外出做官。父母老了,希望孩子能够陪在身边,这可能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了,可是孩子的前途也很重要啊。

可不管怎么说,自幼便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包公最终权衡再三,向朝廷辞去了官职,留在家中照顾双亲。

至于外出做官一事,还是在包公父母去世,守孝三年之后,包公新官上任,知天长县。孔子曾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就是这样,孩子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了漫长的时光,三岁的时候才能离开父母的身体,独立地行走,而为父母守孝三年又有什么不应该的呢?

正所谓:“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冯村进士坊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冯村进士坊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冯村进士坊,石牌坊名。位于绩溪县浩寨乡冯村。四柱三门五楼,花岗石结构。高8米,宽8.2米,进深2.米。

正面上层有"恩荣"匾,下层额坊正中有"进士第"三字,落款小字:"钦差巡抚南直隶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使王恕,钦差巡按提调学校监察御史戴珊、翟谦"与"巡按南直隶监察御史崔渲,赐进士及第翰林编修曾追为戊戌春闲同年冯溶书"。背面落款:"徽州府知府王勤、经历张聪、同知张英、知事袁顺、同判娄宗、照磨王憋、推官杨宣、检校谷英"与"绩溪知县吴迁、主薄张进、县函江筏、典史程刚、儒学教渝李痪、巡导涂寅,大明成化己亥岁七月吉日立"。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坊体外,东、南、西、北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2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全文共 155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科举考试,第一名状元自然是备受瞩目的,但是科举毕竟诞生的并非只有状元一个人,而且状元也不是一次就能考上的,在那之前还有很多次的考试,分别诞生的有秀才、举人、进士等,每一次等级不同的考试出来的等级也是不同的。那么,古代科举考试当中出现的秀才、举人、进士,这些分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

古代科举不能与现代学历来对标,如果把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来对标现在的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的话,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举制度了。古代考上功名是改变命运、提升阶级的大事,而现在学生们,毕业以后拿着微薄的工资,还得为房子背上几十年的贷款,两者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古代文盲率比如今高多了,以认识几十个字就算过了识字的标准,建国初期统计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多,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约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一个村也难出一个识字的人。这里笔者以清朝为例对比古代科举士子与现代社会。整个清朝268年(清军入关后开始算起),考中秀才的也不过46万,而今天最高学历的研究生,每年录取人数都有60万~70万。

如今得益于社交软件,我们能够一窥上层社会的生活。但在古代社会,一个农民很可能一辈子没有去过县城,夸张点的连村子附近几十里外的地方也没去过。他们对其他阶层的生活没有概念,认识最厉害的人物可能就是村里的地主,所以经常会有“皇帝用金锄头耕地”这种滑稽的言论。这一类人在古代是最普遍的,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如果生活在古代大概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科举的最低一级考试就是童生试,虽然叫童生,但考到五六十岁也考不上的也大有人在。考场一般在各地县府,由各省学政(相当于教育厅厅长)负责。考试一共三场,县试、府试、院试,考过了前两场就可以被称作童生,整个清朝考上童生的人数也就200多万人。如果又考过了第三场院试,那就是考中了秀才,有了最低级的功名。成为了最低级的士大夫,能够进入县学学习。秀才享有一些特权,比如可以免税免徭役,见到官员你可以不用跪拜,犯了事也不能对你用刑,在一般乡镇里秀才都是数得上的人物了。考上了秀才,就相当是现在镇里的实力人物了,《武林外传》中吕秀才如果真的考上了秀才,结果还能混的那么惨也算是不容易了。

童生试之上就是乡试,乡试可不是在乡里考,而是在各省的省会考试,考中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的考官是由皇帝委派,考中乡试就被称为举人,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举人是可以做官的,一旦中举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人生轨迹了。整个清朝举人一共十五万,一个县也难出一个举人,中举后省里会派人到你家通知。在《儒林外史》中,范进知道自己中举之后直接高兴疯了,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之前对范进百般侮辱。等范进中举以后就称范进是“文曲星下凡”,举人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举人一般都在地方任职,一般都能在县里混个官职像县丞、主薄(县局级)运气好点的退休之前能升到县令,与现在县委书记差不多。

科举最高的功名就是进士了,进士对普通百姓来说只存在于传说里。考中举人后先要入京进行会试,会试通过的人被称为贡士,贡士才有机会成为进士。现在电视剧里面的借盘缠进京赶考的故事在古代基本不可能发生,因为进京赶考的士子要是缺钱的话,地方富豪会主动送上大把的银子。成为贡士后参加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殿试每三年一次,整个清朝268年一共录取26000多人,平均每年不到一百人。

进士上任最差的待遇就是去地方当县令,而举人必须努力几十年才能混的到这个位置。进士即使混的再差,退休前在地方当知府(市委书记)也没有任何问题,有点能力的混到布政使(省长)或是巡抚(省委书记)也不难,能力再强一点的还能进入中央当各部尚书、侍郎(副国级)甚至担任首辅、军机大臣(正国级)。

这样一对比,我想大家应该都能看到古代科举制度和现在的学历有多大的区别了,古人说了几千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不是瞎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进士科和明经科的区别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进士科和明经科的区别: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而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一般来说,进士科的考试难度更大。很多参加科举的学子们大都一生都无法获得功名。

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中国政治制度当中传统的世袭制观念,政府决定从民间选拔人才,这样原来官宦家族的地位就受到了威胁,皇上这样做得到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传统家族对皇权的制约,整顿政治体制。对于其他国家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十五至十六世纪这种制度逐渐流传到了东亚的一些国家到了十七世纪欧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将这种特别的选官制度流传到了欧洲,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考试,虽然科举制已经废除但是现如今的考试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科举制的延续。

科举制度的出现,让社会矛盾减少了,社会也就安稳下来了。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司谏进士坊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司谏进士坊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司谏进士坊,又称进士石牌坊,位于江门市江海区荷塘镇南村。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明世宗为表彰正德辛巳科进士余经所立。据《广东通志》记载,余经为当地南村人,字朝纲,号石龙,明代正德年间考取进士,曾任刑部给事中、福建漳浦县丞、瓯宁县令等官职,为官清廉,正直无私,弹劾奸臣,深受世人称颂。

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的科第坊,仿木结构,全石砌筑,悬山顶,檐楼间加饰6赞斗拱,通高8米,面宽10米。正楼竖匾上镌刻“恩荣”二字,额枋镌刻有“司谏”、“大行”等楷书大字及“正德辛正巳科进士余经第”及“嘉靖六年丁亥岁仲春吉日立”等楷书小字,饰以麒麟图案。牌坊等级和规格较高,目前为我市唯一明代石碑坊,具有较高的文物历史价值。

1995年,进士司谏坊被新会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三批新会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7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划定公布其保护范围:从主体建筑物外缘起向外延伸15米;建筑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向外延伸20米。200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南诏父子进士坊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父子进士坊位于南诏镇县前街,建于明代1585年。东西朝向,花岗石仿木结构。通高9.6米,宽9.6米,单檐歇山式加两坡,三间三层。上悬“恩荣”直写字匾(已失落),中镌“父子进士”坊匾,大额坊上镌“嘉靖丙辰科胡文万历丁丑科胡士鳌”、“万历十三年乙酉季冬吉旦立”。楷书、两面文字相同。石柱底层为抱鼓、石狮、雕饰为松鹤、莲瓣、花卉、云纹等图案。斗拱为一斗三升式,小额坊上为青石雕饰,为其立坊者:钦差提督巡抚福建地方都督院右副都御史沈人种,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甘来学,福建提刑按察司佥事张文耀,漳州知府杨际会,诏安县知县张大器等。该坊于1939年7月被日本飞机轰炸,损坏南侧一根石柱和中下梁一部分,部分雕刻件失落,主体及其余部份保存完好。

南诏镇:南诏镇地处诏安县南部,东临东溪,是诏安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省级“文明镇”、“商贸重镇”、“生态乡镇”。镇区现有面积 17.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 36.7平方公里,辖15个社区、2个行政村,总人口数约8.1万人。201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1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进士坟-戴蒙墓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进士坟-戴蒙墓为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

进士坟-戴蒙墓位于岩坦镇溪口社区溪一村,年代为南宋,类别为古墓葬。

1984年,进士坟-戴蒙墓列入永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溪口社区:溪口社区位于永嘉县北部山区,楠溪江上游,大楠溪和黄南溪的交合处,故有“合溪”、“溪口”之称。社区驻地溪一村,距县城57公里(车程),总面积56平方公里,下辖辖溪一、溪二、陈寮、西鸟头、横路下、小舟垟、北山、前山、上宅岸、下坑、南岸、永坦、铁坑、前溪、鸟头、大谢、分水、后坪、刀加山等19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现有总人口1.4963万人,外来流动人口418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进士牌坊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进士牌坊为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进士牌坊 位于和平县下车镇兴隆管理区中心围屋。乾隆七年(1742年)徐廷芳建。坊坐北向南。花岗岩石构筑,四柱三门三楼,通面宽6米、高7.5米。中门二层石匾横刻正楷“进士”大字,右边竖刻小楷“乾隆七年壬戍岁会试”,左边竖刻“中试柒拾贰名进士徐廷芳立”。三层石匾竖写阳刻正楷“恩荣”二字。青砖砌筑叠涩出檐,青瓦盖庑殿顶。

徐廷芳,和平县中心围人,乾隆七年中壬戌科进士,历任肇庆、南雄教授,陕西扶风县知县。其孙徐廷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第196名进士。曾孙徐旭曾,嘉庆四年(1799年)中第67名进士。一门三进士。

1986年和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下车镇:下车镇位于和平县东北部,毗邻江西省定南、东邻龙川县细坳,面积143.1平方公里,多属中低丘陵地。镇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2.1301万人,农业人口约占95%。2003年农业总产值7682万元(现行价)。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境内有1.4万亩良田,盛产大米。镇内稀土资源丰富。山地面积10.5万多亩,木材、香菇、木耳、油茶、毛竹等产品,列为省竹林基地之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道门进士第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道门进士第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施村道门自然村,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这座老宅是清代光绪年间武进士、福建泉州游击将军施化麟的府第,俗称“丛公堂”、“总兵府”,又称“游府”。如今,这里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载,施化麟乳名施文彬,生于同治壬戌年五月,光绪壬午年举人,己丑科进士,历任营守府(京师禁卫军)、军机房行走(兵部机密院传令官)、都尉钦差官等职,后因暗助戊戌变法得罪慈禧,外调任福建前协泉州游击将军。在抗击海盗、反击洋人入闽中曾多次荣立战功,终得慈禧太后赏识。

整个府第总面宽52米,总进深53米,占地2836平方米,由主体建筑、两侧附属建筑、青云楼三大部分组成。府第建筑照搬福建泉州的游击将军府形制建造,规模略为缩小,是一座壁垒森严的军事堡垒。时至今日,府第已老,但你倘若身临其境,还会感触到将军府当年的威武和风光。

壶镇镇:缙云县壶镇镇,位于瓯江支流好溪上游,丽水最北面,地处丽水、金华、台州三市的交界处,位于缙云、永康、磐安、仙居四县市腹地,是浙南三大古镇之一。距离县城25公里,镇域总面积228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其中外来人口2万),辖130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党支部202个。地理位置优越。35省道、42省道纵横贯通,南距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出口仅20公里。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詹宝兄弟进士牌坊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詹宝兄弟进士牌坊为文化旅游景点。

詹氏兄弟进士牌坊在松阳县城东下马街,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为成化丙戌科进士詹雨、弘治丙辰科进士詹宝兄弟立。青石雕刻,仿木结构,四柱三间石楼,歇山顶。坊高8.52米,面阔6.9米,额榜两面分别阴刻“兄弟进士”、“父子贤科”。牌坊结构宏伟、工艺精致,为省级文保单位。

景点位置

丽水市松阳县西屏镇城东下马街

类型: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 建议20-30分钟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科举考试分几个等级?秀才、举人和进士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老百姓想要加官进爵就只有靠科举这一条路,所以每位读书人也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对他们来说只要能金榜题名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古代人的身份是有明文规定的,大家是什么等级的人,我们常会在影视剧里听到有人是秀才、有人叫举人或者进士,这些称号到底有什么却别呢?和考科举的等级有什么关系,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来临了,对于很多莘莘学子来说,这是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考试。说道高考,实际上在我们古代也有这样的选拔人才的方式,那就是科举制度,而且,科举制在古代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下面小编就来带大家看看吧。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有四个社会阶层,分别是士、农、工、商,仕途的等级最高,所以好多富人都会选择捐个官坐,但是绝大多数的底层人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因为八股文实在不能有益于世!而且八股在仁义之道上也不尽是空话。

我国古代,考中秀才就已经可以拥有免税免除徭役,过堂免刑等特权,如果考举人不中的话,可以选择当个私塾先生混个温饱,相比于普通百姓已经非常令人羡慕了!

能够考上举人不仅能够享受国家的津贴,还能免除地税一二百亩,如果进入仕途,能力还可以的话,最后能混个知府当当,不入仕途的话也是个大财主。比如说众所皆知的范进中举

能考中进士的那就是顶尖的人了,他们是朝廷官员的主要后备力量,只要能力够,运气好,最后混到一二品大员也不是不可能,进士一甲第一名才是状元。

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科举制和高考,这种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方式,都是非常主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是,这并不决定一切,就算是高考失意,或者是科举落榜,这并不代表就否定了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们,加油吧,不要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还有更光明的未来等着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蔡厝进士第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蔡厝进士第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蔡厝进士第位于梅岭街道五店市传统街区,年代为明代,类别为古建筑。

蔡厝进士第始建明中后期,相传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蔡万所建,三开间三落,历代均有修缮,砖木石结构,东南朝西北,两侧为护厝。西南侧的护厝为民国时期增建的二层建筑。该建筑为晋江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具有较高的人文内涵。

2013年2月5日,蔡厝进士第被公布为晋江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西、南至巷,北至路。

梅岭街道:梅岭街道位于晋江市北部,东与陈埭镇接壤,北与池店镇相邻,西界西园街道,南接青阳街道。街道因处于青梅山与岭山交界处而得名。 地形自西向东稍微倾斜,地势较为平坦,辖区面积约11平方公里,下辖14个社区28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1693人,外来流动人口两万余人。[1]办事处驻桂山。-行政区划[代码]350582002:~001梅山社区~0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