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包拯

包拯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包拯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包拯问题。

分享

浏览

3172

文章

27

包拯的靠山很硬无人敢动皇帝做后盾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为什么敢如此大胆呢?

包拯能够在官场混的开,全靠王拱辰和宋仁宗这两个靠山。在我们刻板的印象当中,包公的形象就是一个铁面无私,敢于为民对抗权威的一个正义体现,而且在确实有包拯这么一个人,不过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黑面包准是经过美化的,因为真实的包拯只是一个看起来并没什么区别的凡人,甚身高放到现在来说都只是一个半残。

包拯进入到仕途是在28岁的时候,而他的甚至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从刚开始当官就是比较有实权的位置,到后来更是相当于现在国家部委的高度,明明真正的包拯一看就平平无奇,而且得罪了那么多人还能够扶摇直上呢?要知道包拯做过的事情虽然没有电视剧里那么神话,但是确实的罪过很多权贵,为啥还能一直成为权臣,主要和他坚实的靠山有很大关系。

第一个就是王拱辰,这个人在历史上没有啥名气,知道的人非常少,但是说说他惹过的人就知道他多厉害了,比如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还有苏舜钦,都是因为这个人才被弹劾成为平民的,要说到他家里最有名气的应该是他的曾孙女李清照,但王拱辰对于包拯却非常看好,一直保举他做上大官。

第二个则是宋仁宗,宋仁宗是在史上那么多皇帝中少有的能善待忠臣的皇上,在包拯惹了那么多人之后,宋仁宗不光没有责备他,反而是亲自出面保全他,甚至因为一次朝堂上宋仁宗做错决定包拯当场大骂,最后宋仁宗还是妥协了,一直到包拯去世之后宋仁宗也没有翻脸,反而是追加了一品大员的位置,有整个国家的皇帝作为后盾,包拯想不牛都难。

展开阅读全文

包拯是几品官,怎么看官阶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最高品位大约在正二品到从二品之间。他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关于品阶首先小编不能明确的知道楼主问的是哪一时期的,比如前期,包公在广东做县令的时候,他老人家不过是知县、知州,顶多六、七品官。不过以后倒是步步高升。之后包公做开封府尹的时候,应该是正四品官员吧。而其中最高的时候,担任龙图阁大学士,权知开封府,不久迁三司使、枢密副使,这个厉害了!开封知府,那该等价于今北京市长;而三司使等价于今财政部长,在当时号称“计相”,所以演义中称包公为“相爷”,大约可以理解了;至于枢密副使就更威风了!约等价于今国防部副部长,想当年建国初期,中共中央任命的国防部副部长都是元帅级别!这个,总的来说,品位大约在正二品到从二品之间。虽然品阶不是很高,但是他的权位可大着呢,“青天大老爷”的称号可不是闹着玩的,在京城有权有势,再配上包公的刚正不阿,那可是响当当的。当官如此,为人处世也是这样,就应该不畏权贵英明决断方能成就大业。不管包拯是几品官员,但在人们心中永远是我们的“包青天”。

展开阅读全文

包拯被称为“铁面包公”的原因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中国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其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谥孝肃,赠吏部尚书。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黑子”、“包黑炭”。

包拯

包拯被称为“铁面包公”的原因

包拯,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28岁考中进士,在地方上和朝廷里做过官。包拯到朝廷做官后,见有的皇亲国戚和有权有势的大官贪赃枉法,他也毫无顾忌地向皇帝直抒己见,直到朝廷将这些人罢官,他才甘休。遇到老百姓的冤案,他总是深入调查,细细分析案情,替受冤屈者伸冤报仇。人们感激他的公正执法,都尊敬地叫他“包青天”、“青天大老爷”。包拯执法如山,为官也清正廉洁,奉公守法。他虽然做了大官,生活依然十分俭仆,穿的、吃的、用的,还和从前一样,都是粗茶淡饭。长时期来,他受到人民的敬仰,民间流传着很多包拯的故事,使他成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大家都习惯称他为“铁面包公”。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的包拯中了进士之后为什么没有去做官?

全文共 1216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这个名字,恐怕没有几个人会陌生,断案如神正直清白,人称“包青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包拯,少年时期便屡破奇案,被朝廷所赏识,但毕竟是虚构出来的,真实历史上的包拯,年轻的时候有没有这样才能出众?他二十八岁中了进士,却一直在家待到十年之后才出去做官,这又是出于什么缘由呢?

包拯,也即包希仁,我们俗称的包青天,他在二十八岁那年即考中进士,之后却没去做官,直到十年之后,三十八岁的包拯才开始离家外出做官。

其实包公并非像《少年包青天》中描述的那样,从小时候就开始断案,他的青少年时期和当时的小伙伴们差不多,也是一直过着一种平凡的生活。

直到他二十八岁的时候才进京赶考,成绩很优秀,被录取在进士甲科前三十名之内。而且,在北宋时期,考试成绩十分优秀的考生才能被划入进士甲科的范畴,比进士甲科低一个层次的是进士乙科,大文豪苏轼当年中的即是进士乙科。

可见,当年的包公就已经非常优秀了。另外,前三十名以内的进士是可以直接被授予官职的,尽管授官一事实非小事,宋朝对进士的任用也是非常的谨慎。

一般情况是朝廷先让那些前三十名之内的进士到基层锻炼,而且一般只是授予他们正八品官的官级,直接把他们派到地方去做知县。

二十八岁的包公考上进士之后,首先被派遣到江西的一个大县——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去做知县,当时的建昌县可是一个大县,派他去做领导也可以看出朝廷对他的器重。

可是二十八岁的包公竟然没有去做官,相反却留在了家中,而且这一留就是十年,直到三十八岁的时候才出去做官。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二十年的寒窗苦读,只为考取功名、报效国家。今天终于有了成果,朝廷对自己的重视也十分明显,出入官场的机会伸手可得,报效国家的门路就在眼前。可包公终究没有去做官。

为什么呢?官场黑暗,心生厌倦?不愿同流合污,只想做个闲人?恐怕都不是。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道:“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正所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在家,包拯也不愿远离父母外出做官。

于是包公就向上级请求辞去建昌知县的任命,并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离家近一些、级别稍微低一些的职务,朝廷也很体谅他,改派他问和州税监。

包公再次征求父母的意见,竟然又遭到了拒绝。《宋史·包拯传》上记载道:“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朝廷体谅包公并授予他和州税监的官职,可是包公的父母好像是铁了心地不让包公外出做官。父母老了,希望孩子能够陪在身边,这可能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了,可是孩子的前途也很重要啊。

可不管怎么说,自幼便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包公最终权衡再三,向朝廷辞去了官职,留在家中照顾双亲。

至于外出做官一事,还是在包公父母去世,守孝三年之后,包公新官上任,知天长县。孔子曾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就是这样,孩子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了漫长的时光,三岁的时候才能离开父母的身体,独立地行走,而为父母守孝三年又有什么不应该的呢?

正所谓:“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展开阅读全文

包拯、狄仁杰和宋慈谁最厉害?谁才是真正的神探?

全文共 1189 字

+ 加入清单

讲到神探我们可能都会想到福尔摩斯,福尔摩斯也已经成为了一个标杆。不过我们国家历史上也有非常出面的神探,就是包拯狄仁杰宋慈了,那这三人到底谁更厉害些呢?感觉从名气上来看,包拯还是更胜一筹,不过包拯神话的色彩又过于浓重,包拯真正的能力并非影视剧里那样厉害。要说真正有作品流传于世的就是宋慈了。

历史上有三位人物,其断案能力被传的神乎其神,他们的事迹流传至今,这三人分别是包拯、宋慈、还有狄仁杰!今天,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三个人谁的断案能力最强,谁的最弱!

三人中,包拯的断案能力相对来说是较弱的。其实,不单是和宋慈等高手相比,包拯不擅长断案,便是与寻常清官相比,包拯的断案能力也寻常。因为,包拯断案的故事全部都是《包公案》虚构。包拯在历史上真正的形象,是一个谏官。

包拯就如魏征一般,是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清官。在他的努力下,扳倒了不少官员。在历史上他最主要扳倒了三个人,一个叫张尧佐,一个叫宋庠,一个叫张方平。

而断案能力的话,就大打折扣了。一次,有犯人要受杖责,耍心眼买通小吏,俩人故意在公堂上对骂,果然叫包拯上当,误以为小吏欺负人犯,竟真把小吏打一顿,从宽发落了犯人。他哪知道小吏挨过打后龇牙咧嘴数钱,就耍他一人。

排名第二的就是狄仁杰了!

许多人说狄仁杰是神探,是中国的福尔摩斯,其实是受到了两件事情的误导。

一件事情是电视剧。最近几年有关狄仁杰断案的电视剧很多,也很多,使得很多观众都把狄仁杰当成唐代包公,将其推崇为断案高手。事实上,狄仁杰断案的故事全部都是虚构,在影视剧中最为出名的说狄仁杰发现死者头发中有钉子致人死命的案子,其实也是张冠李戴。

最早把狄仁杰打造成破案高手的,乃是一个荷兰人,名叫高佩罗。他写了一本书叫做《狄仁杰断案传奇》,就如《包公案》一般,将狄仁杰好一番吹捧。

另一件事是史书记载狄仁杰在大理寺为官时,用一年时间就把挤压的案件全部处理干净,并且没有一人喊冤。由此,一些人断言狄仁杰善于断案。

其实,唐宋时期,大理寺处置的一般都是些涉及官员的案件,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因为涉及官员,因此很难处理。这也是大理寺积案很多的重要原因。狄仁杰能在短短时期将案件全部处理,并非因为他擅长断案,而是因为他能公平处事,刚正不阿。

狄仁杰是一个颇有眼光的宰辅大臣,治理国政是他的强项,至于断案能力,其实一般。

而断案能力最强的人当属宋慈!

宋慈能写下《洗冤集录》这本古代法医学巨著,可见其对于刑侦方面的知识,已经达到了古代一流高手的境界。并且,宋慈曾经担任提刑官,具体负责过许多案件,也正是因为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他撰写的《洗冤集录》也才会那么相似生动,符合事实。

在《洗冤集录》中还大量记载了古时候许多著名官员的断案经验、例子,可见宋慈也吸收了前人经验,最终融汇成一家。因此,宋慈的断案能力,在古代绝对是第一流的。

总之,这三位古人,除了宋慈是断案高手外,其他二人都是由于后世小说成就大名。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的包拯与传说中有什么不同?包拯有什么人生经历?

全文共 2719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这个名字在我国也可以算是家喻户晓了,就算对真实历史上的他没有半点了解,但是有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却一定是听过不少,再加上很多影视作品的演绎,包拯就成为了一个断案、判案的高手,人黑心不黑,人称包青天。但是我们还是要能够分得清传说与历史,传闻中的包拯和现实历史上的包拯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那么,这些区别都在什么地方呢?

包拯在我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黑脸包公的形象深入人心,犹以忠贞不二公正不阿,为民伸冤为国除奸的忠臣舞台形象,广为流传。但民间传说中的包龙图,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是不是真的如传说中的那样呢?历史上真有此人,但于传说中的人物相差甚远。

包拯,是现在的合肥人,家境殷实从小聪慧读书甚勤,相貌英俊,与传说中的黑脸包公有出入。是宋仁宗年间的进士。中进士后,曾因父母年老,其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两度拒绝朝廷的任命。这点与戏中所说,家境贫寒父母早亡,由长嫂养大,且对长嫂尊敬如母。出入较大,且史中并无其兄嫂的记载。

包拯是父母相继世后,出仕为官的,首任长天县知县,一生中最高品级为龙图阁直学士,这就是民间称之为包龙图的依据。最高官职为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曾任监察御史,这也是民间传说中,奏本弹劾奸臣的依据,知开封府事,这也是民间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倒坐南衙的来源。

史中记载,包拯为官清廉,曾上表奏请仁宗革除时敝,减免赋税造福民间,任枢密副使期间,对加强代州一带的防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至于民间传说的日断阳夜断阴,明察秋毫断案如神,惩奸除恶为民伸冤的传说,可能与其任开封知府时,改革讼制,告状人可直上大堂陈冤告状有关。之前告状人都需通过书吏等人员呈接诉状,原告无缘见开封主官,滋生了腐败,阻塞了讼道,真正的冤家原告有可能因为没钱贿赂有关人员,而状不得告冤不得伸。改革讼制后,讼道畅通,百姓告状方便,且可直达主官,这为包拯赢得了清官的声誉。

包拯有两个儿子,长子早逝,次子也曾在宋廷为官,但位至县令,官位不高,其它子孙再无记载。

包拯在民间的知名度十分之高,人们都叫他包青天,相关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也比较多,包青天里面的几个角色,像公孙策,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名字都深入人心,那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包拯是怎么样的吧。

包拯是北宋仁宗朝的一位官员,当过权知开封府、谏官、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务。真实的包拯首先是一位清官。我们看他的遗嘱就知道他的为人了——包拯的遗嘱只有一句话:“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也是一名敢言的台谏官,跟皇帝争执起来,不惮将口水喷了皇帝一脸。让我举一个宋人笔记朱弁《曲洧旧闻》记载的轶事来说明:张尧佐除宣徽使,以廷论未谐,遂止。久之,上以温成故。欲申前命。一日将御朝,温成送至殿门,抚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温成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不过包拯却不是一名值得赞美的法官,因为他过于严酷,喜欢强调“于常法外重行处置”。举个例子吧,曾敏行《独醒杂志》载:“包孝肃公尹京,人莫敢犯者。一日,闾巷火作。救焚方急,有无赖子,相约乘变调公。亟走,声喏于前曰:‘取水于甜水巷耶于苦水巷耶?’公勿省,亟命斩之。”一个无赖因为在救火时调侃了包拯一句话,便被包拯处死。可谓严酷。

讽刺的是,这么一名不尊重法律、不体恤人命的酷吏,却被后世坊间文人塑造成执法如山的代表法官代表。其实,中国传统司法文明成就很高,不是包拯所能代表的。

包拯曾作为监察御史,建言加强练兵,整治贪腐。辞去该职后,还曾出使过辽国,回来后上奏折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的将领选择,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雁门关就属代州管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包拯在做三司户部副使时,免除了向百姓征收造船木材和河桥竹索赋税的重税;并让百姓耕种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地,大概有农田一万五千顷;包拯还废除了解州盐法;并且积极供给宋辽边境守军的军粮,这让包拯有了比较好的声望基础。后来包拯,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建言请求废除苛刻的行为,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

大家最熟悉的包拯的官职,龙图阁大学士,正式名称是“龙图阁直学士”,在1052年担任,由此有了“包龙图”的称号。后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被贬官到池州(今安徽池州)做知州,惨吧,这年是1055年。第二年,就是1056年,包拯复职,并且权知开封府,戏剧中的“倒坐南衙包龙图”正式登场。这时候包拯已经是快六十岁的人了。

包拯在开封府时,改革了诉讼制度。开封府旧制,凡是告状者,都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由府吏通知。诉讼者不能面见长官,府吏可以借此敲诈勒索,营私舞弊,而冤屈者因送不起钱财而告状无门。包拯革除了这一弊端,大开正门,使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审案也更能公正合理。因此,才有了戏剧中“包黑子”的形象,刚正清廉,正直不阿。当然,上古神器三口铡刀应该是不存在的。包拯此后主要作为言官,给皇帝提建议,弹劾不法的大臣。包拯曾建言宋仁宗立太子,因为包拯无子,而且年事已高,仁宗倒是很高兴包拯提出这个建议。

包拯和宋代大才子欧阳修同朝为官,欧阳修是个大才子,但是破坏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见谁啃谁的主,包拯就被啃过,曾对仁宗说包拯弹劾前三司使是为了自己去担任这个职务,让包拯只能在家避嫌了好久。欧阳修对包拯的总体评价还是很高的,只是转折了一下“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也是包拯的一个方面吧。

对包拯的整体评价,不敢妄加评议,还是引用宋史吧,“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翻译一下就是,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非常憎恨恶行,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衣服、器物、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包拯去世后,为了纪念包拯,在开封修建了包拯祠,后来全国多地为了纪念包拯,都有修建包公祠,可见百姓心中的“一杆秤”。历史上的包拯和戏剧中的包拯,所做事迹虽然不同,戏剧多为杜撰,但是整体的性格、秉性和行为方式却是一致的,“包黑子”是确确实实的名符其实。

展开阅读全文

包拯为什么叫星主?星主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在人们的心中,一直都是一个铁面无私,为民请命的好官,一生清正廉明,因此民间才会叫他“包青天”,表示自己对他的尊重和喜爱。不过包拯可不只有这一个称呼,还有很多人认为包拯是“星主”。这个称呼听上去似乎带有一些神话传说的意思,那么这个“星主”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叫包拯为星主呢?

1.星主是什么意思

关于“星主”,我们可以在一些词典中找到它的意思,就是说,人总是有好有坏,有一般人,也有很多才能出众的人。古时候人们会将很多非同一般的人认为是天上的星宿的转世,这个词也是出自《水浒传》,我们知道其中一百零八好汉都是传说中的星宿转世,因此后来也就会将一些厉害的人物称为星主。

2.为什么包拯叫星主

包拯,字希仁,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他一生廉洁奉公,不畏强权,直言无私,即便是面对皇帝,包拯该说的还是会说,不过这也多亏了宋仁宗真正做到了纳谏,对于很多不中听的话,他也决不是简单地贬官或者杀掉,否则绝不可能担得起“仁”这个字。

包拯一生为民,他的表现也是其他很多人比不上的,单就不畏权贵这一条,很多时候官员惧怕惹祸上身,怕对方会报复,或者怕影响到自己今后的仕途,因此事情牵涉到高官皇族的时候,处理方式都会不一样,但包拯不会,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天上的文曲星下界,所以包拯也就被人称为是“星主”,是文曲星的星主。

3.包拯为什么又是阎王

包拯在民间传说当中,并不单单只是星主,同时也是阎王。因为包拯在生前,是公正的化身,人间需要公正,阴间自然也是需要的。也有人认为,包拯即便是生前,也会在晚上处理阴间的案件,而他额头上的月牙,就是他可以自由穿行与阴阳两界的标志。

在传说中,人死后,灵魂都会前往阴间,面见阎王,阎王有几位,其中一个就是包拯。包拯秉公断案,如果是冤死,被陷害,就会放回阳间,如果罪有应得,自然要接受惩罚。

展开阅读全文

真实历史上,包拯有没有后代?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名臣包拯,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一个刚正不阿的黑脸包公,脸虽然很黑,但是一双眼睛却像是明镜一般,照射出罪犯,为民做主,这也是人们爱戴包公的一大原因。不过,包拯算是功成名就流芳百世,但是却很少听说他有什么儿女,很多人也只知道他的好友和属下,却不知道他的后人。那么包拯是否有后人,他们又是谁呢?

包公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民间他是正直公正的化身,俨然已经神化。包公的原型是宋代的包拯。

包拯,字希文,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生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天圣五年(1027)中进士,从知县干起,历任知州、监察御史、知谏院、转运使、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多个职位。因为曾获得龙图阁直学士的贴职,常被人称为“包龙图”。从政期间,处事公平正直,为官清正廉明,敢于直言犯谏,善于查断案件,赢得了较高的威望。他的事迹被不断加工,逐渐在民间树起了“包公”的伟岸形象,成为中国历史上清官的杰出代表。

关于包拯的后人情况,主要记载于《宋史》、《包拯墓志铭》等史料中。包拯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长子包繶,为正妻董氏所生,官至太常寺太祝,于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就去世了。次子名叫包綖,为包拯与正妻随嫁的侍婢(纳为妾)所生。

包拯曾经弃逐包綖的母亲,包綖出生于外祖父母家,包拯开始甚至不知情,包繶的妻子崔氏反而暗中帮助抚养包綖,尽着长嫂的义务。包繶不幸早逝后,崔氏才把包綖带回了家中,后来又改名包绶。

包绶五岁的时候,包拯就去世了,仁宗觉得很可怜,荫补他为将仕郎、守太常寺太祝,后来官一直做到了潭州通判,并且还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为妻。

包拯的两个女儿和古代其他女子一样,没有留下名字,只知道他们都嫁给了普通官员。

包繶生有儿子包文辅、包永年;包绶生有四子三女,儿子分别名叫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所以说,包公一脉算是开枝散叶、后继有人了。网传船王包玉刚也自认包公后人,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据《宋史》载,包拯对后代约束极严,曾立誓:“后代子孙做官,若有犯贪污受贿行为的,不能放回到同宗姓本家中,死了不能葬在包家祖坟里,不服从我的意愿,就不是我的子孙!”

看来,包拯的刚正不阿还真不是吹的。

展开阅读全文

包拯为什么不怕权贵?包拯得罪那么多人为什么没人敢动他?

全文共 946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包公包青天,这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人物形象了,不管是怎样的包公,只要一出场,那就是“公正严明”的代名词,惩恶扬善,为民做主。然而,惩恶扬善势必就会得罪一些人,如果是地位不高闹不起什么事情的人,改过自新自然最好,可是包拯还得罪过很多当朝权贵,然而得罪了之后却竟然没有人敢挟私报复,这又是为什么?

1.包拯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其实和影视剧中黑脸的形象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仅不黑,还是一个白面书生的形象。后世各种对于包拯人生故事的演绎,其实都算是虚构出来的,不管是他少年时期的经历,还是做官之后的仕途人生,都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这或许也是民间对于包拯的崇敬和爱戴,以这种方式让他永远都活在人们心中。

2.包拯得罪过什么人

在很多影视剧当中,包拯经常得罪权贵,因为他可以凭借一个不起眼的小案子,一点一点顺藤摸瓜,最终找到隐藏在整个事件当中的幕后黑手,而有能力去做这些事情的,不可能是普通人,等他终于浮出水面的时候,终于发现,原来就是一个权贵人士。

然而,尽管是地位超然的高官,犯了罪自然还是要接受惩罚,按照律法对他进行惩戒,情节严重的,自然就得上铡刀了。如此一来,被包拯得罪过的人必然不在少数,不过这些毕竟都是后世的流传,就连总是帮助他的八贤王也都是虚构人物,北宋忠臣庞籍也成了反派庞吉庞太师,陷害包公控制科举,所以包拯的罪过的人,还真是会有些真假难辨。

3.为什么没人动他

但是,不管是史实也好还是小说也好,包拯必然还是的罪过人的,但是为什么没有人报复他?有一句不太好听的俗话,但是很能说明道理,“打狗还得看主人”,话糙理不糙,包拯身后站着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朝皇帝宋仁宗,有这样一个后台,谁还敢动包拯?那简直就是和皇帝对着干,下场会怎么样,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包拯在民间的声望也很高,有一个这样的官员,如果动了他,民间会怎么样?水可覆舟,一旦包拯出了事,民众会怎么做,到时候吃亏的究竟是谁,可就不好说了。不仅如此,宋朝是很著名的重文轻武的朝代,包拯身为文官,待遇什么的自然比较优厚,宋仁宗以“仁”为庙号,他的仁心自然不是其他皇帝能够相提并论的。

包拯公正严明,真正的为民做主,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好名声,也不得不说包拯其实是很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皇帝,这才成就了他的人生,成就了他后世的青史留名。

展开阅读全文

包拯为什么可以穿龙袍?不是只有皇帝才能穿吗?

全文共 1072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皇帝就是封建社会当中权利最高的掌权者,在中国这个极为讲究礼仪的国家里,龙袍最为皇帝专用的服饰,他人是绝对不能穿的。这里面包括了所有带龙的纹饰,上至官员下至平民都是不能使用的。看电视剧的时候很奇怪为什么包拯穿的仿佛也是“龙袍”?这不是只有皇帝能穿的吗?

皇帝的专用服装

龙袍的意思就是皇帝的朝服,上面绣有龙形的图案。这也是皇帝专用的,在古代,皇帝被认为是天子。同时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生物,一般龙是用来象征祥瑞的,龙被神化之后就逐渐跟帝王结合在了一起。中国古代的帝王不仅说自己的天子还会说自己是龙的化身或者是龙的儿子,因此龙就得到了显赫的地位,成了皇帝专属。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臣是绝对不可能用带有龙的纹饰的,皇帝会认为这个人是想要造反。看一些电视剧我们就能发现这个问题,比如说某位皇子想要陷害另一个的时候就会在他的家中放一件带有龙纹的衣服,不机智的话这位被陷害的皇子可能就此终结他夺权的道路。皇子都这样了,更何况大臣,穿了更是要命的。

有很多人对包拯身上穿的也比较有争议,一说是龙袍,二说是蟒袍,我认为两种的说法都不对,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穿“龙袍”的包拯

包拯最大的官位是去世之后被追封的一品吏部尚书。活着的时候最大的官是从一品,太子都不能穿带龙纹的,一品大臣就能了吗?显然是不能的,倘若电视剧中的是龙袍的话这明显就是一个错误,皇帝也不可能赏赐大臣穿龙袍,赏赐了也没有那个大臣会穿吧。穿了搞不好第二天就因为左脚踏进朝堂这种小事翘辫子,包拯担任的权知开封府做得不错,想必他也不会这么傻。

穿“蟒袍”的包拯

或许有人会说包拯穿的是蟒袍,是的,蟒袍跟龙袍极为相似。现代人看着可能会有点晕,因为蟒袍上面的蟒跟龙很像,不同的是蟒上面的爪子只有四个脚趾。而皇室用的龙上面有五个脚趾,四个脚趾的就被称为蟒,也叫做花衣。再来说蟒袍,包拯就算穿的是蟒袍也是不对的,因为宋朝压根就没有蟒袍作为官服的记载。历来记载的是,蟒袍作为官服都是在明清时候的,起源根据史料记载是在明代开始,清朝延续了明朝的服饰制度。

一家之言

电视剧中的包拯服饰是有点错误,可能是服装组误会了吧。蟒是装饰性极强的服装,华美的装饰图案给予了衣服象征意义。宋朝的官员服饰制度也基本是延续了前朝的,他们的服饰种类也比较多,有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基本形制上承袭了唐朝的,参详了汉代以后。

一般是绯色罗袍裙加上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白绫袜黑皮履。用不同的花纹来区别官员的等级,对于颜色上也是有要求的。三品以上的是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是绿色,九品是青色。

展开阅读全文

包拯额头真的有月亮吗?历史上的包拯是什么样子?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对于包拯,想必都有一个固定的形象,黑色的脸,额头上顶着一个月亮,不管是什么样的影视作品,换成什么样的演员,这两样都是标配,绝对不会更换的。这不禁让人好奇,难道历史上真正的包拯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为什么大家普遍接受这样的设定?真正的包拯到底长得是一副什么样子?

1.包拯

包拯包青天,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二十八岁时考中进士,但因为父母年迈,因此包拯请求就近任职。不过包拯的父母又不希望他离开太远,于是包拯辞官回家,几年之后父母去世,知道守丧期满,包拯还是不忍心离去,孝心可鉴。如果不是同乡的父老前来劝慰,恐怕就没有后来的包拯了。

进入仕途的包拯,先后在多处任职,在每一个职位都是尽心竭力,为朝廷解忧,为百姓谋取福利,甚至弹劾权贵,为人公正,铁面无私,为百姓申不平,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因此在民间有“包青天”的美誉。不仅如此,后世还将包拯视若神明,一直当做神明来崇拜。

2.现代包拯的形象

现代人心中的包拯,形象是比较固定的,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各种影视类的作品,面色发黑,额头上有月亮的标记,“凶神恶煞”的脸,但是偏偏看过的人们都不会觉得害怕,或许是因为标志性太鲜明,看得很习惯,人们对这样的包拯一直都是崇敬与喜爱的,根本不会有排斥的心理。

3.真实的包拯

真实的包拯到底是什么样呢?首先,脸是不黑的,人家还白着呢。之所以是黑脸的形象,因为很多人觉得,白脸是镇不住反派的,想要第一眼就让做贼之人心虚,如果不来点“猛料”可不行。在加上京剧当中,白脸代表着奸邪,黑色与之相反,久而久之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还有额头上的月牙,当然也是不存在的。而后世的作品当中之所以会出现月牙,源于对包拯的传说,人们认为他白天处理人间的事情,晚上处理阴间的事情,有一个月牙的标记就可以自由来往于阴阳两界不受阻碍。月牙也代表着“明镜高悬”的意思,表示包拯做官非常清明。

其实,不管现在的人对于包拯有什么样的演绎,不论是什么样的脸色,有没有月牙,都是一种人们美好的寄托和想象,相信一生为民的包大人,是不会介意这些事情的。

展开阅读全文

包拯死后,怎么感觉展昭不见了?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包拯死后这个展昭去哪儿这个问题还是很有说法的,为何这么说其实大家也感觉到了,包拯一死这个展昭就不见了,很多人说这个展昭就是为了包青天而生的,如果包青天死了,这个展昭就肯定不见了呀,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很多关于包拯的影视剧中,展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展昭本是江湖中人,天生喜欢洒脱自由的生活,因为包拯的缘故步入了朝堂,为朝廷做事。包拯与展昭是在包拯参加科考时相识的,展昭曾多次救包拯于危难之时,于是包拯将展昭举荐给皇帝做四品御前带刀护卫供职开封府,协助包拯断案缉凶。

包拯是一个秉公执法的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任何人犯了国法都要受到应有的处罚,无论皇亲贵族抑或平头百姓。因此在包拯多年的为官生涯中既做出了政绩受到世人尊崇,无形中也为自身树立了不少仇敌。包拯的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使奸邪之徒难逃法网,但有些恶人与权贵关系密切,这样就使得他间接性的得罪了许多权贵。因包拯的声望颇高,又得皇帝赏识,那些权贵也对他毫无办法。

一旦包拯有什么闪失,他们若被查出也会吃罪的,他们不敢玩火自焚,所以包拯未受到过任何伤害。而展昭只是个江湖侠客,不是什么官员,在开封府供职期间因公务而得罪了不少人,变数很大。

于是,包拯在临死前把展昭叫到榻前嘱咐:我死后你一定逃不过权贵的明枪暗箭,还是尽快选个地方隐退,你年纪尚轻别因此葬送了性命。包拯的话确属好意,因展昭是武人,有些阴谋诡计包拯担心他辨别不了。就这样包拯死后展昭一夜就消失了,他隐居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包拯60岁的时候得子,为何都说亏了他儿媳妇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包拯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是青天衙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大清官,但是就是后代不怎么行,话说到了60岁才得子,但是这个得子也不简单,话说很多人都说了,这多亏了他的儿媳妇,那么有的人说了,这是为什么呢?下面继续来分析看看!

宋真宗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的999年,包拯出生在咱们今天安徽省合肥市。包拯这一生当的官儿比较多,为人处事非常的刚。包拯在29岁那年,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他还干过那种专门挑别人毛病,容易得罪人的监察御史,这个官职就非常适合包拯。公元1058年的6月份,包拯被升为了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这一年的包丞已经步入60岁的花甲之年了,并且迎来了他的一个儿子。

宋真宗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的999年,包拯出生在咱们今天安徽省合肥市。包拯这一生当的官儿比较多,为人处事非常的刚。包拯在29岁那年,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他还干过那种专门挑别人毛病,容易得罪人的监察御史,这个官职就非常适合包拯。公元1058年的6月份,包拯被升为了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这一年的包丞已经步入60岁的花甲之年了,并且迎来了他的一个儿子。

包拯痛失儿子,那真的是伤心欲绝,可没想到祸不单行,没过几年时间,五岁的孙子包文辅又夭折了。这时的包拯别提有多伤心了,因为这两个男人,一个是她唯一的儿子,另一个是他唯一的孙子。从此之后,包繶的老婆崔氏就在包家守寡了20多年。后来宋哲宗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是大文豪苏轼写的,所以这段故事,被收录在东坡全集里,流传了下来。

一直到包拯60岁生日那天,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儿子,取名叫包綖,孩子长大之后叫包绶。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包綖的生母孙氏是包大人身边的一位侍妾(董夫人的丫鬟)。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孙氏就被包大人打发回娘家了。后来儿媳妇崔氏知道了孙氏怀孕的事儿,在孙氏顺利生下这个孩子之后,又偷偷的把男孩养在了自己的房里。一直等到包大人60岁大寿的时候,趁着包拯开心,才把儿子送到了他面前相认。

展开阅读全文

包拯买猪肉是怎么回事?最后是什么结局

全文共 112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包青天很多人的第一影响就是铁面无私,办案能力超绝,但是包青天也有逗趣的一面,话说明间有个小故事,说的就是我们的包拯猪肉的事情,叫什么一半瘦一半肥还是怎么的,反正是把人看得十分的有趣了,那么有人了,这到底是为啥呀?下面我们一起看看!

包拯买猪肉是一个电视剧里杜撰的故事,故事虽小,但是这个套路却经常看到。

电视剧里包拯有两个哥哥嫂子,其中老大宅心仁厚,老二奸诈狡猾。包拯是老三,他老爹属于老来得子,但是包拯一出生就奇黑无比,遭到老人家嫌弃,是大哥大嫂心善把他抚养长大。

一天大嫂给小包拯十文钱,让他去买一斤肉,特意嘱咐他不要去二哥家买,因为二哥是出了名的黑星。小包拯拿着钱就去买肉,二哥二嫂看到包拯来了,忍不住就奚落他一番。原来小时候的包拯不仅黑,而且还出奇的笨。小包拯也是个耿直之人,上来就说二哥家心黑,不买他的肉。这时候二哥二嫂不高兴了,就开始骂骂咧咧,小包拯本来都准备走了,又折了回去。

他说要买一斤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是十文钱一斤,包拯说我买一斤,但是要半斤半斤买,先要半斤瘦的再来半斤肥的。因为肥瘦肉一起是十文钱一斤,所以分开来肥肉是四文钱一斤,瘦肉是六文钱一斤,这样半斤肥肉半斤瘦肉加起来就是五文钱。二哥二嫂一听有道理,就给包拯切好了肉。不过两人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平日一斤肉可以卖十文,包拯来买就五文了呢。

当然二哥二嫂一向喜欢缺斤少两,包拯买回去的肉应该也不足一斤,但肯定比半斤多多了,所以包拯用这个方法让狡猾的二哥二嫂吃了个小亏。

二哥二嫂为什么会吃亏呢,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单价和总价的概念,肥瘦相间的猪肉卖十文钱一斤,肥肉单价是八文钱,瘦肉单价是十二文钱,这样混合起来才是十文钱。而他们被包拯带跑偏了,认为既然肥瘦一起是十文,那肥肉就是四文,瘦肉就是六文,显然关于肥瘦肉的单价他们就搞不清楚。亏得他们还嘲笑包拯是个傻子,实际上他们自己才是大傻子。

关于这个故事,其实是电视剧演绎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包拯如此对待自己二哥二嫂,其实是想给奸诈的二哥二嫂一个小教训,所以看起来也不违和。但是如果二哥二嫂是好人呢,再用这种方法去误导人家那就是诈骗了。这种靠玩数字游戏获取利益的其实都是小聪明,并不值得提倡。

实际上,在我们文化当中,似乎特别提倡这种小聪明,被看作是智慧的象征。如果看古代的故事传说,类似这样的小聪明比比皆是,一般来说,施展小聪明的一方都是正义的一方,被人骗得团团转的都是反派,最典型的比如说《阿凡提的故事》。

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底层人民生活的不容易,面对强权没有办法直面反抗,又不甘心一直被欺压,只能施展一些小手段让自己过得稍微好一些,然后底层文人再编点故事骂骂,聊以自慰,日子也就那么过去了,对于实际的生活状态没有什么大的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包拯被人毒死是真的吗?包拯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包拯小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包拯是中国古代史上很有名的一位侦探,一般一些非常伤脑的案件交给包拯便可以迎刃而解。为此,包拯这样的人是很容易得罪人的,有很多的人因为被包拯戳穿判刑,所以怀恨在心,想寻找一个机会谋杀掉包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包拯最后也死了,不过,包拯的死确是一个大谜团,有的人说包拯是老死,有的则说包拯得罪人被人毒死。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

武贤王自是不甘,想出一条毒计,邀请包拯喝酒,并下毒,包拯感到头痛欲裂,胸中如烈火在烧,不久中毒而亡。公 孙策按照包拯生前之计,密不报丧,借助包公之名,下令斩杀了武贤王之子。 事后,包拯死讯才被放出,满城百姓无不悲伤痛哭。

从以上记载可知,包拯从发病到亡故仅有十三天时间,其间还服用了“上遣使赐良药”,如此突发性去世,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关注,他究竟是病死,还是服药后被毒死的,似乎成为了千古不解之谜、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包拯死后,展昭他们去哪了?

全文共 1792 字

+ 加入清单

展昭,虽然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但是却已经是深入人心,他跟随包拯惩奸除恶,御前四品带刀护卫,一直都在保护包拯,职务功能大概就相当于狄仁杰身边的李元芳。除了展昭,还有包拯经常派遣出去的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不过,在包拯死后,他们这些人又去了什么地方呢?包拯死后展昭他们又分别是什么结局?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

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港剧《包青天》的热播,包青天和开封府的故事风靡全国,妇孺皆知,长盛不衰。这部影视剧中,除了铁面无私的包青天,还塑造了武功高强的“御猫”展昭、足智多谋的“谋士”公孙策,以及四大护卫:张龙、赵虎、王朝、马汉。

不过这些人物大多只存在于影视剧中,除了包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其他如公孙策、展昭、张龙、赵虎、王朝、马汉都是影视剧虚构的角色。

包拯,号称“包青天”、“包待制”、“包龙图”,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他铁面无私的形象广为人知,历史上的包拯主要活跃在宋仁宗年间,确曾担任权知开封府,主持开封府工作,并且以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著称。

展昭,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虚构人物,也是主要人物之一,号称“南侠”,原本是江湖侠义人物,后来投入开封府,担任包青天的贴身护卫,在《包青天》有关的影视剧中,展昭的人气极高,甚至超越了包青天本人。

在影视剧中,包青天去世后,展昭不告而别,离开开封府,不是退隐江湖,不知所踪,便是继续行侠仗义,但历史上并无此人,因此无所谓真实结局。

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是《三侠五义》虚构人物,他们原本是出身贫寒、身负武艺的百姓,因家庭破败,无计为生,不得已占山为王,做了贼寇,甚至误打误撞,把包拯劫掠上山,幸亏展昭路过此地,上山拜会,认出包拯,才化解一场误会。

后来,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佩服包拯的为人,包拯也喜爱他们的武艺,便将四人收为护卫,从此对包青天忠心耿耿。包青天去世后,四人不知所踪,但他们并非展昭这样的江湖侠士,估计会继续效忠下一任开封府知府,直至退休。

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28岁考中进士,因历权知开封府而闻名。因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而被人称为包青天。他这种亲民的形象,在后世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包拯的艺术作品。在宋代时有《合同文字记》(《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三部关于包拯的断案故事。

到了元朝的时候,因为政治不清明,普通百姓更为迫切希望清官主持正义。所以,包拯在此时被塑造成半人半神的形象,大量出现在元杂曲中。

到了明清时期,《龙图公案》和《三侠五义》则成了包拯艺术形象的巅峰代表。其中的《三侠五义》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其中描述的侠义精神也为人们所追捧。题主提到的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就是其中的人物。这几位都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小说没有交代结尾,因此,只能进行一种推断。

展昭

尊号“南侠”,少年行侠,仗剑四方,好不平事,百里传名。在包拯入京赶考时,两人相识,之后展昭多次救包拯于危难。包拯爱其才,感其人,之后引荐给天子,这才入仕当官。被皇上御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封号“御猫”,任职开封府。

王朝、马汉、张龙、赵虎

这四人号称开封府四勇士,都是包拯的护卫。官职同为六品校尉。张龙赵虎本事庞太师府中衙役,因不满其为人,两人上山落草为寇。王朝、马汉是应武举的考生,考场中因得罪庞太师被逐出考场。在路过土龙岗过,被张赵二人请上,四人结为兄弟,就此占山为王。

之后包拯因为“乌盆案”后被罢官,路过土龙岗时被抓上山。在这里遇到四人及展昭,最终,几人仰慕包拯已久,随其下山,成就了后来的破案天团。

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可能的归宿

首先要进行一下年龄的考证,展昭与包拯相遇时,包拯已经28岁,展昭年龄略小于包拯。其他四人年纪也相差不大。包拯过世的时候是1062年,享年64岁。这时的“御猫”也变成了老猫,也得有个60来岁来。武功再高,也不适合这个御前侍卫了。更何况,他对当官也不是很热衷。

其实在《三侠五义》中,包拯在临死前,已经给了展昭等人退路:“宦海沉浮,处处是明枪暗箭,以前有我保护,还可无事。老夫死后,你们这些人最好辞官回乡,隐居山林,可保安全无虞!”

这无疑是最明智的一条路,包拯一生得罪了太多的权贵,在他死后,展昭这些人失去了依靠,必然遭到清算,只有离开才是最好的归宿。这也我对小说人物结局的一种推断吧。

展开阅读全文

包拯为何要忍痛将展昭给处死?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包拯,相信大家也不会太陌生了,是在我国民间还算是比较受欢迎的北宋名臣。在民间的许多话本当中,他一直表现的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十足的英雄形象。他对于权贵阶级根本毫无惧色,哪怕冒着得罪皇室宗亲的风险,也要秉公办案,给老百姓一个公道。在民间传说中,他有着一张好像涂了锅底灰的脸,脑门上还有一个类似月牙的痕迹,百姓们亲切的称他为“包青天”。

在电视剧中,包拯还有了一个更形象的称呼“包黑炭”。可想而知,他的脸有多黑。其实,真正历史上,包拯并没有那么黑的脸,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戏剧脸谱化的人物形象中,黑脸就代表忠臣,包拯当然会有一张黑脸了。

在电视剧中,包拯还有几个小伙伴,公孙策,展昭,以及四大护卫。这几个人有的机智聪慧为他出谋划策,有的武功高强为他保驾护航,是他的心腹和得力助手。

但是,有一回包拯竟然和展昭翻脸了,下令处死他,就连四大护卫也牵扯进了张龙赵虎两人。这是为何呢?

这是一件有关皇室的大案子,有人盗取了给太后解毒的药物,太后的命危在旦夕,但是却查不出来是谁偷得。于是皇帝就把这件事交到了王干的手上。经过初步调查,基本可以确定两个嫌疑人,岳千仇和聂小红。

王干仗着皇帝的命令,抓起人来毫不手软,借此机会,他狐假虎威,欺压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他还抓了聂小红的家人,说:如果不乖乖认罪,把东西交出来,就要以欺君之罪杀了她全家。这时展昭正好也在抓犯人,看到王干仗势欺人,就带着张龙赵虎帮聂小红。

这下得罪了王干这个小人,他直接上奏皇帝说,展昭抗旨不遵,阻挠他捉拿真凶,按律当斩。然后展昭等人就被关进监狱。包拯刚好负责此事,包拯狠不下心,但是圣意难违,流着泪也要处死展昭等人。

不过好在最后岳千仇把解药交了出来,太后无恙,展昭等人也被赦免了。

展开阅读全文

包拯为何要打压张贵妃?两人之间有什么仇怨吗?

全文共 1604 字

+ 加入清单

贵妃作为历史上宋仁宗最宠爱的妃子,可以说是得到了皇帝最大的宠爱,即便是生前没有办法做皇后,她死后,宋仁宗也坚决要给她皇后的荣誉,还要在曹皇后在世的时候,以皇后的礼仪安葬张贵妃。然而包拯对张贵妃可没这么喜欢,甚至是多次打压张贵妃,弹劾张贵妃的伯父,耿直谏言,说话间口水都飞到宋仁宗脸上了。还对张贵妃提拔的宰相非常不满,也尽力打压,这是为何呢?包拯一直是一个公私分明之人,他这样的行为究竟是出于公还是出于私,他打压张贵妃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包拯为何要打压张贵妃?

包拯打压张贵妃的背景,是宋仁宗时期,朝堂风气不太好,很多官员相互勾结,党项之争非常严重,而包拯本来就是一个苛求廉政风气的官员,所以他就向宋仁宗告状,说张美人的伯父张尧佐勾结宰相文彦博,而文彦博与张贵妃也内外勾结,多次收受文彦博送的礼物,利用后宫权利在朝中勾结,必须打压。

宋仁宗听到这事,其实也很难处理,毕竟是官家喜欢的张贵妃,张贵妃又恃宠而骄,由不得半点批评,于是仁宗每每听到包拯的弹劾,就掩面叹息,表示一点办法都没有。2.宋仁宗难道不知道张贵妃勾结吗?

其实,张贵妃收人礼物这件事,宋仁宗一直都知道,知道不批评惩戒,等于默许?还是时机未到?

有一年上元节,张贵妃和官家一起去皇城头看花灯,张贵妃穿着一件极为华丽的灯笼锦,甚是好看,但却从未见宫中有人做这种衣服,于是官家就问她:你这件衣服甚是好看,哪里来的?而张贵妃那么直肠子,不过脑子,便如实回答官家:文彦博的夫人送的!

当时官家也只是浅浅说说,不要与他人走得太近,而张贵妃却不听。

再一次,宋仁宗去张贵妃房间散步,进门便看见一排定州出产的红瓷器,耀眼夺目,十分华丽。便问张贵妃这瓷器哪里来的?张贵妃依旧老实交代说:王大人送的!张贵妃口中的王大人,是王拱辰,是当年仁宗钦点的状元,压过欧阳修的王拱辰。

宋仁宗一听,十分愤怒,拿起门口的棍棒,一个一个砸碎了。

要说已经两次了,仁宗都十分生气,可谁知,张贵妃依然是不改自己的性子。

有一次陪官家出门,她跟官家撒娇说,想坐皇后的銮驾伞盖,官家一开始不允许,可张贵妃却一直魅惑,官家忍不了了,便说:你去找皇后借吧,她只要借给你,你就用。谁料,张贵妃真的去找皇后借了,皇后也真的给了。

回来之后,张贵妃向官家显摆说,我借到了!官家却十分生气,说:你当国家典章,礼教规矩都是儿戏吗?这几件事下来,都能看出,宋仁宗也是对张贵妃一再暗示,一再教育,可张贵妃依旧死性不改,仁宗也是为此头大,再经过包拯的弹劾,仁宗更是被逼的没有办法,却始终不肯松口,惩戒张尧佐和文彦博。3.包拯会善罢甘休吗?

包拯这样一个性格正直的人,他怎么会善罢甘休?所以他回家之后,更是罗列了张尧佐的罪状,一方面指责张尧佐靠裙带关系(意指张贵妃)上位,不会做事,另一方面张尧佐黄河改道,弄得附近灾民妻离子散,这样的官员留着何用?于是便像唐僧一样,每天一上朝就念叨着:

开除张尧佐!开除张尧佐!开除张尧佐!开除张尧佐!

仁宗在这种压力下,最终换掉了张尧佐,但包拯却还不满意,甚至更加生气,因为仁宗给张尧佐升迁了,让他从一个三司使的位置,换成了很多人为官一生都得不到的职业——身兼四使(宣徽南院使、怀康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制置使)。

以包拯为首朝廷官员更是生气的发起猛烈进攻,誓死要让张尧佐、张贵妃和他们的同伙扫除干净。

于是包拯就写了一篇《弹张尧佐》,上奏仁宗,这篇谏言里,不仅说了张尧佐结党营私、靠贵妃上位的事实,说宰相文彦博巴结贵妃、结交外戚,更是说仁宗慧眼不识珠,无颜面对宋朝先人!

历经数月,终于在这群言官的群舌狂战之下,仁宗妥协,剥夺了张尧佐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的职位,后妃之家的背景。

可包拯这个死心眼,还是不满足。后来,包拯更是立志斩断张氏集团的毒瘤,向宰相文彦博发起进攻,要罢免这个张贵妃提拔起来的宰相,让富弼做宰相。

几经争执下,宋仁宗妥协,免了文彦博的宰相之位,而张贵妃的势力,也由此没落了。

展开阅读全文

开封府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包拯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利?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包拯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包拯是历史上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关于包拯,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包拯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性格了,据说当时的包拯断案如神,而且,包拯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力还有执行力,在当地,老百姓都害怕包拯,最近有一部讲述包拯的电视剧开封府也是火了,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开封府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包拯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利?

提起包青天,人们往往会想到开封府,以及那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上斩皇亲国戚,中斩文武大臣,下斩刁民恶霸?那开封府是什么呢?那包拯到底是个什么官?为什么他拥有这么大的权利呢?

开封府是宋朝都城汴京的首府衙门,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它始建于五代后梁时期,兴盛于宋朝,掌管着整个都城辖区的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位列天下首府,地位显赫。

到宋太宗时期,开封府的司法职能被大幅扩大,虽然名义上是地方行政司法机关,却行使着部分中央审判机关的职权,与御史台、大理寺并列为三大中央审判机关。凡是在京都发生的刑狱案件都归开封府管辖,小案件可以自行裁决,如事关重大和涉及机密,则可以向皇帝报告。若承旨已断者,刑部、御史台无辄纠察。

正因为开封府特殊地位,开封府尹一职一般都是由皇族亲王兼任。而在五代和宋朝初期,大部分还都由事实上的储君担任,如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在即位前都曾担任此职。

一般情况下,开封府尹一职是空缺的,管事的是少尹或是临时委派的官员(权知开封府),因为开封府权利大,油水足,出任府尹一职的官员,很难超过2年。寇准、范仲淹、蔡襄、欧阳修、包拯、苏轼、司马光、宗泽等北宋名臣都权知过开封府。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包拯权知开封府,并授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官,相当于现在北京的代市长。

历来京官难当,一是皇权可以随便干预地方事务,二是皇亲国戚都聚集在这里,仗势欺人,无理可讲。而包拯却在这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皇亲国戚、贵族大员平时行径大为收敛,一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而开封的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著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再加上开封府特殊的司法地位,包拯受理了不少御状,明察秋毫、执法如山,使得不少地方上的冤案平反昭雪,使包拯铁面无私、清正廉洁之名天下闻名,被老百姓亲切地喻为包青天。

千百年来,包拯的事迹广为流传,还被搬上了舞台,改造后的包公,大黑脸,额头上有个月牙,和历史上真实的白面书生相去甚远,但这是寄托了最底层百姓最真实的声音,希望为官者都像包拯一样,一心为民,能如黑脸一样铁面无私,像这弯月一样清正皎洁。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为官者就要像包拯,只要一心为民,不仅会被老百姓铭记,也会被历史铭记并流芳百世。而要是谁祸害老百姓,不仅会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并遗臭万年。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包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怎样的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的包公以刚正不阿著称,他不畏权贵,惩处贪官赃吏,成为清廉的象征。包公性情严峻刚正,以其政绩和品行为人爱戴,因为包公在社会享有盛誉,所以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

包公的介绍

包公就是包拯,其别称还有包青天、包龙图、包中丞等。包拯因其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有奏议十五卷,今存《包孝肃公奏议》(《包拯集》)十卷,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27册,历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