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为什么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汇编20篇】

在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吃元宵,大街小巷上会举行挂灯笼、猜灯谜等活动,那么正月十五到底是什么节日呢,接下来就来跟大家说说正月十五究竟是什么节日。

浏览

1578

文章

322

篇1:正月和腊月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腊月的区别在于定义、时间不同。

正月以前是指其他历法的首月,而后来指在中国农历中的第一个月,即“建正”之月,也就是农历一月。传说在秦代的时候,因为秦始皇出生的时间为正月,所以取名为“嬴政”,但当时为了避他的名讳,就强行规定将在当时读作四声的“正”字改为一声。

腊月是岁末十二月的别称,因为在这个月最适合制作风干及腊味制品,所以有了“腊月”的叫法。因为岁末的十二月是新旧交接的时段,祭祀活动也比较多,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也有在十二月举行岁终之祭的做法,所以这个月举行的祭祀又称为“腊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正月十六遛百病是指哪些意思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六遛百病的意思就是在这一天,人们需要穿着节日的服装走出家门,并且每一个人的手中拿一柱香,走到桥上面。这样就可以去除身上的一些病,从而保证自己的在来年的时候,更加健康平安。

遛百病也被叫做走百病,在正月十六的夜晚,人们会以游览散步祛除病邪为主要的目的,出门四处走动,意味着把家里的病邪驱散。遛百病的民俗来源于古代的“耗磨日”。在光绪十四年,《东光县志》中记载到“正月十六日,古谓之耗磨日”。这就是“遛百病”的缘起。

当时这项活动只要求妇女参加,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了,人们通过四处走动,去外面溜达溜达散散心,祈求把身上的不舒服全部“遛”掉。遛百病时,人们会在兜里装上数枚或数十枚硬币,边走边抛,在这一天进行抛硬币,既是为了祈福,同时也是为了把上一年的霉运全部抛掉,而捡了硬币则代表把福气捡了回来。

现在很多地区都会举行这个活动,并且每个地区的活动类型都是不同的。但是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自己以后的生活变得更叫幸福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正月初五接财神的方法

全文共 1178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初五财神方法众多!那么你知道正月初五接财神的方法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用心整理的正月初五接财神的方法,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大家收藏并积极分享哟!

接财神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如果供奉了财神像。直接面对神像,摆好香案,吉时到,点燃香烛,焚化元宝,焚化疏文,默念恭请财神归位即可。

方法二:如果请了财神符箓。直接对着符箓所贴位,摆好香案,吉时点香,焚化金元宝,焚化疏文,请求财神开库、添财、赐福。

方法二:没有供奉财神像或财神符箓者,可以在吉时打开大门,向正东排列供品,点燃香烛、焚化元宝,手持五枝檀香,向正东方向三拜奉请,在心中默念,接财神回家,邀请财神与你一起回家,接着缓步返家,将疏文连同元宝(纸钱)焚化于香炉内请圣,迎接财神降临、赐福赐财、祈求平安吉祥!

风水中水为财,可在正月初四晚上12 点,接放出来的第一道水在一个碗里,可以放在屋子里的财气位或者本人的财气位或者是流年的财气位正南方位若初五早上子时接财神的话,接财神方法与地点:可以在家中的神位前或客厅摆好香案。吉时打开大门,心中诚念,手持五枝檀香出大门外,向正东方三拜奉请,在心中默念,邀请财神与你一起回家,接着缓步返家

注意事项:一要家室明亮,财神喜明不喜暗,二要衣冠整洁,多存恭敬之心,心生敬意方可得财神佑护,切莫不诚。三要财神位置洁净,供品齐全。迎接财神时注意事项:人有诚心,神灵感应,至诚感神,精诚必应。接财神应该很灵验的,之所以财神接不来、不灵验,皆因没有做好注意事项。如果有条件的朋友,燃放鞭炮也可!

接财神时选择财位要注意什么?

1、财位可向不可坐,你家的沙发或衣柜一旦占财位那就非破财不可。

2、财位宜动不宜静,财位必须是每天家人都要经过或有意识必经之地,这样才能旺财。

3、财位宜阳不宜阴,财位必须光照充足不宜阴暗,阴暗必破财。

4、财位宜净不宜脏,财位必须洁净,不能脏乱,尤其是一些女人特殊用品绝对不可放在财位,否则必破财无疑。

正月初五接财神的方法

1、在年初四晚上一点十五分(即年初五丁丑时)于家中神厅或客厅大门口,摆放好八仙桌或天地桌,桌上摆放干净的小盘子,盘子上要放有红纸,红纸上面要放糖果。

2、桌的正前方要点上一对红色的大蜡烛,上面还要挂着一对亮闪闪的“金元宝”,正面供着的就是财神像。同时,桌子上还要摆放鲜活的大鲤鱼、烧猪肉、公鸡,并摆上财神糕、吉利糕、酥糖、状元糕和五果。

3、桌子的两边各摆着一排盛满黄酒的盅子和一大把筷子。之后在敞开的大门前祭祀财神。

4、等香烛燃到一半时,走出大门,往东方向行走三十六步,首先脸朝东方位(象征紫气东来)诚心诚意双手抱拳行礼,然后再向西方奉请。

5、在心中默念,邀请财神与你一起回家,接着缓步返家,于接财神神案前虔诚如下口念咒语:“心情似火热烘烘,吉时接神气如红;鸿图大展贺兴隆,财源广进人春风。”

6、念毕便将金元宝和纸钱焚化于香炉内(决不可焚化在地面上)。熄灭烛火,收好供品、香炉,关好大门,便完成了接财神之仪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新生儿满月剃头对宝宝真的好吗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在宝宝满月以后,把宝宝头发剃光,俗称“满月头”,也叫“落胎毛”。那么新生儿满月剃头对宝宝真的好吗?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专家表示,目前没有任何科学根听说宝宝剃了头发就能刺激毛发成长,而且头发无论稀稠,都是头皮最好的爱护伞,特别是对于囟门,万万不能轻易剃光了。

更多时候宝宝头发黑不黑、密不密、多不多取决于父母遗传和后天养分,而非剃几次头。本来浓黑的头发,突然变色甚至脱落怎么办?有些宝宝几周后,原本看起来还算浓密的头发,忽然就变得又细又软,色调也浅了,是因为缺微量元素吗?专家推荐,其实这多数只是宝宝生理性的脱发,虽然医学上没有明白说法,可基本上都会还原。

有什么方法促进宝宝头发生长

妈妈怀孕期间和产后哺乳期间,自己多吃高蛋白、维生素含量丰盛的食物,以及黑芝麻、核桃这些,给宝宝喂母乳时,经由乳汁弥补给宝宝,就会极大的增进头发生长。另外,经常给宝宝在洗澡的时候轻柔的清洗头皮,坚持清爽,时常给宝宝做做头皮按摩,增进血液循环,都能够加快头发生长。

如果你对新生儿头部如何护理等有关新生儿护理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新生儿头部护理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什么传统节日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原意为“ 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下面是小编整合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什么传统节日,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正月十五有哪些习俗

放天灯

元宵节放天灯也是一大民间习俗。天灯又称孔明灯,为三国时代诸葛亮所发明,放天灯的习俗,据传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传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天灯能将愿望上达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笔在白纸灯上书写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愿,并燃放鞭炮助长天灯升高的气势

耍龙灯

耍龙灯,又称玩龙灯、舞龙灯、龙舞,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备受各民族的崇敬与爱戴,一直被视作中国五大瑞兽之首。每至年末岁尾,或重大节日节气,上至国家庆典,下至民间活动,都要欢欢喜喜耍龙灯,以祈求神龙降瑞,保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业兴旺。

吃元宵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什么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介绍

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寓意?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并且古人称夜晚为“宵”,再加上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同时又称为“上元节”、“元夕节”和“灯节”。

元宵节有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等多种传统习俗,其中部分地区的习俗,还结合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例如“踩高跷”、“走百病”、“迎紫姑”等等。传统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氛围,同时也是寄托了对彼此的祝福。

元宵节的形成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最早是从民间的“开灯祈福”活动开始,之后随着时代的演变,继承了原先的传统文化,并且将其不断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了如今的元宵节。虽然元宵节的部分习俗有所变化,但不变的仍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朱元璋问刘伯温何时登机最佳?为何刘伯温说是正月初四?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很多奇人异事,不管是在哪个朝代,多少都有这么一些人来辅佐君王,有的甚至还帮着帝王成就了一番伟业。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辅佐刘备就是一个例子。在历史上还有着另外一个人也非常的出名,后世人们经常会拿他与诸葛亮相比,这个人就是明初时期的刘伯温。读过明史的朋友就知道,刘伯温在朱元璋建国时候的重要性。

最开始的时候,刘伯温这个人物并没有出场,也并没有展现出他的才华。朱元璋在成功的攻下了徽州婺州之后,他身边的大臣们建议朱元璋继续去攻打浙江,为什么要去攻打浙江呢?因为浙江有一个人才,他就是刘伯温。我们都知道人才对于古代战争的重要性,当年刘备得诸葛孔明,从而建立蜀国。而现在朱元璋是否会愿意为一个刘伯温而去学习,刘备三顾茅庐呢?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仅仅派了一个使臣,拿着重金去请刘伯温。

当时他不知道刘伯温有多么大的能力,当然古代贤臣往往是有架子的,那么更加渴望得到君王的重用,所以这次使者来请刘伯温,他并没有出山。朱元璋不得不派处州总制孙炎,并且带了自己的一封亲笔信来找刘伯温。这一次,刘伯温才真正的开始他的辅佐朱元璋之路。但是最初进入朱元璋阵营的刘伯温并没有受到重用,而是仅仅获得了一个很小的官职——祭酒。

不过,既然已经进入了朱元璋的阵营,只要有才华还是有很多发光的机会的,而这个机会其实不需要太久。有一次,陈友谅和张士诚联合起来左右夹击朱元璋。此时,谋士们早已经乱了章法,不知如何面对,只有刘伯温沉着冷静的分析局势,并给了朱元璋十分中肯的建议,就是要送些厚礼给陈友谅就可以了。而至于张士诚可以诱敌深入把他消灭掉。此言一出就获得了朱元璋的认可,并且迅速的把这一谋略实施。果然按照这个谋略去部署之后,军队取得了一场大胜仗。

从此,刘伯温也成为朱元璋的军师。公元1367年,朱元璋的势力已经很大,大臣们开始催促朱元璋登基称帝,但是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适合登基的时日。于是他把这个重任交给刘伯温,让刘伯温找一个比较适合登基大典的日子。刘伯温经过夜观天象,然后告诉朱元璋说,正月初四这天可以登基。果不其然,那段时间每天都阴雨连绵,只有正月初四那天晴空万里,朱元璋顺利地完成了登基大典,而至今都无人能解释。为何刘伯温能算得如此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正月十五有什么风俗

全文共 3420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正月十五有什么风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元宵节点灯的吉祥寓意

1、避邪化灾:正月十五尽管月光恰好,但也是在黑暗之中逢年过节,因此大家大多数都是会在正门口点上两盏小灯笼,喻意着驱走黑喑、驱走黑暗中的灾邪,以做到避邪开运化煞的的目地,是一种十分吉祥如意的作法。因此正月十五点灯笼通常喻意着避邪化灾。

2、祈福平安:正月_多数悬架的小灯笼全是大红灯笼,一方面是由于鲜红色的小灯笼看起来十分醒目,另一方面是由于鲜红色是十分好意头喜气的色调,在正月十五悬架的情况下通常拥有祈福平安、祈愿事事顺心这些含意,因此正月十五挂灯笼也喻意着祈福平安。

3、燃灯表佛:正月十五点灯笼最开始喻意着燃灯表佛,由于这类风俗习惯始于佛家。在东汉时期汉明帝为了更好地发扬佛教,因此在每一年的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一天,都是会上灯来拜祭佛象,以做到燃灯表佛的目地,但现如今大家早已甚少燃灯表佛了,而元宵佳节点灯笼大多数也是指避邪祈愿的含意。

元宵节的传说又是如何

元宵节的传说一: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元宵节的传说二: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正月十五有什么风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2、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3、迎紫姑

在古时,正月十五迎紫姑是民间重要的习俗。紫姑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等,是民间传说中的厕神。传说紫姑原是一大户人家的婢妾,因不堪主妇虐待,于正月十五那天激愤而死,天帝悯之,命为厕神。百姓同情紫姑的遭遇,故在她的忌日(即正月十五)扎其像身影之祭之。

4、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

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5、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6、放烟花

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7、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8、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9、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10、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元宵节的由来有两个说法

其一,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其二,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据了解,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节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 谷子生日 小年朝 羊年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正月初三门神谷子生日小年羊年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正月十五元宵节送什么给女朋友

全文共 1687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那么元宵节送什么给女朋友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开封元宵节习俗介绍

开封盘鼓

我们那里流传这样一句话:“无鼓则瞎。”没有盘鼓的“咚咚声”,仿佛元宵节这个全民狂欢的节日就没有了眼睛一样。“正月十五闹元宵。”击打盘鼓诠释了“闹元宵”的“闹”:一群壮汉在元宵节,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大汗淋漓地击打着重量、体积都不小的盘鼓,其恢弘、浩大的气势,给人以破土而出的感觉,元宵节里的盘鼓声既敲走了一年的疲劳,宣泄了一年的情绪积淀,又敲响了新一年的期盼和希望,像是冲锋的号角,让人振奋、给人力量。

踩高跷

是我们这里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就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后人发展起来,成了一种跷技活动。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缚足行走,技艺高的还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引起观众阵阵笑声。

观灯

古往今来,流传下来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和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苏东坡曾这样描写北宋开封的放灯盛境:“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在如今开封市的大相国寺、清明上河园等公园里,整个正月,基本都有灯笼可以观看的。灯笼的形状、创意都与时俱进,增添了不少新的内涵。

食俗

北宋汴京的油锤是元宵节的节日食品。这油锤到后来就演变成炸元宵了。可惜现在的开封很少见吃到了,倒是在广东等地,还传有“通心煎堆”、“碌堆”、“煎堆”等等,基本保留了这样的做法,开封好象只吃元宵了。元宵,又名汤圆、说团、圆子等,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北宋时叫浮圈子。如今开封人还把元宵和汤圆区分开来,把有各种口味果馅比较难煮的叫元宵,把只有黑芝麻馅甚至仅有米面,没有馅的叫汤圆。

元宵节吃什么

1、元宵

元宵又名汤圆、说团、圆子等,在我国由来已久。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元宵节必吃元宵,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

2、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元宵节送什么给女朋友

爱的港湾-双面个性定制发光抱枕。

一个人时,轻轻将它拥入怀中,晚上,打开开关,七彩灯光开始在房间弥漫,虽然你不在我身边,抱枕的七彩光,也带给我无限的思恋与遐想!思念是灰色的,但爱却是七彩的。缤纷闪烁的浪漫色彩,抱在怀中,暖在心里,就像把你放在心中,满满的,暖暖的,要一直珍惜这份感情,一直珍惜你!抱枕光滑而饱满,非常贴肤,且弹性十足,用途更是广泛;你可以用它来当枕头、靠垫、沙发抱枕、汽车抱枕等,再加上个性定制的图案,你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轻松、舒适的触觉、视觉盛宴!让你与TA的合照一辈子定格在彼此的怀抱中。

七彩爱情,七彩水晶玫瑰。

七彩发光水晶玫瑰灯座,选用高品质K9水晶材料,利用国际先进的激光内雕设备雕刻而成,3D立体玫瑰设计精美,栩栩如生,配合可旋转七彩灯座,为您带来永不凋零的七彩水晶玫瑰。24边完美切割,如钻石般璀璨夺目,用不凋零的水晶玫瑰,诉说着亘古不变的爱恋。用一枝永不凋零的玫瑰去见证你们激情永不退怯的爱情,爱情不要太多的甜言蜜语,要的就是你那颗永远爱我的心。

爱一生一世玫瑰花内裤。

13朵玫瑰花内裤+2只小猪+2支百合花。艳丽的玫瑰,如同爱情,七彩绚烂,玫瑰的欣喜只是表面,性感的内裤,升华爱情的同时,更倍添惊喜,玫瑰不能当饭吃,但玫瑰却可以魔术般变成内衣,爱是表达,爱也是承诺,牵手我就不会松开,爱你,就会是一生一世!内裤与玫瑰,既赏心悦目,又与生活密切结合;拿得出、用得上;无论你是初拍拖,还是热恋的情侣,还是平淡的婚姻,爱一生一世玫瑰花内裤,作为送她礼物,都是上上之选,并且不用担心元宵节洛阳纸贵的玫瑰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正月十五正放孔明灯时 教你如何拍好孔明灯

全文共 1433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正放孔明灯时?

正月十五马上就要到了,相信很多朋友都会去放孔明灯。想象着几千只孔明灯在天空中翱翔的情形就觉得很壮观。

下面,本文教你如何拍好孔明灯。

一、拍摄难点解析

1.对器材的要求

具体说来,孔明灯摄影一般在夜晚进行拍摄,所以光线较弱,需要机器有较好的高感,如果你是画质控或者是商用,最好用全幅机,APS-C在有些情况下勉强也行,卡片机家用或上传网络勉强也行……

三脚架,快门线什么的是必须的。

镜头最好有个超广,一个长焦,一个定焦。

2.对拍摄场景的要求

拍孔明灯就和拍烟花一样,要多才好看,不然就算你器材再好,技术再高,拍出来也只是食之无味的鸡肋作品。

所以,一定要灯多,这对场景的要求就较高了。

3.对摄影师的要求

拍孔明灯挺辛苦的,要提前选机位,拍孔明灯需要一些摄影经验,需要思考构图,切换对焦,测光模式等等,所以综合而言对摄影者的要求挺高的。

二、拍摄思路梳理

拍摄孔明灯可以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分类:

按有无人物可以分为:带人物和不带人物的孔明灯摄影。

按拍摄角度可以分为:仰拍,平拍和俯拍的孔明灯摄影。

按曝光时间可以分为:短快门和长快门的孔明灯摄影。

1.带人物和不带人物的孔明灯摄影

不带人物的孔明灯摄影:

这种在我看来是最简单的,因为拍摄这种孔明灯,对镜头焦段的限制是最小的,在构图上也有很大的自由度。

你可以拍漫天飞舞的,也可以拍有明显主体的。

带人物的孔明灯摄影:

这种手法的要求较高,无论是对机器的高感,还是镜头的选择上都限制较多,最好用广角镜头,要捕捉好人物表情,避免快门时间过长,让人物成为鬼影。

2.不同角度的拍摄

仰拍:

这种可能是大家见得最多的了,这种角度最好用广角镜头,它的优点就是气势十足,十分壮观,缺点嘛,就是机身和镜头限制比较大。

平拍:

这种手法的优点就是自由度较大,能够表现出孔明灯的正面形态,缺点嘛,就是不够大气。

俯拍:

这种手法的优点富有层次感,自由度较大,也十分大气,缺点就是机位不好找。

3.变换长短快门拍摄

短快门:

短快门就是主体清晰的,大部分孔明灯摄影都是如此。

长快门:

长快门能够表现出孔明灯的飞行轨迹,看起来充满着动感。

三、具体实践技巧

1.提前选好机位

拍孔明灯和拍烟花一样,机位十分重要,如果你真的想拍出好作品,建议提前二个小时达到,先逛一圈,观察一下风向(这个很重要,你能想象你在那里蹲了几个小 时,结果孔明灯刚一放就朝你反方向飞走了的感觉吗?)和布局,选择一个好的机位。好的机位大多是宽阔,适于施展,没有较多障碍物的地方(包括仰拍时的空中 障碍物)。

2.避免强烈光源

如果你在拍孔明灯的时候,一个路灯闯进了你的镜头,你一定要注意了,这货会影响你的测光,和破坏画面的美感。

3.镜头的选择

广角镜头适用范围广,特别是仰拍,但对表现单个孔明灯能力有限,长焦镜头可以让你摆脱人群的束缚,凸出单个孔明灯,但视角较窄,光圈较小,定焦镜头虽然不太方便,但它的大光圈可以弥补你高感的不足,根据你的需要选择镜头。

4.测光模式的选择

如果你的机器高感不行,那么可以切换到点测光,对着孔明灯的高光部分测光,这样拍出来的效果也很赞,画面不错的同时(如果有人物,人会变成剪影),也兼顾了画质。

5.快门的选择

用快快门还是慢快门,这没有一个定律,但如果你机器的高感不行你又还追求高画质,可以选择慢快门,其实慢快门也很有意境啊。你还可以用慢快门+变焦的拍摄手法,很有冲击力哦。

6.临水拍摄

临水形成的倒影可以强化光影效果。

7.配合烟花

如果放孔明灯的时候同时有烟花,那么将二者结合起来将非常不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什么猜灯谜

全文共 1871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灯谜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观灯猜谜的习俗。猜灯谜又称打灯谜,这种传统民俗文化自南宋起开始流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元宵节猜灯谜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元宵猜谜规则

写诗有写诗的规则,它讲究押韵。写对联有写对联法门,它讲究平仄和对仗。猜灯谜也有几条约定俗成的规则:第一,单纯的词汇解释或知识问答,不能算是灯谜,就算是谜语,也只能被看成低级的作品,例如:人人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若以山水甲天下猜中国地名桂林,这纯属一种文字解释,毫无谜味。如果以“山水”合成汕字,“甲天下”会意为头字,而猜汕头,底、面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文句,却能互相搭配,岂不趣味盎然。

第二,谜面上的字,绝对不能在谜底出现,除非有标明露春格,否则,底、面不能相犯,例如:以普天同庆猜店招大家乐,很多人会猜全庆,但因谜底中有一个庆字,这个答案就肯定不能成立了。

第三,有些灯谜,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例如:加火才好煮熟饭,谜底是尧。

第四,有些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是影射字义,例如: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谜底是臭。

元宵节猜灯谜来历

处挂灯,还要建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十分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要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灯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着:“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节,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古代,元宵夜还有元宵照井的习俗,古谚语说:“照井水,面姣美。”俗传元宵夜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所以古代少女常乘元宵夜明月当空、皎洁玲珑之际,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貌来。

元宵节除了保留着许多有趣的游戏习俗外,还流传着许多逸闻趣事。“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成语,其趣事就是出于元宵节。相传,宋朝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官讳,他骄横跋扈,不许百姓言登,因登和灯同音,也就不许百姓说灯,点灯只能叫点火。这个州官在元宵节时,贴出告示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于他平日胡作非为,人们便针对他的告示,讥讽他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元宵灯谜

谜题:正月十五打牙祭 (打一成语)

谜底:一年一回

谜题:十五日 (打字一)

谜底:胖

谜题:元宵出门赏灯 (常言俗语)

谜底:外行看热闹

谜题: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谜底:元宵节

谜题:此时此地 (剧目)

谜底:元宵谜

谜题: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谜题: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正月初十习俗是什么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那天有什么习俗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正月十一习俗

“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正月十二习俗

十二搭灯棚: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初十习俗是什么

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初十-------地生日:石头生日 老鼠嫁女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为什么正月初四称为羊日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正月初四称为羊日_大年初四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团圆和祭祖的重要时刻。春节象征着岁末年初,人们会通过一系列庆祝活动来祈求新年的好运和幸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为什么正月初四称为羊日,供大家参考学习。

大年初四的禁忌

1忌出远门

2忌摔东西

3忌吵架

大年初四迎灶神供什么

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大年初四供灶王爷的注意事项

1、灶君朝向:常言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于“以食为天”的人们来说供灶王爷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关乎到来年生活能否富足安康。灶王爷五行属火一般是贴在灶的旁边,如你的灶是西向,背面有墙,就贴北面,以此类推,同时忌讳不能贴的太高,以免不接地气触犯了灶王爷,就可能无法为家中新一年带来好运。

2、供品摆放:灶神就是主掌饮食的神仙,所以供灶王爷对于供品的要求是极高的,要摆放九碗菜、九个馒头,还要筷子大头朝神仙,小头朝自己,依次摆在碗旁边。其次敬烟和敬香,燃尽时续烟不续香,香灭则供奉完毕,敬香过程中嘴里念吉利话或者祷告,这样灶王爷才能更好的保佑全家的人。

为什么正月初四称为羊日?

寓意“三阳开泰”

正月初四之所以称之为“羊日”,这还要与女娲的创世神话开始讲起。根据书籍记载,女娲在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最先造的就是六畜,然后才抟土造人的。因为她是先在初一创造出了鸡,初二创造出了狗,初三创造出了猪,初四创造出了羊,初五创造出了牛,初六创造出了马,然后才在初七日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捏出了个小人儿。因此,从初一到初六,我们一向称之为六畜之日。

这正是正月初四我们称为羊日的原因。羊在古意里同“祥”,因此常会被当作祭祀典礼的重要物品。但在正月初四,因为是羊日,所以就是绝不能杀羊的,否则就是大不敬。而在民间还有这么一种说法,若是当天天气很好,则意味着这一年羊会被养的很好,农夫也将会有大收成。正如成语“三羊开泰”,羊与“阳”相通,这也是非常吉祥如意的象征。此外,正月初四这一日也是灶神返回民间的时候,因此羊日往往也寓意着五谷丰登。

在羊日,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习俗很多,但至今还通用的则大致有这么几点。一是要吃折罗,通俗点讲,就是前几日所剩下的饭菜。因为过年期间人们会吃的更为丰富,并且往往是吃不完的。而到了初四羊日,将之前所剩下的饭菜解决掉,寓意着来年吃穿不愁,当然,也是体现人们勤俭节约的好作风。

第二个习俗是接五路。接五路本来是指接五路行神,是之后才慢慢演变成接五路财神的。在以前,商家在春节期间都会停止营业,直至初五才开市。因而他们一般会在初四晚上备好祭品,香烛等物,虔诚恭敬的迎接东、西、南、北、中五路财神,以求得一切顺利,财源广进。

大年初四的习俗

1迎灶神

2接五路

3羊日

4吃折箩

5祭灶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为什么新年有那么多禁忌讲究 正月初一至十六习俗

全文共 110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不只大年初一禁忌,一直到正月十六(春节结束)都有很多禁忌,而且每天的禁忌都不同,仅就小编个人了解,讲一讲春节期间的禁忌。下面,和本网一起看看关于春节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的相关习俗吧。

正月初一

1、除夕前扫除干净,正月初一不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2、如果要扫地,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3、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

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正月初三

又称赤狗日,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正月初四

1、祭财神

2、迎灶王爷从天宫返回人间

3、不宜远出。

正月初五

1、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

2、要早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3、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剁馅子的时候把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说是“剁小人”,包饺子的时候,说是“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

1、商店酒楼正式开张营业,要大放鞭炮。

2、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正月初七

1、人日,是人的年(除夕是神的节日)。根据《占书》记载,上帝从初一开始创造万物,次序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一天要尊重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2、晚上的时候会打火堆,每个人都跨火堆,祈福驱灾。(除夕也打火堆,但是神的火,凡人是不能跨火堆的)

正月初八

谷子的生日,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

正月初九

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正月初十

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某些地区有抬石头神的说法。

正月十一

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用初九庆祝“玉皇诞”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

正月十二到十六

1、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2、正月十五叫元宵节,也叫上元节,这一天要燃灯、吃元宵。

3、正月十六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着看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另外,在整个春节期间,都是不可以打碎家具,万一打碎了,要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这些都是老礼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多礼仪都已经不合时宜或已经消失了,仅用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新时代还是要讲究新的礼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正月里打雷有什么说法 正月打雷有哪些征兆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打雷说法:1、古人将节气中惊蛰的雷归为“春雷”,因此正月里出现的雷被归为“冬雷”。民谚“冬天打雷雷打雪”,意思是冬季打雷是出现暴雪的先兆。2、俗语云:“正月打雷土谷堆。”土谷堆,即为疫病将临、坟头激增之意。所以,人们认为“正月打雷”是不祥的征兆

正月打雷有哪些征兆

雷电在自然界中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威力。自古以来,汉族民间对雷电存在着不解和恐惧心理。尤其在不该有雷电的时期里,有雷鸣电闪,人们更以为是将有灾祸的预兆。河南方城一带,有俗语云:“正月打雷土谷堆,二月打雷粪谷堆,三月打雷麦谷堆。”

从民间流传看来,二月二为龙抬头之日,因为四大龙王在正月初一去天宫过年后,正月十五在龙宫搞大庆。从二月二开始,龙王们正式上班工作,行云布雨。从二月二之后,才能听到隆隆的雷声。如果正月听到雷声,说明人间大地发生了不太平的事情,龙王们不得不提前工作,并且带有怨气,这一年就很难保证风调雨顺。

专家认为,从科学角度而言,正月里打雷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和吉祥与否无关。据悉,近几年南京、苏州、上海、武汉等地都出现过冬打雷的现象。正月打雷的现象很少见,原因是冬季低层和地面温度本身就很低,对流旺盛到足以产生雷电的机会并不多。虽然这一现象比较少见,但却相当正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正月十五有什么风俗活动有哪些

全文共 3233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那么你知道正月十五有什么风俗活动吗?小编精心收集了正月十五有什么风俗活动,元宵节的风俗活动有哪些,供大家欣赏学习!

正月十五风俗活动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1.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2.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3.耍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4.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5.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6.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7.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8.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9.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10.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11.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12.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13.男女定情

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正月十五:扬州元宵习俗

全文共 1240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几乎是人们都喜爱的节日,吃汤圆、赏灯、猜灯谜都是节日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也是人们利用节日来表达合家团圆的美好意愿。

扬州文化感兴趣的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扬州人们过元宵节都有哪些不同的风俗习惯吧!

上灯圆子落灯面

在扬州,正月十三这天晚上上灯,正月十八晚上落灯,落灯时要吃面条。为什么要有这一食俗呢?民俗的解释是,吃汤圆象征“圆圆满满”,吃面条象征“顺顺畅畅”。在扬州人看来,家中“圆圆满满”、“顺顺畅畅”这是一种幸福。

吃汤圆

这里的“汤圆”,也就是“元宵”。现今我们扬州人把实心的糯米圆子叫“元宵”,把有馅心的糯米圆子叫“汤圆”。旧时并不是这样,有馅心的也叫“元宵”,《真州竹枝词引》中说:“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卤于中而为团,所以象月圆也。”看来,是因为“象月圆也”。

吃面条

在正月十八落灯的晚上,《真州竹枝词引》也云:“十八日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亦家自为宴,以志庆。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欢乐,欢乐俗名挂乐,谚曰:家家撕挂乐,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而年事以毕。”正月十八“年事以毕”,从今以后要“人人寻下落”,吃上一碗面条,是预祝人们在即将开始的生涯中,诸事都能像吃面条一样“顺顺畅畅”。

吃汤圆也好,吃面条也罢,都是我们扬州人对日常生活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安排。能从简单的食品形象上寻找出吉庆和祥瑞的含义,这也是我们扬州人的独到之处。

灯会

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扬州元宵节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那万众欢欣的各色彩灯。元宵灯会,前后有五天,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

扬州花灯有声誉、又有市场,一批优秀的制灯艺人也就在扬州应运而生。明崇祯年间,扬州就出现了一位着名的制灯艺人,他所制作的宫灯称作“包家灯”,初创者是包状行。

如今,扬州传统花灯仍受人们的喜爱,有“玩灯”和“彩灯”两大类。“玩灯”是孩童手中娱玩的花灯,大致有三种:一是提在手上玩的“提灯”,二是举着玩的“挑灯”,三是拖着玩的“拉灯”。另一类的“彩灯”是固定悬挂在庭院内外,供人们观看欣赏的。这类彩灯的造型更是多种多样,扎制工艺也更为复杂,是扬州灯彩艺术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扬州元宵节一项颇为有趣的文艺活动。

明末清初,扬州的制谜、猜谜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当时,还一直传于后世,甚至可以说一直影响到今天的谜坛。

闹花灯元宵节期间,扬州民众的娱乐也不仅仅是玩灯赏灯,人们常常见到的各种花灯和各种歌舞一齐汇聚,热闹非凡的狂欢场景--扬州人称之为闹花灯。扬州有句老话叫“正月十五闹花灯”,这句话告诉我们,扬州元宵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闹”。扬州人在元宵节期间不仅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同时还可以看到舞龙狮、划旱船、踩高跷等民间歌舞杂技的表演,常常是群情激奋,万众欢腾,扬州人信奉越“闹”越发、大“闹”大发,元宵节也因此而成为扬州人的狂欢节。

你可能也喜欢:

不是简单的山洞:中国十大名窟

济宁结婚习俗及传统礼仪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节正月初一有哪些习俗

全文共 1639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新岁人欢畅。开怀高歌心气象,泰山雄姿映华章。百花争春竞绽放,年年有余兆吉祥。好运鸿福精神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节正月初一有哪些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正月初一有哪些习俗

开门炮仗

开门炮是汉族传统年俗。农历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常指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

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占岁

旧时中国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外甥和舅舅属于什么关系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甥舅属于亲属关系,然而古代对于甥舅又有着另一种表述。(1).外甥舅舅,亦指女婿和岳父。泛指外戚。《诗·小雅·頍弁》:“岂伊异人,兄弟甥舅。” 朱熹集传:“甥舅谓母姑姊妹妻族也。”《汉书·刘向传》:“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

唐杜甫《对雨》诗:“ 西戎 甥舅礼,未敢背恩私。” 仇兆鳌注引赵汸,曰:“ 中宗景龙 二年,以 金城公主妻 赞普 ,故望其笃甥舅之礼。”《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学士道:‘今日即不敢以记室相待,少不得行子壻之礼。’解元道:‘若要甥舅相行,恐又费丈人妆奁耳。

(2).指异姓诸侯。《左传·成公二年》:“兄弟甥舅,侵败王略,王命伐之。” 杨伯峻 注:“兄弟指同姓诸侯,甥舅指异姓诸侯,以异姓诸侯间多有婚姻关系,故称甥舅。(3).谓有通婚关系。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 巴 、 僰 、 賨 、 蜑 吊诡之族,或分於 楚 越 ,亦与诸 华 甥舅,宜稍优游之,为定等差,勿使自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