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4025

文章

1000

语文文言文陈遗至孝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①。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②。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③。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机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译文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郡守的属官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

至:很,十分。恒:经常,常常。辄:总是。贮收:贮存,收藏。遗:wèi,给,给予。值:遇到,逢着。敛:积攒孙恩:字灵秀,晋安帝隆安三年,聚集数万人起义,攻克会嵇等郡,后来攻打临海郡时遭败,投水而死。即日:当天,当日。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馁:饥。未展:未及。寓意: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偶然,但不可否认的是:陈遗在发生战争之前,确实是秉着他纯厚的孝心去储存锅巴的。因此可见,不论这是不是上天对他的恩泽,陈遗那一颗纯厚的孝心是无法取代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语文文言文猜读八法之全句关照法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全句关照

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的。

以“也”为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猜读八法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虹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①中,予使契丹②,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③。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④。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⑤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导读:本篇先写与同事观察虹出现时的情景,后借孙彦先之语,点出虹形成的真正原理: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深入浅出,生动传神。

注释:①熙宁:宋神宗赵顼(x)年号,公元1068-1077年。②契丹:宋时北部少数民族政权。③黑水:今辽宁昭乌达盟林西县和克什克腾旗境内。卓帐:竖立帐篷。卓,直立。④绡縠(xioh);绡,薄纱。縠,绉纱。都是丝织品⑤孙彦先:与沈括同时的科学家。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隔虹对立,相去数丈()2.久之,稍稍正东()

3.扣涧观之()()4.都无所睹()

5.逾山而去()6.则为日所铄()

二、翻译

1.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找出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

四、《虹》涉及的是___方面的知识,选自____的《梦溪笔谈》。

五、本文说明了虹的变化和______,作者认为虹形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参考译文和答案】

101.虹

世上传说虹能够进入山涧吸水,的确是这样。熙宁年间,我出使契丹,到它极北的黑水地区永安山下竖起帐篷宿营。那一天雨过天晴,看见虹下伸到帐篷前面的小涧里。我和同事走近山涧观察它,虹的两端都垂在涧里。派人越过山涧,和我们隔虹面对站立,距离几丈远,中间好像隔着彩色的绫罗。从西向东望就能看见,那是傍晚出现的虹。站在涧东向西望,就被日光闪眼,什么也看不见了。隔了好久,虹渐渐向东移动,最后越过山头消失了。第二天赶了一段路程,又见到虹出现。孙彦先说过:虹是雨里太阳的影子,阳光照在雨上,就出现了虹。

一、1.距2.语气助词,调整音节,不译3.靠近代虹4.看见5.越过6.同"烁",闪烁

二、1.世上传说虹能够进人山涧吸水,的确是这样。2.站在涧东向西望,就被日光闪眼,什么也看不见了。

三、是时、久之、次日

四、天文沈括

五、形成原理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断句方法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不少省市的中考文言文试题,都有一道给文言文断句的题目。大多要求在该加标点的地方用“蛐”表示,不要求加具体的标点。这类试题应该如何应对呢?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准。我们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下面一些语言标志,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曰”等。

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

6.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说乎?)、“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7.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结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开。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间也不能断开。

8.相同词语紧相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说来,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点断,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等。

9.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10.古人写文章,很多时候讲究对仗工整,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董遇三余文言文翻译 董遇好学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董遇好学》的译文:董遇,字季直。他的秉性为人朴实敦厚,爱好学习。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混乱,董遇与兄长一起投靠段煨将军。他们背着农具,担货贩卖,董遇常常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董遇好学》的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少从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戴胄犯颜执法全文翻译 文言文戴胄执法原文及翻译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戴胄犯颜执法》的翻译:皇上认为兵部郎中戴胄清廉公正正直,将他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很多都对自己的为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就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

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这一次触犯圣颜而坚持执行法律,言辞像泉涌一样,皇上都听从他的,天底下没有冤案了。

《戴胄犯颜执法》的原文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爱莲说》

全文共 1552 字

+ 加入清单

一、内容梳理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贵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异。

2、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句式特点:骈散相间,音韵私韵,顿挫有致。

二、重点字词

蕃:多独:仅,只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亭亭:挺立的样子植:竖立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鲜:少宜:当然蔓: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枝:长枝丫,指枝枝节节的益:更加

三、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中考试题

1、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2、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

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

5、某市在确实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位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三: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6、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作答,要写出两点以上。

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

7、“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是“贪慕富贵,随波逐流”。“予独爱莲”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8、“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有何意蕴?

表现出周敦颐和陶渊明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9、《爱莲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从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全文的中心句(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作君子。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玉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写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交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编辑推荐: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欧阳修四岁而孤的翻译文言文 欧阳修好学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欧阳修四岁而孤”出文言文《欧阳公事迹》,全文翻译为:欧阳修四岁的时候失去父亲,家里贫困没什么钱财。他的祖母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以此教他写字。(让他)多诵读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等到他稍稍长大些,但是家里没有书可以阅读,(他)就去靠近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摘录。

有时还没抄录完,便已经能背诵。以至于白天黑夜忘记吃饭睡觉,只把读书当做自己的工作。他从小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欧阳公事迹》的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文言文大道之行也

全文共 2177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7.子:以.......为子

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0.〔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3.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4.〔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5.独:单独。

16.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17.养:供养。

18.是:这。

19.终:终老,终其天年。。

20.〔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1.故:所以。

22.〔外户〕泛指大门。

23.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4.〔闭〕用门闩插门。

25.谓:叫做。

26.〔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注: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相关问答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3、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Excel2003单元格如何添加注释和注解

全文共 184 字

+ 加入清单

Excel2003单元格如何添加注释注解?对于一些办公小白来说,并不是很清楚,其实很简单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方法/步骤

1、首先选中要添加注释的内容。

2、点击插入-批注

3、输入注释的内容,然后点击空白处即可

4、内容所在单元格右上角出现一个红色三角,将光标放在内容上面,出现注释。

5、点击视图-批注使批注呈现显示状态,则注释的内容会一直被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司马温公幼时文言文翻译 司马温公幼时文言文的意思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光小时候,总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当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的时候,其他师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只有司马光还在勤奋苦读,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才停止。(因为)他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就会得到很大的收获! ”

《司马光好学》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好学》主要内容

《司马光好学》是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小的时候,在“患记不若人”的情况下,严以律己,争分夺秒,刻苦读书,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地阐发了“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杜处士好画文言文启示 杜处士好画文言文的启示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杜处士好画》一文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珍藏名画的杜处士不识画中的错误,而熟悉牛的牧童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名画的错误,名画的价值因此一落千丈,顿失光彩。这个故事实际上暗喻当政者不尊重现实而胡乱变法改制的做法。

杜处士好画的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耶?牛斗,力在,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杜处士好画的译文

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信陵君杀晋鄙文言文翻译 信陵君杀晋鄙的翻译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信陵君杀晋鄙》的译文:信陵君杀了晋鄙,解救了邯郸,击破秦兵,保住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让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

信陵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厌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厌恨人家,又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如今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破了秦兵,保住了赵国,这对赵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我们仓促拜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信陵君说:“我敬遵你的教诲。”

《信陵君杀晋鄙》的原文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文言文翻译——《赤壁》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一]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译文二]

一把折断了的兵器沉没在泥沙之中还没有腐烂销尽,捡起来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上的战火和刀光剑影。倘若当年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怎么能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恐怕就连大乔和小乔两位东吴美女也将被曹操深锁铜雀楼,春恨无限了。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张明善讥张士德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张明善张士德

张士城①据苏府②,其弟士德,攘夺民地,以广园囿。侈肆宴乐,席间无张明善则弗乐。一日,雪大作,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明善倚笔题云:"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万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书毕,士德大愧,卒亦莫敢谁何。

(选自明o蒋一葵《尧山堂外记》)

[注释]①张士诚:元末豪强,曾一度在江苏苏州称王,后为朱元璋所败。②苏府:苏州。

[文言知识]说"作"。"作"是个多义词。一、指"工作"。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二、指"兴起"、"出现"。上文"雪大作",意为出现大雪。又,《石钟山记》:"如乐作焉。"三、指"激发"、"振作"。《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另外还作"起立"、"制造"、"写作"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瑞②毕2.翻译:①攘夺民地,以广园囿②侈肆宴乐③张女乐

④卒亦莫敢谁何3.理解:"白占许多田地"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从上文中再找出一例。

【译文】

39.张明善讥张士德

张士诚占据了苏州府后,(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在宴席间如果看不到张明善就不高兴了。有一天,下了很大的雪,张士德摆下了丰盛的宴席,让歌女弹唱,邀请张明善提笔咏雪。张明善提笔写倒:"(大雪)漫天坠落,直望田地飞去,白白侵占了那么多田地。都是你,冻死了千万的百姓,你难道还能称做是国家的祥瑞之景吗!"写完之后,张士德感到非常惭愧,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参考答案】

39.张明善讥张士德

1.①吉利②结束2.①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②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③让歌女弹唱;④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3.双关;冻杀万民都地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文言文‖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曹刿论战》

全文共 2433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一、文学(文体)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传说为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所作,《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国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2.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忠之属也(形容词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3)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4)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5)齐师败绩(名词作动词,大败。)

(6)下视其辙(名词作动词,下车。)

3.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2)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4)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5)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6)牺牲玉帛(古义:指牛、羊、猪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利益。)

(7)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8)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9)必以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12)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4.重点词语

(1)齐师伐我(师:军队。伐:讨伐,攻打。)

(2)乃入见(乃:副词,于是,就。见:拜见。)

(3)小信未孚(信:信用。)

(4)忠之属也(属:一类。)

(5)未可(未可:不可以。)

(6)既克(克:战胜。)

(7)彼竭我盈(竭:竭尽。)

5.成语积累

一鼓作气 衣食所安 辙乱旗靡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一战。(“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

3.倒装句

(1)何以战?(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2)战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应为“于长勺战”)

四、人物形象

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他和昏庸的国君不同。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求神保佑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纳谏;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

五、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因:

1.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2.上下团结,君民一心(团结曹刿,知人善用);

3.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与强齐硬战);

4.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制胜)。

六、理解默写

1.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3.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1.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编辑推荐:源自《论语》中的经典成语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不鞭书生的文言文翻译 不鞭书生的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不鞭书生》的译文:王安期担任东海郡守时,天下混乱,他就下令:夜晚不能私自出行。差役抓了一个在夜晚出行的人。王安期问:“你从哪里来呀?”回答说:“从老师家听课回来,没发觉天黑了。”

差役问:“要鞭打吗?”王安期说:“鞭打书生而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放了他,并命令差役把这个人送回家了。

《不鞭书生》原文

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业书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

启发

处理问题要实事求是。“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王安期不一概而论,不鞭打书生,做得对。要让国家太平,不能只靠武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信息筛选题考点揭秘

全文共 1854 字

+ 加入清单

一、命题规律

高考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一般为客观题型,赋分3分。信息筛选题的题干都会规定信息筛选指向,这些指向往往是阅读材料的中心,或者是人物的主要品行、行为、观点,或者是文章的主要观点、论据,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待选项均为文中语句,其中有些是干扰项。

二、误区剖析

1.混淆人物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史传类文言选段一般都是多个人物、多个事件的综合,而题干要求往往就其中确定一人或几人进行考查,命题者在设计干扰项上,就常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杂在一起,胡乱“嫁接”给某一人,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如2011年辽宁卷:“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其中“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是玄宗要宋庆礼等人重新在柳城筑造营州城的事,陈述对象是“玄宗”,而非“宋庆礼”,与题干中规定的筛选对象不合。

2.混淆“品性”

一些史传类选文往往会贯穿着弘扬民族美德的宗旨,文中主要人物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义士、孝子等,以此引导考生的价值取向。传记中作者往往会横向罗列多个细小事件来反映主人公多方面的美德与成就,命题者却常常就其中的某一点设题,如果答题时不仔细读懂题干,检索有效信息,就会造成人物品性的错位,误入陷阱。如2011年全国大纲卷:“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其中“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反映的是熊鼎判案迅速果断这一品性,而非“精细求实”,句④与题干中限定的筛选范围不合。

3.混淆事理

命题人故意混淆题干要求和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来检测考生这一方面的辨析能力。主要表现在混淆片面与全面、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观点与事实、混淆直接与间接等方面的设误。

①混淆片面与全面。如2011年江苏卷:“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其中“②公禁之,民不敢犯”写的是陈公弼禁止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这一活动,突出的是其执法之“严”,而题干中包含了“严”和“不残”两方面的意思,选项犯了以偏概全之误。

②混淆未然与已然。如2011年湖北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其中B项上句“以北山石为椁”写的还是孝文皇帝对厚葬的一种“想法”,而不是写薄葬。考生若选该项,就犯了把未然当已然的错误。

③混淆观点与事实。如2011年天津卷:“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其中“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写的是作者陈述的既有事实,而不是作者的观点。显然,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与题干要求不相符。

④混淆直接与间接。如2011年山东卷:“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其中“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写的是齐桓公让百官有司做的事,不能“直接”体现齐桓公“以民为本”的思想。

三、答题技巧

筛选文中信息,主要是要求学生会整体把握文意,概括文章事件,善于在复杂的信息区域内,明确题干中筛选信息的指向,依据情理分清主次,排除干扰,正确答题。具体来说,就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题干要求,明确解题方向

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解答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准确把握题干的关键词,尤其是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次要弄清所考查的设问方式,如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直接表明”还是“间接表明”等,这是解答信息筛选题的前提和关键。

2.结合原文信息,紧扣具体语境

解答文言文考题的前提是理解,筛选信息题也不例外。不少题目若孤立地局限于选项思考,往往会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判断的失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应是阅读理解的原则,也是解题、答题的关键。因此,考场答题只有树立结合原文内容、紧扣具体语境去思考的意识,才能正确理解、准确判断词义和句意。不少选项孤立地看,很难判断其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但只要一结合其具体语境来思考判断,则不难得出答案。

3.仔细比对遴选,排除方法优先

掌握一种好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正确筛选信息尤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排除法。一般来说,题目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之所以对或之所以错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个信息句与题干要求不相符时,就可排除包含该信息句的选项,这样就降低了选择难度。如此去伪存真的方法可让我们更快更准地筛选出正确的信息,得出正确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文言文:《醉翁亭记》重点字词解释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重点词语解释

①林壑尤美(山谷)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④饮少辄醉(就)

⑤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⑦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散)

⑧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昏暗)

⑨野芳发而幽香(香花;开放)

⑩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绿荫)

伛偻提携(文中指老人、小孩)

泉香而酒洌(清澈)

山肴野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摆开)

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

弈者胜(下棋)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

树林阴翳(遮盖)

一词多义

①而

②秀佳木秀而繁阴(茂盛)(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③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④谓太守谓谁(是)(太守自谓也(称))

⑤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动词,以……为乐))

⑥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临溪而渔(到))

⑦名卷卷有爷名(名字)(名之者谁(给……命名))

⑧得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

⑨高风霜高洁(高爽)(而年又最高(大))

⑩开开我东阁门(打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消散))

其醉能同其乐(人们)(太守之乐其乐也(他们的))

古今异义

①颓然乎其间者颓然今义:精神不振的样子(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今义:意思或愿望(古义:情趣)

③射者中射今义:用推力送出或受到压力挤出(古义:投壶)

词类活用

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②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③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④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语文文言文:表辞官的常用词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