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梁鸿尚书文言文注释【精选20篇】

浏览

4019

文章

1000

篇1: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鹦鹉灭火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有鹦鹉飞集他山()

B.山中禽兽皆相爱()

C.然何足道也()

D.然吾尝侨居是山()

2.翻译: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122、鹦鹉灭火

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参考答案】

122、1.A.栖止B.喜欢它C.值得D.移住、寄住

2.天上的神仙赞许鹦鹉的好心肠,就替它扑灭了火。

3.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50万元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现《隋炀帝集》,文辞奥博①,亦知是尧、舜而非②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③,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④,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⑤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导读:人常说:前事不远,后事之师。以古鉴今,善于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走今后的路,是明智之举。

注释:①奥博:含义深广。②是:称赞,认为……好。非:批评,认为……不好。③圣哲:道德高尚,天资聪明。④俊才:出众的才智。⑤曾:虚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竟然"。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朕观《隋炀帝集》()2.勇者竭其力()

3.炀帝恃其俊才()4.骄矜自用()

二、翻译

1.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文谈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唐太宗还曾说"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9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戊子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读《隋炀帝集》,发现它文辞深奥博大,含义深远,也知道称赞尧、舜,批评桀、纣,但是怎么做起事来就相反了呢!"魏徵回答说:"为人君者即使道德高尚、天资聪明,也应当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让有智慧的人献出自己的计谋,让勇敢的人能够竭尽全力。炀帝依仗自己出众的才智,骄傲自满固执己见,所以他嘴上说着尧、舜的话,身体却去做桀、纣的事,竟然自己还不觉察,以至于灭亡。"唐太宗说:"历史的教训刚刚过去,应当成为我们行动的老师。"

一、1.看2.尽3.倚仗4.骄傲固执己见

二、1.也知道称赞尧、舜,批评桀、纣,但是做事为什么相反呢!2.为人君者即使道德高尚、天资聪明,也应当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

三、要善于借鉴历史的、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地完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一箧磨穴砚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

译文

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他精通了技艺。

注释

箧:竹箱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去:离开置:放受:接受启:开启,打开视:查看穴:穿洞至:直到夙:一直反:通(同)“返”,返回方:正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其中的深意就是讲学无止尽。

启示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及时改正就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判断句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句式

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

“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过零丁洋》

全文共 3596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2)颔联用风飘絮和雨打萍之景,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国家局势和个人经历,表达了作者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的悲痛的感情。

(3)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的意思是史册,该联表达了作者的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围绕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气节、决心、态度、精神等回答即可)

(4)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5)“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不定,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6)简析本诗三、四句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比喻、虚实结合。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答: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3.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答: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经历的哪两件大事?①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②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响应号召起兵抗元。

6.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或者: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7.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于史册,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抒发了作者爱国热情。

8.本诗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简述本诗的情感变化的线索。

答:主旨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情感线索:前六句是反复渲染激愤悲苦的情调,后两句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先激愤后激昂即可)

9.颈联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答:“惶恐滩”和“零丁洋”巧用两个地名表达双关的语义,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达作者特殊的心境。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渲染出作者抗原失败后惶恐不安的心态、孤苦无依的感叹。

10.选择题。

(1)下面对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B.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四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四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D.“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应为“前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两句”则笔锋一转??)

(2)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

虑。

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11.理解性背诵。

(1)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1)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

(4)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意思相近即可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1分)

3.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3分)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1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1分),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1分)(意思相近即可计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4、“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1分)

5、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

答: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

6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答: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2分)

7、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

8、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⑴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⑵“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无根,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⑶画线句写的很是巧妙,试作分析

答: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

⑷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瓢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本诗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简述本诗的情感变化的线索

主旨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情感线索:前六句是反复渲染激愤悲苦的情调,后两句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答先激愤后激昂即可)

2、简析本诗三、四句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答:比喻、虚实结合

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意近即可)

4、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意思相近即可)

编辑推荐: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文言文实词汇编

全文共 1444 字

+ 加入清单

101.相(xiāng)

(1)名词。

读xiàng,丞相,宰相。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副词。

①互相。如: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②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102.信(xìn)

(1)名词。

信义,信用。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2)动词。

①相信。如:吾尝疑乎是,仅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②信任。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3)形容词。

诚实,真实。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4)副词。

确实。如: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

103.兴(xīng)

(1)名词。

读xìng,兴致。如: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

(2)动词。

①起。如: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核舟记》)

②兴起。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③使……兴盛。如:若无兴德之言(此处“兴”为形容词使动用法)(《出师表》)

④复兴。如: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3)形容词。

兴旺,兴隆。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104.行(xíng)

(1)名词。

①行为。如: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读háng,行伍,军队。如: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③读háng,山名用字。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2)动词。

①行走。如:方欲行(《狼》)

②做,办。如:乃行卜(《陈涉世家》)

③外出。如: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羌村三首》之三)

④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105.许(xǔ)

(1)名词。

处所,地方。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

(2)动词。

①允许,答应。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②同意,赞同。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容许。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挂仗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④称赞,敬佩。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数词。

用“许”表示约数,意思是“大约”。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4)代词。

这样,如此。如:问渠哪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5)象声词。

读hǔ,模拟一种声音。如: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口技》)

106.寻(xún)

(1)名词。

地名用字。如:乃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孙权劝学》)

(2)副词。

不久,随即。如: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107.宜(yí)

(1)形容词。

合适,适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2)副词。

应该。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之至之气(《出师表》)

108.遗(yí)

(1)动词。

读wèi,送,赠送。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2)形容词。

遗留的,留下的。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09.贻(yí)

动词。

赠给,送给。如: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110.已(yǐ)

(1)动词。

①停止,完毕。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②不在理论。如: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③治愈。如: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2)副词。

已经。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3)组词。

表示限止语气,罢了。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考英语副词知识点:重点副词注释

全文共 6091 字

+ 加入清单

重点副词注释

1.as…as…常构成一些词组:assoonas…(一旦…就…),aswellas…(同样),as+形容词/副词+aspossible(尽可能……地)。如:PleaseringmeupassoonasyougettoBeijing.(请你一到北京就给我写信。)/MissGaohurriedtotheschoolgateasquicklyaspossible.(高小姐尽快地赶到了校门口。)

[注释]"aslong/muchas+名词"可以表示"长达/多达…"的含义。如:Thehousecostsasmuchasfivehundredthousandyuan.(那幢房子花费高达50万元。)/Theystayedinthecave(山洞)aslongastwoweeks.(他们呆在山洞里长达两周。)

2.later、after、ago、before的用法:①"一段时间+later/ago"分别表示"(多久)以后/以前",主要用于过去时态。②"after/before+某个时刻"分别表示"在某时刻之后/之前",此时两个词是介词。③ago与before:ago只能用于过去时,before用于完成时。如:Hehadanaccidentaweekago.(一周前出了一个事故)/Someyearslater,theboybecameaveryfamoussinger.(数年后这个男孩成了著名的歌唱家)/Haveyoubeentherebefore?(你从前到过那儿吗?)/Afterafewyearshegaveupsmoking.(过了几年他戒了烟。)

3.above、below、over、under的用法:在上下方用above和below,在高低处用over和under.如:Thestarsarehighaboveinthesky.(星星高挂在空中)/Aplaneflewoverquickly.(一架飞机从头顶飞过。)

当above、below、over、under是介词性质时,意义相似。

4.too、also、either、nor的用法:too("也")用于肯定句和疑问句的末尾,且用逗号隔开;also("也")用于肯定句句子谓语动词之前;either("也")用于否定句末尾,也用逗号隔开;nor("也不")用于倒装句句首;如:AreyouAmerican,too?(你也是美国人吗?)/HeisnothappyandIamnothappy,either.(他不愉快,我也不。)/Hedidntwatchthefootballgame.NordidI.(他没有看足球赛,我也没有。)/Youcanalsofindthemarketisverygood.(你还可以发觉那个市场很好。)

5.enough、too、so、very、quite、verymuch的用法:enough("足够,十分")放在形容词或副词之后;too("太")、very("非常")、quite("相当")、so("如此地")等放在形容词或副词之前,verymuch("非常")放在动词之后。如:Itstoo/so/very/quiteexpensive.(它太贵/那么贵/非常贵/相当贵。)/Idontlikesweetsverymuch.(我不很喜欢糖果)

[注意]very与much的区别:very修饰形容词、副词的原级和现在分词形容词,much修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much还可以修饰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动词,very不可以。如:Heisverystupid.(他很笨)/Thefilmwasverymovingandeveryoneswept.(电影非常动人,大家都哭了)/Youmustworkmuchharderoryouwillfailtoenterthegoodschool.(你得学习更努力,不然你考不进那所好学校)/Idontlikehimmuch.(我不太喜欢他)

6.sometimes、sometime、sometimes、sometime的用法:sometimes(有时)用于一般现在时、sometime(在将来某时)用于将来时、sometimes(数次)表示次数、sometime(一些时间)表示一段时间。如:Sometimestheygohikinginthemountains.(他们有时徒步旅行到山里去)/Iwillstayheresometime.(我会在这儿呆些时候的。)/Iwillmeetyourfathersometime.(我什么时候要见见你的父亲。)

7.how、what用于感叹句的用法:对句子中的形容词或副词感叹时用how,对人或事物(可能含有形容词作修饰语)进行感叹用what.如:Whatafineday(itis)today!(今天天气真好!)/Howdifficult(theproblemis)!((问题)真难呀!)

8.already、yet的用法:在完成时中,already一般用于肯定句,yet一般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如:Haveyoudoneitalready?(你已经做好了?)/Ihavenothadmybreakfastyet.(我还没有吃早饭呢。)

9.hard与hardly的用法:hard作为副词意思是:"努力地,猛烈地",hardly是否定词,意思是:"几乎不",一般与情态动词can/could连用。如:TheystudyEnglishveryhard.(他们英语学得很刻苦)/Youcanhardlyseeapersonspitinapublicplace.(在公共场所你几乎看不到一个人随地吐痰)

10.like...verymuch、like...better(=prefer)、like...best的用法:三个短语分别表示"非常喜欢"、"更喜欢"、"最喜欢"。如:Ilikebaseballverymuch.(我非常喜欢棒球)/Doyoulikebutterbetterthancheese?(/Theylikehamburgersbest.

11."quite/what+a+形容词+名词"的用法:记住:①quite/such/what...+a+形容词+名词;②too/so/how+形容词+a+名词;③rather+a+形容词+名词=a+rather+形容词+名词。如:Ihaveneverseensuchastrangeguy(家伙).(我从未见过这样奇怪的家伙)/Itisquiteanicedayforawalk.(这真是散步的好日子)

12.how的几个短语:howoften"多常,每隔多久",用于一般时态,对表示频度的词语进行提问;howsoon"多久以后",用于将来时态;howlong"多久",用于过去时、完成时或其他时态;howmanytimes"多少次",用于过去时或完成时,对总计次数进行提问;howmuch"多么,多少",对程度进行提问,也可以对数量(不可数)或金钱进行提问。如:Howlonghaveyoubeenlikethis?(你这样已经多久了?)/Howoftendoeshewashhisface?(他每隔多久洗一次脸?)

13.much、more与most的用法:这三个词除了是形容词作名词的修饰语之外,还是程度副词,much表示"很",修饰原级形/副,more表示"更"用来构成多音节形/副的比较级,most表示"最"用来构成多音节形/副的最高级。此外,much也可以修饰比较级形/副。如:Thisparkismuchmorebeautifulthanthatone.(这个公园比那个漂亮多了)/ItisthemostinstructivefilmIhaveeverseen.(这是我看过的最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14.nomore、nolonger、not...anymore、no...anylonger的用法:表示时间,可以用nolonger、not...nymore、no...anylonger,而且nolonger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表示程度,可以用nomore、not...anymore.如:Henolongerlivedthere.(他不再住在那里)/Tomwantednomorecakes.(他不想再要蛋糕)/Hedidntsmokeanymore/longer.(他不再抽烟)

15.被动语态中,方式副词一般放在be与谓语动词之间。如:Therunnerwasbadlyhurt.(赛跑运动员受了重伤)/Englishiswidelyspokenintheworldtoday.(如今世界上英语说得很广泛)

16.too...to...与so...that...的问题:副词too/so后面跟形容词或副词,to后面跟动词,that后面跟从句。Too...to...("太.……以致不……")是否定的结构,用于简单句;so...that...("如此…以致…")是肯定结构,用于复合句。如:Thechildistooyoungtojointhearmy.(这孩子年龄太小还不能参军)/Heissostrongthathecanlifttheheavybox.(他这么强壮,搬得动那个重箱子。)

17.既是形容词也是副词的单词有:early,late,long,last,next,first,near,enough,much,all,hard,alone,fast,slow,high,low,straight等等。如:Itwasalongholiday.(那是个长假)/Hestayedthereverylong.(他在那儿呆了好久)/Thinkhardthenyouwillfindaway.(好好想你就会找到办法)/Heisaveryhard(难对付的)person.(他是个难玩的家伙)

18.farther与further的用法区别:表示地点、方向或距离时两个词同义,意思为"更远、较远",但是further还表示"更多、进一步、额外"等意思,此时不能换为farther.如:Theydecidedtogofarther/furtherthenextday.(他们决定第二天走得再远些)/Thisproblemwillbefurtherdiscussed.(这个问题还要进一步讨论)/Everyoneofthemhadtheirfurtherstudiesaftertheyleftcollege.(他们每个人大学毕业后继续进修)

19.rather与quite的用法区别:同very一样,两个词都表示形容词或副词的程度,quite表示"不到最高程度但是比预料的好",rather比quite更接近very的含义,含有令人惊讶的意思。见下图对"nice"程度的描绘:

notnice(fairly)nicequiteniceratherniceverynice

如:Itsquiteanicefilm.(这是部好片子)。(可能意味着不是一部最好的电影)/Itsratheranicefilm.(这是部很不错的电影。)(意味着比大多数电影都好)

[注意]注意quite与rather后面的次序词序。

20.maybe、possibly、perhaps的区别:maybe"可能、也许",比另外两个词更不正式、更随便、可能性不大;possibly"可能地、或者、也许",可能性较大,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表示"无论如何";perhaps"可能",较为常用而且正式,可能性也不大。如:Youcouldputitoverthere,maybe.(也许你可以把它放在那边)/Icouldntpossiblyhavefinishedsuchalongbookinsuchashorttime.(我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长的一本书)/Ithoughtperhapsitwastheletteryouhavebeenexpecting.(我以为那也许就是你期盼的信件)

21.most、mostly的区别:most作为形容词和名词时意思是"大多数的、大部分的",作为副词时意思为"最,十分、很";mostly仅为副词,意思为"主要地、多半地、大部分地"。如:IwasathomemostofthetimewhenIwasfree.(我有空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家)Mostchildrenarenaughty.(大部分的孩子都淘气)/Thisisthemostexcitingpartofthefilm.(这是电影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SheismostlyoutonSundays.(星期天她一般不在家)

22.(be)worth、(be)worthyof的区别:worth一般被看作是介词,后面接名词或者动名词,用主动表示被动含义,还可以用副词well修饰;worthyof表示"值得的、配得上的",后面跟动名词的被动形式。如:Whatisworthdoingatallisworthdoingwell(凡是值得做的,就值得好好去做)./Thehouseisworth¥300,000.(房子价值30万元)/Thisbookiswellworthreadingseveraltimes.(这本书值得好好读几遍)/Itisathingworthyofbeingseen.(这是一个值得看的东西)

23.almost、nearly的区别:两个词意思相近,都表示"几乎、将近",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与否定词连用时用almost不用nearly.almostno相当于hardlyany(几乎没有)。如:Hehaddonealmostnothingtoday.(他今天几乎没有干什么)/Wearealmost/nearlythere.(我们几乎就到那里了)/Almostnobody/Hardlyanybodyunderstoodhiswords.(几乎没有人懂他的话)

24.abit与alittle的区别:这两个名词短语经常当作副词使用,修饰形容词或副词的原级或比较级,可以互换,语气比rather弱。如:Thisdigitalcameraisabit(alittle)expensive.(这台数码相机有点贵)/Itisalittle(abit)colderthanyesterday.(今天比昨天冷了点)

另外,alittle可以直接加不可数名词,abit则采用"abit+of+名词(不可数或可数名词复数)"的形式。如:Ihavegotabitofacold.(我有点感冒)/Goandgetalittlewaterforme,please.(请你去给我搞点水来)

[注意]notabit(=notatall)意为"根本不",而notalittle则意为"非常,不是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煮饭成粥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煮饭成粥的意思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煮饭成粥》的文言文翻译:有宾客到陈太丘家留宿,太丘让元方、季方二人做饭。太丘和客人在谈话时,兄弟二人正在烧火,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 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煮饭成粥》的原文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 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仿佛记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考点二:虚词意义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

“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观沧海》

全文共 1815 字

+ 加入清单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泥古者愚(节选)纪昀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①,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②干③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注释】①角:较量。②列说:游说。③干:求见。④洫(xù):田间水道。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6.(2分)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A.沙鸥翔集集:集中,集合B.去国怀乡去:离开

C.微斯人微:没有D.幸甚至哉至:极点

7.(2分)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其必曰

C.其真无马耶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2分)下面对《观沧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动荡不安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9.(2分)下面对《岳阳楼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语言骈散交替,音韵和谐,凝练,畅达,极具感染力。

B.选文采用对比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有诗一般的意境。

C.选文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篇,情景交融,议论精辟。

D.本文倡导“古仁人”寄情山水的君子之风和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10.(2分)下面对《泥古者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刘羽冲刻苦攻读古代兵书和水利书,成为了军事和水利专家。

B.刘羽冲以自己的实践经验证明了大胆怀疑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C.刘羽冲以失去生命为代价,证明了“读书可以治愚”的道理。

D.刘羽冲读古书却不知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变通,以致一事无成。

11.(3分)用“/”给《泥古者愚》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1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11.(3分)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对一处得1分)

12.(3分)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附《泥古者愚》参考译文:

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由于这样,他抑郁失落,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会骗我!”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不久,得重病死了。

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者是愚蠢,可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啊!何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腹中竟然没有一卷书,也会妨害做事。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而不偏执于旧的棋谱;国医不会拘泥于古代的药方,却不背离古代的药方。”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宋江起河朔文言文翻译 宋江起河朔翻译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宋江起河朔翻译:宋江在河朔起事之时,转战十郡,官军不敢触其锋芒。宋江军队即将到达海州,叔夜派侦探侦知他们的去向,宋江军队径直走到海边,抢走了十多艘大船,运载战利品。张叔夜于是招募了一千死士,在城边设伏,而让轻兵在海边抵抗,引诱宋江军队作战。

先把壮卒埋伏在海旁,趁着两军交战之时,用火烧掉宋江军队的船只。宋江军队听说船被烧,都没有斗志,伏兵乘机攻击,活捉宋江军队的副首领,宋江这才投降。

《宋江起河朔》原文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江畔独步寻花古诗意思及注释 江畔独步寻花的意思和解释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江畔独步寻花》的译文: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万千朵鲜花压弯了枝条,距离地面低又低。彩蝶在花间嬉戏,盘旋飞舞不舍离去,小黄莺自由自在,叫声悦耳动人。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唐代〕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蹊(xī):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子。

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赏析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了寻花的地点,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的景象。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写花枝上彩蝶蹁跹,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自在娇莺恰恰啼”用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创作背景

《江畔独步寻花》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蒹葭》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关关雎鸠】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捞取。

【寤寐】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芼】挑选。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边,指对岸。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她。溯洄,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从,跟随,这里是追寻的意思。之,代“伊人”。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道阻且跻】路又险又高。阻,险。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采采】茂盛,众多。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文言文翻译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的翻译

全文共 2021 字

+ 加入清单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向东到齐国去拜师,在鬼谷子先生处学习。苏秦外出游历多年,回家时穷困潦倒。兄弟、嫂妹、妻妾都偷偷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业,以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作为事业。今天您丢掉本行而去耍嘴皮子, 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

苏秦听了这些话,很惭愧,自感悲伤,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找出阅读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埋头读书,却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研读它。过了一年,悉求其真缔,说:“这些足可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

六国合纵成功而同心协力。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于是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

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 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 田,我难道还能佩带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 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一百钱做路费,到现在获得富贵,用一百金(一百万 钱)偿还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他的随从人员中,唯独有一个 人没得到报偿,就上前去自己申说。苏秦说:“我不是忘了您,当初您跟我到燕国去, 在易水边上,您再三要离开我,那时,我正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责怪您,因此把您 放在最后,您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

齐宣王去世,湣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湣王把葬礼办得铺张隆重用来表明自己的孝道, 高高地建筑宫室大规模地开辟园林,以表明自己得志,打算使齐国破败,从而有利于燕国。燕易王去世,燕哙登基做了国君。此后,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当时没死,带着致命的伤逃跑了。齐王派人捉拿凶手,然而没有抓到。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齐王就按照他的话做了,那个刺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动出来了,齐王因而就把他杀了。燕王听到这个消息说:“齐国为苏先生报仇,作法也太过分……”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讳忌研习他的学说。苏秦由普通百姓起家,终于联络六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所以,我列出他的经历,按着正确的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要让他只蒙受不好的名声。

《史记·苏秦列传》原文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明日歌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明日

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谬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

古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1.下面各句中不表判断的一句是()

A.环滁皆山也B.此大谬也

C.夫战,勇气也D.不做则安能会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③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④后生家每临事

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③

3.下面句中的"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

B.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4.《明日歌》给人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127、明日歌

年轻人每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总是说:"我不会做"。这种说法实在是太不对了。凡事只要去做也就学会了,不做又怎么能会呢?还有,有些人每当要做一件事,就总是推脱说:"姑且等到明天再做吧!"这种想法也是非常错误的。凡事要做就做,如果只是一心拖延,那就会耽误了一生的前途啊。

我们家族中有一位钱鹤滩先生曾作过一首《明日歌》,非常好,我顺便把它抄写在这里:"一个明天啊又一个明天,明天是多么多呀!我们这一生如果只等明天,那么一切事情都会被白白耽误了。世上的人都苦于被明天所拖累,一天一天,春去秋来,不知不觉晚年就要来到了。每天早晨看着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着太阳向西边落下去。日子就像这流水和夕阳一样日日夜夜地流转不停。就算能活到100岁,又有多少个明天可以指望呢?请各位都来听我的《明日歌》吧!"

比喻因为循规蹈矩而误了事情。

【参考答案】

127、

1.D

2.B

3.C

4.要珍惜时光,若一味拖沓迟延,将一事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之实词一词多义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具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具答之③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a动词:齐备、准备好b副词:通"俱",全、都)

绝①以为妙②群响毕绝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a动词:完全没有b动词:断绝c形容词:陡峭的、无路走的d形容词:独特、独一无二)

君①问君能有几多愁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a代词:妻子对丈夫的尊称b代词:古代对主人、对上司的尊称c代词:彼此相称,或自指d代词:古代各级据有土地的统治者的通称,后指君主制国家元首)

空①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a副词:白白地b动词:消失,消散,没有了)

乐①此乐何极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a形容词:快乐b作动词用c使用用法,"感到……快乐"、"以……为快乐")

疠①呼嘘毒疠②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a名词:瘟疫、疫气b名词:恶疮)

临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渐近临之③把酒临风(a动词:面对、面临b介词:靠近、从高处往下看)

虏①壮志饥餐胡虏肉②虏太子申以归(a动词:俘获b名词:俘虏)

旅商旅不行,樯倾楫摧(a动词:外出(的)、在外作客(的)b作名词用:指外出旅行的人)

履①直堕其履圯下②父曰:"履我!"③因长跪履之④良业为取履⑤下取履(a名词:鞋子b动词:替……穿鞋)

编辑推荐:初中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知识点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文言文复习卷《送东阳马生序》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

(1)余幼时即嗜学

(2)无从致书以观

(3)走送之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5)既加冠

(6)尝趋百里外

(7)援疑质理

(8)或遇其叱咄

(9)俟其欣悦

(10)卒获有所闻

(1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2)四支僵劲不能动

(13)久而乃和

(14)同舍生皆被绮绣

(1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

(2)

(3)

3.内容理解。

(1)第一段中“

故余虽愚

(2)文章第二段“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作者的“缊袍敝衣”,运用了

4.课后重点:作者少时读书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

附:大连市2016年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问题。(8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余幼时即嗜学

(2)余因得遍观群书

(3)卒获有所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3.选文中两次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或态度?(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参考译文和答案】

131、文征明习字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东坡卜居》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邵民瞻①为东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东坡倾囊④仅能偿⑤之。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徒倚⑨听之,曰:“异哉,何其⑩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11,见东坡,泣自若12。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13,遂举以售诸14人。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15宁16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17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18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19,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20迎母还旧第,竟不索21其直22。

【注释】①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⑤偿:偿还。⑥卜:选择。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过了几天。⑨徙倚:走过去斜带着。⑩何其:多么。11老妪:老妇。12自若:依然如故。13不肖:不成材。14诸:相当于“之于”。15诀别:分别。16宁:难道。17徐:慢慢地。18售:这里是“买”的意思。19券:契据。20翌日:次日。21索:求取。22直:通“值”,价钱。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闻妇人哭声极哀闻:

(2)东坡亦为怆然怆然: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即:________

(4)竟不索其直竟:________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译文: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译文:

10.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3分)

答:

11.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2分)

答:

二、(15分)7.(4分〉(1)听到(听见)(2)悲伤(忧伤)的样子(3)立即(马上)(4竟然)(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8.(2分)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标对两处或三处均给1分,标对四处给2分)9.(4分)(1)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忍痛到这种地步。(2)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10.(3分)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答出“东坡还宅”也给3分,意思对即可)11.(2分)示例一:东坡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示例二:相与步于中庭。示例三:夜与怀民步月。(意思对即可)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对牛弹琴文言文翻译 对牛弹琴文言文翻译和寓意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对牛弹琴》的文言文译文:公明仪对着牛弹奏名为《清角》的琴曲,牛像之前一样低头吃草。不是牛没有听见,只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罢了。公明仪于是变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

对牛弹琴的出处

“对牛弹琴”出自牟融《理惑论》,原文如下: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对牛弹琴的寓意

对牛弹琴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不能死脑筋,要因人而异。办任何事情,都必须看对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后人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