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虚词

虚词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虚词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虚词问题。

分享

浏览

1147

文章

24

虚词有哪些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一、before

before,英 [bɪˈfɔː(r)], 美 [bɪˈfɔːr],作介词时,意思是bai指在…du以前;在…面前(或前面);(次序或排列)在前面。

例句:Annie was born a few weeks before Christmas

安妮出生在圣诞节前几周。

二、above

above,英 [əˈbʌv] ,美 [əˈbʌv],作介词时,意思是指在(或向)…上面;(数目、数量、水平、年龄)超过,多于,大于;(重要性、质量)超过,胜过。

例句:He lifted his hands above his head

他将双手举过头顶。

三、behind

behind,英 [bɪˈhaɪnd] ,美 [bɪˈhaɪnd],作介词时,意思是指在(或向)…的后面;在(或向)…的背面;落后于;支持;赞成。

例句:Keith wandered along behind him

基思跟在他后面闲逛。

四、the

the,英 [ðə , ði],美 [ðə , ði],作冠词时,指已提到或易领会到的人或事物;指独一无二的、正常的或不言而喻的人或事物;解说时用。

例句:There has been a slight increase in the consumption of meat

肉类消费量略有增长。

五、oh

Oh,英 [əʊ],美 [oʊ],作感叹词时,意思是指(表示领悟)哦,唔;(表示惊奇、恐惧、高兴等)啊,哈,哎哟;(用以引起注意)喂,嘿,嗨。

例句:Would you like me to phone and explain the situation? — Oh, would you?

“你需要我打电话解释一下情况吗?”——“哦,可以吗?”

展开阅读全文

虚词含哪些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冠词、感叹词等四类。

连词 conjunction / conj.:连接词、短语或句子,如and, but, or等。

介词 preposition / prep.:表示词汇之间的关系,如in, on, at, for等。

冠词 article / art.:限制名词,即a (an), the。

感叹词 interjection / int.:表示强烈的感情,如ah, oh, alas等。

英语里有不少词可以属于几个不同词类,如sleep既可属于动词,也可属于名词;early既可属于形容词,也可属于副词;after既可属于介词,也可属于连词;since则既可以是介词和连词,也可以是副词。

如:If you want to catch the early bus, you must get up early. 你若想赶上早班车,你就得早起。(句中的第一个early为形容词,第二个early为副词)

展开阅读全文

虚词有哪些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英语中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冠词、感叹词四类。

连词 conjunction / conj.:连接词、短语或句子,如and, but, or等。

介词 preposition / prep.:表示词汇之间的关系,如in, on, at, for等。

冠词 article / art.:限制名词,即a (an), the。

感叹词 interjection / int.:表示强烈的感情,如ah, oh, alas等。

英语里有不少词可以属于几个不同词类,如sleep既可属于动词,也可属于名词;early既可属于形容词,也可属于副词;after既可属于介词,也可属于连词;since则既可以是介词和连词,也可以是副词。

如:If you want to catch the early bus, you must get up early. 你若想赶上早班车,你就得早起。(句中的第一个early为形容词,第二个early为副词)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分为四类: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介词主要有:从、自从、到、在、当、于、朝、按、按照、经过、以、根据、因、由于、为、为了、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叫、让、被、把、将、比;

连词主要有: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

主要的助词有:的、地、得、着、了、过、似的、一样、所、给、连;

主要的语气词有:的、了、吗、呢、吧、啊。

展开阅读全文

什么是虚词 虚词指的是什么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也不能单独作为语法成分,更不能重叠使用。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1)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语气、情貌等。

例如:很、立刻、都、时常、忽然、不、竟等等。

(2)介词 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头,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

例如:从、向、在、把、按照、为了、对于、比、除了等等。

(3)连词 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

例如:和、或者、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只有、如果等等。

(4)助词 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例如:的、地、得、着、了、过、吗、啊等等。

(5)叹词 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喂、哎呀、嗯等等。

(6)拟声词 用于模拟物声音的词。

例如:砰、轰隆、哗啦啦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虚词有哪些 虚词包括哪些类别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在汉语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包括而、何、乎、乃、其、所、为、因、则、焉等。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内容的词语。如很、最、都、共、曾、刚等。介词一般用于名词或者代词前面,表示该词与句中其他成分的关系。如从、打、按照、由于、除非等。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虚词。如和、跟、同、与等。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如的、地、得、过、来着等。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哈哈、哎哟、唉呀、嗯等。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虚词“之”用法讲解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虚词“以”用法讲解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四、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虚词“者”用法讲解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助词,的

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⑦语气词,不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

全文共 2280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一、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

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尤其需注意,在句末动词后,有时是兼词“于此”,如“风雨兴焉”;在句末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盘盘焉,??焉”。

五、全句关照法

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的。

以“也”为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六、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若……何?”“奈……何?”(“如太行、王屋何?”)、“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七、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比如,要判别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均之二策”诸句中“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④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

八、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又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若能灵活地综合运用以上八种推断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增加答题的正确率。当然,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利用虚词巧断句

全文共 1507 字

+ 加入清单

一、关于断句

文言文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古文不加标点,要读懂文章就必须学会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

文言文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断句能力的高低,是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理解文意--如果断句错误,必然会误解古文原意。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和古代文学文化方面的常识。

二、怎样断句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27个"也"--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因此被传为美谈。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有固定的作用和位置,因此常常可以作为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很多,利用文言虚词断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阅读文言文时,在统观全局,了解结构,揣摩语气,大致弄清文章所写事情及表达的观点后,利用文言虚词断句能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

文言虚词断句歌

"曰"后冒(:),"哉"问叹(?!)

"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

"则"前断句常加逗(,)

"矣""耳""焉"后常加句(。)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逗(,)酌情看

"盖""夫""若夫""纵""向使"

"然则""是故""于是""苟"

经常用于句子首

三、几点解释

1."曰"后面加冒号是不言而喻的;"哉"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询问或反问语气,句末常用叹号或问号。例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而"作连词经常用于句子中间,起连接作用,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于"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的介词,由它和名词组成介词结构多数放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作补语。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则"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其中,"则"表示承接、假设、转折等关系时,"则"前常有停顿。例如:"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则"表示并列关系时,常用于句中。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语气词"盖、夫、且(若)夫"等常用在句首,它们前面要断句。此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则""苟""纵""是故""于是""向使""是以""纵使""然则"等前面也常常要断句。例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夫战,勇气也。""若夫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然则何时而乐耶?""苟富贵,勿相忘。""向使无君,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

5."矣、耶、乎、焉、耳、而已"等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句。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他人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亡秦之续耳。""然则何时而乐耶?""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壮士,能复饮乎?"

四、友情提示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时必须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就不能断句。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是说也,人常疑之。"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面断开。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独以钟名,何哉?"

4."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作名词,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例如:"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常用虚词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之以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例释

以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之也、已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例释

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已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之其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例释

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之乎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例释

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之耳、何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例释

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之但、而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例释

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考点二:虚词意义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

“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病句类型虚词运用不当之举例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病句类型

第一部分:单句中的病句类型举例

虚词运用不当

(一)举例:

1、为了把我国尽早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多么需要这种勇敢精神啊!

病因:介词“把”使用不当,应该改用“使”。

2、我看过许多对我感兴趣的故事片、喜剧片,对我最感兴趣的电影是《神圣的使命》。

病因:介词“对”表示对象或者关联,这句话把“我”和“故事片”的关系搞颠倒了,应该是“我对故事片感兴趣”,不是“故事片对我感兴趣”。两个“对”都应该删去。

3、小花负了重伤,何翠姑为了救小花,敌人就开枪打到她背后。

病因:“为了”表示目的,下一句换了主语,使句意不通。最后一句话应改作“不顾自己,被敌人子弹射中。”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语文字词知识点:虚词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虚词]

对虚词的考查有两种题型:一是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考查的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词语的性质、功能,尤其是用法,对于辨析虚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辨析虚词的方法如下:

①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②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③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④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

⑤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