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知识点精彩20篇

浏览

3378

文章

169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全文共 1106 字

+ 加入清单

一、国际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英、苏等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了联合。

②建立时间:1942年1月,

③参加国家: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

④会议召开地点:华盛顿。

⑤建立的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⑥内容:各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2、雅尔塔会议:①目的: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②时间:1945年2月。③主要参加国: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④主要决议内容:打败德国后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同时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

二、最后的胜利:

1、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

2、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1942年7月--1943年2月)。

3、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①时间:1944年6月6日。②标志: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③作用:使德军陷入了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之中。

4、二战的胜利: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亚洲战争结束。二战全面结束。

三、二战的影响、原因和性质:

1、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损失,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2、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战争的爆发。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进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加速了战争的爆发。③此外,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3、二战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①、这场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联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哥伦布航海简介

全文共 2311 字

+ 加入清单

西班牙王室出于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并且企望联合“对基督教徒曾表示过极大好感”的元朝大汗(他们还不知道元朝已经灭亡)来夹攻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哥伦布的计划得到了王室支持。王室于1492年4月17日与哥伦布签订协议,封哥伦布为他发现土地上的海军上将、总督和首席行政长官;在这些领土上出产或交换所得的一切金银、珠宝、香料等的十分之一归哥伦布,十分之九上交西班牙王室。

这一年的8月3日,星期五的清晨,由哥伦布指挥的三艘卡拉维尔船于巴罗士港顺风启航,国王交给哥伦布一封递交中国“元朝”大汗的信函。

三艘船的大小各不相同,都装有大炮和六个月的粮食以及准备与未开化地区土著们做交易的用品。哥伦布任船长的旗舰“圣玛利亚号”,重130吨,长约35米,甲板长18米,有三根桅杆,都备有角帆。第二艘为“平特号”,重90吨,速度快,船体只为旗舰的一半,船长是马丁?宾森。第三艘是“宁雅号”,重60吨,船长是马丁的兄弟维森特?宾森。宾森兄弟不仅是有经验的水手,而且是这次航海探险的投资者,探险能否成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当时召募水手的工作是很困难的。探险队员中有不少是哥伦布的朋友、佣人,也有好奇的官员们,还有相当一部分船员则是以这次航海为条件而受到特赦的犯人。这样整个船队才凑成了88人。

9月6日,哥伦布的船队驶过加纳利群岛,进入了当时海图没有记载的大西洋海域。哥伦布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叙述,断定沿北纬二十九度线航行就会到达离中国海岸约2400公里的日本。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这个错误竟使船队得以一直在“贸易风带”中连续航行。

在从未经历过的大洋上航行,而且一直看不到陆地,这使得船员们个个提心吊胆。似乎只有哥伦布胸有成竹,但他不对船员许任何诺言。为了稳定人们的情绪,他记有两本航海日志,一本是自己看的,一丝不苟的记录实际航程;另一本是给船员们看的,所记航行距离比实行航程少许多。这样,在他到达预计目标之前,可以使船员们忍耐下去。

这时新的问题发生了,习惯于在欧洲的大西洋海岸使用罗盘的海员们,看到的罗盘指针是指着比北极略为偏东的方向。而这个船队离开加纳利群岛四天之后,发现指针指向北极偏西的方向了。由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地磁场带来的磁偏角问题,所以都惊慌起来。罗盘失灵,只有靠北极星定航向。

在这水天一色的迷茫世界中,哥伦布不断地做着鼓舞士气的工作。9月16日,在海员们的眼中出现了“万蓝丛中一点绿”,他们兴奋极了,以为马上就要到绿色如茵的亚洲大陆了,拼命地向绿色的地方驶去。等他们到近处一看,顿时大失所望,哪里有什么陆地,原来是浮游在水面上的大片海藻。用绳子测量一下海深,几百米的长绳还碰不到底,说明附近不可能有陆地。后来人们知道,这一海域位于北大西洋的环流中心,风浪小,水流平缓,马尾藻不能飘到远处,就在这里停积下来,繁衍后代,结果就出现了这大约450万平方公里的海上“大草原”,人称“巴尾藻海”或简称为“藻海”。哥伦布一行在这“大草原”中艰苦地航行了三个星期。

离开这讨厌的“草原”后,人们依然见不到陆地的影子。为了分散大家的恐惧和不满情绪,哥伦布让人们注意观察船四周的水草。宾森兄弟看到一些海草很象陆地上的草,不久之后发现有鸟飞翔,又赶上一次无风天下的小雨,这些都是附近有陆地的征兆。9月25日黄昏,马丁?宾森自平特号船尾楼上报告说发现陆地了。于是船队就向那个方向驶去,但第二天曙光初照时,进入人们眼底的依然是大洋与天空。船员们的失望立即转化成对指挥官的不满,甚至一部分人开始醖酿叛乱计划。宾森兄弟获悉后,坚决主张将他们处以绞刑,哥伦布则表示,只要他们能再坚持几天,就可以原谅他们。同时,他也给船员们发了一些钱,借以安顿大家的情绪。

10月7日,哥伦布根据鸟群飞行的方向判断,将航向改为西南,几天之后发现船只周围漂着手杖和芦苇,夜里还发现远方似乎有微弱的亮光。10月12日一大早,忽然听得平特号发出一声号炮巨响,按预先约定,这意味着已经发现了陆地。

从他们驶离加纳利群岛算起,到登上第一块陆地为止,共历时37天。

哥伦布以为自己的梦想快要实现了,因为他终于横渡大西洋并发现了“亚洲”陆地。

实际上,他们到达的地方并不是亚洲,而是西半球的美洲。他们到达的第一站是佛罗里达东南820公里巴哈马群岛中的瓜那哈尼岛(后改名为“圣萨尔瓦多岛”)。

到达瓜那哈尼岛的这天早晨,“总督”哥伦布穿上石榴红的服装,另外两名船长分别扛着绿色的代表国王和女王的“F”和“Y”字旗,举行了仪式。把两面旗帜升在刚刚竖立的木杆上。哥伦布宣布这里是西班牙王国的领土,然后率众匍匐在大地上,感谢上帝给了他们好运气。红棕色皮肤的岛上居民们,则好奇而困惑地观看着这群白皮肤的不速之客的“表演”。

就这样,哥伦布终于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个月的航行,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美洲,发现了“新大陆”。

哥伦布(约1451~1506)Colombo,Cristoforo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中东战争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1、由来: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二战后,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巴以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从1948-1982年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共发生五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2、原因分析: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实质是领土之争。

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1)外因:地理上: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

(2)内因:①历史矛盾: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先后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②领土争端: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不断扩张领土;侵占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的家园。③争夺水资源。④宗教矛盾: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在巴勒斯坦地区影响深远,它们都江堰市把耶路撒冷当作自己的"圣城"。宗教矛盾加深了双方的裂痕。⑤民族矛盾: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民族矛盾。几十年的斗争加剧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了不断的报复性行为中。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圆珍814—891年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佛教天台宗寺门派创始人。俗姓和气,字远尘。赞岐国(今香川县)人。空海俗甥。15岁师事延历寺义真,受菩萨戒,安居比睿山12年。因通达显密,博鉴他宗,被推为“一山真言学头”。853年入唐,于福州开元寺就存式学《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俱舍论》,又从般若怛罗学梵语和密教。继至天台山国清寺,研习天台章疏。唐大中九年(855)至长安青龙寺,从法全受瑜伽密旨,受传阿阇黎位灌顶;又向大兴善寺智慧轮学胎藏、金刚两部秘法。翌年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开元寺,谒良。复上天台,于国清寺止观院建立一堂,题名“天台山国清寺日本国大德僧院”,请清观住持。大中十二年携带经疏千余卷回国。依敕命住比睿山山王院,并屡次受请入宫讲经修法。越年移住山下三井园城寺,奏请为天台的别院;又创立唐院,收藏由中国带回的典籍。868年敕许以园城寺为传法灌顶道场,形成后来的寺门派。同年任天台宗第五代座主,职位僧教。教义上不同意圆仁所说圆密两者教理相同只是“事相”(仪轨等)不同的观点,认为密教比圆教(天台宗)优越。卒后追谥智证大师。主要著作有《法华论记》、《法华玄义略要》、《大日经指归》、《讲演法华仪》等。所著《授决集》2集,后成日本天台宗寺门派教学的根本圣典。

圆珍(814—891年),俗姓和气,系日本弘法大师空海的外甥,赞岐国(今香川县)那珂郡人。十五岁入比睿山,师事日本天台宗二祖义真,受天台之学。二十岁得道受戒,其后住山十二年,任内供奉十禅师之一。唐大中七年(853年)入唐求法,回国后为日本天台宗第五代座主,又为寺门派开祖。圆珍大中七年(853年)入唐后,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临海,当日即上临海龙兴寺(开元寺),并“安置道真杜陀房中”。就行满和尚的弟子季皋、僧正清翰的弟子知建等学天台教法,知建“乍见喜欢,宛如骨肉。舍与《维摩》、《因明》二部义疏”。直至十二月九日离开临海。圆珍一生著述甚多,所著游唐日记《行历抄》虽仅存札要,但其中保留的一些内容,对研究临海龙兴寺的历史沿革和对日本传灯大师圆载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1918年英最先进潜艇的灾难

全文共 2017 字

+ 加入清单

第1次世界大战是潜艇初露锋芒的时代,德国的U艇大出风头,风头一时无两,而头号海军强国的水下舰队实力强大,可惜没有表演的机会,但是英国皇家海军拥有一款在世界上都独一无二的潜艇——K型潜艇。

1战之前潜水艇作为1种新兴舰种加入海军行列,英国皇家海军也开始大量建造潜艇,1913年英国皇家海军提出1种设想,建造一种高速潜艇,平时以水面航行状态和主力舰队一起活动,在舰队决战前夕进入潜航状态,给毫无准备的敌主力舰队以突然袭击,最起码也能扰乱敌舰队阵形,给已方主力舰队创造有利条件。既然是跟随主力舰队活动并先投入战斗,就必须比主力舰队的航速快,航程也要相当。而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潜艇-E型的航速只有不到16节,航程才不过3000海里,当然是无法执行上述任务的,于是1915年英国人为了执行上述任务开始设计并建造了本文的主角-----K型潜艇。从1916年开始到1918年,英国人以每艘34万英镑的价格建造了17艘K型潜艇。(这个价格,知道当时行情的人大概可以明白英国海军可是下了多大血本在K级潜艇上了)。

最终完成的K型潜艇一举拿下了当时世界潜艇中最大,最快2项冠军。从纸面上看K型潜艇的性能就算放在2战都是出类拔萃的。

首先当时英国海军的主力战舰的速度都在20节以上,这样伴随主力舰队活动的K型潜艇的速度要求起码在20节以上。而要想达到20节的速度,靠当时潜艇通用的主要动力---柴油机是无法办到的。英国海军在S1号潜艇上试验安装了3750马力的蒸汽轮机获得了成功,水上航速1下提高到了18节。有了成功经验的英国海军信心十足的为K型潜艇安装了10500马力的蒸汽轮机,使K型潜艇的水面航速达到了24-25节,这一航速纪录将保持到核动力潜艇出现之后。加上水下航行使用1400马力的电动机,下潜和上浮时使用的800马力柴油机。最终K型潜艇安装了3种不同类型的动力系统,这可是空前绝后的一个记录。

其次,为了能和主力舰队一起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K型潜艇比他的哥哥E型潜艇,整整大了3倍,吨位由E型潜艇的800吨一下跃进到了2500吨,相应的航程也达到了3倍以上,由3000海里提高到了1万海里。

而一个意外又给K型潜艇追加了一项冠军称号。原本K型潜艇舰体采用当时潜艇通用的平甲板型,可是在最初建造的K型潜艇海试中发现,当潜艇全速时艇首穿浪现象严重,无法达到预期的航海性能。于是在K型潜艇的艇首加装大型浮箱,把艇首改为剪刀首以改善航海性能。而加装大型浮箱后就潜艇就多出了很多可用空间,于是就在加装的大型浮箱里追加了4具457MM的鱼雷发射管,使K型潜艇的攻击力由6具457MMTT变成了6具457MMTT+4具457MMTT,最终达到了6具533MMTT+4具457MM。于是K型潜艇的头上又追加了1个头衔-----最强。(这项改进在以后的英国潜艇里多次出现,也算英国潜艇的独特之处吧。)

纸面上最大,最快,最强的K型潜艇投入实用成为了1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作为最大特色的动力系统被证明为废物点心:

在K型潜艇下潜前必须关闭锅炉,排空蒸汽,放下烟囱,期间潜艇的动力必须启动辅助的柴油机提供。上浮后又要反方向操作一次。下潜和上浮时间大大超出了1般潜艇所需要的时间。这样K型面对突发情况的反应就相当迟钝。

反应迟钝还算好,蒸汽轮机的功率高,可是排烟量也高,排烟用的管道破坏了潜艇的整个耐压结构,而且潜航时放倒的烟囱的水密性也堪忧,1917年K13号的沉没的原因就被认为是潜航时水密不严密导致大量进水最终沉没。

追加的大型浮箱虽然改善了航海性能,可是K型是潜艇,而不是战列舰,其舰桥本身就低于一般的军舰,视野本来就不好,现在在艇首加上大型浮箱,更是雪上加霜。

1918年1月31日,英国舰队接到命令前往北海执行任务,因为是战斗任务就执行了灯火管制,以12,13中队的K型潜艇为先导,巡洋舰,战列巡洋舰,战舰排成单纵队依次以20节航速离开港口。

当航行到5月岛,打头的K14发现前方有1小艇出现,于是进行紧急回避,而紧随其后的K22躲闪不及一头就撞在K14上。2条艇撞在一起后,就瘫痪在航道上,由于实行了灯火管制,撞击发生后其他军舰对事故一无所知依然按原编队前进。不一会,“不屈”号战列巡洋舰又撞上了K14,2万吨级对上2千吨级。K14号在连续受到撞击后居然还没沉没。命还是够大的,不过它命大可就害惨了它的兄弟,K17发现了撞船事故就离开编队,向K14靠拢,打算救援K14。而这时还是一无所知的潜艇编队旗舰,轻巡洋舰“勇敢”号依然按原编队前进,一下子就把K17一刀两断了。K17还没反应过来就变成2截沉入海底。这时的“勇敢”号才发现出了事故,因为它是潜艇编队旗舰,于是它就下令全部潜艇紧急停车。大胆后面的K4接到命令停车了,可它后面的K6就没这样快又撞在K4上,遵守命令的好娃娃K4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沉入海底。很短的时间内就有7条船撞在1起。2条K型潜艇重伤,2条K型潜艇沉没。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美国“大清洗”运动

全文共 4506 字

+ 加入清单

二战后的美国,战争的阴影还没有消失,冷战的恐怖气氛又接踵而至。美国一方面在国际上与苏联对抗,另一方面在国内清除所谓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打击进步势力。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祸起《美亚》案

1945年3月,美国众议院以207票赞成、186票反对,将其臭名昭著的“非美委员会”改为常设机构。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国内通货膨胀指数急剧上升,在短短的一年中发生了3.47万次罢工,共有450多万工人走上街头。众院非美委员会借机指责工会“已被共产党渗透”,极力煽动公众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迫害进步人士。

1945年3月11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借口当年1月26日出版的《美亚》杂志上有一篇文章与他们掌握的一份秘密材料在内容上相似,伙同战略情报局的特工人员一起闯进了《美亚》杂志编辑部,并声称“从办公室搜出1700多份机密级和其他密级的政府文件”。6月6日,联邦调查局再次查抄《美亚》杂志编辑部,声称“搜查出1069页政府文件,其中有504页是保密性质的”。同日,美国司法部以“偷窃政府绝密文件”的罪名逮捕了曾在美军驻延安观察组长期工作的国务院官员谢伟思等6人。

事后查明,《美亚》杂志所使用的文件是谢伟思私人保存的发自延安的报告的副本,并非什么“绝密文件”。这些报告中的观点,大部分是谢伟思等人在延安的近一年时间里,通过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交谈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的实地调查得出的真知灼见。如在1945年2月中旬,谢伟思在为即将回国的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魏德迈将军所写的备忘录中,建议美国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奉行类似盟国对南斯拉夫的铁托游击队所奉行的政策—即像英国首相丘吉尔一样,根据一切党派在对德作战中的表现,而不是以它们的意识形态来判断提供援助与否;希望美国政府在制定其中国政策时从自身角度考虑,不要支持蒋介石政府打内战等。谢伟思被捕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将这一事件看作是“中美关系的分水岭”。

尽管联邦大陪审团在8月份宣布因证据不能成立,谢伟思无罪开释,但在《美亚》案的影响下,杜鲁门政府还是从1947年12月17日起开始对联邦政府、武装部队和国防订货承包商实行所谓“忠诚调查”。其调查对象的范围甚至扩大到了荒谬可笑的地步。在帕萨迪纳,有个3岁的小姑娘为商店当广告模特,她的母亲接到通知书,小姑娘必须签署忠诚宣誓书后才能领取报酬。据统计,在“忠诚调查”期间,总共有2000多万美国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在“忠诚调查”的影响下,美国的社会舆论也随之右转,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辛辛那提红色棒球队被迫更改了名称,甚至参加角逐美国小姐的候选人都必须陈述她们对卡尔·马克思的看法。恰在此时,威斯康星州参议员麦卡锡的一篇演说,将这一运动推向顶点。

“麦卡锡主义”出笼

1908年11月14日,约瑟夫·麦卡锡生于威斯康星州北部一个爱尔兰裔小农场主家庭。1939年,麦卡锡虚报年龄参加威斯康星州第七区巡回法庭法官的竞选,成为该区历史上“最年轻的法官”。从此,麦卡锡开始了充满欺骗与谎言的政治生涯。有人这样评价麦卡锡:“无比的大胆和某些方面的巧妙撒谎,使他的手法与一般的颠倒黑白有天壤之别。”

1946年,从军队中退役的麦卡锡参加参议员的竞选。从未上过战场的麦卡锡向公众宣称自己曾经数次“光荣负伤”,从腿上取出“10磅弹片”,凭借如簧之舌,于这年的11月当选威斯康星州参议员。在参议院任职的前四年中,由于行为不检点和进行大豆期货投机交易、赌博和酗酒,他的声望一落千丈。人们常说,“在麦卡锡参议员的公文包里经常装着一瓶威士忌酒”,他的“一大堆不同性质的事实和经不起验证的数字,把参议院和整个美国搞糊涂了”。尤其是1949年秋天,麦卡锡居然为屠杀美国士兵的纳粹党徒辩护,引起舆论哗然。因此,在这一年的民意测验中,麦卡锡被评为当年“最糟糕的参议员”。此时,他太需要有一根救命稻草来帮他保住在国会的位子了。

1950年2月9日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的诞辰年纪念日,麦卡锡决定在这一天“把炮弹打向国务院”。在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安排下,他从华盛顿飞往西弗吉尼亚州的惠林市,在俄亥俄县的共和党妇女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国务院里的共产党”的演讲,声称在他手中,有“一份205人的名单”,“这些人全都是共产党和间谍网的成员”。“国务卿知道名单上这些人都是共产党员,但这些人至今仍在草拟和制定国务院的政策。”麦卡锡的演说有如晴天霹雳,令美国上下一片哗然。此前如履薄冰的麦卡锡则一夜之间成为声震全国的政治明星。

惠林演说之后,麦卡锡又相继飞往犹他州的盐湖城和内华达州的雷诺市,重复他在惠林的演讲。略有不同的是,此时的麦卡锡手中还挥舞着一张小纸片,这就是所谓的“间谍名单”。但是,按照他这时的说法,名单上的人数为57人。

2月11日,得意忘形的麦卡锡特地打电话给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要求他们对他的演讲公开表态。收到电报后的杜鲁门恼羞成怒,愤而提笔回信道:“我确信,威斯康星州人民极其遗憾,他们的代表竟是像你这样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但是,在写完信后,杜鲁门并未将其发出,而是将其列入“归档”,他另外责成国务卿帮办普里福依打电话给麦卡锡,希望他“把名单公布出来”。

喜形于色的麦卡锡没有理睬杜鲁门的询问,又在参议院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所谓“揭露和清查美国政府中的共产党活动的浪潮”。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卡锡更是借口杜鲁门政府中有人暗中“私通苏联”、“出卖了蒋介石集团”、“帮了共产主义的忙”,将民主党执政的20年称为“叛国20年”,并将锋芒直指杜鲁门政府。

1951年6月14日,麦卡锡借口杜鲁门撤换朝鲜战争中的美方总司令麦克阿瑟,在国务院发表了平生最长的一次演说,直接指责杜鲁门政府对外政策重要制定者,曾经担任驻华特使、国务卿和国防部长,被杜鲁门称作“现今最伟大的人物”的乔治·马歇尔将军。在这篇6万多字的演说中,他将“叛徒”甚至“谋杀者”的罪名安在马歇尔头上,说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力反对在巴尔干开辟第二战场,使得苏联先于西方盟国到达东欧;在雅尔塔会议上蒙蔽罗斯福,使苏联在领土等方面获利;在担任杜鲁门总统派驻中国的特使调停国共两党冲突期间暗中支持共产党,“出卖国民党”;在国务院任职期间制定了对蒋介石集团不利的政策,“帮助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等。后来,麦卡锡还让他的助手编印了《美国从胜利后退:乔治·马歇尔的故事》一书出版,并广为散发。同时受到麦卡锡无端指责的还有在战时和战后参与美国对华事务的欧文·拉铁摩尔、费正清、谢伟思、柯乐布以及时任国务卿的艾奇逊等人。1951年冬天,在麦卡锡的无端指责和谩骂中,马歇尔不得不主动辞职,回弗吉尼亚州里斯堡农场养老。

从1953年起,麦卡锡将魔掌逐渐伸向外交领域。是年4月,麦卡锡在两名年轻助手的协助下,开始对美国设在海外的大使馆藏书目录进行清查。在这次清查中,美国共产党领袖威廉·福斯特、左翼作家白劳德、史沫特莱等75位作家的书籍全被列为禁书,甚至连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史莱辛格和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也被列入“危险书籍”之列。据估计,被剔除的书籍总数有近200万册。在此影响下,美国国内一些城市和学校的图书馆也纷纷查禁甚至焚毁“任何可疑的书籍和杂志”。被贴上“可疑”标签的书籍包括关于雕塑、精神病、酒类、托幼和建筑的专著以及侦探小说,甚至还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连一本介绍苏联芭蕾舞的书也因为提到了“苏联”而被麦卡锡主义分子付之一炬。

在“麦卡锡主义”最猖獗的时期,美国国务院、国防部、重要的国防工厂、美国之音、美国政府印刷局等要害部门都未能逃脱麦卡锡非美活动调查小组委员会的清查。同时,美国的左翼力量也受到空前的打击。仅1953年一年,麦卡锡的委员会就举行了大小600多次“调查”活动,还举行了17次电视实况转播的公开听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麦卡锡的活动越来越激起公众的反对。在欧洲,人们更是将麦卡锡直接比作希特勒。国务卿杜勒斯更是向总统艾森豪威尔表达了这样的忧虑:“许多欧洲领导人似乎认为我们(美国)正在麦卡锡的领导下走向美国式的法西斯主义。”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甚至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美国外交政策方面,究竟是艾森豪威尔的权力大,还是麦卡锡的权力大?在美国国内,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共和党已经是“一半属于麦卡锡,一半属于艾森豪威尔”了。

1953年7月,麦卡锡的助手马修斯在《美国信使》撰文,指责美国耶稣教会牧师中“受到了共产党的严重渗透”。教会立即将电话打到白宫,抗议马修斯的诽谤。艾森豪威尔立即回信,并通过电台向全国广播,谴责马修斯“不负责任的攻击”,并迫使麦卡锡解除马修斯的职务。这一行动被视为麦卡锡在1953年的“惟一引人注目的挫折”,同时,这也是艾森豪威尔准备向麦卡锡“摊牌”的标志。

1954年的“陆军—麦卡锡听证会”上,麦卡锡遭遇了他的“滑铁卢”。当陆军部公布了麦卡锡的种种越权和违法行为,揭开了麦卡锡调查活动的黑幕时,麦卡锡则施展东拉西扯和哗众取宠的惯用伎俩,并当着全国电视观众的面,滥用参议院的议事程序,刻意干扰听证调查。当麦卡锡竭尽胡搅蛮缠之能事,肆意攻击在场的陆军部律师约瑟夫·韦尔奇的一名年轻助手时,一向和蔼的韦尔奇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拍案而起,质问麦卡锡道:“参议员先生,你还有没有良知?难道你到最后连一点起码的良知也没有保留下来吗?”

1954年12月1日,在全国上下的一片声讨声中,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决议,对麦卡锡进行谴责。1957年5月2日,麦卡锡饮酒过量引发肝炎和神经炎,一命呜呼。

“麦卡锡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在“麦卡锡主义”最为猖獗的时期,中美关系正处于冷战寒冰的封冻之下。在“麦卡锡主义”的影响下,“反共”成了美国的惟一选择。麦卡锡在中国问题上的发难,导致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几届美国政府一直采取非常僵硬的东亚政策,谁也不敢主动提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接触。

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他们不仅被非法传讯,不准寄钱给中国的亲人,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受监禁、被驱逐甚至遭暗杀。在美国工作的著名核物理学家钱学森也因被指责在战时参加了美国共产党的活动,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传讯。此后,钱学森多次发现他的私人信件被拆,住宅电话被窃听,他的“国家安全许可证”也被吊销。这表明,他已经不能继续从事喷气推进研究,甚至不能留在实验室里工作了。直到1955年离开美国前,钱学森一直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的监视。由于受到美国政府的限制,钱学森回国时不仅没有带回任何研究资料,甚至连一些私人生活物品都未带回。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也因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不得不偕同夫人离开祖国,远走瑞士。1972年2月19日,斯诺客死日内瓦。斯诺去世后,家人在清理他的信件时发现他留下遗言:要把他的一部分骨灰留在中国,因为他热爱中国;把骨灰的另一半送回美国,安葬在故乡的哈得孙河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罗马文化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对罗马文化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总结知识。

罗马文化

①法学:a、产生: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b、对后世影响:它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法对后世欧美各国的法律影响很大,成为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②建筑:a、代表:凯旋门、古罗马竞技场、万神殿、水道桥

b、类型:宗教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道路工程建筑;

c、特点: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与艺术紧密结合、公路四通八达、庄严厚重多使用柱子和拱型结构;

d、对后世影响:直到现在我们还有许多的建筑沿袭和继承发扬了古希腊罗马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建筑艺术传统。

通过上面对罗马文化的介绍,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上面的知识点,相信同学们可以很熟练的掌握了上面的知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1.英国的宪章运动(1836-1848年)

(1)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2)中心内容: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际管理。

(3)评价: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马克思主义诞生

(1)诞生时间、标志:时间:1848年;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意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3.巴黎公社(1871年)

(1)成立:1871年,人民选举产生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性质)--巴黎公社。

(2)结果:1871年5月21日-28日"五月流血周",巴黎公社失败。

(3)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4)《国际歌》:词:欧仁·鲍狄埃曲:狄盖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1.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的棉纺织业,其特征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2.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或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3.重要发明:(1)开始的时间、标志: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

(2)核心标志: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3)美国人富尔顿于1807年发明汽船。

(4)英国人史蒂芬孙于1825年发明了火车机车(火车时代)。(汽船与火车的出现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4.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①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②使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产生了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个主要对立阶级;③现代大工厂制度也建立起来,人类迅速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大工厂时代的过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2)消极:①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②带来了环境的污染。

5.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要认识到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人戈登传奇之死得其所

全文共 3048 字

+ 加入清单

戈登于1884年2月18日抵达喀土穆,惊惶失措的喀土穆居民夹道欢迎,象迎接救世主一样将戈登迎进城里。戈登到喀土穆以后并没有动手组织撤退,而是暂停徵税,减免债务,废除酷刑,甚至宣布奴隶贸易合法化。这些挽回人心的做法表现了戈登在苏丹坚持下去的决心。

戈登随即考察了喀土穆的防务。将妇孺疏散以后,喀土穆此时仍有四万人口,和八千埃及守军。城中存粮充裕,可以坚持半年。最让戈登喜出望外的是八支小汽船,改装成炮艇以后,可以用来控制尼罗河航道。5月初,苏丹北部重镇柏柏尔(Berber)陷落,喀土穆成为名符其实的孤岛。戈登咬紧牙关,固守待援,他全身心投入修建城防工事,埋置地雷,铺设铁网。工兵出身的戈登比照英国陆军的教科书一丝不苟地规划监督城防工程。由於苏丹政府近乎破产,戈登以自己的名义印制钞票,给官兵按时发饷,向他们保证英国政府将如数兑现。戈登还制定一套嘉奖制度,定期举行授勋仪式,以鼓舞士气。在戈登的努力下,喀土穆城防大大加强,马赫迪的将军们不得不放弃攻城,制定了长期围困的计划。

但是一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英国援军始终不见踪影。戈登在他的总督府房顶上架设了一副望远镜,每天都花几个小时的时间眺望北方,而北方的地平线始终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一天,戈登收到了马赫迪的一封亲笔信和一个包裹,内装一套苦行僧的白袍。马赫迪劝说戈登归依伊斯兰教,穿上白袍出城投奔真主。戈登当着众人的面将白袍扔在地上用力践踏,然后一言不发,独自爬上房顶,机械地将望远镜转向北方,继续眺望。

进入9月,尼罗河开始泛滥,水位上升,戈登的汽船因而可以渡过浅滩,一直开到埃及境内。戈登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向英国政府和公众进一步解释他的立场。戈登将几大箱文件,包括他和副手斯图亚特的围城日记,以及一封呼吁信,装上汽船"阿巴斯"号。临行前,英、法公使和助手斯图亚特都表示想随船离开,戈登爽快地答应了。"阿巴斯"号离开喀土穆以后,不幸在途中触礁沉没,船上乘员逃到岸上,被当地部落首领全部杀死,向马赫迪请赏。

戈登拒绝乘船撤离,再一次证实了格拉斯通的判断。戈登一直都有机会离开喀土穆,但他选择了留下和喀土穆共存亡。英国驻埃及公使巴林在备忘录中表明,此时戈登的职责就是设法撤离喀土穆。如果执意留下,则意味着英国政府将不得不出兵救援,势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如果离开,喀土穆四万居民只不过沦为马赫迪的囚犯。但是柏柏尔城陷落以后惨遭野蛮屠城,喀土穆城破之后只怕也逃不了相同的下场,戈登作为苏丹总督,对喀土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戈登的强梁性格,临阵脱逃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英、法公使和助手斯图亚特离去以后,戈登更加孤独,每天花很多时间写他的围城日记。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手稿,记录了三百多天绝望的等待中戈登的心理历程。戈登在日记里重申他的原则:"我庄严宣告,在喀土穆每一个愿意撤离的居民安全撤离以前,在一个有效的政府建立以前,我不会离开苏丹;因此我不会遵从任何让我撤离的命令,我愿意冒一切风险,留下来和此城共存亡。"这是赤裸裸的抗命不遵,但戈登天生不是一个顺从的人,他在日记中自嘲地说:"我绝不会雇佣象我这样的人,我是不可救药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戈登起初的信念也逐渐产生动摇。他估计城中四万居民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愿意投靠马赫迪。"埃及官员无能,士兵怯懦,"戈登沮丧地发现,"为他们牺牲真不值得。"他的尊敬都留给了对手,"马赫迪的信徒都是坚定的战士,能够忍受饥渴,舍生忘死,真是坚如磐石。"在他心目中,马赫迪士兵才是他喜欢带的兵。戈登虽然认定马赫迪欺世盗名,但在他的日记里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对马赫迪的尊敬。一天有谣言传来,马赫迪在城外出现,要求面见戈登,戈登居然一脸的兴奋之色。

9月底,城中存粮将尽之时,一些*商非法囤积的粮食意外地被发现,使喀土穆守军又坚持了几个月。12月14日,戈登的最后一艘汽船装着他的日记离开喀土穆。戈登写给他姐姐的最后一封信中言道:"我知道女王的政府会因为我强迫他们出兵而怒气冲天……由於援军的延误,这应该是你看到的最后一封信了。不过上帝主宰一切,他的意志将会得以实现。由於条件的限制,恐怕我在此的作为会显得不那么辉煌……我非常快乐,感谢上帝,我已经尽力履行了我的责任。"

沃斯利在埃及精心准备苏丹远征,他知道马赫迪有雄师十万,士气高昂,轻敌冒进只能是自取灭亡。到10月底,沃斯利才凑齐一万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此时尼罗河正值低潮,水路无法进入苏丹,如果走陆路,又没有足够的骆驼。直到11月底,远征军的先头部队才正式出发。进入苏丹以后,英军不断受到马赫迪部队的骚扰和阻击,行动非常缓慢。1885年1月20日,英军到达尼罗河畔的米提玛(Metemma),发现戈登派来迎接他们的四艘汽船已经在此等候了四个月。23日,英军先头部队乘汽船向马赫迪进发,于28日到达喀土穆城外,发现喀土穆已经沦陷,於是只得退了回去。

马赫迪大军于1月26日对喀土穆发动总攻。在饥馑中苦熬了一个多月的守军只抵抗了几个小时,喀土穆终於陷落。城中四万军民几乎被屠杀殆尽。根据英国官方历史记载,马赫迪士兵冲进总督府以后,发现戈登身着将军制服,手持指挥刀,站在楼梯上等着他们。戈登和总督府院内黑压压的马赫迪士兵对峙了几分钟,一时间鸦雀无声。这时一个名叫沙(TahaShahin)的马赫迪将领大喝一声:"遭天谴的家伙,你的末日到了!"话音未落便投掷出手中的长矛,透入戈登的胸膛。戈登一脸的轻蔑,身体只是晃动了一下。接着又有两支长矛刺中戈登,戈登这才倒地,马赫迪士兵於是一涌而上,刀斧齐下。戈登死后,他的头被马赫迪士兵割下来高挂在树上示众,那一双无神的眼睛依然瞪视着北方。

戈登的死掀起轩然大波,他效力过的国家纷纷发电表示震惊和哀悼。65岁的维多利亚女王痛心疾首地写信给戈登的姐姐:"我不知该怎样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您敬爱的、高贵的、英勇的胞弟,为他的国家和君主尽忠报效,不惜牺牲自己,到底未能得救。我竭尽全力促使派遣他的那些人做出救援的承诺,终究未能得到履行,我的悲痛真是无以言表!您弟弟壮烈而悲惨的命运,是英国名誉上永久的污点!"首相格拉斯通立刻成为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几家报纸直接称他为"戈登谋杀犯"。几个月后,声名狼藉的格拉斯通被迫辞职。

马赫迪没有福气享受他的胜利果实,于同年6月得暴病身亡。阿布杜拉(Abdullahi)接任哈里发,成为"马赫迪亚国"的统治者。马赫迪亚政权延续了13年,期间内战频繁,奴隶贸易猖獗,苏丹人民选择的政权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真可谓性格决定命运,戈登从政治理念上看应该是个自由主义者,这从他支持爱尔兰自治的言论可以证明。但是戈登的理想主义,基於宗教热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宁折不弯的性格,使他选择了和苏丹共存亡。戈登丧生喀土穆,实际上是为英国的帝国主义道路殉难,这大概有违他的初衷。

戈登和格拉斯通的政治角力,最后以戈登用生命的代价取得了胜利。但是平心而论,戈登和格拉斯通的争执,戈登完全是错误的一方。格拉斯通拒绝干涉苏丹,正是为英国的根本利益考虑。可惜正如戈登所预言,他的死使英国蒙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这是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所不能忍受的。戈登生前未能迫使英国干涉苏丹,死后却成功地使英国背上苏丹这个包袱。1898年,经过13年的准备,埃及英军司令基奇纳(HoratioKitchener)领军入侵苏丹,消灭了马赫迪亚政权,从此苏丹成为埃及的一个省份,英国沉重的财政负担,一直到1956年独立。

编辑推荐:英国人戈登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人戈登传奇之平凡的早年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不但造就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中兴名臣",还造就了几位来自西洋的名人,戈登就是其中的一个。

戈登不见得是一个正面人物,但绝对是个传奇人物。戈登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毁誉参半非常与众不同。在中国官方正史里,戈登是帝国主义的刽子手,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屠夫,中学历史课本这样叙述戈登的结局:"恶贯满盈的戈登在喀土穆被苏丹起义军打死。"如果倒退一百年,在晚清的历史里戈登是平定长毛之乱的大功臣,授提督衔,赐黄马褂、孔雀花翎,戈登死后清庭专门派人去吊。在英国的历史里,戈登是"英雄中的英雄"(语出英国首相格拉斯通),维多利亚时代的楷模,戈登死后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到他家中慰问。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对戈登爱憎分明,无论褒贬都是一边倒,也算叹为观止。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戈登盖棺定论,而是通过记述戈登这个传奇人物一生的重要活动和事件,勾画出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像。至於如何看待这样一个人物,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戈登(CharlesGeorgeGordon)生于1833年1月28日,父亲是英国皇家炮兵部队的一位中将。戈登幼年就读陶顿公学,15岁进入皇家军事学校,成为一名士官生。军校里老生常常欺侮新生,一次晚餐后,一个高年级士官站在楼梯口挡住新生去路,不让他们通过,戈登径直上前,低头猛撞此人腹部,这个士官一路滚下楼梯,摔出门外,为此戈登几乎被开除。戈登早年表现出的这种宁折不弯的强梁个性,伴随了他的一生。

1852年戈登军校毕业,进入皇家工兵部队,军衔少尉,派到威尔士潘布卢克(Pembroke)修建海港设施。20岁的戈登正处於建立人生观的阶段,在一个名叫德鲁(Drew)的好友影响下,戈登成为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神学著作,在和他姐姐的通信里表现出强烈的宿命论观点:"上帝掌握世事发展的方向,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好像马背上的骑士决定马的前进方向,无论马乐意还是不乐意。一个人想要快乐,就得象一匹俯首贴耳的马一样,对任何事情都要做好准备。一切事情的结果都有上帝安排。"1854年,戈登自告奋勇加入英国远征军到克里米亚参战,先参与修筑冬季营地,然后到前线去测绘俄军的战壕。做这项工作需要经常从己方战壕探身眺望,然后描绘下来看到的俄军战壕走向,许多工兵因此被俄军狙击手射杀。戈登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按步就班地完成测绘工作,最后却毫发无爽。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以后,戈登被派去测量土耳其和俄国的边界线,1859年返回英国。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戈登跟随英军后续部队,于当年9月到达天津。由於来得晚,戈登错过了大沽、张家湾和八里桥等重要战役,只赶上了火烧圆明园。戈登在日记里记述英法联军官兵"洗劫之后纵火,以最野蛮的方式毁坏这些最宝贵的财产……每一个人都发疯一般地抢劫。"战争结束以后,戈登随英法联军在北京驻扎了一年多,然后移驻上海。这时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兵势正盛,对上海形成包围之势,於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遇出现在30岁的戈登面前。

编辑推荐:英国人戈登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国际联盟诞生记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4月28日,大会全体会议批准了这份公约,当天的巴黎反常地下起了雪。

一位巴拿马代表发表了一通冗长且学术味颇浓的演讲。这通演讲的主题是和平,从古时候的亚里士多德,一直谈到现在的伍德罗·威尔逊。

洪都拉斯的代表提到了门罗主义的那个条款,但他讲的是西班牙语,没有几个人能听懂,所以他的反对意见也没人理睬。

主持会议的克列孟梭以他那一贯高效率的方式推动着议程,限制人们在有争议的修正案上唇枪舌剑,即便是他自己的代表也不例外。他拿着一把小木锤,在桌子上狠狠地一敲,喊道:

"通过!"

威尔逊有充分的理由感到高兴。公约是按照他预想的方向拟定的……一如他对自己妻子说的那样,如果和约需要修改,"出现的错误可以一个个拿到国联来改正,国联将成为永久性的清算所,所有国家都可以来,无论大小"。

然而,在此后的20多年里,"国际联盟"这个名字更多地会让人联想起正儿八经的官僚、乱七八糟的自由派支持者、无用的决议、无果的调查。

当然,还有最为重要的一个印象:失败。

1931年的中国东北地区、1935年的埃塞俄比亚,以及灾难中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两场世界大战之间仅仅相隔20年。

墨索里尼、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者,这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活跃的领导人都耻笑国联,最终背叛了国联。英国、法国以及一些民主小国,这些国联的主要支持者也表现得不冷不热,有气无力。

苏联之所以会加入,完全是因为斯大林在当时没有更好的选择。美国则从未真正地加入这个组织。

国联的失败是如此彻底,以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考虑建立一个永久性国际组织的时候,决心要重新成立"联合国"。

国联的解体是在1946年正式宣布的,但在1939年它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最后一次国联大会上,曾经目睹国联创立的罗伯特·塞西尔勋爵问道:"难道这20年来我们的努力都白费了吗?"

他勇敢地自问自答,"这是头一次有这样一个组织建立,在本质上是普世的,不是为了保证哪个国家的民族利益……而是为了停止战争。"

他总结说,国联是"一项伟大的实验",它把数个世纪以来为和平奔波不息的人的希望和梦想变成了扎扎实实的东西。

它的遗产就是留下了一个广为认可的理念:全世界各民族可以也必须为了集体安全而合作。

"国联已死,联合国万岁!"

编辑推荐:国际联盟诞生记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

1.原因: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首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强大。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3.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4.具体表现:

(1)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2)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5.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6.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

7.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二、美苏争霸: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2.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3.过程:

(1)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事件: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3)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

4.影响: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平,也影响世界局势。

5.认识:美苏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导致恐怖主义泛滥,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平与发展。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1919年6月

⑵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1922年

⑵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3.爆发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

5.重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6.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7.大战的影响:

(1)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2)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8.启示: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战争悲剧不能重演。

9.一战的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1.时间:1836~1848年

2.内容: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3.特点: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

4.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5.失败原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6.影响: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略)

2.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

3.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意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6.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成功实践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革命。

三、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对内投降,对内镇压人民。

2.经过:工人起义建立政权保卫政权(五月流血周)

3.性质:是无产阶级政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4.意义:(略)

5.《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作曲:狄盖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查理大帝

全文共 1984 字

+ 加入清单

文艺复兴前的欧洲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莫过于查理大帝。查理大帝(公元742──814年),或称为查理曼大帝,其名为查尔斯。他建立了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公元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神圣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号为罗马人皇帝。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及经济生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是他引入了欧洲文明,他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

742年查理大概出生在德国亚琛市的附近,该市后来成了他的都城。他的父亲是矮子丕平,他的祖父是伟大的法兰克领袖查尔斯·马特尔。马特尔在732年夺取了图尔战斗的胜利,粉碎了穆斯林征服法兰西的行动计划。751年丕平宣称自己为法兰克国王,从而结束了昏庸无能的梅罗文加王朝的统治,建立起一个新王朝,今称加洛林王朝,是根据查理曼的名字命名的。768年丕平驾崩,法兰克王国被查尔斯和他的弟弟卡洛曼两人瓜分。771年卡洛曼猝然去世,这对查尔斯和法兰克的统一来说却是幸运降临,使二十九岁的查尔斯成为法兰克王国唯一的君主,该王国当时已是西欧最强大的国家。

查尔斯登基之时,法兰克王国主要包括今日的法国、比利时和瑞士以及今日荷兰和德国的许多地区。查尔斯不失时机地开展领土扩张。此时卡洛曼的遗孀和孩子已在意大利北方的伦巴第王国避难。查理曼和他自己的伦巴第妻子蒂赛德拉塔离了婚,随即挥军进入意大利北部。774年伦巴第人惨败,意大利北部被并入了他的版图,不过为了巩固他的统治还需要四次进攻。卡洛曼的遗孀和子女都落入查理曼手中,从此再未露面。

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对萨克森──德国北方一个广大地区的征服,进攻的总数不下十八次。第一次发生在772年,最后一次在804年。反对萨克森人的战争打得如此持久和残忍,宗教因素肯定是其原因的一部分。萨克森人是异教徒,查理曼坚持要让他所统治的萨克森人改信基督教,拒绝接受洗礼和后来又改信异教的人均被判处死刑。在这些强迫改宗运动的过程中,据估计有多达四分之一的萨克森人被杀害。查理曼还出征德国南部和法国西南部,以巩固他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为了确保帝国和东部边界地区的安全,查理曼同阿瓦尔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阿瓦尔是一个与匈奴族有血缘关系的亚洲民族,他们占有一片广阔的领土,即今日的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查理曼最终彻底打败了阿瓦尔军队。虽然萨克森和巴伐利亚以东的国家未被法兰克人占领,但是在从德国东部到克罗地区一条宽广的地带上的那些国家,却都承认法兰克的宗主权。

查理曼也努力确保他的南部边疆的安全。778年,他对西班牙发动了一次侵略,虽未获得成功但却在西班牙北部建立起一个边境国,叫做西班牙三月国,该国承认他的主权。由于查理曼许多次战争的胜利,成功地使西欧大部分地区都归属于他的统一领导之下。他的帝国实际上达到包括今日的大部分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和低地国,以及意大利的一个地区和许多的边界地区。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以来,欧洲还没有这么广阔的领土被一个国家控制过。

在整个统治期间,查理曼一直坚持与罗马教皇保持密切的政治联盟。但是在查理曼在世期间,人们显然可以看出,总是处于支配地位的伙伴是查理曼而不是教皇。查理曼统治的高峰或最著名事件于800年圣诞节发生在罗马。这一天,教皇利奥三世把一顶皇冠戴在查尔斯的头上,宣布他为罗马人的皇帝。从主要方面来讲,这意味着在三个多世纪前被毁灭的西罗马帝国正在复辟,查理曼现在是奥古斯都·凯撒的合法继承人。

查理曼帝国并非罗马帝国,而只是其辉煌的延续。第一,这两个帝国所统治的范围大不相同。查理曼帝国在鼎盛时期也大约只有西罗马帝国的一半大。第二,查理曼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从血统、外貌和教养来看都不是罗马人。虽然他学会了讲拉丁语。查理曼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住在欧洲北部,特别是住在德国。他的帝国的首都不是罗马而是亚琛,位于今日的德国西部。

虽然查理曼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被欧洲人估计得过高,但是他的短期影响当然是巨大的。他毁灭了伦巴第和阿瓦尔两个国家,征服了萨克森,尽管许多人在他发动的战争中丧生,但却为黑暗的中世纪开启了一束光芒。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文化复兴时期(卡洛林文艺复兴)。查理曼的生涯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长期影响。在他死后的数百年中,德国皇帝进行了一场控制意大利的斗争,结果以徒劳而告终。没有查理曼的榜样,他们完全有可能不会那么肆意地侵犯意大利,而是集中更多精力向北或向东扩张。

814年冬天,天气极为寒冷,查理坚持外出打猎,感染风寒。1月28日,在首都宫中逝世,时年72岁。查理死后不久,帝国就出现了分裂。843年,他的三个孙子各自为王,帝国一分为三。东法兰克王国成了以后的德国,西法兰克王国成了以后的法国,东、西部之间的地区则成了以后的意大利。法兰克人的语言也出现明显的分化,形成了法语、德语和其他西欧国家的民族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8年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开始、结束时间、标志:1640年-1688年;结束标志:光荣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国王。)

3.代表人物: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克伦威尔击溃王军主力;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时期,担任"护国公",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独裁统治。)(认识人物)

4.文献:《权利法案》

(1)颁布时间、机构、目的:1689年;英国议会;限制王权。

(2)主要内容: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3)意义: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在英国确立起来。

5.英国政体:君主立宪制(日本也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引领了时代发展潮流。当时的时代发展潮流:发展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代替封建(制度)社会)(被马克思称之为"欧洲范围的革命")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性质: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法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米诺斯

全文共 2461 字

+ 加入清单

简介

米诺斯称雄爱琴海,威震雅典,是联系欧、亚、非三洲先进国家的纽带。米诺斯王朝充分利用了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造船业,并建立了强大的舰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海军。所向披靡的米诺斯舰队,使王朝能与埃及、叙利亚、巴比伦、小亚细亚等区域保持贸易来往,并成为海上霸权国家,爱琴海诸岛各国纷纷向米诺斯称臣,雅典也得向他纳贡。克里特文明与古埃及新王朝有着密切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受到古埃及文明的影响。然而,最新确定的时间表却否定了这种看法:古埃及新王国开始于公元前16世纪,而那时克里特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了。

事实上,早在1967年,美国考古学家便在桑托林岛的60米厚的火山灰下,挖出一座古代商业城市。经考证,这座城市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火山大爆发时被火山灰所埋葬。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山大爆发,喷出的火山灰渣占地面积广,达62.5平方公里,岛上的城市几乎在一瞬间就被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下,并波及地中海沿岸及岛屿。据记载,当时埃及的上空曾出现3天漆黑一片的情景,除此之外,火山爆发引起巨大海啸,浪头高达50米,滔天巨浪,滚滚南下,摧毁了克里特岛上的城市、村庄,米诺斯王国也随之化为乌有。

1980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发掘出一座王宫的废墟。它占地约2公顷,房屋有几百间,均由迂回曲折的廊道连接,结构之复杂实为罕见,迷宫中还发现了双斧标志,学者一致认为,这就是米诺斯王国的双斧宫殿(希腊神话中曾提到双面斧是克里特岛上宫殿的重要特征)。王宫的墙壁上有艳丽如初的壁画,仓库中储存着大量粮食、橄榄油、酒以及战车和兵器。一间外包了铅皮的小屋有国王无数的宝石、黄金和印章。大量的绘制精美的陶器和做工精巧的金属器具,表现出克里特人非凡的才华。

虽然这次新发现只是把克里特文明灭亡的时间向前推了100年左右,但其给历史学界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西方文明史的起源部分可能要因此改写。

一个被现实证明的神话

里特岛是希腊最南端的一个岛屿,它被地中海那酒绿色的海水环抱,风光绩丽,气候宜人。它静静地接受着海风的吹拂和海浪的拍击,在希腊那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几乎找不到它的位置。可是,克里特岛却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悲剧故事。

这个故事来自希腊的神话传说:很久以前克里特岛上米诺斯国王的一个儿子在雅典被杀害了,暴怒的国王便借此向雅典大兴问罪之师,最后强迫雅典国王埃古斯签订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条约:每年必须向克里特进贡7对童男童女,作为一个牛头人身怪物的食物。相传这个怪物是王后与一头公牛所生,国王为了遮丑,令人建造了一座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双斧宫,让那中头人身怪物藏在深宫中。雅典惧伯克里特的强大,按时纳贡,使得本国父老民不聊生。到第3次纳贡时,王子成修斯为安民除妖,毅然宣布充当童男去克里特。英俊年少的雅典王子受到了米诺斯王女儿的倾爱,帮助成修斯杀死了怪物,并营救出被作为贡品的孩子们逃出克里特岛。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举世闻名,深深地吸引了许多西方考古学家。他们认为这些优美的故事很可能是古人根据一定的历史事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

19O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等,在克里特岛发掘出一座王宫的废墟。它占地约2公顷,房屋有几百间,均由迂回曲折的廊道连接.结构之复杂实为罕见,迷宫中还发现了双斧标志,学者一致认为,这就是米诺斯王国的双斧宫殿。那么吃人之事是真的吗?

王宫的墙壁上有艳丽如初的壁画,仓库中储存着大量粮食、橄揽油、酒以及战车和兵器。一间外面包了铅皮的小屋里有国王无数的宝石、黄金和印章。大量的绘制精美的陶器和做工精巧的金属器具,表现出克里特人非凡的才华。最有价值的是那数万张刻有文字的泥板,其中一块上赫然写着:“雅典贡来妇女7人,童子及幼女各1名。”不禁使人想起牛头人身怪物的故事,引起人们的猜测。

出人意料的是,198O年春,英国考古学家在雅典公布,在克里特岛上一所铜器时代的房屋里,发掘出2OO多根支离破碎的人骨,是8一11个年龄不足10一15岁的儿童,他们的尸骨上留下被宰杀的刀痕。发掘证明:古克里特岛人在米诺斯时代确有食人肉的习惯,才流传下雅典向克里特进贡童男童女的传说。

消失之谜

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相当我国的夏朝),克里特王国的文化盛极一时,在最后的一二百年中,正是米诺斯王朝。当时,米诺斯称雄爱琴海,威震雅典,是联系欧、亚、非三洲先进国家的纽带。米诺斯充分利用了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造船业,并建立了强大的航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海军。米诺斯所向披靡的舰队,使他的国家与埃及、叙利亚、巴比伦、小亚细亚等区域保持贸易来往,并成为他建立海上霸权进行扩张和殖民的威慑力量,爱琴海诸岛纷纷向米诺斯称臣,雅典也得向他纳贡。无疑,克里特岛是欧洲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奇怪的是,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克里特岛上所有的城市,突然在同一时间全部被毁坏了,不久,这个古老的海上霸国便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揭开谜底

1967年,美国考古学家揭开了这个谜。

在克里特岛以北约13O公里,有一座桑托林火山岛。桑托林火山仅海拔566米,20世纪中有过3次小规模的喷发,远不能与维苏威火山相比.它的宁静使岛上居民祖祖辈辈感到很安全。当美国人在岛上60多米厚的火山灰下挖出了一座古代商业城市时才令世人改变了对它的看法。

研究证明,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山爆发。那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桑托林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渣多达62.5平方公里,岛上的城市几乎在一瞬间就被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下。直冲天际的火山灰弥漫在空中,覆盖着地中海东部地区。

据记载,当时埃及的上空曾出现3天漆黑一片的情景。火山爆发引起了巨大的海啸,浪头的高度达50米,这滔天的巨浪滚滚南下,很快便来到克里特岛,摧毁了岛上的城市、村庄和沃土良田,船只被狂滔击碎.米诺斯无敌的舰队顷刻间化为乌有。

就这样,一次火山大爆发消灭了一个古老的文明社会。克里特王国被人们遗忘了,只留下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传说。克里特文化的兴亡,至今仍是考古学中令人费解的难题之一,它的神秘面纱远远未被完全揭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土耳其浴

全文共 4443 字

+ 加入清单

走在伊斯坦布尔街头,大大小小的喷泉和洗手池随处可见。水花泛起的涟漪为这座古城增添了无限的灵动。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土耳其人对水的那份特殊情结。由他们创造出来的土耳其浴风靡世界。甚至有很多人是因为这种洗浴方式才开始知道土耳其这个国家的。

据说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浴室遍及伊斯坦布尔全城,有人形容它的数量之多就如同今天的加油站一样无处不在。

在圣索菲亚教堂前的广场上,两座标志性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遥遥相对,昭示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这里从拜占庭时代就是城市的中心,在1453年以后同样成为了帝国首都的核心区。奥斯曼苏丹的皇宫与这里近在咫尺,这里在数百年间曾是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然而,就是在如此重要的一个地方,我们却发现了一座规模庞大的浴室建筑。为什么土耳其人要把浴室建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它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浴室呢?原汁原味的土耳其浴究竟是怎样一种洗浴方式呢?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座以苏丹皇后名字命名的浴室由建筑大师希南设计,建成于450多年前的1556年。当时,圣索菲亚教堂已被改为皇家御用的清真寺。这座比邻而建的浴室,就是为了便于皇室成员参加礼拜时使用。

走进浴室,让我们颇感意外的是浴室四周到处悬挂着的是些色彩艳丽的土耳其地毯,昔日的皇家浴室今日为何是如此景象?看出了我们的疑虑,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已经被改造成了一所地毯博物馆。尽管多少有些遗憾,但是高大开阔的厅堂,光线柔和而又温暖的空间,特别是从雕刻精美的喷泉中涌出的泉水,还是印证了我们脑海中对于土耳其浴室奢华的想象。

按照传统的洗浴方式,来洗澡的客人会在这里换衣服,也可以在洗澡完毕之后,躺在小房间里休息一下。做为入门的第一个区域,这里的温度大概在20到25摄氏度之间,是整个浴室温度最低的地方。

浴室大厅里每个小房间下面的这个拱形鞋柜,在橙色灯光的映照下显得十分雅致,这个细微之处的发现,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这座皇家浴室的精美。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就区域功能来讲,这里是进入相对高温的洗浴大厅前,暖和身体的地方。这个过渡性的温热环境,可以让人的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高温的过程,而不必担心突然受到热气的刺激。这种细致入微的安排,充分体现出了传统土耳其浴里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在中央大厅的四周,还有几座小门通向几个有水池的房间。人们在这里冲水,洗干净身体之后,就可以来到中央大厅里,开始享受真正的蒸气浴了。

大厅正中,有一块高约40厘米、直径大约5米的六边形石台,现在上面铺满了地毯。

想像着四五十度的高温下待在这样的环境里,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大汗淋漓。可是,看了一圈儿下来,我们却并没有发现任何的加热设施。那么,当年热气腾腾的土耳其浴室里究竟是靠什么来加热保温的呢?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1988年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更换了石台上所有的大理石台面。但人们还是十分小心地保留了它原有的纹饰,使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看到浴室最初的样子。

曾经有一位阿拉伯诗人用这样的诗句形容土耳其浴室里温度的变化:“这里有冬天的清凉,夏日的炎热,秋天的甜美和春天的微笑。”带着韵律的语言细腻地描绘出了浴室中温度变化带给人们的美妙感觉。虽然仅仅是寻找了一遍浴室里的结构,我们却也能够感受到土耳其浴室带给人们的那份舒适。

在男部浴室的最后一个区域内,本该封闭的空间里,我们意外地又发现了一道小门。这又是通向哪里的呢?

原来这个通向女部的小门是浴室改做博物馆之后才打开的通道。在古代,男部和女部之间并不相通。而且女宾在入浴的时候,也和男宾一样需要在身体上裹上一种叫做培西塔马尔的彩色条纹毛巾。任何人都是不可以赤身裸体地出现在浴室里的,更不存在男女同浴的情况。

从这个后来打通的过道走过去,就直接到达了女部浴室最热的地方。指着头顶上的圆形拱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女部的结构和男部惟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女部的圆形拱顶要低一些、小一些。这是因为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于男性,于是在建筑上就有了这样细微的差别。

从胡雷米苏丹浴室走出来的时候,我们对于土耳其浴的了解加深了许多。它不再仅仅是一种洗浴的方式,更代表着土耳其人对于生活的独特看法。但是,令我们不解的是,设备如此完善和豪华的皇家浴室为什么不再继续使用而另作他用了?

在伊斯坦布尔老城区的一条小街上,一块标有“浴室”字样的牌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然而紧锁的大门却表明,这里并没有营业。同行的翻译秦脉告诉我们,这是一家已经停业很久的浴室。在伊斯坦布尔,类似这样的废弃浴室有很多很多。距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就有另外一间浴室,虽然还在营业,但也是门庭冷落、生意萧条。这样的状况让我们感到颇为意外。难道鼎鼎有名的土耳其浴在它的发祥地竟已是辉煌不再了吗?

在米玛希南艺术大学,我们拜访了一位对土耳其浴颇有研究的青年学者——人文学院的助理教授努利·斯其根老师。

斯其根老师告诉我们,土耳其浴的形成其实是不同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碰撞的产物。

作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早期的土耳其人生活在中亚、西亚一带。在游牧过程中,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专门的帐篷用于洗澡了。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日后的土耳其浴室都采用穹顶的形状——这也许是对那段久远历史的一种记忆吧。

当土耳其人游牧到小亚细亚半岛以后,他们开始接触当地的一些文化生活习俗。当时统治这里的是在文化上占据绝对优势的东罗马帝国。罗马人爱洗澡的习惯很快便被爱清洁的土耳其人所接受。

如果说,因为清洁身体的需要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催生了土耳其浴室的产生,那么,土耳其人把洗浴最终演变为一种文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留下的罗马浴室,立刻变成了爱干净的土耳其人洗浴的场所。土耳其人基于对水的崇尚之情,将罗马人使用过的大理石浴室与穆斯林的净身习惯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洗浴方式。于是,土耳其浴出现了。它是土耳其民族在不断地吸收融合其他各民族文化、宗教之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洗浴方式。

在奥斯曼帝国最为兴盛的时期,伊斯坦布尔全城遍布浴室。去浴室洗澡成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极为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

但是,做为奥斯曼帝国的一种传统洗浴方式,它又是怎样风靡世界的呢?

到了18世纪末,在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下,革命政府向民众发出号召,力倡卫生沐浴。在此推动下,巴黎、伦敦等地陆续迎来了“卫生时代”。而此时,正值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商贸十字军”大肆东进之际。他们以武力强行打开了中东和远东各国的口岸,在炮艇外交中全面推进口了东方的土耳其浴,从而使土耳其浴风靡欧洲。此后,法国古典主义画派大师安格尔的一幅《土耳其浴室》,更使得土耳其浴室和土耳其浴闻名世界。

根据一项并不完全的统计,十六世纪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居民数量超过20万,每天浴室和日常居民用水就达到了4350立方米。对于这座海峡边的城市来说,如此巨大的淡水需求量他们究竟是如何解决的呢?

当我们把心中的疑惑告诉给斯其根老师时,他告诉我们,这个问题其实在拜占庭帝国时代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仍然保存着很多拜占庭时期留下来的高架饮水渠和水库,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法提区的瓦朗斯水渠和位于圣索菲亚教堂前的耶莱巴坦地下水宫。而奥斯曼帝国时代伊斯坦布尔的水,则大多来自于城市西北方向三十公里的哈乐卡乐湖。

正是这样的原因,土耳其浴室慢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起来。在重大节日之前,土耳其人都要全家出动到浴室里洗澡。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洗浴名目数不胜数。比如“新娘浴”,就是结婚头一天新娘要到浴室里去洗澡;“40天浴”则是庆祝婴儿出生第四十天,类似我们的满月酒;还有亲人去世20天之后所有亲戚一起洗的“擦干眼泪浴”和愿望实现以后的“还愿浴”等等。

位于伊斯坦布尔老城区苏莱曼尼亚清真寺附近的切姆贝里塔希浴室始建于十六世纪。它是苏丹穆拉特三世的母亲授意建造的又一座皇室浴室。

据介绍,从1584年建成到现在的四百多年间,这间浴室从来没有停止过营业,也没有进行过现代化的装修。这让切姆贝里塔希(Cemberlitas)浴室自然而然地拥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慢慢地,这里成为了伊斯坦布尔最负盛名的土耳其浴室。

2001年功夫巨星成龙拍摄电影《特务迷城》时,一场激烈的打斗戏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走进浴室大厅,我们看到,眼前的切姆贝里塔希(Cemberlitas)浴室由于大量地采用了木制材料,显得古朴而凝重,它在一块块儿五颜六色、极具土耳其特色的浴巾的点缀下变的温馨、生动起来。

得知我们是从中国远道而来的摄制组,浴室老板穆罕默德·贝拉克先生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同我们一起来到了大厅,并应我们的要求打开了一间更衣室。贝拉克先生告诉我们,这里所有房间的陈设都是一模一样的,格局也一直都没有改变过。在历经了四百多年之后,它们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样子,在这里,时间好像停住了脚步。

在征得浴室老板的同意之后,翻译秦脉答应协助我们完成一次土耳其浴的拍摄工作,好让中国观众有机会一睹正宗土耳其浴的全过程。

按照规矩,洗浴的客人必须用毛巾将身体包裹起来,才可以进入浴室。即使冲水的时候也不例外。

在用温水将全身淋湿之后,客人就可以平躺在半米多高的、热乎乎的“肚石头”上。“肚石头”从它的边缘到中心,温度是越来越高的,客人可以通过调整不同的位置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温度。

在每家正宗的土耳其浴室里,都会有一些职业按摩师,他们在客人享受完“肚石头”上的热蒸后,会为客人们提供手法独到的按摩服务。通常他们会用大手,用力地在客人身上推、拿、揉、按,有些姿势颇似高难的瑜珈动作,这样用不了几分钟,客人的皮肤就开始泛红。这时,按摩师会突然把冷水浇在客人身上,而客人也会因为血管的突然闭合与打开,感到神清气爽。

在享受过一番这样的“折腾”之后,按摩师会把客人带到水池边,用一种混合有土耳其传统香料的浴液给客人洗头、洗身体。最后,当按摩师用水将客人身上的泡沫全部冲洗干净之后,历时近一个半小时的土耳其浴也就宣告结束了。

秦脉出来的时候告诉我们,他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这样舒服的洗澡过程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的土耳其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了热水器,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去浴室集体洗澡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现在土耳其浴室的数量已经由原来的四百多家减少到了现在的五十多家,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变成了外国朋友来伊斯坦布尔旅游的一个景点。

贝拉克先生拿出了一本厚厚的资料,他告诉我们,虽然目前来浴室洗澡的本地人越来越少了,他仍然为自己能够成为切姆贝里塔希浴室的经营者而感到十分荣幸。在他看来,自己的这间浴室就是土耳其洗浴文化的一个窗口。

在即将结束拍摄时,贝拉克先生告诉我们,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浴室的外立面进行保护性维修,等工程完工之后,切姆贝里塔希浴室的风采将可以得到更好地展现。

对于很多土耳其家庭来说,现代化的生活条件让浴室似乎变得越来越遥远。

当一种习俗变的需要人们刻意去保留的时候,说明它已经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有所距离。然而,我们仍然希望那浴室上空吹出来的薄雾,可以时常在伊斯坦布尔的上空飘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