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世界大战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世界大战问题。

分享

浏览

1154

文章

46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时候,导火线是什么?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这次世界性的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热武器的大规模战争,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有多久?又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呢?

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各个实力强大的国家矛盾越来越大,随即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达4年零3个月,一共有30几个国家参加了大战,涉及约1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成。在此次大战中双方共动员了7300万人上前线。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有900万军人在战场上牺牲,受伤者达到2000万,此外还有大约1000万平民在此次大战里病死或者饿死。按照当时的美元来计算的话,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00多亿美元,而产生间接经济损失也达1500多亿美元,在战争主要发生地欧洲,有人估计,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8年。可以说在经历4年3个月的战斗后,整个世界除了个别国家以外,总体经济都有大幅度下滑。

那么从以上的结论中得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达4年零3个月之久。

展开阅读全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9月1日开始的。

1939年9月1日,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在大批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波兰军队奋力抵抗,但军队陈旧的武器装备和落后的战术,根本无法抵挡德国法西斯,波兰很快大片土地沦陷。随即,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范围迅速从欧洲蔓延至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一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争以美利坚合众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展开阅读全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时间是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拓展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由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给整个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作为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德日两国能否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为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宽容,并从而成为政治大国的重要条件。当欧洲国家决心翻过60年前那一页黑暗历史时,历史问题却仍然深深困扰着亚洲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7月28日到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和意大利王国等国则属于协约国阵营。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提前制造出了原子弹会怎样?

全文共 5630 字

+ 加入清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科技水平可以说是世界领先的,因为他们拥有这当时世界上众多的顶级科学家。二战期间所制造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V2导弹等等都是他们科技发达的表现。1939年希特勒开始下展开对核武器的研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若是德国提前研究出了原子弹的话,战争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呢?

为尽快造出原子弹。德国成立了“铀俱乐部”,海森堡被指定为俱乐部的负责人之一,研究了几年后,海森堡的团队毫无进展。海森堡认为1945年之前,德国不可能造出原子弹。因为造一颗原子弹,需要数吨铀235,德国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远远不能支撑这样的研究与生产,希特勒和斯佩尔听取了海森堡的报告后,决定放弃原子弹,研究重点改为核能源。后来希姆莱想重拾原子弹项目,但终因国库已空,人才流失而最终放弃。

美国的曼哈顿工程,总耗资25亿美元,投入了十几万人,从39年搞到45年7月才研发成功。而德国,海森堡领导的专职科学家只有70多名,另有40多名兼职研究者,总数不超过120人。帝国为这一项目的拨款,不过200多万马克。

从武器威力来看,原子弹堪称人类毁灭性的武器,至今只有日本的广岛长崎体验过,一颗原子弹就可以毁灭一个城市,这种武器能给敌人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威慑。所以,一旦德国在后期率先拥有了核武器,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果德国在美国之前研制出来原子弹,那么当时的英国很可能坚持不住,跟法国一样投降德国。

而且美国和苏联必将因为核武器的威慑而极大的收敛,投降是不太可能的,但战争的持续时间会更长,即使德国提早研制出了原子弹,最终改变的只是局部战争的胜利。假设德国制造出原子弹会怎样呢?

第一种说法

第一、战争一般打到最后,拼的是经济和消耗力,而即使德国研制出原子弹,也没办法改变其当时经济面临崩溃的局面。整个后期,德国经济一塌糊涂,战争消耗实在太大,国家经济很难持续下去。

第二、美国研制出核武器,最开始也只有2颗,后来才开始批量生产,所以德国如果率先研制出核武器,那么数量也不会很多。因为当时浓缩铀技术不成熟,铀矿也很难获取,顶多就威慑一下,很难产生持续的打击力。德国即使早研制出核武器,美国和苏联的情报机构,会很快得到消息。那么美国也将很快研制出来原子弹,可以对德国的核武器威力形成巨大的抵消。

第三、二战末期德国不仅几乎占据整个欧洲,还伸到了北非,战线太长。而德国人力十分有限,极大的削弱了其军力,失败是早晚的事,即使研制出来原子弹,也无法改变这一状况,原子弹只能使战争打得久一点。

按照德国在二战时的国力,充其量也最多能研制出3枚原子弹而已,而且还是2万吨级别的。因为二战时期的原子弹体积是非常大,而德军并没有合适的战略轰炸机将原子弹运到高空中。只能在地面上使用,并且射程也不会太远。再加上本就数量不多和威力不大,所以也不会起到像美国在日本投下的那两颗原子弹那么大的作用。因此,就算是二战时德国最先研制出了原子弹,也是无法改变二战的结果。

二战末期德国的灭亡已经成为必然,不会因为某一个武器的出现而有所改变,喷气式飞机、吉斯塔夫巨炮还有v2火箭都做不到这一点,原子弹也不可能做到。

第二种说法

假如德国真的制造出原子弹了,并且能将之量产,那么绝对是一场灾难,二战肯定会被改写,我们不妨开开脑洞探讨一下。所以那些关于德国能不能研究出来,怎么研究出来,有没有条件研究的历史这里就不说了,老王以前写过多篇德国人的铀计划文章,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去扒一扒。

假设德国能研制出广岛和长崎原子弹对等威力的核武器,这将成为德国的杀手锏,完全是十足的决战武器,2万吨级当量的原子弹足够摧毁当时的大城市,对毫无核武防御能力的国家造成毁灭性打击。虽然德国一直在航空投送能力上比较弱势,但他们有个与核武器最好的搭档——V2飞弹。这种原始版本的弹道导弹曾经给英国带来巨大的恐慌,仅携带的TNT战斗部就能爆发出炸烂半个街区的威力,当时的人们除了指望这玩意儿打歪外没有任何的有效反制方法。

搭载原子弹的V2飞弹毫无疑问将是英国最大的噩梦,伦敦的下场可能会比广岛和长崎更加悲惨,沦为纳粹无差别轰炸下的瓦砾。同时英国的工业城市、军事基地、机场、港口都会受到惨痛的核打击——前提是希特勒下得了这种决心,毕竟核武器攻击连带的伦理问题很难忽略。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纳粹决定大规模运用原子弹开路,那么英国除了投降别无它法,不投降也没辙,被核弹炸废的土地没有什么价值。倒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比较难办,他们与第三帝国的梁子已经结下了,而且也有研究核物理的曼哈顿工程,水平比德国只强不弱,纳粹的原子弹可以将美军赶出英国,但这无疑会刺激美国加大步伐推进曼哈顿工程,这会比历史上罗斯福逝世后杜鲁门的推进力度还要大。要不了多久,美军就会携原子弹卷土重来。

不过假设纳粹的研究能力更逆天一点的话,他们可以研究出核鱼雷,然后像“击鼓行动”那样,通过远洋潜艇进攻美国的港口,只要摧毁了大西洋沿岸的美国重要港口,美军对德国恐怕是有力也难使。这样的话,美军最好的出路便是加大对苏联的援助和支持,乃至直接从苏联这边上援兵,从东线的大陆方向直推西方。德国人倒是可以继续大肆发动原子轰炸,问题是炸掉的地方他们也难以扼守,搞不好会在东欧至西伯利亚之间造成大量的核污染地带。

不过在德国的原子弹建功英国之时,历史可能也会开个插曲,虽然盟军暂时没有原子弹,但这不代表他们一点反制都没有,比如生化武器这个“穷人的原子弹”,反正德国已经开了核武器这个口,那么有什么理由认为盟军不会疯狂动用化学武器呢?通过航空优势,他们完全可以用化学武器做出与纳粹原子弹几乎同样的事,只是手段上要苛刻和麻烦许多罢了。

等到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开花结果,德国人的核战争恐怕一点优势都不会有了,到时候化学武器与核弹纷飞,地球打成小破球,无数城市被炸成废土,然后二战胜利结束,留下投降的德军们挥着小铲铲清理废土。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二战的结局除了更惨一些外,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变化,最大的改变是战后的世界经济会更加难以复苏,欧洲很有可能就此彻底玩完。而从德国那缴获到原子弹的苏联也会更早的获得核战争能力,于是,历史又被扭回了冷战这条轨道。因为这条历史线上早已爆发过核大战,冷战也可能会更容易变成“热战”。

第三种说法

纳粹德国原本处在研制核武器的优势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希特勒最终还是错失了拥核“良机”,不过却幸运地让人类避免了一次更大的浩劫......

回顾核武器的研发历史不难发现,德国无疑是该领域的先行者: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哈恩和物理学家斯特拉斯曼首先发表了关于“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进而敲开了人类对核能利用的大门。

和许多新技术的诞生一样,核能同样也被优先考虑应用到军事领域的可能。不久后,德国闪击波兰拉开了欧陆二战的序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欧洲国家对核能及相关武器的研究,但迅速蔓延的战火也阻碍了研究进程。

当然,意图统一欧洲的希特勒纳粹集团也对原子弹这种当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产生了兴趣。所以当德国于1940年初占领挪威后,就以迅雷之势控制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重水工厂维莫克化工厂。除了核能设施外,德国还将理论上阐述出核裂变反应过程的丹麦科学家玻尔等人监视了起来。(玻尔最终于43年逃到瑞典并辗转美国)

实际上,早在二战爆发之前,以爱因斯坦和海森堡为首的物理学家就已经围绕“应不应该将核能应运到武器领域”而争论。但是当二战爆发后,之前的争论却被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所替代:德国科学家会不会为纳粹研制核武器?令科学界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二战爆发后不久,海森堡和哈恩便成为了纳粹德国原子弹研发项目的负责人。

在这种情况下,匈牙利核物理学家西拉德和爱因斯坦等人赶紧致信罗斯福,督促美国也应该尽快上马核武器研发项目,而且必须要赶在纳粹德国之前。就这样,服务于纳粹德国的海森堡成为了除德国以外同行们谴责的对象。而随着战事的不断推进,发自内心热爱德国的海森堡却陷入了自我矛盾:祖国情怀难以割舍,但他又无法接受纳粹的暴行;最终,海森堡在1942年呈报给德国大本营的报告中写道:原子弹的研制很难在短期内如愿完成。

而急于一统欧洲的希特勒在得知获得原子弹无望后,也没有心思在这件事情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故此,他开始下令军工部门着重研发诸如V2火箭一类可以短期投入到战争中的武器,原子弹项目自然也被冷落。

除上述原因外,德国最终没能研制出原子弹的原因还包括以下几点:

1,基础设施水平不足:比如美国的石墨反应堆在1942年底就已经达到临界状态,而德国的重水反应堆直到1945年初才勉强达到次临界。

2,希特勒的种族政策: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开始肆无忌惮的实施自己狭隘的种族政策,甚至在关乎国家生产和发展力的科技面前也不例外,大批的优秀科学家因为被迫害而死亡或逃离,这也导致德国缺乏足够的科学人才。

3,希特勒的盲目自信:当时,偏执的希特勒艰辛拥有强大装甲力量的德国可以凭借常规武力碾压欧洲。但事实证明,西欧的小国确实难以招架德国的闪击,可拥有超大纵深的苏联却成为了德国的梦魇。

最后要说地是,如果参考历史来看,希特勒一旦拥有了核武器,那么这个战争狂人会毫不犹豫的将它们投在那些久攻不下的国家领土之上,比如英国、苏联。而人类也将被一场单方面的核战争推入更深的泥沼。

第四种说法

首先能够肯定一点的是没有什么如果,德国肯定是制造不出原子弹的,因为原子弹制造是一项庞大的研究项目,其后续的资金与技术成本投入更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无底洞。就拿美国的曼哈顿工程为例,当时美国投入了25亿美元,外加上十几万相关人员和数千名科学家,用了七年多的时间才令原子弹爆炸成功。

可是相比较美国,由于德国在二战前期摧古拉朽的进攻势头,不仅是原子弹项目,德国还同时叫停了许多其它前沿项目,毕竟手中现有的资金要供应给前线战场,另外就是德国觉得凭借现有的武器已经能够打赢战争,就不需要将那么多的人力财力投到那么不靠谱的项目当中了。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战争环境已经开始不容乐观,所以德国将希望转到了能够扭转乾坤的项目上,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原子弹,但这时的德国已经没有了那么多的资金支持,所以德国的原子弹项目只投入了200万马克可几十名科学家便开始了入门论证。

但不知是因为种族迫害还是其它什么关系,这时德国手中已经没有什么好科学家了。可是这些科学家所得出的计算,德国想要制造原子弹最起码需要数百吨的铀矿石外加上十年时间或许才能成功,看到这份报告之后德国自然而然的也就不对原子弹项目抱有什么期待了。

可如果假设德国真的在战败之前研究出了原子弹,那么历史的进程也不会发生多大的改变。首先由于初期技术的不成熟,德国即便能够制造出原子弹也不会太多,最多也就两三枚。为了遏制盟军的攻势德国或许会利用V2导弹搭载将伦敦夷为平地亦是威慑,可是这样并不能起到什么关键作用。

因为即便看到了英国被夷为平地,美国与苏联也不会停止攻势,毕竟V2导弹的射程可打不到华盛顿或莫斯科。不仅如此美国和苏联反倒会加快对德国的进攻步伐,因为双方都清楚德国拥有了大杀器,必须先对方一步将其弄到手并销毁一切不让对方得到一丁点有价值的东西。

综上所述:假设德国在战败之前研制出了核武器,非但不会让德国转败为胜,相反会令德国跌入更加可怕的深渊。

第五种说法

我们可以从美国投放在日本的小男孩,就可以推测出初期的原子弹的威力,并不像现在原子弹的威力那么大,当时的原子弹当量只有12,000公吨TNT烈性炸药,德国是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开始大力的发展军工业和一些企业,但是时间比较短,德国就算可以制造出原子弹,但是因为资源的匮乏,也不可能会造出很多的原子弹。

在二战中,德国面临的对手太强大,首先是全军出击的苏联,拥有上千万的军队,而且还有日不落帝国,我在海军上打了一个德国措手不及,而且英国是殖民地国家,他们拥有非常大的海上军队,所以在二战中德国两面受敌,东西作战,导致他们的资源消耗的更加的快,还有美国加入到同盟军,这是德国必败的一个关键点,面对英国和苏联压力都非常的大,如果再加上当时拥有军事工业最强大的美国,就算德国拥有原子弹,也非常的难反败为胜。

当时的美国也就制造出了三颗原子弹,而美国作为二战中军事最强大的国家,而且他们的资源非常丰富,才制造了三颗原子弹,而德国一直和苏联站着战斗消耗的资源非常的多。

其实德国在技术上是非常的成熟,但是德国的资源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要制造原子弹,需要的原材料是铀矿,如果单干,德国自己国家的资源,根本就不可能制造出多个的原子弹,所以美国也可以从这一点,推测出德国所拥有的原子弹数量,就算当时德国拥有原子弹,苏联美国英国也不会后退。

苏联和美国的国土面积非常的大,苏联是全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德国有两三个原子弹,扔下去之后,也不能左右大局,而且还会加快了战争的结束。当年美国把原子弹投放到日本,是把原子弹装在轰炸机上,而当时的德国并没有这样的轰炸机,所以他们也不可能把原子弹投放在美国的国土上。

战争拼到最后拼的就是资源,因为在强大的资源面前,所有的战术都是虚的,德国从一战战败之后20年又重新发动二战,他们发展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准确的说,他们从1935年才开始慢慢的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和工业,战争是需要很多的资源,如果工业不够强大,那么后备的资源就跟不上,总不能用刺刀跟机枪对打吧!

当时德国已经开始在研发核武器,只是美国的科技力量比德国的科技力量先进一些,所以他们比德国先研发出原子弹,而且美国的国土上并没有遭受到战争,所以他们可以安心的研发自己的核武器,而德国在苏联开始反扑的时候,整个国民非常的慌张,而且在出现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很多的军队开始从老百姓那里拿东西,这也让很多的德国老百姓,对二战已经失去了信心,有部分德国的科学家也不想帮希特勒研发核武器,美国的立场又不同,他们是为了让法西斯快点的投降结束,所以他们是站在正义的一方,他们可以安心的研发核武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伪装 一个比一个脑洞大开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朋友们都会知道,在这场战争当中,同盟国与协约国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马匹参与到战斗当中。这些马匹成为了运送枪支弹药,各种补给品,运送伤员的主要力量。众所周知一战时的战场极其残酷血腥,是对人命如草芥的最好诠释。与此同时,马匹也在战争中大量死亡。在索姆河战场上,随处可见腐烂的马匹尸体。

当时堑壕之间的区域成为了地狱般的无人区,那里布满了铁丝网和地雷、士兵和马匹的尸体。

在对峙期间,交战双方想尽各种办法向前推进,因此侦察敌方行动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活动。

为了获取情报,各国军队都想出了许多极具创意的侦察方法。

例如法国人,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德国人对战壕附近的马匹尸体毫不在意,然后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一天夜里,一群法国士兵悄悄潜行到德军战壕旁边,他们拖走了躺在那里的一匹死马,然后换上了一匹纸质的假马。

为了方便通讯,他们还接过来一根电话线。就这样,法国侦察兵得以藏在假马身后暗中观察,同时及时向后方报告敌情。

这样的侦察活动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天之后,德国人目瞪口呆地看到一个法国人从死马里面爬了出来,伪装才被识破。

由于这一次的伪装大获成功,法国人高高兴兴地又使用了很多次。有时候藏在假马里面的不是侦察兵,而是狙击手,给德国人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当然德国人也不是傻大个,他们同样别出心裁,利用树木进行了伪装。

1917年,德国军方用钢管建造了一个高高的树桩,然后把它伪装成了烧焦的树干。

德国人悄悄把战场上的一棵真树给砍掉,然后换上了这颗假树。

假树后的空间很小,但已经足够侦察员藏身。几个月的时间里,德国人就一直藏在这种观察哨树后面侦查英国人的行动。

英国人也十分摸不着头脑,始终想不通德国人是怎么探知他们的行动的。

直到后来有一天,英国人将战线推进到了假树旁边,才发现了这种伪装。

烧焦的树木、腐烂的马匹,这些在战场上司空见惯的东西被完美地利用起来,成为了最好的伪装道具。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何法国女人都争先恐后的要嫁给中国劳工?

全文共 1387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现代人来说,跨国婚姻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国家跟种族之间的壁垒也早就已经被打破了,而地球则更像是一个村落,距离在不断的缩小,人与人的关系也在日益密切。但是如果时间回到100年前那可就完全不同了,当时的思想还不曾开化到现在这种程度,种族歧视是非常严重的,自认为“血统高贵”的白种人是不会轻易与有色人种结婚的。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同样是在100年前,大批远赴欧洲的中国劳工就曾在法国娶妻生子。

1914年6月28日,随着萨拉热窝几声清脆的枪声响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被点燃,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大灾难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波及甚广,协约国跟同盟国参战兵力总和超过6500万人,其中有近1000万人死亡,欧洲几乎失去整整一代的年轻人。中国作为东方大国,自一战伊始便积极谋求参战,只是一直受到日本阻挠,未能如愿。眼见派兵参战已无可能,时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的梁士诒提出了“以工代兵”的想法,这样便能巧妙的绕开阻挠,支持协约国作战。

梁士诒与时任中国实业银行行长王克敏成立惠民公司,迅速展开华工招募工作,许多身体健壮的男子纷纷应征。在经过筛选后,前后共计有14万中国劳工奔赴欧洲战场,支持协约国作战,其中有10万人去到英国战场,4万人去到法国战场。这些中国劳工冒着枪林弹雨奔赴欧洲战场,他们一部分被安排到战场上挖战壕、扫地雷,另一部分则留在后方工厂里,日夜兼程生产军需物资。最开始,欧洲人对待中国劳工态度十分恶劣,不仅没有给到承诺的薪水,动辄还会谩骂殴打。这些劳工不但做着最危险的工作,还要忍受欧洲人的歧视,不过最终勤劳勇敢的中国劳工还是赢得了欧洲人的认可。

1918年,旷日持久的一战结束,此时已经离家数年的中国劳工们开始陆续返国,不过仍有部分选择定居法国,这些中国劳工之所以能够定居下来,多数是因为他们已经与当地的法国女子结婚。据保守估计,至少有3000名法国女人与华人通婚,更有意思的是,其中大部分竟然还是法国女人选择主动嫁给中国劳工。那么这些法国女人为什么会不顾白人不与有色人种通婚的“禁忌”,一定要嫁给中国劳工呢?我认为背后有两点原因至关重要。

首先,是法国男性人口大量减少。一战结束后,法国青壮年人口锐减,损失惨重,但相比之下,妇女数量却在增加,这就造成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法国政府当时曾提出过很多解决办法,比如成立伤兵结婚协会,组织伤兵结婚生子等等,正是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法国女人选择与中国劳工通婚,因为毕竟华工是健全之人,比起伤兵来要强很多。

其次,中国劳工吃苦耐劳,工作成绩优秀,深得法国女人喜爱。当时在法国工作的中国劳工,可以忍受任何艰难困苦,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用鲜血跟生命向法国人证明了中国人不怕累、不怕死的无畏气概。再加上中国劳工很有纪律性,举止很合法度,因此更加深得法国女人的好感与欢迎。

为阻挠法国女人与中国劳工结婚,法国政府还曾特意发布了一则公告,用来劝告法国女性,里面大肆渲染中国劳工收入不高、中法习俗迥异等负面消息,想借此规劝法国女性不要与中国劳工通婚。只可惜法国政府此举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依旧有越来越多的法国女性争相嫁给华工,眼见劝说无效的法国政府又生一计,直接出台政策:“凡是本国女子选择与外国男子结婚的,将自动失去法国国籍,”可即便如此也仍旧挡不住法国女人的热情。最后无可奈何的法国政府只好选择不了了之,而这些华工的后代也最终都成为了法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爱因斯坦为什么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石头打仗?

全文共 1695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任何时候,对于人类来说,战争都不见得是什么好事,的确可以因为战争而研发出新的军事装备,但是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这却是他们的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而我们知道,打仗用的武器其实也是一直都在进步的,然而爱因斯坦却曾经说,第四次世界大战,各国会用石头打仗,这很明显是回到了原始社会时期,为什么要这样说?

都知道在世界的发展史上,已经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结果都是导致着对人类发展史上巨大的灾难。我们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上深受其害的国家之一,对于战争的厌恶和抵制着战争发生的决心砥砺着我们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并且从现在武器发展的历史上说,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预言,“第四次世界大战只能用石头打仗”。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战只能用石头打仗”,为何要这样说?点击看大图

而为何爱因斯坦要这样说呢?可以从现在武器发展的角度来解释。在现代著名的武器就要说上的是核武器的发展,这一项威力极其巨大的武器早在二战中就令人有所耳闻,特别是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两个地区投放的两颗原子弹,杀伤性太过巨大,以至于在二战之后各国架开始纷纷发展这一项武器。

在爱因斯坦说出这句话之后,看似有一份对未来世界的安全和发展充满忧虑之情。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开始,机器和工业化制造能力开始,武器的发展也是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冷兵器时代,人们用刀和枪、矛和盾来打仗,第一次世界大战机枪盛极一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坦克、航母、飞机、潜艇已经成为了战争的主力。

从二战中,日本被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就已经可以知道,倘若第三次世界大战一旦爆发,将会是以原子弹为首的核武器的主要战场。在如今中远程导弹上纷纷可以搭载数量不少的核弹头来看,俄罗斯和美国纷纷以7000多颗的核弹头储备,总计数量仅这两国就可以达到14000多颗,全世界总计数量更是达到几万枚。

所以说,一旦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发展的历史包括产生的人类文明全都或将毁于一旦,重新回到起点。而正如爱因斯坦预言“第四次世界大战只能用石头打仗”一样,对于原始人来说也只能这样做了。但愿预言不能够实现,尊重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让科技进步和武器发展带给我们幸福生活,而不是可怕的灾难。

影响世界的天才的爱因斯坦,在第一颗核弹爆炸后,曾经写下过一句名言,那就是“我不知道第三次大战人类会用什么武器,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时,人类只能用石头”。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科学家,他也很明白照这样的速度发展科学还有技术,将来如果世界再发生世界大战,那必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后果将无法同日而语。

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说“第四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只能用石头打仗”?他有什么依据吗?首先爱因斯坦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能会爆发,因为核武器过于霸道,而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凡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小打小闹或许可以,但是如果想要运用于战场当中,那是绝不可能,毕竟核武器注定是用来震慑的。

其次,一旦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那么人类注定会从地球上消失。目前俄国还有美国,他们所拥有的原子弹已经接近14000枚,这些原子弹足够将地表炸毁N次,也许等到人类消失灭迹,这些核武器未必能用完。大家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核武器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原子弹在经过各个国家的通力合作下,才在战争最后被研发出来。

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在日本本土投放,但是核武器因为威力过猛,如果要是将它运用到战争中去,那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还有就是原子弹核泄漏,也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情,因为原子弹一旦发生核泄漏,势必会对世界造成巨大的伤害,尤其是在人类方面,如果怀孕的女子被辐射以后,将来生出的孩子,大多都是体弱多病者,患癌几率也会增大。

其实,爱因斯坦说得“第四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只能用石头”这句话,一方面是因为日本遭到原子弹打击,他赶到十分懊恼,另一方面则是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担忧。事实上,爱因斯坦在从1947年开始,就已经反对美国继续对军事进行扩大,持续投入对核武器的研究,他甚至还发表电视演讲,去反对美国制造氢弹,然而美国政府根本没有理他。

1955年,爱因斯坦最终只能带着遗憾离世,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最后一个问题,先进的科技是否会给人类带去灾难?

展开阅读全文

如果英美没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会是德国的对手么?

全文共 1536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有很多人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苏德战争是德国蛇吞大象的不自量力之举,只因为德国要比苏联小太多。然而这种观点肯定是不对的。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德国已经是基本上掌控了整个西欧以及东欧一部分。也就是说当时的德国是汇聚了整个欧洲的力量去进攻苏联的,而不是当初二战前的小小德国。因此,德国消灭苏联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除了石油等一些资源外,德国比苏联占据了更大的军事优势,这些优势在1941年夏天从苏军的惨败中得到体现。

可是,苏联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却很快恢复了实力,并对处于强弩之末的德军造成重创,最终打败了德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苏联的强大工业实力,另一方面则是美英的援助。

那么,如果在战争期间,苏联没有得到美英的援助,仅靠自己有没有可能单独击败德国呢?墨雨认为绝无可能!

很少有人知道,在二战开始三年的前三年中,由于纳粹党强调要保持比较高的人民生活水平,所以许多工业部门与许多工人从事消费品的生产。到1942年时,德国百分之九十的军工生产部门仍然执行一班制。在1943年斯大林格勒吃紧的情况下,希特勒才认识到局势的严重性。1月13日,当斯大林格勒战役显然不可挽救时,曾下达一项指令,要求德国转入总体战,采用苏联与英国在战争初期采用的那些手段。

1943年以前,苏联军火工业生产的火炮、坦克与飞机比德国多得多。苏联火炮与坦克的质量同德国差不多,但有时比它高。可是,从1943年起,德国的军火生产开始迅速超过苏联。

1941年德国只生产了一万一千架军用飞机,1942年是一万四千七百架,但到1943年却猛增至二万五千二百架,到1944年时,德国的飞机产量超过了苏联,达到三万四千三百架。

1941年德国生产了二千二百辆轻型装甲车和二千八百七十五辆(门)中型坦克与强击炮。1942年则生产了四千三百辆(门)中型坦克与强击炮。1943年大幅度提高产量有一些困难,因为新型的黑豹式和虎式坦克也开始投入生产。即便如此,这一年的中型坦克与强击炮的产量仍达到了六千七百辆(门),重型坦克达到了二千五百辆。德国1944年的产量与苏联相接近,中型坦克与强击炮达一万一千辆(门),重型坦克达五千二百辆。

1942年德国75毫米与75毫米以上的火炮为一万二千门,坦克炮为二千四百门。到1944年,火炮的产量便提高到了四万零六百门,坦克炮的产量提高到了一万五千三百门。

由此可见到1944年时,德国仍很强大。只要有足够的喘息时间,它就能像恢复它的工业生产那样恢复起它的武装力量。与苏军对抗的只是德国的一部分兵力。只要分析一下德军的部署与兵力,你就很难相信苏联确实能靠自己的兵力完成消灭德军的任务。

1943年前,美国和英国没有参加对德国的地面作战,直到1944年6月,他们并没有在欧洲大陆上参加过大规模的作战。但是在1944年之前,他们几乎牵制了所有的德国海上力量。1941年6月,德国约有百分之四十的空军配置在西线或保卫着本土,可是由于英国和美国进攻性空中力量的迅速崛起,到1944年,竟有大约百分之六十五的空军力量配置在西线,对付英美两国,而德军损失的飞机中百分之六十是被英、美军击毁的。英美两国的海上力量和战略机动能力迫使德国地面部队到处分兵。1941年和1942年,德军用于保卫地中海和西欧的野战师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但到1944年则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二的高峰。

虽然苏军牵制了大部分的德国陆军,但美英却牵制了大部分的德国海军和空军,从1944年希特勒发布的第51号指令可以看出,当时德国认为美英的威胁要大于苏联,因而才要求驻扎在西欧的德军优先得到援军和武器装备。而如果没有美英的加入,德国将在东线多出一半的兵力以及武器装备,东线最多会出现僵持而不会是一边倒的崩溃。

展开阅读全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何爆发?揭秘二战导火索

全文共 1955 字

+ 加入清单

一战让欧洲6500多万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在1914年到1918年期间得到了释放与爆发。这场战争造成了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士兵阵亡500多万人以及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士兵阵亡300多万人,平明老百姓更是伤亡不计其数的代价而结束。点燃这场人间惨剧的战争仅仅只是一次刺杀事件,即萨拉热窝事件。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于一战,在整个战争规模以及惨烈程度上要更上一个等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就是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突袭了波兰,之后英、法两个向德国宣战,这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要追究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这还得从一战时期留下的祸根说起了,而这个祸根就是《凡尔赛合约》。

其实早在巴黎和会之前,英法美三国就已经表明了对和会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毋庸置疑,法国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成为了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签约方。战争的创伤及对史上德国数次针对法国的侵略,使得时任法国的激进党政府总理克里孟梭·乔治主张要严惩德国,并且还要尽可能的削弱德国的实力。

克里孟梭主张德国要进行战争赔款,而且还要将德国的军队实力削弱至无法威胁到法国的地步,并且处死德皇威廉二世(一战结束前逃亡至荷兰避难)。另外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洛林,并且建立莱茵非军事区,并由战胜国瓜分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暗地里法国还希望签订封锁德国海岸线的秘密条约,以便法国能够控制住德国海上的进出口市场。

最终依据《凡尔赛和约》,德国失去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近50%的钢铁工业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产煤地。除此之外德国还要赔偿22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相当于9.6万吨的黄金,这个赔款至今德国还在赔偿。

英国方面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够保持一个相当强大并且想让德国能够在经济上自立,以保证欧洲大陆上国家实力的均势。当时英国的首相劳合·乔治意识到过于苛刻的条件可能会激起德国强烈的复仇心理,他更希望实行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主张想要在克里孟梭严惩德国的主张中寻找一条中间路线。但是当时乔治本人为了能够赢得1918年期间的大选,迎合英国民众的期望,也提出了德国需要为发动战争而负责的主张,竭力主张提高英国人在战争赔款以及德国殖民地的赔款。

若是法国提出的条件全部都能满足的话,那么法国就会一跃成为欧洲的超级强国,这样就会破坏掉欧陆的均势,这与英国意图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传统政策相悖。乔治的想法是将德国的军事实力削弱至较低的水平,然后帮助德国重新建立起经济体系,但同时也提出德国要进行战争赔款这也不过分,这样也可以避免德国的复仇心理。

美国是希望快速的建立起一个能够保证长时间和平的体系,并且想从该体系中获取利益,同时也主张德国要进行战争赔款。1917年4月美国参与战争的前后,当时美国很盛行孤立主义,美国民众大多数都不希望再一次发生世界大战。基于英法两方的主张,威尔逊总统感觉到这些过分的条款肯定会激起德国人民的复仇心理,未来的战争将不可避免。因此美国方面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持国家秩序。但是英法两方认为这种构想太过于理想主义,并不实际,不适合当时的欧洲政治关系。

另外美国一直坚持着“民族自决”的政策,主张波兰、土耳其等国的独立,极力反对建立秘密条约等等,这些都遭到了英法两个的不满与反对。不过依然是同意了削弱德国军事实力到一个较低水平的想法。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谈在凡尔赛宫镜厅内进行。谈判由英、法、美、意、日五个战胜后的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委员会主导。经过了激烈的争论和各种矛盾较量之后,最终谈判由英法美三大国的政府首脑把持,甚至不允许德国参与条约讨论。基辛格将这次和谈称之为“美国式理想主义和欧洲式偏执狂之间的脆弱妥协”。

一战结束之后,德国的经济非常非常的羸弱,只支付了条约中规定的赔偿金额中的很小一部分。但也就是这么小一部分也是让德国当年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并且还导致了近1比3的通货膨胀。随着希特勒的上台,纳粹党的崛起,德国开始逐渐无视掉条约的约束了,最后干脆是公开撕毁了和约,再一次的挑起了世界大战。

1935年3月份,希特勒宣布恢复兵役制,并且开始扩充德国军队,包括建立凡尔赛条约中禁止德国拥有海军、装甲部队、空军的条约。而且希特勒是当着世人的面撕毁了凡尔赛条约。

1939年9月份,纳粹德国自导自演一场惨案,将凶手栽赃给了波兰,从而闪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法美则是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想要将利益最大化。尤其是英国与法国,其目的就是想直接将德国压垮,使得德国无法再翻身。但是德国却在短短的20年里迅速崛起,并且开始向世界寻仇,英国与法就不得不自食其果。

展开阅读全文

如果希特勒当年没有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么世界局势将会怎样?

全文共 1494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很多政治家在政治生活当中所表现的其实并不是他个人的人格,而是他的政治人格,所以说我们也可以猜测当年希特勒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个好战分子,只是政治所迫。因为希特勒当年所处的地位,以及他的力量基本盘,他的利益所在等等原因都会决定他会采取怎样的政治策略,尽管这样的策略可能会跟他内心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

▲1932年8月19日在柏林进行的一场无线电展览会上纳粹党的展台

那么猿首陛下立起来的人设是什么?你想想猿首陛下是在什么情况下,靠的什么基本盘上台就知道了——魏玛共和国末期是个什么德行,那是全社会弥漫着一股浓厚的药丸气息——外有凡尔赛和约的奇耻大辱未能雪耻,内有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资短缺眼看着就要大规模饿死人了。

▲1933年11月3日,在庆祝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创立十周年的日子里,阿道夫希特勒的车队行进在慕尼黑的街道上,接受来两旁亲纳粹分子的欢迎和敬礼。

▲1933年,纳粹分子在犹太人开的商店门口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产生三种人:一是体制内想通过激进的方式改变整个现状的叛逆者,二是有产者中想“回到过去的好日子”的保守主义者,三是无产者中想抢钱、抢粮、抢女人的流氓无产者。

▲1933年8月27日,德国青年排列成纳粹党徽的形式纪念无名英雄

猿首之所以能够在那么快的时间内把纳粹党扩充到那么大的规模,无非是抓住了德国社会这三种人的急迫心理——对体制内的叛逆者许以高官厚禄和军事荣誉,对有产者许以“扩充生存空间”靠着薅别的民族的羊毛去过上“过去的好日子”,对无产者则把锅赖到犹太人头上认为“都是犹太人抢了你们的钱/粮/女人”。

▲1934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不得不说,猿首陛下对于这群德国人的心理把握极为精准,加之魏玛共和国本身也指望猿首这种疯狗式的人物带着群氓组成的冲锋队去制约另一股正面的力量——德国共产党,猿首陛下利用魏玛共和国普选制度的漏洞,成功逆袭登位实际上并不令人感到非常的意外。

▲1935年9月10日,希特勒出席在纽伦堡举行的纳粹党代表大会

那么,既然猿首陛下在上台之前的人设立起来了,等到他上台之后不对自己的属下兑现诸多承诺可以吗?当然可以,现在的美国总统就经常干出上台之后不兑现承诺的事情。

▲1935年,听希特勒演讲的德国青年

但是对于间战期间的魏玛而言,基本是不可能的——药丸气息太过严重,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可供转圜的余地非常之小,而群氓们的要求又极其迫切——今天上台明天就得给我兑现承诺,不然老子没准后天就饿死了个球的了。

▲1936年2月24日,德国,柏林

一组德国女孩排成行参加由纳粹青年运动支持的音乐文化培训

这种情况下猿首不得不立刻就手挖存量——模仿“罗斯福新政”开始大量兴建公共工程(给中产者与无产者实惠),大肆扩充军备扩军备战(给体制内高层以军事荣誉),开始没收犹太人的财产(大家一起打犹太人的秋风)。

▲1938年11月8日,在柏林发生了步调一致的反犹太示威行动,用锤子打碎犹太人商店橱窗玻璃,将犹太人驱赶进集中营,后被称为“水晶之夜”

但是,挖存量总有挖尽的时候,尤其是罗斯福新政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本质上就是一个难以自循环的系统,必须向外部转嫁矛盾与社会债务——猿首扩充起来的那么多军队。如果不用来打出去那就是单纯的吸金巨兽,在凡尔赛体系里几乎毫无意义。

▲1939年8月13日,德国,杜塞尔多夫的莱茵金属武器工厂的一个大车间,这里主要生产炮管

因此,猿首陛下最后走上了侵略的道路,本质上就是他自己的人设问题,也不存在什么如果他不搞侵略就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这种命题——如果猿首敢不搞侵略,只会成为魏玛共和国政坛里的一颗流星,后世都流传着希特勒同志夸下海口最后灰溜溜下台的笑话。

展开阅读全文

如果美国没有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有机会统一欧洲吗?

全文共 1190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德国强大的军事作战能力以及战斗力绝对是欧洲各国都闻风丧胆的,使得整个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都陷入一阵腥风血雨之中。作为带着两个小弟干翻全世界的老大哥,德国的军事实力毋庸置疑,它甚至在意大利溃败投降后,在欧洲与英法俄美几个大国撑了两三年,撑得几个大国弹尽粮绝。

那么,现在估计很多人好奇,在二战期间,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到底是德国还是美国?

如果美国没有参与战争,德国有机会攻下英俄,统一欧洲吗?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应当先讨论美国如果不参战,是否应该排除掉它幕后发挥的作用。

都说战争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是经济与军事的较量。美国在正式对法西斯宣战之前,已经在幕后对战争局势做出影响。

如果没有它源源不断的物资输送,英国可能在伦敦大轰炸中就已投降,中国军队可能由于武器装备过于薄弱早被日军杀得片甲不留,日本没有它的大手在后面搅局,限制物资输送、行驶航线,也不会深陷东亚战区泥淖,最后狗急跳墙轰炸珍珠港向美示威。

所以说,宣战前的美国,已经可以说是反法西斯阵地的超级后勤补给站。

不管美国是否参战,德日孤军对抗有美国补给救济的反法西斯国家联盟已经是极为不公平了,只要时间充足,德日因资源问题被拖死是板上钉钉的事。

所以在这次假设中,我们要假设美国不加入战争的话,就需要把把美国的援助彻底排除掉。

欧洲战场的主角只剩下英法、苏联。在这种条件下,德国又是否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呢?

这时候,我们主要考虑的是欧洲战场,东西两个主战场:对英的英吉利海峡海战以及对苏的苏联战场。

首先看一下西线战场,因为在法兰西的全线失利,在法兰西的英国军队被迫进行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因为错误的判断,德国放过了英法三十万有生力量,造成了后患。但同时,有利也有弊,由于英国驻法军队的重型装备都留在了法国本土没有撤回,英国战备物资方面有极大的短缺,英国随后的本土保卫战将异常艰难。

德国意识到,这时候发动突然袭击将极有可能拿下英国,于是发动了不列颠空袭,试图拿下英国制空权。试想一下,在有美国的物资援助的情况下,英国在这场空战中也只是惨胜,德国与英国投入到这场空战的飞机数量比例在2:1,英国的主场优势被完全抵消。

同时由于发生在英国本土,英国的基础设施和人员受到一定的损耗。

这场战争英国将非常被动,这将影响到后面的英吉利海战的结果,失去制空权的英国必将在群狼战术中坚持不到雷达诞生的时候。假设对英战线取得优势,那德国就可以避免在欧洲西线展开漫长的防御线消耗的战力,心无旁骛地入侵苏联。

要知道,历史上德国被苏联在列宁格勒拖了两年,完全打乱了速袭苏联首都莫斯科的计划。如果在美国没有参战的情况下,苏联大量兵力投入到列宁格勒,则会导致其东线的兵力空缺,这会让日本虎视眈眈的关东军趁虚而入。

双面作战的战局下,苏联想用人海战术填补劣势恐怕非常困难。

综上情况,如果美国没有参战,德国统一欧洲将是大概率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一战后德国赔款天文数字,德国哪来的钱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在如今我国境内,我们可以见到很多的德国脑残粉,认为当年的希特勒对中国怎么怎么好,甚至很多人在看了关于德国的二战电影之后还一度认为德国是正义之师。然而真实的历史绝对不会那么简单,事实上的德国可能并不是什么正义之师,大家想想德国一战背负了巨额债务,他们哪来的钱打二战呢?

要知道,在一战的时候,德国战败签署的《凡尔赛和约》让德国背负了巨额的债务,为了还债,德国开始疯狂印刷马克,一度让德国货币马克贬值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不比现在的津巴布韦差,经济自然受到了重创,这样一个结果,让我们不得不怀疑德国是如何支撑起二战巨额的军费支出的。

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抢劫,在二战的时候,德国采取了非常残酷的血腥抢劫,尤其是对比较富裕的犹太人的迫害,洗劫他们的财产一度让德国暂时摆脱了经济危机,这还是德国对于犹太人的,德国还学会了什么叫做以战养战,怎么做呢?就是直接对战争沦陷区的民众进行大肆的掠夺。

除了掠夺以外,德国还进行了第二波的神操作,就是压榨资本家,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二战前的德国苦不堪言,但有危必有机的道理,大家不会不懂,于是,在德国外部很多的资本家开始进入德国市场发展,希特勒很快便盯上了这些资本家口袋里面的钞票,于是,打着借贷,实则是抢的方式将这些资本家洗劫一空。

还有就是向富人开刀,打着爱国的名义,将德国的富人进行了剥削,从德国普通的富人手里面拿到了巨额的资金,这些资金极大地加强了德国的军费支出,这些加在一起,德国很快便有了打二战所需要的资本了,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德国绝对不是什么好的大国,事实上德国也跟日本差不多。

当然,之所以造成国内很多德吹的原因,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德国没有造成什么中国的伤害,再加上一些影视剧对于德国二战的洗白,更是加深了人的认知,从而让很多人都觉得德国是正义之师。

展开阅读全文

一战中德国有哪些黑科技?揭秘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黑武器

全文共 1778 字

+ 加入清单

战争虽然血腥残酷,但是我们都知道,战争就是科技进步的温床。尤其是过去那个战争年代,为了能够赢得战争,双方都会竭尽全力的去研究更加全新的武器投入到战争当中。而在一战当中,也有不少尖端的“黑武器”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搅动了当时的战局。

当萨拉热窝事件爆发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地开始了,而交战的双方为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和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两大阵营为了赢得战争,提高作战效率和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推出了不少让敌人防不胜防的“黑武器”,而在这一方面,德国人无疑是走在最前列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涌现出的最新技术手段包括化学武器,火焰喷射器,坦克,超远射程大炮,飞艇,轰炸机和潜艇等,上述的这些武器中,除了坦克之外,其余均为德国人首先使用的,这些新式武器的出现确实在短时间内令对手惊慌失措,甚至于士气低落和损失惨重,而与此同时,步枪,机枪,火炮和通信器材等就是武器的性能也得到了大大加强。

在1914年,德国飞机第一次出现在了巴黎上空并进行了轰炸,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空袭,炸的法国人民惊慌失措,惶恐不安,同年12月21日,德国飞机从比利时机场起飞对英国多佛地区发动了空袭,而在25日的圣诞节当天,德国飞机又轰炸了伦敦郊区。

据资料统计,在一战期间,德国总共派出了502个飞行器(包括飞艇和飞机),其中分别向巴黎和伦敦投掷了1028和902枚炸弹,严重威胁了英法两国首都的领空安全,更是给英法两国造成了巨大损失,毕竟从天而降的炸弹谁也无法预知。

而相比于飞机轰炸的伤害,德国军方使用的化学武器所造成的后果更是令人惊悚,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方在伊博尔小城周边的战场上投放了十个内装液态氮的毒气罐,这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潘多拉魔盒,化学武器首次正式被运用到了战场之上,英国人随之也对德国发动了血腥的化学武器进行报复,可是德国工业界又发明了光气,芥子气等其他化学武器,这使对方更加的措手不及。

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的工业制造能力,在1915年7月,德国军队又推出了另外一款战场“神器”——火焰喷射器,这个新式武器虽然给对手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但产生的心理震慑效果却十分惊人,那恐怖的火舌四处喷溅,沾上非死即伤,把人吓得是魂飞魄散,当时的协约国军队甚至不知其发射距离小和影响时间短的弱点,一时间竟找不着克制之法。

1916年,德国军方决定研制出能够从130km远处开炮的超远程大炮,想要以此来震慑法国巴黎的居民,当战线推进至离巴黎120km处时,德国人的秘密武器——超远程大炮开始发威,在长达44天的时间内,德军共向巴黎发射了303枚炮弹,其中有183枚命中巴黎,虽毁伤效果不大,可却带来了惊人的心理震慑威力。

这种超远程火炮令巴黎牺牲了256人,受伤620人,可却使得近百万人逃出巴黎城,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而在海上,虽然德国海军无法与英国皇家海军相匹敌,但德国人巧妙地采取了大规模使用潜艇的办法来震慑敌人,除此之外,他们还使用装满炸药的遥控船舶,其中甚至有一艘船被引进到法国港口,摧毁了一部分岸上的建筑物。

当然了,面对德国人来势汹汹的“黑武器”,协约国方面自然也不甘落后,英国人借鉴利用了奥匈铁道兵团中尉布尔斯蒂恩的设计方案,推出了坦克这种体型庞大的新式战场“巨兽”武器,这对诸兵种合成战斗和作战艺术带来了深远影响。

到1916年9月,英国军队已经拥有了近50辆重型坦克,而在攻击法国弗廖尔的德国守军时,英军共用上了32辆坦克,虽然当时的材料制造技术并不完善,加之缺乏使用经验,并未取得很大的战果,可这种庞大的战场巨兽还是给德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战斗的不断进行,双方对坦克使用的经验也不断的增加,在法国康布雷市附近爆发的战斗中,英军共投入了324辆坦克参与战斗,并取得了极佳的战役战术效果,在这次的战斗中,共俘虏敌人8000余人,缴获大炮将近100门,物极必反,在之后战斗中,随着大炮和工程器材等反坦克兵器的问世,坦克所造成战斗也突然性大大减少,并开始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总而言之,在一战时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新式武器和技术发明,而工业强国德国则利用其强大的工业生产基础,顺利而且大规模的保障了对敌方的“技术突然性”优势,而在此前并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够催生出如此之多的新式武器,虽然德国在“黑武器”方面占据优势,却并未真正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并未能够影响一战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实力如何?与德国比谁更有优势?

全文共 1246 字

+ 加入清单

在欧洲西方大陆中,自古以来法国的国运似乎总是差那么一丢丢。在拿破仑时代,愣是被欧洲十几个国家组成的反法联盟干翻在地;到了普法战争,被新兴崛起的德国差点给打灭了;到了一战,虽然是答应了,但是整个国家被打的满目疮痍;到了二战,一个月就被人家给打灭国了。而今天,德国还是那个德国,除了军事差了点,依然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

回望这段历史,一战的胜利成就了法国这个老牌帝国最后的荣光,实现了对德国的20年压制。法国虽然打赢了一战,但是并不是靠一己之力,还有英国、美国这两个帮手。那么一战时的法国实力又是几何呢?

如果没有普法战争的失利,法国的实力肯定会比一战时要强大那么一点。这场决定国运的战争,法国除了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处总面积达14.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赔偿德国50亿法郎,因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130亿法郎。农业方面,丢掉了67.4万公顷可耕地,4.3万公顷豪林,3.2万公顷葡萄园。

普法战争让法国元气大伤,工农业发展步伐慢了下来,国内投资兴业步伐下降,对外资本输出增强,截至1914年法国对外资本输出高达60亿法郎,对外投资的金额是对内投资的3倍。法国的资本输出与英国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借贷的方式发放给殖民地和外国政府,或购买别的国家公债,以此掠夺高额的债务利息。

据估算,一战前夕,法国的食利阶层已超过200万人,连同家属总人数要超过500万人,占当时法国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大量的资本用于放高利贷,势必会影响工业实体经济的发展。

1900年,法国工业总量占世界比重从1870年的10%降到7%,1913年又降到6%,勉强接近德国的一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生铁产量还不到美国的1/6,为250万吨,钢产量不及美国的1/10,约180万吨,大量的煤炭依赖于进口。

当然,法国也不是一无是处。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到1905年,法国投入了50亿法郎,建设了一批道路、运河、港口、铁路等公共工程,包括20万公里的大小道路,200公里运河,3万公里铁路,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工业的发展,只不过横向比较美、德两国,发展缓慢。

进入20世纪以后,来自沙俄大量军事订货,阿尔及利亚、印度支那和象牙海岸等法属殖民地兴建铁路的刺激,法国的工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治金、电力、汽车、化工、制铝、电机和机器制造、人造丝工业等都有显著的增长。

1913年,法国汽车产量为4.5万辆,铝产量为1.35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化学产品和人造丝产量次于德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法国的时装、化妆品、丝织品和葡萄酒一直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商业信誉很高。

当时的法国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它有着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地,1914年法国殖民地面积达106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总人口超过5500万,为法国提供了广阔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市场。

一战爆发后,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损失极为惨重。战争结束后,法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只有占有的50%,用了数年的时间才恢复到战前水平。但是和平时光不过十来年,二战再度爆发,这回法国就彻底歇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是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

大战爆发的原因

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成果是它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毁了地处欧洲东部的基督教东正教国家俄罗斯帝国、地处欧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国家德意志帝国、地处欧洲中部和巴尔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国奥匈帝国等欧洲古老的封建帝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的奥斯曼帝国也宣告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发生时间还是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战争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右图)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同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多少 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几代人的平均寿命

全文共 1360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军迷朋友们来说,每一次提起与军事有关的武器装备、战争、史实等,往往都会比较专注于事物的本身,而忽略了其背后所蕴藏的一些东西。无论是各型武器装备,还是正义或非正义的战争,会牵扯到军人和无辜生命的伤亡,巨额的经济损失和巨大的破坏。因此,我国古代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提出“不战屈人之兵”,正是看到了战争的这些问题……

今天,“玻羊车界”换一个角度,以人类各阶段的平均寿命为前提,跟大家形象的探讨一下战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始末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时间是1939年9月1日(国内目前从1931年9月18日起算)~1945年9月2日,两次世界大战的时间跨度长达31年!

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夏代的人口平均寿命只有18岁;就是说,一位夏商时期的中国人,如果他在1914年出生,参考‬数据‬赋予‬他‬的‬寿命平均值,他‬一生的1/4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要用一生的约‬1/3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假如他想为我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他要赶在1931年出生,4岁参军,才能在‬理论上‬打满‬全程,一生的7/9都是在打仗中度过的,剩下‬的只有童年‬......

其实,即便是跃过秦朝的20岁、东汉的22岁、唐的27岁、宋的30岁、清代的33岁,即便是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平均寿命也只有‬35岁,也是有近一半的人生在打仗!

由以上的比较我们也不难看出,虽然人类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杀伤效率越来越高,但是人类的战争时间有越来越长的趋势,比如长达十年的两伊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以及美军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后的治安战、叙利亚内战等等。也可以这么讲:武器先进与否,并没有本质上缩短人类战争的进程,左右人类战争长短的主要原因,依旧是人类的寿命!

咱们再来看看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源地,欧洲的寿命情况。自18世纪开始,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其各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保健措施得到改善,欧洲人口的平均寿命到了19世纪中叶超过了40岁;至20世纪末,欧美等发达国家男女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到71.1岁和78.7岁。

也就是说,在1850年前后‬出生的很多人,因为各种不幸,有幸没有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而1890年-1900年出生的欧洲人,尤其是男婴,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军事力量。这些经历“一战”并在战争中幸存的人,以及在1850年左右出生的那些比较长寿的人,会经历“一战”、“二战”之苦。

而且,1900年出生的任何一位欧洲人,只要超出欧洲平均寿命指标,无论是参军还是仅作为一介平民,都会受到“一战”、“二战”的波及!

如果我们以10年为一代人计算。时间跨度31年的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有3代人伴着枪林弹雨来到‬这个‬世界!假如以14岁-30岁作为参军入伍的适龄,那么就会把时间追溯到1884年,而1914年出生的男婴,不仅生于战火之中,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各国厮杀的主力军!

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幸存的军人,除了枪炮造成的残疾,还会有一部分人饱受化学武器留下的终生痛苦......那些在原子弹下幸存的日本人,会受到烧伤、辐射的伤害,会在皮肤性‬疾病、血液病变、癌的折磨中慢慢死去……

也因为如此,有人说,“一个人是一座‬墓碑,一百个人是一百座墓碑,而一万个人,仅是数字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1)英德矛盾。主要是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从实际情况来看,“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皇储到新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事演习,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成员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早在1882年5月,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国。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意志帝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意志帝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意志帝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意志帝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1917年,德意志帝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