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潜艇

潜艇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潜艇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潜艇问题。

分享

浏览

7580

文章

25

潜艇氧气来源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潜艇上面会装置制造氧气的设备,包括水电解氧气、氧气储存罐、氧气再生药板、氧烛等,通过化学反应,吸收掉二氧化碳,同时可以产生氧气,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为了保障空气的新鲜,通常还会装配清除有害气体的设备。

潜艇是能够在水下运行的舰艇。潜艇的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小到全自动或一两人操作、作业时间数小时的小型民用潜水探测器,大至可装载数百人、连续潜航3~6个月的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潜艇得到广泛运用,担任许多大国海军的重要位置,其功能包括攻击敌人军舰或潜艇、近岸保护、突破封锁、侦察和掩饰特种部队行动等。潜艇也被用于非军事用途,如海洋科学研究、抢救财物、勘探开采、科学侦测、维护设备、搜索援救、海底电缆维修、水下旅游观光、学术调查等,超级富豪甚至用为海下移动豪宅。

潜艇是公认的战略性武器,其研发需要高度和全面的工业能力,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自行设计和生产。特别是弹道导弹核潜艇更是核三位一体的关键一极。潜艇也是较早期就有的匿踪载具。潜艇的噪音降至90分贝左右就可以淹没在浩瀚的海洋背景噪音中,就不是当代声纳所能侦测的。

展开阅读全文

潜艇是怎样供氧的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潜艇供氧的方法包括通气管换气供氧、氧气瓶供氧、液氧供氧、碱金属超氧化物制氧、氧烛供氧、碱性电解水供氧、固态电解质电解水供氧。

1、通气管换气供氧:潜艇上安装了通气管换气装置,当潜艇在水下潜行一段时间后,需要上浮,把通气管伸出海面,和外界空气进行交换,排出潜艇内的贫氧,同时向潜艇内补充富氧的新鲜空气,这一方法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设备紧凑,而且功耗较低;

2、氧气瓶供氧:潜艇上装有高压气瓶,里面是压缩后的氧气,需要氧气的时候,通过减压阀门释放瓶内的空气到潜艇内,供人们呼吸使用,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小型潜艇,具有经济实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无污染的特点,但是无法满足氧气需求较大的大型潜艇;

3、液氧供氧:液氧在使用的时候需要经过气化、减压,最后进行混合,释放到舱室中供人员呼吸使用,具有氧气纯度高,不会对舱室产生二次污染,蓄氧量大,经济可靠,操作简单的优点,但是对于保温技术有很高的要求;

4、碱金属超氧化物制氧:这是非常理想的供氧方式,它不仅可以吸收掉密闭舱室中人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还能制备出供人们呼吸的氧气,虽然使用方便,但是有很多安全隐患;

5、氧烛供氧:固体氧烛在受热后会释放氧气,产生的气体通过气体净化装置后,可以直接供人们使用,这一方法具有使用安全、方便,存储容易,氧气量大,反应迅速的优点,但是氧烛燃烧的时候无法控制反应速度,容易造成舱室氧气浓度局部波动,此外,氧烛燃烧还会产生副产物,造成舱室环境的二次污染;

6、碱性电解水供氧:把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作为电解液,通过电流将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电解后产生的气体通过分离器进行洗涤、净化、冷却,然后把纯化后的氧气输送到舱室,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取之不尽,缺点是效率低、能耗大、容易爆炸;

7、固态电解质电解水供氧:它的电解原理和碱性电解水的原理是相似的,区别只是用全氟磺酸聚合物膜薄片代替了传统的碱性电解液,这一方法具有能耗小、效率高、成本低、安全可靠、氧气浓度高和承压性能好的优点。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潜艇在水中可以自由沉浮?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依靠的是潜艇两侧的主压载水舱。主压载水舱的功能就是通过注水、排水实现潜艇的下潜、上浮。要下潜时,往主压载水舱注水,空气被排出艇外,潜艇的自重增加,艇体下沉。要上浮时,用高压气体把主压载水舱的水压出艇外,潜艇的自重减少,潜艇便可浮出水面。

潜艇在水中能自由下潜、上浮,甚至悬停,这是借鉴了鱼儿的浮沉方法。鱼体内有一种叫鳔的器官,在肌肉的控制下能够收缩或膨胀。收缩时,鱼鳔的体积变小,其内气体被排出,水对鱼的浮力因此变小,鱼就沉入水中。膨胀时,鱼鳔的体积变大,空气进入鱼鳔,水对鱼的浮力因此增大,鱼就上浮了。

受此启发,人们给潜艇也安装了一个类似鳔的舱体,它就是潜艇两侧被称为主压载水舱的舱体。主压载水舱的功能就是通过注水、排水实现潜艇的下潜、上浮。要下潜时,往主压载水舱注水,空气被排出艇外,潜艇的自重增加,艇体下沉。要上浮时,用高压气体把主压载水舱的水压出艇外,潜艇的自重减少,潜艇便可浮出水面。

为了更好地控制潜艇的状态,人们还为潜艇装上了补重水舱、快潜水舱等辅助压载水舱。比如,发射鱼雷或导弹以后,潜艇的重量会发生改变,这时就需要补重水舱来补偿已发射的鱼雷和导弹的重量。在紧急情况下需要急速下潜时,仅靠主压载水舱是不够的,还需要快潜水舱的帮忙,以加快潜艇的下潜速度。此外,大部分潜艇上还安装了水平舵,又叫升降舵,它们可以在潜艇运动时与水作用,从而产生力矩,让潜艇上仰或下俯,向上方或下方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潜艇在水下能认路?

全文共 1389 字

+ 加入清单

潜艇在水下认路有三种办法:一是航行之前就已经规划好了路线,根据航行的速度、时间,推算出自己的位置;二是利用潜艇里的潜望镜、雷达、声呐、六分仪等观测设备,对岸上的目标、岛屿和天体进行观测,确认自己的位置;三是依靠导航设备来确保潜艇在水下的安全、航行和定位。

潜艇在茫茫大海下面航行,路是一定“看”不见的,可是,它却不会迷路,哪里有岛屿、暗礁,哪里有裂沟,它都能知道得清清楚楚,应该绕的绕,应该过去的过去,一点都不会出差错。潜艇行进,有三种法子可以不迷路。

方法一:

航行的时候,清楚航行的路线与航行的速度,所以,只要依照航行的时间,推算一下就可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了。

方法二:

潜艇能看清海面目标这主要是潜艇上装备了潜望镜、雷达、声呐这些众多“ 耳目”的缘故。

潜望镜是潜艇的“光学眼睛”。它是根据光学原理制成的观察器材,由镜筒和镜片等组成。镜筒长8~15米,镜筒内按不同的角度装有许多镜片,可以反射物体的形象。潜艇在水下,只要将潜望镜的镜头伸出水面,潜艇指挥员通过潜望镜的目镜,就可以看到海面的目标。潜望镜上装有方位盘和测距装置,只要发现目标,就可以测出目标的方位和距离。潜望镜上还装有照相机,可以对目标进行照相。为了保持潜艇的隐蔽,因此只能偷偷地将潜望镜升出海面,观察一会儿,又急忙缩回水中。因此,人们把潜望镜称为潜艇的“神秘的眼睛”。现代潜艇上,人们把潜望镜看到的海面情况传输到艇内指挥舱的电视画面上,这样能够看到海面情况的就不再是观察者一个人了。另外,现代潜艇上的潜望镜还具备了录像的功能,从而使潜艇的“眼睛”更加现代化了。

雷达是潜艇的“电子眼睛”。雷达对海面目标进行观察时,要将雷达天线伸出水面,向外发射电磁波。电磁波遇到目标后,回波就反映到雷达荧光屏上,通过荧光屏的显示,就知道水面上目标的情况了,经过测量,能很容易地知道目标的多少以及方位和距离。由于雷达观察目标是需要向外发射电磁波的,很容易被敌人察觉,因此通常是严格限制使用的,一般只在特别需要的情况下,向着海面目标的方位瞬间发射电磁波,然后利用雷达荧光屏上的余辉对目标进行测量。

声呐是潜艇在水下大深度活动的主要“耳朵”。潜艇上装备有主动式声呐和被动式声呐。它们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来探测水面和水下的目标。主动式声呐发射声波后,声波遇到目标就反射回来,声呐接收器接收到回波后,就能知道目标的方位和距离了。被动式声呐不发射声波,靠接收敌舰船螺旋桨转动或其他机械工作发出的声响来发现敌人。被动式声呐是隐蔽的观察器材,潜艇在水下活动时,是要全时使用的。

正是有了这些功能各异的“耳目”,潜艇不管在水下什么深度活动,总能“ 看到”或“听到”周围海区目标的情况。

方法三:

潜艇的导航系统是确保潜艇在水下的安全、航行、定位和作战。目前在潜艇上使用的导航系统主要有:天文导航系统、雷达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近程和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惯性导航系统和综合导航系统等。前4种导航系统属于非自主式导航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均要求潜艇露出水面,才能接收到所需要的导航信息;而后2种导航系统属于完全自主式的导航系统,其工作不依赖于外界信息,有利于提高潜艇的隐蔽性。不过,潜艇无论使用何种导航系统,其导航的结果决不会是百分之百的精确。因此,对于潜艇导航而言,关键问题并不是防止误差的出现,而是要尽可能地识别误差的特性,随时测量出误差值,然后再对误差进行修正。

展开阅读全文

潜艇借鉴了鱼的什么器官?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鱼鳔

潜艇借鉴了鱼鳔。鱼体内的鳔,在肌肉控制下能收缩或膨胀。收缩时鱼鳔体积变小,其内气体被排出,水的浮力变小,鱼就沉入水中,反之亦然。受此启发,人们给潜艇也安装了类似鳔的舱体一主压载水舱,通过注水、排水实现潜艇的下潜上浮。

潜艇借鉴了鱼鳔。潜舰是能够在水下运行的舰艇。潜艇的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小到全自动或一两人操作、作业时间数小时的小型民用潜水探测器,大至可装载数百人、连续潜航3-6个月的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按体积可分为大型(主要为军用)、中型或小型(袖珍潜艇、潜水器)和水下自动机械装置等。

大型潜艇多为圆柱形,船中部通常设立一个垂直结构(舰桥),早期称为“指挥塔/指挥台”,内有通讯、感应器、潜望镜和控制设备等。如今的深海潜艇或专业潜艇常已无此设计。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潜艇得到广泛运用,担任许多大国海军的重要位置,其功能包括攻击敌人军舰或潜艇、近岸保护、突破封锁、侦察和掩饰特种部队行动等。潜艇也被用于非军事用途,如海洋科学研究、抢救财物、勘探开采、科学侦测、维护设备、搜索援救、海底电缆维修、水下旅游观光、学术调查等,超级富豪甚至用为海下移动豪宅。

展开阅读全文

潜艇和鱼有什么相似之处,设计理念是什么?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潜艇设计原理是借鉴了鱼鳔。鱼体内的鳔,在肌肉控制下能收缩或者膨胀。收缩时鱼鳔体积变小,其内气体被排出,水的浮力变小,鱼就沉入水中,反之亦然。受此启发,人们给潜艇也安装了类似鱼鳔的舱体——主压载水舱,通过注水、排水实现潜艇的下潜上浮。

潜艇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能利用水层掩护进行隐蔽活动和对敌方实施突然袭击;有较大的自给力、续航力和作战半径,可远离基地,在较长时间和较大海洋区域以至深入敌方海区独立作战,有较强的突击威力;能在水下发射导弹、鱼雷和布设水雷,攻击海上和陆上目标。

据了解,常规潜艇的自持力一般在45天左右,核潜艇最高纪录可以达到90天。主要由艇体、操纵系统、动力装置、武器系统、导航系统、探测系统、通信设备、水声对抗设备、救生设备和居住生活设施等。

展开阅读全文

反潜机能消灭潜艇的原因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反潜机泛指担任搜索,标定与攻击潜艇的军用飞机。常见的反潜机有固定翼飞机或者是直升机这两种型态,有从陆地机场操作,也有自水面船舰起降执行任务。反潜机已经成为近代反潜作战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具有快速,机动的特点,能在短时间内居高临下地进行大面积搜索,并可以十分方便地向海中发射或投掷反潜炸弹,甚至最新型的核鱼雷。反潜机的作业方式是在一定范围的区域之内(固定规划或者是随任务需要指定),利用机上携带的设备,配合其它飞机,水面舰艇或者是陆上单位,进行持续的监视和搜索。其大致可以分为水上反潜飞机、反潜直升机、岸基反潜飞机、舰载反潜机几类。

反潜机

反潜机能消灭潜艇的原因

反潜机是载有搜索和攻击潜艇的设备、武器的军用飞机或其他航空器,如直升机、飞艇等。现代反潜机装有航空综合电子系统,其中有各种探测器和导航、通讯及武器控制系统。探测器包括声学和非声学两类。前者如“声呐” (sonar)浮标下位系统,它能把水中潜艇发出的噪音变成无线电信号,自动送回飞机从而确定潜艇的位置;后者包括反潜搜索雷达、磁导探测器、前视红外探测器、电子干扰设备及照明系统等。反潜机的武器包括鱼雷、普通炸弹、深水炸弹、水雷和火箭等,武器控制系统可以自动操作,也可以人工操纵。固定翼反潜飞机包括岸基、舰载和水上飞机三类。岸基反潜机的基地在陆地,它的代表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p-3“奥利安”反潜机。舰载反潜机的主要任务是随航空母舰执行机动反潜任务,包括对潜艇实行搜索、监视、定位和攻击。水上反潜飞机能在水上起降,其他与岸基反潜飞机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潜艇在水下能认路的原因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潜艇(Submarine),又称为潜舰,潜水艇、潜水船。是能够在水下运行的舰艇。潜艇的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小到全自动或一两人操作、作业时间数小时的小型民用潜水探测器,大至可装载数百人、连续潜航3-6个月的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按体积可分为大型(主要为军用)、中型或小型(袖珍潜艇、潜水器)和水下自动机械装置等。大型潜艇多为圆柱形,船中部通常设立一个垂直结构(舰桥),早期称为“指挥塔”,内有通讯、感应器、潜望镜和控制设备等。如今的深海潜艇或专业潜艇常已无此设计。

潜艇

潜艇在水下能认路的原因

潜艇在茫茫大海下面航行,路是一定“看”不见的,可是,它却不会迷路,哪里有岛屿、暗礁,哪里有裂沟,它都能知道得清清楚楚,应该绕的绕,应该过去的过去,一点都不会出差错。

潜艇行进,有三种法子可以不迷路。一是航行的时候,清楚航行的路线与航行的速度,所以,只要依照航行的时间,推算一下就可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了。

此外,用艇里的潜望镜、雷达、声纳、六分仪等观测设备,对岸上的目标,岛屿,和天体进行观测,使用这些参照物,就可以确认自己的位置。就能准确地记录出自己的位置。

第三种就是导航的方法,当岸上的导航台发出无线电信号,潜艇就能接到信号,也就能推算出自己的位置了。这是许多方法里最准确的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常规潜艇不能长时间在水下的原因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常规潜艇是用柴油机作为动力源,边航行边带动发电机给电池充电的。由于柴油机工作需要大量的氧气,因此只有在水面状态、半潜状态和通气管状态航行时才能充电。

常规潜艇

常规潜艇不能长时间在水下的原因

常规动力潜艇是以柴油机——蓄电池作为动力源的潜艇,分为大型潜艇(2000吨以上)、中型潜艇(600~2000吨)、小型潜艇(100~600)和袖珍潜艇(100吨以下)。这些潜艇水下航行时是由电池提供能源,所以不能在水下长久停留。

自从常规潜艇问世以来,人们对常规潜艇的推进方式进行了多种尝试。但至今使用最多的、而且已经标准化的只有柴油机——蓄电池驱动方式,即潜艇在水面航行时靠柴油机推进,在水下航时靠蓄电池放电驱动电机推进。这种推进方式的最大缺点就是水下航速成低、续航力小,其原因是作为水下唯一的动力能源——蓄电池的容量有限。这样,潜艇就要经常浮出水面,利用需要大量空气才能工作的柴油发电机为动力进行水面航行,同时为蓄电池充电,以保证潜艇可以在作战和规避敌方反潜兵力时有足够的水下动力能源。

另一方面,由于常规潜艇的水下能源有限,艇上空调设备的功率一般不是很大,而且保证艇员生存的氧气再生原料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安全时让潜艇浮出水面可以利用与外界的空气对流来调节潜艇的空气。多年来,人们对改进常规潜艇的水下动力能源做了很多尝试,其中最典型的是德国的沃尔特在1940年发明的氧化氢汽轮机。这种发动机利用一种叫过氧化氢的化学液体在二氧化锰等触媒(催化剂)作用下产生大量蒸气的原理,在水下用汽轮机推进潜艇航行。装有过氧化氢汽轮机的潜艇在水下短时的航速可达26节;以20节的航速航行时,续航力可达110海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海军曾经建造了一艘装有过氧化氢汽轮机的XXII型潜艇,但还未显示出优势德国就战败了。战后,英、美等国曾致力于发展利用过氧化氢发动机作为水下动力的潜艇,但因过氧化氢的价格极为昂贵,而且安全性太差,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爆炸,加之当时核动力已经显示出很理想的发展前景,于是过氧化氢发动机的研制被放弃了。

目前常规潜艇的水下动力能源仍旧是蓄电池,虽然各国都在发展其他容量更大一点的电池,如银锌电池、燃料电池和钠硫电池等,但效果都不理想,至今常规潜艇仍要以20节左右的航速在水下航行,其航行时间最长也只能维持一二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英国皇家橡树号是如何被击沉的?德国潜艇是如何潜入斯卡帕湾的?

全文共 3455 字

+ 加入清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着很多次突袭行动。就比如说英国皇家海军突袭了意大利塔兰托军港;还有如本联合舰队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但不论怎么说,没有任何一次袭击能够比得上德国海军对英国皇家海军的传统锚地斯卡帕湾的突袭。仅仅一艘潜艇,就潜入了那被严密保护的斯卡帕湾,悄无声息的击沉了英国的皇家橡树号战列舰。那么,这次被称为“P行动”的突袭,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一、斯卡帕湾的悲剧与耻辱

对于德国战争海军而言,他们所继承的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的荣誉,但同时他们也继承了德意志帝国海军的耻辱。一战战败后的德国海军在1919年11月21日,由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德率领74艘战舰开进了英国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之中,接受英国海军的扣押和监管。这是作为停战条件的一环,也是确保德国海军不会有任何异动。

起初德国海军官兵还没有觉得会有什么意外,毕竟此时和谈已经开始,相信和平不久就将到来。然而事情并不像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官兵所想的那样简单,正在等待和谈结果的德意志帝国海军官兵却在英国的报纸上看到了一条令他们毛骨悚然的消息——停战谈判濒临破裂,协约国可能恢复对德国的战争状态。这意味着,他们停泊在斯卡帕湾的舰船随时可能被英国夺取,并成为英国皇家海军的一员,调过头来攻击德国。

当时因为《凡尔赛条约》过于苛刻,德国代表难以接受,英国政府向德国下达最后通牒:6月21日中午之前全盘接受和约条款,否则再次面临战争。此时德国政府已经决定接受条约,然而英国报纸却断章取义,胡乱的写了一篇报道,这让在斯卡帕湾的德国水兵们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为了防止自己的舰队落入敌人之手,德国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决定自沉军舰,以维护德国海军的最后荣誉。

这是世界海军史上的悲壮一幕,在1919年6月21日,德国海军官兵趁着斯卡帕湾的英国皇家舰队出海训练,在收到来自旗舰的信号——“第十一节”后,所有战舰均升起了早已被禁用的德意志帝国海军军旗,并开始了自沉军舰的行动。

12点16分,“腓特烈大帝号”首先自左舷进水,而后所有德舰都慢慢沉没。整个自沉行动历时约6个小时。全部被拘留的德国军舰中有52艘沉入了海底,包括11艘战列舰中的10艘和所有5艘战列巡洋舰。沉没军舰吨位为被扣押舰队总吨位的95%。

这件事虽然是因为某个无良报社的假新闻引发的误会和悲剧,甚至让协约国恼羞成怒,以至于德国海军受到了更为激烈和严重的限制。可无论如何,由路德维希·冯·罗伊特所领导的自沉行动,确实捍卫了德国海军的荣耀。

然而这件事无论如何,都是德国海军的痛处,无时无刻他们都想着能一雪前耻。而作为二战时期的德国战争海军的潜艇指挥官,海军少将卡尔·邓尼茨,更是希望如此。一个大胆的计划,已经在他脑海中成型。二、目标斯卡帕湾

事实上,斯卡帕湾是个非常要命的地方,无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如此。斯卡帕湾位于苏格兰东北部的奥尼克群岛,东临北海(大西洋东北部的边缘海),西临大西洋,而这个该死的斯卡帕湾偏偏就卡在了德国海上运输线出入挪威北部海域的要冲,一直威胁着德国的海上生命线。同时因为这里战略意义十分重要,英国皇家海军也把这里作为了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的锚地。

由于斯卡帕湾的重要性,所以英国人把这里防守得和铁桶一样。斯卡帕湾的七个入口,有六个都有重兵把守,水里还有防潜网和水雷区。而第七个入口位于柯克海峡,不仅航道狭窄,水流湍急,还密布着大量的暗礁,光是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就形成了一道天然防线。

而且虽然英国人没有在这里部署重兵,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就把三艘老船凿沉在这里的关键航道上,确保没有人能从这里进入。如果从表面上看,这里似乎没可能被突袭。

不过邓尼茨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他还是计划偷袭这里,毕竟在1918年10月,德国UB-116号潜艇曾经成功潜入斯卡帕湾。尽管UB-116号潜艇遭到击沉,但是这让邓尼茨看到了一个希望,偷袭斯卡帕湾的英国本土舰队,一雪当年的耻辱。

为此,德国海军情报部门与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和德国空军联手对斯卡帕湾进行情报搜集。在经过一个多月的细致调查后,邓尼茨得出结论,必须在夜间偷袭斯卡帕湾,因为此时海底水流较为平缓,适合潜艇展开突袭。

接下来是突袭行动的执行者,邓尼茨遍查海军潜艇部队的潜艇艇长,最后他选择了年轻的海军上尉京特·普里恩。京特·普里恩是个海上老手,在加入海军前已经有多年的海上经验,1932年加入海军,先后服役于轻型巡洋舰“柯尼斯堡号”和U-26号潜艇。

1939年2月1日,普里恩在Ⅷ级潜艇U-47号上担任潜艇艇长。而他指挥新下水的U-47号进行的第一次巡航里,不仅环航了英伦诸岛,还潜入了法国的比斯开湾,击沉了三艘盟国商船。可以说,他正是邓尼茨所需要的计划执行者。

10月1日,邓尼茨迅速找来了正在休假的普里恩,他向普里恩讲述了自己的计划,并希望普里恩能完成这疯狂的计划,一举洗刷德国海军的耻辱。普里恩得到了两天来思考,10月2日夜,普里恩再一次来到了邓尼茨的办公室,经过权衡的他决定成为那个潜入斯卡帕湾的人。10月8日,普里恩和他的U-47号潜艇悄然出海,没有船员知道这件事,就和海军高层都没什么人知道这个代号为“P行动”的计划一样。三、皇家橡树号沉没

U-47号潜艇出发后,沿着事先制定的航线行进着,U-47号的气氛十分压抑,通常是夜晚航行,白天则在水下待机。船员们对此行的目的一无所知,但没有一个船员因为疑惑而询问普里恩。“船员们都用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但没人说一句话。”普里恩在自己的航海日志里如此写道。

10月12日晚,U-47号上浮以确定位置,虽然天气逐渐变坏,因为没有月光而导致能见度下降。但凭借经验,普里恩还是通过海岸的亮光确认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已经接近奥尼克群岛,距离目的地斯卡帕湾只有1.8海里了。

13日凌晨4点,U-47号潜艇下潜到水下270英尺的位置,普里恩向船员宣布了此行的目的,同时下令减少氧气消耗而只进行必要的活动。下午4点,船员们吃了潜艇上所能准备得最好的一顿晚餐,然后开始了准备工作。在晚上7点整,U-47号起航并上浮到45英尺深的位置,再利用潜望镜确认了情况后,U-47号潜艇于7点15分浮出水面,并破浪而行,朝着霍姆海峡和柯克海峡的方向前进。

接下来的四个小时,U-47号小心而缓慢的穿过了霍姆海峡和柯克海峡。期间为了躲避船只时常要下浮到水下,同时还必须和逐渐强烈的海流作斗争,这时因为计算上的错误,一股强大的海潮正涌入斯卡帕湾。不过普里恩确实能力非凡,小心翼翼的带着U-47号于午夜0点55分钻进了斯卡帕湾。

普里恩通过潜望镜也确认了自己的目标——根据烟囱和三角桅杆以及炮塔形状来看,就是英国皇家海军的皇家橡树号战列舰。至于不远处的那一艘,普里恩认为是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当然,这其实是他认错了,那其实是飞马座号水上飞机母舰。

此时普里恩没有多想,再确认自己和对方距离不超过3000码时,立刻命令发射了鱼雷。在0点58分,四枚鱼雷有三枚发射成功,两枚扑向皇家橡树号,一枚扑向飞马座号。1点02分,鱼雷击中了皇家橡树号,剩下的全部打偏,同时这枚鱼雷也没有对皇家橡树号造成什么损失。

如果换做一般的艇长,那么此时多半已经跑路,因为潜艇可能随时都会遭到攻击。但普里恩却远非常人,他在观望片刻后意识到,英国人并未发现他们,于是命令再次进行攻击,三枚鱼雷在1点16分发射,五分钟后全部命中了皇家橡树号。

此时对于皇家橡树号而言,简直如同地狱。此前的攻击未能让他们产生什么警惕之心,他们认为自己只是遇到了一点事故。然而这一次却不一样,三枚鱼雷是在1600码的距离上发射的,且全部命中右侧船舷。剧烈的爆炸当场将皇家橡树号的右侧船舷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汹涌而入。皇家橡树号因为大量进水船身倾斜15度,开启的舷窗令船身入水恶化,船身倾斜至45度。

最终,皇家橡树号在15分钟内沉没在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自己的锚地里。此时整个斯卡帕湾的英国人乱成一团,而普里恩早已带着他的U-47号扬长而去了。结语

事实上,英国人当时根本就没发现他们遭到了袭击。直到14日,英国人才搞清楚是什么袭击了他们,但为了面子还是对公众宣布,他们击沉了来犯的德国潜艇。而普里恩本人则在回航途中知道了此事,并在U-47号的指挥塔上涂上了一个正在喘气的愤怒公牛,这个标记也就成为了普里恩的个人标志“斯卡帕公牛。”可以说,突袭斯卡帕湾让普里恩成为了德国潜艇部队的明星,而这次行动本身,不仅沉重的打击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士气,也为德国海军洗刷了耻辱。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中国AIP潜艇这么给力?

全文共 134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一条看似平淡的国际新闻给中国潜艇行业带来了一个辉煌的时刻。根据泰国《曼谷邮报》2015年6月26日的报道,中国击败了德国和俄罗斯等传统潜艇强国,赢得了从泰国购买三艘潜艇的订单。据悉,泰国皇家海军潜艇采购委员会已经做出采购决定,并将提交给泰国内阁进行最终批准。《曼谷邮报》援引潜艇采购委员会的消息称,中国价格最高的潜艇之所以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中国潜艇拥有精良的武器和先进的技术,并能在水下长时间持续工作。

不久前,巴基斯坦还宣布将从中国购买八艘潜艇。国际军火销售市场的持续增长充分反映了中国军事工业的巨大进步。虽然巴基斯坦和泰国建议购买的潜艇类型和配置可能不同,但这些潜艇将采用中国自主开发的AIP技术。

中国AIP潜艇

潜艇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辉煌业绩使潜艇成为任何主要海军强国都必须重视的战略武器。这也促使各国海军大力发展反潜技术,逐步建立覆盖世界所有重要海域的三维反潜体系。具有卫星支持和海空一体化的现代反潜网络对常规动力潜艇的生存构成了巨大挑战。

传统的常规动力潜艇在潜艇航行时由海面上的柴油机和电池驱动。动力有限的电池还为潜艇中的其他系统提供动力,因此传统潜艇的潜入速度非常慢,不能持续很长时间。通常在水下潜伏3到4天,一艘电池耗尽的潜艇必须浮到水面,或者用排气管吸入空气,启动柴油发动机给电池充电。面对日益敏感和强大的反潜手段,“不耐烦”是传统常规动力潜艇最明显的短板。

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在美国下水。核潜艇使用核反应堆代替柴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可以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始终保持100%的能量状态。潜水速度比传统潜艇快得多。只要他们携带足够的材料,核潜艇几乎可以无限期地潜入深海。然而,核潜艇在技术上是困难的,而且昂贵得令人望而却步,普通国家根本负担不起。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五个主要国家——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和法国——拥有核潜艇作为战略威慑力量。

如果常规动力潜艇的“空中依赖”得到解决,它们不仅会拥有核潜艇的优势,还会像常规潜艇一样容易接近吗?通过这种方式,各国海军开始研究AIP技术。

AIP技术的想法非常简单:潜艇仍然在水面上使用传统的柴油发动机,在深海中潜伏时使用自给自足的AIP发动机。潜艇携带压缩的液氧来替代空气中的氧气,并将其提供给AIP发动机。根据几十年的实践,成熟的AIP系统主要有三种方案,即闭式循环柴油机、斯特林外燃热机和燃料电池技术。除了使用所有核动力潜艇的美国之外,世界上的主要海军强国都相继为新潜艇装备了自动导引系统。装备AIP系统的常规动力潜艇可以连续潜水15-20天,大大提高了潜艇的性能和隐蔽性,可以说是一个物美价廉的选择。

中国在AIP潜艇的研发方面是后来者,但进展惊人。中国曾从瑞典进口斯特林发动机作为发展国产AIP潜艇的起点。经过艰苦的技术消化和改进,国产斯特林发动机在您的照耀下得到了发展,它不仅继承了瑞典斯特林发动机技术的传统优势,而且使发动机的实际功率比原型机提高了一倍。

目前,许多装备国产斯特林发动机的AIP潜艇已在中国海军服役,成为新一代红色“深海忍者”。在国际军火销售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它往往受到青睐。这一次是德国,这个“百年老店”成功击败了潜艇行业。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中国AIP潜艇的实力和卓越。

展开阅读全文

常规潜艇为什么不可以长时间在水下?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常规动力潜艇是由柴油发动机电池驱动的潜艇,分为大型潜艇(2000吨以上)、中型潜艇(600-2000吨)、小型潜艇(100-600吨)和小型潜艇(100吨以下)。这些潜艇在水下航行时由电池供电,因此它们不能长时间呆在水下。

自从传统潜艇出现以来,人们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来改进传统潜艇。但是到目前为止,最广泛使用和标准化的柴油机是电池驱动模式,即潜艇在水面航行时由柴油机驱动,在水下航行时由电池放电驱动电机驱动。这种推进方式的最大缺点是水下速度低,续航能力小,这是由于电池作为水下唯一动力源的容量有限。通过这种方式,潜艇将经常浮出水面,并使用需要大量空气工作的柴油发电机作为在水面航行的动力,同时给电池充电,以确保潜艇在与敌人反潜部队作战和躲避时有足够的水下动力。

另一方面,由于常规潜艇水下能量有限,机载空调设备的功率一般不是很大,保证船员生存的氧气再生原料的量也有限,所以当潜艇被允许安全浮出水面时,可以用与外界空气的对流来调节潜艇的空气。多年来,人们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来提高常规潜艇的水下动力,其中最典型的是德国的沃尔特在1940年发明的氢氧化物涡轮机。这种发动机利用一种叫做过氧化氢的化学液体在催化剂(催化剂)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产生大量蒸汽的原理,用蒸汽涡轮机在水下推进潜艇。装有过氧化氢蒸汽轮机的潜艇在水下短时间内可以加速到26节。当以20节的速度航行时,耐力可达110海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海军曾经建造了一艘装备过氧化氢蒸汽涡轮机的二十二号潜艇,但是德国在显示出优势之前就被打败了。战后,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致力于开发使用过氧化氢发动机作为水下动力的潜艇。然而,由于过氧化氢价格极高且安全性差,如果不小心就会发生爆炸。此外,核能在当时显示了非常理想的发展前景,所以过氧化氢发动机的发展被放弃了。

目前,常规潜艇的水下电源仍然是电池。尽管各国都在开发其他容量更大的电池,如银锌电池、燃料电池和钠硫电池,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到目前为止,常规潜艇仍然必须以大约20节的速度在水下航行,它们的航行时间最多只能持续12个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现代潜艇为什么都做成水滴状?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潜艇没有客船的豪华和移动平台,也没有水面舰艇的雄伟外观,但它们的钝头、圆体和尖尾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为什么潜艇必须是这样的?

潜艇和水面舰艇的最大区别是它必须经常在水下航行。美丽的阳台和雄伟的姿态并没有给它的水下活动带来任何方便。这在最初的潜艇上已经得到证实。与水面舰艇外形相似的潜艇大多在水面上的速度高于水下,水下速度达到10节以上,这是极限,而现代水滴潜艇在水下航行中显示出其优势。其外观光滑,阻力小,最大航速可达30节以上,可达到高速水面舰艇同步航行的水平。因此,现代最先进的高速潜艇没有一艘不采用水滴形。

此外,一些大型战略导弹核潜艇,为了能够安装更多的设施和携带更多的导弹,也在水滴的基础上拉长船体,使其成为拉长的水滴。这样,不仅保持了水下高速的优势,而且提高了潜艇的攻击能力和现代化程度。可以说,这艘潜艇一举多得。

展开阅读全文

坦克砸沉了潜艇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坦克是凶猛的铁牛,以巨大的力量在地面上横冲直撞。然而,很少有人相信坦克能把潜艇沉入水中。然而,这在历史上是真实的。

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月夜,一艘新型德国潜艇在海上游弋,焦急地等待着它的猎物。突然,一个引擎的声音从遥远的海上传来,英国的运输船“奥利弗?“布兰奇”号似乎装载了几箱炸药和10多辆坦克。狡猾的德国潜艇一看到猎物就潜入水中,一步一步推进英国船只。在离英国船只将近600米的地方,德国指挥官命令道:“鱼雷准备!发射。“只有一枚又一枚的鱼雷紧贴着海面,直奔英国船只。

英国船只被击中,巨大的爆炸震动了地球。德国潜艇上的军官和士兵在潜望镜中看到了它,欣喜若狂,他们没有等到英国船只沉没,就冲到海面上欣赏他们的成就。然而,就在潜艇浮出水面的时候,就在这时,一辆坦克从天上下来,落在了德国潜艇的腰部。只听到“隆隆”的巨响,整个潜艇在中间被切断,沉入海底。

事实证明,当英国运输船被德国鱼雷击中时,几十箱炸药爆炸,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将坦克抛向天空。当坦克倒下时,它碰巧撞上了不幸的德国潜艇,从而创造了坦克在海上击沉潜艇的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潜艇里的人为什么在水下面不会“憋死”

全文共 224 字

+ 加入清单

海底人员得不到海底新鲜空气的补充,每个人每天都要呼出二氧化碳。时间长了,潜艇里的氧气会不足,但为什么潜艇里的人不会窒息而死呢?

原来,为了保证潜艇舱内的氧气供应,潜艇配备了氧气再生药板、氧气瓶和电解制氧设备。

所谓的氧气再生药板是一片涂有氧化钠的薄片,放入氧气再生装置进行化学反应后,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氧气瓶被压缩,潜艇氧气瓶中的氧气可供船员使用90天。

电解制氧利用电解海水产生氧气,消耗电能。因此,通常不使用这种方法。

用上述方法,船员不会窒息。

展开阅读全文

令人意外的世界十大潜艇排名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潜艇你的了解有多少?世界上的第一艘潜艇出自哪个国家叫什么名字,而潜艇又分为多少种类你可知道?世界十大潜艇是有哪几个你知道吗?本期城市文化小编带您看看,世界十大潜艇排名

第一名:美国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

俄亥俄级核潜艇(英语:Ohio-classnuclearpowersubmarine)是美国海军1976年开始建造的一个核动力潜艇等级。共有18艘俄亥俄级潜艇在美国海军中服役。

由于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前几舰舰体老化,无力承担战略核威慑巡航任务,因此,俄亥俄级俄亥俄号潜艇(SSGN-726)、密歇根号潜艇(SSGN-727)、佛罗里达号潜艇(SSGN-728)和佐治亚号潜艇(SSGN-729)在2002年开始进行了改装,成为携带常规制导导弹的巡航导弹核潜艇SSGN。

“俄亥俄”级核潜艇是美国第四代战略核潜艇,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制造,共建造了18艘。每艘“俄亥俄”级核潜艇拥有24个垂直导弹发射管,可发射24枚“三叉戟II”型导弹。该型导弹的最大射程在1。2万公里以上,命中精度90米,每枚导弹最多携载12颗弹头。

你可能也喜欢:

世界十大最危险运动_原来潜水也这么危险!

玛雅文化消失之谜和神秘大蓝洞有关?

世界十大文化遗产_有生之年必去的地方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你都读过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大连旅顺潜艇博物馆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大连旅顺潜艇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辽宁省大连市潜艇博物馆集旅游与军事文化于一体,是一栋现代的三层建筑物,为国内较大的潜艇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几大区域,其中三楼为全钢结构的展馆,馆内将通过文字和模型展出中国潜艇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潜艇文化发展史两大系列,主要介绍不同发展阶段的潜艇功能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露天潜艇展示区的核心——33型潜艇,在其东侧新设置了两个出入口连接地面,一改原本从潜艇上端进入的方式,让游客更方便地进入其内部,身临其境地参观潜艇。

以展示潜艇文化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由潜艇实物展馆、世界潜艇文化展馆、潜艇生活体验馆、潜艇三维动态仿真馆组成。游客有如乘坐真实的潜艇潜行于海底世界,可通过自主操控,感受潜艇各种功能的模拟场景。还精心设置了前往-巡航的过程及与其他船只碰撞等模拟场面,这些场景设置会定期变化。

大连旅顺潜艇博物馆筹建于2002年,开工于2012年10月23日,建成于2015年6月7日,总面积12000平方米,内陈国产033型潜艇,潜艇文化展厅和潜艇模拟演示馆。作为国内首个潜艇巡航体验馆,馆内采用了全套高科技电子系统。游客在馆内将体验到犹如乘坐真实潜艇的种种感受:一艘我国自主研制的033型潜艇,载着游客从新中国潜艇部队的诞生地旅顺军港起航,在浩瀚的大海中历经各种艰险,惊涛骇浪将携着朝阳和晚霞伴您同行,潜航时更有暗礁和巨鲸给您添趣。景区内还有电岩炮台,该炮台是近代史我国沿海著名五大炮台之一。

交通概况:

乘坐旅大快客在旅顺客运站下车,步行1.5左右即可到达

或在旅顺口区乘坐28.13.33路在黄金街招待所下车即是

展开阅读全文

常规潜艇为什么不能长时间在水下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常规动力潜艇是以柴油机——蓄电池作为动力源的潜艇,分为大型潜艇(2000吨以上)、中型潜艇(600~2000吨)、小型潜艇(100~600)和袖珍潜艇(100吨以下)。这些潜艇水下航行时是由电池提供能源,所以不能在水下长久停留。

自从常规潜艇问世以来,人们对常规潜艇的推进方式进行了多种尝试。但至今使用最多的、而且已经标准化的只有柴油机——蓄电池驱动方式,即潜艇在水面航行时靠柴油机推进,在水下航时靠蓄电池放电驱动电机推进。这种推进方式的最大缺点就是水下航速成低、续航力小,其原因是作为水下唯一的动力能源——蓄电池的容量有限。这样,潜艇就要经常浮出水面,利用需要大量空气才能工作的柴油发电机为动力进行水面航行,同时为蓄电池充电,以保证潜艇可以在作战和规避敌方反潜兵力时有足够的水下动力能源。

另一方面,由于常规潜艇的水下能源有限,艇上空调设备的功率一般不是很大,而且保证艇员生存的氧气再生原料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安全时让潜艇浮出水面可以利用与外界的空气对流来调节潜艇的空气。多年来,人们对改进常规潜艇的水下动力能源做了很多尝试,其中最典型的是德国的沃尔特在1940年发明的氧化氢汽轮机。这种发动机利用一种叫过氧化氢的化学液体在二氧化锰等触媒(催化剂)作用下产生大量蒸气的原理,在水下用汽轮机推进潜艇航行。装有过氧化氢汽轮机的潜艇在水下短时的航速可达26节;以20节的航速航行时,续航力可达110海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海军曾经建造了一艘装有过氧化氢汽轮机的XXII型潜艇,但还未显示出优势德国就战败了。战后,英、美等国曾致力于发展利用过氧化氢发动机作为水下动力的潜艇,但因过氧化氢的价格极为昂贵,而且安全性太差,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爆炸,加之当时核动力已经显示出很理想的发展前景,于是过氧化氢发动机的研制被放弃了。

目前常规潜艇的水下动力能源仍旧是蓄电池,虽然各国都在发展其他容量更大一点的电池,如银锌电池、燃料电池和钠硫电池等,但效果都不理想,至今常规潜艇仍要以20节左右的航速在水下航行,其航行时间最长也只能维持一二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普通潜艇为什么不能长时间在水下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普通潜艇为什么不能长时间在水下由查字典科普知识资料整理

常规动力潜艇是以柴油机——蓄电池作为动力源的潜艇,分为大型潜艇(2000吨以上)、中型潜艇(600~2000吨)、小型潜艇(100~600)和袖珍潜艇(100吨以下)。这些潜艇水下航行时是由电池提供能源,所以不能在水下长久停留。

自从常规潜艇问世以来,人们对常规潜艇的推进方式进行了多种尝试。但至今使用最多的、而且已经标准化的只有柴油机——蓄电池驱动方式,即潜艇在水面航行时靠柴油机推进,在水下航时靠蓄电池放电驱动电机推进。这种推进方式的最大缺点就是水下航速成低、续航力小,其原因是作为水下唯一的动力能源——蓄电池的容量有限。这样,潜艇就要经常浮出水面,利用需要大量空气才能工作的柴油发电机为动力进行水面航行,同时为蓄电池充电,以保证潜艇可以在作战和规避敌方反潜兵力时有足够的水下动力能源。

另一方面,由于常规潜艇的水下能源有限,艇上空调设备的功率一般不是很大,而且保证艇员生存的氧气再生原料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安全时让潜艇浮出水面可以利用与外界的空气对流来调节潜艇的空气。多年来,人们对改进常规潜艇的水下动力能源做了很多尝试,其中最典型的是德国的沃尔特在1940年发明的氧化氢汽轮机。这种发动机利用一种叫过氧化氢的化学液体在二氧化锰等触媒(催化剂)作用下产生大量蒸气的原理,在水下用汽轮机推进潜艇航行。装有过氧化氢汽轮机的潜艇在水下短时的航速可达26节;以20节的航速航行时,续航力可达110海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海军曾经建造了一艘装有过氧化氢汽轮机的XXII型潜艇,但还未显示出优势德国就战败了。战后,英、美等国曾致力于发展利用过氧化氢发动机作为水下动力的潜艇,但因过氧化氢的价格极为昂贵,而且安全性太差,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爆炸,加之当时核动力已经显示出很理想的发展前景,于是过氧化氢发动机的研制被放弃了。

目前常规潜艇的水下动力能源仍旧是蓄电池,虽然各国都在发展其他容量更大一点的电池,如银锌电池、燃料电池和钠硫电池等,但效果都不理想,至今常规潜艇仍要以20节左右的航速在水下航行,其航行时间最长也只能维持一二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1918年英最先进潜艇的灾难

全文共 2017 字

+ 加入清单

第1次世界大战是潜艇初露锋芒的时代,德国的U艇大出风头,风头一时无两,而头号海军强国的水下舰队实力强大,可惜没有表演的机会,但是英国皇家海军拥有一款在世界上都独一无二的潜艇——K型潜艇。

1战之前潜水艇作为1种新兴舰种加入海军行列,英国皇家海军也开始大量建造潜艇,1913年英国皇家海军提出1种设想,建造一种高速潜艇,平时以水面航行状态和主力舰队一起活动,在舰队决战前夕进入潜航状态,给毫无准备的敌主力舰队以突然袭击,最起码也能扰乱敌舰队阵形,给已方主力舰队创造有利条件。既然是跟随主力舰队活动并先投入战斗,就必须比主力舰队的航速快,航程也要相当。而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潜艇-E型的航速只有不到16节,航程才不过3000海里,当然是无法执行上述任务的,于是1915年英国人为了执行上述任务开始设计并建造了本文的主角-----K型潜艇。从1916年开始到1918年,英国人以每艘34万英镑的价格建造了17艘K型潜艇。(这个价格,知道当时行情的人大概可以明白英国海军可是下了多大血本在K级潜艇上了)。

最终完成的K型潜艇一举拿下了当时世界潜艇中最大,最快2项冠军。从纸面上看K型潜艇的性能就算放在2战都是出类拔萃的。

首先当时英国海军的主力战舰的速度都在20节以上,这样伴随主力舰队活动的K型潜艇的速度要求起码在20节以上。而要想达到20节的速度,靠当时潜艇通用的主要动力---柴油机是无法办到的。英国海军在S1号潜艇上试验安装了3750马力的蒸汽轮机获得了成功,水上航速1下提高到了18节。有了成功经验的英国海军信心十足的为K型潜艇安装了10500马力的蒸汽轮机,使K型潜艇的水面航速达到了24-25节,这一航速纪录将保持到核动力潜艇出现之后。加上水下航行使用1400马力的电动机,下潜和上浮时使用的800马力柴油机。最终K型潜艇安装了3种不同类型的动力系统,这可是空前绝后的一个记录。

其次,为了能和主力舰队一起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K型潜艇比他的哥哥E型潜艇,整整大了3倍,吨位由E型潜艇的800吨一下跃进到了2500吨,相应的航程也达到了3倍以上,由3000海里提高到了1万海里。

而一个意外又给K型潜艇追加了一项冠军称号。原本K型潜艇舰体采用当时潜艇通用的平甲板型,可是在最初建造的K型潜艇海试中发现,当潜艇全速时艇首穿浪现象严重,无法达到预期的航海性能。于是在K型潜艇的艇首加装大型浮箱,把艇首改为剪刀首以改善航海性能。而加装大型浮箱后就潜艇就多出了很多可用空间,于是就在加装的大型浮箱里追加了4具457MM的鱼雷发射管,使K型潜艇的攻击力由6具457MMTT变成了6具457MMTT+4具457MMTT,最终达到了6具533MMTT+4具457MM。于是K型潜艇的头上又追加了1个头衔-----最强。(这项改进在以后的英国潜艇里多次出现,也算英国潜艇的独特之处吧。)

纸面上最大,最快,最强的K型潜艇投入实用成为了1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作为最大特色的动力系统被证明为废物点心:

在K型潜艇下潜前必须关闭锅炉,排空蒸汽,放下烟囱,期间潜艇的动力必须启动辅助的柴油机提供。上浮后又要反方向操作一次。下潜和上浮时间大大超出了1般潜艇所需要的时间。这样K型面对突发情况的反应就相当迟钝。

反应迟钝还算好,蒸汽轮机的功率高,可是排烟量也高,排烟用的管道破坏了潜艇的整个耐压结构,而且潜航时放倒的烟囱的水密性也堪忧,1917年K13号的沉没的原因就被认为是潜航时水密不严密导致大量进水最终沉没。

追加的大型浮箱虽然改善了航海性能,可是K型是潜艇,而不是战列舰,其舰桥本身就低于一般的军舰,视野本来就不好,现在在艇首加上大型浮箱,更是雪上加霜。

1918年1月31日,英国舰队接到命令前往北海执行任务,因为是战斗任务就执行了灯火管制,以12,13中队的K型潜艇为先导,巡洋舰,战列巡洋舰,战舰排成单纵队依次以20节航速离开港口。

当航行到5月岛,打头的K14发现前方有1小艇出现,于是进行紧急回避,而紧随其后的K22躲闪不及一头就撞在K14上。2条艇撞在一起后,就瘫痪在航道上,由于实行了灯火管制,撞击发生后其他军舰对事故一无所知依然按原编队前进。不一会,“不屈”号战列巡洋舰又撞上了K14,2万吨级对上2千吨级。K14号在连续受到撞击后居然还没沉没。命还是够大的,不过它命大可就害惨了它的兄弟,K17发现了撞船事故就离开编队,向K14靠拢,打算救援K14。而这时还是一无所知的潜艇编队旗舰,轻巡洋舰“勇敢”号依然按原编队前进,一下子就把K17一刀两断了。K17还没反应过来就变成2截沉入海底。这时的“勇敢”号才发现出了事故,因为它是潜艇编队旗舰,于是它就下令全部潜艇紧急停车。大胆后面的K4接到命令停车了,可它后面的K6就没这样快又撞在K4上,遵守命令的好娃娃K4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沉入海底。很短的时间内就有7条船撞在1起。2条K型潜艇重伤,2条K型潜艇沉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