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知识点(经典20篇)

浏览

3386

文章

169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1919年6月

⑵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1922年

⑵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1、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开始国:英国。开始部门:棉纺织部门。

2、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2)直接原因:18世纪,英国的海外市场迅速扩大,手工工场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改进。

3、简要过程:

(1)开始的标志:(考试不作要求)

(2)发展:瓦特改良蒸汽机(最主要标志)。①时间:1785年。作为动力带动机器,首先在纺织部门使用。②意义: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扩展: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

①火车: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1825年,"旅行者号"火车机车在英国的第一条铁路上试车成功。(影响:火车的发明和使用,促使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人类迈入了火车时代,迅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②轮船(汽船):1807年,由美国人富尔顿制造。(考试不作要求)

(4)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在英国完成。法国、美国随后也完成工业革命。

4、历史意义:

(1)最大的后果: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②对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5、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科索沃战争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1、背景:

(1)两极格局结束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2)美国为了独霸世界,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别国内政。如利用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

2、原因(分析):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的干涉。

3、简单经过: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介入南斯拉夫联盟科索沃地区的民族冲突,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对南联盟发动大规模空袭战,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使馆。

4、影响:⑴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它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

5、启示:⑴科索沃战争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⑵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⑶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亚非拉的革命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历史背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印度人民不断发动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二战后期,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2、印巴分治: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离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

3、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

4、印度独立后,工农业都有了巨大发展,科技领域成就卓著;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现代化国家。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历史背景:二战后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

(1)发起: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2)高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取得独立。(1960年,非洲就有17个国家独立,历史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

(3)深入: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2、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做出的贡献

(1)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2)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3)与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倡导、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二、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捍卫民族主权之路:(1)二战前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2)二战后卡斯特罗展开革命斗争反对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1959年推翻了亲美的独裁政府,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3)古巴革命政权建立后努力发展经济,实行国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大庄园制,没收美国垄断资本在古巴的工矿企业。(4)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展开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70年代后期收回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权;1999年底收回运河全部主权。---成为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人类历史上鲜为人知的60件奇特事实

全文共 352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有许多事情并不人们都逐一细数掌握的,比如:阿拉伯数字并不是起源于阿拉伯国家、1938年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论为“年度人物”、由于国库空虚,古罗马皇帝建造了世界第一个付费公厕等。

以下是60件历史上鲜为人知的60件奇特事实

1、1752年,英国和他的殖民地国家在这一年里只有354天,这是由于英国采用格里历(GregorianCalendar)代替罗马儒略历(Juliancalendar)。

2、“英法百年战争”实际上持续了116年,最终法国的圣妇女贞德领导军队取得了胜利。

3、从1309年至1377年,罗马天主教皇并不在罗马,而是在法国阿维尼翁市。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天主教皇与罗马帝国发生了争执,1378年,天主教皇格雷戈里14世再次返回罗马。

4、阿拉伯数字并不是起源于阿拉伯国家,实际上最早是由印度数学家发明的,经修改之后传至北非阿拉伯数学家,然后在中世纪传至欧洲。

5、经过美国内战之后,大约33-50%发布的报纸都伪造新闻。

6、1938年,《时代》杂志竟评选阿道夫-希特勒为“年度人物”,同年,他完全控制了德国军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通过胁迫和入侵完全控制了奥地利,并将德国境内的1.2万犹太人驱逐出境。

7、1685年,在新法兰西(法国在北美洲的领地)曾用扑克牌作为流通货币,这是由于当时短缺硬币。

8、1892年,意大利规定女性最低结婚年龄为12岁。

9、最早的避孕品源于远古埃及,埃及女性使用某些酸性物质作为阴道栓剂,并使用蜂蜜或油作为润滑剂。

10、历史上记载的历时最短战争是1896年发生在桑给巴尔(Zanzibar)和英国之间的战争,仅45分钟桑给巴尔就投降了。

1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协约国的第一颗炸弹落在了德国柏林,当时仅造成柏林动物园内一头大象死亡。

12、在美元上印着的“吾信吾主”(InGodWeTrust)并不是美国的国家格言,直到1956年,这一年的国会议事录上记录着:“目前美国并没有国家格言,国会认为‘吾信吾主’最适合作为美国的国家格言。”

13、日记作者约翰-奥布里(JohnAubrey)记录了关于牛津伯爵(EarlofOxford)的一个故事,当这位伯爵向英国女王行低礼时,竟不慎放了一个屁,对此他非常羞愧,便离开了英国7年之久。当英女王欢迎牛津伯爵的回国时,说道:“我的伯爵,我都快忘记你放的那个屁了!”

14、尽管1666年伦敦大火是一场令人恐惧的灾难,却仅造成8人死亡。据称,当时这场火灾至少毁灭了13500个房屋。

15、公元74年,古罗马皇帝韦斯巴西安(EmperorVespasian)由于内战消耗完国库钱财,为了筹集资金,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付费厕所。当他的儿子泰特斯对这项举措提出批判性意见时,韦斯巴西安称,这些钱虽然是从厕所里挣来的,但是它们并不臭。此后,“钱并不臭”作为一句俗谚流传开来。

16、美国银行最初叫做意大利银行,1904年该银行由阿马德奥-贾尼尼(AmadeoGiannini)创建的,他是意大利移民。20世纪20年代,该银行与“美国洛杉矶银行”合并,官方称为“美国银行”。

17、在20世纪90年代的利比里亚第一次战争中,军阀布雷希(JoshuaMiltonBlahyi)领导他的军队进行了一次“裸体战争”,他们仅穿着鞋子,手拿着枪。布雷希声称,他这样做是得到了撒旦的指示,在他11岁时,撒旦就告诉他这样做。他相信这样做会避免子弹击中身体。事实上,光屁股的布雷希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

1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美国空军仅有18名飞行员,5-12架飞机。

19、与大众的观点和传奇内容相反,探险家丹尼尔-布恩(DanielBoone)不仅不戴浣熊皮帽,他还很反感戴着这种帽子。相反他时常戴着一顶毡帽。

20、1838年,墨西哥将军安东尼奥-罗培兹-圣塔-安那在战争脚踝被炮火击伤,进行了腿部截肢手术,之后他为自己被截肢的腿部举行了一次纯军事化的葬礼。

21、在波士顿茶叶事件之前,实际上英国已降低了茶叶税,并未提高这项征税。

22、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实际上是德国人。

23、亚伯-塔斯曼(AbelTasman)在他的第一次航海中,“发现”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和斐济,但他却完全错过了澳大利亚大陆。

24、爱尔兰部落居民伯纳德-奥希金斯(BernardoO’Higgins)是智利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25、约翰-亚当斯(JohnAdams)和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是美国第二任总统和第三任总统,他们都是在同一天逝世的,这一天正好是美国独立日50周年。

26、当美国内战开始时,南方军队领导人罗伯特-爱德华-李(RobertE.Lee)并没有奴隶,而北方军队领导人格兰特却有奴隶。

27、德国凯撒-威廉二世、俄国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和英国乔治五世都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

28、卡尔-马克思(KarlMarx)曾是《纽约每日先驱报》(NewYorkDailyTribune)的一位通讯记者。

29、苏联伟人斯大林曾经想成为一位牧师。

30、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特使亨利-基辛格(HenryKissinger)和巴勒斯坦总统亚西尔-阿拉法特(YassirArafat)都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然而印度甘地却从未获得过。

31、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实际上美国南部联邦宪法是禁止买卖奴隶的。

32、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这座城市实际上是1550年由瑞典国王建造的。

33、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的反攻日“D-Day”中的“D”是Day的意思。

34、19世纪90年代,在巴拉圭境内有一个新澳大利亚地区。

35、一位新奥尔良男子曾花钱雇一位海盗前往圣海伦那岛监狱营救拿破仑。

36、德古拉(在西方传说中是吸血鬼)实际上原型人物是苏格兰麦克佩斯国王,1040-1057年,他统治着苏格兰。

37、1839年,美国和加拿大进行着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猪肉和豆类战争”。

38、尽管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享有威望,但他从来没有正点准时登过火车。

39、1928年制定的《非战公约》中,一些强权国家发动的战争被正式定义为不合法战争。

40、古埃及人至少掌握着6种啤酒酿造方法。

41、事实上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没有考虑过近亲结婚的后果,他的妻子就是自己的表妹。

42、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F.Kennedy)、英国小说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Burgess)、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AldousHuxley)和英国文学界巨擎C.S.刘易斯(C.S.Lewis),都是在同一天逝世的;

43、历史上最长的战争是荷兰和锡利群岛之间,从1651年至1986年,然而这场战争却没有伤亡。

44、同性恋结婚最早是在古罗马得到认可,古罗马暴君尼禄(37-68年)至少有两个同性伴侣。

45、德国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的侄子威廉-希特勒(WilliamHitler)于1939年移居至美国,他与叔叔的立场完全不一致,致力于反抗德国法西斯。

46、美国18世纪革命家、思想宣传家汤姆斯-佩恩(ThomasPaine)成为大革命后法国国会第一位议员,然而佩恩却一句法国话都不会讲。

47、威廉-豪沃-塔夫托(WilliamHowardTaft)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参加过3次竞选的总统,他最终输给了对手伍德罗-威尔逊以及后来的共和党代表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

48、从历史纪录上,英国亨利8世仅有两个妻子,4次婚姻被废除。

49、理查德二世国王发明了手帕。

50、冰岛国会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代理国会,最初成立于930年。

51、未来派艺术运动的奠基人同时于1918年创建了第一个意大利法西斯党。

52、1952年,科学家艾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被提议担任以色列第二任总统,但被拒绝。

53、新西兰是给予女性选举权的第一个国家,1805年,该国为女性提供选举权。

54、第27次美国宪法修正经过了202年才得以调整,该宪法修正案于1789年提出,1992年才批准调整。

55、直到2008年4月,萨克岛仍保持着欧洲最后的封建制度状态。

56、多年以来欧洲一直认为西红柿有毒,西红柿的种植仅作为观赏性植物,事实上,西红柿的叶子和枝干是有毒性的,但是它们可以适当地作为食物调料。

57、1173年,比萨斜塔开始建造不久,该塔的底基就不平坦,随后的建造进程被停止,在100年之后才得以再次建造。因此,比萨斜塔从未直立过。

58、古代埃及人使用石板作为枕头。

59、人们佩戴眼镜的历史已有700年。

60、西班牙查尔斯国王二世经常擦拭埃及法老木乃伊身上的灰尘,他认为这样可以吸收远古伟人的“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世界十四座最经典的雕像

全文共 3357 字

+ 加入清单

1.《母狼》

青铜,高85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500年,现收藏于意大利罗马市政博物馆。雕像取材于罗马建城的传说: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特洛伊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建立了阿尔巴城,世代相传;后来,一个名叫努米托耳的国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儿子被杀,但他的女儿为战神所爱,生下一对双胞胎罗穆路和瑞穆斯,却被阿木留斯放入篮子中丢人台伯河;这对兄弟后来被一只母狼发现并收留抚养,不久,被牧人发现收养;他们长大以后,杀死仇人,救出外祖父,创建了新的城市;后来罗穆路杀死了瑞穆斯,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这尊雕像所刻划的就是曾经哺育了罗马创始人的母狼的形象。这尊雕像是埃特鲁斯坎人的艺术杰作,对罗马人来说,它还具有纪念碑意义,人们把它作为民族发源的始祖而给以顶礼膜拜。现在,雕像《母狼》已成为了罗马市的象征。

2.《汉谟拉比法典》

石雕,约公元前1792年-1750年,高约71厘米,石碑全长213厘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条文,是人们研究古代巴比伦经济制度与社会法治制度的极其重要的文物;同时,它还是古代巴比伦艺术的代表,尤其因为古巴比伦王国流传下来的艺术品十分罕见,所以这个石碑就更加显得格外珍贵,石碑的雕刻比较精细,表面高度磨光。石碑上刻满了楔形文字,全文280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法典的上部是巴比伦人的太阳神沙玛什向汉谟拉比国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阳神形体高大,胡须编成整齐的须辫,头戴螺旋型宝冠,右肩袒露,身披长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汉谟拉比头戴传统的王冠,神情肃穆,举手宣誓。太阳神的宝座很象古巴比伦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

3.《狮身人面像》

石雕,也称为《斯芬克司像》。高约20米,长57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500年,现位于埃及吉萨。在古代埃及,狮子是战神的化身,也是力量的象征,法老把自己的形象与它的形象混合起来,是为了夸耀神秘的威力,使自己成为万民崇拜的偶像。埃及古王国时期最主要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巨大、宏伟的皇陵建筑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这座雕像,它是由整块的天然岩石雕刻而成,高达20多米,面部约有5米长,仅头上的一只耳朵也有2米左右。雕像的头部被刻成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的头像,身子则是呈坐姿的狮子形象。法老头戴菱形王冠,前额上雕刻着神秘的圣蛇,脑后雕刻着象征神权的鹰。他的下颌原来还有一部庄严的胡须,但后来由于炮击而跌落,现收藏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4.《复活节岛的巨石雕像》

石雕,高4至5米,最高的高9.8米,约公元600——1680年。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上一个孤立的小岛,因考古学家是在1722年的复活节发现它的,故而得名。这些雕像都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一般高4至5米,重约20吨,最高的达9.8米,重达90吨。

5.《门考拉夫妇立像》

闪绿色粘板岩雕刻,高约142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600年,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这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一尊双人立像,也是当时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雕像刻划的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第五个法老门考拉和他的王妃。

6.《自杀的高卢人》

希腊化时期重要的艺术中心之一在小亚细亚柏加马王国。在公元前241——197年间击退了高卢人的猛烈进攻,为此,柏加马王国建立了卫城,并在广场上建立了胜利纪念碑性雕塑群像。《自杀的高卢人》是其中的作品。

作品表现被打败的高卢人首领,为了不作敌方阶下囚而受辱,勇敢而坚定地杀死爱妻之后自杀。这是一座震撼人心的悲剧性雕像。雕刻家着意刻画自杀时的紧张瞬间,群雕采用各种对比的手法塑造形象,立与垂下、生与死、动与静、形体的仰与俯、正与侧转,构成了一座三度空间四面观赏的组合雕塑形式,成为后来广场雕塑像的范本。

7.《大卫》(作者:米开朗基罗)

云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8.《雅典娜神像》(作者:菲狄亚斯)

雅典娜为雅典城的守护神,也是代表智慧的女神。原作为巴底农神庙大殿的主像,全身高达13米,用银白色大理石雕成,局部镶嵌着象牙与黄金,可惜已在拜占庭帝国时代被毁坏。这里介绍的是大理石小型摹制品。在这件女神雕像中,她头戴战盔,身着希腊式连衣长裙,护胸和甲胄上装饰有蛇形饰边和人头像;她裸露双臂,透过薄衣裙可隐见丰艳健美而有力量的身体;衣裙褶纹和饰物造成横竖线条的疏密变化美;她的手势动作可能是执长矛和托物,整个形象富有女性的温柔和充满生命,更多的是人性,绝少神性,这表明希腊化时期艺术已走向世俗化。

9.《维纳斯》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这尊雕像还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

10.《掷铁饼者》(作者:米隆)

高约152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年。原作已佚,现为复制品。雕像选取运动员投掷铁饼过程中的瞬间动作,这正是铁饼出手前一系列瞬间万变动作中的暂时恒定状态,运动员右手握铁饼摆到最高点,全身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趾反贴地面,膝部弯曲成钝角,整个形体有产生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的感觉。形体造型是紧张的,然而在整体结构处理上,以及头部的表情上,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印象,这正是古典主义风格所追求的。

11.《抱鹅的少年》

这件作品出自希腊哈尔基顿的雕刻家波厄多斯之手,原作青铜,留存至今的这件是罗马复制品。波厄多斯擅长于风俗题材雕塑,成为当时专门雕刻儿童形象而闻名的艺术家。

波厄多斯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正是希腊化风俗性雕塑发展的时代,几乎触及到生活的各方面,从超凡脱俗的神性,开始表达最普遍的人性。特别重视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注重人的内在精神表现。从这个天真活泼的幼儿抱着有生命的鹅可见雕刻家对生活和人的理解,这是一组活灵活现的儿童生活雕像。雕刻技艺圆满、完美高超。

12.《阿波罗像》

希腊早期雕像有模仿埃及雕刻造型的痕迹,古风时期尚残存,但雕刻家已开始不满足于模仿,力求用自己的眼光探索人体结构和人体比例,创作出写实、自然、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来。

古风时期的男子雕像大多是墓前雕刻品,有的是死者本人,有的为死者而立,一般称之为阿波罗像,这是因为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所致。青年男子立像为裸体,多取站立姿势。这尊被称为阿波罗的青年立像仍存有埃及造型程式,但他低头和手势姿式已趋生活化,他向下视,两臂向前伸,似有接物之意,看得出人物形态已从直立僵化向生活化活动迈前一步。

13.《自由女神像》(作者:巴托尔迪)

虽然说世界上很多人不喜欢美国,但不得不说这个美国的象征是世界著名雕像之一。这尊铜像的选型,是按照希腊神话中女神的美丽形象建造的。女神头上戴着额箍,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拿着《独立宣言》面容端庄而慈祥。女神像高46.5米,连同它的基座有93米高。女神像是用2.4厘米厚的铜板一部分一部分铸成的。基座底部是一个博物馆,参观的人可以进到铜像里面直到女神头部顶端,那儿可以容纳30多人,能通过玻璃窗俯视纽约的全景。

14.《思想者》(作者:罗丹)

原为《地狱之门》组塑的一部分,后翻铸成铜像。《地狱之门》取材于但丁的《神曲》,思想者是罗丹用以象征但丁的形象。一个强有力的巨人弯腰屈膝的坐着,右手托腮,嘴咬着自己的手,他默默凝视着下面被洪水吞噬的苦难深重的人们。她爱人类,难以对那些罪人作出最后判决,他深怀同情,陷入极大痛苦和永恒的沉思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1)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要趋势(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2)科学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3)各国积极寻求国际经济合作。

2.表现: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影响增大;

(3)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4)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3.影响:

有利影响:(针对所有国家)

(1)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减少,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2)各国经济互相依存,互相竞争,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不利影响:(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

(1)容易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2)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进一步加大。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措施:

(1)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2)引进国外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2.取得成就:

(1)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2)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人戈登传奇之临危受命

全文共 2246 字

+ 加入清单

1880年爆发的苏丹马赫迪运动,在很多方面都酷似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运动领袖马赫迪和洪秀全一样,以宗教改革者的身份领导人民起义,最后建立王权统治。

马赫迪原名阿赫麦德(MahommedAhmed),1844年生于苏丹一个木匠家庭,16岁成为伊斯兰教的苦行僧(Dervish)。阿赫麦德成年以后在苏丹各地漫游传教,渐渐得到苏丹底层贫民的拥戴。1881年,阿赫麦德公开称自己是马赫迪(Mahdi,真主的使者),抨击埃及政府派来的土耳其官员不读古兰经、饮酒、压迫其他穆斯林等等罪行,号召苏丹人发动圣战,驱逐土耳其人,取得民族独立。

马赫迪属於瓦哈比教派(Wahhabism),这个教派由十八世纪阿拉伯人瓦哈比(Muhammadibn-Abd-al-Wahab)首创。瓦哈比教派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一个重要派别,主张古兰经是所有教义的唯一来源,摈弃骄傲、嫉妒、忽视日常祈祷等罪过,而追求谦逊、温顺、坚忍、节欲、朝圣等美德。需要指出的是瓦哈比教派是当今沙特阿拉伯的国教,也是本拉登所信仰的伊斯兰教义,近两年很多学者把本拉登和马赫迪相提并论。和本拉登一样,马赫迪的理想是伊斯兰教统一世界,他公开宣称,苏丹解放以后,他将征服埃及,然后是麦加和耶路撒冷,最后是全世界。被征服的异教徒要么归依真主,要么引颈就戮。马赫迪运动和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非常相似,依照古兰经制定严刑峻法,比如盗窃者剁去手足,禁止饮酒、鼓掌、恶语、跳舞、淫乱、阅读禁书、穿着鲜艳等等。

马赫迪运动吸引了大批苏丹贫民,以及一些企图投机的地方豪强和奴隶贩子,这些人在马赫迪的默许下继续他们的奴隶贸易。很多苏丹部落首领仍然持观望态度,期望英国政府有所行动。马赫迪信徒们身穿粗制棉布做成的白袍,以长矛、弯刀为武器,组成一支充满宗教狂热的军队。埃及政府在以后的两年间派遣了三支西式装备的远征军前来征讨,都被消灭。每一次胜利都使马赫迪的队伍壮大一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个身材高大,肩膀宽阔的苦行僧就是安拉派来的救世主。

正当苏丹马赫迪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埃及也爆发了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暴动。一个名叫阿拉比(AhmedArabi)的埃及军官发动兵变,企图驱逐土耳其苏丹任命的埃及政府,建立埃及民族政权。腐败的埃及政府不堪一击,关键时刻英国派遣沃斯利将军(LordWolseley,也就是当年参与火烧圆明园的沃斯利中校)率军于1882年9月进入开罗,镇压了阿拉比暴动,扶持埃及政府复辟。苏伊士运河和红海航线对大英帝国战略意义重大,英国决不能容忍埃及被一个桀骜不驯的民族政权控制。不过海外驻军开销巨大,英国政府并不打算在埃及久留,一旦埃及傀儡们能够控制局面以后就离开。但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让英国欲罢不能,英军在埃及一驻就是74年,直到1956年才全部撤出。

埃及政府刚刚渡过危机,就着手解决苏丹问题。他们任命英国人希克斯(WilliamHicks)为远征军司令,由他率领一万刚刚兵变过的埃及部队,前去镇压马赫迪运动。结果希克斯远征军在苏丹科尔多凡地区(Kordofan)遭到四万马赫迪军队的伏击,全军覆灭。消息传来,英国政府开始正视苏丹马赫迪运动。首相格拉斯通领导的自由党内阁介入埃及事务已经相当勉强,而苏丹对英国并没有任何战略价值。英国内阁经过讨论,决定要求埃及放弃苏丹。然而这个决议实行起来难度相当大,因为在苏丹有数万埃及军政官员和他们的家属,散布在沿尼罗河的据点内,而马赫迪军队兵势正盛,已经控制了苏丹大部分地区。

英国媒体对苏丹问题异常关注,帝国主义势力控制的报纸煽风点火,大肆丑化马赫迪运动,要求政府出兵消灭这个邪恶而危险的组织。拥护执政党的报纸则担心撤退计划因为缺乏领导而流产,导致人道主义灾难。无论哪一派的媒体,都认为苏丹急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物,而苏丹前任总督戈登是当仁不让的最佳人选。

戈登自从三年多以前离开苏丹以后,在世界各地奔波,1880年夏天的中国之行以后,戈登前往南非,负责处理棘手的土著事务。戈登无论在哪里,都不改其直言无讳的风格,他曾公开批评英国的爱尔兰政策,支持爱尔兰的自治运动,并因此得罪了英国政府。1882年戈登晋升少将。离开南非以后,戈登有一年多的时间处於赋闲状态,他於是前往巴勒斯坦,沉浸于圣经的历史研究,写了两千多页手稿。1883年底,戈登接到比利时国王的公函,请他出任刚果总督。戈登接受了邀请,返回英国为非洲之行做准备。

戈登于1884年1月回到英国,意外地发现自己又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各大媒体异口同声地为起用戈登造势。没几天,戈登的老朋友沃斯利就代表国防部和他会晤,请求他再次出任苏丹总督。这是英国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丧失判断力的一个典型例子。戈登是一个斗士,一个冒险家,一个理想主义者,以桀骜不驯、宁折不弯著称,而英国政府交给他的任务却是屈辱的撤离。没有人比戈登更不适合这项工作了。

这个意外的任命使戈登胸中熄灭已久的热情之火又开始熊熊燃烧。近几年的怀才不遇,使戈登相当郁闷。现在他的价值终於得到了应得的认可,而苏丹将是他建立丰功伟绩的地方。面见外交部长格兰维尔(LordGranville)几个小时以后,戈登就在副手斯图亚特上校(ColonelStewart)的陪同下,来到伦敦车站,格兰维尔已经为他们买好了前往南安普顿港的车票。戈登上车以后,沃斯利匆匆赶来,从车窗塞给他一个皮包,里面是几个朋友凑的两百英镑路费。火车在汽笛声中渐渐驶离站台,戈登从车窗向送行的亲朋好友挥手道别,就此一去不复返。

编辑推荐:英国人戈登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人被发现的时代—文艺复兴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1、时间:14-16世纪。地点:欧洲(开始于14世纪,后来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2、背景:(1)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手工工场;(这是根本原因)(2)资产阶级产生;(3)欧洲天主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和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控制。

3、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的先决条件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意大利是东西贸易的枢纽,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已有较发达的手工业、商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资产阶级。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制度束缚,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这种要求必然在思想领域里有所反映,因而在意大利首先出现文艺复兴运动。

4、文艺复兴的阶级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

5、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它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要求以人为中心,不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6、方式:通过弘扬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方式宣传人文主义思想。(原因:天主教势力大)

7、性质:一场崭新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8、主要代表人物:

(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代表作品《神曲》,他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2)意大利画家达o芬奇,代表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3)英国莎士比亚,代表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9、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文艺复兴是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它推动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人戈登传奇之死得其所

全文共 3048 字

+ 加入清单

戈登于1884年2月18日抵达喀土穆,惊惶失措的喀土穆居民夹道欢迎,象迎接救世主一样将戈登迎进城里。戈登到喀土穆以后并没有动手组织撤退,而是暂停徵税,减免债务,废除酷刑,甚至宣布奴隶贸易合法化。这些挽回人心的做法表现了戈登在苏丹坚持下去的决心。

戈登随即考察了喀土穆的防务。将妇孺疏散以后,喀土穆此时仍有四万人口,和八千埃及守军。城中存粮充裕,可以坚持半年。最让戈登喜出望外的是八支小汽船,改装成炮艇以后,可以用来控制尼罗河航道。5月初,苏丹北部重镇柏柏尔(Berber)陷落,喀土穆成为名符其实的孤岛。戈登咬紧牙关,固守待援,他全身心投入修建城防工事,埋置地雷,铺设铁网。工兵出身的戈登比照英国陆军的教科书一丝不苟地规划监督城防工程。由於苏丹政府近乎破产,戈登以自己的名义印制钞票,给官兵按时发饷,向他们保证英国政府将如数兑现。戈登还制定一套嘉奖制度,定期举行授勋仪式,以鼓舞士气。在戈登的努力下,喀土穆城防大大加强,马赫迪的将军们不得不放弃攻城,制定了长期围困的计划。

但是一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英国援军始终不见踪影。戈登在他的总督府房顶上架设了一副望远镜,每天都花几个小时的时间眺望北方,而北方的地平线始终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一天,戈登收到了马赫迪的一封亲笔信和一个包裹,内装一套苦行僧的白袍。马赫迪劝说戈登归依伊斯兰教,穿上白袍出城投奔真主。戈登当着众人的面将白袍扔在地上用力践踏,然后一言不发,独自爬上房顶,机械地将望远镜转向北方,继续眺望。

进入9月,尼罗河开始泛滥,水位上升,戈登的汽船因而可以渡过浅滩,一直开到埃及境内。戈登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向英国政府和公众进一步解释他的立场。戈登将几大箱文件,包括他和副手斯图亚特的围城日记,以及一封呼吁信,装上汽船"阿巴斯"号。临行前,英、法公使和助手斯图亚特都表示想随船离开,戈登爽快地答应了。"阿巴斯"号离开喀土穆以后,不幸在途中触礁沉没,船上乘员逃到岸上,被当地部落首领全部杀死,向马赫迪请赏。

戈登拒绝乘船撤离,再一次证实了格拉斯通的判断。戈登一直都有机会离开喀土穆,但他选择了留下和喀土穆共存亡。英国驻埃及公使巴林在备忘录中表明,此时戈登的职责就是设法撤离喀土穆。如果执意留下,则意味着英国政府将不得不出兵救援,势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如果离开,喀土穆四万居民只不过沦为马赫迪的囚犯。但是柏柏尔城陷落以后惨遭野蛮屠城,喀土穆城破之后只怕也逃不了相同的下场,戈登作为苏丹总督,对喀土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戈登的强梁性格,临阵脱逃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英、法公使和助手斯图亚特离去以后,戈登更加孤独,每天花很多时间写他的围城日记。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手稿,记录了三百多天绝望的等待中戈登的心理历程。戈登在日记里重申他的原则:"我庄严宣告,在喀土穆每一个愿意撤离的居民安全撤离以前,在一个有效的政府建立以前,我不会离开苏丹;因此我不会遵从任何让我撤离的命令,我愿意冒一切风险,留下来和此城共存亡。"这是赤裸裸的抗命不遵,但戈登天生不是一个顺从的人,他在日记中自嘲地说:"我绝不会雇佣象我这样的人,我是不可救药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戈登起初的信念也逐渐产生动摇。他估计城中四万居民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愿意投靠马赫迪。"埃及官员无能,士兵怯懦,"戈登沮丧地发现,"为他们牺牲真不值得。"他的尊敬都留给了对手,"马赫迪的信徒都是坚定的战士,能够忍受饥渴,舍生忘死,真是坚如磐石。"在他心目中,马赫迪士兵才是他喜欢带的兵。戈登虽然认定马赫迪欺世盗名,但在他的日记里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对马赫迪的尊敬。一天有谣言传来,马赫迪在城外出现,要求面见戈登,戈登居然一脸的兴奋之色。

9月底,城中存粮将尽之时,一些*商非法囤积的粮食意外地被发现,使喀土穆守军又坚持了几个月。12月14日,戈登的最后一艘汽船装着他的日记离开喀土穆。戈登写给他姐姐的最后一封信中言道:"我知道女王的政府会因为我强迫他们出兵而怒气冲天……由於援军的延误,这应该是你看到的最后一封信了。不过上帝主宰一切,他的意志将会得以实现。由於条件的限制,恐怕我在此的作为会显得不那么辉煌……我非常快乐,感谢上帝,我已经尽力履行了我的责任。"

沃斯利在埃及精心准备苏丹远征,他知道马赫迪有雄师十万,士气高昂,轻敌冒进只能是自取灭亡。到10月底,沃斯利才凑齐一万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此时尼罗河正值低潮,水路无法进入苏丹,如果走陆路,又没有足够的骆驼。直到11月底,远征军的先头部队才正式出发。进入苏丹以后,英军不断受到马赫迪部队的骚扰和阻击,行动非常缓慢。1885年1月20日,英军到达尼罗河畔的米提玛(Metemma),发现戈登派来迎接他们的四艘汽船已经在此等候了四个月。23日,英军先头部队乘汽船向马赫迪进发,于28日到达喀土穆城外,发现喀土穆已经沦陷,於是只得退了回去。

马赫迪大军于1月26日对喀土穆发动总攻。在饥馑中苦熬了一个多月的守军只抵抗了几个小时,喀土穆终於陷落。城中四万军民几乎被屠杀殆尽。根据英国官方历史记载,马赫迪士兵冲进总督府以后,发现戈登身着将军制服,手持指挥刀,站在楼梯上等着他们。戈登和总督府院内黑压压的马赫迪士兵对峙了几分钟,一时间鸦雀无声。这时一个名叫沙(TahaShahin)的马赫迪将领大喝一声:"遭天谴的家伙,你的末日到了!"话音未落便投掷出手中的长矛,透入戈登的胸膛。戈登一脸的轻蔑,身体只是晃动了一下。接着又有两支长矛刺中戈登,戈登这才倒地,马赫迪士兵於是一涌而上,刀斧齐下。戈登死后,他的头被马赫迪士兵割下来高挂在树上示众,那一双无神的眼睛依然瞪视着北方。

戈登的死掀起轩然大波,他效力过的国家纷纷发电表示震惊和哀悼。65岁的维多利亚女王痛心疾首地写信给戈登的姐姐:"我不知该怎样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您敬爱的、高贵的、英勇的胞弟,为他的国家和君主尽忠报效,不惜牺牲自己,到底未能得救。我竭尽全力促使派遣他的那些人做出救援的承诺,终究未能得到履行,我的悲痛真是无以言表!您弟弟壮烈而悲惨的命运,是英国名誉上永久的污点!"首相格拉斯通立刻成为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几家报纸直接称他为"戈登谋杀犯"。几个月后,声名狼藉的格拉斯通被迫辞职。

马赫迪没有福气享受他的胜利果实,于同年6月得暴病身亡。阿布杜拉(Abdullahi)接任哈里发,成为"马赫迪亚国"的统治者。马赫迪亚政权延续了13年,期间内战频繁,奴隶贸易猖獗,苏丹人民选择的政权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真可谓性格决定命运,戈登从政治理念上看应该是个自由主义者,这从他支持爱尔兰自治的言论可以证明。但是戈登的理想主义,基於宗教热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宁折不弯的性格,使他选择了和苏丹共存亡。戈登丧生喀土穆,实际上是为英国的帝国主义道路殉难,这大概有违他的初衷。

戈登和格拉斯通的政治角力,最后以戈登用生命的代价取得了胜利。但是平心而论,戈登和格拉斯通的争执,戈登完全是错误的一方。格拉斯通拒绝干涉苏丹,正是为英国的根本利益考虑。可惜正如戈登所预言,他的死使英国蒙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这是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所不能忍受的。戈登生前未能迫使英国干涉苏丹,死后却成功地使英国背上苏丹这个包袱。1898年,经过13年的准备,埃及英军司令基奇纳(HoratioKitchener)领军入侵苏丹,消灭了马赫迪亚政权,从此苏丹成为埃及的一个省份,英国沉重的财政负担,一直到1956年独立。

编辑推荐:英国人戈登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国际联盟诞生记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4月28日,大会全体会议批准了这份公约,当天的巴黎反常地下起了雪。

一位巴拿马代表发表了一通冗长且学术味颇浓的演讲。这通演讲的主题是和平,从古时候的亚里士多德,一直谈到现在的伍德罗·威尔逊。

洪都拉斯的代表提到了门罗主义的那个条款,但他讲的是西班牙语,没有几个人能听懂,所以他的反对意见也没人理睬。

主持会议的克列孟梭以他那一贯高效率的方式推动着议程,限制人们在有争议的修正案上唇枪舌剑,即便是他自己的代表也不例外。他拿着一把小木锤,在桌子上狠狠地一敲,喊道:

"通过!"

威尔逊有充分的理由感到高兴。公约是按照他预想的方向拟定的……一如他对自己妻子说的那样,如果和约需要修改,"出现的错误可以一个个拿到国联来改正,国联将成为永久性的清算所,所有国家都可以来,无论大小"。

然而,在此后的20多年里,"国际联盟"这个名字更多地会让人联想起正儿八经的官僚、乱七八糟的自由派支持者、无用的决议、无果的调查。

当然,还有最为重要的一个印象:失败。

1931年的中国东北地区、1935年的埃塞俄比亚,以及灾难中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两场世界大战之间仅仅相隔20年。

墨索里尼、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者,这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活跃的领导人都耻笑国联,最终背叛了国联。英国、法国以及一些民主小国,这些国联的主要支持者也表现得不冷不热,有气无力。

苏联之所以会加入,完全是因为斯大林在当时没有更好的选择。美国则从未真正地加入这个组织。

国联的失败是如此彻底,以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考虑建立一个永久性国际组织的时候,决心要重新成立"联合国"。

国联的解体是在1946年正式宣布的,但在1939年它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最后一次国联大会上,曾经目睹国联创立的罗伯特·塞西尔勋爵问道:"难道这20年来我们的努力都白费了吗?"

他勇敢地自问自答,"这是头一次有这样一个组织建立,在本质上是普世的,不是为了保证哪个国家的民族利益……而是为了停止战争。"

他总结说,国联是"一项伟大的实验",它把数个世纪以来为和平奔波不息的人的希望和梦想变成了扎扎实实的东西。

它的遗产就是留下了一个广为认可的理念:全世界各民族可以也必须为了集体安全而合作。

"国联已死,联合国万岁!"

编辑推荐:国际联盟诞生记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佛教起源与佛教起源地

全文共 3930 字

+ 加入清单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印度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普遍使用铁器,农业生产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达起来,一批城镇小邦兴起(迦毗罗卫国就是当时的一个小邦),经常互相侵并,发生冲突。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后,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称为婆罗门)为最高的社会阶层,奴隶(称为首陀罗)是最下*的阶层。首陀罗是非雅利安人,受着极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婆婆罗门随意驱逐甚至残害。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不仅被订在法律中,还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义中。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形成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导致社会动荡,生产下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得不到温饱和安定。痛苦、失意、无望、颓废是当时一般的社会情绪。

这种社会情绪也使作为一个小邦王子的悉达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不愿继承五位,便外出寻道。开初他也想从婆罗门教中皖出解除苦难的方法,但终于不合心意,便舍弃了婆罗门教,闭居山林静坐。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下终于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后来他便到中天竺各地进行传教活动,组成僧侣集团,逐渐形成了佛教。到他死的时候,佛教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是一个相当庞大、精细的唯心主义体系,后来由于不断的传播,发展成为许许多多不同的流派,教义就显得更为杂乱了。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所谓“苦谛”,就是说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会遇到生、老、病、死……十六苦(或说八苦),没有丝毫乐处,引导人们去厌恶人世。所谓“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找来找去佛教徒找到了两条原因:一条叫“业”(干事情),这是致苦的正因;一条是“惑(烦恼)”,这是致苦的助因。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这就叫“灭谛”。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道谛”。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盘之道。所谓“涅盘”译义为灭、灭度、寂灭、圆寂、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等,实际就是死的化名(这种化名多至六七十个)。佛教修行,以涅盘为极目的,其实就是引导人们去求死。四谛之中,苦、灭二谛尤为重要。人生最苦,涅盘最乐,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最脆弱、最怯懦的思想。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点也不敢触动,仅以消极厌世和追求死亡的说教来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苦谛以生老病死等作为人生中最大的苦难,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这些苦难,穷人是这样,富人也是这样,这就很巧妙地掩盖了阶级矛盾,抹煞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造成被压迫人民痛苦的根源。这种说教当然是对剥削阶级有利的。诚然,剥削阶级也会遇到生老病死等问题,但他们是从剥削阶级的贪欲本性来考虑这类问题的,即如何才能长寿,如何在来生来世也能保住荣华富贵的地位等等。而这种说教,不仅迎合了剥削阶级的贪欲心理,还为他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剥削阶级在纵情享受的同时,分出一部分财物施给寺庙,就可以得到极大的福报。“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佛教正是这样向剥削阶级廉价地出售进入天国的门票。

佛教在进一步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的,离开了条件,也就无所谓存在。人生命的起源和过程也是依赖于条件的,这就是十二因缘。即无知(“无明”)引起意志(“行”),由意志引起了精神统一体的“识”,由识引起身体的精神和肉体(“名色”),有了名和色,就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感觉器官的“六处”,六处引起和外界接触(“触”),由触引起感受(“受”),由受引起贪爱(“爱”),由爱引起对外界事物的追求索取(“取”),由取引起生存的环境(“有”),由有引起“生”,再由生引起了“老死”。所以说到底,人生的痛苦是由无明引起的,只有消除了无明,才能获得解脱。佛教经典又把十二因缘说解释为“三世因果报应”说。即:无明、行是过去因,感现在果;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感未来果;生、老死是未来果。宣扬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各种遭遇,都是自己前世所作“善业”或“恶业”的结果,是早就注定了的,无法改变的。这就为剥削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荒淫无耻地进行享受提供了根据,把劳动人民由于剥削制度造成的苦难亦解释为合情合理的事情。这种说教起着掩盖剥削阶级的罪恶和让劳动人民服服帖帖当牛作马的反动作用。根据“因果报应”,佛教又提出“轮回”的说教。“轮回”的原意是“流转”的意思。佛教沿袭婆罗门教的说法而加以发扬,宣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会永远在所谓“六道”中生死相续,有如车轮的旋转不停一样。根据佛教经典所谓“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罗(一种鬼怪恶神)、地狱、饿鬼、畜生。人若做了善事(指信佛等),死后就可升入天界。人若做了坏事(指不信佛,不安于自己的命运,触犯了他人的利益等)死后就会变成畜生,变成饿鬼,或堕入地狱。这种说教,实际上成为反动统治阶级用来恫吓劳动人民群众,对他们进行精神奴役的一种手段。

释迦牟尼死后百余年间,佛教发生分裂:一派称为“上座部”,主要由一些长老组成;另一派称为“大众部”,拥有广大的僧侣,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又由大众部的一些支派组成“大乘佛教”,并且称呼非大乘佛教的教派为“小乘”。大乘宣称自己这个教派是“普渡众生”的,说小乘是只管自己修行得道,得了道就当“罗汉”,不管别人,所以很不可取。他们把罗汉称之为“自了汉”,是带有一点轻蔑的意思的。大乘打着普渡众生的招牌,宣称自己宁愿入地狱渡人,也不愿自己先解脱。这是很能换得人们的同情和尊敬的,所以大乘比小乘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大乘佛教中又有“空宗”和“有宗”的不同派别。空宗(又称“中观宗”)是公元三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一个派别。空宗宣扬“一切皆空”的教义,很有导致把佛自身也否定掉了的嫌疑,所以遭到了另一些佛教徒的反对。后来世亲、无著才创立了“有宗”。有宗又称“瑜珈宗”是针对空宗来的,认为不能象空宗那样讲,不是一切皆空,佛还是真的、有的。有宗宣扬“万法唯识”的教义,认为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佛性的表现,最终也都要归到佛性一来,主张的是唯心主义的主观意识论。

传说龙树是大乘佛教的祖师,他不仅创立了大乘空宗,而且还把佛教某些教义和婆罗门教的某些教义、仪式相结合,创立了“密宗”,(或称“密教”)。后称密宗以外的教派为“显宗”(或称“显教”)。所谓密宗,一是主张秘密传教;由一人直接传授给另一人,弄得很神秘;一是搞惑世欺众的巫术和烦琐的宗教仪式。密宗是比其它宗派更秽浊的污水。佛教出现了密宗以后,就走入绝境了。

孔雀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24-185年),佛教被定为印度的国教。当时印度海上交通发达,对外关系活跃,国家甚至发动佛教传教士远赴国外以扩大政治影响,佛教由此便逐渐向亚洲其它各国传播。南从印度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经帕米尔高原,在公元前后传入我国,再由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南传教以小乘佛教为主,北传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以后佛教便一步步地发展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传入各国各地区后,又与当地的思想意识、宗教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显得相当活跃。但在印度,中世纪后佛教便逐渐为印度教所融化,到十三世纪就衰落了。

西藏的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同时由我国内地和印度、尼泊尔传入的。由我国内地传入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由印度、尼泊尔传入的主要是密教。佛教传入西藏后,曾经为苯教所不容,佛教和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后来终于战胜了苯教,同时也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义、神祗和仪式,并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后来被外地人俗称为“喇嘛教”。

于部派佛教方面,传入锡兰、缅典、泰国、高棉、寮国等南方地区的上座部佛教,直至今日也仍然被当地人民深深信仰。

从部派佛教开始,以及初期、中期、后期的大乘佛教,经过中央亚细亚或南方海路,在一世纪左右开始传向中国,此后千余年其经典不断被译为中文。从7世纪左右开始,到印度佛教灭亡的几百年间,印度佛教与佛典,也输入西藏并被译为藏文。爪哇、苏门达腊、婆罗乃等地的南海地方,在4-5世纪左右也从印度本土传入佛教,也曾经极为隆盛过。中国的佛教后来也进而传入朝鲜和日本。另外,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佬,也传入蒙古与我国的东北、青海、四川等地。

以上所说主要是大乘佛教,至于部派佛教方面,传入锡兰、缅典、泰国、高棉、寮国等南方地区的上座部佛教,直至今日也仍然被当地人民深深信仰。

若存流行地区的位置来称呼南北方佛教,并不完全妥当。兹将其情形略述如下:

南方佛教是指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南方地区所曾经流行的佛教而言,又称南传佛教。这是小乘部派佛教的一派,也可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巴利佛教。称为巴利佛教的原因是因这种佛教的三藏圣典是用古印度的巴利语所传的缘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圆珍814—891年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佛教天台宗寺门派创始人。俗姓和气,字远尘。赞岐国(今香川县)人。空海俗甥。15岁师事延历寺义真,受菩萨戒,安居比睿山12年。因通达显密,博鉴他宗,被推为“一山真言学头”。853年入唐,于福州开元寺就存式学《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俱舍论》,又从般若怛罗学梵语和密教。继至天台山国清寺,研习天台章疏。唐大中九年(855)至长安青龙寺,从法全受瑜伽密旨,受传阿阇黎位灌顶;又向大兴善寺智慧轮学胎藏、金刚两部秘法。翌年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开元寺,谒良。复上天台,于国清寺止观院建立一堂,题名“天台山国清寺日本国大德僧院”,请清观住持。大中十二年携带经疏千余卷回国。依敕命住比睿山山王院,并屡次受请入宫讲经修法。越年移住山下三井园城寺,奏请为天台的别院;又创立唐院,收藏由中国带回的典籍。868年敕许以园城寺为传法灌顶道场,形成后来的寺门派。同年任天台宗第五代座主,职位僧教。教义上不同意圆仁所说圆密两者教理相同只是“事相”(仪轨等)不同的观点,认为密教比圆教(天台宗)优越。卒后追谥智证大师。主要著作有《法华论记》、《法华玄义略要》、《大日经指归》、《讲演法华仪》等。所著《授决集》2集,后成日本天台宗寺门派教学的根本圣典。

圆珍(814—891年),俗姓和气,系日本弘法大师空海的外甥,赞岐国(今香川县)那珂郡人。十五岁入比睿山,师事日本天台宗二祖义真,受天台之学。二十岁得道受戒,其后住山十二年,任内供奉十禅师之一。唐大中七年(853年)入唐求法,回国后为日本天台宗第五代座主,又为寺门派开祖。圆珍大中七年(853年)入唐后,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临海,当日即上临海龙兴寺(开元寺),并“安置道真杜陀房中”。就行满和尚的弟子季皋、僧正清翰的弟子知建等学天台教法,知建“乍见喜欢,宛如骨肉。舍与《维摩》、《因明》二部义疏”。直至十二月九日离开临海。圆珍一生著述甚多,所著游唐日记《行历抄》虽仅存札要,但其中保留的一些内容,对研究临海龙兴寺的历史沿革和对日本传灯大师圆载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一、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做出安排。②时间:1919年1月。③参加会议的国家有27个,④主宰和会的三巨头:劳合.乔治(英),克里孟梭(法),威尔逊(美)。⑤结果:1919年6月签定了《凡尔赛和约》。⑥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2、《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②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有空军,陆军人数不超过10万人,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③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④赔款方面: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3、《凡尔赛和约》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影响: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4、《凡尔赛和约》和战胜国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签定的一系列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5、国际联盟:1920年1月根据凡尔赛和约成立(美国提出但未加入),被英、法控制。

二、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1、华盛顿会议:①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②时间:1921年到1922年。③参加国家:9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④主要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2、《九国公约》:①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②影响: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各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3、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它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三、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这一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只是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美国“大清洗”运动

全文共 4506 字

+ 加入清单

二战后的美国,战争的阴影还没有消失,冷战的恐怖气氛又接踵而至。美国一方面在国际上与苏联对抗,另一方面在国内清除所谓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打击进步势力。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祸起《美亚》案

1945年3月,美国众议院以207票赞成、186票反对,将其臭名昭著的“非美委员会”改为常设机构。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国内通货膨胀指数急剧上升,在短短的一年中发生了3.47万次罢工,共有450多万工人走上街头。众院非美委员会借机指责工会“已被共产党渗透”,极力煽动公众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迫害进步人士。

1945年3月11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借口当年1月26日出版的《美亚》杂志上有一篇文章与他们掌握的一份秘密材料在内容上相似,伙同战略情报局的特工人员一起闯进了《美亚》杂志编辑部,并声称“从办公室搜出1700多份机密级和其他密级的政府文件”。6月6日,联邦调查局再次查抄《美亚》杂志编辑部,声称“搜查出1069页政府文件,其中有504页是保密性质的”。同日,美国司法部以“偷窃政府绝密文件”的罪名逮捕了曾在美军驻延安观察组长期工作的国务院官员谢伟思等6人。

事后查明,《美亚》杂志所使用的文件是谢伟思私人保存的发自延安的报告的副本,并非什么“绝密文件”。这些报告中的观点,大部分是谢伟思等人在延安的近一年时间里,通过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交谈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的实地调查得出的真知灼见。如在1945年2月中旬,谢伟思在为即将回国的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魏德迈将军所写的备忘录中,建议美国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奉行类似盟国对南斯拉夫的铁托游击队所奉行的政策—即像英国首相丘吉尔一样,根据一切党派在对德作战中的表现,而不是以它们的意识形态来判断提供援助与否;希望美国政府在制定其中国政策时从自身角度考虑,不要支持蒋介石政府打内战等。谢伟思被捕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将这一事件看作是“中美关系的分水岭”。

尽管联邦大陪审团在8月份宣布因证据不能成立,谢伟思无罪开释,但在《美亚》案的影响下,杜鲁门政府还是从1947年12月17日起开始对联邦政府、武装部队和国防订货承包商实行所谓“忠诚调查”。其调查对象的范围甚至扩大到了荒谬可笑的地步。在帕萨迪纳,有个3岁的小姑娘为商店当广告模特,她的母亲接到通知书,小姑娘必须签署忠诚宣誓书后才能领取报酬。据统计,在“忠诚调查”期间,总共有2000多万美国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在“忠诚调查”的影响下,美国的社会舆论也随之右转,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辛辛那提红色棒球队被迫更改了名称,甚至参加角逐美国小姐的候选人都必须陈述她们对卡尔·马克思的看法。恰在此时,威斯康星州参议员麦卡锡的一篇演说,将这一运动推向顶点。

“麦卡锡主义”出笼

1908年11月14日,约瑟夫·麦卡锡生于威斯康星州北部一个爱尔兰裔小农场主家庭。1939年,麦卡锡虚报年龄参加威斯康星州第七区巡回法庭法官的竞选,成为该区历史上“最年轻的法官”。从此,麦卡锡开始了充满欺骗与谎言的政治生涯。有人这样评价麦卡锡:“无比的大胆和某些方面的巧妙撒谎,使他的手法与一般的颠倒黑白有天壤之别。”

1946年,从军队中退役的麦卡锡参加参议员的竞选。从未上过战场的麦卡锡向公众宣称自己曾经数次“光荣负伤”,从腿上取出“10磅弹片”,凭借如簧之舌,于这年的11月当选威斯康星州参议员。在参议院任职的前四年中,由于行为不检点和进行大豆期货投机交易、赌博和酗酒,他的声望一落千丈。人们常说,“在麦卡锡参议员的公文包里经常装着一瓶威士忌酒”,他的“一大堆不同性质的事实和经不起验证的数字,把参议院和整个美国搞糊涂了”。尤其是1949年秋天,麦卡锡居然为屠杀美国士兵的纳粹党徒辩护,引起舆论哗然。因此,在这一年的民意测验中,麦卡锡被评为当年“最糟糕的参议员”。此时,他太需要有一根救命稻草来帮他保住在国会的位子了。

1950年2月9日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的诞辰年纪念日,麦卡锡决定在这一天“把炮弹打向国务院”。在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安排下,他从华盛顿飞往西弗吉尼亚州的惠林市,在俄亥俄县的共和党妇女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国务院里的共产党”的演讲,声称在他手中,有“一份205人的名单”,“这些人全都是共产党和间谍网的成员”。“国务卿知道名单上这些人都是共产党员,但这些人至今仍在草拟和制定国务院的政策。”麦卡锡的演说有如晴天霹雳,令美国上下一片哗然。此前如履薄冰的麦卡锡则一夜之间成为声震全国的政治明星。

惠林演说之后,麦卡锡又相继飞往犹他州的盐湖城和内华达州的雷诺市,重复他在惠林的演讲。略有不同的是,此时的麦卡锡手中还挥舞着一张小纸片,这就是所谓的“间谍名单”。但是,按照他这时的说法,名单上的人数为57人。

2月11日,得意忘形的麦卡锡特地打电话给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要求他们对他的演讲公开表态。收到电报后的杜鲁门恼羞成怒,愤而提笔回信道:“我确信,威斯康星州人民极其遗憾,他们的代表竟是像你这样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但是,在写完信后,杜鲁门并未将其发出,而是将其列入“归档”,他另外责成国务卿帮办普里福依打电话给麦卡锡,希望他“把名单公布出来”。

喜形于色的麦卡锡没有理睬杜鲁门的询问,又在参议院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所谓“揭露和清查美国政府中的共产党活动的浪潮”。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卡锡更是借口杜鲁门政府中有人暗中“私通苏联”、“出卖了蒋介石集团”、“帮了共产主义的忙”,将民主党执政的20年称为“叛国20年”,并将锋芒直指杜鲁门政府。

1951年6月14日,麦卡锡借口杜鲁门撤换朝鲜战争中的美方总司令麦克阿瑟,在国务院发表了平生最长的一次演说,直接指责杜鲁门政府对外政策重要制定者,曾经担任驻华特使、国务卿和国防部长,被杜鲁门称作“现今最伟大的人物”的乔治·马歇尔将军。在这篇6万多字的演说中,他将“叛徒”甚至“谋杀者”的罪名安在马歇尔头上,说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力反对在巴尔干开辟第二战场,使得苏联先于西方盟国到达东欧;在雅尔塔会议上蒙蔽罗斯福,使苏联在领土等方面获利;在担任杜鲁门总统派驻中国的特使调停国共两党冲突期间暗中支持共产党,“出卖国民党”;在国务院任职期间制定了对蒋介石集团不利的政策,“帮助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等。后来,麦卡锡还让他的助手编印了《美国从胜利后退:乔治·马歇尔的故事》一书出版,并广为散发。同时受到麦卡锡无端指责的还有在战时和战后参与美国对华事务的欧文·拉铁摩尔、费正清、谢伟思、柯乐布以及时任国务卿的艾奇逊等人。1951年冬天,在麦卡锡的无端指责和谩骂中,马歇尔不得不主动辞职,回弗吉尼亚州里斯堡农场养老。

从1953年起,麦卡锡将魔掌逐渐伸向外交领域。是年4月,麦卡锡在两名年轻助手的协助下,开始对美国设在海外的大使馆藏书目录进行清查。在这次清查中,美国共产党领袖威廉·福斯特、左翼作家白劳德、史沫特莱等75位作家的书籍全被列为禁书,甚至连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史莱辛格和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也被列入“危险书籍”之列。据估计,被剔除的书籍总数有近200万册。在此影响下,美国国内一些城市和学校的图书馆也纷纷查禁甚至焚毁“任何可疑的书籍和杂志”。被贴上“可疑”标签的书籍包括关于雕塑、精神病、酒类、托幼和建筑的专著以及侦探小说,甚至还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连一本介绍苏联芭蕾舞的书也因为提到了“苏联”而被麦卡锡主义分子付之一炬。

在“麦卡锡主义”最猖獗的时期,美国国务院、国防部、重要的国防工厂、美国之音、美国政府印刷局等要害部门都未能逃脱麦卡锡非美活动调查小组委员会的清查。同时,美国的左翼力量也受到空前的打击。仅1953年一年,麦卡锡的委员会就举行了大小600多次“调查”活动,还举行了17次电视实况转播的公开听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麦卡锡的活动越来越激起公众的反对。在欧洲,人们更是将麦卡锡直接比作希特勒。国务卿杜勒斯更是向总统艾森豪威尔表达了这样的忧虑:“许多欧洲领导人似乎认为我们(美国)正在麦卡锡的领导下走向美国式的法西斯主义。”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甚至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美国外交政策方面,究竟是艾森豪威尔的权力大,还是麦卡锡的权力大?在美国国内,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共和党已经是“一半属于麦卡锡,一半属于艾森豪威尔”了。

1953年7月,麦卡锡的助手马修斯在《美国信使》撰文,指责美国耶稣教会牧师中“受到了共产党的严重渗透”。教会立即将电话打到白宫,抗议马修斯的诽谤。艾森豪威尔立即回信,并通过电台向全国广播,谴责马修斯“不负责任的攻击”,并迫使麦卡锡解除马修斯的职务。这一行动被视为麦卡锡在1953年的“惟一引人注目的挫折”,同时,这也是艾森豪威尔准备向麦卡锡“摊牌”的标志。

1954年的“陆军—麦卡锡听证会”上,麦卡锡遭遇了他的“滑铁卢”。当陆军部公布了麦卡锡的种种越权和违法行为,揭开了麦卡锡调查活动的黑幕时,麦卡锡则施展东拉西扯和哗众取宠的惯用伎俩,并当着全国电视观众的面,滥用参议院的议事程序,刻意干扰听证调查。当麦卡锡竭尽胡搅蛮缠之能事,肆意攻击在场的陆军部律师约瑟夫·韦尔奇的一名年轻助手时,一向和蔼的韦尔奇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拍案而起,质问麦卡锡道:“参议员先生,你还有没有良知?难道你到最后连一点起码的良知也没有保留下来吗?”

1954年12月1日,在全国上下的一片声讨声中,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决议,对麦卡锡进行谴责。1957年5月2日,麦卡锡饮酒过量引发肝炎和神经炎,一命呜呼。

“麦卡锡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在“麦卡锡主义”最为猖獗的时期,中美关系正处于冷战寒冰的封冻之下。在“麦卡锡主义”的影响下,“反共”成了美国的惟一选择。麦卡锡在中国问题上的发难,导致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几届美国政府一直采取非常僵硬的东亚政策,谁也不敢主动提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接触。

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他们不仅被非法传讯,不准寄钱给中国的亲人,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受监禁、被驱逐甚至遭暗杀。在美国工作的著名核物理学家钱学森也因被指责在战时参加了美国共产党的活动,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传讯。此后,钱学森多次发现他的私人信件被拆,住宅电话被窃听,他的“国家安全许可证”也被吊销。这表明,他已经不能继续从事喷气推进研究,甚至不能留在实验室里工作了。直到1955年离开美国前,钱学森一直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的监视。由于受到美国政府的限制,钱学森回国时不仅没有带回任何研究资料,甚至连一些私人生活物品都未带回。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也因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不得不偕同夫人离开祖国,远走瑞士。1972年2月19日,斯诺客死日内瓦。斯诺去世后,家人在清理他的信件时发现他留下遗言:要把他的一部分骨灰留在中国,因为他热爱中国;把骨灰的另一半送回美国,安葬在故乡的哈得孙河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一、战后美国经济繁荣:(五六十年代)

1、美国经济的繁荣:(1)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2)表现(特点):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3)原因: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七八十年代)

1、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A、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

B、特点:70年代发生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进行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C、原因:①经济发展弊端日益显露,受到石油提价的严重打击;②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三、政府采取措施:(九十年代以来)

A、时间: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B、特点: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低通胀、低失业率、财政赤字减少,发展速度快)

C、新经济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D、原因:①改革社会经济;②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③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四、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原因:(1)根本原因: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2)主要原因: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人才;(3)重要原因: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改革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佛兰德战役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与协约国军队于1914年和1918年在比、法边境佛兰德地区进行的两次战役

第一次战役1914年10月中旬“奔向大海”战役结束后,战线从利斯河延伸到伊泽尔河。德军计划攻占法国加来海峡港口城市,摧毁英军补给基地,迫使英国退出战争。协约国军队决心坚守伊普尔、迪克斯迈德、尼乌波特一线,相机收复比利时全境和法国北部。10月20日,德军第4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的3个军对伊普尔实施主要突击(见伊普尔战役),对伊泽尔河实施辅助突击。22日,德军强渡伊泽尔河,并在西岸设防。28日,比军打开尼乌波特海水闸门,水淹德军。30日,德军被迫撤退。伊普尔地区的作战行动到11月20日结束。此役,双方均未能达成战役企图,西线从此进入阵地战阶段。

第二次战役1918年4月皮卡迪战役结束后,德军决心攻占交通枢纽阿兹布鲁克以及卡塞尔、凯梅尔高地,歼灭英军主力,迫使英国退出战争。4月9日,德第6集团军在炮兵徐进弹幕射击掩护下,从拉巴塞和阿尔芒蒂耶尔之间突破英第1集团军防线。次日,德第4集团军在阿尔芒蒂耶尔和梅西讷之间对英第2集团军实施突击,两天推进12公里,攻占梅西讷高地和帕尚达埃尔村。英军弃守阿尔芒蒂耶尔。英国政府和盟军指挥部对此惊恐不安,急调战略预备队增援。12日,英法援军投入战斗。14~15日,德军被迫暂停进攻。17日,德军发起新的突击,经数日苦战于25日占领凯梅尔高地,但对卡塞尔高地的进攻毫无进展。29日,战役结束。此役,德军投入42个师,损失8.6万人;协约国军队投入35个师,损失11.6万人。德军虽在战术上取得成功,但未能达到预期战役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中东战争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1、由来: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二战后,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巴以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从1948-1982年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共发生五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2、原因分析: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实质是领土之争。

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1)外因:地理上: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

(2)内因:①历史矛盾: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先后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②领土争端: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不断扩张领土;侵占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的家园。③争夺水资源。④宗教矛盾: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在巴勒斯坦地区影响深远,它们都江堰市把耶路撒冷当作自己的"圣城"。宗教矛盾加深了双方的裂痕。⑤民族矛盾: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民族矛盾。几十年的斗争加剧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了不断的报复性行为中。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一)巴黎和会的召开:1919年1月;法国巴黎。

1、参与国:"一战"的战胜国(协约国)

2、操纵国及领导人: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3、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时间:1919年6月签约国:协约国与德国

1、内容:

2、凡尔赛体系建立:1919-1920年协约国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加上《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3、影响:⑴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协议(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条款是"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⑵影响:凡尔赛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上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确立了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启示:弱国无外交,应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相关事件:⑴国际联盟的成立:最早由美国提出,根据和约规定,1920年1月成立。美国没有加入,主要被英、法控制。⑵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的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即中国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世界格局新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格局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形势,形成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这使世界处在新的大战和核战争的威胁之中,两霸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中,出现“古巴导弹危机”,进而要升级为“星球大战”的高科技战争计划,使世界紧张局势加剧。

东欧各国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下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发生东欧剧变。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东西方面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在不断发展。这种世界格局的变化,导致原来掩盖着的许多矛盾和冲突的激化,特别是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如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波黑冲突,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和不安。

在新旧世界格局交替的过程中,基本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形成前,一个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并存的“一超多强”的局面,仍会较长时间存在下去。争取和平和发展,通过协商和对话解决地区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拿破仑一世

全文共 954 字

+ 加入清单

拿破仑一世皇帝(1804-1815),法兰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保卫了由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并在欧、非、北美各战场上,进行了对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战争,削弱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重要功绩还有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用法律更新人们的思想,在各地建立新的政权机构。消除封建残余,保证人的尊严,促进经济繁荣,以稳定联邦形式统一欧洲……』

--摘自拿破仑给儿子罗马王的遗嘱,其实这何曾不是他的宿愿。

拿破仑事略

·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

·10岁,接受法国教育。

·15岁,进入炮兵学校学习指挥。

·17岁,以少尉衔毕业,成绩平平。

·24岁,参加收复土伦堡战役,显露其军事才能。

·26岁,1795年10月,在巴黎平定保王党人的暴乱。

·27岁,越过阿尔卑斯山,挥师意大利,打败反法同盟重要国家奥地利。

·29岁,1798年5月,远征埃及打击英国势力。不久法国陷于第二次"反法同盟"国家重重包围之中。

·30岁,1799年8月,擅离职守,非法潜回国内。10月达巴黎,暗中组织夺权,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共和历雾月18日),任首席执政官,攫取政权。

·31岁,1800年5月,开始第二次意大利战役,再次打击奥地利。

·33岁,1802年8月,由首席执政变为终身执政,确立独裁统治。

·35岁,1804年3月,颁布《拿破仑法典》。5月,强迫元老院封他为帝。12月2日,令教皇为其加冕,即皇帝位,建立第一帝国。

·36岁,1805年5月底,成为意大利国王。12月,大败联军,赢得奥斯特里茨大捷。

·37岁,1806年横扫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解体,进入普京,颁柏林敕令(即大陆封锁令)。

·38岁,1807年弗里德兰之战打败俄国军队。占领葡萄牙国都里斯本。

·39岁,1808年,侵入西班牙,占其国都马德里。

·40岁,1809年,攻奥国,进入首都维也纳。攻占教皇国,软禁教皇,从此,教皇地位一落千丈。年底,废黜皇后约瑟芬。

·41岁,1810年4月,立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莎为后,吞并荷兰。封贝尔纳多特元帅为瑞典王太子,控制瑞典。

·42岁,1811年得子罗马王。加紧对俄战争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