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太公是指几代(20篇)

浏览

3290

文章

29

篇1:姜子牙姜太公的称号有哪些?姜子牙到底有多少称号?

全文共 2071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起姜子牙,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其历史原型便是周朝初年的周朝太师、齐国国君吕尚。那么为何吕尚又被称之为“姜子牙”呢?姜子牙到底是姓什么呢?又叫什么名呢?其实,吕尚的传世文献中称呼非常多,而每一个称呼却又都有按照一定规则。罗列一下他到底有多少个称号,便能从中一窥周朝的称谓习惯。

首先要说的就是吕尚。在中国古代“名”和“字”是有区别的,“名”是出生时的名字,多用于谦称;“字”是成年时的名字,多用于敬称。而吕尚的字是“尚父”,《诗经·大雅·大明》夸耀他在牧野之战的风采就说“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周代男性的字多称“父”而女性多称“母”,比如孔子就字“仲尼父”,但这个“父”往往可以省略,所以在先秦诸子《荀子》、《吕氏春秋》和《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就有“吕尚”之称。同时,周代又多用通假字,所以清华简《耆夜》就把他写作了“郘上甫”,其实就是“吕尚父”的另一种写法。

吕尚的名应该是“望”,在《荀子》、《吕氏春秋》中有“吕望”的称呼。而先秦文献中更频繁的出现是“太公望”,在《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逸周书》都有出现。《史记·周本纪》说“太公望”是称呼来源周文王说“吾太公望子久矣”,似乎说太公望是文王的“太公”盼望的意思。不过这种说法不可靠,因为“太公”“望”在先秦作为吕尚的称呼已经非常普遍。上博简《古公见太公望》说文王的祖父古公见到的已经是“太公望”了。

吕尚最著名的“子牙”一名来源很晚,先秦文献只有《孙子兵法》明确提到“吕牙”,清华简《良臣》有一个周成王时的“君牙”,但与周武王时的“帀(师)上(尚)父”明确列为两人。《尚书》也有《君牙》篇,具体内容已经不详了,《尚书序》把他列为周穆王时期的人物,离吕尚的年代更加远了。总之,“牙”作为吕尚的名字在早期记载仅出现一次,这是否是他的别名,还是和“君牙”其人混淆了,我们不得而知。而“子牙”这个称呼,就更是后世说法了。

然后要说吕尚的姓氏。我们提到吕尚的各种称呼中,都只说“吕尚”“吕望”“吕牙”而没有说“姜某”,为什么呢?因为周代姓和氏也不同。简而言之,氏是当时社会集团的标志,而姓是血缘集团的标志。姜子牙的姓为姜,商末时,他生活在吕国,氏为吕,故称吕尚。周朝分封时将他封到齐国去了,所以也被叫齐太公。虽然他的氏从吕变成齐了,但姜这个姓却还是不变的。周代男子一般以氏带名字称呼,这样一看氏就一目了然是哪个国族的;而女子则以姓带名字称呼,这样不管氏怎么变,结婚时都不容易违反“同姓不婚”的制度。所以,吕尚在周代根本不能被称为“姜子牙”。

那么,为何后来他又成了“姜子牙”呢?这与战国秦汉的姓氏合流有关。到秦汉以后姓和氏就是一回事了,大家也就不这么清楚分辨了,东汉的《潜夫论》说“文、武师姜尚”、“文王游畋,遇姜尚于渭滨”,是最早称呼他为“姜某”的记载。

除了以氏带名字称呼,周代也喜欢以官职、以尊号带名字称呼。吕尚的官职是“太师”,是周朝最高军事长官,也简称“师”。这个“师”不是老师的“师”,而是军队的“师”,所以会被称为“师尚父”;姜子牙也被尊称为“太公”,所以又会被称为“太公望”“齐太公”。在周朝初年“公”是对尊者的称谓,如周公旦、召公奭都是当时的辅弼大臣。不过吕尚在当时没被称作“吕公望”,大概因为他并非吕国的国君,而国君的通称也可以叫“公”。

吕尚在后世还有个特殊的称号“飞熊”。在《周本纪》中提到周文王遇见吕尚前占卜过,结论是自己得到“非龙非螭,非虎非罴”,而是“伯王之辅”,也就是说得到的不会是龙、螭、虎、罴四种动物,罴就是熊的一种,所以大家把“非罴”说成“非熊”,进而说成“飞熊”了。在元代的《武王伐纣平话》中,就说文王梦见一只双翼虎到殿下,周公旦为他解梦说这就是飞熊,得到它就会得到贤者,这样一来吕尚才又有了“飞熊”的称呼。

吕尚善于兵法,撰有《太公六韬》。所以唐玄宗将其列入国家祭祀;唐肃宗封他为武成王,成为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武圣人;宋真宗又加封他为昭烈武成王。直到明代,他的地位才被关羽夺去。“武成王”这个称呼也渐渐被人遗忘,反而又与“非虎”合并成了一个新人物,也就是《封神演义》中的武成王黄飞虎。

有趣的是,考古发现中也有疑似吕尚的遗迹。2008年至2009年,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陈庄西周前期遗址发现了一件青铜器,这件青铜器是“丰”为他的祖先“祖甲齐公”制作的。这个“甲”是这位“齐公”的“日名”,所谓“日名”起源于商代,代表的是祖先在天干十日中的哪日受祭,比如商纣又叫帝辛,就是在一旬的第八日辛日受祭。西周前期也继承了这种风俗,比如吕尚之子就叫齐丁公、吕尚之孙叫齐乙公,明显与后来的谥号不同。既然这个遗址位于西周前期,祖甲又不会是丁公、乙公,那么吕尚本人的可能性当然是最大的了。

总之,因为周代复杂的称呼习惯,以及吕尚本人复杂的经历,他在当时的“马甲”非常多,在《史记》之前就有祖甲齐公、师尚父、吕尚、吕尚父、太公、太公望、吕望、吕牙、齐太公等。到后来的东汉时期才开始有姜尚的称呼,他在唐宋时期又被官方列为武成王、昭烈武成王,而元明时期则在文学作品中被称为飞熊、姜子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项羽为什么要杀刘太公,而刘邦又为什么不制止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要杀刘太公,刘邦为什么这么淡定

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大家熟读历史,会知道刘邦出身低微,性格比较无奈。在故乡的时候混吃混喝,从来也没有给份子钱一点不会觉得脸红,这其实就是一种滚刀肉的性格。这种性格怎么可能会任由项羽逼迫呢。

更何况刘太公也并非是自己亲生父亲,刘邦怎么可能不舍得放弃,刘邦的骨子里本来就是冷血的,在被项羽追杀的时候为了能够让自己顺利的逃脱,居然将自己的儿女扔下去。刘太公被项羽抓走,刘邦的想法自然是能救就救,如果不能救的话,不如就恶心项羽一次。

如果想要去要挟别人手中的东西,必然就需要让对方重视,否则没有任何的意义。当时刘邦也会拥有着数十万大军的期望,在此时自然就不会妥协。如果项羽将刘太公作为人质,刘邦表现出比较在乎,这就会让项羽得寸进尺,有的时候摆出这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反而就能够给父亲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项伯在鸿门宴之前会来到刘邦阵营,大蒜救自己的好友,结果被刘邦摆了一道,和刘邦成为了儿女亲家,接下来好多时间都会包庇刘邦脱险。在此时也会意识到项羽性情比较残暴,不大可能会夺得天下,因此就一直想要去帮助刘邦,想要给项目是一组留下一条后路。在此时必然就不可能会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人被杀,这是项羽的叔叔,在阵营中也会有一些说话的余地,而且也是一个核心人物。在刘邦表示出根本不在乎的情况下,项羽的叔叔去保下一个根本就不是特别重要的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齐文化著名旅游景点:太公湖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到了几天的假期,每个人都想去旅游一阵子,好好体验当地的美味小吃以及各处景点。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景点,那么你是否了解太公湖呢?本期小编就带你去淄博文化看看美丽的旅游景点太公湖。

淄博临淄太公湖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临淄区境东部,依托临淄人民的母亲河—淄河而建,以太公湖及太公湖生态休闲公园为核心,内含牛山、马莲台、管仲纪念馆、中国古车博物馆、田齐王陵等着名齐文化旅游景点,位于国家4A级景区“中国古车馆—太公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核心部位。

生态保护:景区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景区水土保护状况良好,林草面积占宜林草面积的95%以上。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保持了自然生态的完整性。

太公湖,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境内,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牛山脚下,南依自然风景旅游区马莲台,西连临淄城区,东望“东方金字塔”——田齐王陵,北邻中国古车博物馆。

临淄太公湖国家水利风景区自建成后,已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认可,成为鲁中不可多得的水利名胜、生态景区和文化圣地。

你可能也喜欢:

独具成熟特色的山东淄博陶瓷文化

盘点淄博历史名人有哪些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博山溶洞

四川文化名人,古代四川名人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太公八角围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太公八角围为八座炮楼围屋,位于定南县历市镇太公村新屋塅,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系太公村郑氏先祖万佐公父子所建。太公八角围坐东朝西,面阔60米,进深31.7米,面积1902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矩形,采用砖木、石木、土木混合结构。太公八角围是一座集家、堡、祠、门坪四者功能为一体的方围,它的外立面为高峻的砖土混合墙。由于围后的山体、门前的良田所限,围屋只能往左右两边发展,因此,八角围正立面建有四座炮楼,后立面建有四座炮楼,均为三层高、二层顶部砖叠涩出檐、玄山顶四坡水结构。整座围屋仅前栋一大门,两边各有两小门,体现出极强的防御功能。围屋中轴线上,分布有上、中、下三座厅堂,上厅是祭祀场所,厅内有下坐鼓形石墩、上顶轩梁的木结构柱6根、若干吉祥花纹木雕窗。在厅的两侧构筑住房136间,可居220余族人。

地点:定南县历市镇太公村

保护范围:太公八角围大门(西面)外延16米至村道边,后墙(东面)外延0.5米,左墙(南面)外延0.5米,右墙(北面)外延0.5米;面积:2828.6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各方向延伸距离:太公八角围建设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一致;建设控制高度:8米;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828.6平方米。

历市镇:历市镇地处定南县城关,是县城所在镇,土地面积271平方公里,人口7.2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1万),辖31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是全县最大的镇,经济实力雄厚,各项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劳动力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社会平安和谐。2005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07亿元,比2004年增长12%,工业总产值1. 04亿元,同比增长25%,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姜太公故里景区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太公故里景区为文化旅游景点。

姜太公故里景区由河南省中平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斥巨资开发建设。该景区位于河南省卫辉市西北十二公里处,属太行山东南麓,地跨太公泉镇和狮豹头乡,总面积四十八点五平方公里。

姜太公故里景区由山区和平原两大组团构成。山区部分的主要景点有:迎神山、八卦亭、仙桃园、浑元图、青龙贪、天仙桥、姜太公文化苑、谭山、凤凰山、卧羊石、香泉寺、香泉八景、封神谷、封神台、神仙洞、古罗盘、仙家庄、太公湖及华夏万通碑林等,每个景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太行山特有的地貌特征,让游客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到本景区一游不仅可强身健体,而且能学到许多知识,增强自己的卓越智慧。尤其是太公文化苑的经典内容会使落魄者奋起,无为者努力,失败者永不气馁,成功者虚怀若谷。正如贤者云:韬略齐才经纬天地,太公表率万古流芳。正因如此,姜太公精神深入人心,为广大人民世代敬仰。

平原地区主要景点有

:姜太公墓、姜太公庙、姜太公祠、姜太公钓鱼处等。这里将作为二期开发重点,扩建钓鱼台,新键太公文化广场、神道,把该区打造成集祭拜、游园、文化、商贸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区域。

姜太公故里,位于市区城西北十五公里处。公元前1210年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生于卫辉太公泉吕村。姜太公亦称吕太公,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是我国西周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这个传奇色彩颇为浓厚的历史人物,单是姓名就有不少叫法,如《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记载他的名字有:太公望、吕望、周望、吕牙、吕尚、姜望、望尚、师望、姜公、姜老、吕等等。姜太公故里原是姜氏的一个大部落。一九九五年在太公泉出土的唐代墓碑,曾记载着太公泉原叫“姜塬”。

据《竹书纪年》上说,姜太公死于“周康王六年”十月二十日。终年一百三十九岁。葬于卫辉太公泉。至今太公泉境内还保留着许多姜太公的历史遗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庙、姜太公吕望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姜太公钓鱼台

全文共 1478 字

+ 加入清单

静海流传着许多优美的传说,其中时间最久远的,可能得数姜太公钓鱼台了。

传说姜太公在静海一带避难时运气不好,事事都不如意:他在村上卖白面,被一阵大风刮走;他回家敲门,正巧手拍在钉子上;他张口骂苍天,鸟粪恰好掉到嘴里。

历史文献确实记载过静海县的姜太公钓鱼台。

民国《静海县志》说:“邑西子牙镇,相传为姜太公钓鱼处。故河名子牙河,镇名子牙镇。尤奇者,北有尚家村,多姓尚;镇内多吕姓、姜姓,均自称为太公之裔。”此外,《大城县志》、《畿辅通志》、《燕山丛录》等史籍中对静海的钓鱼台都有记载。

那么,姜太公的钓鱼台具体在哪里?它现在是个什么样子呢?

通过走访得知,在今静海县东子牙村西一公里处的子牙河故道,有一处高约三尺、阔几十丈的土丘,这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姜太公钓鱼台。明朝时,钓鱼台上曾建有太公庙。清朝康熙年间,曾立有石碑,并刻有《钓台碑记》。碑文说:“台故有亭,肖太公像其中,一竿一笠,犹然渔夫时状耳。至万历二年(1574),其裔孙贡士吕小台等,始因其故址而更新之,扩亭为庙。”

以史志、碑文为线索,溯姜太公生平渊源,可发现期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姜太公,东海上人(今河南许昌市),原名姜尚,单字望,又字子牙,世人尊其为姜太公。《史记·齐太公世家》对他的简历是这样记述的:“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孟子·离娄》也记载了姜太公的经历:“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从上述两处记载可以发现,姜太公在辅佐周西伯(即周文王)前,先隐于海滨或东海之滨避纣。后来他投靠过许多诸侯,皆未被重用。到了晚年时,才遇到周西伯。

要弄清姜太公是否到过静海,必须先弄清《史记》和《孟子》记载的“海滨”与“东海之滨”是否包括静海一带。众所周知,静海位于“九河”汇集之区,商周时其东部广大地区还没有成陆,因此当时静海一带正属海滨。《史记》中称渤海为“渤解”,而《辞海》中称渤解是古代东海的一部分。由此可知,商周时的“海滨”和“东海之滨”当包括现在的静海一带。

纵观史籍记载,姜太公是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奇才,鉴于纣王无道,他的雄才大略难以施展,故外出隐居闯荡另投明主。商周时期,静海一带为人迹罕至的偏僻之地,故可谓是理想的避世之所。

说到静海的偏僻,春秋时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当时齐、燕两国相邻,以黄河为界:河南是齐国,河北燕国。静海当时位于黄河以南,属齐国。

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他应燕庄王请求,出兵北伐山戎。事成之后,燕庄王礼送他返齐,从现在的河北容城一带出发,在将到沧州的时候,才发现送出了国境。

按照当时诸侯相送不出境的礼制,齐桓公就把燕庄王所到之处让给燕国。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两位诸侯连同大队人马在经过今静海一带时,竟无人发现过了国界,可见这一带的荒凉与河道的纷繁杂乱。

考诸各种文献碑记,姜太公钓鱼台在全国已发现多处,除最著名的陕西渭水磻溪外,还有咸阳、新安、历城、吴桥、南皮以及静海县的子牙村、钓台村等处。

翻开中国历史地图,察看这些钓鱼台的位置,基本都分布在商周时诸侯较集中黄河故道两侧,并形成了一条东起静海,西至磻溪,蜿蜒千余公里的弧线。这和《史记·太公世家》所载的“(姜太公)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周西伯”恰好呼应。

关于磻溪和静海等钓鱼台是否矛盾的问题,笔者认为《钓台碑记》的答复较为合情入理:“厥后,蜚熊入梦,遇文王于渭水之滨,则就养后发迹。故兴周其后,而渭水实先之;渭水其后也,而东海之滨(即静海的钓鱼台)实先之。”根据这个说法,可以认为潘溪的钓鱼台和静海的钓鱼台只有后先之分,而无真假之别,只是姜太公在静海钓鱼时没有遇到周文王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姜太公钓鱼的故事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歇后语被我们大家所熟知,这是发生于商周时期的历史传说故事。

商纣王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并且还不用鱼饵,但钓到了很多鱼。文王见到了不用鱼饵钓鱼,觉得这是奇人,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于是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现在,姜太公钓鱼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别人设下的圈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姜太公钓鱼打一数学用语 姜太公钓鱼代表什么数字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姜太公钓鱼打一数学用语”的谜底是:公垂线。解谜思路:根据谜面,钓鱼可以理解为“垂线”,“姜太公钓鱼”即可以理解为“公垂线”。在这个谜语中,“姜太公钓鱼”是谜面,“打一数学用语”是谜目,谜底是公垂线。

姜太公钓鱼

在商周时期,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周文王推翻暴政。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

鱼钩一般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姜太公钓鱼我们能学什么?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太公钓鱼的故事其实能给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下面小编就来给大伙介绍一下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到底学到哪些人生道理。

操作方法

1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姜太公没有用鱼饵,仅仅是垂钓在那里,就等着自己的伯乐上门来发现和赏识自己,这是一份怎样的淡定和从容,又是拥有了多强大的自信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所以,自信可谓成功必备的基础。

2

有了准备就不害怕等待。

姜太公钓鱼,并非主动出击,而是不管有无伯乐的赏识,他都耐心的等待在那里,不悲不喜。只有善于等待并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在已经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更好的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走向成功的道路。

3

看轻得失,经得住挫折。

姜太公钓鱼还告诉了我们,只要我们有了内心的信念,就不需要盲目去攀比,去争强好胜,也不需要去嫉妒他人,我们应该要看轻得失,经受得住各种风浪,只有稳坐钓鱼台,就能收获我们的梦想。

4

逆向思维也能帮我们成事。

姜太公钓鱼,用的不是鱼钩,而是直钓,然后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伯乐,这告诉我们想要成事,有的时候用逆向思维,采取某种非正常途径,更容易达成我们的目标和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太公红军山景区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太公红军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太公红军山位于太公镇境内,国道212线广元至苍溪公路71公里处,占地1800余亩,海拔977.2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36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市级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

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所领导的红31军276团团部曾驻扎在红军大院,并指挥了同四川军阀“争夺永宁铺”、“激战檬梓垭”、“鏖战坳盘观”、“三路进剿黄金口民团”、“怨溪初渡”和“西渡嘉陵江”等战斗战役。现存革命遗迹遗址有红军大院、机枪步枪掩体、迫击炮阵地、红军井、练兵场、红军树等。并珍藏有徐向前元帅亲笔题词:“缅怀先烈遗志、发扬光荣传统”(现已制作成高15米的红军纪念碑),征集有1位元帅、40位将军的题词和回忆录手稿以及全国红军文化书画作品507件。

1985年经原广元县人民政府批准,把太公山更名为红军山。同时开始规划建设,现已建成红军山大门、176级直上山顶的石梯、红军亭、红军大院、烈士陵园、红军山石刻碑林、徐帅题词纪念碑、甘露池、清贫池、慈菇塘等景点。

山上古柏参天,仅国家保护树木就有200多株。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有数百年传为佳话的“青龙上树”、“老伯采桑”、“老夫劝子”、“汉柏王”、“姜太公钓鱼”、“迎客松”、“合欢树”等具有诗意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

路线:上山石梯——红军亭——红军大院——烈士陵园——红军山石刻碑林——徐帅题词纪念碑——松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姜子牙是什么神?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什么意思?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很多人都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虽然不太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但至少乍一听会觉得姜子牙的面子居然这么大,进而也就想到,姜子牙既然是封神的执行者,他自己自然也是一个很厉害的神仙吧。不过好像很少会看到姜子牙以神的身份出场,哪吒、杨戬、雷震子,就连纣王都被封神,那姜子牙又是什么神?

其实,姜子牙封神封了那么多,最终他自己却没有进入封神榜,看起来姜子牙很厉害,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建立起了西周,但是在历史上,姜子牙的能力是很强,在《封神演义》里面,姜子牙却变成了一个“战五渣”。姜子牙的名气看起来是非常的大,毕竟是他在执掌封神榜,各路神仙都是他封的,可实际上,他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之所以在小说当中觉得姜子牙非常厉害,那是因为他身边一直都有元始天尊派下来的神兵在帮助他,如果没了这些人,姜子牙其实也就没什么厉害之处,也正是因为元始天尊派人来帮助姜子牙,所以申公豹非常嫉妒,明明自己那么厉害却得不到天尊的青睐,原因没别的,因为他学的都是一些旁门左道,所以就算姜子牙再无能,也比他强。

不过在封神的时候,姜子牙自己却没有被封神,《封神演义》原著当中是这样说,但是在民间很多人心中,还是给姜子牙安上了各种神的封号,其中就有一个和“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有关。这句话原本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是姜子牙在封神完成之后,发现自己没有位置了,干脆就坐到门楣上面,当起了一个“监察神”。

姜子牙是想监督神仙,以免他们失职,同时防止其他的凶神厉鬼为所欲为,所以在百姓看来,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就是对门神的监督,后来又改成了“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高太公为何一定要将猪八戒干净杀绝?这其中有着什么原因?

全文共 1432 字

+ 加入清单

在《西游记》的原著当中,高老庄的高太公不怎么待见自己的女婿猪八戒,前前后后请了有三四个和尚或是道士来享福这猪妖,目的不仅仅只是敢猪八戒走,更是要斩草主根,想要将猪八戒给消灭了。行者道:“这个何难?老儿你管放心,今夜管情与你拿住,教他写了退亲文书,还你女儿如何?”高老大喜道:“我为招了他不打紧,坏了我多少清名,疏了我多少亲眷。但得拿住他,要甚么文书?就烦与我除了根罢。”

说罢,那老高上前跪下道:“长老,没及奈何,你虽赶得去了,他等你去后复来,却怎区处?索性累你与我拿住,除了根,才无后患。我老夫不敢怠慢,自有重谢:将这家财田地,凭众亲友写立文书,与长老平分。只是要剪草除根,莫教坏了我高门清德。”

高老庄高太公一开口,就拒绝了孙悟空“教妖怪女婿写退亲文书”的提议,要求直接除了根。

后来,孙悟空当夜打退了猪八戒,老高已经听说猪八戒是天神下界,依然坚持让孙悟空帮忙剪草除根,永除后患。高老庄高太公与猪八戒有何深仇大恨?为何三番两次非要弄死他?

显然,不只是猪八戒食肠大的问题,要不然老高这么决绝,宁可平分家财也要弄死猪八戒。

猪八戒长得丑吃得多,老高一开始就知情,为何突然要请法师降他?是因为猪八戒是害人的妖怪吗?

猪八戒妖怪,要是存心害人,早就直接弄死老高了。而事实上,猪八戒一个天神下界,替老高巴家做活,又未曾害了他家女儿,而且猪八戒跟高翠兰还是有感情的。

《西游记》原著中写道:

那怪不识真假,走进房,一把搂住,就要亲嘴。行者暗笑道:“真个要来弄老孙哩!”即使个拿法,托着那怪的长嘴,叫做个小跌。漫头一料,扑的掼下床来。那怪爬起来,扶着床边道:“姐姐,你怎么今日有些怪我?想是我来得迟了?”

猪八戒一进门,就要亲嘴,当孙悟空变化的高翠兰拒绝的时候,猪八戒居然以为对方是因为他来的迟怪他,猪八戒与高翠兰小两口的日常,可想而知。

那么,《西游记》原著中,高老庄高太公要对猪八戒赶尽杀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高翠兰的模样就是答案!

《西游记》原著中写道:

你道他(高翠兰)怎生模样?但见那:云鬓乱堆无掠,玉容未洗尘淄。一片兰心依旧,十分娇态倾颓。樱唇全无气血,腰肢屈屈偎偎。愁蹙蹙,蛾眉淡,瘦怯怯,语声低。他走来看见高老,一把扯住,抱头大哭。

上一回的姜子说书,姜子已经说过,妖怪与凡人招女婿的标准不同,妖怪只看对方本事,凡人却讲门第。凡人不单讲门第,还图生长图香火延续。

高老庄高太公为什么要招女婿入赘他家?

《西游记》原著中写道:“只是老拙不幸,不曾有子,止生三个女儿:大的唤名香兰,第二的名玉兰,第三的名翠兰。那两个从小儿配与本庄人家,止有小的个,要招个女婿,指望他与我同家过活,做个养老女婿,撑门抵户,做活当差。”

高老庄高太公的价值观里,无子就是不幸,招赘猪八戒是为了“撑门抵户,延续香火”,而无出就是绝户。

姜子曾经说过,《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学的是动字门中的采阴补阳之术,所以呢?三年过去了,猪八戒跟高翠兰还是没有孩子,不但没有孩子,女儿高翠兰还一副病殃殃的样子,本来指望招个女婿耕田,结果眼看田都快被耕坏了,老高能不抓狂吗?

《西游记》原著中,猪八戒说孙悟空“破人亲事如杀父”,老高则想说猪八戒“绝人门户如掘人祖坟”,这便是高太公三番两次非要弄猪八戒的真正原因。不要说古人,就是现代人,看重香火延续的还是很多,《新婚姻法》规定女性生育自由,婚后终生不生育子女,也不算剥夺男子生育权,而男人外遇生私生子或者买孩子,都是违法的。但凡没有胳膊肘往外拐的娘家,女性还真是有人权的,就问你怕不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有句话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具体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您可以介绍下姜子牙的出身吗?

嗯,姜子牙名为姜尚,也有说名为姜望的,子牙是他的字,姜子牙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生活在商末周初。因为他的先祖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叫吕的地方,所以以吕为氏,这样一来,姜尚也被称为吕尚。

有句话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具体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正在到处寻访人才的周文王,两人一拍即合,姜子牙被周文王封为“太师”,从此人称“太公望”,简称太公,后来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同时也是周朝诸侯国中齐国的缔造者,是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学派都追认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有什么著名的作品呢?

与姜子牙有关的文字作品,有兵法典籍《六韬》,又称为《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这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提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宋代以前都公认这部书是姜子牙所作,书中的内容也确实是用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的对话的形式展现的,但是宋代后,这个说法又被广泛质疑,但不可否认,这本经典是和姜子牙是有很大关联的。

姜子牙的历史评价是怎样的?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军事成就是最突出的,所以司马迁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可见姜子牙能称得上兵家鼻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姜太公钓鱼有什么道理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姜太公钓鱼告诉我们要使别人臣服自己,首先必须提升自己,使自己具有很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有才能的人来相助。

商周时期,商纣王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父之命,下界帮助周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周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周文王赏识,于是在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周文王看见后,觉得这是奇人,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于是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周文王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姜子牙是不是姜太公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姜子牙是姜太公。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别称:太公望),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扩展资料:

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的原因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太公又称姜尚,字子牙,东海上人。他是周倾商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和西周的开国元勋,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周师齐祖”“百家宗师”,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的原因

传说商朝末期,渭水流域的一条小溪边有一个白发老人在溪边钓鱼。可是他的鱼钩却是直的,也没有挂上鱼饵,而且鱼钩还悬在水面三尺以上的地方。那老人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道:“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只钓王与侯,不钓水中鱼。”此人就是姜尚,亦称“姜太公”。一天,周文王带着随从路过渭水,看到那个垂钓老人对大队人马过去一点也不在意,文王感到很奇怪,就下车和他攀谈起来。周文王在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他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而且精通政治、经济、军事。周文王于是立他为国相,辅助他夺取天下。而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的故事也就流传开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姜太公鱼芹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太公鱼芹是中国菜系鲁菜菜系中很有特色的菜式之一。鱼芹洁白滑嫩,清鲜爽口,芹菜味浓。主料:鸡肉75克,猪肉(肥)50克,芹菜150克,草鱼300克

相传周朝的姜子牙,在商纣王覆灭后被周武王封为齐国营丘(今山东广饶),因姜太公倡导发展鱼、桑,采取“便鱼盐之利”的兴国之策,鼓励煮盐经销,放手让百姓制盐,使齐国民富国盛。“姜太公钓鱼”之嗜好依旧,太公钓得鱼后乐于自烹,整条鱼吃腻了,便剔去骨头留鱼肉与蔬菜同炒,并以此菜筵客,宾客皆称太公烹之鱼肉鲜美,且操鱼勤奋,便有雅士做出绝句:“齐民富国盛,姜太公鱼勤”。后人将“勤”改为“芹”,便成了今天用鱼肉加芹菜米拌匀同炒的“鱼芹”。当今高厨又根据21世纪的消费需求,将鱼肉双面剞花刀,加蛋清、鸡蓉和芹菜米拌匀,滑油炒之,使鱼肉鲜嫩异常,鱼香与芹菜香味相融,荤素相配,因此便有了“姜太公鱼芹”一菜的传说。

烹制工艺

1、将草鱼肉正面剞十字花刀,切1.5厘米见方的块,用盐、味精、料酒和少许苏打粉抓匀;生姜刻姜太公钓鱼画面。 2、将鸡肉剁成泥茸加葱、姜水沿一个方向搅打上劲,再加入鸡蛋搅匀,加盐、味精、少许胡椒粉、猪肥肉(切末)、芹菜(切末)、荸荠(切末)、火腿(切末)、干淀粉调匀。 3、将鱼块蘸干淀粉,放鸡泥中调匀,放温油中划出。 4、勺内加植物油烧热,加入葱、姜末烹香,加上汤50克调味,加入鱼块翻炒,淋花椒油出勺,盛于长盘一端。另一端置姜太公钓鱼形象即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太公庙秦公墓

全文共 194 字

+ 加入清单

太公庙秦公墓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公庙秦国陵园

时代:春秋

地址: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太公庙村

保护范围:北至引渭渠,南至渭河北岸二级台阶边沿,东至晁阳村,西至西秦村。

建设控制地带:慕仪镇引渭渠南塬边向北延伸100米,南至原西宝中线,东至居村,西至虢凤路。

2014年,太公庙秦国陵园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太公庙秦公墓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天目湖太公山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太公山圣境位于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内,是度假区内海拔最高的一个旅游经典。太公山原名钓鱼台,据传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得。

这里群峰秀美,水明如镜,绿荫似染,石多形奇,争相媲美,组成了一道美丽的山水画面,这里因植被茂密,距市区较远,周围无工矿企业,大气和水体均无污染而形成独特、适宜的小气候。

太公山正山门高十三米,结构精巧,气宇非凡。前有双龙盘绕,腾云驾雾,拾级而上,共有103个台阶组成;山门为重檐歇山式,面阔三间,中为正门,两侧为厢,两相都刻有波罗文,各为三檐三脊,上有“鲤鱼太龙门”,阳光辉映,栩栩生辉。在太公山上有一石,不到五平米,上有一座位,两足印,一鱼篓,篓有盆口大小,深约三十厘米,常年积水,永不干枯。传相传姜子牙助武王建立西周王朝以后,云游四方,行至天目湖畔,在此一龙潭内悠然垂钓。在大殿广场上,天目湖湖面波光耀金,一片辉煌,尽收眼底;东南方南山山岚,峰峦叠嶂,高低错落,此起彼伏,千姿百态。借着湖光的美色和独特古朴别致的建筑物,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太公像矗立在此山之巅,像身高18.83米,底座高达3米,整个像身由青铜铸造而成,重达133吨。左手握有无字天书,右手持有打神鞭、杏黄旗,一缕长须,目视前方,运筹帷幄,成竹在胸。长榭长廊。建于瀑布池边,崖壁之间;朝夕烟雾萦绕,若隐若现,临水而非水,似陆而非陆。廊内为太公山的钓鱼池,在此,既有避风雨烈日,又可垂钓,亲身体会当年姜太公“任凭风浪急,稳坐钓鱼台”的感觉。

门票

门票25人民币

开放时间

08:00—17:00。

景点位置

江苏溧阳市天目湖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姜太公祠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太公祠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姜太公祠位于临淄城区,1993年以姜太公衣冠冢为依托而建,总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太公祠是一组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殿堂庙宇建筑。周文王访贤遇到姜太公,遂请回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周武王继位又尊称师尚父。姜太公辅佐周王朝灭掉殷商,以首功被分封到了齐国。太公治理齐国,采取“因俗简礼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等政策,注重农、工、商并举,大力发展生产,齐国很快强大起来。其后姜太公又辅佐周公平定纣的儿子武庚的叛乱,为赏太公二次安周之功,周成王赋予姜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的专伐大权,成为海岱之间联袂而往朝的大国。

姜太公死后按周礼返周而葬,齐人思念太公恩德,葬衣冠于此,从主殿穿堂而过,便是太公衣冠冢,表达了齐地人民对姜太公这位齐国的开创者,齐文化奠基人的怀念和敬仰,墓前石坊横眉上的”周师齐祖”更是高度概括了姜太公一生的丰功伟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