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猛犸象的起源与灭绝(精选20篇)

浏览

4811

文章

1000

涮羊肉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50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医学认为,羊肉是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暖中胃之佳品,是一种优良的温补强壮剂。那么,涮羊肉起源是什么?

涮羊肉注意事项

火锅虽然好吃,但由火锅引起的疾病还真不少,隔三差五地“贪”吃会使痛风、寄生虫病、口腔粘膜损害等疾病悄悄上身。

据介绍,三种严重的寄生虫病——旋毛虫、绦虫和囊虫都可能通过火锅传播。不洁的猪肉片和牛肉片里很可能含有这三类寄生虫。虽不能肯定羊肉里是否含有旋毛虫、绦虫和囊虫,但曾有报道有人因吃涮羊肉而得了旋毛虫病的事件。如果得了寄生虫病,就会浑身乏力,肌肉酸痛,身体浮肿,有时候脚踏地面都会有刺痛的感觉。所以,在吃火锅时,还要注意肉类的清洁卫生,特别是涮猪肉片、牛肉片时,一定要涮熟再吃。同时,还要看肉片上有无白色、米粒状物质,如有,则可能是囊虫卵。

在秋冬季,口腔疾病患者在爱吃火锅的人中会有所增加。吃火锅引起的口腔疾病主要与口腔粘膜有关。因为火锅浓汤的温度相当高,高温的食物入口后依旧有较高的温度,必然会破坏口腔粘膜,引发口腔溃疡等口腔疾病。

常吃火锅的人如果发现自己的脚趾经常有扭伤、麻痛等现象,就应该到医院免疫科检查自己是否患了痛风。据了解,每年进入秋冬季,因吃火锅而引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患者不在少数。不少火锅爱好者往往在食用火锅时贪食味道鲜美的海鲜、动物内脏、蘑菇等,再加上大量饮酒,造成尿酸在血液中沉积,痛风病随之而来。尤其是病变关节周围会反复出现发热、红肿、疼痛等现象,如果得不到控制,就会引起关节变形,直至引起肾脏损害、功能衰竭。

痛风属于“富贵病”,脑力劳动者、中老年人、肥胖者是高危人群。痛风病患者正出现年轻化趋势,发病年龄从50岁以后提前到30岁左右,一些收入高、运动少、应酬多的白领上班族经常在火锅聚餐后突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因此,此类人群在吃火锅时更应注意。

涮羊肉起源的三种传说

忽必烈、拔都、康熙谁发明了涮羊肉———

流行最广的说法,涮羊肉的起源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

相传,当年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发现有敌情。厨师知道他正想吃羊肉,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迎敌,获得胜利。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作料,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尚无名称,请赐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成吉思汗孙子发明涮羊肉

也有人考证历史上涮羊肉的真正发明者是拔都。成吉思汗大儿子是术赤,拔都是术赤的儿子。

在西部汗国成立之时,拔都接替了术赤的权力,指挥蒙古铁骑蹂躏了欧洲。蒙古铁骑很强悍,但是吃粮食不抗饿,所以要大量吃肉。蒙古兵一般是大块煮羊肉吃。拔都发现大块煮肉慢,他要求蒙古兵把肉切薄了煮,然后蘸盐吃,这样的吃法很适合于行军打仗。

涮羊肉的铜锅,把锅子盖上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蒙古包,而锅子盖拿掉,看到的是蒙古骑兵的军盔。现在蒙古族姑娘的帽子,都是锅子的形状。据说《马可波罗游记》里写到,他在元大都皇宫里吃到了蒙古火锅,所以英文、法文对涮羊肉的翻译就是Mongolia;而日本和韩国朋友则把涮羊肉直接说成“吃忽必烈”、“吃成吉思汗”。涮羊肉来自清宫“千叟宴”?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始于清初。在18世纪,康熙、乾隆二帝举办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由清真馆经营。《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马拉松的起源是什么_马拉松赛跑的由来

全文共 3024 字

+ 加入清单

马拉松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全程距离26英里385码,折合为42.195公里(也有说法为42.193公里)。那么,马拉松的起源是什么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马拉松的起源,希望大家喜欢!

马拉松比赛规则

马拉松比赛原本马拉松比赛不设世界纪录,只有世界最好成绩。但国际田联(IAAF)为了刺激公路比赛的发展,决定从2004年1月1日开始,设立马拉松、竞走等公路比赛的世界纪录。

选手的身体情况需得到比赛医疗机构的认可,方能参加比赛。

北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运动员不能随便喝水。

42.192公里的距离对于人类来说,是一次对体能极限的挑战。在比赛中,运动员虽然也会从路边的小桌子或者是路边站立的人手中接过来一些水。而这饮用水却不是谁都可以随便递的。

在马拉松赛中,比赛的起点和终点都提供水和其他饮料,而在比赛路线上,每隔5公里有一个饮料站。水和饮料放在运动员经过时容易拿到的地方,运动员也可自备饮用水,并且可以在他们要求的地方设置饮料站。饮用水和湿海绵提供站设置在两个饮料站之间。在那里,长跑运动员和竞走运动员经过时可以取到饮用水,还可以从海绵中挤水冲洗头部,起到冷却作用。除此之外,运动员不能从比赛线路上其他地方获得饮料。

可以说,“水”是马拉松比赛中规定最为严格的部分。除此之外,运动员只要在裁判的监督下沿正确的路线比赛即可,如有特殊原因,还可在裁判员的监督下离开赛跑路线,但如果不在监督下离开就会失掉比赛资格。

马拉松身体条件

(一)身材不高、体重较小并非是不利条件

马拉松选手的身材,一般比其他竞赛项目的选手身材低矮一些。

(二)胸围指数要大

胸围指数=(胸围/身高)*100%,

胸围指数大就是意味着位于胸腔中的心脏和肺脏非常发达,因此可以认为,天生胸围指数大,从身材上来说是适合做马拉松选手的天赋条件之一。

(三)超群的呼吸循环系统

身高、体重、胸围指数是外观特征,但马拉松选手在适应性上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呼吸循环系统,即肺、心脏的机能。

(四)肺活量与体重比要大

肺活量与体重比指数=(肺活量/体重)*100%,肺活量与体重比指数天生较高的人适合从事长距离跑项目。这种结论对于选手是否适合跑马拉松也是适用的。

关于肺活量,安静时人体出入肺脏的空气量约为400ml(一次呼吸量),在此基础上再努力猛吸,还可再吸入约1700ml(预备吸气量),而在呼出之后还可更进一步呼出1600ml(预备呼气量)。肺活量就是这些项目的总和,

肺活量= 一次呼吸量 + 预备吸气量 + 预备呼气量。

肺活量虽然不能直接表示呼吸机能,但是对于运动员来说肺活量大是有利的。普通成年男子的肺活量为3000-4000ml,成年女子为2000-3000ml。田径选手中投掷选手的肺活量特别大,有的超过6000ml。

(五)强健的肠胃和肝脏

在马拉松训练和比赛中要消耗很大的能量,为了补充能量需要有很好的消化食物的机能,强健的肠胃是非常有利的。在人们吸收的营养成分中。糖质(碳水化合物)由葡萄糖分解为糖原,并储存于肝脏和身体各部位的肌肉中,在运动中首先消耗肌肉内的能源,其次储存于肝脏中的糖原将通过血液给予补充。

对于马拉松选手来说,能源的储存能力和补充能力强是极为重要的。肠胃的优劣也许先天的因素居多,但是能源储存和补充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的。

马拉松运动技巧

马拉松跑的技术,大致和长跑技术相似。由于它的距离长,并且是在地形不一的公路上进行,因此,在技术上还有些特点。

在跑时,上体微向前倾或正直。后蹬的力量较小,大腿向前上方的摆动比较低。从外形上看,蹬地后小腿向上摆的动作比长跑小些。脚的落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较近,并且用全脚掌或脚的外侧先着地,再过渡到全脚掌,着地时应柔和而有弹性,腿应很好的弯屈、缓冲。两臂的摆动要自然,幅度不要过大。

在加速跑、终点冲刺和 上坡跑时,两臂配合两腿做积极的摆动,有利于跑速的提高。步长与步子的频率应结合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身高、体重而确定,并根据途中地形的不同而进行调整,以保证用比较均匀的速度跑完全程。呼吸节奏要和跑速相适应,呼气有适宜的深度沿斜坡向上跑时,身体应前倾些,步长可缩短,步频应加快,两臂要积极摆动,用前脚掌落地。顺斜坡往下跑时,步长可稍大些,可用全脚掌或脚跟着地(坡度较陡时),上体稍后仰,要控制跑速(保持适宜的步长与步频)。在公路上跑时,应该跑路面的平坦处(一般在路面的中央)。

马拉松跑的动作要协调、省力,跑速要均匀,要善于在地形起伏的公路上改变跑的动作。马拉松跑的运动量非常大,跑时必须注意的技术和节省体力,动作的节奏要合适,肌肉在不活动时要充分放松,以便休息。因此,在平时训练中,运动员要反复地体会动作,掌握合理的跑的技术,以求不断地提高运动成绩。

看过“马拉松的起源是什么”

马拉松的起源

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地处西亚、实力雄厚的波斯帝国频频向周围弱小邻国发动侵略战争。

公元前490年,波斯帝国凶狠的统治者大流士一世又派出达提斯率领了十万大军和上千艘大大小小的战船,气势凶凶地向希腊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希腊数万精兵强将开赴战场,会同当地百姓,在杰出的统帅米尔迪亚德的指挥下,对入侵者进行了英勇反击。

但是波斯军队依仗人多势众、兵强马壮,不断向希腊领土挺进。眼见波斯军队已进入到了希腊的军事要地马拉松镇了。它是希腊首都雅典的门户,如果此镇丢失,后果不堪设想。希腊军民依靠熟悉的地形和炽热的爱国之情与入侵者进行了殊死较量。结果出乎波斯人的预料,庞大的波斯军队竟在小小的马拉松镇遭到了惨败。英勇的希腊人民和军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马拉松镇打退了波斯侵略军,从而保卫了首都雅典,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战场上的希腊军民十分喜悦,为了最快地让这一喜讯传到首都雅典,统帅米尔迪亚德命令自己的传令兵菲迪波德斯去完成这一光荣的送信任务。

菲迪波德斯既是统帅的传令兵,又是一名英勇无畏的战士。此时,他刚从刀光剑影的战场回来,身上受了伤,周身染着血迹。激烈的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但他感到异常疲劳,可他一接到统帅的命令,立即向首都出发了。胜利的喜悦和强烈的爱国心激励着他奋力奔跑。谁能相信这个血战刚罢的战士竟一口气跑了42千米的路程。满身血污的菲迪波德斯跑到雅典广场,高兴地喊道:“我们胜利了!”说完,这位英勇的战士、著名的飞毛腿、统帅信赖的传令兵就倒在地上了。人们围上来看时,他已停止了呼吸。菲迪波德斯实在太累了,他带着胜利的微笑永远地休息了。

为了纪念这个爱国主义的壮举,著名法国雕塑家马克斯·克罗塞,根据这位英雄的形象,于1881年塑造了富于表现力的雕塑作品:《我们征服了》。塑像为一裸体青年,大步跑着,右手拿着桂冠,象征胜利;左手捂住胸口,表示精疲力尽。

由于受到这个作品的感染,法国科学院院士米海尔·勃来尔在1895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光复工作开始之际,致函奥运会的发起人顾拜旦男爵,提议举行以马拉松命名的长跑比赛,得到了支持。于是,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的近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以当年勇士以菲迪波德斯跑过的那条路线的距离作为一个竞赛项目,定名为马拉松赛跑。

菲迪波德斯用马拉松赛跑创造了一种令后人永远难以忘却的通信方式。马拉松赛跑的距离在开始几届奥运会上一直没有统一,曾为40千米、40.26千米……直到1024年举行第八届奥运会时,人们重新测量了从马拉松镇到雅典中央广场的距离,才正式定为42.195千米。多少年过去了,人们习惯地把一些超乎人们寻常精力的,长时间、长距离、超水平的各种体育比赛也冠以“马拉松”之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恐龙灭绝时:太阳系正位于银河系的另一端

全文共 1067 字

+ 加入清单

除了65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之外,太空和恐龙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是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发布的一个动画视频将两者联系起来。

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利用美国航天局的开普勒探测器、开普勒望远镜和苔丝望远镜收集的数据来研究行星的频率,即银河系中行星的频率和类型。

这从观测到的恒星的年龄开始。例如,构成昴宿星的恒星大约有1300年的历史,这听起来可能非常古老,但是从天文角度来看,这些恒星仍然非常年轻。恐龙从未有机会看到昴宿星星团,因为这些恒星直到灭绝后数千万年才形成。此外,当恐龙漫游世界时,银河系中太阳系的位置正好与今天相反,它位于银河系的另一边。

这不是新闻,因为很少有人想到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动。我们不会去想天空的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到的夜空确实会有所不同。

最后,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利用加州理工学院高级科学家罗伯特·赫特(Robert Hurt)制作的经典银河系鸟瞰图制作了一组幻灯片,然后通过视频录制成视频,希望表明尽管天文学的时间尺度与我们个人的感觉大不相同,但它与考古学的时间尺度非常吻合。

动画显示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大约需要2亿到2.5亿年。从我们目前在银河系的位置和动画中的时间线来看,我们几乎完成了一个转弯。上一次太阳系位于这个地区,是在三叠纪,那时恐龙首次出现在地球上。随后的侏罗纪持续了5500万年。然后是白垩纪,持续到大约6500万年前,那时恐龙灭绝了。

像剑龙、禽龙和南方巨兽这样的恐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当时地球在银河系的另一边。白垩纪持续了7900万年,其中大部分都在这个地区。在霸王龙的一生中,地球离现在更近了。

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逐渐开始崛起,而我们仍处于这个“阶段”。在动画的结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太阳系完成下一个旋转周期后,地球会发生什么?

虽然动画很简单,但科学的解释原理相当复杂。尽管天文学家仍在研究围绕星系中心旋转的恒星的细节,但基本上星系中的所有物体都围绕着中心黑洞旋转。离中心越近,恒星转得越快。相反,越靠近外围,恒星转动越慢。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旋臂上,整个旋臂,包括我们周围的其他恒星,都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

此外,银河系本身也围绕着更大的仙女座星系旋转。这两个星系越来越接近,并将在40亿年后相撞。虽然听起来很惊心动魄,但星系内部的空隙很大,所以恒星之间没有真正的碰撞。所以相对来说,我们回到了2亿到2.5亿年前的位置。然而,由于银河系本身不断移动和旋转,我们将永远无法回到我们以前的绝对位置。

恐龙灭绝:太阳系在银河系的另一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这昔日的顶级掠食者,是如何走向灭绝的?

全文共 2263 字

+ 加入清单

袋熊曾经是现代最大的有袋食肉动物。尽管袋熊的骨骼结构和身体形状与灰狼相似,背部皮毛的图案也与老虎相似,但在分类学上,袋熊既不是犬科动物,也不是猫科动物,它也不同于北半球现存的任何食肉动物。袋熊属于有袋动物科和有袋动物科。众所周知,生活在大洋洲的树袋熊、袋獾和袋鼠是它的“近亲”。袋狼的外貌与狼、老虎等动物相似,因为它在与这些动物相似的自然环境中繁殖,导致“趋同进化”现象。

剥离的袋狼标本存在于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来源:自然世界

作为有袋动物,袋熊没有进化出能阻止母亲免疫系统攻击胎儿的胎盘。雌性袋熊的腹部有一个背部开口的袋子。幼仔在未完全发育时就早早出生,并通过爬进育儿袋用上肢的力量吮吸乳汁来继续成长。这只小狗大约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迈出走向广阔世界的第一步。幼崽完全断奶还需要大约9个月的时间。雄性袋熊也有腹部布满皱纹的“假婴儿包”。一些研究认为,这个假包可以在穿越丛林时保护男性生殖器。

育儿袋中有幼崽的雌性袋狼来源:自然世界,阿德莱德动物园,1889年

人类让袋熊从澳大利亚大陆消失?

200多年前,19世纪初,当西方移民涌入澳大利亚及其周边地区时,袋熊已经从澳大利亚大陆和新几内亚的历史分布区消失了。只有在塔斯马尼亚岛,一个面积约为65,000平方公里的心形岛屿,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部,袋狼才繁衍到现代。

对于袋熊在澳大利亚大陆消失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人们一度认为,大约60,000年前原始人的到来和伴随而来的狗(后来逃跑并繁殖成为澳大利亚野狗)是袋熊消失的主要原因。随着近年来DNA检测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发现,早在7万年前,即人类到达澳大利亚之前,袋狼的遗传多样性就开始下降。环境因素可能是2000年至3000年前袋狼在澳大利亚消失的主要原因。

伊甸园中袋熊的情况如何?

毕竟,袋熊在澳大利亚大陆的消失,让我们看看袋熊最后的“伊甸园”,塔斯马尼亚岛,它与澳大利亚大陆隔海相望。

直到1803年欧洲人将猎犬引入该岛,袋熊仍然是这里当之无愧的顶级捕食者。袋熊从头到尾长1.6米,肩高约60厘米,是当时地球上最大的有袋食肉动物。在森林、湿地和草原等各种环境中,袋熊可以使用不同的策略来捕猎。

白天,它们潜伏在洞穴和其他地方休息,而晚上,它们独自狩猎或作为一个家庭单位集体行动。研究表明,袋熊主要依靠耐力将猎物拖到筋疲力尽,而它们强壮的下颚可以通过窒息、失血或脊椎骨折迅速杀死猎物。塔斯马尼亚狼的猎物包括野生动物,如长鼻子袋鼠、盖氏袋鼠、针鼹鼠、盖氏有袋动物和灰袋鼠,以及家畜,如人类饲养的绵羊。19世纪后,随着岛上欧洲移民的增加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关于袋熊杀害家畜的报道变得非常流行。

塔斯马尼亚狼的食物来源:自然世界

塔斯马尼亚许多地区的土壤是贫瘠的“红土”,这给农业发展造成了一些阻力。幸运的是,它适用于畜牧业和饲料作物。欧洲移民涌入后,大片桉树林、灌木、草地和雨林被开垦成牧场,并修建了许多栅栏、栅栏和土墙。与此同时,人口和牲畜也在增加。1803年以前,塔斯马尼亚岛的土著人口估计不到10,000人。到1824年,岛上的人口增加到近13,000人,岛上的绵羊数量达到200,000只。

对于袋狼来说,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直接导致小动物的减少和食物来源的缺乏。另一方面,岛上家养的狗和逃跑的野狗的数量逐渐增加,它们也成为袋熊的有力竞争对手。在那些失去栖息地的饥饿袋熊眼中,肥羊和易于在人类牧场捕捉的羊似乎是现成的“救济食品”。很快,袋熊袭击牲畜的消息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他们被政府和牧场主定性为畜牧业中的害虫。

被猎杀袋熊的来源维基百科是在1869年拍摄的。

谁给了袋熊致命的一击?

尽管许多年后有研究表明袋熊更适合捕猎小动物,而当时捕猎绵羊的罪魁祸首是野狗,但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泰门土地公司(当地的一家畜牧业公司)和塔斯马尼亚政府已经发布了猎杀袋熊的奖励令。仅在1888年至1908年间,就有2000多只袋熊被杀。

此外,为了满足毛皮贸易、野生动物贸易、博物馆标本贸易等需要,还有数百只袋狼被猎杀和捕获。随着野生袋熊数量的迅速减少,世界各地的动物园都见证了展示这种稀有动物的热潮。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袋熊被引入伦敦、巴黎、柏林和华盛顿的动物园。各国动物园中袋熊的数量一度达到数百只。不幸的是,袋熊在围栏中的生存和繁殖并不顺利。人类和牲畜带来的寄生虫和疾病使他们面临更大的危机。

袋熊陷阱的来源:自然世界

1937年,倡议者曾发表评论说:“如果这个物种(袋熊)灭绝了,它是由疾病引起的。”几年前捕获的最后一小部分(袋熊)患有某种疥疮。这种疾病也摧毁了许多其他当地物种。"

那一年的大量文件和记录表明,一些疾病如犬瘟热和动物疥疮已经在袋熊中迅速传播。如上所述,成千上万年前,袋狼的遗传多样性下降,对外来疾病的抵抗力相对不足。传染病的传播导致其人口进一步减少。

1930年,最后一只已知的野生袋熊被一名农民射杀。1936年,一只被捕获的雄性袋熊死于波马里斯动物园。在接下来的50年里,尽管许多人声称观察到了袋熊的踪迹,但他们没有找到袋熊在地球上生存的任何确切证据。今天,世界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袋熊列为灭绝物种。

来源:维基百科

从那些存在于世界上的黑白电影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奇怪动物的样子。他们的步态有点僵硬,他们的大嘴能张开80度,令人难忘。不幸的是,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这些无声电影没有记录袋熊的叫声。他们的声音已经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袋熊的黑白电影来源:arkive

参考:

袋狼博物馆[OL]。

[2018-10-29]。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楹联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那么,楹联的起源是什么?

楹联书写格式

对联源文件_春节_海报设计

对联源文件_春节_海报设计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5,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6、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楹联的起源

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4]婚庆对联源文件__PSD分层

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21世纪初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妓女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681 字

+ 加入清单

妓女是指为不特定对象提供性服务以获得报酬的人那么,妓女的起源是什么?

关于妓女的起源,古今中外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例如有一种宗教说,认为妓女原是神庙里的女祭司,就像殷商时代的女巫。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这样记载巴比伦神殿里的妓女:“每一个当地的妇女在一生中有一次必须去神殿里,坐在那里,将她的身体交给一个陌生的男人……直到有一个男人将银币投在她的裙上,将她带出与他同卧,否则她不准回家……女人没有选择的权利,她一定要和第一个投给她钱的男人一起去。当她和他共卧,尽到了她对女神的职责后,她就可以回家。”读了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所谓对女神尽职纯粹是自圆其说的幌子,满足男人的需要才是实质。在男人的世界里,宗教也是要为男人服务的。

在中国,情况也许要复杂些。“娼妓”二字本意并非是指今日那些就知道以肉体换取金钱的时髦女郎们,这些女郎实在是连“娼妓”二字也不配的。“娼妓”的本意是女乐。女乐主要并不提供性服务,而是以艺术表演为己任,大致相当于官办的歌舞团。如果没有相当的水平,是难以滥竽充数的。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妓女当推三皇时代的洪崖妓。其次则是《列女传》上记载的:“夏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四方美女积之后宫,作烂漫之乐。”据说夏桀蓄有女乐、倡优达三万人。这些也许是后世风传,无法确证,其具体情况也不得而知。但始作俑者肯定是统治者,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统治者把蓄有女乐的多少作为炫耀权势和财富的手段。帝王带头,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效仿,于是,大量的“家妓”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了。帝王自家之妓,自然也可称为“宫妓”了。

统治者拥有名目繁多的家妓,如什么侍姬、小妾、声妓、歌妓、舞妓、美人之类。那么平民百姓如何满足那种占有一个以上女人的欲望呢?这大概就要靠所谓的“巫妓”了。考察今日一些比较落后的民族、部落的生活、风俗,可以看出,他们有许多解决这一问题的“高招”。

家妓与巫妓的合流,便出现了官妓,即由政府操办的妓业。

最早发明官妓的,是春秋时齐国的宰相、大政治家管仲。前人记载:“管仲相桓公,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富国。”

七百名妓女,可谓规模浩大,不愧是国家妓院。无独有偶,与管仲时代差不多的古希腊雅典的大政治家梭伦,在进行那场著名的改革时,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开设国家妓院,此举深受广大群众称赞,他们说这不但满足了许多青年男子的需求,而且最有效地保护了良家妇女,使她们出门时免受一些壮年男子的追逐。不过管仲之举比起梭伦来,作用要大得多。

一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其所得之资是不可小看的。据说当今某国政府鼓励发展妓业,并提出了响亮的口号:“牺牲两代妇女,换来民族繁荣!”管仲九泉有知,必当引为知音也。

二是有利于社会安定。社会上总有一些旷男怨女,以及大量的自由职业者和女奴隶、女俘虏、女犯人,还有 宫里闲散的“超编”人员。设立官妓,岂不是一举数得!

三是吸引大量人才。人才都是希望遇见伯乐的。只要他的价值得到发挥和承认,他是甘为知己者死的。怎样才算“知己”呢?光是美酒佳肴、车接车送、外加四室一厅是不够的,于是官妓便成了最合适的公关小姐。

四是以妓制敌,兵不血刃。女人常常是一件最有力的外交武器。把妓女送给敌国,迷惑其领导,扰乱其政治,离间其君臣,腐蚀其栋梁。如果妓女再受到点特殊训练,那简直就可以成为民族英雄。中华民族最顶尖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不都曾被当做最有力的杀手锏使用过吗?

可见管仲真不愧是千古奇才。

实际上,此中的道理是一看就懂、一拨就明的。其他统治者也“见贤思齐”。如秦穆公害怕邻国西戎强大,便送了两队女歌星去,西戎国王很快堕入追星族,整天与歌星们“卡拉OK”,把最有谋略的总参谋长气得投奔了秦国。西戎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与此同理,齐国害怕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强盛起来。便送给鲁君八十名舞蹈明星,鲁君整天“蹦嚓嚓”,不理朝政,终于把孔老夫子气跑了,鲁国也就永远失去了强盛的机会。

官妓由政府统一掌握管理,自然是“计划经济”,指哪儿打哪儿。如越王勾践连年攻吴,士兵思家,军心不稳,他便组织了一个妇女慰问团去恢复士气。这便开了“营妓”的先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惊蛰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235 字

+ 加入清单

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之中,其实每一个生肖属相都有多多少少的担心,因为他们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发展,那么关于惊蛰时节你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二十四节气惊蛰的起源,欢迎参阅。

惊蛰有什么具体含义

惊蛰真实的一种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昆虫萌动,“九九”已尽,“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物候:桃红李白,莺鸣燕来,布谷催耕。惊蛰万物萌动,细菌滋生,容易引发感冒发热和肝病发生。养生需注意防春温流感,饮食清淡养肝脾,多吃蔬菜清肠胃,早睡早起多锻炼,有一个好身体。惊蛰时节的时候,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因为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的时候,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最基本特点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每个地方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方的自然节律是完全吻合的。

惊蛰的起源是什么

惊蛰在历史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西汉时期辑录的《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据说是因为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一直到今天的生活之中。

惊蛰的习俗有哪些

1、惊蛰祭雷神

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

2、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3、“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农历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4、抒发内心不忿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计算器”算盘的起源之谜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算盘的?自清朝以来,许多数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日本学者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算盘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总而言之,主要有三种说法。

算盘(网络图)

第一,东汉南北朝说

它是由清代数学家梅等人提出的。

依据是东汉数学家徐悦写了一本书《命理记录》,其中记录了14种算法。后来,北周数学家甄銮评论这段话说:“八股是三分,上下两个点是以止泳珠为标志,中间点是以定方位为标志。每个都有五颗珠子。上面的珠子和下面的四个珠子颜色不同。上珠子上的其他珠子是五个,下四个珠子是一个。”这些字符被认为是算盘的最早记录。然而,一些学者认为,书中所描述的算盘充其量只是一种只能加减的计数工具或简单的计数板,与后来出现的算盘不同。

算盘(网络图)

2.元、明、明,

也就是说,算盘出现在元代中期,在元末明初广泛使用。它是清代学者钱大庭提出的。

在元代,陶宗彝的《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井珠”引用当时一句谚语来形容奴隶说:“如果你接受仆人和仆人,当你第一次来的时候,你将滚动珠,你不会说什么自动。稍长一点,曰珠算珠,字拨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佛陀一整天都在谈论珍珠,但他一直没能激起它们。后者称之为“三珠戏语”。老奴婢被比作算盘珠,当时算盘非常流行。

算盘(网络图)

3.起源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依据是:在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中,药房的柜台上有一个算盘。1921年,河北省巨鹿县出土了一颗宋代故居的木制算盘珠。元初基础教育新版《四个相对字》中有一张九档算盘图。由于它在元初就已经被用作基础教育的训练内容,所以可以看出它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它的出现至少可以推至宋代。

此外,宋代的算盘在形式和体系上是成熟的,没有新事物所共有的笨拙和粗糙。因此,许多数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可以推至唐代。由于宋代以前五代十国的持续战争,科技文化发展相对缓慢,此时算盘诞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经济文化相对发达。需要新的计算工具。花了2000年的计算在这个时候演变成了算盘计算。算盘很可能是在这个时候发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巩华城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916 字

+ 加入清单

巩华城,是明代皇帝北征及谒陵巡狩驻跸之所。那么,巩华城的起源是什么?

巩华城当地特产

据《光绪昌平州志》中“物产志”条称:“巩华城有官毡局,毡坚致久异于他处,名清水毡。”鲤,“出沙河者佳。鳞金色,两耳赤晕,味甘美,特异他处,官置网户守之。”“蟹、虾:出沙河者佳”。

清水毡明代中叶建造的沙河行宫,入清后闲置,武备院设官毡局,习称毡作局或毡作坊。因官毡局制作工序极为严密,虽是冬日,工匠亦须赤膊操作,毡成之时,人人热汗淋漓,缘整个工序是要把选好的原毛用力挤压成毡(故名清水毡子),所以远比其他体力劳作重。成品由清廷武备院统筹供各项军需使用。

鲤“出沙河者佳,鳞金色,两耳赤晕,味甘美,特异他处,官置网户守之。”明清两代,在沙河与岸之窦各庄置网户为多。网户以捕捞之鱼选优者作为皇家贡品。

虾蟹北沙河以产虾蟹为佳。尤以秋日之蟹为优。均肥而且味美。

巩华城的起源

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明世宗朱厚熜谒天寿山陵寝,驻跸沙河店。《明实录?世宗嘉靖实录》记载:“嘉靖十六年三月丁未,上驻跸沙河、视父皇(朱棣)行宫遗址,面谕大臣复建,无废前规,乃宜筑城设,为久安之图。”随銮大臣、礼部尚书严嵩上奏:“沙河为圣驾祀陵之路,南北道里适均。我文皇帝(即明成祖朱棣)肇建山陵之日,即建行宫于兹。正统时为水所坏,今遗址尚存,诚宜复修而不宜缓者。且居庸、白羊近在西北,若鼎建行宫于中,环以城池,设官戍守,宁独车驾驻跸为便,而封守慎固,南护神京,北卫陵寝,东可以蔽密云之冲,西可以扼居庸之险,联络控制,居然增一北门重镇矣”。

嘉靖皇帝采纳了严嵩的奏议,并下令于翌年后的1538年5月28日(嘉靖十七年五月初一)破土动工,至1540年8月(嘉靖十九年六月),在沙河店以东修建的行宫和环抱行宫的方形城池建成,嘉靖赐名为“巩华城”。于是,巩华城这个“南护神京,北卫陵寝,”的重镇建成,并同时成为皇家祭祖活动的一个安全、便于安顿行程的“展谒皇陵中道休憩”之所。

根据考证,那时的巩华城约900米见方,城墙高9米多,设垛口3602个,内夯黄土,包砌青砖;护城河距离城外20多米,宽6米多,深3米。四门之外护城河均设吊桥(一说是精美的石桥,现已埋在地下)。城的四角设有角楼,为了守卫、射杀攻城之敌,角楼凸出城墙。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一片小小的石头,揭示欧洲人的起源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尽管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工具过去在土耳其西部被发现,但它们很少与已知的地质时代相对应。因此,早期人类穿越小亚细亚的时间还不清楚。

新发现的石碑长5厘米,主要成分是应时。石器被更硬的工具(锤子或其他工具)打碎了至少120万年。

“这块石碑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发现。我正在研究蜿蜒的河床上的沉积物,然后我的眼睛被水面上一颗略带粉色的石头吸引住了。当我把它翻过来仔细观察时,我发现人类敲打的痕迹非常明显,”伦敦大学皇家霍洛韦学院的丹尼尔·施里夫教授说。

"这一发现对于确定人类早期向欧洲扩散的路线和时间至关重要。"

“我们的研究表明,这是迄今为止在土耳其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时间的人工制品。它是在一百多万年前被猿类扔在河湾上的。”

领导这项研究的纽卡斯尔大学教授达雷尔·马迪说:“这项研究表明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应该更加紧密地合作。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追溯早期人类活动的细节,并有很大的可能了解欧洲人的起源。”

(蝌蚪君编译自sci新闻,请注明转载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汉字的由来 汉字的起源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汉字的来历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初始古人以口口相传为主,由于口传存在局限性,无法保存,传递给第三者时会出现误差。古代部落首领就创造出了“符号文字”,起初以不同的简单符号来传递不同的信息,后来演变成为象形图画,是它开启人类文字初时代。

汉字的由来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画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最早刻画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221 字

+ 加入清单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那么,汉字的起源是什么呢?

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到了这时,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了。于是人们就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字,让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这样又创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汉字的一个新类型——会意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的文字又有所区别,于是出现了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的情况,这给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在全国统一使用一种文字——小篆。这种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简化了许多,但仍有些繁琐,于是民间逐步兴起了一种应急的俗体——隶书。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又创造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美观的文字——楷书。从此以后,汉字就确立了它的方块形态,开始有了间架结构。以后人们又陆续创造了草书、行书等各种各样的字体,也涌现出了像“钟、王”、“颜、柳”、“苏、黄、米、蔡”这些举世闻名的书法家。汉字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而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的个数也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便于人们查找汉字的工具,像《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汉字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汉字进行了大胆简化,使人人都能识汉字、用汉字,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汉字的特点与魅力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

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笔画最多的汉字

使用的汉语中邉面的biang是笔

画最多的汉字,异体字共有45笔,繁体字共有59笔。biangbiang面是源于陕西的一种

,现在也是一家面馆的品牌,还在使用这个字,但这个字字典中查不到biang字的写法。面

关于biang,有一个字谜:

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做了个马大王。左一扭,右一扭,中间来了个言娄娄。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开口,工字里面走 。

心字底,月字旁,留道金钩挂马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恐龙灭绝的锅,不能全让小行星背

全文共 1484 字

+ 加入清单

新的研究表明,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可能不是恐龙灭绝的唯一元凶。

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两篇论文探讨了天空中外来物体的撞击(现在被认为是由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奇虚鲁伯陨石坑的撞击造成的)和地球另一边(今天的印度)大规模火山爆发之间的可能联系。参与这两项独立研究的科学家表示,与火山爆发相比,尚不清楚这次撞击在多大程度上引发了恐龙和许多其他生命形式的大规模灭绝。

在其中一篇论文中,科学家揭示了白垩纪末期印度火山爆发的确切时间,那是在大规模灭绝之前的6600万年。在数百万年的喷发中,火山喷发的岩浆流过印度数百公里。这一过程导致了多层溢流玄武岩,即今天的德干陷阱,也称为德干玄武岩。这个地形位于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这是地表最大的火山地形之一。有些区域的厚度超过2000米。

该论文的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行星科学家保罗·雷恩在一份声明中说:“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这些火山爆发发生在撞击后的5万年,也许是3万年。”

他还补充说,考虑到研究的误差范围,可以认为这些火山爆发与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大致同时发生,“这是撞击事件恢复岩浆流动假说的重要证据。”

火山是什么时候爆发的?

论文还揭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他们新确定的年龄显示,大约75%的德干深色岩石的熔岩在撞击后喷出。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能够证实这一点,这将是一个重大的新发现,因为之前的研究表明,只有20%的熔岩是在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后产生的。

科学家使用一种被称为氩-氩年代测定的精确年代测定方法来测量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期间形成的岩石。在地质记录中,这些岩石所处的地层被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即白垩纪和第三纪之间的界线。

在新的论文中,研究小组根据他们以前的研究结果确定了撞击的确切时间。根据从美国蒙大拿州收集的岩石分析结果,撞击发生在66552000年之前,误差为正负8000年。

在2015年对印度岩石样本的研究中,他们还解决了德干深色岩石的年代测定问题。研究表明,至少在一个地方,火山爆发发生在撞击事件后的5万年内。现在,这些科学家已经在总共19个来自德干黑岩其他地方的岩石样本中确定了相似的时间。

如果大部分熔岩在撞击后爆发,将对灭绝过程产生巨大影响。标准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德干黑岩的大部分熔岩在撞击事件之前爆发,产生的气体可能导致全球温度上升约8摄氏度,这将迫使物种适应更温暖的环境。然后,来自撞击事件或火山爆发的尘埃会阻挡太阳,导致全球气候突然变冷。

新的情景表明,气候变化可能在火山爆发达到顶峰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气体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缓慢地从地下岩浆房中流出,就像我们今天在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和墨西哥的博博泰帕特火山看到的那样。

“这改变了我们对黑暗岩石在K-Pg灭绝中的作用的看法,”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目前是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考特尼·莱格说。“可能是德干高原的火山爆发没有起到作用——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低——或者是火山在最小的喷发中产生了大量气体,导致了气候变化。”劳奇此前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

当然,这项研究仍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火山产生的气体可能导致气候变冷和变暖。此外,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不能实时测量大规模洪水玄武岩(如德干暗色岩)的产量——最近一次这样的喷发发生在1500万年前的西北大西洋。

第二项新的研究也使问题复杂化了。研究人员计算了德干深色岩石的喷发时间,得到了略有不同的结果。这两个研究小组分析了不同的矿物质。此外,一组侧重于熔岩流本身,而另一组侧重于熔岩流之间的沉积物。这两项研究的详细结果发表在2月21日的《科学》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蹴鞠为什么没能发展成为现代足球?蹴鞠起源究竟是怎样的?

全文共 2866 字

+ 加入清单

蹴鞠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民间就已经十分流行蹴鞠这样的娱乐游戏。宋朝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组织和艺人,将蹴鞠发展成了一种体育项目。很多人会把古代的蹴鞠和现代足球联系起来,不过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并不是中国而是英国,其实蹴鞠和足球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蹴鞠就没能发展成为现代足球呢?当你了解蹴鞠的规则后,就会知道想踢好蹴鞠可比足球难多了,蹴鞠申遗类别可是杂技。

欧冠今天落下帷幕,利物浦以2比0战胜热刺,第6次夺得欧冠冠军,成为今天的全球热点,不管你是不是球迷,都会或多或少了解到这件事,足球无疑已是一项影响全球的竞技运动。对于球迷来说,你知道各大热门球队、足球明星,但是你了解过足球的前世今生吗?现代足球起源于14世纪的英格兰,而更早时期的足球前身是什么呢?国际足联认为足球的前身起源于中国的“蹴鞠”,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是无可厚非的。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我国学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研究,认为蹴鞠的起源有以下三种说法。

1、黄帝历史起源论。西汉文学家刘向在《别录》中记载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后其所著的《新苑》中都有相关记载。传言中蹴鞠最早是黄帝用来练兵之用,不过对于华夏的始祖,描写过程中难免有夸大嫌疑,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此论。

2、殷商历史起源论。一部分学者认为在殷商时期的足球舞就是蹴鞠运动的起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乎品舞,从雨。”觉得这个“品”字作为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的一种,上面的圆代表着足球,下面两个圆就像人的两只脚,寓意着一个人用两只脚踢足球。这个看法看起来也不足以让人信服。

3、春秋战国历史起源论。这一说法是现今学者们认同度最高的,在《史记》、《战国策》中都有相似的记载,认为当时的齐国都城临淄是足球的故乡。《苏秦列传》中记载:“齐地方两千余里,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当然为这一说法提供更加可信性的是,在国际足联100年庆典闭幕式上,为临淄颁发了“足球起源地”证书。

不管蹴鞠符合哪种起源论的说法,无疑表面蹴鞠这一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是,为什么我国蹴鞠没有发展成现代足球而逐步消亡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虽然正统史书里提到了蹴鞠在齐国非常发达,但我们无法知道具体内容,比如当时的蹴鞠比赛形式、到底有多火、相较于后代有什么特点等等都无法知道。只能从史书中推断出这两点:一是蹴鞠是齐国百姓的体育活动之一;二是蹴鞠当时应该还有很强的军事特性,各国有用蹴鞠来锻炼国民。

到了秦一统天下之后,由于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体育活动也就无从谈起,进入汉代才迎来了蹴鞠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汉代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开始修养声息,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进一步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汉代统治者认为蹴鞠有治国习武之象,在宫廷之中大力推广,据《弹棋序经》载“昔汉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墩鞠者,尽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广之下,蹴鞠得到了快速发展,因其认为蹴鞠在军事练武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开始出现了多鞠室竞争,队员身体直接对抗,场面激烈。

这一时期随着深入发展,制定出了详细的比赛规则,还对裁判员的公正执法提出了要求。随着竞赛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还出现了专业的蹴鞠书籍《蹴鞠二十五篇》,不仅如此,更出现了女子蹴鞠赛。

南北朝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人们连基本的生存都比较困难,像蹴鞠这样的体育活动自然没什么发展。

进入唐宋时期,蹴鞠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唐朝时,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各族文化交流频繁,蹴鞠、相扑、围棋就是那个时候传到日本以及朝鲜等民族。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蹴鞠的生产工艺也不断提高,唐代以前所用的鞠是由两块皮革里边包裹毛发之类的东西制成的实心球,唐朝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改良,发明了用动物膀胱作内胆,外边用八片皮革缝制的空气球。场地上也在汉代的基础上做了由竹竿和丝网组成的球门,分为单球门和双球门,故此在规则上也做出了改变。双球门蹴鞠比赛的规则是,比赛中把上场的人数分为相等的两队,以踢进对方球门的次数多者为胜。这种要求要队员身体激烈接触,对抗性强。单球门比赛的规则是,比赛时场上把队员分为相等的两队,比赛中分别位在球门两侧,彼此不能越过对方区域,比赛以踢过对方场地内的次数多少为胜负的计算方法。这种比赛区域的减小,队员身体不能有接触的比赛,减少了对抗性,加强了观赏性和娱乐性。

蹴鞠在宋代成了真正的巅峰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改良,由唐时的八片尖皮缝制改成用十二片皮革缝制。在给球充气方面,唐代是用嘴,宋代发明鼓风箱。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级的兴起,城市中涌现了供体育艺人们表演的“瓦舍”,进而爱蹴鞠的艺人为了维护本行业的利益自发的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如“齐云社”和“圆社”(大致相当于足协)。南宋文人陈元靓曾一言“四海齐云社,当场嫩气球,作家偏着所,圆社最风流,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随着在市民百姓中的深入发展,逐渐由竞技性向娱乐性和技巧性发展,民间还组织每年向表演的艺人进行评级,通过鉴定可以授予证明其水平的“名旗”。

到了元代,宋代瓦舍勾栏的繁荣景象已经不在,制作工艺也没有再发展。蒙古族从马背上得到天下,提倡骑马、射箭等本族活动,蹴鞠虽然有所开展,但并不受重视。统治阶级的不提倡,导致其活动主体急剧缩小。加上科举制度的取消,文人的不得志,蹴鞠开始沦落为青楼女子、落魄知识分子等社会下层人民为了逃避社会现实而进行的娱乐嬉戏。蹴鞠沦为青楼妓女取悦客人的手段,因此人们认为它是一种低俗的活动,加速了蹴鞠的衰亡。

明代推崇“程朱理学”,在“重伦理道德,轻实践竞技”、“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的禁锢,文弱之风盛行。带球门的蹴鞠活动已经完全消失,进一步的娱乐化,《金瓶梅》中多有提及青楼女子借墩鞠表演以取悦于纵垮子弟的事例。统治者更是严令禁止军中蹴鞠,“奉圣旨,在京但有军官、军人蹴圆的卸脚。龙江卫指挥伏禺与本卫小旗姚晏保蹴鞠,卸了右脚,全家发赴云南。”可见当时的社会氛围对蹴鞠的发展极为不利。

到了清代,蹴鞠的主体已经不多见了,从出土的文物和文献来看,清代的蹴鞠形式只剩下儿童对球的追逐和颠踢以及满族人把蹴鞠和滑冰结合起来的冰上蹴鞠,虽然发展出了“冰上蹴鞠”,但是它的难度加大,掌握的人也少,不过是传承了千年蹴鞠的一点余韵而已。

纵观以上所述,我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蹴鞠,为何到了清代就消亡了?一部分是因为自身由竞争性极强的项目逐渐向娱乐项目演变,失去了在军事上练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兴起,受到商业化的冲击,失去了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加上统治阶级的抵触,沦落为青楼女子取悦客人的手段,被人们认为是低俗活动。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更是认为这些体育活动玩物丧志、有辱门风,使得开展空间急剧缩小,使它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喷泉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840 字

+ 加入清单

喷泉,指由地下喷射出地面的泉水;特指人工喷水设备。那么,喷泉的起源是什么?

喷泉起源很早,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中就已建有喷泉。古希腊时代开始由饮用水式泉逐渐发展成为装饰性泉。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喷泉起源于伊斯兰国家的斋戒沐浴给水方法。

在伊斯兰园林中,喷泉沿轴线布置或作为局部构图的中心。文艺复兴时期喷泉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多与雕像、柱饰、水池等结合造景,如意大利伊斯特别墅的著名“百泉步道”和莱恩脱的喷泉水渠。7到18世纪,喷泉在欧洲城市盛极一时。著名的法国凡尔赛宫的太阳神喷泉,俄国彼得宫的带雕像群的大瀑布喷泉,而罗马更有3000多个喷泉,被称为喷泉之城。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力求清雅素静、富于野趣,重视对天然水态的艺术再现。18世纪,西方式喷泉传入中国。1747年清乾隆皇帝在圆明园建“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三大喷泉。

20世纪,喷泉发展成为一种大型水景,用水柱构成各种形态。如建于1958年的日内瓦莱蒙湖大喷泉,它,用两台1360马力的水泵将水喷到145米的高空。夜色下巨型探照灯照射着银色水柱直划夜空,颇为景色壮观。日本的水力喷射动物园在一个直径10米水池内,安装着6036个旋转的喷头,能喷射出老虎狮子搏斗、老鹰羚羊厮杀等奇妙的场面。这些喷泉多是利用电脑控制水、光、音、色,使喷泉艺术进入崭新的时代。

现代的喷泉,已经是一种集声、光、电、水、力为一体的高科技产物。我国现代意义的喷泉始于上世纪80年代,起步虽晚,发展却十分神速,有些技术在世界上具备领先地位。

喷泉原理

喷泉的原理是个动量守恒,从大半径管道到小半径管道,产生一个速度的变化,冲向背离地面的方向。 大半径的速度由泵带动,小半径中的速度是原来速度,与动量转化速度。需要选择一个微元计算动量守恒,这样能求出一个速度,这个速度是出口速度,然后就是一个上抛运动了,这个是理想的情况,没有摩擦,没有风。

喷泉用途

喷泉原是一种自然景观,是承压水的地面露头。园林中的喷泉,一般是为了造景的需要,人工建造的具有装饰性的喷水装置。喷泉可以湿润周围空气,减少尘埃,降低气温。喷泉的细小水珠同空气分子撞击,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因此,喷泉有益于改善城市面貌和增进居民身心健康。

喷泉著名景点

英国伦敦的诺姆甲堡喷泉,高2.7米,由一个造型优美、形状不规则的金属壳体构成,在壳体边缘喷射出两个

水的曲面造型。壳体的底部可以转动,喷水的压力可以调节,能形成多姿多彩的水造型。

美国西雅图的一个喷泉,由两根粗大的不锈钢弯管组成,水由沿管壁安装的很多小喷嘴喷出,造成实体水柱的感觉。它的喷水量由人工控制,能形成富有雕塑味的水造型。现代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各种自控喷泉。

日本的“会跳舞的喷泉”、美国的“华尔兹舞喷泉”,在彩色灯光的照射下,水花能随着音乐的旋律翩翩起舞。

法国巴黎的德方斯广场上,有著名的“阿加姆”音乐喷泉,建于1980年,66个喷头呈“S”形布置,喷出1-15米高的水柱,能表演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佩潘和阿乐纳德合作的《水上芭蕾舞曲》等十多个精彩节目。随着音乐的变化,水柱有时轻歌曼舞,有时又挺拔高耸,在绚丽多彩的水柱间还配有鲜艳夺目的火花。火花是由特制的火花喷射管喷出的,与水花交织在一起,景观奇妙。日本的水力喷射动物园,在一个直径10米水池内,安装着6036个旋转的喷头。它们能喷射出老虎和狮子搏斗、老鹰和羚羊厮杀等奇妙的场面。这些喷泉多是利用电脑控制水、光、音、色,使喷泉艺术进入崭新的时代。

世界上最大的喷泉当属迪拜音乐喷泉,由原世界第一美国Bellagio喷泉的制造商WET公司设计的,总投资2.18亿美元,比美国的Bellagio喷泉大25%,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音乐喷泉。它的总长度为275米,最高可以喷到150米,相当与一栋50层楼的高度。该喷泉会喷射2.2万加仑的水,并配有6600个灯光以及50个彩色投影机。喷出的水柱有1000多种变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千变万化。伴随着数首阿拉伯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歌曲,喷洒的水柱像是在人们面前跳着优雅的舞蹈,每一场使用的音乐不同、编排的舞姿也不同,一会像一群苗条少女婀娜多姿、翩翩起舞;一会像一列武士整齐划一、高亢有力;一会喷出所有水柱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尤其是播放阿拉伯乐曲时,一排排打着细细的水柱,随着阿拉伯那种欢快、慢节奏的乐曲。既有音乐、又有舞蹈、还像烟火。据报道Dubai Fountain的灯光可以在20英里的内任何一个地方看到,让它成为中东地区最亮的焦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圣诞节的起源历史

全文共 2636 字

+ 加入清单

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在西方社会里,是一个传统的宗教节日。这一天和平安夜,都是教会进行纪念活动,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圣诞节的起源历史_圣诞节的历史介绍”,欢迎阅读与借鉴!

圣诞节的起源历史

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是西方似我国过春节。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圣诞节意义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是一个所有人都庆祝的日子,不分肤色不分国度。在西方,孩子们热切的期盼着在这一天收到圣诞老人送来的圣诞节礼物。“圣诞老人”究竟是谁呢?谁也没见过。他只会在圣诞节出现,给人们送来圣诞礼物。在现代生活的情感荒漠之中,神秘的圣诞老人带来了一份亲情的魅力。

给孩子的圣诞礼物最能体现礼物的意义。人类学家往往强调礼物的回报义务。但是,给孩子的圣诞礼物恰恰破除了这种回报义务。圣诞节礼物的实际赠予者当然是父母,但他们把功劳都给了神秘的圣诞老人,只是为了孩子们的那份天真的期待。不让孩子过早失去对圣诞老人的天真,是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人赠予陌生人礼物,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节日期间,出现在公共场所的圣诞老人都是同样的装束,红帽子、大胡子。他们以别人的名义真诚地赠予陌生人,给这个寒冷的冬天带来无尽的温暖。

圣诞节有什么活动创意

亲朋好友聚会

在中国过圣诞节过平安夜,晚上会搭伴出去疯玩,专找人多的地方钻,看看这圣诞节有多热闹,附近的教堂举行什么活动,哪儿的圣诞树更漂亮,哪个地方又有新花招,找个有意思的拍点照片,去大商场超市逛逛。很多商家也都趁机制造卖点,例如圣诞特价、举行晚会、点篝火等,主要想吸引人群的关注,圣诞节和光棍节一样也是一个消费节。

圣诞老人主题活动

据说他原是小亚细亚每拉城的主教,名叫圣尼古拉,死后被尊为圣徒,是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鹿拉的雪橇从北方面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所以,西方人过圣诞节时,父母把给孩子的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圣诞夜时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第二天,孩子们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床头上寻找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如今,圣诞老人已成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不仅是过圣诞节时不可缺少的人物,而且也是欢庆新年时不可缺少的人物。

圣诞大餐庆圣诞

圣诞节作为一个隆重庆祝节日,不能少了好吃美味食品。圣诞节火鸡大餐就是例牌主菜了,以前的人们或许会用微波炉自己做,现在的人们过节好多就是在外面餐馆里用餐了,商家们也会利用机会赚顾客们的钱,当然还有许多圣诞节食品,姜饼、糖果等等了。

互赠圣诞节礼物

圣诞节除了小孩以外,大人也会互赠礼物,亲人、朋友、恋人都会以礼物来表达祝福。圣诞节是喜庆的,却又有很多浪漫,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在圣诞节求婚,非常令人难忘。祝贺圣诞及新年的贺卡,上面印着关于耶稣降生故事的图画,以及“庆祝圣诞、新年快乐”之类的祝愿的话。

在圣诞节送老师什么礼物好呢

苹果

中国人过圣诞节怎么能没有苹果呢!苹果的“苹”与平安的“平”同音,于是中国人寓以苹果“平安”的吉祥含义。于是就有了平安夜送苹果的习俗。送苹果代表送的人祝福接受平安果的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DIY卡片

多数地老师全不在乎教师节礼物地金钱价值,重要地是送礼人地心意。送送一张别具一格地卡片或是孩子亲手制作地卡片,就非常有意义。并且里面附上祝福的话语,用心制作,相信收到的老师应该会觉得很幸福。

钢笔

虽然这个时代在改变,不断地变化,很少有人使用钢笔写字,甚至有很多人一年到头比都没怎么摸过。并且作为教师这个行业,笔是必不可少的,送一个钢笔真的非常合适,圣诞节给老师送钢笔也是不错的,用钢笔写字是一件文艺的美好小事,一笔一划勾勒出所有的心情与故事。

鲜花

其实圣诞节最好送百合花,在中,百合花象征着纯洁、贞洁和天真无邪。在中国,百合花是母爱的象征。在古罗马和希腊的婚礼上。百合花象征着纯洁和天真,用百合花配有麦穗作为新娘的头饰,寓意着五谷丰登,百年好合。

围巾

银装素裹的圣诞节之夜随浪漫但也寒气逼人。围巾会使亲爱的老师在这个冬天更加暖意融融,一股小温馨就此蔓延开来了。

圣诞节吃什么食物

1、火鸡,烤鹅

火鸡,烤鹅,也是圣诞节必备的美食。外国人一般都会用肉作为主食,那么烤火鸡或者烤鹅就是首选。大部分都国家过圣诞节必吃的是烤火鸡,也有部分国家是选择烤鹅,比如英国。

外国人圣诞节吃火鸡或者烤大鹅就如同我们新年吃饺子一样,被烤的金黄流油的火鸡或者大鹅,放在餐盘中,周围再搭配一些蔬菜或者水果,真让人垂涎三尺。

2、姜饼

姜饼是用蜂蜜、蜜饯果皮、生姜、杏仁、红糖以及香辛料制作成的一种饼干,在圣诞节的时候欧洲有很多国家都喜欢吃姜饼,姜饼会做成各种与圣诞节有关的图案,比如圣诞老爷爷的头像,圣诞树、圣诞袜等等。

3、布丁

圣诞节一定要吃的就是圣诞布丁,圣诞布丁是用牛奶、燕麦等制成的布丁,布丁中会有一个完整的杏仁,但只有一颗杏仁,所以看家人谁吃到这一颗杏仁谁就是来年运气最好的一个人。

4、火腿肠

熏火腿应该是在传统圣诞大餐中的正菜,对于我们国家来讲,熏火腿还吃不习惯,但我们可以吃会退场,搭配一些调味酱食用,火腿肠可以烤也可以炒着吃。

5、喝红酒

圣诞节喝红酒是几年耶稣为人类受的苦难,为了感谢他。在西方国家认为,肉象征耶稣的肉身,而红酒就是他的血液,耶稣替他人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是应该被大家纪念的。

6、圣诞蛋糕

圣诞蛋糕是圣诞节不可错过的美食,还必须要是巧克力味和草莓味的蛋糕,一般圣诞节会把蛋糕做的非常漂亮,用果酱或者巧克力雕刻上“圣诞快乐”四个字样,插上特制的圣诞蜡烛。圣诞蜡烛由主人依次熄灭,蛋糕中会放进三颗豆子,谁吃到了豆子,谁就是王。

7、圣诞三文鱼

三文鱼的吃法有很多种,但是对于西方国家过圣诞节来讲,三文鱼是不过或缺的鱼肉,三文鱼也是一种流行的食品,亦是一种健康的食品。鱼肉中富含高蛋白质以及OMEGA-3脂肪酸,脂肪含量较低,一般会用熏烤的三文鱼片搭配新鲜柠檬汁和黄油一起食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腊八节起源由来故事_腊八习俗

全文共 1611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在关注,腊八节又叫什么节?还有的人想了解腊八是怎么来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腊八节起源由来故事_腊八习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腊八习俗

习俗一:吃冰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习俗二:吃腊八粥荤腊八粥1、土豆和小米各120千克煮半熟,大蒜20千克均捣碎后用兆福牌原味牛油调和2、冬瓜片35千克,白菜丝25千克。青椒丝15千克,鸡肉末25千克作配料放入3、加入适量清水和调味品:味精、盐、黄酒、花椒等然后文火相煮4、煮至冒气停火几分钟,然后再文火相煮,反复三次左右即可出。

腊八节起源由来故事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搜索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八节的养生食物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桂圆腊八粥

适合体质:气虚、血虚和阳虚

桂圆亦称龙眼,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的滋养补益作用。因此,这一类型的腊八粥首选桂圆为原料。此外,像红枣、花生、红豆、红糖、白果、枸杞子都是补血、温阳的好食品,可以将它们与桂圆互相搭配,连同粳米一起煮腊八粥喝,是很好的驱寒保暖良方。

薏米腊八粥

适合体质:湿热

薏仁是五谷类中纤维质最高的,有利于帮助排除应酬时摄入的过多垃圾食物。薏仁中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可以由吸附胆盐,使肠道对脂肪的吸收率变差,进而降低血液脂肪浓度。因此,以薏仁为主要辅料的腊八粥,适合经常喝酒、大鱼大肉应酬的人食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草原火灾会使野生动物灭绝吗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在非洲热带大草原发生的燎原大火曾经导致大型哺乳动物大量死亡,而在火烧地的小型动物死亡率很低。然而,频繁的火灾无论是对大型动物还是小型动物都是一样致命的。那么,草原火灾会使野生动物灭绝吗?

小编了解到,草原火灾是会使某些野生动物灭绝的。火对野生动物的直接影响不外乎两个方面,即烧伤和致死。在火灾中,大多数野生动物可以利用各自的逃逸方法逃避火烧,被火焰截留的动物,可能被火焰的直接灼烧、火燃烧产生的高温及烟雾或释放的毒气等直接致死。这很可能会导致某些野生动物的灭绝。

另外,动物在逃逸途中死亡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动物自身原因,比如对离开栖息环境后的光照等自然条件不适应,迁移路途对其而言过长,或是在迁移途中遇到无法跨越的地理屏障等都可能导致动物死于逃逸途中;另一种则是对形体较小的种群来说,在逃逸的过程中很容易被不怕火和烟雾的猛禽及大型食肉动物(如豹等)捕食。这一部分损失对于常见种而言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珍稀濒危种类可能是致命的一击。

最后,由于火烧后动物食物资源情况的改变,使动物种群数量及捕食关系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于稀有物种来讲,生境相同或相似种类的竞争、新天敌动物的出现等均可能为其生存、繁衍带来更大的威胁。

所以,火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火烧对稀有物种灭绝的威胁要比对常见种数量改变的影响,意义更加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什么时候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停办了1500年之后,法国人顾拜旦于19世纪末提出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倡议。1894年成立奥委会,1896年举办了首届奥运会,1924年举办了首届冬奥会,1960年举办了首届残奥会,2010年举办了首届青奥会,2012年举办了首届青冬奥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一届,会期不超过16日,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全球持续变暖将加速物种灭绝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各种失调,气候变暖将导致一些动植物物种的数量减少、迁移和生态退化。一些濒危物种无法逃脱灭绝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海洋生态学家马克·厄本(Mark urban)对131个不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物种灭绝的风险随着地球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灭绝的风险呈加速趋势。南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物种面临着最大的灭绝风险,那里的许多物种栖息地有限,很难迁移到其他地方。

联合国呼吁所有国家共同努力,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与18世纪中叶工业化之前相比)。根据康涅狄格大学研究人员的估计,即使气温上升被控制在这个范围内,全球物种灭绝的风险也将从目前的2.8%增加到5.2%。

厄本说,如果地球温度从2摄氏度上升到3摄氏度,物种灭绝的风险将增加到8.5%。如果各国不采取措施,全球变暖保持目前的趋势,到2100年,地球将升温至4.3摄氏度,大约六分之一的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他认为,为了避免全球物种加速灭绝,国际社会迫切需要采取措施防止全球进一步变暖。

《科学》杂志发表的另一篇关于海洋动物的论文也指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一些热带和南极水域是物种灭绝的高风险地区。在海洋动物中,鲸鱼、海豚、海豹和其他哺乳动物面临灭绝的最大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藏戏起源于八世纪多少年代,藏戏起源于八世纪哪个年代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

藏戏起源于八世纪年代二十年代。

藏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对藏族的戏剧的总称,藏戏包含多个艺术品种以及流派,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戏剧系统,因为藏戏源于藏族的一些宗教艺术,所以带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表演形式有诵、唱、表、舞、白等,藏戏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它特有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戏曲的一个富有特色的剧种,经过历史的演变,藏戏的主要流派为新派的蓝面具派以及旧派的白面具派等。藏戏于2006年被列为我国非物质遗产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