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6146

文章

14

篇1:吴三桂不是忠心于清朝吗 吴三桂为什么还要起兵造反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吴三桂明明可以全身而退,为何非要造反?

这也是无奈的选择,就算没有选择去造反,也同样会有灭顶之灾,总之想要安稳的过晚年生活总是并不容易。

功高盖主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吴三桂肯定也会懂得这一个道理,而且吴三桂本来就不是皇室所出之人。此时更容易就会引起皇室的猜测,随时都可能会除去他,与其被动的去抗争,不如就选择主动出击,能够有效打一个措手不及,或许也可以给自己留下一个反抗的机会,不至于到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就是因为吴三桂对待自己会拥有着足够的自信心,总会觉得自己会拥有着一定的实力。朝廷对吴三桂也会比较忌惮,除了显著的功绩之外,也同样会有着出色的军事作战能力,最关键的是因为常年的征战沙场,所以也并不是外人所能够撼动,在云贵地区还是会拥有着比较高的威望。

再加上平时训练的队伍肯定要比那一些只顾着玩乐,平日里懒散的八旗子弟更强,所以对于政治斗争也是比较有经验的,而且也同样没有真正的去领兵打仗,也就是因为如此,让吴三桂就会觉得自己的实力还是非常出色的,完全不会比清朝停产。

吴三桂所带领的这些士兵,基本上都是以汉人居多,在此时对于清朝廷的作派也会觉得有些不满。只要吴三桂真的想要起义,那么下面的这些兵必然就会首当其冲,而且不可能会有二心,这就成为了一个可以对抗的底牌,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所看清的年轻帝王在用兵,派遣这一方面完全不会比自己差,而且还成功的把自己打败,这可能也是对于自己妄自菲薄的一个结果,最终也同样需要付出一些惨重的代价,这种也导致自己的晚年生活受到明显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马超明知道自己家人在曹操手上,为什么还要起兵反曹?

全文共 1419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马超一生中有一个非常大的污点,那就是自己家的两百多号人,因为自己而被曹操诛杀,马超也因为这件事情,即便后来投靠蜀汉,自己又是一身的本领,却也始终得不到重用。但是当时,马超明知道自己的家人全部都在曹操的手上,为什么还要起兵反曹?马超并不是因为父亲被杀才起兵,而是因为他的起兵导致了父亲的死亡。马超为什么要这样做?

马超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马超在演义中可谓战神,其战力毋须赘述。但是被誉为战神的马超在投奔刘备之后,却没有了什么辉煌战绩。马超在演义里忠肝义胆,那是演义。在史实上,马超当初决定造反,明知此事结果将害死身在许都的父亲及兄弟,他却对韩遂(韩约)说出:“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这种不要脸的话来,他的人生就已经贴上了“不忠不孝”标签。

他的起兵间接害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和两个弟弟,还有宗门两百余口!此外,他还把自己的队友如韩遂等人给坑了。

那么马超为何明知全家性命在曹操手中,却还要起兵反曹呢?

公元176年,马超出生,字孟起,从其字孟起可看出其貌似为庶出,这似乎就已经暗示着什么。也许在揭示马超的一个身份信息——他不是嫡长子,而是庶长子。《说文》:“孟,长也。从子,皿声”。《礼纬》:“嫡长曰伯,庶长曰孟。”《白虎通义·姓名》:“嫡长为伯,庶长为孟。”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马腾年少贫困时娶了羌女,生下马超。发迹之后重新娶了汉女,并聘为正妻,而马超的身份就从长子变为庶长子,弱冠取字的时候定字为“孟起”。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已迎奉汉献帝于许都,委派颍川士人钟繇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的统战工作主要靠忽悠,写信给马腾、韩遂,一方面调解二人的争斗,另一方面劝说二人为朝廷效力。马、韩二人都派遣儿子到许昌作为人质(遣子入侍),表示了臣服的态度。遣子入侍,一般都是要求把第一继承人送来。马超继续在马腾身边活蹦乱跳,很有可能因为他不是嫡长子。

马腾入邺之时,带上全家200余口,只留下马超及其妻族和一些其他疏族(如马岱,估计是马腾弟弟的儿子)统领马腾的军队。这个做法是马腾与曹操互相认可的做法,马腾希望保留这么一直军队增加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曹操也希望通过马腾来控制关中的这支军队,方便自己攻略汉中。

但是马腾曹操都错估了马超对于马腾的感情,以及这支军队自己的意思。这支军队的本质是地方武装,以陇右、关中的汉人、羌人为主,很有后世“团练”的味道。谁要来统治关中,他们就会跟谁对抗,但如果谁真的统治了关中,他们又会到其麾下效力。换句话说,他们只服硬不服软。

在正史中,马超是私自起兵。但起兵之时,马腾并没被曹操杀害,而是被软禁在许都,因此限制马超的行动。从三国历史上,这种行为并不罕见。例如,曹操(又是他,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最喜欢要挟别人了)同样屡次叫孙权送儿子来许都,名为为朝廷效力,实际上大家都清楚,就是想要挟孙权。但孙权从来没真正送过儿子到曹操掌控的范围内。

姜叙的老娘骂马超骂的也很到位: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

然而,马超竟然不顾父亲的性命安全强行出兵。父子之情在他看来并没有这么地重要。后来,马超兵败曹操后投靠张鲁,张鲁十分爱惜马超,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引起张鲁部下极力反对。一个连自己父亲姓名都不顾的人,主公又怎么可以把爱女交托给他?此事由此作罢。马超悍然起兵造反,全然不顾全家人的安危,包括马超的亲生父亲马腾。这就能说明马超是一个冷血的人,在他的心目中江山比家人更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年时期的努尔哈赤决心起兵攻打明朝?

全文共 150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努尔哈赤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努尔哈赤是当时厉害的一个人。在当时的明朝时期,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比如当时的满族等,这些名族一直是明朝被攻打的对象,说到努尔哈赤为什么要下定决心攻打明朝呢?其实,这与当时努尔哈赤的父亲被杀害有关,当时的努尔哈赤年轻时期经历比较惨,幼年时努尔哈赤的母亲就死了。最后让努尔哈赤忍无可忍的是自己的父亲还有爷爷被害,关于努尔哈赤的相关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

清太祖努尔哈赤生于1559年,即明朝嘉靖三十八年。那时明朝建立了近二百年,经历过辉煌也巩固了政权,但在1644年却被努尔哈赤创建的大清所取代,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努尔哈赤下决心推翻明朝的呢?

努尔哈赤,满族人,满族的前身是女真,在明朝时女真分为四个分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努尔哈赤属于建州女真。那时,明朝廷为统治辽东各个少数民族,对于蒙古,女真族等采取不同的政策,有打有压,有拉拢有诱惑,有瓦解有分化,当时因女真里的两个分支东海女真与黑龙江女真与明朝廷相距较远,居住又比较分散,对于明朝没有太大的威胁,明朝重点打击对象是蒙古与海西女真,而建州女真却在这样的环境下悄然壮大。

后来有人提出异议,说当时的辽东总兵李成梁虽然在辽东平定边疆很有功劳,其实,反过来说,努尔哈赤后来的崛起也是由李成梁的养虎为患造成的,或许这并不是名将李成梁的本意,但事实上真的就是在李成梁平定辽东的时候,努尔哈赤表面上与时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关系非常密切,甚至结成亲戚关系,也有说当时努尔哈赤与总兵李成梁两家是非常熟悉非常了解的,但或许努尔哈赤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关系,蒙蔽麻痹了身经百战的大明辽东总兵,也或者明朝当时集中精力打击蒙古,遏制海西女真的壮大而忽略了建州女真的成长,终于在努尔哈赤准备了三十六年后,有了与大明抗衡的条件。

但是,这种发展势态也是由于一些小因而引起的,凡事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或许一件大事的起因就是由于那么一点点看似不被人注意的小事,就象一座大厦都是从一小块砖头垒起的一样,努尔哈赤想推翻明朝的决心也是如此。

当时建州女真最强大的部落就是努尔哈赤外祖父王杲所在的部落,王杲曾做过明朝的建州右卫指挥使,而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则先后做过建州的左卫指挥使。 那时明朝正处于万历皇帝怠政时期,皇帝及朝廷官员思想涣散,中枢瘫痪,许多政策引起民众的不满,就是在这个时候王杲借口明朝廷断绝贡市,部众坐困为由,进犯当时的明朝重镇辽阳和沈阳,于是明朝就派兵清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这一仗的结果是明军“毁其巢穴,斩首一千余级。”而王杲在乱中逃跑,后又被抓住施以“磔尸剖腹”,那个时候努尔哈赤已是十五六岁的少年。

王杲死后,他的儿子即努尔哈赤的舅舅阿台回到古勒寨接替父亲做了寨主,明朝又派人再一次来清剿,面对不利的局势,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就想从中劝解一下阿台投降,可是,明军却先是诱惑寨内人投降,后又杀尽寨内所有男女老幼,这一仗明军又斩杀二千多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而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就在其中。

当努尔哈赤得到这个噩耗,悲痛万分,他立刻前往明朝负责边民的官员处质问:因何杀了他的祖父和父亲?!明朝的官员则不置可否,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不是有意而为,纯属误会。然后归还了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的遗体,又给了努尔哈赤三十匹马等做为补偿,那一年努尔哈赤25岁。

两个亲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明朝无辜杀害了,这个不共戴天的仇恨自此在努尔哈赤的心里就种下了,从此,努尔哈赤就成为女真人向明朝发起挑战摧毁明朝的第一人,也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1644年努尔哈赤创建的大清取代了大明,而努尔哈赤也就是清朝的第一任皇帝清太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宋江起兵造反,为什么能够成功诏安呢?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宋江为什么要招安原因有哪些

宋江起兵造反能够成功诏安,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观念,而且很多人全部都是被迫上梁山,宋江会有着属于自己的信仰。就是因为这这些原因导致在整个过程中就会比较轻松,因为无数的人也不希望一直都留在这里,希望能够尽快完成自己的梦想。

一、当时的社会观念

古代就会拥有着比较强的一个中医思想,必须要用属于自己的名字去流芳千古,这必然就是要去增强自己的实力和名声,应该处理好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有效保证自己的名声。宋江在小的时候就一直会受到思想教育的,竟然在成年之后又以忠义的形象力胜,让他从爱国之士直接变成弑君灭国之人,显然会有一些不切实际。对于宋江来说,此时也会有着一道无法逾越的心理门槛。

二、许多人是被迫上梁山

当时梁山上的这些人,可能有一部分都是被迫走上梁山,其中有一些人和土匪是不一样的,他们并不想要一辈子都只是做绿林好汉。有无数的人,其实和宋江一样,内心也会有一些万不得已,会有许多的苦衷,对于宋江来说更加是如此。原本是一个当官之人在当官期间因为不小心失手,所以杀了人,在无奈的情况下才会走上梁山,如果能够重新的报效朝廷,这可能也是自己梦寐以求的。

三、有自己的信仰

宋江一直以来都会有自己的信仰,梁山看上去好像一团和气,实际上也并不是很团结,就比如说,武松还有鲁智深也仅仅只能够排在10多位之后。很多人的根基都在朝廷,而这一些人一旦出现反抗后果,显然是有一些不堪设想的。选择一辈子成为绿林好汉,那么想要做到与世隔绝,这很明显就是不现实的,对于他们来说,与其选择冒险去推翻朝廷,还不如直接选择诏安,或许还会有一线生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刘邦在沛县起兵时官职不是最高,为何能当老大?

全文共 3298 字

+ 加入清单

汉高祖刘邦的一生,可以说是经历了很多的传奇故事的,从一个小小的亭长,变成了一个伟大王朝的开国皇帝,这的确是非常传奇的经历了。但是要知道,刘邦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绝对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他的背后还有很多和他一起的人。而最开始刘邦在沛县起兵的时候,和他一起的有不少人,但是在这些人当中,刘邦的官职并不是最高的,但为什么当时他却可以成为这些人的首领呢?刘邦在沛县起义的时候,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老大,而刘邦又是凭借着什么成为了他们的首领呢?

汉高祖刘邦,尚居乡里之时,名为刘季,在《史记》之中记载“季”乃是高祖的字。但是根据《三家注史记》中的记载,对于这个单字“季”仍存疑虑,极有可能是名。至于何种说法更可信,自在诸君,这里权且称高祖为刘季,暂不做争辩。1.十里亭长走入绝境

在秦时,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刘季乃是泗水亭长,是一个小小的官职,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却是一个古代的“公务员”,这样的身份对刘季来说非常趁心,因为他实在是不爱劳作,只是喜爱吃喝、交朋友。由于他本身也是一位“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的俊美男子,所以他对美色自然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且深爱之。

总得来说,刘季是一个小官,长相不错,家里很穷,不从事生产,但又不能说不务正业,喜爱喝酒但不给钱,还好色,而且他一直到40多岁还是这样,在当时的人看来,这辈子就这样了。然而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命运总是喜欢开这样的玩笑,当你认定一个人一辈子“烂泥不扶上墙”的时候,转折也就随之而来了。

秦朝末年,官服四处征召壮丁服徭役,刘季所在的沛县自然也在其列,他们的任务是去郦山修建皇陵。刘季作为泗水亭长,成为了这次押送壮丁的负责人,不过这可不是什么美差,如此遥远的押送距离,又如此多的人数,想要完成押送任务难如登天,即便顺利到达,恐怕也很难再有机会活着回来,所以,对于刘季来说,这一次的任务,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朋友问,既然几乎是必死的局面,不去行不行?行,全家连坐,一人逃跑,全家遭殃,刘季虽然不是务实的农家汉子,但是却绝不是为了保全自己而坑害家人的孬种。

事情的发展果然也没有什么转折,刘季带队押送的壮丁,果然在路上伤亡惨重,即便到达了目的地恐怕也是个死。这些壮丁是都刘季的乡亲,刘季知道必死之后,索性也就把壮丁都遣散了,但是有一部分人觉得刘季这个人可靠,就跟着他混了,进了芒砀山,一起讨生活。2.绝处逢生

刘季的选择,在秦国就是死路一条,没有二条路可走的事情,他虽然藏在山里,但是被剿灭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但是好巧不巧,这个时候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一呼百应,世道一下子乱了起来,对于刘季这种“毛贼”级别的小团体,也就不是朝廷的重要目标了。

天下群雄纷纷响应陈胜吴广,许多城市都高举反秦大旗,一时间反秦之声此起彼伏,杀县令,反暴秦之势迅速蔓延,自然也影响到了沛县。最着急的人是谁呢?当然是沛县县令啊,他生怕自己哪天被沛县的百姓们给宰了,成为刀下亡魂,更害怕陈胜哪天就率兵打过来,拿他祭旗啊。但是,沛县县令毕竟在官海沉浮多年,他有自己的小心思,他想摇身一变成为义军,被义军所杀,还不如自己起义投靠陈胜,自己做义军。

沛县的县令把这样的想法和萧何说了,但是萧何给否定了,他的理由是,你沛县县令为秦朝官员多年,如今揭竿而起,不仅没人跟随,很可能还会被打死。萧何此言非虚,一位秦朝县令为官多年,秦法又十分严厉,即便他是一个清官,那也难免手上沾了许多老百姓的血,恐怕难以保证每次都奉公执法,结仇在所难免。大秦在时自然无恙,但是秦朝一旦混乱,难免会有人对他起杀心。因为此刻,杀县令之人不仅不是罪无可赦,反而是为民除害的大英雄。

所以,萧何的一句劝,让沛县县令犹豫了。他这一犹豫,咱们未来的萧丞相赶紧把话接上,他说,如果县令想起义,必须有一个能够服众的人,这个人必须是沛县人,乡里有威望,还得是一位狠角色,手下得有兵才行。沛县县令一听,觉得有道理,但是这样的人去哪里找呢?平时确实不好找,但是此刻,萧何却一下就给县令找到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刘季。3.萧何与曹参的心思

刘季平时虽然好色贪酒,但是为人仗义,结交了不少人,赊账喝酒不假,但是有钱的时候一定是数倍奉还,所以名声在十里八村还是不错的。近期又因为仗义释放了沛县的壮丁,又在沛县父老心中的印象分猛增,他不仅有威望,而且手下还有百余号“亡命之徒”,可不就是萧何口中所说的沛县县令所需之人吗?沛县县令思考的时候,曹参也在边上帮萧何说话,县令脑子一热,就答应了下来,让樊哙去叫刘季回来。

萧何、曹参真的是为沛县县令计议吗?当然不是,这哥俩是刘季的上司,又与刘季交好。如果刘季能够回来沛县,带着他的人掌控局面,萧何、曹参才放心,跟着沛县县令混,迟早要被义军给弄死了,所以,他们急着让刘季回来,一方面是救下自己的好友刘季,为他洗脱罪名,结束在山中亡命天涯的生活;另一方面,刘季回来后,他们二人就有了自己的势力和靠山,即便有义军到来,他们也能靠刘季在百姓中的威望保住性命,不至于被当做暴秦的官员稀里糊涂的被弄死了。

樊哙自然愿意叫刘季回来,这也是他的心愿。但是沛县县令却在刘季回来之前,反应了过来,想明白了萧何与曹参为何让刘季回来,于是下令捉拿他们二人,同时紧守城门,不让刘季进城。被樊哙请回来的刘季被挡在了门外,他也不攻城,只是下令向城中射箭,箭上有他的书信,给城中父老乡亲,大意是大伙快杀了县令,开门与我一起起义,大家的家人还能得到保全。

于是,沛的父老乡亲杀了县令,迎了刘季进城,算是报了之前刘季释放沛壮丁的大恩大德,因为那些壮丁,是很多人家的顶梁柱,没了他们,家也就没了,所以,对于刘季舍命释放他们归来,沛人一个个都是感恩戴德,最后拥立了刘季为领导,按照陈胜“张楚”政权的称谓,称为沛公。从此,刘季也开始了他的帝王之路,之后一路披荆斩棘,成为开国皇帝。4.成为沛公不意外

但是有一点却非常引人注意,刘季能够回到沛,那是萧何与曹参的功劳吧,而且这二人的官职也比刘季要高,县令被杀之后,按理说这首领应该从萧何与曹参中间选一个,最终为何却是曾为小亭长的刘邦当了老大呢?

在史料之中的记载是,当时的萧何与曹参是因为胆子小,怕事情最终失败,自己一家老小受到牵连,所以才推让刘季做了老大。但是野哥认为这不是真正原因,怕死所以不当老大,这样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因为在秦末起义,当不当老大,如果失败了都会死,下场都会很难看。所以,他们如果真的是怕死,那不应该只是不当老大,而是应该不跟着刘季起义,显然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死心塌地的跟着刘季干,怕死只是他们的托词而已。

萧何和曹参虽然不是县令,但同样是秦吏,他们想做义军的老大,同样不会受到拥护。刘季虽然是亭长,但是他对当地的百姓有恩,同时他也有一批死心塌地跟随自己的人。这才是萧何与曹参不争老大的原因,他们根本做不了义军老大。5.帝王素质

除了这样的原因之外,从后来刘季称帝的历程来看,刘季的人格魅力也是他能成为老大重要因素。无论是周勃、陈平,还是萧何、张良、韩信,他们一个个都有通天的本事,但是就是愿意跟着刘季干,而且刘季还是常年都被压着打的状态。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刘季虽然在刘家老太公眼中不务正业,但是他确实有属于他的人格魅力,他的魅力在哪里呢?仗义、不贪财,这些固然重要,但不是他能做帝王的关键所在,他之所以能够驾驭这么多的高手在自己账下听令,很大一个原因是,刘季能够知人善任。

运筹帷幄的张良,还有足智多谋的陈平,他们的主意是特别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们为什么跟着刘季呢?因为刘季给他们机会,他们的很多主意看似天马行空,但是刘季敢于尝试,也愿意为他们冒险,这才是刘季厉害的地方,他们即便去投奔项羽,也不会有什么作为。萧何治国能人,也是因为刘季的信任和善用;至于韩信,他虽然有统兵百万的才能,但是谁愿意把百万兵给他统帅呢?恐怕天下也就只有刘季愿意,也只有刘季才敢吧。

所以,刘季能够当老大,并非是偶然,是在风云际会的秦末时期,有乱世之中的必然因素在里面,那些跟着他的“大人物”,之所以不离开不是重情义,实在是在刘季这里,他们才能全面发挥自己的专长,离开刘季之后,恐怕再难遇明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唐朝时期的唐高祖李渊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是因为太原起兵吗?

全文共 208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来看看历史上的唐朝,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唐朝之前是隋朝,但是隋朝末年已经动荡不安,当时隋朝百姓起义,一隋炀帝于是派当时的重臣李渊去保守太原地区,据说当时的李渊和隋炀帝有着血缘关系,于是,到了太原后,李渊的儿子李世民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跟随父亲去太原后结交了不少的人,有相关文献记载,当时李渊便造反,后来自己称帝成立了唐朝,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隋炀帝对国家的渐渐失去了控制。各路英雄豪杰纷纷举起了旗帜,表示与隋朝决裂。李渊本来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在农民起义之时,李渊被隋炀帝派去镇压农民起义。可是,为什么李渊镇压着起义,结果,却自己当皇帝了?这其中,就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太原起兵

公元617年,隋炀帝派他到太原去当留守(官名),镇压农民起义,开始他也打过几个胜仗,后来看到起义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紧张起来了。

李渊有四个儿子。第二个儿子李世民那时候刚十八岁,是个很有胆识的青年,平时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人们也觉得他慷慨好客,喜欢跟他打交道。他看准隋朝的统治长不了,心里早有了自己的打算。

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刘文静,十分看重李世民。李世民也把他看作知心朋友。刘文静跟李密有亲戚关系。李密参加起义军以后,隋炀帝下令捉拿李密亲友。刘文静受到株连,被革了职,关在晋阳的牢监里。

李世民听到刘文静坐了牢,十分着急,赶到牢监里去探望。李世民拉着刘文静的手说:“刘大哥,我来探望,不但是为了叙叙友情,主要是想请您帮我出个主意。”

刘文静早就知道李世民的心思。他说:“现在皇上远在江都,李密逼近东都,到处都有人造反。这倒是打天下的好时机哩。我可以帮您收集十万人马,您父亲手下还有几万人。如果用这支力量起兵,打进长安,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可以取得天下。”

李世民高兴地说:“您真说到我心里去了。”李世民回到家里,想想刘文静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但是要说服他父亲,倒是个难题。正好在这个时候,太原北面的突厥(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可汗进攻马邑。李渊派兵抵抗,连接打败仗。李渊怕这件事给隋炀帝知道了,要追究他的责任,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就找李渊劝他起兵反隋。李渊一听,吓得要命,说:“你怎么说出这种没上没下的话来。要是我去报官,准会把你抓起来。”

李世民并不害怕,说:“父亲要告就去告吧,儿才不怕死呢。”李渊当然不会真的去告发,只是叮嘱他以后别说这样的话。

第二天,李世民又找李渊说:“父亲受皇上的委派,到这里讨伐反叛的人。可是眼看造反的人越来越多,您能讨伐得了?再说,皇上猜忌心很重,就算您立了功,您的处境更加危险。只有照我昨天说的办,才是唯一的出路。”

李渊犹豫了许多时候,才长叹一口气说:“昨天夜里,我想想你说的话,也有道理。我也拿不定主意。从现在起,是家破人亡,还是能化家为国,就凭你啦!”

李渊把刘文静从晋阳牢监里放了出来。刘文静帮助李世民,分头招兵买马。李渊又派人把正在河东打仗的另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召了回来。

太原的两个副留守看到李渊父子的举动反常,想出来阻挠。李渊借口他们勾结突厥,把他们抓起来杀了。

-

李渊又听从刘文静的计策,派人备了一份厚礼,到突厥可汗那里讲和,约他一起反隋。突厥可汗觉得这样做对他们有好处,就答应帮助李渊。

李渊稳住突厥这一头,就正式起兵反隋。李渊自称大将军,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做左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做司马,又把兵士都称为“义士”。他们带领三万人马离开晋阳,向长安进军。一路上继续招募人马,并且学农民起义军的做法,打开官仓发粮给贫民。这样一来,应募的百姓就越来越多了。

唐军到了霍邑(今山西霍县),遭到隋朝将军宋老生的拦击。霍邑一带道路狭隘,又正赶上接连几天大雨,唐军的军粮运输中断了。兵士中还纷纷传说突厥兵正准备偷袭晋阳。李渊动摇起来,想撤兵回晋阳去。

李世民对李渊说:“现在正是秋收季节,田野里有的是粮食,哪怕缺粮!宋老生也没有什么可怕。我们用义兵的名义号召天下,如果还没打仗就后撤,岂不叫人失望。回到晋阳,是断断没有生路的。”

李建成也支持他弟弟的主张。李渊这才改变了主意,取消了撤兵的打算。

八月的一天,久雨刚刚放晴。唐军一早沿着山边小路,急行军来到霍邑城边。李渊先派建成率领几十个骑兵在城下挑战。宋老生一看唐军人少,亲自带了三万人马出城。李世民带兵居高临下从南面山头冲杀下来,把宋老生的人马冲得七零八落。宋老生急忙回头想逃回城去。李渊的兵士已经占了城池,把城门关得紧腾腾的。宋老生走投无路,被唐军杀了。

唐军攻下霍邑以后,继续向西进军,在关中的农民军的配合下,渡过黄河。留在长安的李渊的女儿也招募了一万多人马,号称“娘子军”,响应唐军进关。

李渊集中了二十多万大军攻打长安。守在长安的隋军,要想抵抗也没用了。李渊攻下长安以后,为了争取民心,宣布约法十二条,把隋王朝的苛刻法令一概废除,并且暂时让隋炀帝的孙子杨侑(音yòu)做个挂名的皇帝。

第二年(公元618年)夏天,从江都传来了隋炀帝被杀的消息,李渊才把杨侑废了,自己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这就是唐高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岳飞被害时,为什么岳家军没有起兵反抗?

全文共 754 字

+ 加入清单

千古忠臣良将的名号,岳飞是一定担得起的。他对于当时朝廷的忠心无人可以动摇,但是最终却被冤死,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悲剧。但是,我们也会不理解,岳飞被害的时候,为什么十万岳家没有一个人想要为主帅报仇?难道他们都不知道岳飞的为人,坐视他被杀害吗?今天就来看一看,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隐情。

都说秦桧是害死岳飞的罪魁祸首,可毕竟岳飞是南宋的朝廷大将,就算秦桧再怎么大胆,也不可能公然对他下手,这背后,必然还有宋高宗赵构的支持。岳飞被十二道金令召回去的时候,知道与金国的战争已经胜利无望了,心中愤慨万分,可是皇帝有令,自己又不得不从,这种情绪,想必比怀才不遇的憋屈也差不到哪里去吧。

岳飞也知道自己已无生还的可能,不仅是自己,连带自己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也一起被杀。那么,既然还活着的时候,岳家军在自己手里,岳飞为什么没有干脆起兵,反了朝廷?

首先,岳飞的理想是想迎回徽、钦二帝,既然赵构已经即位,又怎么可能会愿意迎回徽、钦二帝?他们回来了,赵构的皇帝又怎么可能坐得稳?

其次,皇帝接连下了十二道诏书要岳飞退兵,岳飞才按照命令撤退,这让南宋皇帝感到了恐慌,就是说岳飞不接受节制,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也给岳飞的死埋下了隐患。

再次,就是秦桧等奸臣的诬陷,加上南宋皇帝是金的儿皇帝,在与金国的关系上是主和派,和岳飞的主张不同。

除此之外,岳飞的理念是精忠报国,他从来就没有过造反的心,更不允许自己的部下有这样的心思,因此尽管知道岳飞的冤情,但是他的部下相信朝廷会给一个公道,所以也没有想到去造反。况且,岳家军虽然姓岳,但说到底仍旧是朝廷的军队,出站时之所以打着岳飞的旗号,也只不过是因为岳飞很能打,以至于金军有“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说法。

因此,不管是从身份上,还是心理上,岳家军自始至终也没想过去与朝廷对着干,自然也就不会起兵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如果朱标顺利称帝,朱棣还有机会起兵成功吗?

全文共 2375 字

+ 加入清单

朱标是朱元璋长子,也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儿子,早早便将他立为太子。朱标性格仁慈宽厚,而且对弟弟们也十分友好,所以当时并没有爆发激烈的嗣子之争。不过朱标却因感染风寒病逝,这让朱元璋痛苦不已,此后他没有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而是将朱标之子朱允炆立为皇孙。不过朱允炆继位后,却被朱棣起兵击败。如果朱标顺利成为皇帝,朱棣还会有起兵反叛的机会吗?

元朝末年,群雄逐鹿,朱元璋最终赢得了桌子上所有的筹码,建立了大明帝国。

之后,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大事,就是选择一个能让他满意的继承人。但可惜的是,因太子朱标的过早去世,让这盘棋变得复杂起来,最后燕王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里夺了皇位,几百年来都备受争议。

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来了:如果朱标没有过早去世,顺利继位,那么朱棣还会造反吗?

朱元璋在建国后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分封诸子为边镇。朱元璋不相信开国的弟兄们,认为只有自己的亲生儿子,才会真心维护大明朝。

但是,这些藩王掌握着封地内的税收、军事、人事等等,俨然就是土皇帝,直接造成了藩王权力过大、朝廷很难控制的局面。朱元璋发现这个问题后,虽然开始削减诸藩的权力,但是却没有收回军队,这一点也为朱棣后来起兵造反埋下了伏笔。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深受朱元璋的宠爱,因此一直在刻意培养他,选择了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辅佐他,还聘请了名满天下的大儒宋濂作为文化课老师。

朱标获得了当时最好的成长条件,长大后,又受父亲朱元璋的熏陶,参与处理政事,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看上去,朱标确实有当皇帝的气场,具备了一个合格继承人的条件。

再者,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其继承人的身份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谁都不敢质疑,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朱标都有着非常高的认可度。

据记载,朱标虽然身份高贵,却没有纨绔习气,而且天性忠厚、聪颖,对师长非常尊重,长大后也是温文儒雅,颇有风度,受到了文武大臣的一致喜爱和拥戴。明朝大儒方孝儒就这样评价朱标:“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衰”,可见当时天下人对朱标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

朱标是一个很仁慈的人,宋濂被牵连进胡惟庸一案中,一家子都出了事,眼看就要人头落地,正是朱标拼命死保,才让宋濂免于一死。朱标此举,感动了无数读书人,这就为将来他坐稳天下打下了牢固的官场人心基础。要知道,历代文官都是由读书人来做的,只要赢得了读书人的好感,皇帝就没有做不好的。

而对于自己的兄弟们,朱标同样非常友爱,有的兄弟犯了错,朱标也是用大哥的面子,救了他们很多次,在兄弟们中间的威望非常高。

正是因为朱标如此优秀,他的过早去世,才会使朱元璋特别伤心;也正因为朱元璋太喜欢朱标了,就把对朱标的爱,原封不动地转移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把他树立为大明王朝的继承人。

可以想见,如果朱标当了皇帝,朱棣就是再有野心,他也不敢犯天下之怒,取长兄而代之。

表面上看起来,朱棣之所以起兵造反,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朱允炆要削藩,但实际上朱棣早有异心。而导致朱棣产生异心的,正是朱允炆的身份。

朱棣骁勇善战,雄才大略,曾为大明立过不少功勋,而朱允炆年纪小,威望不足,之所以能登上皇位,完全是因为他是朱标的儿子,因此,朱棣对他没有什么敬畏之心,要自己天天给这样一个没有什么能力的晚辈天天磕头喊万岁,朱棣心里自然是不服气的。

而朱允炆之所以要削藩,同样也是因为自己威望不足,对各地藩王难以掌控。对朱允炆来说,这些叔叔们对自己不服气,自己皇权的威严,在叔叔们那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敬畏,因此才要动手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由于政治智慧不够,朱允炆削藩采取的手段过于简单粗暴,激起了藩王们的抗拒心理。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朱标在世,以他的威信和声望,那些兄弟们对他是非常敬服的,那些敢对朱允炆吹胡子瞪眼的藩王,在朱标面前是绝对不敢的,因此,如果朱标即位,藩王的问题就不会是问题,也就根本用不着削藩了。

退一步讲,即使为了巩固朝廷的统治,必须收回藩王的一些权力,以朱标的性格来说,他也会采取比较温和的手段,而不会像朱允炆那么简单粗暴,肯定会顾及到兄弟们的颜面和感受。

也就是说,如果朱标在位的话,削藩就会相对平和地进行,朝廷和藩王的矛盾也不会那么激化,朱棣也就没有起兵造反的理由了。

其实,朱棣能够造反成功,也是相当幸运的,因为明朝中央军的实力远在朱棣的燕军之上,刚动兵时,根本就没有多少人看好朱棣,认为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朱棣被逼得没办法,只好跑到大宁找宁王朱权哭诉,最后骗宁王送他出城时囚禁了他,然后得到了宁王的效忠,最重要的是得到了宁王的朵颜三卫,这才实力大增。

在朱棣去找宁王的时候,朱允炆也是怕宁王会相助朱棣,但他采取的办法是准备把宁王召到京师,然后关起来,这引起了宁王的非常不满,所以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两不相帮。

但是,如果皇帝是朱标,那局面肯定就完全不同了,别说朱棣根本没机会把宁王骗到军营,裹胁他相从,并且得到朵颜三卫,宁王很可能会奉皇帝朱标之旨,率朵颜三卫来讨伐朱棣。腹背受敌的朱棣,真就一条活路都没有了!

尽管朱棣得到了朵颜三卫,他的实力仍然是远不如朝廷的,要想取得胜利,唯一的希望,就是朱允炆派来的将领主动犯错。果然,朱允炆手下没有真正的将才了,只能派出耿炳文这样的老糊涂上阵凑数,更不要说李景隆这样的纨绔子弟了。

两军交锋中,朝廷军马一再犯错,不仅贻误战机,甚至给朱棣屡送乌龙助攻。而造成这一恶果的,也是因为朱标的早逝。

因为朱标过早去世,朱元璋害怕那些功臣名将势力过大,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控制不住他们,于是才开始对这些功臣宿将进行清洗。

可以想象,朱标如果不死的话,朱元璋会放心地留下蓝玉等名将辅佐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朱棣起兵造反,也必然是以失败告终的。

而且以朱棣的性格,不可能只凭一时冲动就做出这么大的决定,他只要好好掂量掂量,就会知道自己起兵造反完全没有胜算,恐怕他也只能咬咬牙,老老实实地接受朱标的削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朱棣起兵时只有八百亲兵,朱允炆为何还是输了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朱棣只有800亲兵,朱允炆为什么会输?

这主要是因为自己在登上皇位之后所做的方法并不是很正确,可能是登上皇位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来操作,这才导致自己做错了一些事情,然后就会在这次的对比中面临失败。如果能够在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这一个皇帝,就不至于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结果,但是很可惜,这所有的一切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些匪夷所思。

一、削藩决策出现问题

虽然选择削藩是没有错的,但是在这个决策中就有两个致命的错误,首先就是削藩的顺序,再者也没有考虑到朱棣在整个军中的影响力。这才导致把朱元璋留下来的布局全部的崩溃,而且朱棣的活动范围就会逐渐的增加,原本只会限制在封地附近,根本就不可能会有机会获胜。

二、朱允炆即位时间太短

一个新的皇帝在登上皇位之后,第1件事情到底是什么?这必然就应该稳固皇位,然后牢牢的把天下和朝廷全部都控制在手中。可是当他在登上皇位的时候,并没有选择这么做,而是马上就选择改革,然后又火急火燎的就开始削藩。这就导致自己完全进入到一个不利的阶段,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说选择纵容自己的大臣,这一点是没有错的,错的就在于用人不正确,这才导致许多的朝廷非常的反对。

三、应对失策用人不当

除了做出以上的这些事情之外,作为皇帝还是一个坐拥天下的皇帝,实力肯定是在朱棣之上,之所以会失败,这就是因为用人的不正确,而且策略根本就不对。错失了可以争取人心的机会,要知道朱棣选择起兵,这完全就是叛乱,可是却没有想到一转眼就变成了正义之师,而朱棣所谓的清君侧,很明显就是得到皇上重用的那几个人的。在这里大家也能够明白,如果一开始就能够注意到自己所做的错误,就不可能会有这样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李渊起兵那么晚为何却能攻下长安?其他人都在干什么?

全文共 2090 字

+ 加入清单

隋唐时期,有各路人马都在争夺天下,最终获得胜利的自然是李渊,但是李渊在所有人当中,算是起兵非常晚的一个,却能率先攻下长安,这又是为什么呢?而且李渊处处占尽先机,这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为什么李渊能够获得这么多的优势?李渊成功建立唐朝的原因究竟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李渊是如何占领长安的

李渊父子晋阳起兵后,带着招募的3万士兵,就向都城长安进发。出发前,李渊安排了心腹辅佐四子李元吉。为了防止突厥抄他后路,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并且承诺:“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

这时候隋朝也是有高人的,派了隋朝将领宋老生驻守霍邑,名将屈突通驻守河东。以抵挡李渊大军。

等到李渊率大军赶到霍邑时,正好赶上天下大雨,而且很长时间也不停歇。更严峻的是军粮快要吃完。甚至军中还出现传言说,刘武周联合突厥偷袭太原。李渊于是就准备撤军。李世民说,我们起兵是为了天下苍生,现在进攻必定能取胜,反之,如果撤退,由于军心不稳,加上敌人追击,我们可就完了。说完大哭起来。李渊笑着说,我的成败都在于你啊。于是,等雨停的时候,就组织军队准备攻城。

要说宋老生也真是有勇无谋。看到李渊率军队过来,居然主动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李渊等人顺势攻下霍邑。这时候附近的郡县纷纷望风而降,直接导致河东的屈突通成了一支孤军。而刘文静也恰巧在这时候带着500名突厥骑兵和2000匹战马归来。

于是李世民向李渊建议,让刘文静等人留下牵制屈突通,主力部队绕过河东,直取长安。一路上,归降的人和陆续招募的人多达20几万,期间,李渊还占领了永丰仓,开仓济民,名望空前。

屈突通听说李渊直接进攻长安了,率领几万大军去追,却被刘文静打败,自己也被俘虏。同时,李渊下令关闭潼关,这时候的长安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城。

随着20几万大军陆续到达,李渊一声令下,将士们奋勇攻城,很快就拿下了长安城。李渊进入长安后,学习当年刘邦的做法,与百姓约法12条,并且将隋朝的严酷法令全部废除。

李渊还做了一件很高明的事情,他不是自己称帝,而是立代王杨侑为帝,并且遥称隋炀帝为太上皇。这等于是把隋炀帝架空了。(后来宇文化及杀掉隋炀帝之后,李渊才废掉杨侑自立的)。随后进军巴蜀,基本就是传檄而定。

历史总是那么惊人地相似。秦国占据关中和巴蜀,最终统一天下;刘邦也是占据巴蜀,后攻占汉中后,打败项羽取得天下;李渊也是占据关中和巴蜀,最终统一全国。

至于李渊能攻下长安的主要原因还是隋军主力被瓦岗军等农民起义军牵制这中原地区,李渊等于是坐收渔翁之利。还有一点就是太原毕竟离着长安较近,这是其他几股势力所不能比的。2、其他人都在干什么

其实李渊也担心自己这一路会遇到其他反王,所以临行前就已经处理妥当了,而且攻取长安也是秘密进行,除了隋军知道以外,其他反王很少知道李渊已经行动了。

首先,隋末年间,突厥时时犯境,也在虎视眈眈,李渊为了防止路上遭到突厥的前后夹击,给突厥的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信。内容大体是说自己要拯救天下百姓,被迫起兵,等拿下长安,继续实行以前的对突厥的和亲政策,希望得到可汗的支持。事成之后,所有的财宝全归突厥所有。这封信是李渊正式联合突厥,消除了一大障碍,为李渊攻取长安做好了保障。并且始毕可汗派柱国康鞘领兵两千支援李渊。

杜绝了外患,就要防止内患。萧铣占据江南,杜伏威有江淮,窦建德占据河北,李密占据山东。

既然自己无法分出精力对抗各路反王,何不联合其中一路反王牵制其他反王呢。这是个好办法,距离自己最近的要数李密了,虽然现在李密正在全力对付洛阳周围的隋军,但他时常也有西入长安,夺取全国最高政权的欲望。所以,李渊决定主动示好李密,联合李密。于是李渊致书李密,要求联合。

李渊在信中说自己年老力衰,准备在太原安度晚年,隐蔽了自己进军关中的意图。李密大喜过望,自此李渊成功钓到了李密这条大鱼。

李密不只是牵制了洛阳周围的隋军,李密知道,只有攻下洛阳才能成就霸业,继而攻下长安成就帝业。但是洛阳的守军王世充也不简单,经历大大小小六十多战,洛阳还是铜墙铁壁,一丝一毫都攻不下来。李密牵制的也是其他各路反王,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其他反王还在跟隋军的斗争中脱不开身,况且李渊攻取长安的计划谁都不知道,就连行程都是秘密进行。李渊率先攻下长安,成就一番帝业。3、李渊是怎么死的

李渊做太上皇以后,开始的几年是在太极宫生活的。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四月,他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

在大安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即隋朝的仁寿宫,位于今陕西麟游)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

贞观八年(634年)十月,李世民决定在宫城的东北方向营建大明宫,作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于第二年李渊病死,大明宫没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宫才渐成规模。)

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六日,李渊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岁。庙号高祖,初谥太武皇帝(后改谥、加谥为神尧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同年十月,安葬于献陵(今陕西三原县内),其妻窦氏也加号太穆皇后祔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15文天祥起兵

全文共 2040 字

+ 加入清单

元兵乘胜南下,进逼临安。四岁的皇帝赵显,只是挂个名的。他祖母谢太后和大臣们一商量,赶紧下诏书要各地将领带兵援救朝廷。诏书发到各地,响应的人很少。只有赣州的州官文天祥和郢州(今湖北钟祥)守将张世杰两人立刻起兵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从小爱读历史上忠臣烈士的传记,立志要向他们学习。二十岁那年,他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了他的救国主张,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中了状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后,马上发现贾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祸国殃民的奸臣。有一回,蒙古军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劝宋理宗放弃临安逃跑,文天祥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杀掉董宋臣,免得动摇民心。为了这件事,他反被撤了职。后来,他回到临安担任起草诏书的工作,又因为得罪贾似道,在他三十七岁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灭亡的危急时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担任赣州的州官。

文天祥接到朝廷诏书,立刻招募了三万人马,准备赶到临安去。有人劝他说:“现在元兵长驱直入,您带了这些临时招募起来的人马去抵抗,好比赶着羊群去跟猛虎斗,明摆着要失败,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说:“这个道理我何尝不知道。但是国家养兵多年,现在临安危急,却没有一兵一卒为国难出力,岂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宁愿以死殉国。但愿天下忠义的人,闻风而起,人多势大,国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排除种种阻挠,带兵到了临安。右丞相陈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苏苏州)防守。这时候,元朝统帅伯颜已经渡过长江,分兵三路进攻临安。其中一路从建康出发,越过平江,直取独松关(今浙江余杭)。陈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独松关。文天祥刚离开平江,独松关已经被元军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回到临安,跟郢州来的将领张世杰商量,向朝廷建议,集中兵力跟元军拼个死战。但是胆小的陈宜中说什么也不同意。

伯颜带兵到了离临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在今杭州东北)。朝廷里一些没有骨气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梦炎都溜走了。谢太后和陈宜中惊慌失措,赶紧派了一名官员带着国玺和求降表到伯颜大营求和。

伯颜指定要南宋丞相亲自去谈判。

陈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到元营去,逃往南方去了;张世杰不愿投降,气得带兵乘上海船出海。

谢太后没办法,只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陈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颜大营去谈判投降。

文天祥答应到元营去,但是他心里另有打算。他带着大臣吴坚、贾余庆等到了元营,见了伯颜,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严正地责问伯颜说:“你们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还是存心消灭我朝?”

伯颜说:“我们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并不是要消灭宋朝。”

文天祥说:“既然是这样,那么请你们立刻把军队撤退到平江或者嘉兴。如果你们硬要消灭我朝,南方军民一定跟你们打到底,对你们未必有好处。”

伯颜把脸一沉,用威胁的口气说:“你们再不老实投降,只怕饶不得你们。”

文天祥也气愤地说:“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现在国家危急,我已经准备好拼一死报答国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害怕。”

文天祥洪亮的声音,庄严的语言,把伯颜的威胁顶了回去。周围的元将个个吓得惊奇失色。

双方会见之后,伯颜传出话来,让别的使者先回临安去跟谢太后商量,却把文天祥留下来。文天祥知道伯颜不怀好意,向伯颜抗议。伯颜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您别发火。

两国和议大事,正需要您留下商量嘛。”

随同文天祥到元营的吴坚、贾余庆回到临安,把文天祥拒绝投降的事回奏谢太后。谢太后一心投降,改任贾余庆做右丞相,到元营去求降。伯颜接受降表后,再请文天祥进营帐,告诉他朝廷已另外派人来投降。文天祥气得把贾余庆痛骂一顿,但是投降的事已无法挽回了。

公元1276年,伯颜带兵占领临安。谢太后和赵显出宫投降,元军把赵显当作俘虏押送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押到大都去。一路上,他一直在考虑怎样从敌人手里逃脱。路过镇江的时候,他和几个随从人员商量好,瞅元军没防备,逃出了元营,乘小船到了真州。

真州的守将苗再成听到文丞相到来,十分高兴,打开城门迎接。苗再成从文天祥那里知道临安已经陷落,表示愿意跟文天祥一起,集合淮河东西的兵力,打退元兵。

文天祥正在高兴,哪儿知道守扬州的宋军主帅李庭芝听信谣言,以为文天祥已经投降,是元军派到真州去的内奸 命令苗再成把他杀死。苗再成不相信文天祥是这样的人,但是又不敢违抗李庭芝的命令,只好把文天祥骗出真州城外,把扬州的来文给他看了,叫文天祥赶快离开。

文天祥没办法,又带着随从连夜赶到扬州。第二天天没亮,到了扬州城下,等候开门进城。城门边一些等着进城的人坐着没事都在闲谈。文天祥一听,知道扬州正在悬赏缉拿他,不能进城了。

文天祥等十二个人为了免得被缉拿,改名换姓,化了装,专拣僻静的小路走,想往东到海边去,找船向南转移。

十几个人走了一程,正遇到一队元朝的骑兵赶了上来。他们躲进一座土围子里,幸亏没被元兵发现。

文天祥等日行夜宿,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农民的帮助下,从海口乘船到了温州。在那儿,他得到张世杰和陈宜中在福州拥立新皇帝即位的消息,就决定到福州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李渊起兵反隋究竟是被逼还是蓄谋已久?

全文共 1467 字

+ 加入清单

隋唐时期,李渊起兵反抗隋朝,这才有了后来的李唐王朝。有人认为,这次起兵李渊最初并不愿意,毕竟隋炀帝算是他的表亲,他并不想和他闹翻脸,一直在李渊身边煽风点火的是他的儿子李世民。尽管可以这样说,但是也有人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那么,事情真相到底如何?李渊起兵究竟是受人影响,还是蓄谋已久呢?

唐高祖李渊尽管是唐帝国的开创者,但是人们却往往容易忽略掉他的存在。这是因为他的二儿子李世民也就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的光芒完全掩盖了他,以至于很多不了解历史的人误以为唐太宗才是唐朝的第一任皇帝。

李渊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亲姐妹,因此在血缘关系上李渊和隋炀帝还是表亲。在隋炀帝统治的后期国内农民起义不断,李渊当时作为太原留守可以说是大隋江山的一方藩镇。当时各地叛军揭竿而起大有改朝换代之势,而拥兵一方的李渊此时却态度暧昧迟迟不见动静。

关于李渊后来起兵反隋的说法历史上争论不一,首先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李渊原本是并不愿起兵和自己的表亲隋炀帝翻脸的。最终推动李渊起兵的关键人物是李世民,《旧唐书》记载:“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意思就是说最初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刘文静两个人谋划反隋的,而李渊后来不过是接受了他们的建议罢了。

如果说《旧唐书》记载的有点含蓄的话,那么在《新唐书》中李渊彻底成了被李世民等人摆弄的傀儡。在《新唐书高祖本纪》里记载:“(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这里和旧唐书记载不同的是李世民和刘文静最初谋划起兵造反并没有告知李渊。随后李世民和裴寂串通,让裴寂将从晋阳挑选的宫女进献给李渊。过了一段时间裴寂便将真实的情况告诉了李渊,不知情的李渊吓了一跳,因为宫女只有侍奉皇帝没有侍奉臣子一说,李渊这是明着和皇帝抢女人,这明显是犯上之罪。

此时作为幕后的指使者李世民见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去面见李渊请求起兵反隋,李渊听后的反应却让李世民大失所望,《新唐书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李渊本来想将李世民送去报官,后来又不忍心于是打消了报官的念头,但是事后李渊依然按兵不动没有反隋的意思。

后来由于突厥屡次侵犯太原,而李渊出兵数次没有明显的战功,于是隋文帝便要派使者去捉拿李渊回朝廷问罪。李世民于是又劝谏李渊起兵反隋,这才坚定了李渊起兵反隋的决心。

那么按照《新唐书高祖本纪》里的记载李渊完全是受李世民等人的影响才起兵反隋的,所以在后来人们都以为他是个优柔寡断不会把握时机的庸君。那么大唐的建国真的是李世民的功劳最大吗?或者说李渊只是一个被逼上反隋道路的人吗?我们仔细看看其实并不是如此。

首先我们先来说李世民对于大唐的建国的确功不可没,但是真正能把控住大局的人物还是李渊。事实上李渊早就准备起兵反隋了,但是当时他面临着两问题,一个是外患另一个则是内忧。先说外患,那就是崛起不久的突厥人,如果李渊贸然起兵反隋那么会很容易陷入和隋朝大军、突厥大军两面作战的棘手局面。内忧则是隋炀帝给他派来了两位副手,者两个人名义上协助李渊处理太原事宜,实际上则是隋炀帝派来监视李渊行动的钦差大臣。

所以在没有解决内忧外患的前提之下李渊是不敢贸然行动的,史书中为什么一直强调李世民劝李渊起兵,就是为了要突出李世民为唐朝建国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仔细想一下假如李世民没有摸清自己的父亲有反隋的意向,他敢贸然的去劝说李渊起兵吗?在《新唐书》里李世民联合裴寂将宫女献给不知情的李渊更是冒了很大风险,假如李渊没有反隋的意思,他饶过李世民可以理解,但放过裴寂就显得不合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北魏的神箭手却起兵造反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北魏的神箭手

民间有一句话,意思是人类在创造的时势。但是时势也同样造就了许多的英雄。北魏时候的羊侃就是其中一个。羊侃因大力而出名,北魏皇帝有这个人在身边辅佐,就是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的是,他的祖辈们是被逼着投降的,不是自己主动受降的。

作为羊氏的后人,他在北方的地域上过的并不快乐,他们羊氏一族本是身份高贵的贵族,在东汉的时候可以说是受尽世人瞩目的,再加上他们和皇室联姻,于是他们的地位更是高贵无比。后来晋朝的皇族南渡,他们也就跟着一同渡江到了南方,之后为了皇族在政治方面斗争操劳。让人意外的是,一次武帝向南方征讨过程中,他的爷爷被迫受降,因为那时候他爷爷还是县令,尽管他们羊氏已经向别人投降,但是羊氏从来都没有忘记南方才是他们的家乡。

到了羊侃父亲的时候,他经常想回到南方,但是始终没有得到机会。在羊侃父亲临终前告诉羊侃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不能为别人效力。羊侃也谨记着他父亲的嘱托。有一次,北魏派他去当副将,这一次出征,羊侃一箭射中了上百里远的敌军,果然是真正的神箭手。这次战争他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为此,北魏还特地提升了他的官职。

后来羊侃历尽磨难终于回到了南方,并且归顺了大梁,大梁皇帝对他很重视,并且还给予他很高的赏赐。北魏的皇帝听到羊侃归顺梁朝这个消息后,不相信这个事实,也不相信羊侃背叛了他。魏帝还专门派人去劝说羊侃,还特意许诺,如果羊侃愿意回来,就不会追究他叛逃的事情。可见魏帝这个人很惜才,但是羊侃并不愿意再回来,在自己不愿意待的地方蹉跎了数年,好在他最后回到了南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李渊是从哪里起兵的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唐高祖李渊,原本是隋炀帝时期的太原留守。后来,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故而称这个历史事件为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或者晋阳起兵。

隋朝末年,隋朝政权早已是土崩瓦解之势,导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上下。公元615年李渊为太原留守,借用镇压农民起义,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后来,李渊周围的心腹裴寂、许世绪、武士眜,以及儿子李世民等纷纷劝李渊起兵。他听了众人的劝谏,心中也明白隋朝气数已尽,最终下定决心反隋。同年二月,李渊以防备刘武周和突厥南下为借口,到各地募兵。三个月后,李渊诬陷隋炀帝的亲信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将两人斩杀,准备起义。

最终,李渊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直趋关中,不到五个月就顺利拿下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