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战最大伞兵作战(推荐20篇)

二战中德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问学吧小编告诉大家二战最大伞兵作战吧!

浏览

2783

文章

363

篇1:马达加斯加计划是怎样的 揭秘二战日本唯一在非洲的战争

全文共 2089 字

+ 加入清单

1942年3月份,随着日本开始入侵缅甸东部地区,日本的潜艇就顺势进入到了印度洋地区,并且在孟加拉湾部署了航母舰队,在斯里兰卡也建立了军事基地。同时还对盟军的舰船展开了一些列的袭击行动,气焰极其嚣张。迫于日军的压力,为了保存实力,部署在印度洋的英国东部舰队不得不撤到非洲肯尼亚的海军基地,自此日军在印度洋东北部再无对手。

马达加斯加岛位于非洲东南部,马达加斯加的北部有一良港叫做蒂亚戈·苏亚雷兹港。这个控制这个港口就能控制马达加斯加和非洲大陆之间的海峡,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从1880年开始,法国控制了蒂亚戈·苏亚雷兹港,并将其打造成法军的军港,并建立了大量的海岸防御工事。

德国占领法国后,在法国扶持维希政府,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只能改旗易帜听从维希政府的指令,法国在马达加斯加的殖民地没有大规模的水面舰队,对盟军海上运输造成不了威胁。随着日本海军大摇大摆地进入印度洋,马达加斯加成为了英国必须考虑的问题,英国向南非和澳大利亚的海上补给线均靠近马达加斯加,大西洋上的海运船只受到德军潜艇的威胁,如果日军占领了马达加斯加并建立海军基地,那英军向南亚、澳大利亚、中东和南非的海上交通线将被轴心国彻底切断。轴心国的马达加斯加计划

1941年11月17日,德国海军中将弗利克与日本海军中将野村•直邦在柏林会面,两人用切蛋糕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划分各自海军的作战范围,第二年三月,弗利克向野村表示,希望日军能占领斯里兰卡、塞舌尔和马达加斯加,德国人认为日军控制印度洋比进攻澳大利亚更有战略意义。对于德国人来说,如果日军控制了印度洋,那么盟军通过海运,将援助物资通过波斯湾、波斯走廊运往苏联的行动将被打断,同时又可以减少轴心国在北非受到来自印度洋的威胁。为了提高该计划对日本的吸引力,德国表示将把维希政府控制下的蒂亚戈·苏亚雷兹港送给日本人做海军基地。盟军的行动

二战时期英国的谍报工作做得相当不错,德日这一控制印度洋的计划很快被英国人获悉,英国海军向丘吉尔建议,先下手为强,应该迅速占领马达加斯加,了解了事态的严重性后,丘吉尔马上组织兵力前往马达加斯加。但由于英国的力量被牵制在欧亚战场,真正能够调往马达加斯加的并不多,好在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不少,经过两个月的准备,一只由英国人、印度人、澳大利亚人、南非人和刚果人组成的15000人的进攻力量向马达加斯加出发,而在马达加斯加等待他们的是8000名法国兵、6000名马达加斯加殖民部队和大量的海岸和防空工事。进攻马达加斯加

英军的攻击目标选择了北部的蒂亚戈·苏亚雷兹港,因为那里是法军军事部署的重心,英军希望在日军到来前通过一场快攻迅速拿下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港。

打头阵是南非空军,南非空军负责两项工作,一个是侦查:一是侦查法军在岛上的军事部署和警戒日本海军的动向;二是向岛上的法军空投宣传单,促使法国人投降。一番侦查后,1942年五月五日英军的剑鱼轰炸机在格鲁曼战机的掩护下下岛上法军炮台和机场展开轰炸,法军的抵抗也很顽强,打击了几家英军战机,并俘获了几名机组人员。与激烈的防空战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英军在岛上的登陆行动几乎没有受到来自法军的抵抗。英军舰只对海岸进行一番炮轰后,法军已经向马达加斯加的南部撤离,登陆上岸的英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法军在海岸的工事。

海港被占领后法军没有立刻投降,远在法国的维希政府得到英军入侵马达加斯加的消息后,要求岛上的法军维护祖国荣誉,抵抗到底,让英国人付出惨痛代价。马达加斯加全岛面积达到59万平方公里,比黑龙江省面积还要大出12万平方公里,英军想用1万多人的兵力迅速清除分散在各处的法军并非易事。日本人来了

法国维希政府将马达加斯加入侵的消息通报给了日军,并请求日军的协助而且希望他们能尽快接管马达加斯加。终于在战斗打响的24天后,日军I-10、I-16和I-20潜艇抵达马达加斯加北部。

I-10的潜艇舰载飞机发现了蒂亚戈·苏亚雷兹港停靠的英军舰只拉米伊号,I-16和I-20潜艇里的迷你潜艇迅速出动,可能是因为东南亚的英军太好打,在众多英舰面前日军毫无畏惧,这两艘迷你潜艇向英舰发射鱼雷,击中英舰拉米伊号和一艘英军油船。迷你潜艇在执行完攻击任务后前往预定的汇合点,一艘迷你潜艇中两名日军登岸取水,他们来到了马达加斯加的一个村落,从未见过亚洲人的村民们觉得很惊讶,并将情况告知岛上的警察局,而警察局已被英军控制,这两名登岛的士兵被赶来的英军追上,投降是不可能滴,经过短暂的交火,这两人成为日军在非洲陆地阵亡的第一个记录。第二艘迷你潜艇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去,因为没有配备无线电,这艘迷你潜艇在海里迷路了,其中一名日军的尸体被海水冲上岸才被盟军发现。

由于提供不了实质性的帮助,日军潜艇在马达加斯加做出象征性的进攻后撤回到印度洋北部。日军在这场非洲战事中,总共损失两架迷你潜艇和四名潜艇人员。

马达加斯加全岛范围的战争陆陆续续地进行到11月6日才结束。整场战役中英军阵亡107人,而法军在海陆空三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阵亡152人。英军的军事观察员讽刺到1942年法军在马达加斯加的抵抗时长要远大于1940法军抵抗德军的时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考研二战团组织关系如何转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团组织关系,是共青团员身份的证明和档案延续。首先,只要是共青团员才有组织关系,其次有了组织关系在退团前,组织关系必须跟着人走,第三,退团后组织关系相关内容进入个人档案。

考研二战团组织关系如何转: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判断:1,如果毕业后,没参加工作,团组织关系仍在学校档案里,是随档案一起保存 。团组织关系,其实就你入团时的一张表,证明你是团员,将那张表交给研究生党务办公室负责人就好。团员证一般不要求。但是,如果有,建议拿着,有备无患。档案是必须的。2,如果已经毕业后,参加工作,那么有可能团组织关系落单位了,需要查看档案里是否有关系表:(1)如果档案里有,就拿档案中的原件一起交给研究生学院。(2)如果档案里没有,就让单位开一张证明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二战爆发前夕,为何英国要杀死40万只宠物?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英国成立了国家空袭预防动物委员会。该委员会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城市里的宠物和动物送往北方的乡下或是实施人道毁灭。战争爆发以后,人们开始争先恐后的到兽医或是宠物店将自己的宠物实施安乐死。在战争爆发的头四天里,仅伦敦市就有超过40万只的猫狗等宠物北结束了生命,几乎占了整个伦敦市宠物数量的四分之一。在战争爆发后的一周里,大约75万只的各种动物被屠杀,直到二战结束,英国境内200多万只宠物被结束了生命。那么这到底是为何呢?第一,减少粮食消耗。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宠物是很费粮食的。

以狗为例,10公斤大的狗,每天要吃200克左右的食物。而且,这些食物还要以肉类为主。

看起来似乎不算多,然而仅仅英格兰地区就有700万只狗,数量非常惊人。

大家算算,狗一天要吃掉多少粮食?

自然,和平时期,英国人财大气粗,当然不会在乎狗的伙食问题。

然而一战的例子在前,战争一旦爆发,高度依赖海外进口粮食的英国人,立即就会遭遇粮荒。

但是4000多万人口的英国,全国三分之二的食物依赖进口。

一旦开战,人尚且没有足够食物,何谈养狗?

其实,从自 1940 年 1 月 8 日起,英国实行全国食物配给制度,就是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人尚且要配给,也就轮不到给狗吃了。

英国政府还规定,浪费粮食属于犯罪,最多可以判刑2年。

这其实就是禁止让人民养宠物。第二,防止传染病和敌人使用生物武器。

谁都知道,宠物是会传染疾病的。

当年欧洲的黑死病,就是通过老鼠传播的,杀死了无数的人。

战争期间,由于轰炸和死亡,疫病会大量传播。

存在流浪的宠物和家养的宠物,可能出现动物传播疫病的情况。

同时,如果敌人德国故意使用生物武器,也可以利用宠物作为载体传播。

所以,最好将宠物都杀死。第三,宠物会扰乱战时的秩序。

一战中英国遭遇德国飞艇空袭时,大量人民带着宠物躲入公共防空洞。

然而,宠物一旦听到轰炸的声音会惊恐不已,在防空洞内狂吠乱跑,主人也控制不了。

这导致防空洞内秩序大乱。

后来英国军方下令,不允许宠物进入防空设施。

说来说去,战争期间人尚且不能保住自己的命,何谈保住宠物的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鸦片战争清朝军队与英国军队作战是一种什么感觉?

全文共 1461 字

+ 加入清单

从1840年开始,鸦片战争对中清朝军队的冲击力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那么小编就举个例子,民族英雄关天培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为了死守虎门炮台,最后是英勇殉国。但实际上,当时虎门炮台已经是被第二次攻陷了。

第一次攻陷是在1841年1月26日,英国人进攻广东虎门,关天培的下属副将陈连陛和儿子陈举鹏一起战死。清廷立即将两广总督琦善停职审查,并“褫夺提督关天培顶戴”。之后,英军暂时离开广东去了浙江定海,关天培等人进行了紧锣密鼓的修复和布防工作。

2月19日,英国人的炮船又来了,已经被革职留用的提督关天培这次已经抱了必死信念。

英军舰船的火炮射程和威力是当时的清军无法想象的,对于英国人来说,就是我可以随便打你,你完全打不到我。

这次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毫无悬念地做了炮灰,一同殉难的还有署湖南提督祥福。这两个从一品的朝廷武将连敌人的样子都没看清,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战死了。广东虎门炮台及乌涌卡座再次被攻陷。这次的失败,道光帝甚至要将两广总督琦善“论斩”。皇帝当时对英军作战水平还没有清晰的了解,只觉得一败涂地,毫无道理,必须严厉问责。

清军将领战死率前所未有

但是像关天培这样级别的官员,战死的还有很多。英军首次到了中国海域,对于中国内陆地理还不太熟悉,战略方向不明,净挑沿海比较富庶的地区下手。清朝的战略以死守为主,高级军官成批地战死。

1841年7月,英军攻陷福建厦门,总兵(正二品)江继芸战死;8月,英军再次攻陷浙江定海,王锡朋、郑国鸿、葛云飞三镇总兵全部战死;9月,英军攻陷浙江镇海,道光帝特派的钦差大臣(一品)裕谦战死,这位裕谦是跟林则徐一样的禁烟派,是个能力特别强的封疆大吏,但是对于英军的进攻毫无办法,只能以身殉国。1842年4月,英军进攻乍浦,同知(正五品)韦逢甲战死;五月,英军攻陷江苏宝山县,提督(从一品)陈化成战死;过了几天,又攻陷上海县,典史杨庆恩战死。6月,英军攻陷镇江,副都统(正二品)海龄战死。

无论是汉族官员,还是满族官员,面对英军“没道理”的先进武器,忠君爱国、视死如归的事迹比比皆是。只要上了战场的清军统帅,除了逃跑的(极少),战死率几乎100%,这可以说旷古未有。

而且由于战场生还的官员极少,甚至都无法对英军的作战方式和武器特点进行分析研究。道光帝就只能看着一封又一封战败的战报如雪片似地飞来,却是一筹莫展,即使翻遍了《资治通鉴》也没有类似的情况可供参考。

望风披靡的溃败前所未有

英军强大的先进武器和移动式作战方式,对于参战清军来说也是闻所未闻,清朝的沿海也有很多炮台和大炮,但大多还是200年前明末技术产品,火药质量参差不齐,而英国的强大炮舰当时世界已无敌手,使用工业化制式配方的黑火药;清军也使用火绳枪,但是跟英军先进的滑膛枪一比,就跟烧火棍没差别了,所以打仗时自己完全看不懂。

清廷的军队随着英军的不断进攻而疲于奔命地调动,那些朝廷认为最能干的官员不停地派下去,又不停地吃处分、审查、革职甚至处斩,但是一切都于事无补。

英军在江浙一带登陆后所过之处,一路所向披靡,先后攻陷定海、镇海、厦门、宁波、余姚、慈溪、奉化、乍浦、宝山、上海、镇江等地区,都是当时清政府的赋税重地和富庶地区,英军攻陷镇江后,炮船已经直达南京江面,引发南京、杭州震动。

此时,道光帝终于不想这样耗下去了,赶忙派大臣耆英和英军统帅商议罢兵和谈,并强调是因为“朕因亿万生灵所系”,对英国要求开放通商口岸等要求尽快予以满足。

回看178年前这场离奇的战争,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新中国建立70周年的阅兵场上,更加感到民族一路走来的不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考研二战算应届生还是往届生

全文共 104 字

+ 加入清单

二战次世界大战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以前的学生,每年的研究生招生手册是指当年的应届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机构为选拔研究生而组织的相关考试的总称,由国家考试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初审和复试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二战日本投降后苏联为何还要攻击日本?千岛群岛对于苏联有何意义?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了,这边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然而仅仅3天之后1945年8月18日,苏联对日本做了一件事情,致使日本这几十年以来直到现在都记恨在心,不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国际会议上也好,只要是日方见到了俄罗斯的高层领导人就肯定会谈起当年这件事,要俄方给出个说法。那么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情呢?值得日本一直怀恨在心?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般情况来说,日本既然已经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了,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时间之后就不应该再动武了。但是苏联毛子可偏偏就是不按套路出牌,派出了海军到了当时日本的千岛群岛,对着岛上驻扎的日本军队二话没说就是一顿狂轰滥炸。日本军队心想都已经投降了,根本就没有做战斗的准备,这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的日本军队是云里雾里,措手不及,根本就没怎么抵抗就投降了。

苏联之所以违规强行出兵千岛群岛,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面临着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那就是地域太辽阔。横框欧亚板块,愣是找不出一个好的出港口。南方是美国所占领的海参崴,地中海被土耳其控制着,虽说北边无人无主,但那是北极啊。所以日本的千岛群岛就成了苏联人一心想要得到的香饽饽了。

从千岛群岛一出去就是太平洋,没有什么军事威胁,所以当时日本也是很看重千岛群岛的,还在岛上建立了不少的军事基地。事实上,在战争结束前,千岛群岛早就在暗中分配给苏联了,因为当时整个盟军都已经做好了登陆日本本土作战的准备。当时为了想让苏联也参与其中,所以便拿千岛群岛作为了筹码。不过美国一向很狡猾,不会明着帮苏联去抢千岛群岛,这个还是得靠苏联人自己来抢了。而日本肯定也不会傻乎乎的就这么拱手相让了,为了防止突发情况,所以苏联就二话不说的攻击了千岛群岛。

当年日方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非常的生气,不过当时又由于刚刚战败,军事力量完全处于劣势,无法与当时正强大的苏联抗衡,也没能力与苏联谈条件,所以这件事一搁就搁到了现在。虽说前苏联已经解体了,日本如今也足够发达,但是跟俄罗斯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从国土面积来看就很显然了。

如今的日本想要找俄罗斯讨回个公道,想要俄罗斯归还千岛群岛。期初俄罗斯答应可以归还两个岛屿,但是日方并不答应,要求所有岛屿全部归还。这俄方肯定是不愿意了,所以这事就只能一直拖着,这也成为了日俄交好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只要双方领导人一碰面,这是肯定就会谈及到,日本希望俄罗斯正面应对,但是俄方的普金普大帝也是很霸气的回到:“有本事自己来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弩炮计划是什么计划?二战期间英法盟友之间爆发的战争

全文共 1545 字

+ 加入清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们都知道英国与法国是同一个阵营的国家,也就是同盟国阵营的,双方同时对抗轴心国阵营。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却发生了一次意想不到的事件,本事法国盟友的英国却开始对法国痛下杀手,这一下子几乎将整个法国的海军舰队全部消灭殆尽。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事实上这次英法两个盟友之间的军事冲突是英国早就谋划好了的,这次行动被称作弩炮计划。事件可以追溯到1940年7月3日的凌晨,萨默维尔带领着英国的“H”舰队来到了法军所占领的北非米尔斯克比尔港,对驻扎在这里的法国舰队下达了最后通牒。由于法国在二战期间迅速沦陷,所以当时英国就给法国舰队提出了四个建议:

一.法国海军与英国海军合并联合作战;

二.法国海军继续自发性抵抗纳粹德国;

三.法国海军离开军港进驻英国海军基地,一切行动听英国指挥;

四.法国海军部分人员跟随英国舰队前往西印度群岛的法国港口。

若是以上四个条件都被法国海军所拒绝的话,那么英国海军就将在6小时内将法国的舰队全部炸沉。然而当时法国海军的部分军舰指挥官非常的顽固,拒绝了英国方面的这四个条件,于是英法之间的海战就爆发了,也就是军事史上著名的奥兰海战。

当时驻扎在港口内的法军舰队拥有着2艘战列舰、2艘战列巡洋舰、1艘水上飞机航母、16艘驱逐舰以及6艘潜艇所组成的强大舰队。但是英国的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肯定是无法与之匹敌。英国当时围堵的舰队拥有着1艘战列巡洋舰、1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以及11艘驱逐舰。

就在傍晚5时56分的时候,英国的“胡德”号巡洋舰首先射出了一发炮弹,彻底打响了英法之间的海战。当时法国舰队的舰艇全部在港口内停靠整修,在这场海战中几乎成为了活靶子。英国的舰载机对着港口内的法国海军舰艇轮番进行轰炸,最终以法国海军的惨败而告终。

在这场战斗当中,法国的2艘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被击沉,其中还包括著名的“黎塞留”号战列舰。最终只剩下了“斯特拉斯堡”号战列舰以及几艘驱逐舰侥幸逃回了土伦港。在这场海战当中,1297名法国海军士兵阵亡,300多人受伤。而英国这边仅仅只有几名士兵受伤,无人阵亡,另外损失了几架飞机。

这次冲突过后,法国在海外的海军舰队的武装也被英国解除了,从7月3日到11日之间,不到10天的时间里,法国海军再海外的编制不是被英国控制就是被英国海军一一摧毁。只有老老实实听话的舰艇存活了下来,并且投入到了后续的作战当中。

在整个弩炮计划当中,法国的海军舰队几乎被英国全部摧毁。说到这里,可能就有很多小伙伴们很疑惑了,两个本事同盟国,为何英国要对法国海军痛下杀手呢?事实上这个问题很简单,二战一开始没多久,英法并肩作战,可是面对纳粹德国的闪击战,法军是无能为力,在战场上是节节败退,仅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法国就投降了。

虽说法军投降了,但是事情发展的太快,法国海军还没进入战争状态,法国就没了。要知道,当年的法国海军是排在全球第五的,有着与英国舰队正面交火的势力。而纳粹德国的短板又正好是海军,如果法国的海军舰队落入到了纳粹德国手中的话,那么仅仅只有一海之隔的英国就岌岌可危了,而这也就是英国在当年最担忧的问题。于是为了英国本土的安全,欧洲最后一道屏障不被击垮,于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提出了这个“弩炮计划”,专门是为了控制法国海军,若是控制不了,就消灭法国海军的计划,进而维护英国的本土安全。

虽说这个“弩炮计划”对法国人来说是十分的不公平的,可是这也是当年解除英国本土危机的唯一方法,保证欧洲西部最后壁垒不倒塌,遏制纳粹德国向外扩散,对于整个战争战略形势来说有着巨大的好处。而英国也确实在后来凭借这自己强大的海军力量和空军力量遏制纳粹德国无法踏出欧洲西部大陆半步,提供了战略大反攻的可能性,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若没有朱可夫,苏联还能打赢二战吗?

全文共 2346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让全世界伤亡无数,各地百姓是民不聊生,但也是时势造英雄的岁月,在这乱世中方显英雄本色,而前苏联的一代名将朱可夫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八九六年十二月一日,俄历十一月十九日,未来的苏联元帅,伟大的军事家出生了,他降临在一个普通家庭里,这个家庭和当时俄罗斯其他贫苦家庭一样。

男主人是一名鞋匠,女主人在农场干活,青年朱可夫中学毕业之后,在父亲的安排下去往舅舅店里当了一名学徒,虽然白天面对繁重的工作,可他在晚上休息时间,是坚持学习在昏暗的电灯下汲取知识养料,靠着勤奋和努力,朱可夫通过了中学的全部课程考试,远方的战火很快就烧到了苏联。

一九一五年,年轻的朱可夫应征入伍,成为苏联骑兵部队的一员,由此开启了戎马生涯,一战刚结束不久,苏联国内爆发了内战,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爆发之后,朱可夫加入了红军,选择了苏维埃政府,在红军队伍里,朱可夫凭借过人的毅力和坚韧,打下了自己的一片江山,苏联虽然出现了内战,但却丝毫没有妨碍这个国家继续前行,广阔的疆域,富足的资源,还有骁勇善战的人民,都推动着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二战到冷战结束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时间里,苏联的军事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首位

他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陆军,战争带来的发展令苏联世界瞩目,可在战争爆发之前的这段时间里,苏联却没有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心,回顾二战前的历史,值得一聊的就是一九三九年发生的诺门罕战役,在日军疯狂侵略中国的路途中,苏联看到种种危险迹象,斯大林预测日军将对蒙古和苏联境内展开进攻,不愿坐以待毙的苏联派出了朱可夫前往蒙古,筹划一场大规模战役,像一次彻底打消日军进攻苏联的念头,朱可夫在抵达苏联第五十七军后不久,苏日之间的战争就以空战形势拉开了帷幕,在几次交手之后,苏日双方各有胜负,日军作为进攻方,兵力储备和武器资源有限,很难再继续耗下去,索性发起了主动进攻,希望一战定输赢。

鲁莽的日军落入了朱可夫的陷阱之中,发觉埋伏后的日军紧急撤退,日 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在这场诺门罕战役中,苏联以一万多人的代价取得了胜利,一直到二战结束,日军都没再打过苏联的主意,而朱可夫也通过这场战役向苏联的老百姓们展示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也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诺门罕战役之后,西方战线在一九四一年前后发生了改变,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呢,就是苏联大将朱可夫。

前苏联有很多赫赫有名的将军,和朱可夫可以并驾齐驱的一位将领叫帕夫洛夫

他们两个既是前苏联的大将军,又是交往甚深的挚友,朱可夫和帕夫洛夫,有很多相似的经历,比如同时出任最早的坦克团团长,同时升任大军区的司令,又同时被授予大将军军衔,二人还深受斯大林的信任,可是他们的命运又是如此的迥异,一九四一年,因为指挥的西方面军在战争中全军覆没,帕夫洛夫被枪决,一颗军事明星陨落,而朱可夫也被此事牵连,并在当月月底因提议放弃基辅而被解除苏军总参谋长职务。

与帕夫洛夫不同,朱可夫并没有完全丧失斯大林对自己的信任

做出的放弃基辅这一决定在后面的战争走向中也被证实是完全正确的,罢免朱可夫之后,德军发动了基辅战役,斯大林不惜一切代价盲目支援,致使大批部队未能及时撤出,损失惨重,斯大林这才意识到朱可夫坚持己见并不是愚蠢,而是有着长远的规划和打算,基辅战役的失利直接导致莫斯科陷入危险之中,斯大林坚守在莫斯科,眼睁睁看着繁华的城市和街道混乱不堪,心中忐忑的斯大林打电话给朱可夫,不加掩饰的,问他能否守住莫斯科,朱可夫坚定的回答了最高统帅的问题,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斯大林对朱可夫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基辅战役之后,斯大林又重新开始重用朱可夫,他简直成了前苏联的救火队长。

哪里有大战,哪里就会看到朱可夫的声音

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号,凛冽的寒冬正在莫斯科郊外十公里悄然逼近,德国士兵比冬天更早光顾俄罗斯,在列宁格勒人民平静的过着日子时,德军占领了城外二十五英里处的小镇,加特奇纳应以极快的速度将这座城市通向外部的铁路线完全封锁,物资,兵力武器都来不及筹备的,俄罗斯人手足无措的,面临强大军队的包围,斯大林将朱可夫派往列宁格勒,希望能够挽回战局,在后人看来,以少胜多的战役充满了神奇色彩,在那些艰难的战争过程,却很少有人关注,据朱可夫回忆,抵达列宁格勒后,士兵们的情绪并不高涨,武器和弹药都十分短缺。

但两个月之后,他带领当地的民众在列宁格勒,周围修筑了一百五十公里的坦克壕,二百零一公里铁丝网,七千一百七十九条步兵班战壕,还有六百二十六公里的交通,好几十座炮兵掩体,土木火力点一千三百九十五个,以及不计其数的指挥所、观察哨和地下掩体,要知道当时的列宁格勒民众每天的食物供给只有黑面包,远远满足不了成年人一天的消耗,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宁格勒还是生产出了四百八十辆装甲车,三千门加农炮和反坦克炮,一万门迫击炮和三百多万发炮弹,民族的力量令人惊叹。

在随后的战争中,朱可夫把列宁格勒的每一栋建筑都改造成了坚固的碉堡

一九四五年,朱可夫率领苏联军队打响柏林会战,短短一个月时间,溃不成军的德国军队就投降在苏军的铁蹄之下,五月八日,朱可夫代表苏联在柏林接受了德国的投降,他亲眼见证了在战场上横扫千军万马的德国人,和自己高傲的头颅签署投降协议书,然而颇受赞誉的朱可夫却在战后遭到了批评,如今显赫的地位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换来的。

艾森豪威尔却认为朱可夫在二战中与纳粹的战争是全世界人民都亏欠他的

艾森豪威尔还说到,对于二战盟军的胜利,没有人能比朱可夫贡献更大,蒙哥马利也认为希特勒的失败,朱可夫功不可没,他对朱可夫的评价是友好,诚实又热情洋溢的人,苏联的亚历山大瓦西列夫斯基元帅评价朱可夫为苏联军事史上最杰出的指挥官之一,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甚至还以朱可夫的名字创立了奖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二战结束后德国失踪130万人,他们都去哪了?与苏联什么关系?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战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最为残酷的事情。因为一旦战争爆发,不仅仅是大量的死人,同时还会伴随这人类文明的毁灭。即便是战争结束了,也会有着很多根本找不到来龙去脉的失踪人口,没有实体,没有踪迹,就像是人间蒸发,极其可怕。德国二战之后就失踪了大约130万的人口,因为按照那个时代德国的社会进程,人家那也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一,战争进行之前进行了好几次人口普查,包括在战争期间也有人口普查,参军的人数是多少?战死多少?迁移出去多少基本上人家都有记录的。

所以二战之后的德国一统计本国的人口,发现这不对劲呀,除了战死的,被俘的已知人口,德国居然莫名其妙消失了130多万人,这些人不是一个小数目,走到哪里都应该挺引人注目的吧,但是他们就是这么消失了,无影无踪,无迹可寻。

就连德国自己都搞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很多苏联之前的绝密档案被公开,这个时候德国人才知道,原来他们遗漏了大约30万德国人没有统计,或者说这是苏联故意不让他们知道的,这30万德国人被送到了西伯利亚当苦工,西伯利亚是苦寒之地,当时的苏联人和德国人关系非常恶劣,自然对德国人非常不好啦,动不动就打骂,稍微生了病的德国人就被扔到冰天雪地里面等死,因此,当年在西伯利亚的德国人几乎全部都殒命于西伯利亚,苏联的残暴可见一斑。

解决了这30万人的去向之后,那么剩下的100万人是去了哪里呢?

很多历史学家推测,这剩下的100万人应该是死在了莱茵大营。当然这件事到现在也没有被得到证实,不过在德国民间早就传的沸沸扬扬了。德国民间很多机构都想要挖莱茵大营下面的尸骨,但是都被德国政府给拒绝了。

德国政府的认错态度很好,过去的就过去了,不再追究了。但是这也无法掩盖莱茵大营下面的尸骨累累,当时莱茵大营接收了来自德国的500万战俘,后来究竟出去多少?谁也不知道,但是可以知道的是,这些战俘在战俘营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连晚上睡觉都没多少地方,如此差的环境下,不死人才怪呢!

所以战争,永远是人类最残酷的游戏,希特勒的吞并天下的野心失败之后,替他买账的却是整整一个国家,用几百万的生命和几十年的尊严,这难道不是这个国家的不幸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为何要教1000只狗说人话?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后期,所向披靡的纳粹德国在苏联与盟军的强强打击下开始节节败退,败亡已经成了定局。为了能够挽回这一局面,弥补部队人员不足的缺陷,纳粹科学家曾经花费了高额巨资进行了一项荒诞到了极致的实验,那就是教狗说人话。

英国加迪夫大学的贾恩·邦德森博士在其新著《令人惊异的狗:秘密的好奇心》中提到的一段往事。二战后期,纳粹曾建立一所动物语言学校,专门教狗讲话、阅读和拼写。

在纳粹德国,狗的地位相当高,至少比犹太人高很多。而纳粹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推出“动物保护法”的国家。一些人更是认为,狗的智商并不差,可以学会人类的语言。当它们掌握了人类的语言之后,就可以代替德军士兵,从事诸如站岗放哨、看守集中营等非战斗任务,以便解放出更多的人手到前线作战。

在大部分人看来,纳粹的计划是荒诞不经,乃至于异想天开的。然而实际上,纳粹在二战中,经常进行这些非理性的试验。在德军中,许多人都笃信超自然力量。例如纳粹头子希姆莱,就曾多次试图制造所谓的“雅利安神人”。希特勒还派遣党卫军,渗透到西藏试图找到帮助自己称霸世界的超自然力量。由此观之,训练狗说话似乎还算科学且理性。

其中,一只名为罗尔夫的狗,成为这所学校最出色的狗士兵。据说,罗尔夫能用爪子拍打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这只狗还能它能思索宗教问题,会作诗,还询问过一名到访的贵妇:“你能摇尾巴吗?”邦德森博士在其书中提到过一件更滑稽的事情:一位名叫弗洛·默克尔的女士为女儿的算术伤透了脑筋,罗尔夫却把加减乘除学得样样精通,让默克尔哭笑不得。

然而还没有等这些“狗士兵”学成毕业,苏军便已攻克柏林,纳粹德国就此灭亡。即使纳粹真的训练出能够说话的“狗士兵”,实际也无益于大局。

虽然德军没有将“狗士兵”大量投入战场,但是却将数百万“蚊子士兵”放置在意大利,给盟军造成了很大麻烦。1943年,盟军在西西里登陆后,占领了半个意大利。1943年秋天,德国昆虫学家、纳粹党员埃里克·马蒂尼首次提出“毒蚊”计划。当时,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南部约50 公里处有许多沼泽地。

根据马蒂尼的作战方案,德军先是撤除了沼泽中的所有水泵,然后凿开堤坝制造洪灾;接着,纳粹科学家又向沼泽地释放了数百万只携带疟疾病毒的蚊子,企图藉瘟疫阻滞盟军取道意大利南部进入罗马。

即使在现代,疟疾也是一种可怕的致命疾病,若疟疾广泛流行,必将给盟军造成巨大的损失。不过好在盟军早就得到了情报,事先都服下了抗疟疾的药物,才没有导致士兵大规模中招。

然而,无依无靠的意大利平民却遭了殃———在当地24.5 万人口中,感染疟疾者从1943 年的1217 人猛增到1944年的54929人。直到1950年,纳粹释放的疟蚊才被清除干净。肆虐意大利南部的疟疾才告停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二战重庆与东京相比,哪个被炸的更惨?

全文共 158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重庆大轰炸,那真的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段血泪史。从1938年2月18日一直到1943年8月23日,日本针对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战略性轰炸。根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间日本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但于此同时,日本的首都东京也遭到了美国的狂轰滥炸,所以朋友就想了,这两个城市在当时哪个被炸的更惨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国首都重庆大轰炸

重庆大轰炸的死难者达10000人以上,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份繁华地区被破坏,是继德国在1937年4月西班牙内战中对格尔尼卡(Guernica)平民实施轰炸之后,历史上著名的战略轰炸。

重庆大轰炸被认为是与南京大屠杀同等性质的事件。据不完全统计,日机空袭重庆共达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人,炸毁房屋3万多幢,30所大中学校曾被轰炸。

为摧毁抗战陪都重庆,日本策划并发动了多次以重庆为主要目标的战略轰炸行动,"101作战"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日军出动的军事打击力量之多,空袭之残酷、野蛮、猛烈,在历次战略轰炸中居首。"101作战"中,日机采取了全方位、无差别、连续的地毯式的轰炸战术,对重庆市区反复轰炸,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

1939年4月底重庆的浓雾渐渐消失之后,重庆也就失去了其天然的保护屏障。日本帝国主义趁此机会制定了"五月攻势"作战计划,决定集中力量,对重庆进行猛烈空袭。其中,尤以5月3日、4日的轰炸最为惨烈,总计炸死市民3991人,炸伤市民2287人,炸毁房屋4871间,市民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因国民党政府迁都而一度繁华的重庆市区顿成断垣残壁,战时首都重庆遭受了其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浩劫,日本飞机也创造了其有史以来空中大屠杀的黑暗纪录。"五三"、"五四"大轰炸不仅给重庆造成的损失难以计数,给重庆市民心灵的创伤更是难以弥合。日本首都东京大轰炸

世事总是善恶终有报,二战初期日本人先是对重庆进行大规模轰炸,到了战争后期却被美国人以相同手段对付。

美国早在珍珠港遭袭后就对东京实施了报复性轰炸,而后在战争末期又对日本本土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由于当时日本工业已经严重萎靡,所以战略轰炸的目的主要是摧毁日本人民的信心。于是东京成为日本遭受轰炸最严重的城市。且由于东京大部分建筑均为木质,美国使用的燃烧弹发挥了超乎寻常的破坏能力。

1944年11月一1945年8月,美国空军对日本98座城市实行战略轰炸,共出动B一29轰炸机3.3万架次,投弹16万吨,炸死23万人,炸伤35万人,全日本24%的房屋变成废墟,1600架飞机被摧毁,1650艘船舰被击沉击伤。

东京是受常规炸弹破坏最严重的城市,也是世界上受常规轰炸死亡最多的城市。仅1945年的三次轰炸就死亡14万人,焚毁全城50%以上的房屋,使l00多万人无家可归。56平方公里地面上的一切彻底烧光。飞机在250公里外太平洋上仍可看到冲天火光。有几处大火延烧4天方熄。几万死难者都是因为燃烧耗尽氧气而窒息死亡,尤以低洼区为最,人们争相躲入坚固的明治座剧院,院内窒息而死的尸体互叠有2米之高。当时日本本土空军和防空军已被摧毁,美国飞机如入无人之境;再加留京的政府医务人员仅剩9名医生、11名护士,完全丧失了救护能力。

5月26日,美军往北部、西部居民区投下4000吨燃烧弹。从此东京成了“死城”,再也没有多少好房子和健康的人可炸了,已经失去了轰炸的价值。

看了这些数据,几乎都不用对比重庆的情况就可以得出结论了。日本轰炸重庆市,根本没有重型轰炸机,大多数情况只是使用战斗机与俯冲轰炸机,单机每次只能携带炸弹一两枚,所以虽然一刻不停的轰炸,投弹量却远不如美军。且重庆建筑材料不统一石质,木质兼有,轰炸效果不可与东京同日而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考研二战可以在本科学校所在地考吗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考研的同学都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如果自己第一次没有考上研究生的话,第二次报名应该在哪里报考呢?国家又是怎么规定的呢?

考研二战可以本科学校所在地考吗

不可以。考研二战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根据规定:1、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2、单独考试考生应选择招生单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3、其他考生(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学位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二战后美苏争夺德国科学家,为何没听说争夺日本科学家?

全文共 1581 字

+ 加入清单

1945年5月,德国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西线的盟军与东线的苏军已经相继进入到了德国柏林市。拼接这最先进入柏林的优势,苏联夺取了德国大批大批先进的工业设备。而姗姗来迟的盟军方面便开始大量的吸收着纳粹科学人才。之后苏联人开始醒悟了,也开始拉拢纳粹德国的一些科学人才和工程师。刚刚平息战火的柏林又热闹了起来。那么,日本也是二战的战败国,其科技发展也非常不错。美苏有没有争夺日本科学家呢?

我们知道,二战期间的德国科技是相当发达的。德军不仅在战场上使用了威力极大的V-1、V-2火箭,更是研发了喷气战斗机动性制导导弹等先进武器。早在二战结束之前,美国就制定了一个争夺技术人员的计划,被称为“云遮雾绕工程”。

然而,美国国内却有不少人极力反对使用纳粹人员。美国只得将计划重新改名为“回形针工程”,以其他名目暗中吸纳德国人才。

事实上,苏联也在后来建立起了类似的计划,但招揽效果却并不好。究其原因,苏联的意识形态始终和资本主义世界有所差距。就像东线德军更是宁愿赶到西线向美军投降一样,德国的科学家也对美国要更亲近一些。

通过“回形针工程”,美国将100多名德国科学人才带回了国内。这些人后来多数成为了美国技术领域的重要力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称为“火箭之父”的纳粹党人冯·布劳恩。

冯·布劳恩是V-2导弹的总工程师,在战争期间为纳粹德国发明了多项先进武器,给盟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在去美国后,他成为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空间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设计师,主持了运载火箭土星5号研发,帮助人类实现了登陆月球的壮举。

德国科学人才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影响,恐怕是当初斯大林没有想到的。否则他也不可能在一开始只下令掠夺先进的科学设备,干出这种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苏联不去争抢日本科学家呢?

在二战期间,日本的科技虽然不能说是最发达,但也有可取之处。比如日本的伊400潜艇,不仅是当时全球吨位最大的潜艇,也是下潜深度最深的。另外日本还开发出了水下航母,甚至可以承载水上飞机向美国发起袭击。

不过,除了潜艇之外,日本的其他技术却并不见得比美国和苏联更好。在二战的科学技术方面,日本还曾经闹出过一个巨大的“国际笑话”。

在1931年占领东北后,日本建立了一个“伪满洲国”。当时日本想要掠夺战略资源,在东北挖石油。结果日本国内的专家团队认为,石油是海底腐泥经过岁月沉淀形成的,有石油的地区一定在海边。所以日本派出团队到东北沿海地带进行侦测,最终一无所获。

由于没能在东北开采到石油,日本后来不得不选择了出兵东南亚抢资源的南下政策,也就把美国拉入了二战。

不过,日本人也有一项研究对苏联和美国有强大的吸引力。那就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所掌握的活体实验数据。这批搞人体实验的“科学家”,后来被美国人带走,到美国享受了极高的待遇。而人体实验的研究成果,也被美国人加以研究,后来运用到了朝鲜战场之中。

那么,既然日本同样有领先世界的科技,为什么苏联不出手抢夺呢?

原来,苏联也曾努力过,只是最终日本的科学家全部被美国吸收了。

我们知道,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同日本缠斗了4年,一直到1945年的原子弹爆炸才彻底结束了战争。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遭到了日本人顽强抵抗。尤其是在硫磺、冲绳等岛战中,美国人可谓是损失惨重。

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后,美国军队便迅速占领了日本。而苏联只是在日本投降前一周才进入东北趁火打劫。在日本投降三天后,才火急火燎地抢夺了北方四岛。当斯大林想要更进一步,向北海道进发时,却遭到了驻日美军司令麦克阿瑟的严词拒绝。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美苏争霸的苗头已经开始初现端倪。但由于苏联在苏德战争中遭到重创,全国损失了数千万人口,基础设施更是被毁坏殆尽。因此当时的苏联根本无力同美国争锋。明确认识这一点的斯大林,也不愿意在短时间内和美国翻脸。

如此一来,日本的全部资源几乎被美国尽收。就算苏联想要抢夺,也是有心无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二战意大利名将津加莱斯,为何能收到隆美尔的尊重

全文共 212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装甲部队指挥官,就比如说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等。同为轴心大国的意大利,看起来没什么战斗力,也没什么很出众的厉害将领,最多也就是会有一些朋友们会想到在游戏中出现过的乔瓦尼·梅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意大利也有几位比梅塞更擅长指挥装甲部队的将领,其中就包括被德军称赞为"意大利的古德里安"的弗朗切斯科·津加莱斯(FrancescoZingales)。这位将军长着一张圆里带方、略显肥胖的脸,架着一副瓶底眼镜,面容甚至有些"慈祥"。如果只看照片,没人会想到他是个作风彪悍的将军。

津加莱斯是西西里人,出生于1884年。他毕业于摩德纳军校,先后参加了意土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次关键战役,负伤多次,战功累累。一战结束时,他已经是意军第48步兵师的参谋军官,并因为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的战功晋升少校。之后,他又获得了多次晋升,并担任过意大利一所重要军校的校长。二战爆发时,他先是担任一个师的师长,随后在1941年初升任摩托化军(因为意大利军队的摩托化程度很低,也有资料称之为半摩托化军)军长,军衔也被提升为中将。

■津加莱斯中将正装照。此时应当是1942年秋季,他在苏联前线担任意大利第35军军长。

津加莱斯的外号起源于1941年4月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的行动。他率领的摩托化军隶属于驻扎在南斯拉夫西北边境的意大利第2集团军,下辖第9"帕苏比奥"师、第52"都灵"师和第133"利托里奥"装甲师。4月11日,意大利第2集团军在前沿步兵扫清了道路两侧的障碍后发起猛烈攻势,津加莱斯带领三个师绕过敌军的坚固据点向南斯拉夫境内快速穿插,"都灵"师和"利托里奥"装甲师在4月12日就占领了距离边境超过60公里的几座城镇。4月13日,"利托里奥"装甲师进抵距离边境约300公里的克宁(Knin),与从扎拉(Zara)出发的另一路意军会合。4月17日,他们最终抵达沿海城市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与从阿尔巴尼亚北上的意军会师。在6天时间的作战中,津加莱斯率部长途奔袭750公里,横扫了南斯拉夫沿海地区的几乎全部领土。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对津加莱斯的表现非常满意,装备精良的德军也对这位将军青睐有加,送给他一个外号——"italienischerGuderian"(意大利人的古德里安)。

■1941年4月,意军M13/40坦克在南斯拉夫的公路上行进。津加莱斯率部用6天时间横扫了南斯拉夫沿海地区,进行了一次意大利版的"闪电战"。

■1941年4月,在南斯拉夫作战的乘坐摩托车的意大利精锐步兵。

之后,意军打算派兵到苏联前线参战,命令津加莱斯的摩托化军回到国内休整,并改名为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简称CSIR)。津加莱斯自然而然的担任了入侵苏联的意军总指挥。然而,就在军队陆续开拔的节骨眼上,津加莱斯在维也纳犯了严重的胃病,只好将指挥权转交给乔瓦尼·梅塞,自己留在后方休养。1942年1月,身体有所好转的津加莱斯再次飞往前线,不过这一次是去北非战场担任意大利第20摩托化军军长。第20军下辖2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是意军摩托化部队的精华。津加莱斯在任上参与了隆美尔反攻昔兰尼加的行动,之后在1942年4月卸任,暂时指挥意大利第21军。

■1942年2月,在北非担任第20摩托化军军长的津加莱斯(中)与隆美尔查看地图,"沙漠之狐"对这位意大利同僚非常尊重,对其业务能力很满意。

■1942年初,北非战场的津加莱斯(左)与另一名军官合影。

1942年10月,津加莱斯终于来到苏德战场,接替梅塞担任第35军(即原先的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军长。不久后,苏军向驻守顿河沿岸的意军大举反攻,缺乏汽车和反坦克炮的意军无力抵挡苏军攻势,津加莱斯只能率部撤退。

1943年7月12日,津加莱斯被任命为驻守西西里西部的第12军军长,飞往西西里岛挽救危局。当时,乔治·巴顿将军正计划使用美军第2装甲师和第3步兵师两支王牌部队猛攻西西里首府巴勒莫,同时派遣另一部分美军从中部山区把轴心国守军切成两半。津加莱斯敏锐地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他将手上仅有的少量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巧妙布置在山区的关隘和城镇,命令第12军主力2个步兵师和其他尚有作战能力的单位用最快的速度撤退到西西里东部。最终,巴顿虽然如愿以偿进占巴勒莫并俘虏53000名意军,但是这些意军都是士气低落的海防师和杂牌部队,意大利第12军的主力2个步兵师及数个炮兵营早已跳出巴顿的陷阱,得以继续和美军纠缠,为德意军队最终撤离西西里赢得了时间。

■1943年夏季意军部署在西西里岛的R35坦克,这些过时的战车是1940年法国战役时德军缴获的法国货,然后转赠给意大利。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津加莱斯能用来拒敌的只有这样一些落后且数量不多的老旧装备。

"意大利的古德里安"津加莱斯将军活过了二战,最终于1959年在米兰逝世。他长得像一名大学教授,却是意大利最擅长指挥装甲部队的将领之一。其快速突击的作战理念和勇猛果断的指挥风格和古德里安颇为相似。不过,这位将军的仕途也和古德里安有得一拼:他曾经像火箭一般飞速晋升,但是从1941年初成为中将、参与过多次战役后还是一名中将。这也算是他的性格给他带来的遗憾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波斯帝国在几千年里都经历了什么?伊朗在二战当中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全文共 163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起源,其次就是古罗马帝国,最后才轮到如今西欧人的祖先日耳曼人。在长达数年前的文明进化史当中,有这么一个国家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欧洲,坐看这一代代文明的兴衰,自己却一直屹立不倒,这个国家就是波斯

"波斯"这个名称其实是古希腊人给起的,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伊朗人。伊朗这个词就是雅利安的意思,由于纳粹的关系,雅利安成了一个反面词。于是,大家用伊朗来称呼这个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波斯人就建立起自己的文明。他们的主要敌人是亚述人,两千多年来征战不休。直到公元前553年,居鲁士二世终于把波斯统一起来,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这就是古希腊称呼的第一个波斯帝国。

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是被波斯帝国征服的。古希腊面对波斯帝国时,也只能勉强自保。在大部分时间内,很多古希腊城邦不得不对波斯臣服,才能换取平安。

从文明进化程度来看,波斯帝国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中华文明还处在部落联盟时,他们已经有了统一的帝国。在铁器、骑兵等方面,波斯人都领先于其他文明。

但是,这种领先是暂时的,马其顿崛起后,不但征服了波斯,还使其沦为落后和野蛮的象征。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后,波斯成了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从中获取了巨大的财富。

唐朝时,波斯萨珊王朝遭灭国危机,继承人卑路斯不远万里到唐朝求助,太宗婉拒,为安慰卑路斯,太宗在中亚(今阿富汗)设波斯都督府,任卑路斯为都督,次年册封为波斯王,五年后卑路斯在长安去世。

中国有二十四史,波斯历史的繁杂一点也不亚于中国。外来征服者和本土强权轮流统治这片高原,不断上演着改朝换代的剧目。直到阿拉伯人把这里伊斯兰化,最后由奥斯曼把伊朗带入了近代社会。

俄国和英国对波斯有野心,从18世纪开始,直到二战前,两个列强蚕食了波斯的一部分领土,并各自在这里培养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一次大战中,统治波斯的卡扎尔王朝非常软弱,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极大不满。

1925年,英国人支持的军官礼萨·汗推翻原来的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1935年,礼萨·汗正式将国名改为伊朗。巴列维王朝是亲英国的,世俗化程度很高,超过现代的很多伊斯兰国家。

几千年来,波斯一直站在欧洲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的对象。用伊朗这个本名,就是为了与波斯切割,有利于融入国际社会。另一方面,当时欧洲盛行种族优越论,雅利安人种被抬到很高的地位。而雅利安原本就发源于伊朗高原,用这个名字,更有利于与德国搞好关系。

既然巴列维王朝是亲英国的,为什么又要和纳粹走近呢?原因也简单,巴列维想发展本国的经济和军事,摆脱列强的干涉。而英国虽然扶植过伊朗,但并不愿意看到伊朗的强大。

纳粹便利用这种矛盾,给予伊朗大量的援助。这样一来,纳粹可以得到伊朗的石油供应,更重要的是削弱英国在伊朗的影响力。如果能够把伊朗拉上纳粹战车,那是最理想的。

礼萨·汗认为伊朗和德国都是高贵的雅利安人,如果能得到德国的支持,伊朗就有可能重新变成世界强国。可是,伊朗位于英属印度和苏联之间,英苏两国怎么能容忍伊朗变成自己的敌国?

在这样的矛盾下,伊朗迎来了二次大战。在大多数的印象里,伊朗似乎并没有参加二战,可事实上,英苏两国对伊朗发动过军事打击,以防止伊朗倒向德国。只是军事行动仅用了四天,几乎没有引起世界的注意。

1941年8月5日,苏联红军进入伊朗北部。与此同时,英联邦军队出兵占领伊朗南部。8月25日至28日,英军轻松粉碎了伊朗军队的抵抗,礼萨·汗辛辛苦苦建立的几十万军队毫无战斗力。国王不得不宣布退位,把王位交给儿子巴列维。伊朗彻底倒向盟国,与纳粹断绝了关系。

这才有了后面的德黑兰会议,也算是伊朗对二战作出的主要贡献之一。另一方面,美英的援助物资,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伊朗运到苏联的,对苏联坚持抗德战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战后,巴列维王朝与美英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直到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伊朗从此成为美国的死敌。这也是美国几十年来,不停攫取伊朗石油利益,不顾伊朗人民利益和呼声的政策所造成的。这种单方面得利的外交政策,应该引起好好的反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埃里希哈特曼二战后如何 结局是怎样的

全文共 1742 字

+ 加入清单

1944年8月3日,一名年轻的德国飞行员来到了在东普鲁士的拉斯腾堡,就是绰号为“狼穴”的希特勒大本营。在这里,这位年轻人亲眼肩带了元首希特勒,并且被希特勒亲自授予了一枚钻石双剑银橡叶骑士勋章,这种勋章是用来奖励德国武装部队中最杰出的英雄表现,据统计,从发行到纳粹德国覆灭也仅只有27人荣获此殊荣,而这位年纪轻轻便能够得到这枚勋章的小伙子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落敌机总数达到352架,更是世界上第一个击落飞机超过300架的王牌飞行员——埃里希·哈特曼。

1922年4月19日,哈特曼出生于德国符腾堡地区魏斯扎赫城,在他三岁的时候,全家就因生计问题被迫离开德国,前往中国的长沙开了一家诊所(其父是军医)。希特勒上台后,哈特曼全家又回到了德国,并重新在俾斯麦大街开了一家诊所,继续过着行医的生活,本来按照父亲的想法,儿子一定会选择自己的老路,做一位受人爱戴的医生,但哈特曼的母亲却是一位富有冒险精神的飞行体育运动爱好者,而这也对哈特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母亲的爱好是对他人生产生影响的关键。

由于受制于凡尔赛合约,德国不能组建自己的空军,于是希特勒便大力支持建立滑翔俱乐部(目的是培养飞行员),而哈特曼的母亲也积极响应希特勒的号召,不仅建立了一个俱乐部,还亲自担任教员,招收年轻人学习滑翔飞行,而哈特曼也是其中的一名学员。1937年,哈特曼在先后获得了A级和B级的滑翔机驾驶员证书后又取得了C级证书,正式成为希特勒青年飞行团中的滑翔机教员,后来随着二战的爆发,哈特曼选择离开学校,报名参加德国空军,结果招致来父亲的反对,因为这位老医生始终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去从事救人生命的事业,而不是去杀人,但母亲却理解哈特曼参军的志向,选择支持,就这样,哈特曼带着母亲的支持和父亲的不理解走上了从军的道路,并加入由戈林所统领的“帝国空军”。

在东线战场上,哈特曼服役于德国空军第52战斗机联队,负责和苏军战机交战,而他第一次击落苏军战机是在1942年的11月5日,那天他接到命令,任务是拦截企图攻击德军地面部队的8架伊尔-2攻击机和10架拉格-3战斗机,来到战场,当他所驾驶的战机在成功发现目标后,哈特曼便率先对一架伊尔-2发动了攻击,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的炮弹竟从伊尔-2的装甲上被弹了回来,于是他便急中生智,寻找并攻击这种飞机最薄弱的部位——滑油散热器,而这一招也让伊尔-2的厚装甲优势荡然无存,很快就被哈尔曼给击落。

第一次击落敌机后,哈特曼便开始运用属于自己的战术来升空对敌,并因此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后来随着战争的态势发生逆转,盟军开始日益强大,反观德军却日陷窘态,不计其数的优秀飞行员殒命长空,而哈特曼也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空战技术愈发娴熟,仅用八个月的时间就打下了148架苏军飞机,于是当时的苏军飞行员们便给他起了个“南方黑色魔鬼”的绰号,据说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只要苏联飞行员一见到飞机上标有黑色箭头的Bf-109(德军主力战机)就会躲得远远的。二战后期,随着美国最新式的P-51“野马”战斗机投入东欧战场,德国的制空权面临严峻的考验,而整条战线上无论是空中还是地面都笼罩着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曾经让希特勒引以为傲的德国空军也只能被迫随着地面军队不断向西转移,且战且退。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宣布投降,并在第二天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而哈特曼所在的第52联队由于是长期对苏作战的王牌,于是长官便带领他们去向美军投降,结果美国人却反手就将他们移交给了苏军。在监狱里,由于哈特曼拒绝在矿井中劳动,于是一名苏军上校便对其不合作的态度十分恼火,结果哈特曼却引用列宁的话来讥讽:“上校先生,5年多以前,您的国家打赢了战争,而我是一个战败国的空军军官,不是战犯,贵国的列宁曾说过,一个国家如果6个月之后还不释放战俘,那么他就是帝国主义国家,是一个堕落的国家。”而这一番言论也让这位上校先生大吃了一惊。

1955年,西德总理阿登纳收到哈特曼母亲的来信,请求他帮忙让自己的儿子回家,而阿登纳也回信答应下个月会采取措施让哈特曼获得自由,后在这位总理的帮助下,哈特曼被苏联提前释放,而他本人也在归国后又加入了正在重建的西德空军,并最终于1993年9月20日逝世,享年71岁,而他的传奇也永远留给了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二战苏联刚刚组建第5坦克集团军为何又马上将其解散了呢?

全文共 1178 字

+ 加入清单

苏德战争爆发初期,为了抵抗德军的进攻,苏联草草组建了两个实验性的军团,这两个军团便是坦克第三集团军和坦克第五集团军。这两个集团军都具备着强大的突击能力,就相当于德国的装甲军。苏联组建这两个集团军的目的非常的明显,那就是要与德军展开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的战争,提高其进攻能力以及对德军装甲部队的反突击能力。然而第五集团军刚刚组建没多久就被解散了,这是为何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这件事情之前,苏军期初是组建了大量的较小单位的装甲旅,不过在后来的战争当中得出的经验就是,这种较小的单位持续突击作战能力很有限,往往在突破德军防线之后就已经损失非常严重了,没有能力再进行进一步深入进攻。然而那些骑兵部队又缺乏重武器来击败德军的步兵单位,因此苏联才会如此迫切的需要组建大编制的装甲部队来弥补苏联军队的突击作战能力。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的第五坦克集团军就这么迅速成型了。第五装甲集团军管辖下有3个坦克军,拥有着641辆装甲车,从这样的规模和实力上来看,这绝对是拥有着超强战斗能力的“钢铁巨拳”。然而对于第五装甲师最致命的缺陷就是非常缺乏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经验。先不说那些坦克军都是刚刚新成立不久的,就连坦克集团军司令部也都是刚刚成立不久的。

从集团军司令部的指挥员到参谋长以及各个人员,对于这种大编制的机械化部队的指挥都是知之甚少的。要知道前期,他们这些人也仅仅只是指挥一两个坦克旅在进行作战的,这个规模连德军的一个装甲师的规模都算不上,都是属于装甲团级别的作战指挥官。现在一下子让他们连续跳两级,直接跟德军的装甲军一个级别的作战,这让当时的苏联指挥官感到非常为难,他们根本就不清楚该如何去协调各个作战单位成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作战。

苏联第五坦克集团军在成立没多久就被投入到了德军的夏季攻势的反击当中,当时奉命进攻位于苏联以南地区的重镇沃罗涅日的德国第48装甲军展开进攻。斯大林的想法是希望第五集团军趁着德军步兵还没有赶到之前就拿下沃罗涅日,彻底切断这个过度延伸过来的装甲军矛头。然而现实总是非常残酷的,第五坦克集团军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各个坦克军之间没有任何的协同作战可言,都是各打各的,不仅没有完成预想的突围,反而是被德军的装甲单位和步兵进行反击了,甚至还导致了苏联的一部分兵力被包了饺子。

这场战斗结束后,斯大林对第五坦克集团军的表现非常的不满,于是便在1942年的7月15日就下令将第五坦克集团军给解散了,同时将该集团军司令利久科夫降职为了坦克军军长。第五坦克集团军从成立到解散相隔仅仅只有52天。

事实上利久科夫的指挥能力并不差,从他在1941年的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杰出表现就能看出,而且还获得了“苏联英雄”的这一称号,然而他最后却成为了苏联机械化作战上过快的牺牲品。利久科夫最后是乘坐着一辆KV重型坦克冲过德军封锁线的时候遭到了反坦克火炮的攻击,最终不幸身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二战的原因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白头发再也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享受着越来越高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长白头发。人我们为什么会年纪轻轻就有白头发呢?

白发的分类

1、年龄因素

2、基因遗传

3、营养不良

4、酸中毒

5、疾病影响

6、心情压抑

白发的预防

1、在现代社会环境中,青年人应该学会心理保健和调节方法,既要会工作会学习,也要会调节会娱乐,劳逸结合,力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危机,心理上的相对平衡对于防止早生白发至关重要。

2、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讲究饮食质量,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可选择鲜鱼、牛奶、动物肝肾、黑芝麻、食用蕈类、海藻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4、在医生指导下酌情使用维生素、叶酸,中药何首乌、枸杞子、桑椹子等药物,有助于防止或延缓白发的生成和发展。

近些年来,年轻人白发增多的现象已不在少数。有人发现,现代生活中青年人普遍比他们的上辈人早生华发。不少青年刚过而立之年头上已见丝丝白发,甚至早在二十来岁头上就己黑白分明。无疑,少年白发给人以未老先衰之感,还会让人生出一种自卑的感觉。所以白发现在越来越引起大家的注意了。小编在这里提醒拔白发的读者们,白头发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只要对症下药就能得到改善,最好不要随便拔。

造成白发的病因

白发的病因复杂,先天性白发与遗传有关。后天性白发中,老年性白发为生理过程,其出现年龄与家族遗传有关,青少年白发除遗传因素外,还与营养不良、精神因素及全身性疾病有关。

小编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说常吃生鸡蛋者头发易变白。人体内有一种维生素叫“生物素”,是体内转移二氧化碳基因的普酶,在生理上有多种重要作用,其中之一是使头发保持黑色。因为它会使人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去氢后生成多巴醌,这是一种能转变成黑色素的主要物质。黑色素是使头发保持黑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假如人体内生物素不足,就会导致黑色素的缺乏,进而促使头发变白。生鸡蛋的蛋白中还含有一种“抗生物素蛋白”,极易与生物素结合,形成一种极不稳定、无活性的难以被胃肠吸收消化的化合物,使人发生生物素缺乏或不足,不利于头发的防护。美国心脏病学会的专家们分析了一组心肌梗死病人,发现有24%的人在30岁以前就出现了白发。而经常听到的程序员猝死,也会发现他们年纪轻轻就已近白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二战德国飞机有哪些?揭秘二战德国主要使用的飞机

全文共 1461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空军战斗力可以说是世界顶级的,尤其是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那是大名鼎鼎。那种呼啸而至的轰鸣声更是对地面部队造成了心里上的极大压力,被地面部队称之为“呼啸的死神”。今天小编整理二战中德国的几款著名战斗机分享给大家。

Bf-109战斗机。Bf-109是由德国飞机设计师梅塞施米特设计研制的一型单座单发单翼全金属活塞式战斗机,于1935年5月29日首飞成功,1936年底开始服役。从A至S共开发出十几个改型,近百种亚改型,累计生产超过33000架,绝对是二战最优秀的战斗机之一。

Fw 190战斗机。Fw190“百舌鸟”是由库尔特·谭克设计的一型单座单发平直单翼全金属活塞式战斗机,由不莱梅的福克·沃尔夫飞机制造厂建造,是二战中后期是德国空军的绝对主力。

Me 262“飞燕”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开始进行研制的喷气式战斗机,但直到1944年6月Me 262才正式服役,但即便已经临近二战尾声,Me262“飞燕”也成为了人类航空史上第一种用于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

Ju 87俯冲轰炸机。Ju87“斯图卡”是纳粹德国容克斯公司研制的一型单座单发双弯曲鸥翼活塞式俯冲轰炸机。在二战中对盟军的战斗中大放异彩,取得了不俗的战绩。Ju87“斯图卡”便是二战著名飞行员汉斯·乌里希·鲁德尔的座机。

Bf-110战斗机。Bf-110“毁灭者”也是由梅塞施米特设计研制,是一款双座双发重型战斗机,以Bf-110为基础,出现过C、D、E等八个主要改型和几十个亚改型。其中的战斗轰炸型和夜战型都为德军的主力机型。

Me 163战斗机。Me163“彗星”是德国梅赛施密特研制的一款用火箭发动机推进截击机。其极大的速度优势是盟军飞行员出现了“彗星恐慌症”,迫使盟军在规划轰炸路线的时候特意绕过“彗星”的作战半径。

Ju 88中型轰炸机。Ju88“万能博士”是由容克斯公司研制的一型双引擎活塞式中型多用途军用机,由雨果·容克斯亲自设计,主要机型为轰炸机,其改型包括重型战斗机型、侦察型、远程侦察型、夜间战斗机型、对地攻击机型等几十种不同型号,总产量更是超过了15000架。

Me 410战斗机。Me 410“大黄蜂”同样是由梅塞施米特设计研制的一款双座双发平直翼的重型战斗机,从1943年开始,Me410作为一款主力战机,被德军积极地投入到了入侵各国的空战之中。

Fw 189战术侦查/炮兵校射机。Fw189“枭”是由德国福克·沃尔夫公司研制的一型多用途飞机,其主要型号是A型,属于武装侦察机,还有两个型号为教练机和对地攻击机,Fw189拥有极强的抗毁性,甚至其机翼和尾撑被打掉,还能安全返回,因而深受德军飞行员喜爱。

Ar 234喷气式轰炸机。Ar 234“闪电”是德国在1940年末开始进行研制的一型喷气式轰炸机。由于Ar234“闪电”在1944年9月才开始服役,所以生产数量极其有限。Ar234“闪电”是世界上首种实用化的喷气轰炸机,有着当时所有盟军飞机都无法拦截的高速,凭借高速执行任务甚至不需要护航。

He 111中型轰炸机。He 111中型轰炸机。He 111是德国早在30年代就开始进行研制的一款中型轰炸机,并且其在研制之初是违反《凡尔赛条约》的。He111在参加战斗之初取得显著的战绩,但是在不列颠空战中,暴露出来了其抗毁能力差,防御薄弱的缺点。

He 177重型轰炸机。He177“鹰狮”是德国亨克尔飞机公司设计建造的一款重型轰炸机,是二战期间德国唯一装备的一型重型轰炸机。但其性能并不成熟,所以产量很小,且大多数并未参加过实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二战时日本为什么打印度?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95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二战时期小编相信很多人都记忆哟新,二战也叫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但是的各个国家都没有好处,可以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只有伤害,没有利益。但是在二战期间,日本为什么要打印度呢?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日本到底攻打印度没有?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脱亚入欧,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国力日益强盛,同时军国主义思想盛行。为了离开资源条件贫乏的日本列岛,日本制定了以征服朝鲜和中国等大陆国家,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这就是日本的大陆政策。

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内阁提出日本的“国策基准”,决定“在外交和国防两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还要向南方海洋方面扩张发展”,即把“南进”和“北进”两方面作为国策方针。为了实现“国策基准”,日本先侵略中国,从中间突破,却陷于中国战场不能自拔。

于是日本急需从“南进”和“北进”上寻找新的突破口。1938年日苏张鼓峰冲突和1939年日苏诺门坎战役,使日本向北扩张的战略受挫。

1940年德国在西欧的闪电战取得相当大成功,相继占领荷兰、法国等国,英国也受到沉重打击。这使日本认为,新的势力的崛起将使旧势力屈服于新兴势力的国威之下。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日本的扩张政策也随之调整。日本确立了以日本、满洲和中国为基干,以印度以东及澳洲纽西兰以北的南洋区域为一圈,以此建立资源自足的势力范围。

从1941年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开始,日本开始了南进战略。1942年1月,日军大举进攻缅甸,主要目的是切断美英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惟一通道,孤立中国,占领美英在缅的军事基地,伺机进攻印度,进而向西推进,与德军会师中东。

缅甸的英军在日军的进攻下被迫撤退到英属印度境内,然后在英属印度东部靠近缅甸的英帕尔建立军事基地和物资补给基地,这一基地成为盟国反攻的战略基地。当时中国作为盟国成员国,尽管国内面临严峻的抗战形势,但是为了救援英军和保障中国的物资补给线的安全,中国先后派出30万远征军前往缅甸等地区参加对日作战。

日本为了摧毁盟国的军事基地和物资补给基地英帕尔,日本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制定了“大陆指第1776号”作战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赶着大批的马、牛和羊渡过了印缅边界的钦敦江,拉开了会战序幕。

日本为何要赶着大批马、牛和羊行军作战呢?

日本当时战场包括中国、太平洋、东南亚广大地区,由于战场多,物资补给无法按时保障和供应,日本一贯奉行以战养战的政策,一方面利用牲畜拉运军事物资,另一方面作为日军的粮食。这也说明日本已经快走到穷途末路了,庞大的战争开支,使日军无法承担。

当时驻守英印地区的是英国的第14集团军,包括第4、第15和第33军。在得知日本渡过钦敦江之后,英军将印缅边境的守军撤回英帕尔地区积极进行防御。一开始日军进攻比较顺利,但是随着雨季的来临,日军补给线过长,又是丛林运输,后勤难以供应。本来计划一个月攻下英帕尔,结果打了4个月,日军10万人伤亡53000多人,使日本在缅甸地区的军事力量遭受重创,1944年7月2日,日本大本营下令终止了“乌”号作战命令。这次日本入侵印度,以日本的失败而告终。

日军英帕尔战役的失败,使日本最终放弃了全面进攻印度的企图,也使同德国会使中东的美梦破灭。从此以后,盟国军队开始从印缅地区发动全面反攻。

从英帕尔战役来看,日本之所以遭到惨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日军补给线存在重大问题。

日本准备发动本次战争时,只携带了1-2周的干粮,弹药携带也不充足,所以赶着成群结队的马牛羊,为的就是干粮吃完了有肉吃。由于缅甸的丛林地形,在雨季泥泞湿滑,非常不便于运输,导致后期进入相持阶段后难以有效的补给。

第二、日军并不能适应丛林作战。

日本此前虽进行过丛林作战的演习和训练,但是并未真正在复杂环境下进行热带丛林的作战。进入缅甸丛林,又是雨季,丛林中充斥着各种危险,随时都会夺取日军的生命。

第三、中国远征军会同英军共同对日作战。

中国从开始救援英军开始,先后派遣30万远征军赴缅作战。中国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派出10万人,伤亡总数达6.1万人。缅北反攻战中,中国远征军及驻印军参战兵力共计307281人,驻印军伤亡人数高达12729人,滇西远征军达40000余人。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

英军撤出缅甸后,中国远征军接替英军防务,牵制了大量日军。日军为了打掉盟军的反攻基地,切断英美对中国的物资援助通道发动英帕尔战役,由于日军后勤补给难以维持,最后付出5.3万人的重大伤亡后撤回缅甸,从此没有再发起对印度的进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