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553

文章

80

篇1:曹操留给后人最大的贡献是写了几首诗么?曹操一生最得意的三件事

全文共 1226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曹操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不是一个“典型”的好人,但是曹操的才华确实令人钦佩。要说三国时期里的人物,能为后人留下什么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作品了,而曹操写的诗我们几乎都学过,这也说明了从文学角度来看,曹操的造诣还是非常高的。这里就帮大家总结一下曹操一生得意的三件事,一起来看看吧。

曹操纵横一生,令他后悔的事情不少比如没有及时对刘备采取行动而放虎归山,虽然明知司马懿可能是个祸端但仍然放过了他;也说了些让后世痛骂他的话比如“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意思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冤杀了不少人比如替他背黑锅的粮官和梦中杀人等等。除了这些,曹操意气风发,一生得意的事情也不少,从生前死后来看,曹操一生最得意的应该是这三件事:迎回了一个人,认养了一个儿子,写了几首诗。

迎回了一个人指的是曹操听从荀彧郭嘉等人建议在汉献帝东归驻跸安邑之际,趁其他诸侯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及时西迎汉献帝于安邑归返洛阳,随后弃洛阳定都许都,通过剪除异己和清除忠于汉室力量等一系列措施之后把汉献帝牢牢掌握在了手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

在迎奉天子之前,曹操的力量并不强大,不要说和袁绍相比,就是比起袁术也是颇有不如,他当时的地盘主要在兖州一地,四周强敌环伺。迎奉天子之后,在当时汉室仍有相当影响力的情形之下,曹操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仅次于袁绍的北方两大强者之一,并最终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迎回汉献帝可以说是曹操的得意之作,称其为曹操一生得意的一件事实不为过。

认养了一个儿子指的是曹操收养了曹真。曹真本姓秦,他的父亲为了掩护曹操被袁术部下杀害,曹操感其恩于是收秦真为养子,改名为曹真。曹操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报恩之举却为曹魏带来了一员虎将:曹丕和曹真关系很好,登基之后把曹魏西线的防守大任放心的尽数交给了曹真,曹真在曹氏宗室二代中能力居首,接连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

不仅如此,曹真在和诸葛亮对垒中也不落下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真副手张郃大败马谡的主力部队,曹真自己在箕谷也击败了赵云的偏师,诸葛亮只得退兵;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又因为曹真早已判断诸葛亮会兵出陈仓早有准备,使得诸葛亮无功而返,在曹魏诸将不敌诸葛亮之际,曹真两次使得诸葛亮退兵,能力可见一斑。以此来看,曹操收养曹真认其为义子实在是一件让他得意之事。

曹操自诩文采出众,本身又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他的一生诗作不少,较为有名的是《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等。其中名句不少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这些名句和诗作奠定了曹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他几个儿子的表字比如曹彰字子文,曹冲字仓舒(乳名)来看,曹操的文学修养还是相当高的。相比较于三国其他诸侯比如刘备孙权袁绍等等来看,能文能武的曹操对自己文学上的地位还是比较得意的,几首代表作也是他的得意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相守花锦绣嫁给谁了 花锦绣和花木槿是明家后人吗

全文共 1298 字

+ 加入清单

能看出,妹妹花锦绣和姐姐花木槿的性格截然不同。花锦绣一直不满现状,姐姐时不时也会安慰她,但花锦绣依然不甘心。感觉花锦绣是有自己的野心和目的的,她的心态不如姐姐那么平稳。目前花锦绣和原非白走的很近,不过那个人其实不是原非白而是司马遽。小说中,花锦绣在感情方面作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也是直接改变了她的一生,那花锦绣到底嫁给了谁呢?花锦绣嫁给谁了

原著里,花锦绣最终嫁给原青江,替原青江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原青江、原非白、司马遽这些角色死后,花锦绣的其中一个儿子当上了皇帝,花锦绣则成了太后。

据悉,《长相守》结局中,花锦绣华丽逆袭,终于不再身不由己。

故事里,花锦绣是一位隐士的后人,有一个双胞胎姐姐叫花木槿。父母遇害后,她们一起进入原家,在原家当下人。花木槿和原非白、原非钰两位公子,以及结拜二哥宋明磊产生感情纠葛。花锦绣和原非白的双胞胎哥哥司马遽互生好感,却遭遇谋士柳言生纠缠。

司马遽的存在是一个秘密。每一次出现在别人面前,他都是以原非白的身份。真正的原非白喜欢花木槿,多次向花木槿表达关心。花木槿和原非白的绯闻传的沸沸扬扬。花锦绣产生误会,以为自己喜欢的司马遽已经被花木槿抢走,和花木槿渐行渐远。她最后可能会嫁给原青江,也可能不会。

《木槿花西月锦绣》中,花锦绣喜欢的不是假扮成原非白的司马遽,而是真正的原非白。原青江是原非白的父亲,当时原家的家主。为过上更好的生活,花锦绣狠心放弃原非白,在十五岁那年嫁给原青江。后来,她替原青江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原青江、原非白、司马遽这些狠角色都死了。花锦绣的一个儿子当上皇帝。在大臣的拥护下,花锦绣开始垂帘听政。总的来说,她的结局并不差。花锦绣和花木槿是名家后人吗

花木槿和花锦绣在父母双亡后,被陈玉娇带进原家,从此姐妹俩走上不同的道路,许多原著党透露花家姐妹是明家人,难道他们真正的仇人是原青江?花木槿和花锦绣长相和性格截然不同,如果不说,谁也看不出她们是亲姐妹。

世间传言得二圣者得天下,二圣之一的花斌就是花木槿和花锦绣的父亲,窦英华为了抓到花斌,血洗花家坞,花斌和妻子李柔都死在窦英华手里,而花家姐妹跟随陈玉娇进了原家。

原著中花木槿和花锦绣的身世很神秘,她们的亲生父母不是花斌和李柔,而是明风扬和依秀塔尔,所以花木槿和花锦绣都是明家人,这中间不知发生了什么,姐妹俩被花斌收养,她们对自己的身世并不知情。

明风扬曾经是明家家主,他的妻子原青舞是原青江的妹妹,但明风扬一直深爱着谢梅香,后来原青江为了救出金谷镇人和原青舞,带人闯进了明家,杀死明风扬,明风扬的妹妹明风卿带着侄子趁乱逃走。

花木槿和花锦绣应该是明风扬流落在外的女儿,因为明风扬从未找过她们,所以她们的存在是秘密。花木槿感情经历很丰富,她的初恋是原非珏,之后嫁给了原非白,原非白死后,又跟段月容走到一起,她从夫人做到王妃,最后成为皇后。

花锦绣初恋是司马遽,但她一直以为自己爱的是原非白,后来花锦绣为了权势嫁给了原青江,她跟花木槿的辈分全都乱了。花锦绣最初是夫人,接着晋升为贵妃,最后成为太后,享尽荣华富贵。

花木槿和花锦绣这对姐妹的感情随着故事发展,在慢慢发生变化,按照电视剧套路,最后应该是和好如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给后人的启示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马关条约涉及清政府削减土地、赔偿、开放商业港口,允许日本在商业港口投资工厂。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刺激了其侵略野心;使中国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21年3月23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之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中国将辽东半岛(后来因三国干预未能恢复辽宁)、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2.2亿银。中国还增加了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作为商业港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商业港口投资工厂。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国家引用了最有利于国家的片面待遇,并在《马关条约》中获得了中国除割地赔偿外给予日本的所有特权。它给现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大大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化进程,加深了民族危机。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刺激了其侵略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满足了帝国主义列强出口中国资本的需要,随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唐代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_后人称杜甫是什么

全文共 1420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以下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被后人称做什么的内容介绍,欢迎阅读!

唐代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的家世背景

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南瑶湾村。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杜甫仕途不顺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

唐代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焚书坑儒的真相,被后人冤枉了几千年焚书和坑儒是两码事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这才是“焚书坑儒”的真相

学过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之所以秦始皇被后人评价为是一位暴君,焚书坑儒在其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说是因为那时候的一位儒生得罪了秦始皇,所以秦始皇一怒之下下令烧掉所有的儒家学说的书籍,并且还坑杀儒生,可以说是很残忍了,那么在历史之中的焚书坑儒真的是这样吗,在史学家们做出了更严谨的分析之后,发现并非如此。

首先要知道,焚书和坑儒是两码事,那时候,因为民间一直有之前的书籍思想,阻碍着秦始皇变法创新,所以那时候的秦始皇选择了焚书,目的就是为了统一思想,并没有一次而坑儒,坑儒是另一方面的事情了,而秦始皇之所以被后世传成这个样子,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的秦始皇支持的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所以被儒生记恨。

关于坑儒,其实坑杀的是那时候江湖中的术士,说白了就是那时候的江湖骗子,既骗了秦始皇,又欺骗着百姓,所以秦始皇就把他们坑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张骞是哪里人,后人对张赛的评价是怎样的?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1、张骞是什么人?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就是现在的陕西汉中城固县人。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也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2、张赛在历史上有什么成就?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就是现在的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罗马,从而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为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3、张骞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

张骞精神品质上的优点有这么几点,第一,张骞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出使西域,不仅道路困难重重,丧命的几率真的很大,但是张骞毅然决然的前去大月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第二,张骞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众所周知,他被匈奴抓住当了十年的俘虏。匈奴为了拉拢张骞,为他娶妻生子,即使是这样,十年之久仍未改变张骞的大汉之节,在一次匈奴看管松懈之时,他与甘父等人逃了出去,继续前往十年前心中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大月氏。第三,张骞还是个重信义的人,他对各国使者的礼仪之风赢得了西方各国的爱戴,张骞的名声响彻一时。

4、后人对张赛的评价是怎样的?

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东方的哥伦布”。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淮阴侯韩信被杀死后,刘邦是如何对待他的后人的?

全文共 2267 字

+ 加入清单

淮阴韩信想必大家对他应该都是非常熟悉的了。韩信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将,后世对于韩信的军事才能也是非常推崇的,认为他在当时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将。然而除了韩信的军事能力之外,韩信之死也是很多人一直争论不休的内容。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韩信的死,而是韩信死后的事情。史书上对于韩信的妻子后人的记载似乎并不是很多,以至于现如今我们很难去找到有关韩信后人的记载。不过在当时刘邦杀掉了韩信之后,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后人的呢?韩信的后人在当时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遭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韩信是淮阴县(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由于韩信的故事广为传播,在此我们不再详细讲述,仅简要说说。1.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有韩姓研究者考证说,韩信的祖父叫韩伦,父亲叫韩臣颜。韩信出身贫寒,而且常常蹭饭吃。照现在的观念来看,韩信穷成那样,再怎么的把地种好也饿不死,但他偏不,成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又胆小懦弱,被人欺负,甘受胯下之辱。

项梁起兵后,韩信前去投奔,做了一个小兵。项梁死后,韩信转属项羽,做了一个小官郎中。他多次给项羽献策,但人微言轻,项羽都不理睬他。韩信转投刘邦,还是没得到重用。其间,他结识了刘邦手下的谋臣萧何,萧何对他另眼相看。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很多将领觉得没有前途,跑了。韩信也觉得没想头,背起包包,连夜拍屁股走人。萧何发现后,跟着去追,上演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

回到汉营,在萧何的举荐下,韩信做上了大将军,提出了“攻占关中,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的战略,为刘邦夺取天下指明了方向。在楚汉争霸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挥师北伐,先平定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国、赵国,降服燕国,形成南北夹击楚军之势。

公元前203年,刘邦拜韩信为相国。韩信领兵攻打齐国,打下临淄,在潍水之战中全歼20万楚军。韩信功劳卓著,给刘邦写信,暗示刘邦给他名分。刘邦很气愤,但想到要依靠韩信打天下,就封韩信为齐王。项羽派人去游说韩信反汉联楚,三分天下称王齐地。

韩信说,当年我在你手下多年,不仅没有得到重用,而且我的话你不听,我的计谋你不用,我才绝望地离楚归汉。现在汉王刘邦重用我,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怎么可能背叛他呢?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40万人,把项羽10万楚军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韩信用计,叫汉军晚上高唱楚歌,楚军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项羽自刎而死。刘邦害怕韩信做大,收夺了韩信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建都下邳县(今江苏邳州市东)。2.吕后与萧何密谋,暗中诱杀韩信

公元前201年,有人向刘邦告发说,韩信要谋反。刘邦把韩信抓回洛阳,赦免他的罪过,贬为淮阴侯,留在京城居住。韩信对此很是不满。公元前200年,韩信昔日部将陈豨被封为代国相国,进京觐见刘邦,去拜见韩信。韩信把陈豨引入密室说,加入将来有一天你被逼谋反,我一定在京城助你一臂之力。

公元前197年七月,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去世。刘邦召陈豨进京,陈豨称病情严重,没有进京。刘邦更加怀疑陈豨要造反。九月,陈豨果然起兵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亲率兵马前往平叛,韩信托病没有随从。韩信一方面暗中派人给陈豨送信说要在京城协助他,另一方面准备组织人马起事。结果,这事被人告发到了吕后那里。

吕后与萧何密谋,由萧何把韩信骗到长乐宫,在钟室杀死韩信,并诛灭三族。于是有了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之死,有个说法。据说,刘邦曾经对韩信允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刀不杀。”所以,吕后抓住韩信后,为了不破坏刘邦的誓言,把韩信吊在钟室(不见地),四周用布遮挡(不见天),用竹片(不见刀)把韩信戳死。

韩信的墓地有3座。据说,分别葬着韩信的头、身子和衣冠。今山西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的韩信墓,葬着韩信的头。明朝万历版《灵石县志》记载,吕后杀死韩信后,派人把韩信的头送给刘邦。刘邦当时已经平息陈豨,班师回朝,在此处见到韩信的头,就将其葬在这里。今陕西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新农村的韩信墓,葬着韩信的身躯。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的韩信墓,葬着韩信的衣冠。3.韩信有无后代活下来,如今难有定论

韩信死时年仅36岁。他死后被灭三族,那他到底还有没有后代活下来呢?如今,在两广一带,有很多韦姓人以韩信为祖先,自称是韩信后代。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种说法是,韩信一共有3个儿子,韩信被杀后,他的大儿子和三儿子改姓韦,逃到现在的广西地区隐居;二儿子改姓卓,从朝鲜逃到了日本。另一种说法是,据京兆堂《韦氏族谱》记载,韩信被杀时,他的小儿子韩潆才3岁,被门客藏了起来,幸免于难。后来,韩潆被托付给萧何。萧何写了一封信给南越王赵佗,让人带着韩潆到南越,请赵佗收养。

为躲避刘邦的追捕,韩潆去韩姓的一半,改为韦姓,名为韦云际(又名韦天保)。赵佗不仅收养了他,还分封土地,让他当上土夷长。800年后的隋末唐初,广西上林县智诚洞,记录有岭南韦氏大首领世袭家族的事情。

明朝人来元成写的《樵书》记载说,广东有韦土官,这些人是韩信的后裔。明清时,一些韦姓人将姓氏改成韩姓。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汉武帝灭南越后,没有发现韩信后代的线索。历史上屡次姓氏普查,也没有发现韩信后代的任何信息。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清时修订的,其中不少是牵强附会。记载韩信有后代的《峒溪纤志》《滇南新语》等书籍,编撰于清朝,不是史书。韩信所在朝代的《史记》和后来的信史《汉书》,都证明韩信被灭族,没有后人存活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他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人 可是却投降匈奴 众人责难 独他为其申辩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李广,作为飞将军,英勇无双,战功赫赫,然而他的一生并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称号。李广的后人,李陵,同样身负李家的荣誉,但却走上了与先祖相悖的道路,投降匈奴,引起了众人责难。然而,司马迁却挺身为他申辩,为这位投降的忠臣鸣不平。

李陵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英勇,深受汉武帝的喜爱。然而,一次与汉武帝的争执,让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在匈奴战役中,汉武帝欲授予李广利官爵,却没有找到恰当的借口。于是,他要求李陵听从李广利的指挥,让李广利率兵前往攻打匈奴。然而,李陵认为李广利不足以胜任,希望自己可以带兵分散匈奴注意力,从而助李广利获胜。汉武帝的拒绝让李陵心生不满,他请求独立领兵,但汉武帝只同意让他带5000步兵,这引发了他的投降之路。

李陵带领5000兵勇战匈奴,虽然初战告捷,但最终因背叛而失败。李陵的部下出卖了他的计划,导致他被匈奴围困。尽管他勇猛抵抗,但匈奴实力占优。绝境之中,李陵投降了匈奴,成为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汉朝叛徒。汉武帝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群臣纷纷建议处罚,甚至要杀戮他的家人。

就在众人的责难声中,司马迁挺身而出为李陵申辩。司马迁以李陵的孝顺、士兵们对他的爱戴以及勇猛战斗的表现为由,为李陵正名。尽管司马迁的申辩并未改变李陵的命运,他的诚挚义愤却成为了后人铭记的一幕。

李陵的投降令人痛心,但司马迁的申辩却展现出一位忠臣的胸怀。司马迁作为史官,身份卑微,却义无反顾地为李陵站出来,为他讨回了一点公道。司马迁的正直和不畏强权让后人铭记,也激励了他在后来创作史记的精神。

李陵的投降与司马迁的申辩,构成了历史中的一个鲜活场景。尽管李陵的行为令人惋惜,但司马迁的正义感和忠诚精神则在历史中闪耀。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历史中并非每个人的选择都符合我们的期望,但每个人都有其内心的真实和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七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让后人大骂不孝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七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让后人大骂不孝

孔融之所人被后人大骂不孝,是因为有一次经过他的分析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他认为父母与子女如同瓶子与水一样,水从瓶子中出来之后,两者就没了关系。最终这个父母无恩论便传入了曹操那里,曹操听到后大怒,便以散播不孝言论的罪名将孔融所斩杀。

而其实曹操斩杀孔融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公开的场合当中,经常辱骂曹操,让曹操没了面子,而这个父母无恩论正是给了曹操一个借口,也正好让曹操在朝中立下了威名,虽然孔融可以说是才思敏捷,但其怼人的性格,绝对是太过作死了。

而孔融的性格看似非常的敦厚,但其实不然,孔融太过喜欢抨议政治,并且言辞非常激烈,有时直接在朝中怼的曹操下不来台,这也是为何曹操会找到一丁点借口就要斩杀孔融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晋景公成就一番霸业,最后的死因却被后人嘲笑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成就霸业的晋景公,却因死因却被后人嘲笑

晋景公有一天感觉到肚子有一些不舒服,所以就打算去上厕所,可能是因为年龄非常大,再加上有疾病的缘故,一个不小心就直接掉入到粪坑中,就这么直接就把自己呛死了。

晋景公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二十六代君王拥有着比较辉煌的成就,在位期间也曾经发动过许多的战争,虽然说大部分都是以失败为主,不过也同样成就了一番霸业。可是因为爷爷的光环特别的大,所以存在感相对比较低。可没有想到虽然一生有着非常出色的成就,但是因为死的特别离奇,所以直接被大家嘲笑。

可能是因为经常性的打仗,也有可能是因为年龄特别大的缘故,有一次突然的生病,找了许多的医生都没有办法看好,所以就找了一个巫医。这个人还真的非常的胆大,什么都敢说,马上就说你连今天的麦子都吃不到,意思就是剩下的日子并不是很多,虽然说他真的已经病入膏肓,但是一起来非常的顽强,在听到这么一番话之后特别的生气。

但是坚持一定要吃到今年的麦子,等到麦子熟了之后他马上就要吃,然后就把这个巫医找了过来,说完之后更是直接将他杀掉,可没有想到正准备吃的时候就觉得肚子特别的不舒服,想要去上厕所。可能是因为有疾病也有可能是年龄比较大,就这么一个不小心就掉入到茅坑中,然后就被呛死了,这样的一个死因确实也让人觉得非常的可笑。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杜战的一个事实,但是当大家在经过调查之后,会发现这是一个真实,一个堂堂的君主,居然就如此的死亡,真的让人觉得奇葩,虽然别人可能没有记住他的功劳,但是却永远记住他死亡的原因,一生居然变成了喜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伊尹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人如何评价伊尹?

全文共 2578 字

+ 加入清单

伊尹这个历史人物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他是商朝的开国功臣,也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伊尹出生于莘国,从小勤奋好学,商汤知道伊尹才华横溢,请了三次才成功将他请出山。此后伊尹辅佐商汤击败夏桀,正式开启了商朝。伊尹除了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以外,他还被认为是厨师的鼻祖,可以说是一位颇具传奇性质的人物。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伊尹的故事,还有后人对他的评价,一起来了解下吧。

历史上有名的宰相很多,比如齐有管仲,汉有萧何,蜀汉有诸葛亮。这些人都以卓异的治国才能名垂千古。今天要说的也是一位宰相,他就是商朝成汤时代的宰相伊尹。当然那时候还不叫宰相,而叫尹,而尹的职能就是宰相,所以我们习惯上也称他为宰相。

伊尹的知名度不同前述几位宰相,是因为伊尹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而且关于伊尹的史料也比较少。正因为如此,所以伊尹的出身充满了神秘色彩。据传,伊尹出生于伊水之滨,他从小没有父母,被一个有莘国的御厨收养。有莘国是夏朝的一个小方国,他在这个小国中一边耕种,一边研究学问,很快他就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他的名声甚至传到了夏朝的另一个方国商国,当时商国的国君就是成汤,成汤听说伊尹是一个才能出众的人,就想聘他到商国去辅佐自己,但是有莘国的国王却不答应。成汤三次聘请都没有成功。

当时夏朝的国君是夏桀,夏桀无道,昏庸暴虐,造成民怨沸腾,伊尹就劝说有莘王,希望他吊民伐罪,推翻夏桀的统治,解民倒悬。但是有莘国是夏朝的同姓,再加上有莘是个小国,所以伊尹没能劝说成功。而成汤又求贤若渴,于是成汤就想了个办法,他娶有莘国王的女儿为妃,伊尹趁机以奴隶的身份做陪嫁,来到了商国。

伊尹到了商国,给成汤做御厨,但他的身份却是奴隶,作为奴隶,他不能帮助伊尹治理国家,甚至都不能直接向成汤陈述自己的政见。成汤于是打算先改变伊尹的奴隶身份。为此成汤在神庙里搞了一个隆重的祀典,通俗点说就是一个改变身份的仪式。仪式的过程是这样的:先让人用芦苇的烟熏伊尹,然后叫人用爟火烧他,最后还要往伊尹身上抹猪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除伊尹身上的不祥。但是这一套仪式做完,伊尹却感觉尊严受到侮辱,于是他解除奴隶身份之后,不仅没有替成汤服务,反而跑到了夏桀那里,希望能给夏桀献谋,改变夏朝的朝政。

但是夏桀对这个伊尹却并不感兴趣,特别是看到伊尹长相奇怪,就更是不喜欢这个人。据说伊尹既不长胡子,也不长眉毛,而且据说伊尹生于空桑——这当然带有神话传说性质。总之夏桀很不喜欢伊尹,伊尹的多次上奏,都被他驳回。伊尹本来想给夏朝做些事情,试图挽救夏朝,谁知却受到这样的对待。一天伊尹闷闷不乐地走在大街上,听见有人在议论,而这些人议论的一个共同的话题居然是憎恨夏桀,要去投奔商国的成汤,伊尹终于知道夏桀已经完全失去了民心。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收拾行装,准备再回到商国去。

成汤再次见到伊尹,并不介意他曾经离开自己投奔夏桀,不仅如此,成汤还立即任命伊尹做了尹,而当时的尹其实就是宰相。伊尹于是把自己在夏朝的所见所闻告诉成汤,劝说成汤实行仁政,凝聚人心,积极准备消灭夏桀,并取而代之。由于成汤的仁德闻名天下,夏桀当然也会知道,所以夏桀意识到了成汤的威胁,于是就下了一道诏书,把成汤骗到了京城,囚禁到钧台。伊尹同时也来到京城,他利用自己在夏朝时的各种关系,又给夏桀送了很多钱财,终于说动夏桀放出了成汤。

成汤回到自己的方国之后,就在伊尹的辅佐下积极实施灭夏策略。成汤首先试探夏朝的实力,故意不给夏朝纳贡。夏桀非常恼怒,下令让九夷之师进攻商国,这时伊尹又建议成汤恢复对夏朝的朝贡,夏朝于是罢兵。伊尹君臣借此机会继续韬光养晦,贮备力量。又过了几年,大约公元前1601年,伊尹建议成汤再次停止对夏朝纳贡,夏桀再次下令九夷之师伐商,但是九夷的军队却不听号令。伊尹对商汤说,夏桀已经失去了权威,不能号令天下,讨伐夏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成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对夏朝发动攻击,夏军大败,夏桀逃亡。成汤一鼓作气灭了夏朝的韦、顾、昆吾三个方国,之后发兵进攻夏朝的京城。很快,成汤攻下了夏都,夏朝宣告灭亡,于是成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商朝,并成为商朝的开国之君,而伊尹当然成了商朝的开国宰相。

商朝建立七年后,成汤驾崩。因太子太丁已死,伊尹把成汤的次子扶上王位,就是帝外丙。三年后外丙崩,伊尹又立外丙的三弟中壬做商王。四年后,中壬崩,伊尹立太丁之子太甲为王。太甲在位时间比较长,最初的两年,太甲干得还差强人意,后来居然荒淫暴虐,十分不堪,全不像成汤的子孙。伊尹虽然是国相,却有绝对的权威,他怕成汤的帝业毁在成汤的这个不肖子孙的手里,就把太甲流放到成汤墓地附近的桐宫,让太甲在那里反省思过。史称伊尹放太甲。大臣流放天子,史上仅此一例。

天子被放逐,伊尹摄政当国,国家政权照常运作。伊尹这一招果然奏效,太甲在桐宫流放三年,这三年里,他每天都面对祖父成汤的坟墓,他终于认识到祖父建立商朝的不易,发誓要继承祖父的遗志,把商朝建设成繁荣昌盛的国家。伊尹知道太甲已悔过自新,于是亲自到桐宫迎接太甲,把太甲接回朝廷,然后仍然让太甲做他的商王,而伊尹自己依旧做相国。重新回到朝廷的太甲,果然不负所望,他成了一位贤德的君王,非常勤政,且爱护百姓,全国的百姓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仅如此,诸侯咸服,天下归心。

太甲在位二十三年,驾崩后,伊尹又立其子沃丁为商王。沃丁继位不久伊尹就去世了,那时他已经是百岁老人。伊尹死时,天降大雾,三日不散。沃丁非常敬重这位五朝元老,竟然以帝王之礼葬之。

伊尹一生说起来做了三件不合人臣道德的事。一是他曾三易其主,他做过有莘王的臣民,后来改投商汤,后又投夏桀,最后又投商汤,这严重违背了“忠臣不事二主”的道德规范。二是他以下犯上。他身为夏朝方国的臣子,却鼓动自己方国的国君造天子的反,这明显属于以下犯上。但是后世史家却说他支持的成汤造反是“成汤革命”,这么一说,他就成了代表正义的一方。三是他作为臣子,却放逐天子,也不符合旧的道德,但他的这一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指责,反而受到褒扬;这主要是因为他并不是贪恋权力,而仅仅是要逼迫天子改过。

伊尹做的这三件事,任何一件放到别人的身上,肯定会让其遗臭万年,但三件事集中在伊尹的身上,却让他流芳万世。这主要是因为他一心为公,连放逐天子都是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可见古人评价人并不拘泥于道德条文,还是很有辩证思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刘备建立蜀汉为何不被晋朝认可?后人如何看待刘备称帝?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取代汉献帝,登基改朝换代后,刘备为了延续汉室血脉,便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不过当时刘备政权根本得不到承认,曹魏才被视为正宗,到了晋朝也是如此。当然,我们今天再回头看,可以把蜀汉视为汉朝的延续,但在那个时刻,刘备也只是割据一方的首领而已,他想匡扶汉室的理想并没有成功。而且关于刘备的身份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并不能让所有人都信服。

晋朝其实是不承认刘备的皇帝地位的。晋朝是紧接着三国之后的一个朝代,由司马家族确立,基本上是认可曹魏的合法地位的。而且刘备在生前一直以汉室宗亲的旗帜,到处宣扬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是中山靖王刘胜个人的口碑并不好,又比较好色,一辈子有100多个儿女,所以谁也无法证明刘备说话是真是假。而且即便他真的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与正经的皇族也已经差了个十万八千里,可以说是支脉中的支脉。只不过在汉末乱世之中,汉献帝为了提高刘备的地位,希望拉拢这一支刘姓军阀,表面上才认可了刘备的地位而且。

在三国时期刘备的蜀汉政权,虽然继承自汉朝,但是在当时也不被太多人认可,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史料当中,尤以三国志为主。在三国志这个官方承认的史书当中,曹魏使用的是本纪而对于南方政权蜀国则采取的是列传,并不认可刘备的正统地位。当然,这也有可能是陈寿的个人倾向。但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蜀汉正统地位的质疑。自秦国统一以后任何一个时期皇帝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下只能有一个天子。但由于政治上的分歧以及敌对,所以很多割据政权都自认为正统。

在当时曹魏算得上是其中最有资格称正统的政权。除了占有大量的是与农耕的土地之外,还占有当时超过六七成的国土和人口。再加上汉献帝禅让又得到传国玉玺。同时在三个政权当中,实力最强也继承了原先汉朝的官僚体系,所以曹魏是正统,并没有什么质疑。刘备在曹丕称帝以后宣称汉献帝已死,便在成都自行称帝,虽然拥有着汉世宗亲的身份,但是他并没有任何实际证明,唯一有的只是汉室宗亲这个虚名。不论是国家实力,以及正统政权的证明,刘备全都没有。

只是打了一个对抗曹贼的旗号用来招揽人才,而且自刘备称帝之后,时间很短,但没有打过一场胜仗,反而使其从巅峰之处跌落。除此之外,晋朝时取代魏国成为统一天下的王朝,自然也要以魏国为正统,蜀吴为地方政权这是一种政治正确,如果不承认魏国的正统的话,那么晋朝也就没有资格统一天下,所以为了自己的合法性晋朝一定宣称魏国是当时正统,蜀国刘备为地方割据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孔子字什么被称为什么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字仲尼,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爱新觉罗现在姓什么 爱新觉罗的后人姓什么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爱新觉罗是清朝国姓,随着时代的发展,爱新觉罗的后人改姓为:金、肇、赵、伊、启、奕、载(zài)、毓、南、那等姓氏。其中的金、肇、赵三个姓氏最为常见,且金姓多是宗室近亲。

“爱新”是满语“黄金”的意思,“觉罗”是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一姓氏的含义是,金子般高贵神圣的觉罗族。除爱新觉罗外,觉罗这一姓氏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等分支,都源于同一始祖。清朝统治者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知道杜甫后人称为什么吗?这是一个看着简单的问题,如果不知道的话,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回答吧!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也称他杜少陵,杜工部等。

甫字有四个含义.一为古代男子得美称;二做开始、起初讲;三为方、才得意思;四系指大.如果联系到他得表字“子美”,所用得该是第一种含义.也可以说用得是第四种含义,甫做大讲,羊大为美,杜甫如果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也讲得通。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也是诗人,审言字必简,这意思是对自己说的话要详加检查,才能聚居没有废话,能书写到“简”上,载入史册。

杜甫曾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圣”。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青少年时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后来,朝廷派他担任河西尉,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职,朝廷就将他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之后杜甫弃官入川,躲避战乱,在这期间,他创作了《登高》、《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三个称号

杜甫的三个称号有:诗圣,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又因为他曾在成都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职务,后人以其官衔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曾居于京兆杜陵。在杜陵东南十余里有小陵,称少陵,为汉许皇后葬处。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又因为其所住之地名为草堂,所以也有后人称呼其为杜草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周莹陕西首富后人是谁?周莹养子吴怀先怎么样了?

全文共 1714 字

+ 加入清单

周莹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物,通过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很多人了解到这个传奇人物,下面本网的小编为你们介绍周莹陕西首富后人是谁?周莹养子吴怀先怎么样了?

周莹陕西首富后人是谁

周莹有两个后人,一个是养子吴怀先,一个是养女秀翘。

影片中,吴聘生病,周莹为给吴聘“冲喜”而嫁给了他,那么,现实中身为大家闺秀的周莹又是如何嫁入吴府的?

在泾阳有这样的传说,周莹父母早逝,由其兄嫂抚养长大,17岁时由兄嫂做主嫁给重病缠身的吴聘“冲喜”。陶赞则称,周莹年幼就被指定了婚姻,丈夫成年重病缠身,成亲后不久便去世了。

然而,周莹后人吴国华特意对此辟谣。她说,周莹原来的墓志铭写着,吴聘和周莹结婚3年后,吴聘才去世。吴聘和周莹曾有过个女儿,不到一岁就夭折了,这在《吴宓日记》中有记载。吴国华说,吴聘在世时,周莹便过继了中院两岁的侄儿吴玉成做儿子,改名叫怀先,字念昔,也就是她的爷爷。因为思女心切,在吴怀先10岁时,周莹还收养了一个女儿,名叫秀翘。

周莹养子吴怀先怎么样了

周莹依靠其经营积累,大量购置地产,土地多达数百亩,主要集中在安吴堡周围,口镇以及冶峪河畔的寇家花园一代的土地,都是为其做活的男女工匠耕种。为彰显大气,她专门派人去京城查看紫禁城的格局,然后仿建了三进四合院,偏正共四院,称之为吴氏庄园,极尽奢华;在安吴堡东南二公里之遥的寇家村还修了一座花园,园中亭台楼榭,曲折游廊,假山鱼池,还修有温室暖房……

吴国华说,周莹过继了她的爷爷吴怀先为子。吴怀先继承周莹家业一生经商。吴氏庄园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剩下了中间的一院,其他的都分给了其他人。剩下的那一院曾作“安吴青训班”,全国各地去往延安的热血青年都需要先到此地参加政治、军事培训。青训班的学员最多时达到1500余人,胡乔木、刘瑞龙曾在此工作。因为青训班,吴氏庄园剩下的一院成了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大量的游客。周莹曾经听戏的迎祥宫,在2010年拍摄电影《白鹿原》时再次吼起了秦腔……

周莹个人经历

安吴寡妇(1868—1910),本名周莹,陕西省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人,地方财阀。娘家为名门世族。17岁时出嫁泾阳县蒋路乡安吴堡村吴家,许配给通奉大夫吴蔚文之子资政大夫吴介侯,丈夫因染疾不愈,婚后十余天丈夫病故,因吴家无男丁承嗣,吴周氏成为吴家惟一继承人,此后吴周氏即被称为“安吴寡妇”。周氏无子守节,得到封建家族的赏识和赞许,并给予优厚的待遇。

1900年,正是吴家寡妇生意兴隆时,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仓皇逃到西安,吴家寡妇向慈禧太后捐献了十万两白银,以及一个价值连城的楠木屏风,慈禧十分高兴,因此被慈禧认作干女儿,并封为“一品夫人”。一面又亲书“护国夫人”金匾相赐。吴家寡妇感激涕零,将牌匾悬挂在大厅正中。安吴寡妇从17岁守寡到42岁去世,25个春秋的短暂时光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虽是女流之辈却不畏邪恶,与各种势力相斗争,任用贤能经营有方,使吴家在各地商号走向兴旺。农、商、房产结合,吴家可真是财源滚滚、日进斗金。

周莹,女,字竹君,1869年出生于陕西三原。周莹自幼无亲靠,据传其天资聪颖,对数字过目不忘,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她曾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独创精神,将一个行将倒闭的商业大厦建成商业帝国;因捐资助饷被慈禧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因广济百姓在关中地区传为佳话,她的义举和远见卓识至今还被当地人们广为流传。

1900年,慈禧西安避难时,周莹向太后提供了10万两白银,慈禧亲手题写“护国夫人”牌匾,并收她为义女,从此母女相称,对于一个寻常人家的女人,这种殊荣是绝无仅有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她又向太后进交白银,同赴国难。慈禧感于她的义举,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

她不仅在国家危难关头慷慨解囊,对乡里更是乐善好施,正因为如此,她才在社会、商界和平民百姓中赢得了无与伦比的人气和名声。

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这一件件义事,使她成为关中地区远近闻名的“女商人”。由于战乱和天灾,关中地区涌现出饥民大潮。周莹决定开仓放粮,设置粥厂,赈济灾民。她在关中受灾地方开设粥厂,让泾阳、淳化、三原、蒲城、富平等米粮店开仓放粮,将粮食分给周边穷苦人家。泾阳、三原两县在修县志时,特别将她的善举载入史册。

传奇女性的一生,大家可以通过孙俪主演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来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王莽算不算暴君?后人如何评价王莽?

全文共 1495 字

+ 加入清单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虽然王莽只当了短短13年皇帝,但他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却被后人认为有着重大意义,甚至是把他称为“穿越而来的帝王”。只是王莽的口碑不算很好,毕竟汉朝的一切已经深入人心,王莽改朝换代必然会招来笔伐口诛,那王莽到底算不算一位暴君呢?对于“暴君”一词的理解,可能多数人会首先想到商纣王和隋炀帝,王莽是做了什么让他招致诸多不满呢?

王莽历来就是一个话题人物,有关他的故事有很多,其中非常著名的就是王莽名字谐音“亡蟒”,应了当年汉高祖斩白蛇起义时候,白蛇临死前说的话。王莽改制称帝之后十五年,王莽新朝便灭亡,在历史上也算是昙花一现,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暴政。那么王莽真的是一个暴君吗?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其父是王政君的弟弟王曼,但是很早就去世,此后王莽便跟随叔父一起生活。后来王政君成了太后,地位尊贵,王家也因为王政君的缘故而先后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家族势力显赫一时。

王莽早年间为人谦恭,勤劳好学,有很好的名声。由于王曼早逝,没能享受的封侯的赏赐,于是王政君就在其他弟弟的推荐下,追封王曼为新都侯,由王莽来继承这个侯爵之位。

王莽年轻时候真的算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他虽名位甚高,但是从不以自己为尊,能够礼贤下士,清廉简朴,常常把自己的俸禄都分给门客和平民。正是由于王莽的这一系列行为,在民间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他的名声也超过了他的那些叔伯。

后来的王莽地位日益显赫,野心也随着变大,最终在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逼迫太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并接受孺子婴的禅让,成为了新皇,建立新朝,改元始建国。王莽统治期间,对国家政策进行了大改,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暴君,于是各地起义不断。

王莽信奉的儒家思想,在当上皇帝之后就想着推行新政,企图恢复周礼制度,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目的。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

在土地方面,王莽将天下之田改名“王田”,并以王田制的名义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不允许买卖。王莽的这一政策得罪了贵族利益,是他们开始厌恶王莽的统治,又由于没有强制措施,很多的地主豪强并没有将自己的土地交出来,后来迫于压力,王莽又允许土地买卖。

奴隶方面,王莽为了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将奴婢改为“私属”,同样禁止买卖交易。这一制度并没有改变奴婢的身份,并且同样得罪了一些权贵,损害了那些权贵的利益,遭到了这些人激烈的反对,王莽不得已也只能恢复奴婢买卖的合法。

在货币政策上,王莽废除了五铢钱,盲目的推行各种新币制,结果是财政经济瘫痪。民间物价在这样的情况下极不稳定,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都在不断缩小,价格却越来越高,实际上也是剥削了民众的财富。

正是由于改制中的种种错误,王莽改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最终各地起义不断,王莽新朝也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被灭亡,王莽也被杀,头颅更是被割下来,被历代皇室收藏。

其实王莽的这些措施很多并没有错误,并非他就是一个暴君,只是由于他操之过急,再加上时代的限制,这才导致了改制的失败。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王莽的很多政策都是过于超前的。

王莽施行的五均六管政策可以稳定市场价格,在百姓没钱祭祀或者丧葬的时候,可以向官府借贷,不收利息,只需要十天或三个月内归还即可。由于生产需要也可以贷款,年利不超过十分之一。这种政策在当时算是超前的,也是有利的,但是由于政府缺乏相当数量的货币和商品,并且没有强有力的手段,这才造成了更大的危害。

从这些方面来看,王莽其实是一位远见而无私的改革家,因此他被胡适称为“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也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只不过历史的发展总是要一步一步来,而历史的必然性也决定了王莽急躁的改革注定失败,因此王莽并非是一个暴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唐代杜甫被称为什么 唐代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称为“诗圣”。杜甫是唐代时期的著名诗人,因为杜甫在诗歌上的才华和成就,杜甫和李白被合称为“李杜”。同时也因为杜甫的诗歌因为多反映唐朝的历史现实,他的诗词被后人称为“诗史”。除此之外,杜甫还有“杜工部”、“杜少陵”,“杜拾遗”、“杜草堂”等别称。

杜甫的诗词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主旨:全诗表现了诗人的思家之忧以及忧国忧民的愁绪。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主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以及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心。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九黎族后人到底姓什么,你了解清楚了吗?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流域一带。九黎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9个氏族,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蚩尤与同母弟八人,连其自己在内共是九人,均姓黎氏,号称“九黎”,即黎贪(蚩尤)、黎巨、黎禄、黎文、黎广、黎武、黎破、黎辅、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黎氏支系部族,在炎帝姜榆罔时代,东征西讨,夺取了伏羲后裔“九黎(九夷)国”的领地,故称“九黎之君号曰蚩尤”。

后来,炎帝族从陕西中部沿渭水流域经黄河向东发展,黄帝族从陕西北部的黄河上游经太行山向东到达河北的怀来县一带,同样为九黎族所阻,炎黄两族联合起来,才把九黎族打败,占据了中原地区。九黎部落或被融合,或移徙南下,甚至还衍生出蚩尤部族是苗族祖先的传说,黎族人使用的汉族姓以王、黄、符居多,此外还有李、高、吉、洪、邢、张、杨、陈、林、吴、董、容、周、郭、龙、韦、刘、罗、蔡、胡、朱、赵、纪、田、何、文、羊、梅、佐、黎、卓、郑、冯、蒲、闵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商纣王有过哪些暴行?后人如何评价商纣王?

全文共 1201 字

+ 加入清单

商纣王在传统史学叙述中,是一位典型的暴君,后人对他的评价基本都以负面为主。要是了解商纣王所做的那些暴行后,相信没人会替他说话。不过纣王也曾开疆扩土,把东夷和中原统一起来,证明纣王并非一无是处。那他最后为什么会陷入众叛亲离的窘境呢?商纣王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发生过很巨大的变化,君王一旦不公正全凭自己的小性子做事,他的大臣自然不会选择继续效力于他。

在中国远古时期,当时还是舜为天子的时候,他的手下有四个大臣被人称为“朝廷四岳”,分别是后稷、大禹、皋陶和契。

后稷分管天下的农业;大禹分管天下的水利;皋陶分管天下的司法;契分管天下的文教。

这个后稷,他可是中国远古时期的种粮能手,百姓们吃的粮食种类都是由他找出来的,在当时他受到百姓很高的崇敬。他的第十三代孙就是西伯文王,也就是这个西伯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带领部队推翻了天下之主商纣王。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人所共知的“坏蛋”商纣王是怎么把自己的天下给玩完的?

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馆”馆藏石刻记载,这个商纣王知识渊博,天资聪明,并且力大无穷,可以徒手斗猛虎。

甲骨文的“戏”字,就是由一只戈一只老虎和一个凳子构成的,说明斗老虎在商朝可是一个时髦的玩意,就连商纣王都亲自表演,好比是西班牙的斗牛,这样的体育明星可以说是全国少女的偶像。

司马迁也说过,商纣王能诗会赋,铁嘴钢牙,反应灵敏,大臣们都说不过他,都不如他聪明。

不过,历史上这样文武双全的君主,往往都倒行逆施;因为他们根本就看不起别人说话,所以一意孤行,把自己大好河山给抖搂光了。

商纣王灌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奔其中,这是大家知道并且向往的。

商纣王还是一个刑法专家,那时的刑法被他搞得十分发达,比如说砍头、炮烙、活埋、沉水、肢解、去势、刖足、扣膑、剜眼、割鼻、拔牙、割舌、去耳、纹面,以及脯,醢等等。

脯就是把活人做成肉干,就像是四川的老牛肉干;醢就是把活人剁成肉酱,那时候收拾一个人就像收拾一条鱼一样,所以刽子手都是厨师出身。

商纣王十分残暴,三个诸侯国的国君,一个被他脯了,一个被他醢了,剩下一个西伯也一度下狱,差点进了厨房。

商纣王同父异母的大哥“微子”,实在受不了了,逃窜到荒野里不出来;商纣王的叔叔“萁子”则是装疯卖傻,以求避祸;另一个叔叔,就是有名的比干,被商纣王大卸八块,挖心而死。

萁子、比干之类的大臣都没有活路,一般的奴隶群众被杀被剐起来就跟现在的除草机一般,人头滚滚落地;商代的人殉之风比那一代都要严厉,商朝的贵族无论是祭天、祭祖、求雨、过节,每一次都要烧杀奴隶当祭品,一次数十人到数百人,最多出土过五百多人的祭品。

主人死了,杀若干亲友奴婢帮着他扛行李,这还可以理解,过个节杀人也能理解,可是平时盖个宫殿、修个房屋也要杀人,这就有些浪费了。

商纣王残暴,以天下百姓为猪狗,搞得众叛亲离,全国上下犹如烧开的沸水一般,他的天下还怎么守得住。

最后,周武王带着一群商纣王的子民,一下子就将他打入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