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文明的冲撞与交融教案【汇总20篇】

浏览

2268

文章

252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全球化趋势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1、原因:⑴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主流。⑵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2、特征: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3、表现:⑴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⑵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⑶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例子: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海尔公司成为跨国公司。

5、影响(作用):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仞剑。⑴有利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能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⑵不利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大。因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又有弊。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

6、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关系的复杂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各国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由于又相互依存,因而在面临严峻挑战时,会通过对话与合作,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7、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A、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限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兴利除弊;B、要重视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善内部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高速发展;C、在维护国家基本权益的前提下,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开发市场、公平贸易,提升自身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

8、中国是怎样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的?A、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限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兴利除弊;B、重视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善内部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高速发展;C、在维护国家基本权益的前提下,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开发市场、公平贸易,提升自身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

9、随着经济全球化,人类面临哪些问题: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人口增长的控制;太空、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毒品、艾滋病蔓延,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核武器扩散等。

10、解决问题的对策: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第一,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二,协调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第三,增强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各国之间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11、在经济全球化下各国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8年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开始、结束时间、标志:1640年-1688年;结束标志:光荣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国王。)

3.代表人物: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克伦威尔击溃王军主力;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时期,担任"护国公",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独裁统治。)(认识人物)

4.文献:《权利法案》

(1)颁布时间、机构、目的:1689年;英国议会;限制王权。

(2)主要内容: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3)意义: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在英国确立起来。

5.英国政体:君主立宪制(日本也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引领了时代发展潮流。当时的时代发展潮流:发展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代替封建(制度)社会)(被马克思称之为"欧洲范围的革命")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性质: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法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苏联改革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特征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地形: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部和南部分布着埃塞阿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非洲的最高峰是乞力马扎罗山。

2、河流: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主要河流有尼罗河、刚果河;尼罗河全长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从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刚果河流经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最终流入大西洋。

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几内亚湾是非洲最大的海湾;好望角位于非洲的最南端。

4、本区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因此是很多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如咖啡、可可;此外,本区很多矿产资源在世界中占有有重要地位,如金刚石、铜。

5、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①概念:过分依赖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生产的经济;

②弊端: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工业制成品价格昂贵,制约了本国经办济的发展;

③形成原因: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

④出路:发展多样化农业,振兴民族工业。

6、本区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速度,己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控制,本区科学技术落后,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始终不能自给。而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全文共 1651 字

+ 加入清单

一、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受一战影响,俄国受到沉重打击。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使革命有了方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继续帝国主义战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2、时间:1917年11月7日;领导人:列宁;地点:彼得格勒;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3、经过:列宁到彼得格勒指挥起义,11月7日起义取得胜利,历史上称为"十月革命"。

4、结果: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5、意义:⑴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⑵影响: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一)列宁时期:

1、内战时期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原因:随着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

(2)目的: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3)时间:1921-1924年;领导人:列宁

(4)措施: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6)作用:促进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7)评价:列宁探索用商品经济手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能从实际出发,纠正错误,调整国家政策。

3、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成立:(考试不作要求)

(二)斯大林时期:1924-1953年

1、经济成就

(1)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到1937年,苏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与此同时加快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2、政治方面: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特点:总体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具体表现如下:

A、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B、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所有的决策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到斯大林个人手中,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性:在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作出伟大贡献,它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显示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2)消极性: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D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启示(建议):

(1)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机制,这都打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2)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有效的途径,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3)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要坚持改革开放,重视工农业协调发展,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米诺斯

全文共 2461 字

+ 加入清单

简介

米诺斯称雄爱琴海,威震雅典,是联系欧、亚、非三洲先进国家的纽带。米诺斯王朝充分利用了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造船业,并建立了强大的舰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海军。所向披靡的米诺斯舰队,使王朝能与埃及、叙利亚、巴比伦、小亚细亚等区域保持贸易来往,并成为海上霸权国家,爱琴海诸岛各国纷纷向米诺斯称臣,雅典也得向他纳贡。克里特文明与古埃及新王朝有着密切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受到古埃及文明的影响。然而,最新确定的时间表却否定了这种看法:古埃及新王国开始于公元前16世纪,而那时克里特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了。

事实上,早在1967年,美国考古学家便在桑托林岛的60米厚的火山灰下,挖出一座古代商业城市。经考证,这座城市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火山大爆发时被火山灰所埋葬。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山大爆发,喷出的火山灰渣占地面积广,达62.5平方公里,岛上的城市几乎在一瞬间就被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下,并波及地中海沿岸及岛屿。据记载,当时埃及的上空曾出现3天漆黑一片的情景,除此之外,火山爆发引起巨大海啸,浪头高达50米,滔天巨浪,滚滚南下,摧毁了克里特岛上的城市、村庄,米诺斯王国也随之化为乌有。

1980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发掘出一座王宫的废墟。它占地约2公顷,房屋有几百间,均由迂回曲折的廊道连接,结构之复杂实为罕见,迷宫中还发现了双斧标志,学者一致认为,这就是米诺斯王国的双斧宫殿(希腊神话中曾提到双面斧是克里特岛上宫殿的重要特征)。王宫的墙壁上有艳丽如初的壁画,仓库中储存着大量粮食、橄榄油、酒以及战车和兵器。一间外包了铅皮的小屋有国王无数的宝石、黄金和印章。大量的绘制精美的陶器和做工精巧的金属器具,表现出克里特人非凡的才华。

虽然这次新发现只是把克里特文明灭亡的时间向前推了100年左右,但其给历史学界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西方文明史的起源部分可能要因此改写。

一个被现实证明的神话

里特岛是希腊最南端的一个岛屿,它被地中海那酒绿色的海水环抱,风光绩丽,气候宜人。它静静地接受着海风的吹拂和海浪的拍击,在希腊那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几乎找不到它的位置。可是,克里特岛却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悲剧故事。

这个故事来自希腊的神话传说:很久以前克里特岛上米诺斯国王的一个儿子在雅典被杀害了,暴怒的国王便借此向雅典大兴问罪之师,最后强迫雅典国王埃古斯签订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条约:每年必须向克里特进贡7对童男童女,作为一个牛头人身怪物的食物。相传这个怪物是王后与一头公牛所生,国王为了遮丑,令人建造了一座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双斧宫,让那中头人身怪物藏在深宫中。雅典惧伯克里特的强大,按时纳贡,使得本国父老民不聊生。到第3次纳贡时,王子成修斯为安民除妖,毅然宣布充当童男去克里特。英俊年少的雅典王子受到了米诺斯王女儿的倾爱,帮助成修斯杀死了怪物,并营救出被作为贡品的孩子们逃出克里特岛。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举世闻名,深深地吸引了许多西方考古学家。他们认为这些优美的故事很可能是古人根据一定的历史事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

19O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等,在克里特岛发掘出一座王宫的废墟。它占地约2公顷,房屋有几百间,均由迂回曲折的廊道连接.结构之复杂实为罕见,迷宫中还发现了双斧标志,学者一致认为,这就是米诺斯王国的双斧宫殿。那么吃人之事是真的吗?

王宫的墙壁上有艳丽如初的壁画,仓库中储存着大量粮食、橄揽油、酒以及战车和兵器。一间外面包了铅皮的小屋里有国王无数的宝石、黄金和印章。大量的绘制精美的陶器和做工精巧的金属器具,表现出克里特人非凡的才华。最有价值的是那数万张刻有文字的泥板,其中一块上赫然写着:“雅典贡来妇女7人,童子及幼女各1名。”不禁使人想起牛头人身怪物的故事,引起人们的猜测。

出人意料的是,198O年春,英国考古学家在雅典公布,在克里特岛上一所铜器时代的房屋里,发掘出2OO多根支离破碎的人骨,是8一11个年龄不足10一15岁的儿童,他们的尸骨上留下被宰杀的刀痕。发掘证明:古克里特岛人在米诺斯时代确有食人肉的习惯,才流传下雅典向克里特进贡童男童女的传说。

消失之谜

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相当我国的夏朝),克里特王国的文化盛极一时,在最后的一二百年中,正是米诺斯王朝。当时,米诺斯称雄爱琴海,威震雅典,是联系欧、亚、非三洲先进国家的纽带。米诺斯充分利用了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造船业,并建立了强大的航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海军。米诺斯所向披靡的舰队,使他的国家与埃及、叙利亚、巴比伦、小亚细亚等区域保持贸易来往,并成为他建立海上霸权进行扩张和殖民的威慑力量,爱琴海诸岛纷纷向米诺斯称臣,雅典也得向他纳贡。无疑,克里特岛是欧洲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奇怪的是,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克里特岛上所有的城市,突然在同一时间全部被毁坏了,不久,这个古老的海上霸国便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揭开谜底

1967年,美国考古学家揭开了这个谜。

在克里特岛以北约13O公里,有一座桑托林火山岛。桑托林火山仅海拔566米,20世纪中有过3次小规模的喷发,远不能与维苏威火山相比.它的宁静使岛上居民祖祖辈辈感到很安全。当美国人在岛上60多米厚的火山灰下挖出了一座古代商业城市时才令世人改变了对它的看法。

研究证明,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山爆发。那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桑托林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渣多达62.5平方公里,岛上的城市几乎在一瞬间就被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下。直冲天际的火山灰弥漫在空中,覆盖着地中海东部地区。

据记载,当时埃及的上空曾出现3天漆黑一片的情景。火山爆发引起了巨大的海啸,浪头的高度达50米,这滔天的巨浪滚滚南下,很快便来到克里特岛,摧毁了岛上的城市、村庄和沃土良田,船只被狂滔击碎.米诺斯无敌的舰队顷刻间化为乌有。

就这样,一次火山大爆发消灭了一个古老的文明社会。克里特王国被人们遗忘了,只留下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传说。克里特文化的兴亡,至今仍是考古学中令人费解的难题之一,它的神秘面纱远远未被完全揭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巴拿马运河百年沧桑记

全文共 1767 字

+ 加入清单

连接两大洋的世界水桥打开拉丁美洲地图,辽阔的北美洲和南美洲被一条狭长的陆地——巴拿马地峡连接着。地理学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南、北美洲原来是分开的,地理运动使两块大陆连接在一起。巴拿马运河便是它们的维系点,这条水道也将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在一起,因此人们称它为“世界水桥”。

历史上,开凿运河的蓝图屡见不鲜。位于中美洲最南端的巴拿马地峡是美洲大陆最狭窄、最低缓的地段,利用它修建一条连接两洋的运河是人类几百年来的夙愿。巴拿马运河的建成比苏伊士运河晚45年,但它的修建难度远远超过后者。苏伊士是海平面运河,而巴拿马运河的最高水位为海拔26.52米,让一条重载的船只通过,谈何容易。最早做此尝试的是当年的西班牙殖民者。

1534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凭借想像下令在巴拿马地峡最窄的地段开凿一条河道,以便使殖民者从南美掠夺来的黄金缩短运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施工能力,西班牙人只是沿山脚用鹅卵石铺出了一条供穿越地峡的驿道。

1826年,拉美独立运动领袖、大哥伦比亚总统玻利瓦尔在巴拿马第一届美洲国家代表会议上,建议美洲各国通力开凿巴拿马运河,但没有实现。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甚至提出通过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连接世界海洋的构想。

1880年,圣西门的学生—因开通苏伊士运河而闻名世界的法国人雷赛布来到巴拿马,组建了“巴拿马洋际运河环球公司”。然而,面对沟壑纵横、丛林密布的地形和肆虐的热带疾病,法国人白白花费了20年的时间和3亿美元的巨资,运河只挖掘了不到计划长度的四分之一就被迫停工。

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并与刚刚成立的巴拿马政府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条约》,根据该条约,美国享有在巴拿马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及控制”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美国一次性支付给巴拿马1000万美元作为所谓“签约补偿”。

1914年,50多个国家的劳工终于用他们的血汗换来了巴拿马运河的通航。“一只会下金蛋的鸡”由于其地理位置,巴拿马运河对美国来说一直有着极重要的战略、军事和政治意义。在运河投入使用后,美国不仅控制了运河及港口的管理,还在沿岸设立了所谓“运河区”。巴拿马人要进入运河区则必须得到批准,巴拿马运河区成了“国中之国”。

据统计,每年有1.5万艘船只穿越这条运河,而平均每艘的过河费是3万美元,所以对美国人来说,巴拿马运河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鸡”。美国还以运河区为基地,成立了美军南方司令部,作为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军事指挥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后来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中,美军都曾利用巴拿马运河调动军队,为其全球战略利益服务。美国在运河区的驻军长期保持在数万人。

1989年,美军从运河区指挥过入侵巴拿马的战争,运河区的美军还参与过侵占海地和格林纳达的军事行动。美国不仅在运河区内享有主宰一切的权力,而且随时可以越界干涉巴拿马的内政。在美国的操纵下,巴拿马政局动荡,政变频繁,只要哪个总统不顺从美国的意志,立即会遭到推翻或暗杀。艰难的回归之路从巴拿马运河修建之日起,巴拿马人民争取其回归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二战之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呼声空前高涨,多次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撤除美军基地。

1963年11月,美国被迫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年1月9日,美国人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终于触发了震撼世界的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3万多巴拿马市民和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美军竟然出动坦克和直升机,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人群,造成22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惨剧。1月12日,巴拿马10万人为死难者送葬,恰里总统和政府官员也加入了游行行列。世界各国人民声援的浪潮此起彼伏,哥伦比亚等11个拉美国家的首脑联名致函卡特总统,要求尽快废除不平等的旧运河条约。在巨大的压力下,美国被迫同意就签订一项新运河条约进行双边磋商。

1977年9月7日,美国终于同巴拿马政府签订了《托里霍斯—卡特条约》。新条约规定巴拿马将以“国土主人的资格”处理有关运河的一切事宜。

1999年12月31日条约期满前,美国将撤离所有驻军,并向巴拿马政府移交运河的全部管辖权。1979年10月1日新条约生效当天,成千上万的巴拿马人载歌载舞涌入运河区,一面176平方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巨幅巴拿马国旗在运河南端入口处的安孔山冉冉升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人戈登传奇之死得其所

全文共 3048 字

+ 加入清单

戈登于1884年2月18日抵达喀土穆,惊惶失措的喀土穆居民夹道欢迎,象迎接救世主一样将戈登迎进城里。戈登到喀土穆以后并没有动手组织撤退,而是暂停徵税,减免债务,废除酷刑,甚至宣布奴隶贸易合法化。这些挽回人心的做法表现了戈登在苏丹坚持下去的决心。

戈登随即考察了喀土穆的防务。将妇孺疏散以后,喀土穆此时仍有四万人口,和八千埃及守军。城中存粮充裕,可以坚持半年。最让戈登喜出望外的是八支小汽船,改装成炮艇以后,可以用来控制尼罗河航道。5月初,苏丹北部重镇柏柏尔(Berber)陷落,喀土穆成为名符其实的孤岛。戈登咬紧牙关,固守待援,他全身心投入修建城防工事,埋置地雷,铺设铁网。工兵出身的戈登比照英国陆军的教科书一丝不苟地规划监督城防工程。由於苏丹政府近乎破产,戈登以自己的名义印制钞票,给官兵按时发饷,向他们保证英国政府将如数兑现。戈登还制定一套嘉奖制度,定期举行授勋仪式,以鼓舞士气。在戈登的努力下,喀土穆城防大大加强,马赫迪的将军们不得不放弃攻城,制定了长期围困的计划。

但是一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英国援军始终不见踪影。戈登在他的总督府房顶上架设了一副望远镜,每天都花几个小时的时间眺望北方,而北方的地平线始终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一天,戈登收到了马赫迪的一封亲笔信和一个包裹,内装一套苦行僧的白袍。马赫迪劝说戈登归依伊斯兰教,穿上白袍出城投奔真主。戈登当着众人的面将白袍扔在地上用力践踏,然后一言不发,独自爬上房顶,机械地将望远镜转向北方,继续眺望。

进入9月,尼罗河开始泛滥,水位上升,戈登的汽船因而可以渡过浅滩,一直开到埃及境内。戈登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向英国政府和公众进一步解释他的立场。戈登将几大箱文件,包括他和副手斯图亚特的围城日记,以及一封呼吁信,装上汽船"阿巴斯"号。临行前,英、法公使和助手斯图亚特都表示想随船离开,戈登爽快地答应了。"阿巴斯"号离开喀土穆以后,不幸在途中触礁沉没,船上乘员逃到岸上,被当地部落首领全部杀死,向马赫迪请赏。

戈登拒绝乘船撤离,再一次证实了格拉斯通的判断。戈登一直都有机会离开喀土穆,但他选择了留下和喀土穆共存亡。英国驻埃及公使巴林在备忘录中表明,此时戈登的职责就是设法撤离喀土穆。如果执意留下,则意味着英国政府将不得不出兵救援,势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如果离开,喀土穆四万居民只不过沦为马赫迪的囚犯。但是柏柏尔城陷落以后惨遭野蛮屠城,喀土穆城破之后只怕也逃不了相同的下场,戈登作为苏丹总督,对喀土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戈登的强梁性格,临阵脱逃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英、法公使和助手斯图亚特离去以后,戈登更加孤独,每天花很多时间写他的围城日记。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手稿,记录了三百多天绝望的等待中戈登的心理历程。戈登在日记里重申他的原则:"我庄严宣告,在喀土穆每一个愿意撤离的居民安全撤离以前,在一个有效的政府建立以前,我不会离开苏丹;因此我不会遵从任何让我撤离的命令,我愿意冒一切风险,留下来和此城共存亡。"这是赤裸裸的抗命不遵,但戈登天生不是一个顺从的人,他在日记中自嘲地说:"我绝不会雇佣象我这样的人,我是不可救药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戈登起初的信念也逐渐产生动摇。他估计城中四万居民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愿意投靠马赫迪。"埃及官员无能,士兵怯懦,"戈登沮丧地发现,"为他们牺牲真不值得。"他的尊敬都留给了对手,"马赫迪的信徒都是坚定的战士,能够忍受饥渴,舍生忘死,真是坚如磐石。"在他心目中,马赫迪士兵才是他喜欢带的兵。戈登虽然认定马赫迪欺世盗名,但在他的日记里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对马赫迪的尊敬。一天有谣言传来,马赫迪在城外出现,要求面见戈登,戈登居然一脸的兴奋之色。

9月底,城中存粮将尽之时,一些*商非法囤积的粮食意外地被发现,使喀土穆守军又坚持了几个月。12月14日,戈登的最后一艘汽船装着他的日记离开喀土穆。戈登写给他姐姐的最后一封信中言道:"我知道女王的政府会因为我强迫他们出兵而怒气冲天……由於援军的延误,这应该是你看到的最后一封信了。不过上帝主宰一切,他的意志将会得以实现。由於条件的限制,恐怕我在此的作为会显得不那么辉煌……我非常快乐,感谢上帝,我已经尽力履行了我的责任。"

沃斯利在埃及精心准备苏丹远征,他知道马赫迪有雄师十万,士气高昂,轻敌冒进只能是自取灭亡。到10月底,沃斯利才凑齐一万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此时尼罗河正值低潮,水路无法进入苏丹,如果走陆路,又没有足够的骆驼。直到11月底,远征军的先头部队才正式出发。进入苏丹以后,英军不断受到马赫迪部队的骚扰和阻击,行动非常缓慢。1885年1月20日,英军到达尼罗河畔的米提玛(Metemma),发现戈登派来迎接他们的四艘汽船已经在此等候了四个月。23日,英军先头部队乘汽船向马赫迪进发,于28日到达喀土穆城外,发现喀土穆已经沦陷,於是只得退了回去。

马赫迪大军于1月26日对喀土穆发动总攻。在饥馑中苦熬了一个多月的守军只抵抗了几个小时,喀土穆终於陷落。城中四万军民几乎被屠杀殆尽。根据英国官方历史记载,马赫迪士兵冲进总督府以后,发现戈登身着将军制服,手持指挥刀,站在楼梯上等着他们。戈登和总督府院内黑压压的马赫迪士兵对峙了几分钟,一时间鸦雀无声。这时一个名叫沙(TahaShahin)的马赫迪将领大喝一声:"遭天谴的家伙,你的末日到了!"话音未落便投掷出手中的长矛,透入戈登的胸膛。戈登一脸的轻蔑,身体只是晃动了一下。接着又有两支长矛刺中戈登,戈登这才倒地,马赫迪士兵於是一涌而上,刀斧齐下。戈登死后,他的头被马赫迪士兵割下来高挂在树上示众,那一双无神的眼睛依然瞪视着北方。

戈登的死掀起轩然大波,他效力过的国家纷纷发电表示震惊和哀悼。65岁的维多利亚女王痛心疾首地写信给戈登的姐姐:"我不知该怎样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您敬爱的、高贵的、英勇的胞弟,为他的国家和君主尽忠报效,不惜牺牲自己,到底未能得救。我竭尽全力促使派遣他的那些人做出救援的承诺,终究未能得到履行,我的悲痛真是无以言表!您弟弟壮烈而悲惨的命运,是英国名誉上永久的污点!"首相格拉斯通立刻成为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几家报纸直接称他为"戈登谋杀犯"。几个月后,声名狼藉的格拉斯通被迫辞职。

马赫迪没有福气享受他的胜利果实,于同年6月得暴病身亡。阿布杜拉(Abdullahi)接任哈里发,成为"马赫迪亚国"的统治者。马赫迪亚政权延续了13年,期间内战频繁,奴隶贸易猖獗,苏丹人民选择的政权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真可谓性格决定命运,戈登从政治理念上看应该是个自由主义者,这从他支持爱尔兰自治的言论可以证明。但是戈登的理想主义,基於宗教热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宁折不弯的性格,使他选择了和苏丹共存亡。戈登丧生喀土穆,实际上是为英国的帝国主义道路殉难,这大概有违他的初衷。

戈登和格拉斯通的政治角力,最后以戈登用生命的代价取得了胜利。但是平心而论,戈登和格拉斯通的争执,戈登完全是错误的一方。格拉斯通拒绝干涉苏丹,正是为英国的根本利益考虑。可惜正如戈登所预言,他的死使英国蒙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这是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所不能忍受的。戈登生前未能迫使英国干涉苏丹,死后却成功地使英国背上苏丹这个包袱。1898年,经过13年的准备,埃及英军司令基奇纳(HoratioKitchener)领军入侵苏丹,消灭了马赫迪亚政权,从此苏丹成为埃及的一个省份,英国沉重的财政负担,一直到1956年独立。

编辑推荐:英国人戈登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西亚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西亚

1、重要地理位置:五海三洲之地——亚、非、欧交界地带,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海)之间。(见世界地理P41图)。

2、认识两个海峡:

⑴、土耳其海峡:黑海和地中海的通道;

⑵、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海和阿拉伯海的通道,被称为“石油海峡”。

3、干旱的农牧业:

⑴、西亚的自然环境以干旱为主,所以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⑵、著名的畜产品:土耳其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的紫羊羔皮、羊毛地毯(阿富汗、伊朗)。

⑶、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枣椰树——椰枣(伊拉克居世界首位)。

4、阿拉伯国家:

⑴、西亚地区是阿拉伯世界、居民是阿拉伯人(白色人种)通用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

⑵、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

①、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的诞生地,伊斯兰教的圣城;

②、巴基斯坦的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圣城。

5、石油库:

⑴、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最多的地区。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⑵、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有: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

⑶、石油特点及输出地区或国家:

①、特点:储量大,埋藏大,出油多,油质好。

②、输出地区或国家:

往东: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往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世界语系简介

全文共 2355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人们一般把世界的语言划分为九大语系

1)汉藏语系,

2)印欧语系,

3)阿尔泰语系,

4)闪-含语系,

5)乌拉尔语系,

6)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

7)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

8)南亚语系,

9)达罗毗荼语系。

此外,还有非洲和美洲的一些语言和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

主要的世界七大语系,介绍:

19世纪,欧洲的比较学派研究了世界上近一百种语言,发现有些语言的某些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之间有对应关系,有些相似之处,他们便把这些语文归为一类,称为同族语言;由于有的族与族之间又有些对应关系,又归在一起,称为同系语言,这就是所谓语言间的谱系关系。现在,世界上主要的语系有七大类:

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下分印度、伊朗、日耳曼、拉丁、斯拉夫、波罗的海等语族。印度语族包括梵语、印地语、巴利语等。伊朗语族包括波斯语、阿富汗语等。日耳曼语族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主要语言。拉丁语族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斯拉夫语族有俄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波罗的海语族包括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

汉藏语系下分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包括汉语、藏语、缅甸语、克伦语、壮语、苗语、瑶语等。

阿尔泰语系下分西阿尔泰语族、东阿尔泰语族。前者包括突阙诸语言以及前苏联境内的楚瓦什语,后者包括蒙古语以及前苏联境内的埃文基语。

闪含语系又称亚非语系。下分闪语族和含语族。前者包括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等,后者包括古埃及语、豪萨语等。

德拉维达语系又称达罗毗荼语系。印度南部的语言都属于这一语系,包括比哈尔语、泰卢固语、泰米尔语、马拉亚兰语等。

高加索语系这一语系的语言分布在高加索一带,主要的语言有格鲁吉亚语、车臣语等。

乌拉尔语系下分芬兰语族和乌戈尔语族。前者包括芬兰语、爱沙尼亚语等,后者包括匈牙利语、曼西语等。

此外还有一些语系,如非洲的尼日尔—刚果语系、沙里—尼罗语系、科依散语系,美洲的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以及一些印第安语系,大洋洲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和密克罗尼西亚语系。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有些语言,从谱系上看,不属于任何语系,如日语、朝鲜语等,就是独立的语言。

在近两个世纪里,各国学者把全世界形形色色的语言分成各种语系如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非罗一亚细亚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等等,但还有一些语言至今系属不明,如分布于西班牙北部和法国西南部与西班牙接壤地区的巴斯克语、古代两河流域使用的苏美尔语等。那么,这些不同的语言和语系是怎样起源的呢?说同一语系语言的居民共同体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同语系及其居民之间是否在远古彼此就有联系呢?全世界数十亿人所说的成千上万种语言是否有一个共同起源呢?这些问题在过去是无法准确回答的,也曾被视为科学的"禁区"。但是近20多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和考古学、语言学的进展,我们终于看到了解开这些"世纪之谜"的希望的曙光。这是各门科学相互渗透,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不断进步的结果。

印度语族(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吉卜赛语等等)

伊朗语族(波斯语、库尔德语、阿富汗语等等)

斯拉夫语族(俄语、塞尔维亚语、波兰语、捷克语、保加利亚语等等)

亚美尼亚语族(以亚美尼亚语为主)

波罗的语族(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等等)

日耳曼语族(德语、丹麦语、瑞典语、荷兰语、英语等等)

拉丁(罗曼)语族(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罗马尼亚语等等)

希腊语族(以希腊语为主)

克尔特语族(以爱尔兰语为主)

阿尔巴尼亚语族(以阿尔巴尼亚语为主)

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这个语系以中国为中心,略向西南辐射,讲话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地理分布上较为集中。下分四个语族,即汉语族、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

阿尔泰语系。以现在中、俄、哈、蒙交界的阿尔泰山为中心,广泛分布于亚洲腹部的荒漠和草原地区。下分三个语族,即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通古斯满语族。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朝鲜语、日本语的主要成份,属于这个语系。

闪含语系。分布于西亚北非地区,分为两个语族,即西亚的闪语族、北非的含语族。

班图语系。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整个黑非洲地区,拥有数千种语言,大部分是部族语言。代表性语言是斯瓦希利语。

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大洋洲各国。中国台湾岛的高山族语言,即属于南岛语系。

其他的语系还有达罗毗图语系(印度半岛南部)、南亚语系(中南半岛南部)、芬兰-乌戈尔语系(主要在芬兰和匈牙利)、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高加索山脉一带),分布地区较狭小,对世界交往的影响力有限。

还有人这样分的世界23语系

语系有共同来源的一些语言的总称。同来源的语言叫做亲属语言,语言谱系分类就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与语言的亲属关系和历史结合起来,分成语系,语族和语支。语系分类法对了解语言,民族关系非常重要,所以在文化地理学中,都采用语系分类法划分语言和民族。据法国科学院推定世界有语言2796种,国际辅助语言协会估计为2500种。在地理学研究中,通常把语言做为划分民族的重要基础。战后有将语系进一步详细划分的倾向。有的学者将世界划分成23个语系,将原有八大语系进一步细划,如将原来的闪含语系分成闪语系与含语系两种;汉藏语系中又划出南亚语系;增添了许多原来设有包括的语系,如苏丹语系,班图语系,印第安语系等。目前的23语系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闪语系,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芬兰语系,乌戈尔语系,萨莫底语系(俄罗斯北极地区),突厥语系,蒙古语系,通古斯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安达曼语系,南亚语系,马来、玻利尼亚语系,澳大利亚语系,巴布亚语系,苏丹语系,班图语系,古非洲语系,古亚洲语系,诺依达语系,印第安语系,属性不明的语系(曰语、朝鲜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各个地区的国家为了增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美国对世界经济控制能力的削弱,也加速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2,区域集团化表现: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原因: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日益密切

2、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全球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主要作用。

3、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对中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4,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

5,中国与经济全球化:面临着机遇和挑战。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知识点:世界经济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全文共 4040 字

+ 加入清单

一、上古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文明的影响

上古时期,亚非四大文明古国都发祥于大河流域,介于北纬20-40度之间,因为有便利的灌溉条件、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热量,比较适合于发展农业经济,因此,亚非四大文明古国都兴起于农业文明;希腊半岛海岸线曲折、多良港、多山、平原峡小,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因此古希腊居民多种植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以从事航海和工商贸易谋生,这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代表。

二、中古欧洲庄园与城市的兴起

中古欧洲庄园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基础。每一个庄园都是封建领主统治下的相对封闭的经济体,同时也是一个由领主统治下的相对独立的政治体。在庄园里,领主拥有土地、农奴,农业是庄园经济的主体,与此同时,庄园也相应存在手工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逐渐从庄园农业中分离开来,逃离庄园的农奴聚集于交通便利、安全可靠的地方,从事手工业与商业,这些地方逐渐兴起为城市。因此,中古西欧城市开始兴起时,属手工业、商业的聚居地,后来才逐渐变成西欧的政治、经济中心;东方国家的城市大都因政治、军事而兴起,后来才发展成政治经济中心。

中古西欧城市在政治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共同体,城市从封建主那里取得了自治权,一方面又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欧封建国家王权与城市逐渐结成联盟,也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西欧中古城市,它是商品生产的基地、被压迫农奴反封建斗争的堡垒、世俗文化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摇篮。它的出现与发展成为埋葬中古封建主的墓场。

三、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在中古西欧城市,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逐渐在手工工场里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也随之兴起,一场长达几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在精神上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同样,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新航路的开辟,在物质上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殖民地开始殖民扩张,通过三角贸易等殖民活动,欧洲人积累了原始资本,开辟了海外市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时代到来、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因素。

17-18世纪,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产阶级的统治得以巩固和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世界经济

18世纪60、7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进行,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用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把人类带进“蒸汽时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取代了农业,工业化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在19世纪崛起,它拥有着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能力,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最终战胜封建统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工业文明的传播,更多的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亚非拉美国家则逐渐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因此,工业革命作为生产领域的革命,它也改变了整个社会、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工业化时代到来,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脆弱的环境开始面临挑战;工业化也引发了城市化,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环境压力也开始增大。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短缺、能源的枯竭,将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五、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经济

19世纪70年代,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到来。这次科技革命同时出现在电力、内燃机、通讯几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把人类带进了“电气时代”。这次工业革命使生产与资本越来越集中,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与此同时,这次工业革命也使美国、德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平衡,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了满足垄断资本家的要求,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扩张海外市场,与传统的殖民强国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石油、电力成为新能源,石油大量开采,电力工业(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电讯工业(通讯:电话、无线电报)、石油工业(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化学工业(火药、塑料、人造纤维)、交通运输业(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动力(电动机、内燃机)等成为新兴工业,人类的经济增长前景更为广阔。

六、两次世界大战对经济的破坏

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农田遭到破坏。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总计高达1285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达1115万吨。生产遭到沉重打击,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后果之一是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

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战胜敌人,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领导人想通过这一政策,引导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是,在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的苏俄,这一政策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结果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在危机关头,苏俄及时地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特点是借用商品和货币手段,发展生产力,结果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以后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与包围,为了捍卫国家安全,斯大林上台后,采用国家行政手段,推出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结果使苏联的工业产值排名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创下了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经济奇迹。

从斯大林开始,苏联在经济管理上完全抛弃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采用中央指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办法来搞经济建设,过渡追求经济建设数量与速度,导致经济的粗放、资源的浪费、质量的低下,在政治上又容易形成官僚主义、个人崇拜并滋生腐败。又由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在于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以牺牲农业的办法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导致了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所有这此,使苏联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积累了过多的矛盾,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历史证明,斯大林模式是一种失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八、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1929-1933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漫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致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倒退、对外贸易缩减、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不安,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挑战。

美国罗斯福上台后,推出“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使美国慢慢地从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九、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

20世纪40、50年代,以原子能、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为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这次科技革命,产生了许多新技术,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成为西欧经济复兴、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逐渐兴盛,美国及时地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十、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西欧国家借助美国的援助,发挥原有的基础,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经济得以复兴。在复兴的同时,欧洲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安全,开始走上联合的道路。欧洲的联合,成为二战后欧洲国家发展的新模式,它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后日本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借助美国的扶持,致力发展科技教育,日本利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使其经济迅速崛起,逐渐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日本经济的又一个奇迹。

二战后初期,美国利用其经济基础、海外市场和科技实力,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因为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能源危机,导致“滞胀”局面的出现,再加上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崛起,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进入20世纪80年代,政府加大对经济的刺激力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使美国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经济有所发展,但美国的债务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进入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逐步找到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21世纪,金融危机的爆发,传统的制造业的迷失,美国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低迷时期,高失业率的出现,成为政府遇到的新难题。

十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联为一个整体,这是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先决条件;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外扩张,逐步建立起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一战前,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形成,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此外,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轮船和火车,使人们来往于世界各地变得方便;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汽车与飞机,这些使人们出行更为方便,也极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历史认识

在各个历史时期,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会有不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的进步也为人类经济增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现阶段,我国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安定的国内政治局面及良好的国际环境;各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发展的道路,要适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市场和计划是两种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和谐,必须加大力度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等;在全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潮时期,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克难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扩大内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一、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超多强(90年代以来)

(1)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

(2)演变: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3)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研制和在全球布署导弹防御系统,成为超级军事大国。

(4)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科索沃战争:

1、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霸权主义介入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中,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

2、科索沃战争:是霸权主义介入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的具体表现,也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1999年3月-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以南斯拉夫屠杀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对南斯拉夫实行狂轰滥炸,并袭击中国驻南使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损失)

3、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三、美国的"人权高于主权"理论:

(1)所谓"人权高于主权",是指美国的人权原则高于别国的主权。它的实质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为干涉他国内政寻找的借口,同时也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实施霸权主义,推行其全球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的手段。

(2)危害:在"人权高于主权"幌子下发动的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使得美国朝着它的全球战略目标迈进了一步,却给相关地区造成了极大损害,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发生曲折,联合国的作用遭到削弱,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极地地区特征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1、北极地区:北纬66.5o(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北冰洋是世界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

2、南极地区:南纬66.5o(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跨经度360o,是经纬最高的大洲和跨径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被三大洋环绕,按顺时针方向,即由西向东的方向是: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南极洲于南美洲、非洲、大洋洲隔海相望,其中,南极大陆距南美洲最近。

3、南极地区气候特征:酷寒、干燥、烈风。原因:南极地区处在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很小,阳光微弱,一年之内底面接受的太阳光最少:海拔高,地表被立雪覆盖,反射了部分太阳辐射;低温使南极大陆形成了强大的高压中心,降水稀少而风力很大。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是南极洲的暖季,是到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我国的两处科考站(中心站和长城站)的建站时间均为2月。

4、北极地区气候特征:北极地区绝大部分为大洋,因此气温不像南极那么寒冷,降水量比南极地区多,风速比南极地区少。

5、方向:在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北。

6、动物:北极地区有北极熊、北极狐等;南极地区有企鹅、磷虾、鲸鱼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了沙皇****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东亚岛国日本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

1、东亚岛国: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最大)、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的3900个岛屿组成。首都是东京。

2、多山的地形:

⑴、地形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占3/4),平原面积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3、日本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从板块构造学说来说,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也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2)火山能带给人们灾难,但是在非活动期间,可以为人类造福吗?

火山爆发后沉降下来的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火山在非活动期间,可以开辟为旅游地和地学科研基地。

4、温湿的气候(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

5、发达的经济:

⑴、加工贸易型经济:原料燃料依靠进口,产品依靠出口。

⑵、日本工业分布: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的地带。原因: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有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这里也是城市和人口集中地,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

⑶、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等有利条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需要从国外进口,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世界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6、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⑴、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

⑵、日本文化具有东西方兼容的典型。

⑶、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北极地区南极地区

1、北级地区

⑴、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一些岛屿(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北极地区图在世界地理(下册)P58)。

⑵、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黄种人)和拉普人。

2、南极地区

⑴、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部分(南极地区图见世界地理(下册)P59)。

⑵、极地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⑶、极地动物:南极的企鹅,北极的北极熊等。

⑷、中国在南极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马歇尔的升迁史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过十五年少尉的马歇尔先后晋升为正式上尉、临时中校与临时上校,并跟随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前往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潘兴任命为自己的副官。

一时间,马歇尔似乎前程灿烂。但麦克阿瑟的出现,成了马歇尔升迁的障碍。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是马歇尔的老首长阿瑟·麦克阿瑟的儿子,而且还是他在利文沃思堡步骑兵学校的同学。但这两层关系并没有使他俩亲近起来,有显赫家庭背景的麦克阿瑟骄傲自负,根本瞧不起官卑职低的马歇尔。虽然在军校时麦克阿瑟的成绩不如马歇尔,但晋升却快得多。马歇尔还是正式上尉和临时上校时,麦克阿瑟已经是正式上校和临时准将。

战争结束后,马歇尔随军胜利返美。回国后,马歇尔临时上校的军衔被取消了,改领少校军衔。对于在军队中已干了十八年的马歇尔来说,少校军衔太低了,特别是对比麦克阿瑟,就更令人沮丧了。他和麦克阿瑟几乎同岁,又是同时参军,在同一场战争中干得同样出色,但马歇尔只是少校,而麦克阿瑟已经升为令人向往的正式准将,跻身于高级军官之列了。后来,马歇尔在中校的位置上一呆又是十几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他仍然是一名中校,而麦克阿瑟在1930年就担任了堂堂的美国陆军参谋长,成为陆军的最高长官。

然而马歇尔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他舍不得离开陆军,不愿意放弃对闪耀的将星的追求,尽管这种追求由于自己的对头占据了有权势的职位而变得有点渺茫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努力,不管还要遭到什么样的不公正对待,他都要继续干下去。

麦克阿瑟在美国陆军参谋长任上一直干到1935年。其间马歇尔的晋升一再遇到他的阻挠和刁难。马歇尔知道,只要麦克阿瑟还当陆军参谋长,自己就终生与将军军衔无缘。但他仍不灰心。他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再耐心等待一两年,华盛顿的形势会好起来的。”果然,麦克阿瑟被派往菲律宾,不可能再挡马歇尔的道了。1936年8月24日,马歇尔终于戴上渴望已久的准将军衔。此时,他已经五十五岁。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他还需要九年的时间去获得领章上的第二颗星。他自己也想不到,他后来的晋升会如此迅速。

1938年,马歇尔被提升为陆军副参谋长。两个月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马歇尔出任陆军参谋长,领临时上将和永久少将军衔。而麦克阿瑟倒成了他手下的一个战区司令。

马歇尔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最终修成正果。

如果马歇尔在与麦克阿瑟比荣誉和地位的时候就妄自菲薄,放弃追求,他会有日后的辉煌吗?长跑是耐力和素质的比赛,有足够的耐力和良好的素质,便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古文字

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发明了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楔形文字:

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发明的,因为文字的形状像楔子,所以叫楔形文字。人们称字为“东方的拉丁语”。

腓尼基的字母文字:

大约公元前2000多年,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佛教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建立,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主要流行于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等地区,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佛教认为一切未解脱的有情众生都在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这六道里生死流转,无有止境。四谛学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日耳曼人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是对日耳曼人做的复习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的一支建立了法兰克王国,800年罗马教皇为法兰克国王查理举行了加冕仪式,标志着查理曙帝国的诞生,查理成为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查理进行了土地分封,这样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欧洲封建社会的等级分封特点是: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关系。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定条约,三分帝国,三国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

日耳曼人另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于9世纪建立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相信通过上面对日耳曼人的复习学习,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关于此知识,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达芬奇画作200年来首现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在拍卖会上以一万一千英镑购得、最初以为是某位无名艺术家所作的一幅年轻妇女画像,被多位专家断定是达芬奇所作,使得其潜在价值飙升至一亿英镑或更高。

如果获确认,这将是十九世纪初《抱银鼠的女子》被断定为达芬奇作品以来,第一幅被确认出自达芬奇的画。

收藏家意外发现

根香港大公网报道,一位匿名瑞士收藏家于1998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购得这幅叫做《少女侧面头像》的画作。当时佳士得把这幅作品列为“德国学派,十九世纪初”。

该名收藏家只是心血来潮购买了它。他的朋友、加拿大收藏家彼得?西尔弗曼说:“他只是觉得这幅画很好看。”该匿名收藏家把这幅画放在家中抽屉里,没有给它上裱。

去年,这位收藏家向西尔弗曼展示他的收藏时,把《少女侧面头像》从抽屉抽出来。于是,西尔弗曼成为第一个发现这画幅可能是达芬奇所作的人。

西尔弗曼说:“我的心开始狂跳,我相信一分钟跳了一百万次。我立即想到这有可能是一位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我脑中闪过这是出自达芬奇之手的念头。”

西尔弗曼把这幅画的照片寄给大英博物馆和盖蒂博物馆画作馆长尼古拉斯?透纳博士。透纳说:“我立即想到两个可能性:一幅非常出色的赝品,或一幅不为人知的达芬奇作品。”

他对这幅画中少女面部周围的明暗技巧惊叹不已,他相信这只有像达芬奇这样的左手画家才有可能画得出。他说:“当时,除了达芬奇之外,只有两三位左手画家有这等高超技法。”

众多权威专家认定

西尔弗曼安排与巴黎一家专门处理美术作品数码图像的公司吕米埃技术公司的专家们见面。他们利用扫描技术鉴定之后说:“这是一幅达芬奇作品。”

这幅以黑、红、白粉笔和水彩作的画,画中人物可能是即将下嫁奥地利大公、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连前的意大利伦巴第贵族比安卡·玛丽亚·斯弗尔扎。达芬奇曾随这对新婚夫妇横越阿尔卑斯山脉,前往奥地利蒂罗尔。

吕米埃技术公司研究主任帕斯卡尔·科特说:“我们发现它与《抱银鼠的女子》有一个令人吃惊的相似之处,一个罕见的笔触──画家画了眼上眼下的睫毛。”该公司将于九月份完成对该画空白部分的羊皮纸进行的碳年份测定。

西尔弗曼预计,如果该画的作者被确定是达芬奇,而拥有者又愿意出售的话,至少可卖五千万英镑。其它专家说,该画价值可高达一亿英镑。

佛罗伦萨画派权威专家米纳?格雷戈里和达芬奇学派专家克里斯蒂娜?盖多,也都认为这幅画出自达芬奇之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