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文明的冲撞与交融答案(合集20篇)

浏览

1069

文章

252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一、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做出安排。②时间:1919年1月。③参加会议的国家有27个,④主宰和会的三巨头:劳合.乔治(英),克里孟梭(法),威尔逊(美)。⑤结果:1919年6月签定了《凡尔赛和约》。⑥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2、《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②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有空军,陆军人数不超过10万人,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③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④赔款方面: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3、《凡尔赛和约》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影响: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4、《凡尔赛和约》和战胜国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签定的一系列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5、国际联盟:1920年1月根据凡尔赛和约成立(美国提出但未加入),被英、法控制。

二、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1、华盛顿会议:①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②时间:1921年到1922年。③参加国家:9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④主要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2、《九国公约》:①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②影响: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各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3、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它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三、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这一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只是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经济全球化

全文共 1030 字

+ 加入清单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2、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1)原因: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条件:①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②各国国情不同,要求在经济上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例如,发达国家希望以最低成本生产质量最好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希望既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又能够发展经济,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3、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②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③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

4、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中国于2001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①使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利)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弊)

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海尔"公司的启示:①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好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兴利除弊。②要积极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善内部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高速发展。③在维护国家基本权益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市场、公平贸易,提升自身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④跳出国界,走向世界,寻求经济发展最优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中东战争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1、由来: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二战后,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巴以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从1948-1982年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共发生五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2、原因分析: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实质是领土之争。

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1)外因:地理上: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

(2)内因:①历史矛盾: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先后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②领土争端: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不断扩张领土;侵占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的家园。③争夺水资源。④宗教矛盾: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在巴勒斯坦地区影响深远,它们都江堰市把耶路撒冷当作自己的"圣城"。宗教矛盾加深了双方的裂痕。⑤民族矛盾: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民族矛盾。几十年的斗争加剧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了不断的报复性行为中。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文艺复兴发源

全文共 3840 字

+ 加入清单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发源地。在十四世纪,富裕的商人、手工业工场主、银行家成为北部城邦里新兴的统治阶级。这个新兴阶级需要文学艺术丰富它的精神生活,反映它的生活理想,也需要科学技术增加它的财富。它培养出大量为它服务的人才:法律家、外交家、艺术家、诗人和学者。这些人重视现世生活,强调个人作用,蔑视否定现世的基督教;他们研究人和人的生活,宣传人文主义思想。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和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意大利的文学艺术有了高度的成就。

古希望、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对人文主义思想和诗人、艺术家的创作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思想家和诗人更重视罗马文化,因为他们的民族意识渐渐觉醒,渴望意大利统一;作为古罗马的“后裔”,他们追本溯源,向往罗马古代的光荣。

意大利并未能得到统一。它从十五世纪后期起,成为法国和西班牙的侵略对象。到了十六世纪,意大利战争频繁,大部分地区受西班牙控制,许多城邦已经变为封建式的公国,同专制暴君统治着。加上东方贸易因土耳其势力膨胀而陷于停顿,商运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也使意大利经济凋零,工商业活动范围缩小,资本转入农业,又回到落后的封建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政治的日趋反动,宗教裁判所势力的猖獗,进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如布鲁诺、康帕内拉、伽利略等遭受迫害,人民起义受到残酷镇压,文艺复兴也就在意大利结束了。

在文学上,文艺复兴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号称人文主义先驱的彼特拉克的卜伽丘。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生于佛罗伦萨。他父亲是当地一个公证人,和但丁同时被流放。彼特拉克本人早年旅居普罗旺斯多年,曾漫游法国、弗兰德斯和莱茵河流域。他喜欢搜集希腊、罗马古籍抄本,研读罗马著名作家的著作,说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典学问的“两只眼睛”。一三七四年罗马市民群众起义,反对贵族的暴虐统治,彼特拉克写信给起义首领科拉·底·里恩佐表示支持。彼特拉克的著作大部分是用拉丁文写的,如他的叙事诗《阿非利加》(1342)。诗中颂扬了古罗马西皮奥击败汉尼拔的英雄事迹,他希望这部作品能使他“永垂不朽”。但他最优秀的作品是用意大利文写的抒情诗集《歌集》。

《歌集》主要歌咏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也包括少量政治抒情诗,诗中赞颂祖国,号召和平与统一,揭露教会的腐化。《歌集》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热爱生活和自然,渴望人间的幸福,追求爱情和荣誉,但不能和宗教传统及禁欲主义思想决裂;有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而又脱离人民,轻视群众。这些矛盾正是从中古过渡到新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的矛盾。他的抒情诗继承普罗旺斯和“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传统,克服了抽象性和隐晦的寓意,表现了新的人文主义精神,使爱情诗接接近生活。诗人在劳拉身上寄托他关于美和精神品质的理想,同时也对她的形体之美一再加以歌颂。彼特拉克对于自然之美也很敏感,有些诗把歌颂劳拉和描绘自然结合起来,《清、凉、甜蜜的水》这首诗就是显著的例子。彼特拉克善于叙述内心的变化和抒写爱情的经验,超过以前的诗人。这些诗都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念。他的《歌集》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开创了道路。《歌集》中占大部分的十四行诗达到艺术上的完美,成为欧洲诗歌中一个重要诗体。

乔万尼·卜伽丘(1313-1375)是一个商人的儿子,早年在那不勒斯经商,接触以宫廷和贵族骑士生活,熟读罗马古典文学作品。他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住在佛罗伦萨。在这一城邦的政治斗争中,他拥护共和政体,反对贵族和勾结贵族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但是轻视下层群众。他和彼特拉克交往,热心研究古代典籍,是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

卜伽丘的早期作品是一些以爱情为主题的传奇和叙事诗。他的杰作是《十日谈》(1348-1353)。这部作品的开端叙述十个男女青年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十天,讲了一百个故事,故名《十日谈》。这些故事,有的取材于中古行吟诗人的传说,有的取材于东方故事集(如《一千零一夜》和《七哲人书》),但反映的主要是当时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现实。故事多半以爱情和聪明机智为主题,也常常把二者结合起来。作者塑造了许多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他揭露讽刺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生活腐朽、道德败坏,称道商人、手工业者等聪明勇敢,赞美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卜伽丘热爱现世生活,坚决反对禁欲主义,在思想上比彼特拉克更前进一大步。他的创作表现出文艺复兴初期的民主倾向。他最进步的思想是对于封建社会中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的批判(如第4日第1故事和第6日第7故事)。但是《十日谈》歌颂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对于放纵的情欲描写过分,也有道德说教的地方。

《十日谈》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发展了中古的短篇故事,不仅叙述事件,并进而概括现实,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绘自然。作者有意识地注意结构上的技巧,例如使用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镶嵌在一起;在第一日第九故事里把情节发展的转折点放在两个主题的交*点上。他创造了一些巧妙的讽刺手法。卜伽丘是一个自觉的文体家,《十日谈》的散文以古代罗马作家为典范,结构完整,文笔精炼,善用对比,语言丰富、鲜明、生动,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出版后,立即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对十六、七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发生过很大影响,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此后一直到十六世纪,意大利短篇小说风行一时,短篇小说家都继承卜伽丘的创作传统,写出当时资产阶级所喜爱的接近现实而又复杂曲折的新故事。

卜伽丘死后一直到十五世纪中叶,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主要表现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上,没有出现重要作家。十五世纪中叶以后,诗人、作家虽然众多,甚至像米开朗琪罗那样的大艺术家也写出过不少优秀的抒情诗,但他们的意义不能同文艺复兴早期的彼特拉克和卜伽丘相比。这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主要在绘画、雕刻、建筑和科学方面,同时民间文学也得到提倡和发扬。

把人文主义思想和民间文学题材融合在一起,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的是卢多维科·阿利奥斯托(1474-1533)。他出身于贵族家庭,为菲拉拉公爵艾斯提家族服务多年。他的代表作是传奇体叙事诗《疯狂的奥尔兰多》(1516-1532)。这部长诗情节复杂,主要线索有三条:奥尔兰多(即罗兰)对安杰丽嘉的爱情;查理大帝及其骑士对回教徒的战争;鲁杰罗对勃拉达曼提的爱情。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线索。奥尔兰多迷恋安杰丽嘉,为寻找她走遍天涯地角,后来知道她已和梅多罗结婚,他由于气愤和绝望而发了疯。在发疯的场面,作者描写奥尔兰多的心理变化深刻入微,是全诗的顶峰,作品即由此得名。诗人以这三条线索为纲,把许多故事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但叙事、抒情和田园诗的成分、悲剧和喜剧的因素、严肃和诙谐的情调互相交错配合。书中人物,除了英雄美人以外,还有魔术师、妖精和仙人。作者对于冒险离奇的骑士故事都用嘲讽态度来处理,用以说明骑士生活的复活是不可能的,使这部富于幻想的长诗具有了现实意义。诗中歌颂了爱情、友谊以及忠贞、勇敢和牺牲精神。热爱现实世界,热爱人体、自然和艺术之美,反对宗教偏见和禁欲主义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诗中得到反映。作者有时也谴责外国侵略者和意大利各据一方的暴君们,希望意大利实现和平与统一。阿利奥斯托的诗音韵和谐,语言鲜明生动。他的创作对于后来欧洲叙事诗很有影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后的著名诗人是托夸多·塔索(1544-1594)。他生在一个廷臣和诗人的家庭,作过菲拉拉公爵艾斯提家族的宫廷诗人,由于神经失常被监禁七年之久。塔索是人文主义者,对于爱情、美和感官的快乐有热烈的要求。而这时天主教教会为了抵制宗教改革运动,加强了有关宗教信仰的控制,引起他的内心矛盾,他怀疑自己的宗教思想是否正统,害怕宗教裁判所的迫害。他的叙事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这部作品以歌颂的态度叙述第一次十字军将士在高弗莱多·底·布留尼的统帅下,经过种种挫折和残酷的战斗,最后取得对回教徒的胜利,攻下圣城耶路撒冷。这个主题在当时有政治上的现实意义。土耳其断绝了意大利东方贸易的出路,威胁着意大利本土,作者要唤起英雄精神,抵抗土耳其的扩张。他又企图通过基督教与异教的斗争和两种文化思想的冲突来显示基督教信仰的力量,这和当时天主教反对宗教改革的运动有联系,但是诗中异教因素往往战胜了基督教因素。许多故事描写爱情的力量战胜了基督教信仰,如里那尔多由于迷恋魔女阿尔米达而忘记了自己的基督教战士的责任。塔索所要表达的宗教思想是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天主教教会强加在人们头上的,它毫无打动人心的力量。基督教英雄史诗的创作源泉事实上早已枯竭,塔索塑造出来的基督教英雄高弗莱多也只能是一个抽象的人物。可是在一些表现非基督教精神的人物形象和场面的描写上,这部长诗却显示出它的艺术威力,闪耀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最后的光芒。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文艺理论的探讨十分活跃。他们首先面临的任务是为诗歌辩护,因为当时天主教会认为诗歌不能表现真理而且伤风败俗。在早期,彼特拉克和卜伽丘都认为诗歌能用寓意表达真理,起到教育作用。十五世纪中叶以后,研究亚理斯多德《诗学》和贺拉斯《诗艺》的风气盛极一时。但是形成两派:保守派把亚理斯多德的理论看成普遍永恒的“法则”;革新派则强调民族、时代和风俗习惯不同,不能完全走古希腊、罗马的老路,为一些新兴的文学体裁进行辩解。这两派的“古今之争”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大洋环流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大洋中的海水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像陆地上的河流那样,长年累月沿着比较固定的路线流动着,这就是"海流"。不过,河流两岸是陆地,而海流两岸仍是海水。

浩瀚的海洋,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充满了活力。海水无时无刻不在流动。打开一张海流图,你会发现,上面那些像蚯蚓般的曲线,都是代表着海水流动的大致路线。它们首尾相接,循环不已,这就是大洋表层的环流,我们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海洋的血液"。

在海面风力和热盐等作用下,海水从某海域流向另一海域,最终又流回原海域的首尾相接的独立环流体系或流旋。大洋表面的环流与风力分布密切相关。除水平环流外,还有铅直环流,即升降流(见上升流,下降流)。

在赤道南北的低纬度海域,因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作用,形成了自东向西的南赤道流和北赤道流,它们受大洋西海岸所阻而使西边的水位升高(每100千米可升高4厘米),主支流分别向南和向北流去,各自有一小股支流分别向北和向南流动,于赤道附近汇合,使水位抬升,因而形成了自西向东的赤道逆流。在北半球中纬度海区里,向北的主支流被海上盛行的西风驱赶而转为向东流动,形成北大西洋流和北太平洋流,都受海洋的东岸阻挡而分成向南和向北的两个支流。

在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向南的主支流受盛行西风驱赶,变成自西向东流动,因无海岸阻挡而形成绕地球流动的南极环极流。在南半球的高纬度海区,还有极地东风流,它遇陆地后又折向北。所有这些海流,在大洋表层形成一个个环流体系。除大洋表层环流外,还有大洋深层环流。

总结: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很难看出来的。世界上最大的海流,有几百公里宽、上千公里长、数百米深。大洋中的海流规模非常大。海流并不都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的。海流遍布整个海洋,既有主流,也有支流,不断地输送着盐类、溶解氧和热量,使海洋充满了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8年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开始、结束时间、标志:1640年-1688年;结束标志:光荣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国王。)

3.代表人物: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克伦威尔击溃王军主力;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时期,担任"护国公",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独裁统治。)(认识人物)

4.文献:《权利法案》

(1)颁布时间、机构、目的:1689年;英国议会;限制王权。

(2)主要内容: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3)意义: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在英国确立起来。

5.英国政体:君主立宪制(日本也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引领了时代发展潮流。当时的时代发展潮流:发展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代替封建(制度)社会)(被马克思称之为"欧洲范围的革命")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性质: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法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血腥的资本积累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最早走上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道路的国家: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

2“三角贸易”的原因:美洲缺乏劳动力,贩卖黑奴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3“三角贸易”的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4“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英国人。(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

5“三角贸易”持续时间:三百多年

6“三角贸易”的影响:

(1)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动力,造成非洲长期的贫穷、落后。

(2)欧洲奴隶贩子把赚来的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英国走上殖民争夺道路的时间:17世纪

2.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间: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3.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负责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4.英国在印度最有名的殖民头目:克莱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法西斯战争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日本群岛地形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海底地壳隆起、海面上升,日本列岛最终形成。日本列岛南北两端,均由大陆架和大陆断续相连。也就是说,当时的“日本”还不是“列岛”。

日本群岛位于亚洲东部边缘,在北纬31°~46°之间,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3,900多个小岛组成,呈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岛。在第四纪时,由于日本海和台湾海峡的沉降而形成今日的弧形列岛。日本全部面积为37.7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大岛为36万平方公里。日本群岛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日本这个自然综合体的前提。

地形

日本群岛在水平地形上的特点是:岛势狭长,海岸曲折,海湾众多,因而群岛的任何地方离海岸都在100公里以内。日本地表崎岖多山,平原面积狭小,山地和丘陵在群岛的地形中最占优势,据统计,日本国有7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其中纯山地即占全国土地的60%。山地的走向和排列多与海岸平行,分内外两带,内带位于日本海一侧,主要包括奥羽、越后、飞驒等较大山脉;外带位于太平洋一侧,主要包括北上、阿武隈、关东、木曾、纪伊、四国、九州等山脉。日本群岛的平原和低山仅占日本面积的13%,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本国最大的平原,面积1.6万平方公里,海拔仅50米,其前身为东京湾的海底,如今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此外,还有名古屋附近的浓尾平原,大阪、京都一带的畿内平原等。

地震带

日本群岛是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环,素以多火山地震著称于世。全境火山可分为8列,即千岛火山脉、那须火山脉、鸟海火山脉、富士火山脉、乘鞍火山脉、白山火山脉、阿苏火山脉和雾岛火山脉。其中雾岛火山脉从九州南部向西南延至琉球群岛,并与台北大屯火山遥相连系。圆锥形的火山是日本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型式,富士山是其典型代表,此山原是一座活火山,已有百余年未见活动,山顶积雪、四时不化,有日本阿尔卑斯之称。此外还有盾状火山,但不如圆锥状普遍,海拔1,592米的阿苏山,即是一座典型的盾状活火山,火山口至今还常喷出大量的烟气和火山灰。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带分为两列,日本海沿岸的称内侧地震带,太平洋沿岸的称外侧地震带。大地震多发生在外侧地震带,危害性最大的地震区是在大阪、名古屋和东京附近一带地区。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引起海啸,死伤17万多人。

总结:在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经过激烈的地壳变动,呈弧状南北走向的日本列岛的基本构架开始形成,并在更新世几经变化,而引起这种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冰川的消长。

编辑推荐:日本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海陆变迁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海陆变迁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总结:现在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土耳其浴

全文共 4443 字

+ 加入清单

走在伊斯坦布尔街头,大大小小的喷泉和洗手池随处可见。水花泛起的涟漪为这座古城增添了无限的灵动。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土耳其人对水的那份特殊情结。由他们创造出来的土耳其浴风靡世界。甚至有很多人是因为这种洗浴方式才开始知道土耳其这个国家的。

据说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浴室遍及伊斯坦布尔全城,有人形容它的数量之多就如同今天的加油站一样无处不在。

在圣索菲亚教堂前的广场上,两座标志性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遥遥相对,昭示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这里从拜占庭时代就是城市的中心,在1453年以后同样成为了帝国首都的核心区。奥斯曼苏丹的皇宫与这里近在咫尺,这里在数百年间曾是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然而,就是在如此重要的一个地方,我们却发现了一座规模庞大的浴室建筑。为什么土耳其人要把浴室建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它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浴室呢?原汁原味的土耳其浴究竟是怎样一种洗浴方式呢?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座以苏丹皇后名字命名的浴室由建筑大师希南设计,建成于450多年前的1556年。当时,圣索菲亚教堂已被改为皇家御用的清真寺。这座比邻而建的浴室,就是为了便于皇室成员参加礼拜时使用。

走进浴室,让我们颇感意外的是浴室四周到处悬挂着的是些色彩艳丽的土耳其地毯,昔日的皇家浴室今日为何是如此景象?看出了我们的疑虑,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已经被改造成了一所地毯博物馆。尽管多少有些遗憾,但是高大开阔的厅堂,光线柔和而又温暖的空间,特别是从雕刻精美的喷泉中涌出的泉水,还是印证了我们脑海中对于土耳其浴室奢华的想象。

按照传统的洗浴方式,来洗澡的客人会在这里换衣服,也可以在洗澡完毕之后,躺在小房间里休息一下。做为入门的第一个区域,这里的温度大概在20到25摄氏度之间,是整个浴室温度最低的地方。

浴室大厅里每个小房间下面的这个拱形鞋柜,在橙色灯光的映照下显得十分雅致,这个细微之处的发现,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这座皇家浴室的精美。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就区域功能来讲,这里是进入相对高温的洗浴大厅前,暖和身体的地方。这个过渡性的温热环境,可以让人的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高温的过程,而不必担心突然受到热气的刺激。这种细致入微的安排,充分体现出了传统土耳其浴里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在中央大厅的四周,还有几座小门通向几个有水池的房间。人们在这里冲水,洗干净身体之后,就可以来到中央大厅里,开始享受真正的蒸气浴了。

大厅正中,有一块高约40厘米、直径大约5米的六边形石台,现在上面铺满了地毯。

想像着四五十度的高温下待在这样的环境里,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大汗淋漓。可是,看了一圈儿下来,我们却并没有发现任何的加热设施。那么,当年热气腾腾的土耳其浴室里究竟是靠什么来加热保温的呢?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1988年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更换了石台上所有的大理石台面。但人们还是十分小心地保留了它原有的纹饰,使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看到浴室最初的样子。

曾经有一位阿拉伯诗人用这样的诗句形容土耳其浴室里温度的变化:“这里有冬天的清凉,夏日的炎热,秋天的甜美和春天的微笑。”带着韵律的语言细腻地描绘出了浴室中温度变化带给人们的美妙感觉。虽然仅仅是寻找了一遍浴室里的结构,我们却也能够感受到土耳其浴室带给人们的那份舒适。

在男部浴室的最后一个区域内,本该封闭的空间里,我们意外地又发现了一道小门。这又是通向哪里的呢?

原来这个通向女部的小门是浴室改做博物馆之后才打开的通道。在古代,男部和女部之间并不相通。而且女宾在入浴的时候,也和男宾一样需要在身体上裹上一种叫做培西塔马尔的彩色条纹毛巾。任何人都是不可以赤身裸体地出现在浴室里的,更不存在男女同浴的情况。

从这个后来打通的过道走过去,就直接到达了女部浴室最热的地方。指着头顶上的圆形拱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女部的结构和男部惟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女部的圆形拱顶要低一些、小一些。这是因为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于男性,于是在建筑上就有了这样细微的差别。

从胡雷米苏丹浴室走出来的时候,我们对于土耳其浴的了解加深了许多。它不再仅仅是一种洗浴的方式,更代表着土耳其人对于生活的独特看法。但是,令我们不解的是,设备如此完善和豪华的皇家浴室为什么不再继续使用而另作他用了?

在伊斯坦布尔老城区的一条小街上,一块标有“浴室”字样的牌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然而紧锁的大门却表明,这里并没有营业。同行的翻译秦脉告诉我们,这是一家已经停业很久的浴室。在伊斯坦布尔,类似这样的废弃浴室有很多很多。距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就有另外一间浴室,虽然还在营业,但也是门庭冷落、生意萧条。这样的状况让我们感到颇为意外。难道鼎鼎有名的土耳其浴在它的发祥地竟已是辉煌不再了吗?

在米玛希南艺术大学,我们拜访了一位对土耳其浴颇有研究的青年学者——人文学院的助理教授努利·斯其根老师。

斯其根老师告诉我们,土耳其浴的形成其实是不同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碰撞的产物。

作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早期的土耳其人生活在中亚、西亚一带。在游牧过程中,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专门的帐篷用于洗澡了。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日后的土耳其浴室都采用穹顶的形状——这也许是对那段久远历史的一种记忆吧。

当土耳其人游牧到小亚细亚半岛以后,他们开始接触当地的一些文化生活习俗。当时统治这里的是在文化上占据绝对优势的东罗马帝国。罗马人爱洗澡的习惯很快便被爱清洁的土耳其人所接受。

如果说,因为清洁身体的需要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催生了土耳其浴室的产生,那么,土耳其人把洗浴最终演变为一种文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留下的罗马浴室,立刻变成了爱干净的土耳其人洗浴的场所。土耳其人基于对水的崇尚之情,将罗马人使用过的大理石浴室与穆斯林的净身习惯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洗浴方式。于是,土耳其浴出现了。它是土耳其民族在不断地吸收融合其他各民族文化、宗教之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洗浴方式。

在奥斯曼帝国最为兴盛的时期,伊斯坦布尔全城遍布浴室。去浴室洗澡成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极为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

但是,做为奥斯曼帝国的一种传统洗浴方式,它又是怎样风靡世界的呢?

到了18世纪末,在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下,革命政府向民众发出号召,力倡卫生沐浴。在此推动下,巴黎、伦敦等地陆续迎来了“卫生时代”。而此时,正值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商贸十字军”大肆东进之际。他们以武力强行打开了中东和远东各国的口岸,在炮艇外交中全面推进口了东方的土耳其浴,从而使土耳其浴风靡欧洲。此后,法国古典主义画派大师安格尔的一幅《土耳其浴室》,更使得土耳其浴室和土耳其浴闻名世界。

根据一项并不完全的统计,十六世纪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居民数量超过20万,每天浴室和日常居民用水就达到了4350立方米。对于这座海峡边的城市来说,如此巨大的淡水需求量他们究竟是如何解决的呢?

当我们把心中的疑惑告诉给斯其根老师时,他告诉我们,这个问题其实在拜占庭帝国时代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仍然保存着很多拜占庭时期留下来的高架饮水渠和水库,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法提区的瓦朗斯水渠和位于圣索菲亚教堂前的耶莱巴坦地下水宫。而奥斯曼帝国时代伊斯坦布尔的水,则大多来自于城市西北方向三十公里的哈乐卡乐湖。

正是这样的原因,土耳其浴室慢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起来。在重大节日之前,土耳其人都要全家出动到浴室里洗澡。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洗浴名目数不胜数。比如“新娘浴”,就是结婚头一天新娘要到浴室里去洗澡;“40天浴”则是庆祝婴儿出生第四十天,类似我们的满月酒;还有亲人去世20天之后所有亲戚一起洗的“擦干眼泪浴”和愿望实现以后的“还愿浴”等等。

位于伊斯坦布尔老城区苏莱曼尼亚清真寺附近的切姆贝里塔希浴室始建于十六世纪。它是苏丹穆拉特三世的母亲授意建造的又一座皇室浴室。

据介绍,从1584年建成到现在的四百多年间,这间浴室从来没有停止过营业,也没有进行过现代化的装修。这让切姆贝里塔希(Cemberlitas)浴室自然而然地拥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慢慢地,这里成为了伊斯坦布尔最负盛名的土耳其浴室。

2001年功夫巨星成龙拍摄电影《特务迷城》时,一场激烈的打斗戏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走进浴室大厅,我们看到,眼前的切姆贝里塔希(Cemberlitas)浴室由于大量地采用了木制材料,显得古朴而凝重,它在一块块儿五颜六色、极具土耳其特色的浴巾的点缀下变的温馨、生动起来。

得知我们是从中国远道而来的摄制组,浴室老板穆罕默德·贝拉克先生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同我们一起来到了大厅,并应我们的要求打开了一间更衣室。贝拉克先生告诉我们,这里所有房间的陈设都是一模一样的,格局也一直都没有改变过。在历经了四百多年之后,它们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样子,在这里,时间好像停住了脚步。

在征得浴室老板的同意之后,翻译秦脉答应协助我们完成一次土耳其浴的拍摄工作,好让中国观众有机会一睹正宗土耳其浴的全过程。

按照规矩,洗浴的客人必须用毛巾将身体包裹起来,才可以进入浴室。即使冲水的时候也不例外。

在用温水将全身淋湿之后,客人就可以平躺在半米多高的、热乎乎的“肚石头”上。“肚石头”从它的边缘到中心,温度是越来越高的,客人可以通过调整不同的位置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温度。

在每家正宗的土耳其浴室里,都会有一些职业按摩师,他们在客人享受完“肚石头”上的热蒸后,会为客人们提供手法独到的按摩服务。通常他们会用大手,用力地在客人身上推、拿、揉、按,有些姿势颇似高难的瑜珈动作,这样用不了几分钟,客人的皮肤就开始泛红。这时,按摩师会突然把冷水浇在客人身上,而客人也会因为血管的突然闭合与打开,感到神清气爽。

在享受过一番这样的“折腾”之后,按摩师会把客人带到水池边,用一种混合有土耳其传统香料的浴液给客人洗头、洗身体。最后,当按摩师用水将客人身上的泡沫全部冲洗干净之后,历时近一个半小时的土耳其浴也就宣告结束了。

秦脉出来的时候告诉我们,他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这样舒服的洗澡过程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的土耳其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了热水器,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去浴室集体洗澡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现在土耳其浴室的数量已经由原来的四百多家减少到了现在的五十多家,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变成了外国朋友来伊斯坦布尔旅游的一个景点。

贝拉克先生拿出了一本厚厚的资料,他告诉我们,虽然目前来浴室洗澡的本地人越来越少了,他仍然为自己能够成为切姆贝里塔希浴室的经营者而感到十分荣幸。在他看来,自己的这间浴室就是土耳其洗浴文化的一个窗口。

在即将结束拍摄时,贝拉克先生告诉我们,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浴室的外立面进行保护性维修,等工程完工之后,切姆贝里塔希浴室的风采将可以得到更好地展现。

对于很多土耳其家庭来说,现代化的生活条件让浴室似乎变得越来越遥远。

当一种习俗变的需要人们刻意去保留的时候,说明它已经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有所距离。然而,我们仍然希望那浴室上空吹出来的薄雾,可以时常在伊斯坦布尔的上空飘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鲁尔区调整产业结构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起始于1968年,他们首先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对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并将采煤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对其他大型企业改革也采取了基本稳定的政策,尽量实行渐进的方式。对于大企业的破产相当慎重,以免引起社会震荡。

其次,加大开放力度,努力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在加快老企业改造的同时,大力扶持新兴产业。

产业发展

这样做至少可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新兴产业(主要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首的信息技术产业和以遗传工程为首的生物技术产业)可以迅速的积累资金,为老工业改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第二可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此,鲁尔工业区所在地的北威斯特法伦州还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吸引外来资金。例如:凡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到北威州来落户,将给予大型企业投资者28%、小型企业投资者18%的经济补贴。优惠的政策加上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使得北威州的新兴产业有了高速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北威州从事电子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企业超过了11万家,各类电信公司38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位于鲁尔工业区内。

总结:鲁尔工业区另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经验是政府为每一个公民都筑起了“社会保障”的大堤,使得生活在那里的居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占支出份额较大的其他开支项目依次为失业补贴的劳动就业促进措施、公职人员退休金以及职工病假工资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马歇尔的升迁史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过十五年少尉的马歇尔先后晋升为正式上尉、临时中校与临时上校,并跟随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前往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潘兴任命为自己的副官。

一时间,马歇尔似乎前程灿烂。但麦克阿瑟的出现,成了马歇尔升迁的障碍。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是马歇尔的老首长阿瑟·麦克阿瑟的儿子,而且还是他在利文沃思堡步骑兵学校的同学。但这两层关系并没有使他俩亲近起来,有显赫家庭背景的麦克阿瑟骄傲自负,根本瞧不起官卑职低的马歇尔。虽然在军校时麦克阿瑟的成绩不如马歇尔,但晋升却快得多。马歇尔还是正式上尉和临时上校时,麦克阿瑟已经是正式上校和临时准将。

战争结束后,马歇尔随军胜利返美。回国后,马歇尔临时上校的军衔被取消了,改领少校军衔。对于在军队中已干了十八年的马歇尔来说,少校军衔太低了,特别是对比麦克阿瑟,就更令人沮丧了。他和麦克阿瑟几乎同岁,又是同时参军,在同一场战争中干得同样出色,但马歇尔只是少校,而麦克阿瑟已经升为令人向往的正式准将,跻身于高级军官之列了。后来,马歇尔在中校的位置上一呆又是十几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他仍然是一名中校,而麦克阿瑟在1930年就担任了堂堂的美国陆军参谋长,成为陆军的最高长官。

然而马歇尔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他舍不得离开陆军,不愿意放弃对闪耀的将星的追求,尽管这种追求由于自己的对头占据了有权势的职位而变得有点渺茫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努力,不管还要遭到什么样的不公正对待,他都要继续干下去。

麦克阿瑟在美国陆军参谋长任上一直干到1935年。其间马歇尔的晋升一再遇到他的阻挠和刁难。马歇尔知道,只要麦克阿瑟还当陆军参谋长,自己就终生与将军军衔无缘。但他仍不灰心。他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再耐心等待一两年,华盛顿的形势会好起来的。”果然,麦克阿瑟被派往菲律宾,不可能再挡马歇尔的道了。1936年8月24日,马歇尔终于戴上渴望已久的准将军衔。此时,他已经五十五岁。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他还需要九年的时间去获得领章上的第二颗星。他自己也想不到,他后来的晋升会如此迅速。

1938年,马歇尔被提升为陆军副参谋长。两个月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马歇尔出任陆军参谋长,领临时上将和永久少将军衔。而麦克阿瑟倒成了他手下的一个战区司令。

马歇尔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最终修成正果。

如果马歇尔在与麦克阿瑟比荣誉和地位的时候就妄自菲薄,放弃追求,他会有日后的辉煌吗?长跑是耐力和素质的比赛,有足够的耐力和良好的素质,便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人戈登传奇之死得其所

全文共 3048 字

+ 加入清单

戈登于1884年2月18日抵达喀土穆,惊惶失措的喀土穆居民夹道欢迎,象迎接救世主一样将戈登迎进城里。戈登到喀土穆以后并没有动手组织撤退,而是暂停徵税,减免债务,废除酷刑,甚至宣布奴隶贸易合法化。这些挽回人心的做法表现了戈登在苏丹坚持下去的决心。

戈登随即考察了喀土穆的防务。将妇孺疏散以后,喀土穆此时仍有四万人口,和八千埃及守军。城中存粮充裕,可以坚持半年。最让戈登喜出望外的是八支小汽船,改装成炮艇以后,可以用来控制尼罗河航道。5月初,苏丹北部重镇柏柏尔(Berber)陷落,喀土穆成为名符其实的孤岛。戈登咬紧牙关,固守待援,他全身心投入修建城防工事,埋置地雷,铺设铁网。工兵出身的戈登比照英国陆军的教科书一丝不苟地规划监督城防工程。由於苏丹政府近乎破产,戈登以自己的名义印制钞票,给官兵按时发饷,向他们保证英国政府将如数兑现。戈登还制定一套嘉奖制度,定期举行授勋仪式,以鼓舞士气。在戈登的努力下,喀土穆城防大大加强,马赫迪的将军们不得不放弃攻城,制定了长期围困的计划。

但是一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英国援军始终不见踪影。戈登在他的总督府房顶上架设了一副望远镜,每天都花几个小时的时间眺望北方,而北方的地平线始终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一天,戈登收到了马赫迪的一封亲笔信和一个包裹,内装一套苦行僧的白袍。马赫迪劝说戈登归依伊斯兰教,穿上白袍出城投奔真主。戈登当着众人的面将白袍扔在地上用力践踏,然后一言不发,独自爬上房顶,机械地将望远镜转向北方,继续眺望。

进入9月,尼罗河开始泛滥,水位上升,戈登的汽船因而可以渡过浅滩,一直开到埃及境内。戈登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向英国政府和公众进一步解释他的立场。戈登将几大箱文件,包括他和副手斯图亚特的围城日记,以及一封呼吁信,装上汽船"阿巴斯"号。临行前,英、法公使和助手斯图亚特都表示想随船离开,戈登爽快地答应了。"阿巴斯"号离开喀土穆以后,不幸在途中触礁沉没,船上乘员逃到岸上,被当地部落首领全部杀死,向马赫迪请赏。

戈登拒绝乘船撤离,再一次证实了格拉斯通的判断。戈登一直都有机会离开喀土穆,但他选择了留下和喀土穆共存亡。英国驻埃及公使巴林在备忘录中表明,此时戈登的职责就是设法撤离喀土穆。如果执意留下,则意味着英国政府将不得不出兵救援,势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如果离开,喀土穆四万居民只不过沦为马赫迪的囚犯。但是柏柏尔城陷落以后惨遭野蛮屠城,喀土穆城破之后只怕也逃不了相同的下场,戈登作为苏丹总督,对喀土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戈登的强梁性格,临阵脱逃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英、法公使和助手斯图亚特离去以后,戈登更加孤独,每天花很多时间写他的围城日记。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手稿,记录了三百多天绝望的等待中戈登的心理历程。戈登在日记里重申他的原则:"我庄严宣告,在喀土穆每一个愿意撤离的居民安全撤离以前,在一个有效的政府建立以前,我不会离开苏丹;因此我不会遵从任何让我撤离的命令,我愿意冒一切风险,留下来和此城共存亡。"这是赤裸裸的抗命不遵,但戈登天生不是一个顺从的人,他在日记中自嘲地说:"我绝不会雇佣象我这样的人,我是不可救药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戈登起初的信念也逐渐产生动摇。他估计城中四万居民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愿意投靠马赫迪。"埃及官员无能,士兵怯懦,"戈登沮丧地发现,"为他们牺牲真不值得。"他的尊敬都留给了对手,"马赫迪的信徒都是坚定的战士,能够忍受饥渴,舍生忘死,真是坚如磐石。"在他心目中,马赫迪士兵才是他喜欢带的兵。戈登虽然认定马赫迪欺世盗名,但在他的日记里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对马赫迪的尊敬。一天有谣言传来,马赫迪在城外出现,要求面见戈登,戈登居然一脸的兴奋之色。

9月底,城中存粮将尽之时,一些*商非法囤积的粮食意外地被发现,使喀土穆守军又坚持了几个月。12月14日,戈登的最后一艘汽船装着他的日记离开喀土穆。戈登写给他姐姐的最后一封信中言道:"我知道女王的政府会因为我强迫他们出兵而怒气冲天……由於援军的延误,这应该是你看到的最后一封信了。不过上帝主宰一切,他的意志将会得以实现。由於条件的限制,恐怕我在此的作为会显得不那么辉煌……我非常快乐,感谢上帝,我已经尽力履行了我的责任。"

沃斯利在埃及精心准备苏丹远征,他知道马赫迪有雄师十万,士气高昂,轻敌冒进只能是自取灭亡。到10月底,沃斯利才凑齐一万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此时尼罗河正值低潮,水路无法进入苏丹,如果走陆路,又没有足够的骆驼。直到11月底,远征军的先头部队才正式出发。进入苏丹以后,英军不断受到马赫迪部队的骚扰和阻击,行动非常缓慢。1885年1月20日,英军到达尼罗河畔的米提玛(Metemma),发现戈登派来迎接他们的四艘汽船已经在此等候了四个月。23日,英军先头部队乘汽船向马赫迪进发,于28日到达喀土穆城外,发现喀土穆已经沦陷,於是只得退了回去。

马赫迪大军于1月26日对喀土穆发动总攻。在饥馑中苦熬了一个多月的守军只抵抗了几个小时,喀土穆终於陷落。城中四万军民几乎被屠杀殆尽。根据英国官方历史记载,马赫迪士兵冲进总督府以后,发现戈登身着将军制服,手持指挥刀,站在楼梯上等着他们。戈登和总督府院内黑压压的马赫迪士兵对峙了几分钟,一时间鸦雀无声。这时一个名叫沙(TahaShahin)的马赫迪将领大喝一声:"遭天谴的家伙,你的末日到了!"话音未落便投掷出手中的长矛,透入戈登的胸膛。戈登一脸的轻蔑,身体只是晃动了一下。接着又有两支长矛刺中戈登,戈登这才倒地,马赫迪士兵於是一涌而上,刀斧齐下。戈登死后,他的头被马赫迪士兵割下来高挂在树上示众,那一双无神的眼睛依然瞪视着北方。

戈登的死掀起轩然大波,他效力过的国家纷纷发电表示震惊和哀悼。65岁的维多利亚女王痛心疾首地写信给戈登的姐姐:"我不知该怎样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您敬爱的、高贵的、英勇的胞弟,为他的国家和君主尽忠报效,不惜牺牲自己,到底未能得救。我竭尽全力促使派遣他的那些人做出救援的承诺,终究未能得到履行,我的悲痛真是无以言表!您弟弟壮烈而悲惨的命运,是英国名誉上永久的污点!"首相格拉斯通立刻成为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几家报纸直接称他为"戈登谋杀犯"。几个月后,声名狼藉的格拉斯通被迫辞职。

马赫迪没有福气享受他的胜利果实,于同年6月得暴病身亡。阿布杜拉(Abdullahi)接任哈里发,成为"马赫迪亚国"的统治者。马赫迪亚政权延续了13年,期间内战频繁,奴隶贸易猖獗,苏丹人民选择的政权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真可谓性格决定命运,戈登从政治理念上看应该是个自由主义者,这从他支持爱尔兰自治的言论可以证明。但是戈登的理想主义,基於宗教热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宁折不弯的性格,使他选择了和苏丹共存亡。戈登丧生喀土穆,实际上是为英国的帝国主义道路殉难,这大概有违他的初衷。

戈登和格拉斯通的政治角力,最后以戈登用生命的代价取得了胜利。但是平心而论,戈登和格拉斯通的争执,戈登完全是错误的一方。格拉斯通拒绝干涉苏丹,正是为英国的根本利益考虑。可惜正如戈登所预言,他的死使英国蒙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这是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所不能忍受的。戈登生前未能迫使英国干涉苏丹,死后却成功地使英国背上苏丹这个包袱。1898年,经过13年的准备,埃及英军司令基奇纳(HoratioKitchener)领军入侵苏丹,消灭了马赫迪亚政权,从此苏丹成为埃及的一个省份,英国沉重的财政负担,一直到1956年独立。

编辑推荐:英国人戈登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高纬度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地理学意义上的高纬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人为界定的纬度位置。它是刻画太阳辐射分布的重要参考术语。

由太阳辐射引发的大气环流,网带等现象,是其进行窠定的重要内容,由此形成的各种气候变化和现象等,是其反应的重要任务。

为了粗略了解地球的表面位置,人们常常需要利用高纬度表达对地理现象认识。人们一般把地球表面的纬度按照纬度范围进行三等份。

纬度数在赤道到南北纬度30度的范围称为低纬度,在30度到60度的范围称为中纬度。高纬度就是指从南北纬度60度开始到南北两极点90度的范围。

高纬度的一个主要地理特征表现是气候方面特别寒冷,由于引发的各种地貌现象如南极冰川,特殊生物等。另外,极昼极夜现象等。

总结:高纬度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其所具有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与其它纬度带明显不同。其形成的气候,自然环境等地理要素差异显著。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相对较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人戈登传奇之拯救戈登

全文共 2606 字

+ 加入清单

戈登临行前非常明白自己的任务--组织埃及公职人员撤离苏丹。到达开罗以后,戈登会见了软禁于此的苏丹豪强佐拜尔,两人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虽然这个苏丹最大的奴隶贩子曾经是戈登的死敌,而且和戈登有杀子之仇(佐拜尔之子苏莱曼兵败以后被戈登的副手处决),但通过这次谈话,他开始坚信佐拜尔代表着苏丹的未来。此时戈登心中充满了对苏丹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将自己的任务抛到九霄云外。

戈登乘船沿尼罗河而上前往喀土穆期间,发的电报象雪片一样飞到英国驻埃及公使巴林爵士(SirEvelynBaring)的桌上。在这些电报中,戈登向巴林坦白自己解决苏丹危机的打算:佐拜尔将作为副总督到喀土穆来协助他,以佐拜尔在苏丹的号召力分化瓦解马赫迪阵营。由於苏丹政府和佐拜尔都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戈登认为英国应该派遣军队"粉碎"马赫迪运动。未来的苏丹应该由苏丹人佐拜尔领导,而英国在幕后指挥,如同阿富汗一样。正在此时,马赫迪军队攻占了苏丹红海岸边的苏阿金港(Suakin),威胁到英国的红海航线。驻埃英军立刻派出格兰姆将军(SirGeraldGraham)率部反攻苏阿金港,并两次击败马赫迪军队。戈登认为这支部队应该立刻乘胜前进,一举剿灭马赫迪运动。

英国政府非常干脆地拒绝了戈登的建议。佐拜尔是苏丹最大的奴隶贩子,出於道义原则英国政府不可能支持这样一个人物。格兰姆将军的部队在收复苏阿金港以后,立刻撤回埃及。不久英国放弃苏丹的计划公布于众,持观望态度的苏丹各部落首领对英国彻底绝望,全部投靠马赫迪。戈登于1884年2月18日抵达喀土穆,仅仅一个月以后,马赫迪军队就完成对喀土穆的包围。戈登只在合围之前将城中的妇孺抢运到埃及。巴林3月24日发电给外交部长格兰维尔,认为撤离苏丹的计划已经流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戈登和他的助手安全撤出喀土穆城。

戈登被困喀土穆的消息很快传到英国,立刻引起公众极大的关注。4月,通往喀土穆的电报线被切断,戈登和外界的联系中断。最先为戈登的安危担忧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她于3月25日打电报给国防大臣哈廷顿爵士(LordHartington):"这真是骇人,戈登将军面临危险,你一定要解救他……你肩负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维多利亚女王的电报代表了当时的公众情绪,英国各大报纸充斥着讨论戈登安危的社论和读者来信,戈登的朋友们设立了一个援助基金,认捐者踊跃。5月初,公众的担忧达到顶点,社会各界召开集会,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两个月前,英国政府很快屈从于舆论压力,起用戈登总督苏丹,但现在内阁却出奇的固执。政府一反常态地顶住了舆论的压力,拒不发兵。显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左右苏丹政策,使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方针,完全不顾民意。这股力量来自英国首相格拉斯通。

75岁的格拉斯通正处於一生事业的顶峰。格拉斯通曾经是保守党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后来逐渐蜕变,成为自由党的顶梁柱。此时的格拉斯通寂寞无敌,他的政坛对手如保守党领袖迪斯雷利(BenjaminDisraeli)都已经死去,他享受全体国民的景仰,被英国媒体敬畏地称作"伟大的老人"。如果抛开格拉斯通的城府和机心,我们会发现他具有和戈登一样单纯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1879年大选时,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通的竞选主张之一就是不走帝国主义道路。执政以后,格拉斯通在许多场合表示"埃及应该由埃及人治理",反对英国接管埃及事务。起初格拉斯通非常勉强地同意起用戈登。戈登一到苏丹,英国的苏丹政策就开始偏移,逐渐向征服苏丹和吞并埃及的方向滑行。格拉斯通痛下决心,一定要悬崖勒马。在英国公众的眼里,出兵苏丹的结果不外乎使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得救,但格拉斯通却看到了"旷日持久的战乱,成千上万的牺牲,军事占领的残暴,和对一个民族的奴役。"

1884年5月,反对党在议会提案敦促政府发兵救援戈登。他们认为,戈登的命运和大英帝国的名声紧密相联。格拉斯通这样反诘:"出兵苏丹,是对一个争取自由的民族的征服战争……他们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是正义的。"格拉斯通表示,如果戈登的确处境危险,则政府责无旁贷应该出兵救援。但事实上喀土穆虽然陆路断绝,水道依然畅通,戈登随时可以乘汽船撤出喀土穆。戈登陷于险地完全是自觉自愿的。

戈登发给巴林的最后几封电报证实了格拉斯通的判断。戈登告诉巴林,既然英国政府拒绝出兵苏丹或派佐拜尔来协助他,他认为自己可以根据形势自作主张。"你们最终会被迫前来消灭马赫迪,"戈登认为如果政府一意孤行,将会蒙受"洗雪不掉的耻辱"。戈登的电报被各大报纸刊登,而格拉斯通是在一个乡间俱乐部看报纸时读到这些话的。在场的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格拉斯通拿起报纸,眼光立刻停留在戈登的电报上。读着读着,脸开始变得僵硬和苍白,他的眼里开始喷射出怒火,好像要将报纸点着--他这种神情只有在议会辩论中勃然大怒时我才见过--仿佛戈登的言语灼伤了他的灵魂,激起怒火万丈。他面色惨白、一言不发,在那里呆坐了几分钟,然后起身离去,那天再也没有露面。"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戈登试图将武装干涉苏丹的政策强加于英国政府。戈登认为只要能够在喀土穆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他就可以迫使英国政府出兵消灭马赫迪。洞悉戈登心理的格拉斯通象一头被激怒的雄狮。戈登以自己的生命要挟政府,不仅是在蔑视他的治国理念,更是在挑战他的个人权威。格拉斯通横下一条心,不理会媒体的指责和声讨,坚决拒绝出兵。喀土穆被包围以后,整整四个月英国政府对戈登的困境无动于衷。事到如今只有一个人能够打破这个僵局,那就是国防大臣哈廷顿爵士。

哈廷顿是自由党内的二号人物,他代表的贵族势力,是自由党的政治基石。哈廷顿为人朴实诚恳,公正无私,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典范。自从维多利亚女王嘱咐他尽力挽救戈登以后,哈廷顿一直在内阁强烈主张出兵。但哈廷顿是一个毫无心机的人,不但理解力迟钝,而且行动缓慢。他被格拉斯通的闪烁其辞所迷惑,一直没有领会其真正意图。6月初的时候,哈廷顿还打电报给外交大臣格兰维尔,询问政府打算何时出兵。格拉斯通的想法昭然若揭以后,哈廷顿又等待了近两个月,才迈出关键的一步。7月30日,哈廷顿告诉格拉斯通,如果政府不立刻出兵,他将辞职。格拉斯通明白哈廷顿的份量,他的辞职就意味着政府的垮台。8月5日,格拉斯通终於同意出兵苏丹,议会很快批下30万英镑的军费。26日,沃斯利被任命为苏丹远征军统帅。9月9日,沃斯利到达埃及,开始准备向苏丹进军。

编辑推荐:英国人戈登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全文共 1106 字

+ 加入清单

一、国际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英、苏等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了联合。

②建立时间:1942年1月,

③参加国家: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

④会议召开地点:华盛顿。

⑤建立的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⑥内容:各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2、雅尔塔会议:①目的: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②时间:1945年2月。③主要参加国: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④主要决议内容:打败德国后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同时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

二、最后的胜利:

1、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

2、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1942年7月--1943年2月)。

3、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①时间:1944年6月6日。②标志: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③作用:使德军陷入了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之中。

4、二战的胜利: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亚洲战争结束。二战全面结束。

三、二战的影响、原因和性质:

1、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损失,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2、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战争的爆发。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进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加速了战争的爆发。③此外,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3、二战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①、这场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联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铁血宰相俾斯麦

全文共 2523 字

+ 加入清单

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他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入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强暴蛮横、凶悍粗野,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

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俾斯麦是一个主张使用武力的顽固分子,而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就使他当上宰相后深知该如何使用武力去对付敌人。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议会上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那么他这番演说用意何在呢?

原来,许多世纪以前,德国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名闻欧洲。1815年,各封建国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德意志邦联",它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国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所谓组成邦联,只不过徒具形式而已。

但是,各小国互相主动联合,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分裂不利于经济发展。为了全体德意志小国的共同利益,他们宁愿联合起来。

愿望是好的,可以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怎样统一?由谁来统一?这个问题显然非常难办。光*这种松松垮垮、无任何约束力的"邦联"是不行的。这样,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就提到了各小国的议事日程。各个封建小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

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而普鲁士则不同,他们计划要统一的国家中,排除了奥地利。

就这样,双方展开了斗争。

50年代初,双方势均力敌。1850年春,奥地利主动发起攻势。5月,奥地利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恢复全德议会,并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但是,普鲁士予以断然拒绝。结果,双方谈判告终。

50年代末,普鲁士开始反攻。它首先与许多德意志小国发展了经济联系。并利用1859年法、意与奥地利打仗的机会,企图迫使全德议会交出领导权。1960年春,普鲁士开始军事改革,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

1862年9月,俾斯麦担任首相之职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处于上升时期,这正好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俾斯麦深知,议会里的资产阶级议员只会吵吵嚷嚷,他们懦弱无能,根本没有实力对抗政府,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他干脆一脚踢开议会,在议会指控政府"违背宪法"的情况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开扬言:"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获胜!"一副挑战者的姿态。同时,他还知道,一旦自己的"铁血政策"得到最后胜利,取得了全德的统一,那么,这些叽叽喳喳的资产阶级议员就会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

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麦进攻。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纬联的施勒斯维希小公国。次年初,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俾斯麦之所以要联奥抗丹,原因是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能共同对外。奥地利马上同意了普鲁士的要求,普奥联合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敌人,结果战败。普鲁士得到了施勒斯维希。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铁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打败丹麦后,俾斯麦调转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但打败奥地利并不象打败丹麦那样容易。于是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假意许诺拿破仑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这样,稳住了法国。

做好了这些后,俾斯麦对奥地利一再挑衅,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国何尔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奥地利当然不答应,于是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国对普鲁士进行"制裁"。于是普奥战争爆发。

1866年6月,奥军28万人对付普军25万人,7月3日,双方集结于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俾斯麦下决心一举击溃奥军,并自带毒药,准备一旦失败就服毒自杀!

结果,普军大获全胜。10天后,俾斯麦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在有人提议一举占领奥地利全境时,狡猾的俾斯麦没有听从,他估计到法国会出面干预,另外,他可能还会利用奥地利。

果然,拿破仑三世出面进行了调停,双方达成协议。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并将四个邦国和一个自由市让归普鲁士。

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这时只有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仍旧保持着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四个小国,但他知道,法国也有同样相法,而法国是这样的强大,不打败他,德国的统一将不可能实现。同时,俾斯麦对法国境内富裕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很感兴趣,早已垂涎三尺。

所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国。

于是,他经过充分准备,于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次年大获全胜。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首相。德意志的统一完全实现。

这就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他采用这种政策,终于使德国走上统一。

客观地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它有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但是,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可能是这种"铁血政策"的不断影响,德国逐渐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怖袭击者的借鉴材料中,对他的刺杀又成为古代史上的典型案例。从这位千古奇才身上,不同的人能得到不同的反思,也可见其魅力之多样性非常诱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保持了希腊文明的特点,希腊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更多的商品经济成分和议会政治体制。

2.在希腊城邦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1)形成:经过梭伦改革,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2)表现:①除_十将军_外,各级官员,向所有公民开放。

②公民大会、_五百人会议_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利,__公民大会_是最高的权力机构。

③雅典的每个_公民_都有机会以_抽签__的形式参与政治活动。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治事务的公民发放__津贴___。

(3)评价:①局限性:平等和公正的民主原则仅适用与雅典男性成年公民。②进步性:在盛行专制的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

3.古代罗马共和国成立的时间_前509年__。

4.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爆发的战争。影响:(1)积极:使罗马掠夺了大量的土地,奴隶和战胜品,使罗马变得空前强大和繁荣。

(2)消极:但也使罗马的贪婪和占有欲恶性膨胀,疆域的扩大使原有的共和国体制不再适应新的统治需要。5.公元前27年,罗马的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