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环流

环流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环流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环流问题。

分享

浏览

3499

文章

13

季风环流是什么?成因是什么?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气流方向相反的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

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青藏高原等庞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因素。

世界上有很多季风地区,但最重要的季风气候区域主要位于东半球。各个季风地区都有独特的环流系统。根据季风系统发生的地域和环流特征的不同,季风系统有各种不同名称。主要季风系统包括西非季风系统、南亚季风系统、东亚季风系统和澳洲季风系统等。每个季风系统都是由一些环流系统组成的,它们称为季风系统的成员。每个季风系统成员的来源不同,有的是中纬度的系统,有的是越赤道的气流,还有的是副热带和热带的环流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黑河环流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它发源与祁连山的八宝山,依次会聚了山丹河、梨园河、摆浪河、讨赖河之水,穿莺落峡、平原堡、临泽、高台,跨镇夷峡进入金塔境内过营盘注如居延海,总长800多公里,是张掖、临泽、金塔等县市和额济纳旗的生命河。弱水是他的总称在《尚书.禹贡》中有这样的记录“道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的记录这里曾是大禹治水的地方。

黑河第一景—峡谷枢纽大墩门。大墩门水库的修建主要是为了解决黑河灌区的引水和灌区人民下冰河堵水的疾苦,大墩门水库的临时调水量可大750万立方米,保灌面积达8万亩,主体工程由大坝、进水闸、洪水冲沙闸和洪坝5部分组成。

黑河之颠,这里居高临下可以看到在金塔绵延150公里的黑河宛如一条具蟒奔腾于平沙旷畴之间,之所以称为黑河环流是因为在这里黑河呈环抱之势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金塔历来的八景之一。从这里向东望去连绵不绝的沙石山仿佛一个巨大的沙盘,山谷、道路、桥梁若隐若显仿佛预示着一场战争的开始。向西远眺是和“天水一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沙天一线”,从这里看去黄沙仿佛如同大海一般波涛汹涌时而气势冲天,时而恬静平和。在这里您大可体会到“大漠孤烟之,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蜀人李士璋曾以“西渡流沙任所之,黑河应不到三危,谁言水道经梁域,曾过山丹拜禹碑,讨赖各川劳考证,通天别派更之离,题余八景增惆怅,始信重来为补诗。”为此景观做了详实的说明。向西看,在西山上可以看到一座烽燧,它修建在方圆五里之中的最高点上,是汉代为抗击匈奴而设的一种军事通讯设施,当有敌情时士卒就点燃烽火,用于向指挥部门传递信息一便组织防御。

展开阅读全文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地区之间和海路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空气运动特点不同,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特点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

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关系

大气环流引导着不同性质的气团活动、锋、气旋和反气旋的产生和移动,对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常年受低压控制,以上升气流占优势的赤道带,降水充沛,森林茂密;相反,受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占优势的副热带,则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来自高纬或内陆的气团寒冷干燥,来自低纬或海洋的气团温和湿润。一个地区在一年里受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控制,气候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大气环流和水分输送的关系

大气中水分输送的多少、方向和速度与环流形势密切相关。大气中水分输送的多少、方向和速度与环流形势密切相关。北半球,水汽的输送以北纬30°附近为中心,向北通过西风气流输送至中、高纬度;向南通过信风气流输送至低纬度。

展开阅读全文

围湖造田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的形式。那么围湖造田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是什么呢?接下来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围湖造田是指将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一种活动。围湖造田是过度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

湖泊围垦有利有害,湖泊的这种呈萎缩趋势的变迁,利害关系极其复杂。其“利”是被动的,不得已而为之,人口增长,要吃饭,要土地,于是“围湖造田”,取其资源,繁衍发展;其“弊”较多,姑且不论舟楫不通、水产下降,最为严重的是江湖断流,湖泊不再能调江河径流,江河洪水位迅猛上升,洪水灾害的威胁日趋严重。这就是近代以来洪灾频繁发生,甚至相同数量级的洪峰流量、洪灾损失却要严重得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围湖造田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同时严重破坏了水产资源,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海冰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工业排放,人们追求财富对森林的任意采伐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身,也就意味着海边的城市和国家将会被淹没,据统计海平面每年都在上升,这是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问题,海冰的融化是会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因为海冰有很大的影响力,今天的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海冰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千米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大气大范围运动的状态。影响大气环流主要是四个因素:

一是太阳辐射,这是地球上大气运动能量的来源,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是不均匀的。热带地区多,而极区少,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二是地球自转,在地球表面运动的大气都会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三是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

四是大气内部南北之间热量、动量的相互交换。

其中海冰就是作为南北之间热量悬殊的主要关键要素,因为海冰的存在,南北之间冷暖情况明显,之间的差距就会形成一个循环,促使大气环流在某一大范围的地区(如欧亚地区、半球、全球),某一大气层次(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整个大气圈)在一个长时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如一周、梅雨期间)的大气运动。

如果大家对上面小编给大家普及的内容感兴趣可以来关注我们,后期会继续与大家分享小知识,比如海洋灾害小知识和海冰减少的危害与影响,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海洋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大气环流的奥秘

全文共 2524 字

+ 加入清单

郑和七次下西洋以及地理大发现中的无数次海上远航,所使用的都是帆船,完全靠风力吹送。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地球上有些地带刮风的风向几乎是全年恒定不变的,这称之为定向风。哥伦布是第一个全面了解并充分利用了大西洋有规律风系的航海家。他在发现新大陆前,就已经有过好几次航海经验,他知道低纬度地区老是刮东风,中纬度地区则经常刮西风。所以哥伦布寻找新大陆的第一次航行,是沿着加那利群岛的纬度(约北纬 28°)巧妙地借助东风向西驶去。但在返回西班牙时,他精明地先向北行驶到亚速尔群岛的纬度(约北纬 39°),然后才张满风帆,乘着浩荡西风返回欧洲的。

航海家们利用的这种低纬度东风,在南北半球都有,北半球以东北风为主,南半球以东南风为主,年年如此,挺讲信用的,因此被人们称之为信风。当时的一些商人掌握了这个规律,基本都依靠信风的吹送,来往于海洋上进行贸易经商活动,因而这种风又被商人们叫做贸易风。

自从发现了新大陆以后,西欧的商人们便纷纷组织大批船队装运马匹运往美洲,因为在那儿原来没有马,运输和农耕都很不方便。然而奇怪的是,当船队沿着北纬 30°附近的大西洋航行时,常常遇到海面上死一般的寂静,没有风,闷热异常,帆船便只好无可奈何地在原地打转,乖乖等候顺风的到来,而有时一等就是 10 天半月。时间长了,马匹因缺少淡水、饲料纷纷病倒、死亡,水手们一时吃不掉那么多马肉,最后不得不将死马成批抛进大海。当时人们恐惧地把这一无风地带叫做“马的死亡线”,又称“马纬度”。此外,赤道带也是个无风带。

但是如果船队跨过了马纬度,进入中纬度海域航行,在南北纬度 40°~50°附近,马上又会遇到与低纬度方向相反的西风。特别在南半球,这一纬度带没有大的陆地,海域非常辽阔,西风更为猛烈而且稳定,常常在海上掀起狂涛巨澜。1488 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斯指挥两艘小船,驶往非洲大陆最南端,当船只来到南纬 40°附近时,一场巨大的风暴将这两叶小舟在大海上吹荡了整整 16 天,值得庆幸的是最终他们被吹送到一个岬角上。心有余悸的迪亚斯还将这个岬角命名为风暴角(后葡萄牙国王认为这个岬角的发现,使通往富庶东方的航路有了打通的希望,改名好望角)。南半球的西风带也因此而被人形象地称为“咆哮西风带”了。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人们更加急于了解,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南北对称分布的定向风带及无风带,定向风为什么能这样信守自己的方向,又是什么力量掌握着定向风的方向呢?

首先发现信风的是英国天文学家哈雷,他因计算出一颗著名彗星的回归周期(76 年)而享誉全球,这颗彗星后来就以他的大名命名。有人说他的伟大天才在于能将复杂的资料整理出某种头绪来。他对地学也曾有过许多贡献,他首创用图表法来说明地球自然现象的地理分布。1698~1700 年他参加了为纯科学目标的第一次远航,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幅地磁变率图。1686 年他在一本叫做《哲学学报》的杂志上发表他的信风理论,综述了三大洋盛行的风,并附了一张风图。文中正确地描述和刻划了热带风的基本特征——赤道无风,赤道以北盛行东北信风,以南则为东南信风。他认为信风的形成与太阳供给赤道较多的热有关。1688 年,他又根据收集来的海洋上测风资料,绘出了北纬 30°~南纬 30°的世界上第一幅信风分布图。这种全球信风分布图,由于来自于实践,有观测资料作为基础,因此在航海中起了很大作用。当时人们都参照信风图来科学地安排航行,把从英伦三岛到澳大利亚之间的航期,由 250 多天缩短到 150 天左右。这件事激起了人们进一步研究贸易风的兴趣,积极收集资料,并作理论的探讨。

1735 年,另一位英国天文学家哈得莱发表了《关于信风之起因》一文,正确地解释了信风现象,从而创立了经圈环流的理论,并修正了哈雷关于西风是因太阳向西运行所造成的错误说法,而首次考虑由于地球自转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哈得莱认为,赤道地区接受的太阳热量要比极地多得多,因而赤道地区的空气受热变轻产生上升运动,极地的空气受冷变重产生下沉运动。这样高空空气就由赤道向极地补充,低层空气则由极地流向赤道,从而形成一个沿经线方向运动的闭合的大环流圈。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就向左偏。因此低层由极地流向赤道的气流就分别偏折成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而高空由赤道流向极地的气流也都受到偏折,而形成高空的西风带,因下沉作用,又形成中纬度的地面西风带。他的这种环流理论,今天看来虽然相当粗糙,但在当时这个理论却成为日后气象学家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基础之一。为了纪念他的功绩,至今人们还把低纬度的经圈环流称为哈得莱环流。

哈得莱考虑到了地球自转的因素,但当时他还没有发现造成物体偏向的力,这个力是由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科里奥利提出的。科里奥利小时候很喜欢郊游,经常跟着老师到野外观察。他发现北半球的大河,在两岸地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总是右岸比左岸冲刷得厉害,这种奇怪现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便留下了难以忘却的疑问。他长大后经过反复研究,证明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在地球表面产生了一种能使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斜的力,并把它叫做地球自转偏向力。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种力的发现者,也把它叫做科里奥利力,简称科氏力。

曾经当过中学教师的美国人威廉·费雷尔,于 1856 年第一次把科氏力正确应用于解释大气环流,他用数学方法证明风受地球自转影响而偏向。他指出,正是由于科氏力的作用,才使北半球低纬度地面的盛行风向由北风右偏为东北风,南半球则由南风左偏为东南风。费雷尔还首次提出中纬度地区也存在一个经向环流圈,这里的近地面风向,原来是从低纬向高纬流动的,但由于科氏力的作用,北半球的南风偏转成西南风,南半球的北风偏转成西北

风,从而形成了中纬度地区的盛行西风带。由于这一环流圈的流向与哈得莱环流相反,所以人们称之为逆环流,同时也叫做费雷尔环流。

后来人们又知道,高纬度也有一个经向环流圈,称作极地环流,在近地面所形成的风带叫极地东风带。这样,在每个半球上就有三个风带。每两个风带之间是一个低气压带或高气压带。如北纬 30°附近就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弱,也便是过去曾闻之色变的“马纬度”。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大洋环流形成

全文共 1097 字

+ 加入清单

大洋中的海水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像陆地上的河流那样,长年累月沿着比较固定的路线流动着,这就是"海流"。

不过,河流两岸是陆地,而海流两岸仍是海水。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很难看出来的。世界上最大的海流,有几百公里宽、上千公里长、数百米深。大洋中的海流规模非常大。海流并不都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的。在北太平洋,表层有一个顺时针环流外;在南太平洋也有一个方向相反的环流。它们由南赤道流、东澳大利亚流、西风漂流和秘鲁海流组成的反时针方向的环流。在大西洋的南部和北部也各有一个环流,模样大体与太平洋相仿。北大西洋环流由北赤道流、墨西哥湾流、北大西洋流和加那利海流组成;南大西洋环流由南赤道流、巴西海流、西风漂流和本格拉海流组成。印度洋有点特殊,只在赤道以南有个环流,位于印度洋中部赤道以北,洋域太小,又受陆地影响,形不成长年稳定的环流。由于季节不同,印度洋北部的海流方向,随着季风改变,夏季是自东向西流,并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形成两个顺时针的小环流;冬季则相反,海流由西向东流。北冰洋由于位置特殊,又受大西洋海流的支配,也只形成一个顺时针的环流。

大洋环流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风、大洋的位置、海陆分布形态、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称为科氏力)等都施加了影响,可以说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风不仅能掀起浪,还能吹送海水成流。常年稳定的风力作用,可以形成一支长盛不衰的海流。经久不停的赤道流,就是被信风带吹刮的偏东风而形成的。稳定的西风漂流,则要归功于强有力的西风带。所以,有人把海洋表层流,称为"风海流"。但是,大洋环流形成的"环",却不能把功劳都记在风的账簿上,大陆的分布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都占着重要的位置。当赤道流一路西行,到了大洋西边缘时,被大陆挡住了去路,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原路返回东岸,二是转弯。但是,因为"后续部队"浩浩荡荡,源源不断地跟进来,全部返回是不可能的,只好分出一小股潜入下层返回,成为赤道潜流;其余大部分只得拐弯另辟他途,继续前进。注哪里转弯呢?这时,地转偏向力帮助了它。在北半球,海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便向右转,在南半球则使它向左转。加上大陆的阻挡,水到渠成,海流便大规模地向极地方向拐弯了。在海流向极地方向进军途中,地转力一刻也不放松,拉偏的劲头越来越足,到纬度40度左右时,强大的西风带与地转偏向力形成合力,使海流成为向东的西风漂流。

总结:同样的道理,西风漂流到大洋东岸附近,必然取道流向赤道,从而完成了一个大循环。由于季节不同,印度洋北部的海流方向,随着季风改变,夏季是自东向西流,并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形成两个顺时针的小环流;冬季则相反,海流由西向东流。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大洋环流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大洋中的海水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像陆地上的河流那样,长年累月沿着比较固定的路线流动着,这就是"海流"。不过,河流两岸是陆地,而海流两岸仍是海水。

浩瀚的海洋,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充满了活力。海水无时无刻不在流动。打开一张海流图,你会发现,上面那些像蚯蚓般的曲线,都是代表着海水流动的大致路线。它们首尾相接,循环不已,这就是大洋表层的环流,我们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海洋的血液"。

在海面风力和热盐等作用下,海水从某海域流向另一海域,最终又流回原海域的首尾相接的独立环流体系或流旋。大洋表面的环流与风力分布密切相关。除水平环流外,还有铅直环流,即升降流(见上升流,下降流)。

在赤道南北的低纬度海域,因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作用,形成了自东向西的南赤道流和北赤道流,它们受大洋西海岸所阻而使西边的水位升高(每100千米可升高4厘米),主支流分别向南和向北流去,各自有一小股支流分别向北和向南流动,于赤道附近汇合,使水位抬升,因而形成了自西向东的赤道逆流。在北半球中纬度海区里,向北的主支流被海上盛行的西风驱赶而转为向东流动,形成北大西洋流和北太平洋流,都受海洋的东岸阻挡而分成向南和向北的两个支流。

在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向南的主支流受盛行西风驱赶,变成自西向东流动,因无海岸阻挡而形成绕地球流动的南极环极流。在南半球的高纬度海区,还有极地东风流,它遇陆地后又折向北。所有这些海流,在大洋表层形成一个个环流体系。除大洋表层环流外,还有大洋深层环流。

总结: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很难看出来的。世界上最大的海流,有几百公里宽、上千公里长、数百米深。大洋中的海流规模非常大。海流并不都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的。海流遍布整个海洋,既有主流,也有支流,不断地输送着盐类、溶解氧和热量,使海洋充满了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北冰洋表层环流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海冰南界不固定,随着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往往能变动几百公里。在风和海流的作用下,浮冰可叠积并形成巨大的浮冰山。

如果说潮汐是大海的脉搏,那么海水的环流就是大海的生命。在北冰洋表层环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两支海流:一支是大西洋洋流的支流——西斯匹次卑尔根海流,这支高盐度的暖流从格陵兰以东进入北冰洋,沿陆架边缘作逆时针运动;另一支是从楚科奇海进来,流经北极点后又从格陵兰海流出,并注入大西洋的越极洋流(东格陵兰底层冷水流)。它们共同控制了北冰洋的海洋水文基本特征,如水团分布,北冰洋与外海的水交换等。

此外,挪威暖流和北角暖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据最新统计的观测数据,大西洋洋流每年向北冰洋注入72000k?海水,北太平洋海流注人30000k?海水,而周边陆地的河流注入4400k?淡水。这样,北冰洋的洋底冷水流就必须以每年10.5万k?的规模,经过深2700m,宽450km的弗拉姆海峡涌入北大西洋。这些北冰洋洋流对于北极及周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总结:北冰洋海冰形成的浮冰山与来自格陵兰等岛屿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一起,随海流进入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外海,个别冰山可向南漂移到北纬40°。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平均水平环流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水平运动的大尺度地质表现是:地质体发生大规模水平位移,地壳物质遭受强烈的挤压作用,是指沿着地球球面切线方向发生的地壳运动。

一,平均水平环流

(一)低层水平环流(海平面)1.气压场总体特征

气压沿纬向呈带状或单体状分布赤道低压带(热力成因,永久性)副热带高压带(动力成因,永久性)副极地低压带(动力成因,永久性)极地高压带(热力成因,永久性)从1月至7月,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向北移动,反之,向南移动。

2.一月气压场特征

(1)低纬:赤道附近为低压区(2)中纬: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单体,停留在海洋上大西洋:亚速尔高压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北半球大陆上为热力成因的冷高压(半永久)欧亚大陆:蒙古高压北美大陆:北美高压南半球三个副热带高压单体: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印度洋高压

(3)中高纬:北半球两个副极地低压单体,位于海洋上大西洋:冰岛低压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南半球形成环绕纬圈的副极地低压带(4)高纬:南北极地高压北半球:格陵兰,加拿大和西伯利亚北部南半球:南极大陆

3.七月气压场特征

(1)低纬:赤道附近为低压区(2)中纬: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单体强度和范围增大北半球大陆上为热力成因的热低压(半永久)亚洲南部:印度低压北美西南部:北美低压南半球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3)中高纬:北半球两个副极地低压单体强度和范围减小南半球形成环绕纬圈的副极地低压带(4)高纬:南北极地高压

4.流场总体特征赤道辐合带(无风带):空气受热辐合上升,形成云带和大量降水,内部为静风区。

南北信风带:从副热带高压南侧流向赤道的空气,在Gn,A和R的作用下形成东北和东南信风,天气稳定.西风带:在副热带高压北侧形成西风。极地东风带:从极地高压单体中流出的干冷空气呈反气旋运动,其南侧为比较弱的偏东风.副极地低压内冷暖空气交汇形成极锋,地面为气旋性流场,形成冬季北美和欧洲的降水,以及冷湿的气候。

总结: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都强调,在地球演化史中水平运动起着主导作用,而一切垂直运动都是由它导生的;全球尺度的板块相互碰撞和板块的裂解都是水平运动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全文共 1274 字

+ 加入清单

你还记得热力环流吗?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热力环流的验证实验

实验方法

在一个用保鲜膜封闭的透明玻璃箱内,一边放 冰块,一边放沙子,当把一支点燃的香放入冰块一侧时,就能明显的看到烟在箱内进行循环流动。(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烟雾的 运动方向。沙子最好预先在阳光下晒短时间,这样效果更明显。)

观察实验

方法1实验器材: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左右,宽30左右,高40厘米左右)、 胶合板或 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①将一盆热水

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②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③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④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能否发现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方法2:关闭教室的门窗,尽量保持教室的气流稳定。点燃两根较粗的香,两支香摆放的距离大约在30~40厘米左右,一支香旁边放一个1000瓦的电热炉、另一支香旁边放一个较大的冰块,将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 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 气压升高。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热的地方近地面产生低气压,气流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而高空气流则由热的上空流向冷的上空。

热流环流的应用

孔明灯、热气球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加热;暖气片、电热油汀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升高房间温度。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引起 大气运动。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 ,引起 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 气压的差异和大气的 水平运动都会影响热力环流的变化。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 低气压,而高空形成 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 空气柱重量(即 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 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 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 低压,冷处则形成 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 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例如 山谷风、 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

热力环流与城市规划。城市内部由于 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与郊区相比呈现“ 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之

间会形成热力环流,为保护城市 大气环境,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一方面将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关于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主要原因是水的 比热容大。水的比热容是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

展开阅读全文

大气环流是如何影响气候形成的

全文共 2115 字

+ 加入清单

大气环流气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你们知道吗?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在高纬与低纬之间、海洋与陆地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出现气压差异,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地球上的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引导着不同性质的气团活动、锋、气旋和反气旋的产生和移动,对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常年受低压控制,以上升气流占优势的赤道带,降水充沛,森林茂密;相反,受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占优势的副热带,则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来自高纬或内陆的气团寒冷干燥,来自低纬或海洋的气团温和湿润。一个地区在一年里受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控制,气候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我国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则是受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冬夏交替控制的结果。总之,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在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进行着大量的热量和水分输送。在经向方向的热量输送上,大气环流输送的热量约占80%。

在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使热带温度降低了7~13℃,中纬度温度则有所升高,60°N以上的高纬地区竟升高达20℃。

大气环流水分输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大气中水分输送的多少、方向和速度与环流形势密切相关。北半球,水汽的输送以30°N附近为中心,向北通过西风气流输送至中、高纬度;向南通过信风气流输送至低纬度。我国的水汽输送,主要有两支:一支来自孟加拉湾、印度洋和南海,随西南气流输入我国;另一支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随西北气流输入我国。南方一支输送量大,北方一支输送量小,两者的界线是黄淮之间和秦岭一线,基本上相当于气候上的湿润和半湿润的界线。

降水的形成离不开天气系统,离不开云、水汽的输入和空气的垂直上升运动。这一切都和环流形势紧密相连。例如,降水量的多少和进入各种天气系统的水汽量有关,暖湿赤道空气的流入能在几小时或1小时以内产生100毫米的降水;雷暴降水量的多少可和流入积雨云内水汽量的多少成正比。

世界降水的分布有两个高峰和两个低峰,即两个多雨带和两个少雨带,两个多雨带和赤道辐合带、极锋辐合带两个气流辐合带的位置基本相符;两个少雨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两个气压带的位置一致。

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环流控制下就会有不同的气候,即使同一环流系统,如环流的强度发生改变,则它所控制的地区的气候也将发生改变;如环流出现异常情况,则气候也将出现异常。

大气环流状况的变化,可用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强弱和转换来表示。某地区在较长时间内的大气环流的变化都有一个该时期的平均状况。当某年某一段长时间内的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持续时间和转换频率,大大超过该时期的平均状况时,则称某年某一段长时间内的大气环流状况为环流异常。如1972年的主要环流特征,北半球有两个稳定而强大的长波槽脊存在,12~3月在欧洲上空和北太平洋上空为阻塞高压,大西洋西部和亚洲为低槽,5~9月,欧洲和北美西部为阻塞高压,北美东部和东亚为大槽。整个一年里,北大西洋、北太平洋、欧洲东部和东北部、亚洲西部大部分地区在强大的大范围阻塞高压控制之下,故对于北半球而言,1972年为环流异常年。

由于环流异常,就必然引起气压场、温度场、湿度场和其它气象要素值出现明显的偏差,从而导致降水和冷暖的异常,出现旱涝和持续严寒等气候异常情况。

世界气象组织在1972年度报告中指出:“1972年世界的天气是历史上最异常的年份之一”。这一年,1月,美国密执安州的功圣马利降雨、雪量达1351.3毫米,超过正常年份十倍以上;2月,强烈暴风雪袭击了伊郎南部,在阿尔达坎地区,许多村庄被埋在8米深的大雪之下;3~~5月,美国中、北部和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先后遭到强大的风、雨、雪袭击,而在中东和近东地区几乎同时也发生了数次暴风雪并伴有强烈的低温、冻害;5~6月,印度酷热,最高气温超过50℃以上,香港发生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7~8月,北冰洋上漂浮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冰山,比常年同期多出四倍。苏联欧洲地区连续近两个月出现酷热少雨天气,引起泥炭地层自焚及森林着火,而西欧地区却连续低温,致使英国伦敦出现了1972年夏至日最高气温比1971年冬至日气温还低的特异现象;秋季,亚欧东部地区普遍低温,使初霜提早;冬季,西北欧的瑞典出现了两百年来少见的暖冬,苏联也出现了异常暖冬,莫斯科郊区的蘑菇竟能在冬季破土而出,列宁格勒下了百年未见的"冬季雷雨",在崐西非、印度以及苏联欧洲地区,几乎出现了全年连续干旱的严重旱情。西非,人和牲畜的饮水都成了问题。

在我国,由于欧洲和亚洲西部阻塞形势持久稳定,冷暖空气在我国交绥机会少,以致我国北方和南方的部分地区汛期少雨,干旱严重。

由此可知,在环流异常的情况下,可能在某一地区发生干旱,而在另一地区发生洪涝,或者在某一地区发生奇热,而在另一地区发生异冷。

大气环流因子在气候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通过环流的纬向分布影响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而且还通过热量和水分的输送,扩大海陆和地形等因子的影响范围,破坏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当环流形势趋向于长期的平均状况时,气候也是正常的;当环流形势在个别年份或个别季节内出现异常时,就会直接影响该时期的天气和气候,使之出现异常。

展开阅读全文

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季风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不过季风环流是怎么形成的呢?小编告诉你。

我国海陆季风: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南部,所以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对我国天气气候变化都有很大影响。形成我国季风环流的因素很多,主要由于海陆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转换以及地形特征等综合形成的。

第一

海陆分布对我国季风的作用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得多,冬季,陆地比海洋冷,大陆气压高于海洋,气压梯度力自大陆指向海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则相反,陆地很快变暖,海洋相对较冷,气压陆地低于海洋,气压梯度力由海洋指向大陆,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我国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冬夏的海陆温差大,所以季风明显。

第二

行星风带位置季节转换对我国季风的作用地球上存在着5个风带,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南半球和北半球是对称分布的。这5个风带,在北半球的夏季都向北移动,而冬季则向南移动。这样冬季西风带的南缘地带,夏季可以变成东风带。因此,冬夏盛行风就会发生180°的变化。冬季我国主要在西风带影响下,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笼罩着全国,盛行偏北气流。夏季西风带北移,我国在大陆热低压控制之下,副热带高压也北移,盛行偏南风。

第三

青藏高原对我国季风作用青藏高原占我国陆地的1/4,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对应于周围地区有热力作用。在冬季,高原上温度较低,周围大气温度较高,这样形成下沉气流,从而加强了地面高压系统,使冬季风增强;在夏季,高原相对于周围自由大气是一个热源,加强了高原周围地区系统,使夏季风得到加强。另外,在夏季,西南季风由孟加拉湾向北推进时,沿着青藏高原东部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流向我国的西南地区。

你可能感兴趣:

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

东南季风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就是陆地比热小 升温快 海洋比热大 升温慢 陆地就是亚欧大陆 海洋就是太平洋

西南季风主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北移 越过赤道后 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 变为西南风

次要原因是印度洋和亚欧大陆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