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天空中飞行的动物有哪些(合集20篇)

保护自己不受伤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尤其是湿地资源和水资源,不滥砍、滥伐森林,不随意排弃污染物破坏动物的生存空间。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关于天空中飞行的动物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4142

文章

1000

动物的警戒色是来做什么的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昆虫的警戒色和不可食性往往是与群居习性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味道不好、色彩鲜艳的蝶类及其幼虫常常群居,而隐蔽性的近缘蝶类则过着独居生活。同一群的个体之间一般都有亲缘关系,如果少数个体遭到捕食而使捕食者学会将尝到的苦头与警戒色联系起来,下面来具体的看一下动物的警戒色是来做什么的吧?

动物的警戒色是不可食性的外在标志。因为有境界色的动物经常月度微潜在的伤害性特征,如毒刺、毒牙等。这些动物有不同于气息环境的鲜艳色彩或斑纹,对捕食者起到预先警告的作用。这种鲜艳醒目的颜色和斑纹叫警戒色。

警戒色通常包括红色、黄色、黑色和白色等几种醒目的颜色。在攻击中易受损伤的动物不大可能发展出警戒色,因为任何能增进其显著性的新突变都会招来捕食者更频繁的攻击。因此,大多数具有警戒色的动物身体较硬(特别是昆虫),或能分泌难闻的物质或具有防卫武器。鸟类一般不捕食黄蜂,没有经验的鸟在捕食黄蜂吃过苦头后会将此经验记忆一段很长的时间(可能有几个月),因此黄蜂腹部黑黄两色相间的醒目条纹对鸟类有警戒意义。鱼类中的鳗尾鲇、两栖类中的蝾螈、爬行类中的毒蜥、鸟类中的卷尾和哺乳类中的美洲臭鼬都是脊椎动物中具有警戒色的典型种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大熊猫吃肉吗 大熊猫是肉食动物吗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又被称为“活化石”,憨态可爱,那么大熊猫吃肉吗?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大熊猫早期以食肉为主,经过进化,现在圈养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野生大熊猫还偶食一些动物尸体或其它植物,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物种,现存的大熊猫主要栖息在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大熊猫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什么是动物转基因技术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转基因食品对食物的储存时间,还是产量的提高,都是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那么什么是动物转基因技术呢?下面和小编一起了解下。

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通俗的讲:转基因技术就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一些人问:动物转基因有害吗?随着对转基因生物危害性的讨论越来越多,也让我们对转基因动物的危害性越来越关注。在一些观点认为转基因动物与天然动物一样并且能带来巨大收益同时,我却要对转基因动物可能存在的危害表达自己的看法。

首先以说说转基因动物食品。我们常说的转基因食品是指:用转基因生物制造、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而转基因生物就是遗传物质基因被改变的生物,其基因改变的方式是通过转基因技术,而不是以自然增殖或自然重组的方式产生。若将这种认为改造的原自然界本不存在的的动物放到自然环境中,它将对其生存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其他原有生物物种及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样的影响都是未知的。动物转基因是否有害未确定。

食品安全小知识大家都了解,就是生活中一些食品常识。转基因食品安全知识大家了解吗,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些吧。

作为头号怀疑对象,彩色玉米已经承受了太多的流言蜚语,心疼宝宝一分钟。其实这种美丽的玉米是一位印第安农民的杰作。

这位名叫卡尔·巴尔内斯的印第安老人热衷于传承民族的传统农作物,他在田野间挑选出彩色的天然变种玉米,经过精心培育,这些色彩绚丽的玉米就在上个世纪诞生了。

这和我们的祖先把鲫鱼中姿色艳丽的分离出来,人工驯化成仪态万千的金鱼是一个道理。

如果仅凭外表奇特就断定一个物种是转基因的,你可就太小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太低估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啦。

目前美国的一家名叫SeedTrust的公司在网络上销售这种彩虹玉米的种子。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站围观一下,这些可比我们在市面上买到的彩色玉米鲜艳多了。好像Angelababy掉进了一堆世界小姐里面,一秒变路人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天空明亮锐利的眼睛

全文共 1919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人造卫星问世以来,由于它具有在太空轨道上居高临下,一览无余的特点,航天科学家把它作为侦察的手段,研制最早,发射最多,至今经久不衰,备爱青睐。

1959 年 2 月 28 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侦察卫星“发现者 1” 号。它是用雷神—阿金纳运载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的,是美国第一颗极地轨道卫星。到 1962 年 2 月,一共发射 38 颗“发现者”侦察卫星,其中成功进入轨道的 26 颗,成功回收的只有 12 颗。“发现者”卫星与“阿金纳”末级火箭连为一体进入轨道,长 5.94 米,直径 1.52 米,呈圆柱形,起飞重量 3850 公斤,轨道重量 770 公斤。最后一颗“发现者 38”号重 952 公斤。卫星的回收舱长 0.68 米,直径 0.84 米,重 135 公斤。“发现者”卫星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介于 103 至 208 公里,远地点介于 208 至 1032 公里,入轨后运行 1 至 4 天,回收舱按地面指令与阿金纳末级火箭分离,而后反推火箭点火,减速返回大气层。在回收舱降到离海面约 15 公里时,防热罩脱落,降落伞自动打开,徐徐落入预定海域回收。发现者系列卫星是一种回收型照像侦察卫星,通过它拍摄的照片,曾侦察到前苏联研制新一代洲际导弹及其拜科努尔发射场的情况,令人信服地表明照像侦察卫星的价值。第一代侦察卫星携带有自动照相机,需要将胶片安全送回地面,因此要有很精确的回收技术,这就显示了返回式卫星的重要作用。

从 1961 年至 1972 年,美国研制和发射了第二代照像侦察卫星。第一颗“萨莫斯 2”号传输型照像侦察卫星于 1961 年 1 月 31 日发射成功,在轨道上工作一个月,用星载全景扫描相机拍摄了几百张照片,通过无线电传输给地面站。这颗卫星重 1850 公斤,包括 150 公斤的仪器。这是一种普查卫星,在卫星上冲洗已拍好的胶卷,用光束扫描为无线电信号传输给地面,经地面计算机处理还原成图象。这种卫星经改进后,装有红外遥感器,能拍摄夜间照片,还有一个直径 1.5 米的天线,能高速和地面传输图象信号。并且随着卫星重量的增加,可多带燃料和胶卷,以保持长时间飞行。10 年内,这一代卫星共发射成功 87 颗,其中包括 19 颗电子侦察卫星。

如果把照像侦察卫星比喻为“太空之眼”,那么电子侦察卫星就是“太空之耳”。后者已不是用回收或传输图象来侦察地面的活动,而是采用传送无线电信号来识别太空观测的情况,为开展太空侦察活动提供了更加先进更加优越的条件。

1962 年至 1979 年,美国又研制成功,第三代名叫“KH—9”的详查侦察卫星,共发射入轨 95 颗,其中 8 颗为电子侦察卫星。最初在轨道上只飞行 14 至 17 天,最后可达到 90 天。卫星长 8 米,直径 1.5 米,重 2000 公斤,呈圆柱形。机动性高,胶卷舱回收安全。后经改进,卫星长达 17.7 米,重 3500 公斤,星上装有多光谱照相机,能同时用几个波段拍摄照片。

1971 年 6 月 15 日,美国发射成功第一颗“大鸟”号照像侦察卫星。到 1983 年 6 月 20 日,12 年间共有 19 颗成功入轨运行,其中 10 颗为电子侦察卫星。这种卫星呈圆柱形,两侧装有太阳能电池帆板,重 13.3 吨,长约 15 米,直径 3 米。它像长着两只明察秋毫的眼睛,一只是具有高分辨率的详查相机,另一只是带有新型胶片扫描器的普查相机。这两种相机在 160 公里的高空能拍 0.3 至 0.5 米的地面目标,照片清晰,可辨别地面上的火车、汽车、飞机、建筑物以及大街上的行人。星上有 6 个可回收的胶卷舱,定期把拍摄的照片装在里面送回地球。“大鸟”号是美国第四代照像侦察卫星,工作寿命从 52 天延长到 220 天。

1976 年 12 月 19 月,美国发射第一颗“KH—11”卫星,带有高分辨率的电视摄像机,并使用同步轨道上的数据中继卫星来传播图象。它能够在任何事件发生的瞬间即提供高清晰度的照片。这种卫星重约 10 吨,分辨率为 1.5 至 3 米,寿命 2.5 年。这是美国的第 5 代照像侦察卫星。1989 年,一颗最新的“KH—12”照像侦察卫星发射成功,星上增加了最新研制出来的一种先进的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另外还采用了最新的自适应光子成像技术,能够识别地面 12.5 厘米×12.5 厘米大小的物体。

这些 KH 系列卫星是美国一项统称“锁眼侦察卫星计划”的组成部分,至今仍在继续发展。这类卫星既能为进行例行侦察而拍摄大面积普查照片,又能在高空对重要目标进行详查,它们在过去 20 多年实施侦察中显示了巨大的作用。

8、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上大约有着150万种动物,而动物身上大都长着尾巴。那么,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

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长满肌肉。慢行时,起第“五肢”的作用。跳跃时,则向后伸直,用来平衡身体。遇敌时,又是自卫和进攻的“武器”,如果敌手被它那粗壮有力的尾巴击中,就有致命的危险。

尾巴也是猴子的“第五只手”。猴子利用尾巴在树上窜来窜去,有时又用尾巴攫取食物。而壁虎的尾巴,又细又长,壁虎可以用它来自卫。在感觉到危险来临时,壁虎可以将尾巴脱断,马上逃掉,从而保住自己的性命。在壁虎脱断原有的尾巴后,不久还可以再长出一条新尾巴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虐待小动物的人出于什么心理

全文共 3291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虐待动物,是什么心理?多数人们倾向于对可爱的,体积小的东西表达喜爱之情,我们要了解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虐待动物,从而感化他们。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准备的虐待小动物的人的心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孩子喜欢虐待小动物的解决方法

1.通过童话、故事等生动形象的内容教育孩子,给孩子绘声绘色地描述小动物的善良、可爱和可怜,讲述它们被野兽捕捉、吞食时的悲惨情景,借以引起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或爱护。

2.创设条件,让孩子自己饲养一些小动物,诸如金鱼、小鸡、小鸟、小兔、家蚕等,让孩子在长期的饲养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些小动物的成长,与这些小动物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孩子就会逐步养成主动地关心动物,爱护小动物的习惯。

3.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把孩子的剩余精力引导到游戏、劳动、学习等方面来。

此外,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家长要注意孩子生活环境的净化和检点自我的行为,培养孩子同情心。一旦发现有虐待小生命的现象,要加以批评,而且家长要说到做到。相信孩子在你的关爱之下,一定会转变的。

虐待小动物的人的心理

一、恻隐之心,是道德的底线,人性的天良

最近,反对虐待动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呀?

这就先得说清楚,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虐待”。为什么呢?就因为人性中有一条道德的底线,同时也是起点,叫“恻隐之心”。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的善心,所以又叫“不忍之心”。按照孟子的观点,这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天良,故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只要有这份心,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人。相反,如果没有,就麻烦大了。弄不好,会“禽兽不如”。

但,这跟不虐待动物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恻隐之心或不忍之心,其实有一个心理依据,即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一个人,为什么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说到底,就因为自己不想受这活罪。比方说,自己不愿被烧死,才不忍心烧死别人。这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题是,“己所不欲”易,“勿施于人”难。这就需要培养。而且,为了保证培养成功,还得把这善心和天良,从“勿施于人”扩展到“勿施于物”。当年,孟子讲“恻隐之心”,举出的例证,就是齐宣王对一头将死的牛,表示“不忍其觳觫(吓得发抖),若无罪而就死地”。牛如此,狗和熊,也一样。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动物侵犯了人权,威胁到人的生存呢?也要善待吗?也要。即便万不得已,比如出现了鼠疫、鼠灾,也不可虐杀。为什么?因为虐杀即虐待,虐待即残忍。不仅是对别人或动物的残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你想嘛,虐待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正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不把虐待当回事,下一步,就有可能以此为乐。这时,他就会完全丧失了人性。所以,必须反对虐待,反对虐杀。比方说,在不得不保留死刑时,坚决废止凌迟、腰斩、砍头等方式;在无法避免战争和执刑时,决不虐待俘虏和犯罪嫌疑人。当然,也不虐待动物,哪怕它“丑恶”如老鼠。

二、只有彻底到连老鼠都能同情,才真正是有“恻隐之心”

写到这里,我想起刘瑜的一篇文章,标题叫《老鼠,作为证据》( 2006年4月21日《南方人物周刊》)。文章说,有一只老鼠,在厨房里被粘板粘住了,垂死挣扎。这让她想起了另一只也是被粘住的老鼠,叫了两天才死去。她还想起自己小时候,有一只老鼠被邻居老爷爷用开水烫死了。

这些事搁在任何地方,可能都稀松平常。灭鼠嘛,好像没什么不对,作者也没说不该。让她受不了的是:一,生而为鼠,并不是它的过错。二,如果一定要死的话,为什么不能让它死得痛快一点,不那么备受折磨呢?文章说:“便是‘龌龊’如一只老鼠,也会痛,也会绝望,也会挣扎。更糟的是,它的痛,也会传染给你。”

说实话,这篇文章让我很感动。我没有想到,一个人的恻隐之心竟会及于一只老鼠。在许多人(也包括我)看来,老鼠是肮脏的、丑陋的、作恶多端和死有余辜的。不是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么?既然必须消灭,又何必管它怎么死呢?

但我们,不,就说我吧,却从来没有想过,生而为鼠,并不是它的过错;也没有想过,即便它“罪该万死”,也不意味着就该折磨至死。然而刘瑜想到了,这让我感到惭愧。是的,惭愧!因为只有彻底到连老鼠都能同情,才真正是有“恻隐之心”。

三、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

的确,连老鼠的惨死都于心不忍的,还会虐待人吗?是心足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相反,一个人,今天能虐待老鼠,明天就能虐待狗,后天就可能虐待人。因此,为了保证人不受虐待,必须反对虐待动物。这不是什么“动物福利”或者“狗权”(动物权),反倒是“人权”,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问题。

事实上,不忍心其无罪而死,不忍心其折磨至死,正是现代社会法治与人权的心理基础和人性基础。比方说,国际社会一致公认不能虐待俘虏,不能虐待犯人,不能虐待动物。我永远不能忘记中央电视台的一期节目:医学院的学生们带着担架,拎着兔子牵着狗,走向实验室。解说词说:担架是为狗准备的,兔子没有,这意味着兔子将不再生还。

影片的结尾,是师生们为实验动物建立了纪念碑。每年清明,他们会去献上鲜花。这不是虚伪,而是人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生命尽可能的尊重。要知道,只有尊重一切生命,才能最后真正尊重人自己。

因此,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而且,只有当所有人都不再忍心虐待动物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否则,下一个被按倒在床,挖肝取肾抽胆汁的,没准就是我们自己。

虐待动物的事件在拷问着我们。拷问着我们的天良和人性,也拷问着我们的国民性!

喜欢虐待动物的原因

首先,虐待小动物是一种心理发展退化的返祖行为

我们的祖先,在进化和生存的过程中,从猿类进化到智人,学会了使用武器打猎,也就是对其它动物的捕捉和杀害,当然这是一种原始性和生存的本能,随着进化和社会发展,这部分的心理倾向并没有因为社会供给的充足而完全消失,只是暂时被压抑,当我们的心理发展受阻的时候(受阻的原因可能是挫折,或者是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心理就会固化或者是倒退,出现返祖行为,本我急速发展,单一的追求快感来弥补心理的创伤。

其次,自我强化

这个因素适用于所有的作出非常规行为的人身上,这些非常规行为人或不被重视,或没有社会存在感,或被质疑各方面能力,虐待动物并且发到社交媒体上给人看的原因,就是要吸引别人的注意,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做出一些一般人不敢做出的行为的。这是一种自我心理的强化,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个体对于通过正常渠道彰显自我能力的缺失和实际能力的低下。

再次,负面情绪发泄目标的转移

由于挫折,被打击,或者是生活环境剧烈变化带来的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正确的释放,那么就会引发人类的暴力行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直接发泄目标不能的时候,这种发泄暴力行为就会下意识的选择新目标,也就是进行目标的转移,一般都会选择没有攻击性的,可以肆意发泄目标,就是小动物来动手,因为可以把情绪宣泄到极致。

最后,童年缺少关爱以及成年后的人格障碍

童年时期对于动物的虐待,会不会造成成年后的暴力行为比例增加或者犯罪?答案是肯定的。童年时期对于动物的虐待,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得不到足够的家庭关爱,这个时候就可能造成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的社交障碍,而为了引起家庭成员的足够关心,不管这种关心是什么性质的,责备也好,维护也罢,孩子就会做出出格的行为去吸引注意,关爱缺失情况越严重,行为的程度就越深。

成年后,由于对于动物的虐待,造成的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因素缺失,比如同情,责任,还有羞耻感,以及对待动物进行虐待时养成的冷酷,冷漠性格,很容易发展成反社会人格障碍。这种由于童年虐待行为形成的固有模式,会投射到社会中,变成对社会规则以及法律的蔑视。而更加严重的,就是随着虐待动物行为的增加和反馈,个体遇到不可发泄的情绪的时候,已经不满足于小型不会反抗的动物了,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严重的针对人的暴力发泄和虐待行为,同样也是在发泄自己无法发泄的情绪。

对于动物的虐待是一种不道德的非正常行为,不要认为这种针对非人类动物的虐待是儿戏,可以肆意妄为,抛开道德因素,这种行为会深深的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为成年后的针对人的暴力犯罪埋下伏笔。

看过“虐待小动物的人的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一万年前的动物驯化 导致了超级病菌的流行?

全文共 3485 字

+ 加入清单

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再次让我们对野生动物保持沉默,对“快速野生动物”的呼吁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回想起我们的祖先——那些靠打猎、采集和吸血为生的古代人类,他们不都是超级细菌的活载体吗?那些没有控制能力的古代部落应该一个接一个地被细菌吞噬,直到灭绝?(1)

20多年前,一本名为《枪支、细菌与钢铁》的畅销书(以下简称《枪支》,原书于1997年在美国出版)似乎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看看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几起全球性瘟疫事件,绝大多数能改变人类历史的超级细菌实际上来自我们的好朋友——牲畜和宠物。

换句话说,大约一万年前,古代人结束了他们流浪的狩猎和采集生活,走上了畜牧业的道路,开始了畜牧业社会。直到那时,他们才为超级细菌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资料来源:bing.com/images

随着分子遗传学、古病理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研究成果的逐渐增加,那些被祖先驯化的动物确实像超级细菌的创始人。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姐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它的主要宿主之一是人类的驯养综合征。自以猪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甲型H1N1(又称猪流感)爆发以来,它已在全球造成近20,000人死亡。

历史上感染人数最多的“西班牙大流行”发生在上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一全球性瘟疫事件导致大量中青年人死亡,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甚至最终感染了近一半失去控制的世界人口。人们对病原体的起源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推测。2014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重建病原体来源的文章,并确认家禽是其来源之一。

来源:维尔画廊

时间可以追溯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当西班牙殖民者踏上美洲开拓新的殖民地时,伴随他们的是天花,这是他们携带的病原体。当时,美国印第安人社会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在中美洲建立了阿兹特克帝国,在南美洲建立了印加帝国。然而,尽管仅北美土著居民的总人数就达到了1亿,但由于天花等欧洲疾病的感染,土著居民的人数却直线下降,由于欧洲殖民者的枪炮和贪婪,这块土地最终被移交给了这些已经免疫并有应对策略的欧洲人。

天花不仅是杀死印第安人的真正刽子手之一,也是最早驯养牲畜的欧亚大陆人。据推测,公元165年至180年席卷整个罗马帝国的“安东尼瘟疫”,以及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清朝顺治皇帝等著名历史人物的死亡都与天花病毒有关。

来源:百度百科

天花病毒可能源于牛,一种在欧亚大陆驯化的动物。

正如《枪炮》中所列,许多其他疾病是10,000年前家养动物带来的礼物,包括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麻疹(牛)、结核病(牛)、流感(猪和鸭)、百日咳(猪和狗)、恶性疟疾(鸟)...我甚至不知道有多少新的细菌潜伏在我们的家畜和宠物中,等着杀死我们。

(2)

那么,为什么上述病原体的起源和传播是由家畜引起的呢?

这幅画改编自参考文献9。

在18世纪,人们发现送奶工和屠宰场的工人不容易得天花,因为他们经常被牛的传染病感染,但这种疾病并没有引起疾病,只是皮肤上出现了水泡和脓疱,这被称为“牛痘”。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导致“痘苗”的病毒和导致人类天花的天花病毒似乎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如果人们接种了牛痘疫苗,他们就能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生物学家最终发现痘苗病毒和导致人类天花疾病的天花病毒具有相同的抗原特性。例如,从秘鲁印第安人木乃伊中提取的结核细菌的DNA也与野生动物中广泛传播的病原体(牛分枝杆菌)非常相似。

从那以后,生物学家发现许多病原菌与系统发育图中的一些家畜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它们在分子遗传学上是相似的。不仅如此,随着驯化时间的增加,人类和家畜之间的常见传染病也增加了5。

上述结论似乎证实了《枪炮》中提到的假设,“这些疾病部分是由家养动物的细菌进化而来的”。

来源:维尔画廊

事实上,这一声明不是由《枪支》的作者戴蒙德发起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一些学者就提出了人类病原菌起源的假说,即动物驯化导致人类疾病扩散的假说。根据这一假设,大约从12000年前开始,人类就一直在驯化野生动物,这不仅改变了人类在生物链中的地位,而且逐渐影响到生物体的生存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流行性病原体也在家畜中产生,最终人与家畜之间的交叉感染一直在持续进行。

真的是这样吗?

(3)

不难发现,无论是细菌之间的遗传关系还是细菌的种类随着驯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事实只是间接地证明这些细菌与驯化的动物密切相关,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驯化的动物是人类病原体起源的摇篮。

相反,随着许多学科自身的发展及其不断的交叉融合,通过对古代DNA、动物考古学和生物地理学的综合研究,许多病原体的元基因组逐渐被提取出来,各种动物实际驯化的时间和地点信息也越来越清晰。学术界不得不面对的结果是,在许多动物被驯化之前,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体内就存在着许多超级病原体。例如,根据分子时钟的计算,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病已有近7万年的历史,这比人类开始驯养动物的时间要早得多。

来源:百度百科

2020年2月24日,《自然-生态和进化》杂志发表了一篇多学科论文,再次向我们展示了“动物驯化”不能简单地与这些人类病原细菌的起源联系起来。在这篇文章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的学者关注欧亚大陆,这是动物驯化最重要的地区。他们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交替时期从俄罗斯到瑞士和其他国家的许多遗址纳入研究范围,从狩猎采集者到最早的农民筛选了近3000具遗骸,并提取了8种最早的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有在牲畜和人类之间广泛传播的历史。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病原体是从猪传播给饲养者的。根据遗传学研究所绘制的遗传图谱,这些病原体可分为一大类,即HC2600_1272。然而,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猪被驯化之前,这种病原体就已经在古代人中间传播了。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包括这一项在内的所有综合研究都不能完全否定动物驯化和人类病原菌进化之间的关系。9例如,古代DNA研究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许多致病细菌在引起骨骼损伤之前就杀死了宿主,动物考古学家不断更新各种家养动物起源的事件和地点...

病原体是否源于家畜仍然是一个需要更多证据来证明的假设,而不是最终结论。

(4)

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驯服动物”这一历史行为对人类细菌的巨大影响。

戴蒙德在《枪炮》中提到,欧亚大陆的细菌杀死了大量的土著人,但是包括印第安人在内的狩猎采集者携带的细菌很难对古老大陆的人们造成致命的伤害。除了细菌起源于家畜的假设,戴蒙德还试图从人口密度和贸易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在特诺奇的汉芬城没有可怕的细菌等着西班牙人”。他认为,新世界人口密集的出现比旧世界稍晚,美洲人口最密集的三个中心没有正常的快速贸易。他们不像罗马时代的欧洲、北非、印度和中国那样联系在一起,因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细菌滋生地。

然而,我们知道,人口密集的发展和频繁的贸易往来都是基于畜牧业创造的价值。动植物驯化引发的农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同样显而易见的是,细菌在这个新世界提供的环境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反,在旧石器时代,人口的聚集和扩散不可能达到如此大的规模,家畜也不会作为媒介为病原体的超进化提供温床,也不会有定居引起的水土交叉感染等因素。因此,即使更多的传染性细菌从野生动物进入人体,某些地区的一些部落或人群也可能被消灭,但它们的致死率和传播能力应该远远低于农业社会中的超级细菌。

事实上,细菌是从家畜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还没有得到验证。然而,即使病原体不是来源于人类在10,000年前驯养的动物,即使驯养的动物可能仅仅增强人类与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细菌之间的密切接触,由它们引起的人类生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一定在病原体的进化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参考:

1颗钻石。《枪、细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维基百科

现代禽流感病毒内部基因的全球同步扫描([)。自然,2014,508(7495): 25257。

《疾病考古学》,[M。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07年。

《人类病原体的起源:评估农业和家畜在人类疾病进化中的作用》,[。生物评论,2006,81(3): 369-382。

《瘟疫与人类》,[M。主播,1998年。

7Mac唐纳德·埃姆,伊佐·艾阿。结核病疫苗开发。在:丝带W,编辑。结核病-扩展知识。在技术领域;2015.

埃斯基维尔-戈麦斯等。人类适应的肠炎沙门氏菌的出现与新石器时代的过程有关。[。自然生态与进化,2020: 10。

公元前9世纪,新石器时代的[生病了。自然生态与进化,2020: 2。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食用“维A之王”动物肝脏要煮熟炒透

全文共 1003 字

+ 加入清单

食用“维A之王”动物肝脏要煮熟炒透

动物肝脏被誉为“维生素A之王”,食用之前一定要彻底清洗,烹调时切忌“快炒急渗”,要做到煮熟炒透。

俗话说:“吃啥补啥”,人们普遍认为食用动物肝脏可补肝补血。还有一些人认为动物肝脏如何人体肝脏,是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聚集了很多毒素,不能多吃。哪个是正确的?这些我们不去考究,但动物肝脏的营养价值不容忽视,不过食用时要有讲究,注意6点。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人体缺铁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作为补血佳品的动物肝脏铁的含量极高,以每百克可食部分计算,鸭肝含铁量最高,为23.1毫克,猪肝含铁22.6毫克,鸡肝含铁12毫克,鹅肝含铁7.8毫克,羊肝含铁7.5毫克。动物肝中的铁不仅含量高,而且比较容易吸收。此外,常吃动物肝脏,可以为机体提供足够的造血塬材料,使人面颊红润、精神振奋。

1、挑选动物肝脏要讲究

购买时应选择通过检疫的禽畜的肝脏,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肝脏一律不能食用。健康动物的肝脏为红褐色,光滑,有光泽,质软且嫩,手指稍用力可插入切开处,做熟后味道鲜嫩。

2、烹饪前彻底清洗

先将动物肝脏放在自来水下冲洗几分钟,再浸于冷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取出放清水中清洗干净。如果需立即进食,可将肝脏切成块,放在清水中用手轻轻抓洗,然后取出置于塑料或金属漏盆中,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干净

3、一定要熟,不可求嫩

烹调时切忌“快炒急渗”,更不可为求鲜嫩而“下锅即起”。要做到煮熟炒透,使猪肝完全变成灰褐色,看不到血丝才好,以确保食用安全。

4、食物有禁忌

动物肝脏不可与维生素C片同食。动物肝脏内含有丰富的锌、锰、铜等微量元素,若与维生素C片同食,会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维生素C被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而失去正常功效。

5、不可贪吃

食用动物肝脏要讲究度。以猪肝为例,每周食用两次,每次50~100克,即可满足机体对铁、维生素A的需要。

6、少食含饱和脂肪酸高的其他食物

吃动物肝脏特别是猪肝时,应少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其他食物,如动物油、肥肉、奶油、黄油、全脂奶等,以避免这些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促进人体对猪肝中胆固醇的吸收。可以在吃猪肝的同时,吃一些大豆及豆制品,因为其中含有的豆固醇结构与胆固醇类似,可以减少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

提醒:

虽然动物肝脏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也不能过多食用。这是因为动物肝脏不仅胆固醇的含量较高,同时还是动物体内的主要解毒器官。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大多经肝脏进行代谢转化,然后排出体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动物为什么有尾巴

全文共 1583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和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差别是智慧,还有一大差别是尾巴。除少数种类外,大多数陆地动物都有尾巴。现在请阅读小编整理的一些动物为什么有尾巴的原因。

动物为什么有尾巴:

动物除少数种类外,都长有一条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尾巴,这是在进化过程中,因某种需要而保留下来的。

别小看兽类的尾巴,它们各有各的妙用呢!猫和狗时常轻轻地摆动尾巴,这是向它的主人或者同类表达感情。

狮、虎、豹的长尾巴是它们的战斗武器之一,在和其他动物搏斗时,只要一摆尾巴,就可以把对方打倒。蝎子的尾巴更厉害,尾端生有钩状而尖锐的毒刺。猎食时,它用脚抓住小动物,然后用尾刺毒杀。尾刺的毒性很强,对呼吸中枢有麻醉作用,对心脏和血管起收缩作用。不管什么小动物,如果被它的尾刺刺中,很快就会一命呜呼。

鳄鱼的尾巴是猎食的工具。它常常一动不动地伏在河边,牛、鹿和羚羊到河边来喝水,它就会猛地一摆尾巴,将它们打倒,再拖入水中吃掉。鳄鱼的这一招,连狮子对它也无可奈何。

袋鼠的粗大尾巴,静坐时可以用来支撑身体,前进和跳跃时,又能起到推动身体前进的弹簧作用。有时尾巴还能成为自卫的武器。在澳大利亚发生过袋鼠用尾巴扫倒猎人,致人死命的事。当地人遇到它时,总是小心提防它那有力的尾巴。

在动物界中,能够用尾巴发声是罕见的。生活在美洲的响尾蛇当遇到敌害或捕食时,尾巴却能发出“嘎拉”、“嘎拉”的声音。 这是怎么回事呢?响尾蛇的尾端有一个突起的钮扣形,每蜕一层皮,尾部就留下一条角质环节;多次蜕皮后,这种角质环节膜可多达12节,在尾端围成一个空腔,腔内又由角膜分隔成两条环状空泡,仿佛是两个空气振荡器,当它不断摇动尾巴时,空泡内便形成了一股气流,一进一出地来回振荡,就发出了清脆的音响来。

猴子的尾巴很有趣,除了具有一般尾巴的作用外,还是一个调节自身体温的巧妙的生理器官。

猴子尾巴里不仅有小血管,还有一根独特的直通动脉血管的静脉。当天气炎热时,尾巴上的小血管便开始散热;遇到天冷时,动脉血管的血就直接通过这根静脉,再流回身体里,可以保持体温的正常。科学家们把猴子放到可以调温的温箱里试验,结果发现温度每降低2摄氏度,其尾巴的温度便降低1摄氏度,而身上的温度却仍然能保持不变。

松鼠和狐狸的大毛尾巴,用以行动时稳定身体和天冷时御寒。马、牛、驴等家畜的尾巴,可用来驱赶蚊蝇叮咬。鱼类的尾巴起着推动身体前进和变换方向的作用。鸟的尾巴同样也起着飞行时保持身体平衡与稳定的作用,还起着掌握方向的作用。有些雄鸟,如雄孔雀、雄雉鸡等的尾巴则又起着向雌鸟表达爱情的作用。

最有趣的是蜥蜴和壁虎的尾巴,当遇到敌害时,会自动将尾巴折断留给敌人。尾巴里面有很多神经,还能蹦跳一段时间,起着转移敌害视线的作用,而自己却可以趁机逃之夭夭。动物为什么有尾巴的原因。

对动物来说,尾巴必不可少。一旦它们失去了尾巴,就会给它们带来许多麻烦和灾难。

游泳用的尾巴:鱼的各种游泳动作,是依靠鳍的运动。如果断了胸鳍,鱼就前沉;若把背鳍切除,鱼便后沉。假如把尾巴,即尾鳍割去,鱼便失去方向,不能前进。这说明鱼体是靠尾巴推进转向的。

飞行用的尾巴:鸟的尾巴在飞行时起着舵的作用。在短短的鸟尾巴上,丛生着又长又宽的羽毛,展开时好像扇子,能够灵活转向。

平衡用的尾巴:在澳洲,袋鼠种类很多,它们都有一条粗壮而有力的尾巴。平时,袋鼠的前肢不落地面,它常用肢和尾巴支撑身体。在跳跃时,尾巴就像“称杆”,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袭击用的尾巴: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非洲鳄,体长5米,重约1吨,尾巴又长又粗,这是相当危险的“重型武器”。当非洲鳄见到猎物在河边饮水时,只须用尾巴一扫,就把猎物打落水中,然后张开大嘴,饱餐一顿。

警告用的尾巴:美洲的响尾蛇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其尾巴具有特殊的功能。蛇尾有一条条角质的环纹,这些角质环纹膜围成了一个空腔,当其尾巴晃动时,在空腔内就有气流振动,发出声响。这声响是用来警告敌人和引诱小动物的一种捕食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2268 字

+ 加入清单

新科学家报道,我们的确与其它动物有所不同,但确定其中的差异却非常困难,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苏登多夫(ThomasSuddendorf)著的《空缺》(TheGap)一书是第一部试图解答这一问题的最详尽书籍。人类作为自我为中心的物种,傲慢的思考自身物种的特殊性,同时还“不遗余力”的破坏环境和那些低于我们的物种。作者托马斯·苏登多夫注意到这种困境并利用自身跨学科的专长试图提出这一问题。

作为心理学教授,苏登多夫是儿童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认知发展方面的专家,他在《空缺》一书中梳理了来自各种各样领域的证据,从动物行为、人类学到心理学,来理解和解释这些似乎将人类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缺口。

该书开篇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前提,苏登多夫表示,缺口的确存在,主要是通过我们自身行为表现出来:“我们为何与其他动物如此不同的问题的答案在于,所有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物种都已经灭绝。我们是最后存在的人类。”换句话说,我们杀死了所有我们最近的近亲。

随着这一概念植入了读者的脑海,苏登多夫为我们展示了所有已知的残余的人类近亲以及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例如他在乌干达遇到的大猩猩:“银背大猩猩侧躺着看着自己的指甲。它随意的抓了下自己的屁股,然后略微抬起。”这一场景提醒了我们虽然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存在差异,但我们本质上同属一个大家庭。

证据的缺失并非意味着证据不存在,苏登多夫视图确定他认为的人类和其它动物之间的至关重要的差别。他写道:“人类和动物心智之间似乎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但问题是为什么呢?大脑的大小?事实并非如此。大象和鲸鱼比我们的大脑还要大。大脑与身体大小的相对比例?鼩鼱和老鼠都比人类更具优势。

很明显这些粗糙的测量无济于事。“究竟人类大脑哪部分导致我们变得如此特殊目前仍不清楚,”苏登多夫承认道。拿人类的某个特征为例,它是否独特?可能吧,但这仍是个程度问题。

再考虑下工具的使用,很明显这是人类的伟大成就之一,但其它动物也非常擅长使用工具。黑猩猩会利用树叶作为厕纸,或者作为雨伞。新苏格兰乌鸦擅长利用树叶或者棍子加工工具以够及食物,有时候会利用较短的棍子够及长棍子,再利用长棍子获取食物。

那么,颇具争议的镜子自我认识测试(mirrorself-recognitiontest)呢?黑猩猩、猩猩和大猩猩都能够识别镜子里的自己,因此轻松的通过了该测试。猴子,例如狒狒、卷尾猴和猕猴则没有通过测试。据海豚、大象甚至喜鹊也通过了该测试。

所谓的丰富的解译认为那些通过该测试的生物具有自我意识,而少数匮乏的版本则认为该测试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任何能够避免撞倒事物或者在斗争中咬伤自己的动物”都具备区别自我和非自我的能力。

不管对该测试的解释如何,苏登多夫认为人类和某些动物通过了该测试,而某些其它动物没有通过这一事实的确提供了某些信息。“镜子自我识别的潜在能力进化于1800至140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的共同祖先……”有趣的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仍无法解释区分人类和其它动物之间的缺口,因此苏登多夫继续研究了他认为的关键差异。最明显的是语言。尽管会说话的鹦鹉亚历克斯,或者大猩猩科科和倭黑猩猩肯兹——两者都被训练的会做出和理解符号——很明显人类语言仍是动物界无法够及的领域。

苏登多夫不禁发问:“因为我们无法完全解译鸟类、猴子或者鲸鱼说的话,所以我们有偏见?”但他同时也回答了这一问题:大多数动物的发声似乎都受限于情绪的控制,而非认知的控制。人类对话涉及推理别人所知、所渴望和所相信的;动物的交流则并非如此。“人类的语言所代表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时此地,”人类语言与动物交流不同,它能够调整适应以理解其它人类所想的。

在接下来的文章里,苏登多夫详尽的讲诉了当涉及设想情景时人类大脑无与伦比的能力。人类能够回溯过去或者思考未来,通过将一个场景嵌入另一个场景而模拟新的场景。同时苏登多夫强调了人类在分享心智内容和成功实现这一点方面的独特性,这使得第二强大的继承形式的进化能够延续下去:也即文化知识的传承。

空缺的进化

在论证人类无与伦比的心智时,他还考虑了心智理论——估量其他人脑子里所思所想的能力——以及智力、文化和道德理论。然而,与语言以及精神时空穿梭能力相同,这些课题需要大量的研究,而非一篇一章能够讲述清楚。

考虑到深度vs广度的问题,要求增加该书的篇幅并不实际。但本书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便是神经解剖学,且近期获得的启示的细节或可以帮助解释这个空缺。例如,目前有关VonEconomo神经元(VENs)的文献日益增多。这些神经元位于大脑额岛皮层(fronto-insular)和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cingulate),这些区域与自我意识有关。有趣的是,相同的神经元也被发现存在于类人猿、鲸鱼和大象的大脑里。这导致科学家提出这些结构可能在确定社会关系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此外,该书单独的一章讲述了600万年前原始人类灭绝,例如巨颌Paranthropusboisei,后者大约存活了100多万年。虽然苏登多夫承认他既不是遗传学家也不是古人类学家,但他熟练的解释了人类独特的特征是何时以及为何进化的。他提出了非常合理且可行的建议。例如,考虑到阿舍利时期石器工具的出现,尤其是双边手斧。他说道:“这些工具被携带至远距离且反复使用,这暗示着它们未来可用性的远见性。”可能这与创建情景的心智的萌芽有关,苏登多夫写道,即使他警惕称这种可能性不能被误认为是证据。总而言之,这部发人深省的书籍为“了解自我”赋予了新的涵义——更清晰的暗示了人类应该努力思考作为人类更大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重大飞行事故罪包括哪些人员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重大飞行事故罪,是指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因而发生重大飞行事故,危及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那么,重大飞行事故罪包括哪些人员呢?

小编了解到,构成本罪的主体必须是“航空人员”。必须是从事民用航空活动的空勤人员和地面人员。空勤人员包括驾驶员、领航员、飞行机械人员、飞行通信员和乘务员;地面人员包括航空指挥人员、航空器维修人员、空中交通管制员、飞行签派员和航空电台通信员等。其他人员不构成此罪。

航空人员有违反对民用航空器的维修、操作管理、空域管理、运输管理及安全飞行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的行为。如民用航空器不按照空中交通管制单位指定的航路和飞行高度飞行,民用航空器机组人员的飞行时间、执勤时间超过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限等。

行为人的行为必须致使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造成了严重后果,才构成犯罪。如造成了人员重伤或者航空器严重损坏以及承运的货物毁坏等重大损失的情形。

最后,友情提示,认定本罪一看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违反规章制度。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是照章行事的,不违反规章制度,即使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也不构成犯罪。二看是否造成了严重后果。行为人虽然违反了规章制度,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构成犯罪。三看违章行为与严重后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即使在行为人的违章行为之后,发生了重大事故,但不是行为人的违章行为引起的,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不构成犯罪。四看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失。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既无故意,又无过失,严重后果是由于不能预见或者不可抗拒的原因引起的,属于意外事件。

以上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稍后,小编将会给大家介绍哪些人为因素容易影响飞机飞行,欢迎关注这部分飞机出行安全小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萨比沙地私人野生动物保护区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萨比沙地私人野生动物保护区常被简称为“萨比沙地”,建立于1934年,坐落于南非的普马兰加省,名字源于流经保护的两条河流,临近克鲁格国家公园,为南非可持续野生动物旅游的诞生之地,同时也是南非最古老的私人野生动物保护区。

萨比沙地私人野生动物保护区占地面积65000公顷,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原始而辽阔,展现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原始风貌,让人陶醉。这个面积广阔的保护区是众多非洲野生动物的家园,如非洲五霸(狮子、非洲象、非洲水牛、豹和黑犀牛)、野狗、蝙蝠、蜜獾、牛椋鸟、地犀鸟等,是南非观赏野生动物的最理想之地。这个多姿多彩的保护区除了可观赏野生动物外,还因奢华的野生动物旅馆而知名,齐全的住宿设施、美味的食物和健康的水疗等应有尽有,满足了旅客的需求。

Sabi Sand Private Game Reserve

必去理由:南非最古老的私人野生动物保护区

景点所在大洲: 非洲【Af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南非[South Africa]

景点所在省、州:普马兰加省 [Mpumalanga Province]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法律所保护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那么,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呢?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有哪些?

近几年,违法盗猎、经营野生动物的案件屡有发生,有关部门正加强监管打击力度,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野生动物。我国先后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森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受保护野生动物的界定、种类及人工驯养繁殖和开发利用野生动物的条件作出了详细规定;同时,我国各地方尤其是野生动物常聚的重点省市也纷纷出台了地方法律法规,并实行打击、宣传教育多管齐下的方法,为野生动物谋求良好生存环境。

近年来,我国政府投入巨资,加大了生态建设力度,通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有效地保护了许多物种栖息地,使一些珍贵濒危物种种群得到恢复。我国建立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在国家林业局设立了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了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又在北京等全国22个中心城市设立了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办事处,使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和履行国际公约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在公众教育方面,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作用,向社会广为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1994年公开销毁非法盗卖走私虎骨、犀牛角,1999年公开销毁藏羚羊皮毛以及查获云南瑞丽特大野生动物走私案等热点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增强了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防毒面具是从什么动物得到启发的 防毒面具是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的启发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防毒面具是从野猪身上得到启发的。在一战期间,英法的科学家发现,被德方用氯气熏袭过的阵地里只有野猪活了下来;原来野猪嗅到强烈的刺激气味时,会拱地来躲避气味;最后科学家根据泥土能滤毒的原理,利用既能吸附有毒物质,又能使空气畅通的木炭,仿照野猪嘴的形状设计出了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的结构

防毒面具主要是由过滤元件、罩体、眼窗、呼气通话装置以及头带等部件组成。过滤元件内部装有对付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的过滤层,又叫滤烟层,能高效率地滤除有害物气溶胶粒子。面具罩体是将防毒面具各部件构成一整体的主要部件,依靠橡胶的弹性拉力在人面部形成密合力。

防毒面具的应用领域

防毒面具主要用来阻断经呼吸道产生毒性的毒气,对于生物毒剂的防护,也有一定的作用。防毒面具的应用领域最初限制于军事防护,后来扩展到工业防护、劳动保护和应急救援等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安检x光机对动物有害吗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机场制度越来越好,喜欢小动物的旅客随时可以带着小动物出门,但是小动物需要托运过安检机。那么安检x光机对动物有害吗?下面给您介绍下吧。

安检x光机对动物检查,就像是对动物进行了一次全身的x光扫描,具体影响不好说。动物可以申请不过安检机,但携带动物出行需要办理相应的托运手续。

接下来看下机场安检机会查到哪些违禁品?

1)危险物品,包括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质、遇水释放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传染性物质、放射性物品、腐蚀品和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类别而在航空运输中具有危险性的物质和物品;

2)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及其他类似的物品,但按照本规则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办理的除外;

3)动物,已按规定办理手续的除外;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运输过程中有关国家法律规定禁止出境、入境或者过境的物品;

5)包装、形状、重量、体积或者性质不适宜运输的物品;

6)其他危害飞行安全的物品,如有强烈刺激气味的物品、可能干扰机上仪表正常工作的强磁化物等。

为了出行方便,我们应撑握些机场安全小知识,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出行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天空中的“道路”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地面上有纵横的道路,在群星旋转运行的星空背景上,也有两条看不见的道路——黄道和赤道。

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在地球上的人们感觉不到地球的公转,却可以观测到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每年沿着一个大圆圈运行一周,这个大圆圈就叫做黄道(实际上,黄道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轨道在天球上的反映)。

黄道附近的恒星,古代人们把它们划分成 12 个区域,称为黄道十二宫,十二宫所在的天区叫做黄道带。在黄道附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行星,它们各自迈着不同的步伐不断地往返徘徊,特别引人注意。月亮和行星也始终在黄道附近不远的天区上下穿行。因此,黄道真可以说是日来月往、众星会聚的“闹市天街”了。

天空中还有一条“热闹”仅次于黄道的路线,这就是天球赤道。在这条“道路”上虽然没有日月行星的穿行往来,但却有一些定居的星辰;有名的猎户座、小犬座、蛇夫座、天鹰座等星座都位于赤道上。实际上天球赤道是和南北南个天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它是地球赤道无限延长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由于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面相交成一个角度,约 23.5°,所以天赤道和黄道二者之间有个夹角。因此你会在任何一张星图上看到有两条相互交错的大圆圈,这就是黄道和赤道。

初学天文的人不要被繁多的星座、星名和名目众多的天文名词所难倒。只要认真学习,细心观察,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就会逐步掌握方法,认识更多的星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草原火灾对野生动物的危害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草原上很多野生动物都面临濒危,草原火灾也是造成野生动物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来给大家介绍下草原火灾对野生动物的危害

小编了解到,火对野生动物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危害。

火对野生动物的直接危害不外乎两个方面,即烧伤和致死。在火灾中,大多数野生动物可以利用各自的逃逸方法逃避火烧,被火焰截留的动物,可能被火焰的直接灼烧、火燃烧产生的高温及烟雾或释放的毒气等直接致死。一般来说,在火灾中被致死或烧伤(主要是致死)的动物都是那些无法离开火烧地,或未及时离开火烧地,且不具备隐蔽场所或隐蔽场所不安全的类群,比如巢穴中的幼仔和部分在地表活动的土壤动物。

在非洲热带大草原发生的燎原大火曾经导致大型哺乳动物大量死亡,而在火烧地的小型动物死亡率很低。然而,频繁的火灾无论是对大型动物还是小型动物都是一样致命的。在巴西中部、塞尔维亚等地的草原大火之后,大型的食蚁动物、大型犰狳、貘出现较高的死亡率,但是一年后在同一地点发生的小面积火灾所导致的死亡率则微不足道。可见,火对动物的致死作用除了与动物物种自身的特征有关外,火灾的强烈程度及范围也对动物的死亡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火烧不但对动物造成直接危害(主要是致死作用),还通过对植被、土壤理化性质等诸方面的影响,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间接的作用于生物,从而影响野生动物种类及种群数量分布,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这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较直接危害更深刻而久远。

总之,火对野生动物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火烧对稀有物种灭绝的威胁要比对常见种数量改变的影响,意义更加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动物怎么转基因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人类营养有所提高,科学家研究出转基因动物。动物怎么转基因呢?下面和小编一起了解下吧。

转基因动物生产步骤:

一、带目的基因选择,这应视生产目的而定。

二、将重组基因转入受精卵,常使用的方法有显微注射法、反转录病毒感染法、胚胎干细胞法、精子载体法、脂质体法等,将转入了外源基因的受精卵植入同期发情的受体动物。

三、在植入前完成整合胚胎的检测、筛选、建立ES细胞系;对出生后基因整合、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对整合、表达的转基因动物进行育种试验,建立由成功转基因个体或群体组建的转基因系。

如此复杂的科学研究,让人们难免有些担忧。为此,一些人提出疑问:动物转基因有害吗?

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些转基因动物产品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和过敏源,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可以致癌或导致某些遗传疾病。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说服力的研究报告表明这些改良品种有毒,但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这种毒素的积累是个相当长的过程,但它确实可能正在进行中,因此目前谁也不能确保这些改良品种没有毒。其次是过敏反应问题,对于1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1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原因就在于这种食品中含有了导致过敏的蛋白质。

有研究者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大量的转基因生物进入自然界后很可能会与野生物种杂交,造成基因污染,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这种污染对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比其他任何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都难以消除。

面对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小编认为,生活中,我们最好根据国家的要求进行选购转基因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人和动物的区别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人是由猿类演变而来的,同属动物界。那么,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来说,人是高级动物,属哺乳动物类。按传统说法,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性高,二是智力高。而国家、家庭等等均由此派生出来。

单看动物这两方面是没有的,或表现为初级低级。人有意识、有思维、有语言、通过语言人促成了一个统一的社会。通过语言人可以积累文化,让后代可以快速传承文化。且人有绝对的意识,而动物的活动则是出于本能。虽说人也是动物,但统治地球的是人,而不是动物。从以上种种来看,人拥有的智慧和意识是动物远远不能达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蚂蚁的天敌是什么动物 蚂蚁害怕什么动物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蚂蚁是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蚁科动物,我国已知的种类有300种以上,其中一部分对人类有害的,那你知道蚂蚁的天敌是什么动物吗?

蚂蚁的天敌有以下几种:

1、食蚁兽。食蚁兽的食物是蚂蚁、白蚁及其他昆虫,主食是蚂蚁,一次可食454克重的蚂蚁。

2、啄木鸟。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会消灭树皮下的吉丁虫、透翅蛾、蚂蚁、蝽虫等有害虫。

3、青蛙。青蛙爱吃小昆虫,善于发现动着的小型昆虫,如果有蚂蚁经过,它正好在觅食,是不会放过的。

除此之外,蚂蚁的天敌还有刺猬、针鼹、穿山甲、椿象、蜘蛛、斑螫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转基因动物能器官移植吗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经常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消息,就是将动物器官移植到人身上。一些人问:转基因动物能器官移植吗?动物转基因有害吗?下面小编会给您答案。

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人类器官疾病的重要途径,但该技术存在很大制约因素——器官来源的缺乏,人体移植器官短缺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虽然很多国家采取了大量措施,甚至制订了相关法律议案,希望激励更多器官供给者的出现。这些举措虽使器官供给有所增加,但世界范围内的可供器官仍存在巨大缺口。异种器官移植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法。异种器官移植是用手术的方法将某种动物的器官或组织移植到人或者另一动物的某一部位。1905年,法国的研究人员将兔肾植入肾功能衰竭儿童体内,进行了世界第一例异种移植手术,手术很成功,但16天后由于排异反应,儿童死于肺部感染。之后,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逐步加入到异种移植器官研究之中。由于猪的大部分器官在大小、结构和功能等生理指标上与人类相似,且妊娠周期短,产仔多,容易饲养,供应量大,费用低廉,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异种器官源。目前猪器官用作供体源最大的障碍是人体内对猪器官天然的超急排斥反应。

转基因技术在异种器官移植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异种超急排斥反应的有关主要因素,对供体的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修饰等措施进行干扰,从而在器官移植后降低或消除超急排斥反应。目前已经获得能够有效抑制排斥反应的转基因猪。

转基因动物技术既是生命科学研究有力的技术支撑,也是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应用如此广泛,已经深入影响到了农业、医学、工业等领域,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随着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持续深入和新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基因和技术将层出不穷,这必将为转基因动物产业化开发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虽然这种机会可能性很小,但如出现无法治疗的并广泛传播的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时,其后果不堪设想。同理,转基因动物也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疾病,很可能今后会出现一旦患病将无药可用的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