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完颜是哪个民族的姓实用20篇

浏览

2421

文章

731

篇1:拉帮套是什么民族的起源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帮套起源于汉族。拉帮套是过去的一种婚姻习俗,也指马车拴马套的一种形式。该习俗是指由于丈夫患重病,不能抚养妻室、赡养老人,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妻子另外寻找一名心地善良的男人担负全家生活,丈夫去世后与此男人结为正式夫妻继续生活,现今这种习俗已近绝迹。

本义

马车栓马套的一种形式。

产生的原因

它产生的大的背景就是贫穷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一般是由于天灾人祸,导致一个家庭的男主人因病因残等原因不能独立支撑这个家庭的生存,就如一匹病马无力拖动一挂大车,需要另一匹马帮助,也就是生活中的另一个男人。

地域区别

木把们很少娶妻,他们很多人的婚姻形态是“计时婚”和“季节婚”。“计时婚”是木把们与沿江村落小镇上妓女与窑姐之间的关系。“季节婚”则与民间的拉帮套相似。五十年代的东北农村还很封建,“拉帮套”的家庭已经在渐渐消亡,但是“拉帮套”的家庭在封建的农村却比父母的婚姻更能得到认可。一个女人因为丈夫的残疾、年迈或天灾人祸的贫穷无法维持孩子的生存,找一个精壮的汉子帮助养家往往被人们因为同情而默认许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采花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采花节是藏族的节日。藏民们又称采花节为女儿节。一般来说,采花节举办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期两天,地点则是在中国白龙江流域南坪县博峪一带。

采花会期间会举办三个活动来庆祝采花节。第一个是抢水的活动。节日当天,人们会跑到就近的山上抢泉水,抢到水后可以喝,也可以带回家给女儿净身,将女儿们收拾打扮后,女儿们就会到采花点进行第二个活动。第二个活动就是采花。女儿们会在采花点祭奠花神,保佑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最后一个活动就是祝福。这项活动只需要女儿们将之前采的花朵送给别人来表达祝福之意。采花节的每一项活动都充满着民族特色,让人们非常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陀螺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陀螺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日的时间是:由除夕前几天到新年的正月十六日,历时十几天。

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有一个节日叫陀螺节,节日来临之际,会举办陀螺比赛,观看的人数众多。那么陀螺节究竟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陀螺在壮语中被称为“勒江”,陀螺有大有小,轻重不一。有的重达一斤,小的则如鸡蛋,重量大约有二三两。制作陀螺材料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

2

陀螺的头部要圆滑。打陀螺的时候,一般用三尺长的麻绳一层层往上缠绕,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用力往地面一旋,陀螺转动起来。

3

陀螺节的比赛打陀螺热闹非凡,获冠军者荣称“陀螺王”。打陀螺自兴起至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4

陀螺比赛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当裁判。陀螺选手们听到一声“定根”令下,便各自将陀螺脚尖着地,用手按住,再听见“开打”令下,便扯动手中的绳子,并顺势将陀螺甩出去。哪位选手的陀螺转到最后,便是优胜者。

5

观看比赛人群有很多,将赛场围得水泄不通。观赛的人群不住地鼓掌喝彩,为陀螺选手们鼓劲打气。得胜的小伙子,还会获得姑娘们的青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民族唱法如何练声

全文共 116 字

+ 加入清单

体验胸部共鸣:稍微张开嘴,放松喉咙闭合声带,用鱼泡轻轻唱歌或低哼唱,体验胸部振动。放松喉咙:降低喉咙的位置。牙齿关闭:打开槽牙,为口腔共鸣留出空间,如a这样的元音,感受自己声音的变化。颧肌:微笑着说话,张开鼻子,感受声音是否更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开斋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全文共 3080 字

+ 加入清单

开斋节是哪个民族传统节日

你知道开斋节吗?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土尔”的意译。开斋节是属于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开斋节历史起源

伊斯兰教经典记载,先知穆罕默德在传教前,每逢莱麦丹月都去麦加近邻的希拉山涧沉思默祷。公元610年莱麦丹月,先知在沉思默祷时突然接到安拉的启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传递真主的教诲。后来,先知穆罕默德将这个月定为斋戒月,以示纪念。与此同时,教法学家解释,“斋戒是为了让有钱人品尝饥渴滋味,以使他们不要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要节衣缩食,省出钱来周济穷人”。

历经1400余年演变,开斋节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这一天,穆斯林除沐浴净身,到清真寺参加节日宗教聚礼活动外,还要穿上节日盛装,走亲访友,互道“塞俩目”(祝你平安之意),祈求来年幸福。

文献记载,尔德(Eid)这个阿拉伯词语由“阿达”(Aada)这个词演变而来,原意是“返回”,演变为“聚会”,所以,穆斯林将开斋节的礼拜称为“会礼”。

“会礼”是先知穆罕默德生前确定的宗教节日礼仪。根据《圣训》阿纳萨的传述,先知穆罕默德迁徙到麦地那后,发现那里的人继承蒙昧时代习惯,有两个崇拜偶像的民间节会,其场面十分壮观。穆罕默德说:“我来这里时,真主启示我,要我告诉你们,这两个庆祝节会将用新的更好的日子代替:一个是奉献牺牲的日子(宰牲节),一个是结束斋戒的日子(开斋节)。”

伊斯兰学者谢赫·艾哈迈德·巴纳解释说:“这两个日子之所以更好,是因为宰牲节和开斋节是真主降示的启示所规定的合法节日,是真主为他的仆人选择的吉庆日。穆斯林遵守这两个节日,标志着穆斯林五大功修中的两项获得圆满成功。这两个日子,真主给完成朝觐的人和完成一个月斋戒的人无限量恩赐,同时对所有被造物降下了仁慈的恩惠。蒙昧时代的两个节日,人们祈求好天气,好运气。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有理智的人应当思考其中的奥秘。”

从《古兰》教导中可以看到,穆斯林一年中的这两个“尔德”(节日),的确与任何民族的节日习惯都很不相同。《古兰》说:“我为每个民族制定一种贡献仪式,让他们有所遵循,绝不是让他们为这事与你争论。你应当召唤众人来崇拜你的主。你确是在正路上的。”

伊斯兰另一经典《圣训》记载,先知未穆斯林指定的节日一共有三个:每星期的主麻(聚礼)和两个一年一度的尔德节(开斋节和宰牲节)。穆斯林在这三个节日里定时“返回”清真寺参加集体礼拜集会,以叩拜和敬畏真主,从而获得真主许多倍的回赐与恩典。穆斯林认为,从真主启示和先知教导而来的任何指示都是完美的引导。两个尔德节和每周主麻的定制遂成为穆斯林完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斋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开斋节/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宰牲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之一。中国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又称拉玛丹节,中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Roza,波斯语,意为斋戒),回族群众称之为“大尔德”。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迪菲图尔”的意译 (“尔迪”就是节日的意思)。

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戒月,伊斯兰教历的9月,穆斯林习惯用阿拉伯语称呼为“莱麦丹”月,“莱麦丹”是练的意思,即练思想、练意志、练身体,也称“斋月”,通常也称“封斋”、“把斋”。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应全月封斋,即每日从拂晓前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等。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则再封一日,共为30日,第二日为开斋节,庆祝一个月的斋功圆满完成。

伊斯兰教法规定在节日进行下列七件事是可嘉行为:①拂晓即吃食物,以示开斋;②刷牙;③沐浴;④点香;⑤穿洁美服装;⑥会礼前交“菲土尔·赛德盖”(开斋施舍);⑦低声诵念赞主词。

开斋节的文化内涵

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宗教大集会,穆斯林从各方聚会在一起礼拜、祈祷、记念真主,互相问候、关怀和友好。

开斋节是伊斯兰宗教节日,必须以伊斯兰方式来庆祝。活动的主题当以记念真主和学习先知为主题。尔德节不是民族文化节日,因此阿訇不允许将尔德节降格为一般、地方或少数人的娱乐活动。阿訇解释,民族节日活动的目的是寻求欢乐、节日休息、互相送礼、借机吃喝。而尔德节日的主题则必须以崇拜真主、记念穆圣为核心内容,否则就是伪尔德节。如果排除信仰目的,那么,伪尔德节就不是把穆斯林引向光明,引向正义,而是引向错误,引向罪恶。因此那种偷梁换柱式的伪尔德节,穆斯林是坚决反对的。

开斋节是穆斯林的珍贵日子。节日里,每个穆斯林都有幸参加各种祈祷和礼拜活动,以提高个人品性和道德修养,指望真主予以更多恩典和收获。

开斋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开斋节也是穆斯林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仁慈好施的日子。开斋节应当更多地想到平日可能被遗忘的老人、亲友、孤寡和穷人。由于穆斯林是祈求真主赏赐恩惠,所以首先应当感赞的是真主已经赏赐人们的恩典,并以自己富裕的条件和施舍给那些需要精神和物质帮助的人以力所能及的援助。通过一次成功的尔德节日,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将在真主的绿荫下提高一个精神阶梯。

开斋节庆贺概述

开斋日旱上,各家遍扫庭院屋舍,男子理发,男女沐浴洁身,老少更新衣,然后聚集到清真寺举行会礼、团拜、会餐、集体扫墓等活动。活动结束后,各家量力自愿捐纳“麦子钱”(亦“斋捐”),用来接济贫苦人家。节间,家家户户炸油香、买牛羊肉等,举行家宴或客宴。出嫁女儿携女婿、儿女带礼品回娘家拜节。青年男女则喜欢选择这一佳节举行结婚典礼。开斋节时,回族干部群众放节假一天。

开斋节习俗

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伊斯兰教初创时,穆罕默德在斋月满时进行沐浴,然后身着洁净的服装,率穆斯林步行到郊外旷野举行会礼,并散发“菲图尔钱”(开斋捐)表示赎罪,以后相沿成俗。

节日会礼前,回族群众都履行这种交纳课税的义务,通常按各家人口多少计算,舍散“菲土尔”钱。回族群众一般都自己愿意履行这种义务,否则就失去了斋戒的完美性。

开斋节时,成年回族穆斯林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千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大约到了早晨八点以后,回族群众个个腋下夹一个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礼拜后,回族群众齐向阿訇道安,接着全体互说“色俩目”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祖坟念锁儿(《》选读),追悼亡人,然后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同时,还宰鸡、兔、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一般中年妇女在家待客,年轻夫妇、未婚婿要带上礼物,在节日的第一、二天去岳家给岳父母拜节。许多青年还在佳节举行婚礼。节日期间回族的小辈要上门给长辈拜节。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还举行叼羊、赛马、射箭等活动。节日时的马也与平日不同,马身上扎满红色布标,马鬃和马尾上用红色绸束上几团野鸡毛;马鞍和套头的皮带上,系满各种花饰。

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的开斋节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全国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参加聚礼等活动外,还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辽宁省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要耍狮子舞、踩高跷;河北沧州地区的回民在节日里喜欢表演武术;西北一些青年节日里喜欢摔跤、扳手腕,拧指头等;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欢游公园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元旦各民族习俗是什么

全文共 2851 字

+ 加入清单

元旦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你知道中国元旦各民族习俗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中国元旦各民族习俗,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元旦各民族习俗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 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节日期间喜爱举行抛花包活动。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初一这一天,举行传统的“打土块”活动。他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这一天,年过花甲的老者也要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去大显身手。

侗 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春节时,盛行爬山比赛。谁先爬到顶,谁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礼物。姑娘赠送自己刺绣的侗锦,小伙子献出精致的竹盒、斗笠,这项活动往往持续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年轻人在节日期间,连村接寨举行打鸡毛、打毽子、打花龙、打鸡蛋等活动,还伴之以歌舞,尽情欢乐。

哈萨克族——春节期间喜爱开展“姑娘追”活动。这种活动风趣动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

元旦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你知道中国元旦各民族习俗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学识网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中国元旦各民族习俗,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 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节日期间喜爱举行抛花包活动。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初一这一天,举行传统的“打土块”活动。他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这一天,年过花甲的老者也要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去大显身手。

侗 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春节时,盛行爬山比赛。谁先爬到顶,谁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礼物。姑娘赠送自己刺绣的侗锦,小伙子献出精致的竹盒、斗笠,这项活动往往持续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年轻人在节日期间,连村接寨举行打鸡毛、打毽子、打花龙、打鸡蛋等活动,还伴之以歌舞,尽情欢乐。

哈萨克族——春节期间喜爱开展“姑娘追”活动。这种活动风趣动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班就业方向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民族班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单独设立的教学班。就业方向还是要看所就读的专业,民族班并不是某个专业开设的班级,而是由少数民族组成的班级。

根据2020年云南民族大学招生计划可知,招生的专业有: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英语、日语、翻译、南亚东南亚语言、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新媒体、民族学、历史学。

那么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有:管理、行政、采购、律师、翻译、会计、HR、旅游业、教师、主持人、主播、广告制作、传媒等岗位。但是找工作并不一定是要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如果合适,而且愿意去学习岗位相关的知识,即便不是专业对口的工作也是没有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花炮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花炮节是侗、壮、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江西上栗、湖南等地。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都有一些自己的节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花炮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详细内容

1

花炮节是侗、壮、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江西上栗、湖南等地。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

2

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预定人员即奋力争抢,夺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为胜。

3

传说很早以前有个侗家姑娘在河边打死了水蛇,救了一条小花鱼。一天,姑娘到河边洗衣,看到龙王的女儿在水面上向天空撒花玩耍,并上前感谢姑娘的救命之恩。从此龙王的女儿常来人间娱乐,龙王知道后将她关了起来。侗家人便聚在江边撒花以怀念龙女。久而久之,演变成花炮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抹黑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抹黑节是什么民族的节日

全文共 202 字

+ 加入清单

抹黑节是我国锡伯族、彝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举办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

节日这天,人们早上要吃“托火勒布达”,然后年轻人就成群结队,手里拿着准备好的浸了清油、沾上锅底烟的布或毡片,大家你追我赶的上街往脸上抹黑,也有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的,有的早上还未来得及起床,就被抹一脸黑。据民间的传说,抹黑节的用意是请求五谷之神免除庄稼的黑穗病,保证大丰收,在这一天,谁不往脸上抹黑,这一年就会不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火把节是哪个民族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火把节是拉祜族、纳西族、彝族、白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被称为是“东方的狂欢节”。

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有火把节这一传统节日,节日来临之际,该地区民众都会身穿民族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各种活动,那么火把节究竟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火把节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

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编事·震旦》记载:唐时南诏(指南诏国统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

3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4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5

彝族地区流传着十分丰富的火把歌调,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调,由于彝语方言发音不同,大小凉山彝族称之为“都则朵洛嗬”,“都则”即祭火,“朵洛”意为祝愿,“嗬”即为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全文共 2200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对民族形成都了解的不多,但是又想知道民族形成的各种知识。小编在此整理了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介绍

民族并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才结成稳定的集体——氏族。当时,最现实、最方便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几个亲属氏族又结合成部落。二次社会大分工破坏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在更大规模上以地缘关系结合成规模更大的共同体——民族。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关于民族的形成时间,由于国内外学者对“民族”一词涵义理解的不同,主要有4种不同的意见:①原始社会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

②奴隶社会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奴隶社会,或比奴隶社会稍早的军事民主制时期。

③封建社会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封建社会。

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此以前不存在民族。

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民族的精神

指民族性格中的正面和优秀部分,或民族道德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基本内涵有两个层面,一是相对于民族和民族社会的物质实质存在而言,指称民族精神存在。民族精神存在包括它现存的精神面貌,主要表现在人类心理的不同层面及其积淀之上,因此,它与民族心理的涵义是相互沟通的。二是民族精神的狭义使用,特指以既定民族和民族社会为背景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中正面和富于肯定性价值的部分,它是对民族文化之优秀遗产的心理继承,是民族和民族社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并具体地内涵在民族社会与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具有某种核心价值,成为某种向心力的源泉。

民族融合和汉民族认同的形成

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迁移杂居互相通婚,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大量存在,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如我国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的汉化,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的汉化。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

从历史上看,19世纪末,汉族作为民族称呼出现时,生活在东亚中国区这片的“人群共同体”来源已经相当复杂。它是3000年历史上历次历史事件、人口迁移导致的民族大融合,其来源包括:

原夏商周华夏族遗民。由于中国版图不断在扩大,战争,人口迁移等因素,华夏族遗民的总人口总数虽然也是在波动中增加的,但是相对频率则不断被稀释。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原中原“土著”居民是指原华夏各诸侯国底层民众。“夏君夷民”制度使得华夏族文化迅速扩散于东亚广大地域。形成最早中国的基本盘。经过春秋战国的混战,秦国商鞅变法和秦国统一六国,原华夏族失去贵族地位,中原“土著”居民与华夏族开始了最早的融合。这是汉族形成最早的基本盘。

秦汉的扩张:原华夏族诸侯国主要位于北方,也包括向南发展的楚国以及吴越。秦汉两朝时期把四川和长江以南的广大华南地区都纳入华夏版图。这些地区的“百越”原住民,部分形成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无可置疑的是相当部分后来融合进汉族。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五胡乱华和鲜卑入主中原,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和的结果是鲜卑、匈奴等诸多北方民族彻底消失,北方回归完全的汉文化。

隋唐时期民族迁徙:一方面黄河流域的人迁往边疆,另外一方面唐朝中央政府承认周边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建立了众多羁縻程度不同的羁縻州护府,周边少数民族也迁往内地。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宋辽金元时期,大量的游牧民族融于汉族。具体如契丹人在南宋时大批进入中原,至元代中叶若说汉语则被元政府视同于汉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所列汉人8种就有契丹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真人更多,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一半。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征已逐渐丧失。同时,唐朝以来,部分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定居,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统一中国建立清朝,而后几个皇帝,为了使自己的势力膨胀,疆域扩大,采取了一系列统一国家的措施,加强了对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以及对全国的管辖,使得清朝在辐员辽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汉、壮、藏、回、苗、满、蒙等50多个民族,在满清殖民东亚统一的过程中完成了“中华民族”大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怎么判断自己适合学民族还是美声?从哪方面判断?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其实是没有严格的界限的,有区别的只是歌曲的形式而已,只有歌曲形式分成民族歌曲和美声歌曲。如果想判断自己更适合学习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可以从外形、音色、个人爱好方面来判断:

外形

如果体型纤小,外形条件较好,适合学习民族唱法;如果体型健壮,肺活量和肌肉群比较好,练美声是不错的选择。

音色

在音色和声部方面,民族唱法要求演员的音色明亮、清澈、圆润、高亢、甜美等,声部比较单一,局限在男高音和女高音,美声唱法则没有这些限制,任何一个声部均可以练习,只要声带健康,音色音质上没有大的瑕疵即可。如果自己的声音清脆、尖锐、明亮,适合学民族;如果音色浑厚,适合学美声。

个人爱好

民族唱法要求歌手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基本功,有领悟民歌和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的能力,经常需要演唱主旋律的歌曲;美声唱法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掌握好至少一门外语,理解外国音乐和文化,另外除了演唱单曲外,还可能需要演出西洋歌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判断,看对哪方面更感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钢片琴属于中国民族打击乐器吗

全文共 111 字

+ 加入清单

钢片钢琴不属于中华民族打击乐器。钢片钢琴是法国米斯泰尔发明的打击乐器,主要用于管弦乐队和管弦乐队的打击乐器。最初的发音是一系列的音叉,也被称为钢叉钢琴。1886年正式命名为钢片钢琴,现在钢片钢琴的音条和共振管都是铝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马背上驰骋的民族,蒙古族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全文共 222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在马背驰骋民族,那大家肯定就会想到蒙古族了。在蒙古族的神话中,图腾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一种文化产物。今天小编要介绍的蒙古族神话故事就与这些图腾有着关系。那么大家对图腾这个东西了解多少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看看这些蒙古族的图腾有着怎样的神话传说吧。

狼图腾

狼养育幼儿长大成为伟人者,除北方民族史有记载外,蒙古民间也流传着狼童的传说。其故事如下:从前,一群猎人在克鲁伦河畔狩猎,发现一只母狼带领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奔于荒野,猎人们赶走了狼,带回了男孩,不知他为何人所生,便起名为“沙鲁”。及其能言,沙鲁能听懂各种动物语言;及壮应征入伍,随成吉思汗征战。

一次宿营,沙鲁听到狼嚎,便告诉头领有洪水之灾,必须易地扎营。果然夜间风雨交加,原营地被洪水淹没。从此,凡夜间宿营,头领问沙鲁便知吉凶。从上述历史记载和民间流传的狼童传说看,蒙古人存在着狼图腾崇拜的观念显而易见。

鹿图腾

鹿,柔顺而善于奔驰,和美而具有神力,古代人自然对其产生祟拜之情,此点史书不乏记载。蒙古萨满认为鹿能显灵,可以驱魔镇邪。内蒙古巴尔虎、察哈尔、科尔沁等地区萨满巫师(博)所戴的帽子都用铁皮制成鹿角加以装饰,所用的青铜镜和法鼓也都刻画着鹿的形象,说明蒙古先民、特别是森林狩猎民曾以鹿为图腾神灵。

所以“苍狼白鹿”这一对蒙古先民曾经起过巨大凝聚力的图腾神话,在《蒙古秘史》中被记载下来,弥足珍贵。从图腾制的发展来看,最古老的图腾是“原生态图腾”,每个氏族只有一个,而且是存在于他们周围环境的实有之物,如狼、鹿这样的图腾实体。

“在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和人的自身繁衍)都不断有所发展的情状下,氏族之间必然发生冲突、和盟、交往、婚媾和混血。……血缘家庭受到极大冲击,终至瓦解。族外婚导致图腾崇拜发生变化,准原生态图腾应运而生。”准原生态图腾实际是氏族由单一图腾向母系图腾和父系图腾两峰对峙的过渡,开始后者不占重要位置,等到人们更重视父系图腾时,便迈入了原始社会后期,即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苍狼白鹿”双峰对峙而又以夫携妻的形式出现,可见是蒙古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存在的图腾形式。

天鹅图腾

布里亚特蒙古人中还流传着天鹅图腾神话,《霍里土默特与霍里岱墨尔根》(以下简称〈霍里土默特〉)便是这类作品。作品标明为两人,但实际只讲述了霍里土默特一人之事。

相传霍里土默特是个尚未成家的单身青年。一天,他在贝加尔湖湖畔漫游时,见从东北方向飞来九只天鹅落在湖岸脱下羽衣后变成九位仙女跳入湖中洗浴,他将一只天鹅的羽衣偷来潜身躲藏。浴毕,八只天鹅身着羽衣飞去,留下一只作了他的妻子。当生下第十一个儿子后,妻子想回故乡,求夫还其衣,夫不允。

一天,妻子正在做针线活儿,霍里土默特拿着“抓手”(即两片防止烫手的毡片)做菜烧饭。妻子说:“请把鹅衣给我吧,我穿上看看,我要由包门出进,你会轻易地抓住我的,让我试试看吧!”霍里土默特想:“他穿上又会怎么样呢?”于是从箱子里取出那件洁白的鹅衣交给了妻子。妻子穿上鹅衣立刻变成了天鹅,在房内舒展翅膀,忽然,喇的一声展翅从天窗飞了出去。

“嗬唷,你不能走,不要走呀!”丈夫惊讶地喊叫,慌忙中伸手抓住了天鹅的小腿,但是,最后天鹅还是飞向了天空。霍里土默特说:“你走就走吧,但要给十一个儿子起名再走吧!”于是,妻子给十一个儿子起名为呼布德(xubud)、嘎拉珠德(GalJud)、霍瓦柴(xowaCai)、哈勒宾(Qalbin)、巴图乃(Batunai)、霍岱(xodai)、呼希德(xusid)、查干(caYan)、莎莱德(saraid)、包登古德(Budunggud)、哈尔嘎那(xarYana),成为十一位父亲留了下来,还祝福说:“愿你们世世代代安享福份,日子过得美满红火吧!”说完之后,便向东北方向腾空飞去。这种"人鹅相配"的故事主要在布里亚特和巴尔虎地区广为流传。

其中还有同一母题的变体故事。天鹅化作女子与青年婚配生子繁衍成为霍里、巴尔虎等布里亚特部族,从而天鹅被认定是这些部族的始祖母。这里既反映了蒙古古人对主宰神“腾格里”(天)的崇拜,也留有母系社会对女性崇拜的痕迹。他们认为本部族祖先均是上天的恩赐,与神有血缘上的联系,而这种观念却又是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感知、联想折射出来的。这里的现实事物是什么?就是眼前飞来飞去的天鹅。

按地理条件来看,贝加尔湖一带有山有水,很适于各种鸟类栖居繁殖,天鹅又特别繁多,因此湖岸山崖留下了丰富的天鹅岩画。霍里土默特是贝加尔湖东岸的一个部族,位于巴尔忽真河河口,是天鹅的故乡,所以对天鹅怀有崇敬之情。

为什么布里亚特蒙古祟奉天鹅,而居住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巴尔虎人也有此俗?这是因为巴尔虎人自称远祖来自斡难河上游及贝加尔湖一带地区,巴尔虎的部族名便是以“巴尔忽真”这一地名相称,可见巴尔虎人的远祖与豁里秃马惕基本住在同一地区,所以形成了共同的、来自远古的天鹅图腾崇拜观念。

新疆蒙古人中也流传着白天鹅是蒙古人的祖先之说,蒙古高原曾有许多民族或部落将白天鹅作为吉祥的象征,甚至奉为神鸟"翁衮"加以祭祀。布里亚特蒙古萨满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开始便要吟唱“天鹅祖先、桦树神杆”的颂诗。

当春季天鹅北归凌空翱翔时,巴尔虎和布里亚特人便要以洁白的鲜奶祭洒,表示祝福。如萨满的一首,《迎接春水鸟仓》这样吟唱:"天鹅飞来,冰雪消融,花骡马生驹,迎接福禄来。呼瑞!呼瑞!呼瑞!……他们对天鹅的崇拜以及禁捕、禁杀、禁食的严格禁忌习俗便是把天鹅作为祖先图腾神从远古一直沿袭下来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全文共 4002 字

+ 加入清单

民族服饰博物馆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和教学于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位于北京服装学院综合大楼三层,展厅面积一千六百多平方,设有对外开放的综合展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绣染品厅、老照片厅和民间传统服饰工艺室。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博物馆,也是一个集教学、科研和收藏于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博物馆位于北京服装学院综合大楼内,展厅面积1600平方米,设有综合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图片厅等五个主要展厅,还设有可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的多功能厅。

馆内收藏有中国56个民族的服装、织物、绣品、蜡染和银饰等传统民族文物1万余件,精品众多,各成体系,其中清代至20世纪初的传世服饰占藏品总数的二分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这些精美而古朴的服饰中不乏东方文化之珍品。博物馆的苗族服饰收藏水平在同类研究机构中是首屈一指的。全方位收藏苗族百余个支系的精彩服装、绣品、织物、银饰等一千多件,并实地拍摄了大量相关的图片资料。博物馆亦注重金工首饰、民间织物及蜡染工艺品的收藏和研究,并已分类形成系列。同时收藏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拍摄的一批十分珍贵的民族考察图片资料,这些内容构成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的收藏特色。

随着现代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很多民族的传统服饰正在迅速消失。本馆采取了重点征集的方式,深入民族地区,将既有民族学意义又具有审美价值的民族服饰尽可能的收集整理。对于那些即将消失的民族服饰,则投入更大的力量进行了抢救工作,使博物馆的整体工作更具有重要意义。

展厅面积1600余平方米。分为5个展厅、1个多功能厅及前厅、序厅、尾厅。综合服饰厅展示各民族的服装服饰,收藏有各民族服装4000余件,其中清代至20世纪初的传世服装藏品占总数的1/2,有蒙古族绣花长袍坎肩、哈尼族爱尼女装、藏族银镶珊瑚佩饰等;苗族服饰厅收藏苗族百余个支系的服饰1000余件;金工首饰厅收藏有蒙、藏、苗、瑶、侗、维吾尔等民族的金工首饰,有巴尔虎蒙古族银冠、汉族银头钗、满族银鎏金耳饰等;织锦、刺绣、蜡染厅收藏有八大织锦及蜡染、织品1000余件,有侗族绣花背带盖、侗族织锦、革家蜡染方巾等;图片厅收藏有彝族、藏族、羌族服饰图片近千幅。博物馆曾举办《银装盛彩——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百年时尚——中国衣饰展》等展览。2005年首次举办馆藏珍品展,其中有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赫哲族鱼皮衣。

基本信息

文化研究机构,位于北京服装学院综合大楼三层,展厅面积一千六百多平方,设有对外开放的综合展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绣染品厅、老照片厅和民间传统服饰工艺室。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博物馆,也是一个集教学、科研和收藏于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博物馆位于北京服装学院综合大楼内,展厅面积1600平方米,设有综合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图片厅等五个主要展厅,还设有可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的多功能厅。

馆内收藏有中国56个民族的服装、织物、绣品、蜡染和银饰等传统民族文物1万余件,精品众多,各成体系,其中清代至20世纪初的传世服饰占藏品总数的二分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这些精美而古朴的服饰中不乏东方文化之珍品。博物馆的苗族服饰收藏水平在同类研究机构中是首屈一指的。全方位收藏苗族百余个支系的精彩服装、绣品、织物、银饰等一千多件。

并实地拍摄了大量相关的图片资料。博物馆亦注重金工首饰、民间织物及蜡染工艺品的收藏和研究,并已分类形成系列。同时收藏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拍摄的一批十分珍贵的民族考察图片资料,这些内容构成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的收藏特色。

博物馆还收藏有近千幅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藏、羌族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民族服饰博物馆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对于即将消失的民族服饰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征集和研究,并实地拍摄了大量图片、音像资料。

随着现代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很多民族的传统服饰正在迅速消失。本馆采取了重点征集的方式,深入民族地区,将既有民族学意义又具有审美价值的民族服饰尽可能的收集整理。对于那些即将消失的民族服饰,则投入更大的力量进行了抢救工作,使博物馆的整体工作更具有重要意义。这里展示的每一件陈列品,都来自民间最优秀的服饰精品,它们体现了中华本土文化艺术的原生原创魅力和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宝藏。

经典展品

金工首饰厅

中国许多民族都有佩带银饰的习惯,在传统观念中银饰可以辟邪,有吉祥幸福的寓意;在现代观念中,银饰是富有和美丽的显示。各民族崇尚银饰的习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不同,显示出迥然不同的装饰风格,甚至在同一民族中不同支系间,银饰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苗族中的雷山短裙苗,其银饰从造型到装饰纹样都体现出原始粗犷的文化特征,而文化更为发达的施洞清江苗银饰却精致细密。所以,这些差异极大的丰富了银饰的种类。

银饰可分为头饰、耳饰、项饰、胸饰、镯、戒以及镶饰衣物的银泡、银花、银片、银铃等等。银饰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有镶嵌法,镶珠嵌玉;有錾花法,雕龙刻凤;有花丝法,盘丝编花;还有各种焊接、锻造、镂空、绕丝、点珠等金工技法,娴熟的技巧也从另一方面成就了丰富多彩的银饰。

综合服饰厅

中国民族服饰南北方有着明显的差异,长衣盛饰是中国北方各民族服饰的重要特色,属于平原文化的北方各民族的服装款式在丰富中趋于统一,多为大襟或斜襟式宽大厚实长袍,服装材料以皮毛、毡、氆氇和锦缎为主,装饰物则以华贵的金银、珠玉、珊瑚、松石为主。满、蒙、藏、鄂伦春、鄂温克、维吾尔、塔吉克、哈萨克、柯尔克孜、裕固等民族均是如此。

属于山地文化的南方各民族的服饰多为上衣下裳式,服装材料以棉麻为主,其服装的款式变化之多和装饰形式之丰富可谓瑰丽多姿,这是山地文化的特征所决定的。南方民族中,服饰最华丽的是施洞苗族的银装绣衣;最古朴的是黎族、佤族的贯头衣;最奇的是瑶族的狗尾衫;最秀丽的是傣族的短衣筒裙;而佩戴装饰物最丰富的是哈尼族僾尼少女,鲜花、草珠、海贝、羽毛、甲壳虫,自然界一切美丽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她们的饰物。

中国民族服装的形制可分为长袍、长衫、连衣裙、大襟衣裙、大襟衣裤、对襟衣裙、对襟衣裤、斜襟衣裙、贯头衣等基本款式,在这些形制中包含着服装的原始形态及其发展进程,因此中国民族服装被誉为"一部活的服装发展史"。

织锦刺绣腊染厅

中国各民族都有纺织的传统,北方民族善于纺织毛织品,南方民族擅长纺织棉、麻布或织锦。早在汉代,中国织锦工艺就已很发达,此后不断发展,杰作倍出。南方民族的织锦吸收了历代织锦的精华,并融入了本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特征,使织锦成为我国南方民族中最具特色的民间织造艺术。

刺绣是伴随着织物的诞生而逐渐兴起的,其用丝、棉线在布帛、绸缎上借用针的运行形成花纹图案。刺绣在民间服饰中运用极广,南北方民族都用绣来装饰衣物。刺绣的种类很多,有辫绣、锁绣、绞绣、堆绣、马尾绣、绉绣、数纱绣、十字绣、打籽绣、蹙金绣、锡绣、镂空绣、剪贴绣等等。

唐代时,蜡染的绘制工艺便已发展到鼎盛阶段。当中原蜡染渐被缂丝、织锦、刺绣等工艺取代时,在西南、中南的苗、瑶、布依、仡佬等民族中,蜡染却依然世代相传,并以其朴素清新的风格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织、绣、染不仅形式多样、工艺精湛,更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字的民族运用织、染、绣的绘画功能,用花纹图案来描绘原始图腾、记述历史神话、再现风情民俗、寄寓精神向往,使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实用与装饰的作用。

老照片厅

这里展出的是一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民族考察图片,由著名的民族学家、摄影家庄学本先生所拍摄。庄先生拍摄的这些照片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当时彝族、羌族以及藏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具有很高的民族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从照片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敏锐的民族学眼光,同时也具有高超的摄影技术和审美意识,作者优秀的综合素质使得这批照片不仅具有学术性也具有艺术性。照片内容有战争场面、有宗教仪式、有日常生活、还有很多反映服饰演变的图片,非常清晰的展现了上个世纪初,四川与西藏接壤的西康地区各民族的社会面貌。有些内容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完全消失了,由此这批老照片显得更加的珍贵、更具有史料的价值。

苗族服饰厅

在中国南方民族中,苗族服饰是最为丰富多彩的。苗族有一百余个支系,就有百余种服饰,从精细华美的施洞苗服饰到原始粗犷的南丹苗服饰,风格款式各异。贵州是苗族服饰最为精美之地,刺绣、蜡染、纺织、银饰都极为出色,充分体现出富有特色的苗族服饰艺术。

苗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和艺术才华都很强的民族,他们不仅将文化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更将它倾注于服饰图案之中,其不仅有记述人类起源神话的"蝴蝶妈妈"和苗族祖先英雄故事的"姜央射日月"等图案,更有追述苗族先民悲壮迁徙史的"黄河","长江","平原","城池","洞庭湖","骏马飞渡"等主题图案。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象苗族这样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达历史并作为苗族群体的标志世代相传。苗族服饰无处不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我们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灿烂文化。

参观指南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樱花路2号

乘车路线

乘13、62、117、119、361、367、379、416、419、422、606、713、725、730、807、847、特8、运通101路公交车到和平街北口、樱花东街或中日医院站。

开放时间

每周一、二上午8:30—11:30;

每周四、五、六下午1:30—16:00;

每周三、日、节假日及寒暑假闭馆。

票价

20元;大学生10元。

周边景观

现代文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青稞酒酥油茶是哪个民族的传统食品?如何食用?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青稞酒酥油茶都是藏族的传统食品。青稞酒是用青藏高原生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作而成的,而酥油茶藏族的一种饮料,是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是深受当地人喜爱的食品。

青稞酒是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迎送亲友,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青稞酒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由于这种酒喝起来具有不上头、不口干、醒酒快的特点,所以一直以来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酥油茶是青藏地区最为流行的饮料,它几乎与糌粑一样,是这里最具地域风格的饮食种类。酥油茶对于藏族人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这种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酥油茶的制作程序也是较为复杂,首先要把砖茶或沱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滤出,再用适量的茶汁加入一定量的开水和盐,然后倒入酥油茶简中,待放入酥油后,就用专用的活塞式木轴棍上下抽搅,直到酥油全部融化为止。随后再倒入锅内加热,这样就可以制作成好喝的酥油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二战缅甸战场最让日军感到恐惧的民族是哪个民族?为何会让日军恐惧?

全文共 135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很多反应古代战争或是历史传记的一些电影中看到一种现象,那就是会出现士兵割掉被自己杀死敌军耳朵的现象。其实在当时那个野蛮的年代,战场是割耳朵的现象已经是常态了,因为当时主要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记录自己战功的。谁割掉的耳朵最多那么谁的战功也就最大了,是要靠这些东西去论功行赏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思想的觉悟,像这样的野蛮行为也就慢慢变少了。然而在二战期间的缅甸地区却还存在着这么一个原始的民族,那么这是个什么民族呢?

这个生活在缅甸地区的原始民族就是克钦族,当年日本军队侵略缅甸北部地区的时候就遇上了这个原始民族。在一开始的战斗中,克钦族面对日本人的装甲车以及先进武器的时候,被打的是节节败退。而克钦族似乎也是很杠精,屡败屡战,从未放弃过抵抗。之后日本人对克钦族失去了耐心,实行了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只要是遇见了克钦族的人或是部落聚集地,那么就是一场屠杀的开始。然而这时候克钦族醒悟了,他们知道以自己的实力是无法与日本人杠正面的,于是选择了游记战术。

游击战展开后,克钦族就会有很多探子去调查日本人经常通过的行军路线,他们惯用的手法就是在一条必经之路的两侧设置一些非常原始的陷阱,例如非常尖锐的竹尖刺,地刺什么的。他们把道路两边都挖出坑道,然后在里面插上很多竹刺或地刺,然后在用杂草或树叶在上面铺平整,使得不容易看出来。然后就是在附近等待着日本军队再此经过了,等到日本军队经过的时候,他们只需要朝着队伍中放上一枪就行了。因为日军只要一听到枪声就会下意识的跑到道路的两侧寻找掩护,而这也就正好中了克钦族人所布下的陷阱了。

在当年克钦族的族群中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位克钦族人为了能够躲避山林中的老虎,所以选择了在大树上进行过夜。到了深夜的时候,恰巧又碰到了六名日本士兵就在那颗树下露营。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趁着日本士兵呼呼大睡的时候,这名克钦族人就悄悄的下来先将守夜的日本士兵捂嘴割喉了,然后接着就是一个一个以同样的方式来收拾剩余5个在睡梦中的日本士兵。

在六个士兵全部被杀之后,这名克钦族人就割下了6名日本士兵的12只耳朵作为自己的战利品。也正式因为这样的方式被传开之后,割耳朵的方式在克钦族人中开始流行,同时也正是因为割耳的这种事情被日本士兵知道后对日本士兵的心里也造成了恐惧和阴影,使得当时日本军队的士气大大降低。

随着战争的进展,克钦族后来加入到了盟军阵营,与盟军一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在最开始要加入盟军的时候,盟军指挥官期初还特别怀疑克钦族这个原始种族的战斗力,因为毕竟所使用的武器非常的原始,枪支也都是后来抢来的。当这名盟军指挥官问起克钦族人是如何统计日军死亡人数的时候,一名克钦族人将腰间的一根竹筒子打开,然后从竹筒子里面倒出来一大堆黑乎乎像是果脯的东西。

当这名指挥官得知这是他们杀死日军士兵的耳朵的时候整个人都震惊了。根据当时的统计,所有克钦族人所提供的耳朵有上万只,按照2只耳朵一个人计算的话,最起码他们已经干死了大于5000人的日本士兵。不过后来考虑人道主义,盟军指挥官下令禁止克钦族人继续割掉日军士兵耳朵。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克钦族也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民族,其祖宗可以追溯到我们中国境内的羌族。克钦族其实是古代一支羌族人的后裔移居到了现今缅甸北部地区一代的,也是咱们炎黄的子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盘王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全文共 176 字

+ 加入清单

盘王节是瑶族的节日,盘王节是祭祀祖先盘古,盘庚,盘瓠的重大节日,海内外的民众都十分重视这一民族祀典。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祭祀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盘王节。

他们唱的歌是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的舞则是每人手拿长约80厘米的长鼓群舞,一般为双人或四人对舞。关于盘王节、盘王歌以及长鼓舞,都有它们源远流长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全文共 318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56个民族,那么,中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列举一些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基诺族的春节习俗:

”:“特毛且”是基诺族的传统年节,意为“过大年”,是基诺人最隆重节日。每年夏历春节前后举行,具体日期各寨不一,由各村社长老“卓巴”(寨父)、“卓生”(寨母)测定。届时长老敲响其家独有的大鼓,宣布新年开始,村社男女老幼便涌向长老家庆贺。家家户户端出提前酿好的米酒,摆上丰盛的食品,还要邀请附近村寨的亲戚朋友前来欢度新年。当天晚上,全寨人聚集于广场,燃起篝火,有长老和歌手领唱史诗,其场面颇为壮观。青年男女对歌欢舞,通宵达旦,兴尽而散。

佤族的春节习俗: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汉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高山族的春节习俗: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畲族的春节习俗: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达斡尔族的春节习俗: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藏历新年的春节习俗: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壮族的春节习俗: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土家族的春节习俗: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赫哲族的春节习俗: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侗族的春节习俗:

“打同年”:能歌善舞的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这项活动,有些像汉族过年的“团拜”,不同的是侗族以歌舞相拜会。庞大的“团拜”队伍,载歌载舞到达一个村寨时,该村寨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作答。侗族民歌“耶堂”大多在春节期间演唱,是一种唱跳结合的集体歌舞,无乐器伴奏。“耶堂”节奏欢快、热情奔放。届时男女分队,男队手挽手围成圈,歌时速度快捷,舞时摇手顿足,歌声洪亮,雄浑有力;女队同样围成圈歌舞,动作却轻柔幽雅,声调悠扬,明朗动听。

蒙古族的春节习俗: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的春节习俗: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朝鲜族的春节习俗: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布依族的春节习俗: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拉祜族的春节习俗: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的春节习俗: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恩施民族学院是几本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恩施民族学院名为湖北民族学院,于2018年更名为湖北民族大学,是二本。湖北民族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学校。

湖北民族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学校秉承“博学、博爱、立人、达人”的校训和“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民大精神,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始终践行“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地处神奇美丽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陕渝,校园依山傍水,与龙洞河美景交相辉映。面积近1600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2.35亿元,藏书180余万册,建有完备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电子图书320余万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