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压岁钱的传说故事20字【20篇】

浏览

6864

文章

1000

压岁钱如何理财?宝宝压岁钱如何理财比较好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每年都会收到压岁钱,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笔钱,小编认为,应该把这些钱拿去做理财。以后上大学、买房子之类的事情都需要钱,如果经济收入实在太差,就可以依靠这笔钱了。那么压岁钱如何理财?宝宝压岁钱如何理财比较好?

压岁钱理财

1、开立儿童账户培养孩子理财意识

目前部分银行推出了儿童银行卡,可以帮助儿童管理好自己的钱财,培养孩子的财商。家长可以领孩子去银行开设独立账户,让孩子定期存钱,告诉他们利息的概念,将银行储蓄的方法、种类、利率等知识逐渐教授给孩子。通过儿童账户存款与普通账户存款所得利息一样。

2、专门为孩子开设教育储蓄

教育储蓄也不同于其它的储蓄方法,利率更高,手续费更便宜,且多数都是归于定期存款,各个银行对教育储蓄的专门账户规则也略有不同。详细的仍是要参照规则。压岁钱是给孩子的,就要做到专款专用。开设教育储蓄的目的也在于此。

3、购买保险产品

孩子的压岁钱并不适合做高风险投资,而更应该注重长期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而保险能兼顾保障和理财,能为孩子的健康、升学、就业以及养老提供一定保障。少儿险分为保障型和教育型两大类,具备储蓄、保险保障和投资三重功能,可为助学和创业乃至婚嫁作准备。但家长也要注意,不是买得越高越好,一般来说,儿童险占家庭总保险开支的两成就足够。

4、基金定投

对于想引导孩子接触一些稍有风险的理财方式的父母而言,基金定投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投资于股市、债市的投资方式因为采取分批买入法,就克服了只选择一个时点进行交易的缺陷,可以均衡成本,摊低风险。另外,由于基金定投认购门槛很低,只需一两百元即可参与,因此对于多数家庭而言都可以尝试。家长可以带领孩子通过每月投资固定的金额用来购买基金,多年后分享股市或债市的长期收益。

总之,父母从小开始培养孩子财商,父母和孩子一起规划好压岁钱,会让孩子一生受益。此外,平时也要让孩子懂得钱财来之不易,懂得“想要”与“需要”的,和孩子一起购物时要让他们懂得取舍,不该买的坚决不买。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泼水节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933 字

+ 加入清单

“年年有个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

这是傣族地方的古规。每年到了这一天,人们都要互相泼水,表示亲爱和敬重。这不是因为天气太热,也不是要扑灭灰尘。究竟为的什么呢?得从头讲起:

很早以前,有一个凶恶残暴的魔王,他的法术神妙,本领高强,水淹不死,火烧不亡,弓、剑、刀、矛……也休想把他刺伤。他独霸一方,万分猖狂,要杀谁就杀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常常出外抢掠金银财宝、奴隶、美女,人人受着祸害,可谁也不敢反抗。

他已经抢来了十一个妻子,一个比一个长得好看。可是他的妻子们恨死了他,都想把这万恶的魔王除掉,但又没有办法。

那天,他又去抢来了一个最美丽的姑娘,做他的第十二个妻子。这个姑娘不但长的漂亮,而且非常聪明,因此,魔王特别喜欢她。她心里虽然同样痛恨着魔王,表面却不露声色,反与他十分相好。

一天夜里,她趁魔王高兴的时候,试探着问道:

“大王,听说你本事大极了,水火刀剑一样也不能损伤,永远活在世上,多么幸福,多么好啊!”

“可是,我也有短处呢。”魔王听了姑娘的甜言蜜语,高兴得忘其所以,无意中露出了这一句话。

“你有这么大的本事,还怕什么呢?”姑娘抓住时机,进一步试探。

“这——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千万不准说出去呀!”魔王贴着她的耳朵,悄悄地说:“世界上只有一个办法能弄死我,就是拔下我的一根头发,勒我的脖子。”

姑娘心里暗暗欢喜,但还不十分相信。不久,魔王渐渐睡熟了,她轻轻地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试着往他脖子上一勒,立刻,魔王的头便骨碌地滚下床去了。魔王就这样死了。

魔王先前抢来的十一个妻子和老百姓们,听说魔王死了,人人高兴得了不得——从此,不再受他的糟蹋和迫害,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了。

十二个妻子想把魔王的头用火烧掉,但是火一触着头皮便到处飞起烈焰;她们又把它埋在地下,不料地面上却发出极其难闻的臭味;她们再把它抛到河里,河水马上滚沸成灾。不管怎么做都会造成世间的灾难,于是十二个妻子只好轮流着把魔王的头抱在自己的身上,虽然自己受一点苦,但世间就不会有灾难了。她们每天轮换一次,轮换时用水洗一次魔王的头。

傣族人民为了感谢这十二个姑娘除掉了世间的祸害,为了对她们表示敬爱,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给她们泼一次水。因为天上的一天,就等于人间的一年。

泼水节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九九重阳习俗及传说故事一览

全文共 2612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登高“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人们爱在重阳登高,首先是源于古人的对山岳的崇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九重阳习俗传说故事一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1重阳由来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2重阳习俗

登高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古人的山岳崇拜

《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持此观点的人还将“崇”字本身作为旁证:崇,形声字,从山,宗声。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对山岳而言,因为“山”即高山,“宗”为神圣。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蕴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登高“辞青”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3重阳传说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清明节有哪些传说?清明节什么时间扫墓最好?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马上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要到了,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祭祖已经成为了我国流传已久的民族文化。在扫清明节墓这天其实是有着很多讲究的,就比如说什么时间去扫墓才是最佳时间。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专门整理了一下清明节扫墓的最佳时间,而且这里面还有着一些有趣的传说故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们现在,很多人会选择清明节的前一天去扫墓,然而这一天去扫墓到底有没有作用呢?其实在这里还有着一个传说。据说这一天与我们的古代英雄韩世忠和梁红玉有关,而且清明节的前一天还被叫做“韩式节”。说是以前有一位皇帝将自己的忠诚大将韩世忠与梁红玉夫妇给错杀了,事后这位皇帝感到非常的愧疚,于是便请了一名道士进行做法,使得全国只要是在清明节前一天给自己家扫墓的人们所敬献的东西全部都会转移到韩氏的名下。所以说啊,清明节前一天去上坟的,对于自家的祖先来说,你所供奉的东西他是一样也收不到的。

不过还有传说说是清明节在地府是要开阴间大会的,那些没有子孙的鬼魂是不能参加这次大会的。而那些参加大会的鬼魂们都必须要举着子孙所送来的旗子入会场。因此现在清明节上坟的时候,人们都会在已经过世的先祖坟上插上一支用纸剪出来的旗子。所以说清明节上坟的时间又必须是在清明节之前,而不是清明节之后。然而这个传说似乎又跟前面的那个传说冲突了,但是不打紧,最佳时间其实就是在清明节当天的上午。因为那个时候阴间大会还没有开始,赶在上午把旗子送过去就没事啦,而且供奉的东西也能落在祖先的手上了。

有一些地方的习俗也是在清明节的当天进行扫墓,因为清明节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子都会要回来给自己的父母上坟,他的兄弟们就得招待她。“早清吗,晚十一”的意思说的就是清明节上坟时间在12点之前,上了坟,扫了墓之后才可以吃饭,而十一上坟则是在吃了午饭之后再去。不过有的地方说是上坟在清明之前,但是不烧纸,烧纸是房子清明当天烧,据说当天烧的值钱价值会翻倍,相当于你烧了十亿冥币,到了祖先手上就变成了二十亿。

在福建闽南地区的习俗是不一定是在清明节这个期间进行扫墓,主要是分为两种。泉州一代是在清明节的前后几天进行,漳州一代则是部分人士会选择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的时候去扫墓。另外客家人通常会选择在春节之后去扫墓。

事实上随着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扫墓的时间也是有着微妙不同的,方式也是有着不同的。一般清理完坟墓的环境之后,比如杂草灰尘什么的,之后首先要祭拜的便是土地爷,其次才是击败祖先。祭拜玩了之后再用小石头压伤“墓纸”,这便是代表着已经将坟墓修缮或是清理完毕了。在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吃热食的,指挥吃一些冷的润饼,而这也是源于寒食节的一些习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海洋传说面膜怎么样?海洋传说面膜好用吗?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海洋传说面膜专注于研发最适合消费者的面膜,因此,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在面膜品牌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海洋传说面膜究竟好不好用呢?今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海洋传说面膜怎么样

从品牌成立以来,海洋传说不仅通过严谨的产品安全标准检测带给女性朋友们真正放心的高品质产品,丰富的海洋滋养成分与舒适的敷膜质感,更让15分钟的面膜时光也成为一个享受美丽的过程,一种宠爱自己的方式。针对亚洲女性不同的肌肤问题及护理需求开发出多系列专业面膜产品,帮助不同的爱美女性呵护自己的肌肤,让每一个女人都释放出专属自己的迷人光采。

海洋传说面膜的成分

海藻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活化细胞、吸油、收紧肌肤、减轻水肿和排毒功效。死海提取的海泥矿物质含量高有美白滋润、祛痘、抗衰老作用。海底矿物冰泥有抗过敏功效。海盐吸附力强、能深层净化污垢和祛除顽固角质。生长活性因子属兼性多糖类衍生物,有耐高温、促进细胞生长、延缓衰老、补水保湿作用。甲壳素是迄今为止的纯天然排毒产品,有防止紫外线伤害、抑菌功能和美白功效,并刺激细胞再生和修复。深海鱼子蛋白、鱼油、鱼胶等成分起填充皮肤弹力和胶原蛋白,起深层滋润抗衰老作用。还有千年美容历史的护肤圣品珍珠。深层海水含大量的镁钙和矿物质,有防止水分流失、防止发炎等功效。在护肤产品中还添加了海洋莴苣、海洋茴香、海洋活性酵素、冰川蓝海藻、左旋VC等海洋成分组成。

顾客使用心得

1、很好,卖家还送了很多的礼物,面膜补水不错哦用这款好几年了,这次是买给姨补水美白。再次购买,最喜欢这个牌子的补水面膜,跟同事一起囤了好多,估计今年不用买面膜了,超级推荐,补水保湿不过敏。质量很好发货很快服务也好非常满意值得推荐!2、拿到货就敷上了,水水的,应该是正品。卖家送了好多面膜礼品,大爱,谢谢!用了过敏,补水效果也不好不好用,长了小白色点点,红血丝还明显,不是纯补水么·不好用好失望好用保湿效果不错,送的可可也蛮好用的,喜欢,适合懒人,呵呵。3、味道闻起来个人不是很喜欢,另外大概敷了将近20分钟,撕开脸上黏黏的,不是很喜欢,==,还是从床上爬起来去用清水冲掉了,冲的时候摸起来滑滑的,就是好麻烦啊。说明上不是说直接按摩就好了么,不过会用完这盒看看效果。先好评。好评,物美价廉,服务周到,发货神速,下次还会再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立夏的传说故事是什么

全文共 127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大部传统节日节气都是起源于一些传说故事,立夏节气也不例外,那么立夏的传说故事具体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立夏的传说故事,欢迎阅读!

立夏节气的由来典故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根据民俗专家们的说法,立夏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同时专家们指出古代很多节日和其习俗都是来源于祭礼,当然“立夏”也不例外,根据一些资料显示,“立夏”出现最早也是源自于古代的祭礼,在周朝的时候,人们对神明的祭祀不再是每日在固定的时刻进行,而是将祭祀的时间变为季节变换的时候,譬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立夏寓意着什么

立夏也有代表告别春天,迎接夏日的意思。

立夏是人们为了迎接火热的夏天所设立的,古时候有指时间的钟表,它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向时,就是立夏的时节,因为万物到了这个时候都会吸收太阳的精华和大地的营养,因此是生长最佳时机,所以有了立夏的说法。另外,立夏也有代表告别春天,迎接夏日的意思。

立夏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立夏还是一个传统的岁时礼俗节日,周代在立夏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众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并举行祭祀先帝祝融的仪式。汉代也沿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舞《云翅之舞》。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并用柳枝穿果叠作小儿食品,江浙一带还有立夏吃花饭的习俗,也有叫“吃补食”的。民间习俗还有“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说立夏时吃鸡蛋鸭蛋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笋,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赶在节日这天,名曰“立夏见三新”,南方地区旧时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并配以各种水果,馈赠亲戚邻居。

传说二

立夏“称人”的第二种传说与三国时的蜀后主刘禅有关。

三国末期,后主刘禅经营的蜀国已是兵微将寡国力不继。这一年魏国大将邓艾奉命率大军伐蜀,兵逼刘禅投降。蜀国有位忠臣叫正,他对邓艾提出“刘禅乃一国之君,投降去了魏都后不能受到半点虐待,不能瘦一星半点肉,不然宁死不降”。邓艾答应了这一条件。

刘禅投降后被带到了当时魏国的都城洛阳,魏国公封他为安乐公,赐给他住宅、绸缎万匹、美女百名。刘禅从此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竟没有半点忘国之耻。第二年正叫人给刘禅称了一下体重,这忘国之君不仅没瘦反而重了二十多斤。这一天也恰好是立夏日,《三国演义》里有诗说“追玩作乐笑颜开,不念危土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春节为什么发压岁钱

全文共 1969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春节为什么发压岁钱吗?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关于压岁钱的传说

1、压岁钱传说一

传说古时候每到年三十的时候就有野兽趁着大人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的孩子叼走吃了,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年三十晚上不睡觉的习俗,但是有一次一个母亲把一枚铜钱装 在红色的袋子里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结果发现野兽就不敢靠近孩子了,所以从此以后每到年三十大人都会给孩子或者晚辈压岁钱。那个“岁”据说就是野兽的名称——红包的由来。

2、压岁钱传说二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孩子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 慰孩子,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习俗意义

压岁钱,年节习俗之一,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压岁钱”的感情成分、感恩意识和祝福意识逐渐淡化,很多人将压岁钱的多寡当做一种相互攀比的工具。不是对孩子的深情祝福,而是不良的物质教化和铜臭熏染,这应该及时纠正的。

随着红包越来越厚,压岁钱已成了不少家庭的负担。压岁钱更多的是一种祝福,包含着特殊的心意,应回归压岁钱的本质。很多孩子也将“拿到更多压岁钱”当做重要目标,没有感恩和感谢意识。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春节为什么发压岁钱

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岁尾之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赠予晚辈,有保平安的美好含意。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当时也叫压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些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佩戴的钱币形状的辟邪品。“压岁钱”有两个寓意,一种为压“祟”。“祟”是传说中的小妖,传说有人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放在孩子枕边,用来保护小孩免受到“祟”的伤害,因此得名为“压祟钱”。

还有另一种说法为“压惊”。传说古代有一种凶兽叫“年”,每隔365日之后就会在夜里出现为祸人间。人们最开始用食品来安慰在驱赶“年”时受到惊吓的孩子,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朝便有了“压惊钱”一说。然后压岁钱最开始并不是真的给钱,而是给像钱一样的象征性东西,以起震慑作用,随着长辈在过年时包一块大洋给子女的情形出现,压岁钱的寓意开始发生了转变。从此以后,压岁钱辟邪驱魔的说法逐渐演变成了希望晚辈步步高升等美好励志的寓意,希望晚辈在新的一年里面能够平安顺遂,万事如意。

压岁钱的寓意和来历

1、压岁钱的来历

传说很早以前,有种叫“祟”的小妖怪,除夕深夜出来,喜欢用手摸睡得正香的孩子头,孩子往往被吓得哭起来。到了第二日,不是头疼发高热,就是变成呆子,弄得民间有孩子的人家不敢睡觉,灯点到日亮,叫做“守祟”。

有户人家夫妇俩,五十多岁才生了一个宝贝儿子,八仙路过此地,算到这家孩子有难。八仙于是变成八枚铜钱,守在孩子身边。孩子入睡后,夫妇俩用红纸把铜钱一包,放在孩子枕头旁边,并吹灭灯上了床。

半夜,“祟”出来,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发出一道道闪闪金光,吓得“祟”慌忙逃命而去。次日老夫妻把用红纸包铜钱的事,告诉了左邻右舍。以后家家效仿,逐渐就演变为“压岁钱”。

2、压岁钱的寓意

传统的年俗给压岁钱是希望能镇恶驱邪。因为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孩子最容易受到鬼祟的侵袭,所以要用压岁钱来帮助压祟,“岁”与“祟”谐音,希望得到压岁钱的孩子能平平安安的度过一年。

自从压岁钱变成了真正的货币之后,压岁钱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压岁钱“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渐结束,而其新担负的“一本万利”、“财源茂盛”、“步步高升”等“励志”作用应运而生。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也是最为常见的,即由长辈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有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与传说

全文共 2312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传说有哪些呢?

(一)关于中秋节的传说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传说之三——〖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

中秋的起源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传说中卖不掉的老破小 都被哪些人接手了?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老破小”,主要是指地段位于市区中心的八九十年代建的房子,甚至有些时间更长,老破小的特征大家都知道,房龄高,户型小且单一,而且周边环境也不好,房屋外观设计陈旧,卫生堪忧,小区内景观几乎没有,个别还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对比老破小的各种缺陷,肯定更多人喜欢的是“高大上”的新房,那么,为何还有人会买老破小呢?老破小的房子通常被哪些人接手了?

一、“老破小”是名校学区,家长们争相抢购

家长们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一点,全地球父母都是如此,所以孩子的升年级问题一定是重点关注的。尤其是小学到初中这阶段的培养,所以,一些好的中小学是家长们追捧的对象,自然这些学校周边的校区房也成为了家长们争相抢购的香饽饽。

对于家长们而言,教育资源历史越久越受欢迎,现在很多老牌名校对应的校区房都是老房子,也就是“老破小”,家长为了孩子能够顺利上名校,老破小也照样买。

就拿某个地方的一个老小区来举例子,(南京的山阴路小区)该小区属于力小、29中双校区,虽说是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但是,各位购房者可能不知道的是,该小区的均价却已达到9万+,买的人仍然很多。此时老破小的价值已经不在房屋本身,而是名校读书名额。

二、买房资金不充足,老破小满足过渡性刚需上车需求

排除上面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人之所以会选择老破小,其根本原因就是,位置稍远的新房要比老破小贵些。而且,买老破小住宅总比买小户型公寓好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手上资金不足的人,会选择买个便宜的老破小,在城市里先安个家,等后期条件改善了,再置换。

三、理财客,买老破小“赌”拆迁

想不到吧?理财客也会看中这种老破小,原因也不难猜,主要是两个字“拆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靠拆迁一夜暴富的情况频频在实际生活中发生,这引起了理财客的兴趣。有些理财客动起了脑筋,打听到所谓的“内幕消息”,买下一些城区“老破小”的房子。

当然了,他们肯定是不会自己进去住了,不过,却是对外出租,等着拆迁时能大赚一笔。需提醒的是,这种“赌”拆迁的做法风险很大,而且,我也提醒你最好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内幕消息”,老破小房子拆迁的概率小之又小,绝大多数老破小房子只能等着贬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冬至的文化习俗_冬至传说故事

全文共 2730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冬至的文化习俗_冬至传说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目录

冬至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一)

吃饺子习俗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传说故事(二)

相传六朝梁武帝时,南京旧名尚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献树种给梁帝,称树种从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灵气,若悉心照顾,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观之,曰:“不过一柏树种。”不信其说,随手将其种于宫苑中。两三年内,虽然无人照料,树种依然生根发芽,郁郁葱葱。数年后,灵气凝聚,竟生为树灵。

梁帝信佛,广建寺院,劳民伤财,不理国事,一心出家,民间哀声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荤,不许百姓吃荤,也不许民间以荤祭祀。诸神见贡品皆为素食不悦,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闻之亦不悦,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惩戒。

树灵不忍见百姓受苦,冬至日,化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种形状,作食祭祀;又耗自身灵力放弃成仙,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牺牲,使建康城恢复风调雨顺。一时之间,百姓间广为传唱,供奉为神。梁帝闻其神力,又见其美貌,欲纳为妃,操纵其神力一统天下。姣不愿,梁帝怒,遂杀之,不欲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为其不公,设侯景叛乱,将梁帝饿死台城,并许姣位列仙班,为民间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树亦守护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战乱不损其分毫。传至现今,是为六朝松。百姓感谢她,将她发明的食物命名为饺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诚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谨。

冬至气象变化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25] 。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冬至的文化习俗

冬至大如年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冬至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节,民间历来十分重视。先秦时期,南北各地风俗文化各异,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节日有历史,乏记载。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著作上鲜有记载。

据现存著作记述,周人(陕西一带)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为岁首。周人的冬十一月一日岁首与现行“二十四节气”的冬至日期在同阴历十一月,因此有说从周时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动。

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大如年。”(《清嘉录》)。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间崇尚冬至进补。

冬至大如年

“画九”

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酿米酒

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加入桂花酿造。

“冬至圆”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吃烧腊与姜饭

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烧腊,冬至这天,晒制好的烧腊就成为两广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岁。冬至日,吴川人素有冬至“吃姜饭”的习俗。

吃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我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马扎尔人的卡拉琼日

卡拉琼日这个节日在哈萨克斯坦被称之为纳尔图甘日(Нарту?ан),在中国被称之为冬至日。卡拉琼日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欧亚文化习俗之一。这天白昼时间最短,日影时间最长,卡拉琼日过后白昼开始变长,日影缩短,这一段时期将一直持续至3月的纳乌鲁兹节。[8] 因此在这天,古代的突厥人会聚集在一起,点燃巨大的篝火,庆祝漫漫寒夜的结束。点燃篝火的另一个文化象征含义,在于通过火焰的温暖,战胜寒冷的长夜。时至今日,马扎尔人仍然延续着庆祝这一节日的传统。根据古老的突厥语言,他们将这个节日称之为“卡拉琼”。根据节日传统,匈牙利各地都会点燃巨大的篝火,举办盛大的晚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秋节的传说

全文共 2227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关于这些传说早已是家喻户晓,但是所谓知识温故而知新,所以定期的温习我们的传统对我们是有很大提升的,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了几个关于中秋节的经典传说,来看下吧。

中秋节的传说:玉兔捣药

月亮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人们称为“玉兔”.据说玉兔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长生不老。

关于玉兔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3位神仙,化身为3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济他们,但兔子没有食物,它却告诉老人说:“你们饿了,就来吃我吧。”说完,纵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为感动,于是把兔子的魂灵送到了广寒宫,便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为百姓捣制长生不老药。

还有一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们有4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它踏着祥云飞到天宫。当它进入南天门时,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嫦娥无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一定非常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于是想到自己的4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女儿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宝贝女儿,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被孤独地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独吗?孩子们,我们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儿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让最小的女儿送去到月宫陪伴嫦娥去了!

中秋节的传说关于中秋节的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传说: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的传说: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洛丽玛丝玫瑰的传说

全文共 1589 字

+ 加入清单

洛丽玛丝玫瑰花语:死的怀念。洛丽玛丝玫瑰属于蔷薇亚科,洛丝玛丽玫瑰是某种重瓣的洁白色的玫瑰,如果你理解爱情,你会爱上洛丝玛丽玫瑰的。

洛丽玛丝玫瑰传说

眼泪滑过嘴角的弧度是多少,它能够划开多长的伤口。悲伤是多痛的毒药,是否能够令人痛到麻木。如果死亡将一切都结束,那么它又能将什么结束?是无法停止的眼泪,还是无休止的寂寞。结果,只是一场寂静的雪,将疑问全部埋葬,甚至,连洛丽玛丝的香味也被一同埋入无尽的漩涡,一直唯美的盘旋,一直维持着死亡的模样,那是时间冻结的地方。

寒冷的空气,贴附着地面,潆洄着缠绕住脚踝,它尽可能地将我束缚,每一步都显示着无法言语的沉重。究竟是什么令人挽留,回头望去,一片死寂。微风吹起雪絮,完美的掩盖了走过的路,自然,也无人清楚,我究竟到过哪里。就算割伤手指,血液也会被冰冻,完美的凝结在伤口处,不显示痕迹。就像每一个谎言,都那么完美地掩盖事实,不留痕迹。我们庆幸的以为,所到之处,都是洁白无暇,肮脏都被毁灭,生命也得到了升华。妄想着飞舞在如仙境一般的世界,能够活在喧嚣之外。

当冰雪将身体掩埋,寒风为生命做祭奠,就天真的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纯洁的人了吗?他人如泥浆一般苟存在繁华之中,自己如似冰晶般升华。但是,自身就是一滩烂泥,只会玷污那一片纯净之地。就连泪水都夹杂着红色的哀伤,坟墓也没有一块属于自己。可是呼吸却眷恋着这个身体,灵魂,早在某处不知名的地方游荡。如果这就是你,或者这就是我。存在都难如空气,活下去,或者死去,意义又有多重。

每个人都会想过,“我死了。”我死了之后,谁会第一个为我伤心,谁会第一个为我掉眼泪,究竟谁才能记住我的名字,在墙壁上画上我的容貌。直到他死了,还会不会记得我。他会将我葬在秘密的花园里,撒上洛丽玛丝的种子,等到花开的时候,满园都是我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之中,煽动他的眼泪无休止地在眼眶里徘徊。幸福的仰望着天空,微笑着闭上眼睛,泪水从脸庞划过,究竟,划开多长的一道伤口。这就是爱你的人,永远,永远因为你的离别而寂寞一辈子的人。

他就是出现在这个世界的那个人,常常被勾勒在脑海的模样,常常会因为他离开的背影而流泪,甚至,都不记得他的面容,却依旧在梦里嘶声裂肺地哭喊。根本无法弄清楚,这究竟是为什么,或许这就是一场不愿走出来的幻境,每触摸一个回忆,都会被惊醒。伸手触碰脸上还未干的泪痕,望着光线射入雪中的那一片晶莹。问一下自己,我的存在。

它究竟被赋予了多少意义,或许,无人知晓。对于一个幸福的人来说,他们根本不懂得另一人的不幸,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说“人生还长,路还长。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不会懂得被劝人的心痛,他们站在很高,很刺眼的位子,高声赞美生命的美好。可是对于一个心痛的人来说,这一切的赞美,又是多么令人的讽刺。

一个真正理解生命的人,不会高歌赞美生命,他只会送给悲伤的人,一把洛丽玛丝的种子,将这些花种全部洒向冰冷的白雪。等到花开的季节,他会默默地站在你的身后,看着那开满洛丽玛丝的秘密花园,满园都弥漫着花的香气。身体腐烂后,为这些白色的玫瑰贡献了全部的营养,昨夜的露珠仿佛还有冬日的影子。

这是一场死亡的祭奠,祭奠过后,身体就如死亡一般被埋在土壤之中,对着自己做一场祭奠,然后,转身离开。或许剩下的,也只有精神中残留的无数怀念,它附着在新的身体上,陪着自己,走过每一场下过的雪。

洛丽玛丝,对死亡的怀念。

另外一个说法:“洛丽玛丝玫瑰”应该是一部电影的音译名,英文名叫《THE REAL EMILY ROSE》。

洛丽玛丝玫瑰的含义

洛丽玛丝玫瑰花语:死的怀念,不仅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更是对生命与爱情的空洞和绝望,已麻木的悲痛,巨大的伤,迸裂的伤口。那看似神圣的玫瑰花,却浇灌进了少女的眼泪与悲伤。她为谁哭笑生活,她的悲伤却让人赞美,多么凄凉的美,多受嘲讽。

洛丽玛丝玫瑰

洛丽玛丝玫瑰知识延伸:

学名:洛丽玛丝玫瑰

英文名:Rosemary

洛丽玛丝玫瑰花语:死的怀念

洛丽玛丝玫瑰是某种重瓣的洁白色玫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惊蛰时节吃梨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全文共 1267 字

+ 加入清单

惊蛰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而随着时间不断的发展节气也形成了一些文化,其中就有吃梨的习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惊蛰时节吃梨的由来传说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吃梨方法介绍

【蜂蜜蒸梨】

功效:生津润燥,止咳化痰

材料:梨1颗,蜂蜜50克

做法:先把梨挖去核,将蜂蜜填入,加热蒸熟;每日早晚各吃1个,连吃数日。

【冰糖炖梨】

材料:粗梨1颗,冰糖1~3克,可加贝母

作法:梨削皮、洗净后挖核,中间放入冰糖;连同削去的皮,一同放入锅中蒸煮,至果肉变透明色。

【雪梨膏】

材料:雪梨

做法:取鲜雪梨适量切碎,榨汁备用。梨渣加水煎煮2次至味尽,合并煎液,滤过,与梨汁浓缩,再加倍量砂糖,煮沸,收膏即成。

每次10~15克,每日2~3次,含服或冲饮。

功效:可清肺泄热,润燥止渴,用于肺燥干咳、久咳、胸痛等。

【梨汁粥】

材料:鲜梨2个,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梨洗净,去皮、核,榨汁备用;将梨皮、梨渣、梨核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梨汁、白砂糖,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剂。

功效:可润肺化痰,适用于肺热咳嗽或燥咳、口干等。

【白梨蜂蜜】

材料:大白梨1个,蜂蜜50克。

做法:先把白梨挖去皮、核,将蜂蜜填入,上笼蒸熟吃,每日早晚各1个。

功效:可生津润燥,止咳化痰,适用于阴虚肺燥、久咳咽干、手足心热等症。

【贝母蒸梨】

材料:川贝粉5克,大雪梨1个,冰糖适量。

做法:将雪梨洗净,切块,与川贝、冰糖同入碗中,隔水蒸熟服食,每日1~2次。

功效:可化痰止咳,适用于痰热咳嗽。

【秋梨燕窝】

材料:秋梨1个,燕窝、冰糖3克。

做法:将秋梨去核,燕窝泡软,冰糖捶碎,将二者同纳入梨心中,蒸熟、早晚各服食1次。

功效:可滋阴润肺,化痰止咳,适用于肺阴虚所致的咳嗽、痰喘、咯血及秋燥咳嗽、胸痛等。

【梨酱】

材料:梨1个,冰糖适量。

做法:取鲜梨去皮核,切碎,加冰糖适量煮熟,压如泥糊状即成,分次服食,每日1剂。

功效:可润肺清热,止咳化痰,适用于小儿咳嗽。

惊蛰时节吃梨的由来

1、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2、古代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

3、惊蛰吃梨可能是因为“梨”和“犁”是同音的缘故。

惊蛰吃梨的传说故事

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

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

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介绍

全文共 1757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我们更多的只是知道它是一个节日,是敬老爱老的日子,但是对于这个节日的由来和传说,好像很少听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阳节的起源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介绍

重阳节传说故事一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他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重阳节传说故事二

传说在公元前三世纪,那时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名字叫费长房。他不仅能呼风唤雨,还能遣神捉鬼。

有一个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后,很崇拜他,要拜他为师。由于这个青年决心很大,费长房就收他为徒,教他学本领。

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们全家将有一个大灾难降临,你要提早作好准备。”桓景听了,十分惊慌,连忙跪下求师傅教给他躲避灾难的办法。

费长房说:“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多做几个红色的布袋,里面放进茱萸,缠到胳膊上,再带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携带全家老小到一个高坡上饮酒。这样,就可避开大祸。”桓景认真地照师傅的办法去做了。

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的清晨,桓景带着全家来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过了这一天。

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看,大吃一惊,家里的牛羊鸡犬都死了。他们果真避过了一场灾难。

从此,重阳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相沿成习,流传了两千多年。

重阳节吃的食物

1.菊花

饮酒赏菊可是古人在重阳节的保留项目,请注意,“就菊花”可不光是看,古人还将菊花泡酒畅饮。要说做这个菊花酒也不难,用菊花加糯米、酒曲,按一般的酿制方法就可以制得一坛清新的菊花酒了。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去痿痹、延缓衰老等功效。

2.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撑腰糕”、“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老人吃了重阳糕就不会腰酸背痛了,所以每年要给老人吃重阳糕,让老人腰杆硬朗精神好。在重阳习俗中,吃重阳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因为“糕”与“高”谐音,寓义生活水平步步升高,象征合家欢乐吉祥如意。

3.大枣

大枣具有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除腥祛味,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亦可防治高血压、骨质疏松和贫血,是老年人冬季的补养佳品。

4.核桃

核桃是补脑的最佳食品,亦是补肾固精、温肺定喘的食疗品,对肾虚、尿频、咳嗽等症有很好疗效。老年人常吃核桃,能够头脑清晰、耳聪目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除夕习俗之压岁钱

全文共 2186 字

+ 加入清单

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下面,小编为你介绍一下关于压岁钱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压岁钱习俗发展历程

汉代: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民国:长辈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的寓意。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

20世纪50年代:币制改了,压岁钱于是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

20世纪60年代:那时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一年到头见到糖的时间并不多。用几块糖替代“压岁钱”,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纪70年代:前期经济状况还是不太好,但“压岁钱”真的是钱了,拜年磕头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压岁钱。

20世纪80年: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压岁钱额度成正比。城市里的人给孩子的钱往往几十上百元,开始包成“红包”发赠。

20世纪九十年代:压岁钱不稀罕了,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不过搁手里攥着的少了,有的被爸妈拿去了,有的存银行了,还有就是自己花了。

21世纪初: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的传统寓意渐渐走样,大人们拼面子发压岁钱,孩子们也开始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2014年的问卷调查显示,90名孩子在春节一共收到43.8万元压岁钱,人均收到约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总数在1000到5000元之间。参与调查的90名孩子中,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

压岁钱习俗传统寓意

1压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2避邪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至于“压岁钱”的作用,就连《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也给“证明”。书的第二十六卷中说到杨贵妃生子时,就谓“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赐给儿子一道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从史料看,从汉代到清末,长辈在过年期间给晚辈包压岁钱的主要目的跟唐玄宗“喜赐洗儿钱”一样,就是避邪去魔。

当然,最厉害的还是秦始皇,他铸造的铜钱“孔方兄”独领风骚两千年。之所以铜钱“孔方兄”广受欢迎,跟其“天圆地方”的造型很有关系,而天圆地方则是从《易经》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来的。这说明“钱”从开始到衍变都被赋予了“神魅”色彩和“神奇”力量。如此看来,老百姓用此物“避邪去病驱魔”等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3压祟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祟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为了他们不再增长岁数,可以多活几年。

压岁钱习俗介绍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岁(压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尉迟敬德的传说故事两则

全文共 1060 字

+ 加入清单

柳巷名字由来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尉迟敬德从家乡来到山西首府太原,古称并州。初来乍到,尉迟敬德又不会阿谀奉承,最初不仅没有施展自己的抱负,还流落到街头。有一位老太太唯一的亲人,她的孙子,被隋朝皇帝征去挖运河,病死在工地上。所以看到与自己孙子年纪相仿的尉迟流落街头十分不忍,就把他叫进自己家,拿出衣物和粮食救济他。可是尉迟不愿拖累老人,就连夜不辞而别。

后来,尉迟敬德成了秦王李世民的左膀右臂,终于打回了并州城。攻城的前一天晚上,尉迟感念老太太当年雪中送炭的恩情,找到老太太,告诉她,只要在门前插一根柳条,就不会遭到军队的骚扰和袭击。老太太知道后,为了防止乡亲们也遭受战争的侵袭,连夜通知了村里所有的人家。第二天,整个一个村子,家家门前插柳条,尉迟的军队看到柳条全部绕道走,没有骚扰一家一户。

随着时间的流逝,柳条落地生根,长成粗大的垂柳,柳巷之名也开始流传开了。每到烟花三月,纷飞的柳絮就会向世人展示老太太救人的功德和尉迟报恩的胸怀。

柳巷,是太原最繁华的商业区。河北省冀州市南尉迟村,原有尉迟恭墓,“尉迟恭之墓”墓碑已毁。

宝藏的秘密

相传尉迟敬德在自己快要去世的时候已经感觉到了。他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个个勇武,却都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尉迟敬德说的话只会反的听。尉迟敬德要他们往东,三个儿子就往西去;尉迟敬德要他们上山,他们一定会下海......眼看自己快不行了,三个儿子又不听自己的话,尉迟敬德很担心自己死后家道会衰落。就在临死前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后要埋在山里,用石头做棺木,一定要结结实实永远打不开!并且你们永远不要来看我!”他想,三个儿子一定会把他的话反过来做,一定会把他埋在河边,用木头做棺材,木板轻脆不结实,并且会经常来看他的坟地。他会把丰厚的遗产藏在一个绝不会有人发现的地方,在自己最内侧的衣服里留一张藏宝图。这样,等他的棺木腐朽掉,他后世的子孙就会发现他留下的宝藏,他的家族就会永远兴旺下去。

在他死后,儿子们在给他办丧事的时候,二儿子主张反过来办,可是大儿子说:“二弟,父亲一辈子我们都是跟他反着干,现在想想实在是太不应该了。他老人家最后一个心愿我们就帮他了却了吧。”三儿子也说:“以前真是太不懂事,这一次就按照父亲的心愿办吧。”于是,三个儿子把尉迟敬德装进厚重严实的石头棺材里,埋在深山里,在周围种上树,隐藏好,就再也没有去看过。(与光武帝刘秀埋葬黄河滩的传说相类似)

许多年后,再也没有人能找到尉迟敬德的墓地,也就没有人能找到那一份巨大的宝藏。至今,尉迟敬德家乡一带还流传着山里有宝藏的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刘公岛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1363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点:刘公岛面临水云连天的黄河,背接湛蓝的威海湾,素有“不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是扼守东陲海疆的军事重地,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清政府北洋水师的诞生地,而且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古战场。因此,刘公岛不仅是着名的旅游观光地,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传在数百年以前,有一条来自江南某地的商船运送一批货物到北方去。船行途中,突然遇到了大风浪,狂风卷着巨浪,向商船打来。因为风浪来得太突然,船员们根本找不到可以躲避风浪的港口,只能听天由命。狂风刮了好几天仍不见停息,商船像一片被风吹落的树叶一样,孤零零地在大海上漂浮着。渐渐地,船上的淡水用光了,食物也吃没了,人们饿得奄奄一息。船长看到这一切,心急如焚,却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

刘公岛博览园。一天夜里,船长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觉,于是他穿上衣服,来到船舱外。此时海天之间一片漆黑,寒冷的海风从脸上刮过,像刀割一样。突然,船长隐约看到远处有火光。他立刻大声地喊道:“大家快看啊!前面有火光!我们有救了!”这一线的生机立刻激起了人们强大的求生欲望。大家顿时精神抖擞,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当船桨,齐心协力朝着那有火光的地方划去。渐渐地,那火光越来越近,一座岛屿显现在人们眼前。

船终于靠岸了,大家用尽最后一点儿力气跳出了船,看见海岸边上站着一位老人,这老人满头白发,面色红润,手中高举着一个火把。人们一见,立刻拜谢说:“老人家,多亏了你为我们引航,我们才能划到这来,是您救了我们,谢谢您啊!”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是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的纪念遗址性博物馆老人微笑着说:“不用客气,能救你们我也很高兴!你们一定是又饿又累了吧?如果不嫌弃,就到我家歇息吧!”大家连忙再次道谢。

老人带着船上的人,走了不多远,就来到了一所房子前。屋子虽然不是很宽敞,却十分古朴亲切,一位热情的老妇人招待大家落坐后就急忙去做饭了。老人向大家介绍说:“这是我的老伴,我们两个人在这座孤岛上生活很长时间了。”

老妇人从屋里抓了一把米,淘洗好后,就放到了锅里。大家见了,都很纳闷,心想:一船的人,这一把米怎么能够吃呢?不一会儿,饭好了,老妇人一掀锅盖,锅里竟然是满满的一锅白米饭。十几个人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大家一碗接一碗地吃,可是锅里的米饭却始终不见少。大家不禁暗自称奇。

吃完饭后,大家向老人道谢,说:“你们二位老人的救命之恩,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请问老丈您贵姓,这又是什么地方?日后我们也好回来报答。”

夕阳下的刘公岛老人捋着胡须,笑着说:“报答就不必了,我们夫妻俩一生喜欢帮助别人,并不图什么回报。这个地方叫刘家岛,我姓刘,叫我刘公就行。”说完,老人又取了一袋食物送给了船上的人,并送他们回船上休息。

第二天一早,船上的人到岛上去取水,可是寻遍了全岛,却没有找到昨晚的那所房子和救他们的两位老人。岛上青山耸立,树木葱翠,一片鸟语花香,根本不像有人居住过的样子。大家又回想起昨晚那奇怪的米饭,突然醒悟,原来救他们的是两位神仙啊!

后来,这些人开船又经过这个岛屿,为了纪念两位老人的救命之恩,大家集资在这座小岛上修了一座庙,庙里供奉着刘公、刘母的泥塑像,人们把它叫做刘公庙。每有船只经过这个岛屿,船上的人们都会下船来,到刘公庙进行祭拜,以祈祷他们在海上平平安安。后来,刘公庙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们就把这个岛叫做刘公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腊八节有哪些传说故事

全文共 1920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节,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腊八节有哪些传说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方腊八节的习俗

1、陕西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2、甘肃腊八节的习俗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3、西宁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4、西北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5、宁夏腊八节的习俗

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6、北京腊八节的习俗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腊八节有哪些传说故事

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的传说故事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陀成道日。在这一天,寺院都要举行纪念法会,称为成道会、腊八会,并以“腊八粥”供佛飨众。佛陀成道日为何要供养腊八粥呢?其缘由要追溯到佛陀成道之前的悉达多太子,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麦,以淡泊物质来砥砺求道的心愿。渐渐地太子觉悟到:世间的人追逐物欲,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如果执着于苦行,徒使身心受苦,形同枯木死灰,也不能证悟菩提,最好是舍弃苦乐二边,过着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才能进趋解脱大道。

太子有了这一番体悟,了解苦行的不究竟,即刻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但因太子的形体瘦弱,竟疲乏无力的倒在尼连禅河边,过了一会,太子手攀岸上垂下的树枝方站起来,走不了几步,又瘫倒在岸上。这时,河边有一个名叫难陀波罗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忽然看到一位瘦弱的青年沙门横卧在河岸旁,好像毫无气力似的,她立时生起同情的心,手捧乳汁前来供养太子。

太子接受牧女的一杯乳汁,其中的美味实在无法譬喻。饮后,五体通畅,渐渐的恢复了气力。于是涉河过岸,走到伽耶山的一棵繁茂的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开悟证道,成就正等正觉。由于牧羊女供养乳糜的典故,后来中国的佛教徒乃起而效之,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当天,以五谷及诸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相沿至今,此风气渐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也在这一天煮食腊八粥,成为民间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泼水节的由来和传说典故

全文共 2337 字

+ 加入清单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但是你知道泼水节的由来传说吗?一起来看看泼水节的由来和传说典故,欢迎查阅!

● 泼水节的由来和传说典故简介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的色彩。

传说典故

相传,创世初期,天地不分季节,世间不分冷暖,人类难以生存。创世神见此情景,委派天神捧麻点腊(又名混桑或帕雅桑)把一年划分为旱、雨、冷三季,为人间规定了农时,让他按时降雨、放热、降温,使冷热、雨水与人间的农时相符,为人间造福。捧麻点腊自恃法术高明,神通广大,既不关心人类,又不遵守天规,乱显神通,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升温就升温,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各种灾难接踵而来。

有个智勇双全的傣族青年名叫帕雅晚,他亲身经历了人间的种.种灾难,决定把人间从灾难中拯救出来。他用木板做成翅膀,飞到天庭,找到创世神诉说了人间的灾难。于是创世神免掉捧麻点腊的职务,另派英达提拉神掌管天地的风雨冷暖。可是捧麻点腊不肯交出权力,仍在乱兴风雨。英达提拉决心制裁捧麻点腊。他变成一位英俊的小伙子,去引逗捧麻点腊的七个女儿。七位美丽的姑娘都深深爱上了这位聪慧、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眼看时机成熟,便把她们的父亲如何作恶之事说了出来。七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早就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深感不满,听了小伙子的话更是义愤填膺。为了清除人间的灾难,她们决定大义灭亲。

从此之后,七姐妹对父亲百依百顺,深得父亲的欢心。捧麻点腊见女儿们如此听话,感到非常高兴,在谈笑中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诀。他告诉七个女儿,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赛宰”(“弓”为弓、“赛”为弦,“宰”为心,意为“心弦弓”)。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趁父亲酣睡时悄悄拔下父亲头上的一根头发做成了“心弦弓”,当她们把“心弦弓”对准父亲的脖颈时,捧麻点腊的脖子就断了,头颅一落地就冒起火来,邪火到处蔓延。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只好把头颅轮流抱在怀里,直到它腐烂。轮换时,姑娘们都要打来清水,泼在怀抱头颅的姑娘身上,冲去她身上的污迹遗臭。

捧麻点腊死后,英达提拉便开始掌管风雨冷暖大权。从此人类又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后来,人们把捧麻点腊死的这天定为全年之首--新年。为了纪念七位为民除害的仙女,过新年时,人们都要互相泼水为她们洗去身上的污血,扑灭她们身上的火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泼水习俗。

●泼水节的寓意

在泼水节这天,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这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带着美好的愿望再次出发。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守岁,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思为新年),西双版纳及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风俗习惯

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但泼水节除了泼水,还有其他有趣的习俗哦。

采花浴佛

节日当天,一清早人们就要进行采花活动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

丢包

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

龙舟比赛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

放高升及孔明灯

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泼水节注意事项

1、泼水时请不要泼老人,孩子,孕妇及开车的人。在泼水节期间为了自己和小宝宝的安全孕妇就不要出门了。小朋友想泼水的话,要在家长的保护之下方可出门泼水。

2、不要穿太薄太暴露的衣服,以免被泼湿后影响形象。穿得太厚也不方便,衣服泼湿冷不容易干。

3、女士不要到人流量非常大的地方泼水,以免有些人乘机占便宜。以前也有过衣服当场被扒的情况发生,在狂欢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

4、泼水节期间用水汽球的话,不要直接砸别人的眼睛或者头部,水气球砸到身上非常的痛,文明一点,泼水是表示祝福的,不要把别人砸得轻一块紫一的。去参加泼水节的最好带上眼镜。

5、贵重物品不要随身携带在身上,可以买一个手机保护袋,将手机和零花钱装在里面,其余的物品就不要带了,带上几个创可贴,以防追逐中磕磕碰碰的后果。

6、不要穿高跟鞋或者人字拖,泼水时不方便,跑得也不够快。女士头发长最好扎起来,不然被水泼后看起来会很狼狈。

7、女士一定要注意防晒哦,泼水节期间正好是最热的时侯,不要只顾着玩,要是被太阳晒上几个小时,那后果是很严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炉石传说忍者无敌及风暴英雄卡背怎么获得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炉石传说在5月15日更新的炉石传说2.6.0.8834补丁说明中,官方增加了两种新的卡牌图案背景,分别是忍者无敌风暴英雄,至于这两种卡牌背景如何获取,一起看下文章内容。

最新补丁

在最新的《炉石传说》补丁中,我们带来了全新卡牌背面图案,同时修复了一些游戏内的错误。

以下是本次最新补丁的完整内容!

综合

以下卡牌背面图案将被添加至游戏:

忍者无敌:在五月排名对战模式中达到20级或更高等级即可获得

风暴英雄:参与《风暴英雄》交互奖励活动即可获得。

【iOS】新增对64位设备的支持。

【安卓】解决了一个导致某些手机客户端会显示平板电脑界面的问题。

错误修复

解决了一个在“附近玩家”列表中“邀请”和“移除”观众时会出现的错误。

【平板电脑】玩家现在可以在平板电脑上用金币一次性购买多包扩展包了。

修复了多个画面、声音和界面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有什么

全文共 1327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节要吃腊八粥是一个传统的习俗,很多人都知道,但其中的缘由可能你还不了解哦。你知道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有哪些吗?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腊八粥的传说五:纪念佛祖成道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关于腊八粥的传说四:赤豆打鬼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大人认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 腊八节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关于腊八粥的传说一:教育后辈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关于腊八粥的传说五:纪念忠臣岳飞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大家饭”,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关于腊八粥的传说六:悼念筑长城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关于腊八粥的传说三:朱元璋受难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