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压岁钱的传说故事20字【20篇】

浏览

6858

文章

1000

虎耳草的花语和故事传说

全文共 1620 字

+ 加入清单

虎耳草是一种生长在山间林中的野草,不攀高不附远,它静静地匍匐在地上,慢慢地向前探进,说来倒与在山中称大王的老虎的行事风格有几分类似。虎耳草顾名思义,因其叶子外形与老虎耳朵相似而得名,但是却没有老虎的凌厉,它的花语是“持续”,或许不凌厉又不放弃便正是它能遍布山间的原因吧。

虎耳草的传说

隋炀帝滥用民力,为了游乐,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大运河。这运河流经嘉兴西门城边,河北住着一户庄户人家,父亲王阿龙,身强力壮,妻子王氏十分贤慧,家有两个女儿:桃花,十八,菊花,十七,姐妹俩虽然不十分美丽,却十分端庄健壮。经常帮村中的一些孤寡老人烧饮、洗衣服,常把一些好吃的东西,省给穷苦的老人吃,村里人都竖起大拇指夸她俩是菩萨心肠的一对好姐妹。隋炀帝荒淫无道,乱世中恶人横行,嘉兴也不例外,采花盗黄霸糟蹋了不少良家妇女,对桃花、菊花两个姑娘早已垂涎三尺。

虎耳草的花语

寒风凌洌的冬天,桃花的手柔软光滑,而菊花的手红肿溃烂,生满冻疮。有一天,菊花帮姐姐挽起装满衣服的篮子,一起到河边洗衣服,在运河边阴湿的岩石上,生长着许多美丽的虎耳草,此草叶圆形或肾形,表面淡绿色,背面粉红色,花瓣5片,集成圆锥花序,花色白,果卵圆形。菊花以羡慕的目光望着桃花在河边搓洗衣服。

突然,一个黑影扑向菊花,菊花猝不及防,摔了下来,倒在虎耳草上,压碎的汁水涂抹在菊花手上。桃花状大喊:“救命!”呼救声震荡在湖面上,乡亲们一听桃花在呼救,纷纷从四面八方涌过了出事的湖边。众人看到采花盗在光天化日之下对菊花无礼。姐姐桃花和菊花奋力与采花盗搏斗。众人猛喝:“砸死采花盗!”石子、砖片象雨点一样飞向采花盗,采花盗一看苗头不对,跳入河中逃掉了。

过了几天菊花发现手上的冻疮不十分痛了,红肿也消褪了一些。姐姐桃花看后,说:“妹妹,看来,这虎耳草,可治好你的冻疮。”于是菊花就采摘虎耳草揉烂成汁水,涂擦在溃烂的冻疮上,果然冻疮就好了。以后乡亲们生了冻疮,就采集虎耳草用汁水涂擦,皮肤也就变得柔软光滑了。

虎耳草栽培技术

气候土壤

喜阴凉潮湿,土壤要求肥沃、湿润,以密茂多湿的林下和阴凉潮湿的坎壁上较好。

种植

用分株繁殖。四川地区在夏季选择须根发达、生长健壮的植株,高7-10cm,由匍匐枝长出的幼苗,拔起作为种苗。若是在林下栽培,要清除地面杂草和过密的灌木,按行、株距各约17cm开穴,浅栽地表,把须根压在土里。若是在阴湿的石坎或石壁上栽培,可把苗栽在石缝里,用湿润的腐殖质土把须根压紧,浇水。

田间管理

经常除草,拔去过大的苔藓植物。

虎耳草药用价值

性味

①《履巉岩本草》:性凉,有毒。

②《纲目》:微苦辛,寒,有小毒。

炮制去杂质,切段备用。

归经 肺;脾;大肠经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 全年可采。但以花后采者为好。

化学成份

虎耳草叶中含岩白菜素,槲皮甙,槲皮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琥珀酸和甲基延胡索酸。茎含儿茶酚。根含挥发油。此外从虎耳草中还分得熊果酚甙,绿原酸,槲皮素-5-O-葡萄糖甙,去甲岩白菜素,氨基酸,硝酸钾及氯化钾。其叶绿体中所含的酚酶能将顺式咖啡酸氧化为相应的邻位醌,后者经自然氧化而生成马栗树皮素。

药理作用

1.强心作用 离体蛙心滴加虎耳草压榨的鲜汁滤液或1:1乙醇提取液0.01ml,均显示一定强 心作用。提取液去钙后对心脏仍有兴奋作用,但较去钙前弱。本品强心作用转氯化钙发生慢,持续时间较长。

2.利尿作用 麻醉犬及清醒兔静脉注射虎耳草乙醇提取液1ml/kg,呈现明显利尿作用。将提取液中所含甙类破坏后,仍有一定利尿作用。

3.其他作用 虎耳草鲜汁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体外试验未发现抑菌作用。

4.毒性 家兔35ml/kg鲜汁灌胃,24h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第2日重复给予60ml/kg,观察3d,也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虎耳草的花语:持续

虎耳草又名石荷叶、金线吊芙蓉、老虎耳等。虎耳草的学名非常奇妙,从拉丁语直译过来就是割岩者,这是因为虎耳草喜欢生长在背阳的山下及岩石裂缝处的缘故。长时间下来,或许真的可以割开岩石也说不定!因此,虎耳草的花语是——持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全文共 1765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末期,黄巢带领起义军北上,攻打浑城。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气坏了,指着城楼大骂,扬言攻破城池,定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已经快过年了,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士兵大多还没有换上冬服,黄巢知道硬攻要受损失,只好先把队伍拉到山里,等过了年再打。

新年很快过去了,家家都在推米磨面,做汤圆,欢庆上元佳节。黄巢想,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何不乘人们过节的时候,进城摸摸敌军的虚实,再定攻城之策。想到这里,他马上召集众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义军交给师弟,自己挑上汤圆挑子出了大营,直向浑城走去。

黄巢进了城门,一直奔西街。走不多远,见十字街前有一伙人正指指划划地看什么。刚好,这时对面来了个卖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棉袄棉裤,手里不住地敲着梆子。黄巢上前施礼说:“请问老人家,前面出了什么事?”老人打量一下黄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边,低声说:“前两天黄巢带兵攻城不下,到山里去了,过几天还要来的。官家贴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粮,唉!要打大仗了。”

两个人正说话,忽听一阵马蹄响,黄巢抬头一看,一队人马飞驰而来,当兵的边跑边嚷道:“众家百姓听着,黄巢进城了,现已四门紧闭,跑不了啦,有发现卖汤圆的马上报告。知情不报者诛灭九族!”

黄巢知道军中出了叛徒,走露了消息,便扔下挑子往东跑,急急忙忙地钻进一个巷子里。进了一家院子,隐在门后。等马队过去,这才出来往北跑。没跑多远,又听见马蹄响,知道马队又回来了,他一转身钻进一个小院。

黄巢插上门正要进屋,见一个老人从屋里走出来,正是十字街头跟自己说话的那个老人,急忙走过去说;。“老人家行行好,把我藏起来吧。”老人见了黄巢先是一愣,接着点点头答应了。

这时,街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接着有人打门。老头着急了,话都顾不得说,急忙把黄巢领到后院,来到醋缸跟前,掀开缸盖让他钻进去,说:“客官,先委屈一下吧!”老人拿把扫帚刚要扫地,大门撞开了,十几个官兵闯进来,把老头围住。官兵头目说:“大白天,为啥插门?”老人说:“我怕小偷进来偷东西。”头目追问:“有个大汉,你把他藏在哪?”老人说:“我家大门插着,没人进来!”一头目骂道:“胡说!他明明钻到这儿来了。你不想活了!”老人说:“官爷,你不信,就请搜吧。”。头目下令去搜查,十几个官兵马上进屋,翻箱倒柜,乒乓一阵乱响,东西砸破了不少,醋缸也打破了两口,醋流满了院子,幸亏他们没接着翻。

官兵走了,黄巢从缸里爬出来,见满院子都是碎缸片,老人惋惜地在缸前落泪。他忙走过去安慰说:“老人家不要哭了,过两天我赔你几口就是了。”

老人站起来说:“客官,你快走吧,他们前边去了,找不到人还会回来的。”

黄巢问:“老人家,现在天还不黑,到处都是官兵,我从哪里出城呢?”

老人说:“你出了这条巷子,钻进对面院子,从后面出去便是天齐庙,你先在庙里藏着。天黑后,顺着城墙往南走,走出两丈多地有个豁口,你就从那儿出去吧。”黄巢见老人厚道诚实,便进一步打听说:“老人家,这座城有何妙处,黄巢十万大军攻了三天竞攻不破?”老人说:“客官有所不知,这城建在始皇时期,城墙又高又厚,上有滚木,两厢藏有弓箭手。”黄巢问:“那就没法了吗?”

老人说:“要打城,不能从城门进,得从天齐庙的豁口进。”黄巢听了很高兴,转身要走,又回过身来问:“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谁吗?”老人犹豫了一下,说:“你是黄大将军。”黄巢说:“唐兵骂我杀人如麻,吃人不吐骨头,你不怕我吗?”老人说:“那是官家说的,官家能有好话吗?我们穷百姓正盼着你来呢。”黄巢听了很感动,想不到老百姓对自己这么敬重,就说:“老人家,你家有红纸吗?”老人说:“现成的没有,店铺里能买到的。”黄巢说:“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

黄巢走后,老人把消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城穷百姓都知道了,家家买红纸扎灯笼。

黄巢回到大营,马上召集将士商量,到了夏历正月十五晚上,带着五千精兵,摸过护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声号炮,内外夹攻,很快攻破城门,起义军进城了!

这时,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红灯,全城灯火通明。凡是挂河谠红的的大门,起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的,起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光了。第二天,黄巢开仓分粮,还派人给那位老人送去二百两银子。

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观音菩萨的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1302 字

+ 加入清单

观音菩萨,梵文Avalokite?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观世音菩萨的得名由来,诸经有三种记载: 一、由宿世悲愿得名。《悲华经·受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二、以修四自利得名。《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三、由证果利他得名。《法华经·普门品》谓释边牟尼佛就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的提问答复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话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唐玄类法师《大唐西域记》卷三曰:“(阿缚卢积低温伐罗),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言,即阿缚卢枳低,译‘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后世学者通过比照经义或考证原典,一般认为旧译不谬;尤其从佛法角度而论,二译相辅相成,体现了菩萨“悲智双运”的境界: 一、从侧重有别论:观世音,是说世间众生遭遇灾难不祥,若一心称念菩名号,菩萨观照无遗,即时寻声赴感,使之高苦得乐,此从“悲”立名。观自在,是说菩萨因地修行,用般若妙观智,由耳根一门深入,反闻自性,不被外界声境所转,故尔观听圆明,得大自在,此从“智”立名。 二、从圆融一体论:观世音,是以能观之智,观照世间一切音声.不起妄识、妄闻,反闻自性,而入正定,此具“智”义。观自在,正是因观知众生苦难,以大神通,随机往救,自在无碍,此具“悲”义。 具体地说,“观”是主体的妙智,始终如一;“世音”是客体的境界,有着前后的不同。就其因中自利,“世音”可指菩萨所具的“闻性”;就其果上利他,“世音”特指所闻一切众生的称念祈求之音。合而论之,每一名号同时兼具了悲智、因果的双重义蕴。这正符合了菩萨道的基本原则;修自利之功德,是为着圆成利他的事业;做利他的事业,是为着庄严自利之功德。 观音示现成道的传说到了北宋,民间出现了关于观音在中国示现成道的故事。说是有位妙庄王,生了3个女儿,名妙因、妙缘、妙善。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大女、二女高高兴兴嫁出去了,就是三女儿妙善死也不肯出嫁,执意出家。庄王大怒,把妙善赶出王宫。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为香山仙长。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来作药引子。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牺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献出了自己的手眼,救了父亲的命。佛祖被其孝心感动,便赏她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使之成为千手千眼的观世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佛手柑的故事传说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佛手柑的故事传说你听过了吗?下面一起跟小编看看佛手柑的传说故事吧!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互生,长椭圆形,边缘有微锯齿;叶腋有刺。初夏于枝梢叶腋开花,圆锥花序,花瓣五枚,上部白色,基部紫赤色。果实冬季成熟,鲜黄色,基部圆形,上部分裂如掌,成手指状,果肉几乎完全退化,香气浓郁。老枝灰绿色,幼枝略带紫红色,有短而硬的刺。单叶互生 叶柄短,长3~6mm,无翼叶,无关节;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16cm,宽2.5~7cm,先端钝,有时微凹,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浅波状钝锯齿花单生,簇生或为总状花序;花萼杯状,5浅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内面白色,外面紫色;雄蕊多数;子房椭圆形,上部窄尖。

柑果卵形或长圆形,先端分裂如拳状 或张开似指尖,其裂数代表心皮数,表面橙黄色,粗糙,果肉淡黄色。种子数颗,卵形,先端尖,有时不完全发育。花期4~5月,果熟期10~12月。

四川省泸州市佛手主产区的合江县,年平均气温18.2℃,相对湿度82%,全年降水量1020mm,日照时数全年约1200小时,佛手生长好,产量较高。

佛手柑的传说

妙庄王三公主妙善决意出家修行,气得妙庄王生了一场怪病,太医们束手无策。妙善得知后,想佛祖祈求治愈父亲的病,却连做3日神仙要砍自己手臂做肉汤给父亲治病的梦。回到皇宫后妙善果真自断一臂,妙庄王服用后果然好了,但得知是女儿手做的药,除了自己祈祷上苍,让女儿尽快康复。还发动全国百姓一起祈祷。

后来,妙善的断臂处竟一夜间抽出十几只手来,众人十分惊讶!齐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就是人们传说的“千手观音”。当时为妙庄王治病用的是臂肉,太医将剩余的手掌抛出城外。不久,在海边的礁石丛里竟长出许多像手掌样的物体来,人们把它挖来蒸了吃,味道十分鲜美。有人说那是观音菩萨的手掌变的,故称作“佛手”。

佛手柑的故事

分布范围

佛手在广东多种植在海拔300~500m的丘陵平原开阔地带,而在四川则多分布于海拔400~700m的丘陵地带,尤其在丘陵顶较多。

中国南方各省区多栽培于庭院或果园中。果皮和叶含有芳香油,有强烈的鲜果清香,为调香原料;果实及花朵均供药用。佛手为栽培品种,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主产于广东肇庆、高要、德庆、云浮、四会、郁南等地,称“广佛手”,为地道品。产于四川者,称“川佛手”。产于浙江者,称“金佛手”。此外,广西、安徽、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出产。佛手以广东产品为好,果大质佳,品质最优,加工的商品“金边白肉”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为广东地道药材“十大广药”之一。

佛手生产基地应选择在适宜生长的地区,同时重视“地道药材”的地理学和“原产地”概念。如广佛手主要分布于肇庆市、云浮市等地。

生长环境

佛手为热带、亚热带植物,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严寒、怕冰霜及干旱,耐阴,耐瘠,耐涝。以雨量充足.冬季无冰冻的地区栽培为宜。最适生长温度22~24℃,越冬温度5℃以上,年降水量以1000~1200mm最适宜,年日照时数1200~1800小时为宜。适合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沙壤土或粘壤土中生长。

在广东省主产区的高要市及德庆县,年平均气温22℃,最冷月的1月平均气温为13.2℃,极端最低气温为-1℃,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为28.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mm左右,全年日照时数为1815小时。在排水良好、肥沃的稻田,土壤呈微酸性,生长良好,产量较高、较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有关于使君子花的花语和故事传说

全文共 1142 字

+ 加入清单

使君子又名留球子,不仅长相清新可人,而且还是一种著名的中药材,素有“花中君子”的美称。下面就随小编来了解一下这位使君子的花语及来源吧。

使君子传说1

相传北宋年间,潘洲一带有一位叫郭使君的郎中,精通医道,而且乐于救助穷苦百姓,深受乡邻的尊敬。一天,他上山采药,被一种结在蘑状植物上的果实所吸引。这种果实形状很像中药山栀,又有些像中药诃子。他将果实的外壳剥去尝了尝,发现其味道甘淡,却有芳香之气,于是摘了一些带回家。因采回的果实尚未干透,他担心药物放久了会变质发霉,便将果实放在锅中炙炒。不一会儿,锅里溢出一股芳香之气,馋得年幼的孙子嚷着要吃。郭使君无奈之下,只得拣出炒熟的四五枚给孙子吃。谁知道,第二天早晨孙子在大便时竟然排出几条蛔虫。郭使君左思右想不得其解,于是又取出十余枚果实让孙儿吃了。不料未到一个时辰,孙儿一个劲地打嗝、呕吐,郭使君忙用生姜、陈皮、甘草等药来解毒。几天后,他又减半量给孙子服用,这次孙子又顺利地排出几条蛔虫。从此,郭使君凡遇到虫积、疳积的患儿,就酌量使用这种果实去医治,多获良效。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医生,就给这种药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使君子”。

使君子传说2

相传,三国时刘备的儿子得了一种怪病:面色萎黄、四肢枯瘦。浑身无力,肚子胀得像面鼓,一叩“嘭嘭”直响。刘禅还经常哭着,闹着。要吃黄土、生米一类的东西。一天,日丽风和。刘禅要去野外玩耍,刘备便派两名士兵带他去附近玩玩。谁知,天色将黑回家后,刘禅突然又吐又泻,两手捧着肚子直是喊疼。当刘备向两个士兵问明情况时,刘禅疼得愈加厉害了。两士兵瞧见刘禅又哭又叫,裹腹而滚。吓得跪在地上,不敢起身。刘备忙问他们刘禅到底在外边吃了什么,其中一个士兵战战兢兢地跪拜道:“……小公子看见一种野果,哭喊着要采摘。小的们劝他不住,就让他摘几颗拿着玩。谁知,……”刘备一听,认为刘禅是吃野果中毒。立叫两个士兵忙去找医生。

谁知那两士兵出门后不多时,刘禅拉下了许多蛔虫和蛋花样东西后,便不哭不闹,安静了许些。还嚷着说肚子饿。刘禅喝了半碗稀粥,又拉了些蛔虫,然后便独自玩了起来。等医生赶到时,刘禅早就安安静静地睡熟了。日后,刘禅的肚子软了,黄土、生米一类的东西也不要吃了。

刘备眼看着儿子的身体日渐好起来,兴奋不已。暗自思想,定是那种野果治好了儿子的怪病。他便急切地又命那两个士兵带了十几个人,到野外采集那种不知其名的野果。采后把它晾干,碾成粉末,散于民间,医治像刘禅一样的怪病。果真有效。于是,百姓便抬着猪羊,敲锣打鼓,喜笑颜开地来到刘备军中致谢。刘备拿出状似橄榄,有棱有角的野果问及大家这叫什么名字,百姓却摇头不知。这时,只见一书生模样的人挤入人群。大声言说:“既然这野果不知其名,而最先品尝此果的人是刘使君的公子。就不妨称它‘使君子’吧!”众人一听,连连击掌称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四季海棠的花语及传说

全文共 1306 字

+ 加入清单

四季海棠是秋海棠的一个品种,也是种植最普遍的一个品种,常被用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在花坛、室内随处都可见它的身影。

四季海棠虽然长得娇小,初见它时也不觉惊艳,但是耐看。观赏久了,就会愈发喜欢四季秋海棠叶色的油亮丰盈,花朵的玲珑娇艳。而且,四季海棠的花语也是相当的可爱呢!

1季海棠的传说

传说在玉帝的御花园里有个花神叫玉女。因为嫦娥温柔漂亮,玉女与嫦娥就成了好朋友,并经常到广寒宫玩。有一次,玉女看见广寒宫里新种了十盆奇花。那是一种从未见过的仙花,小花数朵簇生成伞形,甚是奇巧可爱。花蕾是红色的,花朵儿却是娇羞的淡红色。花枝上还结着果实,长长的椭圆形、黄黄的颜色。花儿和果儿都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实在逗人喜爱。

玉女想到玉帝的御花园中什么花儿都有,唯独没有这种花。因此请求嫦娥姐姐送她一盆,好拿回去栽种在御花园里。但是嫦娥却摇摇头说,这是王母娘娘的花,是如来佛特意为庆贺王母娘娘的寿辰,派人从天竺国送到广寒宫来的。因为这花耐寒,所以才种在广寒宫中。

玉女连连请求,只说广寒宫中花儿这么多,少一盆也没什么关系,王母娘娘也发现不了的。嫦娥经不住玉女这么“姐姐长”“姐姐短”的直央求,就答应了。玉女好不容易说服了嫦娥,得到了这盆馨香迷人的奇花,高兴地捧起花盆就往外走,边走边说:“谢谢!谢谢!”不想刚刚走到广寒宫门口,迎头就碰上了王母娘娘。

她一见玉女手捧着天竺国送来的仙花,一边嘴里直道谢,便明白嫦娥一定私下将她的花儿拿去送人,因而怒气冲天地训斥嫦娥胆大妄为。而且,她边说边夺过玉兔的石杵,将玉女和她手中的那盆花儿一起打下了凡间。

这盆花正巧落在一个靠种花为生计的老汉的花园中,老汉有个女儿叫海棠,姑娘的面貌也像花儿一样美丽。老汉见一盆花从天而降,种花人自然爱花惜花,便连忙伸手去接,怕有闪失,又忙叫女儿过来帮一把,口中连叫:“海棠!”海棠姑娘听见了,急急地跑过来,看见爹爹手里捧着一盆花儿,连叫“海棠”,便高兴地问:“爹爹,这美丽的花儿也叫海棠吗?”

老汉接住了这盆花,只见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叫不上名儿来的花,听见女儿这么一说,觉得这花儿的确和女儿一样美,就干脆将错就错叫它“海棠花”了。

只是海棠花儿虽被爱花的老汉接住了,并且从此培植在人间,但它的香魂却随风飘去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传说海棠花原有天香,如今却没有了香味的缘由。

2季海棠简介

四季海棠又名四季秋海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巴西,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秋海棠、虎耳海棠、瓜子海棠、玻璃海棠,在传统生产中是作为一种多年生的温室盆花。四季海棠是秋海棠植物中最常见和栽培最普遍的种类。姿态优美,叶色娇嫩光亮,花朵成簇,四季开放,且稍带清香,为室内外装饰的主要盆花之一。

人们将其应用于花坛布置,效果极佳。随着一些相对耐热品种的出现,四季海棠在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最主要的花坛花卉之一,具有株型圆整、花多而密集、极易与其它花坛植物配植、观赏期长等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欢迎。一般为春秋两季栽培。

3季海棠的花语

四季海棠小巧玲珑,姿态优美,叶色娇嫩光亮,花朵成簇,四季开放,别具引人喜爱的韵味。因为四季海棠娇俏的模样以及活泼的性子:极易与其他植物配植,因此四季海棠的花语为:快乐聪慧。一般是赠送儿童的佳礼,也给用来赠送充满童心的成年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下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全文共 1964 字

+ 加入清单

下元节就快到了,大家知道下元节是什么节日吗?相信很多小伙伴对这个节日都比较陌生。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下元节是什么节日_下元节的来历传说,希望大家喜欢!

下元节的来历介绍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又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下元节禁忌与注意事项★

下元节是什么节?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农历七月十五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并称中国岁时节令中的“三元”。三元节,就是“三官大帝”的诞辰。三官大帝分别是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禹。这“三元”都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也有一种说法,清明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下元节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相传水官大帝禹会在这天下凡为民解厄。在下元节这天,人们准备会祭祀水官大帝,因此,下元节也叫“消灾日”。

下元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清明节是以家族为单位来祭祖,中元节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祭祖,而下元节往往是以民族为单位来祭祖,华夏民族要在这一天祭奠心目中那些最值得敬佩的祖先,很多地方祭奠的场面宏大,庄严,神圣,看上一眼,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下元节的介绍

中国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 唐代以一、 七、 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 中元 、 下元: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猜灯谜、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又说元宵节起为“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中元节, 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 俗称七月半。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 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 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 所以, 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等三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著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

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夕颜花的花语与传说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有很多人误以为夕颜就是牵牛花,其实夕阳是葫芦花的一种。之所以称为夕颜是因为它总是在黄昏盛开,翌朝凋谢。因而夕颜花色的白便染上了“夕开朝谢”的苍白,令人伤感。

夕颜就像薄命的红颜一样让人心疼,那么,它的花语是不是一样令人怜惜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有关夕颜的传说

传说中女主人名字就叫夕颜。其实她的真名也并不叫做夕颜,夕颜这个名是一个男子给她的。男子遇见她时是初秋之日,黄昏时分,男子在一个村庄简陋的房舍前,遇见了一种自顾开放的紫花,十分可爱,心中顿生怜惜,觉得花儿开在这样破败的地方真是薄命。

男子命身边的侍从摘一朵花过来,就在这时,屋内出来一位俊俏女子,递过一把白纸扇,说,夕颜柔弱娇嫩,不可用手拿的,得用纸扇托着。男子接过扇子,将摘下的花置于扇面,目光却被女子的姿色牵住。

通过一朵花和一把纸扇,男子和女子就这样认识了,互生爱慕。他们并不知道彼此的姓名,自始至终,他们都向对方隐瞒着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男子就叫她夕颜,女子称他公子。

公子其实是皇亲贵族,为了不引起夕颜的猜测,每次都会穿上粗布衣服装扮成贫民,在天色已暮的时分去村庄见她。夕颜温顺娴静,才情与趣味皆不流俗,对公子的来去行踪也不深究,纵有痛苦与悲哀也是不露声色,这一切都表明她是有来历的,并非一个普通村女。

公子原未打算对夕颜过久留恋,但夕颜的品性与神秘却使他欲罢不能。在一起的时光恩爱如胶,又像一个虚幻的随时会消失的迷梦。公子为此内心不安,深恐在某一天去村庄时不见夕颜,无寻觅处……

夕颜死后,源氏打探出了她的身世,原来她也是出身贵族,只是父母早亡家道没落,成了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在遇到源氏之前,她已被另一个轻薄的贵族男子爱了又弃,生下一个不被认养的孩子。她的一生可谓凄凉短暂,正如源氏遇见她时看见的紫花——夕颜,开在破败地方,虽娇柔美艳却注定了是薄命的花儿。

夕颜简介

“夕颜花”是葫芦花的一种,与相对的是“朝颜花”是牵牛花。夕颜花,正名为:月光花,株高5~30cm,绿茎圆柱形,茎干卷须缠绕向上攀援,开1~5朵高脚碟状白或粉色大花,带淡绿色褶纹,肉质花盘环状,具芳香气味,直径7~14cm,花朵黄昏至夜间开放,直到黎明时才闭合。夕颜悄然含英,又阒然零落,意味突然香消玉殒的薄命女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重阳节有什么神话传说

全文共 1255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下面,小编跟你介绍一下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重阳节神话传说二、《续齐谐记》记载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延伸阅读: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重阳节神话传说一、民间演化版本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有哪些故事

全文共 1125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冬至的起源和由来_冬至节气的由来和传说

全文共 2180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过了冬至就意味着离过年不远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冬至的起源由来,希望大家喜欢。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的起源和由来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冬至节的由来与习俗

一、冬至由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平气法”用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二、冬至习俗:

1、北方吃饺子、馄饨

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一到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相传,这一习俗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冬至馄饨的意义主要在祭祀,其次才是食用。有古人认为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破阴释阳,支助天地间阳气生长。

2、南方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还代表团圆之意。

冬至节气的特点

北方地区

冬至节气时,北方地区的温度已经在0℃以下了,在某些地区还有雪冻灾难。

西北地区

冬至节气时,西北地区的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天气寒冷。

南方地区

冬至节气时,南方地区的平均气温只有6℃至8℃左右。

西南地区

在西南某些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秋节有什么神话传说

全文共 1380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那么,中秋节有什么神话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中秋节神话传说三、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神话传说四、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中秋节神话传说二、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神话传说一、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中秋节神话传说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全文共 1371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佳节,是我国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佳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它还被成为“上元节、灯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宵节由来传说,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元宵节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令士族庶民都挂灯。在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的习俗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元宵节的意义

元宵节的意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小正月,或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节日期间吃饺子的习俗是在宋代左右形成的。据记载,唐代元宵节吃了“茧”和“圆角”。

在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是唐元的前身。宋代周必达写的诗《沸腾的浮子》中有“星灿乌云,珠荡在浑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立春吃萝卜的起源和传说

全文共 2432 字

+ 加入清单

立春这天,乡人又有一个习俗,就是在立春时刻,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啃吃几口萝卜,这习俗叫啃春。那么你知道立春吃萝卜的起源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立春吃萝卜的起源,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立春吃萝卜的好处

立春也寓意着春季即将到来,正所谓春困夏乏,春季天气回暖也是细菌滋生的季节,也容易让人引发流感和发烧,而萝卜当中含有维生素C和锌,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功能。并且萝卜当中含有木质素,能够提高细胞的活力,吞噬有害细菌,防治疾病。

萝卜又名莱菔,它生熟食用皆宜,生用味辛性寒,熟用味甘性微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有“小人参”之美称。民间也有“萝卜上市,医生没事”的记载。

萝卜中还有的维生素C可以帮助消除体内的废物,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尤其是白萝卜或者水萝卜,其富含的酶可以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通常,酶能够吸收食物中的淀粉,更能化解胃中的积食,起到很好的消化效果,预防胃痛和胃溃疡。

民间认为“萝卜头辣、尾燥、腰正好”,专家也提醒,萝卜分段吃,营养各不同:萝卜的顶部含维生素C最多,宜爆炒和煮汤;中间段含糖量较高,可切丝凉拌;尾部辛辣,含淀粉酶和芥子油,适宜腌拌……平时家里人少时一根大萝卜一次吃不完,可以竖着剖开吃一半,这样萝卜的头、腰、尾都在菜里,营养均衡。

立春吃萝卜的原因

《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燕京岁时记》载: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谓可以却春困也。吃萝卜不仅可以解春困,还可以增强妇女的生育机能,立春萝卜又称为“子孙萝卜”。

中医认为,春季保健,应该要特别注意对我们的肝脏进行保养,因为春季是属于阳气开始升发的特点。所以,根据以上特点,应多吃一些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而少食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这其中,萝卜正是立春时节最佳的保健食物。

萝卜又名莱菔,它生熟食用皆宜,生用味辛性寒,熟用味甘性微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有“小人参”之美称。民间也有“萝卜上市,医生没事”的记载。

萝卜中还有的维生素C可以帮助消除体内的废物,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尤其是白萝卜或者水萝卜,其富含的酶可以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通常,酶能够吸收食物中的淀粉,更能化解胃中的积食,起到很好的消化效果,预防胃痛和胃溃疡。

民间认为“萝卜头辣、尾燥、腰正好”,专家也提醒,萝卜分段吃,营养各不同:萝卜的顶部含维生素C最多,宜爆炒和煮汤;中间段含糖量较高,可切丝凉拌;尾部辛辣,含淀粉酶和芥子油,适宜腌拌……平时家里人少时一根大萝卜一次吃不完,可以竖着剖开吃一半,这样萝卜的头、腰、尾都在菜里,营养均衡。

吃萝卜的传说

传说,远古的时候,人们在狩猎的同时,开始搞点农业,那时候三皇五帝也都把种粮列为万行之本。乡人呢,更是以种粮为天职。所以,不论三皇五帝,还是乡人百姓,对一岁之首的春,更是心里十分重视。那时候,人们到了立春这天,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仪式来庆祝。

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收拾利落田地场院,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这种病很怪,人人心虚气短,失神落魄,没有一丁点精神,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敲门,没人应声。门虚掩着,他寻思了一下,便说着:“屋里有人吗?”推门进屋。屋里的炕上躺着五口人,个个脸色焦黄,昏沉沉像睡着一样,满屋尘土,看样子已是有些日子没人打扫了。

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他赶紧来到一个中年人跟前,连声问究竟,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道人也莫名其妙。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约摸过了三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

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

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啃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一直到今天。

立春吃萝卜的起源

立春时节吃生萝卜,谓之“咬春”。明人刘若愚《明宫史>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日‘咬春’。”清初乾隆年间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载:“生食水红萝卜,名日‘咬春’。”清光绪年问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谓可以却春困也。”这说明“咬春”的习俗明清以来在北京一直很流行。河北吴桥也“咬鲜红菜菔,谓之嚼春,可以顺气醒睡”。在山东地区,立春这天人人手拿一个生萝I-,待立春时刻一到,不约而同地咬下去。在中国最东北部的黑龙江省以及在西南地区的贵州,人们不仅同样是食生萝卜,而且也认为可以消除睡意。可见不论是在东北、华北还是西南地区,立春都吃萝卜。另外在天津,人们还相信立春萝卜有增强生育机能的功效,在山西,把萝卜切成片生吃,这也称为“咬春”。

有的地方还认为吃萝卜是取与春季物候相适应的新生之义,如山西北方的萝卜栽培历史悠久,且多优良品种,这是北方咬春习俗盛行的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蜀葵的花语及传说

全文共 1239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种花都具有某种含义,蕴藏着无声的语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蜀葵的花语及传说,欢迎阅读。

蜀葵的定义

别称一丈红、大蜀季、戎葵。二年生直立草本,高达2米,茎枝密被刺毛。花呈总状花序顶生单瓣或重瓣,有紫、粉、红、白等色;花期6月至8月,蒴果,种子扁圆,肾脏形。喜阳光充足,耐半阴,但忌涝。

原产中国四川,现在中国分布很广,华东、华中、华北均有。由于它原产于中国四川,故名曰“蜀葵”。又因其可达丈许,花多为红色,故名“一丈红”。于6月间麦子成熟时开花,而得名“大麦熟”。

嫩叶及花可食,皮为优质纤维,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镇咳利尿之功效。根可作润滑药,用于粘膜炎症,起保护、缓和刺激的作用。从花中提取的花青素,可为食品的着色剂。全草入药,有清热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治吐血、血崩等症。茎皮含纤维可代麻用。

蜀葵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位名叫王其祥的人,性喜与花草为伍,百花中又独钟蜀葵。有一天他在花园中睡着了,睡梦中有一青衣人领他去看仙子的歌舞表演,但见众仙笙歌悦耳、轻舞曼妙,正直陶醉之际,他却从梦中醒来,一时青衣人、众仙子都消失无踪,只有那阵阵凉风吹拂得轻轻摇摆的蜀葵,似乎在对他点头致意。心中惆怅之余,他给自己取了“蜀客”的别名,以纪念这段奇异的梦境。

蜀葵的花语

花语:梦

自古以来,里就有将圣人与特定花朵连结在一起的习惯,这因循于教会在纪念圣人时,常以盛开的花朵点缀祭坛所致,而在中世纪的天主教修道院内,更是有如园艺中心般的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朵,久而久之,教会便将366天的圣人分别和不同的花朵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花历。当时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在南欧地区,而南欧属地中海型气候,极适合栽种花草。蜀葵是属于锦葵科锦葵属的植物,是被选来祭祀圣斯塔法诺的花朵。他在巴勒斯坦向众人讲解耶稣遭杀害的经过时,被犹太人以乱石击死。

后来他托梦告诉主教,公元415年人们才发现圣斯塔法诺的遗骸。因此蜀葵的花语是“梦”。凡是在这天出生的人,是个爱作梦的孩子。尤其幻想着自己爱情就像小说情节般高潮迭起,精彩绝伦。

蜀葵的形态特征

二年生直立草本,高达2米,茎枝密被刺毛。叶近圆心形,直径6-16厘米,掌状5-7浅裂或波状棱角,裂片三角形或圆形,中裂片长约3厘米,宽4-6厘米,上面疏被星状柔毛,粗糙,下面被星状长硬毛或绒毛;叶柄长5-15厘米,被星状长硬毛;托叶卵形,长约8毫米,先端具3尖。

花腋生,单生或近簇生,排列成总状花序式,具叶状苞片,花梗长约5毫米,果时延长至1-2.5厘米,被星状长硬毛;小苞片杯状,常6-7裂,裂片卵状披针形,长10毫米,密被星状粗硬毛,基部合生;萼钟状,直径2-3厘米,5齿裂,裂片卵状三角形,长1.2-1.5厘米,密被星状粗硬毛;花大,直径6-10厘米,有红、紫、白、粉红、黄和黑紫等色,单瓣或重瓣,花瓣倒卵状三角形,长约4厘米,先端凹缺,基部狭,爪被长髯毛;雄蕊柱无毛,长约2厘米,花丝纤细,长约2毫米,花药黄色;花柱分枝多数,微被细毛。花期2-8月。

果盘状,直径约2厘米,被短柔毛,分果爿近圆形,多数,背部厚达1毫米,具纵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谷雨节气的来历及传说

全文共 2011 字

+ 加入清单

谷雨,是24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19日-21日之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谷雨节气的来历传说,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谷雨祭海习俗

“谷雨时节,百鱼上岸。”在我国北方沿海一带渔民们,过谷雨节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到清朝道光年间(1821)易名为渔民节。捕鱼为生的渔民,历来认为,谷雨时节,百鱼上岸,是出海捕捞的吉日。为了祈求神灵庇佑他们的海上生产一帆风顺、鱼虾满舱,遂于每年出海的前一天,即谷雨节,向众神(龙王、海神娘娘)献祭,并举行各具特色的仪式。

打鱼用具渔船、网具等,在渔民眼中这些日常生产资料各有神灵,为了祈求这些神灵庇佑他们海上生涯一帆风顺、鱼虾满仓,遂于每年出海的前一天,即谷雨,向众神献祭,进而形成了谷雨节祭海的仪式。

多少年来,当地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海边,是大海养育了他们,他们对大海充满眷恋与感恩。虽然现在以打渔为生的越来越少,但更多的渔民没有放弃对幸福生活的勤劳追求,他们“洗脚上岸”,开始从事海水养殖、海珍品育苗、海产品加工……祭海,对渔民们来说,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欢庆。

谷雨的来历

关于谷雨节的来历,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以慰劳圣功,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这就是现在的“谷雨”节气。

但是,在民间,陕西省关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急需一位掌管史料的官员史官。一天,黄帝发现了德才出众的仓颉,任命仓颉做了史官。他以结绳记事,国家大事记得清清楚楚,很受黄帝赏识。后来结绳记事日显落后。一次,仓颉随一个猎人外出狩猎,猎人指着地上留下的各种野兽的踪迹讲述野兽的去向。仓颉深受启发:“一个足印代表一种事物呢!”回家后,仓颉便打点行装外出考访。他爬山涉水,不耻下问,把看到的各种事物都按其特征表示出来。依类象形,始创文字。因他制字有功,感动了天帝,当时天下正遭灾荒,便命天兵天将打开天宫的粮仓,下了一场谷子雨,天下万民得救了。

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他的家乡——白水县史官镇北,墓门刻了一副对联:“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人们把祭祀仓颉的日子定为下谷子雨的那天,也就是现在的“谷雨节”。如今,每逢谷雨节这天,白水县史官镇一带都举行拜仓颉的庙会。

谷雨的传说

民间流传着“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和“芍药打头,牡丹修脚”的说法,还有“月季花落只去蒂,花朵随开无停滞”的谚语,形容这一节气百花盛开的人间春色。民谚之中,有着一个凄婉的传说:传说在唐代高宗年间,有位叫谷雨的年轻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乡曹州发大水,他凭借着这个本领救出了村民,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颗牡丹花,并拜托一位花匠师傅好好地栽养。几年后,谷雨的母亲得了重病,谷雨一边要照顾母亲,一边要做事,很是辛苦,这时有位美丽的女子出现在他的家里,并每天都来照看他的母亲,谷雨与这位女子日久生情,就在谷雨想提出与这位姑娘成亲的时候,却得知这位美丽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几年前他救起来的那颗牡丹。牡丹仙女约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门去安家。”后来,牡丹花仙的仇人秃鹰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为其酿造花蕊丹酒医病。牡丹姐妹不愿取自己身上的血,酿下丹酒供恶贼饮用,却被秃鹰抓走关押。谷雨历尽艰险,在自己生日那天,终于闯入魔洞战胜秃鹰,救出了众花仙。当大家准备回家时,尚未咽气的秃鹰一支暗剑刺中了谷雨。牡丹修女恼怒万分,拿起谷雨的板斧,将垂死挣扎的秃鹰砍成了肉泥!回转身来,抱起谷雨的尸体,泣不成声。谷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这些花朵们的生命。从此,在谷雨死的那一天,天空就会下起雨,所有的牡丹都会开放,以此来纪念谷雨。

谷雨节气含义

谷雨节气含义一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

谷雨节气的含义二

谷雨节气的含义是什么,首先得提关于谷雨和仓颉的关系,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这就是现在的“谷雨”节气。

谷雨节气的含义三

谷雨,顾名思义也就是播谷降雨的意思。换句话说,这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因为在谷雨时节雨水会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谷雨前后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谷雨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古人曾有“雨生百谷”之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传说中蚩尤有八十一兄弟,分别叫什么?

全文共 1738 字

+ 加入清单

蚩尤作为一个与炎黄二帝同时期的神话人物,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虽然蚩尤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落败,黄帝成为胜利者,也成为后世人非常尊敬的祖先,但蚩尤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相传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都是非常厉害的,那么这八十一个兄弟分别都是谁,它们在传说中有没有名字和身份呢?蚩尤死后他这些兄弟们又是什么结局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是谁

蚩尤出生在上古年代黄河中下游,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通常我们在想起蚩尤的时候,总会把他和神话联系在一起。相传蚩尤“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砂石子。

他是上古时期黎氏族部落的首领。也有传说他是牛图腾,鸟图腾的首领。蚩尤有81个兄弟,个个都是本领非凡,勇猛无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盘,也是各部族首领。

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是:蚩尤、断修、残刚、陆木、叠新、折路、哥索、连哭、害舌、宗先、敌近、白曾、月引、汉听,章绝、被列、争奴、恒奴、阿群、夜亏、

幕暗、审干、交生、七祖、格户、舟含、石落、千西、本竟、昨玉、南农、北猎、水过、风堵、街桑、黄拼、付君、柳上、最虽、堂虐、

飞陌、衣从、郎就、朋徒、少山、与介、身至、生夷、众笑、圭直、亚加、尼俊、半义、心适、莫中、险东、名切、离四、工巧、巨相、

二十二、者地、止巡、田力、乱命、早牙、为逐、认丁、旧南、怵岛、百程、兰在、化烛、光退、阵可、工下、开阳、及岁、狼细、九匠、持兵。

也就是在那个年代,他们知道了种庄稼,这也给我们华夏民族的后来鉴定了坚实基础。对于他的手下最有名的,那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刑天、夸父、共工等。评价蚩尤的说法有很多,最多的说他是一个神仙。还有的说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

其实两者都好,能够把一个普通人形容成神,那么也证实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2、关于蚩尤的传说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在中国神话中的他是兵主战神。

传说蚩尤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共敌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与黄帝在涿鹿展开激战,最终被炎黄部族击败。

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可他本来是炎帝的部下,因为炎帝不看好他,所以从炎帝那里分离了出去,组建了自己的部落。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录相当丰富,但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录,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领袖。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个部落之意,一说七十二个),骁勇善战,势力强大。

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3、古籍中记载的蚩尤传说

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展开的激战,具体情况有三说。第一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即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后,蚩尤作乱,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从而巩固天子之位。

第二说见于《逸周书·尝麦篇》,即蚩尤驱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

第三说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即蚩尤作兵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

尽管各说略有差异,但蚩尤与黄帝曾经交战是无疑的。战争过程则更为曲折,且极具神话色彩。蚩尤善战,“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龙鱼河图》载黄帝“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胜。一说黄帝借助风后所作之指南车方在大雾中辨明方向,获得胜利。

蚩尤的结局,传说多称兵败被杀,或者臣服于黄帝,并主军事!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画蚩尤的形像,威慑天下,天下都以为蚩尤不死,并且居黄帝之幕府,于是“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轩辕黄帝战蚩尤,是中国传说时代极其重要的事件。黄帝胜利之后,一统中原地区,成为华夏正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梅花碑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早年间,杭州有心灵手巧的老石匠。这老石匠凿了一辈子的石头,雕了一辈子石头,胡须头发都白啦。别的什么也没有,只落下一身好手艺,在杭、嘉、湖三府出了名。

老石匠年纪老了,背驼啦,眼也花啦,但他仍旧天天上山。

有一天,老石匠在南山脚下发现一块白花花的石头,那石头仿佛映着一株树影子,老石匠疑心自己眼花,揉揉眼睛再仔细看看,可不是!清清楚楚地映着一株梅花影子,就像长在石头一般。老石匠伸手在石头上摸摸,平平的,光光的,那石头好比姑娘媳妇刺绣的白绫,才描上花样儿还没动手绣呢。老石匠越看越喜爱,越看越舍不得离开,便使出全身力气,把那块石头挖起,一步一踉跄地背回家来。

老石匠对着石头看了三个月,摸了三个月,又想了三个月,才动手在石头上雕刻起来。这石头好坚硬呀!一凿下去只崩起一粉未,一锤下去只冒出几颗火星。但是老石匠不灰心,没馁气,只管一锤一凿地雕下去。锤呀凿呀,十日雕个瓣,百日刻朵花,过了一月又一月,过了一年又一年,老石匠一天不停地雕,白日黑夜地刻,终于把那株梅花雕在石头上了。

梅花雕成了。多美的梅花啊,迎着春风,向着朝霞,白玉似地开满一树。老石匠的心血呕尽了,老石匠死在梅花边。

老石匠没有儿女,也没有产业,大家都敬重他,便把他埋在一块公地里,将他最后雕成的这块梅花碑竖在坟顶。

年代过得久了,奇怪的事情也就出现啦!石碑上的梅花变得会开会谢,每年春天,别的树上梅花才含苞,石碑上的梅花却已经盛开;夏天,别的树儿刚青,石碑上梅树早已一片葱郁;秋天,别的树上叶儿落得一片不剩的时候,石碑上的梅树才开始落叶;冬天,西北风把别的梅树乱和七歪八斜,只有石碑上的梅树挺立在那里一动不动。

这块石碑还能预报天气:天要晴时,石碑上明晃晃、亮光光的;天将阴时,石碑上雾雾、潮卤卤的;天快要下雨时,石碑上阴沉沉、湿漉漉的。人们从这块石碑上就可以知道时令节气,天晴落雨。有了这块石碑,农家犁地下种就不会错安排;出门人该歇该行心里有定准。大家都很喜爱这块石碑,把它当做宝贝。

有一年春天,杭州来了一个大官。大官早听说过这块奇妙的石碑。他到杭州不久,便带着一群手下人,一到了老石匠的坟地,一看,雕在石碑上的梅花果然盛开着。他高兴极啦,回去和狗头师爷一商量,就在老石匠坟地旁边造了一座衙门,筑起一堵围墙,把那块石碑围进后花园里,还堂而皇之地贴出布告说:这是一块公地,公地官有,庶民不得进入。

说奇怪也真奇怪,这块石碑被围进大官的花园里,不到两天,碑上的梅花便渐渐隐谢了。以后,不论天晴落雨,石碑上始终是阴沉沉、湿漉漉的。慢慢地,石碑上爬满了青苔,不但没有一丝光彩,而且变得难看极了。为了这事,大官闷得饭不想吃,愁得觉睡不着,整天在石碑前后打转转。

狗头师爷见了,便过来献计:“老爷,我看这是地气潮湿的缘故,如果在石碑脚下架起火来烘一烘,烘干潮气便会好了。”大官听听有道理,边忙叫人搬来干柴木炭。在老石匠的坟顶上烧起来。

火苗一舐到石碑,轰的一声,便爆裂开来,熊熊的火焰喷射得好远好远;一眨眼的工夫,衙门和花园都烧了起来。大官和师爷想逃也逃不及,便烧死在里面。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衙门烧成一片瓦砾,只在大门前面剩下半截焦烂的旗杆。

这块奇妙的石碑是就这样毁掉的!如今,在杭州东城还留下两处地名:一处叫“梅花碑”;另一处叫“焦旗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绝地天通”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上古时期,作为五帝之一的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嫘祖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部族首领,居住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部族首领,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传说一日她看见瑶光之星穿过月亮,像一道美丽的彩虹,心有所感,后来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儿子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升天后,就由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颛顼帝即帝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遣天神重和黎把天和地之间的通道截断。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虽然天和地相距九万里,但是人们还是可以沿着天梯一步一步登天,天上的神仙也可以由天梯下到人间。传说中的天梯一种是山,一种是特定的大树。山有昆仑山、肇山和登葆山,树乃是建木。这样,天上人间偶然也有往来,人和神之间还有着某种交流。

但是后来有一个叫蚩尤的恶神来到人间,蛊惑苗民作乱,祸乱人间。黄帝为了使善良的百姓不受伤害,便和蚩尤展开了一场规模巨大、历时长久的战斗。在神仙九天玄女的帮助下,黄帝战胜了蚩尤。颛顼接受了蚩尤变乱的教训,觉的神和人不分出界限,可以相互往来,弊多利少,于是命重、黎两人把天地间的通路隔断,叫人上不了天,叫神也不能再随便下地了。

重和黎遵命行事,一个把天托起来,尽力往上推;一个把地按住,努力朝下压。这样一来,本来相隔还不是特别远的天地,从此就相隔遥远了。天地分开之后,颛顼就命令天神重专门管理天,而命令天神黎专门管理地。黎后来有一个儿子叫做噎,他协助父亲管理日月星辰的运行顺序,以免错乱。后来,噎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神话中的时间之神。

绝地天通之后,虽然天上的神还可以通过法力下凡,但地上的人却再也没有办法上天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幸存者的抗争——天马座传说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射手座传奇是一款4X空间模拟游戏:探索、扩展、开发和消灭。玩家将命令最后幸存的人类探索广阔的宇宙,以扩展他们的银河帝国。

内容摘要

在希腊神话中,在珀尔修斯杀死美杜莎后,一匹飞马飞马飞马从美杜莎颈部的血腔中跳了出来。这匹长着翅膀的马飞到了天空,然后降落在赫里孔山上,在那里它创造了精神之泉,成为了诗人的灵感。雅典娜驯服了这匹马,并把它交给了贝勒罗丰继续前行。勒洛芬因为他的飞马变得非常傲慢。虽然他是一个凡人,但他想骑着飞马去奥林匹斯山参加众神的聚会。这个结果激怒了众神。宙斯派了一只牛蝇去蛰飞马,导致贝尔罗丰从马背上跌落到地上,留下飞马在天堂被养大,晋升为飞马,继续独自旅行,最后到达天堂,成为人马座。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射手座传奇

外国名称:飞马传奇

游戏类别:空间策略游戏

发行日期:2012年8月10日

地区:欧洲和美洲

语言:英语、简体中文

游戏评估

射手座传奇是一款空间战略游戏,进一步将回合战略和实时战略结合起来,增加了单人战斗场景。这个游戏需要英语基础。如果你理解任务的要求和说明,操作过程并不复杂。这个游戏的概念和策略与其他空间策略游戏相似,并且没有超出我们所能识别的科学框架。有趣的是,该游戏增加了一些以前的太空游戏所没有的内容,比如殖民开发和舰队定制,所以天马成为了迄今为止唯一一款既可以在线也可以在线使用的太空战略游戏,既有圆形又有即时共存,既有剧情也有竞争。这是继“无限空间”之后空间战略游戏的又一重大突破。作者被感动了,立即为每个人写了一个单人策略。

进入游戏,选择人类章节,并开始游戏(如果有黑屏,请尝试改变到窗口模式)。进来的是嘈杂的无线电通讯。显然,人类舰队正在被屠杀,就像“质量效应3”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惊蛰的传说小故事

全文共 2540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公历的3月5日或6日,是一年一度的“惊蛰,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的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惊蛰的传说小故事介绍,欢迎阅读!

惊蛰节气养生

1、提升气血,阴阳调和

惊蛰过后,各种病毒和细菌在度过了隆冬之后也异常活跃起来,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因此养生应顺应阳气长盛、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2、平衡作息,调养饮食起居

惊蛰时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及自身体质差异进行精神、饮食、起居的调养。《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春天早睡早起,慢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通达。

3、提高疾病预防意识

惊蛰时节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又是疾病多发的时期。因而,这一节气中必须做好一些疾病的预防工作。由于春季与肝相呼应,养生不当则易伤肝,要重点保护肝脏。

4、惊蛰应养足睡眠

人体的皮肤在寒冷的冬天里受到刺激,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和毛孔闭合。惊蛰过后,气温升高,身体的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地加大,大脑的供氧量也就显得不足了。加上气温回暖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总觉得睡不够。因此,惊蛰节气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为身体提供足够的精力支持。

5、惊蛰忌怒火,保持精神愉悦

快乐的情绪会加快体内系统的循环,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

而怒气伤肝,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所以,我们要学会通过发泄和转移,使怒气消除,切忌妄动肝火。

6、惊蛰宜做和缓运动

春季的自然界呈复苏之势。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此时,人体各脏器的功能都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运动器官也不例外,如四肢关节、肌肉还处在“苏醒前期”,若运动幅度大,运动量大,对身体的伤害是巨大的。

所以,应以和缓的运动为主,如走路、慢跑、打太极拳等。

7、惊蛰重在保暖

惊蛰节气逢“九九”到九尽,冷空气活动还比较频繁,需要注意防寒。

预防惊蛰易得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蛰是藏的意思,惊蛰的意思就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因此,春季也是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甲型肝炎、腮腺炎、肺炎等。

8、惊蛰应适当多吃温热食物

虽然冬季已经过去,但仍有余寒未清,人体内的阳气已经苏醒,开始生发、壮盛,此时可以吃些温补的食物御寒助阳。

例如韭菜、大蒜、洋葱、香菜、生姜、葱,这些食物性温,味辛,可以驱散风寒,抑制病菌。

9、惊蛰应少吃酸味食物

中医认为,春天里,人体的肝气容易亢奋,名医孙思邈有“春日应该省酸”之说。虽然适量酸味对补养肝气有益,但如果本身已经亢奋的肝再摄入过多的酸味,会造成肝气过旺的现象,反而伤肝,肝受损了势必伤及脾胃。

10、惊蛰应适当多吃甘味食物

甘味对补脾气最有益,脾脏强健了,可以辅助肝气。甘味食物具有滋养、补脾、润燥、补气血、解毒及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有助于脾的运化作用。性温味甘的食物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燕麦;蔬果类如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板栗;肉类如牛肉、鲫鱼、鲈鱼。

惊蛰的传说小故事

一、祭白虎

在我国的南方的地区,特别是广东一带,祭白虎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在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人们对老虎是比较害怕和敬畏的。老虎凶残,因此当地的人们认为可以辟邪,因而古书说:“画虎于门,鬼不敢人。”同时老虎是食肉动物,经常会残害家禽家畜和人。广东人认为,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开始觅食,这时候白虎也会从山中出来觅食,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惊蛰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黄纸做成,身上带有黑纹,口有撩牙。做好的白虎放在坛前,拜祭时,把涂有猪血的肥猪肉抹在老虎的嘴巴上,寓意“吃足油水,就不会张口伤人了”。这一习俗现在还很盛,很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每到惊蛰这一天的时候,特别是中老年人就会手拿祭品,排队祭白虎。有些人还拿鸭蛋喂虎,同时口里念叨“好人近身,小人远离”的口诀。

二、惊蛰吃梨

惊蛰吃梨可能是因为“梨”和“犁”是同音的缘故。

惊蛰吃梨,有“离家创业”之意。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到了清雍正年间,渠家后生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最忌讳什么

祭白虎

传言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到了惊蛰这一天都会开口噬人,甚至阻挠你的前程发展。所以在惊蛰那天,民间都有“祭白虎”的习俗,寓意化解是非口舌,来年运势更好。

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它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拿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杀虫日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惊蛰日到来,也意味着太阳已经到达黄经345度。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在惊蛰时期,人们会用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以及各种霉味。或者拿石灰洒在门槛外,以此来杜绝虫子的骚扰。

打小人

每年惊蛰那日,你会看到有些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惊蛰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现在大部分人打小人,一般是求在新的一年里能万事如意。

禁婚

根据民间的习俗,惊蛰前后期间,雷公会经常出门行事,常常有雷声轰隆,所以这个时期是禁止人间办婚事的。若有违者,就要受雷公处罚,婚事也会办得不顺当。所以说,即使有嫁娶好日子,很多人也不会在这个时间办喜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