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汉代的平均寿命(热门20篇)

浏览

6177

文章

39

篇1:百余件汉代文物山西展出 再现两汉时期巴蜀地区繁荣景象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中新社太原4月9日电 (高雨晴 胡健)东汉青铜摇钱树、西汉漆木马俑及骑马俑、中国现存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9日,114件(套)汉代文物亮相山西太原市博物馆,展出文物均具有较高艺术欣赏性和重要研究价值,再现两汉时期四川绵阳地区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

据介绍,展览共分为“千载汉风道涪城”“物阜民丰百业兴”“居诸不息烟火盛”“礼正乐教幕神仙”四个单元,通过实物、图版等形式,集中展示包括陶器、漆木器、青铜器、铁器、拓片等多种类型的汉代文物。其中,人体经脉漆木模型、摇钱树、铜佛像、大铜马、说唱俑为绵阳博物馆五大“镇馆之宝”。

4月9日,114件(套)汉代文物亮相山西太原市博物馆。民众正在观展。高雨晴 摄

太原市博物馆讲解员吕亚暄介绍,此次展出的人体经脉漆木模型为复原品,其原件1995年出土于四川省绵阳市永兴双包山2号墓,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为国家一级文物。

另一件展品东汉铜马,铜马长110厘米,宽50厘米,高134厘米,由头、颈、胸、腹、腿、尾等九部分铸造而成,再用铆钉套合连接,比例匀称,造型准确写实。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东汉铜马。

太原市博物馆公共服务部主任侯艳芳说,本次引进绵阳博物馆藏汉代精品文物展,将独具蜀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物策划成专题展览,为太原市博物馆陈展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带领观众穿越地域和时空,踏上一场访古之旅,去见证两汉时期绵阳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正月为岁首的是汉代什么时期?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汉代武帝时期

我国历史上正式确立以正月岁首的是汉代武帝时期。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

汉武帝时期,国家渐渐富强起来。汉武帝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他决定改历法,易服色。公元前104年,他颁布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将一月再次定为岁首。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古时改朝换代,最先做的事情是“改历法,易服色”。夏朝制定历法,一年分四季,一季四个月,以正月为一年之首;商代夏,改历法,以每年十二月为岁首;周代商,又改历法,以每年十一月为岁首。司马迁在《史记.历书》里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朝,秦始皇改为十月为岁首,再改历法,通行全国。到了汉朝,承袭秦制,汉高祖,文帝,景帝,好多年都过去了,仍旧没有改变历法。汉朝初期这样的原因:一个字,穷。

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沿用下来。中国汉初以前,主要采用“古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鲁)中的《颛顼历》。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太初历》的制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历法大改革,是中国文明在世界天文学上的不朽贡献。《太初历》的科学成就,首先在于历法计算上的精密准确。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正阳汉代石阙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正阳汉代石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石阙

正阳县汉代石阙位于正阳县城的东关外,公路北侧,当地群众称谓“望像台”。民国二十五年重修正阳县志记载:“望像台在城东关外东岳庙前,有石壁厚二尺,东西长六尺。东首石块八层高七尺许,西首石块十一层高一丈许,顶上有石板雕刻如瓦屋式,檐角四出,两首侧面斩齐,如门户之一边,似是古代石阙之左部…”正阳县文化部门鉴于此“台”建筑形式古老,同时在群众中又有许多古代的传说故事,就把它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1961年5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全省文物调查登记中,对此“望像台”进行了调查研究。才知道它是一座汉代石阙。

石阙距公路约15米左右,阙之北是东岳庙的废墟。据县志记载元代至元四年,邑人陈福成等人,曾在阙北废墟上修建东岳庙;乾隆三十五年,邑人李成仁等又重修东岳庙。现仅存废墟,其上瓦砾遍地,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属于汉代的遗物。可证在建东岳庙之前,原即有建筑物。石阙仅存东阙,西阙已经损毁,调查中为寻找西阙的遗迹,曾在附近进行了详细的钻探,钻探结果没有发现什么迹象。不过正阳县我们听到群众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望像台裂了大缝,中间可以过人,有一年瘟疫流行,死人很多,有人拿妖捉怪,忽一夜裂缝复合,长到了一块”。很可能西阙是因迷信鬼神,拿妖捉怪的情况下被拆除的。

石阙是用青石条堆筑而成,有子阙,阙身总高4.75米,母阙与子阙通宽2.10米,阙厚0.75米,全身略向北倾斜。阙基三层筑成阶梯形,底长3.7米,宽2.25米,中层长3.25米,宽1.75米。上层长2.6米,宽1.2米;基高0.67米。母阙阙身筑石十一层,身高3.75米,子阙阙身筑石八层,身高2.6米,阙顶单檐四注,母阙檐长2.25米,宽1.75米,高0.37米,子阙檐长1.12米,宽1.75米,高0.37米,其上皆雕瓦陇屋脊。

由于石质比较粗劣,加之年久风雨侵蚀,阙身表面风化比较严重,大部分纹饰已模糊不清,只有部分还可以看出一点形迹,如在阙身的南面和东面的人物、牛、龙、铺首、斜线和环形花纹。这些图案花纹和在河南常见的东汉时期小砖侧面的几何图案以及南阳画像石上的图象基本相同,惜未发现铭刻。这处阙的建筑形式、筑法、大小皆与今保存在登封的嵩山三阙极为接近,因此,很可能也是东汉时期所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汉代皇后美人的御用调理秘方

全文共 1983 字

+ 加入清单

世世代代的帝王的后宫,总有各式各样的宫廷秘方,她们的养生秘方一般都是御用并且专供的哦!想去了解揭秘一下吗?一起来跟小编看看她们的养生中医秘方吧!

如果您看过《美人心计》这部宫斗大戏,一定不会忘记剧中的一位美人,她不像窦太后那样,沉迷于至尊权力;她没有赫赫战功,也不必有睿智长远的战略眼光,但她却将自己从一个身份卑微的民间美人儿,成长为母仪天下的至尊皇后。她,就是汉景帝时代的皇后、汉武帝的生母——王娡。

王美人年轻时就经历“七国之乱”,且还在“王娘娘”时就委曲求全、忍辱负重,费尽心机跟窦太后、栗妃等人周旋“宫斗”,最终为自己的儿子刘彻争得龙椅,成为汉朝第十位皇帝——汉武帝,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重报母恩奇方回春

汉武帝顺利登基后,才发现母后王娡因为多年争斗,体弱虚寒,气血失调而百病丛生,几近“灯尽油枯”……太医们对呕心沥血的王太后,连连摇头,束手无策。汉武帝更是心急如焚,令女御医义穔广搜天下良药奇方,专门为母后研制调理膏方。

义穔将搜集的各种良药奇方进行潜心钻研,不断增减配伍,先后让数百位气血不调的宫女试药,终得妙方“气血和散”。皇太后王娡服用后很快气色好转、精气神大振,多年气血亏虚导致的妇科“难言之隐”也很快痊愈,又恢复年轻风采,美貌如初。汉武帝大喜,重赏女御医义穔,并下令将“气血和散”作为皇太后专用膏方,不得外传。

后宫专属千年流传

卫子夫,是汉武帝第二位皇后。史书记载,武帝到姐姐平阳公主家饮酒,在更衣室,与当时还是歌女的卫子夫一见钟情,很快进入后宫,成为“专宠”。

但生下三位公主和一位皇子后,卫子夫就开始色衰变老,渐渐失去汉武帝的宠幸,但汉武帝对卫子夫依然尊敬如宾,并破例让卫子夫服用了母亲的御用汤药“气血和散”。不过一月,皇后容颜重现娇美,气色艳若桃李,再获专宠。

后来,气血和散逐步流传后宫,成为治愈女性百病、养颜美容的绝世妙方,该方被记载于《后汉书》中。

从汉景帝时期的王美人,到汉武帝时的卫子夫,直至唐朝的杨贵妃、武则天,清朝慈禧太后,中国数百位皇室嫔妃都将“气血和散”奉为女人祛病养颜的圣品。

千年白驹过隙,美人天下传奇。到如今,“气血和散”已经发展为气血和胶囊,在五千年中医药文化史中犹如一株悦目奇葩,记载千年动人故事、滋养万千女人幸福人生。

做个美巾帼4种药酒养颜补血

女性养生冬季喝药酒养颜补血女人如花,女人只有气血足才能如花般美。小编为所有爱美的女性推荐几款中医药酒,帮助女人补气养血,在寒冷的冬天,少饮点药酒也是一种浪漫,既浪漫又能养颜补血,何乐而不为呢?

1、玫瑰酒

玫瑰花具有行气解郁、疏肝和胃、活血止痛的功能。不少女性朋友常常为了脸上的雀斑、黄褐斑苦恼,这类病症往往多见肝郁气滞,伴随有胸胁胀痛,月经不调,或伴有胸闷、气滞、喜欢叹气、抑郁等。另外很多女性都会遇到乳腺增生等乳腺疾病的困扰,而乳腺疾病与肝气郁结有关。这些病症都适合喝玫瑰花泡酒。

玫瑰酒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取鲜玫瑰花350克,黄酒1500毫升,将玫瑰花泡在酒中,由于玫瑰花瓣很薄,其成分极易渗透出来,浸泡几天就可以喝了。其功效相对温和。

2、四君子酒

以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为主角的“四君子汤”也是药典中的经典药方,其主要功效是益气健脾。都市女性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很多人存在气虚问题,工作到下午就会感到很疲倦,说话中气不足,胃口也不好,饭量很小,大便也不易成形。用“四君子”可以煎饮,也可以泡酒。对女性面色苍白、脾胃虚弱都会有明显改善。

四君子酒的制作方法是,用1000毫升黄酒或白酒,党参60克、炒白术60克、茯苓60克、炙甘草30克四种药材,泡一个月后即可饮用。

3、四物酒

很多女性对“四物汤”并不陌生,它以当归、熟地、川芎、白芍为“四大主角”,是中医药典中补血调经的经典药方,除了用它煎饮外,也可以用来泡酒。很多女性由于血虚而容易痛经,面色萎黄缺少红润,冬季容易手脚冰冷,都是可以用这四种药材来泡酒喝。坚持饮用可以活血化淤、排出血块,减轻月经期间的疼痛感,改善贫血状况,让手脚不再冰冷。气血顺畅了脸色自然就红润,肌肤更光滑,看起来会年轻好几岁!

四物酒的制作方法是,用1000毫升黄酒或白酒,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50克,泡一个月后即可饮用。

4、阿胶酒

阿胶有很好的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效,也是女性强身健体、美容养颜的最佳补品之一。对于月经不调的女性尤其适合服用阿胶,血虚者可用阿胶补益,血多者用阿胶来固摄,血少者用来行血。另外,有理论还认为,阿胶富含蛋白质降解成分,通过补血起到滋润皮肤的作用,有利于皮肤的保健,服用后会使面色红润,肌肤细嫩、有光泽、弹性好,而且有一定的祛斑效果,所以也用以护肤养颜。

结语:以上可都是祖传秘方哦!是极难得古人流传下来的,大家有机会也可以尝试一下,相信古代的美人和皇后用的东西,效果相信应该是不错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汉代阿克陶古城遗址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汉代阿克陶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汉代阿克陶古城遗址

阿克陶古城是自治区人民政府1957年公布的首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为汉代古城,位于今阿克陶县旧城。又称阿合图古城,当地群众习惯称“阿克巴夏汗城”。“阿克巴夏汗”,又名“汗西尔达克”,为明末清初天山吉利吉思克普恰克部首领。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西尔达克将伊斯兰教黑山派和卓达尼雅勒接到阿克陶,支持其夺取白山派统治的叶尔羌汗国王位。据说此遗址即为阿克巴夏汗屯兵的兵营。此遗址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称其为汉代之桢中城。汉代桢中城,为疏勒国的卫星城,东汉元和元年(84年),疏勒王忠叛汉,拥兵桢中城,并联康居兵共守桢中以抗班超。班超遣月氏派使劝说康居,使其撤兵。康居兵撤出桢中,并将叛王忠带往康居。三年后,叛王忠再借康居兵占据桢中,并密谋以计诱杀班超。班超将计就计,带亲随至桢中,在忠设置的鸿门宴上,反客为主,将忠擒斩,并逐康居兵出桢中。随后班超即在桢中驻兵屯田,据传,此城即为班超驻兵屯田之地。桢中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城为方形,城墙为土墙,长约120米,地面曾发现古陶器残片。50年代初,城墙尚基本完好,由于城北为稻田,农民挖城墙土作为肥土施入稻田,城墙遭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谁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忠孝思想、恕的思想、伦理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儒家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汉代没有导航,汉军是怎么深入戈壁草原打击匈奴的?

全文共 261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汉人其实一直有一些比较象征性的对手,那就是什么突厥啊,什么匈奴啊,反正不管那个朝代这个地方好像是经常性的有外敌来侵犯了,而且以匈奴的呼声为最高了,但是其实在汉代对匈奴的大家还是非常的给力的,也有网友问了,汉化其实是没有导航的,那么汉军是怎么在茫茫草原和漫天隔壁中不迷失方向行军的呢?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分析看看吧!

一:汉匈战争一难题

自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忍了六十年欺辱的汉朝大军,终于向凶残匈奴勇敢亮剑后,最让匈奴人连呼意外的,却是汉军迅烈如电的打击方式。

话说这“迅烈如电”,原本该是匈奴铁骑的拿手本事,多年来倚仗弓强马快的他们,曾轻松在汉朝边塞来回袭扰。可自汉武帝年间大战爆发后,以血还血的汉军,却告诉匈奴何为“迅烈如电”:不但把匈奴来犯揍得头破血流,卫青霍去病等新一代战将们,更呼啸深入漠北草原。不管匈奴人藏得多深多远,总能逮住后迎头痛打,终于历经数十年血战,把匈奴杀得败逃臣服。

这段打出华夏民族辉煌时代的胜利,历代都享尽仰慕。但其中一桩“技术操作难题”,却令近代以来许多海外学者,常发出疑惑:没有导航科技的汉代,汉朝军队深入草原后不迷路就算不错,就算昔日名满天下的强秦大军,也不过在河套草原打个反击战,为什么汉军能在深入草原后,成功找到匈奴主力发起精确打击?他们凭什么做到的?

但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三件出土的文物,却让先前所有的吐槽声都齐齐哑然:汉军能够克服“迷路”难题,以精确的长途奔袭,发起对匈奴主力的毁灭性打击,凭的就是一件特殊法宝:军用地图。

当然,汉军能够在草原上肆意吊打匈奴,倒不是因为拿了马王堆墓里的这三张图,确切说,正是凭借着这三张图见证的,汉朝“信息科技”的重大突破:“舆地图”技术。

▲马王堆《驻军图》

二:强大的汉朝制图科技

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技术,在先秦时代就已成熟。但汉代的军用地图,特别是深入草原的汉军,艰难跋涉时携带的地图,却是精确度更加升级的“舆地图”。这种地图有多强大?可以瞧瞧马王堆出土的这三张。

马王堆这三张图,分别是《驻军图》、《地形图》和《城邑图》。这三张绘制于汉文帝年间的彩色“舆地图”,记录了汉代时长沙地区的风貌,整个图纸上,更满是强大技术含量。

▲《驻军图》复原

首先一个技术突破,就是这三张地图精确的绘制比例。比如《地形图》上,98厘米的正方形绢帛上,以十八万分之一的精确比例,清晰绘制长沙地区的地理地貌,所有的山川河流道路交通,全在图纸上有清楚标注。且各个地形地貌间的地理距离,在地图上的比例间距更毫不差。而《城邑图》上,也精确的绘制了长沙车的房屋布局,是为研究汉代城市的活字典。欧洲在文艺复兴时代确立的地图测绘要素,这两幅汉代地图,早已经精确做到。

▲马王堆《城邑图》

而要论在战争中更实用的,却还有其中的《驻军图》,这幅长98厘米宽78厘米的长方形彩色地图,不但有媲美《地形图》的山川地貌道路绘制,更精确标明了九支部队的方位与交通路线。甚至连每支部队所属的烽火台与防火水池,也全有精确标明。一旦发生战争,指挥官凭借这张地图,就可以指挥到最基层的防御部队。防线部署将十分从容,堪称两千年前,最为实用的“信息导航图”。

这三张精美的汉代“舆地图”,以其精确的测绘水准,一直被世界地理学界视为“惊人的发现”。但这三张地图的绘制时间,比起汉匈战争开战,却还要早三十年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在那个汉朝厮杀匈奴的浴血年代里,汉朝军人们是拿着比这“马王堆文物”更先进的“舆地图”,雄赳赳气昂昂杀向草原的。

▲马王堆《地形图》

而且即使在汉匈战争爆发前,“舆地图”在汉朝各类大事件里,就时常露一把脸。从汉初分封诸侯起,汉王朝就不停更新技术,绘制各地的精确“舆地图”。汉景帝年间的“七国之乱”里,凭借“舆地图”导航的名将周亚夫,这才以果断的断粮道战略,把没头苍蝇般的数十万叛军包了饺子。汉武帝登基初时平定闵越的战役里,汉军也是以精确绘制南中国地貌的“舆地图”为参考,兵不血刃打完收工。

▲《地形图》复原

也就是说,自从汉代建国起,“舆地图”技术就是汉王朝拿手的“信息科技”。而比起汉朝以前,先秦战国时代的地图来,汉朝“舆地图”的测绘技术,更堪称爆表突破。为何短短几十年间,汉朝就有此技术飞跃?首先得归功一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

三:萧何引发的“地图革命”

话说秦末农民战争时,还是“沛公”的刘邦浑水摸鱼杀进咸阳,进城后全军就一度放羊,各个忙着喝酒享乐搂钱,却唯独萧何不声不响来到秦宫仓库,把秦朝仓库里的各地图册,这些将领们眼中的“废品”,一股脑全收走。

这桩小事,哪怕放在中国古代测绘学发展史上,也是个绝对大事:刘邦闹腾一通后,西楚霸王项羽又进咸阳,几十万楚军变本加厉折腾,把秦朝仓库里各种文化资料都烧精光。连《尚书》等儒家典籍,都是靠了一些学者冒死偷藏下来。如果没有萧何这低调一拿,先秦中国地图测绘科学,恐怕也要被一把火烧光。

后来楚汉战争开打,这些萧何之前抢来的“废品”,却叫刘邦大尝甜头。面对项羽大军的来势汹汹,眼前铺开一堆地图的刘邦,才在每次被项羽暴揍后,都能眼前豁然开朗,然后对着地图从容布置,终于把一身蛮劲乱撞的项羽大军,活活怼死在乌江边。西汉开国的一大成功要素,以《汉书》的形容,就是“尽得秦图”。

如此“开国大功”,也让汉朝开国后的历代皇帝们,自然高度重视地图测绘。而且西汉开国后,数学成就也突飞猛进,几任丞相都是杰出数学家,“勾股定理”“重差法”等数学原理纷纷应用于地图测绘中,外加测向司南等仪器的应用,也就引发了一场“地图测绘革命”。绘制比例更精确,内容更丰富的“舆地图”,就这样应运而生,且技术水准代代演进。

甚至,汉朝这场反击匈奴的热血战争,就有之前六十年忍辱挨打岁月里,无数地图测绘者的心血:汉朝使者每次出访匈奴,都要记下沿途的道路山川地貌。每一场汉朝送公主“和亲换和平”的屈辱之路,更是多少无名的地图测绘者们的艰难测绘路。才有了一幅幅精确记录草原地理风貌的“舆地图”,为卫青霍去病们一次次提供正确导航。漠北之战的热血一胜,封狼居胥的荣耀时刻,同样该有这些绘图者的军功章。

也同样是在匈奴败逃的酣畅战史里,依然是汉朝地图测绘者们再接再厉,不断绘出西域等要地的正确地图,汉朝的大军与使节,得以继续沿着地图的指引隆隆向前。西域诸国从此纳入汉朝版图,汉王朝的声威沿着丝绸之路远播四方。即使是这段两千年前的古代史,也同样证明永不过时的真理:国家的崛起,永远是科技先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汉代男户主死后,财产继承权归谁?

全文共 193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现在看来,一家之中原本握有财产大权的人过世之后,他的财产由谁来集成,要看法律规定或者他的遗嘱,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在我国古代,也曾有这样一种继承财产的权利。一家中的男性户主死后,他的财产应由谁来继承?也许会有人认为第一选择是他的儿子。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汉代有关这样的规定。

妇女财产权折射着妇女家庭、社会地位的变化。汉代妇女不但具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法律还赋予其支配家庭财产分配的权力,而这一权力的获得与其社会身份的转变关系密切。

1、为人女、为人妻

在汉代,继承分财产继承与身份继承,无论是哪种继承,所带来的至少是财产所有与支配权的获得。汉代法律支持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在汉代,女性有一定的身份继承权,体现在妇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立户成为女户主。正如某些学者指出的,汉代女性能够单独立户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寡为户后。张家山汉简《置后律》载,户主因公殉职,妻子处于第七继承序列。张家山汉简《置后律》379-380则载,户主死亡,妻子处于第四继承序列。

王彦辉先生认为:“出现这种明显差别的原因无非体现了汉代继承制度以直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原则,即法律制定者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类型家庭置后时,在保证财不出户的前提下如何处理好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问题。”无论哪种情况,总之寡妇有户主继承权。

寡为户的另一种情况是丈夫死后,如果寡妻没有代户资格,可以分户析产。张家山汉简《置后律》386简对此有明文规定:“其(指寡妻)不当为户后,而欲为户以受杀田宅,许以庶人予田宅。”即丈夫去世后,妻子有权另立户籍分割家庭财产。

二是女为户后。正如王彦辉先生所指出的:“按照汉代财产继承法,女儿无论出嫁与否,在特定条件下都有资格为户后继承家庭财产,区别仅仅表现在代户的先后顺序上。”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提到:“毋妻以子女为后。”这些法律规定都揭示出汉代女为户后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三是赘婚家庭妻为户主由贾谊所言的“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可以看出秦代有出子为赘婿的习俗。《汉书·地理志》也记载淮南一带流行“赘子”习俗。由此可以推知汉代赘婚家庭还是存在的。由于汉代赘婿地位十分低下,法律为了保证财不出户,规定赘婿不能代为户主,而由妻为户后。

妇女不但可以继承户主身份,而且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继承财产。东汉灵帝时期(168—189 年)的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中,就反映了女性家庭财产继承的情况。

简文大意是说男子李建告官说:精宗有余财,田八石种,由于精宗没有儿子,只有女儿 ,所以他的田八石由女儿 继承,后来 继承来的田八石被他人所夺取,的儿子将此事告到官府。这个简文说明在一个没有男性继承人的家庭中,女儿可以继承田产。

总之,在家庭财产继承中,汉代法律支持女性的户主和财产继承权。女性无论是在室女,还是已嫁为人妻,都有权继承家庭财产。

2、“为人母”后的财产管理与支配权

如果说,在财产继承原则中,妇女的家庭角色身份变化没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在家庭财产的管理与支配权则与其身份变化联系密切。当一个女人扮演“母亲”这个人生角色时,她便有了对其子的家庭财产管理支配权。如孝文窦皇后“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

更为典型事例即《先令券书》所载先后嫁过三次,最后还是守寡的老妪朱凌。这宗家庭财产分割案例完全是在老妪朱凌的掌握下完成的,老妪朱凌在遗嘱条款的制定上扮演了主要角色。从老妪在券书中有那么大的发言权,在此后的遗嘱执行过程中又发挥那么大的作用可以看出,汉代女性对遗产的分配还享有一定的决断权。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建的“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也反映了这一事实,此例中的徐氏也是寡居,并掌管家庭财产的分配大权。由此可见,当一个家庭中的丈夫已故的情况下,作为母亲的女性则取代父亲的家长地位,获得家庭财产的支配大权。

这一点可以看作是对“夫死从子”说的现实否定。正如黄嫣梨所分析的:寡母的财产权“可视为在儒家‘孝’的特殊文化逻辑下,排除了或削弱了‘男尊女卑’的一般文化原则。”高世喻也曾指出:“‘从子’作为‘三从’之一,只是一种规范女性总体地位的大原则,而尊母则是实际贯彻始终的统治观念与普遍风气。”

上述妇女财产支配权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儒家思想观念仅仅是一种理想预设,而非现实生活本身。

以上分析启发我们动态地看待女性的家庭财产权力与社会地位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的财产权无疑居于同辈男性之后,就此而言,这无疑是汉代法律对“男尊女卑”观念的维护。从而说明,汉代法律规范中的性别秩序仍然以血缘伦理与宗法原则为价值核心。毫无疑问,汉代女人在一定条件下的财产权,为其现实生活带来了一定保障。

《先令券书》中的妪通过利用她的特权,重新分配家庭财产,从而保证了子孙们对她权威地位的认可和服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上"玉门关"究竟在哪里?汉代与唐代的玉门关是一样的吗?

全文共 2081 字

+ 加入清单

一提起“玉门关”,很多人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就是一幅沙漠上的景象,茫茫沙漠无边无际,而不远处就矗立着一座城池,城门口自然写着“玉门关”。这当然只是想象中的画面,那么,现实中的玉门关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汉代唐代与现代所说的玉门关,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吗?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的诗句完美地描写了边塞的风情,千百年来传为绝唱。那么,历史上西汉时期的玉门关,也就是东汉驻守西域三十一年的都护班超在迟暮之年的《求代还疏》中所写“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那个玉门关,现在究竟在哪里呢?岁月的沧桑又把它打扮成了什么模样呢?近百年来,中外热衷“丝绸之路”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纷纷驰骋于大漠之中,对这个千古之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提到玉门关,人们就会想到唐朝诗人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这首诗完美地描写了边塞的风情,千百年来传为绝唱。每每读到这首诗,大漠孤烟,烽火缭绕和离愁哀怨的画面浮然若现。

然而,今人对王之涣所描写的玉门关的确切地址,都提出了质疑,认为他们所描写的,已不是汉代的玉门关,而是唐朝的玉门关。

唐朝的玉门关在何处?据考证,唐时玉门关已由敦煌故址移设到了晋昌城(今甘肃省安西县境内)。如今遗址湮没,关址难考。有人根据与王之焕同时代的边塞诗人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诗句,认为安西县境东南的锁阳城,可能就是唐朝的玉门关。也有人根据唐玄奘取经西去时的路线和当时丝绸之路的状况,认为唐玉门关址已淹没在如今安西县之东的双塔堡水库之中。总之,关于唐玉门关的具体地点,今天还是一个谜,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其实,在一千多年前的玉门关是一个繁华的边关。那里晴空鸿雁高飞,旷野驼铃悦耳,商旅络绎不绝,人群川流不息。沿着这条道路,美丽的中国丝绸,精致的中国瓷器,馨香的中国茶叶,独到的中国制药等远运到世界各地,火药、造纸和印刷术也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远播国外,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苜蓿、菠菜、葡萄、石榴、胡麻、胡萝卜、大蒜、无花果等等不少有用的东西也从这条道路上输入。据历史记载:汉朝时从伊犁河流域引进乌孙马,从大宛引进汗血马。从丝绸之路还传来了西域各地和国外的音乐、舞蹈和宗教,使中华文化艺术吸取了新的养料。

翻开地图,在甘肃西部边陲地区不难找到“玉门关”。玉门关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控制着河西走廊迤西的北线,是祖国大西北的一座石油城。在较为详细的地图上,还可找到玉门关市郊的一个“玉门关镇”,然而,这只是现代的玉门关市,它与历史上的玉门关名同实异。

那么,历史上西汉时期的玉门关,也就是东汉驻守西域三十一年的都护班超,迟暮之年还在《求代还疏》中所写的“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那个玉门关究竟在哪里呢?岁月的沧桑又把它打扮成了什么模样呢?近百年来,中外热衷“丝绸之路”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纷纷驰骋于大漠之中,对这个千古之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根据可考古籍记载,玉门关在敦煌西北约八十公里的地方。人们在这一带的荒漠之中,发现了一个名叫小方盘的土城堡,它曾经被认为是汉代玉门关的遗址。登上古堡远眺,它的北面,有北山横亘天际,山前有疏勒河缓缓流经。残存的汉长城由北向南,连贯阳关。令人欣喜的是,在这里还发现过写着“玉门都尉”的木简。从此,人们便把这木简作为实物证据,认定小方盘定是汉代玉门关无疑。

但是近几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又详细地考察了敦煌境内的汉长城、烽燧,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工作,获得了不少实物证据,对上述所谓汉代玉门关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以上述木简为据,小方盘城只能说是“玉门都尉”的治所,并不能由此认定它就是玉门关。再说,对这座里面仅有几间土房,大小与北京的四合院相差无几的古堡,就是普通百姓也会提出质疑:难道当年设有重兵把守的、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孔道,竟是这样的一个小据点?

历史上的东汉初年,仍以西汉的玉门关、阳关为西部边境的门户。到了汉和帝(公元89年到公元105年)的时候,匈奴常常杀汉吏,朝廷认为应该关闭玉门关,于是把关口移设在今酒泉地区的玉门镇,向东移动了四百多公里,放弃了西汉所筑的玉门关。

后来,班超的儿子班勇写了《辨闭玉门关弃西域》的疏文,认为应仍以西汉时的玉门关口,置校尉长史以捍抚西域各国。于是,朝廷就派班勇为西域长史,以西汉玉门关为门户,率兵驻守西域鄯善、龟兹、温宿各国,并发兵驱走西域的匈奴势力,西域得以平安。

到了魏晋以后,汉玉门关被再度废弃。自唐朝以后,汉玉门关址当初设在何处,一直没有人说得清楚。近百年来,中外史学家、考古学者纷纷驰骋大漠戈壁之中,力图探索、考定汉玉门关的关址,可至今仍未做出确定的结论。

虽然,人们对于汉代玉门关的故址莫衷一是,但是,人们宁愿把这仅存的古堡视为玉门关的遗迹。千百年来,多少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为的是在登上古堡、遥望大漠的同时,去追忆祖先的光辉业绩。在古炮台上,人们在吟诵唐朝诗人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之声时,仿佛看到汉朝大将李广利挥麾旌旗、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正月为岁首的是汉代什么时期 正月为岁首的是什么时期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历史上,正式确立以正月岁首的是汉代武帝时期。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

汉武帝时期,国家渐渐富强起来。汉武帝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他决定改历法,易服色。公元前104年,他颁布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将一月再次定为岁首。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时改朝换代,最先做的事情是“改历法,易服色”。夏朝制定历法,一年分四季,一季四个月,以正月为一年之首;商代夏,改历法,以每年十二月为岁首;周代商,又改历法,以每年十一月为岁首。司马迁在《史记.历书》里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朝,秦始皇改为十月为岁首,再改历法,通行全国。到了汉朝,承袭秦制,汉高祖,文帝,景帝,好多年都过去了,仍旧没有改变历法。

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沿用下来。中国汉初以前,主要采用“古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鲁)中的《颛顼历》。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太初历》的制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历法大改革,是中国文明在世界天文学上的不朽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教师节的由来 古代教师节起源于汉代

全文共 1591 字

+ 加入清单

年年都有教师节你有想过中国的教师节是这样来的吗?关于我国教师节的来历小编也做了一个详细的了解,现在我谬的教师节是从1985年开始的,到现在也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要算中国最早的教师节那就要从汉代开始了,这个时间是很长的了,我们还是看下面详细的说吧!

老师的称谓历史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其实,除了“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先生、夫子、师父、师傅、西席、教授、助教、博士等等……那么,有些在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称呼和古代是表示同样的意思吗?

【博士】

如今的博士通常指的是拥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人。然而在古代,早有博士一词。博士在古代是个官名。秦汉时期,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

如今的助教有助理教师的意思。然而在古代,助教指的是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古代教师节的活动

古代的教师节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法定的日期,但据史料记载,在古代每年的这个日子,皇帝就会率领众文武官员前去祭拜孔子,各个地方的文人雅士也会相约去祭奠孔夫子。

唐宋时代,农历八月二十七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主祭者为地方首长,朝廷由皇帝亲临主祭。当时的祭典非常隆重。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要从本地学校的学长(主持学习事务的教师)、学正(做训导工作的教师)中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这些“先进教育工作者”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我国教师节的来历

如今的9月10日教师节是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的。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古老的教师节起源于汉代

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中记载:汉、晋时期,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都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要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布席函丈(教师)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看到皇帝在这天祭孔、请老师们吃饭,各地官府也纷纷效仿,这天除了祭奠孔子,也要“置休经师,授束修(干肉)”。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发福利待遇了。在一定程度上说,古代也是有教师节的。古代的教师节就是每年农历的八月二十七日,这天是圣人孔子的出生日。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祖师,在我国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有弟子学生3000人,贤人弟子72人。

古代“教师”从业也得通过考试

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荐,并不需要从业考试。但到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要想成为太学博士,得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有点类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试)。而且,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曾教过学生50名以上,年龄不小于50岁。

隋唐时期,中国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官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既有小学,也有大学;既有综合性学校,也有专科学校。当然,教学管理和要求也更规范更严格了,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其中,授课数量是考核定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宋代是民办学校开始兴起和繁荣的时代,私立书院流行,但朝廷对官学同样抓得很紧,要当上“公办教师”同样得考试。宋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实施的“教官试”制度,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考试。由于考试过严,全国州、县的教授数量明显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六安汉代王陵墓地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六安汉代陵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西汉

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面积15平方公里,区内由双墩、马大墩、三星墩、高大墩四对八大墩墓冢以及其他古墓葬共36座。

2006年3月——2007年1月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六安市文物局联合对双墩一号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保存完整的“黄肠题凑”葬具及漆木器、金银箔、玛瑙、青铜器、车马器等珍贵文物500余件,还发现了多种农作物果实。

经考证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国王刘庆,该项目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得到国家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经省、市文物部门对该区域进行科学调查,确定其为西汉六安国王陵墓葬区。

该墓的出土文物和六安国王陵区的发现对研究西汉诸侯王陵制度以及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展示了汉代丰富多彩的物质、精神文化,填补了汉代六安国历史的空白。

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王陵重点保护区域分布的四对南北向并列的双连冢墓葬(俗称“八大墩”)的每墩墓冢四周底角边线为界,向外各延伸20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北至淠河干渠南岸,东至高大墩以东250米,南至宁西铁路,西至马大墩以西4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汉代墓冢群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汉代墓冢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初步统计分布有10座汉墓冢。最大的汉墓冢封土呈椭圆形,东西向,占地面积近五千平方米,冢高约5米。其次是位于南洋大道与迎宾路交叉口的西南部,第三座是位于黄河路与中原路的交叉口西北角墓冢封土呈椭圆形,东西向,占地面积约两千平方米,冢高约5米。其他现存的汉墓冢占地面积在两百平方米至一千平方米左右,冢高约4米左右。汉墓冢的时代应为西汉末期至曹魏时期的墓葬,距今约1700年至2000年。两汉时期的人们“事死如生”,去世后,营建豪华墓穴,陪葬大量的随葬品。但是,要建造规模如此之大的汉墓冢,巨大的耗资却不是一般家庭能够完成的巨大工程。在方圆不过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如此众多的汉墓冢,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并结合两汉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判断,这些汉墓冢的主人,应当是两汉时期分布在此的封建大庄园经济的主人,汉墓冢的建设规模,也预示着两汉时期汉山阳县庄园经济的繁荣发达程度和庄园经济主的经济实力,对研究汉代山阳县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汉代烘范窑遗址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汉代烘范窑遗址为温县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烘范窑遗址位于温县城西15公里处的西招贤村西北。1974年在这里发现一处汉代烘范窑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地面散存着大量的汉代陶片、铁渣、炉砖、红烧土和砖范块。经河南省考古队发掘发现,文化层厚1~2米。从四座残炉和窖室内挖掘清理出来500多套尚未浇注的叠铸陶范,器具种类有16类36种之多。大部分是铸造车马器具的,有轴头、轴承、革带扣、马御(嚼子)等。每套铸范由5~14层叠成,最少一次可浇铸5件,最多一次可浇铸84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走马岭汉代遗址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走马岭汉代遗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走马岭汉代遗址位于六合区雄州街道李岗村,时代为汉。

走马岭遗址汉代文化层连续分布面积逾20万平方米,主体区域成南北走向,汉代文化层堆积厚l一2米。遗址主体区域以北地区,勘探出6座砖室墓。

走马岭汉代遗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雄州街道: 2000年3月,六合县原六城镇、灵岩镇、龙池乡合并成立雄州镇,镇域面积112.3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人口13.8万,是新成立的六合区委、区0所在地。 雄州街道地理位置优越,东临仪征化纤,南接扬子乙烯、南钢、南化等国家大型企业,毗邻南京化学工业园,是南京市区在江北发展的中心地带之一,距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雄州街道襟江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汉代文献称我国南海为什么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汉代文献我国南海为涨海。

清代逐渐改称南海。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南海中国大陆海岸线长5800多公里,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台湾。南海北部沿岸海域是传统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索饵场。

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该海域自然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中国领海由渤海和黄海、东海、南海三大边海组成,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千米。

南海南北纵跨约2000公里,东西横越约1000公里,北起广东省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一线,南至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西依中国大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东抵菲律宾,通过海峡或水道东与太平洋相连,西与印度洋相通,是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闭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属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汉代丝绸之路起点的是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属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汉代丝绸之路起点的是长安。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扩展资料: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为陕西省省会,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它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起点,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周、秦、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4年的两段时间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田忌赛马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什么相关内容改写的 田忌赛马是根据司马迁的什么相关内容改写的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田忌赛马是根据《孙子吴起列传》的相关内容改写的。《孙子吴起列传》的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该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五中。《孙子吴起列传》记叙了孙武、孙膑以及吴起这三位古代著名军事家的事迹,其中,“田忌赛马”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田忌、孙膑和齐威王。

田忌赛马的原文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田忌赛马的译文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劝说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是个奇人,就偷偷地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如上宾。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结束后,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因此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了兵法,封他为军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杨桥畔汉代城址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

据靖边县考证,宥洲古城位于靖边县杨桥畔杨二村,为汉代蒙田在些驻守,宋代重建并有碑文记载。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对陕西省靖边县老坟梁墓地进行考古发掘,获得重大收获。其成果对于研究汉代北方边疆地区的墓葬分期、文化面貌、丧葬制度、民族关系、郡县地望、环境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

老坟梁墓地是位于靖边县杨桥畔镇附近的大型汉代墓地,考古工作者前期配合铁路建设对其发掘,仅在建设范围内就发现墓葬约200座,整个墓地墓葬总数可能有上万座。本次发掘的100多座墓葬中有3座壁画墓,壁画多数绘于墓室内,绘画题材主要有青龙白虎、车马出行、人物故事(如孔子见老子)以及升仙等,体现出浓郁的道家及儒家的思想内涵。

目前发掘的墓葬均带有斜坡墓道,墓室形制可分为土洞墓、砖室墓和竖穴土圹墓等,其中以砖室墓居多,多为中型墓。墓葬中许多相邻墓葬墓向相同、年代接近,表明墓主人之间可能具有密切的社会及血缘关系。随葬品以陶明器为主,铜器、铁器、货币等较少,器物组合一般为鼎、盒、壶、豆、罐、钵、仓,还出土有细颈瓶、甑、釜、博山炉、陶俑和木质马车等,多为中原地区的常见器类。

墓葬中发现有极具北方草原民族风格的扁壶、小口壶等,也有具有南方楚文化风格迹象的,如明器成双成对、彩绘陶器多仿漆器制作,这显示出南北民族交融紧密的特点。

杨二村:杨桥畔镇杨二村位于靖边县东部23公里处,毗邻杨桥畔镇政府,总土地面积29.8平方公里。杨二村现有8个村民小组,606户,总计2485人。主导产业为种植业,现有林地28000亩,耕地1700亩,且均为水浇地。杨二村现有耕地1700余亩,人口2485人,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本村发展的瓶颈。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村党支部同两委班子成员决定发展大棚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通过一枚印章终于找到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墓主

全文共 1348 字

+ 加入清单

图为海友侯墓地5号墓出土的一枚刻有“刘印”字样的青铜印章。(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地图)

新华社南昌1月27日电(记者刘占昆)记者27日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南昌市汉代海浮侯考古发掘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通过实验室考古,在海友侯墓地5号墓出土了一枚刻有“刘印”字样的金属印章。据文献记载,专家判断该墓的主人是刘贺的第一任女婿、英年早逝的刘。

图为第五墓主人棺木中出土的玛瑙。(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地图)

2012年至2014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据南昌西汉海友侯墓的技术路线图和考古工作计划,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海友侯墓地5号墓发掘。从2015年到2016年1月,M5主棺木的柜子被完成并安全地提取到实验室。2017年初,M5主棺的实验室考古工作正式启动。

图为从第五墓主人的棺材中出土的扭曲的玛瑙(也称为苏莱曼尼亚玛瑙)。(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地图)

M5主棺的实验室考古工作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进行。2017年3月,M5主棺盖盒和棺盖的填土开始清理。2017年8月,北京科技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应邀参与使用薄荷醇材料移除棺盖的工作。2017年9月和10月,棺材内表面的污泥将被清除。自11月以来,M5主棺的实验室清洁工作仍在进行中。

南昌海都侯汉墓考古带头人杨军说,到目前为止,M5和M5主棺的实验室考古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五号墓位于汉代南昌海都侯陵园的北部,正北有M1墓、刘贺墓。墓前是一座回廊形的地面建筑遗迹,结构规整,突破了墓道的填土。主体夯土基础呈“凹形”。周边分布有方形夯土基础。在一些地基中,仍保留有柱状基石。东西长约12米,南北宽约9米,面积约108平方米。围栏高约3米,周围有排水沟。

墓室平面呈“A”形,长约6.16米,宽约5.54米,深约6米。墓道南北长约12.67米,东西宽约2.96 ~ 4.7米,总面积93平方米。坟墓里有一口棺材和一口棺材。郭墓室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百余件。

到目前为止,对主棺的实验室清理显示,M5墓主人的头被漆覆盖,下面是玉杖和玉枕。脖子上有一条玉带。腰部有玉带钩、玉坠、水晶、玛瑙、铜印、玉剑、书法刀和马蹄金。青铜龟扣上刻有“刘印”的字样。脚上有三个青铜罐。遗体用不同大小的玉石装饰。下面是一个玻璃丝垫,上面覆盖着涂有金箔的云母。

图为从第五墓主人的棺材中出土的水晶珠子。(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地图)

出土的玉器大多是新疆和田玉材料,矿物成分为透闪石,并有相当数量的玛瑙(包括孪生玛瑙,又称苏莱曼尼亚玛瑙)、水晶、琥珀和疑似角质的器物等。他们都是西汉时期海陆“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人。

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根据出土的“刘”铜印,结合汉武帝刘贺墓出土的简牍及“韩曙”等文献,第五座墓为汉武帝刘贺墓地左墓,其主人为刘贺第一继承人刘。

南昌汉代海友侯遗址是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它是中国发现的最大、保存最好、最完整、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都城遗址。其中,陵墓的主人是第一代海帝刘贺。他是汉武帝的孙子,在为27位皇帝服务后被废黜。历史上,他被称为“汉朝废帝”。

原文题为“南昌汉海都侯墓地第五号墓的主人是刘贺的继承人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