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怎样折纸火箭汇总20篇

浏览

2421

文章

172

篇1:火箭的头部是尖的的原因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rocket),火箭有很多种,原始的火箭是用引火物附在弓箭头上,然后射到敌人身上引起焚烧的一种箭矢。起初只是用于过年过节放烟火用。现代的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现代火箭可作为快速远距离运输工具,可以用来发射卫星和投送武器战斗部(弹头)。

火箭

火箭的头部是尖的的原因

我们看到的火箭和飞机的头部都是尖的,这是为了减小它们在飞行中空气所带来的阻力。不要说飞机火箭那么快的速度了,就是你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伸出头来,也会体会到空气阻力的具大。

速度越快,这种阻力越大。把头部做成尖的,就会减小这种阻力了。

实际上,即使做成尖的,阻力还是很大的,还会使飞机和火箭因为摩擦带来许多热量,所以高速火箭一般在飞行时还要采取一些降温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火箭接力赛

全文共 1521 字

+ 加入清单

齐奥尔科夫斯基首先提出火箭列车的概念,就是把两节以上的火箭串联或并联起来,组成一列多级火箭来提高火箭的速度,以达到战胜地球引力的目的。

多级火箭系列用一种质量抛扔原理,即火箭发射后,把已经完成任务的无用结构抛掉,使火箭发动机的能量最大限度地用于提高航天器的能量,从而间接地减轻火箭的结构质量,提高火箭的质量比。这样,在使用同样性能的火箭发动机和相同技术水平的箭体结构的条件下,用单级火箭无法达到的宇宙速度,而用多级火箭就能实现这个速度。

世界各国研制的运载火箭已有数十种,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但其结构形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级首尾联结的串联式火箭,另一种是下面两级并联、上面一级串联的混合式火箭。运载火箭的大小,由其飞行任务要求的有效载荷和飞行轨道而定,若飞行轨道相同,有效载荷愈重,则火箭起飞质量也愈大;若有效载荷不变,飞行轨道愈高,火箭的起飞质量也愈大。由于卫星或飞船等航天器的轨道较高,本身质量也大,所以,运载火箭都是一些身高体重的庞然大物。它们的质量至 少几十吨,一般为一百多吨到几百吨,有的甚至可达二三千吨。火箭高一般为三四十米,有的超过 100 米。火箭粗都在 1 米以上,一般为 3 米左右,最粗可到 10 米。在通常情况下,发射一颗质量为 1 吨的卫星,运载火箭质量为 50 至 100 吨。如美国发射“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船的“土星”5 号运载火箭,全长 110.7 米,直径 10 米,起飞质量为 2840 吨;“阿波罗”飞船的质量只有 41.5 吨。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火箭列车”了。

这种三级“火箭列车”是如何驶出地球到太空去的呢?它耸立在发射台上,首先由地面控制中心指令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点火,火箭徐徐上升,加速飞行,逐渐按预定方向转弯,一百多秒钟后,火箭大约达到 70 公里左右的高度,第一级燃料耗尽后火箭发动机关机,并脱离整个火箭列车坠落地面;第二级接着点火,继续加速飞行,火箭飞出稠密大气层,达到预定高度和速度时,第二级燃料用完后火箭发动机关机并分离,火箭靠获得的能量开始惯性飞行;第三级火箭发动机点火工作,当加速到预定速度时,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关机,航天器与火箭分离,最后把航天器推入预定轨道。当然,运载火箭也不是级数越多越好,因为多加一级,不仅制造工艺和级间分离技术多一层困难,而且所能增加的速度也有一定限制,最多只能比单级火箭的速度大 70 %。现在,一枚三级火箭能达到的速度已超过单级火箭 45%,因此限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火箭列车”都选在二级至四级之间,一般用三级的居多,也最为适宜。

前苏联著名航天总设计师科罗廖夫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关于“火箭列车”的思想,首先提出用单级火箭串联和并联结合的方式组成多级火箭实现宇宙航行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是用一枚较长的地球物理火箭作芯级,芯级长 29.17 米,直径 2.95 米,装一台 PД—108 液体火箭发动机;在其周围捆绑 4 台助推器组成助推级,助推级长 19 米,直径 3 米,各装一台 PД 107 液体发动机。这样把芯级和并联的助推级串联起来,组成一枚两级液体火箭,从而产生足够的推力和需要的速度,把安装在火箭最上面整流罩内的人造卫星送入地球轨道。这种火箭发射时,5 台发动机同时点火,产生 398 吨力(3900千牛)的起飞推力,火箭飞行 120 秒后,4 个捆绑的助推器工作完成与其脱离,并被抛掉,这时火箭飞行高度为 50 公里,飞行速度达到 3.2 公里/秒。然后芯级的火箭发动机继续工作 180 秒,使火箭加速到 8 公里/秒的速度,此时卫星与火箭脱离,被推进到环绕地球的预定轨道上飞行。人类靠这种“火箭列车”的接力加速,跨入了宇宙空间的门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薇娅卖火箭卖出去了么 薇娅直播卖火箭谁买走了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薇娅卖火箭出去了,卖给了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时间是2020年4月1日。多年以来国内的直播发展很迅速,在直播行业格局稳定后衍生出了新的类型,直播带货就是不少主播选择自己的特有内容吸引观众的方式,用打广告的方式来带货可以说是全程都是广告,而主播的主要内容就是卖东西。

在愚人节的时候薇娅在直播中卖起了火箭,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真实的火箭,而是卖火箭的发射服务,包括火箭上附属的一系列广告,购买这个服务的人还可以到现场观看发射情况。

从淘宝的介绍来看这个火箭原价是4500万元,购买时需要交50万元的定金,可以抵扣550万元相当于4000万元。这个火箭是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购买者也是从事于卫星技术的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虽然最终只能水上软着陆,SpaceX还是成功收回火箭

全文共 2113 字

+ 加入清单

三重发射波。

根据原计划,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将于2月9日(北京时间周一)发射,将由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空军(USAF)共同投资的DSCOVR卫星送入太空。然而,在发射前两分钟,负责跟踪发射任务的美国空军雷达站出现故障,猎鹰9号一级火箭上的一个视频传输装置也出现故障。发射被紧急终止并推迟了24小时。发射定于2月10日(星期二)凌晨进行。

然而,在2月10日的第二次发射中,所有设备和系统都工作正常。然而,就在预定发射时间之前,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和空间探索技术公司在推特上宣布发射再次推迟,主要是因为天气原因。发射被推迟了24小时,计划于2月11日(星期三)凌晨进行。

2月11日清晨,一切正常,发射场地区天气良好,所有设备和系统检查都正常进行。但最终,发射第三次被取消:发射前15分钟,气象气球的分析数据显示,发射场的高空风速太快,无法保证火箭的安全通过,因此经过讨论决定第三次推迟发射。

2月12日(周四)凌晨,SpaceX总裁马斯克在Twitter上表示,无论如何,DSCOVR卫星的发射必须在今天进行,不能再推迟了。原因是从明天(13日)到20日,由于月球的位置,DSCOVR卫星将不能发射,也就是说,如果它今天不能发射,它将不得不等到20日之后。

马斯克在推特上说,由于风暴,海上的驳船不能停留在着陆位置,所以这次火箭只能在水面着陆。

此外,尽管所有的条件,马斯克说,不能再有进一步的延误,必须发射卫星。也许是因为风暴阻止了火箭如期回收,马斯克说他计划对海洋回收驳船进行重大升级:“也许在上面安装一个梅林(火箭)引擎。”

然而,由于大西洋的强烈风暴,原定用于猎鹰9号火箭第一阶段回收的海上登陆艇无法到达预定海域,火箭的回收只能在海上进行。马斯克在推特上坦言,火箭只能在海上着陆,成功的几率不到1%。

然而,一切都很顺利,除了猎鹰9号火箭于美国东部时间11日下午18:03:32和北京时间12日上午7:03:32成功发射。发射后大约35分钟,星箭分离,DSCOVR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主要任务完全成功。接着马斯克在推特上宣布,火箭的第一级已经安全着陆在海面上,误差不到10米,火箭保持了完美的垂直姿态。他补充说,如果回收驳船能正常航行,没有今天风暴的影响,火箭成功回收的可能性相当高。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这次任务取得了相当完美的成果,基本实现了预定的目标。

在卫星上

ACE卫星运行效果图

这次发射的DSCOVR卫星有“悠久的历史”。它最早的提议甚至可以追溯到克林顿总统的时代,当时美国副总统戈尔提议开发这样一个项目,可以一天24小时向全球公众广播地球的实时图像。这个任务最初被命名为“特里亚纳”,是在哥伦布的船员第一次看到美洲大陆之后,罗德里戈·德·特里亚纳。该项目于1998年获得批准并开始开发,但由于成本高,该项目最终被搁置。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于2009年恢复了“达雅纳”项目,并将其更名为“深空气候观测站”(DSCOVR),以赢得支持。它的主要任务也被重新定义为观测太空天气、太阳风和地球本身。2011年2月,奥巴马政府决定改变DSCOVR卫星的任务,以取代1997年发射的旧的高级部件探测卫星(ace)。2013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式批准DSCOVR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目标是在2015年初发射。

总的来说,Triana和DSCOVR项目耗资约3.4亿美元。这一成本估算包括DSCOVR卫星整个寿命周期的估计成本,约为1.048亿美元。

捍卫地球在拉格朗日点的安全

DSCOVR是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第一颗飞往深空的卫星。它将位于L1,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第一个拉格朗日点。它离地球大约150万公里,地球是太阳和地球之间的重力平衡点。

DSCOVR卫星大约有家用冰箱那么大,将被放置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第一个拉格朗日点(L1),离地球约150万公里。

在任务概述中,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一名官员写道:“在美国航天局的高级成分探测器(ACE)任务之后,DSCOVR将继续支持在第一个拉格朗日点对太阳活动的早期预测。第一个拉格朗日点(L1点)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重力平衡点,它的位置离地球有100多万公里。L1点是一个监测太阳活动的好地方,因为这里可以连续接收来自太阳的粒子流(即太阳风),而且这里遇到的太阳风比地球的太阳风早,可以作为太阳活动的预警。”

当地球方向正确时,最强大的太阳风暴会对地球轨道上的宇航员和卫星构成严重威胁,并扰乱全球定位系统、飞行操作和地面电网的运行。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空间天气预报中心主任汤姆·伯杰说:“空间天气的影响非常广泛,有些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DSCOVR将成为我们放在太空中的海啸预警浮标。”

DSCOVR携带五个独立的科学有效载荷,其中三个将用于跟踪太阳风和其他空间天气事件;另外两个将被用来监测地球。其中一种叫做“地球多色成像照相机”(EPIC),它可以每天24小时每隔2小时拍摄一张地球的全身照片。在图像拍摄完成后的一天内,图像将通过美国宇航局兰利研究中心发布,供科学家和公众观看和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草船借箭的时候,为什么曹操没有放火箭?

全文共 1327 字

+ 加入清单

草船借箭的故事,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只不过,都认为像《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那样,是诸葛亮想出来的妙计,轻松就为吴蜀联盟从曹操那里“借”来了十万支箭。但事实上,这件事情虽然存在,主角却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又是罗贯中掰扯过来的,真正的借箭人乃是孙权。但是,很多人又有疑问了,为什么曹操当时没有直接射火箭,这样一来,不久能把对手直接烧死,不管他们是来干什么的。下面就来解析一下,为什么曹操没有这么做。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它把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描绘的淋漓尽致。那么历史上真的存在草船借箭吗?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故事的主人翁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在三国演义中,为了体现诸葛亮这个人物的超高智慧,罗贯中便改编了这个故事。

当时周瑜有心为难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信心满满地说只需要三天,不明所以的伙伴都为他担心不已,结果第三天诸葛亮真的带着十万支箭回来了。

后来不少学者对草船借箭这件事充满了疑问,根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火箭已经存在了,因此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什么不放火箭便成了最大的疑问。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不管曹操放不放火箭,他都必输无疑。

第一,由于是大雾天气,空气能见度很低。曹操看不清船上全是草人这样的易燃物品,自然就没有想到用火箭来对付。

第二,也正因为大雾弥漫,两边都摸不清对方的底细,曹操是通过对方擂鼓声来判断对方的大致方位。要是曹操贸然使用火箭,还没发射,火光就会先暴露自身位置,给对方以明确的打击目标。

第三,火箭一般是用来攻城,烧毁对方防御设施。而现在对手是可移动的船只,要是将其引燃,船只冲进曹军大营,这岂不是引火烧身?

第四,当时白雾茫茫,空气潮湿。这种天气非常影响火箭的使用,一般射到半空中,火就被空气中的小水珠扑灭,达不到晴天使用火箭的效果。

第五,由于火箭的箭头上要附加可燃物,增加重量,就会降低射程。当时曹操只能隐隐约约看见对方的船只,可见对方离岸边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可能处于火箭的射程之外。

第六,火箭的造价昂贵,成本太高。在三国时期,硫磺、火油这些都是稀有产品,不像做箭的竹子羽毛那么廉价,轻易不能使用,何况还是在敌我不明的情况下。

第七,正因为造价太高,军中就不可能常备。一般只有在攻打重要城池的时候,军中会事先准备好相应数量的火箭,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时候曹操就算想要用火箭,仓促间也拿不出来。

第八,火箭的使用非常不方便。要是用普通的箭,士兵们可以拿一大捆放在箭篓里,随用随取,非常方便。而火箭属于危险品,必须小心使用,用的时候还要先点火,影响弓箭手出箭的速度。所以使用火箭必须是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而不适合突发情况。

第九,从环保学,资源再利用的方面看,火箭也不适合随便使用。不像一般的冷兵器,打扫战场的时候还可以缴获不少战利品。火箭属于一次性产品,射出去就烧没了,这不符合战争的长远利益,所以火箭虽好,用起来也应该有节制。

第十,曹操并不喜欢用火攻这种极端的方式,费好大劲攻下一座城,都被烧成废墟了有什么意思?只有诸葛亮才喜欢玩火,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火烧上方谷,连他自己都说干这些缺德事会折寿。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曹操是不会轻易用火箭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不管曹操用不用火箭,借箭都是必胜无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长五B火箭为何“变矮变胖” 揭秘其四大黑科技

全文共 257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航天“新船”成功发射“新箭”!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2020年5月5日,为中国载人空间站项目研制的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运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火箭首次发射“2万多公斤”宇宙飞船,也是中国载人航天“第三步”任务的前奏。

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纪在发射成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长征5号乙遥控1号火箭已经准确地将有效载荷组件送入预定轨道。它搭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飞船是为中国空间站的运行和未来载人探月的需求而研制的新一代天地穿梭飞船。这次任务将验证关键技术,如热防护、控制、伞群回收和高速再入期间航天器的部分再利用。与此同时,中国新型空间运载工具的试验装置——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将投入使用,以验证充气式返回舱在轨再入的关键技术。根据飞行程序,试验舱和试验船将在完成在轨试验后分别于5月6日和8日返回东风着陆点。

环球时报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所(以下简称“第一研究所”)了解到,长征5B是在长征5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负责中国空间站舱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第一研究院的专家说,长征五号和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属于长征五号火箭系列,但在设计和使用上有许多不同。

从外观上看,长征5号乙火箭有点“矮胖”。之所以“短”,是因为它采用了第一级半构型(核心级1+助推器+整流罩),其“高度”接近54米,比长征五号二级半构型(核心级1+助推器+核心级2+整流罩)约短3米。“脂肪”反映在整流罩上。长征五号乙的整流罩长20.5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火箭整流罩。相比之下,长征五号的整流罩大约有12.3米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长征5b主要用于在低地球轨道发射大型卫星和航天器,如载人空间站的核心舱和实验舱等。,这需要有足够的有效载荷空间和强大的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据环球时报记者报道,它在低地球轨道上的运载能力超过22吨,是目前中国在低地球轨道上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乙首飞成功,使中国大型运载火箭在技术上跻身世界第一梯队,相当于俄罗斯质子-M、美国猎鹰-9、德尔塔四号、欧洲阿丽亚娜-5等火箭的运载能力。同时,它也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发展的代表,将为以后重型运载火箭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积累。

中国载人航天开始“第三步”

纪说,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的首次成功发射,揭开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任务的“序幕”,拉开了空间站在轨任务的序幕。根据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左右建成。下一步将是相继发射空间站的基本配置在轨组装和建造,包括核心模块、询问模块和梦想模块。长征五号乙火箭将承担发射任务。在此期间,还计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州货运飞船,进行人员轮换和货物补给。其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负责发射天州货船,长征二号F火箭主要负责向空间站运送宇航员,该火箭已完成13次完美飞行,成功率100%。

目前,中国空间站的核心模块已经完成原型产品的最终组装,第一个询问模块和梦想模块的原型正在开发中。空间科学应用的有效载荷已逐渐转移到原型开发。在空间站建造阶段执行过四次任务的宇航员已经被挑选出来,并正在进行任务培训。此外,中国第三批后备航天员的选拔将于今年7月左右完成。

据《环球时报》记者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包括: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设初步配套实验载人飞船项目,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启动空间实验室,以一定规模和短期关怀解决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一个空间站,以解决大规模和长期载人航天应用的问题。

长征五号火箭的总设计师李东说,长征五号乙火箭在研制过程中,突破了低温火箭的“零窗口”发射技术、大直径舱箭分离技术、直接大推力入轨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其中许多技术是满足空间站舱需要所独有的。

据报道,长征五号乙火箭为此使用了四种“黑色技术”。一个是超大整流罩。整流罩是运载火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保护卫星或其他有效载荷免受空气动力、空气动力加热和声振动等有害环境的影响。第二个是“零窗口”启动。作为未来发射空间站核心模块和实验模块的火箭,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要求长征5号乙火箭“零窗口”发射,发射时间的精度误差应控制在1秒以内。第三种是分离大直径罐箭头。空间站模块和长征五号乙火箭之间的连接接口直径超过4米。“乘客”和火箭的分离不像下车那么简单。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可靠性和对环境的影响。有必要确保安全分离,并将分离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等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第四,大推力直接入轨。作为第一级半构型火箭,长征5B没有单独的姿态调整和最终速度修正系统,但使用第一级火箭直接将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乙因此成为中国第一枚仅通过助推器和第一级飞行就能携带有效载荷准确进入轨道的火箭。

作为对今年两次发射失败的回应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所有关心中国航天工业发展的人都担心中国火箭最近接连失败。长征五号乙第一次飞行任务的成功实施,扭转了局面。在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冀坦率地回应了今年两次太空发射的失败。他说,3月16日和4月9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两次失败,这再次显示了航天工业的高风险。中国的太空“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多月来,模型小组和空间专家们日以继夜地一起工作,专注于战斗,并开展了深入的问题恢复、原因分析、测试验证和其他调零工作。目前,两次失败的断层位置和机制已经基本明确。与此同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对整个航天计划的全面质量整改和审查,并对原定近期的火箭发射计划进行了适当调整。据纪介绍,载人航天工程是系统最复杂、安全要求最高的航天工程,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在前期开展大量质量安全可靠性工作的基础上,针对近期两次发射失败,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及任务相关系统立即进行了故障剥离和类比,对技术状态和产品质量进行了重新检查和确认,全面排查了风险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了计划,努力把失败的教训转化为宝贵的财富。这次成功发射不仅取得了空间站阶段任务的第一次胜利,也为中国的太空飞行带来了转机,并增强了对后续任务的信心。

根据计划,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今年将进行三次发射。长征五号乙第一次飞行后,长征五号将发射中国第一枚火星探测器。之后,嫦娥五号探测器也计划被送往月球取样并返回月球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送人类上火星?SpaceX未来3个月内测试重型火箭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据Engadget称,美国空间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正准备于6月17日发射一枚火箭。与此同时,SpaceX也将在今年某个时候发射其重型航母猎鹰重型。

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推特上宣布,“猎鹰重型”的所有核心组件应在2至3个月内抵达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如果计划进展顺利,重型运载火箭可以在下个月内发射。这意味着猎鹰重型飞机的首次发射可能会在九月初进行。

猎鹰重型飞机重1360吨,可将高达63.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几乎是猎鹰9号的三倍。此外,这种重型运载火箭也可以飞行很长的距离,因为它也是为登陆月球或登陆火星而设计的。根据SpaceX先前发布的信息,猎鹰重型将在飞行演示期间尝试回收火箭的上部。考虑到运载火箭的巨大重量,这将是非常困难的。就连马斯克自己也承认成功的几率很低,但这仍然值得一试。

尽管猎鹰重型发射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要忘记SpaceX和其他航天公司多次取消发射的历史。有时,这是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善他们的工作,有时他们会被不幸的事故耽误。由于火箭爆炸,SpaceX一再推迟其发射计划。如果猎鹰重型飞行演示发生,我们肯定需要密切关注这一历史性事件的现场直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火箭为什么需垂直发射?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朋友们!你去过酒泉的火箭发射基地吗?我看到一个巨大的火箭站在发射器上,准备出发,就在出发的瞬间,底部喷射出一束炽热的火焰,火箭径直射向蓝天。那么为什么火箭应该垂直发射呢?

事实上,火箭需要在起飞时减轻火箭的重量,还需要在飞行中减少空气阻力。人们总是希望火箭能以较少的能量消耗顺利起飞,并获得很高的飞行速度。

发射台上的火箭起飞后,如果推力大于重力,火箭将缓慢而稳定地垂直上升,并逐渐快速地飞向空中。假设火箭是倾斜发射,而不是垂直发射,火箭必须在倾斜发射器上滑行很长的距离,以获得足够的起飞力,避免迅速落地。这不仅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还需要一个长发射器。弹道火箭的推力并不比其重力大多少。一般来说,垂直发射更合适。火箭在飞行中遇到的空气阻力与大气层的密度、压力和温度直接相关,空气系数因高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因此,垂直发射可以使火箭尽快穿过稠密的大气层进入高空飞行,从而降低能量消耗。

由此可见,垂直发射火箭是最合理的发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火箭回收?白菜价来个太空游

全文共 3590 字

+ 加入清单

制作:中国科普

作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郑永春

生产者: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航天发展的瓶颈在于运载火箭。如何将大量重物送入太空一直是制约人类太空探索的一大难题。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火箭应该是一次性产品。一旦点燃,它将飞上天空,并将宇宙飞船(卫星或宇宙飞船)送入预定轨道,从而完成火箭的任务。

然而,就在昨天,SpaceX成功回收了猎鹰9号火箭,这表明火箭再利用的时代即将到来。这个消息在朋友中迅速传播开来。

那么,SpaceX是如何实现火箭回收的?这对未来的空间格局会有什么影响?它能给中国航天工业带来什么启示?

在噪音的背后,我们需要冷静地逐一分析。

连战输了一系列的战斗,最后胜利了。

在猎鹰9号的第一级火箭成功回收之前,这是一系列的失败。

2015年1月10日,猎鹰9号在CRS-5发射任务中测试了火箭回收技术。第一级火箭发射后,它降落在大西洋一个驳船改装的着陆平台上。尽管火箭准确地击中了目标,但由于下降速度很快,它还是在甲板上爆炸了。

2月12日,“猎鹰9号”在为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发射深空气候观测卫星时,再次测试了火箭回收技术。当时,由于大浪,驳船被迫撤离。尽管火箭成功地软着陆在海面上,但最终还是掉进了水里。

4月14日,猎鹰9号在CRS-6发射任务中再次测试了火箭回收技术。尽管第一级火箭准确地落在驳船甲板上,但由于横向速度过大,火箭未能牢固地立在甲板上,导致倾覆和爆炸。

6月28日,“猎鹰9号”第三次尝试在海上回收火箭。但这一次更长。发射失败。火箭和运送货物到国际空间站的飞船都在高空解体了。

即使在输掉这场战斗后,SpaceX也开始闭门思考,仔细检查每一个环节并改进设计。他们改进了发动机和火箭之间的多级分离系统,并调整了燃料配方。

在此期间,另一家美国私人航天公司蓝色起源的新牧羊人火箭被回收。尽管新型谢帕德火箭只是一种探空火箭,但它只能在地球大气层的亚轨道上飞行,不能飞出地球大气层,也没有发射宇宙飞船的能力,只适合商业太空旅游体验。然而,相关的公众舆论给SpaceX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2月22日,闭关六个月后,圣诞节前,最重要的西方节日。SpaceX再次测试了火箭回收技术,最终成功了。

这是猎鹰9号的第20次飞行,也是设计升级后的第一次飞行。经过多次失败后,每个人终于可以安心回家过年了。

火箭成功发射并在起飞后1分13秒内前进到1马赫。

火箭在1分24秒内达到最大动压。

2分20秒,火箭第一级关闭;

2分24秒,火箭多级分离;

2分35秒,第二级火箭点火;

2分55秒,火箭整流罩分离;

大约4分钟后,第一级火箭返回飞行并点火。

大约8分钟后,第一级火箭再次点火,火箭再次进入地球大气层。

在9分40秒内,第一级火箭牢牢地站在发射场附近的着陆平台上,火箭成功地被回收。

可回收火箭的难度在哪里?

困难在于非常复杂的电子系统。电子系统是火箭的大脑。散布在火箭体上的各种传感器获取火箭飞行的各种参数,然后通过信息收集和计算,及时调整飞行计划。这个过程类似于大脑的思考和决策过程。通过各种控制部件,指令被执行。这个过程类似于大脑控制我们身体的各种运动器官。

猎鹰9号火箭的成功回收证明了该火箭的电子系统非常强大。

猎鹰9号的第一级火箭有九个引擎。当火箭发射时,九个引擎一起点火,利用巨大的推力将火箭从地球重力上抬起。在回收着陆期间,猎鹰9号关闭了六个引擎,只留下三个继续工作。此外,其余三个发动机的推力是精确可调的,以便使巨大的火箭在刚刚着陆时以几乎为零的速度平稳地降落在平台上。

猎鹰火箭要实现平稳着陆,成功回收,能调节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是成功的关键。为了实现发动机推力的可调,需要改变燃烧室和燃油泵的设计,实时调节发动机内部的温度和压力,调节燃油流量。这种大推力可调发动机不仅适用于火箭发射阶段,也适用于回收过程中的减速和反推力。对一个人来说,要赢得世界举重锦标赛,并且能够使用非常熟练的刺绣针,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一旦发动机推力可调,就可以实现火箭的定时定点入轨,相当于在火箭上安装加速器,实现与其他航天器的快速交会对接。

新一代运载火箭在哪里

随着航天运输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运载火箭已经到了必须更换的阶段。目前,世界主要航天国家都致力于开发新一代运载火箭。他们将采用大量新技术和材料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可能性和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目标。

那么,新一代火箭到底是什么?

着眼于世界航天强国,俄罗斯正在开发安加拉系列火箭(安加拉),这是一个全新的火箭家族,由俄罗斯联合火箭和航天公司开发。安加拉火箭通过多个捆绑式通用火箭模块,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不同推力的火箭,火箭推力范围为2吨至75吨,可以满足不同运载重量的空间发射要求。在研发成功后,安加拉系列火箭将取代目前的胡晓和质子火箭,成为未来俄罗斯航天运输的主力军。2014年12月23日,“安加拉-A5”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成功。

美国正在开发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空间发射系统”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强的运载火箭系统。这台巨型发动机有54米长,载重量超过130吨。它将在未来载人登陆火星和载人深空探测中发挥关键作用。2015年3月11日,“太空发射系统”进行了一次实验发射,整个过程非常成功。根据该计划,“太空发射系统”火箭的首次正式发射将于2017年进行。

欧洲致力于开发一种新的阿丽亚娜6号火箭(阿丽亚娜6号),以取代现有的阿丽亚娜5号火箭。第一次发射计划在2020年。发射次数将在2021年增至4次,2023年增至11次。

在H-IIA运载火箭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之后,日本正在开发新一代的H-X火箭。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将使用液态氢和液氧作为燃料火箭发动机,并开发固体燃料助推器。通过使用尖端技术,实现了空间运输的低成本和高可靠性。

与上述政府支持的重型运载火箭相比,SpaceX作为一家私营航天企业,成功地改变了航天工业的特点,大大降低了进入太空的成本,使太空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进入太空,这必然会对传统的航天工业造成破坏。

SpaceX的成功将如何影响航天工业

虽然火箭可以回收,但它们与汽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可以加油。毕竟,这样一个巨大的物体已经经历了高速飞行和高温燃烧,有些部件不能再使用了。然而,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价值至少数百万到数千万美元的发动机不再是一次性的,可以回收利用。

猎鹰9号火箭的标准发射成本为5400万美元,而中国长征3B火箭的海外发射成本也超过6000万美元,因此,即使不回收,猎鹰9号也已成为世界上最便宜的发射工具。

这一次,猎鹰9号的成功回收让许多外行感叹廉价太空时代即将到来。

我记得不久前,当猎鹰火箭多次失败时,航天工业的一些人嘲笑马斯克,说太空需要积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现在,猎鹰9号的成功回收是对这些嘲弄的最好回应。

SpaceX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先进的技术,还在于其不同于传统航天工业的商业运营模式。传统的航天工业往往采用研发模式。每一枚火箭都需要设计、生产、测试等。它不仅复杂,而且大大增加了生产周期和生产成本,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此外,每种设计都有新的风险,导致不稳定的可靠性。

SpaceX采用了商业开发模式,其所有软件和硬件都在其控制范围内,没有外包。因此,制造火箭和宇宙飞船就像制造洗衣机和冰箱一样,整个过程质量可控。他们率先在太空领域实践流水线生产模式。一旦他们成功了,他们就能一次又一次地成功。通过大规模生产,他们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虽然会有一定的失败率和次品率,但不存在再开发的风险。

SpaceX作为一家私营航天企业,非常重视成本和质量控制。由于采用商业模式,许多产品将尽可能分批生产和购买,并尽可能回收利用。以前的每一次失败实际上都与技术测试和方案的改进有关。这不是我们想象的烧钱。

另一方面,传统的航天工业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虽然它有很高的声望,但它仍然面临许多制度和机制问题,阻碍了技术创新。由于缺乏外部竞争,问题逐渐积累,改革非常困难。这也是美国政府不遗余力支持私人太空飞行的原因之一。他们必须支持竞争对手,让外部压力增加,然后才能触及僵化的内部利益格局。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中国航天工业一直是我们的骄傲,但这种骄傲更多地局限于国家领土。航天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仍有巨大潜力。中国的高铁和核电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名片。用中国人的智慧去赚世界的钱。目前,中国航天工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一定程度上,航天必须向高铁和核电学习。只有大进步,大进步,全面开放和竞争,经历市场风暴的洗礼,才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由乔布斯独自开发并在他领导下的智能手机已经将手机从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转变为一台微型电脑,成为一个个人生活和娱乐中心,甚至颠覆了传统手机行业的模式。马斯克和他领导的可回收火箭远未对航天工业产生影响,也可能改变整个航天工业的发展模式。这一点需要中国航天业给予足够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丙,成功发射新技术试验双星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两颗新技术试验卫星。

据了解,新技术测试双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下属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开发的,包括新技术测试星a和新技术测试星b,主要用于开展星间链路组网和新地球观测技术测试。

长征2C是一种常温液体运载火箭,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为2.5吨,可靠性非常高。它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这是它的第53次任务,成功率为97%,被称为“金牌火箭”。

张二兵还在中国的超高速飞机上进行了六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震惊了世界。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78次发射,也是2018年的第18次太空发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日本最大火箭发动机

全文共 1541 字

+ 加入清单

H2A(H-IIA)是由日本三菱重工(MHI)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开发的火箭。H-IIA火箭使用液体燃料,已经被用来将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月球轨道航天器,并将探测金星的晓号金星探测器送入行星际空间。H2A的发射地点在在种子岛宇宙中心。2007年4月1日,生产和管理H-IIA的任务由JAXA转交给三菱重工。H-IIA私有化后发射的第一个探测器是月球探测器SELENE。

目前主要包括 H2A-202、H2A-2022、H2A-2024、H2A-204 等 4 种型号,GTO 运载能力从 4.15 t到 6 t 不等。

简介

日本的火箭技术来自美国"Delta"系列运载火箭。通过购买Delta运载火箭进行研制,日本掌握了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和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先后开发出L、M、N、H系列运载火箭。

制造

H2A火箭是H系列火箭的最新型,能够代表日本重工业整体实力:日本三菱重工负责机体、发动机等的组装和发射的准备工作;石川岛播磨重工负责提供向发动机输送燃料的涡轮泵;IHI航空航天公司负责制造固体火箭助推器;川崎重工承造卫星整流罩;NEC、日本航空电子公司等单位也参加了H2A的开发与研制。

发展

H2A运载火箭在旧H2火箭基础上,引入了"通用化、模块化、标准化"这一火箭开发领域最新概念,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引入了新的设计原则,允许由多种型号发动机组成运载火箭发动机系统。H2A火箭第一子级使用LE-7A液氢液氧主发动机,推力达到110吨,第二子级使用LE-5B液氢液氧主发动机,推力达到137千牛。H2A运载火箭可以使用3种助推器:推力225吨的SRB-A固体助推器;推力75吨的SSB固体助推器;如果使用2台LE-7A发动机组成助推器,则可以提供220吨的推力。火箭的运载能力是代表火箭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最大推力情况下,H2A可以将重达9吨的卫星送入太空。不难看出,日本自主研发的LE-7A发动机在H2A火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LE-7A采用液氢液氧分级燃烧方式,最大真空推力112吨,在发动机结构上,硬件简单紧凑,易于检测和维修,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载火箭发动机之一。另外,H2A"上面级"发动机(与有效载荷相连的发动机)LE-5B发动机使用了高效的再生膨胀循环技术,也代表了主流发展方向。

商业利益

日本要在商业卫星发射领域争取一席之地谈何容易,不仅信誉不佳,日本H2A火箭和欧、美、俄、中火箭相比,发射成本还过高。H2A火箭一次制造和发射费用本来计划为85亿日元,由于2003年发射失败,对H2A火箭进行了技术改良,更使这次发射成本上升到120亿日元,与中国相比,价格高出近一倍。结合2003年11月29日的发射失败来看,降低火箭发射成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样的价格,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根本难以立足。那么日本为什么还要坚持自己发射卫星呢?从2003年H2A火箭第六次发射失败可以看出原因:据披露,这次发射日本方面搭载的其实是一颗间谍卫星,显露了日本的军事用心。日本H2A火箭计划从2006年开始将转为民营化 ,从设计、制造到发射,均由日本著名军工企业三菱重工业公司负责,在体制上和欧美管理体制相同,意在调动民间资金发展日本航天业。

发射历史

H-2A火箭首次亮相是在2001年8月29日。2003年11月29日,第六次火箭发射失败,有消息称其搭载了两颗侦察卫星,目的是监视朝鲜。首次超越近地轨道的发射任务是在2007年9月14日,发射了"辉月姬"号卫星。H2A的第一次国际发射则是在2002年,发射的卫星是澳大利亚的FedSat-1号。截至2011年1月为止27次发射,有26次获得了成功。以下列出截止2014年5月,H2A火箭承载的所有发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火箭外形是如何确定的?有什么特殊作用?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设计人员根据火箭的总体指标和要求,在与飞行弹道、发动机、飞行姿态的稳定控制和结构安装等专业人员协调,设计出初步的外形方案。经过大量的分析、计算 ,各种试验后,将预测结果提供给相关的专业人员分析使用。相关专业人员如果发现问题,会对火箭外形进行修改,最后确定满足总体性能要求的合理气动外形方案。

就以我国的航空运载火箭为例,我国运载火箭早期外形是简单的椎-柱段设计,后来由于卫星尺寸越来越大,运载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出了外形和气动特性都比较复杂的大钝锥头设计和捆绑助推外形。目前,我国运载火箭最多可以捆绑4个助推器。刚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集成了我国当前运载火箭研制的最新技术。特别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长接近60米,芯级直径达到5米,采用了能够降低芯级气动阻力和局部的脉动压力的冯·卡门头锥外形,助推器首次采取了斜头锥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第一枚火箭发射的时间是在哪一年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第一枚火箭发射时间是1926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的时间是在1970年。在1926年3月16日,美国发明家戈达德在马萨诸塞州奥本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

长征一号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研制的一型三级运载火箭,为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立项研制。长征一号第一、二级采用液体燃料发动机,第三级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

该火箭于1965年启动研制,1970年4月24日首次发射,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1971年3月3日第二次发射,成功将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送入轨道。

长征一号制导系统采用位置捷联补偿纵向制导加坐标转换横向导引和法向导引方案。在第二级火箭关机时,制导系统控制关机参数,使第三级火箭能滑行到预定的点火位置和具有精确的点火初速。制导系统由加速度计、数字计算装置、模拟计算装置、横法向仪组成。此外,制导系统还接收水平陀螺仪、垂直陀螺仪的信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最早的火箭是中国发明的原因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rocket),火箭有很多种,原始的火箭是将火药装在纸筒里,然后点燃发射出去,起初只是用于过年过节放烟火使用,或将燃烧物附在弓箭头上用做武器使用。现代的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现代火箭可作为快速远距离运输工具,可以用来发射卫星和投送武器战斗部(弹头)。

最早的火箭是中国发明原因

小朋友,你一定从电视里或图片中见过火箭,你还记得火箭发射的情景吗?那高大的火箭倚靠在发射架上,铮亮的箭体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时刻准备着冲上太空。准备发射了,开始倒计时,“四三二一”,按动电钮,点火,发射,只听轰的一声,火箭腾空而起,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直插入蓝天渐渐远去。你一定为这壮观的景象而惊奇。

现在世界上的俄罗斯、美国等一些国家在研制火箭的科学技术方面,虽然比我们中国发展得快,但是最早的火箭还是我们中国发明的呢!在一千多年前,在我国的宋朝时期,人们就已经能研制和使用火箭了。这种火箭用火药作燃料,向后喷出气体,借着它的反作用力使箭飞行。它虽然构造简单,但它还是现代火箭的祖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1980年在几月几日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1980年5月18日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在1980年的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一定区域的海域发射了一枚运载火箭,这枚火箭划过天空,准确地命中太平洋上的指定海域。这次发射获得了圆满成功,这次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以及人造卫星之后的一项重要的成就,标志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远距离运载火箭技术的国家。

这枚火箭在空中顺利完成了火箭级间的分离、发动机关机和火箭头体分离等一些列程序,精确的沿着预定轨道飞完全程,最后在预定海域区域精确入海。运载火箭是现代尖端技术领域里的专有名词。就其本意讲,它是把卫星和宇宙飞船运送到预定轨道,或者把弹头投掷到预定目标的一种运载工具。

运载火箭指的是将人们制造的各种将航天器推向太空的载具。运载火箭一般为2—4级,用于把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航天站或行星际探测器等送入预定轨道。末级有仪器舱,内装制导与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和发射场安全系统。

有效载荷装在仪器舱的上面,外面套有整流罩。它每一级都包括箭体结构、推进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级与级之间靠级间段连接。有效载荷装在仪器舱的上面,外面套有整流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火箭为什么往南飞?火箭除了往南还往哪个方向飞?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发射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还有其它非技术因素的综合考虑。如果 “乘客”的目的地是太阳同步轨道,火箭只能往南或往北飞,这是由太阳同步轨道倾角决定的。火箭如果向南发射,残骸落区和非技术因素都相对容易处理。因此,我国火箭在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时,会选择向南飞。

火箭除了往南以外还往哪个方向飞行?

火箭除了往南以外,还会往东飞行。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火箭如果向东飞行,相当于“顺风”而行,可以借助地球自转带来的速度增量,省力、省燃料。反之,火箭如果向西飞行,就相当于“逆风”而行,速度会损失,耗费的燃料更多。所以我国火箭一般都是往东飞,当然这个东不是绝对的正东,而是根据实际发射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向东飞行。除了我国以外,其它国家的火箭发射,一般也是向东或是向南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火箭家族的派生

全文共 2694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的实质是一种无人驾驶的飞行器,也叫空间运载工具。它的任务就是把称为有效载荷的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送入各自的空间轨道,去完成它们的使命。

早期的火箭是单级的,现代火箭大多是多级型。多级火箭的思想是 20 世纪初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来的。他大胆地提出月亮、星际旅行的设想,并指出只有用液体作推进剂的多级火箭才能完成字宙航行的任务。与此同时,他还推出了著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为宇宙航行的理论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他的想法并不完全对,因为火箭不光用液体燃料,固体燃料、固液混合燃料也可以用。在液体火箭技术方面,美国学者高达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目前来看,现代火箭大部分使用液体燃料。像 1996 年 6 月 4 日失事的阿丽亚娜 5 号运载火箭就是这样。当然,固体燃料火箭也不少,如美国“侦察兵”型运载火箭,阿丽亚娜 5 号的两个助推火箭正是使用了固体燃料。液体、固体火箭都是化学推进剂运载火箭,它们用在地球范围、月球范围和太阳系内的行星际航行已游刃有余;把它用在太阳系以外的恒星际航行与漫游的探测器上,也会有很大的把握;但如果把它用在太阳系以外的实际恒星际载人航行上,则显得太慢,有一种老牛拉破车的感觉。所以新型运载火箭,像电子火箭、核火箭和光子火箭正在研制中。

火箭外型看起来像个长长的细管,头部尖尖的,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克服大气的阻力。不过,这个细管并不是笔直的,常常有微微凹进和凸出的部分,我们知道它是一节一节的,这叫多级火箭。多级火箭有两种首尾相接的方式,一是单纯的串联式,是一节一节地联起来的,像阿丽亚娜 1 号、2 号火箭就是这样;再有就是串并混合式。它往往是上面一级串联,下面一级并联,是捆起来的,像阿丽亚娜 3 号、4 号、5 号,我国的长征号捆绑式运载火箭,从意思上说都是串并联合式。当然不管是采取何种形式,都力求使用多级火箭,增加运载能力,多带些东西上天。

整个运载火箭由箭体结构、动力装置、控制系统、分离系统等部分组成。箭体结构就是运载火箭的骨骼架子,它有仪器舱、推进剂箱和尾段,头部的帽子——整流罩也可以包括在里面。大型的运载火箭还有尾巴——尾翼。箭体结构就像人的结构一样,它的主要功用是装置各种器官和实用物;不同的是,这些器官和实用物是各种仪器设备、发动机和推动剂等。

火箭的动力装置,就是帮助火箭使劲的东西,包括发动机和液体推进剂输送系统。它的任务是解决火箭的能量和动力问题。运载火箭都使用火箭发动机,它的特点是无需外来氧气,自己已经带足了氧化剂和燃烧剂,准备在真空中燃烧。如前面所说,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是不同的,其燃烧过程也有差别。液体火箭发动机装的是像水一样的液体。需要如水泵一样的输送系统抽取燃料。液氢液氧是一种常见的低温高能推进剂,极容易燃烧,不容易储存,但用在运载火箭上却很方便。火箭发动机不能出故障,否则整个发射会功篑一瞬。1995 年 3 月 28 日,俄罗斯用“起飞号”运载火箭发射一颗以色列卫星、两颗本国卫星以及墨西哥的试验仪器时,由于发动机失灵,10 分钟后火箭爆炸。

固液体火箭的燃料一定要封密好,如果稍有泄漏,就会酿成大祸。1986年 1 月 28 日,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宇航中心,火箭发射一分钟后,由于右侧固体助推火箭圆筒焊接处的密封圈出了问题,使火箭燃烧的火焰窜出来,烧坏了机外燃烧舱的液氢容器,最后造成助推火箭和机外燃烧舱分离,进而猛烈爆炸,致使搭载飞船的七名机组人员遇难。

控制系统,就像人的神经系统一样,它能指挥火箭进行各种行动,包括制导系统、姿态控制系统、发射系统等。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使运载火箭保持正常的运行姿态,该偏就偏,该正就正。运载火箭的制导系统有惯性制导和无线电制导。惯性制导是依靠运载火箭的设备来指导自己运行;无线电制导要通过他人来帮助,地面雷达将测出的运载火箭方位与速度进行比较,对运载火箭的偏差进行修正,同时按时发布火箭发动机熄火、关闭的信号。

控制系统是很重要的,它就如同人走路不能出偏差一样。统计资料表明,相当一部分航天发射事故均出于此。以 1995 年为例,八起航天发射事故,四起就是控制系统出了问题:1 月 15 日,日本用 M—36—2 固体火箭发射德日联合研制的“快车号”返回式卫星,火箭起飞后 103 秒开始摇摆,地面站只好发出指令让其星箭俱毁;6 月 22 日,美国用“飞马座”—XL 空射小型火箭发射空军一个小型试验卫星时,第二次点火后的火箭失去控制而偏离预定轨道,发射场官员只好发出自毁指令;8 月 15 日,美国用新研制的 LLV—Ⅰ小型火箭进行首次发射时,由于第二级火箭姿态失控,在发射后 106 秒时,发射场官员只好向星箭发出自毁指令;10 月 23 日,美国私人投资的“大篷车”小型固体火箭从美国弗吉尼亚洲瓦洛普斯发射 45 秒后箭体倾斜,爆炸后坠入大西洋。

运载火箭的分离系统,就是自动分开的系统,它包括人造天体与末级火箭的分离、卫星整流罩的分离等。分离系统也不可忽视,这就像生孩子一样,如果不能分离或者分离不准,很可能会造成发射不能最终成功的缺憾。这里有两个典型的例子:

1995 年 8 月 5 日,美国用“德尔它”火箭发射韩国第一颗国内通信卫星时,由于捆绑在第一级火箭周围九个固体助推器中的一个没有分离,致使火箭把卫星送入偏低轨道。后来经过地面 17 次操纵指令,该卫星虽然被推上地球同步轨道,但卫星燃料消耗过多,卫星寿命减半。

又如 1995 年 8 月 31 日,在俄罗斯用“旋风”号火箭发射乌克兰的海洋观测卫星和智利的 50 千克重的小卫星时,由于分离机构的故障,使智利卫星未能与主卫星分离,这样,乌克兰卫星也无法进行通信试验和对地观测。

运载火箭有大有小,这常常由它所搭载的人造天体和飞行轨道所决定。如果飞行轨道不高,而人造天体不很大却很重,那么火箭起飞要求的重量很大;当人造天体重量不大,而飞行轨道很高时,那么火箭起飞的重量也大。目前,各种卫星、飞船以及空间站的运行轨道都比较高,重量大,所以运载火箭也都是些体壮身高的庞然大物。一般地说,它们多为几百吨,重的也有二、三千吨的;高约为 30 米左右,也有四、五十米的,粗为三米左右,也有达 10 米的。但它所能携带天体的质量一般只有火箭起飞重量的 1%~2%。像阿丽亚娜 5 号火箭直径达 5.4 米,固体助推火箭直径为 3.01 米,整个火箭高五十多米,起飞质量为 710 吨,起飞推力为 1300 吨,双星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 5.9 吨,单星发射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 6.8 吨,低轨道为 18 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人造卫星和火箭穿过大气层时为什么不会被烧毁?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流星穿过大气层被烧掉,而人造卫星发射时也穿过大气层,却没有被烧 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科学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流星穿过大气层被烧掉,而人造卫星发射时也穿过大气层,却没有被烧 掉呢? 流星穿过大气层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速度。在地球强大的吸引力作用下,流 星越靠近地球,地球对它的引力就越来越大,因此它的速度迅速地增长,最后能到 达到每秒20~70千米。

流星以这么高的速度在大气层运动,受到了巨大的摩擦力, 使流星达到几千度,足以烧掉流星。 人造卫星发射前,相对于地球的速度为零,在发射过程中还要不断克服地球的 引力,开始的速度很慢,以后逐渐增加。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第一级火箭发动结束 后才增加到每秒2~3千米。

这时卫星已经离地面50〜100千米高,那里的大气密度还 没有地面的1%。。当卫星进入轨道时,速度达到每秒钟7。9千米。可是由于高度更高, 大气更加稀薄了。所以,在人造卫星发射过程中,虽然由于空气摩擦而产生的温度 相当高,但比流星穿进大气层时的温度要低得多,所以不会被烧掉。

但尽管这样, 还是要用耐高温的合金来做火箭的外壳。为了减少人造卫星与大气层的摩擦,还采 取了下面的措施: 卫星和火箭的联结总体的外壳,要造得尽量光滑,以减少大气的阻力。与前进 方向垂直的火箭横截面越大,受到的阻力就越大,因此火箭要做成细长的。

发射卫 星时,为了尽快脱离浓密的低层大气,一般采用垂直于地面,或基本垂直于地面向 上发射的方法。 人造卫星发射穿过大气层时不使其烧掉的是这些办法,那么宇宙飞船返回地球 穿过大气层时用什么方法不让它烧掉呢? 一般都用这些方法:当飞船返回地球将要 进入大气层时,飞船向前进的方向喷气,就像喷气飞机那样,不过是向前喷,不是 向后喷,使飞船的速度减慢。

这时飞船开始下降,当它进入大气层时,不是像一块石头那样笔直地从几百千米高空直冲下来,而是逐渐转成了一个弧形很大的下降轨 道,斜着飞下来,一般要绕着地球飞行半圈以后,再打开强大的降落伞,这时飞船 可以缓慢而安全地落到地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飞出地球新方式,不用火箭用弹弓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超视技术公司(Hyper-V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正试图制造一种可以直接将物体射入太空的巨型弹弓。这个项目被命名为斯林格顿项目。

据相关研究人员介绍,建造新的空间运输系统的目的是降低进入轨道的成本。例如,一些小物品和补给可以不用昂贵的火箭发射系统,直接用超级弹弓弹射到轨道上。因为火箭发射的高风险,失败将导致货物的损失。到那时,不仅货物将不能被送入轨道,而且高发射成本将需要支付失败。如果计划成功,它将迎来一个太空探索的新时代。

斯林格特龙项目主要通过离心和电磁原理来加速物体。不断增加的旋转圈数使有效载荷能够达到与地球分离的速度。此外,该物体的形状需要设计成空气动力学模块,如升力体结构,如飞镖,它可以将空气直接送入地球轨道。负责研究和设计的虚拟仪器技术公司称之为“太空铁路”,并投资25万美元进行研究。目前,该研究小组已经建造了一个直径为1米的原型来进行物理模拟。接下来,研究小组将开发一种直径为5米的验证机,可以将0.5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轨道。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使用超级弹弓将物体射入轨道太疯狂了,几乎不可能完成。从视觉上讲,这是将物体直接“扔”出地球。如果计划成功,它将预示着一个新的太空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怎样画火箭简笔画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可以让我们探索茫茫的宇宙。我们没有机会去体验真实的火箭,但是我们可以将火箭画出来,我们用简笔画的方法,可以很好的画出火箭。下面小编就教大家用简笔画,画出火箭。

工具/材料

操作方法

1

首先我们在纸的中间,画出一个长矩形,就是火箭的主体部分,如图所示。

2

之后我们在主体部分的上面,画出一个圆滑的尖尖,就像子弹的头部一样,这个部分是火箭放置卫星的地方,如图所示。

3

之后我们在主体的底部,画出三个小的分火箭主体,我们中间的那个画的是完整的,边缘的两个是中间的一半大小,如图所示。

4

之后我们画出分火箭的头部,画法还是画成子弹头部的样子,只是比较小而已,如图所示。

5

之后我们在火箭的底部,画出两个梯形的形状,就是火箭主体的翼部,可以帮助火箭维持稳定,如图所示。

6

之后我们在火箭的底部,画出喷火口,就是火箭发射过程中,会喷射出火焰的地方,如图所示。

7

之后我们在喷火口下面,画出火箭的火焰,如图所示。

8

之后我们在火箭上部,用直线分开一部分,在里面画出一个椭圆,达到装饰的效果,如图所示。

9

之后我们在下面用一个扁椭圆分开,并在空白的地方,画成网格状,这样火箭的外形更加漂亮,如图所示。

10

最后我们给火箭涂抹上颜色,简笔画火箭,就绘画完成了,如图所示。大家按照小编的方法,即可用简笔画的方法,画出火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