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文红毛毡【20篇】

古文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那么你对古文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问学吧小编整理关于古文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3316

文章

68

篇1:牛毛毡怎么养

全文共 1033 字

+ 加入清单

毛毡,单子叶植物,挺水性水草。细长如牛毛。是稻田的重要杂草之一。生于水田中池塘边及湿粘土中。可药用。那么牛毛毡要怎么养呢?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牛毛毡怎么养:

栽部技术

用分株繁殖法,早春发芽时,连根挖取母株,分成数蔸,按行距8cm×6cm种植。

田间管理

苗齐后,及时拔除杂草。一般不行施肥。天旱时注意灌水。

超级费时且非常考耐心,要一丝丝的种才能种出一片草原。

1、把水位降低后(2"-3"),每一颗相隔 1-2cm 一颗密密地插。草儿也不能埋得太深。

2、应为叶子面积不大,而且叶子是与光直向(90度),所以灯光要强 - 密度(intensity)要高。可以考虑 PL。

3、Bottom feeder /鼠鱼类暂时不能放。

4、水质要特别干净,饲料不要给太多。所以,只适合养小小鱼儿或虾儿。

5、当牛毛毡长成一片时,水流量需要加强 - 均衡的喷向草原。以避免排泄物停留在密密麻麻的草堆中 - 会长藻。

牛毛毡的危害:

多年生湿生性草本。花果期5~10月份。地下茎发达,繁殖迅速,也可以种子繁殖。为水稻田恶性杂草,也生于池塘边、河滩地、渠岸等湿地,尤以长江流域低湿的冷水水稻秧田及栽秧稻田,若牛毛毡覆盖度高,会大大降低水温,影响水稻生长,并且吸肥力强,防除不易,危害较大。

治理策略

防除应采取农艺措施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

农艺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地平沟畅、保水性好、灌溉自如的水稻生产环境;二是结合种子处理清除杂草的种子,并结合耕翻、整地,消灭土表的杂草种子;三是实行定期的水旱轮作,减少杂草的发生;四是提高播种的质量,一播全苗,以苗压草。

牛毛毡的特征:

匍匐根状茎非常细。秆多数,细如毫发,密丛生如牛毛毡,因而有此俗名,高2-12厘米。叶鳞片状,具鞘,鞘微红色,膜质,管状,高5-15毫米。小穗卵形,顶端钝,长3毫米,宽2毫米,淡紫色,只有几朵花,所有鳞片全有花;鳞片膜质,在下部的少数鳞片近二列,在基部的一片长圆形,顶端钝,背部淡绿色,有三条脉,两侧微紫色,边缘无色,抱小穗基部一周,长2毫米,宽1毫米;其余鳞片卵形,顶端急尖,长3.5毫米,宽2.5毫米,背部微绿色,有一条脉,两侧紫色,边缘无色,全部膜质;下位刚毛1-4条,长为小坚果两倍,有倒刺;柱头3。小坚果狭长圆形,无稜,呈浑圆状,顶端缢缩,不包括花柱基在内长1.8毫米,宽0.8毫米,微黄玉白色,表面细胞包呈横矩形网纹,网纹隆起,细密,整齐,因而呈现出纵纹15条和横纹约50条;花柱基稍膨大呈短尖状,直径约为小坚果宽的1/3。花果期4-1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文语法知识

全文共 1495 字

+ 加入清单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那么你对古文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古文语法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1、古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3、介词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

例: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普通宾语前置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通过一定语法手段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称之为普通宾语前置。

例:①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二)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定语是修饰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意思,或是为了使语气更流畅,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种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例:①“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注意:有时候中心词语与后置定语之间会用一个“之”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这时候这个“之”字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三)状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中,状语会置于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状语若置于谓语之后,就叫做状语后置。

例: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看过“古文语法知识“

2、古文句子成分的划分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主语和谓语

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主谓之间用“https://”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https://正在点名

②今天天气https://非常暖和

③邻国之民https://不加少

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宾语用“﹏﹏”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https://,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https://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https://必有师。

④吾https://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https://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https://,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

③(秦)https://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https://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状语用“〔〕”标出)。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https://〔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https://〔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https://〔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https://〔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文基础知识古文的解释

全文共 2472 字

+ 加入清单

古文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那么你对古文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古文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古文的定义

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一般不包括骈文。

在1954年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後的骈俪文已经盛行于世,其文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後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作为文章的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後》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後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

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诵,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才便于记忆。

古文的释义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仓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看过“古文基础知识“

(三)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

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要多看些课外的文言文章,多积累些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另外,也要讲求翻译技巧。

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

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如“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何苦而不平”,此句可变为“苦何而不平”的形式。

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牛毛毡怎么种植和栽培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毛毡

牛毛毡又称为松毛蔺、牛毛草、绒毛头,双子叶植物,挺水性水草。牛毛毡具有药用价值,因此种植的人也比较多。入药后主治发表散寒,祛痰平喘,用于感冒咳嗽,痰多气喘,咳嗽失音。牛毛毡生长高度主要受到光照度的影响,当照度强时,它就长得矮小,而反之它就能生长的高大。在种植栽培的时候,首先,将水位降低,每一颗相隔1-2厘米一颗密密地插。草儿也不能埋得太深;饲养的水质要特别的干净,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施肥的量。需要注意的是,牛毛毡因为叶子面积不大,而且叶子是与光直向,所以灯光要强-密度要高,可以考虑PL。此外,当牛毛毡长成一片时,水流量需要加强-均衡的喷向草原,以避免排泄物停留在密密麻麻的草堆中生长出其它藻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揠苗助长小古文翻译及注释 小古文揠苗助长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揠苗助长》的译文

有个宋国人担忧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疲惫不堪地回了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去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发现)禾苗都已经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女神说古文什么意思 女神回复古文什么意思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古文是指文言文的意思,古文的意思比较难懂,需要经过对每个词语的注解然后翻译成白话文。那么,女神说古文什么意思?女神回复古文什么意思?

女神说古文是什么意思

我问女神晚上啪啪啪吗?女神回复了:古文。这让我很费解,听段友说不懂就开房再说。然后...然后女神就留着眼泪打了110。

女神说古文是什么梗

其实这一次不同以往的拆字迷,或者拼字,这次是对比谐音,古(G)文(UN),其实是在内讽其余段子的解答方式,或许是小编想多了,那么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对女神爱慕的文言文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楚辞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古文的出处

古文,出自《说文》。指古代的一种文体,大致泛指文言文。

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②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词语分开解释:古:古gǔ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古代。古稀(人七十岁的代称,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详细>>文:文wén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文锦。刺画花纹:文身。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文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孟子欲休妻文言文翻译 孟子欲休妻文言文翻译古文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欲休妻》的译文

孟子的妻子独自呆在屋子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门看到了妻子的样子,对他的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让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休妻。

《孟子欲休妻》原文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WPS古文带框竖排文字如何输入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使用竖排文本框,或者做模板,表格在页眉状态插入即可。

WPS(Word Processing System),中文意为文字编辑系统,是金山软件公司的一种办公软件。最初出现于1989年,在微软Windows系统出现以前,DOS系统盛行的年代,WPS曾是中国最流行的文字处理软件,现在WPS最新正式版为WPS2012,另外WPS 2009专业版也已面世。

WPS集编辑与打印为一体,具有丰富的全屏幕编辑功能,而且还提供了各种控制输出格式及打印功能,使打印出的文稿即美观又规范,基本上能满足各界文字工作者编辑、打印各种文件的需要和要求。

WPS Office套装软件:指金山公司出品的办公软件WPS Office,包括WPS文字,WPS表格,主要版本按照应用有个人版,校园版和尝鲜版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古文翻译轻松拿满分

全文共 2014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综合性强,难度较大。近年各地的高考试卷古诗文分值都在30分以上,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不少同学在文言文翻译上总会丢分,其实这是因为这些同学不知道文言文翻译也是有技巧的。

文言文翻译口诀: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那么具体到文章里,应该如何应用呢?下面小七为大家一一解析。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1单音节词扩为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使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要根据表达灵活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红毛毡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边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仅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其人置毡岸上"中省略了介词于译文:英国过去是被允许与中国进行相互贸易的。守边主帅看见他们来的人太多,便禁止他们上岸。红毛人坚持要求只要给他们一块毡毯大的地方就够了。主帅想,一块毛毡毯大的地方容不下几个人,便答应了。红毛人把毡毯放在口岸边,上面只站得下两个人,他们拉了拉毡毯,就可以让四五个人站在上面了;一边拉一边就不断有人登上岸来,一会儿时间,毡毯就扩大到一亩地左右,上面已站着几百号人了。这些上了岸的红毛人忽然同时把短刀抽出来,趁主帅不注意发动了进攻,抢掠了方圆好几里地。

注释:

①红毛人:旧时一些人对英国人以及荷兰人的简称

②固:坚持

③请:请求

④无几:没多少

⑤并:同时

⑥且……且……:一边……一边……

⑦刃: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古文翻译口诀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古文全篇翻译 晋书李密原文及注释

全文共 1420 字

+ 加入清单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出自《晋书·李密传》,全文译文如下: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他又名虔。(李密的)父亲很早就逝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对母亲的感情很深厚,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

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

(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

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②。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塞翁失马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塞翁失马古文翻译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有一次,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邻居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几个月后,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邻居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大家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注释

塞上:长城一带。塞,边塞。

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善:擅长。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算命等。

胡: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故:缘故。

亡:逃跑。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居:过了。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指经过的时间。

将:带领。

为:是。

富:很多。

好:喜欢。

堕:掉下来。

髀:大腿骨。

大:大举。

引弦:拿起武器。

近塞:靠近长城边境。

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

跛:名词,指腿脚不好,走路失去平衡,一拐一拐的;瘸腿。

保:保全。

化:变化。

极:尽。

《塞翁失马》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谁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谁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古文运动倡导者是柳宗元和韩愈,他们主张在文体、文风、文字上完全摆脱骈体,追奉"古文","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之所以提倡古文,主要是为了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韩愈简介

字退之,他称骈体文为"近体文",称先秦、秦汉的散文为"古文"。韩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代表作有《答张十一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进学解》、《杂说》等。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唐代文学家韩愈和谁发起了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谁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韩愈和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这一运动发起于中唐,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中国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之所以提倡古文,主要是为了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韩愈简介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字退之,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也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韩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代表作有《答张十一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进学解》、《杂说》等。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人。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人称他为“柳河东”、“河东先生”,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孔融让梨文言文原文 孔融让梨小古文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孔融让梨的故事

从前有个孩子叫做孔融,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的时候,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都非常喜爱他。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给大家吃,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剩下的梨子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正是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道理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从小就向孔融学习,要学会孝亲敬老,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同时也告诉我们要懂得尊重,不要自私自利,要学会互相忍让,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破釜沉舟文言文翻译 破釜沉舟小古文原文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破釜沉舟》的翻译:项羽于是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全部船只都弄沉,砸破全部锅碗,烧毁军营,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破釜沉舟》的原文

“破釜沉舟”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内容为: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破釜沉舟的释义

破釜沉舟的意思是:义无反顾、孤注一掷,表明下定决心,为取得胜利准备牺牲一切。破釜沉舟的反义词有: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抱头鼠窜 ,望风而逃。破釜沉舟的用例:1、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2、战士们毫不畏惧,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英勇地冲向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红毛毡文言文翻译 红毛毡文言文概括翻译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红毛毡》的翻译:在过去,红毛国被允许与中国相互往来贸易。驻守边境的主帅看见他们来的人太多,禁止他们上岸。红毛人坚持要求给他们一块毡毯大的地方就够了。主帅想,一块毛毡毯大的地方容不下几个人,于是答应了。

毛人把毡毯放在口岸边,上面只站得下两个人;他们拉了拉毡毯,就可以让四五个人站在上面了;一边拉一边就不断有人登上岸来,一会儿时间,毡毯就变得约有一亩地那么大,上面已站着几百号人了。这些上了岸的红毛人忽然一起把短刀抽出来,出其不意发动进攻,抢掠了方圆好几里地才离开。

《红毛毡》的原文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边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古文翻译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赏析:《陈太丘友期行》又称《陈太丘与友期》,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这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作品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⑾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⑿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又称《陈太丘与友期》,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这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口技古文原文 古文口技文章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作者简介

林嗣环是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晋江人,字铁崖,号起八。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他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代表作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口技》等,其中《口技》的删减版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

《口技》内容概括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段为一个部分,交代了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二段至第四段,这是全文的主体,用听众的反应表现出了表演者的精彩。第三部分则是文章的第五段,主要是写表演结束时候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