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哥白尼是什么的天文学家(20篇)

浏览

3470

文章

89

篇1:天文学家拍到奇特星云形似中国龙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拍到奇特星云形似中国

据国外媒体日前报道,来自智利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利用望远镜在宇宙中中拍下了一幅看起来与中国龙非常相似的星云图。但实际上,这是一个S形状的行星状星云,它的编号是NGC 5189,由红色和绿色的宇宙烟尘装饰而成。这条龙并非真的在吞云吐雾,实际上,那些彩色的“烟雾”是一颗恒星正在死亡的标志。在这颗质量约为8个太阳的恒星寿命即将结束时,它会逐渐将其外层“吹开”,从而形成一个行星星云。垂死恒星所产生的恒星羽状物几乎是圆形的,就像巨大的肥皂泡或者巨大的行星一样。但是NGC 5189看起来更加复杂。详细地说,这个行星状星云看起来像一个奇怪的“S”形状。中心位置有一横杠,极有可能是由这个恒星的气体放电形成的内环投射而成的。从一个简单的球形恒星转变为一个如此复杂的对称物,这个物理过程是如何完成的,成为天文学界争议的话题。一种可能性认为,这颗恒星有一一个非常靠近(但不可见)的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轨道旋进的作用下,在恒星的两对面形成了复杂的曲线结构。据悉,这幅图片是由欧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拉息拉天文台(La Silla Observatory)所拍摄的,使用现在已经退役的微光显微镜设备,通过不同的窄带滤波器曝光后结合而成的,不同的窄带滤波器捕捉到不同的化学元素发出的光线,分别为氢、氧和氮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日本天文学家测定彗尾化学成分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天文学家测定彗尾化学成分

日本天文学家在观测“利涅阿尔”彗星时获得不小成绩,从 5 月中至 6 月初可以用肉眼在南半球天空中看到“利涅阿尔”彗星。日本天文台专家成功测定出“利涅阿尔”彗星彗核的化学成分,在此之前只有美国在 1997 年曾经成功测定出海耳-博普彗星彗核的化学成分。

对“利涅阿尔”彗星的观测是在去年秋天通过架设在夏威夷群岛上甚大望远镜进行的,当时“利涅阿尔”彗星拖着约 10 千米的彗核从火星与木星之间飞过。科学家借助于特殊的电磁波查明,“利涅阿尔”彗星的彗尾由大小为 10 微米的冰粒组成,但是这种冰粒与地球上常见的冰粒没有任何相同之处,因为它们是在低得多的温度——零下 150℃条件下形成的。专家们认为,这可能与冰粒中存在氨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天文学家发现两颗旋转的脉冲星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两颗旋转脉冲星

意大利、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宇宙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天文现象——两颗旋转的脉冲星,天体物理学研究所 1 月 8 日报道,这样的天文现象至今仍能观察到:两盘旋的脉冲无线电辐射源,两巨星彼此因爆发和嵌入而停留。

天文学家指出,这一发现能用来检验物理学基本定律,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这两颗脉冲星具有很大的密度,每颗脉冲星的直径刚刚超过 20 千米,而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 1.5 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哥白尼的观点能发展进化吗?

全文共 1230 字

+ 加入清单

任何科学的观点和理论都能被发展,在科学界,发展是无止境的。哥白尼的理论与托勒密的观点并不是没有相同之处,哥白尼只不过把地球中心论改成了太阳中心论,但他仍然认为太阳的周围是透明的球状体。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六大行星及外面的第七条轨道上的行星均绕着太阳旋转,取代了七颗行星及外面的第八条轨道上的行星均绕着地球旋转的“地心说”,同时他认为月球也有它自己的卫星与月球一起绕着地球旋转。其实,哥白尼计算的星际表仍然很复杂,仅仅是比从前容易了一些,准确了一些,虽被人们采纳了,依然留下了许多麻烦。

丹麦天文学家泰克·布来赫花了相当大的精力研究行星的位置,他建筑了第一座天文观象台,他设计了判断行星位置的仪器。当时还没有发明天文望远镜,尽管如此,他还是确定了一些行星的位置,特别是火星的位置,其精确度比前人更准,他确信他的计算结果会导出一个更准确的行星图,虽然他没来得及做出新的星际表就去世了,但他将自己计算的成果留给了他的学生、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

开普勒花了几年时间研究这些资料,他发现没有一个轨道与现行的行星轨道完完全全地吻合。这使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即如果用一个椭圆轨道替代现有的火星轨道将吻合得非常好。椭圆与圆一样有中心,只是椭圆的中心有两个,它们称作焦点,分别位于椭圆的长轴上。这两个焦点的定义是:椭圆上的任意点到这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椭圆越偏,两个焦点间的距离越远。1609 年开普勒指出每个行星都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旋转,太阳就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月亮依然是沿椭圆轨道绕地球旋转,地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就是开普勒第一定律,定律指出行星运行到轨道的某一端时离太阳最近,而运行到相对的另一端时离太阳最远。月亮也是一样,它在轨道一端时总比在另一端时离地球要近一些。开普勒第一定律的诞生彻底地否定了在天文学史上占据了两千年主导地位的所谓“晶体球理论”。

开普勒研究计算了行星运行的速度与行星距太阳的远近产生的变化。离太阳越近,行星运行的速度就越快,这里有一个特定的数学关系(开普勒第二定律)。在 1619 年,开普勒导出了另一个数学关系式,根据这个关系式可以算出行星在某一距离的轨道上运行时,绕太阳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开普勒第三定律)。开普勒的行星运行定律建立了太阳系的一种模型,它描绘了每个行星运行的椭圆轨道的形状、它们离太阳的距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当然,如果这个所谓的“水晶球”不存在,人们就会不停地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行星在轨道上运动呢?为什么它们不会脱离轨道,跑到其他空间去呢?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最终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作为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的发现者,他指出空间中的任何物体都会以一种特定的数学关系产生彼此间的吸引力。而这一数学关系恰恰充分地验证了开普勒定律的正确性,同时也解释了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星球的运行。到现在为止,开普勒描绘的太阳系的模型仍是我们研究天文学理论的基础,甚至到将来,也不会有更大的变动,科学家们对此是十分满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令天文学家困惑的土星环上凝结物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困惑土星环上凝结

“卡西尼”号探测器正向土星飞去,它将会在今年 7 月 1 日进入土星轨道。“卡西尼”号面临许多任务,其中之一是测定土星环上凝结物的特性。今年 2 月 23 日“卡西尼”号摄像机从 6290 万千米之外拍摄到外表细环 F 上的这些凝结物,摄像机利用波长为 568 纳米的绿光滤色镜,照片分辨率为 377 千米每线。两幅照片拍摄时间相隔 2 小时,其中一幅照片显示,凝结物与环的其他颗粒一起在围绕土星旋转,环的旋转方向与土星旋转方向相同。F 环主要部分宽度仅为

50  千米,“卡西尼”号即使不能处处仔细观察这环,但能使科学家获得反差更为强烈的图像,从而能区分开环本身与环上的凝结物。

在  1980 年和 1981 年两个美国 Voyager 系列探测器曾从土星旁边飞过,正是它们首次看到土星环上这些凝结物。目前天文学家尚未作出统一看法,这些凝结物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在现有的一些假设中,认为凝结物是由于小行星轰击或 F 环颗粒之间碰撞引起的,或许,“卡西尼”号探测器可以帮助天文学家解决这一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美天文学家预告:今春外宇宙空间彗星双来拜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预告今春宇宙空间彗星双来拜

据美联社报道,天文学家预告说,今年春季,我们有幸迎接两颗来自外宇宙空间的彗星,它们都是第一次造访太阳系。现在它们离太阳还比较远,只能用天文望远镜才能看到,到三四月以后,如果它们变得够亮,那么北半球的人们有可能用肉眼看到它们。

其中一颗彗星是 NEATC/2001,是近地小行星观测局 2001 年发现的。另一个是 LINEAR/2002,是林肯近地小行星观测研究计划局发现的。天文学家说到了三月中旬,有经验的人有希望在北半球的夜幕下用肉眼看到 LINEAR,并将持续到四月底。而 NEAT 先被南半球看到,要等到五月初左右,北半球才看得到。哈佛大学天文学家丹·格兰说,在我们的天空中同时看到两颗彗星是非常罕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天文学家发现绕太阳旋转的冰堆和石堆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太阳旋转的冰堆和石堆

天文学家发现有大量冰堆与石堆在围绕太阳旋转,它们的轨道超出太阳系最遥远行星—冥王星的轨道。天文学家根据初步观察结果认为,冰堆和石堆的直径可能达到 1800 千米,如不考虑行星,它们是围绕太阳旋转的最大天体。冰堆和石堆取名为 2004 DW,它是在 2 月 17 日被加利福尼亚一台自动观测望远镜发现。

从 1992 年开始,在太阳系遥远区域曾先后发现约 800 个天体,其中 5 个天体直径超过 1000 千米。这次新发现的天体直径从 840 至 1800 千米,比原先发现的 Quaoar 天体(直径为 1000 至 1400 千米)还要大。

2004 DW 围绕冥王星旋转,冥王星直径为 2300 千米,因此 2004 DW甚至比冥王星卫星—卡戎(直径为 1300 千米)更大。2004 DW轨道比冥王星轨道要大得多:平均距离在 24 亿千米以上。

天文学家注意到,2004 DW 不能看作行星,虽然它与冥王星大小差不多少,在太空中有大量接近这样大小的天体,按现在采用的定义,它们不能视作行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不会再发现新的行星。天文学家认为,有可能发现大小上接近冥王星的天体,这样的天体将可以视作行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天文学家发现距地球130亿光年遥远天体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地球130 亿光年遥远天体

据俄通社-塔斯社 2 月 16 日报道,美国天文学家发现我们宇宙中最遥远的天体,按宇宙尺度来看,该天体不大,它距离我们地球约 130 亿光年,即它是在约 130 亿年前诞生的,天文学家相信这是目前人类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实际上可以说,它是在大爆炸之后宇宙诞生约 7.5 亿光年后形成的,根据现代理论,宇宙“诞生”于骇人听闻的灾变,即有时称之为奇点,有时又称之为发生在约 137 亿光年前的大爆炸。

事实上天文学家成功看到的不是该天体本身,而只是利用不可思议的“引力透镜”物理学效应看到它在宇宙深处形成的图像。该天体曾被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预言过,现在又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新发现的天体的横截面只有 2000 光年,而作为比较,我们银河系的横截面约为 10 万光年。该天体形成于所谓的宇宙黑暗时代的边缘,当时它充满氢气和氦气,还不存任何其他巨大天体,如此早诞生的天体使天文学家又面临一个新的不解之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天文学家发现:宇宙是平坦的

全文共 908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宇宙平坦

天文学家日前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根据最新观测,宇宙结构是平坦的,而且将永远膨胀下去。

根据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学说,宇宙是大约 150 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产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胀。这一学说得到大量天文观测的证实。这一学说认为,如果宇宙总质量大于某一临界质量那么宇宙的结构是球形的,并且总有一天会在引力作用下收缩;如果宇宙总质量小于临界质量那么宇宙的结构是马鞍形的,宇宙内部的引力无法抵消宇宙膨胀的速度而使宇宙一直膨胀下去;如果宇宙总质量恰好等于临界质量那么宇宙的结构是平坦的,宇宙也将像现在这样一直膨胀下去。

宇宙的结构实际上是时间和空间的结构,普通人很难想象。不过科学家提出一个稀量宇宙结构的标准:如果两束平等光线越来越近,那么宇宙结构是球形的;如果两速平行光线越来越远,那么宇宙结构是马鞍型的;如果两束平行光线永远平行下去,那么宇宙结构则是平坦的。平坦宇宙的结构可以用欧几里德几何解释。

宇宙结构是平坦的这一结构是参加“银河系外毫米波辐射和地球物理气球观测项目”的多国科学家得出的。这一项目的目的是研究宇宙背景辐射的详细情况。科学家在 1998 年底将射电天文望远镜放置在氦气球上升到距地面约 40 公里的高空,在那里对特定宇宙区域进行了 11 天的观测,获得了迄今关于宇宙早期辐射最详实的数据。

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在大尺度上,宇宙最初发出的光线并没有发生弯曲现象,也就是说当初的两束平行光线一直保持平行状态,这说明宇宙结构是平坦的,也就是说宇宙总质量恰好等于临界质量,宇宙将像现在这样一直膨胀下去。

早在 1965 年,科学家就已探测到宇宙空间中均匀分布着的宇宙背景辐射,其温度为零下 270 摄氏度。大爆炸学说认为,这种辐射是宇宙大爆炸后的“余烬”中,科学家可以推测大爆炸初期的情景。

1994 年,美国宇宙背景控测卫星发现,宇宙背景辐射中存在着微小温度波动,如同在“余烬”中闪动着的微弱“火光”,这表明那时宇宙内已存在密度非常小的物质云团。正是这些云团。逐渐收缩形成了后来的星系。“银河系外毫米波辐射和地球物理气球观测项目”是在该卫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观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英天文学家发现密度奇高的中子星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密度奇高的中子星

英国 Jodrell Bank 天文台的的几位科学家经过长期不懈的观测,运用著名的 Lovell 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一颗与众不同的中子星。该星体状如鸡蛋,密度奇高。虽然表面只有一座城市大小,直径也不过 10 公里左右,质量却比地球大 100 万倍,甚至比太阳还重。它在太空中高速摆动,以每秒 3 次的频率发出无线电脉冲。它的组成物质通常只在原子核里才能找到,因而对科学家的研究极具价值。

天文学家们称,对标号为 PSR B1828-11 的中子星进行了历时 13 年的追踪观测后发现,该星体像一枚陀螺仪似的不停摆动旋转,以平均每秒 2.5 次的间隔发光。然而高速摆动的结果是,中子星外表不再呈球状,而被挤压成椭圆形。甚至连它的脉冲频率也不再平均,变得忽快忽慢起来。而它的内部由中子超流体组成,被一层固体外壳包裹着。

据介绍,PSR B1828-11 号中子星形成已有 10 万年,超流体和外壳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岁差现象出现后迅速消失。所谓岁差,是指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而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这颗中子星的摆动持续至今的原因,天文学家目前还无法做出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天文学家发现不明力量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不明力量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美国加利福尼亚劳伦斯-贝克雷实验室的索尔-波姆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以及澳大利亚蒙特斯特罗姆气象台的布莱恩-斯奇米德特领导的另外一个研究小组近日同时指出,宇宙的扩张正在日益加剧,其动力来源于某种不明力量。这一结论推翻了此前有关自大爆炸以来,宇宙扩张的速度已变得越来越缓慢的传统理论。

研究人员称,目前宇宙里不同星系之间的距离较之此前人们想像的要远得多,以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理论,即宇宙扩张速度正在渐渐趋缓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天文学家的置疑。

上述美国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美国卡纳吉气象台的温迪-弗里曼表示:“有关不同星系间距离越来越远的现象将对天文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这一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它将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有关宇宙到底是什么样以及它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等问题具有革命性意义。”

上述研究结果认为,宇宙将永久性地扩张下去,其间,不同星系之间的距离将越来越远,直到每个星系都变成无限空间中的一座孤岛。此外,上述研究结果还对所谓的宇宙膨胀理论起到了支持作用,该理论认为宇宙在大爆炸之后极短的时间内(可能只有一秒钟的几分之一)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呈显著扩张之势。

澳大利亚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亚历山大-菲利普科表示:“宇宙扩张的速度非常快,某种力量在最初一段时间一直对宇宙的扩张起推动作用,后来这种力量渐渐消失,但宇宙却仍然继续扩张,这种过程已经持续了数十亿年。因此,我们认为宇宙还将继续扩张下去,即使速度没有大爆炸之后那么快,也不会呈日益减缓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为什么说太阳系是哥白尼发现的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说太阳系哥白尼发现

太阳系是客观存在的恒星系。可是对太阳系的认识,却充满着激烈的争论。

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这些国家对天文学都曾作出过许多杰出贡献,但他们先前都把地球看成宇宙的中心,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动的。这就是地心说。在这方面,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写了一本巨著《天文学大成》,构建了地心宇宙体系理论,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另一位大名鼎鼎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此之前就认为行星、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天体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居宇宙中心。他们的理论在长达 1000 多年的时间内,一直占统治地位。

然而,错误的东西永远是错误的,不可能在科学这个神坛上欺骗人。科学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得以发展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就是与地心说斗争的一位杰出勇士。哥白尼曾在波兰和意大利的几所大学学习,研究数学、天文学、法学和医学。他博览群书,阅读了大量的古希腊名著,包括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并进行了天文观察。他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并不正确,因此对“地心说”理论产生了怀疑。他在做了近 40 年的天文观察和研究后,写成了《天体运行论》这部不朽名著,提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转动,而月亮围绕着地球转动。这就是太阳中心说。

虽然哥白尼在“太阳中心说”中没有提出太阳系这个概念,但实际上是他发现了太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天文学家完成太阳系邻近恒星普查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完成太阳系邻近恒星普查

经过历时 15 年马拉松式的观测,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宣布完成了对银河系中距太阳系最近的 1 万多颗恒星的普查。初步分析显示,银河系演化史可能远比科学家早先认为的要复杂。

银河系是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生活的“家园”。然而,科学家们对于太阳系的恒星“邻居”一直缺乏全面了解,甚至由于观测不够而存“偏见”。15 年前,丹麦、瑞士和瑞典等国天文学家开始联手对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展开观测。他们本月正式发布了这项规模浩大的计划已告完成的消息。他们撰写的论文即将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

在 15 年中,天文学家实际进行了 1000 多个夜晚的观测,观测对象涉及 1.4 万多颗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观测总次数达到 6.3 万次,平均对每个恒星至少观测 4 次以上。在观测基础上,天文学家们确定了所有这些恒星的年龄、化学元素构成、在银河系中的运行轨道、三维空间运动速率等特性。观测发现,1.4 万多颗恒星中约三分之一至少带有一颗伴星。

这一万多颗恒星与太阳都比较相似。天文学家们认为,研究这类恒星是从整体上深入了解银河系的最佳途径。此前普遍认为,银河系虽然在诞生早期比较动荡,但在其后的演化过程中应该相对宁静。但是,对新观测结果的初步分析显示,在银河系整个演化历史上,恒星运动方向等一直都受到气体云、黑洞等的干扰。天文学家们说,这一结果意味着,银河系演化过程比传统模型的假设更为复杂和混乱。超新星爆发、星系间冲撞等决定了银河系是一个极富生机的所在。

专家们认为,这项观测计划的完成堪称银河系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参与观测的天文学家们说,借助新普查结果不仅可以计算出银河系中恒星过去的所在位置,还能对恒星的未来进行预测。观测计划负责人、丹麦天文学家努德斯特伦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说,新结果首次提供了一份能代表银河系恒星总体数量的完备样本。其数据量之大,足以用来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统计学分析,成为世界各国同行争相研究的宝贵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天文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的行星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行星

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证实,一颗形成于距今约127亿年前的行星是迄今已知的最古老行星。这一发现为研究宇宙中行星的形成历史提供了新线索。

美国和加拿大天文学家在美国宇航局华盛顿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这颗气状行星大小与木星相当,质量相当于木星的2.5 倍,处于代号为“M4”的球状星团核心区域附近。该星团包含的恒星数量在10万颗以上,位于距地球约5600光年的天蝎星座。

新发现的行星围绕由一颗脉冲星和一颗白矮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运转。天文学家们早在1988年就观测到该系统中的脉冲星,随后又很快发现了其中的白矮星,并推断出还有第三个天体围绕它们运动。但这个天体究竟是一颗行星,还是褐矮星或低质量恒星,天文学界在过去10多年中一直存在争论。

美加天文学家对“哈勃”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后推算出了该天体的精确质量。天文学家们说,这个天体质量仅为木星的2.5倍,用恒星或褐矮星的标准来衡量都显得太小,只能是一颗行星。

据天文学家们推测,这颗行星约在距今127亿年前、也就是导致宇宙诞生的“大爆炸”后约10亿年形成,它起初在“M4”星团边缘围绕一颗类似太阳的年轻恒星运转,随后二者一起落入恒星密集的星团核心区域,并被一颗中子星及其伴星俘获,形成一个混合系统。该行星围绕运转的恒星以及中子星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分别变成了白矮星和脉冲星。

天文学家们认为,“M4”星团中发现的这颗行星不仅表明,在宇宙诞生早期、“大爆炸”后的头10亿年内,宇宙中就可能快速孕育出第一批行星,它也意味着宇宙中行星的数量也许比早先认为的多。曾有观点认为,类似“M4”的古老球状星团由于在宇宙早期形成,缺乏一些重元素,其中不可能包含行星。但美国和加拿大天文学家指出,他们的新发现显示“球状星团中有可能富含行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天文学家证实黑洞是旋转的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证实黑洞旋转

一颗 X 射线人造卫星观察到一团温度为数百万摄氏度的高温气体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高速旋转着,很显然这团高温气体正在被来自另一星系的一个旋转着的巨大黑洞所吸引。这一发现为研究某些黑洞的旋转现象提供了最好的证据。

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黑洞是旋转的,或许这是所有黑洞的共性。为了找到答案,天文学家对位于黑洞边缘附近的物质所释放的 X 射线进行了研究,这些物质通常都将被黑洞所吞没,但是如果所观测的黑洞位于数百万光年以外时,使用这种方法通常都是非常困难的。早期的观测结果初步显示某些黑洞存在旋转现象,但是这些测量并不具有权威性。1999 年,天文学家们获得了一件最新式的“武器”——欧洲空间局的 XMM—牛顿人造卫星,该人造卫星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比以往的人造卫星更好地测量 X 射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美天文学家发现一个“婴儿星系”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一个“婴儿星系

以美国加省理工学院的里查德·艾利斯教授为首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距离地球 134 亿光年的星系,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距离地球最远的星系。由于目前专家普遍断定宇宙只有 140 亿年左右的历史,因此这个星系是宇宙形成初期的产物,是尚未成熟的星系,即是一个“婴儿星系”。

科学家通过分析处于太空的哈勃天文望远镜所拍摄的照片,发现了这个处于阿贝尔 2218(Abell)星系后面的星系。该星系的直径只有 500 光年,而我们的银河系的直径为 10 万光年。该星系的质量也很小,仅为银河系的 10 万分之一。由于该星系诞生于宇宙初生阶段,这一发现将推动人类对于宇宙发生和演变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美天文学家绘制出星系磁场图像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绘制星系磁场图像

美国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最近宣布,他们绘制出银河系近领 M82 星系的磁场图像,这将有助于研究恒星诞生的过程。这一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这是科学家首次绘出河外星系的磁场图像。

在可见光照片中,M82 星系呈普通的扁盘形,但其磁场看上去却像两个相连的气泡。科学家认为,磁场的气泡形状可能是由恒星和超新星喷出的大量高能气体风“吹”出来的。

科学家早就认为,星系中央分子气体去中的磁场对恒星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星系磁场结构很难确定,这一设想一直未得到证实。这次借助夏威夷纳凯阿天文台的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望远镜,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毫米波偏振技术”对 M82 星系进行观察,研究星际尘埃微粒的极化方向,从而判断出磁场方向。

M82 星系距地球 1100 万光年,这在天文距离上并不算远。它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星系,其核心地带有数十个迅速产生大量恒星的区域。科学家计划用相同方法对其它星系进行观测,以研究 M82 星系是否因为具有特殊的磁场结构才这么活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人类为何并不孤单?要从“哥白尼原理”说起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中有个著名的“哥白尼原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并无任何特殊。有时也表述为,宇宙中任何一个地方的观测者都会看到和我们所见同样的大尺度结构图像,这已经被众多天文观测所证实。更进一步,有人认为生命在宇宙中也并不特殊,既“天体生物学哥白尼原理”。尽管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真正找到系外生命,但众多天文学家都对这一“原理”持肯定态度。因为它正得到越来越多间接观测数据的支持。

通过天文观测人们发现,仅银河系中就有至少两千亿颗恒星,而宇宙中的星系总数则是在几千亿颗以上!其中的行星也绝不罕见,从1995年人类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起,到现在短短20多年,就已发现了4100多颗。根据这些数据,人们根据概率论已经可以相当有把握地估算出,银河系内恒星周围的宜居带中存在类地行星的概率约为19%,也就是说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在银河系中至少有400亿颗。如果人类文明是唯一的,那么文明存在的概率就只有不到400亿分之一,这违背了概率论中的“小概率事件原理”。因此天文学家才能断定,我们银河系中一定还存在其他文明。

当然,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即“天体生物学哥白尼原理”的直接数据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地球。基于单个数据外推风险很大,因此上述结论也并不绝对。虽然目前并不能完全确定需要考虑多少参量,不过从概率上来说,小概率抵不过大基数,天文学家才会有把握地认为它是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美天文学家发现天王星两颗卫星,已知卫星数达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天王星两颗卫星,已知卫星数达 24 颗

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美国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天王星的两颗卫星,从而使天王星已知卫星总数增至 24 颗。

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在一份新闻公报中介绍说,天文学家们是根据“哈勃”上的先进测绘照相机于今年 8 月 25 日所拍摄的照片而获得这一发现的。这两颗卫星过于黯淡,只相当于天王星亮度的 4000 万分之一,以致美国“旅行者 2 号”飞船 1986 年从天王星附近飞过时,都未能探测到它们。参与对“哈勃”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人员肖沃尔特认为,新发现充分证明基于地球和地球轨道的天文观测仪器,近年来观测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新观测到的两颗卫星直径分别只有 12 公里和 16 公里,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两颗天王星卫星。它们的运行轨道与天王星的距离,比天王星 5 颗直径几百公里的主要卫星都要近。天文学家们说,在天王星诸卫星中,有多达 13 颗在相对更靠近天王星的轨道上运行,这些卫星在如此拥挤的一个区域中共处,很可能因彼此间引力的影响而不太稳定。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观测,更精确地搞清新发现的两颗卫星的轨道,进而加深对天王星卫星系统形成及稳定机制等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美国天文学家推测:黑洞也会自旋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天文学家推测:黑洞也会自旋

新华社华盛顿 5 月 4 日电(记者吴伟农)黑洞也会自旋,这是美国天文学家在此间举行的美国物理学会春季会议上宣布的新发现。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研究人员施特罗迈尔说,他是通过观察距离地球 1 万光年处一颗塌缩恒星形成的微类星体黑洞而找到黑洞自旋的证据的。施特罗迈尔发现,这一微类星体黑洞发出的 X 射线的特征与以前只在旋转的中子星中才观察到的 X 射线的特征一样,他据此推断出黑洞也自旋。

大多数天体如行星、恒星和星系等能够自旋,但黑洞自旋的证据则是首次被发现。施特罗迈尔说,黑洞是不可见的,因为它们的引力非常强大,包括光在内的任何物质,都不能逃脱黑洞的吸引。正因为如此,要想直接观察到黑洞绕某个固体面旋转将是极其困难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