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哥白尼是什么的天文学家(推荐20篇)

浏览

3471

文章

89

篇1:美天文学家发现天王星两颗卫星,已知卫星数达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天王星两颗卫星,已知卫星数达 24 颗

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美国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天王星的两颗卫星,从而使天王星已知卫星总数增至 24 颗。

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在一份新闻公报中介绍说,天文学家们是根据“哈勃”上的先进测绘照相机于今年 8 月 25 日所拍摄的照片而获得这一发现的。这两颗卫星过于黯淡,只相当于天王星亮度的 4000 万分之一,以致美国“旅行者 2 号”飞船 1986 年从天王星附近飞过时,都未能探测到它们。参与对“哈勃”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人员肖沃尔特认为,新发现充分证明基于地球和地球轨道的天文观测仪器,近年来观测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新观测到的两颗卫星直径分别只有 12 公里和 16 公里,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两颗天王星卫星。它们的运行轨道与天王星的距离,比天王星 5 颗直径几百公里的主要卫星都要近。天文学家们说,在天王星诸卫星中,有多达 13 颗在相对更靠近天王星的轨道上运行,这些卫星在如此拥挤的一个区域中共处,很可能因彼此间引力的影响而不太稳定。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观测,更精确地搞清新发现的两颗卫星的轨道,进而加深对天王星卫星系统形成及稳定机制等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天文学家首次发现太阳系外也存在“月球”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天文学家第一次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太阳系外还有一个“月球”——一颗围绕行星运行的卫星。它距离地球约8000光年,围绕着一颗巨大的气态行星旋转。

美国《科学进步》杂志3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研究人员利用开普勒任务和哈勃太空望远镜在太阳系外的恒星系统中发现了这颗“月球”的踪迹。据推测,它是巨大的,直径等于海王星,绕着巨大的气态行星开普勒1625b旋转,而开普勒1625又绕着它的母星开普勒1625旋转。

由于望远镜不能直接观察行星及其“月亮”,研究人员采用了“中天法”,即被观察恒星的亮度会被前行星的覆盖而减弱,从而推断出“月亮”的存在和物理特征。

研究人员发现,开普勒1625b在恒星经过其母星之前一个小时微弱地“暗化”了恒星。即使在开普勒1625b经过母星前面一段时间后,仍然可以观察到这颗恒星略微“变暗”他们认为这不是由恒星的表面活动引起的,而是因为“月亮”围绕开普勒1625b旋转,这是对当前观测数据的最好解释。

大卫·基平是这颗卫星的发现者之一,也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天文学家,他说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月球”的存在。如果随后的观察证实了这一发现,它将为行星系统的形成提供关键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天文学家发现:宇宙是平坦的

全文共 908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宇宙平坦

天文学家日前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根据最新观测,宇宙结构是平坦的,而且将永远膨胀下去。

根据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学说,宇宙是大约 150 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产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胀。这一学说得到大量天文观测的证实。这一学说认为,如果宇宙总质量大于某一临界质量那么宇宙的结构是球形的,并且总有一天会在引力作用下收缩;如果宇宙总质量小于临界质量那么宇宙的结构是马鞍形的,宇宙内部的引力无法抵消宇宙膨胀的速度而使宇宙一直膨胀下去;如果宇宙总质量恰好等于临界质量那么宇宙的结构是平坦的,宇宙也将像现在这样一直膨胀下去。

宇宙的结构实际上是时间和空间的结构,普通人很难想象。不过科学家提出一个稀量宇宙结构的标准:如果两束平等光线越来越近,那么宇宙结构是球形的;如果两速平行光线越来越远,那么宇宙结构是马鞍型的;如果两束平行光线永远平行下去,那么宇宙结构则是平坦的。平坦宇宙的结构可以用欧几里德几何解释。

宇宙结构是平坦的这一结构是参加“银河系外毫米波辐射和地球物理气球观测项目”的多国科学家得出的。这一项目的目的是研究宇宙背景辐射的详细情况。科学家在 1998 年底将射电天文望远镜放置在氦气球上升到距地面约 40 公里的高空,在那里对特定宇宙区域进行了 11 天的观测,获得了迄今关于宇宙早期辐射最详实的数据。

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在大尺度上,宇宙最初发出的光线并没有发生弯曲现象,也就是说当初的两束平行光线一直保持平行状态,这说明宇宙结构是平坦的,也就是说宇宙总质量恰好等于临界质量,宇宙将像现在这样一直膨胀下去。

早在 1965 年,科学家就已探测到宇宙空间中均匀分布着的宇宙背景辐射,其温度为零下 270 摄氏度。大爆炸学说认为,这种辐射是宇宙大爆炸后的“余烬”中,科学家可以推测大爆炸初期的情景。

1994 年,美国宇宙背景控测卫星发现,宇宙背景辐射中存在着微小温度波动,如同在“余烬”中闪动着的微弱“火光”,这表明那时宇宙内已存在密度非常小的物质云团。正是这些云团。逐渐收缩形成了后来的星系。“银河系外毫米波辐射和地球物理气球观测项目”是在该卫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观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类似于地球的岩质行星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岩质行星又称“岩石行星”,其主要组成成分与类地行星、地球型行星相似,都是以硅酸盐岩石为主要成分。近日,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类似于地球的岩质行星,该行星还环绕着比邻星运行。目前关于这颗行星的更多细节还未公布,但在此之前,从未有科学家发现距离地球如此之近的岩质行星。

据外媒报道,天文学家在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旁发现了一颗行星,这颗行星有可能和地球很相似。8月2日,欧洲南方天文台(ESO)下属的智利拉西拉天文台已经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这是一颗可能适宜宜居的岩质行星,并且它还环绕着比邻星运行。

消息来源于团队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他表示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会在本月的晚些时候正式宣布这一发现。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官员对这一消息不置可否。欧洲南方天文台发言人理查德-胡克表示,我们对其来源毫不知情,欧洲南方天文台目前为止对此没有进一步的评论。

比邻星是一颗红矮星,距太阳只有4.25光年。红矮星是一种比太阳更小,温度也更低的恒星。它们占银河系中全部恒星的约四分之三。它离半人马座α星的另外两颗星只有0.24光年远,许多天文学家将比邻星视为后者系统的一部分。在2012年,天文学家宣布,拉西拉的高精度径向速度恒星搜索器在半人马座α星B旁发现了一个大致和地球等大的岩质行星。当时发现团队表示,这颗被命名为半人马座α星Bb的行星每3.2天绕其炽热的母星运行一周,因此对于生命而言其表面太过炎热了。

然而在2015年,一项研究指出,当年被认为是发现半人马座α星Bb的信号纯粹只是一个噪声信号,因此这个行星几乎肯定是不存在。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发现并确认了超过3200个系外行星,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美国航空航天总署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功劳。开普勒的成果暗示银河系里的每一个恒星平均拥有至少一颗行星。

天文学家表示:“发现绕比邻星运行的这颗行星让人非常激动。这使人类到访附近恒星系统显得更加有吸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这颗富含钙元素的中子星,天文学家也搞不清它的来历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将近2000年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到了人类记录的第一颗超新星。公元185年,他们目睹了一颗明亮的“天体星”照亮了夜空。

几千年后,科学家们对剩余的超级新星RCW86的产生提出了各种解释。现在,一群天体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已经总结了超级新星的成因:超新星是由双星系统的一半爆炸产生的。爆炸系统的一半用大量重钙元素轰击另一半未爆炸的恒星。

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的研究员瓦西里奥斯·格瓦拉曼泽(Vasilios Gvaramadze)认为,RCW 86的梨形外观(见下文)可能是由“泡泡”边缘附近超级恒星的爆炸造成的。这种气泡是由巨大恒星运动产生的风形成的——人们称这种气泡为“风泡”。

利用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数据,他能够探测到一个名叫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威廉姆斯商学院

当一颗恒星耗尽其核燃料并到达其寿命终点时,可能会出现超新星——此时该恒星开始消耗其核心。当核心坍塌时,会发生巨大的爆炸,产生超大质量的黑洞或中子星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超新星创造了中子星。

资料来源:Vasilii Gvaramadze

这意味着超新星最初在这个双星系统的演化中处于戏剧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其中一颗恒星的爆炸将产生大量的重元素,并污染它旁边的恒星——使其余恒星大气中的钙含量是爆炸前的六倍。

为了验证他们的假设,研究小组检查了在智利用ESO超大望远镜拍摄的观测数据。测量证实,[GV2003] N是一个双星系统,有两颗恒星每月运行一次。

研究人员承认,我们对这个恒星系统了解不多,但这一发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去了解这些罕见的富含钙的超新星,而科学家们对它们仍然知之甚少。

为此,格瓦拉曼泽和他的团队打算继续研究[,看看他们能学到什么新信息。

“我们想确认这个双星系统的轨道参数,估计这颗超新星祖先的初始和最终质量,并估计中子星形成时的起始速度。”Gvaramadze说。

“此外,我们还计划测量G型恒星大气中其他元素的丰度。这里获得的信息对于理解富含钙的超新星非常重要。”

蝌蚪工作人员从科学警报,翻译晴空燕,转载必须得到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在距地球179光年的行星大气中,天文学家发现了水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23日的报道,天文学家在寻找外星生命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他们在距离地球179光年的行星HR 8799c的大气发现了水,但缺少甲烷。

一个天文小组在夏威夷莫纳克亚的凯克天文台进行了观测,发现气态行星HR 8799c的大气中有水,但缺少甲烷。这颗行星位于人马座,是围绕恒星HR 8799运行的四颗行星之一,其大小是木星的七倍,距离地球179光年。

团队成员将高分辨率光谱学和自适应光学技术相结合,以避免地球大气的模糊效应,拍摄了这颗行星的照片,并使用光谱分析仪分解了这颗行星的光,以获得大气中化学物质的指纹。

尽管天文学家已经拍摄了十几颗外星行星的照片,但HR 8799是迄今为止唯一拍摄的多行星太阳系。目前,专家希望对离恒星更近的小行星重复这一过程。

凯克天文台的科学家们旨在寻找类地行星大气中的化学物质,例如水、氧气和甲烷,它们标志着生命的可居住性。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即将投入使用的30米望远镜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天文学家发现婴儿级系外行星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纵所周知,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存在着许多系外行星。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系外行星数量已多达数百颗,这些行星形态各异,有的较年轻,而有的较为年老。相比于年老的系外行星,年轻的则比较难探测到。不过,近日,天文学家发现婴儿级系外行星,该行星形成仅有500万到1000万年。研究人员称,它的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好的揭秘行星起源过程。

近日,天文学家宣布发现迄今为止最年轻且完全形成的系外行星。该该行星名为K2-33b,比海王星稍大,围绕恒星每五天运转一周。它的年龄只有500万到1000万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极少数的“婴儿级”行星之一,相比较而言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

据悉,天文学家使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探测到这颗婴儿行星,它所在区域是上天蝎星座,当它环绕一颗恒星运行时会周期性地导致恒星颜色变暗淡,通过这种凌日现象将有助于评估分析行星的体积和轨道。

同时,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观测数据表明,K2-33恒星周围存在着一些灰尘和气体。通常这是恒星处于婴儿时期,周围灰尘气体形成的原行星盘,行星形成之后数百万年原行星盘将逐渐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灰尘和气体聚集在一起形成具有清晰运行轨道的行星。K2-33恒星周围存在少量原行星盘,表明K2-33b行星仅有数百万年的历史,行星形成基本完成。

参与该项研究的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天文学家萨莎-辛克利博士表示,通过近一步研究这颗遥远的系外行星,我们将获得一些独特的观察发现。探测到婴儿阶段的行星是非常罕见的,K2-33b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行星起源形成的过程,其中包括地球。我们希望知道这颗行星是否在当前位置形成,或者形成于距离恒星更遥远的区域,之后移动至当前位置。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行星进化实例,它将提供机会使科学家们深入理解行星系统的生命周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天文学家正在寻找太阳“失散的双胞胎”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BGR报道,我们有时认为太阳是一颗非常特殊的恒星。但是在浩瀚的宇宙中,太阳只是一颗普通的恒星,这意味着它出生在某种星团中,它的“兄弟姐妹”可能仍在银河系的某个深处。现在,天文学家第一次试图识别太阳的“失去的孪生姐妹”。他们通过这些恒星的“DNA”做到这一点。

研究人员利用澳大利亚天文台强大的HERMES光谱仪,在一次广泛的调查中提取了340,000多颗恒星,以识别它们的“祖先”。悉尼大学负责数据收集的盖安德希·德·席尔瓦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解释道:“没有其他调查能够测量像盖拉这样的许多明星的元素。这些数据将使这些发现成为最初的星系团,包括太阳的诞生星系团和太阳的‘兄弟’星系团——这种大小的数据集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

这项研究集中于星系中恒星的化学成分。来自同一个星团的恒星被认为由几乎相同的成分组成,因此通过确定哪些恒星与我们的太阳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科学家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太阳的“兄弟姐妹”的分布。

分光计允许天文学家通过观察每颗恒星发出的光的波长来探测不同的化学元素。这一长串数据结果被称为恒星的“DNA”,在这一点上,它们可以与其他看起来相似的恒星相匹配。研究小组在周三发布了调查数据,包括342,682颗恒星的信息,他们将在晚些时候发表十多篇研究论文来详细介绍这些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天文学家猜了20年的银河系神秘微波信号来自钻石云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银河系中的几个区域将发射神秘微波光,这让科学家们困惑了20多年。这种信号被称为异常微波辐射,通常由高速旋转的纳米粒子释放。

但是它们是什么样的纳米粒子呢?经过多年的观察,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天文学家简·格里夫斯团队已经确定了三个神秘信号的来源:三个孕育新恒星的原行星盘。

这些原始行星盘的红外信号符合纳米尺寸钻石晶体的独特特征,即它们是三簇钻石云。

相关论文发表在6月11日北京时间23: 00的《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许多新生恒星被原行星盘结构所包围,原行星盘结构通常是一团致密的气体,含有构成未来恒星系统的物质,就像一个炽热的熔炉。这种高能环境促进了比沙子小10万倍的纳米金刚石的形成。此前,在地球上也发现了含有纳米钻石的陨石。

格里夫的团队使用西弗吉尼亚州的绿色海岸射电望远镜和澳大利亚密集阵列望远镜观察了银河系中的14颗新生恒星,其中3颗释放出明显异常的微波辐射。这也是氢化钻石的特征信号,出现在这三颗恒星的红外光谱中。氢化金刚石是一种表面被含氢分子包围的金刚石结构。

“如果这是一个巧合,那就不到万分之一。”绿色海岸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大卫·福尔格说。

以前,关于异常微波辐射源的主流推测是一类叫做多环芳烃的有机分子。这些有机分子广泛存在于星际空间,发出独特的弱红外光,但波长与纳米金刚石发出的红外光不同。

“用霍姆斯式的逻辑来排除其他可能性,我们现在可以说,产生这种微波光的最佳候选者是存在于新生恒星周围的纳米钻石。”格里夫说。

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星系诞生初期的环境,而且与大爆炸的研究密切相关。根据宇宙膨胀理论,宇宙在大爆炸后的很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如果膨胀速度超过光速,它将在宇宙微波背景信号中留下独特的偏振轨迹。然而,高速旋转的纳米金刚石发出的信号很难被极化。研究大爆炸“余辉”的天文学家必须移除这种有希望的微波信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哥白尼:一个二十岁青年屡次挑战天文学鼻祖

全文共 2474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孩子,你能告诉我目前天文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公元1494年,卡利玛教授和沃西杰教授在欧洲著名的克拉科夫大学与他们最喜爱的学生哥白尼进行了一次谈话。哥白尼在克拉科夫大学学习了三年后,将按照她叔叔的安排在意大利学习教会法。在离开之前,他特别拜访了两位老师,希望得到一些天文学方面的建议。卡里马赫目睹了哥白尼的成长,并对这位勤奋、进步和有思想的学生寄予厚望。一想到不知道何时能再次见到哥白尼,他不禁要问。

显然,哥白尼还没有从离别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问题太大了,他也不知道从何说起,所以脸上很尴尬。看到这一幕,沃西杰走向他,拍拍他的肩膀说:“亲爱的孩子,我相信你能回答。到目前为止,也许你是唯一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沃伊切赫说的是发自内心的。作为克拉科夫大学最杰出的教师,沃伊切赫有着独特的视野和一流的教学艺术。克拉科夫大学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处于欧洲领先地位,有16名教师教授该领域的课程。Wojciech无疑是16位教授中最杰出的。他的讲座与众不同:除了解释书的内容,学生们还经常被要求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自己做深刻的总结。Wojciech经常能用三四句话反驳陈腐的理论和愚蠢的偏见。这是哥白尼最崇拜的。沃伊切赫反对托勒密的“地心说”,并委婉地将这一观点传达给哥白尼。

哥白尼在克拉科夫的亚克隆大学学习。(百度百科)

沃伊切赫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情是发现了哥白尼,他与自己的人格相似。此刻,备受鼓舞的哥白尼打开了他的思维,自信地说:“我想是的,”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星图。“许多教授认为这张星图是正确的。在照片中,太阳、行星甚至整个宇宙都在围绕着我们的星球旋转。但是我不认为这张星图是正确的!”

沃西杰兴奋地说,“这是托勒密的星座。啊,天文学的创始人现在被一个20岁的年轻人挑战了!”

哥白尼谦虚地说:“挑战似乎还不知道。一般来说,太阳和月亮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就好像地球是静止的一样。然而,为什么地球让这么多行星围绕着自己?它从哪里来?人们习惯于把自己视为一切的中心。正是这种偏见使人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托勒密地心图。(信息地图)

两位老师静静地听着哥白尼的分析,频频点头。

一直反对教会的卡利玛听到后大声说道:“干得好,干得好。你将从牧师手中夺回天空。你考虑这个多久了?”

哥白尼平静地说,“我一直在寻找信息来证明托勒密的星盘是不合理的。已经有很多信息了。”说着,他拿出一叠信纸。

Wojciech似乎也很兴奋。他亲切地说,“亲爱的孩子,你真的很棒。一千多年来,没有人敢怀疑托勒密的星座。现在还不算太早,所以总结一下吧。”

哥白尼思考了一会儿,说道:“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的。但这只是一个假设,我要花一辈子去研究……”

“亲爱的孩子,祝贺你向托勒密挑战的第一步。敢于挑战是科学家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去意大利吧,那里的老师肯定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沃伊切赫路。

哥白尼迎着老师的目光,严肃地点了点头。

哥白尼的日心说。(信息地图)

不久,哥白尼来到意大利学习教会法。他对教会法律一点也不感兴趣。他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课后精神上学习天文学。幸运的是,他在这里遇到了著名的意大利天文学家玛丽亚教授。这位五届学者第二次开启了哥白尼挑战托勒密的梦想。

1497年1月的一个晚上,哥白尼和玛丽亚一起观察了月食。“根据托勒密的说法,月食是月球尺寸的缩小。这种说法正确吗?”玛丽亚问道。

“当月食发生时,金牛座的亮星是在可见的月亮后面还是在阴影部分后面呢?如果月食的一半遮住了乌拉圭的月亮,那么月亮的大小并没有缩小。”哥白尼看着星星,兴奋地说。这种研究总是让他充满激情。

夜空中五星(夜空中的黑星)的位置。(信息地图)

天空越来越暗了。哥白尼发现了红色主教。渐渐地,月亮的第一个四分之一逐渐靠近夜空。当月蚀来临的时候,毕晓普突然消失了。“老师,主教消失的地方是影子的后半部分。事实证明,尽管月球有缺陷,但它的大小并没有改变。”哥白尼大声说道。

沉稳的玛丽亚没有说话,而是把哥白尼带回房间,开始仔细计算。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工作,哥白尼终于在黎明时用数据证明了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是完全相同的,当它是亏满的时候,它的大小并没有改变。这也表明托勒密的月球理论是错误的。

“天空、太阳、月亮、星星和天空中的一切都是静止的,除了地球。当地球以巨大的速度绕着一个轴旋转时,人们产生了地球静止而天空旋转的错觉。巨大而雄伟的太阳不仅主宰着时间,还主宰着星星和天空!”哥白尼总结道。在异性老师面前,他从不感到害羞。③

“干得好!虽然你的观点会被认为是古怪的,但它肯定是正确的。你打败了托勒密!”玛丽亚兴高采烈,只为这个比她想象中更强大的学生。

哥白尼和上帝的对话,扬·马特耶科著

-

注意:

①玛丽亚,原名多米尼克·玛丽亚,15世纪意大利女天文学家,在博洛尼亚大学任教。这对哥白尼的天文学研究有很大帮助。

②阿鲁迪巴,英文名(意为“跟随者”),金牛座阿尔法星,距地球68光年。直径约为5300万公里,是太阳直径的38倍。它在12月出现在东方的天空,或在1月下旬的黄昏出现在南方的天空。这个星座相当于牛左眼中的一等星,因为它发出红光,属于一个有明亮恒星的星斗,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乌拉圭与昴宿星相邻。因为他们的光芒非常明亮,他们是西方白虎集团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两位明星。

(3)地心说,也被称为天体运动理论,是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索斯提出的。托勒密(约90-168)被进一步改进,被称为“托勒密地心说”。它的主要理论是地球是静止的,在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太阳、月亮和星星都围绕地球旋转。因反对“地心说”而受到迫害的现代科学家包括布鲁诺、伽利略等。在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地心说”一直占主导地位。尽管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错误的,但它的历史成就不应被抹杀。地心说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并把行星和恒星区分开来,专注于探索和揭示行星运动的规律,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巨大进步。

(4)本文引用了《搜狗百科全书》、《世界最大的书》(陈德军著,中国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等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理论上不应存在的行星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搜寻系外行星时,他们很难预测他们会发现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可以遵循的规则。NGTS-4b是一颗新发现的围绕遥远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但它并不遵循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知道的许多规则,因此它赢得了“被禁行星”的绰号。

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发现了NGTS-4b。这颗行星位于一个叫做海王星沙漠的区域。这是一个靠近恒星的区域,环境非常恶劣,几乎没有发现类似海王星大小的行星。在这个地区发现的行星通常会失去它们的大气层。

NGTS-4b是这个规则的一个罕见的例外,因为它似乎仍然完全保持它的大气。这相当令人震惊,尤其是它与恒星的距离只有0.02天文单位,而且公转周期不到两个地球日。据估计,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约为1000摄氏度。

沃里克大学的理查德·韦斯特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说:“这颗行星一定很顽强,它恰好位于我们预计海王星大小的行星无法生存的区域。”。“我们现在正在寻找数据,看看我们是否能在海王星沙漠中看到更多的行星——也许这个沙漠比以前想象的更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天文学家发现了两个昏暗灰尘云

全文共 1326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匈牙利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两个围绕地球25万英里轨道运行的黑色尘埃云,结束了围绕围绕地球运行的神秘尘埃云的长期争论。

1961年,波兰天文学家卡齐米尔兹·科尔季列夫斯基首次报道了两颗“假卫星”,但它们的存在成为争议的焦点,因为它们难以观测。

目前,匈牙利私人天文台的科学家表示,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两个昏暗的天体,它们位于半稳定位置,与地球和月球形成三角形结构。

当研究人员第一次报道发现暗淡的尘埃云时,他们将其命名为“科迪勒夫斯基云”,这最终被安装在天文台相机镜头和CCD探测器上的线偏振滤光系统所证实。

偏振滤光器以特定方向透射光,尘埃云位于“拉格朗日点”的L5位置。这是地球-月球系统的五个稳定位置之一。重力将附近的天体锁定在相对位置。早在1961年,科迪勒夫斯基就在L5位置观察到了两个模糊的类似星团的物体,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观察到它们。

你说:“科迪勒夫斯基尘云是迄今为止最难找到的两个物体。尽管它们离地球和月球很近,但天文学家们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它们的存在。有趣的是,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已经证实在地球和月球的轨道上有两颗尘埃伪卫星。”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罗兰大学的加博尔·霍瓦特带领研究人员模拟这些尘埃云,试图以最佳方式找到它们。该小组找到了尘埃云的位置,显示了尘埃云反射的偏振光。

根据研究小组的观点,这些模型与他们以前的预测和科迪勒夫斯基的初步观察一致。在排除了光学现象和其他可能的误解后,研究人员说他们最初确认了两个黑暗尘埃云的存在。

尘云的确切来源仍不确定,尽管专家怀疑它们的星际尘埃聚集区。拉格朗日点的L4和L5位置具有很强的引力稳定性,可能成为未来轨道空间探测器的活动区域。

最新的发现意味着,在未来推进太空计划时,也必须考虑这些尘埃云,以确定它们是否对太空设备或宇航员构成威胁。

什么是星际尘埃?

我们经常认为恒星之间的广阔空间是完全空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恒星之间的大部分空间充满了原子和分子气体,主要是氢和氦,以及微小的固体颗粒或尘埃。

这些太空尘埃主要由碳、硅和氧组成。在某些地区,星云可以在非常稠密的星际尘埃区形成。太空尘埃主要由细砂和其他微小固体颗粒组成,它们对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星际尘埃是星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相对可见光和紫外线波长范围外,星际尘埃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空间观测区域。它可以吸收这个波长范围内的光子,并吸收光谱中远红外部分的能量。这意味着星际尘埃提供了银河系总亮度的30%。

自从宇宙诞生以来,星际尘埃就存在了吗?

太阳系早期形成的最初固体物质完全由看不见的硅酸盐、碳和冰组成。这些星际尘埃粒子中的大部分被摧毁,然后在某些过程中被重塑,从而促进了行星的形成。

太阳系前幸存的尘埃样本最有可能存在于太阳系外星云形成的彗星中,这意味着它们远离了创造行星的破坏力。这些微晶颗粒被称为“宝石”,这意味着晶体颗粒中嵌入了金属和硫化物,它们的直径通常只有几十到几百纳米,还不到人类头发直径的1%。

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研究人员使用电子显微镜绘制元素分布图,发现灰尘中的碳在微热条件下会分解。

这意味着宇宙尘埃不能在炽热的恒星星云内部形成,相反,它们更有可能在高辐射环境中形成,例如在恒星星云外部或恒星形成前的分子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天文学家探测到引力波:由迄今为止最大黑洞合并产生

全文共 1303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已经探测到迄今为止最大的黑洞合并产生引力波。2017年7月29日,他们的激光干涉仪捕捉到了这场巨大碰撞的时空波纹。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质量分别是太阳50倍和34倍的黑洞相撞并合并成一个质量超过太阳80倍的黑洞。黑洞距离地球至少有50亿光年。

天文学家通过一个大数据再分析项目发现了这个发现。LIGO-维吉尔团队(LIGO-维吉尔合作)的研究人员还列出了在初始数据整理中遗漏的其他3个黑洞合并事件,并将之前不确定的“候选”事件提升到完全探测状态。

这一重新分析使目前目录中的引力波事件总数达到11起。其中十个是黑洞合并。一个是致密恒星残余物,即所谓的中子星之间的碰撞。

你为什么选择现在公布这个发现?

2017年8月1日,升级的处女座干涉仪加入了对LIGO两个探测器的搜索。国际合作小组负责他们在美国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以及意大利比萨附近的业务。

这三个超灵敏激光干涉仪主要“监听”宇宙事件分别在2015年和2016-2017年两个时期产生的引力波。研究人员使用算法来整理庞大的数据流,并发现了一些与引力波相关的明显模式(他们当时认为),但他们总是需要回顾这些数据并重新评估它们。

西北大学的谢恩·拉森教授是国际团队的一员,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自从(最初的发现)以来,我们一直在筛选数据,检查每个特征,将其与我们的天体物理学预测进行比较,并与显示仪器正常运行的监视器进行交叉检查,以确保它出现在所有探测器中,并使用我们最强大(但速度最慢)的超级计算机来分析代码。”

正是这个“细齿梳”为我们梳理出了新的黑洞合并事件。所有新的检测结果都来自第二个运行期,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8月,持续了近9个月。在以“重力波”为前缀的目录中,新发现的重力波事件分别记录为重力波170729、重力波170809、重力波170818和重力波170823,以下数字代表年/月/日。

什么是不确定的可疑信号?

位于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先进LIGO激光干涉仪于2015年9月开始第一次科学运行,并于9月14日检测到一个黑洞合并事件(GW150914)。这一发现后来帮助勒纳·维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到一个月后,一个被怀疑揭示引力波的信号出现了。当时,科学家认为该事件无法达到确定它是否是引力波信号的水平。他们把它编号为151012。这一事件在学术交流中经常被提及,但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被列入完整的检测清单。

现在,经过仔细的重新分析,研究人员终于把前缀从“LVT”改成了“GW”。西北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贝瑞称GW151012的确认过程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LIGO实验室有一条从控制中心延伸出来的4公里长的管道。

这些额外的探针是什么意思?

引力波搜索是一种统计游戏。根据迄今为止的探测结果数量,科学家可以计算出给定体积中可能存在的黑洞数量。这个数字只是增加了一点点。

此外,扩展的目录还能告诉我们激光干涉仪实验室未来可能取得的成功。目前,这些干涉仪处于离线升级状态,性能将得到提高。当这些干涉仪明年春天重新上线时,它们将有能力检测两倍于当前距离的信号,从而有望达到8倍的当前检测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天文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的行星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行星

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证实,一颗形成于距今约127亿年前的行星是迄今已知的最古老行星。这一发现为研究宇宙中行星的形成历史提供了新线索。

美国和加拿大天文学家在美国宇航局华盛顿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这颗气状行星大小与木星相当,质量相当于木星的2.5 倍,处于代号为“M4”的球状星团核心区域附近。该星团包含的恒星数量在10万颗以上,位于距地球约5600光年的天蝎星座。

新发现的行星围绕由一颗脉冲星和一颗白矮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运转。天文学家们早在1988年就观测到该系统中的脉冲星,随后又很快发现了其中的白矮星,并推断出还有第三个天体围绕它们运动。但这个天体究竟是一颗行星,还是褐矮星或低质量恒星,天文学界在过去10多年中一直存在争论。

美加天文学家对“哈勃”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后推算出了该天体的精确质量。天文学家们说,这个天体质量仅为木星的2.5倍,用恒星或褐矮星的标准来衡量都显得太小,只能是一颗行星。

据天文学家们推测,这颗行星约在距今127亿年前、也就是导致宇宙诞生的“大爆炸”后约10亿年形成,它起初在“M4”星团边缘围绕一颗类似太阳的年轻恒星运转,随后二者一起落入恒星密集的星团核心区域,并被一颗中子星及其伴星俘获,形成一个混合系统。该行星围绕运转的恒星以及中子星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分别变成了白矮星和脉冲星。

天文学家们认为,“M4”星团中发现的这颗行星不仅表明,在宇宙诞生早期、“大爆炸”后的头10亿年内,宇宙中就可能快速孕育出第一批行星,它也意味着宇宙中行星的数量也许比早先认为的多。曾有观点认为,类似“M4”的古老球状星团由于在宇宙早期形成,缺乏一些重元素,其中不可能包含行星。但美国和加拿大天文学家指出,他们的新发现显示“球状星团中有可能富含行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天文学家发现不明力量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不明力量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美国加利福尼亚劳伦斯-贝克雷实验室的索尔-波姆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以及澳大利亚蒙特斯特罗姆气象台的布莱恩-斯奇米德特领导的另外一个研究小组近日同时指出,宇宙的扩张正在日益加剧,其动力来源于某种不明力量。这一结论推翻了此前有关自大爆炸以来,宇宙扩张的速度已变得越来越缓慢的传统理论。

研究人员称,目前宇宙里不同星系之间的距离较之此前人们想像的要远得多,以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理论,即宇宙扩张速度正在渐渐趋缓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天文学家的置疑。

上述美国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美国卡纳吉气象台的温迪-弗里曼表示:“有关不同星系间距离越来越远的现象将对天文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这一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它将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有关宇宙到底是什么样以及它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等问题具有革命性意义。”

上述研究结果认为,宇宙将永久性地扩张下去,其间,不同星系之间的距离将越来越远,直到每个星系都变成无限空间中的一座孤岛。此外,上述研究结果还对所谓的宇宙膨胀理论起到了支持作用,该理论认为宇宙在大爆炸之后极短的时间内(可能只有一秒钟的几分之一)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呈显著扩张之势。

澳大利亚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亚历山大-菲利普科表示:“宇宙扩张的速度非常快,某种力量在最初一段时间一直对宇宙的扩张起推动作用,后来这种力量渐渐消失,但宇宙却仍然继续扩张,这种过程已经持续了数十亿年。因此,我们认为宇宙还将继续扩张下去,即使速度没有大爆炸之后那么快,也不会呈日益减缓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天文学家发现巨大神秘发光星云没有来源

全文共 990 字

+ 加入清单

星云是尘埃、氢气、氦气、和其他电离气体聚集的星际云,其包含了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几乎所有延展型天体。目前,天文学家发现巨大神秘发光星云没有来源,研究称这种星云可能与所在的原星系团密切相关。

据物理学网站报道,天文学家在遥远宇宙发现一个巨大的发光气团,令科学家惊奇的是它喷射的光线没有明显来源,它是“巨大莱曼-阿尔法星云(ELAN)”,被命名为“MAMMOTH-1星云”,是最明亮的罕见大型星云之一。ELAN星云是星系之间环绕和延伸的气团,被认为是巨大宇宙网络中连接星系暗丝网络的一部分,之前科学家认为该星云是被类星体强辐射照亮,但当前并不清楚何种原因导致该星云喷射莱曼-阿尔法放射物质(氢原子喷射和吸收光线波长的一种特征)。

这个星云距离地球100亿光年,位于星系超密集中心区域,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特大质量超密集早期星系叫做“原星系团”,该项研究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博士后研究员蔡政(音译)负责的。蔡政指出,我们的研究并非试图发现星云,而是寻找早期宇宙中超密度环境,我们发现ELAN星云位于原星系团中心区域,接近于密度峰值。这项勘测项目叫做“宇宙超密度氢气区域绘图(MAMMOTH)”,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教授泽维尔-普罗恰斯卡称,之前在类星体勘测中发现ELAN星云,在那些情况下,类星体释放强放射性照亮星云中的氢气,导致它释放莱曼-阿尔法放射物质。

普罗恰斯卡带领研究小组在2014年发现第一个ELAN星云,将其命名为“蛞蝓星云”,最新发现的MAMMOTH-1星云是首个与可见类星体无关的ELAN星云。普罗恰斯卡说:“这个星云极端明亮,很可能比蛞蝓星云更大,但是除了星系昏暗斑点之外,再没有什么可见特征,因此它是一种没有明显动力源的神秘宇宙现象。”

同时,研究人员十分关注原星系团所在位置,原星系团是星系团的“前体”,它包含成千上百个星系,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在一起,由于原星系团扩散至非常广阔的太空区域,因此比星系团更难勘测发现。

包含MAMMOTH-1星云的原星系团是超大质量、具有超高浓度的星系团,该原星系团直径大约5000万光年,由于它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大约100亿光年,天文学家目前观测到的实际是100亿年前情景,这一时期是宇宙大爆炸之后30亿年,正在星系诞生峰值。

普罗恰斯卡指出,经过100亿年进化,这个原星系团现今变成一个成熟星系团,可能直径仅100万光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天文学家发现一个正在诞生的全新行星系统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大约45亿年前,地球和太阳系中的所有其他行星开始形成围绕太阳旋转的大量尘埃和气体。现在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发生在附近年轻恒星周围的同样的事情,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行星形成的过程。

这颗恒星叫做DMτ,距离我们约470光年。它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一半,年龄可能在300万到500万年之间。

但是关于DMτ最有趣的事情是它周围的大尘埃云。这似乎是在太阳系的行星上形成的那种,这表明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全新的行星系统诞生。先前的研究已经讨论了这个原行星盘和恒星之间的关系。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该团队使用了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来进行密切关注,并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双原行星盘。

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工藤友之说:“之前的观察推断出了围绕DM Tau的原始行星盘的两种不同模型。”。“一些研究表明,原始行星盘的半径大约是太阳系中小行星带的位置。其他观察显示海王星的大小。我们的阿尔玛观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两者都是正确的。DMτ有两个原行星盘。”

内盘从恒星延伸大约4个天文单位,或者说是太阳和地球之间平均距离的四倍。在太阳系,这将覆盖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以及小行星带。在穿过一个小缝隙后,第二个环达到了20 AU,覆盖了气态巨行星。正是在这个外环,天文学家发现了更密集的尘埃,这可能会产生像天王星或海王星这样的行星。

该研究的作者桥本淳说:“我们也对看到原始行星盘内部区域的细节感兴趣,因为地球是在围绕年轻太阳的区域形成的。”。“围绕DMτ的内环中的尘埃分布将为理解诸如地球这样的行星的起源提供重要的信息。”

这项研究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密集超大质量黑洞群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黑洞是指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无限大,但体积无限小的天体。由于其无法直接观测,因此科学家们对很难对其进行研究。不过好在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近日,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密集超大质量黑洞群。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太空总署的“钱德拉”X射线观测器,以及印度巨米波电波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制作X射线图片。在该图片中天文学家发现人类宇宙观测史上最为密集的超大质量黑洞群。

若以地球的密度标准计算,该黑洞群的密度约相当于5000个地球分布于全月球表面。

据悉,发现结果上周已在德州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公布。在会议上,专家同时发表另一项星系群研究的结果,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研究员发现,两个距离地球约200亿光年的巨型星系群埃布尔3411和埃布尔3412,与相邻的超大质量黑洞相撞后,两个星系群的热气层互相穿透,当中粒子的能量之高为“宇宙罕见”。正因为如此,天文学家将此现象形容为“惊人的宇宙粒子加速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英天文学家发现密度奇高的中子星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密度奇高的中子星

英国 Jodrell Bank 天文台的的几位科学家经过长期不懈的观测,运用著名的 Lovell 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一颗与众不同的中子星。该星体状如鸡蛋,密度奇高。虽然表面只有一座城市大小,直径也不过 10 公里左右,质量却比地球大 100 万倍,甚至比太阳还重。它在太空中高速摆动,以每秒 3 次的频率发出无线电脉冲。它的组成物质通常只在原子核里才能找到,因而对科学家的研究极具价值。

天文学家们称,对标号为 PSR B1828-11 的中子星进行了历时 13 年的追踪观测后发现,该星体像一枚陀螺仪似的不停摆动旋转,以平均每秒 2.5 次的间隔发光。然而高速摆动的结果是,中子星外表不再呈球状,而被挤压成椭圆形。甚至连它的脉冲频率也不再平均,变得忽快忽慢起来。而它的内部由中子超流体组成,被一层固体外壳包裹着。

据介绍,PSR B1828-11 号中子星形成已有 10 万年,超流体和外壳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岁差现象出现后迅速消失。所谓岁差,是指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而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这颗中子星的摆动持续至今的原因,天文学家目前还无法做出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张衡是宋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吗 张衡是宋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对吗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字平子,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是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人物简介

张衡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天文学家,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他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

张衡兴趣广泛,自学《五经》,贯通了六艺的道理,而且还喜欢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但在青年时期,他的志趣大半还在诗歌、辞赋、散文上,尽管他才高于世,却没有骄傲之情。平常从容淡泊,不喜欢与俗人相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