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类是宇宙中的过客(推荐20篇)

浏览

3732

文章

1000

篇1:人类为什么要吃盐 为什么人类要吃盐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需要吃盐是因为食盐中含有人体需要的一些元素。

食盐中氯化钠的含量可以达到95%,而氯离子和钠离子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如果缺乏的话,会带来很多的健康问题,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

虽然我们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取这些离子,但是根据科学研究,最安全最有效的获得方式就是通过食盐。吃盐不仅对人类有独特的作用,而且食盐作为一种调味作料,能够给食物添加不同的味道,让我们品尝的时候,能够有更加丰富的感受。

食盐虽然可以促进人体身体健康,但是过量食盐也会导致高血压,胃癌等疾病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一种新的宇宙学框架

全文共 2101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来看一下,关于宇宙的未来以及物质和生命的最终命运,正统的和多周期的图景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在正统图景中,宇宙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并正在走向一个终结,物质最初产生于并最终毁灭于亚量子场。在此期间,宇宙向增加有序程度的方向发展,直到这种过程颠倒过来,即已获得的秩序瓦解。如果亚量子场是一种被动的介质,那么进化就会受机遇的支配,并极有可能缺乏自我一致性。如果这种场是相互作用的,那么物质的进化就会偏向于观察到的秩序和同一性水平,但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场不能使物质的有序构型免于最终的崩溃和瓦解。

多周期宇宙论这种替代图景提出了宇宙的另一种命运,初看起来,这种命运与正统宇宙论所描述的命运并无根本的不同。在这些替代图景中,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而且在开放宇宙模型中,它在空间上也是无限的。但是,在不同周期中被合成的物质不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仍然是有界限的。当某些粒子组合成原子和分子,当某些原子和分子组合成晶体、细胞、有机体和生态系统时,所有的粒子,不论是构型的还是非构型的,最终都将在开放宇宙的黑洞逸散中瓦解并消亡;而在封闭宇宙中,则部分地消失在黑洞之中,部分地消失在量子密实态的大破灭之中。

如果始基场是一种被动的介质,那么物质的进化就会是相同地或随机变异地一次次重复循环的过程。但如果这个场是相互作用的全息场,那么情况就不是如此,它的高度调谐的结构就不一定在每次循环周期的结尾被抹去。这个结论是从亚量子全息场动力学假说中得出的。在宇宙中,保留物质痕迹的波形图像瞬时地传播而遍及时空,因此这些波形图像目前仍在开放宇宙的范围之内,而在这个开放宇宙中,临界不稳定状态使亚量子场爆炸。在这个范围内,不会有更进一步的孤波似的变形 (量子正在退移的星系中向外传播),但是原先由变形所产生的波干涉图像仍将存在。由场合成的量子与这些波形图像相遇,而这种相遇作用于量子的状态并影响其进化的轨线。

如果宇宙由一次周期构成,那么在这个周期的终结处,场中的信息就会继续存在,但只是消极地继续存在,很像计算机中贮存的档案丢失了提取密码。这样一种有结构的微能量的冻结场也许符合某个永恒的神灵世界的神秘直觉,但它不会构成一个能够包含我们所知道的物质、生命和思维的世界。另一方面,如果宇宙是多周期的,那么场的微结构就会周期性地重新活化,每个周期都将以先前周期带来的信息为基础。因为这一周期又会得到先前那个周期的信息,所以每一个周期所得到的信息将是到那个时刻为止所有宇宙周期产生的全部的信息。在连续的循环周期中,物质的进化不会从零开始,它会以所有先前周期所蕴藏的反馈作为开始。在所有周期中都会有这种蕴藏的反馈,所以物质不但会从当时的周期中,而且会从所有先前的周期中获得进化构型的信息。

尽管有(实际上是由于)这种局限性,但每个周期中的进化还是会有效地得到跨周期信息库发出的提示,这种提示会选择不仅与这次周期中的进化结构相适应,而且与先前周期中的结构相适应的进化途径。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每一次后来的循环周期中的进化会在逆转为退化之前趋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和复杂性。

我们可以通过详细描述水塘的形象来说明宇宙的这种记忆过程。可以认为水塘具有永久的记忆,即其中的水能贮存所有从中传播过的波阵面的踪迹。当一个气泡的波阵面向外传播时,水塘的表面并不完全恢复平静,而是仍在进行细微的调谐,当下一个波阵面通过其向外传播的路径时,它就与前一个波阵面遗留下来的波形图像相互作用。每一个波阵面都容进干涉波形图像之中,并进一步调谐水塘无限持久的表面。

这种跨周期记忆的曲线会影响宇宙中的所有过程,没有理由说它不会同样影响宇宙的常数。宇宙常数的值也会进化:每一个周期都会把这些常数与随后而来的常数“协调”起来。在一个特定的周期中表现出来的基本上相同的进化动态也会在各个周期中表现出来,这就是说,一种特定的进化结果一旦实现,便会使随后的过程趋于一致。正如在我们的环境中,生物圈一旦进化,有机的和生态的过程便会微妙地与生物圈的普遍参数相协调。同样地,不管是多么随机、频繁或原始,一旦在一个周期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命,下一个周期就会更好地适合于产生生命。这里会有一个逐步产生较高级形式的生命的统计概率,而这些较高级形式的生命的产生又会增加在随后的周期中进化出更高级形式的生命的可能性。这种往复循环的结果会趋向于产生恰好数量的重子去充塞时空;趋向于使中微子具有质量 (可以是零值或正值),恰好使产生于循环中的物质不会在合成后又瓦解;并会趋向于确定膨胀的速度和形式,而这种膨胀导致了适宜于生命和复杂性的宇宙的大规模结构。

被正统宇宙论视为宇宙整个寿命的这种过程,有可能被证明只不过是多周期宇宙的那些潜在的是无限循环序列中的一个序列。这些循环的结果并不意味着一系列独立的宇宙,因为这些循环会由亚量子场中所积累起来的信息按宇宙法则联结起来。这个多周期的宇宙会是一个不能缩小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物质—能量通过周期循环向愈来愈高的生命和复杂性的顶峰进化,从而也达到思维和意识的顶峰。

尽管是猜测,但是这些远景还是值得认真注意的,它们表明,使宇宙中物质进化有序的联系也使物质在其中进化的宇宙有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为什么进化会使人类“变胖”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比较了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脂肪样本,发现DNA包装的变化会影响人类处理脂肪的方式。

研究人员认为基因使人类成为“肥胖的灵长类动物”

我们的身体需要脂肪来储存能量和保护重要器官。

脂肪也能帮助身体吸收一些营养并产生重要的荷尔蒙。

膳食脂肪包括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单不饱和脂肪和多不饱和脂肪,每种脂肪都有自己的特点。

人们应该尽最大努力避免或只适度食用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因为它们会提高低密度脂蛋白(LDL)或“坏胆固醇”的水平。然而,单不饱和脂肪和多不饱和脂肪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甘油三酯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脂肪类型。它们在我们吃的食物中储存多余的能量。在消化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分解这些物质,并通过血液将它们转移到细胞中。我们的身体利用一些脂肪作为能量,其余的储存在细胞中。

脂肪代谢是人类生存的关键。这一过程中的任何不平衡都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第一大死因。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估计,2016年将有近1800万人死于该疾病。

人类是如何变成“肥胖”的灵长类动物的

现代饮食习惯和锻炼的缺乏导致了肥胖的“流行”,但是新的研究强调了进化在人体脂肪形成中的作用。

科学家发现,脂肪细胞中DNA包装方式的改变降低了身体将“坏”脂肪转化为“好”脂肪的能力。这项研究的结果现在发表在《基因组生物学和进化》杂志上。

“我们是肥胖的灵长类动物,”该研究的合著者、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市杜克大学的生物学博士后德维温-伦茨解释道。

这项由研究人员斯温-伦茨和杜克大学生物学家格雷格雷领导的研究,使用了一种叫做ATAC序列的技术来比较人类、黑猩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脂肪样本。分析了不同种类脂肪细胞的DNA包装方法。

结果表明,人体脂肪含量在14%至31%之间,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脂肪含量不到9%。此外,人类的DNA区域更集中,因此限制了脂肪代谢中基因的可及性。

研究人员还发现,黑猩猩和猴子有780个比人类更容易获取的DNA区域。这意味着人体将坏脂肪转化为好脂肪的能力较低。

你胖,我胖,每个人都不一样。

Swain-Lenz解释说,大多数脂肪是由“储存卡路里的白色脂肪”组成的。这是积聚在我们腹部和腰部的脂肪类型。其他被称为棕色脂肪的脂肪细胞有助于燃烧卡路里。

这项新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携带更多脂肪的原因之一是有助于将白色脂肪转化为棕色脂肪的DNA区域被压缩,从而减少了这种转化的发生。

Swain-Lenz补充道:“通过让人们暴露在低温下,我们仍然可以激活人体内有限的棕色脂肪,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为此努力。”

研究小组认为,早期人类可能需要积累脂肪,不仅是为了保护重要器官和保暖,也是为了发展大脑。事实上,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大脑的体积已经翻倍,消耗的热量也比所有其他器官都多。

科学家们一直试图了解提高身体将白色脂肪转化为棕色脂肪的能力是否能减少肥胖,但是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斯温-伦茨总结道:“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组需要开启或关闭的基因,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蝌蚪工作人员从医学杂志汇编,翻译李同信,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史上最大恒星级黑洞?人类离宇宙起源又进了一步

全文共 2453 字

+ 加入清单

这篇文章是由中国物理学会的成员写的。

科普作家张玄忠审视科学

昨天(2019年11月28日)上午9: 30,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了“郭守敬望远镜发现有史以来最大恒星黑洞新闻发布会”。

来源:中国新闻网

超大质量恒星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70倍,远远超过理论上限25倍的太阳质量。这一重大发现将对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做出重大贡献。

发现巨型恒星黑洞对天体物理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LAMOST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它是如何发现这个恒星黑洞的?黑洞的形成和宇宙的进化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将在下面逐一回答。

什么是恒星黑洞?在我们了解恒星黑洞之前,我们必须先知道黑洞是什么。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它的引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光也无法逃脱它的引力,所以人类无法直接观察它。

这时,你一定想知道这样一个神奇的天体是如何形成的。

黑洞最初是一颗质量比太阳大得多的恒星。像我们的太阳一样,这颗恒星不断经历核聚变反应。不同的是,它不能像太阳一样在聚变燃料耗尽后逐渐膨胀成为红巨星。

相反,由于其巨大的质量,在聚变燃料逐渐耗尽后,恒星内部无法与恒星原子之间的引力竞争,导致内核坍塌并形成黑洞。

根据黑洞的质量,它们被分为三类:恒星、中等质量和超大质量。

其中,超大质量黑洞存在于每个星系的中心,它们的质量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数百万倍,而中等质量黑洞的质量在100万到10万个太阳质量之间。恒星黑洞的质量大于或等于3个太阳质量。

▲射电望远镜拍摄的真实黑洞(图片来源见水印)

为什么科学家如此关注这个质量是太阳70倍的恒星黑洞?

原来,根据先前恒星演化的理论模型,在太阳金属丰度下,只能形成一个质量是太阳25倍的黑洞,但这个名为LB-1的恒星黑洞的质量几乎是理论值的3倍!

这一发现让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大吃一惊。尽管他们在发现恒星黑洞后的三年内反复检查、审议和回顾了审查过程,但他们不能否认恒星黑洞的存在。

他们在2019年11月27日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这个结果,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LB-1的发现也给恒星黑洞的理论模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这一发现的最大贡献者是LAMOST,它是我国自主开发的大口径大视场光学望远镜。

恒星演化的理论预测:1。恒星的命运由初始质量、金属丰度和物质损失决定。2.金属丰度主要通过恒星风物质损失影响恒星演化。3.大质量恒星的金属丰度越低,恒星风损失率越低,核心质量越大,由核心坍缩形成的黑洞质量越大。

金属丰度:天体和其他宇宙物质中除氢和氦以外的所有元素的原子总数或总质量的相对含量。

-5。-为什么是LAMOST?LAMOST是一台大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它是世界上光谱采集率最高、孔径最大(4米)和视场最大(5米)的望远镜。它可以同时监控3000个天体,4000个光纤定位单元可以在几分钟内将所有光纤对准目标。

从2016年秋天到现在,研究小组在两年内进行了26次累积40小时的观测,而一架普通的4米望远镜需要40年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此外,LAMOST还采用薄镜面和拼接面主动光学技术,配备近1000个致动器,确保观察时镜面聚焦。它有非常强大的数据处理软件,超过3000个更新,现在有超过80000行程序。

然而,LAMOST最独特的特征并不是它的大口径或大视野,而是它可以实践一种利用视速度监测发现黑洞的新方法。正是这种方法使它能够发现这个“独特的”恒星黑洞。

LAMOST望远镜(图片来源见水印)

LAMOST不像其他望远镜那样使用X射线来监测黑洞,而是直接监测大量恒星的运动。它通过光谱中谱线的移动来揭示恒星的运动,这需要获得大量的恒星光谱。正是其极高的光谱采集率和平行可控的预光定位系统使其能够完成监测任务。

解释:黑洞周围的物体会受到其强大引力的影响并发射出X射线,这可以用来观察黑洞的存在。

LAMOST发现黑洞的过程黑洞非常小,本身不发光,而且离我们很远,所以科学家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

目前,观察黑洞有三种主要方法。

ⅹⅹⅵ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引力波实验听空间和时间的波动来推断两个黑洞的合并,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罕见的双黑洞。

第二个是推断黑洞的存在,并通过监测明亮伴星的运动来测量黑洞的质量。这种监测方法适用于余伴星和黑洞的同时发生。这种方法只能探测到银河系中大约20个恒星黑洞,它们的质量都不到太阳的20倍。

第三种方法是传统的利用黑洞吸盘进行X射线导向,但只有少数能产生这样的辐射。正是因为LAMOST研究小组突破了传统方法的限制,他们才能够发现LB-1。

▲新闻发布会现场照片

LB-1是一颗B型星。通过对这个恒星黑洞光谱轮廓的精确探测和比较,LAMOST研究人员计算出了一个B型亚粒子,其视速度周期为78.9天,振幅为105千米每秒,有效表面温度为18100-820K,表面重力加速度LG = 3.40.15。

研究人员给出了两种型号的LB-1。

第一个模型是起源于原始双星的LB-1。这个模型起源于他们对光学伴星的观察,表明它的金属丰度与太阳相似。然而,这不能形成超大质量黑洞。

第二个模型是,LB-1黑洞起源于一颗贫金属恒星,并通过一个动态过程捕获伴星。然而,由动力学过程形成的双星有偏心轨道。

对LB-1来说,由潮汐力引起的绕轨道时间尺度超过了宇宙年龄。因此,目前还没有符合LB-1的理论模型。对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已经得出结论,现有的恒星演化理论是不完整的,或者存在一种未知的黑洞双星形成机制。

这些照片来自新闻发布会现场。

b型星:指年龄为248岁,质量为9.1米,恒星半径为11R的星

光谱:不同波长的恒星光的强度分布。

发现这个恒星黑洞LB-1星际黑洞的意义表明,现有的恒星演化理论是不完整的,或者存在一个未知的黑洞双星形成机制。这一发现颠覆了人们对恒星黑洞形成的认识,引发了对恒星黑洞的新思考,推动了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创新。

从牛顿的力学宇宙模型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到引力波的成功探测,到拍摄黑洞的真实照片……科学技术理论在不断进步,人类正在接近真理。

恒星黑洞的发现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对小鼠的研究为何适用于人类?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信用:瑞晶创意

虽然我们经常认为“实验大鼠”和“豚鼠”是大多数实验的对象,但实验室研究中最受欢迎的其实是普通小鼠。老鼠在实验室如此受欢迎并非不合理。主要原因是它们不仅便宜,而且容易复制。

然而,研究人员没有选择老鼠作为研究对象,只是因为它们便宜。令人惊讶的是,老鼠的DNA看起来和我们人类的相似。事实上,我们人类和老鼠90%的基因是相同的。这也意味着当谈到分子水平时,你会发现老鼠和我们人类没有太大的不同。

当然,有些动物在基因上更接近人类,如灵长类动物、狗和猪。然而,与这些动物一起工作会带来更多的问题:首先,这些动物相对较大,更难饲养。另一方面,用它们做实验也有更大的伦理问题。当谈到我们的啮齿动物伙伴时,有些人更喜欢忽略他们。换句话说,老鼠可能不是和我们基因最接近的动物,但是在适合研究的动物中,老鼠确实有和人类更接近的基因。

为什么对老鼠的研究适用于人类?尽管我们人类永远不会屈尊穿过迷宫来获得治愈,但事实是我们大多数潜在的行为与老鼠没有太大的不同。换句话说,在老鼠身上进行一些测试是有原因的:它们经常表现出和我们人类一样的动机。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老鼠的基因组,老鼠研究人类变得更加重要。转基因老鼠听起来像恐怖电影里的东西,但它们实际上是一些科学家的梦想。例如,研究发现携带人类乳腺癌基因的老鼠比只移植肿瘤细胞的老鼠表现得更像癌症患者。同时,小鼠瘦素基因的“敲除”也表明这种激素用于调节食欲。现在瘦素已经被用来治疗一些肥胖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纳米产品对人类健康有潜在危害吗?

全文共 1718 字

+ 加入清单

“透气”床单、打火机、高尔夫球杆、护肤霜、电脑芯片和抗菌袜子……引用美国“纳米产品项目”机构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全球有700多种产品使用纳米技术。

如果这些产品中的纳米粒子渗入人体细胞,会发生什么?我们还不知道。正如中科院白春礼院长指出的,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不能再走20世纪“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因为这条路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灾难。在发展纳米技术的同时,我们应该同时开展其安全性研究,使纳米技术成为第一项在产生负面影响之前经过仔细研究的人类技术,引起广泛关注,并最终成为一项能够安全造福人类的新技术。

“纳米”走进人们的生活

早在几年前,纳米(nm)作为一种测量单位就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领域:1纳米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而人类头发丝的直径相当于60,000纳米。纳米技术似乎渗透到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一切领域:建筑材料、塑料、纺织品、医药、能源、农业、化妆品...

“纳米技术的发展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这是可以预见的。例如,在能源方面,由于更准确和合理地利用原材料,资源将大大节省。美国计划利用纳米技术节省10%的照明能源。例如,在纺织工业中,用纳米材料处理的织物将更具抗菌性和耐磨性。还有材料加工,许多产品使用纳米材料作为包装,更具防腐功能;即使在农业领域,纳米杀虫剂、化肥等也已经上市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联合实验室主任、973项目“人工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研究和解决方案探索”首席科学家赵告诉我们:“应该说,纳米技术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至于市场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纳米产品,人们不禁会想:纳米牙膏、纳米玩具、纳米冰箱、纳米服装……纳米已经无意识地包围了我们的生活。市场上真的有这么多纳米产品吗?或者,许多制造商吹嘘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纳米”弹簧,这是真的吗?对此,赵表示:“市场上有些产品打着“纳米”的旗号,但有些不能称之为纳米产品。目前,国际上还没有解决纳米产品的鉴定问题,因为没有标准的鉴定方法、鉴定程序、鉴定指标等。但现在所有国家都把相关工作提上了日程。中国已经成立了国家纳米标准委员会,一些国家正在从法律上制定相关法规。”

“纳米”的潜在危险

纳米粒子不仅是新时代纳米技术的产物,也是人类与纳米粒子共存的产物。汽车尾气和各种燃烧过程产生了大量的纳米粒子。据估计,每小时大约有1亿纳米粒子通过呼吸空气被吸入街道。

纳米粒子非常小,比细胞小几千倍。由于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大比表面积,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入生物体后,它们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化学特性和生物活性与具有相同化学成分的常规物质大不相同。先前的研究表明,一些人造纳米粒子在非常小的剂量下很容易引起靶器官炎症。容易造成脑损伤;很容易引起氧化应激。很容易进入细胞甚至细胞核。表面吸附力很强,其他物质容易带入细胞;随着纳米尺寸的减小,生物毒性有增加的趋势。表面的微小变化导致生物效应的巨大变化,等等。

解读“纳米”安全

美国“新纳米产品项目”的首席科学顾问安德鲁·梅纳德(Andrew Maynard)在早前出版的英国杂志《自然》(Nature)中写道,纳米产品有害的说法目前主要是理论上的,但可信度很高。专家解释说,许多研究表明,纳米粒子尺寸、比表面积、溶解度和表面化学性质等因素可能决定纳米材料是否具有潜在的危害。这种情况就像人们可能因吸入灰尘而生病一样。纳米材料的潜在毒性在于其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影响。它随着纳米粒子的组成、大小和表面性质而变化,所以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关于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和毒性的数据很少。初步的实验证据表明,即使具有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生物效应,它们的微米粒子和纳米粒子也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效应,这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并且需要研究大量未知的问题。

赵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纳米粒子对人体造成了直接伤害。我们需要在危险出现之前找到问题和解决办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我们应该在不损害环境和健康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发展纳米技术,造福人类。纳米技术是国家利益的体现,也是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各国都在抢占纳米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预防措施和严格保证纳米产品安全是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人类的皮肤为什么都不一样

全文共 1081 字

+ 加入清单

人的肤色在于她们的先祖定居在哪儿。专家以前明确提出过很多种基础理论,尝试表述人们不一样的肤色是怎样产生的,但沒有一切一种能令人彻底相信。

皮肤的色调在于一种称为黑色素的化合物。皮肤里的黑色素越多,肤色就越重。肤色浅的人在阳光下呆久了,皮肤里会造成很多的黑色素,也就是说就是这个人被皮肤晒伤了。白化病病人的皮肤里沒有黑色素,她们的皮肤一般 是淡粉色的,这实际上是血夜通过没有颜色的皮肤展现出的色调。一般 ,白化病人的头发也是乳白色的。因此 身患白化病的人,自小便是一头白头发。

黑色素是皮肤的黑恶势力。阳光中的紫外线会皮肤晒伤皮肤,乃至造成 皮肤癌,黑色素像防晒乳一样,能够消化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维护皮肤免遭进一步的损害。皮肤中的黑色素越多,肤色就越重,消化吸收紫外线的工作能力也就越强。

紫外线对皮肤的功效为专家研究人们肤色的演化全过程出示了强有力的案件线索。

来源于非州的类人猿先祖以前的身上爬满软毛牙刷,这种毛具有了防护紫外线的功效,在千万年的演变全过程中,汗毛慢慢消失了。尽管没人了解怎么会出現那样的转变,但是光滑的皮肤确实曝露在了明显的阳光下。

因为黑色素能够维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损害,肤色深的人就比肤色浅的人生存力更强。因此,更加深入的肤色被一代一代承传出来,日常生活在非州的人类先祖就演化变成今日的黑种人。

殊不知,伴随着人们的遍布范畴慢慢往北拓展,她们发觉这儿的气温比非州冷得多。例如欧州,这儿的阳光照射比非州弱得多——非常是冬季的情况下。这类气侯给他的存活产生了新的威协。适当的紫外线直射有利于人体生产制造出维他命D,而维他命是身体的营养元素之一,针对人体骨骼的身心健康生长发育尤为重要。欧美地区的光照度低,阳光中紫外线的成分也少。第一批抵达欧州的人类因为皮肤中的黑色素成分过高,又防碍了适当的紫外线的消化吸收,因而一些少年儿童将会得了佝偻病症状。佝偻病症状的病症是骨质增生软,易形变,并且非常容易断裂。

因此 在欧州,浅肤色群体的成活率较为高。

一样地,浅灰色的皮肤被一代又一代地承传出来。冬季,浅灰色的皮肤能够让紫外线合理地通过皮肤被人体消化吸收。可是在阳光明显的夏季,阳光会促进皮肤造成较多的黑色素,进而避免 皮肤被皮肤晒伤。

今日,人们遍及于全球的每个角落里,她们的肤色也体现了世界各国的气侯情况:在阳光照射不够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花园,住户的肤色较浅;阳光较充裕地域的住户,皮肤展现出金黄或淡深棕色;而定居在非州和加拿大的土著居民则有着最乌黑的皮肤。近些年,伴随着代步工具的迅猛发展,大家能够随意地往来于世界各国。結果便出現了几类不一样肤色的中间色肤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治疗前有哪些注意事项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治疗前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般临床过程较轻,免疫功能正常者,传染性红斑、关节炎可短期内自行恢复,预后良好。免疫功能低下和原有慢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则常引起TAC等较严重的病症。HPVB19病毒宫内感染可导致流产或胎儿死亡。病程迁延持久,甚至发生严重贫血危象而致死。

对传染性红斑通常不需要治疗。

1.对症治疗在发热时,可服用中西退热剂治疗。对一般关节病病人也不需要治疗;对严重关节炎的关节疼痛等可采用抗炎对症治疗。严重的关节疼痛,特别是有慢性症状的病人,可用非皮质类固醇类抗炎药治疗。并发严重贫血患者需输血治疗,对暂时性再生障碍危象一般用输入红细胞治疗。

2.抗病毒治疗轻症一般不必给以特殊治疗。重症患者可用利巴韦林、干扰素α等抗病毒药物。

3.免疫球蛋白治疗有免疫缺陷的贫血病人,应当用含有B19IgG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治疗。这种疗法可以控制和治愈B19感染。有报道应用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每天200mg/kg静脉滴注,连续5天,能控制和治愈较严重HPVB19病毒感染,升高血红蛋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人类有办法阻止小行星撞地球吗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从研究地球上的化石,科学家相信,小行星撞地球会导致大量的生物灭绝。碰撞所产生的一连串事件,如大量的火山爆发、海水水位上升、海水的氧气减少及气候急速改变,是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果现今有足够大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将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失,人类有办法阻止小行星撞地球吗?

人类阻止小行星撞地球的方法

1.撞击器

其中最简单直接的应对方式被称作“行星台球”。顾名思义,它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射一颗质量较重的物体,或者干脆让飞船本身去撞击来袭小天体,目的是使该小天体轨道发生轻微偏移,从而使其错过撞击地球的路线。

2.引力牵引

除了撞击选项之外,还可以利用引力——简单说就是将一个质量较大的物体,或者说飞船本身布置到这类小天体近旁,从而利用飞船或大质量物体本身的引力逐渐地“引导”小天体改变轨道。

3.激光器

激光不会将小行星引爆,而是将造成其一部分表面物质的蒸发。只要时间足够长,即便最微小的改变也将让小行星的轨道发生数千公里的偏离,可以避免碰撞的发生。

4.使用核弹

在距离目标小天体附近空间引爆核弹,和激光方案一样,这一计划的基本设想也是造成小行星表明的部分蒸发,这一过程将产生推动力,并进而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道。

今天小编对阻止小行星撞地球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宇宙的膨胀和分离性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宇宙的膨胀分离性整个宇宙的确都正在膨胀分离,这是已被天文观测证明的事实,这也是宇宙最重要的共性现象。为什么宇宙星系要膨胀分离?从何地开始膨胀分离?宇宙星系膨胀分离的原因、方式和原理是什么?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宇宙模型能够给出理想的解释!大爆炸宇宙学说把宇宙膨胀分离的原因归结为宇宙大爆炸,膨胀分离的方式是线性运动的,但这一理论学说已被我们在前两篇文章中证明是绝对不可能成立的,而我们的新宇宙模型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搜寻宇宙物质和宇宙归宿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搜寻宇宙物质和宇宙归宿

现行的宇宙热大爆炸理论,得到了河外星系光谱的红移和各向同性的黑体背景辐射等重要实验证据的支持。因此大爆炸宇宙模型又称“标准宇宙模型”,它虽然不断遇到挑战,但由于支持它的实验事实的存在,其科学地位还是颇为稳固的。接下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既然宇宙目前处于大爆炸后的膨胀之中,那么它会永远膨胀下去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要弄清楚宇宙的总质量到底有多大。因为能够制止宇宙永远膨胀的,只有宇宙间物质的引力;而强力是和质量成正比的。科学家们早就意识到他们遇到了宇宙范围的“物质丢失”问题,既有相当大一部分物质迄今并没有为人类所知。于是,现在科学家们开始努力搜寻在一些理论模型中所说的宇宙“暗物质”和“反物质”。探索这两类物质不能依靠常规的观测手段,而必须有一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引入。例如,中国和国外的天文学家们目前在通过观测的分析“引力透镜”效应来确定不可见的物质存在。宇宙到底会不会由于引力作用由膨胀转为收缩呢?也许在 21 世纪初就能得到一个较为可靠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人类能在火星上居住吗

全文共 1422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若想在火星居住同样不可避免地首先要有水的存在。但就在几年前,美国航天局发布新闻说,火星上有水。由此这颗星球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来自圣迭戈马林太空科学系统的两位科学家一下子成了风云人物,他们是该研究机构的迈克士`马林博士和肯尼斯`埃吉特博士。这两位科学家一个月前通知国家航空航天局,说他们从火星地球勘探者号航天器发回的照片上,发现了火星表面近期有水的证据。两位科学家就此写出了研究报告,在该年度7月份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

火星上曾有水的说法并不新鲜,但火星很可能现在就存在着水,这可是绝对的新观点。科学家甚至推测,火星上现在可能就有生命存在。

以前,科学家们一般认为,火星地表特点是数十亿年前由水流冲刷而成。他们相信,火星曾经有过海洋、河流,而且有过一个温暖而深厚的大气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星的大气层由厚变薄并逐渐消失,气温因而变得格外的冷。由于大气层压力极低,液态水直接转变为水蒸气,火星上的水大部分以这种形式释放到了太空。

马林和埃吉特对火星地球勘探者号近两年发回的6.5万张照片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比较,最后筛选出200张,经过多方研究和查证,终于大胆提出:火星上存在水的时间距离我们比较近,最多也就是几百万年前或几千年前的事,甚至可以说,“火星现在就有水”。

根据他们的研究,火星上面有许许多多的山沟、溪谷和扇形的三角洲,这些很可能是水从火山口的悬崖峭壁上急流而下造成的。马林指出,火星地球勘探者号从太空发回的高清晰度照片上,一条条山沟、溪谷历历在目,与地球上的水流特点毫无二致。他们还发现照片上山沟、溪谷边的水印十分平滑,不像过去看到的火星照片上遍布火山口和到处是黑尘的样子,因而推断水流迹象是最近形成的,“这说明某些事情现在发生,或者说只过了一两年”,埃吉特说,“这些水流迹象十分年轻”。

如果马林与埃吉特的论断被证实,火星地球勘探者号真是立了大功。该探测器于1996年12月发射,目前绕火星轨道运行。据说,这个价值4.55亿美元的航天器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甲壳虫汽车大小差不多。探测器上配有一架能发送高清晰度照片的照相机、一个能辨别土壤和岩石特点的红外线感应器、一个能绘制火星地貌图的激光测量仪。

对于马林与埃吉特的最新发现,美国不少科学家认为是“激动人心”的,但同时也认为有待进一步证实。康奈尔天文学家教授斯蒂文`斯奎尔说,“两位科学家的新发现的确是令人兴奋的结果,但我们还得持现实的态度。”

“我认为,到2003年,人们还不会看到一只小轮车稳稳地落在火星山脉底部,然后爬上爬下再向岩石中打管子。”国家航空航天局首席科学家艾德`威勒尔说,在人类登上火星之前,国家航空航天局还需通过机器人对火星进行几十年的研究。该局目前计划每26个月进行一项火星探测任务,这些计划主要是为了侦察、寻找可供机器人着陆的可能之地,也许最后会送人上去。他说,如果火星表面存在液态水的观点能被证实,这无疑将加快将人类送到火星上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曾有过送人到火星的愿望的话,现在这种愿望更加强烈了。”

许多专家认为,火星若果真有水,人类“红色星球”居住的梦想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现实。水可以分解为化学成分氢和氧,这就能供机器人当燃料使用。从水中分离出的氧对人的用处就更大了,可以用来在未来人类“火星基地”内建立一个可供人呼吸的大气环境。

为此,国际火星学会正在积极准备建立空间站,以便训练宇航员以及相关设施的制作,我们希望人类登上火星居住的梦想早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有什么特点?真的可以替代人类操作员吗?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年的数字货币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从事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研发的团队,并吸引了很多机构的关注。大部分普通的数字货币玩家,对于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可能并不是太了解,对于它的工作原理、存在方式及盈利情况等都不是很清楚。但是从长远来看,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确实大有发展前景。

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有什么特点?真的可以替代人类操作员吗?

1、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有什么特点?证券投资存在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的时间了。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当中,证券投资所依赖的都是人力思维和操作。到了新世纪初,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学建模科技的发展,一些科研团队尝试建立一种自动化控制的交易系统,这种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抛弃了人类固有的一些人性缺陷,也就是后来市场上比较热门的量化交易机器人。从比特币出现之后,一些从事量化交易的机构开始研究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这两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那么这种量化交易机器人具备哪些方面的优势呢?首先它采用了全自动化的程序控制方式,通过提前设定买卖点可以自动化全天候交易,大大降低对人力的依赖;其次是这种交易机器人可以采用多种交易策略,尽可能的锁定风险。例如它可以非常精准的进行比特币现货和期货合约的交易,从而降低市场运行的风险;最后,这种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人性的弱点,不存在犹豫不定、追涨杀跌的坏毛病,能够非常好的执行投资纪律。

2、真的可以替代人类操作员吗?在这两年的证券投资市场当中,量化交易成为很多机构非常青睐的一种新业务模式,数字货币行业也不例外。即便如此,整个市场对于量化交易机器人与人之间的替代作用一直存在争议,认为量化交易机器人不能彻底取代人类交易员。

其实操作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的朋友,对于这种比较新颖的高科技逃避方式一定会印象深刻。说白了它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执行机器人,只要触发人类设置的某些交易条款,机器人就会严格执行交易制定并完成相关交易。但是它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所在,例如交易机器人对于各种风险因素的分析是容易出现纰漏的,而这方面的缺点必须由人类来予以补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上人类感染病菌最厉害的是哪种病菌?

全文共 140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的肺炎十分的严重,大家也看到了,但是这些也都不是问题,只要大家万众一心,一定能打赢这场战役的,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人类历史感染病菌厉害的是哪一个?是埃博拉还是鼠疫还是另有其他的种类?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新型肺炎病毒无疑给武汉,给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上了深深的一课!在总结与反省的同时,我们不免会回顾历史,寻找历史上相似的案例。在医生的眼中,人类历史也可以说成是一部与病毒的抗争史,黑死病、艾滋病、肝炎、非典、埃博拉、马尔堡这些众所周知的病毒比比皆是。

那么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病毒是哪一个呢?

毫无疑问当属天花无疑!

在人类历史上,天花是有史可寻的最古老、最凶猛的传染病。在最早的记载中,公元前1145年文明古国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就是死于天花,截止198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类已彻底消灭天花,天花在人类历史上肆虐了3000多年之久!

因天花感染者全身长满红疹子,之后结痂并在脸上留下无法消除的斑痕,再加上当时科学手段几乎没有,人们以为这是上天的惩罚,所以给它去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天花”。

天花病毒具有强悍的繁殖能力、强烈的传染能力、高度的致死率,感染者去世后病毒仍会在其尸体中存活数月之久。

在16世纪开始,随着人类活动轨迹的扩大天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不论年龄、肤色、种族还是身份,天花就像现在的流行感冒一样,是个人都有可能感染。天花在人类历史上造成的死亡人数保守估计就在几亿人以上,历史学家称天花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

死于天花的名人如俄国沙皇彼得二世、英国女王玛丽二世、西班牙国王路易斯一世、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如过江之鲫,我们熟悉的康熙皇帝就是因为天花而毁容;

罗马帝国大概30%的人口死于天花,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个庞然大物的颓败;

25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族因天花病毒,在短短10年内,人口减少到了650万;

北美1200万人口的印第安人在天花病毒的肆虐下,400年后人口缩减为17万;

17、18世纪欧洲没有幸免于难,死亡人数达到1.5亿!

人类并没有像天花屈服,而是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了坚强的反抗

东晋医学家葛洪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提出治疗方法的人,他的《肘后救卒方》详细的给出了治疗药方。后来的中医们基本也是沿用这个方法,但是药效却十分差强人意;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人们发现感染天花痊愈的人终生不会再得天花,所以就聪明的提出来“人痘”疗法。就是让病情轻微的患者去传染未感染天花的健康人。在明清时期这种防治措施得到大范围推广,这也是明清时期人口激增的原因之一;

“人痘”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有的国家专门来中国进行学习交流,这也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人痘”防治天花仍然有一定的死亡率和后遗症,为此人类又进行了探索和创新。18世纪中叶,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发明了牛痘接种法,这种方法只会引起轻微的淋巴结炎不会有其他的危害;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发展不平衡,局部战争的频发,世界大战的影响,直到二战结束天花病毒仍然猖狂无比。

为了能彻底解决这个可怕的病魔,世界各国开始联合起来发动了针对天花的全面战役。自1953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奇泽姆提出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天花到1977年索马里最后一位天花病人被治愈,人类最终取得了这场全面战争的胜利!

当下我们有着先进的科技、医疗条件,有着太多太多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英雄,有着众志成城、上下一心的基础,在这场抗击新型肺炎的战争中势必会取得最终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野猪给灵感,人类发明防毒面具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英法联军为比利时ypres地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双方势均力敌,对峙了半年,但没能击败对方。1915年,为了打破欧洲战场上的长期僵局,德国军队决定使用化学武器,即释放毒气来击败对方。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化学武器。

一天,德国军队在他们的阵地前沿架设了5000多个装有氯气的钢瓶。这时,强风正吹向英法联军的阵地,德国军队释放了180吨氯气。突然,一缕青烟升起,以每秒3至4米的速度飘向对方阵地,蔓延至英法联军阵地,并高达25公里。结果,15000名英法联军士兵中毒,5000多人死亡。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弗里茨·哈伯(左二)发明了毒气,并亲自指挥了ypres战役中的毒气战争。(网络图)

化学制剂袭击的显著结果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极大关注。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其他化学武器,并在化学武器和化学防御武器之间展开竞争。他们相继开发了更具毒性的著名化学武器,如沙林、梭曼和维克。

尽管化学武器越来越多,但一定有办法破解它们。一些科学家开始研究如何破解化学武器。一些科学家来到德国军队使用化学制剂对抗英法联军的地方,发现了一个问题:“战场上大量的野生动物被毒死并相继死亡,但奇怪的是,这一地区的野猪出人意料地存活了下来。”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经过实地调查,仔细研究发现,野猪喜欢用嘴拱地面,以防止它们死亡。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鼻气味时,它会用嘴拱地面以避免有毒气体的刺激。同时,在野猪移动土壤后,其颗粒变得更软,起到过滤和吸附有毒气体的作用。

野猪拱门实际上启发了科学家发明防毒面具(网络图)

野猪之所以能够在氯气灾难中幸存下来,是因为它们熟练地使用了大自然赐予它们的防毒面具。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们很快设计并制造了第一批防毒面具。这种防毒面具的形状和猪的鼻子一样。面罩内部不直接使用泥浆作为吸附剂,而是使用吸附能力更强的活性炭。

1916年的一天,德国和英法联军在苦涩的凡尔登发动了另一场战争。德国军队恢复了同样的伎俩,在阵地上施放了大量毒气。这时,法国军队基本上戴上了防毒面具,有效地抵抗了德国的毒气袭击。当时,年轻的英国科学家弗莱明(1928年发现了神奇的青霉素)兴奋地说:“哇,可爱的野猪救了士兵!”

今天,虽然防毒面具吸附剂的性能越来越好,但它的基本风格,像猪的鼻子,并没有改变。

现代防毒面具(网络图)

就像防毒面具一样,下列发明也发生在战场上。

△弓箭:穿越五千年的烟雾

三角洲军事沙盘:战争还是游戏

△转轮枪:一种新型反恐武器

三角洲潜艇:“水下战舰”的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人类视觉能力的扩展——望远镜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望远镜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军事、经济建设和生活领域。天文望远镜有“千里眼”的美誉。同样,显微镜拓宽了人类的微观视野,现在是医学、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出现对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揭开了现代科学的序幕。当然,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出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说,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出现既是偶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到了人类仅靠肉眼和普通方法难以进一步发展的地步。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出现顺应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什么叫“第四宇宙速度”?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引言:在现代空间技术中,火箭速度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发射卫星还是宇宙飞船,如果火箭的速度不能满足要求,那将是一句空话。

在现代空间技术中,火箭速度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发射卫星还是宇宙飞船,如果火箭的速度不能满足要求,那将是一句空话。

在现代火箭技术中,人类已经实现了三种宇宙速度。三种宇宙速度是:

第一个宇宙速度:当宇宙飞船绕地球旋转而没有落到地面时,最低发射速度约为7.9升/秒。

第二宇宙速度:宇宙飞船离开地球不返回的最低发射速度,约11.9公里/秒

第三宇宙速度:航天器飞出太阳系的最低发射速度约为16.66公里/秒

第四宇宙速度是指冲出银河系的最低发射速度。由于人类对银河系的了解还在进行中,其精确的质量和半径还不清楚,所以第四宇宙的速度只能估计在110 ~ 120公里/秒左右。目前,人类还没有能够认识到第四宇宙的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你知道人类的祖先如何识数的吗?

全文共 2384 字

+ 加入清单

原始文明只能区分1、2和“许多”。埃及人说1用|,34用│││││←。黄艳的祖先开创了十进制数字计数,引领了数千年。《周易》中的八卦和现代计算机有它们的根源和证据。补天、女娲、防洪大禹,随机瞬间难以成为方圆。

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神话在我国流传:在最古老的时候,天地最初被分成混沌,有一个人叫盘古。他出生在天地间。天空高十英尺,大地厚十英尺,盘古长十英尺。他总是过着不屈不挠的生活。18000年后,天空非常高,地球非常厚,盘古非常长。

这里的宇宙正以每天20米的速度膨胀。这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大爆炸宇宙学”,但我们现在不需要谈论天体物理学,也不需要看这里的数学:18000年后天空会增长到多高?地面有多长多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计算。不管天空有多高,地球都有18000英尺厚,大约6000公里。这不是地球的半径吗?

像这样的创世神话存在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中。

圣经上说,在一年的开始,地球充满了水,无边无际,水是空的,混乱和暗淡的。上帝说,“一定有光!”这样,就会有白天和黑夜。第二天,上帝说,“一定有一个圆顶!”这就是穹顶。上帝称穹顶为天堂。

经过六天的努力,上帝创造了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所有的东西都在地球上生长,并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人类的祖先。

中国的盘古似乎比西方的上帝要古老得多。创造这个世界花了18000年,远远超过了记录。

我不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否比很久以前学得更好,并且知道很多数字。

也许有些人想笑:一万八千是一个大数字!我们小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哪个小娃娃没有被亿万人写在书上?请不要担心,让我仔细说。

彼得说,在一个原始部落里,有两个聪明人,他们受到每个人的高度尊重,并经常充当顾问。然而,他们经常不相信,并决定在部落大会上举行一场智力竞赛。比赛的题目很简单:谁说得最多,谁就赢。

比赛开始了。首先,甲说,“一。”

乙看着甲,想了半天才说出数字:“二。”

这回又轮到贾着急了。他拍了一会儿额头,然后突然高兴地喊道:“三!”

发言权又被转让给了乙。绞尽脑汁后,他终于沮丧地对a说:“你赢了。”

这个故事有点讽刺,似乎只是一个笑话,但它确实是原始社会对对数理解的写照。考古学家的探险发现,在一些原始部落到达本世纪时,那里的人真的只能说几个简单而有限的数字,而且最多不超过5个。

这样,今天的小娃娃比原始时代的智者好得多。他们把“一个”和“许多”与胡言乱语区分开来。然后,慢慢地,一,二,三可以被索引。在两三岁的时候,你几乎可以数到“十”。小学三年级基本上完成了理解自然数的过程。

知道数字的过程与整个人类基本相同,只是时间大大缩短了。这与婴儿是在母亲肚子里怀上的情况非常相似。它从头到尾重复生命的每个阶段,从低级到高级。它非常有趣,让我们深思。

可以说,无论世界上哪个民族,在最初的原始阶段,初学走路的孩子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在最原始的时代,人类首先区分了一种和多种。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人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数字和对数知识。一个部落必须知道它有多少成员和多少敌人。人们也觉得有必要知道他的羊群中是否有更少的羊。

也许最早的计数方法是手工,原始人类都有的“计算器”。例如,在数羊的时候,每只羊都是用一根手指来数的,这被称为“只有一把”。

当然,用小石子数也是可能的。英语中“计算”一词的原意是小石头。直到最近,北美印第安人仍然用小石头计数。

不要低估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对一通信”!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羊群中的羊被一个接一个地用一块石头映射,或者一个接一个,手的手指被扭曲。这就是所谓的一对一通信。这样,石头(或手指)和羊一样多。

虽然这种方法有着悠久而普通的历史,每个人似乎对它并不陌生,但如果它真的用好的作品去获得精华,它就能真正成为一篇大而有活力的文章。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有这样一个天才,他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方法,给数学史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芒。这是另一个故事,暂时更不用说了。

“知道”这个数字,也需要“记住”。我们的祖先在探索数字计算方面走了很长的路。

说到“记忆”,人们忍不住要多说几句。所谓的“记忆”是指以某种方式在载体上留下痕迹和标记,使团队成员能够理解记忆的含义并解读原始信息。

“己”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从古代的绳索、石头和手指,到后来的青铜骨骼和龟甲、丝绸和竹简,到四大发明中的纸的出现,到现代的光盘、计算机的外部存储器、软盘驱动器,不计其数。孩子们在树干上做一个记号,并标出高度,这就是“记住”;间谍把一盆花放在窗台上,并告诉他的同事,安全和以前一样,这也是一种“记忆”。周幽王战争剧中的军阀制造了一个混乱的“记忆”,失去了800年的周朝。秦始皇烧书坑儒,毁了一次“记忆”。人类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记忆”的历史,一部“记忆”的发展史。

那么,祖先是如何开始计数的呢?

当然,最早是用声音这个载体。但是起初,两个羊和两个人的发音是不同的——尽管他们都是两个人。例如,在英语中有一组马(两匹拉着一辆车和一把犁的马)、一对轭铁牛(两头共轭的牛)、一对鹧鸪和一双鞋。你看,这里有两个数字,但是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表述。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抽象出2的共性,并使用与任何特定事物无关的声音来表示它。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字起初可能指的是一些特定的东西,但是我们现在不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在的数字是用相同的数字对所有事物的共性的抽象表示。因此,我们可以说数学在其婴儿期就具有抽象的特征。

毕竟,用声音作为载体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太容易消失,不太可靠,不太稳定,有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我该怎么办?祖先使用当时可用的材料和条件来创造。

当然,可以使用的材料是我周围的一些物体,比如小石头、贝壳等。但最常见的方法恐怕是绑绳子。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和记忆事物。《周易》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古书,有“古为结”的记载。绳结计数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约8000年前)被广泛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气候异常对人类的影响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挑战,是正在北京召开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的主题之一,然而气候异常对人类的影响你了解吗?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生态破坏小知识:

气候变暖引起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形势,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尤其是在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的地区。预计20102030年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2050年将缺水100亿立方米。全球变暖将使降水变率随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蒸发量也会因全球平均温度增加而增大,这可能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

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可能会加重,特别是在枯水季节。同时,河水温度的上升,也会促进河流里污染物沉积、废弃物分解,进而使水质下降。

个人生活质量将会下降。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将更加明显,高温使得病毒、细菌、寄生虫、敏感原更活跃,同时它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高温热浪的增加将使与热有关的疾病和死亡增加。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对贫穷地区的人口将是最大的。

气候变暖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居住在河边和海岸带的居民受气候变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人类居住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因高温、多雨而加剧。人口居住密度很高的低海拔海岸区的城市,更是经常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在我国,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将更严重。

提醒您:多学习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可以有效避免气候异常,另外大家可以参考一些气候异常的后果有多严重等问题来对症预防,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继续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宇宙是在爆炸中湮灭还是在沉默中死亡

全文共 1107 字

+ 加入清单

是在爆炸湮灭还是在沉默死亡?天文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宇宙将如何终结。

已知的物理定律表明,从现在起到大约10100年后,恒星将停止诞生、星系将变暗,甚至黑洞也将通过霍金辐射的过程蒸发,只留下简单的亚原子粒子和能量。

空间的膨胀将使能量冷却到接近0开尔文(绝对零度),这意味着宇宙的“热死亡”和达到总熵。

据《科学》报道,一项新研究显示,在难以想象的遥远未来,被称为黑矮星的冰冷恒星残余物质将开始爆发,形成一系列壮观的超新星,释放宇宙有史以来最后的“烟火”。这或许是宇宙在万物永远变暗前最后的“欢呼”。

今年春天,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理论物理学家Matt Caplan在教授一门天体物理学课程时意识到,最后一组天体的命运从未被解释过。

在耗尽热核燃料之后,像太阳这样的低质量恒星不会以引人注目的超新星的形式出现,相反,它们会慢慢地脱落外层,留下一个地球大小的炽热核心,即白矮星。

“它们就像是从炉子上取下来的平底锅,会越来越凉,基本上会永远冷却下去。” Caplan说。

白矮星通常不再产生能量,依靠一种叫做电子简并压力的力量抵抗重力崩溃。白矮星中的粒子被锁在发射热量的晶格中长达数万亿年之久,远远超过了宇宙目前的年龄。但最终,这些白矮星会逐渐冷却,变成黑矮星。

黑矮星缺乏驱动核反应的能量,所以它们内部很少发生核聚变反应。聚变需要带电原子核克服强大的静电斥力而合并。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量子力学允许粒子穿过能量屏障,这意味着尽管速度极低,聚变反应仍然可以发生。

当硅和镍等原子与铁结合时,它们能够产生正电子,即电子的反粒子。这些正电子会缓慢地摧毁黑矮星中心的一些电子,并削弱它的简并压力。

对于质量约为太阳1.2至1.4倍的恒星(约占当今宇宙中所有恒星的1%)而言,这种减弱最终将导致灾难性的引力崩溃,从而引发类似于更高质量恒星形成超新星的巨大爆发。

Caplan在本月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报道了这项研究。

Caplan说,这种戏剧性的爆发将在101100年后开始发生,这一数字人类大脑几乎无法理解。而这场爆发将持续到1032000年后。

希望目睹这场宇宙最后“烟火”的时间旅行者恐怕会失望。因为到了这个时代,一种与引力相反的神秘物质——暗能量将把宇宙中的一切分割开,每一颗黑矮星都将被巨大的黑暗包围,超新星甚至彼此间都无法观测到。

耶鲁大学天体物理学家Gregory Laughlin称赞这项研究是一个有趣的思维实验,它允许科学家考虑在当前时代还没有足够时间展开的物理过程。

不过,Laughlin也强调,任何有关遥远未来的研究都不必太当真。“我们对极为遥远的未来的看法反映了目前的认识,而且这种看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