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镇守

镇守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镇守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镇守问题。

分享

浏览

7198

文章

8

楚天青镇守深渊百万年是什么小说?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镇守了宇宙边荒百万年

天青镇守深渊百万年的小说名字叫《我镇守了宇宙边荒百万年》,作者是“做人要讲武德”。讲的是楚天青以人族之躯镇守宇宙边荒百万年,回到九天十地时,却发现他镇守宇宙边荒的百万年岁月里,整个人族都处于水深火热……

楚天青镇守深渊百万年的小说名字叫《我镇守了宇宙边荒百万年》,作者是“做人要讲武德”。内容介绍:太古纪元时,人族孱弱,太古万族横行于大地,视人族众生为血食蝼蚁,直到异界生灵入侵,宇宙边荒动荡,楚天青以人族太古纪元第一古天尊的身份,与太古万族立下“太古盟约”。当楚天青以人族之躯镇守宇宙边荒百万年,回到九天十地时,却发现他镇守宇宙边荒的百万年岁月里,整个人族都处于水深火热,愁云惨淡中,一切都是因为太古万族的背叛与欺压!

内容节选:

第一章;‘镇守深渊百万年’

九天十地外。

宇宙边荒尽头。

幽暗与冰冷侵蚀着此方世界。

但看一双漠视诸天万物眸子缓缓睁开,就犹如是一盏神灯般的照亮了这宇宙边荒,驱散了笼罩着此方世界的冰冷与黑暗。

那篆刻着岁月痕迹的眼眸中,轮回符号交织,大道神虹映照,亿条秩序神链舒展开来,似是组成了一座镇压诸天万界的不朽牢笼。

坐在那里的男子,身披残碎战甲,长发散乱狂舞。

他手中握着一杆满布裂痕,快要崩碎开来的青铜战戟,背后飘浮的四口仙剑呈暗红色,仙辉耀世,杀气万重。

剑身忽暗忽明,仿佛流淌着亿万生灵的鲜血,一缕杀伐之气迸发出去,都有着神魔同泣,逆乱时空的大恐怖威能。

“楚天青,你已经阻挡吾族百万年了,我看你还能孤军奋战多长时间,早晚有一日,吾族会将九天十地祭炼,杀光你的后辈,抹灭你的种族。”

“识时务者为俊杰呀,九天十地不过是岁月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只要你及时醒悟,投靠吾族,异界便有你楚天青一席之地。”

贯穿了纪元与时空的嘶吼声,断断续续从那一道横亘亿万里星空的深渊裂缝中袭出。

展开阅读全文

浅谈为什么只有关羽可以镇守荆州?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为何只留关羽镇守荆州?

为什么会选择关羽,这里也会从多个方面考虑,首先就是用人角度,再者就是战略角度,还有就是探讨双方之间的关系,再从多个方面考虑之后,都会认为关羽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只是谁也没有料到最终就会变成这个样子。因此后来的结果也是大家不想要看到的。

从用人角度方面分析

刘备和关羽虽然并不是亲兄弟,但是关系真的很好的。这一点完全就可以从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故事看出来,如果你是刘备,到底会怎么去作出选择呢?况且你也并不知道关于可能会有这么大的失败。其实马有失蹄,人有错误,这也是比较正常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选择过多的自己吧。

战略角度的必然性

刘备选择入川,当时只有两条路,摆在自己眼前的其实就是陆路。水路。如果选择水路,这显然是不大可能的,根本就行不通。而且刘备当时的政权才刚刚稳定,选择这么做,这无疑就是痴人说梦,这就意味着放在眼前只有一条路。古往今来到底有多少个将领全部都是自己干的,肯定是找下面的这一些人,因此在经过分析之后还是会选择找关羽,毕竟关羽是自己的结拜兄弟,孰轻孰重自然会选择他吧。

探讨关系

曹操是非常喜欢关羽的,因此根本就不忍心,所以在出兵这一方面也没有选择竭尽全力,而且在私人情感这一方面也同样会产生一个极其微妙的反应。刘备自然也会想到这一点,因此也会决定让关羽留在这里,只是计划比不上变化,谁也不知道关羽居然会遭受到这样的一个失败,确实让人觉得有一些遗憾。但当时在对战的过程中,如果让关羽留下来,显然是比较有优势性的,只是后来的这些事情大家根本就没有想到。

展开阅读全文

马谡镇守的街亭有多重要,为何街亭一丢诸葛亮就退军了

全文共 1427 字

+ 加入清单

街亭对诸葛亮到底有多重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将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马谡。但是,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舍弃水源,并上南山据守而非占据山下的城镇。而这,无疑在给张郃机会。在街亭之战中,张郃率领曹魏大军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从而重创马谡。因为街亭失守,诸葛亮只能选择撤退,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功亏一篑。那么,问题来了,马谡镇守的街亭有多重要,为何街亭一丢,诸葛亮就要退军呢?

首先,街亭,又名街泉亭,简称街亭。地处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45公里的陇城镇,在汉末三国时期,街亭隶属于略阳县。据《郡国志》记载:“略阳县有街泉亭,即故县”。

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为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军事关隘、兵家必争之地。对于街亭的战略地位,可以用“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关中在今陕西省中部一带,也即长安及其周边地区,而陇右指陇山以西,黄河以东地区,包括今天水市、平凉市、定西市、兰州市等地。所以,非常明显的是,街亭是连接陇右和关中两地的重要通道,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陇右和关中都是曹魏的疆域。

但是,在公元228年,因为曹魏的主力基本都在东线,也即在和东吴大军相持。所以,曹魏在关中和陇右地区的兵力相对不足,并且缺乏对蜀汉北伐的防备。基于此,诸葛亮大军出动之后,曹魏南安(郡治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北)、天水(郡治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南)、安定(郡治在今甘肃省镇原县南)三郡叛魏降蜀,一时响震于关中。同时,因为关中地区兵力薄弱,所以,魏明帝派遣张郃、曹真率领大军前往陇右地区支援,甚至魏明帝曹叡都做好了御驾亲征,以此和诸葛亮亲自较量的打算了。彼时,虽然陇右地区,曹魏还有陇西郡和广魏郡这两个郡在坚守待援。

不过,翻看地图可以发现,因为崇山峻岭的阻碍,张郃的大军想要进入到陇右地区,几乎只有街亭这一个通道。也即只有从街亭这一通道,张郃才能赶在诸葛亮彻底占据陇右之前抵达。如果等到诸葛亮平定陇西郡和广魏郡这两个郡的话,那么,张郃再想要收复失地的话,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所以,非常明显的是,街亭之战的走向,直接决定了曹魏陇右地区的归属。只要马谡可以坚守长期,蜀汉就能从曹魏手中夺取陇右地区,在这一此消彼长之后,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无疑会被明显缩小。进一步来说,得到陇右地区后,居高临下的蜀汉大军,还能直接威胁到曹魏的关中地区。

最后,综上,街亭这个地方虽小,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街亭之战的难度较大,对于马谡来说,只要按照诸葛亮事前的安排,提前据险而守,而不是登山防守的话,完全可以守住这一关隘。退一步来说,因为张郃大军比较精锐,马谡可能最终无法长期坚守。但是,只要马谡不被立即击溃的话,就能给诸葛亮经略陇右提供一定的时间。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时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等到诸葛亮平定陇西郡和广魏郡后,自然可以全力支援马谡。但是,因为马谡败得太快了,让诸葛亮措手不及,也即此时的蜀军,陷入到曹魏守城势力和张郃援军的夹击之下了,再加上魏明帝曹叡亲自坐镇长安,所以,对于用兵谨慎的诸葛亮,立即下令退军。此外,不得不说的话,在撤退过程中,幸好赵云等人临危不惧,才将蜀军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展开阅读全文

鲁肃为什么能代替周瑜镇守荆州?

全文共 1229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以来,鲁肃给人的印象都是忠厚老实,但是没什么大用处。这当然算是罗贯中造成的,太多人把他的三国演义作为正史,以至于忽略了去研究真正的历史情况。那么,真实的鲁肃又是什么样子,他有过那些不为人知的经历?他又是如何代替周瑜镇守荆州的呢?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绝对是“忠厚无用”的人物,早期是诸葛亮、周瑜的陪衬,后期又是关羽戏耍的对象。而荆州之地,是曹孙刘三方势力角逐的焦点。对於东吴来说,荆州地处长江上流,乃其门户要害所在。故而,充当荆州镇守之任的将领,都是东吴一时最为杰出的英才。那么,“忠厚无用”的鲁肃又如何能接替周瑜镇守荆州,而在此风口要害之地,既要外抗曹操,又要内防刘备,与虎狼相争食呢?

《三国演义》是一部尊刘抑曹、弱化东吴的小说,东吴被严重地边缘化,其人才也自然遭受了极大程度的矮化。正史记载中的鲁肃,当然不同於《三国演义》中刻画的鲁肃形象。

据《吴书》记载:(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

鲁肃虽给人一种有儒生的感觉,但汉末三国时期的儒生不同於明清时期的儒生。唐朝以前的儒生都兼习文武,其日常装束也都是身佩长剑,而有一种游侠的气质。自宋朝以后,才偃武修文,儒生也就不再佩剑,而是手摇纸扇附庸风雅,这也是尚武精神缺失的重要体现。在鲁肃的身上,就能体现出游侠的豪杰之气,而绝不是今人想象中的那种孱弱书生形象。

演义中的关羽“单刀赴会”,实际上是鲁肃单刀赴会,据裴松之引《吴书》注解《三国志》:(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

鲁肃不但有胆色过人,更是难得的王佐之才,其与孙权的“榻上对”可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孙权曾对陆逊言道:...公瑾(周瑜)昔要子敬(鲁肃)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適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

孙权将鲁肃比作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而周瑜在临终之前也向孙权上书言道:...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周)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鲁肃镇守荆州之时,虽与曹、刘两方势力并无大的战事发生,致使其战绩并不突出,但其军事才能并不能抹杀。《吴书》对鲁肃的评价甚高,而评论道:(鲁)肃为人方严,寡於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展开阅读全文

李成梁镇守辽东,为什么被视为明朝灭亡的罪魁?

全文共 178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戚继光,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但如果说李成梁,可能没几个人知道。然而事实上,在明朝时期,他们两位都是镇守边疆的大将,要论起来,李成梁的名气还比戚继光更高。然而,这位保得辽东边境三十年平安无事的大将,却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罪魁祸首,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明朝万历皇帝当政时期,中国漫长的边疆战线上出现了两名威名远播的战将。一是我们所熟知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二是鲜为人知的辽东守将李成梁。

戚继光和李成梁,一个镇守东南,抵抗肃清倭寇;一个镇守东北,力压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堪称大明王朝的“双子座”,确保基业安稳如山。现在知道戚继光的人很多,可在明朝时期,李成梁的威名远远胜戚继光。

1562年,李成梁出生于辽东铁岭卫。

李成梁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当年,他的祖先李英从朝鲜半岛迁居到中国辽东铁岭一带。经过几代人的融合,李成梁已经被视为汉族人。多年以后,清朝末年的革命家章太炎流亡日本时起草宣言时就说:“愿吾楚人,毋忘何腾蛟;愿吾辽人,毋忘李成梁。”

从嘉靖后期开始,明朝面临着将星凋零、边备废弛的窘状,来自北方的蒙古人屡屡南侵。李成梁受命于危难之际,被任命为辽东都督佥事,驻节广宁(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抵挡蒙古。李成梁不负厚望,多次击败蒙古军队,声威大震。

1574年,建州女真都指挥王杲率部进犯辽东重镇辽阳、沈阳。在万历初年,女真势力还不强大,在兵强马壮的李成梁军队面前没有过上几招就败下阵来。

此战,李成梁率军数万攻破王杲老巢古勒寨,取得了斩首1000余级的战果。不过,以后世的眼光来看,李成梁此战最大的收获却是抓获了两个俘虏。他们是兄弟俩,名字分别叫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

李成梁没有杀掉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而是将他们收留下来,作为自己的奴仆。10年后,李成梁的妻子见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仪表不凡,便将他们放走。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个不经意的动作,为大明王朝培养了一个掘墓人。

那时候,给李成梁干过奴仆的人可了不起。努尔哈赤回到建州后,在白山黑水之间迅速崛起,吆五喝六,如鱼得水。这固然与努尔哈赤过人的本领有关,更与他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李成梁有关。没有李成梁,努尔哈赤早就在残酷的女真部落战争中被撕得粉粹。

李成梁似乎有意将努尔哈赤培养成大明王朝在女真的代言人。早在努尔哈赤给自己当奴仆时,李成梁就让他与长子李如松一起读书、学习,还给他们请来有“东南第一军师”之称的徐渭(徐文长)担任老师。努尔哈赤回到女真后,李成梁“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给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提供方便和支持。

正是在李成梁的支持下,努尔哈赤干掉了杀死他祖父和父亲的仇敌尼堪外兰,还把尼堪外兰一家灭了族。

1588年,努尔哈赤征服了建州女真的最后一个对手完颜部,统一了建州5部。

李成梁在辽东镇守达30余年,屡次取得大捷。在他面前,不管是蒙古还是女真,都被他压得死死的。稍有冒头,就被往死里打。正因为此,明朝辽东边境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稳定。

不过,李成梁虽然是一名军事奇才,却在私德上不太检点(这一点比戚继光差远了)。李成梁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又杀降冒功,遭到言官弹劾。1591年,李成梁被万历皇帝罢免了在辽东的一切职务,只保留了一个宁远伯的身份。1601年,辽东总兵马林获罪下马,已经76岁的李成梁被重新启用,又在辽东镇守了8年。1606年,由于李成梁放弃辽左宽甸六堡,并强行将64000余户居民迁移到内地,引发了流血事件,再次遭到言官弹劾。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万历皇帝只好再次免去李成梁的职务。

近些年来,网络上流行一种观点,指责李成梁养虎成患,放任努尔哈赤一天天壮大,成为明朝最大的劲敌,最终灭掉了明朝。在这种观点看来,李成梁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但是这种观点根本就站不住脚。李成梁不是诸葛亮那样未卜先知的预言家,能够看出魏延脑后的“反骨”。也不是当代的历史爱好者,能够以上帝视角审视多年以前的历史事件。李成梁在世时,努尔哈赤并没有对明朝表示出仇恨的举动,相反,对李成梁言听计从,马首是瞻。李成梁有什么理由杀掉努尔哈赤?

1615年,李成梁以90岁高龄去世。3年后(3年是古代孝子守孝的期限),努尔哈赤才诏告对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对明朝宣战。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不应该对身后的历史事件负责。就这一点而言,将李成梁视为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毫无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魏延能镇守汉中近十年,为什么姜维却守不住?

全文共 1610 字

+ 加入清单

魏延姜维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将,魏延以镇守汉中出名,刘备得到汉中之后,没有选择人人看好的张飞,而是选定了魏延,魏延也的确不负众望,镇守汉中近十年的时间,没有出过问题。姜维主要就是以接替诸葛亮的北伐为出名,但其实他也曾经镇守过汉中,只不过远远不及魏延,汉中也是在姜维的手里丢掉的。那么,为什么魏延能够守得住,姜维却做不到呢?

魏延坐镇汉中大约十五年(公元219-234),但其实从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着手北伐时,汉中的防务的实际指挥权就到了诸葛亮手里。魏延镇守汉中的防御战略是重点布防汉中周边的战略要地,充分利用秦岭这一天然屏障坚决的打防御战和消耗战,据敌于国门之外,把敌人拖到粮绝不继,迫使其退兵。此战略非常适合实力较弱的蜀汉,所以在魏延镇守期间,汉中固若金汤。

诸葛亮于234年死后,魏延因与杨仪内斗失败,被夷灭三族。魏延死后,吴懿、王平、胡济等人先后镇守汉中,他们继续采用魏延的防守策略,确保汉中安全。可见,魏延的策略是正确的。胡济虽然是汉中都督,但却受到姜维的节制。258年,大将军姜维命令胡济放弃之前的策略,实行“敛兵聚谷”战略。敛兵聚谷就是收缩汉中的防御战线,集中兵力确保汉、乐两城,放来犯之敌进入防区,坚壁清野,使敌军困乏,继而将敌军聚歼在汉中的山野之中。

姜维这么做有他的考虑,因为曹魏很少主动入侵汉中,所以他断定曹魏的主攻方向是陇西,所以收缩了汉中的防线和兵力,强化陇西一线的防御。但是姜维没有料到曹魏会在263年举兵十八万分三路进犯,主攻方向竟然是汉中。而驻守在沓中的姜维也被邓艾击败,成都的援军也迟迟不到。所以钟会所部十多万人进入汉中后,汉中守军无法抵挡,或战死,或投降,开战一个月,汉中丢失。

之后姜维只能和援军合兵一处,退守剑阁。这个时候姜维倒是采用了魏延的战略,将钟会死死的拖在剑阁关外一个多月,粮草不济的钟会有了退兵的念头。

剧本如果正常演下去,曹魏退兵,蜀汉虽然丢了汉中,却不至于亡国。但邓艾却出奇招,偷渡阴平,抄了蜀汉后路,刘禅最终投降。所以,姜维对蜀汉的灭亡负有一定责任,也从侧面反映出魏延的战略要比姜维略胜一筹。

刘备攻下汉中后,就任用魏延镇守汉中,从此魏延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余年,未曾让魏军越过一步,从这件事上就足以看出魏延的能力,然而同样作为蜀国的大将,姜维在镇守汉中时,仅仅守了一个月就被魏军攻陷,要知道姜维可是诸葛亮的接班人,无论是谋略还是武力上,都是蜀国后期数一数二的将领,那么为何魏延能镇守汉中十余年,而姜维仅仅守一个月就战败了呢?

其实,真实原因也很简单,魏延镇守汉中的时候,可以说是蜀国最强盛的时候,此时的蜀国不仅拥有荆襄九郡,还攻占了汉中,无论是士气还是国力都足以和魏国抗衡,而姜维镇守汉中时,已经到了蜀汉末期,连年的征战导致蜀国国力空虚,连年北伐也让蜀国积攒了几十年的国力耗费一空,而反观魏国,由于地大物博,连年的征战虽然消耗了魏国的国力,但却没有伤及魏国的元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姜维想要抵挡魏国强大的攻势更是难上加难。

另外一点,刘备统治蜀国时期,全国百姓仍然一心向汉,对刘备的支持就更大,加上荀彧崔琰等世家大族的存在,一心想要恢复汉室,曹操对于这些人时刻提防着,自然无心攻打汉中了,而到了三国后期,随着曹丕篡汉自立,世人只知有魏,不知有汉,而魏国也有更多的精力来攻打蜀国,而要想攻占蜀国,汉中是必取之地,因此魏国哪怕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攻下汉中,因此像邓艾钟会等人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攻打汉中,在这种连续的攻击之下,即使魏延恐怕也很难坚守长久。

最后一点,魏延在镇守汉中的时候采取的是防御性战略,汉中地形易守难攻,魏延依据地形设立了铁壁铜墙般的防线,因此魏军想要攻取汉中十分困难,而姜维在镇守汉中之时,为了完成诸葛亮的北伐大业,采取的是主动进攻的战术策略,因此也给了魏军以机会,最终导致汉中失守,而汉中的失守使得蜀国的第一道门户被魏军打开,而蜀国也离灭亡之日不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马稷镇守街亭时诸葛亮在干嘛?诸葛亮为什么不加强街亭防守?

全文共 1707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失败而归,最大的败笔就是因为马稷失守街亭,而且诸葛亮还因马稷违抗军令把马稷给杀了,虽然这次马稷犯了错但是失去马稷对于蜀军来说也挺伤的。不过当时马稷在镇守街亭时诸葛亮在干嘛呢?如果街亭真这么重要的话,为什么诸葛亮不多派点兵防守呢?可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马稷擅自违抗命令,所以酿下苦果。

街亭重要,所以诸葛亮派了他欣赏的马谡镇守。

可是,诸葛亮为何不亲自前去镇守?

或者,诸葛亮为何不去视察一下防务,给马谡建议?

最起码,马谡在街亭遇到攻击时,诸葛亮可以派兵支援啊,可是,诸葛亮却没有发派一兵一卒。

马谡军队在魏武铁骑下分崩离析的时候,诸葛亮在忙什么?

诸葛亮没有出现在街亭,除了看错马谡之外,主要还是因为在另一个战场被牵制得死死的。

诸葛亮首次北伐,开场完美。陇右震惊,天水和南安两郡太守各自逃离岗位,向东跑到远离战火的地方。

天水和南安两郡先后投降。

可是,陇西郡非但不降,而且久攻不下,急坏了诸葛亮。

守城的是郡守游楚。曹操平定关中时后,在京兆尹张既的推荐下,游楚当了汉兴郡太守,后来转任陇西郡太守。

诸葛亮大军马上杀到,黑云压城城欲摧。

游楚召集官吏和城里的百姓,正式宣布:“我这个太守并没有给陇西城留下恩德。现在蜀国军队到了,其他各郡的官吏和民众都已经响应他们了,这也是你们诸位获取富贵的大好时机。太守的职责是为国家守卫城池和土地,我应该为这个郡而死,你们大家可以取下我的人头,拿着去献给蜀国人。”

陇西郡人十分感动,都流下眼泪,说:“无论是死是活,我们都与府君您一样,绝无二心。”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北伐,打的是匡扶汉室的旗号,并没多少人鸟他。

游楚又说:“诸位如果不愿意杀我,我为大家筹划一个办法。现在在咱们东边的两个郡都已经投降了,他们必将带领贼寇前来攻打我们,但我们可以共同坚守保卫城池。如果国家的救兵到达,敌人必然会撤走,这是为了一郡尽职尽责,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国家的爵位和赏赐啊!如果国家的救兵来不了,而蜀国军队的攻击很激烈我们又守不住,到那个时候你们再取我的头投降,还仍然不算晚。”

有这样敢于牺牲自己的郡守,百姓还能说什么呢!

只能是说:打!

于是,陇西郡上下同仇敌忾,誓死守城。

很快,蜀国军队攻到城下。

游楚很懂兵法,决定用气势压倒对方,他没有龟缩固守,而是让长史马顒出城门摆下阵势,而他在战在城墙上,对蜀国大将说:“你们能够阻断陇上的道路,使东来的兵马到不了这里,一月之中,那么,我们陇西的官吏和百姓不须攻击就会降服于你们;你们如果最终无法阻挡东兵来到这里,那么在这里攻城,也不过是空作消耗和疲惫而已。”

话音刚落,他就下令马顒鸣鼓攻击。

蜀军本来以为,抬出诸葛亮的名号,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陇西郡也会乖乖投降,根本没想到会遇到这么一个硬茬子。

蜀军不敢交战,乖乖撤退了。

也许,蜀军是回去调兵,准备卷土重来。

可是,十几天后,蜀军非但没有再次前来,反而全军撤出,在诸葛亮带领下,灰溜溜回到了蜀中。

原因大家都知道了:街亭之战。

这十几天里,诸葛亮最初应该是想调集主力,碾压式进攻陇西郡,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忽略了街亭。

事情果如游楚所言,街亭之战失败,诸葛亮无法与曹魏援军交锋,只能选择撤退。

战后,游楚因为守土有功被封侯。除了游楚,长史马顒以及陇西郡的其他官员也都得到了赏赐。

魏明帝破例下诏让游楚到京城,并在百官上朝时在大殿接见他。游楚人长得矮小而声音却很大,自从成为官吏,还没有朝拜过皇帝,不懂得朝廷礼仪。

当内侍呼唤“陇西太守上前”时,游楚应该回答“唯”,他却大声回答“诺”。

“诺”是平民回应官员或者下级回答上级的用语。

而官员对皇帝是要用“唯”来应承的。

游楚如此朴拙,魏明帝和大臣们忍不住笑了。

曹魏笑了,可是诸葛亮却挥泪斩马谡,然后上表自贬三级。

话说回来,诸葛亮不攻打陇西郡,去支援街亭不行吗?

从诸葛亮整个的战役部署来看,这个郡还必须要攻打。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战略目标是“阻断陇右”,在寻找机会攻取长安。

但是,只要陇西郡不能攻克,就无法阻断陇右,诸葛亮大军就会受到背后袭击的危险。

影响街亭之战的游楚,在人才济济的曹魏却并不重要,在《三国志》里连传记都没有,只是由于裴松之注释,人他的名字才没被湮没在历史烟海中。

展开阅读全文

吴三桂为什么不能像沐氏那样,一直镇守云南呢?

全文共 247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云南沐氏,相信有不少人都会对他们有很深的敬佩之情吧,沐氏自从朱元璋时代就开始镇守云南,一直坚守了280年,保得云南太平无事,而他们自己也没有起兵造反,这也是后世人提起他们的时候非常敬佩的原因之一。但是后来换成了吴三桂,他只在这里待了十四年就敢反了,这是为什么呢?吴三桂为什么没有办法像沐氏一样镇守云南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沐氏为何不敢造反

自明太祖朱元璋命沐英以云南总兵官之职坐镇云南以来,沐氏家族这一守就是280年,为守护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沐氏家族到了沐朝弼这一代,却丢了祖宗的脸,闹得朝野不得安宁。黔国公沐朝辅死后,二子沐融、沐巩年幼,沐朝弼代镇云南。沐朝弼趁机为非作歹,霸占兄长大量田宅,与嫂侄争夺黔国公爵位,沐巩夭折,沐朝弼如愿得到了黔国公爵位。

除谋嫂霸产外,沐朝弼还藏匿罪犯蒋旭,利用手中掌握调兵火牌的特权,派人前往京师刺探消息。这些触犯法度的事理当逮捕,但逮捕沐朝弼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沐朝弼手上有上万兵马,处理不当恐引发兵变。

不过这事难不倒首辅张居正,他先是提拔了沐朝弼的儿子沐昌祚,并以其为嗣子。沐家上上下下都高兴不已,沐朝弼也放松了警惕。接着张居正派使者到沐府去传达圣旨,其实除了这份,使者还带了份逮捕沐朝弼的圣旨。沐朝弼自然不知道还有这操作,高兴地迎接圣旨。

使者就这样进入了毫无防备的沐府,趁其不备命令身边武士将沐朝弼逮捕,并当众宣读圣旨,宣布沐朝弼的罪行,沐朝弼被吓傻了,老老实地就跟着使者回京去了。沐朝弼被逮捕,府中军卒没有一个敢动手的,都俯首听命。就这样看上去非常凶险的任务,就这样被张居正轻松地给解决了,更没有引发兵变。

沐朝弼被抓捕后,按照他的罪行,可以说是罪无可恕。但张居正却请求皇帝赦免了他的死罪,将沐朝弼囚于监禁,最终死于南京囚所。张居正妙计安天下,将一场危机化于无形。

沐氏家族镇守云南近300年,虽然树大根深,但终究不是藩王,只是流官而已。张居正智取沐朝弼,计谋的确胜人一筹。但他之所以成功,实际上离不开明朝在云南的制度帮扶。正是由于朱元璋的强力布局,才使得像沐朝弼这样藐视皇权的人,在真正面对明朝皇室的威喝时乖乖就范,客观上也保护了沐氏一族的安全。2、朱元璋的布局

那么朱元璋做了什么布局呢?首先就是严格的人身控制,历代沐氏家主镇云南期间,母亲妻儿都被明朝朝廷控制着。如沐英在镇云南期间,其子沐春、沐晟、沐昂、沐昕全部留在南京任职。沐晟在镇云南四十余年期间,其嗣子沐斌与其母耿氏,其妻程氏一直居住在南京。其后代也多是如此,通过这些“质子”,历代沐氏家主都忠诚服侍明朝,谁敢拿自己的亲人开玩笑。这样一来明朝皇室放心,沐氏家族地位也得到了巩固。

为了防止沐氏家族在云南的势力膨胀不好控制,自洪武年间起,明朝廷陆续在云南设立了都布按三司和巡按、巡抚等职官,有力地制衡了沐氏家族的势力。别看沐氏家族势力大,有些强势的巡抚也不甘屈居其下。成化年间巡抚云南的王恕,仅任职九个月,威名远播境外,自黔国公沐琮以下都谨慎地服从政令。

崇祯年间,征南将军黔国公沐启元的家奴因残害百姓,被时任云南巡抚余瑊按律逮捕。沐启元居然派兵包围巡抚衙门,其母亲宋氏对儿子胡作非为,可能对沐府造成的灭门之祸深感忧虑,亲手毒死自己的儿子。说明朱元璋这些布局很是很有威力的,有力地制衡了沐氏家族的势力膨胀。

明朝皇帝喜欢重用太监,在云南也不例外,设置了镇守太监。历任镇守太监大多贪赃枉法,作恶多端。沐氏家族中凶狠的沐朝弼、沐启元等人跟这些太监一比也弱爆了。例如,云南税监杨荣简直就是活阎王,作威作福,任期内杖毙数千滇人。

所以有镇守太监、沐氏家族、抚按三司这三方势力互相制衡,明朝皇室才能安心度日,沐氏家族的势力自然得到遏制,虽然世代云南为官,拥有很大的威信和权势,其实远比不上那些藩王。

沐氏袭封黔国公的爵位,还需要明朝廷的正式任命,而且这种任命也不是终生的,皇帝随时都可以剥夺,转授他人;每当嗣位的沐氏族人年幼,或者能力不足以掌控地方时,明朝皇室往往就会收回沐氏的一部分权力交予地方官员。这一举措也提醒沐氏,其权势与地位完全是明朝皇室赐予的,不要恣意妄为。

沐氏家族家主虽然建功云南,但死后他们都要归葬于南京,因为沐氏祖坟在南京。除了追随永历帝战死缅甸的的沐天波之外,历代黔国公大多葬于南京。这样一来落叶归根,也削弱了沐氏家族对云南的渴求,云南对于他们来说始终是外乡。

正是由于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采取的种种措施和手段,让沐氏家族镇守云南280年忠心报国,不敢僭越雷池一步,即使有如沐朝弼这般耍横嚣张、欺压良善之徒,在面对明朝皇室动真格的时候,也是瑟瑟发抖不敢反抗,否则整个家族旦夕间就会遭遇灭族之祸,既得的利益也会荡然无存。

沐氏在云南的权力和地位,依赖于明朝皇室。当明朝灭亡后,沐氏在云南地位和权势也很快瓦解,最后一任黔国公追随永历帝战死缅甸,沐氏280年荣耀也划上了句号。3、为何吴三桂敢起兵

明朝灭亡后,云南成了吴三桂的地盘,不同于沐氏,为什么吴三桂只在云南呆了十四年就敢造反呢?因为权力不一般,吴三桂那可是真正的藩王啊,权势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吴三桂的对明朝势力不择手段的绞杀,取得了清朝皇帝的信任,放手放权给他。在云南,吴三桂自己当家做主,辖下的各级官吏,他可以“选用自擅”;用人征兵,清朝吏、兵二部不可干涉,清廷所给云、贵二省督抚的敕书,都要写入“听王节制”四字,吴三桂纵容部下将吏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更没有人敢告状。吴三桂势力膨胀之后,加上康熙削藩的压力,让吴三桂终于爆发造反,一度还将清军打得狼狈不堪,若不是吴三桂早死,康熙平三藩更加艰难。

毫无节制的放权如同放火,大到难以控制,甚至引火烧身。所以整顿吏治,最好将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里。史学家吴晗指出朱元璋执政一朝,“是历史上封建政权对贪污进行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时期。”

朱元璋在云南的布局确实老辣,通过镇守太监、沐氏家族、抚按三司这方势力互相制衡,让地方权力对皇权的威胁始终在明朝廷的掌控之中,客观上也保护了沐氏家族不至于像吴三桂一样铤而走险,遭到灭族之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