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故人

故人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故人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故人问题。

分享

浏览

1640

文章

22

重阳节思故人怎么办?听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缓解心情!

全文共 181 字

+ 加入清单

九月九日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展开阅读全文

故人送别往往会折柳相送是因为什么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展开阅读全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指的是谁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游历在外。也就是在此期间,李白结识了大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以当中的故人,指的是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孟浩然此次愉快地去广陵,构成一种联想,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的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人是友人、老友的意思

整句应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释义为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这是一首李白的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孟浩然比他大11岁,是惺惺相惜的好友。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的意思是什么?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人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这里指孟浩然。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这里指孟浩然。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展开阅读全文

忽有故人心上过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忽有故人心上过”的意思是:突然之间想起了很久未见的老朋友,心底泛起了层层波澜。《忽有故人心上过》是一部连载于晋江文学城的小说,作者是六段锦。这句话原文是“忽有故人心上过,回暮已是万重山。”,作者用这两句诗表达一种沧海桑田之感。

“忽有故人心上过,回暮已是万重山。”描写的是一种心境,说的是突然之间想起了许久不见的老朋友,心底泛起了层层波澜,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就好像已经翻过了许多做山似的。

有一种爱,不说沧海桑田,却把一世相望,有一种爱,倾尽了所有,总是把爱的味道挥洒,不是每一份爱,都能留下永久的芳香,也不是每段记忆,都能留下刻骨的美丽,有些爱,即使永远不在身边陪伴,却始终在自己的梦里,那么的暖,那么的近。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让自己在时间的洪流中,暂时驻足,回望一下,原来是件幸福的事情。时光不会停留,眼前的一切,也会像日暮苍山一样。自己想要做的事,也许余生都不够了。珍惜眼前的人眼前的事吧,我们始终是要远去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过故人庄古诗意思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故人庄的白话翻译为: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原文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律,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其意盖在谏故人耳的意思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其意盖在谏故人耳的意思:他(范仲淹)的用意大概在于劝诫老朋友(滕子京)吧。这句话出自于《过庭录》,南宋范公偁(1126—1158)著。《过庭录》一卷,一百一十四条,不见诸家著录。书中多述祖德,皆于绍兴十七、八年(1147-1148)间闻之于父者(范直方1083—1152),故名《过庭录》。

过庭录简介

《过庭录》主要记述范仲淹(989—1052)等祖辈事迹,有关施政、家训等方面的内容,多切实有据,极度少溢美之词,涉及宋朝大政、变法、官制等记载,亦可作正史研校之用。另外对宋朝文人名士、诗文杂事均有兼及,且保留了一些名家名作之外的诗词文句和佚事,如谓诗“在意而不在言”;又引欧阳修语,言诗不应只写草木,而应“作人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纯仁之曾孙也。其书多述祖德,皆绍兴丁卯戊辰间闻之其父,故命曰《过庭》。语不溢美,犹有淳实之遗风。惟纯礼自政府出守颍昌,史以为王诜之谮,此则以为中官阎守忠之谮,则未知孰是也。中亦间及诗文杂事,如记宋祁论杜诗实下虚成语,记苏轼论中岳画壁似韩愈南海碑语,皆深有理解。其记苏、黄集外文及燕照邻、崔鷃诸人诗词,亦多可观。独黄须翁传即李靖、虬髯客事,而称为已佚之异书,则偶误记耳。”

展开阅读全文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翻译赏析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翻译是:站在长满杜若的江洲边上的我还没有回到故乡,看到眼前的春景想起了故乡。故园什么地方的风轻轻地吹拂着杨柳,新雁从南方飞来时大雪落满了衣裳。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大浪高的阻隔使得来往的书信愈显稀少。此时愁苦之情有多少呢?就如同眼前的万里春江流水绕矶而行绵绵不绝。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唐代: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赏析

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展开阅读全文

故人是什么意思?故人有几种含义?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故人,一般是指旧交,老朋友;古人;死者等。最早这个词语出现在《庄子·山木》:“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个词语还可以指前妻、前夫或者旧情人。

“故人”一词的不同含义通常在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例如:

作为“旧交、老朋友”之意——

《三国演义》:“足下待故人如此,便告退。”

《儒林外史》:“昔年在南昌蒙尊公骨肉之谊,今不想已作故人。”

老舍的《四世同堂》:“在往常,开学的日子正像家庭中的节日,大家可以会见一个暑天未见面的故人。”

作为“故人;死者”之意——

郭沫若 的《洪波曲》:“复员后张季鸾却成了故人了。”

作为“前妻、前夫或旧情人”之意——

李白的《怨情》诗:“新人如花虽可宠,故人似玉犹来重。”

刘孝绰的《古意》诗:“故居尤可念,故人安可忘。”

展开阅读全文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译文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全文翻译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自知这句诗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伯牙》。全文翻译是:年流传的朱弦没有这种悲哀,想弹孤绝之曲连鬼神都凝住了。故人舍我而去归于黄土,你我之间一曲高山流水,现在也就只有我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啊!

原文及赏析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这是写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

王安石介绍

王安石是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他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展开阅读全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唐代诗人谁的诗作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谁的诗作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作,出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是:友人在黄鹤楼和我告别,在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向下,赴扬州远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原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赏析

全诗表现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诗的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题,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诗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展开阅读全文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翻译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的翻译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翻译为:从前吴起有一次出门,遇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就留他在自己家并给他食物吃。“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选自《吴起守信》,作者是宋濂,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被学者称为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原文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文章道理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人要讲究诚信,不然就不会有人再相信你,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这也是小信诚则大信立。

展开阅读全文

过故人庄译文及注释 过故人庄原文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过故人庄》译文:老伙计准备丰盛的饭菜,请我去他的农场做客。绿树成荫,环绕着村庄,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城郭外隐隐若现。推窗对着农场的菜园,喝着酒,聊着农事。我还会在九九重阳节来临的时候来这里看菊花。

《过故人庄》注释

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至:到。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xié):倾斜。另有古音念xiá。

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还(huán):返,来。

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过故人庄》原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展开阅读全文

过故人庄古诗意思 过故人庄古诗意思是什么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家去做客。连绵不断的山峰围绕着村落,有一座青山在城郭外隐隐若现。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一起共饮美酒,闲谈家常。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候,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对被友人邀请去田舍做客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思是什么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句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这句诗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帆的影子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赏析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次句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这句诗清丽明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故人指的是谁 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指的是谁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这句诗中的“故人”指的是诗人的好友,这里是指“孟浩然”。李白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有着深厚的友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的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出处

“故人西辞黄鹤楼”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句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于公元730年三月,当时诗人得知友人将要前往光临,两人相约在武汉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展开阅读全文

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谁

全文共 317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不是春节返程嘛,看到很多人依依不舍,于是就想到了王维写的一首诗其中的一句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故人这样有点悲凉的诗句,这一句诗也非常有意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析分析看看这个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谁,还有这个全诗的一些赏析,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速度的来分析下!1、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谁

这里的故人指的是:王维。并不是李白,这一首诗也是王维写的,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搞错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指的是王维!王维!王维!

其实故人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泛指象王维一样在元二身边的友人。2、西出阳关无故人全诗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3、西出阳关无故人全诗赏析

唐代大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4、西出阳关无故人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展开阅读全文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指的是谁

全文共 1731 字

+ 加入清单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故人这一句诗词大家应该知道很多吧,非常的好玩,也非常的有意思的,非常的有寓意,这一首诗小编当时背诵的很熟了,所以也还是非常不错的,那么今天我们就仔细的来解析解析这一首诗了,这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是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指的是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指的是:王维。并不是李白,别搞错了,是指的王维!王维!王维!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诗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诗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