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运

国运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国运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国运问题。

分享

浏览

1730

文章

8

三国一场“国运之战”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最激烈的一场“国运之战”

三国时期改变国家命运的战争有很多场,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场我觉得最为重要的命运之战,夷陵之战。

首先,夷陵之战的背景便是当时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因为不降孙权被斩杀,所以,刘备知道之后很是生气,在时隔两年之后,举全国兵力,讨伐东吴孙权,便是爆发了当时有名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虽然是刘备主动发起的,并且当时刘备的兵力很足,但是,当时并不是很好的讨伐东吴的时机,诸葛亮也对刘备多加劝阻,但是刘备不听劝告,再加上策略上的失误,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失败,蜀汉大军退守白帝城,刘备也在白帝城中死去。

夷陵之战是打破当时天下三国鼎立的一大重要战役,虽说是刘备主动发起的,但是失败了,使得蜀汉一下子就没有了跟东吴北魏抗衡的实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顺治问高僧大清国运如何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顺治高僧大清国运如何

我们中国从古至今历史悠久,皇帝也很多,他们每一位都很关心我们的国家大事,他们有努力去维持国家的安危,他们也很重视皇位继承的问题,并且对这件事也很保密。很多人都知道清朝从汉族手里夺来的,而且当时清朝还是满族人新建立的,当时汉族人很多,满族用自己的实力来挤出外族。

所以清朝建立很不容易,当时的清朝在前半时期更是动乱,这也是顺治帝为什么要重视清朝国运的长短问题。当时一位高僧来到京城,甚至就特别亲切接待了这位高僧,两人交流了很多。当然会问高僧,关于清朝国运怎么样?当时听那个高僧想了想说道,我身不残,国诈不灭。当时就听了这两句话,不知道啥意思。然后让高僧解释,高僧回答他,天机不可泄露。然后顺治帝又问高僧,清朝可以传几代人?高僧又说了一句话,也让人不是很理解,那就是十帝在位九位囚,还有一帝在幽州。

后来人们开始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他们认为如果皇帝没有疾病,那么清朝可以继承下去。在顺治帝去之后,接下来的皇帝没有能够理解高僧的两句话,而且后来的清朝也没有动乱,相当稳定。自然而然,人们就忘了高僧的那两句话。在当人们想起来两句话的时候,已经是清朝快要灭亡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溥仪在位的时候,古代那个仪有个是我的意思,而且仪字写的时候经常少写一笔,所以这个字不完整也就残缺了。这就应了高僧之言的说了话,我生不残,国家不灭这句话。

那么高僧说的第二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在清朝时期,皇帝有十位,而且在位的九个皇帝就是光绪帝,在那个时候,他的权力全部由慈禧太后掌握,最后因为他和慈禧太后闹矛盾,然后被关到了瀛台,这就是所谓的九囚。那么幽州是什么意思?在清朝灭亡的时候,伪满洲在东北建立起来,东北就是幽州,可想而知,高僧说的两句话藏有清朝的兴衰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葬送掉宋朝国运的幽州十六州,在现如今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幽州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地点,是宋朝非常著名的交通枢纽,那么,大家是否清楚历史上的宋朝幽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吗?

宋朝幽州就是如今的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幽州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的时候,在隋大业四年的时候,为了从南边引入黄河的水流,便开始修建幽州,当时范围可以到达涿郡,在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后,又征用民兵进行开凿,逐渐便形成了宋朝幽州,成为非常重要的水陆交通中心。幽州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拥有丰富的物产,经济很是发达,其中,最为发达的要数商业以及手工业,随处可以看见各种白米店、果子店、卖碳店、丝帛店、油作坊、熟食店,经济贸易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成为人们都非常眼馋的肥沃之地。

宋朝幽州是指现在的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大家没有事情的时候,可以在地图上找一下具体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妖服是什么意思?古人相信服饰可以改变国运

全文共 1386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人可以服饰上自由彰显自己的个性,但在古代想做到这点就比较难了。古时候,每个朝代都会建立一套自己的服饰规定,而且要让这种规定深入人心,主要是为了维持礼教。但是,每当一个朝代呈衰弱之际时,百姓对于服饰就会有自己的追求,从而放弃传统服饰,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这类人便被称为“妖服”。而妖服的出现也证明这个朝代可能面临危险。古人相信服饰能够改变国运,所以对全国百姓的穿着有着统一的规定,但其中还是会出现标新立异的人,这点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不会改变。

今天我们看待穿衣,追求舒适美观,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可是对于古代人来说,穿衣打扮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它关乎国家体制、世道人心。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展示自己的新气象,在建国定都的同时,都会谨慎地制定服制,并要求天下臣民一体遵从,以显示相应的身份、地位。谁要是敢随意改变,那就好比是把天捅了个窟窿。

影视剧中的古代服装

对于那些改变服饰的“潮人”,或者新款式的服饰,古代人称之为“服妖”。由于爱美之心乃人之天性,所以从秦汉时代开始,服妖就出现了无数次。致力于维护统治秩序的文人士大夫常常被气得半死。

古人为什么对“服妖”高度警惕?《尚书大传》给了一段教科书式的解释:“貌之不恭,是谓不肃,厥咎狂,厥罚恒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汉书》则把服制和风俗扯上关系,它对服妖的解释是:“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

因此,你扎什么样的头发,穿什么样的衣服,就不单单是美不美、帅不帅的事了,而是关乎体制、风俗人心与国家命运了。

影视剧中的明朝官服

关于“服妖”的界定,古人可是充分发挥了一把想象力。有所创新的鞋帽,自然而然地被归在“服妖”之列。汉昭帝刘弗陵当皇帝时,昌邑王刘贺好作仄注冠,并把它分赐给大臣、奴才们。后来,刘贺做了皇帝,但27天就被废黜;等他去世时,连后嗣都没有,结局那叫一个凄凉。

当时的文人开始找原因,这哥们为什么这么倒霉呢?找了半天,大家归咎于刘贺“行不顺,厥咎人奴冠”。原来,都是帽子惹的祸。由于这“仄注冠”已经提前昭示了他的命运,所以被时人称作“服妖”。

刘贺画像

“胡服”,作为少数民族服装的统称,与中原汉族王朝的衣服可谓截然不同。因此,也无辜躺枪,被视为“服妖”。

汉灵帝素来喜欢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结果上行下效,京城里的王公贵戚也开始跟风。由于当时汉朝国运衰颓,加上之后又有董卓拥胡兵入京,虏掠宫掖,发掘园陵,致使天下大乱。于是,胡物件与胡兵被时人联系在一起,称为“服妖”。

还有一种情况,因为谐音的缘故,某些服饰被认为暗示不吉之兆,而视之为“服妖”。

据《文献通考》记载,唐末,京中妇女梳发时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人称“抛家髻”;当时还崇尚以琉璃作钗。“抛家”、“琉璃”,谐音“颠沛流离”,是帝王播迁、社稷不稳的征兆。况且,唐末藩镇割据、战争频繁,皇帝动辄蒙尘出奔,于是“抛家髻”、“琉璃钗”被视为服妖。

汉服款式

无论是仄注冠、胡服还是抛家髻、琉璃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都是对正统服制的一种创新,正因为有这些被称为“服妖”的奇装异服的存在,才使得我国服饰的历史缤纷多彩。

服妖之说,是五行学说、谶纬学说以及天人感应思想相互杂糅的结果,它反映了古人们严肃、正统、注重规矩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妖在特定时期的泛滥,其实也是时人对于国运担忧、恐惧心理的一种折射。

展开阅读全文

战国时期两个被邯郸女子改变国运的国家是哪两个国家?

全文共 209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风起云涌,战乱不断的表面下却暗示着社会制度即将发生大的变革。旧的贵族制度下的奴隶制度即将土崩瓦解,以血缘关系为统治依托的秩序也渐渐适应不了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准确的描述了。

此时,周朝的统治者周天子,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维持统治社会的“礼”,它曾经分封的那些用来稳定统治的诸侯们各自为政,甚至想要问鼎中原。

周朝在春秋战国时代,其实已经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了,被取而代之,也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会发现,这还是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女人的存在感微乎其微,但并不是说女人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在战国末期,就出现了两个女人改变了历史,并且她们还都是赵国邯郸人。

其中一个是邯郸姬,一个是邯郸倡,当然这看似不是名字的名字,其实只是她们的职业代号。

被2个邯郸女人改变的战国历史,1个强大了秦国,另1个灭亡了赵国,说起赵国的灭亡,我们不得不说赵王迁杀死李牧这件事,那么赵王迁为何自毁长城杀了李牧?不只是因其昏庸,关键在他母亲身上,此事我们还得从邯郸姬说起。

邯郸姬强大了秦国。

邯郸姬,其实就是赵姬,赵姬也就是秦始皇嬴政的生母,此人可以说极其不简单,从一个小商人府上的歌姬到大秦帝国的帝太后,她的一生堪称传奇。

说起赵姬,有四个男人是无法被绕开的,吕不韦,嬴异人,嫪毐,嬴政,我们先说第一个是吕不韦,他是赵姬生命中第一个男人,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但是后来吕不韦把她送给了嬴异人,也就是秦庄襄王,说白了,这也只是吕不韦对嬴异人的投资而已。

结果,嬴异人回秦国继位,吕不韦谋国的买卖堪称完美的完成了,而赵姬自然跟着秦庄襄王成为了秦国的王后,但是嬴异人继位没多久就死了,大权就落在了吕不韦和赵姬手中,两人又开始如胶似漆起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吕不韦对嬴政的成长感到了忌惮,想从这段关系中全身而退。

于是大阴人嫪毐登场了,结果就是嫪毐自视甚高,在秦国发起的叛乱,成长起来的嬴政把嫪毐集团一举肃清,顺带着把吕不韦和赵太后的权力都收到了自己手中,其实说赵姬强大了秦国,也仅仅是因为她生了一个好儿子。

邯郸倡灭亡了赵国。

赵姬的事情告一段落后,邯郸又出来了一位美人邯郸倡,此人是赵悼襄王的妃子,因为她以前的职业是倡(以歌舞娱人的妇女),人们又称她为赵悼倡后(后文简称倡后),关于这个女人的故事,其实和赵姬比起来丝毫不逊色。

倡后一开始只是一个倡女,后来嫁给了赵国王室,但是没多久,这个王族公子就死了,倡后也就守了寡,但是毕竟美貌出众,“忧国忧民”的赵悼襄王,自然要肩负起拯救寡妇的重任,于是在自己的后宫就给这个女人收拾好了床铺。

你还别说,这个倡后还真厉害,没多久就给赵王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赵王迁,有了儿子后,倡后的野心就开始膨胀,处处诋毁赵王的王后以及太子赵嘉,一心想让赵王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结果被枕边风吹得云里雾里的赵悼襄王,还真废了原来的王后和太子,把邯郸倡和赵迁立为了王后和太子。

结果,没几年赵悼襄王也去世了,赵迁继位,倡后更加肆无忌惮,受贿干政,淫乱私通,样样在行,而赵王迁也不是明主,品行极其不端(《资治通鉴》记载:迁素以无行闻于国),赵国就在这对母子的肆意妄为下,以火箭的速度冲向了灭亡。

赵王迁杀死了李牧。

俗话说,李牧死,赵国亡,所以赵国的迅速灭亡和李牧的死有着直接的原因,李牧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那统兵打仗可不是吹出来的,李牧也是秦王政时期东出的最大绊脚石,但他却没有死在沙场上,而是死在了赵国的朝堂之上,因为他被赵王迁给杀死了。

那么赵王迁为何要杀李牧呢,其实不仅仅是因为秦国的反间计,还因为李牧得罪过赵迁母子,因为当时赵悼襄王要娶倡后,第一时间就遭到了李牧将军的强烈发对,他直接说此女品行不正,会颠覆社稷,但是他的反对没什么效果,却为自己的死亡埋下了种子。

秦国灭了韩国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赵国,但是李牧却阻挡了秦国的铁骑,并且把秦军打的大败,这让秦国很烦躁,既然军事上出了问题,那么就是秦国金钱开道的时候了。

于是乎,秦国的贿赂和对李牧的谗言源源不断地从咸阳出发,直奔倡后以及赵国的朝堂之上,本来就烦李牧的赵王迁听到自己的母后和朝臣的诽谤,于是下令解除李牧的兵权,但李牧却不交,最后被赵王迁偷偷摸摸的杀死了。

被2个邯郸女人改变的战国历史,1个强大了秦国,另1个灭亡了赵国,强大秦国的是赵姬,因为她的儿子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即使因为她的缘故,导致了嫪毐叛乱,但依然不能否认她生出了嬴政的“功劳”。

灭亡赵国的是赵悼倡后,刘向在《列女传》中评价倡后为:穷意所欲,受赂亡赵,身死灭国,这虽然有甩锅的成分,我们不能盲目的把赵国灭亡归在一个女人身上,但不可否认这个女人的出现却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赵王迁为何自毁长城杀了李牧?不只是因其昏庸,关键在他母亲倡后的身上,为了自己的私立却不顾国家的利益,倡后也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结果也正是如此,赵国大夫怨恨赵悼倡后误国,杀死倡后并灭了其族,可谓因果报应。

不过,话又说回来,战国末期秦国东出统一华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赵国即使没有倡后,依然会亡国,毕竟秦国的强大不只是军事力量,还有先进的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周朝为何会拥有800年的国运?分封制与宗法制又是什么?

全文共 1498 字

+ 加入清单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后建立周朝到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杀周赧王,周朝灭亡。周朝享国运791年。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周朝拥有着800多年的国运呢?而这于分封制与宗法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周朝又分为西周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建立东周。东周时期,又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长达514年,周天子自身控制的王畿之地全部丧失,没有了任何实力,成为了一个象征。

从本质上讲,周朝享有政治权力的时期也不到三百年,与秦朝之后各个朝代也差不多。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问:已经失去了任何实力的周天子,为何不会被推翻?

一般的回答都会指向周朝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度,顺便还有加强分封制度的宗法礼乐制度。这是一种表象,没有一个王朝会因为一种制度而国运长存。

分封制在周朝以后,已经不适用了,自秦开始推行的是郡县制度,有的王朝也搞过分封制,希望能与周朝一样国运长久,结果一败涂地。著名的有西楚霸王项羽进行的分封,刘邦进行的局部分封,西晋王朝的分封,明朝朱元璋进行的分封,虽然这些分封制度一个比一个更加严密,但无一例外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乱。

分封制与宗法制能够维持周朝八百年国运的原因,一般基于两个理论,一是相互制约的理论,二是君主没有实力,推翻无用的理论。

其实这两个理论已经和分封制没有了任何关系。唐朝末年,藩镇林立,唐朝皇帝也失去了任何权力,成为了军阀手中的棋子。可是,军阀并没有顾忌这两个理论,既不怕其它军阀藩镇攻打,也不在乎杀了没有实力的皇帝有没有意义。

之所以,周天子能够在失去任何实力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五百多年。根本原因不是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仍在发挥作用,恰恰相反,没有诸侯想干掉周天子,正是因为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崩溃。

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事实上,周朝的宗法制度以及分封制度已经崩溃。这个崩溃不仅仅是指一个政治制度崩溃,而是指政治制度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

诸侯干掉周天子,即便不怕其它诸侯联合进攻,也要考虑到干掉周天子后能得到什么?秦朝之后,每一个王朝崩溃时,军阀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要干掉皇帝,不管皇帝有没有权力。因为干掉皇帝,或者迫使皇帝禅让后,就能取得正统的地位,就能得到皇帝手中的神权,也就是君权神授的权柄。只要郡县制没有崩溃,皇帝就是权力最大的职位。

而周天子不一样,他的位子已经没有人稀罕了,因为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已经崩溃了,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都不可能再施行了。周天子这个职位已经没有了任何权力,包括神权。

周天子事实上就是分封制度下权力最高的职位,各个诸侯本来就是周天子的血缘宗亲,干掉周天子自己当,也不是不可以。当了以后呢?继续分封?把自己手中的权力分出去?

这是不可能的,越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完成不同形式的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而井田制就是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根基,这个根基破灭了,再去搞分封,那就不是分封,而是分裂,将自己手中的权力和财富拱手送给别人,顺便别人还不领情。

井田制崩溃,宗法制度以及分封制度崩溃,周天子这个职位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都没有了任何权力。

这也是秦始皇为何要当皇帝,而不是当大王的原因,因为王依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代名词,皇帝才是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的代表。

在干掉周天子没有任何好处,还要背负杀天子之名的情况下,周天子才能活得下去。当然,除了时代的问题,周天子能够活下去,与周天子自身的努力也是有关系的。这就是借天子之名攀附大国,给予大国对外征战的借口。

同样的,这也是清末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后仍能保有皇帝名号,同时还能活到最后的原因。共和国的制度下,皇帝以及帝制都不再适合于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国运超过500年的王朝有哪几个?哪个是最长的?

全文共 2088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史学家考证,世界超过6000年的君主制历史,由于君主制基本上都是世袭制的,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是选举的,当一个君王死亡之后,那么继任的便是子孙后代或是家族成员,从而便出现了同一个家族或是同一个国号统治一个国家,这便称之为“朝代”。

世界历史的朝代都遵循一个真理,就是“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不可能有朝代做到不死不灭。

中国最长的朝代是近八百年的周王朝,周王朝也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个超过五百年的朝代。

除了中国的周王朝,以及除去带有神话色彩的时期,有确切考证和记载的,世界历史还有五个超过五百年的朝代,其中有一个超过五百年的朝代至今健在。奥斯曼王朝(土耳其历史):

奥斯曼王朝是土耳其历史国力最强、国祚最长的朝代,建立于公元1299年,国号奥斯曼因开国君主名叫奥斯曼而得名,信仰伊斯兰教,君主称号苏丹,兼任伊斯兰教最高精神领袖哈里发。

奥斯曼王朝前期历代苏丹致力于开疆拓土,第七代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灭掉了东罗马帝国,随即定国都君士坦丁堡,第十代苏丹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盛,国力达到最强大,疆域达到最辽阔,横跨亚欧非三大洲。

苏莱曼大帝之后,历代苏丹大多昏庸无能,奥斯曼王朝盛极而衰,到了近代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而逐渐瓦解,公元1922年因一战战败而被土耳其人推翻,历36代苏丹,共计623年。朝鲜王朝(朝鲜历史):

朝鲜王朝是朝鲜历史最后一个朝代,建立于公元1392年。

开国君主李成桂原本是前一个朝代高丽王朝将领,通过兵变篡位,随即向中国大明王朝臣服而成为藩属国,得到大明王朝御赐国号朝鲜。

朝鲜王朝前期历代国王大多很有作为,包括太宗李芳远、世宗李祹、世祖李瑈、成宗李娎等都是有为之君,中期开始衰落,并且遭受了日本入侵,差点亡国。

幸亏有宗主国大明王朝救援和保护才免去亡国命运。

大清王朝取代大明王朝之后,转而成为大清王朝藩属国。

到了近代,朝鲜王朝再度遭到日本入侵。

但大清王朝自身难保,无力救援,甲午战争后沦为日本统治朝鲜的傀儡。

公元1897年高宗李熙短暂称帝并改国号大韩,公元1910年日本强迫签订《日韩合并条约》而灭亡,历27代国王,共计518年。留里克王朝(俄罗斯历史):

留里克王朝是俄罗斯历史仅有的两个朝代的第一个朝代,建立于公元882年,因开国君主名叫留里克而得名,正式国号基辅罗斯。

先后统治基辅罗斯公国、莫斯科公国、俄罗斯沙皇国前期,13世纪统治基辅罗斯公国期间,被蒙古帝国征服而沦为蒙古帝国的藩属国。

公元1480年留里克王朝统治莫斯科公国期间,灭掉了蒙古汗国之一的钦察汗国而结束蒙古人的控制,公元1547伊凡四世把大公称号改成沙皇,莫斯科公国变成俄罗斯沙皇国。

直到公元1598年费奥多尔一世死后,留里克王朝因绝嗣而灭亡,历43代大公和2代沙皇,共45代君主,共计716年。

留里克王朝灭亡后,俄罗斯陷入短暂的无朝代时期,之后在公元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一直统治俄罗斯直到公元1917年灭亡,俄罗斯君主制结束。所罗门王朝(埃塞俄比亚历史):

所罗门王朝是《圣经》中记载的所罗门王的后人建立的朝代,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但由于所罗门王带有神话色彩,未能考证是否真实存在,因此所罗门王朝建立于公元前1000年不可信。

真正可信且有记载的从公元前1270年开始,所罗门王朝取代扎格维王朝统治埃塞俄比亚。

所罗门王朝声称是所罗门王的后人,因此称为所罗门王朝,但正式国号是阿比西尼亚,极盛时期疆域超出今天埃塞俄比亚。

公元1855年特沃德罗斯二世把君主称号从国王改成皇帝,在近代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但埃塞俄比亚人同仇敌忾,成功抵御了西方列强入侵,是非洲唯一一个没有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国家。

公元1974年,门格斯图发动兵变推翻末代皇帝塞拉西一世,所罗门王朝灭亡,历38代国王和6代皇帝,共计704年。菊花王朝(日本历史):

菊花王朝是日本历史唯一一个朝代,换言之日本历史自诞生君主制开始就没有改朝换代,君主称号是天皇,开国君主是神武天皇。

但日本早期天皇带有神话色彩,从公元前660年第一代神武天皇到第九代开化天皇都无法考证,从第十代崇神天皇开始得到考证,所以菊花王朝从公元前97年开始算起。

菊花王朝经历了古坟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等多个时代,其中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的历代天皇积极学习中国隋唐两个朝代,著名历史事件有大化改新等,奈良时代是菊花王朝的极盛时期。

从平安时代末代开始,天皇实权逐渐流失,先后沦为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的傀儡,在近代明治天皇推翻江户幕府而重掌实权,此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二战后君主制得到保留,因此菊花王朝延续至今,历116代天皇,共计2116年。

尽管神武天皇到开化天皇无法考证,但后世仍然习惯把神武天皇作为菊花王朝开国君主,所以菊花王朝至今历125代天皇,共计2679年。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有些国家超过五百年,但国家跟朝代是不同的,一个国家可以经历很多个朝代,比如东罗马帝国的历史超过一千年,但实际上东罗马帝国有12个朝代,每个朝代都不是很长,又比如阿拉伯帝国,超过六百年,但实际上阿拉伯帝国先后经历四大哈里发时期、以及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两个朝代。

展开阅读全文

武则天乾陵坏了大唐国运?

全文共 1795 字

+ 加入清单

“奶头山”风水阴气太重

民间认为乾陵的陵址是由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择定的,但民间关于乾陵的选址问题不只一种说法,还有一种传言刚好相反——这块风水宝地是由长孙无忌和李淳风选定,袁天罡反对。

乾陵所在的梁山因地貌酷似女性的一双美礼,当地人又称“奶头山”。此山近看奇伟,远观则低平,袁天罡认为阴气太重,弄不好李家的龙脉会让一个女人所伤,坏掉大唐的千秋好事。袁天罡的理由似乎很充分,梁山在九峻山的西面,而大唐的龙脉在其东,他认为已葬入李世民的昭陵所在的九峻山为大唐龙首。按堪舆术中的风水位序说和传统的封建葬制,儿子李治应该葬在老子的下首,从下方的金粟山、嵯峨山、尧山一带择选。

长孙无忌和李淳风称是万年吉壤,袁天罡的意思则是“葬不宜”,面对截然相反的说法,李治一时也拿不定主意。昭仪武则天听说后心中窃喜,袁天罡曾算过有武姓女人要侵犯大唐,据说李治为此杀了不少武姓之人。更玄乎的是,袁当年曾给冒充男孩的武则天看过面相,称“若为女,当为天下主”。梁山风水格局不正好暗预她的命象?于是力劝李治不要犹豫,听舅舅长孙无忌的话没错,梁山陵址就这么定下来了。袁天罡知道皇帝的金口玉言难再收回,当时长叹“代唐者,必武昭仪”,此后果然应验。

但对袁天罡的分析,长孙无忌心里也犯嘀咕,陵寝建成后从名字上找点平衡。时有大臣建议陵名定为“承陵”,取承继父亲李世民昭陵龙脉之意。长孙无忌则根据梁山位于西北,易理上属“乾”特征建议叫“乾陵”。不是说梁山阴气重吗,乾属阳,为上;坤位下,属阴,卦义为顺——“阴阳相合定乾坤”,李治心中方释然,乾陵名定。

很明显,上述民间关于乾陵择址上的传说是一种附会。仅以陵号来说,就不可信。实际上,乾陵的名称是根据李治死后的谥号而来,由武则天钦定。李治谥号“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乾陵中的“乾”,取谥号中“天”之意;《周易》中,乾卦为“天”卦,各爻取龙为象。另外,武则天死后谥“则天顺(大)圣皇后”(“武则天”一名由此而来),也有一个“天”字,定名乾陵合正理。

李治初即位是颇有一番雄心的,但他后来患了头晕症,“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只好让聪明能干的武则天助理各项事务,权力欲极强的武则天借机控制朝政,形成朝中“二圣”局面。

重启乾陵地宫“乱”了大唐龙脉?

67岁那年,武则天如意当上了皇帝,但之后乱上加“乱”,广蓄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这些面首(情人),野史称后宫“面首三千”。最不敢恭维的是,李世民李治父子同玩武则天一个女人,武则天更风流,与女儿太平公主一起,母女共享一个男人薛怀义。这大概是中国古代帝王史上的绝版景观吧。

但这些只能算是武则天的生活问题,并不算严重,风水先生认为她真正坏事的“乱”,是动了大唐的龙脉,坏在风水!除了上面说的择址在李世民的昭陵西侧,“风水位序”错乱外,还因为在李治入葬25年后,重启乾陵地宫一事。根据封建帝王丧葬规制,皇后先死,皇帝可以开启地宫归葬;而如果皇帝先死,则将地宫封死,以后别人再不得扰动,即“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动尊者而后葬入”,只能在陵附近择址另建。可“位卑”的武则天要“乱”就乱到底,“乱”到要害上:偏偏要掘陵“归陵”。

当了16年皇帝的武则天病死于洛阳,终年82岁(也是中国古代帝王中少有的高寿皇帝之一)。她自知篡位罪过深重,临终遗嘱,“袝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顺)圣皇后。”次年5月,由李显亲自护送梓棺回长安,三个月后与李治合葬乾陵。说来也怪,武则天这么一“归葬”,问题真出来了。虽然之后出现了玄宗李隆基在位时的“开元盛世”,但大唐的国运就此埋下了祸害,社会矛盾加深,风波不断。

大唐王朝自公元618年李渊受隋禅,至公元907年最后一位皇帝昭宣帝李枧禅于梁王朱全忠,共传20帝,历289年:包括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周”的16年时间。此后,中国历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大分裂时期,即“五代十国”。李家陵寝的龙脉受伤,导致大唐国运衰败,矛头首先指向武则天的乾陵。

除了乾陵影响了大唐国运外,后期陵寝屡遭破坏,也让李家的风水宝地泄了王气,加速了大唐的灭亡。

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真有那么神吗,让大唐国运受伤?如果说风水位序乱了,那李世民将他父亲、开国皇帝李渊的献陵选择在泾水之东(昭陵下首)又怎么解释?不是风水被破坏加速了大唐的衰败,而是大唐导致了帝陵遭盔,这才风水不好,根本原因是封建帝王和社会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的。实际上,风水又算何物?乾陵坏了大唐国运不过是附会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