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世纪

中世纪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中世纪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中世纪问题。

分享

浏览

5203

文章

31

欧洲中世纪时间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欧洲中世纪时间是公元五世纪后期到公元十五世纪中期。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传统的三大时间划分之一,而全部划分为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中世纪起源于公元476年的西罗马帝国灭亡,结束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地理大发现。

“中世纪”一词是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比昂多最早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由于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停滞不前,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所以中世纪早期也被称作是“黑暗时代”,但这也是社会与思想发生转型的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中世纪是黑暗的?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中世纪时期是欧洲最为混乱的时期,也是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全面停滞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欧洲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被称为黑暗时期。

五世纪古罗马帝国衰落,教廷势力位居欧洲之首,欧洲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开始了,这样的黑暗延续了整整十个世纪,直到文艺复兴,盘踞在欧洲上空的永夜才结束。这期间,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1、政治的黑暗、政权的分散:自罗马帝国衰亡后,中欧、西欧被来自东欧的日耳曼民族统治,日耳曼民族又有很多种族,因此相互征伐不断,如法兰克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英格兰王国、教皇国等等,这些国家相互征伐、动乱不已,而且中世纪时期虽然是欧洲的封建时期,但却不集权、不统一,类似分封制的封建制度导致封建国家缺乏强有力的基础,例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仅仅是一个称号而已.而封建地主又对百姓盘剥,加之战乱不断、瘟疫横行,民不聊生。

2、宗教的干涉:这一时期的基督教对各国的干扰极强,甚至对政权的建立、稳定都十分重要.宗教严格的控制文化教育、人们的生活:一方面他们严格要求中下层教士及普通百姓,另一方面,上层教士又和封建势力相勾结,腐败没落,压榨百姓和人民,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又有极大的权力,可以处死他们所认为的异端分子,由于思想、科学被严格控制,这一时期的欧洲思想、文化、科学鲜有成就。

3、经济的没落,由于盘剥严重、科技落后,这一时期的经济几乎没有发展,没有进步就代表了落后。

4、瘟疫盛行:宗教的干涉,科技的落后,医学的不发达,导致瘟疫的盛行,540年~590年查士丁尼瘟疫导致东地中海约2500万人死亡;1346年到1350的鼠疫导致欧洲约2500万人死亡,灾难极大地打击的了欧洲的经济、政治甚至人口的发展。

简而言之,这一时期的欧洲百姓生活在一种暗无天日,毫无希望的生活里,所以被称为黑暗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

全文共 2236 字

+ 加入清单

政治的黑暗、政权的分散:罗马帝国衰亡后,中欧、西欧被来自东欧的日耳曼民族统治,日耳曼民族又有很多种族,因此相互征伐不断、动乱不已、民不聊生,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中世纪为什么被称为黑暗时代,希望你喜欢。

黑暗的中世纪的由来如下:

在查理漫大帝去世以后。欧洲群龙无首,而这使得他们的宗教势力得以施展。宗教利用人们的信仰来聚敛钱财。控制人们的思想,其中十字军东征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宗教例子,其利用人们因为信教而发动战争。在随后的13世纪,由于蒙古侵略亚洲,带去了著名的黑死病。从而使欧洲人惶惶不得中日。他们感觉就像生活在黑夜之中一样。文艺复兴以前,宗教的教会仍是一切社会规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科学工作者,尤其是自然科学方向的学者,普遍受到宗教的打压,没有任何的自由发展空间,人民长期处在蒙昧状态和对宗教的迷信中。故此叫黑暗的中世纪。

中世纪欧洲的卫生条件很差?

1、 公共世界有发达的卫生清洁系统

中世纪虽然有脏乱差,卫生条件非常不好的传闻,但是历史上的中世纪并不是这样如传闻中所说,反而城内修建了非常发达的供水和卫生清洁系统,政府也注重垃圾和排泄物的处理,所以中世纪的卫生条件在公共世界上是非常高水平的,绝对不是脏乱差。

2、 公共世界有完善的疫情防护系统

中世纪虽然黑暗,但对于流行病传染病等病症是非常重视的,几乎每个城内都有完善的隔离措施,完整的检疫制度,还要环境保护法的见证,所以我认为有这样完善的疫情防护系统,中世纪的卫生条件一定是非常好

3、 市民个人的卫生观念和习惯非常先进

除了政府积极构建完善的社会卫生保护体系,中世纪的人民自身也十分注重卫生的清洁,卫生观念和习惯都很先进。

为什么叫黑暗的中世纪

因为中世纪时期是欧洲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也是欧洲经济、文化、军事等全面停止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欧洲人民群众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黑暗时期整整持续了十个世纪,一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逐渐结束。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形态有怎样的特征?

首先,中世纪这个概念是一般用来区分欧洲历史最主要的三个主要分期之一:古典时代、中世纪和现代时期。

“社会形态”在汉语语境下一般指生产力在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根据普遍的产业关系和所有制形式区分了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考虑到“封建”二字也经常用来指代行政区划结构的一种类型,而马克思本意更强调生产方式的不同,请带入自然经济社会进行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段漫长的近千年时光中,欧洲大部分时间与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北欧和中欧属于封建社会--即统治阶级(贵族、神职人员等)通过控制耕地,对耕种这些土地的农民(佃农、农奴、隶农等)进行剥削,通常是通过收取地租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方式上,许多人不再定居在孤立的农场,而是聚集在被称为庄园的小社区,受制于庄园主,仅有少数完全自主的自耕农。同时,社会还存在包括贵族、神职人员和市民在内的没有完全拥有土地,而是通过封建制度(此处为分封之意)被领主授予从庄园或其他土地获得收入的权利,无论是头衔是贵族还是普通骑士,也剥削庄园和农民;在 11 世纪和 12 世纪,这些土地或封地开始被认为是世袭的,并且在大多数地区,它们不再像中世纪早期那样在所有继承人之间分割;相反,大部分封地和土地都归长子所有。

神职人员分为两种类型:世俗神职人员,他们生活在世俗社会,修道人员,他们与世隔绝,通常由僧侣组成。在整个时期,僧侣在人口中的比例很小,通常不到百分之一。大多数普通神职人员都来自贵族,当地教区的神父通常来自农民阶层。市民的处境有些不同寻常,因为他们不符合传统的社会三重划分,即贵族、神职人员和农民。在 12 和 13 世纪,随着现有城镇的发展和新的人口中心的建立,城镇居民的队伍大大扩大。但在整个中世纪,城镇人口可能从未超过总人口的 10%。

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出现,源于“中世纪晚期的危机”,即拥有土地的贵族与农业生产者或农奴之间的冲突。庄园以多种方式抑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有义务为领主生产,因此对技术创新没有兴趣;他们也没有兴趣相互合作,因为他们生产是为了养家糊口;拥有这片土地的领主依靠武力保证他们得到足够的食物。因为领主们生产的产品不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所以他们没有创新的竞争压力。最后,由于领主通过军事手段扩大了他们的权力和财富,他们将财富花在军事装备上或用于与其他领主结盟的炫耀性消费上;他们没有动力投资开发新的生产技术。

14 世纪的人口危机打破了这种安排--农业生产力达到其技术极限并停止增长,恶劣的天气导致了1315-1317 年的大饥荒,以及 1348-1350 年的黑死病导致了人口崩溃。这些因素导致农业产量下降。作为回应,封建领主寻求通过战争扩大领土来扩大农业生产。因此,他们向农奴索要更多贡品,以支付军费。在英国,许多农奴造反。一些人搬到了城镇,一些人购买了土地,还有一些人签订了有利的合同,从需要重新安置他们的庄园的领主那里租用土地

中世纪为什么被称为黑暗时代

因为中世纪时期是欧洲最为混乱的时期,也是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全面停滞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欧洲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被称为黑暗时期。

之所以曾经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因为前有罗马,后有文艺复兴,二者都有光辉卓著的、跳跃式的文明进步,涌现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丰富的文化记录和留存。在二者之间的中世纪,自然显得相对暗淡。早期的学者将中世纪贬得极低,除了因为中世纪的文化确实相对暗淡(平稳发展),未尝没有学者自身诉求和搜索资料能力受限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考古学家通过陶器发现中世纪英国民众饮食习惯的证据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声称首次发现中世纪英格兰普通人食用食物的直接而准确的证据。根据对在北安普敦郡劳兹郡西门村出土的陶器碎片中发现的食物残渣的化学分析,以及历史文献和遗址遗迹,布里斯托尔团队发现了中世纪英国烹饪、畜牧业和屠宰场的证据。

考古学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揭示历史由于某种原因而忽略的过去。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对记录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兴趣不大。这项研究集中于中世纪普通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少数记录显示他们吃肉、鱼、各种乳制品、水果和蔬菜,但以前很少或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一点。

“从历史上看,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比如食物和衣服,往往是未知的,”团队负责人朱莉·邓恩说。“传统上,我们关注重要的历史人物,因为这些都是古代文献中讨论过的人。人们对贵族和教会组织的中世纪饮食习惯了解很多,但对中世纪农民消费的食物却知之甚少。”

为了获得他们饮食的直接证据,布里斯托尔的团队集中研究了大约500年前的威斯特科特陶器,它在1450年左右被遗弃。

陶器对这种研究非常有价值,因为它不仅被广泛使用——尤其是用于储存和烹饪食物。大多数陶器的多孔性意味着它很容易吸收有机残留物。

在西棉花陶器的案例中,研究小组搜寻了脂质的痕迹,包括脂肪、油和天然蜡,希望能鉴别反刍动物,如牛和羊的肉,以及多叶蔬菜,如卷心菜和韭菜——我们今天称之为炖菜。尽管猪肉可能已经被大量食用,但研究小组承认,猪肉在样本中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代表。

此外,研究中四分之一的罐子仅用于乳制品,表明农民食用了大量新鲜奶酪,但可能是未经挤压、干燥或老化的新鲜奶酪。

“当我们开始开发有机残留物的方法时,西科顿是我们研究的第一批考古遗址之一——通过应用最新的方法,我们可以提供历史文献中缺失的信息,这是非常特殊的,”埃弗舍说。

展开阅读全文

揭秘中世纪的欧洲人只喝酒不喝水?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世纪欧洲人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些人了,他们有很多的故事,也有一些非常奇特的生活习惯,话说最近有人发现了,那就是这个中世纪的欧洲人啊,他们都是不喝水的,只喝酒的,这个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嘿嘿,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中世纪欧洲的水,喝多了会死人的。

话说,在中世纪以前,欧洲人还是很干净的。古希腊时期城市都拥有引水沟渠、雨水收集系统、废水和雨水下水道系统、卫生用水系统,干净的厕所和大澡堂子也很多。

古罗马的城市用水系统也是非常先进,城市的下水道主干道的宽度甚至超过5米,7个分支流过罗马城的大街小巷。

所以,中世纪之前的欧洲城市,相对很干净,水源受污染的并不多,直接喝也不会有大问题。

但是,蛮族入侵后的欧洲,城市排污系统被废弃,人畜粪便到处都是,除了人烟稀少地区的天然水源还算干净,其他水源都是又脏又臭。中世纪人也不是不喝水,但是很多人喝这种臭水实在是难以下咽,再加上喝完之后会得病死亡,大家慢慢的也就很少喝生水了。

至于热水,那时候的人们没有细菌的概念,他们觉得把水烧开放凉了喝,和直接喝凉水没有啥区别,为啥要多此一举?东方人喝热水因为茶文化的普及,最初也并非为了防止生病。

总之,因为没有干净的水源,而人又离不开水,所以欧洲人把目标转向了酒。

中世纪欧洲人有两种酒可供选择,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气候适合葡萄生长,所以产出了大量的葡萄酒。在不适合葡萄生长的北部地区,比如德国、英国,葡萄酒比较贵,一般人都是喝啤酒。

但是,中世纪的酿酒技术并不高,不管是葡萄酒还是啤酒度数都很低,味道好一些就像现在的低度果酒,品质低的味道就会千奇百怪(当时几乎每个家庭都酿酒,品质无法保证),估计和刷锅水差不多。

但是,酒毕竟更容易保存,喝了不会让人生病,而且味道比臭水要好得多。于是,大家开始把酒当成水了……中世纪晚期,欧洲很多地区的成年人平均每天喝两升的葡萄酒或者啤酒,地中海地区的人们每年平均饮用四百升葡萄酒。越是富有的人,饮酒量越大。至于底层贫民,只能喝自己酿制的“酒”,还是要节省一点的。

实际上,中世纪欧洲的酒,只能算是味道奇怪的饮料,度数非常低。大家为了活命,只能喝这种东西了。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王国是怎么样的?

全文共 1250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也是世界上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纵观英国的历史长河,从古至今也是一个战争多发的国家。从最初的罗马入侵不列颠,再到中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后来又是发现海外殖民等等。几乎世界历史上的一些比出名的战争,都会找到英国人的影子。那么小伙伴们知道英国中世纪晚期,与法国的百年战争期间是什么样子的吗?

爱德华三世是第一位声称拥有法国王位的英国国王。他对这一主张的追求导致了百年战争( 1337 -1453年),金雀花王朝的五个英格兰国王与瓦卢瓦的卡佩王朝的五个法国国王对抗。战争期间,各方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海上突袭,通常涉及私人武装,如达特茅斯的约翰·霍利或卡斯蒂利亚·佩罗·尼尼奥。尽管英国人赢得了无数的胜利,但他们无法克服法国人在数量上的优势以及他们对火药武器的战略使用。英格兰在1450年的福米尼战役中被打败,最后在1453年的卡斯蒂略战役中被打败,只保留了法国的一个城镇——加莱。

在百年战争期间,一种英国身份开始发展,取代了诺曼领主和他们的盎格鲁撒克逊臣民之间以前的分裂。这是对日益民族主义的法国人持续敌视的结果,法国国王和其他领导人(尤其是魅力非凡的圣女贞德)利用不断发展的法国身份感来吸引人们投身于他们的事业。盎格鲁-诺曼人与他们的堂兄弟分离了,他们主要在法国拥有土地,嘲笑前者说的是过时的、不道德的法语。在此期间,英语也成为法庭的语言。

在进入玫瑰战争( 1455 -1487年)之前,王国几乎没有时间恢复,这场战争是兰开斯特家族(其纹章符号是红玫瑰)和约克家族(其符号是白玫瑰)之间争夺王位的一系列内战,每一场战争都由爱德华三世后裔的不同分支领导。这些战争结束后,兰开斯特家族一名最初不合法成员的后裔继承了王位,他娶了约克家族的长女:亨利七世和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他们是都铎王朝的创始人,都铎王朝从1485年到1603年统治着这个王国。

威尔士保留了一个独立的法律和行政系统,这是爱德华一世在13世纪后期建立的。这个国家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向王室效忠的马尔默领主,另一部分是威尔士公国。在都铎王朝统治下,亨利八世用英格兰法律取代了威尔士法律(根据1535- 1542年威尔士法律)。威尔士并入英格兰王国,从此在英格兰议会中有了代表。

在15世纪30年代,亨利八世推翻了罗马天主教会在王国内的权力,取代教皇成为英国教会的领袖,夺取了教会的土地,从而促进了天主教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主教变得更加新教。这导致英格兰与苏格兰结盟,苏格兰也逐渐采用新教,而最重要的大陆强国法国和西班牙仍然是罗马天主教。1541年,亨利八世统治期间,爱尔兰议会宣布他为爱尔兰国王,从而使爱尔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结成个人联盟。加来,王国最后一个大陆财产,在菲利普和玛丽一世统治期间于1558年丢失。他们的继任者伊丽莎白一世巩固了新的、越来越多的英国新教教会。她也开始在亨利八世奠定的基础上建立王国的海军力量。到1588年,她的新海军足够强大,足以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无敌舰队曾试图入侵英格兰,让一位天主教君主取代她的王位。

展开阅读全文

欧洲中世纪为什么盛行女巫?女巫为何被残杀?

全文共 1363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起“女巫”,你会想到什么?或许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一些欧美影视剧或者动画片当中出现的,骑着扫把带着尖尖的高帽子的形象,而欧洲中世纪时期,就非常盛行女巫,虽然后来都消亡了。那么为什么欧洲中世纪女巫文化那么流行,出现了那么多的女巫?这样大量的女巫最终的结果却很一致,都是被杀了,那她们究竟又是为什么会被杀呢?

欧洲中世纪为什么要把女巫烧死?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宗教原因,中世纪的欧洲是完全由教会所统治的神权社会,而巫术在基督教教义里则是被严格禁止而且受到严厉谴责的。

基督教《圣经》对巫术的态度

欧洲古代对女巫的憎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来自基督教《圣经》,因为基督教《圣经》里曾多次对巫术有过严厉的谴责和禁止,比如在《圣经·申命记》里曾这样说:

你们中间不可有人使儿女经火,也不可有占卜的、观兆的、用法术的、行邪术的、 用迷术的、交鬼的、行巫术的、过阴的,凡行这些事的都为耶和华所憎恶。因那些国民行这可憎恶的事,所以耶和华你的神将他们从你面前赶出。

其实这种态度也跟基督教一神教的本质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同源异神教相信精神力量和超自然力量,但却将这些力量严格限定在其教义规定的框架之内,超出这些框架即被视为异端,而被称为女巫的人恰恰是很大程度上宣称并“利用”基督教教义之外的精神力量和超自然力量,所以被当时欧洲的教会定罪并被烧死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中世纪究竟处死了多少女巫?

在中世纪早期,因为教会对欧洲社会的控制极其严格,欧洲信仰巫术的人其实很少,因此教会也不太重视对巫术的防范,只是简单地将其视为异端,没有特别严重或者特定的处罚。但在公元15世纪到18世纪,在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之后,教会对欧洲社会出现渐渐失控的现象,因此在新教兴起的同时,各种巫术信仰也同步兴起。因此也渐渐被教会当作重要敌人严峻对待。

因此在中世纪的欧洲,对女巫的处罚其实也经历了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这里举一个案例,即东方圣母案。在公元1384年,在意大利米兰有两个女人,西比拉和皮耶丽娜被指控为女巫,因为她们四处散布关于一个东方圣母神迹的故事,她们说这个东方圣母曾多次当众表演让被杀死的动物复活的神迹,说明其有能让人死而复生的神力。而在当年宗教裁判所的审讯中,这两人只受到了轻微的处罚,被要求进行一段时间的苦修。但在随后几年中,类似的传说层出不穷,尽管从来没人见过这个东方圣母,但教会还是认为这个传说对其统治危害越来越大,因此在1390年又再次将二人抓捕,而这次经过审讯之后,这两人就被烧死了。

而且当时不光是天主教宗教裁判所会烧死女巫,一些进行了宗教改革的新教教会也同样将女巫视为大敌,也曾大量杀死女巫。比如开创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马丁·路德就曾亲口说过:

人们对女巫不应有任何同情,我会亲手把她们烧死,因为教法规定了教士们应该带头对罪犯执行石刑。

而在当时各种教会还是欧洲社会主导势力的时代,在公元1450年到1750年之间的300年时间里,据估计欧洲总共有3.5万到10万女巫被处死,其中许多都是被烧死的。而此外还有至少20万女巫曾受到严刑拷打。

这种风潮直到公元19世纪初才渐渐宣告停止。公元1811年,一个名叫芭芭拉·兹敦克的女巫在普鲁士被处死,成为了历史记载中欧洲最后一个被处死的女巫。而在欧洲持续了300多年的猎巫风潮到此也才算最终划上了句号。

展开阅读全文

中世纪欧洲的日常饮食是怎样的?中世纪平民与贵族的饮食差距有多大?

全文共 1441 字

+ 加入清单

欧洲世纪时期,欧洲贵族平民之间是有着非常大的差异的。贵族与富人是能够获得厨师专门为其精心准备的各种营养食品,而平民则必须要忍受他们所能担负的起的少量肉类以及蔬菜。此外即使是一道菜在贵族与农民中都很常见,但是在同一个群体的烹制下,人们仍然是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巨大的差异。

如果这道菜由贵族烹制,将有丰富的精心挑选而来的配料,以精致的方式烹制而成,既新鲜又美味。由于从亚洲进口了昂贵的香料,它也可能含有与原配方不同的某些变化。相反,如果是由农民准备的同一道菜,就会减少肉的数量,而且这些肉都是经过长期保存的,以最基本的方式供应。使用的香料很可能仅限于盐和蜂蜜,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加一些野生草药。富人

与穷人相比,富人享有相对广泛的食物种类。他们能够从他们的饮食中获得大量的肉类,驯养动物是主要来源。在富人中,牛肉、猪肉和鸡肉很常见,因为它们是由为它们工作的农民大量种植的。除了肉,穷人和富人对鱼的选择也不同。富人主要吃鲤鱼和梭子鱼,因为它们不像许多鱼类那样含有强烈的自然恶臭。某些河流只能由贵族来捕鱼,提供了大量的鱼,任何非法捕鱼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除了受限制的河流外,许多城堡还设有池塘,里面养着活鱼,以便在河中捕鱼量不足时维持稳定的鱼供应。

与肉和鱼相似,富人消费的谷物产品比穷人消费的要精致得多。富人们食用精制小麦,这种小麦在使用前经过精心挑选和研磨。用精制的小麦可以生产出更柔软、更甜的谷物产品,这些产品与今天人们食用的面包有些相似。除了国内的农产品,富人和贵族还享有许多进口商品,这些商品是农民无法获得的。外国商品的大部分是通过中东进口的干粮和亚洲香料,大多数香料都是以极高的价格进口的,当时被认为是非常珍贵的。它们通常是胡椒、糖、肉桂、大蒜粉和其他香料,这些在今天很常见,但在中世纪全部都不是在欧洲生产的。如同香料一样,干果通常是今天很容易找到的水果,这些干果通常是杏仁和当时欧洲不产的其他亚洲水果。穷人

由于封建制度,贵族和农民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非常大。一顿中世纪大餐的形象可能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人们挤在桌子上,野蛮地吃着大块的肉。农民不愿杀家畜,因为家畜对农场来说是珍贵的,相反,他们通常通过狩猎来增加肉食。而且,穷人每周只能吃四天肉,因为周三、周五和周六是教会规定的禁食日。当时大多数贵族完全无视这一规则,但农民却被限制在捕鱼。与富人不同的是,农民通过在野外捕鱼获得了所有的供给,因为他们没有富人所享有的奢侈“鱼塘”。此外,农民在捕鱼方面受到许多限制,他们往往被限制在资源贫乏、鱼质较差的河流中捕鱼。捕捞的主要是鲱鱼和鳗鱼,如果有的话,还会加上一些贝类。

与富人不同,穷人的饮食中含有丰富的肉类,而且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粮食产品来获得必要的营养。穷人没有富人那么有钱能使用精制小麦,甚至于他们没有任何可以种植的谷物。他们吃只能吃荞麦、燕麦、萝卜、荨麻、芦苇、大麦、黑麦、荆棘和豌豆壳,即使它们还是绿色未成熟的时候。此外,中世纪的饮食也包括大量的玉米,尽管它们并不像我们今天所享受的那样大和多汁。

人们应该注意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怎么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通常夏季和秋季的新鲜水果是中世纪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他季节吃得并不多。在中世纪,没有任何形式的冷藏技术存在,大部分食物在收获季节后用盐或蜂蜜保存。

此外,中世纪的人们也没有一个正确的健康概念,他们认为吃大量的肉是获得必要营养的最佳途径。因此,蔬菜和水果的重要性长期被忽视,进一步减少了消费量。

展开阅读全文

中世纪英国长弓的威力有多大?起源是怎样的?

全文共 2195 字

+ 加入清单

在人类历史上的冷兵器时代,哪些兵器是最具有杀伤力的呢?不论是谁来评价,中世纪时期的英国长弓绝对是佼佼者。可以说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很少了有弹射性武器能像英国长弓这般出名的。那么大家知道这著名的英国长弓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能射多远?起源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英国长弓的威力

英国的长弓长6英尺(约1.8米),由紫杉木制成,拉力可达80至150磅(约36至68公斤),有效射程可达350码(约320米)。英国长弓手使用的都是重型战箭,几乎能够穿透当时所有的盔甲,包括皮甲、布甲、铁甲,甚至某些类型的钢板甲。

此外,一个经验丰富的弓箭手每分钟可以射出六支箭,这就意味着一支专业的弓箭手队伍,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向敌军射出成千上万支致命的箭矢。作为一支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英国长弓手在许多英国战场的胜利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2.英国长弓的起源

虽然现存最古老的长弓标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90年左右,但在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提到长弓的使用,则可以追溯到公元1188年。当时一名英国骑士与一名威尔士人展开了战斗,文中描述了威尔士长弓手如何向这名英国骑士射出了一支箭,这只箭的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在射穿了对方大腿上的盔甲和马鞍之后,最后杀死了他的马。

“英格兰人”的长弓——根据中世纪时期使用的类型来定义——实际上更像是威尔士人的发明。书中还提到威尔士弓箭手对诺曼人的毁灭性打击,诺曼人在入侵英格兰几年后,开始了一系列针对威尔士的战役。没过多久,盎格鲁-诺曼人(他们以擅长将任何有用的东西拿来使用而闻名)就开始将长弓引入他们自己的军队。

3.英国长弓的地位

在12世纪,英格兰亨利一世国王颁布了一项法律,如果一个人在练习长弓的过程中杀了人,可以得到赦免。这也从侧面表面了一名长弓手在当时的重要性,以及所拥有的特殊地位。

后来,被称为“苏格兰之锤”的爱德华一世的做法,进一步强化了英国长弓的神圣地位。他下令,在星期天禁止进行除射箭以外的其他任何体育活动。而且所有身体健全的男性,无论年龄大小,都必须进行长弓的训练。

4.英国长弓的训练

虽然长弓作为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赢得了广泛的认同,但它也有一个主要的缺点,那就是——要想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长弓手,必须要经过经年累月的训练。这与当时的另一种远程武器——弓弩(十字弓)的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是没有什么作战经验的农民,也能在几周内掌握十字弓的使用方法。这也是为什么英国君主会通过制定法律的形式,来要求所有体格健全的男人经常练习长弓。

英国长弓的力量几乎是现代猎弓的两倍,它要求弓箭手既要有强健的体力,又要有成熟的技术。1545年,一艘名为“玛丽罗斯”号的船不幸在英国朴次茅斯附近沉没。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了这艘沉船,还发现船上有一批弓箭手的骨架,以及数百个完整的长弓。其中许多人的身上还带着皮革箭筒。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这些弓箭手的骨骼,得出了结论:他们的左臂增大,脊柱扭曲,左手腕、左肩和右手指周围关节增厚。这种实质性的身体变化,被认为是长弓手多年来进行射箭训练的结果。这也证明了长期的长弓射箭训练对弓箭手的身体的确有所损害。

当然,拉弓并不全是靠蛮力。来自中世纪时期的历史文献,描述了英国人如何利用身体去引弓的技巧,他们不只是简单地用右臂拉回弓弦。显然,要掌握这样的技巧需要多年的时间。

5.英国长弓的辉煌

一名长弓手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能之后,就变成了一部非常有效的杀人机器。英国军队中的每个弓箭手通常都会配备大约60支箭。他们会根据作战环境的不同来配备不同的箭头。其中最常见的箭头,是一种狭窄的、匕首状的箭头,它在穿透盔甲方面非常有效。另一种大头的箭头,可会对轻装甲的人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而带刺的箭头则很难从伤口中拔出。

英格兰和威尔士长弓手的致命威力,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中包括普瓦捷战役(1356年)、斯路易斯战役(1340年)和克雷西战役(1346年),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英国军队以少胜多,一举击溃了六倍于己方的法军,并给对方造成了惨重伤亡,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的长弓手。

当时英军有六千至九千名战士,其中大部分是长弓手。而法军大概有三万六千人,其核心是一万名全副武装的骑士——但最终,有一万名法国士兵阵亡,而英国士兵的阵亡人数只有二百多人。这场战役成为了英国长弓手最辉煌的胜利之一,也成为后世战争的典范:依靠长弓的强大杀伤力攻击敌方的密集阵形。

6.英国长弓的消逝

中世纪时期,英国军队装备长弓的需求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曾经一度造成了紫杉木材的短缺。英国国王甚至不得不下令从欧洲大陆进口紫杉来制作长弓。然而,有道是“盛极必衰”,这是万物运行的普遍规律。随着火药时代的到来,滑膛枪和火绳枪成为了威力更为巨大的武器,它们在使用难度上比长弓更低,在所需的训练时间上也比长弓更短。包括长弓在内的冷兵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文字记录的在战斗中最后一次使用长弓,是在1644年的蒂珀穆尔战役。在此之后,虽然长弓可能被用于小型遭遇战和小型冲突,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被英国战争所淘汰了。但有趣的是,后人还发现了一张二战期间的照片,在照片上,一位名叫杰克·丘吉尔的英国士兵,使用一把长弓,射杀了一名德国士兵。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关于在战争中使用长弓的任何形式的历史记录。一个属于长弓的时代终告终结。

展开阅读全文

中世纪贵族生活很好,为何还有大批贵妇选择做修女?

全文共 3174 字

+ 加入清单

欧洲的贵族妇女参与修道活动最早是在公元4世纪初年,那是罗马贵族的寡妇玛塞拉在阿文蒂诺山上建立了第一所修道院,她成为第一个戴上修女面纱的罗马贵妇。直到中世纪结束,欧洲社会出现了大量贵妇入院修行的现象。欧洲中世纪贵族妇女出世修行是宗教氛围和世俗利益交织的结果,是由特定的欧洲中世纪文化环境所导致。贵妇们放弃奢华的生活,戴上修女面纱,对当时的人们而言,是合理平常的事情。所以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与众多贵妇涌入修道院所要解决的自身问题,就能清楚贵妇修道的动机。社会赞扬和鼓励贵族妇女出家修行

1、贵族妇女修道能获得从社会中无法得到的荣耀

修行的贵妇普遍得到了欧洲中世纪社会的颂扬。在中世纪的欧州,无论处于哪个阶层的妇女,社会地位都比较低下,她们没有政治权利和经济地位,贵妇也只能通过修行能给自己带来荣耀。

欧洲中世纪,不婚的贵族妇女在修女院中献身上帝,严格从事“上帝的工作",表现出自己的贞洁、谦逊、人道、仁爱和服从,从而成为真正的基督的新娘。修女生活在封闭的修女院,免受俗人的引诱和侵害,并向世人展示了一种保护贞洁的决心,修道生活带给贵族妇女在婚姻中无法得到的尊严和独立。

2、贵族妇女修道能给自己的家族带来荣耀

贵族家庭地位的高低既与其财富和封号密切相关,也与其声誉紧紧相连。家庭采取各种措施抬高自己的声誉,包括安排其亲属入院修行。在修道院,如果其成员的严格和仁慈得到众人敬仰,被封为圣徒,对一个家庭来说,将是无比荣耀的事情。

贵族妇女在修行中,代表的就是自己的家庭,她们的仁爱就是家庭的仁爱,她们的奉献就是家庭的奉献,她们的谦逊就是家庭的谦逊。她们成为圣徒,被追随者永远纪念,就是对她们所属家庭的永世追忆。中世纪欧洲,世俗贵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突出地位,要求树立比常人更虔诚的姿态,他们需要女亲属代其救赎灵魂,导致众多贵族妇女被安排到修女院修行。贵妇的人生道路全由在家庭里的男性角色决定

1、贵族家庭里的女孩没有个人选择,人生受到父亲的控制

西欧中世纪,处在不同生活阶段的妇女,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家庭中男性权威的限制和束缚。妇女在西欧中世纪男权社会的家庭中处于附属地位。按照法律,中世纪欧洲,未婚少女受父亲的控制。在贵族家庭里女孩自己的意愿并不重要。

一个女孩,拥有的财产越多、占据的地位越高,选择的权利就越小。大多数精英家庭的孩子几乎没有个人自由。比如贵为苏格兰公主的伊迪丝也要受到家长的束缚。她是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三世的女儿。伊迪丝像许多贵族家庭的女儿一样,是家庭的一颗棋子,无法主导自己的命运,进出修道院都不是出自个人愿望,而是顺应家庭安排。

正如伊迪丝本人所说,自己被送到英格兰后,与姨妈一起生活在修女院,只为接受教育。自从1093年起,她就是父母政治婚姻计划中的一枚棋子。她承认自己年幼时确实戴上过修女面纱,穿上过修女袍,但这样做只是迫于姨妈克里斯蒂那的命令,其实她自己从未打算献身。

她说到“当着她的面,我确实穿了,我悲叹过,害怕过,但是不久我脱离她的视线后,私下里我就会将其脱下,并扔到地上,用脚踩它,因此在那件事情上,我经常愚蠢地生反对者的气。”

2、贵族家庭里的妻子是否成为修女,必须得到丈夫的认可

欧洲中世纪法律规定,做妻子的应受丈夫的严密控制:妻子如无丈夫在场,无权在法庭提出申诉;未经丈夫许可,妻子不能立遗嘱;丈夫可以全权处理妻子的财产。不管妻子地位高低,都要服从于自己的丈夫。

如中世纪早期最高等级的贵族妇女拉德贡德,成年后,被迫嫁给法兰克国王洛塔尔。不管拉德贡德的婚姻多么的不幸,也只能被束缚在丈夫洛塔尔的身边。拉德贡德的兄弟被洛塔尔谋害后,她勇于逃出王宫,但后来也是在洛塔尔的同意下,创立和加入了修道院。

3、被剥夺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寡妇,经常选择住进修道院

寡妇属于独立性较强的一个群体。妻子一旦孀居,就不再被迫接受另一个人的权威。她们曾经深受父母和丈夫的束缚,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但“寡妇”不只意味着一名妇女失去伴侣,同时也意味着她被剥夺了法律代言人、经济手段和社会地位。

寡妇的财产会受到丈夫家族的人的凯觑,为了财产和声誉,这些“家人们”会想方设法破坏她们平静的生活。所以当寡妇面临“被剥夺”的境遇时经常选择住进修道院。在家庭世俗利益的驱使下,更多的贵族妇女成为“修女”

1、把女儿送入修道院可以减轻家庭财政困难。

当时的人们记述,“为众多儿女所困扰”的父母,把修道院作为解决子女抚养问题的办法。根据一项调查表明,当时参加修道的家庭通常有3至9个孩子。从中世纪晚期洛恩那斯地区的一些文件得知,76%的修道女孩来自有5个或5个以上孩子的家庭。许多女孩进入修道院是贵族家庭出于经济考虑的结果。

在贵族社会,家庭有时会把所有的积蓄投资给一位女儿(经常是最漂亮的)作嫁妆,以至于她能嫁到有一定地位和财产的家庭中,剩下的女儿们被迫带上修女面纱。进入修道院成为家长安置失宠女儿的流行方式。

2、贵族女孩为接受良好教育进入修女院

修道院是欧洲的知识中心,进入修女院是贵族女孩接受良好教育的明智选择。在修女院,女孩们不但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古代教父的著作与文学,同时学习上流社会的礼仪。

在中世纪的撒克逊,贵族经常把他们的女儿送到奎德林伯格或甘德斯海姆修女院去受教育。著名的英国中世纪史学家戴维德·诺尔斯也指出,在诺曼早期,尽管修女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但与男子修道院相比,它们却是贵族女孩享受教育的地方。

3、年老的贵族妇女把神圣的修道院作为养老场所

在中世纪的欧洲,很多年老的贵族妇女喜欢把神圣的修道院作为养老场所。修道院安逸、幽静、舒适的环境对她们很有吸引力。一般情况下,她们进入的通常是自己家族创立和捐建的修道院,或自己早年捐助过的修道院。

例如11世纪30年代,子爵乔斯林和他的妻子埃美琳在鲁昂地区为本尼狄克修士建立了圣凯瑟林修道院,为修女建立了圣阿曼特修女院,并分别给予丰厚的捐赠。到两人晚年时,便各自进入修道院生活。修道生活成为女性摆脱男权统治和附属地位的途径

1、贵族妇女在修道生活中体验人人平等

在中世纪,修女可以享受到世俗社会妇女体验不到的平等。修士和修女经历一样的修道生活,他们都通过斋戒、祈祷、守夜、贞洁、超越了性别限制,成为精神充实的伙伴。

基督教教父哲罗姆认为,“只要妇女一出生,她就不同于男人,如同肉体不同于灵魂,但是当她希望服侍上帝多于世俗世界,她将不再是一位妇女,而应被称作男子”。

许多人把修道的妇女称作阳刚女人。因此修道给了贵族妇女超越性别限制的机会,与男子平等,成为“名誉上的男人”。

2、修道院中的贵族妇女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世俗生活中,贵族妇女不能干涉政治生活,不能参与经济管理,只有在丈夫外出时,可以代替丈夫管理庄园,一般情况下,妻子只能管理家庭琐碎事务。但是生活在修女院中的贵族妇女,独立于男性控制,可以施展才干,大有作为。

修女拉德贡德在政治上的调解能力最为著名。她在圣克罗斯修女院过上修女的生活之后,未与世俗社会完全隔离,仍然积极地参与世俗活动,关注政治阴谋、派系纷争引起的社会混乱。当国王西格伯特与奇尔波里克因土地继承之争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混乱时,拉德贡德作为和平使者进行调解。她写信给统治者,真心请求他们停止战争,构筑和平,以免毁掉他们共同的家园。最终在拉德贡德的提倡与协调下,避免了一场战争。总结

欧洲中世纪,贵族妇女修道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中世纪欧洲社会鼓励贵族妇女修道的氛围浓厚,在这种氛围下,贵族妇女纷纷涌入修女院。

虽然贵族们依然相信修道能拯救灵魂和精神回报,但在影响妇女进入修道院的因素上,世俗考虑有时起决定作用,修女院成为收容所,避难所,养老院。贵族妇女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强迫修道,修女院明显满足了妇女和她们的贵族家庭的诸多目的。修女院成为世俗社会的一面镜子,是贵族权力在宗教领域的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中世纪时期是如何海战的?用的是什么武器?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加勒比海盗》系列的电影相信不少人看过了吧,我们经常能够看见两只船平行在一起,然后对轰。海盗们通常会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火炮射击之后,然后再利用桅杆登录对方战船肉搏。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在火炮还未出现的时候,西方人是如何进行海上作战的?为了更直观地体现中世纪海战的情况,我们以英法百年战争的揭幕战,斯鲁伊斯海战为例,具体说说这些西方战船的打法。

首先,要理解这场战役,我们必须提前知道一个单词,即“focsle”。这是中世纪造船业的专业术语,翻译为“前甲板”。

那么,啥是前甲板呢?

原来在中世纪的造船业中,战舰通常会在船首配备一种高耸的,多层城堡状的结构。它既可以作为弓箭手持续输出、击落敌舰的平台,也可以作为防御敌人登上舰船的要塞。

船的尾端也会有一个类似但通常更大的城楼结构,称为船尾城堡,从主桅杆一直延伸到船尾。

为了进行逐舰交战,士兵们通常会站在“城堡”里,向敌人投掷石块或者火把。

斯鲁伊斯海战发生在1340年6月,英法两国在斯鲁伊斯(法国埃克卢兹)港口附近交火。

英格兰一方由爱德华三世率领,大约有120–150舰艇。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一种叫做“cog"的商船改装过来的。

COG最早出现在公元10世纪,直到12世纪上才被欧洲人广泛使用。该船通常由坚硬的橡木打造而成,装有一个桅杆和一个方形帆。

这些船一般主要用来承接地中海的贸易往来,长度约为15至25米(49至82英尺),最大载重量达200吨。

作为临时征调,英国人按照“focsle”的设计,为其装载了前后的防御塔楼。

法国方面,主要战斗力量由230艘战船组成,胡格斯·奎雷海军上将为最高指挥官。

战事打响后,爱德华三世(Edward)于6月22日从奥威尔河(RiverOrwell)启航,即遇到法国人封锁了通往斯鲁伊斯(Sluys)港口的路。

易边,法国人将其战船分为了三行,构造了一个大型的浮动战斗平台。而英国舰队则花费了一些时间进行机动部署,以获得风向和潮水的优势。

错失了最佳进攻机会后,法国船只被英军驱赶到了起航点以东,并开始相互纠缠。随着上将胡格斯·奎雷下令将船只分开,法国舰队曾试图逆着风,退回到西方重新部署。

然而就在这混乱之际,爱德华三世命令英国军队开展了攻击。这是英王的一次豪赌,因为在此之前,英国弓箭手从未与法国大型步兵正面刚过。

再接着说,英格兰一方由长弓手和重装骑士组成,长弓手站在“focsle”,也就是塔楼上形成了以上对下的巨大优势。

而法国军队则由步兵和热那亚弩手组成,且几乎没有配备抵御长弓的盔甲。

最终,英军上演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英国长弓手站在塔楼高处,完全碾压了热那亚弩手,亦对其步兵队伍造成了严重伤害。

一波波箭雨过后,英国重装骑士进入法国舰艇,开始收割战场,这让本就处于劣势的法国人功亏于溃。

经过八小时的海战,法舰队第一线舰船被击垮,而第二线舰船士气则变得极度低迷,大部分选择跳海逃生。在紧接下来的夜战中,第三线舰船也被英军击败了。

次日清晨,法国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损失了舰船将近180艘,官兵伤亡也近二万人。

这场战斗使英军在英吉利海峡拥有了绝对控制权。

后来,随着人们对远洋作战的需求越来越高,战士们发现在COG船上建造如此高的“城堡”会破坏船只的航行性能。

所以在16世纪,随着加农炮的引入,火炮取代了“城堡”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手段,中世纪独创的“focsle”造船技术也逐渐退出了舞台,成为了见证历史的“老物件”。

展开阅读全文

欧洲中世纪神权与皇权的关系是怎样的?有哪些矛盾?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从公元313年开始,基督教在罗马获得了合法地位之后,一直都发展的非常迅猛。即便是罗马帝国日渐衰落,也没能阻止基督教势如破竹的发展轨迹。到了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候,基督教已经是传遍了整个欧洲。五世纪之前,大型的中心城市一般都有主教,而到了六世纪末,罗马主教的地位逐渐上升,开始被基督教世界称为教皇。(教皇一词于希腊语中有父亲之意)教皇一般由罗马城内与周围教会的主教和红衣主教组成的枢机团选举,第一任教皇是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

最初,教皇统治人的精神世界,而国王们则支配人的世俗生活,但随着教会的权利日渐庞大,教皇与国王们的矛盾也开始凸显。

国王们认为教会分流了国民对其的尊敬,而教会认为国王对于上帝和教皇缺乏敬畏。由此,人类精神的君主和世俗的君主为了争夺对方的权利,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一开始,双方心照不宣地将斗争藏在暧昧模糊的辞令和阳奉阴违的政令上,直到奥托一世当众表达不满。

按照教廷与各国皇帝共同遵守的规则,主教应由罗马教廷任命。但奥托一世坚持皇权是上帝赋予的,君主有权利任命教职人员,并亲自任命境内主教,且授予伯爵称号和土地,交予新任主教象征权利和地位的权杖和指环,史称奥托特权。

奥托一世本人于962年在罗马接受教皇加冕,而不过一年,他便在罗马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废黜了为他加冕的教皇。

以此为导火索,各国君主开始力图介入教皇选举,也因为此事,教会的软弱使教会改革者们大为不满,他们要求俗世退出教权领域,世俗君主不得干预教皇选举,主教必须由教皇任命。

就在事件愈演愈烈之时,教会的改革派,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颁布了《教皇赦令》。

赦令宣布将主教任命权收归教廷,世俗君主不得干预神职人员选举;

教皇有权废除君主,开除教籍。

德皇亨利四世(1056~1106年在位)试图用武力使教廷收回赦令,却无功而返。便于1076年在沃姆斯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七世。

作为对此的回应,格里高利七世于罗马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亨利四世,开除教籍,并号召德国贵族、教士和教徒反对被废皇帝。

就这样,身居罗马的教皇用一场宗教会议和废除德皇的布告挑起了德国的内战,德国的诸侯们纷纷响应教皇的号召,起兵反对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在难以镇压国内接连不断的反抗,不得不翻山越岭来到意大利,在卡诺莎城堡外寒冷的冬日里占了三天三夜,才得到教皇的接见,史称卡诺莎觐见。

亨利四世在得到教皇原谅后,火速返回国内镇压反对他的诸侯。因对此事的耿耿于怀,1080年,他再度出兵意大利,且在三年后攻陷罗马,使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慌忙撤出意大利。

至此,教皇与德皇不死不休,而直到亨利四世历史,德皇与教皇间的矛盾也没有缓和。

此后十六年,双方依旧势如水火。

如此直至1122年,教皇卡里克特斯二世(1119~1124年在位)才与德皇和解,双方就此签订《沃姆斯宗教协定》。

直到此时,教权与皇权才取得了勉强的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欧洲到中世纪倒退了?为何说欧洲中世纪是倒退的年代?

全文共 1934 字

+ 加入清单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记载道:“异教徒的大军闯入了英格兰,整个东西都驻扎在盎格利亚以东。异教徒在那里获得了粮草和补给,东盎格利亚人与他们和平相处。”这是公元865年,伊瓦尔率领的维京大军,对不列颠群岛进行的大规模入侵。和以往小规模抢劫不同,伊瓦尔决定逐个消灭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王国,让维京人完全统治不列颠群岛。

伊瓦尔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诺森布里亚王国,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准备粮草补给。公元866年秋,维京人出发了,目标直指约克城。

约克城,在罗马人统治不列颠时期,就是首府——不仅有着坚固的城墙,罗马人还修建了通往其他城市的道路。维京人就是顺着800多年前修建的罗马古道,一路畅通无阻的杀进了约克……

维京人发现,这座大城市不仅拥有坚固的城墙,可以抵御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围攻。更重要的是,保存非常完好的罗马古道,连接着西海岸的其他港口——罗马人修建的道路,直到现在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真没吹牛。

很明显,人们最初修路的目的是为了交通便利。大多数希腊人在地中海沿岸定居,是因为海上交通方便——比修路成本低,而且效率更高。亚平宁半岛上的伊特鲁里亚人也修路,但是他们的路局限于本民族定居点之间,与水利设施关系密切。

像罗马人这样系统性的让道路向外延伸,本质上就具有对外扩张属性,和其他民族是不一样的。罗马人一边打仗一边修路,加强自己对外征服的效率。比如公元前312年修建的“阿皮亚大道”,最初仅仅是连接南部城市加普亚的道路。但是随着继续扩张,这条道路也在不断向南延伸,最后到达了意大利的最南端港口布林迪西。

现代人自然可以轻易理解,修路意味着各地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军事上作用极大。

在罗马帝国最鼎盛的时期,至少有29条大道从罗马城辐射出去,遍及所统治的每一个区域。如果加上用碎石铺成的支线道路,其总长超过40万公里。宽度从1.1米到7米不等的笔直大道,由石头、碎石和黏土修造坚固地基,上面再用多层小石子和沙子、混泥土夯实,最上面再铺上石块或碎石——路面总厚度能超过70厘米,坚固耐用。

所以,公元865年的维京人,才能通过方便的罗马古道,轻松到达约克城。

和罗马人的扩张、交流不同,中世纪欧洲完全进入了保守、分裂的境况。

中世纪的欧洲人,不再像罗马一样建设道路,甚至曾经的罗马古道,有些也年久失修。如果我们找一个最简单的理由来解释,那就是封建领主的自卫性,远大于他们的扩张野心。

分封制把整个西欧变成一块块零散的土地,没有人实力强到可以四处征伐。所以,在自己并不大的领地内修路意义不大(还要花费很多钱)——还有可能为敌人的突然袭击制造便利。

所以,整个中世纪欧洲的道路修建几近停滞,进一步导致了交流和发展的全面倒退

“对17、18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来说……几乎所有地方的道路都是小径,没有路基,也没有排水渠,经常被车辙弄得坑坑洼洼……欧洲的道路基本上是罗马帝国的遗产——尽管已经被疏于照管了1400多年。”——《企鹅欧洲史6》

对,你没有看错,直到18世纪的欧洲,除了年久失修的罗马古道之外,到处都是泥泞的小道。

以英国举例,维京人时代还能沿着笔直的罗马古道直通约克城。到了18世纪,人们的交通状况非但没有进步,反而更加糟糕了。1743年的《伦敦杂志》刊登过一篇文章,讲述了从伦敦到约克的糟糕旅程,除了凹凸不平极其糟糕的道路之外,搭乘公共马车的人还要忍受凌晨3点出发(太晚了就无法及时赶到目的地),以及同行乘客的“吃了大蒜口气熏人,有的放屁、打鼾,或是不停说话”,非常痛苦。

人们所抱怨的,还有道路之曲折,让人无法忍受。

和笔直的罗马大道相比,17、18世纪的英国道路是“灾难级别”的存在。1771年一位法国观察家前往英国考察,他发现英国人的道路太过于弯曲,让人费时费力。这位观察家解释说,英国之所以道路弯曲,是因为土地宝贵,被农民毫无章法、零零碎碎的耕种着。

另外,不管土地属于领主还是农民,英国人都坚持“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没有人敢因为修路侵占土地,“不管是工程师、稽查员还是别的人,甚至连国王本人都不例外”。

欧洲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1708年,法王路易十四的特使奉命前往西班牙马德里,他在路上差点崩溃。因为他出发了9天之后,才到达法国南部城市巴约讷。特使抱怨道路系统太糟糕,到达目的地恐怕还要再花两个星期——因为弄到拉车的骡子也比较困难。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8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才开始修建新的道路。

18世纪的情况尚且如此,中世纪就更不用说了。贵族们自我封闭在领地之内,各地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除了少量的教会人士和商人时常来往各地,大多数人都被束缚在那小小的封地之内,几乎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所以,单单从道路的情况来看,欧洲中世纪就是绝对的“倒退”,其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

展开阅读全文

中世纪伟大的数学家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宋元时期,朱世杰被誉为“中世纪伟大数学家”。他曾经在湖和海中漫游了20多年。他靠教数学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学者们紧随其后”。

他的三卷本《数学启蒙》(1299年)和三卷本《四元宝》(1303年)是我国数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前者建立了代数加法和乘法的正负规则。后者将天元技术扩展到“四元技术”(四元高阶联立方程的解),而欧洲直到1775年才提出同样的解。

“古法七倍方图”和“杨辉三角”在“四元宝鉴”之初具有同样重要的世界意义。朱世杰讨论了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得到了高阶差分的插值公式(四个“差的笔画”),这与1676年至1678年的牛顿插值公式基本等价。

展开阅读全文

欧洲中世纪数学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中世纪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止于15世纪。这一千年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在11世纪之前,它通常被称为黑暗时代。在基督教神学和繁琐哲学的教条下,西欧人失去了思想自由,生产僵化,技术进步缓慢,数学停滞不前。自11世纪以来,情况略有改善。

很少有希腊文化通过罗马人传播到中世纪,其中大部分见于伊希斯的作品(约480 ~ 524)。他的《算术原理》基本上是新毕达哥拉斯数学家尼科尔·霍斯的《算术导论》的翻译,但一些精彩的命题被删除了。博伊西斯的“几何”是基于欧几里得的“原始几何”,但根本没有证明,因为他认为证明是多余的。

公元529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的学校,并严格禁止数学研究和传播。数学的发展再次受到重创。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只有少数几个著名的数学家,其中大部分是神职人员。

比德自称博学多才,是一位在修道院度过一生的英国僧侣和学者。他的技能是计算复活节的日期(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并使用手指。后来,阿尔金也是一位著名的英国神学家。大约在781年,他接受了查理曼大帝的邀请,在法兰克王国担任宫廷教师和顾问。他汇编的算术书籍现在似乎相当肤浅。盖尔伯最初是兰斯的大主教,后来被选为教皇,并改名为西尔维斯特二世。他热衷于学术推广,并为促进“四门艺术”(音乐、几何、算术和天文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十字军东征(1096 ~ 1291)使欧洲人接触到阿拉伯国家拥有的古代文化宝藏。

他们将大量阿拉伯语书籍翻译成了拉丁语。因此,希腊、印度和阿拉伯人创造的文化,以及中国的四大发明,都传播到了欧洲。意大利位于东西交通的十字路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12和13世纪,斐波那契是欧洲数学的代表人物。他向欧洲人介绍了印度阿拉伯数字和数字位置系统,以及各种算法的商业应用。

中国的盈与亏技巧和《孙子兵法》的不定方程解法也出现在斐波那契的书中。此外,他还有许多原创作品。

法国主教奥尔斯姆在14世纪引入了索引符号和坐标系统的概念,这是从天文和地理经纬度到现代坐标几何的过渡。英格兰大主教布拉德福德·哈丁在算术、几何和力学方面的作品也很有影响力。欧洲第一个系统三角学的作者是雷乔蒙塔努斯。

文艺复兴后,人类摆脱了中世纪思想的精神枷锁,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利马索中世纪城堡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景点介绍 建于拜占庭初期。1191年,狮子王理查德(Richard the Lionheart)与纳瓦国王的公主的结婚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1570年,此城被土耳其占领,接着又成了英国殖民地。各个时代都对古城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样式。

现在作为中世纪博物馆使用,展出的内容主要是中世纪文物。

电话

05-33-0419

开放时间:

周一-周五:07:30-17:00 星期六: 09:00 - 17:00

星期天:

10:00-13:00

塞浦路斯凯里尼亚

展开阅读全文

中世纪贵族少年服装是怎样的

全文共 1046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对于儿童的服装是有着专门的设计风格和理念的,主要以展示儿童的特点和风采为主。不过在中世纪的欧洲,儿童仅仅只是走向成年的一个过渡阶段,与成人有所区别,但不会去以一个独立特殊的个体来对待,因此儿童的服装与成人应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无需专门设计和制作。

那么,要用什么样的服装来区别儿童?中世纪的欧洲人很简单粗暴,拿过时样式的服装给儿童穿就可以了。这种过时可以相差一个世纪之久,也就是成人穿现在流行的衣服,儿童穿一个世纪前流行的服装。

以17世纪初为例。4、5岁的小男孩穿一身长裙,前襟开口,由一排纽扣扣上,领子下系以细饰带装饰。这种样式的服装有点类似教士的长袍,是属于16世纪的服装特点。年龄更小的男孩或女孩,还会戴上下巴有扣带的童帽。这种打扮属于13世纪男子的打扮,用于在劳动时固定他们的发式。

男孩与成年男性的服装区别最为明显。男孩的服装总是倾向于女性化。5岁之后的男孩会脱掉类似教士长袍的长裙,但此时的他们还不能穿上如成年男性一般的衣服,他们的上半身或许还保留着男性服装的特点,但成人会将带花边的衣领戴在男孩的脖子上。这种花边的一零是那个时代女性着装的特点。甚至一些小男孩下半身还会穿着跟他的姐妹相似的长裙或短裙。法王路易十三就曾因为他的姐姐穿了与他相似的衣服,出于嫉妒将她赶走了。

孩子的长裙实际上就是12、13世纪成人的着装。14世纪之后,男性的服装才与女性的服装有了明显的差别。男孩长到8岁之后,就开始摆脱女性化的长裙,穿起成年男性的服饰:紧身短上衣,紧身裤,披上外套,戴上佩剑。为什么男孩的着装要体现女性的特征?这或许是因为女性的服饰一定程度地体现了依附性,而一个未成年的男孩也是一个依附于他人的人。

“儿童的服饰区别于成人”这种想法更多地体现在男孩身上,而到了女孩这边,除了尚在襁褓的婴儿阶段,女孩其他时段的着装与一位成年的女性没有什么差别。也就是成年女性穿什么,女孩就穿什么。唯一的差别也就体现在女孩的背上挂有两条布带(低龄段的男孩也有,因为他们也穿着裙装)。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区别,也是因为背上垂下两条布带是旧时的服装样式,这是16世纪假袖的残余。(16世纪的长裙会饰有假袖,这种袖子只通过几个点与衣服连在一起,人们可以选择将手臂套进去,也可以选择不套进去。不套进去的时候,这些袖子就会垂在背后,那时的女性喜欢袖子空垂的样子。)

区别于成年人的儿童服饰更多地只出现在上层阶级中。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他们的孩子穿的就是成年人的衣服。在普通人当中,从来就没有什么方式能将儿童与成人区别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中世纪黑死病鸟面具是什么

全文共 1309 字

+ 加入清单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黑死病、鼠疫横扫欧洲,医师们都会头戴礼帽,面带鸟嘴面具,从头到脚全身皮质服装,试图来抵御疾病。鼠疫曾是世界上最恐怖的疾病,它势不可挡,在全球畅通无阻,带走了几亿人的生命,受害者们饱受煎熬:淋巴结肿痛、皮肤发黑,还会出现其他可怕的症状。

17世纪的欧洲,负责治疗鼠疫患者的医生穿着一套特别的服装,从那之后,这身衣服就带上了一丝不祥的味道:他们从头到脚裹了起来,戴着面具,面具上有着尖尖的鸟喙。鸟嘴面具的背后,是人们对这种危险疾病本质上的误解。

当时,黑死病爆发,几个世纪以来,这种流行病一再在欧洲卷土重来;饱受疾病肆虐的城镇雇佣了医生,无论穷富,镇民都能接受治疗。这些医生负责开处方(据说这些混合物具有保护作用,可以给鼠疫解毒)、见证遗嘱,以及尸检;有些医生工作时就戴着鸟嘴面具。

Charles de Lorme是17世纪的瘟疫医生,负责给王室成员治疗,他常被认为是这身装束的发明人。

一般认为,这身装束的发明者是Charles de Lorme。17世纪,这位医生为很多欧洲王室成员提供过医疗服务,其中包括国王路易十三和GastondOrléans,也就是Marie deMédici的儿子。据说,他的装扮是这样的:一件涂有香蜡的外套、一条与靴子相连的马裤、一件掖起来的衬衫,一顶帽子和一副山羊皮手套。瘟疫医生还随身携带一根棍子,方便他们拨开或挡开患者。

最不同寻常的是头饰:瘟疫医生戴着眼镜和面具,这个面具的鼻子部分“长15厘米,形似鸟喙,在鼻孔位置有两个孔,可以保证呼吸畅通,里面充满了香气。鸟喙里放有香料和草药,用以过滤空气”。

虽然欧洲各地的瘟疫医生都穿着这身装束,但在意大利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标志:“瘟疫医生”成了意大利即兴喜剧表演和狂欢节庆祝活动的主角,也是今天广受欢迎的装束。

但这身令人望而生畏的装束不仅仅是一种死亡宣言: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医生不被污染了的空气毒害。在疾病微生物理论出现之前,医生认为,鼠疫通过有毒的空气传播,会造成人体体液不平衡。刺激的甜味香水可以熏蒸发生鼠疫的地方,起到保护作用;那个时代,花束、焚香和其他香水很常见。

瘟疫医生在面具里装满了解毒剂,其中包含了超过55种草药和毒蛇肉粉、肉桂、没药、蜂蜜等混合物。DeLorme认为,鸟喙形状的面具可以让空气在抵达瘟疫医生的鼻孔和肺部之前,有充足的时间用保护性草药过滤一遍。

事实上,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这种细菌会从动物传染给人,并通过跳蚤、接触被污染的液体或组织、吸入鼠疫患者打喷嚏或咳嗽时喷出的传染性飞沫,进行传播。

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席卷全球的鼠疫:公元561年前后,查士丁尼鼠疫每天导致1万人死亡;1334年至1372年,黑死病夺走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直到1879年,还时有发生;第三次大流行则发生于1894年至1959年之间,肆虐了大半个亚洲。

基本上,瘟疫医生的装束和方法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历史学家Frank M.Snowden说:“不幸的是,近代早期瘟疫医生所用的治疗方法对于延长寿命、减轻痛苦、有效治疗方面,收效甚微。”

瘟疫医生可能一眼就能认出来,但直到疾病微生物理论和现代抗生素出现,他们那身打扮并不能预防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中世纪为什么那么诡异

全文共 3362 字

+ 加入清单

欧洲中世纪,这是欧洲文化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一个很诡异的时期。很多人的印象中,这是欧洲最黑暗的时期,战争、疾病、饥荒等等,频繁的肆虐。但与此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一个没有政治腐败,却有着极强的宗教腐败的时代。那么这个时代有多诡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

1、爱收礼物的上帝

公元十一世纪的欧洲与其东边的东罗马、中东相比,算是贫穷落后的地区。它还没有从新大陆获得金银,也没有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精美艺术作品,甚至都没有多少商品与货币的流通。不过欧洲虽然贫穷,天主教会却相当富有,其财富主要体现在拥有田产的之上,教会名下的土地可以占到欧洲总数的五分之一。

在当时,土地是最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王公贵族南征北战抢地盘,自然是最大的地主,而教会的土地则多半来自王公贵族的捐赠。在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的农业社会,礼尚往来是人情的基础,连神灵都不例外:上帝也喜欢收到信众的礼品,多一份厚礼多一份照顾。送给上帝的礼物得经过教堂或是修道院,王公贵族将土地捐给教会,一方面表达对上帝的感谢,另一方面更是希望上帝开恩,为他们死后进天堂求得方便。时常有不熟悉西方历史与社会的论者,批评中国的民间信仰与基督教相比甚为功利。其实不管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不管是烧香拜佛的人还是念经祷告的人,宗教信仰都有其功利的一面。

对中世纪的王公贵族来说,功利方面还要算得更为深入一些,毕竟土地在封建时代是财富与权力的根基,哪能轻易捐出去。如果是捐地建一座修道院,那其中的院长由谁来担任,捐赠者理所当然有发言权。他所要的不单是修士们每天数次专门为他家祷告,还想给他的亲属安排一个去处。封建的欧洲实行长子继承制,爵位与田产只能交给一个孩子,将别的孩子安排去当主教或是修道院长,一方面是一条好的出路,另一方面也为家族保住对捐出的土地的控制权。

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德国洛尔施隐修道院,创建时受一位伯爵捐地赞助,也归他私人所有。

在庄园之中兴建教堂是王公贵族另一件乐意解囊相助的善举。教堂建成之后可以向信众收取教区税(约收成的十分之一)来维持其运作,奉养其中的神父。相应的,神父的职位、教堂的收入、也都落入庄园主的掌控。许多修道院与教堂因此变成王公贵族控制的私有财产,成为投资的工具。如果说欧洲的封建制度将权力变成王公贵族世袭的特权,算是政治的“私有化”,与其相随的还有一个“宗教私有化”的过程:贵族将土地捐给教会表示的是他的虔诚,实际效果却是加强他对当地教会的控制。

2、能文能武的主教

天主教在罗马帝国晚期成为国教时,按照帝国的行省架构划分教区。每个教区推举出一位主教,作为当地神职人员的首领,负有领导监督区内大小教堂运作的责任。这一组织办法为后世所沿用,主教是各地教会的负责人,他亲自主持的教堂时常被称为“大教堂”,坐落在地处交通要道的城镇之中,建筑宏伟,圣物的收藏丰富。与乡村的神父相比,主教的声望更高,法力更大,吸引更多的捐赠,名下也拥有更多的田产。

在主持教堂礼拜仪式之外,主教还要管理许多世俗事物:他手下的田产要租给农户耕种,他的大教堂需要打理;作为城里的头面人物,他还要过问当地的法庭、集市、收费等等事项。就政治地位来说,他与贵族不相上下,算是国王的属臣。他的收入足以在教堂里养起一帮骑士。这可不是传说之中的“少林寺武僧”,而是实实在在主教手下的“私家军”。国王有需要的时候,主教可以起兵勤王,甚至有不少主教战死沙场的例子。尽管教规之中很早就有主教的双手不可以沾血的规定,但即便如此也约束不了他们的斗志,罗马主教都曾经身披盔甲,亲自带兵上阵。

与贵族属臣相比,主教有两点特别之处。首先,中世纪的文化水准低下,国王手下的贵族基本上是目不识丁的武士,在当时也就只有在教会之中可以找到几位读书识字的人。没有官僚机构辅佐的国王,在行政上多半依靠各地主教的协助,帮忙起草敕令,保存记录,制定相关法规,因此主教时常为国王担起文臣的工作。

另一点则是主教的位置不同于贵族的爵位,无法通过世袭传给后代。按照基督教对《旧约·创世记》的理解,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偷吃禁果,暗喻的其实是俩人初尝男女。果子没什么特别,性才是原罪的根源。每个人都有的原罪,其实是在受精过程之中身不由己一定会染上的。因此天主教会早有明文规定,神职人员不可结婚娶妻,终生未婚的耶稣是他们的榜样,不碰男女才可以避开罪恶,将自己全心全意奉献给神灵。这当然只是一个理想,中世纪的现实是许多神父、主教私下养情人,而且时常处于半公开状态,大家见怪不怪。但是,他的情人却没有妻子的名分,他的孩子是婚姻之外的私生子,肯定没有财产继承权。从国王的角度来说,不能以世袭形成自己小王朝的主教,反倒比贵族容易驾驭。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提香笔下的亚当与夏娃吃果子的情形。提香把蛇画成一个带着蛇尾巴的小孩,而亚当左手的位置更进一步表明这个故事之中吃禁果的隐意

3、罗马主教成为家族私产

照理说,主教不是上级派来的官员,而是由在地的信众与神职人员推举德高望重者。实际来说,国王不可能不过问主教的人选。这一来是因为主教职位的重要,国王理应选自己信得过的人。二来则是国王自认为在登基受膏之后,他是以上帝代理人的身份管理人间事物,由他来选定主教也是理所当然。相关的任命还牵扯到利益关系,主教掌握许多田产,争取提名的人知恩图报会向国王献上大礼,反正上任之后不愁赚不回本。宗教私有化之后,这样的交易算是礼尚往来的一部分。能当上主教者多半是贵族家的孩子,至少要与国王有特殊的关系。

在山高皇帝远的意大利半岛上,情形要更为特殊一些。以罗马为例,主教是城内当家的人物,几家大贵族之间必定要争抢这一位置,教士与罗马市民也时常卷入纷争。每一次主教的选举都吵得不亦乐乎,下边有暗盘交易,行贿舞弊,搞得不好更是大打出手,最为严重的时候新当选的罗马主教被反对者流放、囚禁、甚至谋杀的例子都曾有过。号称是全教会之首的罗马主教,却时常产生于罗马地方势力的勾心斗角之中。

这其中最为传奇的故事发生在公元10世纪,一位名为玛洛齐娅的罗马女贵族,凭借她的美貌与家族的财富,操控各派之间的纷争,在她有生之年将罗马主教的位置变成她的私家财产,使用手段让先后让她的情夫,私生子,两位孙子,两位重孙,及一位重孙的儿子成为圣彼得的继承人,以至她自己后来也被人说成是“女教皇”。

△后人想象之中玛洛齐娅的模样

4、中世纪没有政治腐败,却有宗教腐败

中国人读历史喜欢采用的是道德角度,贪官对清官,忠臣对奸臣,许多大众历史学家将“腐败”当作王朝兴衰的根本原因。带着这样的习惯去读西方不免会有奇怪的感觉,至少在西方中世纪历史之中很少会遇到有关“政治腐败”的讨论。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西方封建制度之下的政治是王公与贵族之间的私人安排,爵位的继承讲究的是血统,那庄园、家奴、军队、甚至法庭,本来都是贵族家的,里边没有多少“公权力”的考虑,腐败也就无从谈起。

只有当话题转到教会的时候,才会看到关于腐败的批评与指责。基督徒相信的是一位普世的上帝,每个人死后都要受到公正的审判,决定他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这样的理解之中包含着一层“公权力”的概念,也包含着一套伦理道德标准。教会是上帝与人世之间的中介,主持圣礼的神父与主教照看信众的灵魂,对上帝负责,应该是品德的楷模。贵族可以吃喝玩乐不受谴责,主教也这么玩,轻则引起成何体统的质疑,重则可以算得上是教会的腐败。

中世纪欧洲的现实是:封建制度在带来政治私有化的同时,也带来基督教的私有化。主教担当国王的属臣,属于富贵与权势的一部分,在生活方式上向贵族看齐,平日里玩的就是驯鹰,打猎,丢骰子,饮酒作乐。而且,王公贵族控制下的教会,在组织上与欧洲的政治版图一样,也是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教规得不到严格的执行。这其中最为流行的是两项弊病:一是主教与神父普遍养情人,明显违反教规,也违反他们入职时献身教会的誓言;二是主教职位涉及金钱交易,而不是根据候选人的声望与品德来挑选,同样是为人诟病。

这些大道理说来大家都知道。教会内外,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主教、修道院主持,也基本都认同改革的必要。只是在一个政治分裂,教会被私有化的欧洲,如何实行相应的改革?改革的过程之中,又该树立哪一方的权威?相应的答案难免涉及王公贵族与教会之间权力的消长,并且要引发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的严重对立。

展开阅读全文

欧洲中世纪有多脏 揭秘中世纪贵族的混乱生活

全文共 1697 字

+ 加入清单

只要一聊起欧洲中世纪,那往往就是与无知、黑暗联系在了一起。频繁的宗教战争,王权的衰弱,底层的平民是苦不堪言。而一定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受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欧洲中世纪时期的贵族生活到底有多混乱,有多肮脏。

1、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原因

当我们在历史书籍中看到欧洲的中世纪这一时期的时候,脑海中便会自然的想起黑暗、愚昧、无知这一类词。事实上,不同时期的史学家关于中世纪的争论也有很多。大多数情况下,会把"中世纪"与"黑暗时代"相等同。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框架体系中,由国王、教会、贵族、骑士等封建主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构成了金字塔般森严的封建体系,而这与中国古代王朝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差别迥异。层层都掌握着权力导致割据分裂状态严重。

在经济上,中世纪的欧洲以封建奴隶主的庄园经济为主,农奴承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在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皇室已经没有那么强大的世俗权力。与教会相互勾结,宗教战争频繁,普通百姓们民不聊生;在思想文化上,人们被教会似乌云笼罩般的教义所禁锢着,无法接受新的科学思想和文化教育,那些提出新思想的人会被贴上异教徒的标签甚至被迫害致死。更导致雪上加霜的是,瘟疫肆虐,因为封建宗教教义上限制科学研究的进行,在医学领域依旧是十分落后,人们只能在痛苦中死去。

欧洲中世纪贫苦农民与上层贵族的日常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仿佛存在于两个平行世界中。农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永远是被封建领主们压迫剥削的对象。以土地为生,即使辛勤劳动,却依然世世代代被束缚着人身自由,夜以继日的繁忙伴随的是被单调和贫困笼罩着黑灰色的未来。居住在以木头和茅草为材料的房屋里,而自然灾害又相对频繁,对农民的生命安全时刻都可能造成威胁。而反观另一个世界中的上层贵族的生活,锦衣玉食,奢靡华丽,居住在富丽堂皇的城堡宫殿中,国王、公主、王子还有各贵族阶级在城堡中,热闹的舞会,灯火如昼,彻夜狂欢,悠闲享乐,仿佛进入了极乐天堂。或许以上所描述的只是表层现象,其实真正生活在宫殿城堡中的上层贵族们,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光鲜亮丽与舒服自在。

2、中世纪欧洲的贵族生活有多脏?卫生观念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改善

中世纪欧洲的欧洲城堡,在地理位置上大多位于地势险峻的山顶处,因为当时贵族之间为抢夺人口、粮食和土地等割据分裂战争频繁发生,所以城堡在一定意义上有着用来显示权贵与军事要塞的双重意义。城堡中为防止敌人基本上很少有窗洞,采光条件差,排涝设施也十分落后。阴暗潮湿的自然环境导致卫生状况比较恶劣,老鼠、跳蚤、蟑螂横行,这些动物在皇室成员的卧室都随处可见。

因当时卫生清洁系统极其不完善,抽水马桶的发明已经是几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一般在举行宫廷宴会期间,会有专门的侍女拿着便壶和纸巾站在皇室成员的身后,随时准备着清理排泄物。更有甚者,贵族各阶层之间居然将便壶数量的多少作为自己炫耀财富的工具。虽然不洗澡在当时贵族阶层中已经习以为常,路易十四及其王后一生中只洗过两次澡,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英王詹姆斯一世从未洗过澡,认为洗澡是对灵魂的亵渎和对教义的背叛。在靠近皇室建筑的周围,会在矮墙之间修建一些狭窄的沟壕用来方便处理粪便,其气味简直令人作呕,其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壕沟的防御能力。但是由于宫中下水道排污清洁系统落后,依旧是臭气熏天。粪便尿液几乎无处不在,看似宏伟华丽的建筑,实则都充满着难以忍受的气味。城市街道上的情况更是恶劣。会经常发生粪便和污水直接倒在大街上的现象。

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社会经济水平低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制约作用。认为不洗澡是健康的象征,不洗脸寓意圣洁,代表着高贵和权力,甚至还认为垃圾具有带来吉祥好运的功能。中后期传染病、瘟疫等爆发,与之前不注重公共卫生有着极大的关系

3、结语

随着欧洲历史文明的演进,资本主义经济不断繁荣蓬勃发展,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革新,在阴霾中终于看见了思想解放的曙光。卫生观念和清洁技术也逐渐普及,上至贵族阶层下至普通民众,都越来越意识到公共及个人卫生的重要性,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