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完颜氏祖先【精选20篇】

浏览

5342

文章

96

篇1:雅利安人是哪个民族的祖先?揭秘雅利安人的起源与入侵扩张

全文共 2010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的地中海文明中,是由近东闪米特人以及与之俱有同样悠久历史的小亚西亚与东欧地区的居民所创造的。后来欧洲内陆的印欧语民族也进入发哦了温敏的行列,现在被统称为印欧语系的语言,这便是雅利安语,雅利安语是在18世纪欧洲语言学界研究发现的。他们发现了梵语同拉丁语、希腊语、克尔特语、日耳曼语、斯拉夫语等等有着很多共同点,于是便用“雅利安”这个词所概括。

各种文明之间的界定,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地方都各不相同。法国汉学家马尔谢尔·格拉奈(1084—1940)将所有使用印欧语的民族归入同一种文明,而英国历史学家阿尔罗尔德·顿依比(1889—1975)将印欧文明分为赫梯、米诺斯、希腊、西基督教、东正教拜占庭、俄罗斯东正教和印度等文明。对此,还是读者自己去选择接近自己看法的划分吧。

从印度和波斯古文献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远古时期,中亚地区曾有一个自称“雅利安人”的游牧民族,大约在4000年前就居住在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以畜牧为生,擅长骑射,父系氏族组织,崇拜多神。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黑海附近的雅利安人一波又一波地南下,寻找新的居所。这群来自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翻过伊朗高原,越过兴都库什山口,他们中的一支南下至印度河上游流域定居,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入小亚细亚。晚些时候,这些南下的印欧语民族的后裔迁往伊朗和印度。

雅利安人,或译为亚利安人,属高加索人种。该人种身材较高,皮肤浅白,瞳孔颜色浅,发色多变。原居于今天俄罗斯南部乌拉尔山脉附近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欧语系的语言,被认为是印欧语系民族的共同祖先。(译者注:除了印欧语系民族外,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俱是黑发及深棕色的眼睛。在古印度的传说中,那些雅利安人有着金发、蓝眼,所以普遍认为雅利安人是印欧语系民族的共同祖先。)

雅利安语接近古希腊和古亚美尼亚语。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以畜牧业为生的雅利安人就有了青铜器工具和轻便的双轮马车。今天,这种车轮的残迹在车里雅宾斯克的一些墓地里还能被挖掘出来。这段时期,雅利安人经常袭击南方的邻国,掠夺战利品,牵走他们的牲口。

随着汉谟拉比后裔执掌的巴比伦王国的崩溃,雅利安人侵占了两河流域北方的土地以及与之毗连的地区,建立起了米坦尼王国。在米坦尼王国里,大部分人讲的是胡里特语和阿卡德语,国王穿着与胡里特人一样的装束,取雅利安人的名字,与赫梯人一样信奉密特尔、伐楼那和因陀罗的雅利安神。处在埃及、赫梯和强大的亚述夹缝中的米坦尼王国,最后还是因为内讧于公元前14世纪中叶分裂。现在,除了古代历史学家外,有关历史鲜为人知。

侵占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的命运则要好得多。“伊朗”一词出自“艾利安”即“雅利安国”。伊朗高原的山民在雅利安人迁居之前没有文字,他们与南部文明邻邦的接触也仅仅发生在战争中。因此,早期的伊朗雅利安的政治历史一片空白,只知道其社会由三个等级阶层构成:祭司、战车武士和农民(手工艺人显然属于农民阶层)。

伊朗的雅利安人同化了当地原住民,被分为米底和波斯人两部分。起初,大多数的地盘属于米底人。公元前7世纪末,他们联合辛梅里亚人、斯基泰人和巴比伦人摧毁了亚述王国。但是之后,波斯人又推翻了米底政权。

公元前558年至公元前330年,他们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又被称为波斯第一帝国,是古波斯地区第一个把版图扩张到中亚及西亚大部分地区的君主制帝国,也是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极盛时期,其领土东起印度河平原、帕米尔高原,南到埃及、利比亚,西至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达高加索山脉、咸海。

随后,一部分雅利安人往南越走越远,到达了印度谷地。大约也是这个时候,与埃及的金字塔年代相当的当地文明哈拉帕、罗索尔和摩亨佐·达罗(译者注:摩亨佐·达罗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走向了衰败。在东南部,雅利安移民和黑皮肤、塌鼻子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大量混杂在一起。

雅利安人的扩张最初很缓慢,因为手头可用的工具只有石斧、青铜斧和铜斧。但是,约公元前800年时,铁器得以使用,他们扩张的步子大大加快了。也是在这个时候,他们的主要活动由畜牧业改为农业,尽管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地位。

他们的手工业也较之前有了一定的发展,文献中提到的职业比较多,如木匠、铁匠、金匠、珠宝匠、弓弦匠、织席匠、陶匠等,甚至还有制饮料的人、剃頭匠、送信人、摆渡人、鼓手等。这表明,他们的劳动分工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商品交换还处在物物交易阶段,母牛为大笔交易中的价值单位,也出现了放贷牟利之人。

在印度半岛的南部,被雅利安人逼退到这里的达罗毗荼人,形成了一个自己的民族,延续至今。现在,他们的后裔形成了南印度拥有数百万人口的各大民族——安德拉、马拉雅拉姆、卡纳达、泰米尔等,后者除了南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外,还居住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北海发现250万年前新种海豚 或为巨头鲸祖先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北海(欧洲)一位渔民无意发现的化石最终被鉴定为新种的圆头海豚。新发现的海豚被命名为Hoekman氏钝鼻海豚(Hoekman s blunt-snouted dolphins),时代距今250万年前,是以其发现者Albert Hoekman所命名,2008年正是这位荷兰渔民在拖网捞鱼时无意发现的这种生物前鼻部的骨头化石。

这种海豚体长达20英尺(约6米),有一个很短,勺子状的前鼻,外表看上去就像一个很大,很高且突出的前额。荷兰鹿特丹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 Rotterdam)名誉馆长K. Post对这一海豚化石新种评价道:“无论从外观还是体型大小上看,它与现代的巨头鲸(pilot whales)都十分相似,尽管巨头鲸的头部有更多球根状的东西。”

所以Post和同事E. Kompanje都十分怀疑这一新种海豚是现代巨头鲸的直接祖先,或者至少是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

也正因为与现代巨头鲸有着很高的相似性,研究者推断这种海豚也能利用它巨大的前额来进行回声定位——一种生物形式的声纳,使海豚及某些鲸类在黑暗的环境下能够辨别方向。

Post在邮件中还说到:“巨头鲸似乎已经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开发出了这种能力,而Hoekman氏钝鼻海豚或许就是使用回声定位的先行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2102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的历史始于人类的出现。那么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什么呢?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怎么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人类最早的祖先的形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类的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NDE)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以及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它和人们临终心理一样,是人类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 同时濒死体验也是人们遇到危险时的一种反应。2013年3月,比利时列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人在濒死时触发的生理机制会让人的感触更加敏锐,不仅是对个人经历中过去事件的想象,对真实事件的情况也同样如此。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和英国的两位著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理论,认为构成灵魂的量子物质离开神经系统而后进入宇宙时便会出现濒死经历。根据他们的理论,意识是大脑内一台量子计算机的程序,即使人死后,这个程序仍可以在宇宙中存在。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一些人出现的濒死经历。

这项类宗教理论由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意识研究中心负责人和麻醉学与心理学系教授斯图亚特-哈默罗夫博士提出,立基于他与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爵士提出的一项与意识有关的量子理论。根据他们的理论,人类的灵魂存在于脑细胞内被称之为“微管”的结构内。他们指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这些微管内量子引力效应的结果。这种理论被称之为“调谐客观还原理论”(Orch-OR)。

根据他们的理论,人类的灵魂是大脑内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它们由宇宙内的基本物质构成,可能在时间诞生后就已经存在。这种观点与佛教和印度教的观点类似,即意识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与西方的哲学唯心主义也有相似之处。

哈默罗夫认为,在濒死经历中,微管失去了它们的量子态,但里面的信息并没有遭到破坏。也就是说,灵魂离开肉体,重回宇宙。哈默罗夫在纪录片《科学频道-穿越虫洞》中表示:“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流动,微管失去了它们的量子态,但微管内的量子信息并没有遭到破坏,也无法被破坏,离开肉体后重新回到宇宙。如果患者苏醒过来,这种量子信息又会重新回到微管,患者会说‘我体验了一次濒死经历’。如果没有苏醒过来,患者便会死亡,这种量子信息将存在于肉体外,以灵魂的形式。”

Orch-OR理论遭到以经验为根据的思想家的猛烈抨击,在科学界也引发巨大争议。《赫芬顿邮报》报道称,很多科学家向这一理论发出挑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马克斯-特格马克便是其中之一。在200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特格马克批评了Orch-OR理论。这篇文章被很多反对者引用。哈默罗夫认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将最终证明Orch-Or理论,最近发现的量子效应验证了很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例如嗅觉、鸟类的导航以及光合作用。

人类最早的祖先的形成

所有的生命都起始于原始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

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具体说就是,单细胞生物逐渐变成多细胞生物,然后慢慢到五亿年前海洋中有了早期的原始鱼类,大概在3亿年前,早期的一批原始鱼类登陆,作为陆地脊椎动物的祖先还是在陆地繁衍进化和发展,后来有了灵长类动物,后来由于环境变化,一部分猿类从树上下来,作为早期人猿慢慢适应了地面生活,经过长期的进化和发展称为今天的人类。由此可见,动物都是从原始海洋中来的,然后进化出人。

古人类学家认为在距今七八百万年以前,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古猿才开始向不同的方向进化,这个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在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范围的造山运动很活跃,是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纪②,气候变化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冰川期。在地形和气候巨大变化的影响下,原先一些连绵不断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断扩大,最终被稀树草原所取代。这时,生活在这里的一些古猿逐渐由树栖生活转到地面上生活,最终进化成人类;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则进化成了类人猿。

人类的祖先由树上下到空旷的地面上生活后,逐渐能够使用树枝和石块等来防御猛兽,或挖掘根茎等来食用。在这个过程中,古猿的身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四肢行走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人类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增宽、脊柱从弓状变为S形等。因此,可以说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征都与两足直立行走有关。此外,两足直立行走还使人类祖先的前肢从用来行走和支持身体中完全解放出来,为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脑的进一步发展和增大创造了条件。两足直立行走的重要意义,使人类学家把是否具备这一条件作为人和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类的祖先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早期人类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如图)。这些石器常常与动物的遗骸和人为弄碎的骨头一起被发现,由此古人类学家推断,石器的出现与早期人类的狩猎和肉食行为密切相关。在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祖先的大脑越来越发达,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形成了人类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北京猿人是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有许多古生物学家认为,以北京猿人为代表的亚洲直立人只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旁支,没有留下后代,而非洲直立人最终演化成了早期的智人,成了今天人类共同的祖先。不过,目前的化石发现和研究积累还不足以对这些问题做出明确的结论。

19世纪中叶,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从猿演化到人”的理论,向“上帝造人”的宗教观念发出挑战。但当时,他并没有直接的化石证据来支持这种观点。1891—1892年,荷兰军医杜布瓦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发现1件人类头盖骨和股骨化石,根据大腿骨的形态特征,他确定曾经生存在爪哇的古人类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于是将其命名为直立猿人。但由于找不到石器等其他证据,当时学术界对其是否算人有较大争议。

20世纪20年代以来,人们在中国发现了生活在50多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并为达尔文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北京猿人化石所代表的个体共有40多个,包括6件头骨化石、14件下颌骨化石、150余枚牙齿化石以及大量的头后骨化石。人们普遍认为,北京猿人已经具备了人的特征:其股骨的形态与现代人基本接近,已经具备了能够直立行走的特征,能制造工具,但颅容量较小,头部还保留了较多的原始特征。北京猿人被归到人科人属中的直立人种,又被称为“周口店直立人”。北京猿人是众多亚洲直立人中的一支,也是人类演化树上的重要成员。那么,北京猿人在人类演化上占有什么地位呢?

一种观点认为,北京猿人所属的直立人是一个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多态种,各地区直立人之间的差异可能与当时的气候环境造成的相对隔离有关。持该观点的人认为东亚地区的直立人和非洲的直立人分别在隔离的地理条件下连续演化出了后代智人,因此北京猿人是中国智人的祖先。比如,最早负责研究北京猿人化石的德国解剖学家魏敦瑞发现,北京猿人与现代中国人有一些共同点,如出现在头骨正中央的矢状隆起、下颌圆枕、铲形门齿等形态特征。据此,他提出北京猿人与现代中国人在演化上存在密切联系的观点。中国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通过研究在中国出土的许多古人类化石,发现包括北京猿人在内的中国更新世人类连续存在一系列共同的形态特征。此外,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上还发现了与欧洲古人类相似的特征,如马坝人的圆形眼眶、南京人高耸的鼻梁、柳江人枕部的发髻状隆起等。他用“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假说来解释中国古人类演化,认为北京猿人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但近年来,有许多古生物学家认为,以北京猿人为代表的亚洲直立人只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旁支,没有留下后代,而非洲直立人最终演化成了早期的智人,成了今天人类共同的祖先。这种观点被称为“近期走出非洲说”。还有人认为,所有的直立人都没有留下后代,直立人只是人类演化的旁支,智人是由能人演化而来。不过,目前的化石发现和研究积累还不足以对这些问题做出明确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你知道人类的祖先如何识数的吗?

全文共 2384 字

+ 加入清单

原始文明只能区分1、2和“许多”。埃及人说1用|,34用│││││←。黄艳的祖先开创了十进制数字计数,引领了数千年。《周易》中的八卦和现代计算机有它们的根源和证据。补天、女娲、防洪大禹,随机瞬间难以成为方圆。

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神话在我国流传:在最古老的时候,天地最初被分成混沌,有一个人叫盘古。他出生在天地间。天空高十英尺,大地厚十英尺,盘古长十英尺。他总是过着不屈不挠的生活。18000年后,天空非常高,地球非常厚,盘古非常长。

这里的宇宙正以每天20米的速度膨胀。这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大爆炸宇宙学”,但我们现在不需要谈论天体物理学,也不需要看这里的数学:18000年后天空会增长到多高?地面有多长多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计算。不管天空有多高,地球都有18000英尺厚,大约6000公里。这不是地球的半径吗?

像这样的创世神话存在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中。

圣经上说,在一年的开始,地球充满了水,无边无际,水是空的,混乱和暗淡的。上帝说,“一定有光!”这样,就会有白天和黑夜。第二天,上帝说,“一定有一个圆顶!”这就是穹顶。上帝称穹顶为天堂。

经过六天的努力,上帝创造了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所有的东西都在地球上生长,并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人类的祖先。

中国的盘古似乎比西方的上帝要古老得多。创造这个世界花了18000年,远远超过了记录。

我不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否比很久以前学得更好,并且知道很多数字。

也许有些人想笑:一万八千是一个大数字!我们小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哪个小娃娃没有被亿万人写在书上?请不要担心,让我仔细说。

彼得说,在一个原始部落里,有两个聪明人,他们受到每个人的高度尊重,并经常充当顾问。然而,他们经常不相信,并决定在部落大会上举行一场智力竞赛。比赛的题目很简单:谁说得最多,谁就赢。

比赛开始了。首先,甲说,“一。”

乙看着甲,想了半天才说出数字:“二。”

这回又轮到贾着急了。他拍了一会儿额头,然后突然高兴地喊道:“三!”

发言权又被转让给了乙。绞尽脑汁后,他终于沮丧地对a说:“你赢了。”

这个故事有点讽刺,似乎只是一个笑话,但它确实是原始社会对对数理解的写照。考古学家的探险发现,在一些原始部落到达本世纪时,那里的人真的只能说几个简单而有限的数字,而且最多不超过5个。

这样,今天的小娃娃比原始时代的智者好得多。他们把“一个”和“许多”与胡言乱语区分开来。然后,慢慢地,一,二,三可以被索引。在两三岁的时候,你几乎可以数到“十”。小学三年级基本上完成了理解自然数的过程。

知道数字的过程与整个人类基本相同,只是时间大大缩短了。这与婴儿是在母亲肚子里怀上的情况非常相似。它从头到尾重复生命的每个阶段,从低级到高级。它非常有趣,让我们深思。

可以说,无论世界上哪个民族,在最初的原始阶段,初学走路的孩子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在最原始的时代,人类首先区分了一种和多种。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人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数字和对数知识。一个部落必须知道它有多少成员和多少敌人。人们也觉得有必要知道他的羊群中是否有更少的羊。

也许最早的计数方法是手工,原始人类都有的“计算器”。例如,在数羊的时候,每只羊都是用一根手指来数的,这被称为“只有一把”。

当然,用小石子数也是可能的。英语中“计算”一词的原意是小石头。直到最近,北美印第安人仍然用小石头计数。

不要低估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对一通信”!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羊群中的羊被一个接一个地用一块石头映射,或者一个接一个,手的手指被扭曲。这就是所谓的一对一通信。这样,石头(或手指)和羊一样多。

虽然这种方法有着悠久而普通的历史,每个人似乎对它并不陌生,但如果它真的用好的作品去获得精华,它就能真正成为一篇大而有活力的文章。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有这样一个天才,他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方法,给数学史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芒。这是另一个故事,暂时更不用说了。

“知道”这个数字,也需要“记住”。我们的祖先在探索数字计算方面走了很长的路。

说到“记忆”,人们忍不住要多说几句。所谓的“记忆”是指以某种方式在载体上留下痕迹和标记,使团队成员能够理解记忆的含义并解读原始信息。

“己”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从古代的绳索、石头和手指,到后来的青铜骨骼和龟甲、丝绸和竹简,到四大发明中的纸的出现,到现代的光盘、计算机的外部存储器、软盘驱动器,不计其数。孩子们在树干上做一个记号,并标出高度,这就是“记住”;间谍把一盆花放在窗台上,并告诉他的同事,安全和以前一样,这也是一种“记忆”。周幽王战争剧中的军阀制造了一个混乱的“记忆”,失去了800年的周朝。秦始皇烧书坑儒,毁了一次“记忆”。人类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记忆”的历史,一部“记忆”的发展史。

那么,祖先是如何开始计数的呢?

当然,最早是用声音这个载体。但是起初,两个羊和两个人的发音是不同的——尽管他们都是两个人。例如,在英语中有一组马(两匹拉着一辆车和一把犁的马)、一对轭铁牛(两头共轭的牛)、一对鹧鸪和一双鞋。你看,这里有两个数字,但是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表述。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抽象出2的共性,并使用与任何特定事物无关的声音来表示它。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字起初可能指的是一些特定的东西,但是我们现在不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在的数字是用相同的数字对所有事物的共性的抽象表示。因此,我们可以说数学在其婴儿期就具有抽象的特征。

毕竟,用声音作为载体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太容易消失,不太可靠,不太稳定,有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我该怎么办?祖先使用当时可用的材料和条件来创造。

当然,可以使用的材料是我周围的一些物体,比如小石头、贝壳等。但最常见的方法恐怕是绑绳子。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和记忆事物。《周易》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古书,有“古为结”的记载。绳结计数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约8000年前)被广泛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鱼类的祖先叫什么?

全文共 1271 字

+ 加入清单

文昌鱼

动物的进化是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中的进化依次排列为文昌鱼—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分别进化成鸟类和哺乳类,原始哺乳类进化成人类。因此,鱼类的祖先是文昌鱼。

由原始鱼到现代鱼的进化:按说每一种动物都有 它的祖先。鱼类的祖先是 文昌鱼,从狭意的角度上可以这么说。但是我们也可以饶有趣味地这么说:动物的进化是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中的进化依次排列为文昌鱼—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人类。

鱼的起源很早,在世界上还没有人类的时候,鱼类就生活在海洋里了。虽然在数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有一些古老的种类已经灭绝,但另有其它新兴的种类继之产生。据文献记载,鱼最初发现于据今四亿年的奥陶纪地层,但所得到的那时鱼类的化石是不完整的,一直到了志留纪晚期,才完整地获取了关于化石及早期脊椎动物关系的概念。泥盆纪时,各种古今鱼均已出现。泥盆纪时代既可谓是鱼的初生年代,也是鱼的极盛时代,当时,由于其它的脊椎动物还不多,所以有人把泥盆纪称为“鱼的时代”。到了新生代,各群鱼类十分繁多,成为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为鱼类的发展史中的全盛时代。

从泥盆纪所取得的化石分析,古代鱼类可分为四大类:无颌类、盾皮类、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无颌类动物在志留纪及泥盆纪中最多,被公认为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无颌类的身体几乎被厚硬骨板及硬的东西包被,故称为甲胄鱼类。盾皮鱼类是最早的有颌类,它们泥盆纪时盛极一时,但到了末期则大部分绝灭。有人认为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是由盾皮类沿两个方向演变而来,但至今仍无证据证实。软骨鱼类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鱼类,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是两支平行发展的分支。最早的硬骨鱼类是古鳕类,再由此演变现存的绝大多数的硬骨鱼类。硬骨鱼类中的内鼻孔鱼类的典型原始类型代表是双鳍鱼与和骨鳞鱼,后者是最早的泥盆纪的总鳍鱼类。而总鳍鱼类又被认为是最早的两栖类的直接祖先。

1938年12月22日,有人在非洲东南沿岸捕到一条大鱼,其身长1.5米,重58公斤,后经专家研究与确认,认为这条鱼应属总鳍目的一个新的科,至此,人们终于把已绝迹的鱼找了回来,后来此鱼被命名为拉蒂迈鱼(即矛尾鱼)。矛尾鱼这种活化石的出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大家都知道,人类是经过漫长的历程进化而来的;鱼类上陆进化为两栖类,然后完全脱离水域进化为陆地是的爬行类和哺乳类,最后才进化为人类。具体地说,总鳍鱼类分为两支,其中一支(骨鳞鱼类)脱离了水域。逐步进化为人;另一支比较保守(空棘鱼类),始终没有离开水。如今的矛尾鱼类就是后者的后代。矛尾鱼这种活化石为我们提供许多无法从化石材料中获取的情况。

现存的最低等脊索动物,如海鞘、文昌鱼等,由于体内还没有坚硬的骨骼,至今还没有发现它们的化石祖先。因此,关于脊索动物的起源,只能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证据来进行推测。

脊椎动物的进化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水中的进化,也就是鱼类(软骨鱼和硬骨鱼)的进化;第二阶段是从水中到陆地上的进化,即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进化;第三阶段是由爬行类进化出来的两支高等脊椎动物,鸟类和兽类的进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元谋猿人北京猿人非现代人祖先

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科学院研究称元谋猿猴不是现代人祖先

人们从哪里来?这是人类自我认识过程中一个永恒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哲学家提出的问题,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也试图通过化石和其他方式找到答案。现代人类祖先“走出了非洲”,这一观点是基于在非洲发现的许多古代人类化石和遗传学。然而,离开非洲后,人类祖先如何迁移和进化也是一个难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张亚平院士领导的团队在亚洲人的基因中找到了答案。

基因考古学

母亲的线粒体DNA代代相传。

在一些人看来,只有考古学和地质学才有能力追溯遥远的过去。两人通过挖掘埋藏在地下的化石遗迹和各种手段,确定并推测了它们的年龄和特征,并由此推断出一些观点。

那么,遗传学家是如何从古代找到线索的呢?就生命构成而言,每个生命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都含有荚膜线粒体,线粒体的数量可以从1000到10000不等。线粒体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因此被称为“细胞动力工厂”。线粒体除了参与细胞分化、细胞信息传递和细胞凋亡外,还具有自己的遗传物质和遗传系统。

在每个线粒体中,大约有2到10组线粒体DNA。对于动物来说,受精卵中的线粒体DNA主要来自母亲。植物略有不同,但它们也主要来自母亲。真菌起源于父母。因此,通过研究人体线粒体DNA,我们可以追溯这些人是否有一个“曾祖母”。这正是张亚平院士研究小组采用的方法。

惊人的发现

元谋猿人北京猿人与现代人无关

这个关于亚洲人口进化的研究课题已经持续了很多年。由张亚平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6000多个样本中的线粒体DNA可以追溯到非洲。没有发现像元谋猿人和北京周口店猿人这样的古人对现代汉语有贡献。当代中国人都有一个非常接近的非洲祖先。那么,为什么像北京人和元谋这样的古人的基因没有遗传下来呢?一些研究认为冰河时期恶劣的气候条件可能是古代人类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作为当代中国人的祖先,他们是如何来到东亚大陆的呢?张亚平院士的研究团队发现,祖先群体从东非来到西亚,然后沿着南亚海岸线快速移动,穿过南亚次大陆,从东南亚向北进入东亚。

解决一个难题

人类第一次移民到青藏高原是什么时候?

“人类最早何时成功定居青藏高原”是考古学、历史学和遗传学领域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自然环境恶劣。令人惊讶的是,人类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张亚平院士的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的680个西藏样品。结果表明,现代藏族的母系遗传成分中,约98%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以来移居青藏高原的中国北方人口。同时,研究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新的基础成分——单体型群M16。M16群不同于中国北方群体的母系遗传成分,它与欧亚大陆的M群有直接的区别,基本上只能在西藏群体中观察到。对这一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M16群可能代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遗传成分,即定居在青藏高原并延续至今的现代人类祖先。

与此同时,在青藏高原中部的拉萨附近,有一个带有人类指纹和脚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该地点的估计时间(26,000至21,700年)非常接近M16年龄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上述观点。

为了适应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西藏人民开发了克服高原反应的特殊技能。此后,国内外许多研究团队发现,西藏人群中存在两个基因(EPAS1和EGLN1),可以调节缺氧条件下血液中血红素的生成,降低各种高原疾病的发生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结婚一定先拜祖先吗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结婚出发前为啥要拜祖?

按照中国人的规矩,结婚的时候一定要先拜祖先,因为有了祖先之后才会有后辈,在结婚这种大事上首先要告知祖先,并且要进行重要的祭拜仪式,在祭拜祖先时,一般选择在结婚当天的早上,主要是告知祖先今天将会娶媳妇儿。由于各个地方风俗习惯不同,而有些地方在订婚的时候就会祭拜祖先,举行对应的仪式,众人皆知,祖先是不可以选择的,而他们肯定对后辈会非常的照顾。

在生活中众多的小伙伴到了结婚的年龄之后,要是正好有对象,双方父母都非常的催促,慢慢的就开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结婚时涉及到的细节是特别多的,比如有部分小伙伴觉得结婚也就是两个家庭的事情,殊不知在结婚的时候还要祭拜祖先,另外在结婚时还会涉及到其他风水方面的问题。

可能在大家族中,他们想要结婚时会事先告知祖先,并且男女双方要到祭拜祖先的场地举行对应的仪式。大部分地区就是结婚时新人他们一同前往祭拜,可能要准备对应的饭菜、香烛、纸钱等等,这些其实各个地区是不一样的,但是祭拜祖先的时候,细节方面一般家里面的长辈会提前告知。

要说现如今结婚之前祭拜祖先是有对应流程的,新人他们可能对这方面并不太熟悉,但是他们需要按照对应的规矩办事,可能在祭拜祖先时要准备一桌饭,在这桌饭上有菜有汤有米有酒还有纸钱,一般由家里面的大家长开始点香,并且向家里面的祖先告知这次祭拜祖先的目的,并且聘请家里面的祖先做主,简单来说就是家里面的祖先是不是同意这个婚事,一般在祭拜祖先的时候会有明确的说法,一套流程走完之后,还需要向祖先的牌位祭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650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长什么样?有点像松鼠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古生物学家通过分析6500万年前在蒙大拿州东北部发掘的踝关节化石得出了这个结论。最早的灵长类物种被命名为“Purgatorius”,这是已经灭绝的更像猴子的一个分支。更多的猴子首次出现在化石记录中是在非飞行恐龙灭绝之后的一段时间。

许多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推测,猴子是一种生活在陆地上的物种,然后灵长类物种爬上树来生存。这个理论仍然存在于今天的科学和教育书籍中。负责这项研究的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的斯蒂芬·切斯特说:“在生物人类学教科书中,仍然有描绘在陆地上行走的加罗里猴子的插图。这项最新的研究有望改变学生对最早灵长类动物进化的理解,并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加罗里猴是一种树栖动物。"

到目前为止,古生物学家只检测和分析了这个物种的牙齿和下颚,它的主要特征和行为仍然是一个谜。对发现佳得乐猴踝骨化石和牙齿化石的地点的识别,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佳得乐猴的生活方式。

切斯特指出,我们发现踝关节化石具有流动性特征,这种特征只存在于今天的灵长类及其近亲中。这些独特的功能使佳得乐猴子能够在树间攀爬和穿梭,旋转和调整它们的脚。相比之下,地面生活的哺乳动物缺乏这些特征,更能适应纵向前倾。

这项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化石证据,证实了四肢骨骼的特殊结构在灵长类物种的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的进化差异不是一个戏剧性的事件。

灵长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微妙的变化,这使得它们更容易移动并从树上获取食物。最新的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进化的前1000万年与开花植物的多样化同时发生,开花植物进化出了它们爬上树枝的早期能力,能够在树上采集水果和其他食物。

鸟居猴生活在古新世,那是非鸟类恐龙物种灭绝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当恐龙时代结束时,它迎来了哺乳动物统治的时代,这促进了人类最早的祖先物种的快速进化。目前,科学家们分析称,短吻鳄猴重约36克(1.3盎司),相当于世界上最小的灵长类物种马达加斯加狐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为何狼是家犬祖先?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凶猛的狼潜入村庄攻击羊群,被勇敢的狗赶走。这种情节出现在许多卡通或文学故事中。几千年来,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狗作为“忠诚的守护者”,狼作为“贪婪的掠食者”,似乎天生就是一对死敌。然而,随着生物学的出现,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两个对手关系密切。

根据林奈建立的自然生物分类标准,灰狼属于食肉犬,家犬(狭义的狗)是灰狼种群的一个亚种。过去,科学家们通过基因研究证实狼是家犬的祖先,但对于“狼的哪个亚种成为家犬的祖先”一直存在争议:一种假说认为家犬起源于欧洲和西亚的狼;另一个假设是东亚狼是家犬的祖先。

随着DNA技术的发展,相关人员通过对不同地区家犬线粒体DNA的研究,发现东亚家犬的遗传变异大于其他地区家犬的遗传变异。因此,从生物遗传学上证实,目前世界上有400多种家犬起源于东亚,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东亚狼”的后代。

研究还证实,这些东亚狼早在大约15,000年前就被当地人驯养,然后逐渐传播到整个古老的大陆(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大约12000年前,他们通过当时仍然存在的白令大陆桥进入北美,最终到达南美洲。

关于“野狼如何变成顺从人类的狗”的问题,一些研究人员也根据当时的考古发现推测,大约15000年前,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原始人生活区域的扩大,狼的领地逐渐缩小,它们的猎物越来越少。在饥饿的驱使下,一些狼冒险来到人类居住区附近,试图找到一些食物来充饥,并且幸运地得到了人类的食物。从那时起,这些狼开始越来越频繁地接近人类居住的区域,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当人类发现这些狼不具有攻击性时,它们也会主动靠近自己,并开始利用嗅觉来协助狩猎。

狼接近人类是为了获取食物,人类利用狼来寻找猎物。两者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代代相传,并逐渐形成今天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国科学家发现现生熊类最近祖先化石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邱占祥院士等发现了活熊的最新化石祖先。这一新物种被命名为“戴祖雄”,以纪念2011年去世的美国杰出的新近纪生物地层学家和古哺乳动物学家,也是著名的食肉动物化石研究专家戴夫。几天前,2014年第三期《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图为戴祖雄的头骨化石及其头部修复。背景是中新世晚期临夏盆地的三趾马红土。邓涛画/摄石琴琴

该化石于2006年7月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灌河县芳官乡槐沟村附近被发现。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它是唯一完整的下颌早期熊亚科化石。科学家们说,世界上以前从未发现和报道过这种祖先熊的完整头骨,所以关于厄班纳的起源、系统发育和分类的许多问题仍未解决。

科学家认为,戴祖熊是一种大型的祖先熊,其大小和比例介于已灭绝的黄鼠狼熊和现存的黑熊之间。它的鼻子又短又宽,矢状嵴向后变得很高,并延伸到枕骨表面。与脸相比,大脑的颅部相当狭窄,听觉囊泡呈三角形,有一个短管状外耳道,下颌骨较厚,前臼齿退化成纽扣状,颊齿上的珐琅质褶皱很弱。

科学家们说,自19世纪末以来,“祖熊”一直被认为是活着的熊的唯一祖先。这是德国古生物学家舒尔茨在1899年建立的一个新属。他主要从奥地利和波兰三个地方的化石中推断出这一点,包括两个不完整的下颌分支,一个齿状的上颌和一些孤立的牙齿。然而,最近,随着在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沉积物中发现的新化石的增加,科学家们发现,祖熊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相当混杂的属——有些可能是活熊的祖先,有些可能是大熊猫的祖先。

比较研究表明,戴祖熊的头骨不同于目前已知的所有熊的祖先类型,其特征更接近于现存熊的特征。综合证据表明,戴祖熊无疑是现存熊中最新最先进的祖先。然而,科学家们也认为,由于戴祖熊的某些早期发育特征在活熊中是看不到的,因此戴祖熊可能是活熊分支中的一个侧支,也是构成活熊分支的最接近的姐妹群。

扩展阅读

古生物学家金斯堡和莫拉莱斯在1998年得出结论,厄巴纳属的5个属中有16个物种。然而,到目前为止,在安陆、祖雄、、焦和始祖鸟的早期熊中还没有发现完整的头骨和相连的下颌骨。最好的材料是1947年发现的祖熊头骨的前半部分和1887年发现的两个断裂的下颌骨。戴祖雄填补了这个空缺。由于戴祖熊在早期熊祖先中的高度高级地位,其头骨和下颌骨与早、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的大多数物种有很大不同,因为它具有更高级的特征,接近于现存的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人类第一个祖先是谁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人类祖先是猿,猿类是从渐新世才开始出现的,距离现在大约已经有3千万年了。

人类在这个地球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其实人类最初的样子并不是这样,而是一步步进化来的,那么人类的第一个祖先是谁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被人类学家认为是人类祖先的猿是很晚才出现的。那就是用印度古代史诗中的一个英雄王子--罗摩的名字命名的拉玛猿(罗摩的译名现统一为拉玛)。

2

它们生活在距今约为1000万年-1500万年前。拉玛猿首先是在印度、巴基斯坦的西瓦利克山发现的。本世纪60年代后期,在匈牙利的早新世煤层中所发现的鲁达古猿,也属于拉玛猿。

3

据发掘实物估计,禄丰古猿身体有黑猩猩那样大小,吻部短缩,犬齿不发达,缺乏一般猿类常用的武器。然而,它们具有比其他动物略高一等的智力,加上经常在开阔的地面上活动,促使它们进一步手足分工。有人认为禄丰古猿能用手抓握树枝或别的自然物进行防御和取食。既然如此,手已经分化出来,两条腿也应该能直立了。

4

现代人的起源存在两种假说,目前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非洲单源说)”,即非洲是现代人的故乡;少数科学家则支持“多地起源说”,即认为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5

人类祖先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目前并无太大争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日本人的祖先时中国人吗?日本人的基因中有多少是中国人的?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是世界上著名的岛国,整个国家是由四大岛屿和7200多个小岛而组成的国家,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日本在我国唐朝时期就已经与中国有着贸易往来了,从中国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如今日本国内的很多文化都是由唐朝文化演变而来的。人说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国人?关于这个话题,下面小编就来具体解答一下。

日本人的祖先是多民族融合

日本作为我国的邻居,有人说他们的祖先是炎华子孙,并且还找到一些有理有据的说法。例如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了寻求长生不死药,于是派遣徐福去往东方进行寻找。据称徐福当时找到一个岛屿,并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下来,留下了许多后代。

而这些后代就是今天日本人,关于这个说法,许多日本人对其引起了极大反响,纷纷表示质疑。另外有日本专家直接出来发话,声称:我们祖先并不是中国人,我们真正的祖先是多民族融合,也就是从亚洲各个国家而来的。

日本人基因1%来自云南

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日本科学家惊奇的发现自己的基因里,竟然有1%是来自中国云南,例如在读发音上和云南少数名族语音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那么大家就有这样假设,若是云南的后代借徐福东渡融入日本人种,其日本1%云南基因就非常有理有据了。

日本人基因组合

在科学家研究日本人基因过程中,其中主要分为d基因和C基因,还有少数的级北基因。其D基因分布在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除了这些地区,还有我国的西藏和云南也有少量分布,从这里可以看出还是和我国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关联的。

在日本人C基因中,主要来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一些东南亚地区,这些都是从东南亚人迁徙进入日本结合所形成的。最后少量的b级基因就是日本的本土基因,是在第四次冰河世纪从西伯利亚迁徙进入到日本群岛的矮黑人携带的。

终上所述,日本人的祖先可能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化,至于祖先是不是中国人,这还将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得到真实的答案,用科学来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人的祖先是啥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人的祖先是森林古猿。根据科学资料显示,距离现在1000至2000万年前,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丛林地区生活着一种高度发展的古代类人猿,即森林古猿,简称古猿。它们是现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的祖先,古猿逐渐进化为南方古猿,为了适应新环境,它们不得不开始使用双脚行走,后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进化就成了现在的人类。

森林古猿身体短壮,胸廓宽扁,腿部和前臂一样长,前肢既是行走时的拐杖,也是用来悬挂在丛林间摆荡、摘取野果的器官,由于森林大量地消失,促使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行走,长期的下地行走使得它们逐渐进化学会直立行走。

人类祖先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分别是人科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目前并无太大争议。对于现代人的起源存在两种假说,目前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或者非洲单源说”,即非洲是现代人的故乡;少数科学家则支持“多地起源说”,即认为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牙齿的祖先,可能是鱼鳞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在白色刺猬射线的带刺鳞片中发现了与人类牙齿相同类型的细胞,这表明人类牙齿可能是从鳞片进化而来的。

白色刺猬鳐是一种软骨鱼,其骨骼完全由软骨组成。这表明它们可能保留了一些其他鱼类所没有的原始特征,包括小而多刺的鳞片,也称为真皮小齿。

剑桥大学的首席研究员安德鲁·吉利斯(Andrew Gillis)说,“通过在鳐鱼胚胎中标记不同类型的细胞,我们可以追踪它们的分化过程。”我们发现,像大多数鱼类一样,鲨鱼和鳐鱼的皮肤牙齿是从神经嵴细胞分化出来的,就像人类的牙齿一样。神经嵴细胞在哺乳动物牙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也许脊椎动物的牙齿和原始鱼类的鳞片在进化过程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生物学领域,牙齿是从古代鱼鳞进化而来还是有独立的进化史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吉利斯说,“现代鱼和古代鱼非常不同。古代鱼类的鳞片在结构上更像牙齿,但现在只有少数鱼类仍保留这一特征。如果你触摸鲨鱼,你会发现它们的皮肤比其他鱼类粗糙,因为鲨鱼的皮肤实际上是带皮的牙齿。有证据表明,青铜时代的人用鲨鱼皮作为砂纸。”

皮肤牙齿,顾名思义,是由牙质组成的锯齿状粗糙鳞片。牙质是钙化的硬组织,占人类牙齿的最大比例。它位于牙釉质下,并从成牙本质细胞分化而来。

几百万年前,鱼皮牙齿是鱼的盔甲。那些无颚滤食动物会用吮吸来从水中进食。也许这些动物的皮肤牙齿已经逐渐进化成口腔中的牙齿。这并非不可能,但这一假设离被证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许牙齿不止有一条进化之路。吉利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皮牙越来越少见了。鲨鱼和鳐鱼失去了骨质的皮下组织,而大多数鱼失去了齿状皮肤。只有少数几种鱼同时保留了这两种鱼,包括多鳍鱼,这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家养宠物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鱼类是两栖类的祖先的原因

全文共 1389 字

+ 加入清单

鱼类(Fish),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部分不同染色体数目的杂交 的后代依然有生育能力。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鱼类是终年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根据已故加拿大学者统计,全球现生种鱼类共有24618种,占已命名脊椎动物一半以上,且新种鱼类不断被发现,平均每年以约150种计,十多年应已增加超过1500种,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鱼种约在32100种。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原始最低级的一群。鱼肉富含动物蛋白质和磷质等,营养丰富,滋味鲜美,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鱼体的其他部分可制成鱼肝油、鱼胶、鱼粉等。有些鱼类如金鱼、热带鱼等体态多姿、色彩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江河湖泊,鱼的种类十分丰富。据调查,我国淡水鱼有1000多种,著名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鲤鱼、鲫鱼等都是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我国的海洋鱼已知的约有2000种,常见的有带鱼、大黄鱼、大马哈鱼等。

鱼类是两栖类的祖先原因

鱼类是生存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它以鳃呼吸,用鳍游泳。青蛙的幼体称为蝌蚪,在水中用鳃呼吸,长大后则在陆上用肺呼吸,属于水陆两栖动物〕经研究发现,色类和两栖类动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科学工作者在对从地层下挖掘出来的各种动物化石的研究中,发现占代一种总鳍鱼头骨的膜成骨,与两栖动物头骨的膜成骨十分相似,两者的循环系统,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总鳍鱼的胸鳍和腹鳍,基部肉质十分厚实、鳍内骨骼的排列和古两栖动物的肢骨也很接近,而且古总鳍鱼已具有内鼻孔,可以利用肺进行呼吸。那么,鱼类是怎样进化到两栖类的呢?

大约4亿年以前的泥盆纪时期,在自然界的淡水湖泊、沼泽地里生活着一种数量繁多的总鳍鱼。这种鱼,体长1米多,呈纺锤形,在水中游动迅速,是一种肉食性的鱼类。到泥盆纪末期,地球上开始出现高大的木贼、石松和乔木形的藏类等真正的陆生植物。又过了几千万年,到了石炭纪地质期,因为当时陆地上气候温暖潮湿,这些陆生植物相应得到很大发展,种类繁多,生长茂盛。大量植物的枯叶凋落到河中,再加上有些沿岸或水中生长的树木,根部也在水中腐烂,结果使水质遭到败坏,水中氧气逐渐减少。生活在河水中的鱼类,部分由于水中氧气的不足而死亡,但也有些总鳍鱼,却利用胸鳍和腹鳍,将身体支撑起来,或攀附在水中的腐叶上,或爬上河边树根上以吸取空气中的氧气。一方面因为水质的进一步恶化,使鱼类对大气的依赖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因气候发生季节性的变化,使一些生活在浅水中的总鳍鱼,在旱季时不得不用胸鳍和腹鳍支持着身体,从一个干涸的河床爬到另一处有水的河中。这样,使其基部肉质变得十分发达,鳍内骨骼也慢慢起了变化,而变为与陆生动物五指型附肢相类似的排列型式。于是就逐渐演变成古两栖动物,成为陆上四足动物的祖先。

1938年12月,在非洲南部东海岸附近,人类首次捕获了一条活的总鳍鱼,并命名为“拉蒂迈鱼”,现通常称作“矛尾鱼”。这一轰动性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古两栖动物是由古总鳍鱼演变而成理论的正确,同时也打破了旧有的关于总鳍鱼类自70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说法。自1938-1975年间,人们在科摩罗群岛一带,捕获了80多条现代总鳍鱼。它们大约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洋中,体长1.28-1.80米之间,体重30-80公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猴究竟是不是人祖先

全文共 2314 字

+ 加入清单

又一个猴年来了,关于猴的话题或物品都多了起来。人们对猴的关心似乎比对其他动物要亲近得多,因为众所周知,猴是我们人类的近亲。据现代科学家的研究,二者的遗传基因有98。4%是重合的。所以人们认为这个物种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这种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但最近几年,“人猿同祖”论遭遇了各种挑战。

人类是由猿猴演化来的?

1863年,赫胥黎出版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他把人和灵长类动物的身体结构作了详细的比较,由此证明人是猿类的近亲,他认为人是由古代的类人猿逐渐变化来的,或者是和猿从同一个祖先分支而来的。他是第一个提出“人猿同祖论”的科学家。

真正用科学的方法搜集证据,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是英国学者达尔文。19世纪中叶,他和他的同事根据大量科学的观察提出:人是古代的猿猴进化而来的。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新书《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详细列举了人和动物在胚胎和身体构造上的一些相似之处,来论证人与动物的关系。他在书中还举出一些在有的动物身上很发达,而在人的身上由于不再有用或用得很少而退化的肢体,如尾巴,来论证人类与动物的“血缘关系”。

现代科学的发展帮助了科学家,他们可以使用各种新方法和新技术来界定人类、猿类和猴子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黑猩猩与人类的关系最近,它们和人类是共同的祖先,但从700万年前开始分化开来;再往前200万年,大猩猩又从那时的共同祖先分化出去;其他的猿类在时间上和亲缘关系上,就更早与人类分化了。

人类是从水中演化来的?

2002年有一位叫米高尔·奥登的法国医学家提出了一个骇世惊俗的观点:“人类和海豚的亲缘关系超过猿猴,人类的祖先是海豚!”虽然看起来有些旁门左道,奥登却自有他相当周密的推论。他的第一个论据是:人类本性亲水、猿猴厌恶水,这是最明显的分水岭。人的婴儿一出生就有游泳的本能,而且人的脊柱可以弯曲,适宜水中运动,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后伸的。第二,人的躯体和海洋哺乳动物一样光滑,头部却长满浓密的头发。第三,人类能以含有盐分的泪液表达感情,有趣的是,海豚也会流泪。第四,人类喜欢吃鱼、虾与海藻,猿猴却不喜欢。从这些论据看来,奥登的理论也不无道理。

人类是从两栖动物演化来的?

人类学家还有一种“人类祖先海猿说”,处于“人———猿同祖”与“人———海豚同祖”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之间。英国人类学家艾利斯特·哈代认为,在400万年到800万年前,非洲东北和北部由于海水上涨淹没了大片土地,居住在那里的古猿为了生存,逐步适应了海中生活,变为海生动物———海猿。约400万年后,海水下降,淹没的土地重新显露出来,海猿回到陆上生活,逐渐演化为人类。这种观点其实是“人———猿同祖”和“人———海豚同祖”的折中,但从人类进化的时间上来说,更有利于“人———海豚同祖说”。

“人———海猿同祖说”也有丰富的论据。第一,人的身体表面裸露无毛,却有皮下脂肪,这与灵长类动物大大不同,光洁无毛的身体与丰富的皮下脂肪更适宜在较冷的海水中生活并保持体温。第二,人体无法调节对盐的需求,而且要“出汗”来调节体温,这是“浪费”盐分的,而灵长类动物却不需要靠出汗调节体温,反而具有对盐摄入量的控制与渴求的机制,这说明人类是从盐分丰富的海洋中来。第三,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都不是游泳能手。由此看来,这种理论与“人———海豚同祖说”的理由很相近。

所有动物都是由人退化的

如果说以上两种说法还仍然遵守着“进化论”的原则,由俄国亚历山大·别洛夫教授为首的一个小组的研究却完全颠覆了这个被广为接受的理论。他们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不是进化的结果,而是人类祖先退化的产物。人类的智力本来高于其他动物,但由于某些原因或“突变”,他们中的某些群体离开了自己的同类,跑进荒野,经过野性化和退化而成了猴子。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千百万年中并经过了各种过渡形式才完成的。各类脊椎动物就是由人退化而来,它们还有许多亚种。

别洛夫教授也有洋洋洒洒一大堆论据来支持。人们发现,在一些相对落后或原始的地区,却存在许多最为辉煌的古代文明的遗址,如金字塔、玛雅遗址、复活岛石雕等,雄伟壮丽,使后人叹为观止,却似乎早已被人遗弃。究竟是谁、用什么方法建造了这些宏伟的古建筑?当地居民对此毫不了解,他们似乎丝毫没有承继祖先的智慧和文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显然与他们近旁这些奇迹般的建筑不相匹配。

在秘鲁的安第斯有一座古城季阿乌阿纳科,全部由重达200吨的大石头建成,一些石雕上甚至保存有用白银浇铸的重达半吨的装饰。早年西班牙侵略者来到这里时,它早已荒废,空空如也,当地居民选择住在简陋的窝棚里,他们甚至连建筑和炼铁的概念都没有。

19世纪末,旅游者们在东非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一座被抛弃的石头城堡。城堡上的石塔高达15米,还有炼铁炉的残块!法国探险者穆奥在印度的热带丛林中发现了另一个建筑奇迹:茂密的热带植物林中央一块约七平方公里的空地上延伸着一座毫无生气的死城,有蜿蜒曲折的回廊、蔚为壮观的宫殿和教堂。

于是别洛夫教授确信:人类历史上至少发生了四次大灾难———一次冰冻和三次大洪水,每次灾难之后,人类在极严酷的生存条件下经过自然淘汰,幸存下来仍为“人”的可能仅有几家,这才是我们人类的祖先。而有一些群体则开始野性化,在艰难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退化成猿猴。而后来,在不同的阶段和生存条件下,他们又退化成能适应生存环境的各种各样的野兽———水里的,空中的,地下的———与我们人类是同一个祖先。

但是如果说所有动物都是人类的后代,那么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以上说法虽然都好像能够自圆其说,但又都好像缺乏某个推理环节和确实的证据。也许,将来的科学能够真正揭开人类起源之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企鹅的祖先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南极企鹅的老家是在什么地方?企鹅的祖先会不会飞?企鹅是由什么进化来的等等有关企鹅起源问题,是生物学家正在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迄今为止仍是一个谜。

然而,有一种说法,认为南极洲的企鹅来源于冈瓦纳大陆裂解时期的一种会飞的动物。大约距现在2亿年以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解体,南极大陆分离出来,开始向南漂移。此时恰巧有一群会飞的动物在海洋的上空飞翔,它们发现了漂移的南极大陆这块乐土,于是它们盘旋着、观看着、卿卿喳喳地“议论”着,最后它们决定降落到这块土地上。开始它们在那里过得十分美满,丰衣足食,尽情地追逐、狂欢。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大陆的南下,越来越冷了,它们想飞也无处飞了,四周是茫茫的冰海雪原,走投无路,只好安分守己地呆在这块土地上。不久南极大陆到了极地,日久天长,终于盖上了厚厚的冰雪,原来繁茂的生物大批死亡,唯有企鹅的祖先——一种会飞的动物活下来了。但是,它们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会飞变得不会飞了,由原来宽阔蓬松的羽毛变成了细密针状羽毛,原来苗条细长的躯体也变得矮胖了。生理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抗低温的能力增强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世纪的更替,它们终于变成了现代的企鹅,成为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

上述说法虽然有些离奇,但是也不完全是无中生有,多少也有一些科学依据。古生物学家在南极洲曾经发现过类似企鹅的化石。分析结果认为,当时的这种类似企鹅的鸟类具有两栖类动物的某些特征,高1米左右,重9.3公斤,也许这就是企鹅的前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为什么说鱼类是两栖类的祖先

全文共 900 字

+ 加入清单

鱼是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它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青蛙幼虫被称为蝌蚪。它们长大后通过水中的鳃和陆地上的肺呼吸。它们属于两栖动物。研究发现颜色和两栖动物之间有亲缘关系。在对地层下出土的各种动物化石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一种长江鱼类头骨的膜状成骨与两栖动物头骨的膜状成骨非常相似。两者的循环系统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越江鳍的胸鳍和腹鳍底部有非常厚的肉,鳍的内部骨骼的排列非常接近古代两栖动物的肢骨。此外,古老的渡河鳍有内部鼻孔,可以用肺呼吸。那么,鱼是如何进化成两栖动物的呢?

大约4亿年前,在泥盆纪时期,有大量的白鳍鱼生活在天然的淡水湖和沼泽中。这条鱼有1米多长,呈纺锤形,在水中快速移动。这是一种食肉鱼。到泥盆纪末期,地球开始看到真正的陆生植物,如高大的马尾、松树和树状的西藏植物。几千万年过去了,石炭纪地质时期到来了。由于当时陆地气候温暖湿润,这些陆生植物相应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种类繁多,生长旺盛。大量植物的枯叶落入河中,一些生长在海岸或水中的树木也在水中腐烂。结果,水质恶化,水中的氧气逐渐减少。生活在河水中的鱼部分是由于水中缺氧而死亡,但其中一些鱼用胸鳍和腹鳍来支撑身体,它们要么依附在水中腐烂的叶子上,要么沿着河流爬上树根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一方面,由于水质的进一步恶化,鱼类对大气的依赖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一些生活在浅水区的跨河鱼类在旱季不得不用胸鳍和腹鳍支撑身体,从干涸的河床爬到另一条有水的河流。通过这种方式,其底部的肉质变得非常发达,鳍的内骨架也慢慢地改变成类似于陆生动物的五指附肢的排列方式。然后逐渐进化成古代两栖动物,成为陆地四足动物的祖先

1938年12月,在南部非洲东海岸附近,人类首次捕获了一种活的河鱼,并将其命名为“拉蒂默鱼”(latimer fish),现俗称“梭鱼”。这一惊人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古代两栖动物是由古代河鳍鱼类进化而来的理论的正确性,也打破了河鳍鱼类自70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的古老说法。从1938年到1975年,在科摩罗群岛捕获了80多条现代河鱼。它们生活在大约200-400米深的海底,长1.28-1.80米,重30-80公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大象的祖先也有长鼻子吗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已知最古老的象化石是大约6000万年前古新统地层中发现的初象化石,初象只比兔子略大,体重才4~5千克。更晚一些的5500万年前的磷灰象,体重已增加到10~15千克。但初象和磷灰象化石材料非常少,古生物学家对它们的身体形态和生活方式还缺乏了解。

科学家了解得比较清楚的最原始长鼻类是始祖象科的动物,它们的化石出土于埃及始新世晚期的沉积物中,代表动物是始祖象。始祖象是一种行动笨拙的动物,体形只有猪那么大,体重200多千克。始祖象的身体在比例上比今天的大象更长,其强壮的四条腿的末端生有宽阔展开的脚,脚趾的末端生有扁平的蹄子。始祖象在牙齿形态和结构上已经具有一些后来的长鼻类的特征,就是其上门齿和下门齿中的第二枚门齿增大,而今天的象牙就是特指大象极度增长的第二枚上门齿。

始祖象的外鼻孔位于头骨前端。这一点相当重要,根据解剖学上的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尽管始祖象可能长有厚厚的上唇,但尚未形成长鼻类特有的长鼻。由此判断,更原始的初象和磷灰象也是没有长鼻的。始祖象的鼻孔和嘴唇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灵巧的肌肉器官,可以搜寻食物,这实际上是象鼻的一种雏形,因此可以断定这些温柔的食草动物是大象在远古时期的近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