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蒙古族和藏族信什么教(实用20篇)

浏览

2020

文章

181

篇1:天葬:藏族人对死者最高的礼遇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天葬藏族人对死者最高礼遇

天葬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

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天葬仪式

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

出殡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

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依据西藏古墓遗址推断,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7世纪以后,有学者认为,这种丧葬形式是由直贡噶举所创立的。

公元1179年直贡巴仁钦贝在墨竹工卡县直贡地方建造了直贡替寺,并在当时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

关于天葬,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是铺上五彩路,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

天葬台上桑烟引来的鹰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动物,藏人称之为“神鸟”。据说,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行为,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

天葬师

天葬师是一个像巫师一样的行业,他是天葬仪轨中的枢纽人物。综观整个西藏,担任天葬师的主要有这样三类人:

第一种是村落中根子干净、作风正派,家境殷实的中青年,被村落公

众认可并派任的业余天葬师。他们认为这是积善积德、助人为乐、为自己来世积累善业,有种神圣的使命感,从来任劳任怨,毫不推诿。

第二种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寺中派任的僧人天葬师。

第三种天葬师是专业天葬师,它主要分布在卫藏。专业天葬师遍布于西藏的城乡,通称“热甲巴”(送尸人)。天葬师在送葬人的簇拥下一气赶到天葬台,把尸体陈摆在石台上才能歇歇气。

天葬师是按劳取酬的,但一般不讨价还价,如果那样,人们会认为亵渎了神灵,也是对死者的极不尊重。

因此,天葬师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一种“善业”、“功德”来对待,而亡人家属则把天葬师当作为亡人向中阴帮忙的亲人,给予的报酬尽其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什么时候,有什么内容?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那达慕”是蒙古语,“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的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总共举行五天,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

“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古时候蒙古族人民在牲畜膘肥肉满的秋季,聚集在草原上的“敖包”周围,用祭祀的方式感谢大自然的哺育之恩,并进行摔跤、射箭和骑马等比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蒙古族特有的乐器有哪些?

全文共 1425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特有乐器有四胡、雅托克、火不思、口琴、 胡笳、托布秀尔、胡琴、马头琴等,蒙古大草原自古以来就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誉,勤劳的草原人弹奏着用本民族特有乐器来表达美好的草原生活,诉说着一个个不老的传奇故事,如今已是家喻户晓。

一、四胡

四胡:拉弦乐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主要种类分为中、高、低四胡。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宋代陈旸《乐书》:“奚琴四胡本胡乐也。”清代用于宫廷乐队,称提琴。清代《律吕正义后编》:“提琴,四弦,与阮咸相似,其实亦奚琴之类也。”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

二、 雅托克

雅托克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雅托葛分有十二根弦和十根弦两种。主要在锡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一带流传,因其年代久远,所以在当地牧民中影响很大。一般十二根弦筝用于宫廷或庙堂,十根弦筝流传在民间,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三、火不思

火不思: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火不思一词为土耳其共和国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吴拨思”、“胡不思”和“胡拨四”等(均为蒙语音译,即琴的意思)。民间称其为胡不儿或浑不似。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甘肃省北部等地。四弦、长柄、无品、音箱梨形,明代时民间相当盛行。

四、口琴

口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五、 胡笳

胡笳Hú Jiā 蒙古族边棱气鸣乐器。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另有同名人士,演员和作家,下面分别详细介绍。胡笳又称潮尔、冒顿潮尔。管身木制,管长58、5厘米、管径1、8厘米,下部开有三个圆形按音孔,上端管口不设簧片。

六、托布秀尔

托布秀尔,新疆蒙古族特有乐器之一是中国北方古游牧民族,托布秀尔中所流传的木质短颈拨弦乐器的后裔,造型美观而又制造简便,音色优美浑厚,便于携带。特别适合于游牧生活,因此深受牧民喜爱,在新疆蒙古族中流传的十分广泛。在民间喜庆的集会上弹奏“沙布尔登”以外,也可以演奏单独供欣赏的乐曲,还可用来为民歌和《江格尔》等说唱长诗伴奏。

七、胡琴

胡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古称胡尔。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八、马头琴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藏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是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之一,为青藏高原的原住民。那么藏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呢?

首先是丧葬习俗方面,西藏人死后有四种葬法,即塔葬、水葬、土葬以及天葬,最隆重的是塔葬。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塔葬。

其次是饮食习惯方面,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然后是服饰特色方面,藏族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为配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此外,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区哪里可以股票开户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营业部简介:湘财证券库尔勒营业部于2002年进入库尔勒地区,位于库尔勒市慧眼电脑城3楼,地处市区中心繁华地段、交通便利,软硬件设备先进,拥有300多台电脑,2009年度被新疆证监局评为"优秀营业部"。营业部负责人梁文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为公司的发展和营业部的建设尽心尽力、呕心沥血,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发展规律,尽最大的努力维护好客户的利益,从而赢得了投资者的信赖,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在营业部的经纪业务活动中如何有效地防范交易风险,在对客户的咨询服务活动中如何帮助投资者回避无谓的投资风险,是营业部常抓不懈的一个工作重点。目前,营业部正着力打造"专业团队、专业技能、专业精神",可为全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理财服务!我们的宗旨"客户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欢迎前来咨询湘财证券库尔勒人民东路营业部开户服务!联系地址:新疆库尔勒市人民东路通力大厦慧眼电脑城三楼湘财证券库尔勒人民东路营业部业务范围:股票开户融资融券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你会唱蒙古族民歌吗?蒙古族民歌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蒙古族,大家就会想到骑着马儿在草原上策马奔腾的场景,但是蒙古族的歌曲也是被大众熟知的,那么蒙古族民歌有哪些特点呢?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风土人情。蒙古族音乐传统的长调、呼麦、马头琴等都已经被全国人民熟知,蒙古族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的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其与草原和蒙古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在中国内蒙古、青海、新疆,蒙古国,俄罗斯等地都有蒙古族分布,各地方的长调也各具特色,在内蒙古草原上东西部不同地域的长调也各有其独特韵味。

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蒙古族的礼仪

全文共 3102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的礼品中,最上者为哈达。一般哈达长度在1米以内,重大礼仪上使用的哈达1米以上。凡遇喜庆事,迎送宾客均献哈达表示庆祝或敬意。献哈达时,献者要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也要屈身双手接过并表示致谢。那么你们还知道蒙古族的其他礼仪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蒙古族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蒙古族的礼仪

日常生活中,人们以西为尊,供佛在西间,老人住西侧,开西窗,敬祭神佛面向西……待客时,第一件事是递鼻烟,并且双手捧火柴点烟。饮食上,讲究先长辈后晚辈,晚辈要把第一碗饭、第一盅酒、第一口肉、第一杯茶用左手托着,右手掌心向上托左手,双手敬给长辈。这种做法称“德吉,乌日根”,即献德吉。长辈用右手接过酒盅后,首先在酒盅中用手指沾上酒滴,先把德吉献给天、地和故去的长辈,然后把余下的酒一饮而尽。

晚辈外出要征得老人同意,归来先到老人居室问安。如外出时间长,归来时须给老人带回酒和果品。父母出门归来,儿女要出门迎接,并屈膝问安。探亲访友到蒙古包或房前要下马下车,主人出迎时,要主动说“赛音白努”(您好)或“阿木尔白努”(平安)。进蒙古包或屋内,要让长辈先迈进门坎,晚辈站在旁侧说“塔毛热乎”(请您先进)。若长辈递烟、送茶或倒酒,晚辈必须双手去接,欠身表示感激。送茶、倒酒必须满杯(盅)。

参加老年人的葬礼时,可以争抢吃行灵前的供品或把酒盅“偷回”,主人不会予以追究。出嫁的姑娘参加娘家的葬礼后,可以要老人生前用过的烟壶、烟袋、手杖、眼镜等,作为怀念故人的纪念品。

蒙古族的主要禁忌有以下几种:串亲访友走到主人家门前,当狗扑过来时,不要拿马鞭、棍子、石头打狗,打了狗,主人会冷眼相待。辞行后,出门不要立即上马或上车,在离开房舍一二十米后再上马或上车。

串门要注意主人外屋门上方有标志,如有弓箭、红布悬挂,表示家中有未满月的产妇,不要闯月子。进月房下奶,身上不准带钥匙;辞行时,不准从月房带出礼品或主妇的东西。做客时,不准在火盆上烤脚烤鞋袜或往火盆里吐唾沫,不准把马鞭子、木棍带入室内,携带的东西不准放在屋内西北角供佛的地方。吃饭时,不准在长辈落座前就坐,不准坐到正中位置。父母健在,儿孙不论多大年龄均不准过寿,只能过本历年。家中有病人,忌讳来客闯病房。亲叔嫂之间不准嬉笑。

待客禁忌早知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来蒙古包作客,不但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还会感受一些从未接触,从不知道的民族文化。当然,在进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须要了解他们的一些习俗和禁忌,否则,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随意行事,不但会闹笑话,而且会令蒙古族同胞不高兴。

首先到蒙古族家里做客忌讳进屋时把衣襟掖在腰带里,挽着袖子,也不可手提马鞭子进屋。不论客、主,都要让长辈和老人先进屋。

进屋后,忌讳乱坐位置。来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让客人上边坐,而客人请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总是长辈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边,女人做东边。

有客人在场忌讳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能打骂孩子。长辈和老年人讲话忌讳打岔、揭短。有疑问或需要说明情况,待人家讲完后再问。

假如你来蒙古包作客,主人会立刻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接着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要伤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遗憾。蒙古人不怕不别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兴。接受主人的茶饭后,忌讳一点也不吃;忌讳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着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讳随便撒倒奶子;遇到别人端奶走过时,不能视而不见,必须尝一尝再走。

喝茶的忌讳:敬茶时忌讳满杯;忌讳用左手倒茶;忌讳从门里向外倒茶水;吃饭喝茶时忌讳长吁短叹。

食用红食禁忌:在品尝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时,忌讳衣冠不整,除无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弹洒德吉;啃骨头时忌讳残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时,忌讳咬着吃,应该用刀或用手撕着吃;食用完的骨头,忌讳用相互敲击;平时的肉食品中,忌讳食用牛胆囊和狐狸肉,狗肉、猫肉。

吃饭禁忌:忌讳给客人食用无盐的茶饭;吃热饭时忌讳用嘴吹气;忌讳倒撒食物;饭后忌讳伸懒腰。

相对与待客来说,主人家平时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时忌讳断骨,应该断开关节;忌讳在放肉食品时倒放头尾;往锅里下米时忌讳用袋子倒;捣碎茶叶时忌数数;烙饼和油炸食品时忌讳大声喊叫,说不吉利的语言等。

总之,到牧区作客,必须注意这些细小的日常礼节上的禁忌,这是不仅是对蒙古族人民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我们心情愉快的一个保证,当然,若是你对这些禁忌一无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况下,真诚地道歉,他们也是可以原谅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吗。

幸福吉祥哈达飘

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哈达,为藏语音译。就是一种“礼巾”。方志《蒙古·二卷》中云“所谓哈达者,帛也。或以绸、或以白、或蓝、长短不一,长约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两端有拔丝,约半寸许,其长短视受者分级而定。”哈达长度不等,上绣“八宝”“云林”等图案,图案象征幸福、吉祥。

关于哈达的来源,现有多种考证。但习俗为藏传礼仪为人们说公认。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鄂尔多斯接受了藏传佛教僧侣手中的哈达,作为日常礼仪不可缺少的物品,并世代相传。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在元旦这一天,大汗统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国中,拥有领地或掌有管辖权的要员,都纷纷给大汗进贡金、银河宝石等贵重礼品,并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万寿无疆,财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见,献哈达有吉祥之意。

哈达用丝、棉布做成。长度通常为5尺左右,宽度不等。有数尺宽、丈把长的大哈达,一般在特殊的场合下使用,颜色以青色为多,因为这是蒙古人所尊崇的天的颜色,这是与西藏哈达礼仪的不同之处,西藏哈达多为白色,受藏传佛教的影响,鄂尔多斯蒙古族也有少量使用银灰、白、黄、蓝等颜色的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献哈达有一定的礼仪。对长辈,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接受哈达者如果是长辈,则可以就坐受礼;如果不是长辈,则一定要站着接受,一般情况下,接受哈达的人要将接到的哈达调转折叠口还给主人。

按蒙古族的礼俗,凡初次相见,必先交换哈达。其长度、质料及敬献的方法,要看受者的身份和自己关系的远近。旧时给王公和佛像献哈达,要双腿跪下,两手高举,举过头顶;对尊者和长辈献哈达,身体略向前倾,两手举过头顶,放到接受者的座前和足下,在敬献的时候,哈达必须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否则,为失礼;对平辈,则将哈达送到对方的手中或腕上;对小辈及下属,则将哈达系在他们的脖子上。

敬献哈达是蒙古人迎来送往、馈赠的礼品,逢年过节和日常往来中必不可少的礼节,献哈达这表情庄重、大方、真诚,他们用这一方式来表达着自己对宾朋的欢迎和爱戴。有的时候献哈达还要吟诵各种吉祥的祝赞词,以渲染敬重的气氛。现在在内蒙古的一些旅游区,大都用献哈达的方式来欢迎客人,但是在献法上往往有些出入,比如,把哈达直接套在游客的脖子上,这是不对的,因为与藏俗不同,蒙古族在敬献哈达时一定不挂在脖子上。这种做法是过去宗教界的习俗,不过那也只能给孩童系挂。所以,如果你作为一名游客,一定不要被这种错误的做法所误导,正确地接受蒙古族礼仪,你才会真正领会到它的文化底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藏族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特色美食有:藏族酥酪糕、藏族血肠、藏式面条、白肠、风干牛肉等。

藏族酥酪糕:藏族酥酪糕是一道美食,主要材料是黄油,奶味甜点,为藏胞待客糕点。

藏族血肠:藏族地区的农、牧民宰完1只羊后,羊血不单独煮食,而是灌入小肠内煮熟吃。吃时不碎不渣不脱皮,清香软嫩,不腻不柴。

藏式面条:藏式面条是一款面食菜品,主要材料是碱水和面。口感筋道的面条所含的蛋白质更多,能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

白肠:日喀则白肠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的特产,白肠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特色食品。

风干牛肉:风干牛肉通常有多种叫法,“风干牛肉”、“手撕牛肉干”、“风干牛肉干”、“牛肉干”。牛肉干源于蒙古铁骑的军粮,携带方便,并且有丰富的营养。被誉为“成吉思汗的行军粮”。

糌粑:糌粑不仅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还是西藏自治区的一种特色小吃。糌粑是把青稞清洗干净晾干后,研磨成面粉,食用时加入少量的奶渣、酥油茶等搅拌均匀即可。

奶渣包子:奶渣包子就是用奶渣做馅,制作而成的包子,也是藏族的一种特小吃;还可以把奶渣放入汤、粥作为辅料;

藏族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民餐餐必备的一种茶饮,主要是用浓茶和酥油制作而成的,其口感多样,咸中透着香味,甘中带点甜味;

藏面:藏面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面食,和平原地区的其他面食不太一样,其色泽微黄,像清汤面,但吃的面就好像未完全煮熟,有点生,面量不是很多,它的汤汁很好喝,是用耗牛骨、耗牛肉熬制而成的骨汤;

西藏耗牛酸奶:其酸奶和我们平时在吃的酸奶味道不太一样,它带有耗牛奶的特殊味道,属于纯原生态美食,看起来像“豆腐脑”,吃起来微酸味甜,爽滑可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节日有白节、成吉思汗纪念节、那达慕大会、敖包节、麦德尔节、马奶节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白节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同。白节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

蒙古族人过各种节日的时候,都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戴上各种装饰品。他们或载歌载舞,或比赛骑马、射箭、摔跤,还会制作各种美食,如手把肉、烤全羊、烙饼,还有奶干、奶酪等各种奶制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蒙古族的民族禁忌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蒙古族民族禁忌,供大家参考!

蒙古族的民族禁忌:产忌

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客人见标志即不再进入产房。

蒙古族的民族禁忌:忌蹬门槛

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蒙古族的民族禁忌:忌打狗

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闯入蒙古包。

蒙古族的民族禁忌:忌摸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摸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利。

蒙古族的民族禁忌:火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蒙古族的民族禁忌:水忌

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蒙古族的民族禁忌:病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蒙古族的民族禁忌:作客忌讳

牧民虽好客,但作客的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藏族吹肝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吹肝

吹肺、吹肝又叫腌猪肺、猪肝,是藏族独特的腌肉制品之一。

制法:

1、吹肺用新鲜猪肺从喉头吹气,边吹边用手拍打猪肺,使之扩张,再将适量的食盐、草果粉、辣椒面和蒜泥用温开水调成乳状,用汤匙从喉头灌入肺内,边灌、边抖、边吹气,边拍打,约需重复5-6次方能灌满。

2、用麻线扎紧喉管,挂在火塘高处干燥,2-3月后即可食用。

3、吹肝将鲜猪肝上的胆管割开口,除留1个大的外,其余的全部用线扎紧,从大胆管口用人工吹气,边吹边用手拍打,边灌入佐料。取一部分佐料和酒拌匀,灌入肝内,其余的佐料涂抹在肝上。肝叶之间用竹片或玉米芯撑开,挂阴凉通风处晾干。经1-1个半月左右,腌制即成。

4、吹肝经洗净、煮熟、切成薄片,加上芫荽、芝麻油(或熟菜油)、酱油、醋、葱花和姜末等佐料,常被用作凉拌吃。

特点:味香鲜,食而不腻,凉爽开胃,是极好的凉菜。随食随取,可保存约1年之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藏族的春节习俗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在除夕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让那些脏东西跟着太阳落山而除掉,以示辞旧迎新,盼望人丁兴旺,万物生长。

民俗活动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两寸长的青苗。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文化特征

藏历年节各地有所差异,拉萨藏历年从旧年最后一月中旬,人们便开始准备供过年吃、穿、玩、用的东西。藏历年是藏族人民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节日,是一年中亲朋好友欢聚的最佳时节。它正是冬春之交的农闲期,体现了人们对秋收的喜悦和春耕的信心,同时也表达了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对新春和新年的追求与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藏族白塔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白塔寓意着寿国佑民,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北海白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

白塔一直被藏传佛教所惯用,代表圣迹出现过的地方。白塔作为一种象征宝物,供信徒顶礼膜拜。同时又具有威慑力,能够压制一切邪恶力量。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建造的,由于它们表面都涂抹着白灰,圣洁白净,所以又被称为白塔。

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白塔是藏经塔,也叫经塔。藏式白塔是藏人建筑艺术中最具特色、富有内涵的一种建筑艺术,许多塔具有重大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白塔在藏区随处可见,一般与寺院并存,不少村庄附近也有白塔,一些名山名湖周边也可见到,是雪域高原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蒙古族的饮食习惯是什么

全文共 1744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饮食文化古老而且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蒙古族及其先民们根据所生活的地域、条件、食物来源等经过数千年,甚至更久的日子而逐步形成的,那蒙古族饮食文化有哪些呢?蒙古族传统饮食分为红食、白食两种,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意为“红食”,这种对食物的称呼富有色彩感和生动性,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蒙古族的饮食习惯是什么吧?

1、白食为先。白食,即乳及乳制品;红,是指红食,即肉及肉制品。这种称呼多么的生动,多么富有色彩感啊。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

在祭火、山神、翁衮、敖包、苏鲁德的时候,要用新挤的鲜奶向上天和圣主祭洒。在喜庆和祈祷之后,还要挥动奶桶里的鲜奶,以示招福致祥。

不论大小宴席,都用白食开路。有一种神圣的礼节,如果主人端来盛着鲜奶的银碗,按照辈分或年龄,让客人一一品尝,客人不论年龄大小都要跪接银碗,不是给主人跪,而是给乳汁跪。在蒙古人家中做客,如果不先品尝奶食,看见肉食上来就下手,是要被小看的。即便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节—全羊宴,也要先在羊头上象征性地抹上点新鲜奶食,才可以食用,表示红食仍然要以白食为先导。奶食,主要有:鲜奶、奶皮、卷肯、奶豆腐、黄油、乳油、白油、酸奶、马奶酒、奶酪、奶渣等。

2、以饮为主。茶,是蒙古人的面子,又是蒙古人的主食。客人来家,主人必定双手给你捧上茶水,这是给你面子。“有好茶喝,有好脸看”。蒙古人在祭祀或供奉时,茶也是作为饮食的头份儿献祭。亲友们互相拜年时,也要把整块的砖茶作为礼物互相赠送。

一直到今天,纯牧区的蒙古人还是早上、中午喝茶,晚上吃一顿饭。有时忙起来,晚饭也用茶代替了。所谓“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当然了,蒙古人饮茶时,也配有吃的东西,也能止饿。一般在夏天、秋天配以糙米、酥油、卷肯、奶豆腐、白糖等;冬天、春天还有熟肉或干肉。但是,早茶或午茶时吃的东西仅能止饿,并不能达到饱的程度。蒙古人从小吃惯稀的东西,吃干的就不舒服。平日里喜欢吃的酸奶稀饭、稀肉粥、烩饼丝等,其实也是半流食。而汉族从小吃惯了干的东西,吃稀的无论怎么吃,总是没有饱的感觉。

茶,在内蒙古中西部以砖茶为主,东北部则以红茶为主。饮用时可调制为奶茶、肉茶、米茶、清茶等。

蒙古人的肉食类,主要是牛羊肉和猎获肉。肉食,不仅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食,更为重要的还是祭祀、招福、喜庆宴会、招待宾客的主要美味佳肴。

蒙古人宰杀牲畜,忌讳牲畜遭罪,不抹脖子。牛从后颈上杀,一刀毙命。羊从胸叉后两肋弓之间开腹,勾断总动脉至死。

宰杀牲畜扒皮后,将内脏取出。不剔骨,按照牲畜的生理结构将其分解为八大块或数十块,但是,不管分为多少块必须按照骨节分解,不准胡劈乱砍。

最普通的吃肉方式为煮手把肉。将肢解后的肉块肥瘦搭配,不加佐料,冷水下锅煮沸约四十分钟,用刀割开,肉内微有血丝,即可食用。吃时用刀削成肉片,蘸汤食用。汤要用煮肉原汤加葱花和少许盐兑成。手把肉鲜嫩可口,美味异常,易于消化。

没有吃完的手把肉,在早餐时可削成片泡茶食用。食用手把肉时须用蒙古刀切削或用手扒着吃,不得用嘴直接啃食,否则,会被认为不恭。

蒙古人在喜庆宴会、招待贵宾、祭祀、招福时,用的肉食特别讲究,等级也多。全羊是最高等级。待客时,一般是以主要客人的身份、地位,以及与主人交往的程度来决定以什么等级的肉食招待。主要有以下几种。

全羊宴(秀斯),烤全羊(昭木),羊背子,胸叉、胸椎、胛骨等。

4、米、面食类。

糙米,即出自黄土高原的糜子米,炒熟即可。可以泡茶食用,也可以加卷肯、白糖拌食,其味香甜、耐饥,是蒙古人最普遍的日常食品。

炸奶果条,将面粉加入热羊油、鲜奶、糖和好后,切成细条放入烧热的羊油或牛油中炸熟,色泽金黄,香脆可口。也是其日常食品。

其他还有羊肉面、蒙古饺子、蒙古包子、黄油蒸饼、酸奶面条、奶豆腐饺子等。

5、野生可食用植物类。主要有蒙古葱、野韭菜、野蘑菇、野荨麻、野地稍瓜等。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蒙汉人民的广泛交往,草原地区的蒙古人,尤其是居住在农牧交错地带的蒙古人,其饮食习惯已有程度不同的汉化倾向。同样,居住在农牧交错地带的汉族人,不论城乡,也普遍喜欢蒙古族饮食,也有一定的蒙化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蒙古族有哪些茶文化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那么蒙古族有哪些茶文化呢?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

蒙古族饮茶习俗作为直接的“生物学的现实”,积淀深厚,内涵丰富。无论是历史上的游牧民族,还是当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都以创造和保持了文化个性鲜明的饮食文化而闻名。蒙古族的茶文化,与草原的食物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参与构筑了草原文化的物质基础及其物化层面。蒙古族茶文化更能集中呈现和浓缩反映草原文化的独特风貌,这昭示着草原茶文化的日臻成熟。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千克,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50~80克。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奶量为不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巴。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才算把咸奶茶煮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

关于蒙古族的知识,小编就为您介绍到这,希望您能认真的参考一下,关于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以及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可以登录找小编咨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藏族地区有哪些节日食俗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饮食文化非常的丰富,那么藏族地区有哪些节日食俗呢?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

藏族节日繁多,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节日。藏历元月,是节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这个月里,几乎天天都在过节。藏族节日是藏族文化最主要的表现。雪顿节,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大佛瞻仰节,是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祈祷节是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

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炒熟后磨成面便成了糌粑。风干肉是西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不仅肉质松脆,口味也独特。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去藏族地区旅游需要注意哪些饮食习惯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到藏族旅游的朋友们,到藏族旅游前需要做一些功课再出发,这里小编就给大家先说一些去藏族地区旅游需要注意哪些饮食习惯

1、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要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在称呼名字后面需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时,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也不能东张西望;

2、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3、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4、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5、藏族最大的禁忌是杀生,受戒的佛教徒在这方面更是严格。虽吃牛羊肉,但他们不亲手宰杀,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6、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7、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8、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信仰苯教的则从右边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9、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10、忌用单手接递物品,主人倒茶时,客人须用双手把茶碗向前倾出,以表敬意;

11、忌用有藏文的纸当手纸或擦东西;

12、进入藏胞的帐房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得混杂而坐;

13、忌将骨头扔于火中;

14、进寺庙时,忌讳吸烟、摸佛像、翻经书、敲钟鼓。对于喇嘛随身佩带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更不得动手抚摸,在寺庙内要肃静,就座时身子要端正,切忌坐活佛的座位,忌在寺院附近大声喧哗、打猎和随便杀生。

15、藏族家里病人或妇女生育时,门前都做了标记,有的在门外生一堆火,有的在门口插上树枝或贴一红布条。外人见到此标记,切勿进入。

16、藏族一般不吃鱼虾、鸡肉和鸡蛋,不要勉强劝食,但现在这类饮食习惯已有很大改变。

17、忌在拴牛、拴马和圈羊的地方大小便。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很多的藏族旅游需要注意的事项,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到这,关于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的知识,可以登录查询,很多的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尽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藏族的民族风俗习惯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民族风俗习惯

藏族的民族风俗习惯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当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献哈达时,客人应躬腰接受;走进普通藏民的家,切记不可用脚踩门槛;要称呼人名时,一般在名字后面加“啦”字,以示对对方的敬重、亲切。主人如请客人落座,可盘腿而坐,切勿伸直双腿,脚底向人;接受礼物,用双手接。此外,不能随便用手去抚摸藏族人的头顶。

寺庙

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而少数的苯教寺庙,转经的方向正好相反,应该逆时针行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进行录像、照相等。

西藏作为一个宗教信仰比较广泛的地方,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也跟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

三口一杯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为这样: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伸舌头

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

藏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与汉族有很大的不同。

在称呼藏族朋友的时候,可以在后面加一个“啦”字,“啦”是敬称,这样显得尊重他,特别是初次见面的朋友,切忌直呼其名,这是很不礼貌的。到藏民家做客时,在室内要盘腿端坐,脚底不要朝着人,不要东张西望。

藏族禁忌杀生,佛教徒在这方面更为严格。虽他们也吃牛羊肉,但不亲手宰杀。藏族人不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还不吃鱼肉。

喝酥油茶时,不要急急忙忙的去接,主人会把茶双手捧到你面前,这时才能接过来喝。另外不要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巴掌。

到寺院、佛塔等宗教场所参观时,必须从左往右绕行(到苯教寺庙需从右边绕行),不要跨越法器、火盆等。另外转经筒,经轮不能逆时针转动。

不要随便摸藏族人的头,这点非常重要。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除了高僧和长辈外,别人是不可以随便摸自己的头的。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请大家牢记。

到寺庙参观,不要吸烟、摸佛像、翻经书等。对于喇嘛佩带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不得动手抚摸。遇到寺庙内举行法事活动,要保持安静。不要在寺庙内和寺庙附近大声喧哗,更不能打猎和杀生。

还需要注意一些其他的小细节,比如不要用印有藏文的纸擦东西;到藏族同胞家做客,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能混杂而坐;看到门口生一堆火,或者门口插上树枝,上面贴一红布条,这表示这户人家里病人,切勿进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藏族舞蹈风格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舞蹈风格特点是腿部的膝关节分别有连续不断地,小而快地的弹性动作,有时弹性动作会替换为连绵柔韧的屈伸动作。藏族舞蹈的颤动或屈伸步法要随着身体的重心移动,移动的同时要带动身体放松的上肢,手臂要随着舞蹈动作产生飘动的感觉,自己不能刻意的去移动身体的上肢,藏族舞蹈的身体上肢不能有丝毫的主动表演行为。

藏族舞蹈着重舞蹈形象的刻画与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有一种劳动动作形成的协调美感,藏族舞蹈在跳动时,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等身体部位的配合,男女舞者的动作配合给人一种奇异的优美感觉。

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与汉族等周边民族舞蹈互相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藏族舞蹈的表演形式是由农牧文化与藏族文化融合产生的,藏族舞蹈在跳动时,有鲜明的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的色彩,会因为区域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风格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藏族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特色美食有酥油茶、牦牛肉、手抓羊肉、藏族血肠、藏式面条、风干牛羊肉、糌粑、藏族酥酪糕、牦牛酸奶、奶渣包子。

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的代表美食之一,酥油茶的味道非常好,口感丰富,是用油和浓茶制作而成,是最能代表藏族风味的美食;

牦牛肉:牦牛肉被人们称为“牛肉之冠”,牦牛肉是纯天然、无污染的食品,既可以炒,也可以涮、也可以烤,有多样的风味;

手抓羊肉:手抓羊肉的味道很纯正,既可以冷吃,也可以热吃,手抓羊肉是选择新鲜的羊肉制作而成,色泽鲜艳、肥而不腻,口感极其鲜嫩;

藏族血肠:藏族血肠的特点是不碎不渣、不脱皮,味道清香可口,不腻不柴,极其美味;

藏式面条:藏式面条是用比较浓的碱水和面,然后压成面条,煮熟之后,佐以骨头汤、蔬菜油、肉丁等,味道醇厚清香,极其美味;

风干牛羊肉:通常是在冬天开始制作,在气温比较低的时候,把牛羊肉割下来,挂起来风干,几个月之后,就可以将肉烤着吃或者直接生吃;

糌粑:糌粑是用青稞炒熟磨成的粉面制作而成,在藏族地区,吃糌粑的时候,都是先把酥油茶倒进碗里,然后加点糌粑面,搅拌均匀,就可以食用了,味道极其美味;

藏族酥酪糕:酥酪糕外观为乳白色,在其中加入了人参果。葡萄干、桃仁等食材,口感极其丰富,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

牦牛酸奶:味道没有任何的奶腥味,口感绵香,口感极其独特,非常的美味;

奶渣包子:是用奶渣做成馅的包子,采用的是新鲜的牦牛奶,奶渣口感微酸,呈乳白色,味道酸甜可口,深受人们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