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花中君子是指哪四样汇编20篇

浏览

491

文章

114

篇1:君子与淑女,生日花语哄笑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他是盖世无双的豪侠,有着出神入化的武功,在弹指一笑间便退却无数强敌。他不拘小节,喜欢来去如风的生活,吸引了无数的目光。就如君子淑女一般,因此,受其祝福而出生的人,不拘小节,个性豪爽。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生日花语吧。

君子与淑女简介

开设席特修道会的史提方。哈定库之花自古以来,基督教里就有将圣人与特定花朵连结在一起的习惯,这因循于教会在纪念圣人时,常以盛开的花朵点缀祭坛所致!而在中世纪的天主教修道院内,更是有如园艺中心般的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朵,久而久之,教会便将366天的圣人分别和不同的花朵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花历。当时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在南欧地区,而南欧属地中海型气候,极适合栽种花草。君子与淑女属于芋头科,是自然生长在中欧的多年生植物。他被选来祭祀12世纪实际开创席特修道会的史提方—哈定库。

君子与淑女花语:哄笑

花语解读:综观这种植物的茎、叶、花,的确长的太不可思议了。就如英国乡下人所戏称的“小狗的鸡鸡”或“小男孩的宝贝”等充满戏弄、玩笑的口气。所以心胸开阔的说,它的花语是“哄笑”。凡是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不拘小节,个性豪爽。爱笑、爱说话,而且爱吃,是个能够充分享受人生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君子不器成己达人意思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君子不器,成己达人的意思是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自己成功的同时可以成就别人。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儒释道三家,对悟道之人,分别称作君子、觉者和真人。三者有共通之处,都讲究修心养性。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君子六艺是指什么,具体是哪几个?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君子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古代君子的六门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古代对于六艺的学习,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的。

君子六艺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熟知的书法,在古代社会写得一手的好字可以说是必备的条件,当时整个的社会当中基本上都是用书法这样的形式将内容呈现出来,这对于君子们是有相当严格的要求的;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其萌芽在夏代已初见端倪,经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并且在年龄的差异及学科的程度上教育是有差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论语》中有哪些关于君子的名句?十句君子名言解析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诸多语录,当然孔子的思想放在春秋末期,其实并不受各个诸侯国的待见,导致当时孔子也是非常失意。虽然儒家思想也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学派,但其中的确还是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甚至需要花费我们一生去领悟、警醒。《论语》里面有很多和君子有关的名言,在当时君子指的就是君王,要求君王能够达到如此品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要求也被民间所接纳,所以任何人都能成为一名君子。这次为大家整理了一个有关君子的小合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一词便出现了一百多次,可见孔子对于“君子”行事是多么的看重。”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用“君子一词来作为一个衡量人的标准。

一、子曰:“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君子不会像器具那样,只在某一个方面有用处,而应博学多识,在多个方便都有着相应的技能。

二、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君子对待天下的人与事,没有一定要去做的事情,也没有一定不去做的事情,只会遵循道义去做该做的事情。

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君子关心的是德行,而小人关心的是土地田产。君子想到的是法律刑罚,而小人只会看到眼前的实惠。

四、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子贡问孔子怎样做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孔子回答说:“把想说的话,先践行了,再按照你做的说出来,这样便可称得上是一个君子了。”

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别人,但却不以私情互相串联;小人会相互勾结,但却在道义上不能团结众人。

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君子能够知晓大义,小人只会看重切身利益。

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出自《论语·述而》。戚戚:忧愁。君子心地光明正大胸怀坦荡安详,小人心胸狭窄常常迫促忧愁。孔子这句话是对比君子与小人的内心常态。

八、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君子远离了仁义,又怎么能够称得上是“君子”呢?君子在一顿饭的时间也也不能违背仁义道德,即便是在最紧迫的时候也能够按道德去做事情,即便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能够按德行去做事情。

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君子能够做到慎重的说话,而敏锐的行动。

十、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出自《论语·子张》。食:同“蚀”。君子的过失,好像日蚀、月蚀那样。他犯过时,人人可看见;他改过时,人人都仰望他。这句话是说君子也会有过失的,但他的发生过失和改正过失都是正大光明的,因而人们不会减弱对他的景仰和尊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 的下一句是什么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的下一句

全文共 999 字

+ 加入清单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的下一句是“相辅而行者也”,出自清代刘开的《问说》。问说,即为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论说。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翻译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翻译是: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赏析: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坦荡之人不为事扰,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变坏于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茶艺六君子指什么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茶道,是汉族民间采造煮饮茶的技艺和方法。那茶道六君子指的是什么呢?

1.茶漏

茶漏是置茶时放在壶口上的,导茶入壶的工具,目的就是防止茶叶漏出壶外。现在很多茶壶都比较小,茶漏是必备品茶筒:用来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

2.茶针

可用于通壶嘴,一般以竹制为多,后来也可于撬茶,材质便丰富多样起来,铁、铜、银、瓷等皆有。

3.茶则

是量取茶叶用的,一般用于颗粒型的乌龙茶,经验丰富的茶师不用称茶也可凭茶则估计投茶量

4.茶筒

主要是用来呈放茶钥、茶则、茶漏等物件的容器。

5.茶匙

一般用于条索型茶叶取茶(从茶叶罐中),或用于投放茶叶。

6.茶夹

主要是清洗茶杯茶具时,避免手被开水烫到而使用。同时也可用来夹取茶壶中的茶渣。即防烫,又卫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薛仁贵值得被尊敬的两件事:糟糠之妻不下堂,君子之交淡如水

全文共 1837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唐朝出过许多名将,薛仁贵就是其中之一,说起薛仁贵,我们都很熟悉,“三箭定天山”、“收服高句丽”等事迹我们从小听到大。但是薛仁贵除了在战场上勇猛无双,立下赫赫战功,在私底下,更是一位值得我们钦佩的君子。其中最值得被我们尊敬的两件事便是:糟糠之妻不下堂,君子之交淡如水。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这位唐初名将的两件事迹吧。

《薛仁贵征东》乃我国著名的通俗历史演义小说,讲述的是唐朝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薛仁贵征东的事迹。该故事在后世传播比较广,也是后世之人了解薛仁贵事迹的主要渠道,较之于正史里的薛仁贵,此书形象更具深入人心。该书不仅为隋唐英雄系列书籍中传播广,影响范围广,且其内容丰富、通俗易通,深受读者喜爱,实乃值得一读的演义小说也。

书中言及的人物故事比较多,被后世之人传唱的事迹也是颇多的,例如,薛仁贵的夫人柳金花对于爱情的执着,对于爱情的忠贞深得后世之人所推崇,而其对于丈夫事业的支持精神也值得肯定,寒窑苦等丈夫数十年,只为丈夫能够全心全意一展雄才。当然,柳金花值得肯定,薛仁贵也值得表扬,当薛仁贵功成名就的时候,薛仁贵也没有忘了自己寒窑苦等的夫人,不忘糟糠之妻,回龙门与妻儿相会。如此的爱情故事,实为后辈所需学习也。

在全书中,除了薛仁贵与柳金花的故事让笔者悔昔为之感动外,尚有一人也着实让悔昔佩服,此人名唤王茂生,在《薛仁贵征东》里乃薛仁贵的结拜兄弟。当年,薛仁贵家业败尽,食不果腹,常常挨饿,薛仁贵于是到其叔父哪里借银两以求度日,可是这叔父薛雄是个势力人,见薛仁贵已经贫困潦倒,他便有心不认这门亲戚,对于薛仁贵非骂即责,而且恶言相向,对于薛仁贵的志向目标,薛雄看得一文不值,并且说如果薛仁贵能够有出头之日,除非母猪都会上树等等难听之话,使得薛仁贵愤恨不已,感叹世态炎凉。

离开薛雄府上,薛仁贵内心奔溃,一时想不开,便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上上吊自杀,刚巧的是,这王茂生和其夫人刚好做生意路过,见此情景,赶忙出手相救,薛仁贵才得以存活。醒过来的薛仁贵仿佛清醒,对于王茂生的相救表示感谢。而王茂生对于薛仁贵的自尽而不解,便问明缘由,薛仁贵如实相告,在得知真相后,王茂生夫妻二人想都没多想便言说愿意救济薛仁贵。王茂生也与薛仁贵结拜成了兄弟,自此,薛仁贵每天都去王茂生家中拿救济粮,起初,王茂生夫妻还能凑合救济薛仁贵,可是随着薛仁贵的饭量太大,王茂生夫妻对于救济之事越来越力不从心,甚至到后来,为了救济薛仁贵,夫妻二人做生意的本钱都用得一干二净,夫妻二人的生活陷入窘境,然而即便如此,王茂生却还依旧在为薛仁贵着想,为薛仁贵找了份能够吃饱的活干。

俗话说的话,困龙总有飞天日,卧瓦也有翻身日,薛仁贵后来参军,成为李世民的应梦贤臣,追随李世民东征,凯旋而归后,因功劳颇大,薛仁贵被李世民封为“平辽王”,身份与之前可谓天壤之别,鲤鱼跃龙门,薛仁贵终于摆脱了曾今那个落魄,靠人救济而活的薛礼了。

薛仁贵被封为“平辽王”,前来薛府道贺送礼的文武大臣自是络绎不绝,所送之物皆为贵重之物,想以此攀附薛仁贵。然而对于这些贵重之贺礼,薛仁贵一一推却婉言相拒。在得知自己的结拜兄弟当上了大官,成为“平辽王”后,王茂生又高兴又沮丧。为何?高兴,朋友事业有成,自然高兴;沮丧,家中一贫如洗,没有贵重之物作为贺礼相赠。思来想去,王茂生觉得薛仁贵不应该是个嫌贫爱富在之人,于是他用两个空酒坛装了满满两坛清水,并封好,然后将其等作为礼物送到薛府以贺薛仁贵。

见到王茂生送来贺礼,薛仁贵非常开心,并且将之收下了。一旁前来贺喜的文武大臣懵圈了,自己送的贵重礼品他不收,却收这平民的两坛酒,心想,这薛仁贵是不是疯了。

薛仁贵命人将酒坛打开,其手下启开封口,发现坛中并非是酒而是清水,气愤地禀报薛仁贵说:“王爷,此人胆大包天,以清水充酒来戏弄王爷,请王爷严惩此人”。在场的众人本以为薛仁贵会发火,哪知薛仁贵并没有发火反而哈哈哈大笑,开心不已,并且让手下拿来水勺,美美的喝了三大勺清水。众人知晓此处必有蹊跷,静静地等着薛仁贵说明理由,果然薛仁贵在回味一番清水后对在场的众人说道:“当年,我落魄之时,乃王兄弟夫妻不嫌弃而救济我,资助我,如果没有当年他们的救济,恐怕也没有今日的薛仁贵,王兄弟家境贫寒,能送此清水足见其美意尽在不言中了,此心意薛某领了”。此后,薛仁贵对于王茂生一家十分的照顾,以感激当年资助之情,薛王两家抛弃贫富之观念一直保持着亲密关系。这件事情也成后世之人所熟知的典故:“君子之交淡如水”,教育着后人,给后人树立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君子之花是指什么花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君子之花是指兰花,另外花中之魁—梅花、花中之王—牡丹花、凌霜绽妍—菊花、花中皇后—月季花、繁花似锦—杜鹃花、花中娇客—茶花、水中芙蓉—荷花、十里飘香—桂花、凌波仙子—水仙花。

兰花

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中国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如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国兰”。这一类兰花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在中国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

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1985年5月兰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君子报仇为什么是十年不晚?“十年”到底有什么讲究

全文共 1467 字

+ 加入清单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意识有志之士报仇雪恨,就算十年也不晚。但为什么这个时间期限要是“十年”呢?其实这个“十年“还是有一定讲究在里面的。古人讲究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这个十年就像是一个比较神圣的时间点。对于比较刻板的古代人来说就变得意义非凡了。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来历,还有其中的意思,一起来看看吧。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是一句熟语,说的是一个人要能忍隐,善于等待时机,即便等待十年也不算晚。那君子是指什么人?而且为什么要说成是十年呢?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君子”。

“君子”一词,现在指的是人格高尚的人,而在古代指的是地位高的人,即统治者和贵族男子。

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关键在于经济社会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君子也由少数地位较高的人转变为群体更大的有才德的人。

在周代早期及以前,人大约分为五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民、奴隶。天子管天管地,不管具体事儿,奴隶没有政治权利,民只管自己管不了别人,管地管人的只有诸侯和大夫,也就是君子。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士,他们有能力却不掌握国家的命脉,有奴隶土地用不着自己耕种。他们原本是一部分上不够天,下不着地的人,也就是介入贵族和民这个阶层的那一部分。

这些人一旦被“君子”们相中,马上就会得到高官厚禄,其中的佼佼者动辄就是上卿相国大将军。由于有了这样的示范作用,他们的群体越来越大,带来的是整个群体社会地位的必然提高。

于是,他们从民当中分离了出来,进入了大夫阶层,这就有了“士大夫”一说。因此,整个社会不再是有限的那么几个君子,说不定你身边到处都是君子,那个不起眼的读书人,那个穿着破衣挎着佩剑到处游走的人,说不定明天就成了“君子”,这样一来,遍地都是君子,“君子”一词也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

再来说为什么是“十年不晚”

这需要把君子恢复到最早意义上来理解,也就是说,这个要报仇的君子是国君或者大夫。他们所结的仇可能是一个人的,也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团体,无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群体,要想报复,都需要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群体。

就像伍子胥,杀他父兄的是楚平王,他要报仇,针对的却是整个楚国。这显然是他一个人不能办到的。要想达到目的,他只能依靠一个国家,于是出走吴国,并帮助公子光杀掉吴王僚,让后者登上了吴王之位。

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例子很多,像孙膑与庞涓、范睢与魏齐,赵氏孤儿赵武与屠岸贾等等。

好像还是没有说清楚十年的问题。君子的仇恨就是国家的仇恨,既然是国仇,需要用军队来报仇,这就需要一大批人来完成这件事。古代人以十五岁为成年人,只有成年人才能当兵打仗,参加这种国或者家族的报仇行动。所以,要想报仇,必须要等待下一代人成长起来,这是需要时间的。

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呢?结论是十年不晚!

据《左传》记载,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求和,吴王夫差打算同意,伍子胥极力劝说,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从夫差那儿退出来说:“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这话说的很明白,要用十年生育人口,聚集失散,还要用十年对这些人进行教育和训导。没有人报不了仇,有了人还要“教训”,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打仗,并且要具备打仗的本领。

总之,君子是指诸侯大夫这些有地位的人,这样的人要报仇,需要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大家族共同完成,所使用的往往是战争的形式。

当一代青壮男子缺少,就需要下一代来完成,这个生聚的过程,不会少于十年

在今天来说,这句话还有规劝的意思。

当一个人时刻想着报仇的时候,拿这句话来劝说一下,不要始终被仇恨所笼罩,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其他很多事情要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菊花为什么是四君子之

全文共 1309 字

+ 加入清单

菊花按花瓣的形状不同分为:桂瓣、匙瓣、畸瓣、平瓣和管瓣五种类型。它有很多类型,所以又根据类型不同有各种各样的名。下面是小编收集都一些关于菊花为什么是四君子之一,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菊花怎么吃呢

吃花在我国是有传统的,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食用新鲜的菊花。唐宋时期,我国更有服用芳香植物而使身体散发香气的记载。当今在一些发达国家吃花已十分盛行,在我国的北京、天津、南京、广州、香港等地,也日渐成为时尚。 适宜食用的鲜花品种多达上百种,其中菊花、玫瑰、桂花、梅花、荷花、茉莉、百合、玉兰、牡丹花、紫荆花、夜来香、墨兰等均属上品。这些花瓣可凉拌、热炒,也可炖汤、泡茶,但一般多做其它食物的佐料。如菊花,可泡茶,也可切碎拌入肉糜、鱼糜或糖馅,菊花瓣还可炒鸡蛋、烧豆腐,味道鲜美可口。 菊花在《神农本草经》中,把菊花列为药之上品,认为“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但不是所有的菊花都能食用。食用菊又叫真菊,主要产于广东。

菊花适合送给谁

1、爱人:送给爱人的菊花一般推荐红色或者粉色,黄色的虽然也有爱的含义,但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爱,只适用于长久相伴的夫妻。

2、老人:一般送给老人绿色的菊花比较好。绿色本身就代表了健康,花又寓意着长寿,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3、逝者:白菊花带有哀挽的含义。表达了我们对逝者的怀念,所以是比较适合送给已故之人的,也是在葬礼上用的花。

菊花的寓意在中国是表示长寿吗

是。

1、象征天道。三国时有个著名书画家叫锺繇。他的儿子锺会文武双全,曾写过一篇名为《菊花赋》的文章。他认为悬崖菊是天地之气交感所生,它让人感觉到天道的存在,因此是天道的象征。

2、象征正直。菊花多为纯黄色,我们祖先认为黄色时中华民族最高贵的颜色,并称黄色为中色,也叫正色,所以菊花可以象征做人正直,不偏斜。

3、象征吉祥,长寿。

4、象征高洁的品格。屈原《离骚》:西餐秋菊之落英。

5、隐士。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斗士。

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7、伤感。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菊花为什么是四君子之4

梅、兰、竹、菊常被称为四君子。

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菊,清丽淡雅、芳香袭人,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竹,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菊花怎么形容它的美

1、有人喜欢月季,有人喜欢荷花,也有人喜欢牡丹,而我则喜欢不畏严寒的菊花。它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有荷花的亭亭玉立,更有月季的婀娜多姿,可是它有着独特的风韵—顽强不屈。

2、菊花的颜色也有许多,有白色的、有金黄色的、有嫩黄的,让人看了都会忘了回家。菊花的形状也不同,有的头碰头,像在说悄悄话;有的昂着头,像听见了人们的赞扬,高傲的抬着头;有的低着头,像在和小草说话,还有的面向太阳,多么像是在向太阳挥手啊!

3、菊花已经开了不少,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展开了,露出了金黄色的小花蕾,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马上就要破裂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君子远庖厨的正确理解,为什么说是一种伪善?

全文共 2600 字

+ 加入清单

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很多人在理解的时候其实都只是理解到了表面的意思,就是说身为君子就要远离厨房,也成了很多人拒绝做菜的一个所谓高大上的理由,但其实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并不是这样的,而是说君子因为不忍心看到动物被杀,所以远离厨房这样的地方。不过这句话听上去就像是有些伪善了,因为不忍心所以远离,但是这种行为只不过是宽慰了自己而已。1.君子远庖厨的意义

君子远庖厨是一句话,出自战国时期的《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君子远庖厨”,是孟子劝诫齐宣王实行仁术。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麽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够。”宣王说:“凭什麽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2.君子远庖厨是伪善吗

原句是: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大致的意思是: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这句话在今天的很多人看来是有拍梁惠王马屁的嫌疑,同时还有很明显的伪善。在他们看来这种眼不见为净的思维方式,就好比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就好比是当时桂林狗肉节导致众多爱狗人士的极力反对,抨击这些人的人说他们是伪善,说他们不吃狗肉,但是他们吃其他的肉的时候,比谁都吃的欢快。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反击似乎是无懈可击的。

但是,真是如此么?什么是伪善?伪善是用同情的幌子掩盖自己的正是目的,要是孟子一边吃着肉,一边面有难色地说着我不喜欢吃肉,我吃肉都是被逼。那这就是伪善确定无疑了。

食色性也,食欲和性欲是人天生的本能,是人活下去所必须的。人在吃这这件事情上面是没有错的。其次善和恶的从来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单纯的善,更没有单纯的恶。如果把善作为一个评判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君子的话,是根本行不通的。怎么说呢,一个人的行为,在一个角度上说是善,对另一个角度去说却是恶的。就好比,一个想为了救一个人而杀害了另外一个人,在被救的人面前他是,善的是君子,但是在被杀害的亲属看来他却是罪大恶极的。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是善的开端,人最为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了。正式有了这个恻隐之心,我们看到其他弱小受欺负的时候,会上前伸出援手,也正是这个恻隐之心让我们能够保持克制,能够不肆无忌惮。

可能有人会说,正是孟子有名,你才在这里花大力气为他洗白。要是其他无名小卒你肯定也是群起而喷子当中的一员。小编只想说,孟子老先生需要我这种无名之卒来洗地么?3.君子远庖厨解读赏析

孟子到底是从“望之不似人君”的梁襄王那里出走后才到齐国,还是先到齐国,随后才到魏国见梁惠王,这已经成了历史公案,学者们各有考证。我们姑且按《孟子》书的顺序,认为孟子是从梁襄王那里出走后才到齐国拜见齐宣王的罢。

齐宣王虽然不像梁惠王那样一开口就问“何以利吾国?”也不像梁惠王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口气更大地问“天下恶乎定?”而是很委婉含蓄地向大学者孟夫子请教历史问题:“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但实际上,他所关心的仍然是同一个问题:如何称霸天下?因为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春秋时代都是靠“霸道”而称雄天下的。殊不知孟子所奉行的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儒学,不讲“霸道”而讲“王道”。也就是不讲武力,靠军事力量,靠战争称霸天下,而讲用道德,靠教化的力量,靠仁政统一天下,使天下人心归服。所以,孟子也就直言不讳地说:“您要问霸道,那我就不懂得。您要对王道感兴趣的话,我倒可以说一说。”好在齐宣王也还通泰随和,管他霸道、王道,只要是能称雄天下就行,也就与孟子一问一答地探讨起来了。

孟子依然用的是他一贯的手法,就是开心理医生诊所,从心理分析入手去抓住对方,自己掌握主动,剥茧抽丝,层层推进,迫使对方落入自己观点的觳中。这一段“君子远庖厨”的心理分析,是典型的孟子手法,精采绝伦,切中要害。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唤醒齐宣王内心“不忍”的仁慈之心。只要这种仁心被唤醒,下面的事情,什么王道啊,仁政啊,就统统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础,那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罢了。

“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玉藻》也有提到:“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也就是说,凡有血气的东西都不要亲手去杀它们。汉代贾宜在《新书.礼篇》中引述了孟子的话后说:“故远庖厨,仁之至也。”把“君子远庖厨”作为仁慈的品德加以提倡,这倒也是符合孟子的原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战国四君子指的是谁?

全文共 999 字

+ 加入清单

魏无忌;赵胜;黄歇;田文

战国君子也指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魏无忌、赵胜、黄歇、田文。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亦称战国四君)。

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政治活动家,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时称“战国四君子”。虽然人们对战国四君子或褒或贬,但有一点却不可否认,那就是他们在当时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是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亦称战国四君)。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魏国贵族。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兄弟,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动魏国的心思。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皇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约前308年-前251年),战国四君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倾其家有,犒赏食客,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击退秦兵三十里。不久魏国、楚国的救兵赶到,邯郸围解。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前314-前238年),战国四君子之一,以辩才扬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楚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从此黄歇辅国持权二十五年,说一不二,荣宠不衰。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君子之一,齐国贵族。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被任为魏国宰相,后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从此,中立于诸侯国之间。

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士者得民心。”可见古今都对士的作用很认同。战国末期中原诸国为了抵制强秦的侵越以形成了很多网罗人才,礼贤下士,为自己君王尽力的贵族团体。 其中最出名的就属战国四公子,他们对人才的重视和人才观,以及运用人才来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起死回生等方法, 对后世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总是与人谦恭有礼,做到功高不自居、名高不自誉、位高不自傲。这句话出自西周姬昌所作《周易》六十四卦中第十五卦《谦》,谦是一种卦名。古人多以谦逊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并且用“满招损,谦受益”来自我警醒。

《周易》之后,谦的品格更为广大人群所接受,并且被世代社会精英所倡导和推扬。关于谦的评议与论述,经久不息,其思想内容也逐步呈现出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饱满的态势。

这一卦专门讨论谦虚这一道德品质。谦虚是一种美德,并且是有身份、有地位、有教养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从这个前提出发,再进一步从各个角度来深化谦虚的内涵,把它与其它的品质联系起来。传统上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关注似乎被当成了儒家哲学的专利,这也是《周易》成为儒家经典的内在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该如何评价项羽的行为?

全文共 2913 字

+ 加入清单

鸿门宴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当做是惊险万分的代名词,当年项羽邀请刘邦于鸿门赴宴,本身就是想要在这场宴会上置刘邦于死地,但是项羽却一直很犹豫,当断不断,最终放走了刘邦。后世很多人认为,这都是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才导致了这一次的结果,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杀掉刘邦了。不过却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项羽拥有君子之度,他并不在意刘邦之前做了些什么,因为项羽是一位君子。那么究竟项羽是什么,要如何评价他没有杀掉刘邦的行为呢?1、项羽究竟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

无论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无论是传统认知中的莽夫,还是刘仲敬提起的贵族,其实都忽略了项羽政治家的身份。鸿门宴是一场局,是关乎秦末政治走向的一场局,局中人是项羽和刘邦,也是范增和樊哙,但是在他们背后,项羽真正对垒的对手却不在局中。

反秦战争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比如陈胜之死、项梁之死以及项羽的巨鹿之战,而在楚军后方,有一个人则与这些转折点全部息息相关,他就是楚怀王熊心。

“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陈涉之死造成了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秦嘉改立楚贵族景驹实际上是在陈王无继承人的情况下显示了楚国内部的分裂,原本在张楚集团中处于边缘地位的项氏叔侄掌握了实权,为了巩固其地位与合法性,项梁采取了范增的计策,拥立散落民间的怀王孙,立以为怀王,显然这时的项梁不会意识到,这个人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

本身怀王并不具有实权,只是作为一种象征,对六国贵族和六国遗民起到号召性作用,然而项梁之死却使得局势出现了重大转变,楚怀王此时表现出了一个出色政治家的政治嗅觉和手腕,果断的“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此举名为避秦锋芒,实则彻底掌控了军权,进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反秦联盟的实际领袖。

可以说,自怀王掌握实权以来,楚军便在实际上被分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怀王阵营、一个是项氏阵营,而在二者的背后更是存在政治理念的冲突。怀王作为旧贵族的代表,代表的战国时期旧有的七国格局,而项羽虽然也是项燕之后,但同时更是新兴军功阶层的代表,军功阶层为了获取政治地位,必然希求打破旧有格局,建立新的天下秩序,而二者的冲突则直接表现在怀王之约中。2、楚怀王的约定

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秦末之势,六国纷纷复立,然而对于灭秦之后的天下局势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怀王之约在实际上确认了七国秩序,即关东仍保留旧有秩序,由六国后裔继续称王,唯有关中秦王室不可再留,由先入关者为关中王,这也就是意味着,对众多军功阶层而言几乎完全失去了封王的可能,在客观上损害了军功集团的利益,随着项羽入关的请求因“怀王诸老将”的阻拦而失败,项羽实际上被彻底推向了军功阶层的一边。

想要稳固地位,除了出色的手腕之外更需要其他政治势力的支持,而怀王的支持者们,处于暗处的是上述所谓“怀王诸老将”,处于台面上的则主要有两人,其一为宋义、其二是刘邦。宋义自不必多言,本来在楚军处于边缘地位,在怀王掌权之后才真正获得一定的政治地位,毫无疑问属于怀王一派,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巨鹿之战中宋义的拖延,一方面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来自于怀王的授意,对于怀王而言,也许巨鹿之战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拖住项羽,不能让他先入关中以封关中王。

此外,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刘邦,在陈胜死后,楚军实际上包括以下几个势力:项梁、刘邦、吕臣、英布,在怀王掌权以后,直接吞并了项羽和吕臣的势力,从英布之后出现在巨鹿战场上来看,应当是同项羽一起被收取了兵权,因而实际上在怀王掌权之后仍握有兵权的只有刘邦一人,其拉拢之心显而易见,而“怀王诸老将”力主由刘邦入秦,则更可以视为二者已经达成了政治交易,刘邦归顺怀王阵营,怀王则给予刘邦唯一一个因功封王的机会。

可以说自从项梁死后,怀王采取了一系列出色的政治手段,首先夺取了兵权巩固自己的力量,接下来拉拢、提拔作为亲信的宋义、刘邦,并且进一步安排诸老将与宋义打击项羽,不失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3、鸿门宴事关项羽和楚怀王

然而,秦末战争最大的转折点出现了,那就是项羽的巨鹿之战,这一战不仅改变了反秦的被动形式,更是一举扭转了项羽对怀王的不利局面。在巨鹿项羽同样表现出了一个出色政治家应有政治素养,“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首先面对宋义的掣肘,项羽当机立断斩杀了宋义,并且依靠自己出色的政治动员稳定了军心。其后,以自己当世无双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大破四十二万秦军,破釜沉舟之策固然是行军之策,但若是视为政治手法怕也未尝不可。最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羽成功的将军事上的胜利转化为政治的胜利,赢得了新兴军功集团的支持,成为了楚军乃至整个反秦联盟实质上的领袖,取得了与怀王的对峙中的主导权。

项羽和怀王的第一次正面冲突,是在章邯问题上。项羽在未经怀王许可的情况下“乃立章邯为雍王”,这一事件发生在巨鹿之战之后灭秦之前,怀王之约并未得到落实,项羽在此时立章邯为雍王,在事实上已经破坏了怀王之约,项羽正是通过这一举动告知各路军阀:诸位皆可封王,至此项羽作为军功阶层领袖的身份已经昭然若揭。

而鸿门宴,则是项羽与怀王的最后博弈。此时的刘邦,既是怀王手中最后一张牌,也是怀王之约的关键人物,刘邦此时的选择对于楚军的局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继续支持怀王以谋取关中王的地位,还是彻底放弃这一念想,投靠项羽以获得最大的好处?最终,刘邦选择了后者。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在鸿门宴一开始,当刘邦说出这句话时,对于项羽而言,鸿门宴已经结束了。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刘邦抛弃了怀王选择了自己,怀王彻底输了。

真正看不清的,反而是范增。对于项羽而言,此时的刘邦,不仅没必要杀,更不能杀。第一,从实力上,项羽的联军一共有四十万人,而刘邦一人便坐拥十万大军,即使能赢对项羽而言也必将是重大打击;第二,刘邦毕竟是灭秦的第二大功臣,若是项羽杀了刘邦,实际上是给予刚刚安定下来的诸侯一个极其不好的信号:刘邦都死了,我们又怎么会安全呢?第三,即使在鸿门宴上杀掉了刘邦也不意味着他的十万大军会凭空消失,恐怕到时候曹参会拥刘邦之后,立旗反楚,到时项羽刚刚获得的天下又将大乱。因而,项羽不杀刘邦,无疑才是真正正确的选择。

鸿门宴最大的赢家毫无疑问是项羽,他不费一兵一卒收取了关中,并且彻底击败了怀王,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其次是刘邦,刘邦以退为进,保住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事后项羽加封的汉中,或许正是对刘邦关键时刻的抉择的奖赏,再次是章邯,刘邦的退让使得章邯雍王之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固,只不过此时的章邯尚不知道在秦地有怎样的怒火在等待着他,而唯一的输家,则是那个不在局中的楚怀王,虽然之后怀王又被封为义帝,但是他的政治生命,在鸿门宴时便已经终结了。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鸿门宴后,项羽挑衅式的致命怀王,怀王面对着如日中天的“项王”,不愿向这个兵家子摇尾乞怜,以求一地之封,即使已无力回天,仍决绝的回应:如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下一句是什么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下一句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下一句是:焉可等闲视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不可以将其视作平常而无视。这句话意思是:君子会懂得防患于未然,懂得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意思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有两层意思,既可以理解为对君子的要求,认为君子要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也可以理解为警醒句子的话,认为君子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

关于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出自《孟子·尽心》,原句为: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译文为: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一种说法认为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原句为:“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花中君子指的是什么 花中君子是什么花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花中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中的兰花。因为兰花素香淡雅,虽不与群芳争艳,但又幽香自得,就像一个真正的君子,代表兰花有着君子一样的风姿与品格,既象征纯洁,又象征着高尚。

兰花,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来受人喜爱。

花中四君子:指汉民族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竹、菊。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还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梁上君子”君子的来历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梁上君子君子来历

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陈寔(shí)的人。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

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迫于生计,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了,也有的人因为无以为生,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一天晚上,有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熟睡后再进行偷窃,其实呢,陈寔早就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了呢!不过,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

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

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听到这番话,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大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我也是被逼无奈啊!”

这时,陈寔没有责骂小偷,反倒很慈祥地对小偷说:“我看你不像坏人,可能是被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银两,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

”小偷十分感激陈寔的义举,痛哭流涕对陈寔说:“谢谢陈大爷!我一定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人。

后来,大家依据陈寔所言,引申出“梁上君子”的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揭秘酒中不语真君子下一句是什么

全文共 108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的传统文化其实真的挺多的,很多场合都有什么相关的规矩,什么观棋不语啊,什么吃不言饭不语啊等等的,最近小编又听到了一句叫什么“酒中不语真君子”,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还有这个叫酒中不语真君子的下一句又是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老哥们别错过了!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崇尚真君子,大丈夫,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但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真君子大丈夫呢?老祖宗告诉我们一条原则——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三国时期,吴国第二代国君孙浩,由于是孙权的庶子登基,根基不稳,很担心朝中大臣对他不忠,就想出一条奇葩的计策。都说酒后吐真言,他便召集大臣来喝酒,想办法把大臣们灌醉。

有些大臣酒后失态,胡言乱语,把对皇帝的不满全说了出来,这种人自然该罚的罚,该贬的贬。也有大臣即使喝醉也秉承君臣之道,对皇帝没有不敬之言。皇帝本人见了,也感叹其真君子也,事后自然得到重用。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酒后喜欢找人说话不算什么,有的人就是能在这样的场合里三分醉意七分清醒,把想说的话都说了,还能获得好人缘,这种人叫会说话。

俗话说,酒品就是人品,有的人喝多了酒话也不多,更不会胡言乱语,这不是人家酒量好,而是其修养好,定力足。酒精不会影响他的判断和原则,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脑袋里始终绷着一根道德之弦,这样的人值得托付秘密,是可以深交的真君子。

最怕的就是那种平时看着正经,喝多了酒就开始胡言乱语耍酒疯的人,肆意妄为,丑态毕露,连必要的分寸都把握不住。可以想象,这样的人连酒精的诱惑都抵挡不住,想让他当泰山崩于前而不惊,面对金钱美色不受诱惑的真君子,不是痴人说梦吗?

财上分明大丈夫,说的其实是别人借的钱一定记得还,别人给的好处一定要记得回报,这样做才是大丈夫的表现。战国时有个叫聂政的侠客,为人很有侠名,韩国大夫严仲子献百金请聂政帮自己报仇,但当时的聂政以赡养老母为名拒绝了。不过严仲子依然尽了宾主的礼仪才离开。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聂政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为了回报他,独自一人仗剑闯入韩国都城,杀死了严仲子的仇人。事后,为了不连累严仲子,聂政持剑割去自己的脸皮,又刺瞎自己的双眼,最后切腹自尽。死时根本没有人能认出来他到底是谁。

其实那个时候严仲子本人都不一定记得这件事了,但聂政受了他的恩惠,就一定要找机会为他完成心愿,回报回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有些人看着大方,一遇到金钱问题就纠缠不清,别人许他好处容易,让他回报可谓难上加难。真正的大丈夫是不害怕明算账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绝不会是那个背弃承诺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茶艺六君子指什么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说的茶道六君子有两个含义,首先是指在茶道中,必不可少的茶道组合。

茶道组合通常包含有:茶夹也被叫做茶镊,外形就如同一个夹子一般;茶勺也被叫做茶则,外形就是一个小勺子般;茶斗或者称为茶漏,外形就是一个环形的如同漏斗一般的器具;茶针也有称呼茶通者,形状就是一根细头针的模样;茶刮外形就是一个带有扁平弯头的棍状器具,茶瓶外形如同花瓶一般。

1、茶筒:

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

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

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4、茶则:

茶则(茶勺)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

5、茶夹:

又称「茶铲」茶夹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6、茶针(茶通):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茶道六君子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指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余悦、江万绪、黄建璋、陆尧、舒曼等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