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时候的姓氏有哪些汇集20篇

浏览

322

文章

186

郎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上古周朝时,鲁懿公的孙子费伯率领军队驻扎郎城(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费伯的子孙就在郎城定居下来,并以邑名为姓,世代相传姓郎。

1、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鲁懿公之孙费伯,筑郎城居之(在山东曲阜),即私自占据郎城(今山东鱼台东北),子孙以邑名为氏而姓郎。其后有郎氏。

2、历史上南匈奴的姓氏。据《姓氏考略》记载,南匈奴有郎氏。

3、满族纽祜禄氏改汉姓为郎。 郎(钮祜禄氏)钮钴禄氏在镶黄、正黄、镶红等旗均有此姓氏,且属同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日本最尊贵的姓氏是什么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古代的姓氏有着很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一种贵族身份和一个显赫的家族。那么,日本最尊贵的姓氏有哪些呢?

在日本古代的江户川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配拥有姓氏,平民百姓只能有名不能有姓,因此诞生了日本贵族专用的姓氏。 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统治地的地名,有的来自神名,还有的来自技艺。 例如,居住出云国的就叫做“出云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

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 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的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姓氏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一千多种了。尽管种类众多,但是从其起源来看,差异并不大。

姓氏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早期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出现说明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项羽的姓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现在没有姓项的人了?

全文共 1211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是西楚霸王,只是最后和刘邦之争败下阵来,选择在乌江自刎。不过项羽的姓氏却成了谜,历史上好像也没几个人是姓项的,而且到了现代几乎已经看不到项这个姓氏了,难道是因为项氏在某个时段灭绝了么?项羽这个姓到底又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毕竟项羽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为大英雄,英雄的陨灭就太令人遗憾了。

项国,为淮河中上游一带姬姓子国,传说是周武王之弟季毂(谷)的封国,与顿国(见顿国篇)、沈子国、陈国毗邻,跨颖水而建,其都城在颖水之北,故址在今河南沈丘县西北部一带。《辞海》中有“项县”一条:“春秋时项国,后属楚,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沈丘。”说明项国从西周之初立国起,经春秋、最后灭亡归楚都一直在这个位置。

“项”字由来,这个字不见于甲骨文金文,《说文解字》释义:“项,颈后也。”古时称脖子正面为“颈”,背面为“项”,故有“项背”之说。但这个字跟项国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项地处于黄河长江之间,前依黄河,背靠长江,据为中原腹心,实为咽喉(颈项)要地,也是历代兵家重地,足以说明其先天重要的地缘优势,周王室将这块地方分封给嫡系宗室,这自然也是一大因素。

关于项国的历史,史书上记载极少,直到春秋初期亡国时才被正史简略的带过。

《公羊传》和《榖梁传》都记载说:“夏,灭项。孰灭之? 桓公也。何以不言桓公也?为贤者讳也。”意思是公元前643年夏天,灭项国,是谁为之?齐桓公也。为什么《左传》中不言明,鲁国史官为贤者齐桓公隐讳也。也许是考虑到当时齐桓公德高望重的国际地位,史官故而没能言明。

但《左传·僖公十七年》却说是鲁国灭亡了项国:“师灭项。淮之会,公有诸侯之事未归而取项。齐人以为讨,而止公。秋,声姜以公故,会齐侯于卞。九月,公至。”说得是公元前643年,鲁国在与齐、宋、陈、卫、郑、许、邢、曹等诸侯会盟淮上之际顺便灭亡了项国。但齐国以此为理由讨伐鲁国,将鲁僖公软禁在齐国,不让回国。看来,鲁国灭项是违规操作,由此惹怒了齐国,后来鲁僖公夫人、齐桓公女儿姜氏出面斡旋,会齐侯于卞,九月,鲁僖公才得以回国。而这一年的冬天,一代霸主齐桓公去世。应该说,项国的灭亡跟齐桓公霸主权威的衰落有关,之前两年齐桓公的重要支柱管仲去世,齐桓公晚年由于身边小人作遂,国家陷入动荡,二十年霸主地位已经开始摇摇欲坠。可以说,项国的灭亡是春秋另一位小霸鲁僖公崛起的兆头。

不管哪种说法,反正项国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了一个姓氏,形成项姓。不过,即使鲁国灭了项国,项国离鲁国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虽说鲁国统治了一段时间,后来随着鲁国国力的衰弱,到底鞭长莫及,项国最后还是落入了楚国的囊中,至于楚国何时占了项地,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楚国将其分封给了芈姓族人项燕,西楚霸王项羽就出身在这里。秦末时项羽还一度恢复了楚国,当时后怀王熊心还将项羽封为“鲁公”,为什么会是“鲁公”,或许是因为之前项国属鲁国国土,从这一点来看,当年项国确系鲁国所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有哪些姓氏,听起来很像日本人?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姓氏多种多样,除了占据绝大部分的单字姓,现在也有不少复姓,然而单字姓毕竟比较常见,还好说,有一些复姓不常见也就算了,偏偏听起来特别像是日本的姓氏。不过,在中国,每一个姓氏都是有历史渊源的,因此也有很多极其古老流传了上千年的姓氏。今天要说的这几个姓氏,听上去很像是日本姓氏,但的的确确都是中国本土诞生的姓氏。

在我们国家,常见的姓氏就有七八十个,还有一些生僻、罕见的姓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逐渐消失,今天我们来讲6个复姓,这6个复姓不少人第一次听说时,都会被误认为是日本人。

1.东野

说到“东野”,最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日本人。大家都会想到日本悬疑小说作家东野圭吾,但是中国的复姓东野和日本的东野是不一样的。东野是现在非常罕见的复姓之一,没有收录在百家姓中。东野起源于姬姓,当时商王朝被灭后,周武王赏赐有功之臣,其中鲁公的第三个儿子鱼,受到东野田一成的赏赐,所以便以东野为复姓,田为单名,东野姓也由此而来。

此后这个姓氏的后人一直生活在山东一带,常年战乱,东野姓氏的族人也曾经差点被灭族,还好东野第二十一世东野质带着儿子出逃,东野一族才得以延续至今。经过历史的变迁,现今这个姓氏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主要还是在山东曲阜、平邑等地方。但这个姓氏和日本的“东野”撞了,而在我们国家太过少见,自然会造成不少人的误解。

2.新垣

新垣也是非常罕见的复姓姓氏之一,同样受到日本姓“新垣”的名人的影响,在中国如果姓这个姓氏,和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日本人。但是这个姓氏我们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个是西汉新垣平,一个是战国时期的新垣衍,西汉之后关于这个姓氏的记载就很难在找到了。

而日本新垣姓氏主要分布在冲绳一带,这个地方在清朝时仍旧属于我国领土,所以很有可能日本新垣的祖先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这个姓氏。

3.端木

端木是大家常见的复姓之一,不少人起初都误认为是日本姓氏,而在中国,这个姓氏来源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来源于周文王姬昌的老师的后代端木典,还有一个说法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也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现在这个姓氏在全国各地分布非常广,虽然没有列入百家姓中,但是在复姓中排名第三十七还是比较靠前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少端木姓氏的后人为了简化姓氏,将复姓改为了端或者木等单姓。

4.其他姓氏

除了提到的这三个复姓外,还有姓氏为东门、西宫、木门等的人,也经常被认为是日本人,但是中国的姓氏是上千年来一个家族的历史延续,但是在日本最初是没有姓氏,只有名字的,后来有的姓氏大多都是根据居住地的环境而起的,比如住在田边,就姓田边,住在田中,就要田中等等,日本人的姓氏没有很好的延续性,家族的变迁、创立的新家业等等,都可以随意进行改姓。所以现在的日本人想要根据姓氏寻根并不是那么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庞侯是不是姓氏?是复姓吗?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庞侯不是复姓。在中国的复姓大全中没有关于庞侯的记载。常说的复姓指的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皇甫等。复姓的来源比较久远而且众多,例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就可以追溯到烧水民族改姓。

我们这里说的庞侯,绝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在给起名字的时候,父母双方一方姓庞,另一方姓侯,商量后出现了我们所提的庞侯。

这里需要重点提的是,在一些源自少数民族的姓氏, 特别是一些得姓历史不长的民族, 由于后来某种原因改姓, 有的很快消失不见。如阿布、朱邪诸姓, 其代表成员曾先后被赐姓李, 或者其他姓氏。还有的因久为汉俗所影响自己改姓。这些历史的演变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形势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的提高。像我们提到的庞侯,虽然不是复姓,但是同样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时候打仗为什么非要攻下城池?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时候打仗需要攻下城池会有三个原因,一是为了补充资源,二是战略意义,三是政治意义。在经过分析之后必然就会发现,在当时的年代根本就不可以忽略城池,因为这就意味着自己会放弃很多的优势。

一、补充资源

城池就会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可以储存武器,可以储存粮食。在打下一座城池之后,就可以用这里的资源来有效补充在作战时的消耗,而且也可以把后续的粮食运到需要打仗的地方。再者还会有人员的补充以及药品的补充,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必然肯定就会出现一些伤亡,而那个时候的交通并不方便,不可能会携带许多的物品。因此每占领一座城池必然就可以得到很多的俘虏,这些人虽然可能不愿意为自己效力,但是完全可以充当苦力。

二、战略意义

绕过城池并不是说没有办法实现,但是绕过的话就会被别人派出增援。这就意味着整个军队很有可能就需要分开来作战,就算支援的数量并不是很大,在此时也有可能就会骚扰到对方,这就应该保证进攻方在粮食这一方面可以直接送到根据地。就算在后续的作战过程中面临失败,也无需过于的担心,可以直接回到这里,然后去做进一步的打算,可如果直接跳过这里,这就意味着没有任何的退路可言。

三、政治意义

在古代的时候大家都会知道城池的建设本来就和现代会有所区别,会把所有的人才和经济全部都放在一起,也会有很多知名度的人都会在这里,因此如果拿下一座城池,这就意味着可以利用这里的人去管理。还可以吸引周边的一些人才,毕竟在城池的边上,估计也仅仅只有这么一个,想要发展不可能会选择离开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时候的长安和现在的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_古代长安与现代西安的关系

全文共 9201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七夕节到来,七夕特别节目“十二时辰长安秀”活动将在古城西安正式拉开帷幕。那么你知道长安与西安的关系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时候的长安和现在的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_古代长安与现代西安的关系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三入长安的故事

1、开元十八年,这是李白第一次入长安,到了长安之后,他“历抵卿相”,到各个王公贵族府上投递自己的作品,却有志难伸,徘徊魏阙之下,望其门而不得入,心中苦闷。

在苦闷之中,他又和长安的市井少年厮混到一起了,他说自己是“误与五陵豪”交往,险些遭人毒手,因此大失所望,败兴而归。他出京时在齐鲁一带,做了《长相思》、《蜀道难》、《行路难》,因他无颜再回安陆,乃泛黄河而下,到汴州、宋州、洛阳等地。

汴州就是现在的开封,宋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还有洛阳。他在这些地方漫游,创造了《长相思》、《蜀道难》、《行路难》这样的作品。

到开元二十二年的时候他又出游襄阳,拜访了当时享有盛名的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韩朝宗,在书中说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希望韩朝宗举荐自己,但也没有结果。

到开元二十三年时他又应自己的朋友元演的邀请,北游太原及雁门,第二年又返回河南,与他的朋友元丹丘、岑勋等人在嵩山南麓颖阳山置酒高会,其名作《将进酒》即此时所作。

杜晓勤:到了开元末年,大概由于许氏夫人去世,李白便移居山东任城,此时已四十一岁。至此,李白虽已壮年,但他出蜀以来的漫游与历次的政治干谒活动都没有任何效果。

2、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

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白只能“徘徊庭阙下,叹息光阴逝”,过着放荡醉酒的生活。他在写下“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的诗句之后,终于上书请求”还山”,玄宗自然“恩准”。

天宝三年(744年)暮春,李白写了最后一首古风《秦水别陇首》:“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下,李白离开了长安。

3、十年之后的天宝十二年(754年),李白第三次来到长安。这次是为了向朝廷告发安禄山造反之事,同时进献济时之策,以便消除这场大乱,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夙愿。

虽然这次他和老朋友杜甫经过许多努力,却没有见上一位有权势的朝廷官员,反而碰上朝廷正在处置“诬告”安王爷谋反的罪犯。这让李白大惊失色,遂打消了揭发安禄山。

扩展资料

关于李白和长安,史学界有了一入长安、二入长安和三入长安的分歧,随着研究深入,李白两次入长安之说才得到学界公认,又出现了三次入长安的说法,目前还一直处于探索考证阶段。

而对于李白首次入京到底经历了哪些事,又写了哪些诗,也是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郭沫若根据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推断,八仙,即指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人,之游缔结于开元十八、九年。

但是因为苏晋死于开元二十二年,所以这个说法也不成立,而且作者杜甫当时并没有在场,他是在天宝年间才初到长安的,这首诗也是在天宝五年后才创作,显然他诗中的八个人虽然都有在长安生活过,但并非是同一时段的,所以很可能是速写。

白居易进长安的历史典故

一朝入长安一眼望唐宪宗即位以后,对政治进行了一些改革,任用了一些像李绛那样的正直的大臣当宰相。但是他仍旧宠信宦官。他想讨伐藩镇,用一个宦官头子做统帅。这件事引起一些大臣的反对。反对得最激烈的是左拾遗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着名诗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音guī)人。他擅长作诗的名气,很早就传开了。白居易自小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遇到后生晚辈,常常倚老卖老。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

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

顾况瞅了瞅这个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打这次见面以后,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就夸说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也就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取了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

白居易可不是那种争名求利、向上级阿谀奉承的官僚。他一面不断地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

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这一回,白居易谏阻宪宗封宦官做统帅,惹得宪宗很气恼。他跟宰相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上来的,怎么对我这样不敬,我实在忍耐不住啦!”

李绛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

唐宪宗勉强接受李绛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有多少天,终于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别的官职。

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乐府》。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说明他写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

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咒骂和忌恨。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

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

接着,又有一批一向讨厌白居易的官员,乱哄哄造谣,向白居易泼污水。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还写过《赏花》、《新井》的诗,那不是大不孝吗?

经过这样罗织罪名,谁也没法给白居易辩护,白居易终于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无辜受到贬谪,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满腔心事。回来以后,写下了着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诗中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他的一生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古时候的长安和现在的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

不是的,现在人说的长安,泛指长安县。古时候的长安,说的是现在的西安,也就是城墙以内的地方。

自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西安府开始,西安和长安就是长期共存,肝胆相照的关系!民国之前,西安为府,长安为县;建国后,西安为市,长安先为县,后为区,两者是不同的行政级别。所以,自始至终,都没有长安改为西安这一说法!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但现代的长安并非现代的西安。

要理清古代长安和西安的关系,得先了解古代的行政区划级别,就以清代为例子吧,清代实行省、府、县三级体制。所以,在清末西安和长安的关系是这样的:中央——陕西省——西安府——长安县

这里再说一下”府“和”县“的关系。明清两代,一个府管辖数个县,府城会落在其中的某一个县,这个县就是“府县同城”,又叫附郭县。截止大清被推翻了之前,西安府下辖15县1散州1散厅:长安县、咸宁县、临潼县、高陵县、蓝田县、鄠县、盩厔县、咸阳县、兴平县、泾阳县、三原县、富平县、礼泉县、渭南县、同官县、耀州、孝义厅、宁陕厅。

西安是府,长安是县。西安府管辖数个县,西安府的衙门驻地在长安县县城,当然长安县的驻地也在长安县县城,所以两个级别的行政机关都挤在一座城里(当然,陕西省的驻地也在长安县县城)。那么,久而久之,人们既可以用长安县来指代那做城池,也可以用西安府来指代那做城池。

民国之后,为了精简行政机关,决定实行省、县二级行政体制(当然,县下面还有乡镇,不提了),撤掉了府这一级别的行政区划而保留县级,就是自然而然非常合理的事情了。那么,既然撤掉了“西安府”,保留“长安县”,为什么“西安”之名保留到今天,“长安”之名又哪去了???

这里不得不提及另一个概念“市”。

首先,设立“市”的初衷,当然不是为了让“府”换个马甲继续存在(当然,如今确实成了“府”的2.0版),而是为把那先发达的、先进的地方单独画出来便于管理。“西安府”没了之后,“长安县”依旧存在。但是呢,因为长安县的县城是千朝百代的古都、陕西省省会、西北地区中心城市,集聚了大量人财物,所以,为了便于城市发展,便把县城从长安县的管辖范围内单独划出来,成立“西安市”,西安市终于诞生了。

而长安县呢,当然不只有县城那一块儿地方,还有广大的乡镇。所以,长安县就把县政府迁到一个新的地方,老县城南边,建立新的县城。这样,民国之后,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西安”和“长安”同现:

中央——省——市(民国——陕西省——西安市)

中央——省——县(民国——陕西省——长安县)

此时,西安市和长安县是两个互不相关的行政单位,在地域上没有重合,也不存在谁管辖谁的问题,长期并存。

但是,问题又来了!你想想啊,西安市就是从长安县县城那划出来的屁大点儿的地方,完了还积聚大量的人财物,没有广袤的农田、河流、矿山,城里那么多人吃什么、喝什么、工厂哪儿来的矿产?所以,建国之后,为了优先保证大城市的发展,比如供应粮食蔬菜食品水源矿产等,逐渐实行了“市管县”体制,也就开始了“市”管(ya)理(zha)周边“县”的历史。这样,包括长安县、户县、周至县等等一批县又划回到西安市的下面,接受县西安市的领导。至此,终于形成了你所理解的“市管县”的行政体制。

再后来啊,就简单很多了。西安市越发展越壮大,底盘不够用,就把下辖的长安县撤县改区,使得长安成为西安的下辖区。所以,你去了西安市,发现有长安区这么古雅的地名,不要惊讶哦!所以说,现代的长安并非现代的西安。

顺便提一下,中国这种将“市”从“县”划出来的体制很特别,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在国外,县的级别都是在市之上,日本就不用说了,爱知县下面管辖名古屋。在美国呢,华州有个金县KingCounty。毕竟,县的范围要比城市大很多嘛。

扩展资料:

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

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周、秦、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4年的两段时间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长安寓意着长治久安,这么好的名字,为何要改叫西安?有何典故?

1、万国来朝在长安

长安自西周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选择定都在此,它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是一座在全球范围内都影响力都非常巨大的城市。

唐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以府为行政区划,其内辖二十二县,分别是长安县、万年县、新丰、渭南、郑、华阴、蓝田、鄂、整屋、始平、武功、上宜、醴泉、泾阳、云阳、三原、 宜君、同官、华原、富平、栎阳、高陵县。

长安最鼎盛时人口达180多万人,每年来往的留学生、商人、使者数以万计,王维在诗词中如此描绘长安万国来朝时热闹的景象: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关于长安城有多壮观,《西安晚报》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城池建设得非常宏伟,面积达87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古罗马城也只是它的五分之一。

那么,长安这么好听的名字,又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西安这个称呼的呢?

2、长安——奉元路——西安路

说起来,长安这座城市经历了许多它这个年龄,不应该经受的负担。

当年,忽必烈让自己三儿子孛儿只斤·忙哥剌镇守长安,并允许他在此开府。

因为忙哥的爵位叫做安西王,所以长安又更名为安西路。

但这个安西路并没有叫多久,便再一次改名叫做“奉元路”。这件事发生元成宗去世之后,当时忙哥的儿子阿难答和海山成为王位的有利竞争者,阿难答的手中握有15万大军,海山手中也握有漠北边镇的重军。

本来势均力敌的两人,却因为海山得到了右相的支持,两人先手一步把阿难答给埋伏死了。这一下子安西王的名义肯定是不能保留了,毕竟“安西”代表着阿难答一系是元朝西面屏障的意思,但海山在对阿难答一系下手时,也不敢得罪太狠,毕竟那15万大军不是吃素的!

怎么办呢?既要杀鸡儆猴,又要让这个被杀的一方还能够乖乖听话,难啊!

海山最后来了一招妥协政策,他将安西路改名为“奉元路”,此名一箭双雕:

一、告诉安西王一系,你们是元朝的子民,我不会怪罪你们;

二、告诉其他不满自己的藩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不过,守江山这种事情,从来不是谁起的名字意思多,谁就能长久。

明洪武二年,徐达率军进入西安城,同年朱元璋将奉元路更名为西安府。

这个“西安府”和“安西路”某种意义上是有共通之处,它们都点明了西安这个地方对于国家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相比起元朝的西部屏障之意,朱元璋更是直接展现出其强大的自信,他认为从此以后再无人敢侵犯大明,西边自然是永远安全了!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时,一开始是在南京称帝,但他的内心其实更偏向于西安这座古城做帝都。

《明史·卷二·本纪第二》: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

洪武二十四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朱元璋: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

早有迁都意图的朱元璋,此刻内心是非常高兴的,胡子祺我奏折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于是,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前去西安视察安排迁都事宜:“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向命汝弟分封其地,已十余年,汝可一游,以省观风俗,慰劳秦民。”

西安这块百二秦川之地,位于关中盆地中部,八水环绕,四通八达,的确是建都的好去处。

但不幸的是,当太子朱标回来向朱元璋献上《陕西地图》后不久,便因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件事对于已经63岁的朱元璋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迁都这件事情自然也泡汤了。

不过长安改名叫西安这件事,也就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延续至今了。

4个穿越千年的故事

一朝入长安,一眼望千年。

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只有100多年历史的新兴城市孩子来说,西安这个拥有着2000年以上历史的古城就显得越发神秘。

西安,我似乎更喜欢叫她长安,与她最初的相遇是央视科教频道的一档叫做《探索发现》的记录片,讲的是国内的各个考古发掘,那个时候小小的我对于这个世界有着大大的好奇,也很懵懂无知只觉得“挖墓”很有趣,时常在想未来是否也可以做一个考古学家把那些出土的文物偷偷带回家。直到看到在西安挖掘秦兵马俑,从此便被她深深吸引,便对历史有了大大的兴趣,对长安这个13朝古都也有了迷之向往。

当所有的向往都变成了历史知识镌刻在脑海中时,便知道我与你是时候来一场跨越千年的邂逅了…

Part 1你好,秦王嬴政

#穿越两千年的对话#

我不知等了多少年,走了多少路才来到你身边。

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使中国完成了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史称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建立皇帝制,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修建长城,为自己修建陵寝,看到那无数精致的青铜马车,兵马俑,可想而知以当年的生产力水平修建这样一座地下王国和地下军队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为此丧命的人也应该不计其数了吧?说嬴政暴虐,残酷,直到遇见你才开始慢慢理解你的理想与抱负,权利很奇妙,它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让其他人趋之若鹜,你建立庞大的地下王国,是希望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对于我而言,之前的你是秦国的王,是历史书上的一张图,而当我走近你,才发现静静伫立在那里的兵马俑是你的附属品,因为有他们,你变得更加具体。恍惚间那些关于你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秦始皇嬴政的长眠之地→唐玄宗李隆基为杨贵妃荒废朝政葬送了大唐盛世→西安事变蒋介石居住地原址。历史上的骊山经历过太多朝代更替,兴盛,衰败,灭亡。如今,它依旧似一个局外人,静静的伫立在那里,看着这一切,默默的用自己的身体记录着每一个还未讲完的故事…

Part 2古老的印记

#择一城终老,觅一人白头#

一座充满故事的老城区,一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长安的故事由这里开始。

对于城,大概最深刻的印象关于坊、市。宋以前坊、市分开,宋以后坊、市不分。木兰辞中曾提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在这座离历史最近的城市中,站在那一座有着千年故事的城墙之上,那些古人生活状态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城墙起源于秦朝,明朝进行了加盖和修复,西安解放后,人们再次对其进行修复,近而呈现出如今的样子。即便修复了断壁残垣,在她的身上依旧可以看到明朝加盖、近代战争和修复留下的痕迹,那些古老的印记,还在为今天的我们讲述着曾经那些古老的故事…

Part 3国家宝藏

#上下五千年的年轻人#

最近被央视科教类节目《国家宝藏》种草,而一定要去陕西历史博物馆打卡,翻开这一本厚厚的历史画卷,才发现我们的国家真的很年轻,有多年轻呢?只有上下五千年而已嘛(嘻嘻),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只有古中国的历史没出现过断层;当时的冶炼,造纸等技术均领先世界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因此我真的很佩服古人智慧,站在博物馆的橱窗前看到各种出土的精美文物,仿佛就穿越到它所在的年代,又和它携手走到今天。历史大概只有两页,一页沧海,一页桑田。今天,我是国宝守护人—小蔓。

Part 4五岳之最

#把一见钟情还给你#

在电视和网络上见识过华山之险,也因此对其有些望而却步,但当我“排除万难”站在华山之巅时,我便知道自己来对了。华山的巍峨陡峭,也许只有真的身临其境才可以感受的到,就像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最后穿着婚纱站在你身边的人依旧是她。我将一个充满回忆的手链丢在了华山,也许是它喜欢华山的美景同时提醒我真的该把那份回不去的执念放下了…“把眉清目秀还给山水大地,把松间细雨还给初遇,把一见钟情还给你”

Part 5西天取经

#一场说走就走的取经之路#

“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看过无数次的西游记,如今与“师父”相遇,历史上的取经之路没有师徒四人,只有玄奘一人,他大概是历史上第一个“背包客”了吧?没有钱,没有交通工具,甚至连生活的基本保障都没有,只有对佛法的一腔热血,有时觉得一个人的执念真的很可怕,可以用17年的青春,换取那无法果腹的真经,大概没有人相信玄奘离开17年后还会回到东土大唐,17年,江山易主,物是人非,而他依旧默默守护着自己对佛法的那份执念。

Part 6母亲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曾以为诗仙李白的诗句大气磅礴,直到当我站在他身边,这个孕育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母亲河就在我眼前,才发现用任何言语来形容她,都显得太过单薄,滚滚黄水,九曲回荡,一路奔涌咆哮…

Part 7佛陀

#缘分落地生根是我们#

关于佛陀,关于信仰,关于缘分。前世五百次的回眸只为今生你可以经过我身边,千百年的等待只为曾经那生生世世的承诺,菩提树下涅槃成佛,遁入空门,红尘往事便如过眼云烟,烟消云散,今生的情债,只有来世再还。

对法门寺的向往源于地宫中出土的那一套唐代的精美茶具,“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也许是见过太多精美的欧式建筑,便越喜欢古老的残垣断壁和那些记录着曾经的文物…

Part 8关于美食

#Just eat it#

西安的水土真的可以让人变得慵懒,这里生活的节奏缓慢,人们基本离不开泡馍,在城墙下,老树旁,端着一碗羊肉泡馍,下着棋,十分惬意,平静。小吃街的尽头就矗立着鼓楼钟楼,西安的夜很美,即便到了夜里12点,依旧灯火辉煌,还有令人向往的城墙文化,有许多人在古城墙下唱着歌,在护城河旁骑着单车绕城墙一周感受着来自历史的诉说。西安,一座最中国的城。

Ending…

旅行是从一座你呆腻了的城市,去到别人呆腻了的城市。这些年走过很多地方,也看过很多风景,每走过一个地方,就会计划着去下一个,而很少有时间去沉淀。我们总是贪婪的想要更多,总是付出很多要成为那个自己想成为的人,等待很久想看到自己想变成的样子,最后还是会不满足的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不知道一个如此矛盾的人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倒不如放下那些所谓的执念,过得随性一些。至于其他的,交给未来,交给时间…

十里长亭,送君终有一别;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姓氏是当过皇帝的?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所学习的语文教科书当中,相信很多人都有学过《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了,其中有一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简单的来说就是秦国会爱护原来六国的人们,那就可以依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万世做皇帝,又有谁能灭掉他呢?

但结合历史发展来看,又有哪个封建王朝能长久存续下去呢?“家天下”所带来的弊端,让举国权力集中在一人一家手里,或许短期能够提升国力,但时间一长,内部也必然会产生腐败现象。

回到今天的主题上来,“皇帝”这个称号起源于秦朝嬴政,自号为“始皇帝”,意思很明显,希望江山社稷从自己这里是一个开始,以后可以百世、千世、甚至万世的传承下去,却没想到秦朝在他手里既是开始也是巅峰,只传了一代,二世就亡国了。自此以后开始了两汉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发展脉络,当然中间还存在一些小的政权,下文会一一进行细数,那么两千多年的历史下来,在百家姓里有五十五个姓氏做过皇帝,分别是哪些呢?

嬴,芈,刘,赵,王,公孙,曹,孙,司马,李,石,冉,慕容,张,段,苻,姚,冯,乞伏,赫连,吕,秃发,沮渠,桓,萧,陈,侯,拓跋,元,高,宇文,杨,武,安,史,黄,劝,朱,郭,柴,钱,马,孟,郑,耶律,完颜,侬,大,蒲鲜,韩,徐,明,爱新觉罗,吴,袁一共五十五个姓氏的人做过皇帝,笔者也把其中一些比较生涩的姓氏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芈姓,存在背景秦末时期,项梁起义时为了师出有名,拥护芈姓熊心为帝;赵姓,存在背景为西汉时期的南越;公孙,定都于四川,属于境内一小国;石姓存在于后赵,冉姓存在于冉魏;慕容姓存在于前燕;乞伏为西秦,赫连本姓为刘,后来改姓所致,创立夏(非奴隶制那个夏朝);像一些例如秃发、沮渠等都是活跃在我国境内或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宇文姓存在时间短,为隋唐之间的过渡阶段;韩、徐、明三姓都是当年与朱元璋争江山的人,为了师出有名,他们都自立为帝,爱新觉罗后面的吴姓为吴周,属于康熙年间吴三桂举兵反清,创立吴周。

而要论起皇帝的数量,恐怕要从王朝存续时间来看,因此排名前列的应该是刘、李、朱,所对应的王朝为两汉、大唐、明朝,都是在中华历史上对内主权态度极为强硬的大国。其中汉武帝为华夏民族收复了秦末大乱丢失的宁夏、浙江、两广、贵州诸地,并将甘肃、云南、福建、西域、内蒙诸地收入中国版图。大唐国力之强盛可令八方来朝,尊李世民为“天可汗”。明朝从建朝伊始就有一个传统:“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看完了笔者上面的姓氏介绍,是否能在众多“皇姓”中找到你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血统最高贵的姓氏有哪些?揭秘中国6大最高贵血统姓氏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在如今先进的思想上来说,认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姓氏也是如此。今天小编要给大家所介绍的血统高贵的姓氏也仅仅只是血统上来说的,而并不是姓氏的本身。这些拥有高贵血统的姓氏,乃上古皇族的后人,看看你的姓上榜了吗?1.周姓

周姓主要源自于姬姓,周姓的始祖就是周文王姬昌,是黄帝的后裔。当年周公东征胜利之后,便开始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2.李姓

之所以说李姓有着高贵的血统,是因为其血缘先祖是东彝族首领皋陶,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3.陈姓

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于陈,陈国后世子孙便以国号为姓。4.王姓

王姓也源自姬姓,其得姓始祖就是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5.黄姓

黄姓的始祖可追溯到帝舜时期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为治理水患有功,所以被帝舜赐姓嬴氏。他的后代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6.刘姓

这一姓氏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以上中国6大血统高贵的姓氏,都是上古皇族的后人,有着几千年上古先贤的血统,看看你的姓氏上榜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杨坚为什么有鲜卑姓氏 杨坚鲜卑姓氏是什么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鲜卑人掌权的北朝,为了在政治上取得优势,杨坚在篡周建隋前,特意强调自己的鲜卑化名字,所以杨坚有鲜卑姓氏。据史书记载,杨坚的鲜卑姓氏是普六茹坚。

在北朝时期,鲜卑人掌权,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各方势力都在争夺权位。杨坚深知作为一个汉族人,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将自己与鲜卑人联系起来可以带来巨大的优势。

鲜卑人是当时中国北方著名的少数民族,鲜卑人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多个王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鲜卑姓氏在当时被视为高贵和光荣的象征,具有很高的政治含义。通过采用鲜卑姓氏,杨坚能够拉近自己与鲜卑贵族之间的距离,从而为自己谋求更大的政治利益。

杨坚这一策略的成功在于他在篡周建隋前特意强调自己的鲜卑化名字。这一举动不仅使得他在南朝与北朝的政治竞争中取得了优势,还降低了北朝周武帝对他的猜忌之心。在当时,作为汉族人出身的杨坚对于鲜卑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为他代表着南朝势力的一种延续。通过强调自己的鲜卑化名字,杨坚向周武帝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他是愿意与北朝合作的。

杨坚成功地取得了权位,并建立了隋朝,这无疑是他政治策略的成功体现。尽管杨坚的鲜卑姓氏并不是因为他的血缘关系,而是出于政治考虑,但通过这一举动赢得了北朝统治者的信任,并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大的权力。

杨坚的鲜卑化名字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而杨坚作为一个汉族人,通过采用鲜卑姓氏来追求政治利益,可能引起了其他汉族人士的不满和质疑。尽管杨坚在政治上取得了成功,但这也意味着他必须时刻警惕自己的鲜卑身份与汉族身份之间的平衡。

尽管这一策略存在风险,但对于杨坚来说,政治利益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身份认同。这一点也说明了在政治斗争中,人们为了谋求利益往往会做出相应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潘姓的这个姓氏来源是哪,不知道的赶快涨知识了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潘姓是一个汉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万,占全国人口总数0.48%。不过人们对于潘姓的来源不是很清楚,接下啦给大家详细说一下。

1、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后代。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在西周初年被封在毕,建立毕國。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封邑命氏。或言潘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姓氏的,从此改姓潘。

2、源于"芈"(mǐ )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公族"芈潘崇"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讳崇字道安,楚成王时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公,使为太师,掌国事,环列之尹,楚国大治,有认楚公族后以字为氏,列公为潘姓始祖之一。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别恩宠,故发展特别快,其后裔子孙的足迹几乎遍布楚国各地,在古籍中所记载春秋时代的潘氏名人,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今天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该支潘氏的后裔。

3、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

4、源于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华后裔,是以国名为姓。《史记》《中国姓氏》记载,舜帝生于姚墟,因姓"姚",建都于潘地。后将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商王朝时期,舜帝后裔建有潘子国,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而姓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时候哪个朝代开始出现养猫?猫是怎么变成宠物的?

全文共 3819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人们养动物基本上都是因为动物能帮助劳作,或者有别的用处。例如狗可以放牧还能看家,但饲养完全没有用处只是养着好看,或者当宠物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猫就是这样一个存在。猫既不能劳作也不能看家,而且性格还比较高冷,那古人有没有养猫的习惯呢?其实也有,古代很早以前便有把猫当宠物的例子存在。下面就为大家讲讲猫在古代是怎么一步步变成人人都爱的家宠的。

“养猫、吸猫、撸猫”这些在互联网时代盛行起来的名词其实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专利,从古至今,数不胜数的皇族贵胄、文人墨客匍匐于可爱的猫爪下,心甘情愿做一只猫奴,借以能够释放一天的劳累。

猫咪凭借乖巧的外表,实在是萌化了太多人的心,因为猫咪对人类有着很强大的治愈功能。但是正所谓往事不堪回首,您一定想象不到如此可爱的猫咪在历史上的命运也算是一波三折了,在历史上不光受到过极其恩宠的待遇,也遭受过相当严重的打击,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猫咪在每个时代分别是怎样的地位。

你可能听说过“欧洲黑死病”,但是你是否知道历史上最残忍的“屠猫运动”呢,铲屎官们看了之后一定会觉得很愤怒。

在14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欧洲,平民生活是极其悲惨的,黑死病鼠疫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毁灭了太多的家庭,占据当时欧洲总人口三分之一的人口因此失去生命。而就在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对猫的大肆虐杀在欧洲成为了一种令人疯狂追捧的运动,有人认为这一运动是影响欧洲黑死病爆发的间接因素,因为猫类的大批量遭到虐杀,使得鼠类快速成长起来,老鼠是黑死病传播的重要工具,因此欧洲人的虐猫行为更加加剧了黑死病的传播速度,也是为自己的愚昧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但是在黑死病极速蔓延的时代,欧洲人流传猫是瘟疫的传播者,是瘟神的象征,而为了将瘟神赶跑,就开始了对猫的大规模屠杀并且公开焚烧,这一愚蠢的行为不但没有抵制黑死病的传播,反而给黑死病推波助澜,又加剧了人们对猫的恐惧与厌恶。

事出必有因,13世纪以前喵星人的待遇还是不错的,那么为什么到了中世纪就成了人们避而远之的邪灵了呢?

猫生性孤独,与人交往不会表现出像小狗那样的亲近,也不像狗那样百依百顺特别依赖主人。因此在中世纪的许多寓言故事中,猫的出现往往代表着反面角色,尤其是黑猫更是被认为魔鬼、女巫、奸邪一样等许多贬义代名词的化身,基督教徒们对黑猫也痛下杀手,如果有人对猫产生了同情,就认为这个人是魔鬼的信徒。

从近代早期的欧洲开始,残忍杀戮猫的行为由起初宗教的迷信思想转变为全欧洲人热衷的活动,当时的大多数人都普遍认为猫身上带有一种邪恶的灵魂,他们对待猫的手段之残忍让人不寒而栗。

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加冕礼上,为了表明女王扫除异端的决心,不惜将上千只活猫抓来放到网兜子被人们残忍烧死。在英格兰1563年颁布的法令《巫术法案》中,养猫被看作为是一种“邪恶的行为”,在谁家有猫谁就是女巫,猫主人要被监禁或极刑。

屠猫行动尤为盛行的时期是在中古时代到直到16世纪近代早期的法国,在广场等人流聚集的地方大肆焚烧活猫居然成为了全民重要的娱乐休闲活动。在这些可怜猫咪的哀嚎声中,人们非但没有一丝的愧疚,反而欢声大笑,手里沾满了动物的鲜血,这些人真是丧心病狂,手段残忍至极。

实在是难以想象像猫这么可爱、傲娇的动物曾经会遭受如此的虐待,如今这段疯狂的“屠猫运动”永久成为了历史,还好如今的人类是理智善良的。

猫咪的幸福生活要开始了,那么作为猫咪会最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呢?

假如你是一只猫,你最愿意停留在哪个时代呢?其实在历史上,“猫奴”很早就出现了,古今中外许多历史名人也有许多著名的大猫奴,猫咪陪伴人类已经好几千年了,那么人类到底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变成“猫奴”的呢?

较多的证据和资料记载猫最早出现在古埃及,在古埃及猫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在古埃及猫是神灵的化身,是正义的使者,人类是不可以轻易接近的。

那中国的猫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在东汉时期猫是跟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因为老鼠破坏了佛经,于是就将猫找来“教训”这些老鼠,所以这还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有关于猫的记载及文献是中国西周时代的《诗经‧大雅‧韩奕》,当中内容写到:“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既然在诗句中将猫与熊和虎等猛兽并列在一起,可见此处的猫肯定不是指家猫。

战国时《庄子‧秋水》中提到“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狸狌在中国的古代指的往往是野猫,但是考虑到前面骐骥骅骝都是驯养的骏马,算作家畜一类,狸狌又能擅长捉老鼠,明显指的是家猫。

到了西汉初年,据《礼记‧郊特牲》中才真正明确指出:“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这个基本能够肯定,猫作为一种家畜,已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了,华夏第一批铲屎官也已经出现了。

辉煌的大唐盛世早期养猫、吸猫的想象是极其普遍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是个大猫奴,将各种各样的名猫尽收囊中,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被武则天剁去手脚泡到酒缸里面的萧淑妃在死前发誓,诅咒武则天来世变成一只老鼠,自己变成一只猫,要咬断武则天的喉咙,就连电视剧也出现过此场景,武则天听到此话后,也是很害怕,于是下令皇宫内禁止养猫。于是大明皇宫中的猫就成了流浪猫。后来猫被视作是奸邪的象征,后来一般人家也不敢养猫了。

到了明朝,明朝的宣德皇帝朱瞻基对猫就十分喜爱,他比较热衷于画画,其中有一副非常有名画的叫做《花下狸猫图轴》,后来朱瞻基的这幅画落到了乾隆皇帝手中,乾隆皇帝在这幅画中看到这两只可爱的小花猫不禁吟诗一首!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猫奴从古代就有了。但要说历史上最有名的头号猫奴,一定是非陆游莫属了。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陆游一生中所作的诗词颇丰,他为了表达对猫的喜爱,pick自己喜欢的猫咪也写下了不少的“情诗”,比如“粉鼻儿、雪儿”。

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有这样一句诗:“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狸奴是指古人对猫的昵称)。意思是说在下着大雨的天气里,在家中围着毡、烤着火,守着猫,真是人生美滋滋一大乐事!在陆游的心里,猫算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了。

在《独酌罢夜坐》中又写道:“勿生孤寂念,道伴大狸奴”,陆游退居之后幸好有猫的陪伴,晚年生活才不至于孤独。这样类似的“情诗”高达十二首,可见陆游对猫的痴迷程度。

二号“猫奴”——嘉靖皇帝

如果在皇宫中做一只猫,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在皇宫中,饲养一些珍禽异兽不足为奇,但是明朝的嘉靖皇帝偏偏爱猫之深,甚至给人一种人不如猫的感觉。嘉靖皇帝为了猫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养猫的崭新办事机构——“猫儿房”,这些猫不光有专人伺候甚至还根据多个方面选出佼佼者给猫封印了官衔,称之为“猫丫头、猫老爷”,从这些官衔中也能看出他对猫的爱意绵绵。

他有一只最喜欢的猫,名字叫做霜眉,这只猫不光外形漂亮而且通人性,外表长似一只狮子。无论嘉靖皇帝吃饭、睡觉、看书都有霜眉陪在身边,甚至有人由此戏称嘉靖皇帝20多年都不上朝的原因与这只猫有关。后来霜眉临死前低声哀嚎两声就找了一个地方默默地死去了,霜眉死后嘉兴皇帝痛苦万分,几天几夜合不上眼,打算给这只猫厚葬,命人给这只猫量身定做了一个金的棺材,被葬在了北京故宫北边儿的万寿山,猫还享受了这么高的皇家礼遇,也算是不白活一次了。

两广总督张之洞,也是一位地道的老猫奴。

他的堂兄张之万在写信给弟弟张之京时,这样写道:

“香涛(张之洞)饮食起居,无往不谬。性又喜畜猫,卧室中常有数十头,每亲自饲之食。猫有时遗矢于书上,辄自取手帕拭净,不以为秽。且向左右侍者说:猫本无知,不可责怪,若人如此,则不可恕。”

就是说有一次他发现了他的猫排泄在了他的书上,张之洞自己拿出手帕将其擦拭干净,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而且还告诉身边的随从猫不懂事不能责怪猫,如果是人做出了这样的事就不能原谅了。

还有一位超级铲屎官,就是慈禧太后老佛爷,一个极其具有政治野心的狠角色。

要说想看到她和颜悦色的一面确实很难,但是偏偏有一只叫做玉狮子的猫能让她展现出温和的一面,玉狮子可是老佛爷的“心尖子。”《宫女谈往录》当中记载着一个叫做小娟子的宫女,就是专门负责玉狮子的日常起居,寸步不离地照顾玉狮子。玉狮子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着慈禧太后的心情,她甚至不会主动惊扰沉睡的玉狮子。

远在欧洲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同样也是一个大猫奴,前文说了,在中世纪欧洲人普遍认为猫是不吉利的东西,甚至是在黑死病泛滥的时候都没有把猫拿出来捉老鼠,一样是格杀勿论。路易十五继位以后就下令禁止屠杀猫,而且勒令知识分子多多产出关于猫的文章,对猫进行了正面的宣传,凭借着他一个人的顽强力,基本做到了以正视听,结束了欧洲人民普遍怕猫憎猫的历史。

在同一时期的清朝的嘉庆三年,中国人有了第一部供养猫主子的心得体会《猫乘》,这本书真是催生了一大批“猫奴”的诞生,而且向全社会介绍了如何科学地挑选猫和饲养猫,并且总结了身为铲屎官会收获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妙处。

历史上也有许多爱猫的外国文人墨客,为了自己喜爱的猫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例如莱辛的《老妇与猫》、夏目漱石的《我是猫》、海明威《雨里的猫》等等,实在是不胜枚举。

故宫虽说时过境迁,从帝王独享的皇宫成为老百姓爱逛的博物馆,但是故宫里的猫还在,我们仿佛依然能通过它们感受到昔日故宫中的岁月。马未都马爷的网红观复猫也早成为京城一景。在这里提醒一下已经成为或正准备成为铲屎官的各位朋友,既然我们选择了饲养猫咪,我们就要善待它们,把它们当成我们亲密的朋友,如果不爱,请不要伤害!愿屏幕前的爱猫的你也能拥有一只可爱的喵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姓氏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图腾,目前学界有3种观点:图腾名称是一个群体共同的名称;图腾是群体的祖先,成员都是由图腾繁衍而来;图腾是群体的保护神。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血统最高贵的姓氏排名,中国血统最高贵的姓氏分别有哪些?

全文共 2485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小编并不太想说这些血统啊,姓氏啊,其实这些都是一些比较陈旧的思想,现在就讲一个平等,不存在什么高贵不高贵的,都不是问题,但是有的时候需要做一些研究,看看这些血统说到底存在不存在,所以大家看看就好,不要太当真,最近给大家把中国的血统最高贵的姓氏做了一个排名,大家速度来看看分别是哪些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呀!一、中国血统最高贵的姓氏

1、周姓

周姓主要源自于姬姓,周姓的始祖就是周文王姬昌,是黄帝的后裔。

当年周公东征胜利之后,便开始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

2、李姓

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颛顼的后裔。

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职,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得罪而死,其子理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

为感谢“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理氏为李氏,后定居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不断发展繁衍。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道家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贞的11世孙。

3、陈姓

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

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姓陈。陈国共传20世、26王,其间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齐,改姓田。数代后取得齐国政权。田齐政权灭于秦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今河南长葛市),恢复陈姓,所以有的陈姓人奉陈轸为始祖。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为单姓陈。

4、王姓

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

(1)子姓之王产生最早,始祖为比干,祖根在河南卫辉。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

(2)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阳。

(3)妫姓之王为陈国公子完之后。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田齐灭于秦后,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

5、黄姓

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

(1)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传说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任水官之职,帝颛顼在位时,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为汾水中的水神。台骀的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沈、黄等几个小国。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

(2)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黄。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

6、刘姓

刘姓之源有三:

(1)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刘累,祖根在河南鲁山。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后刘累隐于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2)其二出自姬姓,也源于河南。春秋时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

(3)其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这支刘姓也源于河南。二、中国最聪明的13个姓氏

1、李姓

唐朝国姓,名人众多,有:李牧、李广、李世民、李隆基、李煜、李白、李时珍、李鸿章等。

2、刘姓

西汉国姓,历史名人有:刘家皇帝、刘备、刘向、刘徽、刘裕、刘义庆、刘伯温、刘墉等。

3、张姓

人口位于中国第三位,历史名人有:张仪、张衡、张良、张飞、张道陵、张仲景、张角、张居正、张廷玉、张作霖等。

4、孙姓

三国时期东吴的国姓,历史名人有:孙武、孙膑、孙权、孙康、孙思邈、孙传庭、孙承宗、孙中山等。

5、王姓

主要源自姬姓,历史名人有:王翦父子、王昭君、王莽、王羲之一家、王昌龄、王安石、王重阳、王守仁等。

6、赵姓

曾是晋国六卿之一

中国约有将近三千万人口,历史名人有:赵简子、赵武、赵雍、赵奢、赵云、赵姓皇帝、赵普等。

7、吴姓

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历史名人有:吴起、吴广、吴道子、吴权、吴承恩、吴三桂、吴敬梓、吴昌硕等。

8、杨姓

隋朝、南吴的国姓,历史名人有:杨雄、杨震、杨坚、杨素、杨业、杨万里、杨玉环、杨士琦等。

9、陈姓

主要源自妫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历史名人有:陈胜、陈平、陈汤、陈寿、陈霸先、陈陶、陈叔宝、陈洪绶、陈庆之、陈嘉庚、陈圆圆、陈云、陈毅等。

10、闵姓

出自姬姓,历史名人:闵马、闵损、闵业、闵纯、闵贡、闵鸿、闵延言、闵顼、闵逊、闵如霖等。

11、沈姓

主要源出于嬴姓、姒姓、姬姓和芈姓,历史名人:沈戎、沈约、沈括、沈钦韩、沈复、沈德潜、沈钧儒、沈雁冰、沈从文等,

12、韩姓

为后宋国姓,历史名人:韩非、韩信、韩擒虎、韩愈、韩瑗、韩休、韩滉、韩偓、韩令坤、韩延徽等。

13、曹姓

三国时期魏国国姓,历史名人:曹操、曹刿、曹参、曹丕、曹植、曹冲、曹雪芹、曹汝霖等。三、29个稀有姓

中国的29个稀有姓氏分别是:天、操、青、淦(gàn)、神、问(wēn)、打(dǐng)、杀、黑、粪、屎、死、难、老、是、我、母、醋、雒、迮、昝、禤、爨、荡、毒、暴、双、相、叱干。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字,也是作为姓氏的,例如:

1、器官名称为姓氏的:头、骨、心、肾、肠、手、爪;

2、动物名称为姓氏的:鸭、鸽、羔、狼、鸡、猴、狗、蛇;

3、气象名词为姓氏的:雪、风;

4、日常用品为姓氏的:瓜、桃、琴、窗、盒、筷、葫、柴、米、油、盐、茶;

5、性别名词为姓氏的:雌、男、嫂;

6、数字为姓氏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千、万、亿、兆;

7、动词为姓氏的:笑、揉、猜、拣;

8、色彩名词为姓氏的:赤、橙、黄、绿、青、蓝、紫;

9、朝代名称为姓氏的: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

中国地大人多,而且少数民族也有很多,至于我国到底有多少个姓氏,至今也尚未有一个非常精确的统计,据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时候将领说话如何保证全部士兵都能听到?古代人工喇叭了解一下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有一个问题可能很多小伙伴都有想到过,在古代并没有话筒和扩音器这些东西,如果面对百人以上的发言,发言人是如何保证每个人都能听清楚他在说什么的呢?可能这样一个场景,最常见的一个地方就是在军队,将领时不时就需要面对全军士兵发表演讲,不论是鼓舞士气还是整顿军风,都必须确保将领说的每一句话都进了士兵们的耳朵,那这个声音问题究竟是如何解决呢?在没有话筒的情况下,可能百米以外就很难听见了,面对成千上万的士兵,这个传话的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不过我们也别小看古人的智慧,一起来看看他们当时都是怎么做的吧。

在去年热播的三国电视剧《虎啸龙吟》中,司马懿和诸葛亮第一次正面交锋,双方军队相隔百米,司马懿要和诸葛亮隔空喊话还能正常交流就是靠的人工喇叭。只见几位看似肺活量很大的士兵,分别站在一座座搭建好的高台之上,司马懿说一句,他们便重复一句,音量的确很大,确保能传到诸葛亮耳中。不过中间却闹出了一个笑话,就是这些传话兵将司马懿每一句话都给传了出去,几乎毫无分辨之力,不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

其实这些传话兵并没有错,他们平时受到的训练就是把将领口中的每一句话如实的大声传出去,如果他们还要斟酌哪些话不该传哪些话该传,那就达不到一个整齐划一的效果,声音变小不说还会变乱。所以将领在讲话的时候,需要将每一句话都给斟酌好在说出口,以免传话兵传错。当然这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办法,但效果也不能说100%就好,有些将领会采取传话的方式,让第一位士兵把原话传给第二位,这样依次传下去,但效率低不说,还影响流畅性。

所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制定专属的口号。口号既简单又好记,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毕竟大多数士兵都没怎么念过书,要是讲一些太过高深的东西大家也不一定听的懂,所以在鼓舞士气的时候直接喊口号是最好的办法。就算后面的士兵第一遍没听到,也能慢慢传到后方,跟着喊话这个大家肯定都会。其余的东西只要在私下提前告知各位士兵就行。

所以古人的智慧还是非常强大的,没什么能难得到他们,讲话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当然,在那些真正需要讲话的场合,可能群众就没必要安排太多了,而且传话也不好用,会经常打断影响表达。可能西方国家更喜欢演讲,他们就专门设计了一种在室外能够扩大演讲人音量的场所,这种方法也是非常聪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时候太后讨厌华妃吗?为什么华妃一走太后便点檀香去味?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时候的华妃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华妃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一位皇帝。在当时的朝廷上还是有很大的地位的,看过甄嬛传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当时的华妃非常坏,简直是深恶痛绝,不管是做什么都有华妃,在甄嬛传中,有一件特别搞笑的事情,那就是华妃一走太后便点檀香去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太后讨厌华妃吗?具体的一起来看看!

华妃从王府是便很受皇上宠爱,可自从甄嬛得宠后,皇上对华妃就冷淡了许多,这让一向视恩宠如生命的华妃很难接受,而且皇上还赏给甄嬛很多珍贵的礼物,当皇上把螺子黛赏给甄嬛时,气的华妃大骂甄嬛,后来皇上又赏给甄嬛一双蜀锦玉鞋,惹得华妃醋意大发,特意穿着素服到太后宫中告状。 华妃虽然脑子不太好使,但也知道求人办事的礼节,还把她哥哥在青海平乱时打猎得到了两张墨虎皮做成的大氅送给了太后。其实华妃一进门,太后就知道她时因为什么来的了,虽然太后不喜欢华妃,但因为她哥哥的原因也只能安抚,所以还没等华妃说什么,太后就开始说皇上心里有多么的在乎她,赐给她的欢宜香别的宫里可是没有的,只有她独一份,说的华妃乐呵呵的。

后来,太后还把自己是德妃时带着的一支步摇给了华妃,并亲自给她戴上。太后此举真是高明,非但没有替华妃出气,但却让华妃感觉太后是看重她的,离开太后宫中后,还对颂芝说太后能够这样对待本宫也实属难得了。就在华妃走后,太后马上命人点起了檀香,还诵读起了法华经,那为何华妃刚走,太后就命人点檀香去味呢?

当时竹息姑姑说:“太后也觉得这屋子里太酸了,要点檀香驱一驱”,这是其一,其二华妃吃错的样子让太后想起了她还是先帝妃子时候后宫的争斗,心理很难不舒服,所以要诵读法华经平复内心,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华妃常年使用欢宜香,她就是行走的麝香,太后也是女人,担心麝香对自己的身体有影响,所以就命人点了檀香去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两横一竖的姓氏是什么字 二横一竖猜一字姓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两横一竖的姓氏是干,在《百家姓》中“干”排在第173位。在现代,干是非常罕见的姓氏,作为姓氏的时候干字读gān。干氏是一个古老姓氏,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位,人口约27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

两横一竖的姓氏是什么字

两横一竖的姓氏是“干”,这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现在,这个姓氏是很罕见的,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70位,全国人口约27万人。在《百家姓》中,“干”排在第173位,需要注意的是在简体中文里乾和干都被合并到了“干”,但作姓氏的“干”不是指“干活”和“树干”,在繁体中文中也应和“天干地支”一样应写作“干”,读音是gān。

干姓的来源

1、以国为du姓。古代有干zhi国(在江苏dao省扬州一版带)。春秋时被吴国所权灭,国人便以国名为姓,遂成干氏。

2、春秋时,宋国有一大夫干犨(Chūo 音抽),他的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上古商代的开国君汤王。他的后代子孙以他的名字中“干”字为姓,亦称干氏,成为干姓的一支。

3、周武王之子邗叔之后,本作邗 ,后去邑作干,成为干姓。

4、以邑为姓。战国时候有个地名叫干隧,那地方就在现今江苏省吴县一带,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地,当地人的工艺水平也高,多造有小城邑,其中就有干隧之邑,城邑中人取干字为姓,世代相传。据《姓氏考略》记载:“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殪以邑为氏。干隧,战国时地名,越王擒吴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5、为少数民族改干姓而来。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姓氏为纥干氏,入中原后汉化,改为干氏。见《魏书·官氏志》;又三字姓厘若干氏改为干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第五是姓氏吗,姓第五的人主要分布在哪里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几乎所有人都听过百家姓,把其中的所有姓氏背下来的应该是非常稀少的,而且也没有那个必要,不过其中有一些比较罕见的,背后都有着久远却有趣的故事,还是值得去了解一下的。平时在接触到某些姓氏的时候,大家经常会非常感慨,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比如第五是姓氏吗?

实际上第五的确是一个姓氏,而且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候,也就是在战国时期,据说当年有一位公子原本姓陈,但经历了一些遭遇,所以改姓田,其后代逐渐势力变强,后来是被一位帝王所改姓,也就是汉高祖,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削弱这一族的实力,在更改的过程当中是按照顺序来赐姓的,所以就变成了第五。

所以,第五的确是个姓氏,而且不仅仅存在于古代,当下也是在多地有分布的,不过因为祖先早年曾迁至咸阳一带,所以在经过了普查之后发现该地区所存在的姓第五的人比较多,当然在其他地区也有分布,比如说甘肃江苏省等地,甚至是台湾也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时候女子及笄什么意思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笄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郎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郎姓,《百家姓》中位列第四十八位,这个姓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其正统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

郎姓氏由来的说法之一是春秋时期,在鲁隐公时期上大夫费伯私自占领了郎城作为自己家族的食邑之地。费伯的后代有的就称为郎氏。

还有一种说法是郎姓是匈奴人改姓。在汉元帝时期,匈奴内乱被划分成了南北两大阵营。在南方匈奴中,有一个郎氏部落就逐渐迁移至中原地区,并逐渐被汉化。

最有一种说法是郎姓起源于官职名。在汉朝时期,有很多官职都有郎字。在这些官员的后代里,有的就以先辈的官职名称为姓氏,由此流传下来一支郎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