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额勒图特蒙古族(最新20篇)

浏览

7166

文章

87

篇1:蒙古族的饮食礼仪有哪些

全文共 2131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那蒙古族饮食文化有哪些呢?蒙古族传统饮食分为红食、白食两种,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意为“红食”,这种对食物的称呼富有色彩感和生动性,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蒙古族的饮食礼仪有哪些吧?

1.德吉礼

“德吉”为蒙古语,意指“上、初”。德吉礼是蒙古族饮食习俗中强调进餐顺序的一项礼节,或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日常习俗。此种传统的进食礼反映了蒙古人对于食物的远古认知与其纯朴的人生观、宇宙观。在平时,熬好早茶后将第一杯茶,即早茶之德吉敬献于天地、诸神及祖先,忌讳任何人在献礼前品尝早茶。在家中进餐时把饮食的德吉献给长辈、老人和父母,以此表达自己的恭敬之意。在祭典、婚庆、聚会等重大宴席上严格执行德吉礼,必须以年龄的长幼和地位的高低敬献茶饭。进行德吉礼时,敬献者整理衣帽之后用双手把茶饭献给客人,受礼者也应该整理衣帽之后双手接纳。德吉礼是蒙古饮食中必须遵守的礼节,在日常生活中很早便已习俗化,成为蒙古人的传统美德。

2.萨察礼

“萨察礼”为蒙古语,意指“向诸神祭洒的奶子或其它食物”。而萨察礼则指进食前或进行祭祀仪式时,向天地诸神祭洒饮食,即萨察礼,感谢神的赐予,并祈求神赐予其幸福安康的一项祭祀礼仪。蒙古人认为,所有饮食都由天地、祖先所赐,因此在食用饮食前进行萨察礼,以表感恩之情。萨察礼因礼仪或筵席的等级、性质,又因区域、民众的不同而具体细节上有所不同。例如在有些区域,饮酒时用右手无名指沾杯中酒向天地弹3次;食肉时切三小块抛向天空;喝茶前用勺把奶茶洒向天空3次。其解释为“三次”,意指首先敬献苍天,其次敬献大地,再次敬献祖先。进行萨察礼的人必须衣冠端正,用右手虔诚地举行此礼,表达对天、地祖先的真诚。在祭天时,需要向苍天祭洒九九八十一次萨察礼,蒙古人在其专门用于祭祀的木勺上刻上9个孔,因此行礼时用此勺祭洒九次便成为九九八十一次萨察礼了。在多数地区,行礼时只需祭洒一次。

3.迷拉礼

“米拉呼”为蒙古语,意指“将少许奶油或其它食物涂抹于某种东西上”。迷拉礼是将饮食品涂抹在一些需要祝福的新生事物上,以此祝愿吉祥如意的礼俗。该礼通常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完成并多用奶食品中的黄油、奶油行礼。因为黄油、奶油乃是奶食品中的上品,并且富有油脂,适于涂抹。行礼者用右手无名指把食物涂抹在被祝福的物体上,同时口诵颂祝词。大年初一行迷拉礼,长辈在晚辈的额头上涂抹鲜奶,祝福其在新的一年里美满幸福。对每年的第一场春雨和第一声春雷进行迷拉礼,把奶茶洒向天空,诵祝颂词,祈求风调雨顺。长者对新生儿进行米拉礼,把奶油涂抹在婴儿的额头上,祝福其茁壮成长。当孩子穿上新衣拜访长辈时,老人将少许奶油象征性地涂抹于其衣领上。当孩子始学骑马时,对孩子和坐骑都进行米拉礼,祝福他成为一名出色的骑手。当孩子初学打猎时,同样进行迷拉礼,祝福他成为一名好猎手。迷拉礼的内容特别广泛,迷拉礼是蒙古人通过饮食品表达自己对新生事物美好祝愿的崇高礼节。

4.敬酒

酒是蒙古族饮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很早就开始酿酒、饮酒。从而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敬酒的礼俗。敬酒时要在杯或银碗中斟满酒,晚辈为长辈敬酒时要轻轻地磕一下头,以表对长辈的尊重。接酒者也有遵守的礼俗,通常接下酒后要说几句吉祥话。蒙古人在接酒时也有一种独特的礼俗。他们用无名指蘸一下酒向天、向地、向火炉方向各点一下,然后才把酒喝下去,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或者不能饮酒者则可以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的情意。蒙古人敬酒的用具与其他民族比也有所讲究,通常将美酒斟在银碗、银杯或牛角杯中敬人。在较隆重的场合,也有将酒杯托在哈达上,唱着歌敬酒的情况。

5.敬茶礼

注重饮料是蒙古族的一个饮食习俗,而蒙古族的饮料中,奶茶占有头等地位。茶对蒙古族来说,不但是一日三餐必须有的饮料,也是上敬客人时重要的款待物。不管什么时候,蒙古族家里有客人来,第一件事就是为客人熬茶。倒茶,必须要倒满,一般盛满碗内的八分。之后要双手献给客人,表示对客人的敬重。若用左手递碗或直接放到桌子上则被视为失礼。另外为客人倒茶时不能坐着满茶,要站着满茶。

6.祝福礼

祝福礼是在食用饮食过程中赞美食品的同时祝福主人,以此表达自己感谢之情的礼俗。蒙古人的饮食祝福礼中有饮茶祝词、饮酒祝词、喝汤祝词、全羊席祝词等诸多内容。饮茶祝词是客人喝完茶之时,客人中的长者代表大家向主人祝福。祝词的主要内容为赞美主人的茶,祝福主人身体健康、家庭美满。喝汤祝词是客人吃完肉喝肉汤时,客人中的年长者代表所有客人向主人高声祝福,祝词的主要内容为赞美主人的鲜汤,祝福主人的五畜兴旺。喝汤祝词同时具有宣告宴席结束之意。饮酒祝词要在接受敬酒但未饮之前对敬酒者祝福,饮酒祝词内容要根据敬酒者身份因人而异。胛骨祝词是吃胛骨肉时,客人中的年长者向主人祝福。全羊席祝词最为隆重,由长者主持并高声朗诵祝颂词,赞美五畜,感恩天地,祝福大家。祝福礼是蒙古民族饮食习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种客人接受主人的招待时,用美好言词赞颂饮食品和祝福主人,取众人之心,以此营造欢乐、轻松、友好、高雅氛围的文化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蒙古族奶茶制作方法是什么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正宗的蒙古奶茶,香醇、可口、味咸,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单宁、蛋白质、酸、芳香油等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有暖胃、解渴、充饥、助消化的功能。既可代汤下饭,又可待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蒙古族奶茶制作方法,欢迎阅读。

蒙古族奶茶制作方法1

1砖茶少许切块,放入茶包当中,如家中没有砖茶可用红茶代替。可以个人口味增减茶量。

2将一小块牛油(家中没有牛油可用奶油代替)放置热锅中融化,放入小米或者大米翻炒,炒米应不停翻炒才能入味,炒至金黄色微糊即可。

3在炒好米的锅中倒入清水烧开,水开时放入茶包,煮至入色、入味即可,讲茶包取出。

4将鲜奶倒入锅中,加少许盐,多次扬沸,可以适当降低温度,防止牛奶因长期处于过高温度而生成不利健康的糖基化终产物。

蒙古族奶茶制作方法2

1在锅中加入水

2待水沸腾时加入茶叶

3待茶叶深红时放入牛奶,水与牛奶的比例为3:1

4待茶水和牛奶充分融合后加入盐

5放入盐后搅拌均匀后加入炒米

6沸腾十分钟后起锅

蒙古族奶茶制作方法3

主料牛奶 (适量)炒米 (适量)砖茶 (适量)辅料黄油 (适量)风干肉 (适量)厨具煮锅、炒锅分类饮品 奶香 煮 廿分钟 简单难度

1炒米,超市有卖

2砖茶,瓶中是刚煮好的,一小块儿就能煮一瓶,5分钟即可,滤掉茶叶(在家都是用纱布包起来煮,一小包可以煮两次)

3煮好的鲜牛奶

4没经过任何加工的新鲜牛奶,煮熟后奶皮子是黄的呢

5取一小块儿黄油放入微热的炒锅,化开后加大点儿活,放入炒米,还有风干碎肉,黄油和风干碎肉根据个人口味添加 ,类似炒菜葱花的量,我不喜欢太香,所以只放炒米,炒米要炒出香味,有微烀的感觉。

6加入牛奶,砖茶,少量的水(喜欢喝浓的可以不加水)放入少量的盐,以刚刚能有咸味就可以了继续煮15-25分钟,煮出奶茶的香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蒙古族的餐桌礼仪

全文共 1373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好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假如你有机会来蒙古包里作客,立即被好客的牧民拥着进入蒙古包。蒙古包里铺着毡子或地毯,大家都席地而坐,在毡子上坐着是可以不脱鞋的,这不算失礼。但待主人让座后放可就坐,然后要顺次向主人全家致以问候。见面礼仪过后才开始说明来意谈正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蒙古族餐桌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蒙古族的餐桌礼仪

一、客来敬茶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要伤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遗憾。但这些奶食品都是很饱人的,所以如你不便多吃,掰一小块奶豆腐或舀一点奶油表示品尝就行,这同样使主人高兴。

二、奶酒敬客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要是你表现出几分客气的样子,大家就唱起感人肺腑的敬酒歌,主人则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精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当你接受主人的盛情,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时,主人会感到极大的愉快。因为你尊敬主人并接受了主人象奶酒一样纯洁的友情。这时候,好客的主人遇到知心朋友,和你对酌,多喝几盅酒。确实也有那种“相逢意气为君饮” 的豪迈气概。只有在这时你才真正置身于蒙古“酒文化”的欢乐气氛中。

三、献哈达

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对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送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

四、祭敖包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的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方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边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

五、祭成吉思汗陵

祭成吉思汗陵,这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13世纪初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横跨欧亚两洲,震撼世界,成为“一代天骄”。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种祭礼,并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成陵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祭礼一般分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一日为春祭,祭把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派代表或个人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陵奉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属于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都有什么,分别有几类?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四胡:拉弦乐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主要种类分为中、高、低四胡。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

雅托克:雅托克就是蒙古筝,雅托克有十二根弦和十根弦两种。主要在锡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一带流传,一般十二根弦筝用于宫廷或庙堂,十根弦筝流传在民间,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火不思: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

口琴:也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

胡笳:蒙古族边棱气鸣乐器。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风俗习惯有很多,例如祝寿、待客忌讳、婚宴礼节、葬礼习俗等等。

蒙古族的待客之道十分热情,会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客人品尝。主人一般要让客人上边坐,而客人请老人先就坐。

婚宴礼节习俗是在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祝福新房仪式”,而女方要举行“姑娘宴”。

蒙古族普遍的葬礼习俗是土葬和天葬,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

蒙古族十分尊敬老人,祝寿就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马背上驰骋的民族,蒙古族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全文共 222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在马背驰骋民族,那大家肯定就会想到蒙古族了。在蒙古族的神话中,图腾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一种文化产物。今天小编要介绍的蒙古族神话故事就与这些图腾有着关系。那么大家对图腾这个东西了解多少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看看这些蒙古族的图腾有着怎样的神话传说吧。

狼图腾

狼养育幼儿长大成为伟人者,除北方民族史有记载外,蒙古民间也流传着狼童的传说。其故事如下:从前,一群猎人在克鲁伦河畔狩猎,发现一只母狼带领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奔于荒野,猎人们赶走了狼,带回了男孩,不知他为何人所生,便起名为“沙鲁”。及其能言,沙鲁能听懂各种动物语言;及壮应征入伍,随成吉思汗征战。

一次宿营,沙鲁听到狼嚎,便告诉头领有洪水之灾,必须易地扎营。果然夜间风雨交加,原营地被洪水淹没。从此,凡夜间宿营,头领问沙鲁便知吉凶。从上述历史记载和民间流传的狼童传说看,蒙古人存在着狼图腾崇拜的观念显而易见。

鹿图腾

鹿,柔顺而善于奔驰,和美而具有神力,古代人自然对其产生祟拜之情,此点史书不乏记载。蒙古萨满认为鹿能显灵,可以驱魔镇邪。内蒙古巴尔虎、察哈尔、科尔沁等地区萨满巫师(博)所戴的帽子都用铁皮制成鹿角加以装饰,所用的青铜镜和法鼓也都刻画着鹿的形象,说明蒙古先民、特别是森林狩猎民曾以鹿为图腾神灵。

所以“苍狼白鹿”这一对蒙古先民曾经起过巨大凝聚力的图腾神话,在《蒙古秘史》中被记载下来,弥足珍贵。从图腾制的发展来看,最古老的图腾是“原生态图腾”,每个氏族只有一个,而且是存在于他们周围环境的实有之物,如狼、鹿这样的图腾实体。

“在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和人的自身繁衍)都不断有所发展的情状下,氏族之间必然发生冲突、和盟、交往、婚媾和混血。……血缘家庭受到极大冲击,终至瓦解。族外婚导致图腾崇拜发生变化,准原生态图腾应运而生。”准原生态图腾实际是氏族由单一图腾向母系图腾和父系图腾两峰对峙的过渡,开始后者不占重要位置,等到人们更重视父系图腾时,便迈入了原始社会后期,即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苍狼白鹿”双峰对峙而又以夫携妻的形式出现,可见是蒙古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存在的图腾形式。

天鹅图腾

布里亚特蒙古人中还流传着天鹅图腾神话,《霍里土默特与霍里岱墨尔根》(以下简称〈霍里土默特〉)便是这类作品。作品标明为两人,但实际只讲述了霍里土默特一人之事。

相传霍里土默特是个尚未成家的单身青年。一天,他在贝加尔湖湖畔漫游时,见从东北方向飞来九只天鹅落在湖岸脱下羽衣后变成九位仙女跳入湖中洗浴,他将一只天鹅的羽衣偷来潜身躲藏。浴毕,八只天鹅身着羽衣飞去,留下一只作了他的妻子。当生下第十一个儿子后,妻子想回故乡,求夫还其衣,夫不允。

一天,妻子正在做针线活儿,霍里土默特拿着“抓手”(即两片防止烫手的毡片)做菜烧饭。妻子说:“请把鹅衣给我吧,我穿上看看,我要由包门出进,你会轻易地抓住我的,让我试试看吧!”霍里土默特想:“他穿上又会怎么样呢?”于是从箱子里取出那件洁白的鹅衣交给了妻子。妻子穿上鹅衣立刻变成了天鹅,在房内舒展翅膀,忽然,喇的一声展翅从天窗飞了出去。

“嗬唷,你不能走,不要走呀!”丈夫惊讶地喊叫,慌忙中伸手抓住了天鹅的小腿,但是,最后天鹅还是飞向了天空。霍里土默特说:“你走就走吧,但要给十一个儿子起名再走吧!”于是,妻子给十一个儿子起名为呼布德(xubud)、嘎拉珠德(GalJud)、霍瓦柴(xowaCai)、哈勒宾(Qalbin)、巴图乃(Batunai)、霍岱(xodai)、呼希德(xusid)、查干(caYan)、莎莱德(saraid)、包登古德(Budunggud)、哈尔嘎那(xarYana),成为十一位父亲留了下来,还祝福说:“愿你们世世代代安享福份,日子过得美满红火吧!”说完之后,便向东北方向腾空飞去。这种"人鹅相配"的故事主要在布里亚特和巴尔虎地区广为流传。

其中还有同一母题的变体故事。天鹅化作女子与青年婚配生子繁衍成为霍里、巴尔虎等布里亚特部族,从而天鹅被认定是这些部族的始祖母。这里既反映了蒙古古人对主宰神“腾格里”(天)的崇拜,也留有母系社会对女性崇拜的痕迹。他们认为本部族祖先均是上天的恩赐,与神有血缘上的联系,而这种观念却又是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感知、联想折射出来的。这里的现实事物是什么?就是眼前飞来飞去的天鹅。

按地理条件来看,贝加尔湖一带有山有水,很适于各种鸟类栖居繁殖,天鹅又特别繁多,因此湖岸山崖留下了丰富的天鹅岩画。霍里土默特是贝加尔湖东岸的一个部族,位于巴尔忽真河河口,是天鹅的故乡,所以对天鹅怀有崇敬之情。

为什么布里亚特蒙古祟奉天鹅,而居住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巴尔虎人也有此俗?这是因为巴尔虎人自称远祖来自斡难河上游及贝加尔湖一带地区,巴尔虎的部族名便是以“巴尔忽真”这一地名相称,可见巴尔虎人的远祖与豁里秃马惕基本住在同一地区,所以形成了共同的、来自远古的天鹅图腾崇拜观念。

新疆蒙古人中也流传着白天鹅是蒙古人的祖先之说,蒙古高原曾有许多民族或部落将白天鹅作为吉祥的象征,甚至奉为神鸟"翁衮"加以祭祀。布里亚特蒙古萨满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开始便要吟唱“天鹅祖先、桦树神杆”的颂诗。

当春季天鹅北归凌空翱翔时,巴尔虎和布里亚特人便要以洁白的鲜奶祭洒,表示祝福。如萨满的一首,《迎接春水鸟仓》这样吟唱:"天鹅飞来,冰雪消融,花骡马生驹,迎接福禄来。呼瑞!呼瑞!呼瑞!……他们对天鹅的崇拜以及禁捕、禁杀、禁食的严格禁忌习俗便是把天鹅作为祖先图腾神从远古一直沿袭下来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蒙古族的饮酒礼仪有哪些

全文共 990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也非常的多,那么蒙古族的饮酒礼仪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一下。

蒙古族饮酒习俗简介

蒙古族历史悠久,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胸怀坦荡的民族,至今保持着一套特有的民族礼仪。酒被蒙古人看作是敬老和待客的最好物品。所以逐渐形成了饮酒的习俗,其中颇有讲究。蒙古族好饮酒,男女喜饮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饮酒有未饮先酻(祭祀)的礼数。“凡饮酒,先酻之,以祭天地。”

蒙古族饮酒习俗款待客人

草原上的人们用奶酒、手把肉款待客人的场景,展现了蒙古族真诚、豪爽的酒文化。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蒙古人在设宴欢迎客人时,总是要斟满酒杯,捧出洁白的哈达,唱起悠扬的酒歌,送去一份美好的祝福,让人们领略到草原上的人们以酒寄情、以歌结友的胸怀。

蒙古族饮酒习俗表达情意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有酒。酒是表达礼仪的佳品,祭敖包、祭奠、婚丧、得子、寿诞时必有酒。酒是相聚喜庆的首饮,故人重逢、宾客造访、家人团聚以酒表达情谊。蒙古族给孩子起名、举行剪发仪式时,都要以酒和手把肉款待亲朋好友。

蒙古族饮酒习俗主人礼仪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礼仪程序进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诵。一般敬酒礼仪如下:敬酒者身着蒙古族服装(头饰、蒙古袍、腰带、马靴),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献歌,歌声将结束时,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额),施礼示敬或少饮一点;主宾饮毕酒,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蒙古族把酒当成饮品之首。斟酒以满为敬,这不仅是好客的反映,更是一种祝福的表现。敬酒时,讲究着装整齐,用双手敬献或用右手,恭敬虔诚地给客人连敬三杯酒,三杯各有说道:第一杯是感谢上苍恩赐我们光明,第二杯是感谢大地赋予我们福禄,第三杯是祝福人间吉祥永存。

以上这些关于蒙古族酒的知识,希望您能参考一下,想了解更多的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可以登录查询,下节为您介绍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蒙古人统治俄罗斯地区长达240年,为何如今的俄罗斯194民族中没有蒙古族?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成吉思汗,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他是人类历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蒙古的铁骑一直冲到了欧洲的多瑙河沿岸,彻底的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并且对俄罗斯地区进行了长达240年的统治。相信很多朋友们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了,那就是蒙古统治俄罗斯长达两个多世纪,但是在如今俄罗斯的194个民族中却没有蒙古族,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不得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金帐汗国是公元13世纪上半叶由成吉思汗的大儿子术赤以及他的儿子拔都所建立的。因其统治者的帐顶是金色,故此得名金帐汗国。

纵观金帐汗国的蒙古人对俄罗斯的统治无非不过两件事,那就是征兵和征税。由于金帐汗国地域广大,蒙古人又过于稀少,很多地域无法形成有效控制。

随后金帐汗国内部便出现了争权现象,正是这次内讧才让弱小的俄罗斯有了发展的机会。后来莫斯科大公国伊万雷帝进攻金帐汗国,并且取得了胜利。

俄罗斯为了彻底摆脱了蒙古帝国的控制,开始独立发展,日渐强大。1502年莫斯科人与克里米亚人联手进攻金帐汗国,使得它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1502年金帐汗国彻底灭亡后,蒙古族的后裔并不甘心,纷纷另建他国。但他们建立的阿斯特拉罕汗国、克里米亚汗国、西伯利亚汗国都相继被俄罗斯帝国征服。

胜利的俄罗斯人怕蒙古人卷土重来,开始大肆屠杀曾经奴役他们的蒙古族,幸存的蒙古族,为了自保,不得不融入其他的民族,因此这些幸存下来的蒙古族也不敢声张自己的民族身份。

不过俄罗斯虽然没有蒙古族,但有与蒙古族一起征服俄罗斯的鞑靼族。这个民族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人口繁衍快速,再加上大量蒙古人的加入,如今的鞑靼族已经成为俄罗斯的第二大民族。

所以,俄罗斯现在不能说完全没有蒙古族人,而是很多融入到俄罗斯的其他民族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蒙古族特有的乐器有哪些?

全文共 1425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特有乐器有四胡、雅托克、火不思、口琴、 胡笳、托布秀尔、胡琴、马头琴等,蒙古大草原自古以来就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誉,勤劳的草原人弹奏着用本民族特有乐器来表达美好的草原生活,诉说着一个个不老的传奇故事,如今已是家喻户晓。

一、四胡

四胡:拉弦乐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主要种类分为中、高、低四胡。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宋代陈旸《乐书》:“奚琴四胡本胡乐也。”清代用于宫廷乐队,称提琴。清代《律吕正义后编》:“提琴,四弦,与阮咸相似,其实亦奚琴之类也。”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

二、 雅托克

雅托克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雅托葛分有十二根弦和十根弦两种。主要在锡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一带流传,因其年代久远,所以在当地牧民中影响很大。一般十二根弦筝用于宫廷或庙堂,十根弦筝流传在民间,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三、火不思

火不思: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火不思一词为土耳其共和国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吴拨思”、“胡不思”和“胡拨四”等(均为蒙语音译,即琴的意思)。民间称其为胡不儿或浑不似。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甘肃省北部等地。四弦、长柄、无品、音箱梨形,明代时民间相当盛行。

四、口琴

口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五、 胡笳

胡笳Hú Jiā 蒙古族边棱气鸣乐器。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另有同名人士,演员和作家,下面分别详细介绍。胡笳又称潮尔、冒顿潮尔。管身木制,管长58、5厘米、管径1、8厘米,下部开有三个圆形按音孔,上端管口不设簧片。

六、托布秀尔

托布秀尔,新疆蒙古族特有乐器之一是中国北方古游牧民族,托布秀尔中所流传的木质短颈拨弦乐器的后裔,造型美观而又制造简便,音色优美浑厚,便于携带。特别适合于游牧生活,因此深受牧民喜爱,在新疆蒙古族中流传的十分广泛。在民间喜庆的集会上弹奏“沙布尔登”以外,也可以演奏单独供欣赏的乐曲,还可用来为民歌和《江格尔》等说唱长诗伴奏。

七、胡琴

胡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古称胡尔。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八、马头琴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蒙古族的特点和风俗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特点风俗:1、献哈达,献哈达是过去蒙古族在晋见王公贵族、向亲友祝寿、会见尊贵客人时进行的一种传统礼节。2、敬酒,敬酒是蒙古族群众招待宾客礼节的主要一环。3、拜年,大年初一早晨,所有亲戚到最长人家聚集,下辈人向长辈人叩拜,上辈对下辈表示祝愿。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蒙古族为什么忌食狗肉 为什么蒙古族不吃狗肉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明,也有一些禁忌,那你知道蒙古族为什么忌食狗肉吗?

在蒙古族中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在蒙古族中也不能有打狗、骂狗的行为。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我国的蒙古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地区也有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蒙古族有哪些禁忌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大草原是很多人的向往,蒙古草原上大部分居住的都是我们蒙古族的人民,蒙古族人天性豪放不羁,热情好客,但是毕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所以我们去蒙古旅游前还是了解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禁忌比较好。那么蒙古族有哪些禁忌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一景区安全知识。

1、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2、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3、病忌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4、产忌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客人见标志即不再进入产房。

5、忌蹬门槛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6、忌摸头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模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利。

7、忌打狗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在蒙古族中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

8、作客忌讳牧民虽好客,但作客的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美食

全文共 1638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饮食文化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美食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1、蒙古族菜点特色

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的菜点原料。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着名。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内蒙古着名的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马奶酒、莜麦面、资山熏鸡、肉干、哈达饼、蒙古馅饼、蜜麻叶、德兴元烧麦等。

2、蒙古族饮食品种丰富多彩

有元代着名诗人白珽赋诗称赞的蒙古八珍,有滋味香醇的烤全羊,以及回味无穷的奶茶等等。蒙古族饮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那富有神秘色彩的宫廷文化,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民俗、礼仪文化等等,无不渗透、浸渍在这些精美的蒙古族饮食中。

3、蒙古族传统饮食分为红食、白食两种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意为“红食”,这种对食物的称呼富有色彩感和生动性。孟根达来介绍说,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客人们在品尝食品时,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蒙古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4、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

据有关专家、学者介绍,蒙古民族的饮食有农业区、半农半牧区及纯牧区的差异。在纯牧区,饮食分为夏季和冬季。夏季从4月到10月,包括从母畜产犊到乳品加工结束及奶制品的冬贮,这一时期的口粮主要是奶制品,偶尔有些肉制品。冬季主要食用宰杀和贮备的家畜肉,以及夏季贮备的各类型的奶制品。

清代蒙古族学者松筠在《绥服纪略》中写道:“瀚海大漠积沙缺水之地,居人凿井而饮,赖天雨以生草畜牧,为之瀚海。”戈壁和半沙漠地理景观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畜牧经济的类型及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模式,以肉制品和奶制品为主要食物成为其饮食模式的重要标志。因此,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

5、蒙古族的饮食习俗具有家庭、社会、宗教信仰的多种功能

当辛苦一天的牧人冒着凛冽的寒风,回到蒙古包里与家人围坐,捧起热腾腾的奶茶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馨;蒙古族节日婚嫁的饮食习俗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成为联络情感、增进友谊的纽带;整羊席上的优美的祝词、热烈的氛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蒙古族的饮食模式还有信仰功能,自明代以来,喇嘛教祭火时也让火神分享各类蒙古族食品。

6、蒙古民族的饮食与汉族饮食模式相互交流与影响

蒙古民族在10世纪至12世纪初已形成了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征和经济文化传统的饮食模式和饮食制度,其饮食模式虽具有独特性,但也受到汉族、满族等民族的影响。《周礼·天宫》上记载了“八珍席”。元代着名诗人白珽在宴会上品尝蒙古八珍之后,赋诗称赞:八珍肴龙风,此出龙凤外,荔枝配江姚,徒夸有风味。吃全羊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而“全羊席”却是蒙汉文化交流的结晶,它吸取了汉族的烹调技艺,把蒙汉的饮食文化推向高峰。

蒙古族最具特色美食

1、烤全羊

是一个大菜和硬菜,烤全羊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四十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而成。羊形完整,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这是蒙古族地地道道的大菜,四十斤左右的全羊,足够一大桌朋友们大快朵颐。

2、烤羊排

这是过去蒙古族传统的全羊宴中的一道菜,金黄色的羊排外黄里嫩,油光闪闪,下面铺垫着一层嫩绿的生菜,一把蒙古刀斜插在羊排之间,肉香飘荡席间,让你忍不住去一饱口福。

3、奶茶

咸咸的茶味带着浓浓的奶香。奶茶是蒙古民族传统的热饮料,是用砖茶和牛奶共同煮成的,食用时一般佐以饼等面食,有暖胃、解渴、充饥、助消化的功能。蒙古族嗜茶,且视茶为“仙草灵丹”,过去一块砖茶可以换一头羊或一头牛,草原上有“以茶代羊”馈赠朋友的风俗习惯。但你可别上了瘾,蒙古奶茶可也是顶饿的主,当称为“硬茶”。

看了以上关于我国少数名族——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以及他最具特色的美食,希望大家对蒙古族有更深一步的了解,用心体会蒙古族不一样的饮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蒙古族的礼仪习俗与禁忌以及传统色彩习俗

全文共 3422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那么你们知道蒙古族礼仪习俗禁忌有哪些吗?下面小编为你解答。

蒙古族的礼仪

敬献哈 达:蒙古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哈达的礼节随处可见,家中会客、野外路遇、探亲访友、求人办事.....双方一见面,为了表达亲善友好、互相尊重和祝福之意,彼此从腰中的褡裢里取出哈达来进行对接、交换鼻烟壶行请安之礼,然后再谈正事。现在,到民族地区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蒙古人向客人敬献哈达,表示对客人尊重和祝福,属于蒙古民族的最高礼仪。所以,使用哈达就有了许多 讲究和规矩:首先哈达必须是崭新的,要将哈达横端折三层,折叠口向外,用双手将哈达平展捧起,恭恭敬敬地将哈达献给来宾。来宾要体会这崇高盛情的敬意,以感激的姿态伸出双手将哈达接过去自己戴在脖子上。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与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紧密相连,诗配以乐,歌含有诗,诗歌并存。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数量浩瀚,按地域可分为东蒙民歌和西蒙民歌,按歌种可分为长调、短调、潮日、叙事歌、酒令、儿歌、摇篮曲、宗教歌曲“博”、歌舞曲“安代”、“浩都格沁”等。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问候: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

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蒙古人起名习俗:其男子起名的特点有:

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如:帖木儿、格斯儿、巴特尔等;

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音(好运)、巴雅尔(喜悦)、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按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起名,如:宾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达楞(七十) 等; 四、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如:少布(飞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尔斯郎(狮子) 、部日固德(鹰)等;

按自然万物名称起名,如:朝鲁(石头)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点有:

以明亮的星辰为名,如:娜仁(太阳) 、萨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阳般美丽) 、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等;

以美丽的花草树木为名,如:萨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儿) 、娜布其(叶子) 、海棠等;

以珠宝玉器为名,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丽) 等;

以理想为名,如:斯琴(聪颖)、 乌云(智慧) 、高娃(美丽)、 斯琴高娃(美丽聪颖)等。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还可以分出很多种。现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点是不带名字前缀,因而它只是名字,不应理解成姓名,有极个别带姓氏前缀的,那只是个别现象。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点击下页查看>>>蒙古族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蒙古族的饮食有哪些

全文共 1467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人现在的服装式样和鞋子已有较多的改进。饮食方面,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普遍嗜饮砖茶,那蒙古族饮食文化有哪些呢?蒙古族传统饮食分为红食、白食两种,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意为“红食”,这种对食物的称呼富有色彩感和生动性,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蒙古族的饮食有哪些吧?

1、奶茶:

民族习惯是咸味的,为照顾来往的游客,也有了甜味的。现在市场上主要是粉装的包装产品,直接用开水冲调,味道会比熬制的要重。但在家里还是会用砖茶对牛奶慢慢的熬。游客到了正宗的奶茶馆还是会喝道熬制的。喝奶茶时有很多相搭配的东西:黄油、炒米、奶皮、奶豆腐、牛肉干、果子。可以把它们全放到熬好的奶茶里,每一种都和单独品尝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外地人不习惯可以当佐餐吃,建议除黄油外每样都放到碗里一点更好喝。

2、牛肉干:

一般超市和特产店都内买到,但不要买像糖一样包装的肉粒,那些不是正宗的。即使买袋包装的也要买程长条状,很干很硬的那种。多是原味(咸),很少有其他口味。由于牛肉干的制法对肉的质量要求很高,因此好一点的牛肉干都上百元一斤。饿时吃一条比巧克力营养多了。

3、炒米:

有人说蒙古族的炒米是中国最早的方便食品。是不是“最早”,暂不追究,可由此引开的话题却是颇有意趣。蒙古语称炒米为“呼日森布达”,是草原牧民日常食用的主食之一。蒙古人不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炒米。有客人到家,好客的蒙古人总会佐着奶茶、奶皮、奶豆腐、黄油,在桌上摆上一碗黄橙橙的炒米。炒米是蒙古民族的传统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朝时就有用煮、炒、碾等工序加工制作糜子的食用方法出现,到了宋末元初,蒙古族人民便开始广泛地食用炒米。

4、烤全羊:

烤全羊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达斡尔蒙古考》中载道:“餐品至尊,未有过于乌查(即烤全扬)者”。烤全羊蒙语称“昭木”。据史料记载,它是成吉思汗最喜爱吃的一道宫廷名菜,也是元朝宫廷御宴“诈马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蒙古族这种传统而古老的风俗,至今还保留着,以前只供蒙古贵族享用,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的烤全羊。现如今,烤全羊已成为内蒙古草原饮食文化中一枚璀璨绚烂的明珠。

5、驼掌:

骆驼全身都是宝,尤以驼掌最名贵。驼掌即四只大似蒲团的软蹄。因为它是骆驼躯体中最活跃的组织,故其肉质异常细腻富有弹性,似筋而更柔软。

驼掌营养丰富,历来就与熊掌燕窝猴头所齐名,是中国:四大名菜:之一。古代宫廷御膳用的“北八珍”,驼掌即为其中一珍。由于驼掌珍贵,均被内地星级宾管订购,即是被誉为“驼乡”的额济纳豪华宴会上,也是很少能够品尝到的。

6、马奶酒:

当您在额济纳草原,作为尊贵的客人,应邀参加重大的节日活动,礼仪小姐唱着动人的祝酒歌,给你敬献上银碗装满的美酒时,您不要犹豫更无需自愧酒量的不足,您一定要将这千杯万盏也不醉人的美酒饮不。因为,这就是草原是最享有盛名的奶酒,这是就是装潢蒙古民族情深似海的奶酒。酿制奶酒的历史由来已久,也是蒙古族的拿手技艺。它醇香浓烈,营养丰富,饮之兴奋不易醉,可谓酒中之绝品。

7、羊杂碎:

特色早点之一,是清真食品,由羊的内脏制成,偏辣。和馒头、焙子一起吃。

8、焙子:

特色早点之一,面食,和饼很相似。好的焙子多层、有酥油香。种类有:牛舌(形状相似)、油旋、咸味、白糖、红糖、酥焙子、白焙子。别的地方吃不上啊。

9、烧麦:

与其他地区也有很大区别,正宗口味是纯羊肉馅,不像饺子馅种类繁多。蘸醋和辣椒末吃。

10、焖面:

菜快出锅时把面放在菜上焖熟。比较干,也是特色之一。一般卖烩菜的地方也买焖面。口味很多,油比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蒙古族元宵节怎么过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元宵节这天,需要准备好供品,全家人一起去参加各个寺庙举行的法会,人们烧香拜佛、磕头祈祷、布施修福,一直持续好几天才可以结束,每年举行的法会,也叫冬季祝颂法会或正月祝颂法会,期间举行晒佛、欣赏酥油花等活动,也是蒙古族交流信息、交换物资以及开阔眼界的绝好机会。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的形成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相传来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虽然在西汉就已经受到了重视,但是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节日活动包括吃汤圆、赏花灯、放烟花、猜灯谜等,有些地区还添加了舞狮子、踩高跷等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区哪里可以股票开户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营业部简介:湘财证券库尔勒营业部于2002年进入库尔勒地区,位于库尔勒市慧眼电脑城3楼,地处市区中心繁华地段、交通便利,软硬件设备先进,拥有300多台电脑,2009年度被新疆证监局评为"优秀营业部"。营业部负责人梁文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为公司的发展和营业部的建设尽心尽力、呕心沥血,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发展规律,尽最大的努力维护好客户的利益,从而赢得了投资者的信赖,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在营业部的经纪业务活动中如何有效地防范交易风险,在对客户的咨询服务活动中如何帮助投资者回避无谓的投资风险,是营业部常抓不懈的一个工作重点。目前,营业部正着力打造"专业团队、专业技能、专业精神",可为全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理财服务!我们的宗旨"客户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欢迎前来咨询湘财证券库尔勒人民东路营业部开户服务!联系地址:新疆库尔勒市人民东路通力大厦慧眼电脑城三楼湘财证券库尔勒人民东路营业部业务范围:股票开户融资融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是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祝寿就是蒙古族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祝寿礼一般在六十岁以上举行。 在蒙古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祝福新房仪式”,而女方要举行“姑娘宴”。 生儿育女是蒙古族极其重视的事情,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出生后都会在家门外树立标志。 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 在蒙古族家庭中,以牧区而论,习惯上妻子不直呼丈夫的名字。家庭大事,一般都彼此商量,夫妻共同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蒙古族过春节吗 蒙古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全文共 1182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现在很多网友对蒙古族的生活依然不是很清楚,还以为蒙古朋友依然生活在草原上,晚上住在蒙古包里,实际上这些都是误解。城市现代化以后,其实大爱都过着一样的生活,在这点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那蒙古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有自己长期保持的习俗,不少网友好奇蒙古族是否过春节?那今天就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这方面的内容,想了解的话就不要错过啦。

1、小年的习俗

常常有外地朋友问起有关蒙古族的事情,比如是不是穿蒙古袍?还在游牧吗?每天骑马在草原上驰骋?比如是不是饮食习惯特别,每天吃肉,喝牛奶等等。

其实我们与当代国人都是一样的,早就不住蒙古包,也不再游牧,只有在节日与特殊场可,才会穿蒙古袍,但保留着一些蒙古人的古老/习俗。

临近春节,发了一篇有关历史上契丹人过春节习俗的文章,又有好奇的朋友问蒙古人过春节吗?

今天就为你聊聊蒙古人过春节的习俗。有关蒙古族春的来历,说法不太一致。正月蒙语称之为“查干萨日”,汉译“白月”的意思,这与蒙古族传统饮食奶食品,崇尚白色的纯洁有关,还有一个传说认为,古老的蒙古族本来生活在大山里,由于”化铁出山”,令蒙古人兴盛起来,于是,为了纪念,便把这一传说看作民族的起源之一,并逐渐与春节联系到一起。

蒙古族过春节分”送旧”与“迎新”,送旧也就是腊月二十三,民俗中的小年这一天,清洁卫生,收拾房屋,到了傍晚要“祭火”。

据说这是从古朴的萨满教传承下来的,是对火神、灶神的崇拜。

这天,把羊胸脯肉联通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祭品,由长辈点燃九盏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里烧,口中颂赞词,祝福家人幸福安康。

火神是上苍赐予人们幸福与财富的,所以蒙古人对火十分尊重,无论大人小孩都不许跨越火堆。

过了腊月二十三,要炸果子,做奶食,准备过年。

2、春节的习俗

除夕之夜,举行祭祖仪式,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祭火、敬茶,也同汉族一样吃年夜饺子。

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鞭炮,叫“开门炮仗”,预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红红火火。

蒙古人的拜年比较隆重,从正月初一的晨曦时分就已经开始全家人都穿上节日盛装,叩贺新年。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要衣帽端庄,手捧哈达,恭恭敬敬地来到长辈面前,孩子要向长辈磕头,老人需要摸着孩子的头,送祝福。

晚辈向长辈磕三个头,然后右腿向后,将准备献的哈达,哈达口需向着长辈,当长辈接过哈达,换个哈达口的朝向,再还给晚辈。

平辈之间相互问候拜年。

正月初一为扫帚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意,又因饺子的形状像元宝,煮熟端上来象征“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要夫婿同行,并且给娘家人大人小孩每人准备一份礼物,所以俗称“迎婿日”,蒙古人称女婿为“姑爷”。

如今,蒙古族在保留一下传统习俗的基础之上,许多方面都与汉族过年大同小异,比如贴春联,贴福字,挂挂钱等等。

作者:陈二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满清为何能灭蒙古族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满清为何能灭蒙古族

满清其实并没有消灭蒙古族,只是将蒙古族压制削弱的非常厉害,同时也将距离他近的蒙古族征服了。主要原因是满清当时的军事装备技术非常先进,而蒙古族自从蒙元之后则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当时席卷天下的军事能力和勇气,所以最终被满清压制。

朱元璋将蒙元从中原赶出去之后,一直以来对于蒙古的削弱就没有停止过,包括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继位之后也对蒙古进行了几次较大的征伐,进一步的削弱了蒙古。

但是蒙古之所以持续没落,究其原因还是军事技术发展所导致的,尤其是火器技术的发展。随着火枪和大炮技术的不断发展,疾病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低,再加上蒙古仍不重视铠甲技术的发展。

使得蒙古在和满清八旗的对阵当中被对方轻松压制,再加上满清是在穷山恶水当中走出来的军队战斗力普遍比较顽强,而蒙古人则失去了以前的意志,最终被满清在一次次的战斗当中征服和削弱。满清为了进一步拉拢蒙古贵族,除了封王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进行联姻使得满清和蒙古的关系变得非常密切,同时满清还严格限制蒙古族的人口,所以渐渐的蒙古就被满清吞并同化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