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梁鸿上节文言文翻译实用20篇

浏览

7386

文章

508

梗阳人有狱文言文翻译 梗阳人有狱翻译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梗阳人有狱”全文翻译:有个梗阳人与别人打官司,眼看着马上就要败讼了,于是就向魏献子纳贿托情,魏献子打算答应下来。他的下属阎没对叔宽说:“我和你一起去劝谏吧!我们的主人从来不受贿赂,以此闻名于诸侯,现在因为梗阳人行贿而损害了名声,那是万万不可以的。”

二人朝见魏献子之后,留在那里不走。魏献子将要吃饭了,问谁还在庭院里,侍从回答说:“阎明、叔褒在。”魏献子叫他俩进来,让他们陪自己一同吃饭。两人在吃饭之间,先后叹息了三次。吃完后,魏献子问起这件事,说:“人们常说:‘只有吃东西才可以忘记忧愁。’你们吃一顿饭,叹息了三次,是因为什么呢?”两人异口同声地答道:“我们都是小人,贪心不足。食物刚送上来的时候,担心不够吃,因此叹息。吃到一半,不禁私下责备自己:主人赐给我们食物,哪有不够吃的道理呢?因此再次叹息。等到您吃完了,我们想到,但愿我们小人的胃口,也能像君子的心思一样,只要吃饱也就知足了。因此第三次叹息。”魏献子说:“讲得好。”于是拒绝了梗阳人的贿赂。

原文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 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 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

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 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子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忧。吾子一食之闲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食,愿与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献子曰:“善。”乃辞梗阳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考点三:句子翻译

全文共 1549 字

+ 加入清单

考点三:句子翻译

1.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译出大意计1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

2.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①“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来源:学§科§网Z§X§X§K]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句中“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来源:学_科_网]

④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能谤讥于市朝。”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3)省略句

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省略主语。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②省略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省略宾语。如:人不知(之)而不愠。(《论语》)

④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⑤省略介词。如: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4)固定句式

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童趣》)

③“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如: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塞翁失马》)

④“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5)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3.牢记翻译基本方法

“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换”是替换词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用“景象”替换;

“调”是调整语序,如“何陋之有”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

“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国,难测也”翻译为“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

“删”是删去不译的,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中的“……者……也”不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狼其三文言文原文翻译 狼三则其三的译文和原文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狼其三文言文原文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翻译

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

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户)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绑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户身上;那么屠户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

狼其三道理总结

对于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并且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必须如此。也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中考教材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译归纳第五册

全文共 1363 字

+ 加入清单

第五册

29.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0.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3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3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破漏,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3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3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3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3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0.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4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4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4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4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文言文翻译——《观沧海》

全文共 2159 字

+ 加入清单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译文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曹彬仁爱的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曹彬仁爱讲述了武惠王曹彬的故事。讲述了曹彬是位知书达理、仁厚清廉的儒将。他平时能以同僚和下属友好相处,礼遇小吏,待人接物心平气和,不言人过,不记人嫌,不以富贵骄人,唯以谦恭自处,还常助人于危难之中,在士大夫中获得极高的声誉。

原文内容: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自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全文翻译

武惠王曹彬,国家的名将,创下了鼎盛的战绩,没人比得过他。他曾经说:"自从我当了将领,杀了很多人,然而(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乱杀一个人。"他的住所旧了,弟子请求修理,曹彬说:这个时节正值大冬天,墙壁与瓦石之间,有上百只虫子在这里冬眠,不可以伤害它们的生命。"他的仁爱原来是这样啊!

中心思想:

短文用两件事表示了他的仁心。他身为武将,作战杀人是使命,却没有为私怨戳人命;日常生活有仁心,蝼蚁小虫也爱惜。真是好样的大将曹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樊重种树文言文翻译 樊重种树文言文的翻译是什么

全文共 916 字

+ 加入清单

《樊重种树》的译文:樊重,字君云。他家代代都擅长农业生产,喜欢买卖经商;樊重的性情温柔宽厚,做事讲究规矩;他们家三代的财物共有,子孙们朝夕以礼相敬,常常像官府一样讲究礼仪;樊重经营家里的产业,没有任何损失浪费;他使用仆人、佣工,能够人尽其用。

《樊重种树》的原文

樊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经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乃至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债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樊重种树》的译文

樊重,字君云。他家世世代代都很擅长耕种庄稼,并且喜欢做生意。樊重性情温和厚道,做事情很讲究法度。他们家三代没有分家,财物共有,但子孙都相互礼敬,家里常常像官府一样讲究礼仪。樊重经营家里的产业,非常得法,一点损失浪费都没有;他使用仆人、佣工,能够人尽其用。所以家里能够上下同心戮力,财产和利润每年都成倍增长。以至于后来拥有田地三百余顷。樊重家所建造的房舍都是层楼高阁,四周有陂渠灌注。樊重家还养鱼、养牲畜,乡里有穷困紧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一般都满足他们。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樊重的钱财积累至成千上万,他便经常周济本家同族,施惠于乡里。樊重的外孙何氏,兄弟之间为一些财产而争斗,樊重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索性送给他们两顷田地,来解决他们兄弟之间相互愤恨,相互诉讼。本县的人都称道樊重的行为和品德,将他推为三老。樊重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他平素所借给别人的钱财多达数百万,他在遗嘱中安顿子女们将那些有关借贷的文书契约全部烧掉。向他借贷的那些人听说后都感到很惭愧,争先恐后地前去偿还。樊重的孩子们都谨遵父亲的遗嘱,一概不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八大山人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八大山人》讲述了八大山人的故事。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获得生员的资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轻时遭遇变故,抛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发做了僧人,手持佛尘被称为高僧。

原文翻译

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随他学习的经常有一百多人。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他的名声,请他到官衙。一年多后,他恍惚不得意,于是发作疯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哭。

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毁它,跑回了南昌。他独自在集市中徘徊,常常戴着旧布帽,披看破长袍,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着袖子,像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市中的人跟着观看嘲笑他,没有人认得出他。他的侄子认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长时间,病才好了。

山人擅长书法,能够自成一家。写的狂草非常怪异而有气势。也喜欢画水圣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野鸭),自由自在而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

夜里在山中住宿,点烛交谈,八大山人犹如身体发痒忍不住地想要与人交流,就借助手势进行表达。随后竟然索要笔在桌上写字来酬答我,直到蜡烛燃尽露出烛根也不知疲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师旷论学》的译文:晋平公向师旷请教,说道:“我到了七十岁的年纪,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亮烛灯呢?”晋平公说:“哪有身为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国君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师旷论学》

刘向 〔两汉〕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于:向。

吾:我。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恐:恐怕,担心,害怕。

暮:这里指“晚,末”。

何:为什么。

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安:怎么,哪里。

戏:作弄,戏弄。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闻:听说,听闻。

而:表并列,并且。

阳:阳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马说》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马说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鞭打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编辑推荐:初中三年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郭伋不失信于童儿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郭伋不失信于童儿讲述了郭伋诚信的品质。启示人们要有礼貌;要勇于改正错误;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做人要言行一致。

原文内容: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全文翻译

郭伋刚到任时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

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这是郭伋做人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文言文翻译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这句文言文翻译是:郑子产得了疾病,要对子太叔说一些话。完整的一句是: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其翻译是:郑子产得了疾病,对子太叔说,我死了以后,你肯定能执掌大权,届时你不能实施严厉害民的政策,因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用宽厚爱民的政策才能使人民服从,只有使用宽厚爱民的政策,才会让人们爱戴你,拥护你的决策,国家也才会稳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读书之法文言文翻译 读书之法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之法》文言文翻译:平时看书要先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一样。接着,就精心地思考,使得书中的意思就像我想出来的一样,这样读书才会有收获。如果文章有疑难的地方,或解释有不同,就要虚心冷静地思考,不要匆忙地解释,决定对错。

首先假设一个你自己的陈述,然后根据文章思考,验证其思想是否通畅。那么那些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人说,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反驳,然后寻求稳妥的道理,来考证对错,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会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观察发展变化,比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比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

《读书之法》文言文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醉吐相茵文言文翻译 醉吐相茵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他为人忠厚,善良。汉宣帝三年,立皇太子,他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月,升为御史。五年后担任丞相。他的车夫喜欢喝酒,曾有一次随丙吉外出,喝醉之后吐在了他的车上,西曹主管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因为喝醉就赶他走,他还有什么地方容身?还是容忍他一下吧。”于是没有辞去这个车夫。

醉吐相茵,汉语成语,拼音是 zuì tǔ xiāng yīn。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卷74《丙吉传》3146页: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丙吉传》。醉吐相茵的意思是喝醉了之后吐在了丞相的草席上,现在人们多以这个典故喻指宽以待人必然会有好的回报。或为咏宽宏大量,不计人过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寇准不营私第翻译 寇准不营私第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寇准营私第”的翻译:寇准从不为自己建造豪华住宅。该句出自《国老谈苑》,讲的是寇准为官清廉,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从不为自己建造私宅府第,受到百姓们的爱戴的故事。

原文

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不营私第。处士魏野赠诗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洎准南迁时,北使至内宴,宰执预焉。使者历视诸相,语译导者曰:“孰是‘无地起楼台’相公?”坐无答者。

译文

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辽国使者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廷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武王伐纣文言文翻译 武王伐纣的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武王伐纣》的翻译:武王讨伐商纣,乘船渡过黄河。兵车刚用船搬运过河,(太公就让人)把船毁坏在河里,说:“这回出兵,是太子去为他父亲报仇,现在要和敌人拼死奋战,不可存生还之心!”所过的渡口和桥梁,也都叫人全部烧掉。

武王伐纣,在孟津地方过渡,忽然,大波之神阳侯掀起了一个个巨大浪涛,迎着船头打来,狂暴的风刮得天昏地暗,连人和马都看不见了。这时,武王坐在船头,左手拿了一把黄金色的大板斧,右手拿了一只悬挂白色旄牛尾巴的指挥竿,瞪大眼睛,把指挥竿向前指着说道:“我既然担当了天下的重任,谁敢来违逆我的意志!”武王说完这话,顷刻间,风也停了,大波也止息了,于是军队安然渡过孟津。

武王伐纣,到了邢丘这个地方,忽然天下大雨,一连下了三天三夜,也不休止,并且还发现战士们用的盾无故折为三段的怪现象。武王心里有点害怕,便召太公来问道:“看这光景好像是纣还不可以讨伐吗?”太公答道:“不然。盾折为三段,是说我们的军队应当分为三路。大雨三天不止,那是在洗我们的甲兵,让我们清清爽爽,好上路啊!”武王听了,说:“那又怎么办呢?”太公说:“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老鸦也觉得可爱;要是憎恶那个人,就连他巷子里的壁头也觉得可恶。现在的办法就是去杀光敌人,不要剩下一个!”

《武王伐纣》的原文

武王伐殷,乘舟济河,兵车出,坏船于河中。太公曰:“太子为父报仇,今死无生。”所过津梁,皆悉烧之。

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操黄钺,右秉白旄,瞋目而撝之,曰:“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于是风济而波罢。

武王伐纣,到于邢丘,楯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楯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武王曰:“然何若矣?”太公曰:“爱其人及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胥余咸刘厥敌,靡使有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游石门诗序节选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游石门诗序》文言文节选翻译是:石门在东林寺南方大约十余里处,它另外还有一个名称叫障山。山脚和周围起伏的群岭相连,山体超越身边的山脉独自矗立。众多的山泉在这里汇合,两峰并肩而立,涧水从中流出,倾斜的危岩在水中映出倒影,朦胧的景色水雾般覆盖着大自然,因此才有了石门这个名字。

这里虽然是庐山的一角,但确实是一大奇观。它的奇丽只在民间传说中代代相传,真正亲眼看过的人却并不多。因为瀑布湍急,人兽无法到达,山上的石径往复曲折,阻碍重重难以行走,所以,这里很少有供人行走的山路。

原文:

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一名障山。基连大岭,体绝众阜。辟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为名。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皆传之于旧俗,而未睹者众。将由悬濑险峻,人兽迹绝,迳回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望梅止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望梅止渴全文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魏武帝在行军路上,找不到取水的道路,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命令道:“前面有一片梅子林,果实丰饶,(梅子)味道酸甜,可以解渴。”士兵听了后,嘴里的口水都流了出来,曹操利用这个办法促使部队尽快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魏武:魏武帝,指曹操。失:丢失,找不到。饶子:果实很多。

望梅止渴全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全文注释

魏武:魏武帝曹操,他的儿子曹丕做了皇帝,追尊他为武帝。

行役:行军。

汲(jí)道:取水的道路。

汲:原指取水于井,这里指水。

饶子:果实很多。

饶:丰富,多。

甘:甜。

乘此得及前源:借此机会终于在前边找到水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沈屯子入市文言文翻译 沈屯子偕友入市翻译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沈屯子入市》的译文

沈屯子同朋友一起去集市,听说书人说道:“杨文广被围困柳州城中,城内缺少粮食,外面的援兵被阻挡”。他就紧皱眉头,站在一旁慨叹不已。朋友拉着他回家,他竟日夜惦记此事,不曾忘怀,说道:“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

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病。 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去集市上卖,他心中暗想:“竹竿梢头非常锐利,街上行人这么多,一定会有人被戳着剐着的,这该如何是好?”回到家后,他更忧郁了,世界上多忧虑的人像这样的吧。

《沈屯子入市》的原文

沈屯子偕友入市,闻谈者言:“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蹙然诵叹不已。友曳之归。日夜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从此悒悒成疾。家人劝之徘徊郊外,以纾其意。又忽见道上有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衢上行人必有受戕者。”归而益忧。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苏东坡画扇文言文翻译 苏东坡画扇的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画扇》的翻译:苏东坡到杭州就职的时候,有人告状一个欠了他两万块钱没还的人。苏东坡召见那个欠钱的人,询问他,那人说:“我家靠制作扇为生存,恰逢父亲去世,并且从今年春天以来,连天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又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钱的。”

东坡仔细看了他很久,对他说:“暂且把你做的扇子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市卖。”过了一会儿,扇子送到了,苏东坡拿了二十把空白的夹娟扇面,用公文用笔书写草书并画枯木竹石,一会儿就完成了。交给那个人说:“快去外面卖了扇子还钱。”那个人抱着扇子感动流了眼泪,刚越出府门,就有许多人争着用一千钱购买扇子,很快就卖完了。

《苏东坡画扇》的原文

东坡官钱塘日,有人诉负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而询之,云:“ 吾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扇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成,即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资也。“其人抱扇而涕下。始逾府门,人以千钱竞购一扇,立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语文文言文翻译——《浣溪沙》

全文共 190 字

+ 加入清单

浣溪沙

作者:晏殊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