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梁鸿上节文言文翻译(汇编20篇)

浏览

7401

文章

508

吴既赦越文言文翻译 吴既赦越原文及翻译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扶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吴既赦越》,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睡在干柴上。尝胆:尝苦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东坡还宅文言文及翻译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东坡还宅讲述了建中靖国年间,苏东坡从海南岛回到北方,定居阳羡的经历。本文充分体现了苏东坡的处世豁达与豪爽的特点。面对可能是花尽毕生积蓄买来的房子,闻得心酸老妇的悲泣,不待思索举以与之,正如他所说的物与我皆无尽也。

原文翻译

建中靖国年间,苏东坡从海南岛回到北方,打算定居在阳羡。当地的读书人,还有所顾忌不敢与他交往,只有邵民瞻跟从并向他学习。东坡也很喜欢这个人,时常和他一起拄着拐杖走过长桥,以游山访水为乐。

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栋房子,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应付而已。占卜选取吉日入住新宅。一天夜晚,东坡和邵民瞻在月下散步,偶然间到了一处村落,听到有一位老妇人哭得很悲伤。东坡走近倾听,说:“奇怪啊,这位老妇人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难道有什么非常难以割舍的事令她这么伤心吗?我要问一问。”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看到东坡一行人,仍旧自顾哭个不停。

东坡问老太太哭泣的原因。老太太说:“我家有一栋房子,已相传百年,保护并守住不敢有所变动,一直传到我。然而我儿子不成器,竟然把老宅变卖给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来,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么不伤心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非常难过,问她的老房子在哪里,原来竟是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买到的那一栋房子。

苏东坡于是再三安慰老太太,慢慢对她说:“你的老房子是被我买来了,你不必太悲伤,现在我当场把这房子退还给你。”于是就叫人拿来房契,当着老太太的面烧了。招呼她儿子叫他第二天接母亲回老屋去,竟然始终没索要回买房的钱。苏东坡从此就回到毗陵,不再买房子,而是借顾塘桥孙家的居住处暂时居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为: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文言文翻译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的翻译

全文共 2021 字

+ 加入清单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向东到齐国去拜师,在鬼谷子先生处学习。苏秦外出游历多年,回家时穷困潦倒。兄弟、嫂妹、妻妾都偷偷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业,以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作为事业。今天您丢掉本行而去耍嘴皮子, 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

苏秦听了这些话,很惭愧,自感悲伤,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找出阅读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埋头读书,却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研读它。过了一年,悉求其真缔,说:“这些足可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

六国合纵成功而同心协力。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于是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

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 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 田,我难道还能佩带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 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一百钱做路费,到现在获得富贵,用一百金(一百万 钱)偿还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他的随从人员中,唯独有一个 人没得到报偿,就上前去自己申说。苏秦说:“我不是忘了您,当初您跟我到燕国去, 在易水边上,您再三要离开我,那时,我正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责怪您,因此把您 放在最后,您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

齐宣王去世,湣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湣王把葬礼办得铺张隆重用来表明自己的孝道, 高高地建筑宫室大规模地开辟园林,以表明自己得志,打算使齐国破败,从而有利于燕国。燕易王去世,燕哙登基做了国君。此后,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当时没死,带着致命的伤逃跑了。齐王派人捉拿凶手,然而没有抓到。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齐王就按照他的话做了,那个刺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动出来了,齐王因而就把他杀了。燕王听到这个消息说:“齐国为苏先生报仇,作法也太过分……”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讳忌研习他的学说。苏秦由普通百姓起家,终于联络六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所以,我列出他的经历,按着正确的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要让他只蒙受不好的名声。

《史记·苏秦列传》原文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伯牙绝弦翻译 伯牙绝弦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一样。”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澎湃的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钟子期去世之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绝弦》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的故事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名为钟子期,他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

二人约好第二年中秋再见面,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钟子期却迟迟没有露面。俞伯牙四处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已经没有办法赴约了。

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黄牛滩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黄牛滩讲述了黄牛滩及有关的历史遗迹。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及人们对征服大自然的美丽想象,黄牛象征着人民改造河山的伟大创造力。

原文内容: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经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全文翻译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块岩石。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在黄牛滩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和原来一样。”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陆象山少年时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象山少年时讲述了陆象山少年常常坐在临安的市井中看人下棋的故事。经过观摩他人下棋,善于思考领悟,坚信自己已天下无敌。从棋局胜利的喜悦、得到夸奖的高兴、悟出下棋方法的喜悦。

原文内容:

陆象山少年时,常坐临安市肆观棋,如是者累日。棋工曰:“官人日曰来看,必是高手,愿求教一局。象山曰:“未也。”三日后却来,乃买棋局一副,归而悬之室中。卧而仰视者两日,忽悟曰:“此《河图》数也。”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二局。乃起谢曰:“某是临安第一手棋,凡来着者,皆饶一先。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手矣。”象山笑而去。

全文翻译

陆象山少年的时候,常常坐在临安的市井中看人家下棋,这样连续过了好多天。下棋的棋工对他说:“官人每天来看,一定是高手,愿意向你求教一局。”象山说:“不是这样。”约定三天后来,他买来一副棋局,回到家后悬挂在房间里。躺下来仰视着它两天,忽然醒悟说:“这是《河图》之术。”于是前往与棋工对弈,棋工连输二局。于是起身推辞说:“我是临安下棋第一高手,凡是来和我下棋的,我都先饶对方一子,今天与官人的棋局,反而是我被饶一子,官人(指象山)天下无敌了。”象山笑着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蒙人遇虎文言文翻译 蒙人遇虎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蒙人遇虎》的译文:蒙地的人穿着狮子皮做的衣服来适应旷野(的风寒),老虎看见他便跑了。他认为老虎害怕他,回去后就很自负,自以为自己了不起。第二天,他穿着狐狸皮做的衣服前往(旷野),再次与老虎相遇。老虎站那看着他。老虎不逃跑而激怒了他,(便)呵斥老虎,结果被老虎吃了。

《蒙人遇虎》原文

蒙人衣以狻猊之皮以适圹,虎见之而走。谓虎畏己也,返而矜,有大志。明日服狐裘而往,复与虎遇。虎立而睨之。怒其不走也,叱之,为虎所食。

注释

蒙:春秋时期鲁国的邑名

狻猊:狮子

圹:野外,旷野

返而矜,有大志:回家后便骄傲起来了,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矜:骄傲

睨:斜眼看。

《蒙人遇虎》的道理

《蒙人遇虎》告诉我们正确分析事物表面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事物的表面之后可能隐藏着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要认真探究时候背后内在的真正原因,去分析处理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介绍

1、留,就是保留。凡事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是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3、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文言文中,单音词占主体,而现代文中,双音节词占据主体。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用双音节增补单音节词。这种增补,大多数时候,根据意思组一个词,就可以了。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转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农夫耕田文言文翻译 农夫耕田的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农夫耕田》的翻译:农民在农田里耕种,喘几口气后才挥一下锄头。路过的行人看见了,便讥笑农民,说:“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亩田几个月也耕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没有多长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气喘吁吁,汗如雨下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向前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不易。”

农夫说:“不是耕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 过路人心服也口服地离开了。

《农夫耕田》的原文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迭也。”行者服而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义犬报火警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义犬报火警是一个文言文小故事,通过写一只有道义的狗为主人报告危险的故事,一次告诫人们在任何时候要懂得感恩、知恩图报。要与人为善,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全文翻译

城的东边,有一个人家里养了一条狗,非常瘦弱。有一天晚上,邻居家突然着火了,蔓延到了这一家。家里人正睡得沉,以至于狗连续叫也不醒。狗就起来拉他们的被子,他们依旧沉睡如故,狗又蹲在床上把嘴贴着那人的耳朵大叫,那人才惊醒过来。

看见屋子里充满了烟雾,急忙喊妻子儿女出来,屋子却被烧成了灰烬。那人就跟他亲近的人说:“我家穷,狗经常吃不饱,没想到今天能救我们使我一家四口免于死难。那些每天享受着别人的丰厚食物却不顾其他患难的人,看到狗的行为后会怎么样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刘备托孤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托孤》文言文全文翻译是: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要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道:“我一定尽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先主又传诏,命令后主对待丞相就如同对待父亲。

《刘备托孤》原文: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简介: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乌鸦喜谀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乌鸦喜谀》文言文翻译:广西桂林附近有荒村有很多树,树上栖息着乌鸦。一只狗抬头看着枝头,一只乌鸦正在它上方吃食物。狗想沿着树爬上去,遗憾没有办法,只好趴在地上自言自语,抬头望着乌鸦等待时机。随后忽悠乌鸦唱歌,以至于乌鸦口中的食物全都掉进了狗的口中。

文章原文:

粤西桂林,近有荒村,多树木,上多栖乌鸦。一犬翘首枝头,乌鸦食其上。犬欲缘木上之,恨无何,伏地喃喃,仰视注目以待,颂曰:“乌兄,久慕高风,未亲雅教,素仰雅曲,如赐一曲,尤慰平生,心亦足矣。”鸦听之,喜不自胜,伸腰展翅,㖞㖞数声,食尽堕犬口中。犬曰:“雅曲已聆,心愿已足,蒙赐佳味,终身铭德。”鸦讶曰:“非闻曲之为,乃欲吾口中食耶!”悔之莫及!

文章寓意:

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话。不要在花言巧语中迷失自我,要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一定的教训。意为喜欢听奉承话的人不会有好结果。不要在花言巧语中迷失自我,要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一定的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司马温公幼时文言文翻译 司马温公幼时文言文的意思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光小时候,总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当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的时候,其他师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只有司马光还在勤奋苦读,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才停止。(因为)他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就会得到很大的收获! ”

《司马光好学》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好学》主要内容

《司马光好学》是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小的时候,在“患记不若人”的情况下,严以律己,争分夺秒,刻苦读书,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地阐发了“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江上丈人文言文翻译 江上丈人文言文原文翻译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江上丈人》的翻译:江上的渔翁是楚国人。楚平王因为费无忌的谗言而要杀害伍奢。伍奢的儿子伍子胥听闻此事就逃走了,想要投奔吴国。他来到江边,想要渡江却没有船只,然而奉命追捕他的人紧随其后,情况十分危急,他担心自己无法逃脱。

(正在这时他)遇见了一位渔翁,这才得以渡江。于是他解下身上所佩戴的宝剑,把剑递给了渔翁,并说:“这是把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渔翁不肯接受并说:“楚国的律法,凡是能抓获伍子胥的人加官进爵,赏黄金千镒,我尚且不去领取,更何况是你这把剑呢?”渔翁不肯接受宝剑就告辞了,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伍子胥到了吴国,做了丞相,想要找那渔翁,却无法找到,他每次吃饭前就会祭祀渔翁说:“名字可以听闻但人却无法相见,怕的是只有这老渔翁吧?”

《江上丈人》的原文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奢子员亡,将奔吴。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自恐不脱。见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剑以与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珪,金千镒。吾尚不取,何用剑为?”不受而别。莫知其谁。员至吴,为相,求丈人,不能得,每食辄祭之。曰:“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橘逾淮为枳文言文翻译 橘逾淮为枳全诗翻译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如下:

晏子将要出使去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后,对身边的侍卫、大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身边的侍卫、大臣回答说:“在他到来时,请让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说:‘这人是做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这是齐国人。’大王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他犯了盗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赏赐给他酒喝。他们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谒见楚王。楚王说:“捆着的人是做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北就变成枳树,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水土不同啊。现在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可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楚国的水土让人变得善于偷盗吗?”

楚王(尴尬地)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猩猩嗜酒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猩猩是一种喜欢喝酒的动物。山脚下的人,摆下装满甜酒的酒壶,旁边放着大大小小的酒杯,还编了许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放在道路旁边。猩猩一看,就知道这些都是引诱自己上当的,它们连设这些圈套的人的姓名和他们的父母祖先都知道,便一一指名骂起来。可是不久骂完以后,有的猩猩就对同伴说:“为什么不去稍微尝它一点酒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要多喝了!”于是就一同拿起小杯来喝。

喝完了,还一边骂着,一边把酒杯扔掉。可是过了一会儿,它们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来喝酒,喝完酒了,又骂着把酒杯扔掉。这样重复多次,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再也克制不住了,它们就干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大喝起来,根本忘了会喝醉这一回事。它们喝醉了以后,便在一起挤眉弄眼地嬉笑玩耍,还把草鞋拿来穿上。就在这个时候,山脚下的人就跑出来追捕它们,它们相互践踏,一个个都被人捉住了,无一幸免。后来的猩猩也是这样(被捉住)的。猩猩可算是很聪明的了,知道憎恨人家的引诱,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都是贪心造成的。

简评

寓言“猩猩嗜酒”,耐人寻味。猎人为捕获猩猩,投其所好,以甜酒作诱饵。猩猩明知是圈套,但闻到酒香不能自制,边骂边尝,直到烂醉如泥成为猎物。

想想来,有时候人的堕落轨迹,与这些猩猩,是如出一辙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黄仙裳济友文言文翻译 黄仙裳济友文言文及翻译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黄仙裳济友》的文言文翻译:泰州太守田雪龛做官清廉,黄仙裳同他交往的时候,绝对不用私事去求田雪龛。后来田雪龛被免官,留在泰州不能离开。黄仙裳从汝宁归来时,口袋里只有二十两银子,就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分出一半银子送给田雪龛。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这一天如果我先回到自己家,家里急需要钱的话,就不能分钱来送给他了。”

《黄仙裳济友》的原文

泰州守田雪龛居官廉,黄仙裳与周旋,绝不干以私。后田落职,在州不得去。黄自汝宁归,囊中但有二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后语人曰:“是日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赠田矣。

注释:

泰州守:泰州太守;泰州,古地名,今江苏泰州市。

守:太守。

居:做。

以:要求。

廉:清廉。

周旋:交往。

干:求。

落职:免官。

资:资产,指钱。

去:离开。

自:从。

汝宁:古地名,今河南汝南县。

归:回来。

囊:一种口袋。

但: 只有。

金:此处指银子。

乃:于是。

寓:居所,住处。

语:对……说。

是日: 这天。

亟:急。

绝不干以私:一点也不牟取私人利益。

分其半以赠:分出一半送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文言文翻译——《曹刿论战》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猩猩嗜酒文言文翻译 猩猩嗜酒文言文翻译启示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猩猩嗜酒》的译文:猩猩是一种喜好喝酒的野兽。山脚下的人摆上装着甜酒的酒壶,摆上酒杯,不同大小的都有。他也编许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放在道路旁。猩猩一看,就知道是引诱自己上当的,还知道设圈套的人的姓名和他们的父母祖先,便一一指名骂起来。

可是骂完以后,有的猩猩就对同伴说:“为什么不稍微尝一点呢?不过要小心别喝多了!”于是就一同取小杯来喝,还一边骂着一边要离开这喝酒的地方。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来喝,又骂着要离开这喝酒的地方。这样重复多次,喝得嘴上甜蜜蜜的再也克制不住了,就干脆拿起大酒杯大喝起来,根本忘了能喝醉的事,喝醉了以后便在一起挤眉弄眼地嬉笑,把草鞋拿来穿上。山脚下的人就出来追捕它们,结果互相践踏都被捉住,没一个跑掉的。那些后来的猩猩也都是这样地被捉住了。

《猩猩嗜酒》的原文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设以醴尊,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数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遂大爵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

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启示

《猩猩嗜酒》警示读者,贪则智昏,不计后果;贪则心狂,胆大妄为;贪则难分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环西湖之山凡三面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西湖之山凡三面出自《韬光纪幽》文言文中。主要记录了作者环游西湖幽静的韬光亭时的所见所感所想,通过路险曲折和草木苍翠茂盛表现,表达了作者对韬光亭的喜爱之情。

全文翻译

总共有三面围绕西湖的山,其中西山最好;占据西山的佳处只有四个寺,灵隐寺是其中最好的;统率灵隐寺的优美景色有五个亭子,韬光亭是最幽静的。韬光亭在灵隐寺后面的北高峰下,我们开始从西北角上山,路很险峻,曲折得像蛇在爬行,两边都是山峰悬崖,陡峭隔绝,几里路上连续不断。

美好的树和美丽的竹子在这里长得很茂盛,兔丝女萝之类的植物不断向周围扩展延伸,并且分散地生长,树阴交叠,绿色密密地遮掩着,太阳光从树叶下面泄露下来,莹洁干净像琉璃一样召人喜爱。禽鸟听见人的声音近了,就边飞边叫,边飞边舞,好像报告客人到了的样子。山峰回环,路跟着转弯,有的游客有先有后走散了,看见树的缝隙中隐约有人影,常常远远地相互呼叫和应答,遇到称心的地方,就靠着树休息,垫着草坐下,悠悠地遐想很久很久,再起身行走,走了一段又停止,还是犹豫着舍不得离开。

听到梵音泠泠,如金石走出树林顶端,于是慢慢听的,很久才和门。房屋依山为高低,明净整洁,一尘不生;四周峰峦环抱,地势极其深奥曲,幽深幽深秀丽,乳泉交流,屋顶上下到处都充满,昼夜常如风雨声。我八、九人,都拥有钠跌坐在,闭上眼睛静静观察,客至不起。

只有庵主人出来请客人坐在小屋中,烧香供茶果很虔诚。又引客出屋后面,看到大竹数万,竹尽,西一小山丘,高约几丈,攀援着登上,看到西湖湛然在城下,南北两山绕湖像双龙抱一个白银盘,荡漾不定,使人心目萧爽,神思飘逸,我乘云驾风,浮游在灏气上的。嗨!快啊!再沿着回家路下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