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历害【优秀20篇】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相诸葛亮严于修身,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那么体现诸葛亮的个人修养的故事又有哪些呢?下面是问学吧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1867

文章

57

篇1:诸葛亮明明更足智多谋,为什么最终还是败给了司马懿?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何还是败给司马懿?

是因为诸葛亮的思想比较保守,比较传统,是一个十足的君子。和司马懿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司马懿把所有的思考都会围绕在自身的利益上。

诸葛亮把所有的一切都放在战场上,很少会放在机关算计,又或者是个人的前程上。司马懿追随曹操半身学会的就是不愿天下人负我,无论是战场上还是政治上,司马懿从来都只会为自己的利益思考。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请出去的,但是刘备对诸葛亮来说就是一个伯乐,这种知遇之恩,诸葛亮也必须要以性命相保。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平时带兵打仗诸葛亮,总是会想着刘备,还有身后的蜀国,这种责任就好像是大山一样,一直压在诸葛亮的身上。无数的人看到诸葛亮一直会在深更半夜去处理政务,因此就会劝他说没有必要凡事亲力亲为,为什么不交给别人?明白这一个道理,但是总会觉得别人可能不会向自己如此尽心尽力。

司马懿就没有这一个沉重的思想负担,也没有必要去抱谁的知遇之恩,轻装上阵。在司马懿的眼中只有军权是值得信赖的,拥有军权自然就可以掌控一切。司马懿把所有的精力都会放在军队上面。

诸葛亮的所有政治行为全部都是围绕着天授皇权,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全部都会选择唯命是从,根本就不会选择抗旨。在北伐期间,只要刘禅下达指令,全部都会选择遵守,根本就不可能会选择反抗。司马懿在作战的时候根本就只顾着自己,只要能够打胜仗,那么所有的一切全部都会抛到脑后,在这一点上司马懿的认识还是非常清醒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座右铭怎么区别那么大?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诸葛亮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是曹操的死对头,刚好司马懿又是曹魏这边的军师,所以诸葛亮也经常的被人拿来和司马懿对比了,所以也分不清楚到底是谁更加的厉害的,最近很多网友也说了,如果我们来看看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座右铭的话你会发现这个也还是有非常的大的区别的,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又有什么影响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吧!

诸葛亮外号卧龙,司马懿外号冢虎,两人在三国时期可谓是一生之敌,然而后世对两人的评价却天壤之别。

其实两人的结局迥异,从他们的人生志向就能看出。看看他们各自的座右铭,就能得知为何会走向这样的结局。

诸葛亮出山后,让颠沛流离的刘备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枭雄。在刘备死后,尽心辅佐刘禅,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为了蜀汉的基业耗费了一生的心血。

而司马懿侍奉曹魏四代君主,曹丕曹叡更是把他看做心腹大臣,临死前托孤于他。然而司马懿却最终监守自盗,夺了曹魏的大权。在他的基础上,他的后代众目睽睽之下弑君篡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将这句话视为自己的座右铭,而他也用了自己的一生践行这句话。诸葛亮没有选择强大的曹操,而是选择辅佐当时几无立足之地的刘备,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刘备死后,他竭尽所能辅佐不成材的刘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总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一生回报刘备对他的信任,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北伐的路上。哀哉,诸葛武侯!

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司马懿

司马懿则恰恰与诸葛亮相反,与后世美名相比,他更在意自己和家族的切身利益。这一点,从他选择加入曹操的阵营就已经证明。司马懿第一次被曹操征辟时,此时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胜负未分。因而司马懿装病不出,在家里整整待了两年没有出门,等到曹操击败袁绍后才同意出仕。

此后,司马懿的所有计划,都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他阴养死士,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终于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将曹魏的政权蚕食至尽。

近几年,许多三国题材的影视剧,都在为司马懿洗白。厚黑学的兴起,也让许多人觉得司马懿才是最大的赢家。但什么是成功?每个人心中的标准不同,诸葛亮鞠躬尽瘁,留下了千古贤相的美名。司马懿虽夺得天下,但后世对他的评价仍然是奸臣、野心家。更别说司马家篡位后,德不配位,仅仅数十年就爆发了五胡乱华,造成中华民族最惨痛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诸葛亮于上方谷火烧司马懿,为何下雨后没有继续追杀?

全文共 1347 字

+ 加入清单

上方谷的这段情节,是出自《三国演义》的,是一段虚构的情节,诸葛亮借助地形,差点就要烧死司马懿,但是没想到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一命。司马懿借此终于逃命,但是为何诸葛亮在后来不继续派人去追杀?虽然司马懿逃了一命,但是如果继续追杀也不是没有机会,为何诸葛亮就这样放弃了?当时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上方谷情节简介

《上方谷》出自三国演义第103回,因其形状如葫芦,故俗称葫芦峪,又名尚方谷。陕西省眉县境内,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诸葛亮在上方谷上深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话说在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由于东吴此时也从东南进军魏国的合肥等地,司马懿经过和诸葛亮的数次交锋深知他的厉害而且魏主也下旨命司马懿坚守不战。于是两军便在渭南相持很久,由于蜀军远道而来不可久战。于是诸葛亮想用计策把司马懿引入上方谷,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易燃物质把司马懿人马活烧在上方谷。

待魏延把司马懿等人引入上方谷,上方谷便被蜀军准备的易燃物质燃得火光冲天,眼看司马懿等人将葬身火海,谁料此时不期大雨却从天而降,将大火扑灭。司马懿等人也就侥幸的逃脱了。在上方谷上的诸葛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由的深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意思是:完美的计谋有人决定,如何的结果,却只有天能决定,不可强求。后人有诗叹曰: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不久操劳过度的诸葛亮便病死五丈原,蜀军不得已撤军。2.诸葛亮为什么没有继续追杀

诸葛亮在上方谷设了一个局,把司马懿给骗到了这个局当中。在这里司马懿想要用一把火把司马懿给活活地烧死。

本来这个计策都要成功了,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当大火烧起来的那一刻,诸葛亮以为自己要成功了,北伐终于有了结果了,这一次自己多年的辛苦,终于要成为现实了。

可是,还没等诸葛亮来得及开心。一件意外的事情就发了,因为本来是没有雨的天空,忽然下起了一阵大雨。大火正好被雨水给剿灭,司马懿死里逃生了。

诸葛亮看到了这一幕,觉得连老天都在帮助司马懿,真可谓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今天发生的一切,都是在预示着司马懿不可能被自己杀的。

司马懿这个人,是有老天在眷顾着的。自己肯定也不可能违背老天的命令,来杀司马懿的,这就是所谓的天命不可违。因此,在司马懿逃亡的时候,诸葛亮也没有让手下去追。当然了这样的事情,也仅仅是发生在了小说里。

若是真的发生在现实当中,无论是刀枪剑戟,都是可以伤人的。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当然不可能放走司马懿了。对于诸葛亮来说,只有杀了司马懿,他才有可能在北伐当中有所突破。3.诸葛亮与司马懿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之所以没有成功,他的对手司马懿在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司马懿他总能洞察到诸葛亮的想法。诸葛亮北伐就是想要打几场胜仗,然后为蜀汉开疆拓土一下。

但是,司马懿就是不和诸葛亮开战,因为他早就知道,这场战役诸葛亮最终肯定是要输的,毕竟诸葛亮是远道而来,他的粮草都要消耗尽的时候诸葛亮肯定是要撤退的。

诸葛亮就怕司马懿不出战,因此,他还大骂司马懿是女人。但是,司马懿的心态很好,无论他怎么挑衅,司马懿都是不应战。最终诸葛亮也只能是无功而返,北伐了很多年,也没有任何成效,最后在十分郁闷的情况下,郁郁而终了。

不得不说,诸葛亮一生遇到的最大的宿敌,就是司马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上方谷之战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却没算到天会下雨?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司马懿斗智斗勇,总是让人觉得十分精彩。然而在诸葛亮生命终结之前最后一次与司马懿的战争,即上方谷之战,原本以为能够就此用火终结蜀汉一大劲敌,可谁知天竟然下起雨来熄灭了大火,救了司马懿一命。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是这其中却并不是没有科学道理,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我们总会想到诸葛亮和司马懿龙争虎斗,就正史而言,司马懿总共对抗诸葛亮2次而言,早期的战役是由曹魏大将曹真和张郃负责防御的。不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战役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尤其是最后一战,上方谷之战差点让司马懿毙命,可惜苍天助曹不助汉,忽然天降大雨让司马懿逃脱。那么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什么火烧司马懿却没料到天会下雨?

我们先来看看,上方谷之战是诸葛亮生前与司马懿的最后一战,也是诸葛亮北伐过程中诛杀司马懿的最佳时机,同时也是直接联系到后来的五丈原诸葛亮之死的重要情节,在三国故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战,诸葛亮成功利用军粮将司马懿及其大军诱入上方谷内,封锁谷口,用火攻之,眼看大功告成,突然天降大雨,将大火浇灭,司马懿趁机率军冲出谷口,致使诸葛亮功败垂成,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之中可以是智慧的化身,算无遗策,又能呼风唤雨,怎么就没有预料到在上方谷之战的时候出现下雨的情况呢?对于这件事,我们必须从《三国演义》层面来说。

第一:就事件战局而言

上方谷之战是一场精彩的对攻、火攻战役,但是历史上却并没有真实发生,属于罗贯中所杜撰,在这次战役之前,司马懿经过和诸葛亮的数次交锋,知道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非常谨慎,坚守不战。于是诸葛亮想用计策引诱司马懿父子,诸葛亮又事事巨细,时间紧急,自然就会有所忽略,没办法掌控全局,主要还是依靠过去的主观经验来判断上方谷不会下雨。

第二:就地理位置而言

上方谷也叫“葫芦谷”,整个山谷就像葫芦一样。诸葛亮在谷底放火,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上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因此出现了狂风大作的现象。同时,当谷底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为水汽凝结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这些云雾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大雨倾盆的局面,浇灭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马懿才得以脱险。

第三:就作者杜撰而言

《三国演义》虽然有尊刘贬曹的思想,为了表现诸葛亮智绝,才虚构出上方谷战役,让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精彩程度达到极点。但是正史之中司马懿没有死,还成功篡夺了曹魏的大权,但是诸葛亮确实病逝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罗贯中撰写的时候,自然不能将司马懿干掉,只好巧妙的借助“天降甘霖”这招,来实现这个目的。

总之,在《三国演义》之中,罗贯中才是王者,想怎么下雨,什么时候下雨,什么地方下雨,聪明的诸葛亮是算不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假诸葛亮吓跑司马懿是真的么?司马懿为什么怕诸葛亮?

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其实非常忌惮诸葛亮,升至在内心是非常恐惧诸葛亮的。司马懿从来不出兵和诸葛亮正面交锋,就是担心自己会中诸葛亮的计谋,所以靠拖延战术就是最有把握的方法。诸葛亮死后还靠着假人吓跑了一次司马懿,可见在司马懿心里诸葛亮一直都是一个阴影。毕竟诸葛亮带兵打仗的经验高于司马懿,司马懿的性格又是能避其锋芒就躲得远远的,只能说司马懿站对了阵营。

《三国志 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时间是在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主人公是司马懿。原文如下: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杨仪等将领整顿军队出发后,有老百姓跑来告诉司马懿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司马懿随即亲自率领大军从后追赶。姜维命令杨仪举起军队的旗帜,擂响战鼓,调头回转,拉出一副将要向司马懿军队发动攻击的架势。司马懿下令退兵,不敢逼近。于是,杨仪率军列队而去,进入山谷后才为诸葛亮发丧。对于司马懿的这次退兵,当地百姓变了一句谚语说:“死了的诸葛亮吓跑了活着的司马懿。”有人将这句谚语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表示:“我能料到活着的诸葛亮,不能预料死了的诸葛亮啊!”

文中所提到的“死诸葛走生仲达”,意为死了的诸葛亮吓跑了活着的司马懿,比喻人虽死,余威犹在。

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期间。双方在五丈原一带斗智斗勇,诸葛亮力图与司马懿大军进行决战,而司马懿则坚守不出。经过数月对峙,诸葛亮因病去世。按照诸葛亮临终前的部署,蜀汉大军秘不发丧,悄悄向汉中撤退。

尽管如此,当地的百姓还是得到了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并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喜出望外,率领大军追赶。而姜维却突然下令蜀汉大军停止撤退,让杨仪等人率部迎击司马懿,假装这是一次引诱司马懿追击并将其消灭的计策。这一招果然骗过了司马懿,他下令全军撤退,蜀汉大军也因此平安返回汉中。

这一事件很快在曹魏西北地区传开,百姓们创出了这句成语讽刺司马懿。对此,司马懿无可奈何,只好出言自我解嘲。虽然他以坚守不出的战术熬死了诸葛亮,取得防御战的胜利,但由于这件事情的出现,令自己颜面尽失,真是丢脸丢到了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为什么延缓了攻势?司马懿在担心什么?

全文共 2180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北伐期间因为碰上司马懿采用消耗战术,最后把自己的身体也给累垮了,司马懿深知这样下去诸葛亮肯定会因为身体吃不消而患疾,所以也是不攻只守,最终诸葛亮倒在了北伐的路上。但是诸葛亮不在了,司马懿为什么还是不敢进攻呢?其实不是司马懿不进攻,而是当时司马懿并没有掌控兵权,并不是他想要进攻就能进攻的。

在中国过去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里,有一位长着狼顾之相的人物,他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这个人就是三国时期的最大的胜利者——司马懿。他的为人沉稳,善于隐忍,他的一生就在隐忍和演戏的过程,尽管如此他仍然保留着一份稳准狠的狼性。在当时诸葛亮连年率蜀军10万攻打曹魏属地时,因为当时曹操已经去世多年,能够与诸葛亮抗衡的人也就只有司马懿了。在公元前234年,诸葛亮,又一次率军北伐曹魏属地,与司马懿对战于五丈原,对于诸葛亮我们都非常熟悉,诸葛亮自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他这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连弩、八阵图等这几项发明,对于这些司马懿更是遥不可及。对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身怀鬼神之测的诸葛亮,司马懿与他对战也是毫无胜算,于是司马懿采取了防守的策略来对付诸葛亮的进攻。

刘备之子刘禅虽然说才能不算高,但他心胸宽阔,天资聪敏,继承了刘备的宏远志向,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昏庸无能。诸葛亮在世前也是尽心竭力的辅助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谋略才能超群,更是能够独当一面。这也符合当年诸葛亮对他的夸赞:“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所以在诸葛亮病逝后,蜀国并没有出现混乱的局面,更没有任人宰割。

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的就是说知道对方的实力和权谋,找到对方的弱点和优势,然后制定相应的计策,已取得胜,也就是说了解对方,战胜对方!话好说但是实际上去做并不容易,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斗争的故事也印证了这句话。诸葛亮当时是蜀国的丞相,一心想恢复汉室的辉煌,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与司马懿不同,在他们的争斗中,诸葛亮的优势更加明显,也很显然,司马懿论智谋也是斗不过诸葛亮的。

我们通过记载也可以看到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就开始北上伐魏,直到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生病去世死在了五丈原。作为与诸葛亮多次斗争的老对手,在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却没有攻打蜀国。而当时司马懿所在的曹魏国力已经远远胜于蜀国,想要攻打蜀国取得胜利并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他并没有理由不去攻打蜀国。

在诸葛亮去世时,司马懿当时是曹魏大将军,在长安坐镇,全面负责与蜀汉的战事。而诸葛亮病逝时,蜀汉正发生内讧,当时在五丈原前线的司马懿想趁势攻打蜀国的,从《晋书》记载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也就是说,当时并不是司马懿不想攻打蜀或者不敢攻打蜀国,而是当时的魏国当政魏明帝不想攻打蜀国,为什么可以伐蜀而魏明帝却不想呢?经过研究发现,魏明帝是从当时的三国全局考虑的,因为当时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除了蜀汉以外还有孙权的吴国。曹魏长期与蜀汉对战,对这段时间很长久,即便是国力雄厚曹魏也消耗很大,需要很长的一段休整时间,对于现在伐蜀,时机还未到国力和财力还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此时还并不具备马上伐蜀的条件。关于伐不伐蜀,并不是司马懿自己说了算,司马懿需要听命于当政的君主。

当然,后来也有人解释说,司马懿野心勃勃,能力超群,具有“狼顾之相”,这就因为这样魏帝对他怀有猜疑,对他并不是完全信任。如果不是因为曹魏能有的后辈很少,魏帝也不会重用司马懿让他执掌军队大权来抵挡诸葛亮。就在诸葛亮刚刚去世不久,司马懿就被夺取了兵权,虽然晋级为太尉,也加了官爵,但其实是太尉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虚职。而后来到魏明帝去攻打辽东太守公孙渊失败之后,才再一次的请他出山执掌军队,但是后来到司马懿刚经历过数次战役后,攻占了辽东,解决了辽东问题后,魏明帝就突然去世了,而他又不得不被新的君主免去了军权,总而言之,对于司马懿的曹魏君主对他只有猜忌和不信任。

司马懿作为一个有经验而且老道的统帅,有机会攻打蜀国时,总不想放弃,然而就在他想要攻打蜀国之时魏帝是不准许的,要说其中的原因,还要从从司马懿掌握军权说起。

从228年到234年,在这七年时间了,诸葛亮先后五次出兵攻打曹魏,在这五次讨伐战争中,虽然说蜀国的在战争中收获颇多,但是也因为各种原因而退兵。在前三次讨伐战争中,主要是曹魏大军抵抗诸葛亮的军队,由于曹军当时的主将因病去世,而且曹氏家族的中后来的继承人几乎没有人有能力抵御像诸葛亮这样的足智多谋,又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将领的大任。在这个时候能够担当此重任的将领也就只有司马懿了,于是司马懿就开始了执掌雍州的军事大权的生涯。

作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且将建功立业为人生理想的人,遇到这样的挫折他是不会放弃的,曾经曹操说司马懿说:此人具有狼子野心,时刻窥视天下,不是忠义之人,像司马懿这样聪慧的人,看到自己相中的曹氏一族对自己的评价就不是忠义之人,他是忍受不了的。随着曹氏一族对自己的打压和不信任的步步紧逼,以隐忍著称的司马懿也终于忍不住了,与其给不信任自己且能力一般的曹氏一家将自己参与半生而打下的江山浪费掉,不如自己执掌江山,自己当家作主,实现自己的建功立业,一统江山的理想。于是公元249年,司马懿终于发动了“高平陵事件”,这场战役结束后,曹氏先祖四代人打下的江山就这样成功地落入了司马懿的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空城计中诸葛亮究竟弹了什么曲子把司马懿吓走了?具体是怎样的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诸葛亮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诸葛亮还是很有谋略的。那么,小编也是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空城计中诸葛亮是弹得什么曲子司马懿下走的呢?小编也是在网上看到关于这个话题的议论还是有不少的,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诸葛亮的士兵问道:“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他说:"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如果是司马昭和曹操的话,我是绝对不敢实施此计的。”

面对十五万魏国大军,没有一兵一卒,照样强装镇定,笑容可掬,顺便焚香弹琴,活生生把人家司马懿给吓回去。

取胜的关键,只能是咱们亮哥的气场,以及他弹的配乐小曲儿了。

那么空城计中诸葛亮弹的曲子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有人猜测是《卧龙吟》《凤求凰》《十面埋伏》,有人调侃是《忐忑》《空城欢迎你》《不能说的秘密》。还有一些逗比的回答令人风中凌乱:《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你快回来》。

但最为吻合的极可能是古琴曲《流水》,原因有三:

时间吻合。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春秋到东汉,时间有序;

据《三国志》及《三国志俊华》记载,诸葛出访东吴,受周瑜所不削,不料孔明在房内弹奏古琴时被路过的周瑜听见,暗自赞叹道:此人竟识《流水》;

在古琴众多派别中,“蜀山派”代表人物除了司马相如,还有诸葛孔明,代表作有《凤求凰》《梁父吟》《流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只防不攻是怕诸葛亮么?

全文共 1111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才是和司马懿首次交手,这场战役中诸葛亮斩杀了曹魏大将张郃,但是没有对魏军造成什么实际性的打击。之后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活生生被司马懿用拖延战术给拖死,看上去有点憋屈。不过司马懿对阵诸葛亮为什么只防不攻呢?实际上司马懿采取了一个最稳妥的方法,因为蜀军才是进攻者,防守能自己掌握主动权,而且当时的司马懿内心还是十分忌惮诸葛亮的,生怕主动出击遇上埋伏。

自第五次北伐之战开始,诸葛亮接连受挫,不但北原、阳燧的突袭战被曹魏雍州刺史郭淮识破,北伐大军也被司马懿牢牢地牵制在五丈原一线。直到此时,诸葛亮终于意识到固守五丈原这一战术安排的巨大失误,于是下令大军一部向东运动,占领距离五丈原以东仅十里的武功水地区,威胁曹魏重镇——武功。这也是开战之处司马懿最为担心的诸葛亮进攻方向。

不过,经过北原和阳燧之战,司马懿已将主力集中在五丈原的东北、西三面。尤其在东面的武功山一线集结重兵,随时准备诸葛亮发动的袭击。到了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六月中旬,诸葛亮派遣虎步监孟琰率部占据武功水东岸,企图攻占马冢山。不料,司马懿早有防范,利用马冢山险峻的地势与孟琰展开拉锯战。一连数日,孟琰始终无法突破魏军的防御。

同月二十日,司马懿利用武功河水暴涨之际出动一万骑兵向孟琰的军营发动猛攻,企图将孟琰所部全歼在东岸。诸葛亮立即下令孟琰进行抵抗,命士卒用“元弩”对敌军骑兵猛烈设计。同时命人赶造竹桥,为东岸大军提供支援。孟琰得令后率部拼命拦住司马懿精锐骑兵的反复冲击,力保军营不失。司马懿发现进攻未遂,竹桥即将完工,歼灭孟琰的计划无法实现,也只好收兵退回,命一部坚守马冢山,拦住诸葛亮大军东进的路线。至此,魏蜀双方的数十万兵力云集五丈原地区。

此时,诸葛亮做出了一项决策《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简而言之,诸葛亮在渭水一带开始屯田。至于诸葛亮屯田的目的,其本传中交代的很含糊:“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意思是说为了解决粮草供应问题。不过,这个举措非常奇怪,渭水一带曹魏大军云集,且不说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谷物收获也非一朝一夕之时。

那么,前线屯田究竟是什么意图呢?其实答案也非常简单。连诸葛亮自己都对此次北伐失去信心,只好拉开一副长期驻扎五丈原的态势。其实这种姿态并非做给司马懿看的。因为司马懿大军在国境内作战,粮草供应和兵员补充比诸葛亮要容易的多。之所以这么做,目的无非是两个,一是向前线的蜀汉将士表态不胜不归的决心,二来也是为了掩饰自己此次北伐的窘境。如果不是数月后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这场战争真不知道他会如何收场,将士们辛苦了几个月的农田又该如何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司马懿怕诸葛亮吗?他为什么隐忍了大半辈子?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惧怕诸葛亮吗?

司马懿并不怕诸葛亮,但选择隐忍大半辈子,完全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如果不是韬光养晦,估计也不可能会有后期的成功,在这一个阶段司马懿确实是能够忍别人的时候不能够忍。

一、三国鼎立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每一个英雄都会拥有着不一样的特色,这里就会有一代枭雄曹操。尽管历史上有人会觉得曹操就是一个小人,但从今天的辩证就可以看出曹操本身就是一个具备着优秀军事才能的人才,能文能武。其实这些英雄全部都只是孝中自己的主上,但是朝代的更替,历史的转折终究会导致皇朝进入到灭亡的阶段,只有隐忍的英雄形象才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二、隐忍半生

从少年时期就开始有了一个不一样的想法,始终隐忍内敛,始终性格稳重,因此就能够得到领导的认可。司马懿虽然不善言辞,但是心中早就已经有了了断,如果自己能够选择加入到曹操的旗下,迟早有一天可以获得成功,在这一段时间内,为了能够打消曹操的疑惑心。一直都在勤勤恳恳的做事情。

三、伺机而动

曹丕登上皇位,曹丕和司马懿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的,曹丕很相信司马懿在这个时候司马懿的地位就开始逐渐的提升。没有曹操这一个阻碍,司马懿也开始拥有了一定的实际权利,但是曹丕虽然比较相信司马懿,却始终没有忘记曹操的话,根本就不敢把一些重要的军权交给对方。司马懿当然知道曹丕内心的想法,但却没有任何的异常表现,一直都在尽心尽力的辅佐对方。如果不是因为一直都如此的隐忍,也不可能会有机会获得最终的成功,在70岁的时候还能够举兵造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忍耐这件事情上,司马懿还是值得大家敬佩的,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特别的佩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两人一共交手过几次?

全文共 1017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诸葛亮之间的对决,永远都是人们最喜欢讨论的话题之一,那他们两人到底谁更厉害一些呢?其实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比较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是看他们两人的战绩,毕竟当时曹魏是要比蜀汉强很多的,司马懿能赢也是情理之中,如果把两人调换一下阵营估计结局也是如此。而且司马懿真正能体现他能力的地方并不是战场,司马懿一生也没打过几次仗,完全是靠治理民生还有他在朝中独特的生存之道,才能有最后的成就。而诸葛亮的路根本就没得选,两人想进行比较就要公平对待。

诸葛亮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不过诸葛亮真正开始发力是在刘备死后才开始的。诸葛亮虽然懂兵法和谋略,但是自己作为最高指挥官带兵打仗的次数并不多,刘备死后诸葛亮扛起了蜀汉这面大旗,制定了北伐的计划要为先帝完成匡扶汉室的理想。只是梦想和现实是一定会有差距的,诸葛亮北伐的战绩并不出色,而且对曹魏造成的影响也很小,可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碰到了司马懿。

诸葛亮虽然进行过六次北伐,但也只有最后两次对上了司马懿。其实诸葛亮对阵司马懿是一直占有上风的,而且诸葛亮用计引司马懿进入到上方谷还差点烧死他,最后只能说诸葛亮运气不好,或者是司马懿命不该绝。司马懿心里非常的忌惮诸葛亮,生怕自己中了诸葛亮的计谋,因为司马懿的求生欲天生就很强,从他在曹魏时的性格就能看出。所以每一步都是小心谨慎又谨慎,毕竟当时诸葛亮的名气比司马懿大很多,像司马懿这种没什么实战经验的人直接对上诸葛亮,说心里不虚肯定也是假的。

所以司马懿采取了最稳妥的方法就是“拖”,不管你诸葛亮用激将法,还是什么法我都站单全收,但就是不主动出兵。这一点也是让诸葛亮感到相当无奈,因为对于蜀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自己作为进攻方是禁不起拖的,等到粮食吃完自己就只能撤退了。所以说从北伐来看两人谁更强,其实看不出什么结果。因为从来就没正面交手过,不过诸葛亮能差点烧死司马懿那这一回合就判诸葛亮赢了吧。

既然战场上分不了胜负,那在比拼治国还有文学算了。其实治理民生才是司马懿的强项,司马懿和陈群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使得曹魏的人才能源源不断的冒出,而且关于屯田、水利这一块的问题也是非常的上心。起码是让曹魏的百姓日子都过的不错,但是看蜀国的百姓就比较惨了,经济早就被刘备给弄的一塌糊涂,诸葛亮也忙于北伐,所以这一回合是司马懿胜出了。文学作品的话显然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有名,而司马懿几乎没看到有什么作品流传于世。不过要说最后的成就,司马懿应该是三国当中无人能及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司马懿算不算诸葛亮的克星?诸葛亮北伐最大阻挠者并非司马懿

全文共 1325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会把司马懿当做是诸葛亮克星,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时连吃败仗就是司马懿所赐。而且在上方谷最后还让老天帮了一把,这次死里逃生后诸葛亮似乎再也那他没有办法了。不过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阻挠着可能还真不是司马懿,毕竟曹魏当时也想了很多计谋来针对诸葛亮,其中辛毗就在这中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受《三国演义》影响,在很多人心目中,卧龙先生诸葛亮,都是一个无所不能人,例如,他算无遗策,且用兵如神,曾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让曹魏诸将吃尽了苦头。而且精通奇门遁甲,能够呼风唤雨,问天借命。除此之外,他的口才也不容小觑,例如,出使江东,他能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刘抗曹;率兵北伐,他能骂死王朗。只不过,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遇上了一个最大的克星,即司马懿,五次北伐都未能入主中原,兴复汉室,完成刘备的未竟之志。

只不过,虽然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也并非徒有虚名,但是上述大多数事迹,都是演义中虚构的,他真正的克星,也并非司马懿。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真实历史上,虽然司马懿没有五次抵御诸葛亮北伐,但是诸葛亮最后两次北伐都是他阻击的,而且他最终还将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这样也足够称得上诸葛亮克星了吧?

其实不然,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手两次,第一次的时候,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也就是说,司马懿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反而被诸葛亮打的非常狼狈。之后诸葛亮没有乘胜追击,也是因为道路不通,运粮困难,主动选择了退兵,而且他在退兵的过程中,还通过伏击,杀掉了曹魏名将张郃,如此看来,司马懿想要成为诸葛亮的克星,还差些火候。

至于他将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导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事,也有一定的不实之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三国志·辛毗传》记载:“青龙二年,诸葛亮率众出谓南。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也就是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曹魏早就定下了坚守不出的策略,然而面对诸葛的百般挑衅,司马懿还是忍不住了,于是屡次上表请战。

曹叡在驳回司马懿请求的同时,害怕他“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于是派辛毗为大将军军师,让他担任使节,到往了司马懿军中,制止司马懿,这才有了诸葛亮被耗死在五丈原一事。如果没有辛毗的存在,司马懿或许果然会出战,然后再次败于诸葛亮之手吧?如果那样的话,诸葛亮的压力便会减轻很多,说不定不会被耗死在五丈原,甚至有余力改变这一战的结果。

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拿《晋书》来反驳,说司马懿最擅长隐忍,不至于这么沉不住气,只是为了稳定军心,与魏明帝唱了一出双簧。但是《晋书》是唐人所著,其可信程度,比起成书于魏晋时代的《三国志》,要差了不少。而且虽说司马懿擅长隐忍,但是当时的他,已经在故意积累威望和战功,这一点从他故意害死张郃,便可以看出,这一次出征,作为一个大将军,却不迎战,反而与对方耗时间,这对司马懿而言,并没有什么益处。

所以,小编认为,他与魏明帝唱双簧一事,有待商榷,反而是辛毗断算诸葛亮北伐希望,将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成为诸葛亮克星的说法,正符合情理。不知道大家对此事有什么见解呢?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儿子为什么差距这么大?诸葛亮育人不如司马懿吗?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诸葛亮司马懿交手的次数并不算多,但是在三国演义中的渲染下,两人好像成了又是知己又是宿敌的关系,所以后人很喜欢把他们放在一起做比较。其实要是比才华和谋略诸葛亮还是要强于司马懿的,毕竟司马懿从没有主动进攻过,只是靠着曹魏兵力上的优势和诸葛亮拖时间,这说明司马懿对上诸葛亮的时候也不是很自信。如果双方正面对决,司马懿可能就凶多吉少了。但是司马懿有一点比诸葛亮要强,就是育人这一块,司马懿的儿子要比诸葛亮的儿子强太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帝王之才,就连司马伦也能把天下搅的大乱。相比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明显逊色可很多,而且没能继承诸葛亮的地位也让他的话语权得不到保障。主要还是刘禅限制了诸葛家对于蜀汉政权的影响力,诸葛亮掌权的时候给刘禅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阴影,因为刘备说诸葛亮随时可以取代刘禅的位置,刘禅作为皇帝也是非常的慌张。所以诸葛亮死后决不能让他的儿子继承他的地位,不然刘禅又将成为没什么实权的皇帝。

而在另一边,司马懿算是为司马师还有司马昭把前方的路都给铺好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彻底消灭了曹家势力,让司马氏一家独大,而且魏帝曹芳只是一个小孩,完全拿司马家的人没办法。司马师和司马昭所体现出的才能更是不输司马懿,甚至是比司马懿更加心狠手辣,所以司马家掌握整个曹魏政权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就看时间是早是晚。这样看来的话,司马懿的儿子和诸葛亮的儿子所遇到的问题就完全不同,只能说诸葛亮实在是为忠义之士,完全没有萌生出篡位的想法。

所以说并不是诸葛亮不会教育后代,而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目的就不同,所以要使用的方法就不同。诸葛亮是绝对不可能让诸葛瞻篡权夺位的,所以诸葛瞻也为蜀汉战到了最后一刻,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继承诸葛亮的精神和遗愿。而司马懿那边早就做好了篡权的准备,所以他的儿子也不会有什么忠义之心,只要是司马懿说的那就是对的。

诸葛亮传授给诸葛瞻的是“忠义之道”,而司马懿教给司马师、司马昭的是“帝王之术”。这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他们的后代作为也不同。不过从后人对他们的口碑来说,诸葛亮这边还是有口皆碑的,毕竟演义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体现个人的忠义精神,曹魏从始至终都被放在了反派的位置也是这个道理。不过忠义不等于正义,还是要看具体事例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后代差距为什么这个大?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司马懿算是一生之敌,两人的谋略算是评分秋色。不过司马懿还是要比诸葛亮更加老道一些,毕竟司马懿在魏国也有很多内在斗争,不像诸葛亮实际权利已经是一国之主。不过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后代相比就天差地别了,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文物双全的人才,而诸葛瞻基本上就没什么能让后人记住的事。为什么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儿子差距这么大呢?

说到诸葛亮、司马懿就会想到三国,很多人都会想问诸葛亮、司马懿到底谁更牛,因为各类电视的炒作,将他们两个推上了神坛,至今都没有一个结果。但是如果是从后代的能力来看,就是司马懿厉害一点。

司马懿是曹魏的大将军,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多次征战获大功,还率领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所以在魏国的威望相当的高。

司马昭、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儿子,文武双全,为晋朝奠定了基础。其实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的父亲司马懿,司马懿活到了73岁,将所以本领全部交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让他们变得深沉,老练,能文能武!

诸葛亮,大部分人对他的了解都是从《三国演义》,他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最让人能够记住的就是他很“神”,很会算计。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没什么头脑,用句俗语就是“草包”,而且他还背着蜀国灭亡的锅。其实说他草包还不如心疼他,诸葛亮在他8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一个那么小的孩子根本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所以他真的不能和司马懿的儿子比。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诸葛亮和司马懿如果还在世他们的座右铭会是什么?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司马懿被誉为是三国中最大的宿敌,不过似乎司马懿更像是诸葛亮的克星,两人的性格十分相克。如果诸葛亮和司马懿生活在现代,他们的座右铭会是什么呢?其实两人刚刚出仕的时候,诸葛亮是要比司马懿更有野心和抱负的,但是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发展,让司马懿有了更好的平台和机会。而且司马懿也算是隐忍了一辈子,最后选择不再忍了。

诸葛亮外号卧龙,司马懿外号冢虎,两人在三国时期可谓是一生之敌,然而后世对两人的评价却天壤之别。

其实两人的结局迥异,从他们的人生志向就能看出。看看他们各自的座右铭,就能得知为何会走向这样的结局。

诸葛亮出山后,让颠沛流离的刘备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枭雄。在刘备死后,尽心辅佐刘禅,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为了蜀汉的基业耗费了一生的心血。

而司马懿侍奉曹魏四代君主,曹丕曹叡更是把他看做心腹大臣,临死前托孤于他。然而司马懿却最终监守自盗,夺了曹魏的大权。在他的基础上,他的后代众目睽睽之下弑君篡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将这句话视为自己的座右铭,而他也用了自己的一生践行这句话。诸葛亮没有选择强大的曹操,而是选择辅佐当时几无立足之地的刘备,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刘备死后,他竭尽所能辅佐不成材的刘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总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一生回报刘备对他的信任,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北伐的路上。哀哉,诸葛武侯!

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司马懿

司马懿则恰恰与诸葛亮相反,与后世美名相比,他更在意自己和家族的切身利益。这一点,从他选择加入曹操的阵营就已经证明。司马懿第一次被曹操征辟时,此时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胜负未分。因而司马懿装病不出,在家里整整待了两年没有出门,等到曹操击败袁绍后才同意出仕。

此后,司马懿的所有计划,都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他阴养死士,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终于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将曹魏的政权蚕食至尽。

近几年,许多三国题材的影视剧,都在为司马懿洗白。厚黑学的兴起,也让许多人觉得司马懿才是最大的赢家。但什么是成功?每个人心中的标准不同,诸葛亮鞠躬尽瘁,留下了千古贤相的美名。司马懿虽夺得天下,但后世对他的评价仍然是奸臣、野心家。更别说司马家篡位后,德不配位,仅仅数十年就爆发了五胡乱华,造成中华民族最惨痛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诸葛亮知道北伐几乎没什么胜算为什么还要北伐?司马懿的出现打破诸葛亮幻想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死后,蜀汉克复中原匡扶汉室的重任就全压到诸葛亮一人身上了。当时的蜀国经历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而且慢慢开始走向衰败,不过诸葛亮仅仅修整了6年就开始了北伐之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无功而返,而且还损失了一员大将,其实诸葛亮心里也明白北伐之路希望渺茫但是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直到司马懿出现诸葛亮内心的幻想也被彻底浇灭了。

经过三个多月的较量,北伐大军既没有实现深入曹魏西北腹地的战略目标,也没达到歼灭曹军主力的战术目标,反而被司马懿大军死死困在了五丈原一带,这让诸葛亮非常恼怒,他多次派兵向司马懿大军进行挑战,企图引诱对手出兵加以歼灭。

不料,诸葛亮的这一计划再度落空。面对北伐大军的挑衅,司马懿的命令是:坚守不出,不与理会。渭水一带岁云集数十万大军,但却没有发生任何重大战事,这让诸葛亮心急如焚。

一天,诸葛亮想出一条计策。他派人来到司马懿军营,送给司马懿女人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意在在嘲笑司马懿如女人般只知道躲在闺房中打扮,不敢像个男子汉一样勇敢作战。曹魏将领们见状,气愤不已,纷纷请战。司马懿面带怒气,立即向将领们表示,自己将立即上奏魏明帝曹睿,请求与众位将领们一起出战杀敌。

远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收到司马懿的表章后,心领神会,知道这是司马懿为安抚属下将领的手段,对于司马懿严格按照自己据守不战、拖垮诸葛亮的决策感到非常满意。

为了稳定将领的情绪,让司马懿能够继续贯彻原定的战略部署,曹睿下诏令卫尉辛毗为大将军军师,手持代表皇权的节杖来到了司马懿大营。同时,曹睿又让司马懿的弟弟、度支尚书司马孚写信给司马懿,了解司马懿对战事的看法。

得知皇帝的使臣来到前线,曹魏主战的将领们立即找到辛毗,强烈要求出战迎敌。但辛毗坚持原则,言辞拒绝了将领们的要求。从此之后,曹魏大军全军整肃,听从辛毗的调度,没有胆敢抗命。

不久,司马懿给司马孚的信件更让曹睿放心了不少。司马懿在信中表示,诸葛亮虽志向远大但机遇不佳,多谋而少断,喜好用兵却没有显赫的战功。这次他虽然率领十万将士入侵,但早已落入我的圈套之中。打败诸葛亮仅仅是时间问题。

辛毗来到西北的消息很快也传到了诸葛亮大营,诸葛亮向将领解释道:“司马懿本来就无心作战,之所以上奏要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表达自己敢战的决心而已。如果司马懿真的想与我军决战,哪里还用得着不远千里向曹睿请战呢?”从这段话中不难发现,经过数月征战,诸葛亮已经对此次北伐的结果有了一个准确的预判:这场仗已经毫无获胜的可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司马懿靠什么战胜诸葛亮的?司马懿怎么知道自己会活的比诸葛亮长?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司马懿战胜诸葛亮就靠八个字,这八个字让司马懿成了最后的赢家,而且还是必胜的法宝。我们喜欢把司马懿和诸葛亮当做是一生之敌,其实两人交手的次数很少,只是非常关键而且诸葛亮还在这期间去世了,所以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对于司马懿来说对谁采取的策略都差不多,都是先让对方看似占据上风,然后不经意间给出致命一击。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周瑜的本事总被诸葛亮压一头,气死也没招。其实真实历史上,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并无什么恩怨瓜葛。这句名言如果用在诸葛亮和司马懿身上,倒是非常贴切。诸葛亮的用兵之才,堪称一世之杰,独步天下,前提是别让他碰见司马懿。司马懿出山之前,诸葛亮的本事罕有其匹,司马懿一出手,诸葛亮就会处于“既生亮,何生懿”的尴尬境地。

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对决,堪称魏蜀两国之间的终极较量。诸葛亮第四次、第五次北伐曹魏,曹魏方面都是由司马懿迎战。面对气势汹汹的蜀汉大军,司马懿沉着应战,不急不躁,看似消极无为,却每次都能让诸葛亮一肚子三韬六略使不出来,最终只能怏怏而去,无功而返,最后一次甚至直接让诸葛亮含恨而终,死在军中。司马懿究竟有何高招?面对用兵如神的诸葛亮,为何每次都被他击败?

其实,仔细研究司马懿对阵诸葛亮时所采用的战术,每次都如出一辙。第四次北伐中,司马懿平生第一次与诸葛亮交锋,他很快意识到蜀军的强悍战斗力和诸葛亮出神入化的用兵之才。他马上调整战略,摒弃死打硬拼,改为深沟高垒,严防死守。司马懿的战术简单而有效,诸葛亮远道而来,后勤供应困难,只想一鼓作气速战速决。

而司马懿偏偏来个反其道而行之,不慌不忙打起了持久战。诸葛亮眼看着将士们锐气消磨殆尽,粮秣也被坐吃山空,却一筹莫展。等到退兵之时,司马懿才出兵掩杀,跟踪追击,失去的地盘再度完璧归赵。结果诸葛亮两次北伐,兴师动众劳师糜饷,都被司马懿用同一招完美挫败,连魏国一寸土地也没能夺过来。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招数,其实可以总结成八个字:避其锐气,后发制人,司马懿也正是靠着避其锋芒才换来自己的职业巅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诸葛亮北伐联合孟达能战胜司马懿么?诸葛亮还是棋差一招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北伐前期一直想要拉拢孟达,目的就是为了让孟达成为自己扛魏的一支新力量。如果诸葛亮能在北伐第一战就取得成效,可能后面的结局也会有所不同,只是诸葛亮最后还是棋差一招。司马懿也不是草包,看出了孟达的目的,提前展开了行动,所以这次算是司马懿自己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真让诸葛亮还有孟达联手估计也就悬了。

诸葛亮一直想争取孟达再次回归蜀汉,一回到成都,他就亲自给孟达写了封信,并派人送了过去。在信中,诸葛亮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还体谅孟达当初被刘封侵逼投降曹魏的苦衷。孟达看后有所感动,开始与诸葛亮书信来往,经过几次书信交流后,诸葛亮的策反工作已初显成效,孟达表示愿意在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北伐曹魏时在新城举兵响应。

孟达决心叛魏归蜀的表态更加坚定了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决心,227年,他率部北上,屯扎于汉中,打算进行其筹谋已久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统一战争。

原因很简单。诸葛亮给人写信落到第三者手里,孟达这件事上是有记录的唯一一次。而诸葛亮是大家都知道的,向来行事谨慎,而在如此重大关系全局的问题上却出了这个事,只能说他是故意的。

当然,有意思的是,司马懿生平多疑,但唯有这件事他没有怀疑过诸葛亮的动机。

曹刘双方几乎精锐全出的汉中之战中,刘备算是险胜,拿下了汉中。之后,刘封和孟达受命攻取了上庸。关羽北伐失利,刘封孟达是刘备一方离战场最近的部队,未予救援。时候刘封自杀,孟达见势不妙,投降了曹魏。

孙权与诸葛亮都在拉拢孟达,孟达也表现出犹豫不定的态度,此时的孟达说不定也有争霸的心态也说不定。就算举事成功,也未必如诸葛那般与魏军相持,他首先要做的肯定是扩充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以保有谈判的资本或者争夺天下的实力。

解决了内部隐患,实际上孟达手上也没什么帮手了,想守住三城有些困难。能做到什么程度,要看孟达的本事,但是只要能拖住司马懿,诸葛亮不会坐视不管,很可能会亲自提兵来救。上庸一带这些地方如果归蜀国所有,实力上会增幅不少,战略上也会有很多打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司马懿既然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选择撤军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早已看出了诸葛亮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

司马懿不希望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只有保留属于自己的价值,那么在魏国境内才可以足够的安全,所以最终就会选择撤军。

在小说中所描述的空城计显然就会更加的精彩,尤其是诸葛亮如此临危不乱的气度,真的是让人觉得特别的向往。只是当大家再仔细观察空城计的细节时,就会发现这中间会有很多的漏洞,完全是犯了兵家大忌,哪怕其中做出了一些差错,诸葛亮全部都会死无葬身之地。诸葛亮在四道城门中也同样会安排20多个士兵,然后就假扮成老百姓打扫城门,这种装扮怎么可能会瞒得过司马懿,但是瞒不过还是要选择这么做。

如果司马懿怀疑这是故意讹诈,后续真的有埋伏兵,那么这20个人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其实在数万人的战场上就算有20多个武林高手,也没有办法掀起浪花吧。

诸葛亮身边的书童在面对着15万大军时,难道就真的没有任何的畏惧姿色?要知道这15万大军只要能够选择发动进攻,那么西城弹指可破。就算书童可能完全不知道这中间的虚实,在真正面对魏国军队时,难道也一样可以从容淡定吗?所以司马懿只要盯着这几个书童看,必然就可以发现这中间的一些端倪,所以诸葛亮无非就是自作聪明。

再者就是诸葛亮自己坐在城门之上,司马懿本身就非常容易怀疑,可是只需要安排几个神箭手选择攻击,那么诸葛亮难道还真的可以坐得住吗?要知道汉朝末代的三国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是完全不一样的,先打招呼再打仗的方式完全就行不通,一旦司马懿在偷袭得逞之后,蜀国就算有埋伏又怎么样呢?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魏国军队还是会有着较大的几率能够获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司马懿碰上诸葛亮为什么就只守不攻?诸葛亮为什么不能进攻?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诸葛亮对垒正好是诸葛亮北伐时期,当时诸葛亮已经没有退路,应该是觉悟最高的一次出征。但是只要诸葛亮碰上司马懿,司马懿就只防守不进攻,不管诸葛亮用什么方法都不能撼动司马懿。司马懿性格一生求稳,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大人物肯定也是有点虚,所以就防守为主吃不了大亏。那诸葛亮为什么就不能进攻呢?防守者始终掌握主动权,如果进攻一旦掉入地方陷阱那就全进覆没了,而且当时魏军兵力也要强于蜀军。

北伐一直都刘备诸葛亮他们一生的心愿,所以就算是刘备走之后,诸葛亮也要扛起这个大梁,先后一共进行了5次北伐,虽然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而最后一次,直接病死在五丈原。

当时诸葛亮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等到蜀军到了五丈原之后,诸葛亮便开始安排下去,不但修建营地,还让士兵们屯田耕作,打算和魏军长期作战。本来都和东吴孙权结盟好了,一起去把这个魏国给端了,而且孙权他们也兵分三路对魏发起了猛烈攻击。当时曹叡亲自带兵对战东吴,又派司马懿在五丈原防守蜀军,还下旨“只守不战”。

所以后来不管诸葛亮怎么下挑战书,司马懿就是不出来应战,也不理会诸葛亮,诸葛亮对方在用计,想一直拖着自己这一边,耗损自己的物力这些,于是心生一计,直接派人送了一套女人的服装给司马懿,嘲笑司马懿像女人一样,扭扭捏捏,胆小如鼠,不敢应战,面对这一次的嘲弄,当时魏军和司马懿都被激怒了,纷纷要求要去和蜀军一战生死,司马懿便奏请皇上,请求出兵。

只是没想到,圣旨没到,反而来了一个钦差大臣,拿着皇上的御赐之物来到魏军大营,不准应战。等了很久都不见魏军来应战,诸葛亮觉得奇怪,便安排一个士兵前去看看对方葫芦里买什么药,等士兵回来后告诉诸葛亮,对方的军营里面来了一个老头,诸葛亮就知道那个是辛毗了,于是感叹道,我将活不久了。果然魏军连着3个月都没有出战,一直和诸葛亮耗着,诸葛亮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最终忧思成疾,加上操劳过度,病死五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司马懿为什么总能猜透诸葛亮的计谋?两人性格相克么?

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没有出来之前,诸葛亮几乎是战无不胜,名声也是达到了最高点。但是自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首次和司马懿正面对决,诸葛亮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好像司马懿总能猜透诸葛亮的想法,而且在上方谷老天还帮了司马懿,难道司马懿的出现就是为了克制诸葛亮么?对于诸葛亮来说司马懿的出现绝对是致命的,几乎是宣判了蜀国的死亡。

蜀后主建兴九年(公元231年)祁山之战后,蜀汉与曹魏边境的西北地区出现了难得的平静。经过连续征战,曹魏综合国力的巨大优势使得诸葛亮对北伐的难度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曹魏军力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

诸葛亮认为,连年北伐的失利除了各种客观因素之外,粮草供应的不足、连年征战将士战斗力下降是制约北伐大军最为关键的原因。因此,祁山之战结束后,诸葛亮调整国策,暂时停止作战,转而采取休士劝农、教兵讲武的策略,在蜀汉国内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粮食收入,恢复因常年战争带来的国库空虚、百姓疲惫的局面。

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粮食产量稳步上升,蜀汉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同时,诸葛亮命驻扎在汉中的军队在沔阳黄沙东南一带展开屯田,就地解决汉中驻军的粮食供应。

为了增强军力,诸葛亮于蜀后主建兴十年(公元230年)开始在汉中地区加紧对军队的训练和休整工作,又在军队的装备上做了改良。据《太平御览》记载,诸葛亮命巧匠蒲元在斜谷精心造刀三千口。经过测试,蒲元研制的刀能劈开装满铁柱的竹筒,比蜀汉大军一直使用的同类兵器杀伤力大为增强。经装备军队后,反响强烈,被将士们赞誉为“神刀”。

经过多年征战,诸葛亮深感粮食供应是导致北伐大军无功而返的最大瓶颈。因此,诸葛亮于蜀后主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冬下令,将未来作战所需军粮运输至斜谷口一带,并在该地修建了大型的粮食储存基地。针对汉中及西北地区地形复杂,粮食运输困难的顽疾,诸葛亮又精心研制出“流马”,与“木牛”一起作为军队粮食运输的工具。

诸葛亮在西北地区多年的征战,使得曹魏不敢掉以轻心。祁山之战时,司马懿正式取代了因病去世的大将军曹真,成为曹魏在西北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就在祁山之战结束后不久,曹魏西北地区将领们就开始对诸葛亮下一次的进犯时间进行了一番讨论。

大将军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认为诸葛亮将在蜀后主建兴十年(公元232年)西北地区小麦成熟之际来犯,而司马懿却独具慧眼,预判出了诸葛亮的出兵时间。司马懿认为:以前诸葛亮兵出祁山,首先进攻的是陈仓,结束惨败而回。他定会吸取教训,不会以攻城作为目标,寄希望于野战。因此选择的作战地区不会在陇西地区,一定是在陇东。以往诸葛亮退兵的最大原因是粮食供应不足。未来他想再度来犯,事先就必须准备充足的粮食。

司马懿推测,没有三年时间,诸葛亮是不会发动下一次战争的。于是,司马懿上奏魏明帝曹睿,将冀州地区的农夫迁到上邽从事农田开垦,在关中地区修建了大量水渠灌溉农田,在京兆、天水郡、南安郡等地兴建冶铁业,进一步增强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准备于诸葛亮进行长期较量。

客观地来说,这场仗尚未开打,司马懿就已经在粮草贮备、敌情判断上做了充足的准备。由于两国国力的巨大悬殊,再加上司马懿的准确判断,这场仗的胜负已经变得毫无悬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