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是现在的什么地方【18篇】

浏览

270

文章

18

篇1:古代凉州在中国现在什么地方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凉州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在古代的时候又被叫做休屠、雍州等,凉州有很多的美誉,主要包括“五凉之都”、“河西都会”、“西夏陪都”、“马踏飞燕故里”、“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中国葡萄城”等。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凉州由于在地理位置上很占优势,所以它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关内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丝绸之路的繁荣为汉朝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而凉州又是长安向西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凉州地区的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的鲁国疆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面积有多大?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山东省历史上称“齐鲁大地”,简称“鲁”,可见鲁国对山东的意义之大。有人不免要问,既然是齐鲁大地,为何不简称“齐”,而简称“鲁”呢?是不是鲁国幅员辽阔的原因。其实不然,两国比较,仅从疆域范围来说,鲁国根本不能同齐国相提并论,之所以简称鲁,大多与鲁国产生了有影响的圣人有关,那么鲁国具体是现在的哪里呢?

鲁国是现在的山东鲁南、鲁中地区。鲁国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也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仅从疆域范围来看,鲁国与现在的济宁市面积差不多,与山东省的面积相比就差的太远了。

鲁国是现在的山东鲁南、鲁中地区,是当时的鲁国疆域领土,所占面积不是很大,与现在的山东省相比相差很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齐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古代齐国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齐国是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疆土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齐国自姜子牙封邦建国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齐国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到了齐康公时期,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给了一座城当食邑。后来,田和被周天子封为诸侯,正式成为齐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湣王时期,齐国屡屡对外扩张,因侵吞宋国招至五国伐齐,国势大减。公元前221年,王翦率燕地的秦军南下,直扑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就此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四大米市,分别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时候的中国,因为受到区域和交通的限制,导致了人们日常食物种类非常的单一,比如生活在北方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吃过大米,而生活在南方的人,有可能一生都没见过馒头长什么样子。但随着古代四大米市的出现,南北之间的食物可以进行互通,这也让身处北方的人们,也能吃到香喷喷的南方大米。那么有人会问了,四大米市是哪里呢?

古时候的四大米市处于沿江的四个城市,它们依次为江西九江、江苏无锡、安徽芜湖、湖南长沙,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江西九江、江苏无锡、安徽芜湖和湖北沙市。当然不管怎么变化,这四大米市在古时候,甚至在今天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四大米市也可以被看成是中国人饮食习惯的见证者。

综上所述,四大米市处于四个沿江城市,分别为江西九江、江苏无锡、安徽芜湖、湖南长沙,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是江西九江、江苏无锡、安徽芜湖和湖北沙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九州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你了解清楚了吗?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四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洪水为患,大禹受命治水,通过“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高处凿通,低处疏导”的治水理念,疏通河道让洪水怀素流入大海,江河从此畅通,夏王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了大禹九鼎,象征九州的同时也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利,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后来九州也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那么古代所称的九州是哪九州呢?

古代九州指的是:冀州、衮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豫州涉及河南、山东,为肥沃而硬的黑土;徐州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粘土;冀州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兖州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青州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扬州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泥土。荆州涉及、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梁州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土。雍州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黄壤。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长安城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长安城现在的西安。西安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

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长安,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西安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之一,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另有西安城墙、钟鼓楼、华清池、终南山、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等景点。西安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幽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幽州是现在的河北、北京、天津北部一带。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陆路交通的枢纽。隋大业四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郡;七年,隋炀帝杨广乘龙舟自江都经黄河入永济渠,至涿郡;同年,又动用江淮以南民夫、船只运黎阳、洛口诸仓米至涿郡。由于永济渠的凿通,运河的终点涿郡又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

隋唐时,幽州东夷都护府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炀帝在涿郡筑临朔宫作为行宫,大业七年后三次用兵高句丽,都以涿郡为基地,集结兵马、军器、粮储。唐代东夷都护府发生营州之乱后,东北诸族势力强盛,先天二年(713年)置幽州节度使于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

安史之乱前幽州城内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铁行、磨行、丝帛行等,行是当时经营同类行业的组织,可见当时幽州商业和手工业之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凉州在中国现在什么地方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凉州中国现在的西北河西走廊。

中国历史上的凉州,不仅仅是今天的甘肃凉州区,古代的凉州指的不是一一个城市 ,而是一片地区。

河西走廊,古称雍州、凉州,简称河西,晋朝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大凉在此建都,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称雍凉之地,是姑凉州、雍州的属地,治所所在地。

凉州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西夏陪都”、“马踏飞燕故里”、“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凉都”、“雍都”、“凉州词的故乡”、“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和“中国人参果之乡”之美誉。凉州南接兰州,北通新疆,山脉前隔,沙漠后绕,“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官方初设雍州治所就在武威。古浪峡被称为中国西部的“金关银锁”,最窄处宽仅数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于是,就留下了许多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长安是现在的哪什么地方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长安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

长安文化影响极其深远,由于建都长安的周、秦、汉、隋、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和文明的黄金时代,今天首都北京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神州第一街——长安街,就是以古长安命名。

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代有哪些流放地?为什么这些地方会成为流放地?

全文共 2203 字

+ 加入清单

流放对于犯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比死还要痛苦,简单来说就是活受罪。流放地一般都距离非常遥远,更是苦寒之地,前往流放地需要一步一步走出来,路上押送犯人的官差还有可能会刁难,到了流放地那也是要做苦工,而且是没日没夜的,不管原先是什么人,只要成了流放犯,就算是皇亲国戚,原本的一切也都丢了,从最高层跌落到最下层。不过古代这些流放地都在什么地方,又是如何选出这些地方来的呢?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五千年的历史中,流放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文化。中国古代有四大流放地,都位于偏远地区,那么这些流放地是以什么样的标准选出来的呢?

湖北(房县)房陵流放文化

房陵,是中国四大流放地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流放到这里的都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从先秦到宋朝,就先后有两位皇帝十王一驸马一丞相共14人流放房陵。在任皇帝流放,后来又回去当皇帝的,历史上只有唐中宗李显一人,其余将相王候不是老死山林,便是被杀死在房县。这些帝王将相举家迁徙最多时达一万四千余人。

海南的流放文化

对海南来说,这一切都是上天赏赐的福气。

多少文人豪杰被流放到海南这个自古被称为“天涯海角”的孤悬海外边陲蛮荒的偏安之地,为海南带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海南的发展。

早在两千年以前,三亚就已经归入中央朝廷管辖。三亚古称崖州。秦始皇时期,南方设置三郡,崖州就属于其中之一的象郡;西汉两伏波将军平定南疆,在海南全境建置郡县,在三亚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在古代,因三亚远离帝京,孤悬海外,一直被认为是边陲蛮荒的“天涯海角”,长期被作为贬黜罪臣的流放之地。古代一批名臣学士因政治斗争被贬黜到三亚谪居,据典籍记载,从汉代到明朝,被贬黜流放到崖州的贤相名臣学士就有15人之多,其中有10人长年居留今崖城镇的水南村,包括唐高宗太子冼马兼侍读刘纳言、唐代两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太祖时的宰相卢多逊、宋仁宗时的宰相丁谓,南宋参知政事赵鼎、李光,秘书少监、起居郎胡铨,元代宰相王仕熙,明代广东电白名儒莫蔡等。他们大多是中原杰出人物,被蒙冤贬谪流放三亚期间,他们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推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谪臣胡诠被贬崖州后,寄居在水南村裴闻义家中,他缘结乡里,兴建学堂,亲自执教,“日以经训传经书为事”,为当地黎、汉村民培养了大批学子。据水南村民介绍,当地村民非常重视子女教育,自古以来就出了不少读书人,目前也是三亚文化氛围最为浓郁的一个村庄,这与历代的名臣学士谪居于此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有密切关系。

两千年的历史积淀,两千年的流陡不断。古代名臣被贬谪的悲歌与血泪,化成了无数的诗词歌赋与文章,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类精神财富。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烙下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这是三亚流放文化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深刻内涵。

追寻历代名臣学士贬谪的足迹,细细地梳理他们寓居在三亚的生活故事,人们仿佛就走进了一个深邃迷离的历史时空隧道,让人领略到中国历史的悠远和三亚旅游文化的深刻厚重,这也许是许多中外游客慕名到三亚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烟瘴西南

提起潮州,就不能不提起地处潮州境内的瘴江,瘴江今天已经因为一个人而易名为韩江,这个人就是唐代的大诗人韩愈。

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韩愈是正统儒学大家。他以孔孟之道,反对盛极一时的佛门道院之玄学。宪宗十四年(819年),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书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因而被贬官流放到粤海之边的潮州。

在流放的路上,马过秦岭时韩愈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此诗,是写给前来为他送行的侄子的。字里行间,除了透骨的悲凉之外,还咏叹地预言:他的一把老骨将埋葬于出使的潮州瘴江。诗中表现了作者无罪被贬,英雄虽然失意,但仍刚正不阿的精神。

黑龙江宁古塔流放文化

宁古塔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流放地。据介绍,宁古塔为蛮夷音,实意不是一个塔,而是一个地方的名称,原址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公元1666年迁到黑龙江省宁安市。明末清初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宁古塔,特别是清朝顺治年间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东北。

渤海文化、金元文化和宁古塔流放人文化被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誉为黑龙江三大历史文化亮点,这其中渤海文化和宁古塔流放人文化发源于牡丹江流域。据介绍,宁古塔流放人文化对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流放人不仅在这里种植粮食,还养蜂熬蜜,采药制药。一些文人雅士写诗著书,使这里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明末兵部尚书张缙彦在清朝时被发配到宁古塔,他组织的"七子诗会"是黑龙江省第一个诗社,他写的散文集《意外集》是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

彭水郁山是唐朝流放之地,原属黔州府。

黔州唐朝南方流放之都

黔州,原名奉州,是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涪陵“蛮帅”田思鹤在今郁山所置,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改为黔州。

郁山一直为黔州府所在地,黔州府曾统领现重庆渝东南、贵州铜仁、湖北鄂西、湖南新晃、广西玉林等地。黔州因盐丹而繁荣,也成了朝廷被贬官员的主要流放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时候的长安和现在的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_古代长安与现代西安的关系

全文共 9201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七夕节到来,七夕特别节目“十二时辰长安秀”活动将在古城西安正式拉开帷幕。那么你知道长安与西安的关系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时候的长安和现在的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_古代长安与现代西安的关系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三入长安的故事

1、开元十八年,这是李白第一次入长安,到了长安之后,他“历抵卿相”,到各个王公贵族府上投递自己的作品,却有志难伸,徘徊魏阙之下,望其门而不得入,心中苦闷。

在苦闷之中,他又和长安的市井少年厮混到一起了,他说自己是“误与五陵豪”交往,险些遭人毒手,因此大失所望,败兴而归。他出京时在齐鲁一带,做了《长相思》、《蜀道难》、《行路难》,因他无颜再回安陆,乃泛黄河而下,到汴州、宋州、洛阳等地。

汴州就是现在的开封,宋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还有洛阳。他在这些地方漫游,创造了《长相思》、《蜀道难》、《行路难》这样的作品。

到开元二十二年的时候他又出游襄阳,拜访了当时享有盛名的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韩朝宗,在书中说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希望韩朝宗举荐自己,但也没有结果。

到开元二十三年时他又应自己的朋友元演的邀请,北游太原及雁门,第二年又返回河南,与他的朋友元丹丘、岑勋等人在嵩山南麓颖阳山置酒高会,其名作《将进酒》即此时所作。

杜晓勤:到了开元末年,大概由于许氏夫人去世,李白便移居山东任城,此时已四十一岁。至此,李白虽已壮年,但他出蜀以来的漫游与历次的政治干谒活动都没有任何效果。

2、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

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白只能“徘徊庭阙下,叹息光阴逝”,过着放荡醉酒的生活。他在写下“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的诗句之后,终于上书请求”还山”,玄宗自然“恩准”。

天宝三年(744年)暮春,李白写了最后一首古风《秦水别陇首》:“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下,李白离开了长安。

3、十年之后的天宝十二年(754年),李白第三次来到长安。这次是为了向朝廷告发安禄山造反之事,同时进献济时之策,以便消除这场大乱,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夙愿。

虽然这次他和老朋友杜甫经过许多努力,却没有见上一位有权势的朝廷官员,反而碰上朝廷正在处置“诬告”安王爷谋反的罪犯。这让李白大惊失色,遂打消了揭发安禄山。

扩展资料

关于李白和长安,史学界有了一入长安、二入长安和三入长安的分歧,随着研究深入,李白两次入长安之说才得到学界公认,又出现了三次入长安的说法,目前还一直处于探索考证阶段。

而对于李白首次入京到底经历了哪些事,又写了哪些诗,也是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郭沫若根据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推断,八仙,即指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人,之游缔结于开元十八、九年。

但是因为苏晋死于开元二十二年,所以这个说法也不成立,而且作者杜甫当时并没有在场,他是在天宝年间才初到长安的,这首诗也是在天宝五年后才创作,显然他诗中的八个人虽然都有在长安生活过,但并非是同一时段的,所以很可能是速写。

白居易进长安的历史典故

一朝入长安一眼望唐宪宗即位以后,对政治进行了一些改革,任用了一些像李绛那样的正直的大臣当宰相。但是他仍旧宠信宦官。他想讨伐藩镇,用一个宦官头子做统帅。这件事引起一些大臣的反对。反对得最激烈的是左拾遗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着名诗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音guī)人。他擅长作诗的名气,很早就传开了。白居易自小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遇到后生晚辈,常常倚老卖老。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

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

顾况瞅了瞅这个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打这次见面以后,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就夸说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也就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取了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

白居易可不是那种争名求利、向上级阿谀奉承的官僚。他一面不断地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

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这一回,白居易谏阻宪宗封宦官做统帅,惹得宪宗很气恼。他跟宰相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上来的,怎么对我这样不敬,我实在忍耐不住啦!”

李绛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

唐宪宗勉强接受李绛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有多少天,终于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别的官职。

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乐府》。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说明他写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

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咒骂和忌恨。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

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

接着,又有一批一向讨厌白居易的官员,乱哄哄造谣,向白居易泼污水。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还写过《赏花》、《新井》的诗,那不是大不孝吗?

经过这样罗织罪名,谁也没法给白居易辩护,白居易终于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无辜受到贬谪,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满腔心事。回来以后,写下了着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诗中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他的一生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古时候的长安和现在的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

不是的,现在人说的长安,泛指长安县。古时候的长安,说的是现在的西安,也就是城墙以内的地方。

自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西安府开始,西安和长安就是长期共存,肝胆相照的关系!民国之前,西安为府,长安为县;建国后,西安为市,长安先为县,后为区,两者是不同的行政级别。所以,自始至终,都没有长安改为西安这一说法!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但现代的长安并非现代的西安。

要理清古代长安和西安的关系,得先了解古代的行政区划级别,就以清代为例子吧,清代实行省、府、县三级体制。所以,在清末西安和长安的关系是这样的:中央——陕西省——西安府——长安县

这里再说一下”府“和”县“的关系。明清两代,一个府管辖数个县,府城会落在其中的某一个县,这个县就是“府县同城”,又叫附郭县。截止大清被推翻了之前,西安府下辖15县1散州1散厅:长安县、咸宁县、临潼县、高陵县、蓝田县、鄠县、盩厔县、咸阳县、兴平县、泾阳县、三原县、富平县、礼泉县、渭南县、同官县、耀州、孝义厅、宁陕厅。

西安是府,长安是县。西安府管辖数个县,西安府的衙门驻地在长安县县城,当然长安县的驻地也在长安县县城,所以两个级别的行政机关都挤在一座城里(当然,陕西省的驻地也在长安县县城)。那么,久而久之,人们既可以用长安县来指代那做城池,也可以用西安府来指代那做城池。

民国之后,为了精简行政机关,决定实行省、县二级行政体制(当然,县下面还有乡镇,不提了),撤掉了府这一级别的行政区划而保留县级,就是自然而然非常合理的事情了。那么,既然撤掉了“西安府”,保留“长安县”,为什么“西安”之名保留到今天,“长安”之名又哪去了???

这里不得不提及另一个概念“市”。

首先,设立“市”的初衷,当然不是为了让“府”换个马甲继续存在(当然,如今确实成了“府”的2.0版),而是为把那先发达的、先进的地方单独画出来便于管理。“西安府”没了之后,“长安县”依旧存在。但是呢,因为长安县的县城是千朝百代的古都、陕西省省会、西北地区中心城市,集聚了大量人财物,所以,为了便于城市发展,便把县城从长安县的管辖范围内单独划出来,成立“西安市”,西安市终于诞生了。

而长安县呢,当然不只有县城那一块儿地方,还有广大的乡镇。所以,长安县就把县政府迁到一个新的地方,老县城南边,建立新的县城。这样,民国之后,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西安”和“长安”同现:

中央——省——市(民国——陕西省——西安市)

中央——省——县(民国——陕西省——长安县)

此时,西安市和长安县是两个互不相关的行政单位,在地域上没有重合,也不存在谁管辖谁的问题,长期并存。

但是,问题又来了!你想想啊,西安市就是从长安县县城那划出来的屁大点儿的地方,完了还积聚大量的人财物,没有广袤的农田、河流、矿山,城里那么多人吃什么、喝什么、工厂哪儿来的矿产?所以,建国之后,为了优先保证大城市的发展,比如供应粮食蔬菜食品水源矿产等,逐渐实行了“市管县”体制,也就开始了“市”管(ya)理(zha)周边“县”的历史。这样,包括长安县、户县、周至县等等一批县又划回到西安市的下面,接受县西安市的领导。至此,终于形成了你所理解的“市管县”的行政体制。

再后来啊,就简单很多了。西安市越发展越壮大,底盘不够用,就把下辖的长安县撤县改区,使得长安成为西安的下辖区。所以,你去了西安市,发现有长安区这么古雅的地名,不要惊讶哦!所以说,现代的长安并非现代的西安。

顺便提一下,中国这种将“市”从“县”划出来的体制很特别,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在国外,县的级别都是在市之上,日本就不用说了,爱知县下面管辖名古屋。在美国呢,华州有个金县KingCounty。毕竟,县的范围要比城市大很多嘛。

扩展资料:

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

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周、秦、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4年的两段时间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长安寓意着长治久安,这么好的名字,为何要改叫西安?有何典故?

1、万国来朝在长安

长安自西周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选择定都在此,它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是一座在全球范围内都影响力都非常巨大的城市。

唐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以府为行政区划,其内辖二十二县,分别是长安县、万年县、新丰、渭南、郑、华阴、蓝田、鄂、整屋、始平、武功、上宜、醴泉、泾阳、云阳、三原、 宜君、同官、华原、富平、栎阳、高陵县。

长安最鼎盛时人口达180多万人,每年来往的留学生、商人、使者数以万计,王维在诗词中如此描绘长安万国来朝时热闹的景象: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关于长安城有多壮观,《西安晚报》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城池建设得非常宏伟,面积达87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古罗马城也只是它的五分之一。

那么,长安这么好听的名字,又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西安这个称呼的呢?

2、长安——奉元路——西安路

说起来,长安这座城市经历了许多它这个年龄,不应该经受的负担。

当年,忽必烈让自己三儿子孛儿只斤·忙哥剌镇守长安,并允许他在此开府。

因为忙哥的爵位叫做安西王,所以长安又更名为安西路。

但这个安西路并没有叫多久,便再一次改名叫做“奉元路”。这件事发生元成宗去世之后,当时忙哥的儿子阿难答和海山成为王位的有利竞争者,阿难答的手中握有15万大军,海山手中也握有漠北边镇的重军。

本来势均力敌的两人,却因为海山得到了右相的支持,两人先手一步把阿难答给埋伏死了。这一下子安西王的名义肯定是不能保留了,毕竟“安西”代表着阿难答一系是元朝西面屏障的意思,但海山在对阿难答一系下手时,也不敢得罪太狠,毕竟那15万大军不是吃素的!

怎么办呢?既要杀鸡儆猴,又要让这个被杀的一方还能够乖乖听话,难啊!

海山最后来了一招妥协政策,他将安西路改名为“奉元路”,此名一箭双雕:

一、告诉安西王一系,你们是元朝的子民,我不会怪罪你们;

二、告诉其他不满自己的藩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不过,守江山这种事情,从来不是谁起的名字意思多,谁就能长久。

明洪武二年,徐达率军进入西安城,同年朱元璋将奉元路更名为西安府。

这个“西安府”和“安西路”某种意义上是有共通之处,它们都点明了西安这个地方对于国家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相比起元朝的西部屏障之意,朱元璋更是直接展现出其强大的自信,他认为从此以后再无人敢侵犯大明,西边自然是永远安全了!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时,一开始是在南京称帝,但他的内心其实更偏向于西安这座古城做帝都。

《明史·卷二·本纪第二》: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

洪武二十四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朱元璋: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

早有迁都意图的朱元璋,此刻内心是非常高兴的,胡子祺我奏折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于是,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前去西安视察安排迁都事宜:“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向命汝弟分封其地,已十余年,汝可一游,以省观风俗,慰劳秦民。”

西安这块百二秦川之地,位于关中盆地中部,八水环绕,四通八达,的确是建都的好去处。

但不幸的是,当太子朱标回来向朱元璋献上《陕西地图》后不久,便因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件事对于已经63岁的朱元璋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迁都这件事情自然也泡汤了。

不过长安改名叫西安这件事,也就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延续至今了。

4个穿越千年的故事

一朝入长安,一眼望千年。

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只有100多年历史的新兴城市孩子来说,西安这个拥有着2000年以上历史的古城就显得越发神秘。

西安,我似乎更喜欢叫她长安,与她最初的相遇是央视科教频道的一档叫做《探索发现》的记录片,讲的是国内的各个考古发掘,那个时候小小的我对于这个世界有着大大的好奇,也很懵懂无知只觉得“挖墓”很有趣,时常在想未来是否也可以做一个考古学家把那些出土的文物偷偷带回家。直到看到在西安挖掘秦兵马俑,从此便被她深深吸引,便对历史有了大大的兴趣,对长安这个13朝古都也有了迷之向往。

当所有的向往都变成了历史知识镌刻在脑海中时,便知道我与你是时候来一场跨越千年的邂逅了…

Part 1你好,秦王嬴政

#穿越两千年的对话#

我不知等了多少年,走了多少路才来到你身边。

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使中国完成了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史称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建立皇帝制,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修建长城,为自己修建陵寝,看到那无数精致的青铜马车,兵马俑,可想而知以当年的生产力水平修建这样一座地下王国和地下军队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为此丧命的人也应该不计其数了吧?说嬴政暴虐,残酷,直到遇见你才开始慢慢理解你的理想与抱负,权利很奇妙,它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让其他人趋之若鹜,你建立庞大的地下王国,是希望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对于我而言,之前的你是秦国的王,是历史书上的一张图,而当我走近你,才发现静静伫立在那里的兵马俑是你的附属品,因为有他们,你变得更加具体。恍惚间那些关于你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秦始皇嬴政的长眠之地→唐玄宗李隆基为杨贵妃荒废朝政葬送了大唐盛世→西安事变蒋介石居住地原址。历史上的骊山经历过太多朝代更替,兴盛,衰败,灭亡。如今,它依旧似一个局外人,静静的伫立在那里,看着这一切,默默的用自己的身体记录着每一个还未讲完的故事…

Part 2古老的印记

#择一城终老,觅一人白头#

一座充满故事的老城区,一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长安的故事由这里开始。

对于城,大概最深刻的印象关于坊、市。宋以前坊、市分开,宋以后坊、市不分。木兰辞中曾提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在这座离历史最近的城市中,站在那一座有着千年故事的城墙之上,那些古人生活状态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城墙起源于秦朝,明朝进行了加盖和修复,西安解放后,人们再次对其进行修复,近而呈现出如今的样子。即便修复了断壁残垣,在她的身上依旧可以看到明朝加盖、近代战争和修复留下的痕迹,那些古老的印记,还在为今天的我们讲述着曾经那些古老的故事…

Part 3国家宝藏

#上下五千年的年轻人#

最近被央视科教类节目《国家宝藏》种草,而一定要去陕西历史博物馆打卡,翻开这一本厚厚的历史画卷,才发现我们的国家真的很年轻,有多年轻呢?只有上下五千年而已嘛(嘻嘻),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只有古中国的历史没出现过断层;当时的冶炼,造纸等技术均领先世界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因此我真的很佩服古人智慧,站在博物馆的橱窗前看到各种出土的精美文物,仿佛就穿越到它所在的年代,又和它携手走到今天。历史大概只有两页,一页沧海,一页桑田。今天,我是国宝守护人—小蔓。

Part 4五岳之最

#把一见钟情还给你#

在电视和网络上见识过华山之险,也因此对其有些望而却步,但当我“排除万难”站在华山之巅时,我便知道自己来对了。华山的巍峨陡峭,也许只有真的身临其境才可以感受的到,就像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最后穿着婚纱站在你身边的人依旧是她。我将一个充满回忆的手链丢在了华山,也许是它喜欢华山的美景同时提醒我真的该把那份回不去的执念放下了…“把眉清目秀还给山水大地,把松间细雨还给初遇,把一见钟情还给你”

Part 5西天取经

#一场说走就走的取经之路#

“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看过无数次的西游记,如今与“师父”相遇,历史上的取经之路没有师徒四人,只有玄奘一人,他大概是历史上第一个“背包客”了吧?没有钱,没有交通工具,甚至连生活的基本保障都没有,只有对佛法的一腔热血,有时觉得一个人的执念真的很可怕,可以用17年的青春,换取那无法果腹的真经,大概没有人相信玄奘离开17年后还会回到东土大唐,17年,江山易主,物是人非,而他依旧默默守护着自己对佛法的那份执念。

Part 6母亲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曾以为诗仙李白的诗句大气磅礴,直到当我站在他身边,这个孕育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母亲河就在我眼前,才发现用任何言语来形容她,都显得太过单薄,滚滚黄水,九曲回荡,一路奔涌咆哮…

Part 7佛陀

#缘分落地生根是我们#

关于佛陀,关于信仰,关于缘分。前世五百次的回眸只为今生你可以经过我身边,千百年的等待只为曾经那生生世世的承诺,菩提树下涅槃成佛,遁入空门,红尘往事便如过眼云烟,烟消云散,今生的情债,只有来世再还。

对法门寺的向往源于地宫中出土的那一套唐代的精美茶具,“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也许是见过太多精美的欧式建筑,便越喜欢古老的残垣断壁和那些记录着曾经的文物…

Part 8关于美食

#Just eat it#

西安的水土真的可以让人变得慵懒,这里生活的节奏缓慢,人们基本离不开泡馍,在城墙下,老树旁,端着一碗羊肉泡馍,下着棋,十分惬意,平静。小吃街的尽头就矗立着鼓楼钟楼,西安的夜很美,即便到了夜里12点,依旧灯火辉煌,还有令人向往的城墙文化,有许多人在古城墙下唱着歌,在护城河旁骑着单车绕城墙一周感受着来自历史的诉说。西安,一座最中国的城。

Ending…

旅行是从一座你呆腻了的城市,去到别人呆腻了的城市。这些年走过很多地方,也看过很多风景,每走过一个地方,就会计划着去下一个,而很少有时间去沉淀。我们总是贪婪的想要更多,总是付出很多要成为那个自己想成为的人,等待很久想看到自己想变成的样子,最后还是会不满足的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不知道一个如此矛盾的人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倒不如放下那些所谓的执念,过得随性一些。至于其他的,交给未来,交给时间…

十里长亭,送君终有一别;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宁古塔是现在什么地方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宁古塔现在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

简介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为清代吉林三边之首(宁古塔、三姓、珲春)。后来其辖域缩小,有旧城遗址。宁古塔一词满语本意为六,亦为满族传统姓氏之一,宁古塔满洲改汉姓后多为刘、宁等姓。

地理位置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哈尔滨以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作为国防重镇的宁古塔,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因此宁古塔与盛京齐名。

宁古塔古城原在今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清太宗皇太极建国号大清后,任命吴巴海为镇守宁古塔副都统,前后共有73任。由于宁古塔处于边塞要冲,光绪八年(1882)任容山为副都统,光绪九年(1883)另设钦差大臣一员,此员为吴大澄,是清末洋务派著名人物。光绪九年容山重修宁古塔城墙,胡适父亲胡传为其代撰《重修牙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代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的西域是指中国西部的疆域,就是现在的新疆及西北大部分地区。自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及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清代的西域的范围位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南至拉萨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西域到了后来演变为我国的西部地区的含义,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属于西域的范围,千百年来,西域一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因而成为中国、印度、西亚、北非和希腊五大古代文明交织荟萃之地,使得西域诸国得以广泛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最终导致新文明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流放是什么意思?主要流放到哪些地方?

全文共 138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为了能给震慑住一般老百姓,不让其违法乱纪,通常会制定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这些刑法也是各式各样的,五花八门,光是死刑就有好几种死法。古代将刑罚分为五种,分别是笞、杖、徒、流、死。这些刑罚的存在时间很长,从隋朝就存在知道清朝末年才得到取消。所谓笞就是用木条抽打、杖类似于笞但是用的是木棍、徒是指囚禁起来并从事体力劳动、死最简单就是死刑。“流”是什么意思?

“流刑”大概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大家比较了解的“流放”。在许多的影视作品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某犯罪,流放边关,永不可返京。”既然是流放,自然不可能把你流放到文明繁华的地方,所以流放地一般都是人烟罕至穷乡僻壤的边疆,比如清朝通常喜欢讲囚犯流放到“宁古塔”。

“流刑”虽然是非常重的处罚,但是与死刑相比显然还是非常宽容的。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流放到了边疆还有翻盘的希望,判了死刑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所以在唐朝的法律里写的很明白:“谓不忍刑杀,宥之于远也”。如果执法者对于犯罪人的宽容,不忍心“刑杀”,才宽容的让他流放到远处。

在唐朝“流刑”中的“流”自身就是刑罚,囚犯到了流放地后,除了不许随意出远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和一般百姓一样,并不受限制。等到刑期满了,就可以重新返回家乡。如果是官员服刑,在刑期满了以后,不仅能返回故地,还能官复原职。

但不意味着流放是一个很轻松的事情,只不过是去个穷地方住两年,日子到了回家就行。首先,流放要走很远的一段路,每天翻山越岭几十里,风吹日晒又风餐露宿很多身体不好的囚犯,就直接倒在了去流放地的路上。

其次,古代人的乡土观念很重,就算当了大官死后也要埋到故土才行。让他们到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方服居役,本身对他们的精神是一种严重的惩罚。

最后,就算你走到了流放地,人家是不管饭的。你流放的这些年日常生活吃穿住用都要自己大点,如果是富裕人家还好,如果是平民很可能因此饿死了。毕竟古代交通不便,大家都不信任陌生人,你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根本没人会雇佣你工作。为何女囚犯宁死也不愿流放?

之前有说过,流放相比死刑而言是一种宽容的处罚,但是对于女囚犯来说,被流放恐怕比死刑更难受

因为女囚犯的身体素质不如男囚犯,还要带着刑具加上流放距离很远,女囚犯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很大可能会因为体力不支或者水土不服而死在半路。

就算女囚犯身体强壮或者运气不错,挨过了漫长的旅途,到了流放地,她们还要想方设法从当地人手中讨到一份工作。可想而知,对于女囚犯而言,流放与死刑差别不大。甚至死死前还要遭更多的罪,还不如当初直接一刀砍了她。

但对官吏来讲,押送“流刑”女囚徒到目的地的差事,可是一件争先恐后抢夺的“美差”。

原因很简单:押送“流刑”的女囚徒,虽然是一份苦差,同时也是“外快”丰厚的美差。

古代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无法享受流放之刑的。能享受到这个待遇的,很多都是有钱的大户人家或者是官员,有的甚至是京城官员。这种情况下,囚犯的家人自然会拿出钱来打点贿赂押送的官吏,希望他们等在路上照顾一下,不要让囚犯受太多罪。

女囚徒则比男囚徒更柔弱,家里人自然愿意拿出更多的钱。如果女囚犯家里真的非常富裕,甚至还会有婢女一路跟随侍奉。如果遇到这样的大户人家,官吏自然也就能跟着享福,不仅能够获得不菲的收益,还能真正的享受一次“旅游”。

所以女囚徒对于流刑畏之如虎。但是这样的机会,却是押送官吏们争抢的“美差”,他们会通过押送,获得不菲的收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商朝朝歌和周朝西岐,分别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1116 字

+ 加入清单

朝歌和西岐,一个是商朝时期的都城,而另一个则是西周的发源地,在小说《封神演义》当中,这是两个出镜率极高的地方,纣王所在的朝歌,以及姬发姬昌所在的西岐,因为它们的主人,而拥有了敌对的意义。不过,这两个距今已有三千年左右历史的城市,早已经淹没在历史当中,它们在现代,又是什么地方呢?

西岐和朝歌,所说的古代是指商周时期。西岐和朝歌是周和商王朝的都城,商代末期的周,是商王朝的一个方国(部族国家),也可以称为附属国。这时的周已经非常强大,已达到可以和商王朝分庭抗礼的程度。在《封神演义》中,多以它的都城名称“西岐”代表周。

西岐位于现陕西省岐山县,宝鸡市域的东北部。由于此地位于殷商王朝的西境,且境内有座岐山,所以被叫做西岐。这座山现在叫做凤凰山,凤鸣岐山的典故便源于此地。西岐是周王朝发祥地,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400年间,这里一直是西周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

朝歌,在现在的河南省淇县。商朝经常迁都,商王朝后期,商王武丁在沬乡建行都,后改为沬邑,又称武丁城,之后武丁又迁北濛,废弃沬邑。之后沬邑又历经武乙、文丁、帝乙、纣四代商王,在帝乙即位后(公元前1101年)将此地改名为朝歌。

纣王时期在这里大修离宫别馆,朝歌达到鼎盛。纣王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朝歌度过,当时的朝歌非常繁华,有“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之说。朝歌其实已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都城,武王伐纣进攻的就是朝歌。商朝灭亡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管理商朝遗民,称邶国。武庚后因复国失败被杀,朝歌成为卫国的都城。

朝歌(zhāogē,注音参见《辞源》),古地名,位于河南省北部鹤壁的淇县。殷商末期纣王在此建行都,改称朝歌。周灭商后,三分其地。朝歌北边是邶,东边是鄘,南边是卫。封康叔建立卫国,都于此403年。汉代置朝歌县,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

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市市区南部淇河边。

淇园是商朝的国家园林,还有三海子、摘星台、鹿台、淇水关、折胫河、三仁祠、箕子庙等历史遗迹。

朝歌,是中国商王朝国都,3000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盘庚时期,将商的国都迁到了沬邑,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个帝王以沬为都,商纣王执政时期将沬改为朝歌。

在作为商纣王的国都时期,朝歌达到鼎盛,历史记载朝歌非常繁华,“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

“朝歌”读zhāogē,淇县关永江先生认为“意为高歌黎明,喜迎朝阳,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水经注》九卷曰:"山海经有朝歌之山,当是以此得名,非乐也。"

也有纣坐朝歌,朝歌暮舞,新声靡乐,号邑朝歌之说。”后还有“朝歌夕舞”、“朝歌夜弦”等词语。因《封神榜》电影误读为“cháogē”,使其谬误流传,很多外地游客也误读为“cháog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幽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三国幽州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幽州大概是目前北京,天津,河北这一带。幽州原本就是河北平原北端的主要枢纽。隋炀帝当时就选择乘龙舟来到这里,第2年又选择用船只运输大米。

幽州在古代是怎么样

在古代时大概是在北京市城区的西安广安门附近,这就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在隋唐时期,这里就是北方的一大军事重镇,同时也是商业来往中心,市交通中心。核心的区域就在于历朝历代全部都是在北京市附近,这点是让人觉得比较佩服的。

古代幽州的介绍

自古以来,这其实就属于一个形胜之地,古九州之一,拥有辽阔的地理面积,在北边可以靠近内蒙古赤峰市,西边会接近河北的万泉县,东边接近辽宁的大部。甚至还会接近朝鲜岛的北部,因此这就是一个拥有着辽阔地理环境的地。在隋朝时期,还是一个非常有重要性的地方,拥有着不容忽视的位置,甚至还会专门设定幽州节度使,想要管理这座城市。在当时的年代,因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里的交易贸易显然就会比较兴盛,拥有着欣欣向荣的商业发展,而且还会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幽州的起源与消失

幽州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后来一段时间就逐渐的消失,最终消失的时间是在宋辽时期。在天福元年就选择割让给契丹,也就是后来的辽国,在第2年的时候,辽升幽州为幽都府,后辽太宗就将幽州作为主要的基础,然后选择新建土木,将其定位南京幽都府。在经过这一次的操作之后,这意味着幽州行政区划永远就会彻底的消失,这里已经在历史上的消失,现在已经无法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西洲是什么意思,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西洲在古代泛指神州大地中原之西的广大区域,没有具体的地点。

《后汉书·廉范传》:范父遭丧乱,客死於蜀汉,范遂流寓西州。(刘备蜀汉政权的地盘包括陕西的汉中区域,该区域在西州)

汉·王褒 《四子讲德论》:求贤索友,历于西州。

清·吴伟业 《赠荆州守袁大韫玉》诗:西州士女章台柳,南国江山玉树花。(汉晋时称鲋烟西州,在中原之西)

《晋书·张轨传》:永宁初出为鲋荽淌罚有治绩,遂威著西州,化行河右。(陕西地区在西州)

《战国策·韩策三》:昔者秦穆公一胜於韩原而霸西州,晋文公一胜於城濮而定天下。

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其珪璋瑚琏之器,则陈伯台、李季子、申伯之徒,文秀暐晔,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於西州为盛,盖济济焉。(陕西的汉中在西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说的金陵是哪里,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金岭这个城市,应该说的是金陵。南京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省会。南京是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

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有中山陵、明孝陵、明城墙、玄武湖、夫子庙、紫金山、鸡鸣寺等。

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也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