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代墓碑碑文(热门20篇)

明代中国的衰落是有原因的,那么,明代墓碑碑文是什么?下面就由问学吧小编告诉大家明代墓碑碑文吧!

浏览

2272

文章

126

篇1:王阳明到底有多厉害?解密明代奇人王阳明

全文共 155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王阳明,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不会很陌生了,明代奇人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非但精通儒释道,而且还非常善于统兵作战,可以说王阳明是个文武双全之人。经常可以听到各种学者夸赞明代奇人王阳明有多牛有多牛,那么这个王阳明到底有多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出生的家庭就很牛

王阳明的一生确实非常牛,首先他出生的家庭就是个名门望族,牛人世家,传说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晋朝王義之书圣,父亲是当朝当红状元郎王华,王阳明很好的遗传了他父亲的基因。通常牛人、奇人出生都会有很多特别的现象,据传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抱着一赤子,从红云天端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出生后,他5岁还不会说话,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故祖父给他改名“守仁”,“阳明”是他的号,从那以后他才开口说话,够神奇的了吧!这一传说或许说明王阳明确实是承载着一些伟大的使命而来的吧!2:少年立志就很牛

王阳明从小就志存高远,心思不同于他人,一次课堂上的探讨,他竟认为科举并不是第一头等大事,真正最要紧的是读书做圣贤之人。然而牛人命运皆多舛,他也大起大落几次,考个进士都考了三次才中。几经磨难,王阳明却说:大家都是在为不得志而羞耻,可我却为自己因为不得志懊恼而羞耻。是的,他就是个这般不同寻常的牛人。3:钻研精神,就很牛。

王阳明曾去拜访娄谅,娄谅跟他讲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他听了之后,十分开心,就开始钻研朱熹的书,为了理解朱熹的理论,王阳明格了七天的竹子,但是没有一点收获,反而生了场大病,这个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王阳明刚开始很相信朱熹的论说,通过这次他便把朱熹之道放下了。开启了自己的心学研究。4:三大正道很牛:

龙场悟道,心即是理的人生论:公元1506年,王守仁得罪了刘瑾,就被贬到贵州龙场驿栈那边当驿丞,他到龙场那里得到新的领悟,史称龙场悟道。王阳明终于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阳明在这指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理,也是良知。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知行合一,知与行没有先后之分,都是一起出发一起消失。致良知,人所有的行为最终是要回归到内心的,所以在做出任何行为之前以良知致之,方能在最后不愧于心。因此王阳明认为,应该本着自己的良知去对待每一件事物。比如你知道对父母应该孝敬,那就去孝敬父母,这就是“格物”。在格物的过程中,内心的尘埃会被慢慢擦去,良知会达到极致,就像明镜一般明亮,这就是“致知”,也就是使良知达到极致,也就是知行合一。

天泉证道,致良知的修养论:与两个学生在天泉桥上辩论最终得出:“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5:三大军事行动很牛,都巧用攻心术完胜

平定江西盗贼流寇。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带兵平定江西为患数十年的盗贼,江西山贼数万都被消灭。王阳明用兵出名就在于其用兵奸诈,独断,不管对方比自己人多多少,最后他都会利用一些攻心战略取胜。

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一共只花了35天就打败了他,最终宁王朱宸濠兵败被俘,策划了近二十年的叛乱王阳明仅用了三十五天就给平定了。王阳明是不是打仗也很牛!

嘉靖六年,王阳明总督两广,成功的利用心学,很轻松的平定了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的造反。遗憾的是,思田告捷后,王阳明便一病不起。

死时留下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绝顶,成就‘’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他的《传习录》等都是引领人类智慧的书籍。这样看下来,是不是觉得王阳明确实很牛啊?!我们还是去多读多体会牛人王阳明的心学,修炼强大的人生智慧,力争做个现代版的牛人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明代女性地位特别低下是真的吗?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23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明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明朝历史上很厉害的一个朝代,在当时的历史上关于明朝的故事还是有很多的,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当时明朝的一些有趣的故事,说到明朝就要说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朱元璋出身在农村,自古体会到了人间的疾苦,上位后的朱元璋进行改革,加强了自己的专制权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明代女性地位特别低下是真的吗?原因是什么?到底怎么回事呢?

提到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很容易让人首先想到的是男尊女卑,女性地位低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以明朝为例,传统观点认为“明代时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妇女地位自宋朝以来,进一步沉落了。”,即在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遭受严重歧视与迫害,明朝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但是明朝社会十分独特,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下,在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西方思想也传入中国社会;程朱理学进一步加强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妇女贞洁观进一步得到加强的同时,思想领域出现宣传反礼教束缚等社会批判思想,文学创作中出现众多纵欲和淫秽小说。在这样子的社会背景下,明朝女性地位究竟如何呢?

探究明朝女性地位不可避免涉及到明代女性贞节问题,

三纲五常的思想迫害下,明清两代对女性的要求是:丈夫死去,守节;未婚夫死去,守节,被男子调戏,需寻死,贞洁高于生命,女性人格遭受了严重的压抑。明代贞节烈女数量大,根据统计明代贞节妇女人数为27141,烈女人数8688,多余其他朝代人数;也要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丈夫死去,女性就要承担家庭重任,抚养子女,还要孝顺公婆行,但是在家庭及宗族的的地位还是很低,遭受着身心双种折磨。

明代才女邢慈静

但是纵观整个明代社会风气发展,明朝妇女女性社会地位并非十分低下,相反,明朝中后期的妇女地位是有所提高的。首先,从政治角度看,妇女参与政治,妇女成为女官,后妃参与政事,如仁宗皇后辅佐三代皇帝,正统年间张皇后与内阁合作,这些在明朝的政治发展的过程,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从妇女装扮角度来看,妇女可以自由的选择服饰面料,搭配服饰,不用考虑等级制度规定等选择饰品的佩戴,发型的梳理,进而释放自己的审美意识;从妇女文学创作角度来看,明代皇中后期女性文学繁荣,其中妓女文学和闺秀文学占主要地位,如在《列朝诗集》中有收录妓女诗人28人;从经济角度来看,妇女积极参加各类经济活动,如棉纺织业,戏曲业,他们的收入成为家庭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从法律角度的来看,妇女在订婚、退婚、离婚享有较多的权力;从休闲生活角度来看,明代女性生活丰富多样,在体育休闲,节令旅游休闲,文化休闲方面呈现出多样色彩。

“三纲五常”图

之所以会有上述现象,与本文开头明朝社会独特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但是在封建父权社会的实质下,明朝妇女的根本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1.明代妇女的二元性及其社会地位,赵崔莉

2.从女性意识的萌动看明代中后期妇女地位的提高,陈金花

3.明代的贞节问题,邓前成

4.明代妇女地位研究,赵崔莉

5.明代女性的休闲生活,赵崔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李世民为何要亲自砸掉魏征的墓碑?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李世民为何要砸毁魏征墓碑

李世民一直都在猜测魏征可能跟侯君集之间一直有联系,因此就开始心存不满,最终就决定砸掉墓碑,可以说这样的一个做法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无奈。

魏徵这一辈子都没有求过李世民是一个为人正直的人,而且非常的有标准。历史上虽然说李世民曾经对他株连九族,可是当我们在分析之后会发现这个事情根本就不存在,但是李世民确实会有一些不满意,同样也会有一些处罚。李世民在看到对方去世之后,一开始也会觉得有些震惊,心里会有一些难过,因此马上就选择编写墓碑。

魏征可没有想到一直都在不停的拿自身的记录,然后去找李世民,这也能够表现出爱慕虚荣的一个性格,李世民在知道之后自然就会觉得非常的生气。因为多次找到李世民,李世民也会觉得这可能就已经触犯自己的忌讳,李世民会觉得没有办法接受自己,会有着远大的理想,有着不一样的爱好,可是对方却一天到晚干预自己,因此最终就决定选择砸掉墓碑。

侯君集以造反罪被论罪,其实只要侯君集有关的这些人全部都会受到连累。魏征在此之前也曾经向自己推荐过侯君集,因此这就让李世民觉得非常的生气。李世民也会猜测,很可能两个人在之前就已经有了关系,否则的话为什么要给自己推荐呢?李世民本身就是一个怀疑性非常重的人,因此马上就选择做出了一些处理,可以说侯军集的背叛这是事实,但是其余的这些人根本就不是事实,这所有的一切可能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些无奈吧。但历史本身就是如此,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好的作用,即便之前可能备受大家的关注,可是后期结果也会让人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徐达的墓碑比朱元璋的还高,是因为朱元璋的愧疚吗?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显然很多人都会感慨。原本应该是荣耀的一生,却因为遇到了明太祖朱元璋,丢了身家性命。徐达是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也逃不掉这样的命运。他被朱元璋赐死,然而有人发现,朱元璋的墓碑竟然比徐达还要矮一些,照理说这是不应该的一件事,因此也有人怀疑,朱元璋这样做,会不会是因为对徐达心怀愧疚?

元朝末年,灾荒四起,朝廷依旧不惜余力地压榨百姓,最终引起了民愤。生存不下去的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希望推翻元朝统治,用血汗来换取一个未来。在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中,形成了许多股势力,最终以朱元璋的胜利作为了结局。而朱元璋能够有此结局,少不了手下的一帮能人干将的浴血拼杀。其中,这些干将当中,最厉害的名将要属徐达了。

徐达出生于农民家庭,与朱元璋自小就结识,自幼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徐达虽然家贫,但是喜好练武,有一身的好功夫,并且身材魁梧,为其未来能够威震沙场打下了基础。

郭子兴起义后,朱元璋投身于他,并获得了郭子兴赏识。不久之后,朱元璋奉命回乡募兵,也是在此时,朱元璋带走了徐达这个幼年好友。对于自己好友的知遇之恩,徐达十分感激,在每一次的战役之中,徐达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英勇拼杀,最终打下了自己的威名。朱元璋见此,十分惊奇,同时也对徐达更为放心并委以重用。

经过了几年的征战,徐达成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他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元朝的战争之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被封为魏国公。可以说,明朝之所以能够建立,朱元璋之所以能够登上帝位,与徐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个人倘若尝过了权力带来的好处后,便会开始费尽心机,保护自己的权力不被他人夺取,朱元璋也是如此。登上了帝位的朱元璋开始大杀功臣,很多功臣都没有逃过一劫,这使得徐达心中也留下了一个疙瘩,生怕自己成为了下一个目标。

然而,厄运还是到来了。有一天,徐达得了背疽(即在背上生了毒疮),据说生了背疽之人,不能食用鹅肉,否则会立刻死亡。朱元璋听此,心中大喜,终于有办法除掉这个棘手的权臣的,于是,朱元璋下令赏赐徐达烧鹅一只。徐达知道朱元璋之意,但也知道倘若今日不吃,必然与朱元璋产生嫌隙,后面会有更大更多的手段等着自己,于是他含着泪吃完了整只烧鹅,最终毒发身亡。

徐达死后,朱元璋为了表示自己对徐达的感谢,还是表现出了十分悲痛的样子,并且亲至葬礼,将其列为开国第一功臣,并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

最为神奇的是,后来明成祖朱棣亲手为朱元璋所撰写碑文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高度仅仅8.78米,比徐达的墓碑还要矮了17厘米,令人十分不解。世人猜测,是朱元璋临终的遗命,或许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徐达的愧疚,以免来日在黄泉相遇之时,过于尴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墓碑格式是怎样的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墓碑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写这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一个是汉朝的蔡邕,一个是唐朝的韩愈。

墓碑格式是怎样的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抬头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 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墓志铭格式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

2.正文

一般而墓志铭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要简单介绍死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死者主要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写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3.落款

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明代迷案: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到去哪儿了?

全文共 2309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君王的结局奇奇怪怪的有千百种,但是最怪的当属莫名其妙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以来疑团重重,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其实历史上的建文帝根本没有自焚,但是至于其究竟去往了何处,素来都是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认为建文帝其实是未来人,在大火中穿越回来了,难道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中穿越了吗?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朱允炆下落之谜吧!

1、自焚说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

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建文朝廷曾从朝鲜输入许多战马,想以此增强它的战斗力,因为朝鲜国王李芳远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是这些办法未能影响一败涂地的战争结局。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huì)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

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但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

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2、削发为僧说

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认为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

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

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

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

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

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

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

胡濙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

近年徐作生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

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

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

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词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建文帝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建文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

溥洽是建文帝主录僧,《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濴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直到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溥洽,溥洽才获释。

有野史记载,建文帝离宫后出家为僧,云游四方。有诗云:“阅罢楞言磐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传言此诗作者是建文帝,但未证实。

3、坊间传闻

另有一说建文帝逃到东南亚,野史传闻郑和下西洋其中任务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

2006年6月,有学者发现怀疑是建文帝的踪迹。

江西省学者官涛称,建文帝在“靖难之变”后与随从在江西三清山隐居,并化名为“詹碧云”的全真道人,死后葬于其兴建的三清宫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明代男子束发代表什么?看完你就知道了!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男子束发一代表成童,即成人和儿童之间,二代表身份高低。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到了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结辫现象渐渐消失,一般劳动人民是将头发在脑后挽成三股或两股发髻,读书人、秀才、官家贵族等一般都在头顶结发髻,还要在头上缠绕网巾来固定头发,所以,明朝男子束发有时代表着身份的高低,并非人人相同。

南北朝、隋、唐朝,男人们大多置纱冠、着璞头,而把头发挽在头顶或脑后,有的结成两个“总”(发髻)、有的结成一个总,有的还挽成一根细长的“发棍”弯曲置于额前,可以说什么形状的都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汉人没有剃发的习惯,披头是小孩子在未成年前的发型,成年人不仅以披发为不雅,甚至有身份的男子还使用油脂来固定发髻,使之不致垂落。其实,束发这个行为与我国农耕民族的生活是相关的,古代男子把头发束起来,再带上头巾,就不怕头发弄到眼睛了;另外,由于头发能调节头部气温,这样既保证在烈日下头部不会太热,也能保证冬天头部不会受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碑文是什么?应该该怎么写?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墓地中常常的需要立上墓碑以方便对于坟墓的管理,同时墓碑也很方便的让人们对于自己已故亲人埋葬地的查看,往往墓碑上都需要书写上相关的碑文,碑文直观的介绍了已故人的生平事迹以及人物关系,那么碑文该怎么写呢?

碑文其实就是刻在竖石上面的文字,一般的这种文字是用来专门刻碑的,凡是刻在各种碑上面的文字都叫做碑文,中国的制碑历史悠久,碑文也成为了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书法艺术,往往的在中国的名胜古迹中拥有着众多的碑石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碑文也成为了使用范围很广的实用文体。

碑文的书写根据使用场所的不同书写的形式也不一样,常常的碑文上都要书写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以及逝世的时间,然后就要书写埋葬的时间以及最后的铭文了,铭文多是总括性的赞语,一般的多是韵文,像三言、四言、七言或者骚体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明代建筑剑溪桥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建筑剑溪桥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剑溪桥,位于剑门关外,距剑门关隘口约两公里,横跨大剑溪,是古蜀道由成都去昭化的必经之桥。明弘治中利州指挥彭山建,以青石构筑,三拱相连。拱圈为两半拼合式(亦称莲瓣式),桥长18.8米,宽4米,高7.5米。东孔跨度为5.3米,西孔跨度为5.2米,中拱跨度为5.8米,拱高3.4米。东孔用26排卷石成拱,中拱用30排卷石成拱,西拱用23排卷石成拱。桥面成弧形,板石铺就阶梯式桥面。桥柱高0.6米,有石刻龙头镶其上,建筑技术精湛,历经数百年,桥形未变。

宋代胡希道有诗云:“几重岭隔几重湾,路入濛濛烟雨间,独立溪桥重回首,前头已是剑州山。”剑溪桥头有石碑,上刻明正德丁丑(正德12年即1517年)剑州知州武缘李璧《过剑溪桥》诗:“看山晓度剑溪桥,踏雾冲去马足遥。见说金牛经历处,欲将兴废向渔桥。”

剑溪桥被四川省列为古桥,剑阁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为何汉唐经营西域,而明代却经营东北?

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汉唐其实大家也知道的又叫盛唐是真的挺盛大的,话说这个时代一直是在经营西域,而到了了明代之后,明朝就一直在经营东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区别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老哥一定别错过了,速度来借米理财发财吧!

原因有很多,总结下来无非就是从实际和利益出发。

1.柿子要找软的捏

至今记得以前一个考古的节目,里面说明朝的玉越到后面质量越差。开国时期大将墓里面出土的玉,比皇宫里用的都要好。因为明朝对西域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慢慢变小,没有足够的玉从新疆流入。

和汉唐比起来,明朝对西域的影响力真的很小。明朝的天下是从蒙古人(元朝)手里夺回来的,退守草原的蒙古人自然是不甘心失败,时刻对其虎视眈眈。

从建国开始起,明朝的边防就时刻受到了来自北方的压力。在明英宗,嘉靖时期,甚至被打到了首都。而元明时期的西域,是由察合台汗国系掌控的。虽然都是蒙古人建立的,相互之间的联系却并不紧密。

明朝这边自顾不暇,怎么会去打西域的主意呢?

与之对比,东北就好多了。这个时期的东北由三方占据——明朝、朝鲜、女真。朝鲜对明朝实行的是事大主义(百依百顺),明朝这边也将朝鲜列为了不征之国。所以明军所面对的对手就是落后的女真。

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明朝在东北真的是无敌手。

2.经济上的利益

汉唐时期的海运并不发达,丝绸之路是其对外交往的主要窗口。等到了宋朝之后,海上贸易逐渐占据了大头。

此外,由于蒙古人的西征,以及之后迅速的失败,丝绸之路上的势力非常混乱,再也没有强大的帝国、秩序来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

明朝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帝国,物资丰富。其盛产的丝绸,瓷器,茶叶都是外界所眼热的。在利益的驱使下,对外贸易越来越庞大。甚至朝廷也不得不妥协,从而有了隆庆开关。

商人逐利,海上贸易成本更低,运送的货物更多,更加的安全,自然要用脚投票,舍弃了传统的丝绸之路。

3.不征之国太多

朱元璋为了明朝的长治久安,防止后世子孙穷兵黩武,列了15个不征之国。把东边的日本和南边的大部分小国都放了进去。

为了遵循祖训,明朝能下手的对象基本都在北方。想去找蒙古的麻烦又要掂量掂量,夹缝角里的东北自然成了最好的下手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明代江南四大才子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分别是:文征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江南四大才子”实是“吴中四才子”的演变,是指明代都生活在江苏苏州,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人。

简介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予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扩展资料

徐、祝、唐、文活跃在前七子摹拟、复古之风大盛之时,能够不依傍门户,卓然自立,为诗以抒写性情为第一义,在当时来说,确属难能可贵。徐祯卿虽在前七子之列,但其诗多佳作,诗论也有许多独到之处,论者以为非李梦阳、何景明可比。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不独能诗,且擅于书法、绘画,以多才多艺见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明代最常见的瓜子是什么?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西瓜子

在明清两代,没有其他瓜子能撼动西瓜子的地位,连宫廷也流行嗑瓜子,明代《酌中志》中记载了明神宗朱翊钧“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南瓜子从晚清开始流行,葵花子则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

明代最常见的瓜子是西瓜子,没有其他瓜子能撼动西瓜子的地位,连宫廷也流行嗑瓜子,明代《酌中志》中记载了明神宗朱翊钧“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南瓜子从晚清开始流行,葵花子则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西瓜子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种子,可供食用或药用。

在中国磕瓜子的热潮是一种文化,而且还是渊远流长的那种。在一千多年前,非洲的西瓜经过埃及、南欧、西欧,一路向着我国的北京进发,也开始了中国的嗑瓜子文化。到了北宋的时候,富贵人家吃糕点零食解闷,而寻常百姓吃不起,那么他们只能用西瓜子炒熟嗑着吃,平时没事就跟邻居唠嗑唠嗑。

这时候,嗑瓜子还有一个别名是“穷嗑”,意思是说穷人家的食物。到了明朝,明神宗是一个特别喜欢嗑瓜子的人,可以用一个当代词来形容-“吃瓜群众”。正是因为他的喜爱,带起了朝廷上的达官贵人嗑瓜子的热潮,慢慢地嗑瓜子文化就蔓延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明代张永张富墓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永张富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明代张永张富墓

在今萃云楼饭店后院内,原有石牌坊,神道碑,石像生、石五供等。50年代因建筑已拔出,今残石尚存。按张永为宦官,明史有传“张永保定新城人(龙赵庄村人)。正德初总神机营……封永兄富为泰安伯”.此墓前石牌坊横额上即刻有:“敕封泰安伯张公之墓”字样,此墓早年被盗。另有一大墓因墓顶浇灌三合土非常坚固,又有外椁及棺,可能因早年积水未被盗掘,拔坟时因积水深挥黑又有一股柏木油味,无法清理只将内椁和棺起出,殉器物至今尚埋地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曾经风靡畅销的明代德化窑瓷器特点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说道瓷器那么大家肯定第一想到的应该是青花瓷,景泰蓝等比较出名的了。大家都知道德化陶瓷作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与江西的景德,和广州潮州齐名。德化经过千年的风霜洗礼造就了了独具特色的瓷,那么大家知道明代的德化窑瓷器有什么特点么?不知道的话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明代是德化瓷业史上雕塑工艺最为兴旺的时期,汉族民间的能工巧匠如何朝宗、张寿山、陈伟、林朝景等人,吸收泥塑木雕等传统技艺,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应用瓷器胎釉的质感特点,精心烧制各种形象的道释人物,无论造型神态和细部线条处理都刻划细腻、表现逼真,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

一代宗师何朝宗,德化后所村人,他创作态度严谨认真,刻意求工,一丝不苟,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他的瓷塑成就主要在明嘉靖万历年间。他雕塑如来观音,达摩等佛像人物,尤以观音作品称着,冠绝一时。何朝宗瓷塑观音特点是。体态丰盈,面庞俊美,神情慈祥静穆,衣纹深秀洗练,线条潇洒流畅,动静相乘,形神兼备,既保存着神秘奥妙的宗教色彩,又蕴含着美好、健康、幸福的意境。

泉州市文管会收藏的一尊何朝宗塑渡海观音,通高六十四厘米,面庞呈椭圆形,额缀一珠。头发盘髻,贯一如意,披巾罩首,衣裙裹体。胸前微露,一串珠饰,胸前衣褶作打结状。双手藏在袖里,作左拱势。底露一足,踏立莲花水波之上,另一足为水波淹没,作渡海状。神态如生,真是: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

在宋元白瓷的基础上,明代德化的汉族陶瓷工匠经过长期实践,大胆创新,烧制成功了独特风格的建白瓷器,其制作之精美,格调之高雅,达到了德化窑工艺技术成就的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墓碑二维码如何使用 有没有纪念意义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墓碑二维码的使用很简单,登录墓碑官方网站就可以免费注册账号。在账号注册完成之后,进入到会员管理后台,可以直接创建逝者纪念园。使用者可结合个人情况编辑逝者的信息,视频,还有照片等等。接着就可以把二维码直接贴在墓碑上,后人只需要用手机,就可以了解到逝者的一生。

历史的起源是怎么样的

吉尔·图蒂特是最早使用这一项技术的人,在2011年时,图蒂特丈夫突然因为疾病而去世,为了能够纪念自己的丈夫,就使用这种技术,让两人的故事永远的出现在墓碑上。当前二维码墓碑的造价相对还是比较高的,但伴随着科技逐渐的发展,二维码墓碑或许会成为一种常态。生命可能会消失,记忆可能会模糊,但也希望二维码可以有效留下所有的印记。

二维码墓碑是否有纪念意义

二维码墓碑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可以永久的保留逝者信息,不会腐蚀,能永远实现家族历史的传承,家族文化的传承,可以轻松的把逝者的信息分享给所有的人。以后亲朋好友在清明节祭拜时,没有受到地点的限制,没有时间还可以在网上祭拜,其他人或者没见过面的后辈随时都可以通过扫二维码了解到去世者所有的一切。这种网络祭奠的方式属于优良的传统,会有效发扬亲情、家庭还有孝道,是一种现代化且科学化的方式。伴随着互联网逐渐的发展,相信流传千年的祭奠方式,后期会出现改变。

二维码墓碑的主要意义

未来是一个属于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可以把所有人的一生全部都放在云服务器上,让他们的后人都可以更加详细、更加立体化的了解自己的祖先,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朋友比较具有纪念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李世民恨魏征吗?李世民为何要拆掉魏征墓碑?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时期的名臣魏征,一项是以直言进谏而闻名,在李世民面前直言不讳,有什么说什么,看起来是一点也不给皇帝面子。李世民对于魏征的谏言也都接受,由此可见李世民的确称得上是一代明君。不过,在魏征死后,李世民却将自己亲手给他立的墓碑给砸了。但是没过多久,李世民又跑过去把墓碑重新立了起来。李世民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才要这样不放过一块墓碑呢?

1.李世民与魏征

魏征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什么?李世民自己曾经说过,魏征是他的镜子:“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镜子是最能够直观地将一个人的形象展现出来的东西,魏征对于李世民来说就是一面镜子,有什么错处,魏征都直接给他指出来,由此可见,在李世民的心中,魏征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魏征与李世民从前其实是敌对的关系,魏征先后换过几次主人,在李世民之前的最后一任是李建成。李建成兵败身亡之后,李世民见到魏征,指责他离间自己兄弟之间的感情,但是魏征一点也不慌张,只说,如果李建成之前肯听从自己的建议,绝对不会落到如此下场。面对这样一个曾经想要致自己于死地的人,李世民竟然放过了他,还将他拜为谏议大夫。

其实,李世民并非真的对魏征没有恨意,并不一定是真心接纳魏征的谏言,但是自己的皇位毕竟有些得来不正,如果自己表现出一种虚心纳谏的明君形象,对于天下人看待自己是非常有利的。他说不上多喜欢魏征,但至少魏征是自己的一个梯子,可以用他来走捷径。

2.墓碑的推倒与重立

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只因为魏征生前推荐的两个人,杜正伦和侯君集。杜正伦因为泄露了李世民的话遭到贬谪,侯君集因谋反被斩首,这一下子两个人都处事,就让李世民对推荐他们的魏征产生了怀疑。而后,他又知道魏征把他给自己图建议的书稿给褚遂良看过,一干事情加起来,李世民气不过,就把魏征的墓碑给毁掉了。

然而当他征伐高丽失败,又忽然想起魏征来,就像曹操怀念郭嘉一样,说,若是魏征还在世,断然不会让自己犯这样的错误。于是,态度瞬间扭转过来,不仅把墓碑重新立好,还赏赐魏征的家人。帝王的反复,还真是让人摸不准,吃不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刘伯温碑文预言 刘伯温碑文详解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刘伯温大家也知道的还是十分著名的,最近很多人也说了刘伯温不仅仅有烧饼歌,还有这个什么碑文预言,那么这个碑文的预言到底是什么内容呢?下面给大家做一些详细的解释,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速度来看看!

天有眼,地有眼,人人都有一双眼,

天也翻,地也翻,逍遥自在乐无边,

贫者一万留一千,富者一万留二三,

贫富若不回心转,看看死期在眼前;

平地无有五谷种,谨防四野绝人烟,

若问瘟疫何时现,但看九冬十月间,

行善之人得一见,作恶之人不得观,

世上有人行大善,遭了此劫不上算,

还有十愁在眼前:

一愁天下乱纷纷,二愁东西饿死人,

三愁湖广遭大难,四愁各省起狼烟,

五愁人民不安然,六愁九冬十月间,

七愁有饭无人食,八愁有人无衣穿,

九愁尸体无人捡,十愁难过猪鼠年,

若得过了大劫年,才算世间不老仙,

就是铜打铁罗汉,难过七月初一十三,

任你金刚铁罗汉,除非善乃能保全,

谨防人人艰难过,关过天番龙蛇年;

幼儿好似朱洪武,四川更比汉中苦,

大狮吼如雷,胜过悼百虎,

犀牛现出尾,平地遇猛若,

若问大平年,架桥迎新主,

上元甲子到,人人哈哈笑,

问他笑什么?迎接新地主,

上管三尺日,夜无盗贼难,

虽是谋为主,主坐中央土,

人民喊真主:

银钱是个宝,看破用不了,

果然是个宝,地下裂不倒。

七人一路走,引诱进了口,

三点加一勾,八王二十口,

人人喜笑,个个平安。

人人可观,个个可传,

有人印送,勿取金钱。

行善者可保,作恶者难逃。

敬重天地神明父母,惜字纸五谷。

谨当切记。

小编大致的看了下,好像也就那么回事,也没有说什么预言,都是一些哲学做人相关的内容了,都是比较正能量的,大家看看就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明代宗在位多少年 明代宗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8年。公元1449年,朱祁镇御驾亲征,攻打蒙古瓦剌部,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朱祁钰在兵部侍郎于谦和孙太后支持下,即位为帝,尊奉朱祁镇为太上皇。在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朱祁镇被接回北京,幽禁于南宫长达七年之久。

公元1457年,朱祁镇策动夺门之变,复位称帝。朱祁钰被朱祁镇软禁于西苑,而后离奇去世,享年三十岁。朱祁钰在位期间,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推动明朝政治由乱而治,可谓是英明之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徽县吴玠墓及墓碑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徽县吴玠墓及墓碑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玠墓景区

徽县城关东北隅横翠一山,古曰钟楼山,今呼吴山。山上翠柏遮天,自然环境幽静,自成人们游览之地。宋故将军吴阶之墓及“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碑”就座落存这里。

吴山原有墓葬封土壕两座。一座已没有了墓葬痕迹:另一座在碑之正东约九米处,状呈园形,高1.4米。底径9.3米,底部用石块筑起约40厘米。

“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碑”座东朝西,高2.96米,宽I.53米,厚0.3l米碑额下面纂刻“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十个大字,正文楷书共二十行,每行七十余字,大部已剥落不可辩。据碑文自叙:“吴玠卒归葬于德顺军水洛城北原先荣之地”,又《甘肃新通志》和《静宁县志》载:玠墓在宁州南一百二十里水落城北塬。此述与实际十门悖,当时(绍兴九年三月)宋金和议初成,六月玠卒,原准备归葬故乡就刻了墓碑。但八月金人失盟,次年四月大举入寇。因此,吴阶末及归葬故乡而葬天河池。至于《静宁县志》的记载,只是抄袭碑文原有归葬故乡之意而已。

解放初,墓区建筑毁坏殆尽,仅存封土堆和墓碑,碑亦倾斜,无人管理。一九六三年二月十一日,巾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整个吴山及山上古柏皆在保护之列。一九七八年将墓碑复正,并建碑亭,加强了保护。1985年,由省文物局拔专款对碑亭进行了重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明代麻仓土的特点是什么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麻仓土,元代称为“御土”,明代称为“官土”。从元至明万历十一年,资源接近枯竭。元、明麻仓土鉴定要点:麻仓土的第一特征是有“糖点”。何为糖点?上等土烧制的瓷器洁白如玉。麻仓土由于需要粉粹,器物底有颗粒感,而高岭土为粉末状,颗粒感较弱。

元代和明代烧制瓷器的胎土配方是麻仓土加上瓷石的二元混合胎质,其烧制成功后的颜色是一种白胎中微带淡黄色的呈色。其中火石红明显。 清代瓷器的胎土配方是高岭土加上瓷石的二元混合胎质,其烧制成功后的颜色是一种纯粹的高白色。其中火石红聊无。 明代、清代这两种胎质烧成后的呈色的不同,也是明清两朝瓷器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