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徐达

徐达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徐达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徐达问题。

分享

浏览

4876

文章

8

徐达的夫人真的是朱元璋杀的吗?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徐达夫人到底是朱元璋杀的吗?

徐达的夫人确实是朱元璋杀的,只不过是因为一句话。当时徐达的夫人和马皇后一起游御花园,在走了许久之后都没有到尽头,突然感叹地说你家的后花园可真是大,走了好半天都没有办法逛完。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家的后花园也能够这么大。

马皇后就把这句话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一听,这就和自己心中的猜测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就让徐达来到宫中饮酒作乐,一直都在小心的试探徐达内心的想法。两人在喝酒的过程中,朱元璋一直都在不停的试探,但是徐达滴水不漏,朱元璋没有办法,所以就把徐达的夫人给打死。不久之后,朱元璋就已经得到对方已经死亡的消息,所以就告诉徐达,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杀生灭族之担忧,所以就应该以示庆祝。

当时的徐达真的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等到回家之后看到老婆的尸体直接就晕了过去。其实徐达也会知道,自从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后,疑心病一直非常的重,而这一次自己的夫人被打死,这其实就是想要警告自己,是希望能够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徐达一生其实战功赫赫,做事也更是光明磊落,没有给任何人留下把柄,可没有想到自己的妻子根本就没有学到这一点。

朱元璋虽然说一直以来都会非常的看重徐达,认为徐达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有用之人。但是不可否认,在朱元璋的心中早就已经有了防备之心,否则的话也不可能会有这样的一种想法,朱元璋一直都在试探徐达,想要知道徐达到底有没有一些谋逆之心。可以说朱元璋的这一种怀疑心态,早就已经让自己失去了更多的有用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徐达是怎么死的?徐达真是被朱元璋赐死的吗?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徐达是病逝的,但是徐达当时患病对烧鹅敏感,朱元璋还是让徐达吃烧鹅,吃完之后溃烂而死。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但也有的史书上作了考证,认为“赐食蒸鹅”是野史中歪曲事实真相有意贬斥明太祖。

徐达在北平身患背疽,这是一种恶疮,很难治好,朱元璋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带着书信前往北平看望,不久又召徐达回南京疗养。相传朱元璋当年怕他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又因背疽最忌吃蒸鹅。但皇帝所赐,君命难违,徐达最后涕泪交流之下,当着内侍的面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后全身溃烂而死。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展开阅读全文

徐达的墓碑比朱元璋的还高,是因为朱元璋的愧疚吗?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显然很多人都会感慨。原本应该是荣耀的一生,却因为遇到了明太祖朱元璋,丢了身家性命。徐达是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也逃不掉这样的命运。他被朱元璋赐死,然而有人发现,朱元璋的墓碑竟然比徐达还要矮一些,照理说这是不应该的一件事,因此也有人怀疑,朱元璋这样做,会不会是因为对徐达心怀愧疚?

元朝末年,灾荒四起,朝廷依旧不惜余力地压榨百姓,最终引起了民愤。生存不下去的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希望推翻元朝统治,用血汗来换取一个未来。在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中,形成了许多股势力,最终以朱元璋的胜利作为了结局。而朱元璋能够有此结局,少不了手下的一帮能人干将的浴血拼杀。其中,这些干将当中,最厉害的名将要属徐达了。

徐达出生于农民家庭,与朱元璋自小就结识,自幼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徐达虽然家贫,但是喜好练武,有一身的好功夫,并且身材魁梧,为其未来能够威震沙场打下了基础。

郭子兴起义后,朱元璋投身于他,并获得了郭子兴赏识。不久之后,朱元璋奉命回乡募兵,也是在此时,朱元璋带走了徐达这个幼年好友。对于自己好友的知遇之恩,徐达十分感激,在每一次的战役之中,徐达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英勇拼杀,最终打下了自己的威名。朱元璋见此,十分惊奇,同时也对徐达更为放心并委以重用。

经过了几年的征战,徐达成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他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元朝的战争之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被封为魏国公。可以说,明朝之所以能够建立,朱元璋之所以能够登上帝位,与徐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个人倘若尝过了权力带来的好处后,便会开始费尽心机,保护自己的权力不被他人夺取,朱元璋也是如此。登上了帝位的朱元璋开始大杀功臣,很多功臣都没有逃过一劫,这使得徐达心中也留下了一个疙瘩,生怕自己成为了下一个目标。

然而,厄运还是到来了。有一天,徐达得了背疽(即在背上生了毒疮),据说生了背疽之人,不能食用鹅肉,否则会立刻死亡。朱元璋听此,心中大喜,终于有办法除掉这个棘手的权臣的,于是,朱元璋下令赏赐徐达烧鹅一只。徐达知道朱元璋之意,但也知道倘若今日不吃,必然与朱元璋产生嫌隙,后面会有更大更多的手段等着自己,于是他含着泪吃完了整只烧鹅,最终毒发身亡。

徐达死后,朱元璋为了表示自己对徐达的感谢,还是表现出了十分悲痛的样子,并且亲至葬礼,将其列为开国第一功臣,并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

最为神奇的是,后来明成祖朱棣亲手为朱元璋所撰写碑文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高度仅仅8.78米,比徐达的墓碑还要矮了17厘米,令人十分不解。世人猜测,是朱元璋临终的遗命,或许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徐达的愧疚,以免来日在黄泉相遇之时,过于尴尬。

展开阅读全文

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全文共 139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精通兵法这件事情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啊其实还是有蛮多的意思的,因为会这些的人一定都是很有学问的吧,那么最近不少的网友也说了,其实不仅仅是这样的,因为话说徐达常遇春这样的草根他们也是非常的熟悉兵法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可一定别错过了!

这个问题的逻辑,本身就很有问题:谁说草根出身的人,就不能精通兵法?这个逻辑的可笑之处,也像极了职场上常有的一类风凉话:某某人不是科班出身,某某人学历不行,他凭什么这么成功?

回到问题里的两位“草根”身上,同是苦出身的徐达与常遇春,确实没机会接受任何专业军事教育,却多次打出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其水准何止是“精通兵法”?简直是用兵得心应手的“兵法牛人”。为何会有如此神奇场面?明朝开国头号战将徐达的一生戎马,就是最好回答。

与从小一起放牛的“发小”明太祖朱元璋一样,徐达也是百分百的农民出身,一直老实巴交种地到二十一岁,直到被元朝坑爹统治折腾得活不下去,这才愤然抄家伙跟着朱元璋造反。但莫说兵法韬略,就连马步武艺战阵这些“入门学问”,参军前他都半点不懂。完全是靠着惊人的天赋,在一次次惨烈大战里冲杀出来,成长为指挥千军万马的战将!

但是在成为名将的过程里,比运气和天赋更重要的,却还有徐达身上,这几样关键的素质,首先一条,就是原则。

无论是做一个苦农民,还是后来横扫天下的一代战将。徐达永远被人敬重的,就是他铁一般的原则。以《明史》的形容说,徐达带兵时,只要士兵吃不上饭,他也绝不吃饭。一生位极人臣,全家却常年挤在破旧小房子里。大军所过之处,严禁害民扰民。以明太祖的赞叹说,简直是“忠正无疵”。如此原则坚定的人,就像一块火热的烙铁,带着千军万马,都能跟他一起燃。多高深的兵法,当然都能正确打出来。

而比原则更叫人敬重的,更有徐达终其一生的好学。

虽然并非军事科班出身,但从踏上战场第一天起,出生入死的徐达,学习的热情就是从来拦不住。以《明实录》的形容,早年参军起,每次打完仗都要复盘,别管胜仗败仗,都要讨论明白才行。特别是败仗,教训更是记得十分牢。后来平步青云,好学精神更是飙升,军中养了大批儒生,但凡有时间,就跟人讨论兵法学问。每次打完打仗,更是经常“单车就舍”,召集谋士一谈就是一天。

这位早年书都没怎么读的战将,就是靠这样的笨功夫,把多少曾经晦涩难懂的谋略学问,记到烂熟于心。

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学得满肚子兵书后,徐达也绝不拘泥于兵法,特别是1368年,统领二十五万大军的徐达,开始那场改写中国历史的北伐大业后,他登峰造极的韬略水准,更是大放异彩:太原之战里,面对扩敦帖木儿十万铁骑的挑衅,他并未如元朝骑兵盘算的那样整军决战,相反出其不意夜袭,一战团灭敌军。后来的定西大战上,他更没像敌人以为的那样,会匆匆救援大都,反而调转枪口直扑定西,一场沈儿峪大战,彻底奠定北伐胜利!

每一战,这位“非科班”出身的战将,却以他扎扎实实的带兵用兵,还有关键时刻不按套路出牌的风格,把多少兵法智慧变成怒涛攻势,叫曾经天下无敌的元朝骑兵大败亏输。那些自诩长于马背上,却一次次被徐达揍得全军覆没的元朝贵族们,或许也心存这样抓狂的念想:没什么草根出身的徐达,这么精通兵法?

因为无论用兵,还是任何一个行业,学习,都不止是学堂里哪一节的事情,而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与坚定的原则,找准正确方向,时时苦学不辍的考验。徐达一生大师级的兵法韬略,正见证这个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徐达和常遇春都是野路出身,为什么能帮朱元璋打天下?

全文共 2773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只有刘邦和朱元璋属于平民出身,他们的起点可以说都是很低的,但是最终却成就了帝业,而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身边的人其实都不是正经的将门世家出身。朱元璋的身边,徐达常遇春其实都没有受过什么正统的军事管理训练,可以说都是野路子出身的,但是为什么他们可以帮助朱元璋打天下?徐达和常遇春两人究竟是有什么能力,可以做到这样的地步呢?1.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要说元末明初的最强将领,非徐达、常遇春莫属,这两位帮助朱元璋,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徐达的是难得的帅才,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游刃有余,常遇春则是明军的利刃,所到之处锐不可当,没有攻克不下的城池。

徐达和常遇春均野路子出身,为什么用兵如神,助朱元璋打下江山?

徐达、常遇春都对兵法极其精通,在战场上对时机把握十分准确,能抓住敌人片刻破绽,毕其功于一役。如果说这两位将军都是名校毕业,经过专业学习培训,那估计也就不会那么惊世骇俗了。

实际上,徐达、常遇春都得野路子出身,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什么后台势力也没有,更别说什么学习培训。

史料记载:“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

徐达的家里世代务农,是个地道的农民,只是徐达长相不错,胸有大志,且孔武有力,还有一身好武艺。

史料记载:“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

常遇春是怀远人,力大无穷,善于骑射,曾经因吃不上饭落草为寇,之后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既然徐达、常遇春都是普通百姓出身,也没有什么深厚背景,为何他们打仗会这么牛?2.天赋异禀,天生是打仗的料

在这个什么都要讲究天分的时代,努力好像就变得可有可无,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封侯拜相,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也许是很多人的梦想,但真正能实现的少之又少。

很多人一生奋斗不息,都无法达到的境界,换做另一批人,可能很快就能突破。徐达、常遇春就是天生的战士,他们天生就是为了战争存在的,如果不是遇到朱元璋,徐达可能还在耕田,常遇春可能还在打家劫舍,朝不保夕。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金朝创始人完颜阿骨打,生在白山黑水之间,在宋、辽早已是封建社会的时候,完颜阿骨打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而当完颜阿骨打拿起武器,准备反抗辽国的时候,变成了一位孔武有力、智谋出众的战略家。仅仅用11年的时间,就灭掉了当时最强大的辽国,并令宋朝在金军的脚下颤抖。难道有人教过完颜阿骨打兵书战策,有人手把手教地教他排兵布阵,明显没有的。

打仗这事情很考验天分,如果不是这块料,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完颜阿骨打征战一生,创立的金朝,可谓一代豪杰。

在那混乱的元末,吃饱饭都是个大问题,从军成了很多人的饭碗,毕竟当兵得给饭吃,否则怎么打仗。徐达、常遇春能跟随朱元璋,大多也是被形势所迫,当时朱元璋造反之前还做过和尚,并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才做下决定。

没有人想打仗,也没有人想过那命悬一线的日子,而徐达、常遇春异于常人,他们的天赋过人,他们的武艺高强,命中注定他们就能名留青史,让后人记住他们的名字。3.作战勇猛,悍不畏死

要想成为将军,必须从小兵做起,那么在军中要升官,要立威,依靠的是什么?是军功。如果统兵百万,取得战略性战争胜利,可能会改变改变整个历史进程,此将军必会青史留名。

而如果只是一个小兵,想要升官发财,那就得在战场上卖命,杀敌越多,立的功劳就越大,就越可能被领导看中,越有可能升官。这一切最起码的前提是不怕死,临终逃脱可能不仅不会升官,还会被杀头。

徐达、常遇春皆是悍不畏死的之辈,自从他们从军之后,就把脑都栓在裤腰带上,在战场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只有不怕死的战士,才有可能活下来。

史料记载:“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郭子兴是朱元璋最早的起义领导,而郭子兴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孙德崖也是红巾军领袖,原本郭子兴和孙德崖不睦。两军交战之时,朱元璋却被孙德崖抓住了,这个事情就难办了。在天下纷乱之时,杀几个起义军领袖也无关痛痒,如果当时朱元璋被杀,也就没有之后的大明了。

关键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替代朱元璋被俘,朱元璋转危为安。这样的结果是徐达将面前生死考验,换来的是朱元璋对徐达的重用。好在最后徐达也平安归来,说起来平淡无奇,事实则是生死时速,人的命只有一条,死了不会和游戏一样可以从来。

徐达不怕死,常遇春同样如此。徐达是个是智将,常遇春可以说是个猛将,当然同样不欠缺智谋。

史料记载:“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

当时元兵陈兵采石矶,这里是渡江的必经之路,船离着岸边还有三丈多,无法靠岸。常遇春驾驭小船,直接冲向元军,手持矛戈,当敌人抓住他的戈头的时候,常遇春趁势跳上岸,就这么冲杀进敌阵,元军望风而逃,被杀得大败。

战场之上,领导在旁观看,正是立功的好时候,常遇春勇冠三军,单人冲进敌阵,杀退敌人。此时的常遇春是个小兵,正是因为他的勇武才受到重用。军中是勇者的天下,是强者的天下,要想加官进爵,不怕死是最起码的素质。4.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当徐达、常遇春从小兵升任部队中层干部,或者高层军官之时,他们的勇武就不一定能派的上用场了,其他一切都要依靠头脑。

此时的将领需要的不停地学习,徐达、常遇春从小没有学过兵法,而他们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战争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迅速让小兵变为将军,将军变为统帅。

史料记载:“与大将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来援。遇春言于达曰:「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达曰:「善。」会扩廓部将豁鼻马来约降,且请为内应,乃选精骑夜衔枚往袭。”

常遇春不仅武艺高强,还是个还神射手,多次用他的弓箭挽救战局。当大兵团作战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指挥布局,一旦决策失误,牺牲可能是成千上万条人命,所以必定要极为谨慎。

在明军进攻太原之时,扩廓帖木儿来救援,扩廓帖木儿元军中水平最高的将领,他面对的就是徐达和常遇春。常遇春对徐达说:“我军骑兵已经集结完毕,但步兵还没有到,如果直接开战可能损失严重,夜袭才是上策。”

开战之后,元军大败,徐达、常遇春用最小的代价赢得了胜利,并获得四万部队,太原被攻克。谁都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哪怕天赋异禀,也需要后天的学习,徐达、常遇春就是善于学习的将领,他们在战争中总结经验,磨练兵法,直至成为最强将领。

徐达和常遇春均野路子出身,为什么用兵如神,助朱元璋打下江山?

从一介平民到百万兵马的统帅,徐达、常遇春做到了,他们帮助朱元璋取得了天下,他们也被封为开国功臣。名将的道路并不平坦,需要勇气和智慧才能开创新的事业。

说到底,一代名将的养成,是踩着众多拦在他们面前倒下的人爬上来的,运气很重要,跟对人也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徐达是怎么死的?死后徐达后代怎么样

全文共 148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徐达,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名字不会很陌生了,明朝开国第一大奖,最终在残害开国功臣的朱元璋手下能够善终,可以说算是非常幸运的。徐达之所以能够善终,我们从朱元璋对他的评价中就能够看得非常清楚。朱元璋评价道:“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就是说,在朱元璋看来,只有徐达守规矩,才不会被杀,而其他人,都是该死。

据史书记载,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朱元璋专门派他儿子徐辉祖去看,第二年,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徐达死后,朱元璋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从死后很明显,《龙兴慈记》的说法流传很广。

徐达得的病,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也最致命的一种病——背疽。病如其名,生了这种病,人生就成了悲剧。战国时的范增,宋朝的宗泽,三国的刘表、曹休、刘焉都死于这个病。基本上说这就是军政界大佬的头号杀手。按照中医的说法,生了这种病,不能吃“发物”,就是营养高热量高的食物。而朱元璋乘机给他吃了烧鹅,让人背疽而死。

仔细研究一下,背疽这种高发疾病,到近代以后基本在没有出现过,难道是因为人们抵抗力提高了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医学发展了,原本背疽这个病名都给废除了。

徐达生了这种背疽病,某种程度上说,是喜剧而非悲剧。

徐达背疽病,让他躲过了明初四大案中的冤杀,算起来,真是一个能够善终的幸运儿。

徐达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女儿,这七个人命运如何呢?

1,长子徐辉祖。

徐辉祖继承了徐达的魏国公爵位,忠心耿耿给建文帝朱允炆工作。靖难之役后,朱棣进入南京城,要求大舅哥徐辉祖支持他当皇帝,徐辉祖表示反对,准备杀他。徐辉祖却不停重复“丹书铁券,子孙免死”的话,免了一死。不过朱棣把他囚禁,最终死在狱中。

徐辉祖以下,徐钦、徐显宗、徐承宗、徐俌、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一次承袭这魏国公爵位,真正实现了“与国同休”。末代魏国公徐文爵在1644年崇祯死时,正在南京,拥立小福王朱由崧为帝,半年后被多铎打败灭国,徐文爵投降清廷。

2,次子徐膺绪。

徐膺绪在军中服役,升至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1982年,徐膺绪的墓葬在板仓被发掘。

3,三子徐添福。

徐添福无福,早夭。

4,幼子徐增寿。

徐增寿在靖难之役中暗中帮助姐夫朱棣造反,逐渐被建文帝发现。朱棣兵临城下时,建文帝招徐增寿当面对质,徐增寿被一剑劈死。

因为徐增寿的功劳,徐增寿被追封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徐增寿以下,徐景昌、徐显忠、徐永宁、徐光祚、徐延德、徐文璧、徐希、徐允祯依次成为定国公。李自成进北京时,对全城官商进行拷问,勒索银钱,徐允祯因此而死。

5,长女徐妙云。

徐妙云就是朱棣的皇后,徐妙云为朱棣生下了三个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简王朱高燧。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明代从朱高炽以后的皇帝,全部都是徐达的后人。

在电视剧《大明天子》中,俞飞鸿扮演的徐妙云同时被朱棣和朱允炆喜欢,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6,次女徐妙清。

嫁给了代王朱桂,据说次女十分善妒,曾虐待朱桂的两位侍女,因此朱桂迁怒于于世子朱逊煓,母子迁居外舍。

7,三女徐妙锦。

徐妙锦算是徐达儿女中最有传奇色彩的人。据史料记载,靖难之役中,徐妙锦和哥哥徐辉祖一起支持建文帝。徐皇后死后,朱棣准备让这个小姨子当新皇后,徐妙锦写信拒绝。后来徐妙锦出家为尼,终生未嫁,60岁善终。

有人说徐妙锦不嫁给朱棣的真实原因是朱棣不能“行人事”,不知真假。

可以肯定的是,《锦衣夜行》男主角杨旭通过穿越,拯救了这个注定单身一辈子的才貌双全女子。

8,幼女安王徐妃。

徐达的小女儿嫁给了安王朱楹,这方面历史记载较少。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明朝第一名将徐达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全文共 142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明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明朝是中国古代史是还是有有名的一个朝代了,明朝的皇帝是朱元璋,朱元璋可以说是当时皇帝中家世比较平淡的一个人了,朱元璋白手起家,最后当上了皇帝。那么,在当时,历史上的第一位名将徐达是怎么死的呢?真正死因是什么?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素有杀戮开国功臣的名声。著名的胡惟庸与蓝玉案件,诛杀了数万人,直杀得人头滚滚,遍地血痕,

坊间传言,明朝第一名将徐达,也是因为功高盖主,被朱元璋杀掉。而且,杀掉的方法颇具戏剧性。

传言说,徐达因常年征战,身心劳累,晚年辞去军权,打算安安心心地在家里养病。可是,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

一次,徐达背疮发作。朱元璋派太医前去看病。太医回来告诉朱元璋,称徐达的背疮很严重危在旦夕。尽管徐达已是快要死去的人,可朱元璋还是怕夜长梦多,就亲自蒸了一只鹅,派太医送与徐达。

徐达见了蒸鹅,泪流满面。因为,背疮最忌蒸鹅。他明白了朱元璋的心思,告诉太医赶紧逃命,以免朱元璋株连,然后吃掉了蒸鹅,最终发毒而死,享年53岁。

上述绘声绘色、有眉有眼的情节,来自于《翦胜野闻》、《龙兴慈记》一类的野史,都是假的。《明史》记载,徐达是病死的,没有“蒸鹅”这样匪夷所思的情节。

顺便说一句,我们知道,《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于明朝末年的记载多受人非议,但对明朝初期的记载,由于没有利益冲突,还是比较客观和权威的。

其实,朱元璋根本就没有理由杀徐达。

徐达战功累累。他21岁跟随朱元璋,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劲敌,又挥师25万进行北伐,一举灭掉强大的元朝,将不可一世的蒙古人赶回大漠。一生经历数十大战、恶战,战必胜、攻必取。凭着这样的战绩,徐达就足以进入中国古代十大名将之列。

徐达治军极严。他严格约束部将,不允许他们骚扰百姓。根据记载,徐达攻克了2处大都会,3处省会城市,以及100多处府城县城,然而,大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市井安然,百姓没有遭到战乱之苦。

这一点,朱元璋都极为佩服,称徐达“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难能可贵的是,徐达劳苦功高,却绝不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他在军队中令行禁止,一旦发出命令,部将无不凛然尊奉。而他在朱元璋面前,却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明朝另一个功臣蓝玉,在陪朱元璋喝酒时口出狂语。这样的事情,徐达绝对干不出来。

一次,朱元璋为了试探徐达,特意将他灌醉后,送到龙床上睡觉。徐达醒后,大惊失色,连忙跳下龙床,跪在地上,连声说:“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在旁边偷看的朱元璋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在这里,徐达体现出了高明的政治智慧。他决不会留下任何让朱元璋翻脸的机会或者把柄。

其实,朱元璋真要杀掉徐达,犯不着采用“蒸鹅”这种下三滥的卑鄙方法。他从未暗杀过功臣。不管是杀胡惟庸,还是杀蓝玉,都是公开进行。

再说,徐达去世,北方蒙古并没有被彻底打伏,还经常南下进犯。此时,朱元璋正是用人之际,没必要在这种紧要关头杀掉徐达。

而且,按照朱元璋的调性,杀掉功臣之后,往往株连亲朋好友。胡惟庸案杀掉了3万多人,蓝玉案杀掉了1万多人。而徐达死后,朱元璋对徐达的亲朋好友一个没杀。不但没杀,还重用其子徐辉祖,并让其两个小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加上嫁给燕王朱棣的大女儿,徐达三个女儿都成了王妃。

这样看来,朱元璋对待徐达一家,也算恩遇深厚了。

展开阅读全文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儿子为什么被杀?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说到历史上的一些皇帝当上了皇帝之后的一些作为有的还真的是需要大家去好好的说说的,我们今天就说说明朝的事情,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其实大家都知道也算是善始善终了,但是他的儿子就不一样了,最后还是被皇帝杀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徐达这个人,在历史上他可是很有名的人。他随着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帮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在第一批被封的王中,他可是最有权力的人,被称作六王之首。朱元璋经常称赞他文武双全。

徐达的一生应该说是十分顺利了,最后的结局也很好。但是当他死后,他的儿子们却并不是都有着好结局。徐达有四个儿子,最大的儿子叫做徐辉祖,二儿子是徐膺绪,三儿子徐添福,最小的儿子是徐增寿。但是徐添福在很早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最后只有三个儿子在朝为官。因为徐达的原因,三人在朝中都担任着重要官职,身份高贵。

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成为了三人命运的转折点,虽然说他们是亲兄弟,但是在支持谁这方面他们却有着不同意见。徐辉祖一直以来都支持朝廷,支持建文帝。但徐增寿却偷偷的支持燕王,并且将建文帝这边的军情告诉燕王。

刚开始的时候,燕王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被他送去了宫中。这时有位大臣和建文帝说为了防止燕王造反,要将他的儿子们都作为人质留在京城。但是有其他的大臣表示这不合适。于是皇帝就去问徐辉祖这件事该如何处理。

因为徐达的大女儿是燕王的王妃,所以徐辉祖便是朱高炽他们的舅舅,他对他们也应该算很了解了。于是他对建文帝说他的三个外甥中只有朱高煦不忠不孝,以后可能会造反。但是后来建文帝又去问了徐增寿,得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徐增寿说燕王不会造反。于是建文帝便没有扣押三子,放他们离开了。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十分骁勇善战,他成为了建文帝心头之刺,建文帝十分后悔以前没有听信徐辉祖的话。后来,徐增寿是间谍这一件事情被曝光了,建文帝气的直接用剑杀死了他,并将他的尸体放在大殿中,当时燕王已经快攻破了京城,当他看见尸体时十分伤心,后来燕王成为皇帝之后便追封了徐增寿,对于徐辉祖,燕王也没有杀他,只是将他贬为平民。而徐达的第二个儿子徐膺绪却一生很平静,在燕王即位后便因为他姐姐而成为了大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