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徐达的结局(优秀5篇)

开国大典时54门礼炮齐鸣的场面真是让人不知如何形容的壮观雄伟。但是为什么是54门呢?小编到网上搜索了各种资料让大家参考。

浏览

2053

文章

5

篇1:为何说朱元璋杀人狂魔?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

全文共 244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起自布衣,驱逐蒙元重光华夏,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然而在他的有生之年,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被后世称之为杀人狂魔。朱元璋杀功臣的直接原因,便是是为了让自己那些在大明军中根基浅薄的儿孙,能够世世代代坐稳皇位,才要除掉那些在军队中亲信甚多的开国元老宿将。

而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根本原因,则是这个人仅视天下为他一家一姓打下的私产,不肯与任何别人“共天下”,骨子里的冷酷自私到了极致。所以才不愿与其他任何开国功臣共享富贵,而根本无论这些功臣是否对明朝江山真有实质威胁。

朱元璋诛杀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功臣,是他唯一在世的亲侄子朱文正。尚在大明王朝正式建立之前。在朱元璋名义上还在“龙凤皇帝”韩林儿的麾下做吴国公的时候,他的长子朱标年纪尚小,威信全无,因此朱文正也是当仁不让的西吴军二号人物。军中上下谁都知道,如果朱元璋万一有什么意外,就必然是由朱文正来继承他的基业。

然而,等到朱文正在洪都(即南昌)保卫战据城死守,力抗陈友谅号称60万的大军围攻,令其士气低落、师老兵疲,为西吴军在之后的鄱阳湖大战中大获全胜,立下首功后不久,就被朱元璋以“私通张士诚”的罪名处死。

那么问题就来了,朱文正死守孤城力抗几十万敌军,危如累卵的时候都没起异心,偏偏要鄱阳湖大战打完,人人都知道天下差不离就要姓朱的时候,作为此役首功之臣、西吴军武将之首的大都督,居然大发神经,去投靠已经是等死状态的苏州张士诚?

这就和后来朱元璋处决大明丞相胡惟庸的罪名,居然是里通卖国、“通倭”一样,简直就是侮辱当时后世所有人的智商。

朱文正之罪,当然只是因为他立下世人皆知的盖世功勋,偏偏又不幸并非朱元璋的亲儿子,因此就成了极大的威胁,等到天下大局已定时,当然要腾出位置来,给投胎技术更好的朱标朱棣们。

朱文正比之后来那些大明功臣,“幸运”也在他毕竟还是朱元璋的亲侄子,因此极重视自己亲族(当然不能和亲儿子比)的朱元璋,开国后还是封了朱文正之子为靖江王,封藩广西,世袭罔替,待遇虽然肯定不及皇子亲王,但又远高于寻常的郡王。

而那些异姓功臣们,可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朱元璋在位期间,不止是先后处死了李善长、蓝玉、冯胜、傅友德、常升(常遇春之子)、邓镇(邓愈之子)这六个国公,更一共断绝了六个公爵三十三个侯爵的荫封,其对功臣的残酷程度,远远超过了此前以诛灭功臣而闻名的汉高祖刘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空前绝后。

朱元璋自己开列了一个“一公十三侯二伯”的逆臣录,其实被他杀的远远不止这些人,以下且看名单:

韩国公李善长,灭族;

凉国公蓝玉, 灭族;

宋国公冯胜, 处死;

颖国公傅友德,处死;

江夏侯周德兴,灭族;

南雄侯赵庸, 灭族;

临川侯胡美, 处死;

定远侯王弼, 处死;

德庆侯廖永忠,处死;

永平侯谢成, 处死;

崇山侯李新, 处死;

延安侯唐胜宗“坐胡惟庸党”,灭族。

吉安侯陆仲亨“坐胡惟庸党”,灭族。

平凉侯费聚 “坐胡惟庸党”,灭族。

河南侯陆聚 “坐胡惟庸党”,灭族。

荥阳侯郑遇春“坐胡惟庸党”,灭族。

宜春侯黄彬 “坐胡惟庸党”,灭族。

靖宁侯叶升 “坐胡惟庸党”,灭族。

鹤庆侯张翼 “坐蓝玉党”,灭族。

景川侯曹震 “坐蓝玉党”,灭族。

会宁侯张温 “坐蓝玉党”,灭族。

普定侯陈桓 “坐蓝玉党”,灭族。

舳舻侯朱寿 “坐蓝玉党”,灭族。

怀远侯曹兴 “坐蓝玉党”,灭族。

淮安侯华云龙,其子华中“坐胡惟庸党”,处死,爵除;

鄂国公常遇春早死,其子开国公常升,“坐蓝玉党”处死,爵除;嘉靖年间,常遇春后人袭封怀远侯。

卫国公邓愈早死,其子申国公邓镇“坐胡惟庸党”,处死,爵除;嘉靖年间,邓愈后人袭封定远侯。

汝南侯梅思祖早死,被追罪为“胡惟庸党”,灭族。

东平侯韩政早死,其子处死,爵除。

济宁侯顾时早死,被追罪为“胡惟庸党”,爵除。

靖海侯吴祯早死,被追罪为“胡惟庸党”,爵除。

巩昌侯郭兴早死,被追罪为“胡惟庸党”,爵除。

营阳侯杨璟早死,被追罪为“胡惟庸党”,其子处死,爵除,

临江侯陈德早死,被追罪为“胡惟庸党”,爵除。

六安侯王志早死,被追罪为“胡惟庸党”,爵除。

南安侯俞通源早死,被追罪为“胡惟庸党”,爵除。

永义侯桑世杰战死,其子桑敬封徽先伯, “坐蓝玉党”,处死,爵除。

燕山侯曹良臣战死,其子曹泰封宣宁侯, “坐蓝玉党”,处死,爵除。

金山侯濮英战死, 其子濮玙封西凉侯, “坐蓝玉党”,处死,爵除。

以上一共是六家公爵、三十三家侯爵被除封。此外,还有:

右丞相、忠勤伯汪广洋,处死,

诚意伯刘基,被宣布为“被胡惟庸毒死”,

曹国公李文忠,被宣布为“被庸医害死”,那些医生都遭灭族,

信国公汤和,虽然善终,然而他的子孙也不得嗣爵,爵位停袭,嘉靖年间,汤和后人袭封灵壁侯。

因此,史书上才会有【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耿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的说法。

但是和燕王朱棣的岳父魏国公徐达一门相比,和子孙世镇云南的西平侯沐英相比,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又算不得什么了。徐家和沐家才是洪武一朝真正仅有的大赢家。

然而,就在朱元璋先后以“胡惟庸”“蓝玉”两大案,大杀功臣、或论罪其子孙,杀戮灭门无数的同时,却又给自己那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尽数封王,更让他们世袭罔替,裂土封藩一方。

朱元璋一边给明朝官员们制定了历史上最低的工资标准,另一方面又给了自己儿孙远超之前历朝皇子亲王的物质待遇,礼绝百僚的尊崇地位、代代不减的肥田厚禄。

他规定皇子封为亲王后,年俸万石,是官员最高俸禄的七倍,还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等其他赏赐。诸王的府第、服饰规格和出行仪仗,只差天子一等,其他公侯大臣见了这些龙子龙孙,都要“伏而拜谒”。

需知道此前的唐宋时期,亲王如不另加官衔,品级不过三品,和宰相见面是互相持平礼;更早的秦汉时期,连皇帝都需礼敬丞相,行宾主之礼。普通皇子更需反过来礼敬丞相和三公大臣。

足见朱元璋对自家子孙之优厚,以至于明人感慨,“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所以,朱元璋杀功臣,究竟是为国家为百姓,还是为自己儿孙,显而易见,一目了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杀了徐达、刘伯温、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等功臣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起自布衣,驱逐蒙元重光华夏,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功越千古。然而,他在有生之年大杀开国功臣,株连甚广,也一直饱受诟病。

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功臣几乎被他杀绝,朱元璋杀功臣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其原因何在?伴君;如伴虎,这话真不假。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当了皇帝后猜忌刻薄的朱元璋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刘伯温、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惟独信国公汤和能幸免于难。

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刘伯温: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道家、文学家等。李善长:明朝开国元勋,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

朱元璋杀功臣的直接原因,便是是为了让自己那些在大明军中根基浅薄的儿孙,能够世世代代坐稳皇位,才要除掉那些在军队中亲信甚多的开国元老宿将。

而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根本原因,则是这个人仅视天下为他一家一姓打下的私产,不肯与任何别人“共天下”,骨子里的冷酷自私到了极致。所以朱元璋才不愿与其他任何开国功臣共享富贵,而根本无论这些功臣是否对明朝江山真有实质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 朱元璋杀的开国功臣有哪些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杀的功臣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刘基、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李文忠、邓愈、宋濂、朱文正、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蓝玉等。朱元璋一共杀了30位开国功臣,唯独留下了汤和、郭英、沐英、耿炳文四位。

朱元璋没有杀的开国功臣

第一位信国公汤和。他是所有功臣里面最懂得明哲保身的,在朱元璋称帝坐稳江山之后,不贪恋权力富贵,提出解甲归田告老还乡。朱元璋赐给他大批金银,田地,豪宅,虽然没有高位权势,但是却保全了性命。

第二位长兴候耿炳文。耿炳文处事低调,无时无刻不彰显对朱元璋的忠心耿耿。战场上勇猛无比,屡建奇功。在自家祖先的碑文上雕刻称自己是朱元璋的狗,朱元璋对此大为满意,自然对他也是放下了心来。

第三位西平候沐英。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由朱元璋抚养成人,情感上朱元璋对他还是有恻隐之心的,沐英自己也表现的十分忠心,所以最后没有杀他。

第四位武定候郭英。郭英的姐姐是朱元璋的宠妃,功勋满满。但他从来不居功自傲,朴实平顺,让朱元璋对他极其信任。朱元璋更是称赞他,忠诚朴实,最后留下了他的命。

明朝开国功臣34位,朱元璋杀了30个,朱元璋的杀戮原则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宁杀千人,也不使一人落网。像谋士如:汪广洋、李善长、胡惟庸等,而武将则有蓝玉,周德兴这些,他们都是开国的大功臣,却都因朱元璋的猜忌,找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将他们杀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儿子为什么被杀?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说到历史上的一些皇帝当上了皇帝之后的一些作为有的还真的是需要大家去好好的说说的,我们今天就说说明朝的事情,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其实大家都知道也算是善始善终了,但是他的儿子就不一样了,最后还是被皇帝杀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徐达这个人,在历史上他可是很有名的人。他随着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帮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在第一批被封的王中,他可是最有权力的人,被称作六王之首。朱元璋经常称赞他文武双全。

徐达的一生应该说是十分顺利了,最后的结局也很好。但是当他死后,他的儿子们却并不是都有着好结局。徐达有四个儿子,最大的儿子叫做徐辉祖,二儿子是徐膺绪,三儿子徐添福,最小的儿子是徐增寿。但是徐添福在很早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最后只有三个儿子在朝为官。因为徐达的原因,三人在朝中都担任着重要官职,身份高贵。

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成为了三人命运的转折点,虽然说他们是亲兄弟,但是在支持谁这方面他们却有着不同意见。徐辉祖一直以来都支持朝廷,支持建文帝。但徐增寿却偷偷的支持燕王,并且将建文帝这边的军情告诉燕王。

刚开始的时候,燕王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被他送去了宫中。这时有位大臣和建文帝说为了防止燕王造反,要将他的儿子们都作为人质留在京城。但是有其他的大臣表示这不合适。于是皇帝就去问徐辉祖这件事该如何处理。

因为徐达的大女儿是燕王的王妃,所以徐辉祖便是朱高炽他们的舅舅,他对他们也应该算很了解了。于是他对建文帝说他的三个外甥中只有朱高煦不忠不孝,以后可能会造反。但是后来建文帝又去问了徐增寿,得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徐增寿说燕王不会造反。于是建文帝便没有扣押三子,放他们离开了。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十分骁勇善战,他成为了建文帝心头之刺,建文帝十分后悔以前没有听信徐辉祖的话。后来,徐增寿是间谍这一件事情被曝光了,建文帝气的直接用剑杀死了他,并将他的尸体放在大殿中,当时燕王已经快攻破了京城,当他看见尸体时十分伤心,后来燕王成为皇帝之后便追封了徐增寿,对于徐辉祖,燕王也没有杀他,只是将他贬为平民。而徐达的第二个儿子徐膺绪却一生很平静,在燕王即位后便因为他姐姐而成为了大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朱元璋为何要杀开国功臣刘伯温?

全文共 427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朱元璋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朱元璋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皇帝,当然了,朱元璋还是古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对当时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贡献的。那么,关于朱元璋,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小编,朱元璋为何要杀开国功臣刘伯温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在网上查询整理了一番,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

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

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淮西集团很快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首领就是刘基。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元璋似乎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李善长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韩国公,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他们都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一代名将,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这样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

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常常比他还要准确!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换了你是皇帝,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吗?

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外加刘基厚黑学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时不时就会想起他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谁知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

不杀他已经不错了,难道还想要封赏吗?刘基一生聪明,但也疏忽了这一点。这也就决定了他在这场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

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交锋

当时的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台,刘基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此时的优势在刘基一边。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

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情,刘基却软硬不吃,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

不巧,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基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刘基,对他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李善长可谓老奸巨猾,他明知刘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如刘基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到刘基的身上,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鬼知道什么时候下雨。

然而刘基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李善长被激怒了,他开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反击。

刘基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确实懂得天文气象,可问题在于即使是今天的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

这一次刘基的运气不好,过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已久的能量爆发了出来,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并没有难为刘基。但刘基自己知道,这里是呆不下去了,于是在当年八月,他请假回了老家。

临走前,正值当时朱元璋头脑发热,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远征北元。

刘基给了朱元璋最后的建议,建都凤阳是绝对不行的,而北元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是不妥当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对了。

应该说,当时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刘基的,他对刘基的儿子说过,现在满朝文武都结党,只有刘基不和他们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不会亏待他的。

朱元璋这次可真是被刘基给蒙了,刘基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杨宪是刘基的死党,他得到了刘基的指示,接任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的反攻。

胡惟庸从幕后走到台前

这位杨宪也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见贤等人,并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材料,并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

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开始并未为之所动,对李善长依然十分信任,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

十一月,他召回了刘基,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浙东集团开始占上风。

浙东集团眼看就要成为胜利者,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团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亲自上阵,与淮西集团公开叫板。

他左思右想,为何不学学刘基呢?找一个代言人,但这个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踏上了不归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却一直不得意,总是干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确是个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长的首肯后,他成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

这场斗争最终将在他手中结束。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东集团春风得意、准备一鼓作气打败淮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由于刘基言语过于直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沟通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第一谋臣也起了疑心,于是就有了后来那次决定刘基命运的谈话。

朱元璋与刘伯温谈话玄机四伏

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基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朱元璋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他接着问:“你觉得杨宪如何?”

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基。刘基现在才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

他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

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朱元璋怀疑他和刘基勾结,所以第二个提出他。

刘基见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浅薄,不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刘基一眼,这是个精明的人啊!

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

刘基松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

说完这句话,刘基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

他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基所说,谁是恶呢?

刘基的昏劲还没有过去,又加上了一句话:“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朱元璋就此与刘基决裂。

第一谋士之死谁之罪?

至此之后,刘基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虽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前,但仍然坚持在朝中为官,为浙东集团撑台。

但朱元璋不是那么好打发的。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基,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

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鱿鱼,走人吧。刘基只好回到了乡下。这时,浙东集团的另一干将杨宪失去了刘基的帮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挤,本人也性命不保,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了。在这场斗争中,淮西集团最终大获全胜。

刘基明白,自己失败了,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在家养老,度此一生。可是在这场斗争中,失败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胡惟庸成了丞相,他没有放过刘基,指使手下状告刘基,此时刘基已经没有官位,还能告他什么呢?

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实在是至理名言。刘基的罪状是占据了一块有王气的地。所谓王气实在是个说不清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没有也没有,只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于是朱元璋再次下诏处罚刘基,官都没了,还罚什么呢?朱元璋有办法,他扣除了刘基的退休金。刘基陷入了绝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没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京城。

这实在是很绝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证。

但这次,他又错了。

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这点)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

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基。而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刘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遥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无论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无疑问,刘基之死朱元璋是负有责任的。

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

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语。他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铭记。

胡惟庸胜利了,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打败了刘伯温,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现在他大权在握,李善长也要给他几分面子。然而,他真的是最后的胜利者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