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7708

文章

139

篇1:孙中山故里旅游区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孙中山故里旅游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孙中山故里旅游区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旅游区总面积达3.15平方公里,包括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翠亨古村、中山城、辛亥革命纪念公园、犁头尖山五个核心景区,全方位呈现了孙中山的出生和成长环境、革命活动及相关历史遗迹。为提升孙中山故里旅游区整体水平,创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旅游区共投入3.5亿元对兰溪河进行整治和旅游公共设施的建设,目前包括翠亨大道两侧的整饰、停车场等在内的基础设施主体工程已经完成。

中山市旅游局负责人介绍,景区创5A工作已通过了初检,“国检”有望在10月底到11月初期间进行。景区除了有设施的改造之外,还将打造服务景区、游客、商户的智慧旅游系统,包括景区管理平台、营销平台和门户网站,通过多平台建设提高景区旅游业务的综合管理和运营水平,创建优质的旅游生态环境。

2016年10月,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分为孙中山纪念展示区、翠亨民居展示区、翠亨农业展示区三处。孙中山纪念展示区包括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以及孙中山在翠亨村的其他历史遗迹;翠亨民居展示区展示了翠亨村清末民初各阶层的民宅和-状况,再现了孙中山出生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翠亨农业展示区展示水稻耕作、瓜果蔬菜种植、桑基鱼塘、家禽饲养、现代农业的无土栽培种植等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态。

翠亨村:翠亨村是中山市南朗镇辖村,位于中山市境东南部,也是在南朗镇东南部。东临珠江口伶仃洋,与珠海市淇澳岛隔海相望,南连珠海市金鼎镇,西靠五桂山,东北与崖口村相邻。京珠高速公路经村东穿过。中拱公路纵贯村内。翠山路东连中拱公路,西接城桂公路,经逸仙水库边穿过。是中山市东南部水陆交通要塞之地。2002年4月,由翠亨、下沙、石门三个村民委员会合并为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洪谟故里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洪谟故里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洪谟故里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境内。

周洪谟于正统九年(1444),参加四川乡试,夺得第一名,解元。第二年又高中进士一甲第二,授翰林编修。周洪谟博闻强记,爱好文词,熟悉国朝典故,喜谈经济。景泰元年(1450)他上疏劝谏皇帝“亲经筵,勤听政”。进而陈述时务十二条。景泰三年(1452),被选为东宫太子讲读,升左春坊左赞善,仍兼编修。修《寰宇通志》成,升侍读。天顺二年(1458),改南京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文昌故里旅游景区

全文共 1515 字

+ 加入清单

文昌故里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越西县文昌故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中所镇,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景区主要旅游资源种类较为齐全,景区资源实体组合良好,疏密度优良,层次丰富,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得益彰,山水风光秀丽,山青、潭碧、河清、田美、土碉楼;人文历史厚重,古道悠悠显沧桑,文昌帝君铸辉煌;庙宇之神圣,山水之灵秀,田园之秀美,民居之古朴,相互映衬,更凸显出景区独具特色的魅力,可谓文昌文化旅游圣地和国内一流的文化观光及休闲度假的绝佳旅游目的地。2016年11月28日,经四川旅游标准评定委员会2016年第9次会议审议,凉山州越西县文昌故里景区成功入选国家AAAA级景区。

文昌故里旅游景区,地处南丝重镇中所腹心地带,距州府西昌128公里,离越西县城7公里,平均海拔1780米,青山掩映、云雾缭绕,流水潺潺、飞瀑流泉,动静相宜;果园、花田、农家,纯朴娴静,相映成画。景区相邻的油菜花海,每年3月次第绽放,金黄一片,艳美无比;万亩玫瑰花田,花香四溢,弥漫景区。

水是景区之灵,泉水从山底涌出,绕山而流;山因水而苍翠,水因山而碧澈;碧水汇聚成潭,故曰碧潭;碧潭育金龙,金龙遇观音,观音点化,金龙化亚子,又曰水观音。

碧潭之水清澈见底,宛如神仙镶嵌在金马山脚下的一块碧玉。碧潭的水有“四绝”:一绝至清至澈;二绝冬暖夏凉;三绝是久雨欲晴时,出水口传出隆隆吼声,犹如千军万马奔出;四绝水中之细鳞鱼,味美绝伦。碧潭源自山中暗河,常有细鳞鱼顺水流出,所以水观音又名“龙泉”“鱼洞河”。碧潭的水质上乘,是全国少见的可饲养虹鳟鱼、金鳟鱼的地方之一。

在景区,水与山、水与树、水与人、水与天、水与桥的随意组合,构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美丽画卷,是动静之美、幽冷之美、碧清之美、梦幻之美、人文之美。

景区腹心地带位于中所镇水观音,主要分为:观音碧潭环湖景观区,拜仙桥景区,金马山文昌庙景区;风情浓郁的和平彝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零关”茶马古道;

“文昌帝君诞生遗址”,即“文昌宫”遗址,是文昌帝君诞生的地方。文昌帝君与孔夫子齐名,是文神。遍及全国的文昌文化由此传出,资料记载:文昌帝君于晋太康八年(287年)诞生于此处。

(一)文昌故里寻胜迹:根据越西厅志等史料记载,文昌帝君张亚子于晋七十一化降生越西,文昌胜迹众多。目前,保存完好的文昌胜迹主要有文昌大庙、紫府飞霞洞、上马石与鼠石、水观音碧潭以及文昌帝君事迹景墙等。

(二)文昌大庙——文昌大庙采用重檐歇山式建筑,五重大殿,气势恢宏,大殿正中为贴金的文昌帝君神像,帝君两旁为“天聋”、“地哑”侍童像。据说,张亚子是文曲星,乃主文运、司科举制神,凡读书人,都要经他点化方能修成正果。由此,历朝历代对张亚子十分尊崇。文昌大庙的建筑形制及神像,充分彰显了文昌帝君地位之尊崇;文昌大庙的屋面、墙面、屋脊神兽及建筑装饰等极为精美,典雅而又不失庄重。

(三)紫府飞霞洞——紫府飞霞洞位于金马山绝顶处,相传文昌帝君张亚子曾经在洞里学习、--和避难。洞比较幽深,曲曲幽幽折斜而进,最深处闻流水声。朝暮之间,洞内雾霭缭绕,晴朗的天气阳光斜照,紫气横生,缠恋于山洞间,使山洞倍添飘渺的仙道之气,为越西十景之一。

(四)鼠石——金马山侧峰有一座象鼻山。文昌帝君在金马山下讲学,象鼻山因偷听--,得到成一大象。大象想去南方,可他一走,金马山将缺去一角,地下水会喷涌而出,泛滥成灾。大象想趁文昌帝君外出讲经时洞身,刚要站起身,一只老鼠钻进耳朵,赶忙扭头将老鼠甩出,调皮的老鼠又钻进了大象的鼻子,痒的大象十分难过,一个喷嚏把老鼠喷出,将长长的鼻子深入龙泉河中,紧闭双耳卧在那儿。原来,此鼠是文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刘元故里摩崖石刻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刘元故里摩崖石刻为仁寿县文物保护单位。

刘元故里摩崖石刻位于仁寿县黑龙滩镇柳兴社区,年代为清光绪十年(1884),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

2017年1月23日,刘元故里摩崖石刻被公布为仁寿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柳兴社区:柳兴社区简介柳兴社区地处原杨柳镇所在地,有中学、小学、信用社、卫生院等单位,辖9个组868户,总计人口3280人。辖区设有警务室、杨柳场管办,负责调解杨柳片区纠纷、市场、车辆、卫生管理。有2个经济社现已入住长岛安置小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女皇故里的女皇是谁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女皇故里的女皇是武则天,武则天是山西文水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

武则天天生就是一个政治家,善于察言观色,在太宗时期不是特别得宠,就转向了储君李治,后来李治当了皇帝,就把出家为尼的她又接进宫去,拜为昭仪。此后因为高宗体弱,武则天就借机一步步地干涉朝政、收买人心,在690年,以周代唐,当上了皇帝。

女皇故里,广元,古称利州。地处四川盆地周北部山区、嘉陵江上游、川陕甘三省结合部。1985年建立省辖地级市,辖利州、元坝、朝天三区和苍溪、旺苍、剑阁、青川四县,幅员面积1.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5万,城市人口40.5万,市城区面积45.8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的诞生地,是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走廊,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韩信故里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韩信故里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韩信故里

淮安市的码头镇,据传是“汉初三杰”中韩信的故里,距新淮安20公里。是一个历史古镇,在秦代就已有此郡名楚州,现恢复其原貌杂。

上图为镇中正在建设中纪念韩信的建筑(摄于2003年初)。原址为码头镇小学,韩信年轻时曾受胯下之辱,据当地四十多岁的人讲,他们小时候在学校旁边还有一座胯下桥,十几年前桥没有了,但在一堵墙上还写着“胯下桥”三字,2003年初这堵墙也没有了,听当地人说“胯下桥”就在图上建筑的右边。但是在老淮安市也有“胯下桥”遗址。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现江苏省淮安市)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据《史记》载,汉初军事家韩信年少时,家中困难,常到城下钓鱼,有一位靠为别人漂洗为生的老妇人见韩信经常吃不饱,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韩信深受感动,我一定要重重报答您,可是漂母严肃地说,“像你这样的小伙子,却无法谋生,饭都吃不上,我是爱惜你,才送饭给你吃,难道是希望得到你的报答吗”,韩信深受震动,从些更加发奋学习,在以后的楚汉战争中,终于大展雄才,帮助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不朽功绩。

公元前209年,韩信投身项梁的西楚军。项梁战死后,继随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均不被采纳。于是他愤然逃出楚营,投奔汉王刘邦。以后项羽也认识他和刘邦谁能得到韩信,谁就能得天下,派武涉去策反韩信,说刘邦之所以没杀韩信是因为有项羽,项羽今日亡,明日就取你。后蒯通也劝说韩信,但都被韩信拒绝。

刘邦初始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逃到寒溪时,本来可以过去,但因溪水大涨,无法过去,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是大将之才,刘邦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遂筑高台,具礼,举行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亥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慷慨自刎于乌江边。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轩辕黄帝故里在哪里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轩辕黄帝故里在河南省新郑市区轩辕路。轩辕故里,位于天水市清水县新城区,中山路北端轩辕大道。是轩辕黄帝诞生和早年生活的所在地。轩辕故里,自明朝修建轩辕故里祠以来,历史有毁有修。后经不断扩建,形成现在的轩辕故里景区。

轩辕黄帝故里,华夏文明之源特色文化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标志性文化区域。轩辕故里景区古遗存的有轩辕丘、轩辕溪、轩辕石、轩辕窑石碑、轩口窑石碑、古三皇庙、轩辕坑和轩辕台周围直径1米多的千年古橡树。 新建的景观有轩辕广场、轩辕大道、轩辕湖、轩辕桥、轩辕宫、轩辕祠、轩辕大剧院。

轩辕故里景区位于甘肃省清水县新城区,中山路北端,轩辕大道以南,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包括轩辕广场、轩辕大道、轩辕黄帝雕像、轩辕桥、轩辕大剧院、轩辕湖等一批具有丰富轩辕文化内涵的市政设施。华国锋亲笔题写的“轩辕故里”题词和广州美术学院潘绍棠教授设计的轩辕塑像,既弘扬了轩辕文化,又提升了广场的文化品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貂蝉故里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貂蝉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据《三国志平话》、《锦云堂·连环计》、《剧中本事》等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姓任,名红昌,为临洮人。相传,我县衙下集镇中川村井任家社就是貂蝉的出生地。2010年,我县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貂蝉”、“貂蝉故里”商标,并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拍摄了《貂蝉故里》电视纪录片.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古籍上虽没有记载,但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为汉末三国纷争中重要人物之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貂蝉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和刻划,影响颇大,民间传说尤为动人,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中杰”、“女中英”。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的帽饰)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女生叫故里有什么寓意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女生故里指的是一种表白用语。因为在古诗词经常出现“长安是故乡”这样的表述,于是一些网友就将其编成了一段话,“以后,我叫长安,你叫故里”又因为长安归故里,故里有长安。主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希望与你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由于这句话读起来是比较浪漫唯美,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

由于其表达的意境比较优美,所以这个词就很受欢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会把它用作情侣网名、头像等,比如一个叫长安,一个叫故里。不过还有人提出了“长安尽头无故里,故里此后别长安”,一般用来表示有缘无分的意思,当表白之后被拒绝了,就可以用这句话来进行含蓄地表达。

现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浪漫唯美的诗词,用这些诗词来进行表白,可以显得更加的有意境。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诗词读起来很快的就将我们带到那种意境中去,于是积累一些比较唯美的诗词,可以让人显得更叫的充实。同时还能够给生活带来不一样的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炎帝故里在哪里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炎帝故里目前有五种不同的说法,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按照史学记载的话,炎帝是出生在“姜水之畔”,也就是现在的宝鸡境内。陕西宝鸡有炎帝祠、炎帝陵等,宝鸡仍是著名的青铜器之乡,许多青铜器的历史都在宝鸡。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五种不同的说法,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

山西高平说,在长治、高平两市中,著名的百谷山、羊头山留存有大量的有关炎帝生平活动的详细记录。如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百谷山昔神农氏尝百谷于此。今长治市黎城县宝泰寺所存隋代的一块石碑称,羊头山为炎帝获嘉谷之地。该石碑是全国范围内现存有关炎帝文化的最早的一块,应有极高的史料和文物价值。羊头山神农庙中一块唐天授二年的《清化寺碑》更说:羊头山炎帝之所居也。炎帝遍陟群山,备尝庶草,届斯一所,获五谷焉。于是创制耒耜,始兴稼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张昭主张投降曹操,为什么江东却如此敬仰他?

全文共 3693 字

+ 加入清单

不管站在哪一方来说,如果自己的队伍里出了一个主张投降的人,自己一方怎么都不会对他有什么好脸色。然而凡事却总会存在一些例外,比如三国时期东吴的张昭,在赤壁之战之时主张投降曹操,不仅没有人鄙视他,反而有很多人对他极其敬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嗯?

赤壁之战时力主降曹的张昭,从来并非真正意义的“投降派”,相反,从孙策攻取江东起,张昭就一直被孙氏兄弟信赖为老师,并从无到有组建了孙吴政权整个幕僚文官系统,地位等同于荀彧之于曹魏、诸葛亮之于刘备。所以,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写信挑拨孙权张昭关系,正是想让孙权自毁长城,自取灭亡。

孙吴政权的致命伤,就是政治根基不足,统治合法性严重缺失。孙氏一门出身寒微,孙坚之祖父仅仅是个瓜农,再此前三代以上皆不可考,论家世,别说和太尉之子曹操比,就算和比起本身是汉室宗亲、自己祖父也举孝廉当过县令的刘备比,都相差甚远。

孙坚倚仗军功,获得了长沙太守和乌程侯的官爵,奋先讨董,攻破洛阳,被誉为天下名将,忠烈之士,然而这过程中却也攻杀朝官,非止一次,颇为时人诟病。孙坚英年早逝,孙策初为袁术之部属,替其攻城略地,渡江后又以杀戮名士而立国开基,因此江东世家大族,对这个纯系武力强权建立的豪强政权,皆潜藏深刻不满。

历史上孙策死时,并未说过【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他真正托孤的便是张昭。当时情形就如同刘备托孤诸葛亮一般,孙策许诺张昭可以凭自己的判断,去决断孙氏政权的行止进退,生死存亡。周瑜率军奔丧,协助孙权和张昭压服众将帅之心,才有和张昭同理军政大事的地位。

张昭作为中原名士受命托孤,辅佐孙权继领江东,以其名望人脉长袖善舞,有效缓和了和江东大族的关系,逐渐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孙氏政权方能在巩固了政权基础,在江东扎下根来。在赤壁之战之前的整整七八年里,中原地区人士对江东的认识,皆是只知道有张昭,其次则是周瑜,唯独不知有孙权,只当他是一块江东文武共同供奉的招牌。

曹操在官渡之战取胜后,以势如破竹之势,统一了河北、河南、山东、两淮,又新进收取荆襄,势力之强,已经超过了光武帝刘秀正式称帝之时。在当时绝大多数人看来,曹操统一天下已成定局,至多不过两三年内,如关中韩马,汉中张鲁,益州刘璋等,就就得一一拱手而降了。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是否真有立刻以武力征服江东的计划?只怕未必。他连荆州也才刚刚到手,远谈不上统治巩固。因此《程昱传》表彰有程昱认为孙权联合刘备反曹的先见之明,亦等于说曹营其他智者,包括荀彧荀攸在内,包括曹操本人在内,都认为孙权会和公孙康杀二袁一样,杀了刘备这个头号反贼,献其首以归附中枢,才对此盲目乐观。

因为有之前曹操认可公孙氏割据辽东四郡的先例,扬州菁华之地本在淮南,孙氏占据的江东五郡,在当时中原人士看来,同样也是户口稀少,贫瘠偏远的化外之地。所以张昭为首的东吴文臣,会相信孙权只需表面臣服,绑送刘备或斩其首级给曹操示好,曹操会同样允许孙权名义上归附,合法割据江东,也在情理之中。

以张昭及其他一众东吴文臣在历史上的品行,若单凭鲁肃一面之辞,便以为他们都是只顾个人功名利禄之徒,不惜卖主之人,不免太失之片面。莫忘孙策托孤时遗训,同样是嘱托张昭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归附中枢,争天下野心自此而止,只要能保孙氏一门子弟在新朝平安,才是孙策临终时最看重的。

再退一步说,即使赤壁之战时,曹操自持武力强大,定然不许孙权割据江南,定要武力统一,张昭的做法也不能算错。孙策是天下闻名之英豪,如果投曹,当然生不如死。而此时的孙权并不是孙策,天下大多数人皆以为他是个临时接替兄长的招牌,江东诸事皆由张昭做主,本身也严重缺乏声望和号召力,对曹操而言也没有什么威胁可言,更不会因此忌惮,而必欲除之而后快。

就如历史上是马超先背父起兵,马腾才会被杀。无野心如张鲁及其子孙,包括刘表之子刘琮投降后在魏国都过得不错,虽然不免被曹操背后鄙视为“豚犬”。

孙权此前非但和曹操无怨无仇,甚至他15岁时举孝廉踏入仕途时,曹操有以礼征辟之恩。后来孙策死时,他接任会稽太守,并封讨虏将军,形式上也是由曹操向朝廷举荐。

若按东汉王朝传统,就意味着孙权类似于曹操的“门生”,要终身对曹操尽类似僚属对主公的义务,如果曹操哪天去世,孙权还要类似曹氏子侄一般,给他这位“恩主”服丧。正如刘备从前举袁绍之子袁谭为孝廉,因此哪怕兵败落魄来投,作为汉朝大将军的袁绍,也要亲自出迎,待以客礼。

因此孙权若举江东之地投曹,作为曹操的嫡系门生,被厚赏实为理所当然。想要封侯、入朝得九卿、中二千石之高位,丝毫不难。等到曹操当真统一天下,代汉称帝,此后孙权作为天子门生,在新生的曹魏朝堂,挪腾进退的余地就太大了,可说是上升空间十足。

之后孙权大可培养子弟,熟读经学,交好大族,提高门第,历几代人之功,努力跻身到世家大族之列,亦不是完全绝无可能。可以参见窦氏是如何完成从割据诸侯到新朝勋戚的转变,河内司马氏又是如何完成从将种到高门士族的华丽变身。以江东孙氏瓜农子之门第,如此这般也可算光宗耀祖了。

至于曹操好色“好人妻”,欲得江东二乔云云,莫忘记他一生收纳的都是寡妇和败虏之妻,可从来没有类似历史上吕布的毛病,并不会去打麾下群臣诸将的家室主意。

而像孙策之大乔这样年轻守寡孤苦一生,本身就极不人道,改嫁给英雄如曹公者未必不是幸福。看看曹操对假子们的比照亲族的优厚待遇,曹真秦朗何晏们在中央帝国的政治舞台叱咤风云,只怕比历史上的孙策之子孙绍在东吴身份尴尬,只得默默度过一生,更强甚多。

所以,张昭受吴太夫人和孙策母子双重托孤,对孙权视若子侄,感情真挚,他力主降曹,完全符合孙氏一族和孙权个人的利益,绝不是让孙权去死或生不如死的。

至于孙权自己,他的野心本来就是一步步被鲁肃等人怂恿、加上赤壁之战大胜后志得意满滋长出来的。乱世男儿,谁不想割据一方威福自专,但虽不甘心却认清现实而归顺的亦是大多数人的抉择。

如广陵太守陈登,素有湖海之志,善养士得民心,又两破孙策大军得勇名,然后被曹操调离广陵时,他为什么选择服从,而不是索性据地反了?情势比人强。

从赤壁大战事后来看,孙权周瑜鲁肃们抗曹抉择,何其正确英明,赤壁之战堪为东吴立国之战,诸人一齐以英雄君臣之誉名垂青史。然则另一方面,在天下局势明明已然大定时,归顺中枢、重建本邦、天下太平方是绝大多数人的理想。而为个人野心和功业便好武弄险,生生令天下分崩延续百年,从华夏历史高度,孙权鲁肃等诸人此举亦颇值得商榷。

毕竟这从来不是如抗日战争那般抵抗侵略,从来不是如岳飞抗金那般对抗异族,而仅仅是作为地方势力的孙吴,是否要归顺朝廷中枢,结束分裂,尽快实现天下一统。比起远距离欣赏鼎足三分一众英雄们的武功,又有多少人念及苍生十室九空、百姓流离失所人相食的惨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实现华夏民族大一统亦是判定国史问题的重要标准,一如我们对秦皇汉武这等伟大人物的颂扬。一姓之帝业,万姓之哀毁。从这个角度,称孙权等竭力抗拒统一的逐鹿群雄皆为“民贼”,亦不为过。他们个人的功业原不足道,只为天下的分崩和黎民的苦难而憾。

因《三国演义》及其相关影视游戏的影响,军阀如孙权以百姓为鱼肉逐鹿争锋,智士如鲁肃以诈变为本能成就功名,仿佛便是汉末时代天经地义的道理。然则真实历史中确实还有一些仁人志士,希望着维持两汉四百年法统,早日恢复秩序、平定乱世;如若不能,至少也能安定一方,救民水火,为这样的本心才决然投入到乱世污浊中。

张昭就是这样的人。他身体力行先哲修身治国之道、息息心念黎民苍生哀苦,才会放弃自己身为东吴托孤大臣、文臣之首的偌大权柄,力劝孙权归顺朝廷。

事虽不成,然而他的不朽人格、无瑕品行、皎洁操守,已赢得江东万众归心,正如孙权后来自己愤然所说:「东吴众臣入朝拜我,下朝则拜张公,几十年来都是如此,从无例外。」

赤壁之战,曹军损失荆州归降水军六七万人,南郡之战,曹军又损失兵马上万人,然而东吴军方首席大将周瑜亦天妒英才,不幸夭亡。所以,当曹孙两家已然决裂结仇,曹操又洞悉了孙权对张昭这般爱恨交集的复杂情绪,所以妄图借刀杀人,除掉作为东吴政权剩下一根擎天之柱的张昭,进而引发东吴君臣离心,同室操戈,原是再合理不过。

孙权既是能与曹操抗衡的枭雄人物,又怎会不明白这等诡计?时隔二十余年后,孙权随着赤壁大战、夷陵之战两场大胜,连续收取交州荆州,将地盘从继位时的五郡扩张到二十余郡,统治早已巩固,威望早已无以复加,却仍然对德高望重的张昭异常忌惮,每次和他说话都斟酌再三。

所以孙权称帝后才会始终力排众议,不将丞相之位授予张昭;借赤壁归降之议,公开羞辱这个看着他从幼小长大成人的老人;并多次拒绝他的正确谏言,甚至堂堂一国之君,做出堵门烧屋的闹剧。

而性情威严刚烈的张昭,却丝毫不以为意,朝堂失意便归家著书立说;但凡看到孙权有失礼胡闹举动,仍然是头一个批评指正,不给主君甚至是后来的皇帝留丝毫情面。

孙权哪怕被气得挥刀而向,情急之下恨不得手刃这个讨厌老头儿,终究尚有一丝天良和理智,弃刀在地,和张昭追忆往昔,抱头痛哭。而张昭一生秉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活得顶天立地,心中敞亮,便如后世北宋张载之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戴名世故里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戴名世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戴名世故里,位于“十八里长岗”西北1公里的孔城镇清水村。坐东朝西,面积4662平方米。村前有一口半月形水塘,名“清水塘”。名世获罪后,家人及族人投塘自尽,后称“鬼塘”。村东、南、西环农田,北为荒丘。

村外绿树环合,村内屋瓦接堞,幽雅怡人。据《戴氏宗谱》载,明代其六世祖南居公迁居于此,翰墨传家,以“以笔代耕,以砚代田”,故名砚庄。戴名世出生于此,度过大半辈生涯,曾写《砚庄记》一文叙其事。戴名世故居,在村庄北面,原有房屋两进,前后各五开间,两侧筑墙相连,中成院落。

康熙五十年(1711)名世入狱后,房屋拆毁,基场尚存。

戴名世20岁授街养亲,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育,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应级试,二十六年,以贡生考补正兰旗教习,授知县,因愤于“悠悠斯世,无可与语”,不就;漫游燕、越、齐、 鲁、越之间。

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录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後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孔城镇:孔城镇位于桐城市东部,与庐江县、枞阳县接壤,属省级中心镇。全镇区域面积87.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辖13个村,2个居委会,人口5.2万人。是桐城市的东部重镇、经济强镇。 孔城,镇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宋《元丰九域志》载:“淮南路舒州九镇,孔城即九镇之一”。明清古迹比比皆是,“桐城八景”中“孔城暮雪”、“获浦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赵云故里在现在哪里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西王母故里泾川窑洞民居

全文共 6058 字

+ 加入清单

西王母故里泾川窑洞民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泾川是西王母降生发祥地,远古西王母文化遗存的民俗事象,在泾川一带广为承传,窑洞民居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可想而知,西王母在神化以前,这个半人半兽的部落酋长,处于原始荒漠时代,只能穴居栖身。在泾川回山之右的瑶池山崖下,至今还遗存有古代窑洞的遗迹,民居窑洞就是“穴处”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泾川先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黄土地上,为抗寒避风,依山傍水挖窑洞居住,世代劳作、繁衍、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的记载。窑洞民居对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起了应该起的作用。

泾川黄土深厚,以农立县历史悠久。要发展农耕必须定居,因农耕受天时和空间的制约,安居才能乐业,民居窑洞就带有农耕文明的烙印。从远古到现在,泾川大地上生活的人们就与这黄土地上的山、川、塬、峁相伴而生,相居而安,黄土窑和窑洞年年岁岁与人结下不可分离的缘份,这也是与西王母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穴处”事象演变和延伸的印证。

泾川大地黄土层深达100-200米,这深厚、绵软的黄土层便成了先民们唯一居住的选择。泾川的川区开化早,据出土文物旁证,泾河川和黑河川在3至1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遗迹,如在泾明乡(泾河川道)牛角沟出土了“泾川智人头骨化石”,在黑河川区、梁河乡上梁村、茜家沟村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石斧。足见泾川先民们,不单要择黄土厚、温暖避风、有水喝的地方挖窑栖身安家,还得要进行原始初级农耕,创造工具,繁衍生存。泾川的川道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生长快。特别是川区有河有水,所以先民们首先在川区依山傍水处挖窑筑庄,定居生活。泾川冬春多风雪大寒,所以开挖窑洞多靠北山,向阳避风,在山根或山坡平台处,就截面垂直挖齐个崖面子,等距挖三只窑,平处就是院子,或开敞或打院墙安大门,平出平进,这就是明庄。这类窑洞明庄,多见川区、山区、塬边和靠沟边的村庄。

明庄就崖高土干地势好而建,但一定要距河水溪水近,饮水方便;塬边庄子或沟边庄子,一定要距沟里水渠或泉水近而建。先靠向阳高崖处垂直挖下崖面子,再根据崖面子和院子大小,均等的挖三只或五只土窑,土干就一次性将窑洞高低长宽挖成;土太湿就先挖小点儿,住上人,过三五年土基本就干到了,又将窑洞的高深宽度挖一次定型。挖窑多少,要根据地盘大小和土质而定。一般明庄窑洞高3-4米,深5-10米,宽3-4米,土质干硬,高宽深都可加大一些,以坚固实用为准。窑帮一定等距平行,窑顶楦成半园式拱形,支撑力度均称稳定。用挖出的软土,打成土坯,干后砌成窑肩子,根据窑口大小安上门窗,做成土炕。有的还在窑内做土炕的位置,挖个和炕宽度一样的小窑,这就是“炕窑”。把土炕做在炕窑内,冬天特暖和,但大个子人要在炕上站起来,既伸不直腰又必碰头。这种炕窑可增加窑洞的宽度。这类窑洞庄子就是祖祖辈辈安身立命的“家”。

明庄修造时出土便捷,边挖边将土倒在山下或沟里;排水通畅,顺山势改引水道下川或下沟。“明庄”开敞,向阳干燥。俗语说“土窑好比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这类“明庄”连户连片修建,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大小村庄了。泾河川从王村的朱家涧、章村、上雷村、完颜村,到城关的阳坡村、水泉寺村、兰家山村、东庵村、凤凰村、蒋家村到罗汉洞乡丈八寺村、张姚村、景家村下至泾明乡的蒜李村、牛角沟村,在北山根或山坡平台上,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明庄土窑和架板式的层层土窑村子。在黑河川道,上至七贤关,下至梁河乡的茜家沟村,在北山根或山坡平处,尽是一村村、一片片密密麻麻被烟薰黑的无人居住的大、小窑洞,这道川开化早但现在距繁华地方太远了,显示出古老落后荒凉,多数人家都迁到大塬上或别处去了,留下了古老幽黑的土窑洞和古代的庄名、地名。

历代人口大增,生计不敷,大量的人口就向塬上和山区迁移。泾川的先民们是十分珍惜耕地的,他们爱惜土地胜于今人,他们让塬区大片土地种粮,大量的人口集中挖土窑修庄,居住在塬边(沟内要有水)、沟边、依地势靠塬临沟修成明庄,这就形成今天的塬边、沟边村庄。这类塬边村庄和临沟村庄,至今还能在泾川境内完整地看到。如北塬党原乡的党张村、东吴村、西吴村、丁寨村,合道乡的柳寨村、高崖村,玉都镇的尹家洼村、建马村、王寨村、柏林村、摆旗村,丰台乡的五冢、西头王、焦家、俭边村,南塬高平乡的胡家峪村、东坡村,飞云乡的东高寺村、西高寺村,城关的天池村,窑店乡的庙头村等,这些远古遗存下来的这类窑洞村庄,至今地貌十分完整,并为当代人居住利用。

泾川川区和塬区的人口不断增长,人多地少生存矛盾日渐突出,一大批人口就向荒野的山中迁去,开拓新的生活范围。首先在山阳面靠山挖窑居住,开荒修地农耕生存。这就开始了泾川先民们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挖山不止的平山造田的伟大工程,这是泾川先人的重大发明。千百年前,落后的社会环境,原始粗笨的工具,加上大自然的肆虐,但先民们子而孙、孙而子世世代代挖山修田。正是他们,将泾川四塬三川所有面山、沟沟、洼洼、峁峁、梁梁上的凡能种作物的荒山,挖修成一条一条的梯田、条田、种上作物,挖窑住下人,世代艰辛劳作,从不休止。这是泾川先人开创的世界级的改土工程,是先民们万代不朽惠及子孙的巨大功劳。展眼泾川任何一个山上平展整齐一层一层的梯田,令今人无不神往惊叹,泾川黄土地上这一浩瀚的人类奇迹。泾川的山山条田,印记着先民们勤劳朴实的民风和改造自然创造人类文明的足迹,这些山间庄子土窑层层梯田,今天在泾川到处可见。今天的改土造田,是泾川先民挖山造田的后续。

地坑庄多见泾川的四个塬区,这是典型的全封闭的民居。在平塬上挖一个四方平形地坑,一般深为8-10米,或正方形或长方形,看地形水路而决定。边挖地坑,边用特制小镢头,挖成一排排水波浪式花纹的崖面子,在正面子上挖三只窑,中间大于两侧的,砌窑肩子时,下部按门窗,门上口至窑顶半园处,必开个高窗眼,透气通风。住人的窑一般开一个高窗眼,若装粮或做厨灶,必开两个下大上小的高窗眼,一是通风空气流畅,二是夏季开敞不返潮。侧面对称两面各挖两个窑,住人、推磨、养牛、放农具。侧窑中间,一定要打水井,因塬上距沟渠太远,水井一般深60-70米,转动弯把轳辘,缠绕长井绳吊水。井上方一般农家还立设一个小木牌位,-“井泉龙王之神位”,一年四时八节,还烧香表敬奉。吃水是生活的头等大事,敬奉井上龙王神,是缺水区的人们把有水、有雨寄托于神灵的古代民俗。地炕庄院心,必挖一个渗坑,雨天靠渗坑把院中的积水渗入地下。下院及边角,还挖几只小窑,养猪鸡,作厕所。地坑到上面平处,在地坑角开挖一个50-60度坡度的拐弯巷道出入上下,在巷道90度拐弯处必安大门,一般庄子在大门旁边还挖一个拐窑,因旧社会动荡不安,匪盗多有,如有歹人要入庄抢劫,就会将崖背上场里打碾粮食的碌碡,从巷道口滚下,凭惯性冲力,一下就会把大门冲开,修成90度的拐弯巷道,歹人是轻易冲不开的。另外,一有动静,庄内人就马上藏在大门内旁边的小拐窑内,相机对付。一般地坑庄的坑上边,都有1-1.5米高的小墙,一可防挡人畜失脚落坑;二可堵挡风尘卷入地坑,雨水不能流下地坑;三起防卫作用。旧社会,塬上一般贫苦人家因无力买砖瓦盖房,绝大多数居住这类地坑庄子,特点是一个家当一坑装,安全紧要,冬暖夏凉,独门独院。但这类地坑庄修建费时费工,每挖一锨土,都得人用小背斗,一背斗一背斗从巷道背上来,倒在坑上平处;修一个庄子,挖周围大小的窑洞,背上来的土足倒一个小土山,多年用不完。解放前殷实富裕人家,多在平塬上修四合院,周围修上瓦房,但院中间挖一个地坑,也挖一个拐弯的巷道上下,巷道必安门。粮食、细软财物、女眷一般都在地坑内,外人随意是不得下地坑去的,一般来人、外事接待,都在四合院的上房和厢房安置。来客吃饭也是从地坑经巷道,一盘一盘一碗一碗端上来,在客厅招待吃喝。农作物一般在地坑崖北场里,或大门外场里打碾、晒粮。粮食都用黑毛线织的口袋装了(口袋为长条形,一般装五斗合200斤)扛在肩上,下巷道,在窑内的粮囤里,分类贮藏。泾川境内现保存下来的地坑庄还有500多处。

半明半暗庄多见于泾川塬区的塬边、沟边村庄,或大路胡同的两旁。此类庄子背靠高盖楞,挖下面子,再在崖根取1.5-2米浅窄坑,靠正面子挖三只土窑,上面前半部是平院,上下出入靠一条不太陡的坡道行走,有的在上面平院侧面各修三间房或不修,上面半圈打上土围墙,安上大门,门外是场或菜地。这种半明半暗庄,特点是独门独院,既有土窑,又可在院侧修房,比地坑庄宽敞明亮,少阴暗潮湿。这种庄子在泾川境内现存不少,且已连片成大庄大村了。如窑店乡坳心的南胡同,飞云乡西门焦家胡同,高平乡上程村、东坡村、杜家村、黄家铺乡的惠家洼村、丰台乡的丰台墩村、五冢村,玉都镇的太阳墩村、下坳村、郭路村、郭马村,党原乡的陈刘村、赵家村,合道乡的合道村,荔堡镇的南李村、杜问城村、庙李村等,城关的天池村,这类民居占泾川境内住宅的30%左右。

高窑和窨子(暗窑)是民居的附属建筑。旧社会,兵荒马乱,匪盗出没,民不聊生。人们为适应当时战乱时局。而设计了防卫避难的“高窑”和“窨子”,在庄子正面子上两只窑中间,比窑高的地方,挖一个小型高窑,窑口密封,只留气孔或出入孔,在主窑侧挖-阶通道上去,或在外面崖面上搭上长梯子上去,上去抽掉梯子,外人是无法进入的。高窑一般是暗藏家中贵重财物,或在高窑中-,监控歹人入宅抢劫的动态,紧急时可采取对付措施。正因为高窑有居高临下的优势,所以人们才在崖面子高处修造应用。修窨子只留气孔,出入口在人不易发觉的暗处开通,平时用箱柜或木料柴草掩挡隐盖,紧要时才取开封口入内隐藏。解放前,-抓兵,不少人就是藏在古庄子上的窨子里逃避兵祸。殷实人家旧社会修庄挖窑洞,都在庄子内暗修成窨子,以防不测。有的土窑中的窨子不但藏贵重财物,还把通道一直涌到沟底里,一有情况,人入窨子就从沟底逃跑了。有的地方,还在几个庄子后面挖窨子互相串通,有如当年的“地道战”,这类窨子主要是宗族亲房互通互防。如玉都镇向庄村就有七八个地坑庄子,窨子地道互通。但现在已推倒填平不复存在。又如杜问城、雷家沟马家山、泾明宋家有1-2里长的地窨子。这些地窨子修于何年何月,都不得而知。

箍窑是地坑向房屋过渡的建筑,箍窑就像泾川远古人用一块一块木板箍一个园水桶一样。箍窑就地取材,不用木料,造价低,用土地上的黄土,打成一头宽一头窄的土坯,干后加泥,宽的一头始终放在外沿,窄头一直放在里沿,用泥一页一页粘合,一圈一圈地箍成半园形窑洞样式,基墙等距平行,到一丈高处,就慢慢箍成半园式的顶,几百圈的重合,就是一个箍窑。干后用土填成两檐出水的房顶,盖上青瓦,外形完全象瓦房,内部则象土窑。由于土坯长度都在38公分左右,所以箍的窑都在42公分左右厚,坚固耐用冬暖夏凉。箍窑的使用期,只要箍的技术好,又常年保持干燥,一般平均在50-70年之间。箍窑技术难度大,非专业匠人不行。泾川先民创造的这种土房,既体现了淳朴的民风,显示出了人们更新和发展的心态。在泾川县丰台乡湫池村,就多见一个民居院子中,从先人修的四方地坑,上面箍成箍窑,现在又盖起了崭新的玻璃门窗的现代瓦房。从土窑民居,到现代文明的居室,是西王母居住民俗文化的延伸。

崖窑是明清遗留下来的民间以村落或族为主体的古代堡子。(城堡)地形选三面临悬崖,一面通村庄的险要地段修建,堡内周围沿悬沟边,修几十个或几百个窑洞,在兵荒马乱之时,人们就带上粮食、水,老小男妇一齐进入堡子窑洞内居住,城门紧闭,土城墙上派精壮人把守,城墙上备有大刀、长矛、石头、檑木防备。这种古堡子不同于官家城堡,一村或数村的人进入堡子就是一家人一条心。沿深沟悬崖边沿的窑洞之间,一般都互相串通,有的窑洞只留气孔,窑口密封,窑内互通接应。有的崖窑就挖在周围的半崖里,村中人上去搭云梯,上去抽掉梯子,任何强敌是上不去的。但贼人若采取长期围攻的办法,粮食、水等生活品断绝,就是最大的危机。在一个地方,几个村子联建一座堡子,在当时就是最安全的防御体系。有的村庄人少,没有古堡子,人们就自个在深沟半崖,挖个崖窑,全家用梯子上去长住,躲避兵贼匪祸。泾川境内遗存的这类古堡子和崖窑不下一百多处,有的还保存完好,如丰台的南北堡子,丰台北山堡子,丰台墩堡子,荔堡庙李、南李堡子,梁河乡陈家堡子,玉都镇尹家洼堡子,高平乡杜家村堡子,飞云乡西高寺堡子等。玉都摆旗村城里堡子现在还遗存有古代的堡子窑洞,其中有十多只大窑,深达30米-50米,高6-8米,虽已多年无人居住,但这些古遗迹还保存了下来。

“红窑”是各大沟内红崖悬壁上的破烂窑洞,也是泾川土地上最古老的窑洞。从山体蹋陷横断面和县崖横断面都可看出,黄土层下面是100米左右的红土层(群众称红胶土),再下面就是石头土层,风化岩层至河床层。

红窑一般距沟底几十米左右,在沟底只能仰望高处幽黑的破窑口,由于多年的雨水冲刷和风化,红沟土崖多数已成了齐森森的悬崖绝壁。在几十米高处的这类红窑,有的被蹋土埋没的只剩下半截窑口,有的被野藤灌木堵住了窑口,有的只剩下轮廓遗迹,只有从高山或远处,才能完整地看清红窑地貌。

泾川地处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的过渡地带,自周秦至后代明清历史上多次拉锯式战乱在此发生,先民们为躲避战乱,在偏僻的深山大沟水渠旁挖窑生存度日,红窑比古堡窑洞历史悠久。泾川现存的红崖绝壁上的红窑,大都零星的,三三两两的,证明那时境内人口稀少,民居还没有形成庄子和村落。由于数千年山洪的冲刷,使当年在沟底崖根的土窑,随着沟底逐年越冲越深,土窑就挂在没有人烟的深沟悬崖陡壁上了,留下了泾川先民当时生存的历史痕迹。这些远古的现在没有人烟的深沟悬崖陡壁的红窑,今人是无法轻易上去的,多数成了猫头鹰、鹁鸪、红嘴乌鸦的安全巢穴。在境内各乡村的深沟里,这类红窑还不少于500多处,能真切地看到遗存的原貌。这些红窑遗存,是先人适应当时战乱环境求生存的历史见证,也印证了西王母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

泾川人修庄子挖土窑,正面子上总是排列单数窑洞,三只或五只,决不排成双数。这可能与人类始祖三皇五帝排位,以及古代西王母宫殿、庙堂和后代官府、衙门公房的建筑排列单数之俗有关。就是今日民间妇女做衣衫钉钮扣,也是奇数,三、五或七,绝不会做成双数。

泾川的窑洞民居,把人们从远古洪荒时代,载入文明、进步、发展的时代,对人类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贡献甚大,西王母民俗窑洞文化是昔日社会发展的载体。在土窑洞中,先民们用有限的生命,前赴后继,跨越了历史长河,创造了世界级的挖山改土工程,在与大自然拼搏的漫长岁月里,为泾川后人留下了层层山中梯田。泾川有近百种达世界级的名优小吃,绝大多数是土窑洞中的奶奶、妈妈、嫂子们发明创造的,先民们在窑洞中创造了各种各样适宜农耕的生产工具,发展了农村、保障了生存。女性先民在窑洞中创造了纺线、织布,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布艺服饰。泾川窑洞孕育出了无数仁人志士,至今在国内外各种岗位上,创造着新的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升庵故里文化小镇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升庵故里文化小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升庵故里文化小镇位于成都北郊、新都西北,毗邻成都的市北部商贸城,位于“成--德”重要区域经济和成都市南北发展主轴上的马家镇境内。景区内有杨升庵故居、尖锋旱雪场、北星花博园、四季0-花园、丁家大院、大爱城养老中心、夏河溪文创聚落、夏河溪湿地、微森林多肉基地、0-花园、川西林盘、等特色旅游资源,每年定期在升庵文化广场及游客中心举办三月三升庵文化节、采摘季等活动,景区内的翠红李、阳光玫瑰葡萄、恒丰蓝莓、状元草莓、棕编等是景区具有特色的名片。杨柳河、丽阳山、白螺泉、马家战国蜀王墓、汉代画像砖墓古今闻名,还是明代状元杨升庵故乡。集生态观光、深度体验、运动休闲、商务会议、度假养生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型、体验型景区,具有特色的体验式休闲旅游养生的旅游目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李密故里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李密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李密故里地处彭山县城西北的保胜乡龙安村,距县城25公里,与本县岐山乡、邓庙乡、眉山县郑军乡、成都市邛崃回龙镇、蒲江县五星镇等四县五乡镇毗邻。李密故里四面环山,是晋朝汉中太守李密故居,有龙洞奇观、唐代摩岸造像、龙门寺庙、龙谭春雨等风景秀丽的人文自然景观,素有“风水宝地”之称。

李密故里兴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明朝成化二年(1866年)重建龙门寺摩岸造像共10龛,其中第二龛被选入《中国石窟艺术》(海外版)、《中国美术全集》。最大的弥勒座像,通高5.85米。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大佛”左侧,有一石洞,洞口只有30公分大,但其洞幽深,自难以观测,洞内四壁呈鳞甲状,十分奇特。龙安场有桢楠树三株,黄桷树两株,皆为“百年参天大树”,其形成的生态景观美丽动人,秀丽多姿。典型的明代华拱、斗拱建筑风格,使李密故里山门别具特色。1988年6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你站在龙门寺后龙眼睛山上,便有九座山峰映入你的眼帘。

李密故里这个“风水宝地”的构成是邛崃的长丘山脉,经蒲江县,洪雅县的总山和眉山兴冠山的落脚点,左青神山,右白虎山,后龙眼睛山,前面吴宝山。是孔明三擒孟合,三国征西将军邓艾蹲兵之地,有九子十进士传说,有六龙送老的典型,有神医何大夫……

西晋文学家李密(公元224-287年)字令伯,犍为(郡)武阳(县)九峰龙门人。祖父李光,曾任东汉朱提太守。李密出生仅六个月即丧父,四岁母亲被逼改嫁,经祖母刘氏抚养。李密幼年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能言善辩。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皇太子老师)。曾多次出使东吴,魏灭蜀,征西将军邓艾聘密为主薄、辞不受。晋泰始三年(267),晋武帝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继催促。时密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上表述自己无法应命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表》,被后人誉为“千古散文绝唱”。

李密故里交通便利,5公里水泥路连通保胜乡政府住地;7公里经邛崃回龙镇连通成雅高速公路;与本县邓庙乡、岐山乡、眉山市郑军乡的断头路已经打通。

1988年2月住寺大师能崇来到龙门寺后,先后维修了摩岸造像,龙门寺正殿、山门等,新建了龙门寺大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李调元故里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李调元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清代文学家、戏剧理论家、诗人李调元故里位于罗江县北隅的观音岩石刻,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清乾隆三十二年县令-冕倡修,李调元重建。峭壁上正面观音、千手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瑞祥观音、救七难、观世音普门示现图、弥勒佛等摩崖石刻造像法相慈悲,韦驼雕塑威严、二十四孝、十三忤逆报应浮雕果报怵然,以及三鱼石、上天梯等景观。石刻区内风光怡人,自然景观赏心悦目。堪称世界之最的百米莲卧观音已动工。泞水 长龙、月亮岛两处景观也正在筹建之中。 几年来,当地政府依山造亭,选景建点,已建成三凤亭、氤氲亭、感应亭和观龙台,如今气势辉煌的观音石刻艺术和新建的景点相映成辉,深深扣玄着旅客的心,年均旅客在25万人次以上,观音岩可谓是整条旅游线上最有发展前途的热门景点。

观音岩北上二公里是巴蜀才子李调元少年寓居读书遇佛的寺魁星殿,西行四公里是李调元故居--醒园。园内存有李调元字画诗稿。实为凭吊前贤,启迪学子的最佳去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路遥马急的人间的意思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路遥马急的人间意思是隔的很远,相见很难,说明变化很快物是人非。意思是要明确自己的方向,不忘初心勇往直前,不枉费自己一路的艰辛历程。人们很容易在焦虑和竞争中迷茫,只有坚持梦想,持之以恒,才不会辜负过去经历的种种苦难和悲伤。

拓展知识:

在这路遥马急的人间的下一句是我也曾幻想像烟花般灿烂。意思是在这个节奏很快的社会中,自己曾经也幻想过自己能够与众不同,拥有精彩万分的生活。

路遥马急用来形容人间时光的匆匆而逝,像烟花般灿烂则代表着一种精彩不同的生活,也可以表示成为非常优秀、与众不同的人。这句话中的“我也曾”代表着“幻想像烟花般灿烂”已经是过去的想法了,意味着现在已经不幻想拥有精彩的生活了。

整句话中隐约传达出对人生匆匆的叹息,以及经历过许多之后的失望,精彩的生活并不那么容易得到。

这句话中的像烟花般灿烂形容的是精彩的人生和生活,而烟花并不是只有令人惊艳这一个特点,烟花的另一个特点是绽放的时间很短暂,转瞬即逝。然而,即使只是那刹那的精彩绽放,对整个人生来说也是值得拥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宝奎故里建筑群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宝奎故里建筑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宝奎故里建筑群由宁波市海曙区镇明路601号史氏民居、宝奎庙北侧史氏民居、宝奎巷4号-1史氏民居、宝奎巷4号-2史氏民居、宝奎巷4号-3史氏民居、宝奎巷5号-1史氏民居、宝奎巷5号-2史氏民居、宝奎巷5号-3史氏民居、宝奎巷7号史氏民居等建筑组成, 2010年12月,被公布为海曙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点。

此地附近曾因史浩建造过“宝奎精舍”,以藏宋玄宗、孝宗两帝御书而名巷。该巷两侧保留了一批明清古民宅,为研究宁波地方史及建筑发展史留下了一份可贵的实物参考例证。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长安归故里什么意思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好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家对于大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的人在城市奋斗一生一直租房子住,总没有家的归属感,直到挣钱买了房子才感觉属于这个城市,那么长安故里是什么意思

长安这个词语大家并不陌生,历史课本上都知道长安是许多朝代的首都,尤其在盛唐时代,长安的繁华达到了空前人后的程度,许许多多的人们纷纷涌入长安,在长安城内讨生活。对于生活在长安城内的王公大臣们,长安就是他们的家乡,因为职务的原因,有时候不得不离开长安城去往外地,甚至会在外地死去都没有能够回到长安城,渐渐的人们以长安来表达思念自己的老家,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回到自己的故里长安,所以长安归故里指的就是想回到老家的意思。

长安归故里的意思:一般指的想回到老家,长安指的就是老家,外出的人们希望自己能够回到故里长安也就是老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