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生物试卷及答案合集20篇

教师节是一个比较表达自己对于尊师的谢意,老师其实是一个非常的神圣的节日,一直都默默辛勤的教书育人。你知道生物试卷及答案吗?以下是问学吧小编整理的生物试卷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222

文章

1000

篇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肾脏结构功能

肾:

(1)肾的位置和形态

肾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肾形似菜豆,外侧隆起,内侧凹陷。

(2)肾脏的内部结构

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大约包括100万个肾单位。

(3)肾单位的结构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①肾小球:是由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其终端汇合成一条出球小动脉。肾小球被肾小囊包围。

②肾小囊:是肾小管盲端膨大部位凹陷形成的双层球状囊,肾小囊内、外两层壁之间的狭窄空腔称为肾小囊腔。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③肾小管:细长而弯曲,周围缠绕着由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网。

(4)肾脏的血液供应

肾脏的血液直接来自肾动脉。肾脏的血液供应很丰富,正常人安静时每分钟约有1200毫升血液流过两肾,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25%。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物质运输的载体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例1】有一位成年男性刚从青藏高原归来,下列哪一项可能是他的血常规化验结果?()

A.RBC4.9×1012/LWBC8.2×109?/LHB132g/LPLT216×109/L?

B.RBC7.9×1012/LWBC7.2×109/LHB232g/LPLT203×109/L?

C.RBC4.9×1012/LWBC18.2×109/LHB112g/LPLT276×109/L

D.RBC2.9×1012?/LWBC8.2×109/LHB89g/LPLT276×109/L?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人体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以及人体对外界低氧环境的适应。正常的成年男性各项血常规应为:RBC(4.0~5.5)×1012?/L,WBC(4~10)×109/L,HB120~160g/L,PLT(100~300)×109/L。而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由于长期适应低氧环境,机体内红细胞数量会明显高于正常水平。

答案:B?

【例2】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B、D两支试管中放入抗凝剂。下图是静置24小时后的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凝剂的作用和血液的成分。血液加入抗凝剂后会自然分为两层,上层是血浆,下层是血细胞,而不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则会出现凝固现象,凝固后的血块周围渗出的液体是血清。

答案:C

练习:1.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在同一个视野中看到数量最多的是()。?

A.白细胞B.红细胞C.血小板D.细菌

2.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运输水分B.运输养料C.运输氧气D.运载血细胞?

3.人体受伤出血时,有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功能的是()。?

A.血小板B.红细胞C.白细胞D.血红蛋白?

4.患有急性肺炎的病人验血时,往往会出现下列哪一现象?()?

A.白细胞增多B.红细胞增多C.血小板增多D.血红蛋白增多

5.某成年男性,血常规化验结果是:RBC3.59×1012?/LWBC14×109/L

HB127g/LPLT140×109/L。根据此化验结果判断,此人可能患有()。?

A.贫血B.炎症C.正常D.贫血、炎症

编辑推荐: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水草缸生物性白浊的解决方法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观赏鱼

生物性的白浊发生原因初设缸的鱼饲料投入过剩,过滤器内的硝化菌稀少,在同一时间内无法分解多量的有机物,引起剩余有机物的超量现象,使以有机物为食物的浮游生物繁殖。解决对策发生因生物性引起的白浊水质时,提供以下的解决方法:1、投入EM群,以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转换为水草养分(生物法)。2、过滤器内装置吸着力强的过滤棉(如羊毛绒、极细孔泡棉、木碳粉块\包等)以快速吸附水中的有机物。最好的方法为借重水槽生态良好的过滤器(过滤材中附着众多的有益微生物)效果更佳(生物法+物理法)。3、投入酵素于水中。可迅速分解水中有机物,消除後,使水中浮游生物无法生存而减少,配合有益硝化菌繁殖时,水质就会澄清。(水质澄清剂有EM、酵素、粒子结合凝结沉淀剂等之分,请勿混淆)4、水质严重恶臭时,以臭氧(O3)打气,将沼气氧化,使恶臭消除并且杀菌,可使水质澄清。5、UV杀菌:放入缸中的鱼体附着的纤毛虫大量繁殖所引起的水质混浊,除了勤于换水外,可用水族用紫外线杀菌灯,将水中纤毛虫、浮游生物杀灭,使水质澄清。(物理法)6.水质混浊期间,别忘勤于换水为上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圈的水循环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的原因

水在植物体内作用很大,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有利于光合作用,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会影响植物的分布,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不同植物需水量(和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期需水量(和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因此种植时必须进行合理灌溉(合理施肥)。

2.水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植物主要靠根吸水分和无机盐,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其次是伸长区。

适于吸水的特点:根毛数量多,根毛的细胞壁薄、细胞质很少,液泡很大。

根毛吸水的原理: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吸水的途径:外界溶液里的水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根的失水: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失水途径:液泡→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外界溶液。应用举例:“烧苗”、“腌菜”等等。

3.茎的结构

从外到里是:树皮内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髓。木本植物有形成层,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不断的分裂,能使茎逐年长粗。草本植物茎中没有形成层,因而不能长得很粗。导管位于植物茎内的木质部,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位于茎内的韧皮部,向下运输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叶片包括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表皮由一层细胞构成,除保卫细胞外不含叶绿体,起保护作用(表皮属保护组织)。栅栏组织叶肉细胞:接近上表皮,含叶绿体多,排列整齐,绿色深;海绵组织叶肉细胞:接近下表皮,含叶绿体少,排列疏松,绿色浅,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场所。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有输导和支持作用。

气孔的结构: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组成。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5.蒸腾作用

概念:蒸腾作用指植物体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通过气孔蒸腾散失到体外的过程。部位主要在叶片,其次是幼嫩茎和叶柄。在20C到300C之间,温度越高,蒸腾作用越强,温度越低,蒸腾作用越弱。

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部导管→茎中导管→叶脉→气孔→大气。

意义: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是促进根从土壤中吸水以及水分从根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可增加大气湿度,提高降水量,降低环境温度;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外来物种一般通过三种途径入侵:一是引入用于农林牧渔生产、生态环境改造与恢复和景观美化的目的的物种,之后演变为入侵种;二是随着贸易运输和旅游等活动而传入物种;三是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

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外来入侵物种调查表明,在初步摸清的283种入侵物种中,83.5%属于人类有意识引种以及进出口贸易和游客无意识携带进入的,其中超过50%的种类是人为引入种的结果。

现在种植、养殖单位几乎都在从外地或外国引进物种。其中大部分引种是以提高经济收益、观赏和环保等为主要目的。由于缺乏有效的科学知识与信息,缺乏对引进物种的风险分析,盲目引种。淡泊的生态意识与不顾生态后果的经济利益驱使和有法不依等。这些生物引入之后缺乏有效监管,进而大量繁衍,演变为入侵生物。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内、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外来生物成功入侵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许多外来有害生物是随着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他们作为偷渡者或者搭便车被引入到新的环境中,如船舶的压载水就是非常顺利的顺风车,长期以来为了保持船舶的稳定性和航行安全,空载的船只,都要注入大量的海水作为压在水,而压在水中所含有的是海洋浮游生物,也就随着船只一起航行,当船舶到达另一国家装货时,压载水里的浮游生物就随着压在水一起被排放到当地的水体中,造成生物入侵。

今天小编对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导管的位置和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导管位置和对水分无机盐运输

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

1、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上而下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

2、而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软体动物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

提出问题

导出课题

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

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归纳共同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①本节课先以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并让学生识别入手。待学生识别之后,再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②关于观察当地常见软体动物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有目的地选择那些取材方便,代表性强的实验材料,事先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准备好实验材料,这里以观察河蚌为例来说明。观察前,教师要出示观察提纲,观察的项目有:

A.河蚌的体外有没有贝壳?有几片贝壳?

B.用铅笔碰一下张开的贝壳,河蚌会有什么反应?这个反应说明贝壳对它有什么作用?

C.将河蚌放在温度为50℃的水中,贝壳会张开,观察在贝壳的内表面是否有一层柔软的膜?这层膜里包着的身体是否柔软。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真菌特征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例1】下列关于真菌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有菌丝B.都是多细胞的C.细胞内不含有叶绿素D.都是腐生生活解析:本题需要学会先归纳总结出真菌的共同特征,然后对选项进行筛选的学习方法。真菌的共同特征是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是腐生或者寄生,由此可以排除B、D选项。菌丝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单细胞的真菌没有菌丝,因此再排除A选项。答案:C

【例2】蘑菇的主要繁殖方式是()。A.孢子生殖B.出芽生殖C.分裂生殖D.菌丝繁殖解析:本题考查了蘑菇的生殖方式。蘑菇的繁殖过程是:由蘑菇菌盖下面的菌褶表面产生许许多多的孢子,孢子散落下来,萌发形成菌丝,然后从菌丝上生出子实体。生物的生殖是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地下菌丝的延伸只是菌丝部分的生长,而不是产生新个体,所以解答时,不能望文生义,将答案错选为D。答案:A

练习1:霉菌在下列哪种环境中最容易出现?()。A.潮湿的沙土地B.潮湿的粮食C.干燥的衣物D.煮沸的牛肉汁

2.下列关于酵母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无色、卵形的单细胞个体B.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活C.能够用来酿酒和生产面包D.只能通过产生孢子繁殖新个体

3.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细菌、真菌接触,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细菌能够使食物腐败、伤口红肿化脓,因此,细菌都是有害的B.细菌细胞和真菌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等都离不开真菌中的酵母菌D.制作豆酱、腐乳、奶酪等食品离不开真菌中的霉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生物入侵与生态平衡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入侵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例如明末引入中国的仙人掌,早已取代了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的原有天然植被;上世纪60年代在云南景洪发现的24处普通旰生稻的分布点,到现在仅存一处。

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一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比如,原产美洲的紫茎泽兰现已遍布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在其发生区域总是以满山遍野密集成片的单优植物群落出现,已导致某些原有植物群落衰退甚至消失。又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保滩护堤、促淤造地、开辟海上牧场而在闽东沿海引进的大米草。时至今日,它已占据闽东约12万亩的滩涂,导致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红树林,赶走了滩涂鱼、虾、贝等海洋经济生物,原来生活在这里的200多种生物现仅存20多种。

生物入侵对土著生物造成严重的破坏和生物污染,随着生境片段化,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造成一些植被的近亲繁殖及遗传漂变。有些入侵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杂交。入侵种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后者的遗传侵蚀。在植被恢复中将外来种与近缘本地种混植就会导致遗传侵蚀。

今天小编对生物入侵与生态平衡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食物的消化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目标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5、能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明确三个问题:第一、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第三、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2、事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小肠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生物知识点:蒸腾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1、为了提高幼苗的成活率,要选择在阴天或傍晚移栽;移栽后要遮阳或移栽时要去掉植物体部分的枝和叶等,其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2、夏天,我们走进森林时,有一种凉爽的感觉,这是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

3、植物在白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都是同时进行的,晚上主要是进行呼吸作用和少量的蒸腾作用。

4、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小部分用于植物体的生理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国内有哪些典型的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典型生物入侵案例有福寿螺、水葫芦等。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生态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害

福寿螺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台湾,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又繁殖得快,因此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能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福寿螺食性杂、危害莲藕。福寿螺还危害水仙花、兰花等各种水生植物,成为中国南方水域的一大患害。此外,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水葫芦的繁殖能力极其旺盛,一旦有适合它生长的环境,它便快速生长,并成为当地的优势物种,抑制或影响其他物种的生长,破坏生态多样性,极易造成该地区生态恶化,物种单一。当水葫芦繁殖很旺盛时,常能将水面染成绿色,当大量繁殖可以掩盖整个水面,影响大气与水中气体交换、降低光线对水体穿透力,影响水底生物增长,增加水体CO2浓度,不仅造成生态危害还降低水产品产量和品质。20世纪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种,水生动物68种,由于受到水葫芦的影响,到了80年代,16种水生植物已经难觅踪影,68种原生鱼种已有38种濒临灭绝。

今天小编对国内有哪些典型的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生物知识点: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圈中的动物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动物的主要类群

基础知识

一、蚯蚓属于环节动物。

1.身体分节,可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通过肌肉和刚毛来完成运动。

2.体壁分泌黏液,保持湿润以保证呼吸。

3.环节动物的特征: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

4.常见种类:蚯蚓、水蛭等。

二、蝗虫是节肢动物的代表。

1.蝗虫结构:

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体表坚硬具有外骨骼

运动结构:三对足,两对翅,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前翅革质起保护作用,后翅膜质适合飞翔。

感觉结构:一对复眼,三个单眼,触角分节。

呼吸结构:进出气体的结构为气门。

2.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部,躯体、足和触角分节,体表具有外骨骼。

3.节肢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原因:体表有外骨骼,运动器官发达等。

三、鱼类--鲫鱼

1.身体呈梭形,适合游泳。

2.体表具有鳞片;背部体色深灰黑色,腹部白色,是一种保护色。

3.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4.侧线作用: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四、鸟类

1.体形:流线型。

2.飞行器官:前肢特化为翼。

3.肌肉:胸肌发达。

4.骨骼:具有龙骨突,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

5.消化:消化系统发达,直肠极短。

6.呼吸方式:双重呼吸,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7.体温:恒定。

五、哺乳动物

1.体表:被毛,保温有作用。

2.体腔:有膈,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3.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适于切断、磨碎食物。

4.呼吸:用肺呼吸。

5.体温:恒定。

6.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大脑发达。

7.生殖和发育:体内受精,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上5次生物大灭绝灭了哪些生物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年龄为45.5亿年,而生命出现在36亿年前,地球上被人类记录过的物种大约有175万个,其中包括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和10多万种微生物;实际上存在的物种可能达500万到5000万个,那么历史上5次生物大灭绝灭了哪些生物?

生态破坏小知识:

1.奥陶纪

奥陶纪历经6500万年。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2.泥盆纪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最重要的是显示出从总鳍类演化而来的原始爬行动物——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的出现。

3.二叠纪

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

4.三叠纪

距今1.9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估计有76%的物种,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灭绝,此次灾难并无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出现大面积缺氧的海水。

5.白垩纪

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14000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

提醒您: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因为现在物种灭绝的越来越快,我们只有做好预防然后才能保障他们的安全,另外也可多了解一些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帮助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生物防治杂草方法的方法有哪些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杂草严重危害农作物正常生长,已被列为农业的一种自然灾害。在农业生产中,若利用禽、鱼、昆虫、菌类及植物异株克生性等生物防治技术防除杂草,不仅能减少除草剂对环境的污染、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还有利于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近年来,利用生物方法来防治农田杂草已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然而生物防治杂草方法的方法有哪些?

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

1.利用禽、鱼除草。利用禽、鱼既可除去杂草,又可将杂草转化成禽、鱼的有机饲料,我国农村有的地方有在水生蔬菜田放鸭(鹅)除草的习惯。待水生蔬菜(如茭白等)成株后,将鸭赶入水田中可吃掉部分杂草。此外,在水体中开展养鱼除草,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如草鱼对杂草的食量很大,对茭白田15科20余种杂草都有抑制作用。在高秆旱地蔬菜田中,将鸭赶进田中取食杂草,也能收到良好的除草效果。

2.利用昆虫灭草。香附子是菜田中常见的杂草,经研发现,取食香附子的尖翅小卷蛾,其初孵幼虫可沿香附子叶背行至叶心,吐丝并蛀入嫩心,使心叶失绿萎蔫而死,继而蛀入鳞茎,咬断输导组织,致使香附子整株死亡。此外,在昆虫中,还有喜食扁秆杂草的尖翅小卷蛾、专食蓼科杂草的褐小黄叶甲,取食眼子菜的斑水螟,嗜食黄花蒿的尖翅筒喙象,专食稗草的稗草螟,喜食扁蓄的角胫叶虫甲等,对农田杂草都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提醒您:草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多加了解,并且一定要记住,因为草害的影响非常大,只有做好草害防治措施那么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草害,最后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生物灾害知识与自然灾害知识等相关的草害知识可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生物变异对环境的影响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可以通过受精作用直接传递给后代。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一般是不能传递给后代的,然而生物变异环境影响是什么?

生物变异小知识:

1)污染物的直接毒害作用,阻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例如,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杀灭对农作物有害昆虫的同时,也杀灭了一些对农作物有益的昆虫。

2)污染引起生境的改变,使生物丧失了生存的环境、例如,昆明滇池从50年代到90年代,由于水体污染导致富营养化,高等水生植物种类丧失了36%,鱼类种类丧失了25%,整个湖泊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显著降低,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单一。

提醒您:为了防止对环境的影响,我们一定要做好措施,多了解一些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保护环境,另外也要学习一些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等相关的问题来帮助自己避免变异的现象发生。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和生态破坏小知识可继续关注本网站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土壤生物污染的种类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粮食和蔬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万物土中生,绿色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可生物污染却严重影响了土壤的环境质量,那么土壤生物污染的种类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在土壤环境中,凡是有害于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均被称为土壤生物污染物。土壤生物污染物种类繁多,但对于人体健康来说,以土壤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最为重要。

土壤致病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也很大,1g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1m2耕作层土壤中,微生物的质量可能就有几千克。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绝大多数土壤微生物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有益的,且土壤微生物也是地球生物圈物质大循环中的主要成员,主要担负着分解者的任务。土壤致病微生物虽然数量和种类占据少数,但是它们对人类的健康能造成很大危害,所以往往是土壤生物污染关注的焦点。这类生物污染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螺旋体等微生物,其中致病细菌和病毒带来的危害较大。

致病细菌包括来自粪便、城市生活污水和医院污水的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芽孢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假单胞杆菌属、丝杆菌属、链球菌属、分枝杆菌属细菌,以及随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尸体进入土壤而传播炭疽、破伤风、恶性水肿、丹毒等疾病的病原菌。

土壤中的致病真菌主要有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及球孢子菌。土壤致病病毒主要有传染性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人肠细胞病变孤儿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

寄生虫

寄生虫的种类很多,其中土壤中的寄生虫主要包括原虫和蠕虫。寄生原虫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包括鞭毛虫、阿米巴、纤毛虫和孢子虫。寄生蠕虫是动物界中的环节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和棘头动物门所属的各种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动物,习惯上统称为蠕虫,它包括吸虫、绦虫、线虫和棘头虫。土壤中常见的蛔虫、钩虫属于线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生物灾害防治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是一个生物灾害危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农业大国,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加剧了这一矛盾,那么生物灾害防治有哪些内容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内容包括:

(1)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如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真菌),苏云金杆菌各种变种制剂防治多种林业害虫(细菌),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虫、泡桐大袋蛾等(病毒),5406防治苗木立枯病(放线菌)微孢子虫防治舞毒蛾等的幼虫(原生动物),泰山1号防治天牛(线虫)。

(2)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肿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

(3)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鸟类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鼠类天敌如黄鼬、猫头鹰、蛇等,节肢动物中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外,还有蜘蛛和螨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发生时间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第四次生物灭绝发生后,大型鳄类(如角鳄、狂齿鳄、波斯特鳄、灵鳄、楔形鳄)遭遇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重创,然而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发生时间你知道吗?

生态破坏小知识:

三叠纪(Triassic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它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罗纪(Jurassic)之间。

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这次物种大灭绝帮地球改变了它的面貌,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提醒您:为了防止物种灭绝,我们一定要及时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可以学习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帮助自己,另外也可以多看一些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等相关的问题来实施预防措施,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收藏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