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夷待访录题辞翻译【精选20篇】

浏览

1040

文章

1000

篇1:生木造屋文言文翻译 生木造屋高阳是个怎样的人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生木造屋》的翻译高阳想要盖一所房屋。木匠对他说:“不可以!木料还没干的时候,如果把泥抹上去,木料必定会被压弯。用新砍下来的湿木料盖房子,虽然现在看起来挺牢固的,但是过些日子一定会倒塌。”

高阳应说:“照你的话,我这房子倒是保险坏不了了--因为日后木料会越干越硬,泥土会越干越轻,以越来越硬的木料承担越来越轻的泥土,房子自然就坏不了了。”木匠无话可答,只得听从他的吩咐去做。高阳应的房子刚盖成的时候看起来也还不错,以后果然倒塌了。

《生木造屋》的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秋词赏析 秋词翻译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秋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全诗内容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的前两句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三四句抓住秋天“一鹤凌云”,对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不仅赞美了秋天的景色,还抒发和表达了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陈康肃公善射善的意思 陈尧咨善射原文与翻译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陈康肃公善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了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的道理。

卖油翁原文

陈康肃公善射出自欧阳修的《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本文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翻译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什么意思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翻译: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词歌赋刻在它上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出自宋代诗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教育家、文学家、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岳阳楼记》节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了,到巴陵郡做太守。第二年,政治清明通达,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词歌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范仲淹的散文作品有:《岳阳楼记》、《与唐处士书》、《答手诏条陈十事》、《与韩琦书》、《灵乌赋》、《上执政书》、《严先生祠堂记》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爱莲说》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爱莲说

1.世人盛爱牡丹。

译:世人大部分都喜欢牡丹。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编辑推荐:初中三年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文言文翻译——《送东阳马生序》

全文共 1586 字

+ 加入清单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不谦而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翻译 不谦而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的翻译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的翻译:不谦虚谨慎然后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出自文言文《周公诫子》,选自《韩诗外传》,讲述的是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

《周公诫子》的介绍

《周公诫子》创作于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周公诫子》是中国著名的古训,作者为韩婴。全文以“握发吐哺”形容君王为国礼贤下士,殷切求才;以六种“谦才”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得出要重视人才的结论。

韩婴西汉时期的儒学学者,他的主要代表作有《韩故》、《韩诗内传》、《韩诗外传》、《韩说》等。韩婴讲授、注释《内经》有许多独到之处,世称"韩诗",与辕固生的"齐诗"、申培的"鲁诗"并称"三家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翻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翻译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翻译:要广泛地涉猎多方面的知识,要详细地提问求教,要慎重地思考问题,要明确地辨别,要坚定地将所学付诸实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的出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原文节选如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译文: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就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不罢休。别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一定也能做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翻译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全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篇尾构思了刘焦二人死后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翻译 孔子学琴明白了什么道理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意思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练了十天却不另学新曲子。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

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

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

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

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

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学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什么技能,都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中循序渐进,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稚子弄冰这首诗的意思 稚子弄冰古诗意思翻译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清晨,儿童起来之后,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提在手中,轻轻敲打,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了如美玉破碎的声音。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赏析

诗的一、二句写出了儿童不怕冷、顽皮、聪明精灵的特点,诗的第三句详细描写了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将儿童兴高采烈的情态描写了出来。诗的最后一句出现了波折,冰块碎了,发出了声响。儿童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然后转忧为喜,高兴得又蹦又跳。

作者简介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的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善于抓住瞬间的情趣,然后用幽默的字词表达出来,还创造了“诚斋体”。杨万里的诗作大多都是描写自然风景和反映民间疾苦的,代表作品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诚斋集》、《闲居初夏午睡起》、《舟过安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翻译和赏析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是什么体裁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的译文

在金陵一个寂静的晚上,凉风习习,我独自登上高楼眺望吴越。白云倒映在江面上,仿佛在摇晃水中的城垣,露珠好像从月中滴出一样。我在月下沉思,久久不归,感叹能与古人相通的人太稀少了。当我领略到“澄江净如练”的美景时,我想起了南朝诗人谢玄晖。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的赏析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一二两句“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写登楼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气氛,呈现出朦胧的夜色。三四句“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由俯视到仰观,渲染出古城之夜的静寂以及月光之皎洁。

五六句“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暗示底下将要写的内容,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苦闷心情。尾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表现出蕴含了“月下沉吟”的诗人无比的寂寞和忧愁。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唐代〕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每温颜强笑以遣之翻译 每温颜强笑以遣之什么意思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每温颜强笑以遣之”翻译:每当遇到问题和烦心事的时候,都用温和的态度强颜欢笑,勉强装出笑脸来面对别人。该句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讲的是北宋田元均为了应付权贵子弟托人情,多年强作笑容,自称“笑得面似靴皮”,满面皱纹。

出处

《归田录》卷二:“京师诸司库务,皆由三司举官监当。而权贵之家子弟亲戚,因缘请托,不可胜数,为三司使者常以为患。田元均为人宽厚长者,其在三司,深厌干请者,虽不能从,然不欲峻拒之,每温颜强笑以遣之。尝谓人曰:‘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年,直笑得面似靴皮。’士大夫闻者传以为笑,然皆服其德量也。”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字永叔,号醉翁,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与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拥护者,并和尹洙、梅尧臣等人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堪称北宋文坛的泰山北斗。欧阳修的词格调清新,语言明丽,他在诗词文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长相思·花似伊》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余乡延溪有石犀牛翻译 余乡延溪有石犀牛的翻译是什么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余乡延溪有石犀牛”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家乡延溪有一头石犀牛。这句话出自文言文《犀怪》,选自明代笔记小说《雪涛小说》,作者是明代作家江盈科。

《犀怪》的译文

我的家乡有一头石犀牛,它的来历很久远。近年来乡村里的人种植了很多小麦。夜里,小麦几乎被吃光了。牛的主人害怕对方要告自己,就故意说:“早就把牛关起来了,石犀牛像喘气一样流汗流很多,而且嘴巴里还有青草。吃了别人的小麦,就是这样子的吧?”人们都相信他的话,说石犀牛年代久远成妖怪。于是种植小麦的人家就拿着石块,断了石犀牛的脚,不再怀疑邻居的牛。哎,邻居的牛吃了小麦,石犀牛被抨击。石犀牛的外形,一旦被破坏,它的坏名声也就被人们口口相传。凡事有什么不可以考察它的原理呢?

《犀怪》的原文

余乡延溪有石犀牛,其来頗久。近岁居民艺。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诸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郑人学盖的文言文翻译 郑人学盖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了但碰上大旱,没有用处,就放弃改学做井边助人提水的工具。学做了三年却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蜂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都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按原来的干,又连续干旱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所以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此文告诉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只要坚持下去,终有成功的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董遇三余文言文翻译 董遇好学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董遇好学》的译文:董遇,字季直。他的秉性为人朴实敦厚,爱好学习。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混乱,董遇与兄长一起投靠段煨将军。他们背着农具,担货贩卖,董遇常常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董遇好学》的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少从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山猫文言文翻译 中山猫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有一个赵国人家里有鼠患,到中山国向人讨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捕捉老鼠,又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原文: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捕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不识自家文言文翻译注释 不识自家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不识自家》的翻译: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把鞋子悬挂在门外作为标志。一天他出门,到了中午,突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收起鞋子。到了快傍晚的时候,这个愚蠢的人回到家,却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走了吗?”他一直在门外徘徊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说:“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

愚蠢的人说:“门口没有挂鞋子,这就不是我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不识自家》的原文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释

曩:从前。

县:悬挂。

履:鞋。

志:标记。

及:等到。

暴:又猛又急的,大

薄暮:临近傍晚。

薄:临近

讶:惊讶。

徙:搬迁。

是:这。

汝:你

识:认识。

审视:察看。

熟:仔细

悟:恍然大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悯农二古诗的意思 悯农二古诗的意思翻译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悯农·其二》的译文: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农民还在耕种,汗水滴入泥土。有谁知道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悯农·其二》描绘了农民辛苦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农民的真挚同情。

《悯农·其二》

李绅 〔唐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前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意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意思翻译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意思:到底是西湖在六月时的风光,这时的风景与其它的季节不太相同。荷叶就像与天空相接一般,呈现出无边无际的碧绿,阳光下的荷花看起来分外鲜艳娇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创作背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于诗人与友人林子方离别之时。林子方与诗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展开阅读全文